CN105283369A - 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83369A
CN105283369A CN201480033279.1A CN201480033279A CN105283369A CN 105283369 A CN105283369 A CN 105283369A CN 201480033279 A CN201480033279 A CN 201480033279A CN 105283369 A CN105283369 A CN 1052833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ongated slot
plate
axle
circular hole
ce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32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83369B (zh
Inventor
田中英治
矢尾博之
星野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833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3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833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833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Abstract

当柱移动方向是第一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是第二方向,并且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是第三方向时,第一悬吊螺栓与由第一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形成的圆筒形表面接触,并且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定位。第二悬吊螺栓通过第二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仅在第二方向上定位。各个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位置形成为在第二方向上对准,由此悬吊螺栓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置对准。

Description

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转向装置中,在车辆与另一车辆碰撞的一次碰撞之后,发生车辆的驾驶员与车辆的方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
为了吸收与二次碰撞相关联的冲击,已经提出了各种类型的构型,在所述各种类型的构型中,转向柱的一部分与车身分离以被允许沿柱轴向方向移动。
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图9中,在固定至车身的车身侧托架中设置有一对锁定切口以平行柱轴向方向延伸。
柱侧托架经由一对锁定盒支撑,所述一对锁定盒通过多个锁定销分别保持在对应的锁定切口中。
锁定盒各自经由穿过每个锁定切口的螺栓连接并固定至柱侧托架。
当发生二次碰撞时,保持锁定盒的所述多个锁定销断裂,由此锁定盒与对应的锁定切口分离,并且螺栓、锁定盒和柱托架沿柱轴向方向一起移动。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12-12153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存在下述情况:两个螺栓的位置在柱移动方向没有对准,并且柱托架和护罩在二次碰撞发生之前在柱移动方向没有直线地定向。
在这些情况下,存在下述担忧:当发生二次碰撞时,在柱托架或护罩中发生撬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发生二次碰撞时抑制撬动发生的转向装置。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包括:
固定托架,所述固定托架包括固定至车身侧构件的第一板;
可移动护罩,所述可移动护罩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的一端连接有转向构件;
可移动托架,所述可移动托架支撑所述可移动护罩以在发生二次碰撞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托架包括面向所述第一板的第二板,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柱移动方向;以及
第一悬吊机构和第二悬吊机构,所述第一悬吊机构和所述第二悬吊机构在发生二次碰撞时沿所述第一方向一起移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板中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
其中,在所述第二板中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长槽的第一圆孔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长槽的第二圆孔,
其中,所述第一悬吊机构具有第一悬吊轴,所述第一悬吊轴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长槽和所述第一圆孔以将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连接在一起而经由所述可移动托架悬吊所述可移动护罩,
其中,所述第二悬吊机构具有第二悬吊轴,所述第二悬吊轴通过穿过所述第二长槽和所述第二圆孔以将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连接在一起而经由所述可移动托架悬吊所述可移动护罩,
其中,所述第一圆孔和所述第二圆孔关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相同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悬吊轴穿过所述第一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
其中,所述第二悬吊轴穿过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长槽在第三方向上的槽宽和所述第二长槽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槽宽大于所述第一悬吊轴的直径和所述第二悬吊轴的直径,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为圆筒形表面,所述圆筒形表面与所述第一悬吊轴同心且与所述第一悬吊轴在直径上相同以与所述第一悬吊轴的外周的预定区域接触,从而限制所述第一悬吊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悬吊轴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仅与所述第二悬吊轴的外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接触,从而仅限制所述第二悬吊轴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此外,如权利要求2所述,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为下述圆筒形表面:所述圆筒形表面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二悬吊轴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偏移并且所述圆筒形表面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悬吊轴的半径。
此外,如权利要求3所述,由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形成的所述圆筒形表面的半径等于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槽宽的一半。
此外,如权利要求4所述,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平坦表面。
此外,如权利要求5所述,所述第一圆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圆孔的中心之间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长槽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槽宽的中心与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槽宽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第一悬吊轴的外周的预定区域与第一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圆筒形表面(该圆筒形表面与第一悬吊轴同心并且直径相等)接触,由此,第一悬吊轴在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上定位。
通过第二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仅在第二方向上定位的第二悬吊轴具有在第三方向上的自由度,并且因此,两个悬吊轴可以基于第一长槽容易地安装。
此外,两个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在第二方向相等地定位。因此,两个悬吊轴的位置可以在二次碰撞发生之前在第一方向(柱移动方向)上对准。
因此,当发生二次碰撞时,两个悬吊轴与可移动托架和可移动护罩一起沿柱移动方向(长槽延伸的方向)直线地移动,并且因此,可以抑制在可移动托架或可移动护罩中发生撬动。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第二悬吊轴可以容易地通过第二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仅在第二方向上定位,其中该内表面形成为下述圆筒形表面:该圆筒形表面的中心相对于第二悬吊轴的中心在第一方向上偏移并且其半径比第二悬吊轴的半径大。
如权利要求3中要求的,由第二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半径等于第二长槽的在第三方向上的槽宽的一半,并且因此,第二长槽的端部可以以良好的精度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4,第二悬吊轴可以容易地通过第二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仅在第二方向上定位,该内表面形成为沿着第三方向延伸的平坦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5,两个圆孔的中心之间的在第三方向上的距离形成为等于两个长槽的槽宽的中心之间的在第三方向上的距离,由此能够确定地获得由权利要求1至4提供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该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转向装置的示意构型。
【图2】图2为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该示意性截面图示出了沿着图1中的线II-II截取的截面。
【图3】图3为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图4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托架、两个悬吊机构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局部剖切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5】图5为第一板和第二板连接在一起的状态的截面图,该截面图示出了包括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树脂销的轴线的沿前后方向的截面。
【图6】图6为二次碰撞时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的截面图,该截面图示出了第二板由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树脂销的剪断而已经从第一板的预定位置沿柱移动方向分离的状态。
【图7】图7为沿着图2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图,该截面图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板、两个悬吊螺栓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截面。
【图8】图8为沿着图2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该截面图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板、两个悬吊螺栓和连接及分离机构的截面。
【图9】图9为图7的一部分的放大示意图,示出了第一板中的两个长槽和两个悬吊螺栓,其中,第一板和两个悬吊螺栓的截面上的剖面线被省去。
【图10】图10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板中的两个长槽以及两个悬吊螺栓的示意图,其中,第一板和两个悬吊螺栓的截面上的剖面线被省去。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图1为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的示意性构型的示意图。
参照图1,转向装置1具有转向轴3、中间轴5、小齿轮轴7以及作为被转向轴的齿条轴8,其中,转向轴3连接至诸如方向盘之类的转向构件2,中间轴5经由万向节4连接至转向轴3,小齿轮轴7经由万向节6连接至中间轴5,齿条轴8具有构造成与设置在小齿轮轴7的端部附近的小齿轮7a啮合的齿条8a。
转向机构A1由包括小齿轮轴7和齿条轴8的齿条齿轮机构组成。
齿条轴8由固定至车身侧构件9的壳体10支撑,以沿依循车辆左右方向的轴向方向(与绘制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移动。
尽管未示出,但齿条轴8的端部经由对应的拉杆和对应的转向节臂连接至对应的转向轮。
转向轴3具有上轴11和下轴12,上轴11和下轴12通过例如花键配件连接在一起,从而不仅一起旋转而且沿轴向方向相对地移动。
转向轴3由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14的转向柱经由未示出的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
转向柱15包括管状上护罩16(可移动护罩)、管状下护罩17和壳体18,其中,管状上护罩16和管状下护罩17装配在一起以沿轴向方向相对地移动,壳体18连接至下护罩17的轴向方向下端部。
壳体18中容置有减速机构20,并且该减速机构20使转向助力电动马达19的动力减小,用于传递至下轴12。
减速机构20具有驱动齿轮21和从动齿轮22,其中,驱动齿轮21连接成与电动马达19的旋转轴(未示出)一起旋转,从动齿轮22与驱动齿轮21啮合并且与下轴12一起旋转。
在该实施方式中,转向装置1将被描述为应用于电动转向装置。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手动转向装置。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转向装置1将被描述为能够倾斜。然而,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不具有倾斜调节功能的转向装置,或者可以应用于既能够倾斜调节又能够伸缩调节的转向装置。
如图2中所示,图2为示意性截面图,转向装置1包括第一悬吊机构T1和第二悬吊机构T2,其中,第一悬吊机构T1和第二悬吊机构T2通过使用固定托架23经由为可移动托架的倾斜托架24悬吊上护罩16。
也就是说,如图1和图2中所示,为可移动托架的倾斜托架24经由第一悬吊螺栓251和第二悬吊螺栓252从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的固定托架23悬吊,其中,第一悬吊螺栓251用作第一悬吊机构T1的第一悬吊轴,第二悬吊螺栓252用作第二悬吊机构T2的第二悬吊轴。
另一方面,柱托架26固定至转向柱15的上护罩16。
如图1和图2中所示,转向装置1包括锁定机构29,该锁定机构29根据操作杆27的操作在倾斜调节之后由紧固轴28通过倾斜托架24锁定或解锁柱托架26的位置(并且因此,锁定或解锁上护罩16和转向构件2的位置)。
如图2、图3中所示,倾斜托架24包括一对侧板41。如图2中所示,柱托架26具有槽形并且包括一对侧板71和连接板72,其中,所述一对侧板71分别面向倾斜托架24的所述一对侧板41,连接板72将所述一对侧板71的下端部连接在一起。
参照图2,紧固轴28由穿过倾斜托架24的侧板41以及柱托架26的侧板71的螺栓组成。
通过使操作杆27旋转而使旋拧在紧固轴28上的螺母73旋转,侧板41和侧板71均被紧固在作为紧固轴28的螺栓的头部与螺母73之间,从而将侧板41和侧板71均锁定。
这用以在倾斜调节之后将转向构件2的位置锁定,由此,实现了倾斜锁定。
另外,转向装置1包括连接及分离机构R1,连接及分离机构R1连接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与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并且在发生二次碰撞时使第二板32朝向为如图6中示出的柱移动方向的第一方向X1从第一板30的预定位置(图5中示出的位置)分离。
如图2和图4中所示,图4为局部剖切的示意性平面图,在与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上,连接及分离机构R1设置在两个悬吊机构T1、T2之间(即,在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的第一长槽81和第二长槽82之间,稍后将对第一长槽81和第二长槽82进行描述)。
具体来说,在与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上,连接及分离机构R1设置在第一长槽81与第二长槽82之间(即,第二悬吊螺栓251与第二悬吊螺栓252之间)的中央位置中。
参照图1,固定托架23包括在发生二次碰撞时与柱移动方向(柱移动方向为第一方向X1并且对应于转向轴3的轴向方向)平行的第一板30。
第一板30中形成有用于第一悬吊机构T1的第一长槽81以及用于第二悬吊机构T2的第二长槽82,第一长槽81和第二长槽82由平行于第一方向X1(柱移动方向)延伸的长孔构成。
另一方面,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包括面向第一板30的第二板32。
第二板32中形成有用于第一悬吊机构T1的第一圆孔91以及用于第二悬吊机构T2的第二圆孔92以分别面向第一长槽81和第二长槽82的部分(第二方向X2——即与第一方向X1相反的方向——上的端部83、84)。
悬吊螺栓251、252由下述螺栓组成:所述螺栓穿过第一板30中的对应的长槽81、82以及第二板32中的对应的圆孔91、92以旋拧到对应的螺母34中。
将第一板30和第二板32连接在一起的悬吊螺栓251、252与螺母34相配合地经由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和柱托架26悬吊上护罩16(可移动护罩)。
悬吊螺栓251、252在发生二次碰撞时可以与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柱托架26和上护罩16一起沿着对应的长槽81、82在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上移动。
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4的下托架35支撑为枢转轴的倾斜中心轴36。
倾斜中心轴36经由转向柱15的壳体18支撑下护罩17,以绕倾斜中心轴36摆动。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悬吊机构T1、T2由对应的悬吊螺栓251、252、板簧42和螺母34组成,其中,板簧42由例如锥形碟簧组成。
连接及分离机构R1由树脂销61和圆筒形金属套环62组成,其中,树脂销61在发生二次碰撞时剪断,圆筒形金属套环62装配在树脂销61的轴向方向的一部分上。
可以使用硬树脂、陶瓷等制成的套环来替代金属套环62。
参照图3,固定托架23包括一对侧板37和一对安装板38,其中,所述一对侧板37设置成分别从第一板30的一对侧边缘向下延伸,所述一对安装板38设置成分别从所述一对侧板37向外延伸。
固定托架23由例如金属板形成。
安装板38通过固定螺栓40(参照图4)分别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固定螺栓40插入穿过分别设置在安装板38中的螺纹插入孔39(参照图3和图4)。
这使得固定托架23能够固定至车身侧构件13。
参照图2至图4,在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中,第一长槽81和第二长槽82平行于发生二次碰撞时的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延伸,并且沿与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分离。
如图2、图3中所示,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由例如金属板形成。
倾斜托架24具有槽形并且包括第二板32和所述一对侧板41,所述一对侧板41设置成从第二板32的所述一对侧边缘分别向下延伸。
第二板32与各个侧板41之间的连接部可以形成为如图2、图3中示出的那样弯曲。
在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中,第一圆孔91和第二圆孔92分别对应于第一悬吊螺栓251和第二悬吊螺栓252。
第一悬吊螺栓251和第二悬吊螺栓252依次穿过由例如锥形碟簧组成的环形板簧42、插置板43中的对应的通孔44、第二板30中的对应的第一长槽81和第二长槽82、以及第二板32中的对应的第一圆孔91和第二圆孔92,从而被旋拧到对应的螺母34中。
这使得两个悬吊螺栓251、252能够悬吊倾斜托架24。
如图3和图4中所示,插置板43由沿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延伸的长板组成,并且如图2中所示,插置板34插置在板簧42与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之间。
至少插置板43的面向第一板30的一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塑料之类的低摩擦材料形成。
也就是说,插置板43全部可以由低摩擦材料形成,或者在插置板43的面向第一板30的一侧的表面上涂覆有低摩擦材料。
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插置有第一插置板45和第二插置板46,并且第一插置板45和第二插置板46用以减小第二板32在二次碰撞时相对于第一板30沿柱移动方向X1(第一方向X1)移动时产生的滑动阻力。
第一插置板45构成槽形单元45U,该单元45锁定在第一端部321处,第一端部321为第二板32的定位成面向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的端部。
也就是说,单元45U包括第一插置板45、面向板47和连接板48,其中,第一插置板45依循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以及第一板30的下表面30b,面向板47面向第一插置板45并且依循第二板32的下表面32b,连接板48将第一插置板45和面向板47连接在一起并且与第二板32的定位成面向柱移动方向X1的端部边缘抵靠。
至少插置板45的面向第一板30的一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塑料之类的低摩擦材料形成。
也就是说,第一插置板45或单元45U可以由低摩擦材料形成,或者可以在第一插置板45的面向第一板30的表面上涂覆低摩擦材料。
第二插置板46构成单元46,该单元46锁定在第二端部302和第二端部322处,其中,第二端部302为第一板30的定位成面向为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X2的端部,第二端部322为第二板32的定位成面向为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X2的端部。
也就是说,单元46U包括第二插置板46和面向板49,其中,第二插置板46依循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以及第一插置板30的下表面30b,面向板49面向第二插置板46并且依循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
单元46U包括连接板50和锁定部51,其中,连接板50将第二插置板46和面向板49连接在一起并且与第一板30的定位成面向为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X2的端部边缘抵靠,锁定部51具有例如钩形形状并且钩挂在第二板32的第二端部322上。
至少第二插置板46的面向第二板32的一侧的表面例如由诸如氟塑料之类的低摩擦材料形成。
也就是说,第二插置板46或单元46U可以由低摩擦材料形成,或者可以在第二插置板46的面向第二板32的表面上涂覆低摩擦材料。
如图2和图3中所示,悬吊螺栓251、252各自包括头部52、大直径部53、小直径部54、阶梯部55和螺纹部56,其中,大直径部53与头部52是连续的并且其直径小于头部52的直径,小直径部54与大直径部53是连续的并且其直径小于大直径部53的直径,阶梯部55形成在大直径部53与小直径部54之间,螺纹部56设置在小直径部54上。
头部52中设置有形成为例如六边形孔的工具接合部57。
如图2中所示,大直径部53穿过环形板簧42、插置板43中的通孔44以及第一板30中的对应的长槽81、82。
阶梯部55与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抵靠并且由上表面32a支承。
第二板32保持在阶梯部55与螺母34之间,悬吊螺栓25和第二板32由此被固定在一起。
头部52与阶梯部55之间的空间H1(空间H1对应于大直径部53的轴向长度)形成为大于插置在第一板30与第二板32之间的第一插置板45的厚度(或第二插置板46的厚度)、第一板30的厚度、依循第一板30的上表面30a的插置板43的厚度、以及板簧42在板簧42被压缩至最大程度时的厚度的总和。
这允许板簧42经由插置板43将第一板30朝向第二板32弹性地偏压。
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树脂销61包括头部63和圆柱形轴部64,其中,头部63具有例如圆形截面,轴部64的直径小于头部63的直径。
圆筒形金属套环62装配在轴部64的外周上。
金属套环62的外径等于树脂销61的头部63的外径。
金属套环62的轴向方向的第一端部621与树脂销61的头部63抵靠,并且金属套环62的轴向方向第二端部622由第二板32的上表面32a支承。
这防止了树脂销61和金属套环62从第二板32掉落。
另一方面,插置板43设置成从树脂销61的头部63上方覆盖树脂销61的头部63,由此,防止了树脂销61向上分离。
此外,插置板43中形成有观察孔65以面向树脂销61的头部63,其中,观察孔65的孔的直径小于头部63的外径。
通过借助于插置板43中的观察孔65来观察树脂销61的头部63,可以容易地确定诸如未能组装树脂销61之类的工作故障。
树脂销61的头部63以及金属套环62的大部分插入到形成在固定托架23的第一板30中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树脂销插入孔)中。
金属套环62的一部分从第一孔66突出。
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从金属套环62突出的部分插入到形成在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的第二板32中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二孔67中。
如图7中所示,图7为沿着图2中的线VII-VII截取的截面图,在与柱移动方向X1正交的方向Y1上,形成在第一板30中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设置在用于两个悬吊机构T1、T2的两个长槽81、82之间的中央位置中。也就是说,在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上,树脂销61设置在两个悬吊螺栓251、252之间的中央位置中。
形成在第一板30中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一孔66形成为在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正交的方向X3上较长的水平长孔。
这提供了金属套环62的外周与第一孔66的内周之间的在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上的间隙S1、S2。
如图8中所示,图8为沿着图2中的线VIII-VIII截取的截面图,在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上,形成在倾斜托架24的第二板32中的用于连接及分离机构R1的第二孔67设置在分别形成为用于两个悬吊机构T1、T2的两个圆孔91、92之间的中央位置中。
第二孔67由圆孔形成,圆孔的孔直径等于或略大于树脂销61的轴部64的外径。
当发生二次碰撞时,金属套环62的第二端部622的配合表面与第二板32的配合表面发生扭转,由此,树脂销61的轴部64被剪断。
由金属套环62的第二端部622的内周边缘构成的剪切刃具有弧形形状,并且由第二板32中的第二孔67的边缘部分构成的剪切刃也具有弧形形状。
关于为柱移动方向的第一方向X1,形成在第二板32中的第一圆孔91和第二圆孔92设置在相同位置中。
因此,关于第一方向X1,分别通过第一圆孔91和第二圆孔92限制位置的第一悬吊螺栓251和第二悬吊螺栓252设置在相同位置中。
参照图9,图9通过图7的放大部分示意性地示出了两个槽与两个悬吊螺栓之间的在与第一方向X1(柱移动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X3上的关系,其中第一长槽81的槽宽W1和第二长槽82的槽宽W2彼此相等(W1=W2)或者大致彼此相等(W1≈W2)。
在后者的情况下,槽宽W1可以大于或小于槽宽W2。
第一悬吊螺栓251的直径D1和第二悬吊螺栓252的直径D2彼此相等(D1=D2)。
此外,长槽81、82的相应的槽宽W1、W2大于悬吊螺栓251、252的相应的直径D1、D2(W1>D1=D2,W2>D1=D2)。
在图8中,第一圆孔91的中心91C与第二圆孔92的中心92C之间的在第三方向X3上的距离LC等于第一长槽81的槽宽中心WC1与第二长槽82的槽宽中心WC2之间的在第三方向X3上的距离LW(LW=LC)。
因此,第一悬吊螺栓251的中心C1与第二悬吊螺栓252的中心C2——第一悬吊螺栓251和第二悬吊螺栓252分别通过第一圆孔91和第二圆孔92限制位置——之间的距离LC’大致等于第一长槽81的槽宽中心WC1与第二长槽82的槽宽中心WC2之间的在第三方向X3上的距离LW(LW≈LC’)。
第一悬吊螺栓251沿为与第一方向X1相反的方向的第二方向X2穿过第一长槽81的端部83。
第二悬吊螺栓252沿第二方向X2穿过第二长槽82的端部84。
第一长槽81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3的在第二方向X2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83E在第二方向X2上的位置等于第二长槽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4的在第二方向X2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84E在第二方向X2上的位置。
第一长槽81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3的内表面形成为圆筒形表面,该圆筒形表面与第一悬吊螺栓251同心且直径与第一悬吊螺栓251相同,并且该圆筒形表面与包括第一悬吊螺栓251的外周251a的在第二方向X2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251E的预定区域(例如,定位成面向第二方向X2的半圆)接触。也就是说,第一悬吊螺栓251的中心C1与由第一长槽81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3的内周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中心C10一致,并且第一悬吊螺栓251的半径P1等于由第一长槽81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3的内周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半径Q1。
这允许第一悬吊螺栓251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位置以及第一悬吊螺栓251的在第三方向X3上的位置受由第一长槽81的在第二方向X3上的端部83的内周形成的圆筒形表面限制。
另一方面,第二长槽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4的内表面仅与第二悬吊螺栓252的外周252a的在第二方向X2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252E接触。
这允许第二长槽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4的内表面仅限制第二悬吊螺栓252在第二方向X2上的位置。
具体地,第二长槽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4的内表面形成为下述圆筒形表面:该圆筒形表面的中心C20相对于第二悬吊螺栓252的中心C2在第一方向X1上偏移了偏移量e并且该圆筒形表面的半径Q2比第二悬吊螺栓252的半径P2大。
另外,由第二长槽25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4的内表面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半径Q2等于第二长槽82的在第三方向X3上的槽宽W2的一半(Q2=W2/2)。
也就是说,由第二长槽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4的内表面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中心C20与第二悬吊螺栓252的中心C2之间的在第一方向X1上的偏移量e对应于由第二长槽25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4的内表面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半径Q2与第二悬吊螺栓252的半径P2之差(Q2-P2)(e=Q2-P2)。
根据该实施方式,第一悬吊螺栓251的外周251a的所述预定区域与由第一长槽81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3形成的圆筒形表面(该圆筒形表面与第一悬吊螺栓251同心并且直径与第一悬吊螺栓251相等)接触,由此,第一悬吊螺栓251在彼此正交的两个方向(第二方向X2和第三方向X3)上定位。
另外,通过第二长槽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4的内表面仅在第二方向X2上定位的第二悬吊螺栓252具有在第三方向X3上的自由度。因此,两个悬吊螺栓251、252可以基于第一长槽81容易地安装。
此外,两个长槽81、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3、84的在第二方向X2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83E、84E在第二方向X2上相等地定位。因此,两个悬吊螺栓251、252可以在二次碰撞发生之前在第一方向X1(柱移动方向)上对准。
因此,当发生二次碰撞时,两个悬吊螺栓251、252与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和上护罩16(可移动护罩)一起沿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或者对应于长槽延伸的方向)直线地移动。因此,可以抑制在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或上护罩16(可移动护罩)中发生撬动。
此外,第二悬吊螺栓252可以通过第二长槽252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84的内表面仅在第二方向X2上容易地定位,该内表面形成为下述圆筒形表面:该圆筒形表面的中心C20相对于第二悬吊螺栓252的中心C2在第一方向X1上偏移并且该圆筒形表面的半径Q2比第二悬吊螺栓252的半径P2大。
此外,由第二长槽25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4的内表面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半径Q2等于第二长槽252的在第三方向X3上的槽宽W2的一半(即,Q2=W2/2),并且因此,第二长槽25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4可以以良好的精度形成。
另外,第一圆孔91的中心91C与第二圆孔92的中心92C之间的在第三方向X3上的距离LC(距离LC与第一悬吊螺栓251的中心C1与第二悬吊螺栓252的中心C2之间的距离LC’基本上一致)等于第一长槽81的槽宽中心WC1与第二长槽82的槽宽中心WC2之间的在第三方向X3上的距离LW(LW=LC)。因此,可以确定地获得上述优点。
如图7中所示,为树脂销插入孔的第一孔66以及树脂销61可以在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上相对地移动预定量。
具体地,在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上,在装配在树脂销61的外周上的金属套环62的外周与第一孔66的内周之间设置有间隙S1、S2。
因此,在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上,树脂销61与第一孔66之间的游隙量(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游隙量对应于金属套环62与第一孔66之间的游隙量)大于悬吊螺栓251、252与长槽81、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对应的端部83、84之间的游隙量(在该实施方式中,该游隙量基本上为零)。
也就是说,固定托架23和倾斜托架24(可移动托架)在水平横向(与为柱移动方向的第一方向X1正交的第三方向X3)上的定位由第一板30中的两个长槽81、82、第二板32中的两个圆孔91、92以及两个悬吊螺栓251、252执行。
树脂销61对水平横向上的所述定位没有贡献。
因此,当未组装至车辆的转向装置1被运输时或者当将转向装置1组装至车辆时,即使水平横向冲击通过作用在水平横向方向上的一些外力被施加在转向装置1上,但也不存在下述情形:树脂销61直接接收该力而突然剪断,从而导致故障。
另外,如图8中所示,第二孔67——树脂销61插入穿过第二孔67——在与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相反的区域中具有弧形形状的截面(具体地,第二孔67的整个截面不是圆形的)。
因此,当发生二次碰撞时,树脂销61平稳地剪断而不会沿柱移动方向(第一方向X1)倒塌(所谓的倒下)。
因此,可以得到稳定的冲击吸收负载。
接下来,图10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两个槽和两个悬吊螺栓之间的关系。
图10中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与图9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主要区别在于:第二长槽1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184的内表面形成为沿着第三方向X3延伸的平坦表面。
由第二长槽1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184的内表面形成的平坦表面仅与第二悬吊螺栓252的外周表面252a上的在第二方向X2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252E接触。
这允许第二长槽1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184的内表面仅限制第二悬吊螺栓252在第二方向X2上的位置。
第一长槽81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83的在第二方向X2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83E的位置等于第二长槽1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184的在第二方向X2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184E(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部分184E对应于整个端部184)的位置。
与赋予图9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被赋予图10中示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与图9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元件相同的构成元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同样,可以提供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工作效果相同的工作效果。
此外,第二悬吊螺栓252可以容易地通过第二长槽182的在第二方向X2上的端部184的内表面仅在第二方向X2上定位,其中该内表面形成为沿着第三方向X3延伸的平坦表面。
本发明不局限于已经在前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图9中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可以替代圆筒形表面而形成为凹状弯曲表面,该凹状弯曲表面的曲率半径大于第二悬吊螺栓的半径。
除上述实施方式之外,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对本发明做出各种改变或改型。
附图标记列表
1:转向装置
2:转向构件
3:转向轴
13:车身侧构件
15:转向柱
16:上护罩(可移动护罩)
23:固定托架
24:倾斜托架(可移动托架)
251:第一悬吊螺栓(第一悬吊轴)
251a:外周
251E: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
252:第二悬吊螺栓(第二悬吊轴)
252a:外周
252E: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
26:柱托架
30:第一板
32:第二板
81:第一长槽
82、182:第二长槽
83:(第一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
84、184:(第二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
83E: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
84E、184E: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
91:第一圆孔
92:第二圆孔
91C:(第一圆孔的)中心
92C:(第二圆孔的)中心
C1:(第一悬吊轴的)中心
C2:(第二悬吊轴的)中心
C10:(由第一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中心
C20:(由第二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中心
D1:(第一悬吊轴的)直径
D2:(第二悬吊轴的)直径
LC:(第一圆孔和第二圆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LC’:(第一悬吊轴和第二悬吊轴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LW:(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的)槽宽中心之间的距离
P1:(第一悬吊轴的)半径
P2:(第二悬吊轴的)半径
Q1:(由第一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半径
Q2:(由第二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形成的圆筒形表面的)半径
R1:连接及分离机构
T1、T2:悬吊机构
W1:(第一长槽的)槽宽
W2:(第二长槽的)槽宽
WC1:(第一长槽的)槽宽中心
WC2:(第二长槽的)槽宽中心
X1:第一方向(柱移动方向)
X2: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
X3: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

Claims (5)

1.一种转向装置,包括:
固定托架,所述固定托架包括固定至车身侧构件的第一板;
可移动护罩,所述可移动护罩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的一端连接有转向构件;
可移动托架,所述可移动托架支撑所述可移动护罩以在发生二次碰撞时沿第一方向移动,并且所述可移动托架包括面向所述第一板的第二板,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柱移动方向;以及
第一悬吊机构和第二悬吊机构,所述第一悬吊机构和所述第二悬吊机构在发生二次碰撞时沿所述第一方向一起移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板中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长槽和第二长槽,
其中,在所述第二板中设置有对应于所述第一长槽的第一圆孔以及对应于所述第二长槽的第二圆孔,
其中,所述第一悬吊机构具有第一悬吊轴,所述第一悬吊轴通过穿过所述第一长槽和所述第一圆孔以将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连接在一起而经由所述可移动托架悬吊所述可移动护罩,
其中,所述第二悬吊机构具有第二悬吊轴,所述第二悬吊轴通过穿过所述第二长槽和所述第二圆孔以将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连接在一起而经由所述可移动托架悬吊所述可移动护罩,
其中,所述第一圆孔和所述第二圆孔关于所述第一方向设置在相同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悬吊轴穿过所述第一长槽的在第二方向上的端部,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
其中,所述第二悬吊轴穿过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
其中,所述第一长槽在第三方向上的槽宽和所述第二长槽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槽宽大于所述第一悬吊轴的直径和所述第二悬吊轴的直径,其中所述第三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为圆筒形表面,所述圆筒形表面与所述第一悬吊轴同心且其直径与所述第一悬吊轴的直径相同以与所述第一悬吊轴的外周的预定区域接触,从而限制所述第一悬吊轴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一悬吊轴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位置,
其中,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仅与所述第二悬吊轴的外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接触,从而仅限制所述第二悬吊轴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以及
其中,所述第一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与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位于最远处的部分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为下述圆筒形表面:所述圆筒形表面的中心相对于所述第二悬吊轴的中心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偏移并且所述圆筒形表面的半径大于所述第二悬吊轴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由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形成的所述圆筒形表面的半径等于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槽宽的一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为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平坦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转向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圆孔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圆孔的中心之间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长槽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槽宽的中心与所述第二长槽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槽宽的中心之间的距离。
CN201480033279.1A 2013-06-11 2014-06-10 转向装置 Active CN1052833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2824 2013-06-11
JP2013122824A JP6176654B2 (ja) 2013-06-11 2013-06-11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CT/JP2014/065279 WO2014199963A1 (ja) 2013-06-11 2014-06-10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83369A true CN105283369A (zh) 2016-01-27
CN105283369B CN105283369B (zh) 2017-05-31

Family

ID=52022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3279.1A Active CN105283369B (zh) 2013-06-11 2014-06-10 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04664B2 (zh)
EP (1) EP3009327B1 (zh)
JP (1) JP6176654B2 (zh)
CN (1) CN105283369B (zh)
WO (1) WO201419996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7667A (zh) * 2013-07-17 2016-03-0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9875B2 (ja) 2013-06-28 2017-11-2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5980236A (zh) * 2014-02-27 2016-09-28 Kyb株式会社 转向装置
WO2020261115A1 (en) * 2019-06-27 2020-12-30 Discma Ag Dampening in forming and filling a container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2973U (zh) * 1987-01-16 1988-07-20
KR20070038724A (ko) * 2005-10-06 2007-04-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칼럼의 충격흡수장치
JP2009227183A (ja) * 2008-03-25 2009-10-0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625761A (zh) * 2010-11-12 2012-08-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CN103129598A (zh) * 2011-11-29 2013-06-05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2311A (en) * 1990-10-01 1992-01-21 Ford Motor Company Passive impact restraining vehicular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US20100156081A1 (en) 2005-10-06 2010-06-24 Hyundai Motor Company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for steering column of vehicle
US7661711B2 (en) * 2006-10-26 2010-02-16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with activ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US8562020B2 (en) * 2010-06-16 2013-10-22 Nsk Ltd. Steering column support apparatus
JP5327212B2 (ja) * 2010-11-16 2013-10-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用支持装置
JP6150333B2 (ja) 2013-01-30 2017-06-2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64470B2 (ja) * 2013-05-24 2017-07-19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12973U (zh) * 1987-01-16 1988-07-20
KR20070038724A (ko) * 2005-10-06 2007-04-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칼럼의 충격흡수장치
JP2009227183A (ja) * 2008-03-25 2009-10-08 Nsk Ltd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2625761A (zh) * 2010-11-12 2012-08-01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用支承装置
CN103129598A (zh) * 2011-11-29 2013-06-05 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77667A (zh) * 2013-07-17 2016-03-0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US9694842B2 (en) 2013-07-17 2017-07-04 Jtekt Corporation Steering device
CN105377667B (zh) * 2013-07-17 2018-01-12 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转向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09327A4 (en) 2016-08-10
JP6176654B2 (ja) 2017-08-09
EP3009327A1 (en) 2016-04-20
CN105283369B (zh) 2017-05-31
US9604664B2 (en) 2017-03-28
EP3009327B1 (en) 2018-01-10
WO2014199963A1 (ja) 2014-12-18
US20160107677A1 (en) 2016-04-21
JP2014240219A (ja) 2014-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83369A (zh) 转向装置
CN105283367A (zh) 转向柱装置
EP3015341B1 (en) Steering device
CN104955711A (zh) 转向柱装置
CN104955710A (zh) 转向柱装置
CN107511694B (zh) 整体式后桥桥壳内腔支撑机构
JP6115769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60114827A1 (en) Steering column device
US2340707A (en) Shop engine stand revolving means
EP2995724B1 (en) Arrangement for the removable coupling of a tool with a manoeuvrable arm of a working machine
CN105377667A (zh) 转向装置
CN101285502B (zh) 线性驱动器
CN108081889B (zh) 汽车及后轮扭力梁
JP6164470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5473413A (zh) 转向装置
CN204549963U (zh) 一种新型复合轴承
CN114929564A (zh) 自动驾驶车辆
JP2014227100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4084027A (ja) 動力舵取装置
JP2014240220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