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4424B - 包括柔性屏障图案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包括柔性屏障图案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4424B
CN105264424B CN201480030556.3A CN201480030556A CN105264424B CN 105264424 B CN105264424 B CN 105264424B CN 201480030556 A CN201480030556 A CN 201480030556A CN 105264424 B CN105264424 B CN 1052644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xtending electrode
side extending
opposite
ext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055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4424A (zh
Inventor
金圣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briel D spark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Original Assignee
Gabriel D Spark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608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36542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732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30757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8058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50006746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1337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565058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Gabriel D Spark LLC filed Critical Gabriel D Spark LLC
Publication of CN1052644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44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44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44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04N13/31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the parallax barriers being time-varia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02B30/3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involving active parallax barri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96Generation of voltages supplied to electrode dr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66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66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 H04N13/383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for tracking with gaze detection, i.e. detecting the lines of sight of the viewer's ey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13/00Details of stereoscopic systems
    • H04N2213/001Constructional or mechanical 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Stereoscopic And Panoramic 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其屏障图案布置能够根据使用者的移动来改变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根据一个示例,公开了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其包括:位于一侧的电极,该电极具有彼此分隔的多个延伸电极;位于另一侧的电极,该电极具有彼此分隔的多个延伸电极;以及液晶单元,该液晶单元被布置在位于一侧的电极和位于另一侧的电极之间,用于根据在位于一侧的电极和位于另一侧的电极之间选择性地形成的电场或电位差而形成屏障图案,其中,位于一侧的电极的延伸电极中的每个和位于另一侧的电极的延伸电极中的每个都被设置为在相对于位于中间的液晶单元的彼此相对应的位置中重叠,并且其中,在液晶单元上形成的屏障图案布置能够根据施加给位于一侧的电极和位于另一侧的电极的电压或脉冲的施加状态而改变。

Description

包括柔性屏障图案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无论使用者的移动都能够令人满意地提供立体图像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性地,三维显示的立体图像根据基于两只眼睛的立体原理而形成。通过由两只眼睛之间大约65mm的距离造成的双眼视差获得深度效果。
由此,左眼和右眼看到不同的二维图像,这些二维图像经由视网膜被传输给大脑。大脑组合这两幅图像,以重现原始三维图像的深度和真实感。这通常被称为立体成像。
基于是否戴着眼镜,立体图像显示设备通常被分类为立体显示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或自动立体显示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自动立体显示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通常被分类为透镜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或视差屏障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将参照图1和图2来描述常规的视差屏障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常规的视差屏障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包括显示模块10和布置在显示模块10前方的屏障20,在显示模块10上在水平方向(图2中的X-X’方向)上交替地布置有分别对应于左眼和右眼的左图像L和右图像R,左图像L和右图像R在竖直方向(图2中的Y-Y’方向)上延伸,屏障20为条形阻挡膜,屏障20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在上述立体图像显示设备中,显示模块10和屏障20被布置为使得对应于左图像L的光入射在左眼上,而对应于右图像R的光入射在右眼上。因此,两个分开的左图像L和右图像R被分别看见,由此实现深度效果。
在使用液晶模块的常规的视差屏障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中,竖直类型的屏障在水平方向上相互平行地布置,并且段端子S和共用端子C连接到所有像素,从而控制所有像素,以使其同时开启或关闭。因此,布置屏障的方向是固定的,其结果在于仅能够通过在固定方向上显示图像的屏幕来看到立体图像。
也就是说,常规技术的问题在于,当使用者的眼睛的位置随着使用者移动其头部或身体而改变时,左图像可能被右眼感知,而右图像可能被左眼感知,由此形成反相立体图像。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作出的,并且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使用者的移动都能够令人满意地提供立体图像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通过提供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设备来实现上述和其他目的,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包括一侧电极、相对侧电极,以及液晶单元,所述一侧电极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延伸电极,所述相对侧电极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延伸电极,所述液晶单元被布置在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之间,以构成基于选择性地形成在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之间的电场或电位差的屏障图案,其中,一侧电极的延伸电极中的一个与相对侧电极的延伸电极中的至少两个重叠,并且在液晶单元中形成的屏障图案的布置状态基于施加给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的电压或脉冲而改变。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使用者眼睛的位置由于使用者的移动而改变时也能够连续并稳定地提供立体图像。
也就是说,视差屏障的图案的布置状态不是固定的,并且视差屏障的图案能够响应于观察者或使用者眼睛的位置变化而改变。
由此,左图像持续地被左眼感知,而右图像持续地被右眼感知,由此能够防止由于使用者眼睛的位置变化而形成反相立体图像并防止眼睛感知到串扰,即左图像和右图像相互重叠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图示了常规的视差屏障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的操作的视图。
图3为示意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视差屏障和包括该视差屏障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的构件的视图。
图4至图10为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视图。
图11至图15为图示了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视图。
图16至图21为图示了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视图。
图22至图29为图示了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视图。
图30至图32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变型的、其中电极在倾斜方向上延伸的结构的视图。
图33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变型的、用于增加被改变的屏障图案的数量的结构。
图34至图37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变型的、用于形成水平或竖直屏障图案的结构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3为示意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视差屏障和包括该视差屏障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的构件的视图。
根据本发明的视差屏障200可以包括一侧电极300、液晶单元400、相对侧电极500,以及极化膜600。一侧电极300可以用作上电极或前电极,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侧电极500可以用作下电极或后电极,反之亦然。
液晶单元400具有设置在其中的液晶层。可以基于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之间产生的电位差或电场而在液晶单元400中形成屏障图案。此外,视差屏障200和包括视差屏障200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可以使用液晶面板(例如TN-LCD或STN-LCD)形成屏障图案,使得屏障在2D模式中被关闭以观看2D图像,并且屏障在3D模式中被开启以观看3D图像。
在下文中,将给出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在这些实施例中,如上所述,视差屏障的图案的布置状态不是固定的,并且视差屏障的图案能够响应于观看者或使用者眼睛的位置变化而改变。
第一实施例
图4和图5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的构造的视图。
如图4所示,一侧电极300可以包括第二电极320和第三电极330,这些电极彼此分隔。第二电极320和第三电极330可以通过第一图案P1彼此分隔,该第一图案P1用于使第二电极320和第三电极330彼此分隔,以防止第二电极320和第三电极330之间导电。此外,一侧电极300可以被配置为透明电极,以令人满意地传输光。第一图案P1可以形成为具有预定厚度。第一图案P1可以包括水平地形成的水平图案部分P1a和竖直地形成的竖直图案部分P2b。水平图案部分P1a和竖直图案部分P1b可以交替地相互连接。
用于给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施加电压的端子单元C可以设置在一侧电极300旁边。端子单元C可以包括两个端子。
端子单元C可以包括第二端子C2和第三端子C3。第二端子C2可以导电地连接到第二电极320,而第三端子C3可以导电地连接到第三电极330。
第二电极320可以包括水平地设置的第二引导电极321、垂直于第二引导电极321延伸的多个第二延伸电极322,以及用于将第二引导电极321连接到第二端子C2的第二连接电极323。如图4所示,第二延伸电极322可以彼此间隔开。
以与第二电极320相似的方式,第三电极330可以包括水平地延伸的第三引导电极331、垂直于第三引导电极331延伸的多个第三延伸电极332,以及用于将第三引导电极331连接到第三端子C3的第三连接电极333。第三延伸电极332可以彼此间隔开。
如图4所示,第二延伸电极322和第三延伸电极322可以交替地布置。也就是说,第二延伸电极322和第三延伸电极322可以彼此相邻。此外,第二延伸电极322的端部可以与第三引导电极331相邻,而第三延伸电极332的端部可以与第二引导电极321相邻。第二延伸电极322和第三延伸电极332可以通过第一图案P1彼此间隔开。
因此,第二电极320和第三电极330可以彼此接合。
如图5所示,相对侧电极500也可以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电极510和第四电极540。第一电极510和第四电极540可以通过第二图案P2彼此分隔,该第二图案P2用于使第一电极510和第四电极540彼此分隔,以防止第一电极510与第四电极540之间导电。第二图案P2可以形成为具有预定厚度。第二图案P2可以包括水平地形成的水平图案部分P2a和竖直地形成的竖直图案部分P2b。水平图案部分P2a和竖直图案部分P2b可以交替地相互连接。
第一电极510可以包括水平地设置的第一引导电极511和垂直于第一引导电极511延伸的多个第一延伸电极512。
第一连接电极513可以导电地连接到第一端子C1,而第二连接电极543可以导电地连接到第四端子C4。相对侧电极500的构造的其余部分与一侧电极300的相同。
图6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个示例的视图,在该示例中,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堆叠。
如图6所示,在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于液晶单元被布置在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之间的状态下堆叠的情况下,除了第一图案P1和第二图案P2之间的部分相交,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彼此间隔开。
并且,第一图案P1和第二图案P2在竖直方向上交替地布置。因此,多个区域被第一图案P1和第二图案P2围绕。
在这些区域中基于由从第一至第四端子C1至C4独立地施加给第一至第四电极320、330、510和540的电压或脉冲导致的电位差选择性地形成或不形成屏障图案。
一侧电极300的第二延伸电极322和第三延伸电极332可以与相对侧电极500的第一延伸电极512部分地重叠。此外,一侧电极300的第二延伸电极322和第三延伸电极332也可以与相对侧电极500的第四延伸电极542部分地重叠。
同时,第一引导电极510和第四引导电极541可以比第二引导电极321和第三引导电极331布置得更向外,并且第一连接电极513和第四连接电极543可以比第二连接电极323和第三连接电极333布置得更向外。因此,连接电极和引导电极形成在相同平面中,由此减小配置额外堆叠结构所需的成本。如上所述的向外的布置是固定的。也就是说,可以设置向内的布置来代替向外的布置。
可以基于延伸电极的部分重叠和给其施加的电压或脉冲的变化来改变屏障图案的布置状态。
屏障图案被改变,以反映观看根据本发明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的使用者的视线位置变化,使得无论使用者视线位置的任何改变都不形成反相立体图像。
将参照图7至图10描述在第一实施例中由根据使用者视线位置变化而选择性地施加电压所导致的屏障图案的布置变化。
图7(a)为示出了屏障图案在视差屏障的第一步骤操作期间显现的状态的视图。屏障图案沿着第一电极510的第一延伸电极512显现,但不沿着第四延伸电极542显现。
由于第一延伸电极511和第四延伸电极542交替地布置,因此第一步骤处的屏障图案基于第一延伸电极512的布置状态而彼此间隔开。
图7(b)为示出了在屏障图案如图7(a)所示地显现的情况下,液晶单元400的显现屏障图案的部分和液晶单元400的不显现屏障图案的部分的平面截面图,所述屏障图案的显现和不显现是由于基于是否将电压或脉冲施加给第一到第四电极、具体地为第一至第四延伸电极322、332、512和542而在液晶单元400中形成液晶层。
同时,图7(c)和图7(d)为示出了在示出了屏障图案布置变化的各个步骤的状态下将电压或脉冲施加给各个端子上的状态变化的表格。第一步骤被强调地示出。
同时,在图7(c)至图10(c)中示出的表格中,H指示施加高电位电压之后的状态,而L指示施加低电位电压之后的状态。在以下说明中,“H”表示在其中施加比在“L”状态中施加的更高的电位电压的状态。
如图7(b)所示,高电位电压可以仅施加给第一端子C1,该第一端子导电到第一电极510,而低电位电压可以保持施加给第二到第四电极320、330和540,以如图7(a)所示地仅沿着第一延伸电极512形成屏障图案。替代地,低电位电压可以仅施加给第一端子C1,而高电位电压可以持续施加给第二至第四电极320、330和540。(参见图7(c)中示出的第一步骤的状态。)
在如上所述地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在第一延伸电极512和第二延伸电极322之间产生电位差或电场,并在第一延伸电极512和第三延伸电极332之间产生电位差或电场,由此在液晶单元400中形成屏障图案。
同时,相同的电位电压被施加给第四延伸电极542、第二延伸电极322和第三延伸电极332。因此,第四延伸电极542和第二延伸电极322之间以及第四延伸电极542和第三延伸电极332之间没有产生电位差或电场,由此在液晶单元400中没有在这些电极之间形成屏障图案。
当在视差屏障的第一步骤操作之后执行第二到第四步骤操作时,屏障图案可以根据在图8至图10中示出的原理循序地在特定方向上偏移一列。第二至第四步骤的状态改变可以基于按照与如上所述的相同原理实现的屏障图案的位置变化而实现。
第二实施例
图11和图12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的构造的视图。
如图11所示,一侧电极300可以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可以通过预定图案P1彼此间隔开和分隔。此外,用于分别给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施加电压的第一一侧电极端子C1和第二一侧电极端子C2可以设置在一侧电极300旁边。
此外,第一一侧电极310可以包括连接到第一一侧电极端子C1的第一一侧连接电极311、连接到第一一侧连接电极311的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2、以及在特定方向上(在该图中为向下)从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2开始延伸的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此外,第二一侧电极320可以包括连接到第二一侧电极端子C2的第二一侧连接电极321、连接到第二一侧连接电极321的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2、以及在特定方向上(在该图中为向上)从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2开始延伸的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
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可以彼此相邻。此外,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可以在视差屏障200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地布置。
因此,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可以彼此接合。
在该图中,虚线框指示有效活化区域A,在该区域中实际上形成或不形成屏障图案,由此改变屏障图案的布置状态。
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的端部和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的端部可以对应于有效活化区域A的边界。
同时,如图12所示,相对侧电极500可以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可以通过预定图案P2彼此间隔开和分隔。用于分别给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施加电压的第一相对侧电极端子S1和第二相对侧电极端子S2可以设置在相对侧电极300的旁边。
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可以包括连接到第一相对侧电极端子S1的第一相对侧连接电极511、连接到第一相对侧连接电极511的第一相对侧引导电极512、以及在特定方向上(在该图中为向下)从第一相对侧引导电极512开始延伸的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此外,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可以包括连接到第二相对侧电极端子S2的第二相对侧连接电极521、连接到第二相对侧连接电极521的第二相对侧引导电极522、以及在特定方向上(在该图中为向上)从第二相对侧引导电极522开始延伸的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
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可以彼此相邻。此外,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可以在视差屏障200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地布置。
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中的每个和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中的每个都可以具有相同的宽度W1,并且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中的每个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中的每个都可以具有相同的宽度W2,宽度W2比宽度W1小。
电极的宽度如上所述地设置,使得多个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和523与一侧延伸电极313或323中的一个重叠。基于重叠结构,可以改变屏障图案的布置状态,并且屏障图案可以相应地偏移。
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313中的一个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323中的一个形成组(对),该组(对)可以与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中的一个或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中的一个重叠。
因此,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可以彼此接合。
在该图中,虚线框指示有效活化区域A。
图13为示出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彼此重叠的状态的视图。
多个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和523(在图13中为两个)与一侧延伸电极313或323中的一个重叠。该结构可以与被配置为使得相对侧延伸电极中的与一侧延伸电极中的一个具有相同宽度的一个被分为多个部分并且与一侧延伸电极中的一个重叠的结构相同。
在如上所述的重叠结构中,第一和第二相对侧连接电极511和521可以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一侧连接电极311和321的外部。此外,第一和第二相对侧引导电极512和522可以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12和322的外部。
同时,由第一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和523构成的组的宽度可以与第一和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13和323中的每个的宽度相当。
由此,可以基于延伸电极的重叠和施加给这些电极的电压或脉冲的变化来改变屏障图案的布置状态。
图14为示出了在图13的结构中在特定步骤形成屏障图案的状态的视图。图14的表格示出了在形成屏障图案并且改变屏障图案的布置状态的情况下施加给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的电压变化。
在如在图14的第一步骤中地将高(或低)电位电压施加给第一一侧电极并且将低(或高)电位电压施加给第二一侧电极以及第一和第二相对侧电极的情况下,如图14所示,屏障图案B显现。
在第一步骤中,屏障图案B显现于第一一侧延伸电极与第一和第二相对侧电极之间,并且不显现于其余部分中。
不显现屏障图案B的部分可以用作缝,观看者可以通过这些缝观看左图像和右图像。
与第一步骤不同,在第二至第四步骤中,屏障图案基于是否将电压施加给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而偏移到一侧(在该图中为右侧)。
下文中将详细地描述屏障图案的偏移。
图15(a)至图15(d)分别示出了布置屏障图案的第一至第四步骤。
在该表格中,第一行指示了示出屏障图案的布置的前视图,第二行指示了示出屏障图案的布置的侧视图,而第三行指示驱动信号。在驱动信号中,“L”指示高电位电压,而“H”指示低电位电压。在H和L彼此重叠的情况下,在液晶单元中形成屏障图案。此外,S1可以连接到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以选择性地给其施加电压,S2可以连接到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以选择性地给其施加电压,C1可以连接到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以选择性地给其施加电压,而C2可以连接到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以选择性地给其施加电压。
当如图15(a)所示在第一步骤中施加电压以布置屏障图案时,执行控制,以在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之间以及在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之间产生电位差,使得形成屏障图案。
这时,高(或低)电位电压被施加给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而低(或高)电位电压被施加给其他电极。
另一方面,执行控制,使得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和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之间以及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之间没有产生电位差,使得没有形成屏障图案。这些部分用作缝,光通过这些缝传输。
同时,当屏障图案在第一步骤中偏移一列时,实现屏障图案的第二步骤布置。
为此,如图15(b)所示,高(或低)电压可以施加给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而低(或高)电压可以施加给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
在该情况下,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之间以及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和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之间形成屏障图案。
同时,可以基于以上描述和图15的图示来同样描述屏障图案的第三步骤布置和屏障图案的第四步骤布置,该第三步骤布置通过在第二步骤使屏障图案偏移一列来实现,而第四步骤布置通过在第三步骤使屏障图案偏移一列来实现。
在上一实施例中,在四个步骤中使用一侧(相对侧)电极的一个延伸电极对应于相对侧(一侧)电极的两个延伸电极的结构来使屏障图案偏移。替代地,在使用一侧(相对侧)电极的一个延伸电极对应于相对侧(一侧)电极的三个延伸电极的结构或者一侧(相对侧)电极的一个延伸电极对应于相对侧(一侧)电极的四个延伸电极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增加使屏障图案偏移的步骤的数量。
第三实施例
图16和图17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的构造的视图。
如图16所示,一侧电极300可以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一侧电极310、第二一侧电极320、第三一侧电极330和第四一侧电极340。各个一侧电极310至340可以通过预定图案彼此间隔开和分隔。
用于将电压信号或脉冲信号分别施加给第一至第四一侧电极310至340的第一至第四电极端子C1至C4可以设置在一侧电极300的旁边。
首先将详细地描述第一一侧电极310的结构元件和布置。
第一一侧电极310可以包括连接到第一一侧电极端子C1的第一一侧连接电极311、连接到第一一侧连接电极311的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2、以及与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2间隔开并在特定方向上(在该图中为向下)延伸的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
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可以不连接到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2,但是可以与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2间隔开。下文将描述的第三一侧引导电极332可以布置在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2之间。此外,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2之间的连接可以使用下文将描述的第一相对侧接触电极514来实现。
在第三一侧引导电极332的被第一相对侧接触电极514覆盖的部分处可以布置用于执行绝缘功能的绝缘器(未示出),以防止这些电极之间导电。
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中的每个都可以形成为具有‘┓’形。在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的上端部处可以设置第一一侧接触电极314,第一一侧接触电极导电地接触第一相对侧接触电极514。
在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2处也可以设置第一一侧接触部分312a,第一一侧接触部分中的每个都具有与第一一侧接触电极314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相当的宽度并且导电地接触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
第一一侧接触电极314中的每个的宽度可以比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大。第一一侧接触电极314中的每个的宽度可以与相应的第四一侧延伸电极343的宽度、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和这些电极之间的图案的宽度之和相当。
将详细地描述第二一侧电极320的结构元件和布置。
第二一侧电极320可以包括连接到第二一侧电极端子C2的第二一侧连接电极321、连接到第二一侧连接电极321的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2、以及与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2间隔开并在特定方向上(在该图中为向上)延伸的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可以不连接到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2,而是可以与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2间隔开。下文将描述的第四一侧引导电极342可以布置在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和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2之间。此外,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和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2之间的连接可以使用下文将描述的第二相对侧接触电极524来实现。在第四一侧引导电极342的被第二相对侧接触电极524覆盖的部分处可以布置用于防止这些电极之间导电的绝缘器。
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中的每个都可以形成为具有‘┛’形。在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的下端部处可以设置第二一侧接触电极324,第二一侧接触电极导电地接触第二相对侧接触电极524。
在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2处也可以设置第二一侧接触部分322a,第二一侧接触部分中的每个都具有与第二一侧接触电极324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相当的宽度并导电地接触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
第二一侧接触电极324中的每个的宽度都可以比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大。第二一侧接触电极324中的每个的宽度可以与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和这些电极之间的图案的宽度之和相当。
同时,第三一侧电极330可以包括连接到第三一侧电极端子C3的第三一侧连接电极331、连接到第三一侧连接电极331的第三一侧引导电极332、以及连接到第三一侧引导电极332并在特定方向上(在该图中为向下)延伸的第三一侧延伸电极333。第三一侧引导电极332可以比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2布置得更向内,并且第三一侧连接电极331也可以比第一一侧连接电极311布置得更向内。
第三一侧延伸电极333中的每个都可以形成为具有‘┓’形。在第三一侧延伸电极333的上端部处可以设置第三一侧接触电极334,第三一侧接触电极导电地接触下文将描述的第三相对侧接触电极534。
第三一侧接触电极334中的每个的宽度都可以比第三一侧延伸电极33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大。第三一侧接触电极334中的每个的宽度都可以与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和这些电极之间的图案的宽度之和相当。
在其中布置有第一一侧接触电极314的凹处可以形成于第三一侧引导电极332处。
第四一侧电极340可以包括连接到第四一侧电极端子C4的第四一侧连接电极341、连接到第四一侧连接电极341的第四一侧引导电极342、以及直接连接到第四一侧引导电极342并在特定方向上(在该图中为向上)延伸的第四一侧延伸电极343。第四一侧引导电极342可以比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2布置得更向内,并且第四一侧连接电极341也可以比第二一侧连接电极321布置得更向内。
第四一侧延伸电极343中的每个都可以形成为具有‘┛’形。第四一侧延伸电极343的下端部处可以设置第四一侧接触电极344,第四一侧接触电极导电地接触下文将描述的第四相对侧接触电极544。
第四一侧接触电极344中的每个的宽度都可以比第四一侧延伸电极34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大。第四一侧接触电极344中的每个的宽度都可以与第三一侧延伸电极33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第四一侧延伸电极313中相应的一个的宽度和这些电极之间的图案的宽度之和相当。
在一侧电极30中,第一至第四一侧延伸电极313、323、333和343可以循序并重复地布置。
此外,第一至第四一侧延伸电极313、323、333和343可以彼此间隔开。
在图16中,由虚线矩形指示的部分A为有效活化区域,在该区域中有效地形成屏障图案。
图17为示出相对侧电极500的视图。
相对侧电极500可以包括第一至第四相对侧延伸电极513、523、533和543。第一至第四相对侧接触电极514、524、534和544可以设置在相应的相对侧延伸电极513、523、533和543的上端部或下端部处。
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和第一相对侧接触电极514以及第三相对侧延伸电极533和第三相对侧接触电极534可以形成为具有‘┏’形,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和第二相对侧接触电极524以及第四相对侧延伸电极543和第四相对侧接触电极544可以形成为具有‘┗’形。
同时,相对侧接触电极514至544中的每个的宽度都可以与相对侧延伸电极中连接到所述接触电极的特定电极和相对侧延伸电极中相邻电极的宽度之和相当。
同时,第一和第二相对侧接触电极514和524的垂直高度可以比第三和第四相对侧接触电极534和544的垂直高度大。
如上所述地限定了相对侧接触电极的垂直高度,以将第一和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13和323导电地连接到第一和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12和322,并将第一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和523导电地连接到第一和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13和323以及第一和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12和322。
因此,第一和第二相对侧接触电极514和524导电地接触第一和第二一侧接触电极314和324以及在图5中示出的第一和第二一侧接触部分312a和322a。类似地,第三和第四相对侧接触电极534和544导电地接触在图16中示出的第三和第四一侧接触电极334和344。因此,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导电地连接到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同样的设置被应用于其他延伸电极。
在图16中,由虚线矩形指示的部分A为有效活化区域,在该区域中有效地形成屏障图案。
图18为示出图16的一侧电极和图17的相对侧电极彼此重叠的状态的前视图。图19(a)为示出该重叠状态的平面截面图,而图19(b)是示出在各个屏障图案偏移步骤中施加给端子的信号的表格。
图20为示出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在保持它们之间重叠的同时彼此分隔的状态的视图。
下文中将参照图18至图20详细地描述重叠结构。
在该实施例中,单个一侧电极300和单个相对侧电极500彼此重叠,以构成单个电极模块。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可以不是彼此部分重叠,而是可以彼此完全重叠。
如下地实现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之间的重叠。
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可以与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重叠,并且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可以与第三相对侧延伸电极533重叠。此外,第三一侧延伸电极333可以与第四相对侧延伸电极543重叠,并且第四一侧延伸电极343可以与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重叠。
也就是说,具有特定序号的一侧延伸电极不与具有相同序号的相对侧延伸电极重叠,而是与具有该特定序号的下一序号的相对侧延伸电极重叠。简言之,具有特定序号的一侧延伸电极与具有相同序号的相对侧延伸电极可以被布置为使得相对侧延伸电极相对于一侧延伸电极偏移一列。
当从重叠结构的前部或后部观察该重叠结构时,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可以被布置为使得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彼此相邻。同样的设置被应用于具有其他序号的一侧和相对侧延伸电极。
在上面的结构中,第一相对侧接触电极514可以导电地接触第一一侧接触电极314和第一一侧接触部分312a。因此,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可以彼此导电,由此可以给这些电极施加相同电压或脉冲信号。同样的设置被应用于具有其他序号的一侧延伸电极和相对侧延伸电极。
这样,可以基于延伸电极的重叠和施加给这些电极的电压或脉冲变化来改变屏障图案的布置状态。
下文中将参照图19(b)和图21描述在该实施例中基于在使用者视线方向改变时选择性施加电压而实现的屏障图案布置变化。
图21(a)至图21(d)分别示出了布置屏障图案的第一至第四步骤。
在表格中,第一行指示了示出屏障图案的布置的前视图,第二行指示了示出屏障图案的布置的侧视图,而第三行指示控制信号的状态。在驱动信号中,“L”指示高电位电压,而“H”指示低电位电压。在H和L彼此重叠的情况下,在液晶单元中形成屏障图案。第一电极端子C1可以将电压或脉冲信号施加给第一一侧延伸电极和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313和513,并且第二电极端子C2可以将电压或脉冲信号施加给第二一侧延伸电极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323和523。第三电极端子C3可以将电压或脉冲信号施加给第三一侧延伸电极和第三相对侧延伸电极333和533,并且第四电极端子C4可以将电压或脉冲信号施加给第四一侧延伸电极和第四相对侧延伸电极343和543。
当在第一步骤中施加电压以布置屏障图案时,如图20(a)所示,执行控制,以在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3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之间和在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和第三相对侧延伸电极533之间产生电位差,使得形成屏障图案。
此时,低(或高)电位电压被施加给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3,而高(或低)电位电压被施加给其他电极。
另一方面,执行控制,以免在第三一侧延伸电极333和第四相对侧延伸电极543之间和在第四一侧延伸电极343和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3之间产生电位差,使得不形成屏障图案。这些部分用作缝,光通过这些缝传输。
同时,当在第一步骤中屏障图案偏移一列时,实现屏障图案的第二步骤布置。
为此,如图21(b)所示,低(或高)电压可以被施加给第三一侧延伸电极333和第三相对侧延伸电极533,而高(或低)电压可以被施加给其他延伸电极。
在该情况下,在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3和第三相对侧延伸电极533之间和在第三一侧延伸电极333和第四相对侧延伸电极543之间形成屏障图案。
同时,可以基于以上描述和图18至图21的图示来同样描述屏障图案的第三步骤布置和屏障图案的第四步骤布置,该第三步骤布置通过在第二步骤中使屏障图案偏移一列来实现,而第四步骤布置通过在第三步骤中使屏障图案偏移一列来实现。
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极的结构可以总结如下。
一侧电极的多个延伸电极可以被分类为按照特定布置顺序布置的第一至第N延伸电极。此外,相对侧电极的多个延伸电极也可以被分类为按照特定布置顺序布置的第一至第N延伸电极。在该实施例中,相同的电压或脉冲可以被施加给一侧电极的某一延伸电极(例如第i延伸电极,1=<i<N)和相对侧电极的第i+1延伸电极。也就是说,在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的延伸电极按照其布置顺序编号的情况下,相邻延伸电极可以导电地彼此连接。
于在该状态中将电位施加给一侧电极的四个连续延伸电极中的一个并且将与被施加给一侧电极的四个连续延伸电极中的一个的电位不同的电位施加给一侧电极的其他延伸电极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如图21所示地变化的屏障图案
第四实施例
图22和图23为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的视图。
如图22所示,一侧电极330可以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可以通过第一图案P1彼此分隔,该第一图案用于使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彼此分隔以防止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之间导电。第一图案P1可以包括水平地形成的水平图案部分和竖直地形成的竖直图案部分。
用于将电压施加给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的端子单元700可以设置在一侧电极300的旁边。端子单元700可以包括四个单独的端子,这些端子被集成在柔性印刷电路板(FPCB)中。
端子单元700可以包括第一一侧端子S1和第二一侧端子S2。第一一侧端子S1可以导电地连接到第一一侧电极310,而第二一侧端子S2可以导电地连接到第二一侧电极320。
第一一侧电极310可以包括水平地设置的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1、从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1垂直地延伸的多个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以及用于将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1连接到第一一侧端子S1的第一一侧连接电极313。
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可以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
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可以被布置为使得彼此间隔开的每两个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构成对。也就是说,由附图标记312a表示的第一一侧延伸电极和由附图标记312b表示的另一第一一侧延伸电极可以构成对。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的多个对可以彼此间隔开,使得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的对可以彼此区分。
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的对之间的距离可以比形成每个对的两个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之间的距离大得多。
如将在下文中详述地,可以在彼此相邻的一对一侧延伸电极312和另一对一侧延伸电极312之间布置一对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
第二一侧电极320可以布置在第一一侧电极310的下方,使得第二一侧电极320与第一一侧电极310接合。第二一侧电极320实际上不与第一一侧电极310像齿轮那样接合。由于第二一侧电极320和第一一侧电极310被示出为填充这些电极之间的空隙,因此第二一侧电极320被描述为与第一一侧电极310接合。
由于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如上所述地通过第一图案P1彼此间隔开,因此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可以不彼此导电。
第二一侧电极320还可以包括水平地设置的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1、从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1垂直延伸的多个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以及用于将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1连接到第二一侧端子S2的第二一侧连接电极323。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可以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彼此间隔预定距离。
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还可以被布置为使得彼此间隔开的每两个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构成对。也就是说,由附图标记322a表示的第二一侧延伸电极和由附图标记322b表示的另一第二一侧延伸电极可以构成对。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的多个对可以彼此间隔开,使得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的对能够彼此区分。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的对之间的距离可以比形成每个对的两个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之间的距离大得多。
由此,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可以布置在相同平面中,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1可以布置在该平面中,而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1可以布置在该平面下方。
此外,第一一侧连接电极313可以布置在布置有端子单元700的侧表面部分的上侧,而第二一侧连接电极323可以布置在布置有端子单元700的侧表面部分的下侧。
此外,一对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322a和322b)可以布置在一对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312a和312b)旁边。该布置可以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重复。
图23为示出相对侧电极500的构造的视图。
如图23所示,相对侧电极500也可以包括彼此分隔的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可以通过第二图案P2彼此分隔,该第二图案用于使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彼此分隔以防止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之间导电。第二图案P2可以形成为具有预定厚度。第二图案P2可以包括水平地形成的水平图案部分P2a和竖直地形成的竖直图案部分P2b。
用于将电压施加给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的端子单元700也可以设置在相对侧电极500的旁边。端子单元700也可以除了包括第一一侧端子S1和第二一侧端子S2之外还包括第一相对侧端子C1和第二相对侧端子C2。
第一相对侧端子C1可以导电地连接到第一相对侧电极510,而第二相对侧端子C2可以导电地连接到第二相对侧电极520。
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可以包括水平地设置的第一相对侧引导电极511、从第一相对侧引导电极511垂直地延伸的多个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以及用于使第一相对侧引导电极511连接到第一相对侧端子C1的第一相对侧连接电极513。
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可以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
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可以被布置为使得彼此间隔开的每两个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构成对。也就是说,由附图标记512a表示的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和由附图标记512b表示的另一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可以构成对。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的多个对可以彼此间隔开,使得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的对能够彼此区分。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的对之间的距离可以比形成每个对的两个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之间的距离大得多。
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可以布置在第一相对侧电极510的下方,使得第二相对侧电极520与第一相对侧电极510接合。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实际上不与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像齿轮那样接合。由于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和第一相对侧电极350被示出为填充它们之间的空隙,第二相对侧电极520被描述为与第一相对侧电极510接合。
由于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如上所述地通过第一图案P2彼此间隔开,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可以不彼此导电。
第二相对侧电极520也可以包括水平地设置的第二相对侧引导电极521、从第二相对侧引导电极521垂直地延伸的多个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2、以及用于使第二相对侧引导电极521连接到第二一侧端子C2的第二相对侧连接电极323。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2可以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
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2也可以被布置为使得彼此间隔开的每两个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2构成对。也就是说,由附图标记522a表示的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与由附图标记522b表示的另一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可以构成对。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2的多个对可以彼此间隔开,使得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2的对能够彼此区分。
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2的对之间的距离可以比构成每个对的两个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2之间的距离大得多。
因此,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可以布置在相同平面中,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1可以布置在该平面中,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1可以布置在该平面下方。
此外,第一相对侧连接电极513可以布置在布置有端子单元700的侧表面部分的上侧,而第二相对侧连接电极523可以布置在布置有端子单元700的侧表面部分的下侧。
此外,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的对522(522a和522b)可以布置在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的对512(512a和512b)的旁边。该布置可以在向左和向右的方向上重复。
因此,第一一侧电极310和第二一侧电极320可以如图22所示地彼此接合,而第一相对侧电极510和第二相对侧电极520可以如图23所示地彼此接合。
图24和图25为示出了一个示例的视图,在该示例中,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在液晶单元布置在它们之间的状态下堆叠。
相对侧电极500可以布置在一侧电极300上。在该情况下,第一相对侧引导电极511可以比第一一侧引导电极311布置地更向上,而第二相对侧引导电极521可以比第二一侧引导电极321布置地更向下。
此外,第一相对侧连接电极513可以布置在第一一侧连接电极313外部,而第二相对侧连接电极523可以布置在第二一侧连接电极323外部。
因此,一侧电极300的一侧延伸电极312和322可以与相对侧电极500的相对侧延伸电极512和522完全地重叠。
如上所述,两个第一一侧延伸电极的对312(312a和312b)(下文称为第1-1对)可以与两个第二一侧延伸电极的对322(322a和322b)(下文称为第1-2对)相邻,并且两个第二一侧延伸电极的对512(512a和512b)(下文称为第2-1对)可以与两个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的对522(522a和522b)(下文称为第2-2对)相邻。
延伸电极如下地布置。
第2-1对可以与第1-1对和第1-2对部分地重叠,而第2-2对可以与第1-2对和第1-1对部分地重叠。也就是说,第1-1对(或第1-2对)与第2-1对或第2-2对不完全重叠。
延伸电极彼此重叠,以逐步地改变屏障图案的位置。可以通过各个对的部分重叠来控制施加给端子单元700的高电位或低电位电压信号,使得能够响应于使用者头部、面部或眼睛的位置变化而改变屏障图案的位置。
将详细地描述重叠结构。
第2-1对可以与第1-1对和第1-2对部分地重叠。具体地,构成第2-1对中一个的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a可以与构成第1-2对中一个的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b完全重叠,而构成第2-1对中的另一个的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b可以与构成第1-1对中一个的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a完全重叠。该重叠结构在图25中示出。
同时,第2-2对可以与第1-2对和第1-1对部分地重叠。具体地,构成第2-2对中一个的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2a可以与构成第1-1对中另一个的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b完全重叠,而构成第2-2对中另一个的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22b可以与构成第1-2对中另一个的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322a完全重叠。
因此,每个延伸电极都与相应延伸电极完全重叠,但是每对延伸电极都与相应对延伸电极对部分地重叠。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第四实施例可以具有以下优点,在第四实施例中,每个延伸电极都与相应的延伸电极完全重叠,使得每个延伸电极都完全对应于相应的延伸电极,在第一实施例中,每个延伸电极都与相应的延伸电极部分地重叠,使得每个延伸电极都部分地对应于相应的延伸电极。
首先,每个延伸电极都可以被配置为使用ITO图案。与在延伸电极对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由单个延伸电极构成的情况下相比,在延伸电极对如在第四实施例中那样由两个延伸电极构成的情况下,可以在相同的电位差内形成更清楚的屏障图案。
具体地,假设在第一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两者中具有相同电功率(P=I*V)的驱动信号被施加给在LCD内部空间中具有有限质量和体积的液晶,以驱动相同区域内的上下ITO板之间的电极。在电极对如在第四实施例中那样由两个延伸电极构成时,在被布置在两个分开的延伸电极之间的缝区域没有形成屏障图案,但液晶在电极区域处聚集。因此,在电极区域处形成屏障图案。因此,在第四实施例中,在电极区域(不包括缝区域)处的屏障图案由于液晶的基于质量守恒的物理特性而具有高清晰度。
这是因为与延伸电极对如在第一实施例中那样由单个延伸电极构成的情况相比,液晶根据ITO图案之间的驱动信号被更强烈地驱动。因此,在第四实施例中,可以在保持相同电位差的同时形成更清晰的屏障图案。
在视差屏障系统中,屏障图案的清晰度对于改善自动立体3D显示的立体显示性能是关键的。因此,第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改善立体显示性能的有效图案结构。
将参照图26至图29描述在该实施例中根据使用者视线方向变化和选择性施加电压而导致的屏障图案的布置变化。
图26(a)为示出了在视差屏障的第一步骤操作(步骤1)中显现黑色屏障图案的状态的视图。低电位电压被施加给第一延伸电极512,而高电位电压被施加给其他延伸电极312、322和522。因此,在第一一侧电极312和第一相对侧电极512之间形成屏障图案,并在第二一侧电极322和第一相对侧电极512之间形成屏障图案。
更具体地,在构成对的两个第一一侧延伸电极312的左部分312a和构成对的两个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的右部分512b之间形成屏障图案。此外,在构成对的两个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的右部分322b和构成对的两个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的左部分512a之间形成屏障图案。同时,在构成对的两个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522、构成对的两个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的左部分512a、和构成对的两个第二一侧延伸电极322的左部分322a之间没有形成屏障图案。没有形成屏障图案的部分可以用作缝,光通过这些缝传输。
图26(b)示出了使用表格和图形将电压信号施加给各个延伸电极的状态。“H”指示高电位电压,而“L”指示低电位电压。在如上所述地将低电位电压经由第一相对侧端子C1施加给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而将高电位电压施加给其他延伸电极312、322和522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与在图26(a)中示出的相同的屏障图案。
另一方面,在高电位电压被施加给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512而低电位电压被施加给其他延伸电极312、322和522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与在图26(a)中示出的相同的屏障图案。
当在如上所述的视差屏障的第一步骤操作之后执行第二至第四步骤操作时,屏障图案可以循序地在特定方向上偏移一列。一列不对应于延伸电极对,而是对应于构成该延伸电极对的一个延伸电极。
第二至第四步骤的状态变化可以基于按照如上所述的相同原理而执行的屏障图案位置变化来实现。
在图27(a)中示出在第二步骤中形成的屏障图案,而在图27(b)中示出电极的驱动条件。在图28(a)中示出在第三步骤中形成的屏障图案,而在图28(b)中示出电极的驱动条件。在图29(a)中示出在第四步骤中形成的屏障图案,而在图29(b)中示出电极的驱动条件。
将省略对第二至第四步骤的进一步描述,这是因为第二至第四步骤中的机制和结构类似于第一步骤中的机制和结构。
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之间的关系、组合和变型
作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至第四实施例可以组合。
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一个共同点在于一侧电极或相对侧电极的一个延伸电极与一侧电极或相对侧电极的另一延伸电极部分地重叠。此外,第三和第四实施例的一个共同点在于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的延伸电极彼此完全重叠。这些实施例可以基于共同点来进行各种组合,以构成具有可变屏障图案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在实施例的以上描述中,一侧电极(相对侧电极)的两个或更多个电极在竖直方向上彼此接合。替代地,两个或更多个电极可以在非竖直方向的相同方向上交替地布置。
同时,在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每个电极的延伸电极都布置在竖直方向上。然而,在其一种变型(第一变型)中,延伸电极可以布置在斜向(倾斜方向)上而不是竖直方向上。在延伸电极可以如上所述地布置在斜向上的情况下,可以防止发生色彩失真现象。
将如下地描述色彩失真现象。
当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的延伸电极布置在与作为图像面板的R、G和B亚像素的纵向相同的方向上时,当从前方观察时,仅对应于具有不同颜色的亚像素的图像被引入右眼和左眼中。在该情况下,当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被组合以感知3D图像时,可能发生色彩失真现象,在该现象中仅感知到具有特定颜色的图像。
为了防止发生色彩失真现象,根据该变型的视差屏障被配置为使得延伸电极不布置在与亚像素的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而是布置在相对于亚像素的竖直方向倾斜特定角度的方向上。在该情况下,对应于具有不同颜色的亚像素的图像被引入到左眼和右眼中,使得这些颜色被混合,由此防止发生色彩失真现象。
图30至图32为示出了一个示例的视图,在该示例中,按照该变型在倾斜方向上延伸的电极被应用于第四实施例。
具体地,图30示出了一侧电极1310,图31示出了相对侧电极1510,而图32则示出了一个示例,在该示例中,一侧电极1310和相对侧电极1510在液晶层布置在这些电极之间的状态下堆叠。除了延伸电极如上所述地布置在倾斜方向上之外,该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相同。
此外,延伸电极的结构同样可以应用于上述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
同时,基于屏障图案能够通过四个步骤来改变的假设描述了第一至第四实施例。替代地,在各个实施例中可以增加步骤的数量。
图33为示出了用于增加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改变的屏障图案的数量的结构的视图。
参照图33,还设置另外的一侧电极2300和另外的相对侧电极2300,以通过四个步骤来增加基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一侧电极300和相对侧电极500的屏障图案的数量。可以使用绝缘材料2010,以进一步提供另外的一侧电极和另外的相对侧电极。同时,可以另外设置两个端子C2’和C3’,以驱动另外的一侧电极2300,并且可以另外设置两个端子C1’和C4’,以驱动另外的相对侧电极2500。
在图33的示例中,可以如上所述地另外设置单个一侧电极和单个相对侧电极,以通过八个步骤来改变屏障图案。可以以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方式来改变屏障图案。
如图33所示地使用另外的一侧电极和另外的相对侧电极来添加屏障图案改变步骤可以同样应用于第二至第四实施例。然而,在各个实施例中,屏障图案改变步骤可以使用基于各个实施例的结构特征的独特方法来添加。
例如,在第二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增加一侧电极(相对侧电极)的与相对侧电极(一侧电极)的延伸电极相对应的延伸电极的数量来容易地增加屏障图案改变步骤的数量。例如,在一侧电极(相对侧电极)的与相对侧电极(一侧电极)的延伸电极相对应的延伸电极的数量为三个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六个屏障图案改变步骤。
此外,在第三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增加被施加不同电位的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的延伸电极的数量来容易地增加屏障图案改变步骤的数量。例如,在被施加不同电位的一侧电极和相对侧电极的延伸电极的数量为八个而不是四个的情况下,可以设置八个屏障图案改变步骤。
同时,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屏障图案仅在竖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形成,并因此基于观察者的眼睛或头部的位置仅改变屏障图案的位置。然而,在各个实施例中,可以与已有的一侧电极和已有的相对侧电极垂直地布置另外的一侧电极和另外的相对侧电极,以配置单元格类型的屏障图案,使得屏障图案能够被水平地或竖直地改变。
图34为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变型的用于水平地和竖直地改变屏障图案的结构的视图。
图34的左侧部分示出了一个结构,在该结构中,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侧端子(第一一侧端子)和相对侧端子(第一相对侧端子)堆叠,并且四个端子C1至C4被连接,以驱动一侧端子和相对侧端子。同时,该变型(第二变型)提出实施能够通过进一步使用通过如在图34的右侧部分中所示地使在图34的左侧部分中示出的端子图案旋转90度而获得的图案来在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上变化的屏障图案。也就是说,在图35中示出了在图34中示出的两种类型的图案的组合。
图36和图37为图示了用于实施使用图34和图35的结构的水平/竖直屏障图案的驱动原理的视图。
首先,为了实施竖直屏障图案、即横屏模式,驱动脉冲可以按照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原理仅被施加给四个已有的端子C1至C4,而另外的四个端子C1’至C4’可以关闭。另一方面,为了实施水平屏障图案、即竖屏模式,四个已有的端子C1至C4可以关闭,而驱动脉冲可以按照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原理被施加给另外的四个端子C1’至C4’。
同时,如上所述的横屏/竖屏模式的配置可以同样应用于第二至第四实施例。
例如,在上述方法应用于第二实施例的情况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布置在液晶单元的周边的第一电极模块和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布置在第一电极模块的周边的第二电极模块,第一电极模块包括相互面对的第一一侧电极和第一相对侧电极,而液晶单元被布置在第一一侧电极和第一相对侧电极之间,第二电极模块包括相互面对的第二一侧电极和第二相对侧电极,而第一电极模块和液晶单元被布置在第二一侧电极和第二相对侧电极之间。
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绝缘器,所述绝缘器被布置在第一和第二一侧电极之间以及第一和第二相对侧电极之间,用于防止各个电极之间的电流流动。此外,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端子单元,其用于将电压或脉冲独立地施加给各个一侧电极和各个相对侧电极。一侧电极中的每个的延伸电极可以与相对侧电极中的每个的延伸电极重叠。与每个一侧电极的一个延伸电极相对应的每个相对侧电极的延伸电极可以被分为多个部分,这些部分构成一个组。能够基于施加给各个一侧电极和各个相对侧电极的电压或脉冲来改变在液晶单元中形成的屏障图像的布置状态。
在该结构中,在电压或脉冲被施加给第一电极模块时形成的屏障图案的布置方向可以垂直于在电压或脉冲被施加给第二电极模块时形成的屏障图案的布置方向。
同时,在上述方法应用于第三实施例或第四实施例的情况下,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可以包括上电极模块、下电极模块、液晶单元和绝缘器,上电极模块包括具有彼此分隔的一个或更多个上一侧延伸电极的上一侧电极和具有彼此分隔的一个或更多个上相对侧延伸电极的上相对侧电极,下电极模块包括具有彼此分隔的一个或更多个下一侧延伸电极的下一侧电极和具有彼此分隔的一个或更多个下相对侧延伸电极的下相对侧电极,下电极模块布置在与上电极模块的布置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液晶单元被布置在各个一侧电极和各个相对侧电极之间,以基于在这些电极之间选择性地形成的电场或电位差来形成屏障图案,绝缘器被布置在上电极模块和下电极模块之间,其用于防止上电极模块和下电极模块之间导电,其中,上或下一侧延伸电极逐个地与上或下相对侧延伸电极重叠,并且能够基于施加给各个一侧电极和各个相对侧电极的电压或脉冲来改变在液晶单元中形成的屏障图案的布置状态。
具体地,在第三实施例中,一侧或相对侧延伸电极中的每个都可以导电地连接到与相对侧或一侧延伸电极中的、与一侧或相对侧延伸电极中的每个重叠的相应一个相邻的相对侧延伸电极或一侧延伸电极,使得能够给其施加相同的电压或脉冲。此外,在第四实施例中,上或下一侧延伸电极中的每个和上或下相对侧延伸电极中的相邻一个可以构成对,使得能够给其施加相同的电压或脉冲。
在该结构中,在电压或脉冲被施加给上电极模块时形成的屏障图案的布置方向可以垂直于在电压或脉冲被施加给下电极模块时形成的屏障图案的布置方向。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会理解的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必要特征的情况下以本文中叙述的方式以外的其他具体方式来实施本发明。
因此,上述实施例应在所有方面都被诠释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本发明的范围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法律等同物来确定,而不是由以上描述确定,并且在所附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范围内的所有变型都旨在被包括在其中。
工业适用性
由以上描述清楚可见地,可以通过使用能够形成能够基于使用者位置变化的屏障图案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而无论使用者的移动都使得使用者能够观看高质量的3D图像。

Claims (4)

1.一种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其包括:
一侧电极,其包括交替地布置的第一一侧延伸电极和第二一侧延伸电极;
相对侧电极,其包括交替地布置的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以及,
液晶单元,其被布置在所述一侧电极和所述相对侧电极之间,用于形成屏障图案,
其中,所述第一一侧延伸电极中的一个与由所述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中的一个构成的第一对重叠,
其中,所述第二一侧延伸电极中的一个与由所述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中的一个和所述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中的一个构成的第二对重叠,
其中,每个第一对的宽度与所述第一一侧延伸电极中每一个的宽度相当,并且每个第二对的宽度与所述第二一侧延伸电极中每一个的宽度相当,并且
其中,所述屏障图案基于施加给所述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和所述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的电位而改变,
其中不管屏障图案如何,恒定地给所述第一一侧延伸电极和所述第二一侧延伸电极施加不同电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立体图像显示设备被配置为通过反映使用预定检测装置捕获的使用者的眼睛或头部的位置变化来改变施加给所述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和所述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的所述电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屏障图案被布置为使得所述屏障图案基于使用者视线位置变化而改变,并且所述屏障图案的布置状态响应于所述使用者视线位置而通过多个步骤被改变,所述步骤包括:
第一步骤,在该第一步骤中,在所述第一一侧延伸电极和第一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以形成屏障图案;
第二步骤,在该第二步骤中,在所述第一一侧延伸电极和所述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之间以及在所述第二一侧延伸电极和所述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以形成屏障图案;
第三步骤,在该第三步骤中,在所述第二一侧延伸电极和所述第一和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以形成屏障图案;以及,
第四步骤,在该第四步骤中,在所述第一一侧延伸电极和所述第一相对侧延伸电极之间以及在所述第二一侧延伸电极和所述第二相对侧延伸电极之间产生电位差,以形成屏障图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步骤至所述第四步骤以相反的顺序执行。
CN201480030556.3A 2013-05-29 2014-05-27 包括柔性屏障图案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Active CN1052644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30060816A KR101365426B1 (ko) 2013-05-29 2013-05-29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013-0060816 2013-05-29
KR1020130073257A KR101307572B1 (ko) 2013-06-25 2013-06-25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013-0073257 2013-06-25
KR1020130080587A KR20150006746A (ko) 2013-07-09 2013-07-09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013-0080587 2013-07-09
KR1020130133716A KR101565058B1 (ko) 2013-11-05 2013-11-05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2013-0133716 2013-11-05
PCT/KR2014/004734 WO2014193150A1 (ko) 2013-05-29 2014-05-27 유동적 배리어 패턴을 구비한 입체영상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4424A CN105264424A (zh) 2016-01-20
CN105264424B true CN105264424B (zh) 2018-08-17

Family

ID=519891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0556.3A Active CN105264424B (zh) 2013-05-29 2014-05-27 包括柔性屏障图案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21121B2 (zh)
EP (1) EP3006990B1 (zh)
JP (1) JP6229044B2 (zh)
CN (1) CN105264424B (zh)
WO (2) WO20141931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18479B1 (ko) * 2016-06-30 2018-01-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전계 배리어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1183A (zh) * 2006-01-23 2009-02-18 3Dis有限公司 网状图案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N102981319A (zh) * 2011-09-02 2013-03-2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屏障面板以及包括该屏障面板的三维图像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57429B2 (ja) * 1989-10-02 1999-02-17 日本放送協会 3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方法
KR100959103B1 (ko) 2005-08-25 2010-05-25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JP4254782B2 (ja) 2005-11-21 2009-04-15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KR100719507B1 (ko) 2005-12-22 2007-05-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의 구동 방법
US7359105B2 (en) 2006-02-07 2008-04-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and a display device
JP5705420B2 (ja) 2009-07-03 2015-04-22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液晶パララックスバリア、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391738B (zh) * 2010-01-08 2013-04-01 Unique Instr Co Ltd A device for multifunctional liquid crystal parallax gratings
JP2012032611A (ja) 2010-07-30 2012-02-16 Sony Corp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CN103181174B (zh) 2010-10-01 2016-07-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利用屏障的3d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BR112013017234A2 (pt) 2011-01-04 2016-10-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ispositivo de exibição 3d, e método de exibição 3d
US9188778B2 (en) 2011-04-08 2015-11-1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DE202011103915U1 (de) * 2011-07-30 2011-10-28 Norafin Industries (Germany) Gmbh Verbindung von Vliesmaterialien mittels Wasserstrahlverfestigung bzw. Nadeltechnologie
TWI467237B (zh) 2012-08-03 2015-01-01 Au Optronics Corp 立體影像顯示器及立體影像顯示裝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71183A (zh) * 2006-01-23 2009-02-18 3Dis有限公司 网状图案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CN102981319A (zh) * 2011-09-02 2013-03-20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屏障面板以及包括该屏障面板的三维图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193150A1 (ko) 2014-12-04
JP2016527531A (ja) 2016-09-08
EP3006990B1 (en) 2019-08-07
US20160105664A1 (en) 2016-04-14
JP6229044B2 (ja) 2017-11-08
US10321121B2 (en) 2019-06-11
WO2014193149A1 (ko) 2014-12-04
EP3006990A1 (en) 2016-04-13
CN105264424A (zh) 2016-01-20
EP3006990A4 (en) 2016-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4642B2 (ja) 立体映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KR100728112B1 (ko) 배리어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TW556138B (en) Colour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apparatus
KR100728115B1 (ko)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CN103181174B (zh) 利用屏障的3d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20130249976A1 (en) Method for displaying image, image display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KR101722661B1 (ko) 2d/3d 겸용 표시 장치
JP4602960B2 (ja) 3次元映像表示装置用表示パネ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る3次元映像表示装置
CN103293786B (zh) 显示装置和液晶屏障器件
CN105425408B (zh)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3313078B (zh) 显示设备
JP5621501B2 (ja) 立体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表示方法
CN103676302B (zh) 实现2d/3d显示切换的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方法
US20100271346A1 (en) Electronic imaging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KR102420041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US20120026164A1 (en)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with a switchable parallax barrier for switching between two-views 3d display mode and multi-views 3d display mode, and method therefor
CN202975543U (zh) 一种液晶狭缝光栅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5264424B (zh) 包括柔性屏障图案的立体图像显示设备
KR101239058B1 (ko) 원거리용 무안경방식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728114B1 (ko) 배리어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TWI467536B (zh) 裸眼式立體顯示裝置
CN104049425B (zh) 可切换视差屏障面板及立体与平面可切换显示面板
KR101818458B1 (ko) 패럴랙스 배리어 셀 및 이를 이용한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KR20100005268A (ko) 다시야 입체영상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1225632A (en) Method for assembl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712

Address after: American California

Applicant after: Gabriel D spark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MASTERIMAGE 3D ASIA, LLC.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