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9989A - 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9989A
CN105269989A CN201510382146.1A CN201510382146A CN105269989A CN 105269989 A CN105269989 A CN 105269989A CN 201510382146 A CN201510382146 A CN 201510382146A CN 105269989 A CN105269989 A CN 105269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ing axle
printer
rotation
scaffold
rele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821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9989B (zh
Inventor
有贺勇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69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99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9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99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Common Mechanism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打印机,通过与压板间隙调整机构共用的驱动源,以简单的机构进行排纸侧输送辊对的释放动作。打印机(1)的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利用使用了一根旋转轴的同步旋转机构使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同步旋转。另外,打印机(1)具备解除送纸辊对(21)的夹持状态的第一释放机构、以及解除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的夹持状态的第二释放机构(200B),并使这些释放机构同步地进行释放动作。进行排纸侧的释放的第二释放机构(200B)基于相对于打印头(22)配置在与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相同侧的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使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摆动,来使支承从动辊(23b)、(24b)的支承框架(201)升降。

Description

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输送机构的打印机,其中,输送机构沿经由打印头和压板之间的介质输送路,利用输送辊对夹持记录介质进行输送。
背景技术
在打印机,例如喷墨打印机中,作为沿经由打印位置的介质输送路输送记录介质的输送机构,有使用在作为驱动侧的辊的输送辊与从动辊之间夹住介质进行输送的辊对的输送机构。例如,在打印头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配置输送辊对,利用上游侧的辊对将记录介质供给至打印位置,利用下游侧的输送辊对输送并排出通过了打印位置的记录介质。
这里,在打印头与压板之间产生夹纸的情况下等,为了除去卡住的记录介质,期望设置扩展介质输送路的机构。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使打印头升降来调节打印头与压板的距离(压板间隙)的压板间隙调整机构(处理间隙调整机构)的打印机。专利文献1的打印机具备在打印头的上游侧在送纸辊与从动辊之间夹持纸张进行输送的第一输送部、和在打印头的下游侧在排纸辊与从动辊之间夹持纸张进行输送的第二输送部,通过同一驱动源(间隙调整马达)与扩展压板间隙的动作联动地进行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的释放动作(使从动辊与送纸辊分离的动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0649号公报
专利文献1的处理间隙调整机构具备支承安装了打印头的滑架的两根滑架引导轴,通过由平齿轮构成的齿轮列连结两根滑架引导轴,并使两根滑架引导轴同步旋转。处理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分别安装在两根滑架引导轴的旋转凸轮,若这些旋转凸轮同步地旋转,则两根滑架引导轴同步地升降,而打印头升降。
然而,在利用由平齿轮构成的齿轮列连结两根滑架引导轴并使两根滑架引导轴同步旋转的机构中,随着两根滑架引导轴的轴间距离的增加,而平齿轮的个数增加。另外,为了使间隙调整马达的旋转减速并进行传递,需要规定个数以上的平齿轮。并且,使用许多齿轮的情况下,安装这些齿轮的框架也增大。因此,同步旋转机构的设置空间变大了。另外,由平齿轮构成的同步旋转机构由于在各齿轮的啮合存在齿隙,所以齿隙会导致产生旋转误差。因此,使两根滑架引导轴精度良好地同步旋转较困难。
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设于第一输送部(送纸辊对)和第二输送部(排纸辊对)的两个位置处的释放机构分别基于作为处理间隙调整机构的驱动源的间隙调整马达的旋转进行动作,但向释放机构的动力传递经由包括通过间隙调整马达旋转的传递齿轮的齿轮系进行。
即,在专利文献1中,尽管能够与扩展压板间隙的动作联动地利用同一驱动源进行第一输送部和第二输送部的释放动作,但为了实现那样的机构,会成为除了使用了许多平齿轮的同步旋转机构之外,还另外设置了构成释放机构的齿轮系等动力传递机构的复杂结构。特别是,由于第二输送部(排纸辊对)离间隙调整马达较远,所以向释放机构传递动力的动力传递机构成为使用了许多齿轮的复杂构成。因此,部件数较多,需要更大地确保其设置空间。另外,在释放机构的齿轮列中,齿隙也会导致产生旋转误差,所以在准确的时机进行释放动作较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提出能够基于共用的驱动源的驱动力进行压板间隙的调整动作和输送辊对的释放动作,并且,能够以比以往简单的构成实现这些机构,而对部件数的减少、小型化以及省空间化有利的打印机。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打印机的特征在于,具有:打印头;头滑架,上述头滑架安装有上述打印头;第一引导轴以及第二引导轴,上述第一引导轴以及上述第二引导轴支承上述头滑架,并相互平行地延伸;压板,上述压板与上述打印头对置;压板间隙调整机构,上述压板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同步旋转机构以及引导轴移动机构,上述同步旋转机构基于沿着与上述第一引导轴以及上述第二引导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的旋转,使上述第一引导轴以及上述第二引导轴同步旋转,上述引导轴移动机构基于分别同轴地设于上述第一引导轴以及上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凸轮的旋转,使上述第一引导轴以及上述第二引导轴沿着相对于上述压板接近以及分离的间隙调整方向移动;输送辊以及从动辊,上述输送辊以及上述从动辊在相对于上述打印头与上述第二引导轴相同的一侧,夹持并输送记录介质;以及释放机构,上述释放机构基于上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使上述输送辊与上述从动辊分离。
本发明的打印机像这样,具有使平行地延伸的两根滑架引导轴(第一引导轴、第二引导轴)向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压板间隙调整机构,并且,具有基于这两根滑架引导轴中位于与输送辊对相同的一侧的滑架引导轴的旋转使输送辊对分离的释放机构。因此,能够通过与压板间隙调整机构共用的驱动源同步地进行输送辊对的释放动作。特别是,在本发明中,以一根旋转轴传递驱动力使两根滑架引导轴同步旋转,释放机构基于配置在所释放的辊对附近的滑架引导轴的旋转进行释放动作。因此,能够不使用部件数较多的复杂机构,而以简单的控制,将间隙调整马达的驱动力高效地传递到释放机构。因此,对这些机构的小型化以及成本减少有利,动作精度也较高。
在本发明中,能够成为上述第二引导轴、上述输送辊、以及上述从动辊相对于上述打印头,配置在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构成。这样一来,在相对于打印头,在上游侧和下游侧配置滑架引导轴,而作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的驱动源的马达配置在上游侧的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机构向排纸辊对的释放机构传递动力。
在本发明中,优选构成为还具有以上述从动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从动辊的支承框架,上述支承框架能够移动到将上述从动辊推压至上述输送辊的推压位置、以及使上述从动辊与上述输送辊分离的分离位置,上述释放机构具备基于上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进行预先设定的释放动作的释放部件,上述支承框架基于上述释放动作,向上述分离位置侧移动。这样一来,能够经由释放部件以及支承框架,基于第二引导轴的旋转释放输送辊对。
在本发明中,优选还具有:第一施力部件,上述第一施力部件对上述支承框架向上述分离位置侧施力;第一定位部,上述第一定位部从与上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与上述支承框架抵接,并且在上述分离位置定位上述支承框架;第二施力部件,上述第二施力部件经由上述释放部件,对上述支承框架向上述推压位置侧施力;以及第二定位部,上述第二定位部从与上述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与上述支承框架抵接,并且在上述推压位置定位上述支承框架,上述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力量比上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力量大,上述释放动作是从上述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力量放开上述支承框架的动作。这样一来,释放部件通过释放动作而离开支承框架,其结果,通过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力量,支承框架定位在分离位置。另外,不进行释放动作时,通过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力量,能够将支承框架定位在推压位置。因此,能够以使用了施力部件的简单构成实现释放机构。另外,仅在释放时通过第二引导轴向释放部件传递驱动力即可,而在利用输送辊对夹持记录介质的期间不需要向释放部件传递驱动力。因此,能够避免一直对第二引导轴施加来自释放部件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一直施加负载而第二引导轴的耐久性降低。
在本发明中,优选作为上述释放部件,上述打印机具备配置在上述第二引导轴的一端侧的第一释放杆以及配置在上述第二引导轴的另一端侧的第二释放杆,上述第二施力部件与上述第一释放杆和上述第二释放杆分别对应地设在两个位置,上述释放动作是基于上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上述第一释放杆和上述第二释放杆同步地摆动的动作。这样一来,能够利用配置在第二引导轴的两端的一对释放杆,同步地推压沿滑架引导轴延伸的支承框架的两端。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机构,使支承框架稳定地移动。
在本发明中,优选还具有杆推压部,上述杆推压部基于上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与上述第二引导轴同轴地设置的上述旋转凸轮一体地旋转,上述第一释放杆通过上述杆推压部而摆动。这样一来,能够一体地形成间隙调整机构的旋转凸轮、和使第一释放杆摆动的杆推压部。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对小型化以及省空间化有利。
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第二引导轴通过上述同步旋转机构,能够在包括预先设定的第一旋转角度范围以及不与上述第一旋转角度范围重合的第二旋转角度范围的旋转角度范围旋转,上述旋转凸轮在上述第二引导轴在上述第一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时,使上述第二引导轴向上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上述释放机构在上述第二引导轴在上述第二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时,进行上述释放动作。这样一来,第二引导轴向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期间不会进行释放机构的释放动作。因此,能够避免在压板间隙调整中同时进行释放动作或者若进行释放动作则压板间隙变化等情况。
在本发明中,优选还具有:上游侧输送辊以及上游侧从动辊,上述上游侧输送辊以及上述上游侧从动辊相对于上述打印头,配置在上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上游侧释放机构,上述上游侧释放机构基于相对于上述打印头,配置在与上述上游侧输送辊以及上述上游侧从动辊相同的一侧的上述第一引导轴的旋转,使上述上游侧输送辊与上述上游侧从动辊分离,上述上游侧释放机构与上述释放机构同步地进行释放动作。这样一来,能够通过与压板间隙调整机构共用的驱动源同步地进行两组释放机构的释放动作。另外,两组释放机构分别基于配置在所释放的输送辊对附近的滑架引导轴的旋转进行释放动作。因此,能够不使用复杂机构,而以简单的控制,在打印头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两个位置处精度良好地同步进行输送辊对的释放动作。因此,除去卡在介质输送路的打印头与压板之间的记录介质的作业较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打印机的前侧立体图。
图2是打印机的概要纵剖视图以及局部剖视图。
图3是表示打印机机构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打印机机构部的主要部分的后侧立体图。
图5是表示打印机机构部的主要部分的后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的后侧立体图。
图7是表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的前侧立体图。
图8是表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的主要部分的部分立体图。
图9是表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的主要部分的部分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的主要部分的部分侧面图。
图11是局部地示出第二释放机构的立体图(第一释放杆的释放状态)。
图12是局部地示出第二释放机构的立体图(第一释放杆的非释放状态)。
图13是局部地示出第二释放机构的立体图(第二释放杆的释放状态)。
图14是表示支承框架的定位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压板间隙调整机构的基准位置检测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压板间隙调整机构的基准位置检测部的说明图。
图17是复合齿轮的基准位置的设定动作、压板间隙调整动作、以及释放动作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的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应用于能够双面打印的具备了翻转单元的喷墨打印机的实施方式。对于不具备翻转单元的喷墨打印机、喷墨打印机以外的打印机也能够同样地应用本发明。
打印机的整体构成
图1是从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打印机(以下,仅称为“打印机”。)的情况下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图2(a)是表示打印机的内部构成的概要纵剖视图,图2(b)是部分纵剖视图。以下,在本说明书中,以附图标记X表示打印机宽度方向,以附图标记Y表示打印机前后方向,以附图标记Z表示打印机上下方向。X、Y、Z三个方向相互正交。
主要参照图1、图2,对打印机1的整体形状进行说明。打印机1具备打印机主体部2和翻转单元3。打印机主体部2被作为整体呈打印机宽度方向X较长的长方体形状的主体外壳2A覆盖,在其背面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凹部4,并在此安装翻转单元3。翻转单元3是用于以使作为片状的记录介质的打印纸张P(以下,仅称为“纸张P”。)的表面背面翻转的状态将该纸张返回到打印机主体部2的单元。另外,翻转单元3能够以其打印机上下方向的下端部分为中心,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打开。
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面设有供纸盒安装部5。供纸盒安装部5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前面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部分,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开口。在供纸盒安装部5,供纸盒6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从前方安装。在供纸盒安装部5的上侧安装有排纸托盘7。排纸托盘7向前方大致水平地突出。在排纸托盘7的上侧形成有向打印机后方延伸的矩形的排纸口8。
排纸口8的上侧的打印机前面部分为操作面9,在这里排列了电源开关9a、和多个状态显示灯9b等。在排纸托盘7以及排纸口8的两侧的打印机前面部分,安装有矩形的开闭盖10a、10b。若打开这些开闭盖10a、10b,则墨盒安装部(未图示)开口,能够进行墨盒(未图示)的更换等。在打印机上面部分的中央安装有维护用的开闭盖11。
[打印机的纸张输送路径]
参照图2,对打印机1的内部构成,特别是,纸张输送路径进行说明。在打印机1的内部形成有纸张供给路12、主体侧输送路13以及翻转用输送路14。纸张供给路12以及主体侧输送路13形成在打印机主体部2的内部,翻转用输送路14形成在翻转单元3的内部。
纸张供给路12是将以层叠状态收纳在供纸盒6的规定尺寸的纸张P供给至主体侧输送路13的输送路径。纸张供给路12从供纸盒安装部5中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端部分朝向打印机后方向斜上方延伸,并向打印机前方弯曲,与主体侧输送路13连接。收纳在供纸盒6的纸张P通过供纸辊15送出至纸张供给路12。送出的纸张P经由作为介质分离辊的减速辊16和输送辊17的辊隙部被逐张地送出,并经由输送辊17和从动辊18的辊隙部,朝向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
主体侧输送路13是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大致水平地延伸并到达排纸口8的输送路径。沿主体侧输送路13,从其纸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开始依次配置了纸张检测杆20、送纸辊对21、打印头22、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打印头22是喷墨头,压板25相对于其喷嘴面以恒定的间隙对置。
送纸辊对21具备送纸辊21a和从动辊21b。从纸张供给路12送入到主体侧输送路13的纸张P通过输送辊17,一边推起纸张检测杆20一边送入送纸辊对21,并经由送纸辊21a与从动辊21b的辊隙部,供给到打印头22与压板25之间的打印位置。另外,第一排纸辊对23具备第一排纸辊23a和从动辊23b,第二排纸辊对24具备第二排纸辊24a和从动辊24b。通过了打印位置的纸张经由第一排纸辊23a与从动辊23b之间、以及第二排纸辊24a与从动辊24b之间,从排纸口8排出到排纸托盘7。
另一方面,形成在翻转单元3内部的翻转用输送路14是相对于主体侧输送路13配置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侧,作为整体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描绘环行线的输送路径。翻转用输送路14具备:与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上游端连续,并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上侧路径26;与该上侧路径26连续并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方弯曲并直线状地延伸的向下路径27;与该向下路径27连续并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前方弯曲并延伸的下侧路径28;以及从该下侧路径28向上方弯曲并延伸的向上路径29。
向上路径29上侧的部分向打印机前方倾斜地弯曲,并与上述的纸张供给路12的中途位置汇合。因此,向上路径29与纸张供给路12的下游侧的部分成为共用路径30(参照图2(b))。该共用路径30是沿输送辊17的外周面延伸的弯曲路径。
在上侧路径26与向下路径27之间配置有第一输送辊31以及从动辊32,在下侧路径28与向上路径29之间配置有第二输送辊33以及从动辊34。从主体侧输送路13送入到翻转用输送路14的纸张送入第一输送辊31与从动辊32的辊隙部,并通过第一输送辊31,送入第二输送辊33与从动辊34的辊隙部,并通过第二输送辊33,送入输送辊17与从动辊18的辊隙部。其后,纸张通过输送辊17,再次送入到主体侧输送路13。
这里,在主体侧输送路13的下游端、翻转用输送路14的上游端、以及共用路径30的下游端的汇合部35配置有路径切换挡板36(参照图2(b))。从主体侧输送路13侧回料的纸张通过路径切换挡板36引导至翻转用输送路14侧。经由翻转用输送路14的纸张再次返回到汇合部35时,通过送入到汇合部35的纸张推起路径切换挡板36。由此,翻转用输送路14的下游端的共用路径30与主体侧输送路13连通,纸张送入到主体侧输送路13。
通过经由环状的翻转用输送路14,纸张以表面背面翻转了的状态返回到主体侧输送路13。因此,通过经由翻转用输送路14,能够进行纸张的双面打印。另外,若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侧打开翻转单元3,则翻转用输送路14中的下游侧的向上路径29以及共用路径30成为开放状态。因此,能够简单地对这些路径中的卡纸等不良情况进行处理。
[打印机机构部]
图3是表示打印机1中被主体外壳2A覆盖的打印机机构部的俯视图,表示从打印机1取下了主体外壳2A以及排纸托盘7的状态。另外,图4、图5是从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后方观察打印机机构部的主要部分的后侧立体图。此外,在图5中,省略了头滑架59的图示。
如图3~图5所示,打印机机构部50具备板金制的打印机主体框架51,各构成部件组装在该打印机主体框架51。打印机主体框架51具备底座52、和从底座52中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侧部位垂直地立起的侧架53、54。在侧架53、54之间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架设有前侧框架55以及后部框架56。
在前侧框架55以及后部框架56之间,在侧架53、54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上端部之间,与打印机宽度方向X平行地架设有两根滑架引导轴57、58(参照图3)。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位于后部框架56侧的滑架引导轴57称为第一引导轴57,将位于前侧框架55侧的滑架引导轴58称为第二引导轴58。在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安装有头滑架59。
头滑架59能够沿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移动。头滑架59与在第一引导轴57的附近位置,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架设的正时带60(参照图3)连结。正时带60被滑架驱动马达61(参照图3)驱动。
在头滑架59安装有打印头22。打印头22以其喷嘴面22a(参照图2(a))朝向打印机下方的状态,安装于头滑架59。在打印头22的下侧配置有压板25。压板25具备在打印头22的移动方向亦即打印机宽度方向X排列的多个分割压板25a(参照图3)。通过头滑架59,打印头22能够在从一个侧架53侧的原位置HP(参照图3)到另一个侧架54侧的远离位置之间移动。即,打印头22能够在形成在侧架53、54之间的主体侧输送路13的宽度方向往复移动。
这里,如图5所示,在一个侧架53的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外侧表面53c组装有在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纸张的输送辊对(送纸辊对21以及第一排纸辊对23)的动力传递机构140。送纸辊对21以及第一排纸辊对23在作为打印介质输送路的主体侧输送路13中,配置在打印头22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另外,送纸辊对21以及第一排纸辊对23相对于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位于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下方侧(参照图2)。
如图5所示,在侧架53的底座52侧的部位安装有送纸马达141。在送纸马达141的马达轴的前端同轴地固定有小齿轮142。送纸辊对21的驱动侧的辊亦即送纸辊21a、和第一排纸辊对23的驱动侧的辊亦即第一排纸辊23a各自的辊轴的轴端部143、145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被侧架53支承。轴端部143、145从侧架53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突出,并在这里同轴地固定传递齿轮144、146。送纸马达141的输出旋转经由架设在小齿轮142、传递齿轮144、146的正时带147,传递到送纸辊21a以及第一排纸辊23a。
[压板间隙调整机构]
在打印机机构部50安装有调整打印头22与压板25之间的间隙的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打印头22与压板25之间的间隙是从打印头22的喷嘴面22a到压板25的表面的距离,或者,是从喷嘴面22a到沿压板25输送的纸张的打印面的距离。在本说明书中,将这些距离称为“压板间隙”。
在本例中,压板25安装在打印机主体框架51侧,配置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上确定的位置。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使相对于压板25位于其上方的两根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相对于压板25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由此,使安装于头滑架59的打印头22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来增减压板间隙。因此,打印机上下方向Z为间隙调整方向。也能够在打印机主体框架51侧固定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并使压板25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来调整压板间隙。
图6以及图7是从打印机机构部50取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主要部分示出的部分立体图。在这些图中,从不同的方向示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主要部分。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具备:固定侧单元80,其具备安装于打印机主体框架51侧的固定侧的构成部件;可动侧单元100,其具备与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一体且能够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的构成部件;万向接头单元90,其将旋转力从固定侧单元80传递到可动侧单元100;以及旋转凸轮机构110、120。
固定侧单元80配置在后部框架56后侧的侧架53侧的端部。可动侧单元100沿侧架53的内侧表面53d配置。可动侧单元100具备将旋转传递到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旋转传递机构。本例的旋转传递机构是使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同步旋转的同步旋转机构。另外,旋转凸轮机构110、120是将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旋转转换为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向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引导轴移动机构。旋转凸轮机构110在第一引导轴57的两端,配置在侧架53的内侧表面、和侧架54的内侧表面这两个位置。同样地,旋转凸轮机构120在第二引导轴58的两端,配置在侧架53的内侧表面和侧架54的内侧表面这两个位置。
接下来,图8~图10分别是从打印机前侧观察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主要部分的情况下的部分立体图、从打印机后侧观察的情况下的部分立体图、以及从打印机宽度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的部分侧面图。以下,参照这些图,对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固定侧单元)
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固定侧单元80具备作为旋转驱动源的马达81、传递齿轮系82、以及固定侧旋转轴83。这些各部经由未图示的单元框架固定在打印机主体框架51。马达81以使其轴线方向朝向打印机前后方向Y的方式配置。固定侧旋转轴83在马达81的邻接位置,以其旋转中心线83a(参照图3)与打印机前后方向Y水平地延伸的状态配置。传递齿轮系82具备固定在马达81的输出轴的小齿轮84、与该小齿轮84啮合的中间传递齿轮85、以及与该中间传递齿轮85啮合的轴侧传递齿轮86。轴侧传递齿轮86与固定侧旋转轴83后侧的轴端部同轴地固定。
在固定侧旋转轴83的轴线方向的中间部分同轴地形成有蜗杆87。在蜗杆87的下侧配置有旋转中心线向与固定侧旋转轴83正交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延伸的复合齿轮130。复合齿轮130具备圆筒状主体部131,在圆筒状主体部131的外周面形成有与蜗杆87啮合的蜗轮132、以及在圆周方向的规定角度范围形成了外齿的间歇外齿齿轮133。
在复合齿轮130以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同轴地安装有圆环状的检测标志板151。检测标志板151是后述的基准位置检测部150的构成部件。基准位置检测部150在打印机1的初始动作等中,检测作为旋转部件的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的基准位置。基于基准位置,驱动控制马达81,进行压板间隙调整。
复合齿轮130的间歇外齿齿轮133能够与邻接配置的扇型的外齿齿轮134啮合。扇型的外齿齿轮134是在张开规定角度的圆弧面形成了外齿的齿轮。间歇外齿齿轮133在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的规定旋转角度范围与外齿齿轮134啮合。扇型的外齿齿轮134在第一引导轴57的后侧固定在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水平地延伸的转动轴135的轴端部。
如图6、图7所示,在转动轴135,沿其轴线方向,以恒定的间隔安装有转动式的辊支承板136。辊支承板136支承被输送辊17推压的从动辊18(参照图2)。此外,在图6、图7中,省略了从动辊18的图示。若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的范围向正反方向旋转,则转动轴135在规定角度范围内向正反方向转动。由此,辊支承板136摆动,而从动辊18相对于输送辊17接近或者远离。
(万向接头单元)
万向接头单元90具备固定侧万向接头部91和可动侧万向接头部92。固定侧万向接头部91与固定侧单元80的固定侧旋转轴83的打印机后侧的轴端部连结。万向接头单元90的可动侧万向接头部92以有充足游隙的状态贯通形成在后部框架56的贯通孔,并向位于打印机前方的可动侧单元100侧突出。
(可动侧单元)
可动侧单元100被侧架53、54引导,能够向间隙调整方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即,在侧架53、54,分别在两个位置形成有与作为间隙调整方向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平行地延伸的导孔。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一个轴端部57a、58a贯通沿侧架53的内侧表面53d(参照图4)配置的第一、第二托架102、103的侧板部分,并配置在侧架53的导孔。另外,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另一个轴端部57b、58b同样地配置在侧架53的导孔。
在侧架53的外侧表面53c(参照图5),在动力传递机构140上方侧的部位,固定有扭转螺旋弹簧62。扭转螺旋弹簧62两侧的弹簧端部通过侧架53的导孔,并从上侧与第一、第二托架102、103上端侧的部位锁定。因此,扭转螺旋弹簧62经由第一、第二托架102、103,总是朝向打印机下方对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一个轴端部施力(参照图7)。另外,在第二引导轴57、58的另一个轴端部和与其相比靠下侧的侧架54的部位之间分别架设有拉伸螺旋弹簧63、64(参照图4、图6等)。拉伸螺旋弹簧63、64总是朝向打印机下方对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另一个轴端部施力。
可动侧单元100具备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水平地延伸的可动侧旋转轴101。可动侧旋转轴101位于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中的侧架53侧的轴端部的上方,并沿侧架53的内侧表面53d(参照图4)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水平地配置。即,可动侧旋转轴101在与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正交的方向延伸。可动侧旋转轴101的两侧的轴端部101a、101b被第一托架102以及第二托架103以能够旋转的状态支承(参照图9)。借助第一、第二托架102、103,保持可动侧旋转轴101与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轴间距离(位置关系)。
可动侧旋转轴101中的打印机后侧的轴端部101a与万向接头单元90的可动侧万向接头部92连结。在可动侧旋转轴101,借助万向接头单元90,传递固定侧旋转轴83的旋转。可动侧旋转轴101通过万向接头单元90,以在作为间隙调整方向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能够在规定范围内移动的方式与固定侧旋转轴83连结。另外,可动侧旋转轴101相对于固定侧旋转轴83,也能够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在规定范围内移动。在本例中,如根据图3所明确的那样,可动侧旋转轴101相对于固定侧旋转轴83,在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稍微偏移的位置,沿打印机前后方向Y水平地配置。
(同步旋转机构)
如根据图8、图9所明确的那样,在可动侧旋转轴101,在打印机后侧的轴端部101a侧的外周面,一体地形成有第一蜗杆104。另外,在另一个轴端部101b侧的外周面,一体地形成有第二蜗杆105(第二驱动侧齿轮)。第一、第二蜗杆104、105为相同的蜗杆。
第一蜗杆104与和第一引导轴57的轴端部57a同轴地固定的第一蜗轮106啮合。同样地,第二蜗杆105与和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a同轴地固定的第二蜗轮107啮合。第一、第二蜗轮106、107为相同的蜗轮。可动侧旋转轴101的旋转分别借助第一、第二蜗杆104、105以及第一、第二蜗轮106、107,传递到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这样,通过可动侧旋转轴101、第一、第二蜗杆104、105、以及第一、第二蜗轮106、107,构成使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同步地旋转驱动的同步旋转机构。
(旋转凸轮机构)
接下来,如图6、图7、图10所示,在第一引导轴57两侧的轴端部57a、57b分别组装有同一构成的旋转凸轮机构110。同样地,在第二引导轴58两侧的轴端部58a、58b也组装有同一构成的旋转凸轮机构120。旋转凸轮机构110是将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转换为该第一引导轴57在作为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转换机构。同样地,旋转凸轮机构120是将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转换为该第二引导轴58在间隙调整方向的移动的转换机构。
第一引导轴57的轴端部57a一侧的旋转凸轮机构110具备固定于轴端部57a的旋转凸轮111。在旋转凸轮111形成有外周凸轮面112。在侧架53的内侧表面53d,固定有从下侧以能够滑动的状态与外周凸轮面112抵接的凸轮从动件113。以外周凸轮面112与凸轮从动件113的抵接位置随着旋转凸轮111的旋转,向间隙调整方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的方式,设定外周凸轮面112的形状。
如图10所示,外周凸轮面112设定为距离其旋转中心(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沿圆周方向在规定角度范围内递增的形状。若从图10所示的旋转相位的状态开始在图中顺时针地旋转旋转凸轮111,则外周凸轮面112与凸轮从动件113抵接。若旋转凸轮111进一步旋转,则随着旋转,外周凸轮面112被固定侧的凸轮从动件113推起。其结果,第一引导轴57的轴端部57a向上方移动。
如图6、图7、图10所示,配置在第二引导轴58的一个轴端部58a侧的旋转凸轮机构120为与上述旋转凸轮机构110相同的构成,具备旋转凸轮121、形成于该旋转凸轮121的外周凸轮面122、以及凸轮从动件123。配置在另一个轴端部58b侧的旋转凸轮机构120也相同地构成。
旋转凸轮121以及凸轮从动件123配置为与旋转凸轮机构110的旋转凸轮111、凸轮从动件113相同的旋转相位的状态。因此,若同步地旋转驱动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则旋转凸轮机构110、120以相同的旋转相位的状态旋转,而使第一引导轴57的两侧的轴端部57a、57b、和第二引导轴58的两侧的轴端部58a、58b以相同的量在作为间隙调整方向的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由此,可动侧单元100作为整体,在维持水平的同一姿势的状态下,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其结果,可动侧的打印头22相对于固定侧的压板25移动,进行压板间隙的调整。
[释放机构]
本例的打印机1具备第一释放机构(图示省略),作为解除在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纸张的输送辊对的夹持状态的释放机构,其中,第一释放机构解除在相对于打印头22靠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第一输送位置A1(参照图2)输送纸张的送纸辊对21的夹持状态。另外,具备第二释放机构200B,第二释放机构200B解除在相对于打印头22靠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二输送位置A2(参照图2)输送纸张的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的夹持状态。
在本例中,对于第一释放机构(上游侧释放机构),由于与以下进行说明的第二释放机构200B相同地构成,所以作为代表对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构成进行说明,而对于第一释放机构省略说明以及图示。第一释放机构基于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进行释放动作,第二释放机构200B基于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进行释放动作。由于第一引导轴57和第二引导轴58通过已经说明的同步旋转机构同步地旋转,所以第一释放机构和第二释放机构200B基于同一驱动源(作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驱动源的马达81)的驱动力,同步地进行释放动作。此外,虽然优选第一释放机构是基于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同步地进行释放动作的构成,但也可以是不经由第一引导轴57而传递马达81的驱动力的构成。
另外,本例的打印机1具备解除在纸张供给路12输送纸张的输送辊对(输送辊17、从动辊18)的夹持状态的第三释放机构200C。第三释放机构200C的释放动作与第一释放机构以及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释放动作同步地,基于共用的驱动源(马达81)的驱动力进行。
(第三释放机构)
如已经叙述的那样,第三释放机构200C具备设于作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固定侧单元80的构成部件的复合齿轮130的间歇外齿齿轮133、外齿齿轮134、转动轴135、以及辊支承板136等。复合齿轮130基于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固定侧旋转轴83的旋转而旋转。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的范围向正反方向旋转时,间歇外齿齿轮133在规定旋转角度范围内与外齿齿轮134啮合而使转动轴135转动。其结果,支承从动辊18的辊支承板136摆动。辊支承板136能够向从动辊18推压输送辊17的推压位置(非释放位置)、以及从动辊18远离输送辊17的释放位置移动。
(第二释放机构)
接下来,参照图4、图5以及图11~图14,对解除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的夹持状态的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1~13分别是局部地示出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立体图,图11、图12示出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一个轴端部58a侧的机构部分,图13示出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另一个轴端部58b侧的机构部分。第二释放机构200B具备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一个轴端部58a侧的第一释放杆210(参照图4、图5、图11、图12)、和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另一个轴端部58b侧的第二释放杆220(参照图5、图13)。
如图4、图5所示,在第二引导轴58的下侧,配置有支承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的从动辊23b、24b的板金制的支承框架201。支承框架201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延伸,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排列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多个从动辊23b、以及多个从动辊24b。支承框架201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一个端部延伸到能够被第一释放杆210推压的位置,另一个端部延伸到能够被第二释放杆220推压的位置。
如以下所说明的那样,支承框架201在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非释放时,借助这些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向打印机下方侧施力,定位在推压位置201A(参照图12)。在推压位置201A,被支承框架201支承的从动辊23b、24b分别推压第一、第二排纸辊23a、24a。由此,形成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夹持纸张的夹持状态。若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进行以下所说明的释放动作,则支承框架201向与推压位置201A相比靠打印机上方的分离位置201B(参照图11、图13)移动,而从动辊23b、24b远离第一、第二排纸辊23a、24a。由此,解除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的夹持状态。
如图11、图12所示,第一释放杆21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打印机主体框架51的前侧框架55支承,能够绕在打印机前后方向Y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第一释放杆210的一个端部211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延伸,且在其前端形成有卡合臂部211a。在卡合臂部211a与打印机主体框架51之间,架设有拉伸螺旋弹簧212(第二施力部件)。拉伸螺旋弹簧212对第一释放杆210的端部211朝向下进行施力。在第一释放杆210的端部211,与卡合臂部211a并排地形成有推压臂部211b。推压臂部211b的前端向支承框架201侧(下侧)弯曲突出,并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与支承框架201重合。
如图13所示,第二释放杆220是与第一释放杆210相同的构成,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与第一释放杆210对称地配置。即,第二释放杆220以与第一释放杆210相同的高度,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前侧框架55支承。第二释放杆220具备形成在朝向其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延伸的端部221的卡合臂部221a和推压臂部221b。在卡合臂部221a与打印机主体框架51之间架设有拉伸螺旋弹簧222。拉伸螺旋弹簧222对第二释放杆220的端部221朝向下施力。
第二释放机构200B在非释放时,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向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方向转动,经由推压臂部211b、221b,对支承框架201的两侧的侧边缘朝向下施力(参照图12)。因此,支承框架201被推压臂部211b、221b向下方压下。支承框架201在非释放时,通过后述的定位结构,定位在推压位置201A。在支承框架201定位在推压位置201A时,第一释放杆210转动至图12所示的转动位置。
这里,第一释放杆210的另一个端部213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延伸,其前端延伸至能够与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一个轴端部58a侧的第一杆推压部230卡合的位置。第一杆推压部230与固定于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a的第二蜗轮107一体地形成。即,在第二蜗轮107形成有从其径向的中央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突出的筒状部107a。第一杆推压部230是从筒状部107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
如已叙述的那样,第二蜗轮107基于设于万向接头单元90的可动侧旋转轴101的第二蜗杆105的旋转,与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构成旋转凸轮机构120的旋转凸轮121一体地旋转。可动侧旋转轴101在向扩展压板间隙时的旋转方向旋转时,第一杆推压部230与第二蜗轮107以及旋转凸轮121一体地旋转。第一杆推压部230在规定旋转位置,从上方与第一释放杆210的端部211抵接。在此之后,若进一步使第二蜗轮107旋转,则通过第一杆推压部230压下第一释放杆210的端部213。由此,第一释放杆210向与拉伸螺旋弹簧212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分离位置201B侧)转动。这就是第一释放杆210的释放动作。
另一方面,第二释放杆220的另一个端部223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延伸,其前端延伸至能够与设于第二引导轴58的另一个轴端部58b的第二杆推压部241卡合的位置。在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b安装有环状部件240。第二杆推压部241从环状部件24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内侧突起242从环状部件240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内侧突起242是向第二引导轴58的轴线方向延伸的肋状突起。在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b的外周面形成有能够收纳内侧突起242的凹部(图示省略)。该凹部在圆周方向遍及规定旋转角度范围设置。
形成在第二引导轴58的轴端部58b的凹部与内侧突起242构成使环状部件240相对于第二引导轴58在规定旋转角度范围空转的空转机构。即,第二引导轴58相对于环状部件240空转,直到内侧突起242与凹部的内侧面抵接为止。若内侧突起242碰到凹部的内侧面,则以后环状部件240与第二引导轴58一体地旋转。第二杆推压部241由于与第二引导轴58一体地旋转,而压下第二释放杆220的端部223。由此,第二释放杆220向与拉伸螺旋弹簧222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这就是第二释放杆220的释放动作。
这里,安装在轴端部58b的环状部件240构成为第二杆推压部241以与设于另一个轴端部58a的第一杆推压部230相同的相位旋转。即,第二杆推压部241在与第一杆推压部230从上方与第一释放杆210的端部211抵接时相同的旋转位置,从上方与第二释放杆220的端部221抵接。即,第二释放机构200B构成为同步地进行第一释放杆210的释放动作和第二释放杆220的释放动作。
支承框架201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分别通过后述的压缩螺旋弹簧207(第一施力部件),被向与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方向(向下)相反的方向(向上)施力。若进行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的释放动作,而推压臂部211b、221b同步地上升,则通过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支承框架201以保持水平的姿势的状态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支承框架201通过以下进行说明的定位结构,定位在分离位置201B(参照图11、图13)。
这里,对支承框架201向上侧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207(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力量比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第二施力部件)的向下侧的施力力量小。因此,在非释放时即使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施加给支承框架201,由于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更大,所以支承框架201也不会向推压位置201A移动。另一方面,在释放时,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离开支承框架201,从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放开。其结果,支承框架201利用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能够上升到分离位置201B。
另外,推压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的端部213、223旋转的驱动力(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力矩)设定为比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大的力。由此,能够基于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进行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的释放动作。
(支承框架的定位结构)
图14是表示第二释放机构200B中的支承框架201的定位结构的立体图。此外,虽然在图14示出了第一释放杆210侧的支承框架201的定位结构,但在第二释放杆220侧,也设有相同的定位结构。支承框架201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分别以能够在打印机上下方向Z移动的状态与从底座52向上方立起的一对内部框架202、203的上端部分卡合。
如图14所示,在内部框架202上端的打印机后方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弯曲并水平地延伸的弯曲片204。弯曲片204具备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延伸突出尺寸较小的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和与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相比延伸突出尺寸较大的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另一方面,在支承框架201,在第一释放杆210侧的侧边缘的打印机后方侧的角部,并排地形成有向下弯曲并延伸的卡合片205、以及向下突出的凸部206。在卡合片205的前端(下端)形成有向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弯曲并延伸的卡合臂部205a。
另外,在支承框架201的一个侧边缘与内部框架202的上端之间,配置有压缩螺旋弹簧207。压缩螺旋弹簧207的下端与内部框架202卡合,压缩螺旋弹簧207的上端从下侧与支承框架201的侧边缘抵接。压缩螺旋弹簧207对支承框架201的侧边缘向上方施力。
在支承框架201的另一个侧边缘与其下侧的内部框架203的上端部形成有相同的结构(弯曲片204、卡合片205、以及凸部206),并同样地配置压缩螺旋弹簧207。即,支承框架201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被一对压缩螺旋弹簧207向上方施力。另外,在支承框架201在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设有一对卡合片205。在支承框架201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两端,一对卡合臂部205a分别与形成在内部框架202、203的上端的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的下侧卡合。支承框架201在释放时由于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而上升,但由于卡合臂部205a从下侧与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抵接,所以被定位在分离位置201B。
支承框架201在分离位置201B,在凸部206与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之间打开缝隙(参照图14)。因此,支承框架201能够向下侧移动该缝隙的尺寸。第二释放机构200B从释放状态返回到非释放状态时,借助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支承框架201通过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向下推压移动。支承框架201通过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而下降,直到凸部206与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抵接为止。然后,凸部206从上侧与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抵接,从而被定位在推压位置201A。
如以上那样,第二释放机构200B具备两个位置的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作为在推压位置201A与支承框架201抵接并定位的抵接部。另外,具备两个位置的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作为在分离位置201B与支承框架201抵接并定位的定位部。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第一定位部)以向与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方向(向上)相反的方向(向下)的方式与支承框架201抵接。另外,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第二定位部)以向与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方向(向下)相反的方向(向上)的方式与支承框架201抵接。这样,在推压位置201A与分离位置201B的任意一个位置,均使多个抵接部与支承框架201抵接进行定位,从而能够进行稳定的定位。
另外,在本例中,虽然省略图示以及说明,但不仅在上述的两个位置,在其他位置也另外设有用于反抗拉伸螺旋弹簧212、222、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对支承框架201进行定位的抵接部。即,设置在推压位置201A从下侧对支承框架201的打印机前方侧的边缘抵接的抵接部、以及在分离位置201B从下侧进行抵接的抵接部。这样,优选用于定位的抵接部至少设置三个位置,如果可能,则设置四个位置以上。
[基准位置检测部]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15~图17,对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基准位置检测部15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5是基准位置检测部150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表示包含基准位置检测部150的旋转机构的基准位置检测装置的说明图。
基准位置检测部150用于检测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成为控制的基准的旋转角度位置亦即基准位置。如根据图15所明确的那样,复合齿轮130以能够旋转的状态被架设于固定侧单元80的单元外壳88的外壳主体板88a以及外壳罩88b的支轴89支承。在复合齿轮130中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内侧的端部,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圆筒部131a。在圆筒部131a的圆形外周面,以能够向正反方向旋转的状态同轴地安装有检测标志板151。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图16以箭头CW示出的旋转方向作为“第一旋转方向CW”,将以箭头CCW示出的旋转方向作为“第二旋转方向CCW”。
检测标志板151具备圆环状主体部152、形成于其圆形外周面的抵接用突起153以及作为检测用突起的标志154。抵接用突起153是从圆环状主体部152的圆形外周面向外侧突出为梯形形状的恒定厚度的板状突起。标志154是从圆环状主体部152的圆形外周面向外侧以大致恒定宽度突出的恒定厚度的板状部件。标志154相对于抵接用突起153,配置在圆环状主体部152的直径方向的大致相反的一侧的部位。
标志154的第一旋转方向CW侧的边缘155是向圆环状主体部152的径向延伸的直线状的边缘。在检测用标志板151的相反侧的端部形成有弹簧挂孔156。在弹簧挂孔156卡合有作为施力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160的一端。拉伸螺旋弹簧160的另一端与单元外壳88中的打印机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部位(未图示)卡合。通过作为施力部件的拉伸螺旋弹簧160,检测标志板151总是被施加以其旋转中心线150a为中心,朝向第二旋转方向CCW的施力力量。
如图15、图16所示,在单元外壳88的外壳罩88b形成有抵接用突起153能够抵接的移动限制部161。检测标志板151以抵接用突起153相对于移动限制部161,位于第一旋转方向CW侧的状态配置。因此,若检测标志板151向第二旋转方向CCW的方向旋转,则抵接用突起153与移动限制部161抵接。
将抵接用突起153与移动限制部161抵接的状态下检测标志板151的旋转位置称为第一位置151A(参照图16)。通过移动限制部161,阻止检测标志板151进一步地向第二旋转方向CCW的方向旋转。在相反方向的第一旋转方向CW,能够使其抵抗拉伸螺旋弹簧160的施力力量而旋转。
接下来,在检测标志板151的圆环状主体部152,在其内周面形成有标志侧卡合突起157。在复合齿轮130的圆筒状主体部131侧形成有能够与标志侧卡合突起157卡合的齿轮侧卡合突起158。齿轮侧卡合突起158是圆筒状主体部131中的张开恒定角度的圆弧部分158a、和与其连接的向径向延伸的肋部分158b向旋转中心线的方向突出恒定量的部件。若复合齿轮130以及检测标志板151以旋转中心线150a为中心相对地旋转,则齿轮侧卡合突起158与标志侧卡合突起157卡合。
另一方面,在检测标志板151的下侧配置有检测标志154的检测器162。检测器162在本例中为光耦合器。如在图16中以点划线所示的那样,检测器162的检测位置163位于通过旋转中心线150a的直线上。检测器162例如在标志154位于检测位置163上的状态下,输出表示检测标志154的导通状态的检测信号,在并不为此的状态下输出断开状态的检测信号。若检测标志板151向第一旋转方向CW旋转,则在其边缘155通过检测位置163的时刻,检测信号从断开状态切换为导通状态。在此之后,若向作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旋转方向CCW旋转检测标志板151,则在其边缘155通过检测位置163的时刻,检测信号从导通状态切换为断开状态。
如图16所示,通过上述构成的基准位置检测部150、和打印机1的控制部164,构成复合齿轮130的基准位置检测装置170。控制部164在打印机的初始设定动作时等,驱动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旋转机构,设定其基准位置。即,驱动马达81使复合齿轮130旋转,并基于附设于马达81的马达编码器81a的输出以及检测器162的检测信号,设定复合齿轮130在一次旋转内的基准位置。设定基准位置之后,基于来自外部的指令等,进行基于所设定的基准位置来驱动控制马达81以压板间隙成为指定了的间隙的方式调整压板间隙的动作。
(压板间隙调整机构以及释放机构的动作)
图17是表示复合齿轮130的基准位置的设定动作、压板间隙调整动作、以及释放动作的时序图。以下,参照该图,对各动作进行说明。
(基准位置的设定动作)
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复合齿轮130能够在从图17(b5)所示的第一旋转位置,经由图17(b3)所示的第二旋转位置以及图17(b2)所示的基准位置,到达图17(b1)所示的第三旋转位置的在一次旋转内的角度范围内向第一、第二旋转方向CW、CCW旋转。
检测标志板151在从图17(b5)所示的第一位置到图17(b1)所示的第二位置的角度范围内,随着复合齿轮130的旋转而旋转。即,与从图17(b3)所示的第二旋转位置到图17(b1)所示的第三旋转位置旋转的复合齿轮130卡合,而检测标志板151在从图17(b3)所示的第一位置旋转到图17(b1)所示的第二位置。另外,追随从图17(b1)所示的第三旋转位置到图17(b3)所示的第二旋转位置旋转的复合齿轮130,检测标志板151在从图17(b1)所示的第二位置到图17(b3)所示的第一位置旋转。并且,复合齿轮130通过图17(b2)所示的基准位置的时刻的检测标志板151的旋转位置是该检测标志板151的检测位置,是其标志154的边缘155通过检测器162的检测位置的位置。
另外,像这样随着复合齿轮130的旋转使检测标志板151旋转的标志移动机构由规定检测标志板151的第一位置的移动限制部161、从第二位置侧朝向第一位置对检测标志板151施力的拉伸螺旋弹簧160、形成于复合齿轮130的齿轮侧卡合突起158、以及形成于检测标志板151的标志侧卡合突起157构成。
例如,如图17(b3)所示,检测标志板151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60处于与移动限制部161抵接的第一位置的状态。在该状态中,若打印机1的电源导通,则控制部164开始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基准位置的设定动作。首先,确认检测器162的检测信号是否为导通(遮光)。如图17(b3)所示,在检测标志板151处于与移动限制部161抵接的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标志154的边缘155相对于检测位置163位于向第二旋转方向CCW的方向偏移的位置,检测信号为断开的状态。另外,检测标志板151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60总是被朝向第二旋转方向CCW施力。
控制部164驱动马达81,使复合齿轮130向第一旋转方向CW旋转。此时,与复合齿轮130卡合的检测标志板151也联动地向第一旋转方向CW旋转。其结果,检测标志板151的标志154的边缘155通过检测器162的检测位置163。图17(b2)是检测标志板151位于检测位置的状态,该状态是边缘155通过检测位置163的时刻。在该时刻,检测信号从断开切换为导通。因此,控制部164将该时刻下的复合齿轮130的旋转位置设定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中的旋转机构的基准位置(原位置)。
另一方面,在电源导通时检测器162的检测信号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如以下那样设定基准位置。例如,如图17(b1)所示,假设检测标志板151位于从移动限制部161向第一旋转方向CW旋转了规定角度的第二位置。该情况下,检测标志板151的标志154的旋转方向的中途位置处于检测器162的检测位置163。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检测标志板151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60也保持为与复合齿轮130卡合的状态。
该情况下,控制部164驱动马达81,使复合齿轮130向第二旋转方向CCW旋转。此时,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60的弹簧力与复合齿轮130卡合的检测标志板151追随复合齿轮130向第二旋转方向CCW旋转。其结果,检测标志板151通过图17(b2)所示检测位置,标志154的边缘155通过检测器162的检测位置163。在该时刻,检测信号从导通切换为断开。因此,控制部164将该时刻下的复合齿轮130的旋转位置设定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旋转机构的基准位置(原位置)。
(压板间隙调整动作)
接下来,在如上述那样设定了基准位置之后,控制部164能够根据来自外部的指示等,进行压板间隙调整。如图17(a)所示,将基准位置b2作为基准,使复合齿轮130向朝向第一旋转位置的第一旋转方向CW旋转。驱动复合齿轮130向第一旋转方向CW旋转的固定侧旋转轴83的旋转传递到可动侧单元100侧,并使引导轴57、58向远离压板25的方向移动。压板间隙根据从基准位置向第一旋转方向CW的旋转角度,例如如图17(a)所示,切换为四个阶段的间隙PG1~PG4。
这里,若使复合齿轮130向第一旋转方向CW旋转,则检测标志板151在到与移动限制部161接触的第一位置为止,通过拉伸螺旋弹簧160的施力力量与复合齿轮130一体地向同一方向旋转。若与移动限制部161抵接,则阻止向第一旋转方向CW的旋转。其后,仅复合齿轮130向第一旋转方向CW旋转,检测标志板151保持在第一位置,而解除与复合齿轮130的卡合。
如图17(b5)所示,若使复合齿轮130旋转到作为第一旋转方向CW的极限位置的第一位置,则其齿轮侧卡合突起158从旋转方向的相反侧与检测标志板151的标志侧卡合突起157抵接。这样,复合齿轮130在从图17(b1)所示的旋转位置到图17(b5)所示的旋转位置的不满一次旋转的角度范围内旋转,据此,压板间隙增减。
(释放动作)
接着,对被与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同一个驱动源(马达81)驱动的第一释放机构~第三释放机构的动作定时进行说明。
如已经叙述的那样,解除在纸张供给路12输送纸张的输送辊对(输送辊17、从动辊18)的夹持状态的第三释放机构200C的释放动作基于复合齿轮130的旋转进行。如图17(a)所示,若复合齿轮130从基准位置向第一旋转方向CW旋转规定角度,则在时刻c转动轴135开始旋转,而支承从动辊18的辊支承板136摆动。在本例中,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进行压板间隙调整动作的范围是从图17(a)中的时刻b1到时刻c的角度范围。而且,第三释放机构200C基于时刻c以后的复合齿轮130的旋转,进行从动辊18与输送辊17的释放。
另外,解除在主体侧输送路13输送纸张的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的夹持状态的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释放动作基于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进行。这里,第二引导轴58与复合齿轮130均经由蜗轮等传递固定侧旋转轴83的旋转,第二引导轴58与复合齿轮130同步地旋转。第二释放机构200B与第三释放机构200C相同地,基于时刻c以后的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进行第一排纸辊对23以及第二排纸辊对24的释放。
若对该点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则第二引导轴58在从时刻b1到时刻c之间,在预先设定的第一旋转角度范围旋转。在第一旋转角度范围内,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旋转通过旋转凸轮机构110、120转换为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升降动作,所以进行压板间隙的调整动作。另外,在该第一旋转角度范围内,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第一、第二杆推压部230、241处于不推压第二释放杆210、220的旋转位置。因此,不进行释放动作。
接着,时刻c以后,第二引导轴58在不与第一旋转角度范围重合的第二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此时,即使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旋转,旋转凸轮机构110、120也将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保持在相同的高度。另外,在该第二旋转角度范围内,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第一、第二杆推压部230、241推压第二释放杆210、220使其摆动。因此,进行第二释放机构200B的释放动作。这样,第二释放机构200B在第二引导轴58在不与使压板间隙变化的旋转角度范围重合的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期间,进行释放动作。
并且,在主体侧输送路13解除送纸辊对21的夹持状态的第一释放机构的释放动作由于第一引导轴57与第二引导轴58同步旋转,所以与第二、第三释放机构200B、200C相同,基于时刻c以后的第一引导轴57的旋转进行。
以上的三个释放机构可以构成为在同一时刻(例如,时刻c)开始释放动作,也可以构成为在时刻c以后偏离预先设定的时间进行释放动作。
(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本例的打印机1具有使平行延伸的两根滑架引导轴(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在间隙调整方向移动的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并且,具有基于这些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的旋转使多个输送辊对(送纸辊对21、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分离的两组释放机构(第一释放机构、第二释放机构200B)。因此,能够通过与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共用的驱动源亦即马达81同步地进行两组释放机构的释放动作。因此,能够以共用的驱动源以及共用的控制,进行压板间隙的调整和多个输送辊对的释放。
特别是,在本例中,以一根旋转轴(可动侧旋转轴101、万向接头单元90、固定侧旋转轴83)传递驱动力使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同步旋转,所以能够不使用部件数量多的复杂机构,就将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马达81的驱动力精度良好地同步地传递到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另外,这样的构成也有驱动力的传递损耗较少这样的优点。并且,第一释放机构和第二释放机构200B分别利用位于要释放的输送辊对(送纸辊对21、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附近的滑架引导轴(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基于其旋转进行释放动作。因此,不会为了动力传递而使用复杂的机构,就能够精度良好地同步进行多个输送辊对的释放动作。特别是,有在相对于打印头22,在上游侧和下游侧配置滑架引导轴(第一、第二引导轴57、58),并在上游侧配置作为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的驱动源的马达81的情况下,能够以简单的机构进行向释放第一、第二排纸辊对23、24的释放机构200B的动力传递这样的优点。因此,对压板间隙调整机构70以及释放机构的小型化以及省空间化有利,对成本减少也有利。
另外,本例的第二释放机构200B是使一对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摆动来使支承多个从动辊(从动辊23b、从动辊24b)的支承框架201移动的构成,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通过与第二引导轴58一体地旋转的第一、第二杆推压部230、241摆动。因此,能够以部件数量较少且简单而省空间的构成,使支承框架201稳定地升降。
另外,在本例中,具备对支承框架201向上侧施力的压缩螺旋弹簧207、和经由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对支承框架201向下侧施力的拉伸螺旋弹簧212、222,与这些施力部件(螺旋弹簧)分别对应地,具备从与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与支承框架201抵接的多个定位部(第一延伸突出部204a、第二延伸突出部204b)。由此,实现能够利用使用了施力部件(螺旋弹簧)和定位部的简单的构成,使支承框架201在推压位置201A和分离位置201B之间移动的构成。特别是,在本例中,将压缩螺旋弹簧207的施力力量设定为比拉伸螺旋弹簧212、222的施力力量小,其结果,仅在释放动作时向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传递驱动力即可,而在正在夹持纸张的期间不需要向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传递驱动力。因此,能够避免经由第一、第二杆推压部230、241,而总是对第二引导轴58施加来自第一、第二释放杆210、220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总是施加负载而第二引导轴58等的耐久性降低。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第二引导轴58的旋转通过旋转凸轮机构110转换为向间隙调整方向(打印机上下方向Z)的移动的旋转角度范围,即、压板间隙变化的旋转角度范围内,不使第一释放杆210摆动,不进行释放动作。而且,在压板间隙不变化的旋转角度范围内,进行释放动作。因此,能够避免在压板间隙调整中同时进行释放动作或者若进行释放动作则压板间隙变化等情况。即,能够独立地进行释放动作和压板间隙调整动作。
附图标记说明
1…打印机,2…打印机主体部,2A…主体外壳,3…翻转单元,4…凹部,5…供纸盒安装部,6…供纸盒,7…排纸托盘,8…排纸口,9…操作面,9a…电源开关,9b…状态显示灯,10a、10b…开闭盖,11…开闭盖,12…纸张供给路,13…主体侧输送路,14…翻转用输送路,15…供纸辊,16…减速辊,17…输送辊,18…从动辊,20…纸张检测杆,21…送纸辊对,21a…送纸辊(上游侧输送辊),21b…从动辊(上游侧从动辊),22…打印头,22a…喷嘴面,23…排纸辊对,23a…排纸辊(输送辊),23b…从动辊(从动辊),24…排纸辊对,24a…排纸辊,24b…从动辊,25…压板,25a…分割压板,26…上侧路径,27…向下路径,28…下侧路径,29…向上路径,30…共用路径,31…第一输送辊,32…从动辊,33…第二输送辊,34…从动辊,35…汇合部,36…路径切换挡板,50…打印机机构部,51…打印机主体框架,52…底座,53…侧架,53c…外侧表面,53d…内侧表面,54…侧架,55…前侧框架,56…后部框架,57…第一引导轴,57a…轴端部,57b…轴端部,58…第二引导轴,58a…轴端部,58b…轴端部,59…头滑架,60…正时带,61…滑架驱动马达,62…螺旋弹簧,63…拉伸螺旋弹簧,70…压板间隙调整机构,80…固定侧单元,81…马达,81a…马达编码器,82…传递齿轮系,83…固定侧旋转轴,83a…旋转中心线,84…小齿轮,85…中间传递齿轮,86…轴侧传递齿轮,87…蜗杆,88…单元外壳,88b…外壳罩,88a…外壳主体板,89…支轴,90…万向接头单元,91…固定侧万向接头部,92…可动侧万向接头部,100…可动侧单元,101…可动侧旋转轴,101a…轴端部,101b…轴端部,102…第一托架,103…第二托架,104…第一蜗杆,105…第二蜗杆,106…第一蜗轮,107…第二蜗轮,107a…筒状部,110…旋转凸轮机构(引导轴移动机构),111…旋转凸轮,112…外周凸轮面,113…凸轮从动件,120…旋转凸轮机构(引导轴移动机构),121…旋转凸轮,122…外周凸轮面,123…凸轮从动件,130…复合齿轮,131…圆筒状主体部,131a…圆筒部,132…蜗轮,133…间歇外齿齿轮,134…外齿齿轮,135…转动轴,136…辊支承板,140…动力传递机构,141…马达,142…小齿轮,143、145…轴端部,144、146…传递齿轮,147…正时带,150a…旋转中心线,150…基准位置检测部,151…检测标志板,151A…第一位置,152…圆环状主体部,153…抵接用突起,154…标志,155…边缘,156…弹簧挂孔,157…标志侧卡合突起,158…齿轮侧卡合突起,158a…圆弧部分,158b…肋部分,160…拉伸螺旋弹簧,161…移动限制部,162…检测器,163…检测位置,164…控制部,170…基准位置检测装置,200B…第二释放机构,200C…第三释放机构,201…支承框架,201A…推压位置,201B…分离位置,202、203…内部框架,204a…第一延伸突出部(第一定位部),204b…第二延伸突出部(第二定位部),204…弯曲片,205…卡合片,205a…卡合臂部,206…凸部,207…压缩螺旋弹簧(第一施力部件),210…第一释放杆(释放部件),211…端部,211a…卡合臂部,211b…推压臂部,212…拉伸螺旋弹簧(第二施力部件),213…端部,220…第二释放杆(释放部件),221a…卡合臂部,221b…推压臂部,221…端部,222…拉伸螺旋弹簧(第二施力部件),223…端部,230…第一杆推压部,240…环状部件,241…第二杆推压部,242…内侧突起,A1…第一输送位置,A2…第二输送位置,X…打印机宽度方向,Y…打印机前后方向,Z…打印机上下方向。

Claims (8)

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打印头;
头滑架,所述头滑架安装有所述打印头;
第一引导轴以及第二引导轴,所述第一引导轴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轴支承所述头滑架,并且相互平行地延伸;
压板,所述压板与所述打印头对置;
压板间隙调整机构,所述压板间隙调整机构具备同步旋转机构以及引导轴移动机构,所述同步旋转机构基于沿着与所述第一引导轴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的旋转,使所述第一引导轴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轴同步旋转,所述引导轴移动机构基于分别同轴地设于所述第一引导轴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凸轮的旋转,使所述第一引导轴以及所述第二引导轴沿着相对于所述压板接近以及分离的间隙调整方向移动;
输送辊以及从动辊,所述输送辊以及所述从动辊在相对于所述打印头与所述第二引导轴相同的一侧,夹持并输入记录介质;以及
释放机构,所述释放机构基于所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使所述输送辊与所述从动辊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轴、所述输送辊、以及所述从动辊相对于所述打印头,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以所述从动辊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从动辊的支承框架,
所述支承框架能够移动到将所述从动辊推压至所述输送辊的推压位置、以及使所述从动辊与所述输送辊分离的分离位置,
所述释放机构具备基于所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进行预先设定的释放动作的释放部件,
所述支承框架基于所述释放动作,向所述分离位置侧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一施力部件,所述第一施力部件对所述支承框架向所述分离位置侧施力;
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从与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与所述支承框架抵接,并且在所述分离位置定位所述支承框架;
第二施力部件,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经由所述释放部件,对所述支承框架向所述推压位置侧施力;以及
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从与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与所述支承框架抵接,并且在所述推压位置定位所述支承框架,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力量比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施力力量大,
所述释放动作是从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力力量放开所述支承框架的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释放部件,所述打印机具备配置在所述第二引导轴的一端侧的第一释放杆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二引导轴的另一端侧的第二释放杆,
所述第二施力部件与所述第一释放杆和所述第二释放杆分别对应地设在两个位置,
所述释放动作是基于所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所述第一释放杆和所述第二释放杆同步地摆动的动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杆推压部,所述杆推压部基于所述第二引导轴的旋转,与同轴地设在所述第二引导轴的所述旋转凸轮一体地旋转,
所述第一释放杆通过所述杆推压部而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导轴通过所述同步旋转机构,能够在包括预先设定的第一旋转角度范围以及不与所述第一旋转角度范围重合的第二旋转角度范围的旋转角度范围旋转,
所述旋转凸轮在所述第二引导轴在所述第一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时,使所述第二引导轴向所述间隙调整方向移动,
所述释放机构在所述第二引导轴在所述第二旋转角度范围内旋转时,进行所述释放动作。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第二输送辊以及第二从动辊,所述第二输送辊以及所述第二从动辊相对于所述打印头,配置在所述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以及
上游侧释放机构,所述上游侧释放机构基于相对于所述打印头配置在与第二输送辊以及第二从动辊相同的一侧的所述第一引导轴的旋转,使所述输送辊与所述从动辊分离,
所述上游侧释放机构与所述释放机构同步地进行释放动作。
CN201510382146.1A 2014-07-10 2015-07-02 打印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699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2023A JP2016016617A (ja) 2014-07-10 2014-07-10 プリンター
JP2014-142023 2014-07-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9989A true CN105269989A (zh) 2016-01-27
CN105269989B CN105269989B (zh) 2017-01-11

Family

ID=55140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8214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269989B (zh) 2014-07-10 2015-07-02 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16617A (zh)
CN (1) CN105269989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01048A (zh) * 2017-11-29 2018-05-08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进出纸机构及其打印机
CN108016148A (zh) * 2017-11-29 2018-05-11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单张片材输出的打印机
CN112620026A (zh) * 2020-12-22 2021-04-09 佛山市集知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路障隔离钢管刷漆烘干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35769A (ja) * 1989-12-19 1992-05-11 Hewlett Packard Co <Hp> ピンチローラとキャリッジガイドを組み合わせてなるプリンタ
EP0534337A2 (de) * 1991-09-25 1993-03-31 Horst Schwede Bedruckvorrichtung für fortlaufend vorwärtsbewegte Gegenstände, insbesondere für Pakete, eingepackte Zeitschriftenstapel oder dergleichen
JPH08267871A (ja) * 1995-02-03 1996-10-15 Alps Electric Co Ltd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US5631690A (en) * 1994-02-03 1997-05-20 Seikosha Precision Inc. Recording apparatus
CN101362405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及恢复方法
US7866774B2 (en) * 2007-01-31 2011-01-11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35769A (ja) * 1989-12-19 1992-05-11 Hewlett Packard Co <Hp> ピンチローラとキャリッジガイドを組み合わせてなるプリンタ
EP0534337A2 (de) * 1991-09-25 1993-03-31 Horst Schwede Bedruckvorrichtung für fortlaufend vorwärtsbewegte Gegenstände, insbesondere für Pakete, eingepackte Zeitschriftenstapel oder dergleichen
EP0534337A3 (zh) * 1991-09-25 1994-01-05 Horst Schwede
US5631690A (en) * 1994-02-03 1997-05-20 Seikosha Precision Inc. Recording apparatus
JPH08267871A (ja) * 1995-02-03 1996-10-15 Alps Electric Co Ltd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US7866774B2 (en) * 2007-01-31 2011-01-11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62405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佳能株式会社 记录设备及恢复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01048A (zh) * 2017-11-29 2018-05-08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进出纸机构及其打印机
CN108016148A (zh) * 2017-11-29 2018-05-11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单张片材输出的打印机
CN108016148B (zh) * 2017-11-29 2024-02-27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单张片材输出的打印机
CN108001048B (zh) * 2017-11-29 2024-02-27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进出纸机构及其打印机
CN112620026A (zh) * 2020-12-22 2021-04-09 佛山市集知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路障隔离钢管刷漆烘干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9989B (zh) 2017-01-11
JP2016016617A (ja) 2016-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0357B (zh) 片材折叠装置及设有其的图像形成系统
JP4917769B2 (ja) 印刷装置
CN105269989A (zh) 打印机
JP4590288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CN102050356B (zh) 片材给送装置及设有其的片材折叠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JP2014133634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715948B2 (en) Printer
JPH053057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給紙装置
US8820738B2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2140247A (ja) 斜行補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28891B2 (en) Crea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9637329B2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070836B (zh) 旋转机构的基准位置检测装置、压印构件间隙调整机构及打印机
JP20111527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415451B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JP5409128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532852B2 (en) Registra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he same
JP7017118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31933B2 (ja) シート供給機構、プリンタ、及びシート供給方法
JP2013079120A (ja) 給紙装置
JP2012062172A (ja) 印刷装置及びその記録媒体整合機構部制御方法
JP4431855B2 (ja) 記録装置
US20080279600A1 (en) Image fix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4781242B2 (ja) 孔版印刷機の給紙方法
JP4539399B2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1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