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78283B - 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78283B
CN105278283B CN201510437995.2A CN201510437995A CN105278283B CN 105278283 B CN105278283 B CN 105278283B CN 201510437995 A CN201510437995 A CN 201510437995A CN 105278283 B CN105278283 B CN 1052782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otoreceptor
light pen
sub
bearing member
image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3799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78283A (zh
Inventor
荒泽信
荒泽信一
吉见贵博
中村贤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782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82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782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782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illumination or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G03G15/04054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by LED array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6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exposure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 Exposure Or Original Feeding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用以解决附着在潜像载置体上的调色剂等异物侵入到间隔构件和潜像载置体的接触面之间后不再能够确保光写入头对潜像载置体的定位精度的问题。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具有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被设定在感光体(2)的半径以下。然后,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具有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大于感光体。间隔构件(21)因为配置在其上方的光写入头(4)的负载而朝向感光体一侧被按压,并且接触面(21a)的表面形状变形为沿着感光体的表面形状的形状,从而使得接触面与感光体的表面密接。由此能够防止异物侵入到间隔构件和感光体的之间,并高精度地维持光写入头对感光体的位置。

Description

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确定光写入头对潜像载置体的位置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以及包括该机构的处理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对感光体鼓得的潜像载置体曝光后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公知的有采用由LED或有机EL元件等构成的光写入头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因为需要高精度地确定光写入头相对于潜像载置体的位置,所以一般地是设有对潜像载置体来进行光写入头定位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作为光写入头定位机构而采用了设置在潜像载置体和光写入头之间的间隔构件。专利文献1记载的间隔构件和潜像载置体的接触面的曲率半径要小于潜像载置体的曲率半径,更进一步地,通过使得间隔构件具有弹性,来使得间隔构件与潜像载置体的表面密接。
如此,在采用间隔构件来对潜像载置体进行光写入头的定位的构成中,因为存在着后述的间隔构件的配置空间问题,所以采用的是相对于潜像载置体而具有多个接触面的间隔构件。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0732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由于间隔构件具有多个接触面,导致各接触面和潜像载置体不会充分密接,因为间隔构件和潜像载置体的接触位置不稳定,就会产生光写入头对潜像载置体的位置不稳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其包括被设置在载置潜像的潜像载置体和对所述潜像载置体曝光后形成潜像的光写入头之间并决定所述光写入头相对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位置的间隔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构件在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轴方向上设有多个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接触面,并且,所述多个的接触面包括:具有在所述潜像载置体半径以下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的所述接触面,和具有大于所述潜像载置体半径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的所述接触面,或者,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接触的平面状的所述接触面。
根据本发明,用于光写入头相对于潜像载置体来定位的间隔构件在潜像载置体的轴方向上具有多个与潜像载置体接触的接触面。多个接触面之中的一个接触面因为具有在潜像载置体的半径以下的曲率半径的圆弧,而以该圆弧的两端侧的至少两点来与潜像载置体接触。另外,另一方的接触面具有比潜像载置体的半径大的曲率半径的圆弧,或者是与潜像载置体相接的平面状的接触面,由此就以一点来和潜像载置体接触。如此,对于接触面来说,由于和潜像载置体接触的点是由上述三点来确定的,间隔构件和潜像载置体的接触就稳定,光写入头相对于潜像载置体的位置也稳定了。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图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单元的概要构成图。
图3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概要构成图。
图4(a)、(b)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概要构成图。
图5(a)-(d)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间隔构件的构成示意图。
图6(a)-(c)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概要构成图。
图7(a)-(c)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概要构成图。
图8所示是内侧感光体接触面周围的放大图。
图9所示是接触面和感光体周围的放大图。
图10所示是间隔构件的先端宽度和负载的关系示意图。
图11(a)、(b)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概要构成图。
图12a)、(b)所示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概要构成图。
图13所示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概要构成图。
图14所示是其他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概要构成图。
图15(a)-(e)所示是在感光体表面粘着有异物时的示意图。
图16(a)-(c)所示是其他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概要构成图。
图17(a)-(c)所示是其他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概要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本发明。另外,在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各图面中,对于具有同一功能或形状的构件或构成零件等的构成要素,只要能够判别,就通过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经过一次说明后省略其再次的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构成图。首先,参照图1来说明图像形成装置的全体构成及动作。
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是单色用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本体(图像形成装置本体)100中,作为成像单元是可以装卸地安装有处理单元1。处理单元1包括有在表面上载置图像而作为潜像载置体的鼓状的回转体的感光体2,和对感光体2的表面进行带电而作为带电机构的带电辊3,和对感光体2的外周面曝光后形成静电潜像而作为曝光机构的光写入头4,和对感光体2上的潜像进行显像化(可视图像化)而作为显影机构的显影辊5,和对感光体2表面进行清洁而作为清洁机构的清洁刮板6,以及对感光体2的外周面进行除电的除电装置(未图示)。
以上所述的感光体2、充电辊3、光写入头4、显影辊5、清洁刮板6以及除电装置都一体地发置在处理单元1的支持体中。因此,通过在装置本体100中装卸处理单元1,这些部件就可以一次全部更换。
另外,在与感光体2相向而对的位置中,还配置有将感光体2上的图像转印到用纸上而作为转印机构的转印辊7。在将处理单元1安装到装置本体100中的状态下,转印辊7被配置在可以与感光体2抵接的位置里,并通过两者的抵接部来形成转印夹持部。另外,转印辊7被连接到未图示的电源中,并被施加有规定的直流电压(DC)及/或交流电压(AC)。
在装置本体100的下部配置有供纸装置8。供纸装置8包括有对作为记录介质的用纸进行收容的给纸盒9,和对收容在给纸盒9里的用纸进行馈送的给纸辊10,以及和给纸辊10一起形成夹持部并对重叠的用纸进行分离的分离垫11等。还有,所述用纸包括有厚纸、明信片、信封、普通纸、薄纸、涂敷纸(涂层纸或铜版纸等)、描图纸等。另外,作为用纸以外的记录媒介,也可以使用OHP片材或OHP薄膜、布帛等。
从供纸装置8分出的用纸沿着设置在装置本体100内的搬送路径在图的虚线箭头所示方向上被搬送。在该搬送路径中,在给纸辊10的用纸搬送方向下游侧且转印辊7的用纸搬送方向上游侧中,设置有对搬送时机计算之后将用纸朝向转印夹持部搬送的一对时机辊12。
另外,在搬送路径中转印辊7的用纸搬送方向下游侧里,还配置有对转印在用纸上的图像进行定影的定影装置13,在更为下游一侧里,还配置有将用纸向装置外排出的一对排纸辊16。定影装置13包括有通过未图示的卤素灯等的发热源来加热的定影辊14,和以规定的压力与该定影辊14一边抵接一边回转的加压辊15,在两辊14、15的抵接部位中形成有定影夹持部。另外,在装置本体100的上部还设置有对通过排纸辊16来排出到装置外的用纸进行载置的排纸盘17。
接着,参照图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动作。当成像动作开始后,感光体2被回转驱动,并通过充电辊3使得感光体2的表面被均匀带电为规定的极性。然后,根据未图示的读取装置或计算机等来的图像数据,从光写入头4来将光照射到感光体2的表面上,并在感光体2的带电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在如此形成的感光体2上的静电潜像中,通过从显影辊5供给来的调色剂,静电潜像就作为调色剂图像被显像化(可视图像化)了。
另外,当成像动作开始时,给纸辊10开始回转驱动,并仅将收容在给纸盒9里的用纸中最上面的用纸送出到搬送路径中。被送出的用纸通过时机辊12来一旦停止搬送。之后,在规定的时机下开始时机辊12的回转驱动,并对应于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到达转印夹持部的时机来将用纸朝向转印夹持部搬送。
这时,在转印辊7中施加有与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带电极性相反的转印电压,由此就在转印夹持部中形成了转印电场。然后,通过该转印电场,感光体2上的调色剂图像就被转印到用纸上了。另外,没有被完全转印到用纸上的感光体2上的残留调色剂将通过清洁刮板6来除去。然后,感光体2的表面通过未图示的除电装置来除电。
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用纸朝着定影装置13搬送,并在经过定影辊14和加压辊15之间的定影夹持时被加热及加压后,来对用纸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定影。然后,用纸通过排纸辊16被排出到装置外,并载置到排纸盘17上。
然而,作为发光元件,光写入头4采用的是LED或有机EL元件。由于这样的发光元件的焦点深度较浅(100μm左右),所以就需要高精度地确定光写入头4对感光体2的位置。因此,在处理单元1中,设置有相对于感光体2来对光写入头4进行定位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以下,对光写入头定位机构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说明)
如图2所示地,光写入头定位机构20包括有与感光体2和光写入头4接触并被设置在两者之间的间隔构件21,间隔构件21作为对感光体2和光写入头4的距离进行规定限制的限制构件,来起到决定两者的间隔的作用。
如图3所示地,光写入头4被配置为在感光体2的轴方向(主扫描方向)上延伸。另外,光写入头4还包括有透镜阵列4a,和未图示的发光底板,以及作为保持透镜阵列4a和前述发光底板的保持构件的头框架4b。间隔构件21被配置在光写入头4的长边方向或分别被配置在感光体2的轴方向的两端部侧,并分别与光写入头4的头框架4b和感光体2接触。然后,在间隔构件21与感光体2和光写入头4双方接触的状态下,间隔构件21通过盘簧等未图示的施力机构成为从光写入头4朝向感光体2的方向来承受负载的构成。
这里,当感光体2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最大图像形成区域为A时,为了抑制该最大图像形成区域A内的感光体2的磨耗,间隔构件21相对于感光体2的接触面21a是被配置在最大图像形成区域A的外侧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间隔构件21相对于感光体2是分别在其轴方向上互为分开的两个部位处接触的。也就是说,各间隔构件21具有分别在互为离开的位置处与感光体2接触的两个接触面21a。然后,这两个接触面21a避开感光体2上清洁刮板6所接触的清洁区域B的边界(清洁区域端),并在其两侧各配置有一个。
如此,通过在清洁区域B的边界的两侧配置接触面21a,来使得发生在清洁区域B的边界附近的筋条状的残留调色剂不侵入到感光体2和间隔构件21(接触面21a)之间。由此,就能够防止因感光体2和间隔构件21之间的残留调色剂的侵入而导致光写入头4对感光体2的位置精度的降低。
另外,除了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配置,在避开清洁区域B的边界来配置间隔构件21的接触面21a时,也可以如图14所示地考虑不将接触面21a一分为二,并配置在比清洁区域B的边界更靠内侧的位置里。但这时,清洁区域B在感光体轴方向的长度Lb要大于最大图像形成区域A在感光体轴方向上的长度La和双方的间隔构件21的接触面21a的感光体轴方向长度Lc的和,即,Lb>La+2Lc。其结果是,清洁刮板6的长度会变长。
另外,在将间隔构件21的接触面21a配置到比清洁区域B的边界更靠外侧里时,就需要使得清洁区域B外的感光体2的轴方向长度Ld比间隔构件21的接触面21a在感光体轴方向上的长度Lc要长。因此,这时,感光体2的轴方向全长就会变长。
如上所述,在不将接触面21a分成两个,并将接触面21a配置在清洁区域B的内侧或外侧时,清洁刮板6的长度或感光体2的全长就会变长,都不利于小型化。
相对于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地,在将接触面21a分开后配置到清洁区域B的边界的两侧时,即使间隔构件21的感光体轴方向的长度与图14所示例相同,也能够缩短清洁刮板6的长度或感光体2的全长。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就能够同时实现防止因感光体2和间隔构件21之间的残留调色剂的侵入而导致光写入头4的位置精度的降低和装置的小型化。还有,一个间隔构件21中与感光体2接触的接触面21a也可以在三个以上。这种情况下,通过将接触面21a避开清洁区域B的边界并在其两侧至少各配置一个,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图15所示是从光写入头侧看到的上述图14所示的构成。如图15(a)所示地,在该例中,也和本实施方式同样地,作为清洁机构的清洁刮板6被设置为与感光体2接触。因此,图像转印后残留在感光体2上的残留调色剂等基本上是通过清洁刮板6来从感光体2除去的。然而,从调色剂剥落的二氧化硅等游离物质因为其大小为几个毫微米而特别小,所以就有可能没有被除去而从清洁刮板6漏过。然后,漏过的游离物质残留在感光体2上并成为清洁残留物。
如图15(b)所示地,通过清洁刮板6的清洁残留物G与位于比清洁刮板6更靠感光体回转方向(像载置体回转方向)的下游侧的间隔构件21接触,并在该感光体回转方向的上游侧堆积。之后,如图15(c)所示地,堆积的清洁残留物G的一部分因为振动等原因而在某个时机向最大图像形成区域A内移动。然后,如图15(d)所示地,移动到最大图像形成区域A内的清洁残留物G通过显影辊5或清洁刮板6被按压并粘着到感光体2上。更进一步地,如图15(e)所示地,在以粘着的清洁残留物G为起点当残留调色剂等附着并且粘着物变大时,就有可能因此而发生图像不良。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如图3所示地,在具有间隔构件21的感光体2的两个接触面21a中,使得被配置在清洁区域B内侧的接触面21a1(以下称为“内侧感光体接触面”)在感光体轴方向上的宽度W1小于被配置在清洁区域B外侧的接触面21a2(以下称为“外侧感光体接触面”)在感光体轴方向上的宽度W2。通过这样的构成,即使从调色剂剥落的游离物通过清洁刮板6,也能够抑制清洁残留物对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堆积。由此,就能够降低堆积的清洁残留物朝向最大图像形成区域A移动后粘着的机会或是降低其的量,从而能够抑制因清洁残留物的粘着导致的图像不良的发生。
更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使得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朝着感光体轴方向来倾斜的。详细来说就是使得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从感光体回转方向的上游侧朝着下游侧离开最大图像形成区域A地来倾斜。由此,因为沿着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倾斜来移动清洁残留物能够使得清洁残留物远离最大图像形成区域A,所以就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清洁残留物对最大图像形成区域A的粘着。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使得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全体都倾斜,但也可以仅使得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中的边缘部210(以下称为”上游侧边缘部“)倾斜,该边缘部210面临尤其是清洁残留物堆积的感光体回转方向的上游侧。
图5所示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间隔构件21的构成示意图。以下,根据图5(a)(d)来详细说明间隔构件21的构成。还有,两个间隔构件21与光写入头4接触的接触面21b除了一方(图4中右侧的间隔构件21)为两个,另一方(图4中左侧的间隔构件21)为一个之外,是互为对称的形状,构成也基本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是以具有两个和光写入头4的接触面21b的间隔构件21为例来说明的。
间隔构件21是由板状部25、设置在板状部25靠感光体2一侧(图5(a)中的下面)里的两个脚部24以及设置在板状部25靠光写入头4一侧(图5(a)中的上面)里的两个柱状部26来构成的。板状部25、脚部24和柱状部26既可以是一体地成型,也可以是分开独立地成型。各脚部24是相互隔开间隔后配置在相当于感光体2的轴方向的板状部25的宽度方向两端部里。另一方面,各柱状部26被配置在板状部25中没有设置脚部24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另外,各柱状部26被配置在与板状部25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换句话说就是在感光体2的圆周方向上相互隔有间隔地配置。
当间隔构件21被配置在光写入头4和感光体2之间的状态下时,各柱状部26与光写入头4接触。因此,各柱状部26具有分别与光写入头4接触的接触面21b。还有,各柱状部26相对于光写入头4既可以是给固定,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接触和分离。
另一方面,当间隔构件21被配置在光写入头4和感光体2之间的状态下时,各脚部24与感光体2接触。和各脚部24的感光体2接触的接触面21a分别沿着感光体2的表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
间隔构件21因为配置在其上方的光写入头4的负载而朝向感光体2一侧被按压,并且接触面21a的表面形状变形为沿着感光体2的表面形状的形状,从而使得接触面21a与感光体2的表面密接。由此,就能够防止异物侵入到间隔构件21和感光体2的之间,并能够高精度地维持光写入头4对感光体2的位置。
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具有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被设定在感光体2的半径以下。然后,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具有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被设定为大于感光体2。这样设定的理由如下。
图16所示是假定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及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的双方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都小于感光体2的半径时的情况。图16(b)是从间隔构件21上方看到的图,图16(a)及图16(c)所示是间隔构件21的各个接触面21a的概要图,后述的图6、图7、图17也是同样的构成。
当接触面21a2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小于感光体2的半径时,各圆弧形状在其两端具有与感光体2接触的点,间隔构件21具有共计四个的接触的点(C1、C2、C3、C4)。
但是,在两个接触面21a与感光体2接触的圆弧的曲率中存在有规定的误差,当两个接触面21a相对于感光体2表面的接触方向的轴发生偏离等情况时,四点就不会同时和感光体2接触。由此,当四点中的三点与感光体2接触时,间隔构件21对感光体2的位置就得到确定,剩下的一点(图中是C4)就有可能处于不与感光体2接触的非接触的状态。
这时,具有成为非接触的一点的间隔构件21的角部因为相对于感光体2的位置得不到固定,就变成不稳定的状态。另外,根据间隔构件21与感光体2的接触的方式,可能成为非接触的某点是每次都会改变的。
以上,在图16的构成中,会产生光写入头4相对于感光体2的距离不稳定的问题。
作为与此相反的构成来考虑假如如图17所示地,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及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双方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都大于感光体2的半径的情况。
当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大于感光体2的半径时,各个接触面21a与感光体2是以一点来接触的,间隔构件21就具有两个接触点(C5、C6)。
由于各个接触面21a与感光体2接触的点是通过一点来固定的,所以就不会发生所接触的点会因那时候的不同而改变的问题。但是,由于各接触面21a仅以一点来与感光体2接触,接触面的两端并不与感光体2接触,间隔构件21对感光体2的姿势就不稳定,光写入头4对感光体2的距离是不稳定的。
另外,在使得接触面21a和感光体2充分密接时,需要在间隔构件21中时间较大的朝向感光体2的负载。但是,施加较大负载时,感光体2和间隔构件21之间的摩擦会增大,因而会导致两构件的磨耗会加快的新的问题。
如上所述,无论哪一种构成都不能够使得光写入头4对感光体2的距离得以稳定,从而不能够充分发挥间隔构件21作为定位构件的功能。
于是,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是使得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具有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小于感光体2的半径,而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具有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大于感光体2的半径。
由此,如图6所示地,间隔构件21相对于感光体2就具有三个接触点(C3、C4、C5)。由于三个接触点是事先确定的,如图16所示的构成所示,就不会发生接触的点得不到确定,光写入头4对感光体2的距离为不稳定的问题。
然后,通过两点来与感光体2接触的接触面21a通过配置在间隔构件21的上方的光写入头4的负载来朝向感光体2一侧被按压,并如图7所示地,会沿着感光体2的表面形状来变形并与感光体2的表面密接。
这时,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以接触点C5来与感光体2接触,并且,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的整个面是不与感光体2密接的。由于与感光体2密接的接触面21a仅为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与图16所示构成相比较,施加在间隔构件21中的负载变小,因而就能够防止间隔构件21和感光体2的磨耗。
通过以两点来与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接触,并以一点来与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接触,就能够使得会有更多清洁残留物的感光体2轴方向内侧的接触面21a和感光体2密接,从而就能够有效地防止清洁残留物侵入到接触面21a和感光体2的之间。由此,就能够高精度地维持光写入头4对感光体2的位置。
但是并不局限于上述构成,也可以是使得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具有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小于感光体2的半径,而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具有的圆弧形状的曲率半径大于感光体2的半径,并且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以两点来与感光体2接触,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以一点来与感光体2接触。
如上所述,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与图16及图17所示构成相比,就能够稳定光写入头4相对于感光体2的距离,从而避免过重的负载会加快间隔构件21和感光体2的磨耗的问题。
另外,各脚部24形成为在感光体回转方向上延伸的肋条形状部。因此,各脚部24沿着感光体2的表面容易弹性变形,与感光体2之间就难以产生间隙,从而能够以更小的负载来使得间隔构件21与感光体2密接。
另外,两个脚部24之中,具有相对于感光体回转方向为倾斜的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脚部24宽度比另一方的脚部24要细,所以就更容易弹性变形,对感光体2容易进一步密接。还有,由于作为该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宽度的脚部24的先端宽度t1要小于根部一侧的宽度t2(参照图5(d)),与先端宽度t1和根部一侧的宽度t2相同的情况相比,就更容易弹性变形。如此,尤其是具有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脚部24,因为更容易弹性变形,所以与感光体2之间就难以产生间隙,并且施加在间隔构件21上的负载也变小。因此,由于清洁残留物难以通过该脚部24和感光体2的接触面的之间,并沿着脚部24的倾斜来移动,所以就能够抑制清洁残留物对最大图像形成区域A的粘着。
在本发明中,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表面粗糙度Ra被设定在0.3-5.0(×10m)的范围里。通过这样的设定,包含在调色剂里的二氧化硅就容易因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表面的凹凸而滞留。由此,在感光体2表面上流动的调色剂所包含的二氧化硅等对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表面进行涂层后会填埋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和感光体2的间隙,从而使得清洁残留物难以通过该间隙。
当表面粗糙度Ra在0.3(×10-6m)以下时,包含在调色剂中的二氧化硅等不能够留在该表面上。另外,当表面粗糙度Ra在5.0(×10-6m)以上时凹凸会变得过大,感光体2和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间隙变大时,调色剂反而会容易从其间隙通过。根据以上的理由,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表面粗糙度Ra被没定在0.3-5.0(×10-6m)的范围里。
还有,虽然是将与感光体2密接的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表面粗糙度Ra设定在0.3-5.0(×10-6m)的范围里,并通过前述的涂层作用来填埋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和感光体2的间隙,但也可以在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的表面粗糙度里进行同样的设定。
图8所示是以图5(c)的剖面线D-D’来切断的截面图。本发明中,在具有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脚部24和感光体2相接的边缘部中,是在间隔构件21的外侧的边缘部E1中进行R0.03mm以下的R倒角的。
通过使得边缘部E1的R倒角的大小在0.03mm以下,因感光体2的轴方向的回转,感光体2表面上的粘着物Z(图9所示)会与边缘部接触,并能够由边缘部来搂取粘着物Z。
在边缘部E1中不仅可以进行R0.03mm以下的R倒角,也可以进行C0.03mm以下的C倒角,或是直角。
(脚部24的先端宽度t1和间隔构件21的负载的设定)
图10所示是对作为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宽度的脚部24的先端宽度t1和间隔构件21从光写入头4受到的负载的条件变化后,来验证清洁残留物的除去效果和感光体2及间隔构件21的耐久性的变化的实验结果示意图。
作为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宽度的脚部24的先端宽度t1越小,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虽然会容易与感光体2接触,但是太小时,就难以制作该零件。另外,当先端宽度t1太小时,因为感光体2上的清洁残留物,还会发生具有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脚部24的先端部出缺口的问题。万一发生脚部24的先端部的出缺口时,就会在产生缺口之后发生感光体2上的清洁残留物的挤过问题,从而不能够适当地除去清洁残留物。为了抑制这种先端部的出缺口的发生,如图10所示地,以将先端宽度t1设定在0.1mm以上为好。
另一方面,增大作为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宽度的脚部24的先端宽度t1时,虽然零件制作变得容易,当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会变得难以与感光体2接触。其结果是,会在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和感光体2之间形成间隙,产生感光体2上的清洁残留物的挤过,从而不能够进行适当的清洁残留物除去。为了抑制这种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和感光体2之间的间隙的发生,如图10所示地,以将先端宽度t1设定在0.6mm以下为好。
另外,当间隔构件21从光写入头4受到的负载较大时,虽然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与感光体2容易接触,但是,该负载太大时,就会加快感光体2或间隔构件21的磨耗。其结果是,光写入头4和感光体2的距离太近而发生光写入头4的焦点模糊。为了抑制这种感光体2或间隔构件21的磨耗,如图10所示地,以将对间隔构件21的负载设定在8N以下为好。
另一方面,当间隔构件21的负载较小时,虽然能够抑制感光体2或间隔构件21的磨耗,但是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会难以与感光体2接触。其结果是,会在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和感光体2之间形成间隙,产生感光体2上的清洁残留物的挤过,从而不能够进行适当的清洁残留物除去。为了抑制这种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和感光体2之间的间隙的发生,如图10所示地,以将对间隔构件21的负载设定在3N以上为好。
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这样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优选的是将作为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宽度的脚部24的先端宽度t1设定在0.1mm-0.6mm的范围内,并将对间隔构件21的负载设定在3N-8N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说明)
图11所示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中的间隔构件21。图11(a)是从间隔构件21上方看到的图,图11(b)所示是间隔构件21在感光体2轴方向的右侧部分的接触面21a的概要图,后述的图12也是同样的构成。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没有圆弧形状而是由平面状的接触面来构成。通过将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形成为平面,就使得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以与感光体2的表面相接的方式来与感光体2接触了。
通过将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形成为平面,还能够使得间隔构件21的制作变得简单,并减低制造成本。另外,还能够提高零件精度,从而进一步稳定光写入头4相对于感光体2的距离。关于间隔构件21以三点来与感光体2接触则与第一实施方式是同样的。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说明)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如图12所示地,是在间隔构件21的感光体2轴方向外侧的脚部24里设置了比周围要朝着感光体2一侧突起的凸部30。凸部30是面向感光体2一侧来与感光体2接触的平面状的接触面,并具有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
然后,感光体2的轴方向内侧的脚部24具有的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曲率半径在感光体2的半径以下的圆弧形状。
间隔构件21通过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圆弧形状的两端的两点和设置在凸部30中的外侧感光体接触面21a2的一点来与感光体2接触,关于通过三点来与感光体2接触是和其他实施方式同样的。
通过在感光体2的轴方向内侧的脚部24里设置凸部30,就能够将与感光体2接触的部分限定为比周围更为突起的凸部30。由此,与其他实施方式相比,就容易确保接触面21a对感光体2的精度。由此,就能够稳定光写入头4相对于感光体2的距离。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的说明)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是在具有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的脚部24和感光体2相接的边缘部中对间隔构件21的外侧的边缘部E1进行了R0.03mm以下的R倒角。
通过该构成,因为感光体2的轴方向的回转而是的感光体2表面上的粘着物Z和边缘部E1接触,并具有能够搂取粘着物Z的效果。
但是,通过边缘部E1接取的粘着物Z容易从边缘部E1再次流向感光体2表面,有时会再次粘着到感光体2上。因此,通过边缘部E1的刮落,有时并不能够从感光体2表面上来除去粘着物Z。
于是,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中,如图13所示地,内侧感光体接触面21a1设置在清洁区域B内。由此,通过边缘部E1接取的粘着物Z即使再次流向感光体2表面,在再次粘着到感光体2上之前,会通过清洁刮板6来搂取。由此,就能够防止对感光体2表面的粘着。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就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20虽然是对鼓形状的感光体2的定位机构作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带形状的感光体,这时,本文中的感光体2的轴方向是将对带进行张紧架设的辊等的回转轴的方向来作为轴方向的。
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黑白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彩色图像形成装置或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多功能外围设备等。另外,也能够适用于中间转印串列方式或直接串列方式、四回转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其包括被设置在载置潜像的潜像载置体和对所述潜像载置体曝光后形成潜像的光写入头之间并决定所述光写入头相对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位置的间隔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构件在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轴方向上设有多个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接触面,并且,所述多个的接触面包括:
具有在所述潜像载置体半径以下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的所述接触面,和
具有大于所述潜像载置体半径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的所述接触面,或者,
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接触的平面状的所述接触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接触面是避开对所述潜像载置体的表面进行清洁的清洁机构的清洁区域的边界并在所述边界的两侧至少各配置有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构件中相对于所述潜像载置体的接触面上的边缘部,在从所述潜像载置体回转方向的上游侧朝着下游侧的方向上,是离开所述潜像载置体上的图像形成区域地倾斜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其特征是:
在所述间隔构件中设置在所述潜像载置体回转方向上延伸的肋条形状部,并使得所述肋条形状部的先端面与所述潜像载置体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肋条形状部的先端面的宽度的设定范围是在0.1mm以上且0.6m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其特征是:
所述间隔构件从所述光写入头受到的负载的设定范围是在3N以上且8N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其特征是:
所述接触面的表面粗糙度Ra在0.3×10-6m以上且5.0×10-6m以下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其特征是:
所述间隔构件中与所述潜像载置体相接的边缘部进行R0.03mm以下的R倒角,或C0.03mm以下的C倒角,抑或是直角。
9.一种处理单元,其包括:
通过光写入头的曝光来形成潜像的潜像载置体,和相对于所述潜像载置体来确定所述光写入头的位置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
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光写入头定位机构,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光写入头定位机构。
CN201510437995.2A 2014-07-24 2015-07-23 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52782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0697A JP2016022716A (ja) 2014-07-24 2014-07-24 光書込ヘッド位置決め機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50697 2014-07-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78283A CN105278283A (zh) 2016-01-27
CN105278283B true CN105278283B (zh) 2018-01-23

Family

ID=55147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37995.2A Active CN105278283B (zh) 2014-07-24 2015-07-23 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05213B2 (zh)
JP (1) JP2016022716A (zh)
CN (1) CN1052782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72601B2 (en) * 2015-07-29 2017-09-26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unit
JP6617921B2 (ja) * 2015-07-29 2019-12-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感光体の異物除去機構、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26775B2 (ja) 2016-10-25 2021-02-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10228631B2 (en) 2016-12-15 2019-03-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rum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429760B2 (en) 2016-12-15 2019-10-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919188B2 (ja) * 2016-12-15 2021-08-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ドラムユニット
JP6932955B2 (ja) 2017-03-16 2021-09-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8805A (zh) * 2005-02-09 2006-08-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932670A (zh) * 2005-09-12 2007-03-21 冲数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器件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40847A (ja) * 2009-04-01 2010-10-28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01232B2 (en) * 2001-04-06 2004-10-05 Oki Data Corporation Distance maintaining member between optical head and image drum
JP6241738B2 (ja) 2013-07-31 2017-12-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書込ヘッド位置決め機構、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18805A (zh) * 2005-02-09 2006-08-1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932670A (zh) * 2005-09-12 2007-03-21 冲数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器件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40847A (ja) * 2009-04-01 2010-10-28 Seiko Epson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26111A1 (en) 2016-01-28
US9405213B2 (en) 2016-08-02
CN105278283A (zh) 2016-01-27
JP2016022716A (ja) 2016-0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78283B (zh) 光写入头定位机构、处理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JP53767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447455B2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ono color printing method thereof
US20140356043A1 (en)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JP4522456B2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中間転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9429880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0297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085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feeding device
JP2007079445A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画像形成装置
JP5611165B2 (ja) ベルト搬送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48305A (ja) 中間転写体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311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234B2 (ja)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61164A (ja) 清掃部材、帯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94444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26033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34009A (ja) ベルト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82362A (ja) 清掃部材、転写装置、中間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03410B2 (ja)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7225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906994B2 (ja) 紙粉除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57760B2 (ja)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7077561B2 (ja) 清掃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311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62605A (ja) 転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