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3558B - 导管组装体 - Google Patents

导管组装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3558B
CN105263558B CN201380077177.5A CN201380077177A CN105263558B CN 105263558 B CN105263558 B CN 105263558B CN 201380077177 A CN201380077177 A CN 201380077177A CN 105263558 B CN105263558 B CN 1052635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pper section
inner cylinder
interior needle
needle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71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3558A (zh
Inventor
石田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rum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erum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rumo Corp filed Critical Terum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263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3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35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35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12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 A61M25/0631Devices for protecting the needle; Devices to help insertion of the needle, e.g. wings or holders having means for fully covering the needle after its withdrawal, e.g. needle being withdrawn inside the handle or a cover being advanced over the need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5/00Catheters; Hollow probes
    • A61M25/01Introducing, guiding, advancing, emplacing or holding catheters
    • A61M25/06Body-piercing guide needles or the like
    • A61M25/0606"Over-the-needle" catheter assemblies, e.g. I.V. catheters

Abstract

导管组装体(10)包括内针(12)、导管(14)和针套(40)。针套(40)具有内筒(70)和拔去内针(12)时相对于内筒(70)进行相对移动的外筒(80)。在内筒(70)中一体形成有止挡部(100),所述止挡部(100)在导管(14)中插入穿过有内针(12)的状态下配置在靠近内筒(70)的径向外侧的待机位置,由此来防止内筒(70)和外筒(80)的脱离。所述止挡部(100)随着外筒(80)的相对移动进行滑动,由此配置在与内针(12)的前端相对的内针阻挡位置。

Description

导管组装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对患者进行输液时穿刺并留置于血管的导管组装体。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为了形成向体内输液的导入部,使用导管组装体。例如,导管组装体具有将内针和外针(导管)重叠而成的穿刺部。使用者在将该穿刺部穿刺于体内后,从导管拔出内针,构建经由导管向体内给与输液剂的输液管线。
另一方面,内针在拔出导管时被收纳在导管组装体的针套内,由此能实现操作时的安全性。例如,日本特表2007-52605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具备拔出内针时收纳其前端部的护架(针套)的导管组装体。该导管组装体具有可转动地安装于针套的保持部件,保持部件在拔出内针后进行转动,由此与内针相对配置,阻挡内针的进出(逆向返回)。
此外,日本专利第2921561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具备防止内针进出的其他机构(板簧和止动销)的导管组装体。该导管组装体随着内针的拔出,通过板簧的弹力使止动销移位从而按压内针的前端部,由此阻挡内针的进出。
然而,对于上述日本特表2007-526059号公报及日本专利第2921561号公报所公开的导管组装体而言,阻挡内针进出的机构即止挡部(保持部件、板簧及止动销)构成为与针套不同的部件。也即,止挡部在导管组装体的制造工序中另行制造,由此成为制造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且,止挡部根据针套的尺寸以相当小的方式形成。因此,在导管组装体的组装过程中,也产生下述不良情况,即,止挡部的安装费时,作业效率大幅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阻挡内针进出的止挡部与针套滑动自如地一体成型、能够实现制造成本降低及作业效率提高的导管组装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包括内针、供所述内针插入穿过的导管、和从所述导管拔去所述内针时收纳所述内针的针套的导管组装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套具有:内筒,可装拆地安装于保持所述导管的导管毂部;和外筒,至少覆盖所述内筒的一部分,在拔去所述内针时相对于所述内筒进行相对移动,
所述内筒具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在所述导管中插入穿过有所述内针的状态下配置在靠近所述内筒的径向外侧的待机位置,由此防止所述内筒和所述外筒的相对移动,所述止挡部在拔去所述内针时,随着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内筒的相对移动,滑动至内针阻挡位置。
根据上述内容,导管组装体在拔去内针时,使防止内筒和外筒的相对移动的止挡部滑动,并将其配置于内针阻挡位置,由此在拔去后状态下能够利用止挡部良好地防止内针的进出。止挡部为滑动结构时,能够以较小的尺寸形成止挡部,并且能减少移动量,能实现导管组装体的小型化。此外,导管组装体的内筒具有止挡部,由此没有必要将阻挡内针的部件作为不同的部件进行准备、并将其安装在内部。因此,导管组装体能大幅降低制造成本,能使组装作业简单化,提高制造效率。
这种情况下,可以为下述结构:所述止挡部具有相对于所述内筒的轴向倾斜的倾斜面,随着所述外筒相对于所述内筒的相对移动,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外筒的一部分接触并被按压,由此滑动至所述内针阻挡位置。
如上所述,止挡部具有倾斜面,由此止挡部在外筒的相对移动中沿着与外筒的壁部接触的倾斜面顺利滑动。因此,能够使内针的拔去操作容易地进行。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外筒具有供所述内筒插入穿过的中空部,所述倾斜面在所述止挡部配置于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进入所述中空部。
如上所述,倾斜面进入外筒的中空部内,由此能够在外筒的相对移动的初始使倾斜面与构成中空部的壁部接触。由此,可更加容易地引导止挡部的滑动。
进而,可以为下述结构:所述止挡部在所述倾斜面的相反位置具有相反侧倾斜面,并且在所述导管中插入穿过有所述内针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内针限制所述止挡部从所述待机位置向径向内侧的滑动,所述外筒在所述止挡部的前端侧具有能向所述外筒的径向外侧移位的壁部,所述壁部具有与所述相反侧倾斜面大致平行的外筒侧倾斜面。
由此,对于导管组装体而言,在将外筒和内筒组装时,被内针限制了滑动的止挡部的相反侧倾斜面与外筒的外筒侧倾斜面接触。并且,通过内筒在插入方向上的移动,相反侧倾斜面能够使外筒的壁部移位,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内筒和外筒彼此之间的组装。
此处,所述内筒和所述止挡部优选通过连结部而连结,所述连结部具有使该止挡部滑动自如的铰链(hinge)机构。
如上所述,通过连结部使内筒和止挡部连结,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一体成型及组装。此外,通过连结部具有铰链机构,从而止挡部能够良好地进行相对于内筒的滑动。
此外,可以在所述内筒及所述止挡部中的一者中形成有沿所述止挡部的滑动方向延伸的槽部,在所述内筒及所述止挡部中的另一者中形成有插入于所述槽部的凸部。
如上所述,导管组装体通过在内筒及止挡部中形成有槽部或凸部,能够阻止止挡部的姿势倾斜等。
进而,在所述内筒及所述止挡部中也可以设置有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止挡部移动至所述内针阻挡位置时维持移位状态。
导管组装体能够通过所述锁定机构使滑动后的止挡部可靠地待机并维持于内针阻挡位置,能够更可靠地阻挡收纳于针套的内针的飞出等。
此外,所述内筒进而由第一部件(其具有所述止挡部和非接触地包围所述止挡部的空间部)和组装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部件构成,所述第二部件可以具有突出壁,所述突出壁以使得所述止挡部的两侧方的空隙变窄的方式收纳于所述空间部。
如上所述,对于导管组装体而言,内筒由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构成,由此能够简单地注射成型具有止挡部的形状。此外,通过内筒的组装,突出壁能够包围止挡部的周围,空隙减少,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内针的飞出。
此外,可以为下述结构:所述止挡部具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内针阻挡位置包围所述内针的收纳空间的一部分,所述突出壁也使所述突出部的两侧方的空隙变窄。
导管组装体通过突出部和突出壁能够减少并闭塞内针的收纳空间的空隙,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内针的飞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导管组装体的俯视图。
图3中,图3A是用于说明图1的导管组装体的动作的第一剖视图,图3B是用于说明图1的导管组装体的动作的第二剖视图,图3C是用于说明图1的导管组装体的动作的第三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导管组装体中导管及导管毂部处于脱离状态的部分立体图。
图5中,图5A是用于说明止挡部的结构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5B是图5A所对应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6中,图6A是止挡部的俯视图,图6B是止挡部的侧视图,图6C是止挡部的后视图。
图7中,图7A是图5B的VIIA-VIIA线剖视图,图7B是接着用于说明钩部的图7A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内筒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安装的立体图。
图9是用于说明内筒和外筒的安装的部分侧面剖视图。
图10中,图10A是用于说明止挡部的动作的延续图5A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10B是图10A所对应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1中,图11A是用于说明止挡部的动作的延续图10A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11B是图11A所对应的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12中,图12A是用于说明处于内针收纳状态的止挡部的作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12B是用于说明处于内针收纳状态的止挡部的作用的部分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举出优选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导管组装体,在对患者进行输液的输液管线中用于与患者的连接部分。因此,导管组装体在构建输液管线时以对患者穿刺并将一部分留置的方式构成,之后(输液中),以经由所留置的一部分将输液剂导入体内的方式构成。
如图1所示,导管组装体10具有:管状的内针12,作为穿刺于患者体内的穿刺部,在前端具有锐利的针尖12a;和管状的导管14,构成为供内针12插入的外针。此外,导管组装体10作为穿刺时的操作部,包括:内针毂部20,保持内针12;导管毂部30,保持导管14;和针套40,在拔去内针12时覆盖内针12的针尖12a。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有时也基于图1中记载的方向指示来表示导管组装体10的方向。即,将导管组装体10的轴向称为X方向(具有针尖12a的前端方向为X1方向,具有内针毂部20的基端的基端方向为X2方向)。此外,也将导管组装体10的宽度方向称为Y方向(图1中的倾斜左方向为Y1方向,倾斜右方向为Y2方向)。进而,也将导管组装体10的上下方向称为Z方向(图1中的上方向为Z1方向,下方向为Z2方向)。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当然可以以任意方向来使用导管组装体10。
首先,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对导管组装体10的使用方法进行示意性说明。对于导管组装体10而言,通过使用者(医生、护士等)把持操作内针毂部20,进行穿刺部的穿刺。穿刺部在使用前(对患者进行穿刺前)的初始状态下,形成内针12插入穿过于导管14、且内针12从导管14的前端突出仅固定长度的2重管结构。以下,有时也将导管组装体10的初始状态称为“可穿刺状态”。此外,在导管组装体10的初始状态下,内针毂部20和导管毂部30经由针套40连接。
导管组装体10在可穿刺状态下,通过使用者的穿刺行为,将内针12及导管14一起插入患者的血管内。在对患者进行穿刺后,使用者将导管14及导管毂部30的穿刺位置固定,使内针毂部20以远离患者的方式后退移动,由此进行内针12的拔去操作。由此,保持于内针毂部20的内针12及针套40也后退移动,完成了导管毂部30和针套40的脱离。
结果,形成下述状态:导管组装体10中的内针12、内针毂部20及针套40离开患者侧,仅导管14和导管毂部30留置于患者侧。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后,使用者在所留置的导管毂部30的基端侧连接未图示的输液管的连接器,由此构建输液管线,向患者供给输液剂(药液)。
另一方面,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时,内针毂部20及针套40进行内针12的收纳动作。这种情况下,针套40相对于内针毂部20伸长,在内针毂部20及针套40内收纳内针12,由此防止内针12向外部露出。以下,有时也将内针12的拔去操作后的内针毂部20及针套40的状态称为“拔去后状态”。
以下,针对所述导管组装体10的各构成,参照图1、图2、图3A~图3C及图4进行具体说明。
导管组装体10的内针12为具有能够穿刺患者皮肤的刚性的管状部件。内针12在可穿刺状态(参见图3A)下形成下述长度,即,针尖12a从导管14的前端开口突出,长度方向的中途部位插入穿过导管毂部30的内部,基端侧保持于内针毂部20的内部。作为内针12的构成材料,例如可举出不锈钢、铝或铝合金、钛或钛合金之类的金属材料。
与内针12一起构成穿刺部的导管14为具有可挠性的细径的管状部件,其形成被可靠地导入及留置于患者体内的长度。在导管14的内部沿导管14的轴线方向贯穿形成有内腔14a。内腔14a具有能够插入穿过内针12的内径。
作为导管14的构成材料,优选树脂材料,特别优选软质树脂材料。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等氟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醚尼龙树脂、所述烯烃系树脂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混合物等。导管14可以由具有透明性的树脂构成,以便能够确认全部或一部分的内部。
在导管14的基端连接固定有导管毂部30。导管毂部30形成前端变细的筒状,并具有适于该筒状外形的内部空间32。在可穿刺状态(参见图3A)下,在内部空间32中沿导管毂部30的轴向配置有内针12。在内部空间32的前端侧设置有将导管14的基端部与导管毂部30的前端部进行液密地连接的、未图示的连接机构(例如,铆钉等)。此外,在导管毂部30的基端外周面设置有向外方突出且沿周向延伸的凸缘部34。
在使用导管组装体10时,导管毂部30在导管14穿刺于血管的状态下被留在患者的体表,通过胶带等粘贴并留置在皮肤上。所述导管毂部30优选由比导管14更硬质的材料构成。导管毂部30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适当使用聚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砜、聚芳酯、甲基丙烯酸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等热塑性树脂。
此外,如上所述,导管毂部30在留置于患者侧时连接有输液管的连接器。因此,优选在内部空间32内收纳有随着连接器的插入能够构建输液管线的通路的、未图示的连接机构(例如,阀部、密封部件、栓塞等)。
另一方面,导管组装体10的内针毂部20在可穿刺状态下,部分地覆盖导管毂部30的基端侧。此外,内针毂部20在拔去后状态下,与针套40一起作为收纳内针12的收纳部件21发挥功能。即,收纳部件21由内针毂部20和针套40构成。所述内针毂部20包括构成导管组装体10的基端侧并被使用者把持的毂部主体50、和嵌合于毂部主体50的基端侧内部的中空状的内针固定部件60。
毂部主体50为细长的筒状体(外壳),其形成适当的大小(粗细、长短),以便在使用导管组装体10时使用者容易进行把持操作。在毂部主体50的内部设置有收纳针套40的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在构成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的内周面52a的靠前端位置设置有毂部主体侧突部54,所述毂部主体侧突部54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时限制针套40(中继筒90)的脱离。
内针固定部件60收纳固定于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的基端侧。所述内针固定部件60在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内,朝向前端侧呈现阶段性地成为细径的筒状。直径最细的前端部构成为保持(密合固定)内针12的基端侧的保持部62,直径最大的基端部构成为嵌合于毂部主体50的内周面的嵌合部64。
对于导管组装体10的针套40而言,在可穿刺状态(参见图3A)下,其基端侧的大部分收纳于内针毂部20,并在前端侧保持导管毂部30。所述针套40由内筒70、外筒80、中继筒90这3个筒状部件构成。内筒70、外筒80、中继筒90以各个筒部分的形状依次变粗的方式进行设计,并且以筒部分的彼此的轴心成为同轴的方式进行安装。
即,内筒70以其基端侧插入在外筒80的内部的方式相对于外筒80沿轴向自如移动。外筒80以其基端侧插入在中继筒90的内部的方式相对于中继筒90沿轴向自如移动。而且,中继筒90以其整体插入在毂部主体50的内部的方式相对于毂部主体50沿轴向自如移动。通过分别地使内筒70相对于外筒80进行相对移动、外筒80相对于中继筒90进行相对移动、中继筒90相对于毂部主体50进行相对移动,针套40(包括毂部主体50在内)伸长至能收纳内针12的长度。
针套40的内筒70在收纳内针12时作为覆盖内针12的针尖12a的针尖保护部件发挥作用。内筒70的前端在可穿刺状态(参见图3A)下位于比外筒80的前端更靠基端的位置,随着内针12的拔去操作以从外筒80的前端突出的方式进行移位。
如图3A及图4所示,内筒70包括在轴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中空状的内筒主体72、和与所述内筒主体72一体形成的臂74。此外,在内筒主体72的内部,沿内筒主体72的轴线方向贯穿形成有能够通过内针12的插入穿过孔73(收纳空间)。
内筒主体72具有连结有臂74的中间筒部75、从中间筒部75向前端侧突出的前端筒部76、和从中间筒部75向基端侧突出的基端筒部77。中间筒部75与前端筒部76、基端筒部77相比形成为较大尺寸,在其宽度方向(Y方向)两侧部连结有一对臂74。
一对臂74具有与中间筒部75相连的支承部74a(参见图8)、与支承部74a相连并沿前端方向平行延伸的臂基部74b、和与臂基部74b相连并向宽度方向外侧及前端方向突出的臂突出部74c。臂74在未作用有外力的自然状态下,如图4所示,形成为臂突出部74c与外筒80的宽度方向相比扩展至更外侧。并且,在内筒70和外筒80重合的可穿刺状态下,臂74被外筒80的侧壁弹性地按压,从而使其靠近于内侧(参见图2)。
在一对臂突出部74c的前端部设置有向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突起74d。一对突起74d在可穿刺状态下通过靠内侧的臂突出部74c卡在导管毂部30的凸缘部34。由此,内筒70在插入于导管毂部30的内部空间32的基端侧的前端筒部76和突起74d之间,夹持导管毂部30,牢固地连接保持该导管毂部30。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时,通过内筒70和外筒80的相对移动,内筒70移位至外筒80的前端侧,由此使一对臂的突出部74c弹性地扩开,解除了突起74d对凸缘部34的卡合。结果,实现了导管毂部30从内筒70(针套40)的脱离。
返回至图3A~图3C,内筒70的前端筒部76形成为圆筒状(具有与导管毂部30的内部空间32的内径大致一致的外径)。另一方面,内筒70的基端筒部77形成为与前端筒部76相比在轴向上较长、且比外筒80的外筒侧中空部86的内径更小的圆筒状。在基端筒部77的前端侧(中间筒部75和基端筒部77的连结处)设置有在可穿刺状态下防止内筒70和外筒80的脱离的止挡部100、和能够将止挡部100移位的移位容许空间110。这些构成属于本发明的主要特征部分,后文详述。
此外,在比基端筒部77的止挡部100更靠基端侧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内筒侧突部77a。所述内筒侧突部77a在可穿刺状态下插入于外筒80的长孔88,在内筒70和外筒80的相对移动时,限制内筒70和外筒80在规定以外的相对移位。由此,能够防止内筒70从外筒80完全脱落。
针套40的外筒80是配置在内筒70的外侧的部件,其在收纳内针12时作为覆盖内针12的靠前端部位的针尖保护部件发挥作用。外筒80具有在前端侧能收纳臂74的臂收纳部82、和从臂收纳部82的基端向基端方向延伸规定长度的筒状部84。此外,在筒状部84的内部,沿轴向贯穿形成有外筒侧中空部86。
臂收纳部82形成为上部及前端部开口的较大的箱状。在导管组装体10的可穿刺状态下,在臂收纳部82的内部配置有导管毂部30的基端和内筒70的前端侧(一对臂74及中间筒部75等)。在臂收纳部82的Y方向的两侧面设置有相对于外筒80的轴向形成为平行、且前端侧开口的凹槽82a。在凹槽82a内可滑动地插入有臂74,在外筒80与内筒70的相对移动时,通过凹槽82a来引导臂74。
如图5A及图5B所示,臂收纳部82的基端壁83以包围外筒侧中空部86的开口部86a的方式在正视下形成为大致U字状,并与形成于基端侧的筒状部84相连。即,外筒侧中空部86的开口部86a由下部侧的臂收纳部82的基端壁83和与筒状部84相连的上部侧的前端壁85(壁部)构成。在筒状部84的侧周面形成有将前端壁85与基端壁83分离的一对狭缝87。
筒状部84以与内筒70的基端筒部77相比具有更长的轴长的方式形成。在筒状部84的前端侧切入有规定长度的上述狭缝87,由此筒状部84的前端侧被分割成上部壁84a和下部壁84b。并且,在上部壁84a的前端设置有上述前端壁85。
前端壁85与臂收纳部82的基端壁83的轴向形成位置重叠,在构成外筒侧中空部86的开口部86a的口缘处,具有从前端面向基端方向倾斜的锥形面85a(外筒侧倾斜面)。此外,在上部壁84a及下部壁84b的上下相对位置形成有在轴向上具有规定长度的长孔88。所述长孔88连通于外筒侧中空部86。
如图3A~图3C所示,在筒状部84的基端侧,沿外周面的周向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筒侧突部89。所述外筒侧突部89在筒状部84插入于中继筒90内的状态下,能够与设置于中继筒90的前端部的中继筒内侧突部94卡合。由此,在外筒80和中继筒90的相对移动时,限制外筒80和中继筒90在规定以外的相对移位,防止外筒80从中继筒90完全脱落。
针套40的中继筒90是配置在外筒80的外侧的部件,在收纳内针12时作为覆盖内针12的躯干部分的针尖保护部件发挥作用。在中继筒90的内部,沿轴向贯穿形成有中继筒侧中空部92。在构成中继筒90的前端的中继筒侧中空部92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上述中继筒内侧突部94。
此外,在中继筒90的基端侧,沿外周面的周向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中继筒外侧突部96。所述中继筒外侧突部96在中继筒90插入于毂部主体50的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内的状态下,能够与毂部主体50的毂部主体侧突部54卡合。由此,在中继筒90和内针毂部20的相对移动时,限制中继筒90和毂部主体50在规定以外的相对移位,防止中继筒90从毂部主体50完全脱落。
针套40通过如上所述构成,在可穿刺状态下使内针12从导管14的前端露出,在拔去后状态下将内针12收纳于内部。并且,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而言,在可穿刺状态下,止挡部100被配置在靠近内筒70的径向外侧的穿刺待机位置,由此防止内筒70和外筒80的脱离。此外,止挡部100在拔去后状态下被配置在内筒70的内针阻挡位置,由此阻挡收纳于针套40内的内针12的进出(针尖12a的飞出)。以下,针对所述止挡部100的结构,与其周边部分的结构一起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5A所示,止挡部100配置在内筒70的移位容许空间110。移位容许空间110在基端筒部77的前端侧沿与内筒7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Z方向)贯穿形成,并连通于沿轴向延伸的内筒70的插入穿过孔73。移位容许空间110以使止挡部100能够沿内筒70的上下方向滑动的方式进行配置。
止挡部100在可穿刺状态(内针12通过插入穿过孔73后的状态)下被内针12的侧面推出,配置在内筒70的穿刺待机位置(移位容许空间110的上部)。此时,如图3A所示,止挡部100从外筒80的长孔88突出,露出于内针毂部20的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存在于构成内针毂部侧中空部52的内周面和内针12之间。
因此,例如,即使想要使内筒70相对于外筒80向前端方向进行相对移动,止挡部100嵌于长孔88的孔缘,也能够阻止内筒70从外筒80进出。即,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时,止挡部100维持在穿刺待机位置,直到内针12被逐渐从移位容许空间110向基端方向拔出。所述内筒70和外筒80的连接一直保持,直到外筒80、中继筒90、毂部主体50在轴向上充分伸长。在将内针12后退移动至比移位容许空间110更靠基端侧的位置后,止挡部100能够向移位容许空间110的下方滑动,由此随着内筒70和外筒80的相对移动,止挡部100进行滑动。并且,外筒80的前端后退,使内筒70的臂74打开,由此导管毂部30从内筒70脱离。
针对止挡部100的形状,参照图6A~图6C进行详述。止挡部100具有呈规定形状的块状基部101、从基部101的前端突出的突出片102及连结部103、从基部101的基端突出的基端突出部104、和从基部101的下端突出的钩部105。
基部101的上部在侧视下形成为山形。基部101具有从所述山形的顶部向前端方向下侧倾斜的前端倾斜面101a、和从顶部向基端方向下侧倾斜的基端倾斜面101b(相反侧倾斜面)。基部101的宽度形成为与移位容许空间110相比更窄的宽度,但以比内筒70的插入穿过孔73的内径更大的方式形成。此外,从基部101的顶部到下端的高度以比移位容许空间110的上下高度更高的方式进行设定。
在所述基部101的Y2方向的侧面(突出片102所连接的侧面),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导槽106(槽部)。在所述导槽106中,插入有形成于构成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内侧面111的侧方凸部112。由此,止挡部100在滑动时将导槽106引导至侧方凸部112,因而能够防止姿势向内筒70的轴向倾斜等。
突出片102与基部101的Y2方向的侧面相连,形成为突出至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前端侧的规定位置的大致三角状。突出片102的宽度被设定为相对于基部101的宽度而言宽度更窄的尺寸。所述突出片102的上表面102a与前端倾斜面101a保持倾斜地呈同一平面的方式相连。即,如图5A所示,即使在止挡部100位于穿刺待机位置的情况下,前端倾斜面101a的前端也下降至进入外筒80的外筒侧中空部86内的位置。
另一方面,连结部103用于将止挡部100与内筒70相连,由此,能够在内筒70的成型时将止挡部100一体成型。具体而言,连结部103与基部101的前端面的Y1方向侧相连,并且与构成内筒70的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基端筒部77的壁面相连。
连结部103在侧视下形成V字状,与基部101的连结处、谷处及与壁面的连结处构成为使它们之间的边部摇动自如的铰链机构103a。通过各铰链机构103a彼此连动,连结部103使止挡部100在上下方向上的滑动在移位容许空间110内稳定地实施。
止挡部100的基端突出部104为从基部101的基端面101c向基端方向稍微突出的程度,其被设置在基部101的基端面101c的靠上部位置。基端突出部104的上表面104a以与基部101的基端倾斜面101b保持倾斜地呈同一平面的方式相连。
此外,基端面101c的比基端突出部104更靠下侧的部分形成为平坦状,其表面形状(宽度及高度)被设定为比插入穿过孔73的内径大。所述基端面101c的比基端突出部104更靠下侧的部分在止挡部100被配置在内针阻挡位置的状态下,与内筒70的插入穿过孔73相对。因此,以下也将该部分称为“相对面107”。
止挡部100的钩部105被设置在与基部101的下端面且Y1方向的侧面相连的位置,在基部101的轴向范围内形成。钩部105具有向Y1方向突出的爪部105a,在止挡部100于移位容许空间110内向下方滑动时,钩部105与槽口部113卡合。即,钩部105及槽口部113构成止挡部100的锁定机构108(参见图7B)。
如图7A所示,槽口部113被设置于构成内筒70的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内侧面111中的Y1方向侧的内侧面111。槽口部113与移位容许空间110相连,并且向下方开口。在内针12的拔去操作时,止挡部100向移位容许空间110的下方滑动,如图7B所示,移动至内针阻挡位置,由此爪部105a与槽口部113卡合。由此,止挡部100向上方的滑动被限制,止挡部100在内针阻挡位置成为待机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使止挡部100在内针阻挡位置待机的锁定机构108的结构当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在止挡部100形成槽口部113,在内侧面111形成钩部105。
具有以上止挡部100的内筒70在制造(注射成型)时,如图8所示,成型为2个部件(第一部件78、第二部件7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容易理解发明,在图8中以将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分离的方式进行表示,但在实施上,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的基端彼此通过铰链机构70a连接,一体地注射成型。即,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以基端(铰链机构70a)为基点,前端侧上下打开。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可以分别成型。
第一部件78构成内筒70的上侧,在内筒主体72的上部分进一步具有臂74。止挡部100成型于所述第一部件78侧。为了成型所述止挡部100,在止挡部100的周围的第一部件78中,以插入有未图示的成型模型的方式形成有比移位容许空间110更宽的空间部78a。
第二部件79构成内筒主体72的下部分。在第二部件79的基端筒部77中与上述空间部78a相对的位置,形成有一对突出壁79a。一对突出壁79a具有能够进入第一部件78的空间部78a的壁厚,彼此相对的面成为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内侧面111。即,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成为以减少不需要的空隙的方式彼此组装的盒式结构。在将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组装时,第二部件79的一对突出壁79a进入构成第一部件78的空间部78a的侧面与止挡部100之间的空隙,构成圆筒状(也参见图7A)。结果,止挡部100在空隙较小的一对突出壁79a之间自如滑动。
此外,在Y2方向的突出壁79a的内侧面111形成有上述侧方凸部112,所述侧方凸部112插入于止挡部100的导槽106(图6A)。
进而,在一对突出壁79a的基端侧的内侧面111,与止挡部100的基端突出部104相应地形成有稍微缩小移位容许空间110的段差114。所述段差114在下部侧与插入穿过孔73相连。因此,在止挡部100于内针阻挡位置待机的状态下,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基端侧基本被止挡部100的基端面101c及基端突出部104、一对突出壁79a的段差114、插入穿过孔73的内周面73a封闭。对于收纳于针套40的内针12而言,通过使针尖12a临近于该封闭空间,可防止其进出。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基本上如上述那样构成,以下,基于导管组装体10的组装及使用时的动作等来说明其作用效果。
在导管组装体10的组装中,首先将针套40中的外筒80及中继筒90装入内针毂部20内,之后从外筒80的前端侧插入内筒70。然后,在内筒70的基端筒部77被插入外筒80的外筒侧中空部86内某一程度的阶段中,将配置于前端侧的内针12从前端方向插入导管14及导管毂部30。在该阶段中,内筒70的前端位于比外筒80的前端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一对臂74扩开,而且止挡部100配置于穿刺待机位置。
将内针12从其基端插入开口于内筒70的前端筒部76的插入穿过孔73,经由中间筒部75及基端筒部77从内筒70的基端侧露出。此时,由于止挡部100位于穿刺待机位置,所以内针12顺利通过移位容许空间110。从内筒70的基端侧露出的内针12的基端在外筒侧中空部86内沿轴向移动,到达内针固定部件60的保持部62。内针12的基端部从保持部62的前端插入内针固定部件60的内部,由此贯穿设置于保持部62内的未图示的填充物(packing)并固定保持于保持部62。
在固定内针12后,将导管毂部30安装于前端筒部76,进而通过与外筒80相对地向基端方向推入内筒70,将内筒70安装于外筒80。此时,如图9所示,止挡部100(及内筒侧突部77a)与外筒侧中空部86的开口部86a相比更向径向外侧突出。然而,在外筒80的筒状部84中形成有狭缝87(参见图5B),由此止挡部100在通过开口部86a时,使筒状部84的上部壁84a及前端壁85向上方移位。因此可弹性地容许止挡部100(及内筒侧突部77a)向基端方向的装入。
此外,外筒80的前端壁85以与止挡部100的基端倾斜面101b相对的方式具有锥形面85a。因此,如果止挡部100向基端方向移动,则基端倾斜面101b与锥形面85a相互接触,可引导前端壁85向上方的移位。止挡部100一旦向基端方向穿过前端壁85,则配置在长孔88内。
此外,随着内筒70向基端方向的移动,内筒70的臂74被外筒80闭合,由此突起74d与导管毂部30的凸缘部34卡合。由此,对于导管组装体10而言,内针12和导管14形成2重管结构,并且成为内针毂部20、导管毂部30及针套40一体化的可穿刺状态。在所述可穿刺状态下,对导管组装体10实施灭菌等外部环境保护手段,将其提供给使用者。
使用者在使用导管组装体10时,如上述那样将穿刺部(内针12及导管14)一体地穿刺于患者的体内。如图5A所示,位于穿刺待机位置的止挡部100抑制内筒70和外筒80的相对移动,并且通过下端面按压内针12,由此能够抑制穿刺部的摇晃等。
穿刺后,实施内针12的拔去操作。使用者用一只手固定导管毂部30,用另一只手把持内针毂部20,使该内针毂部20后退移动。通过所述内针毂部20的后退移动,毂部主体50相对于中继筒90相对地后退移动。并且,如果毂部主体50后退移动规定量,则毂部主体侧突部54与中继筒外侧突部96卡合。由此,将中继筒90从毂部主体50抽出,与外筒80相对地后退移动。此外,如果中继筒90后退移动规定量,则中继筒内侧突部94与外筒侧突部89卡合。由此,将外筒80从中继筒90抽出,与内筒70相对地后退移动。
如图5A及图5B所示,在毂部主体50、中继筒90、外筒80的后退移动前,止挡部100位于穿刺待机位置,通过内针12限制了止挡部100在上下方向上的滑动。因此,止挡部100能够防止内筒70和外筒80的脱离(相对移动)。
在从中继筒90抽出外筒80的阶段中,如图3B所示,成为内针12的针尖12a移动至比移位容许空间110更靠基端侧位置的状态。因此,止挡部100能够从穿刺待机位置向内筒70的下方(X2方向)移动,容许外筒80相对于内筒70的后退移动。
即,如果外筒80与内筒70相对地后退移动,则外筒80的长孔88的孔缘(上部壁84a)与止挡部100的突出片102的上表面102a(前端倾斜面101a)相抵。因此,随着外筒80的后退移动,上部壁84a滑过止挡部100的前端倾斜面101a,使止挡部100向移位容许空间110的下方滑动。止挡部100被压低至可通过外筒80的外筒侧中空部86内的内针阻挡位置。
在外筒80相对于内筒70后退移动规定量的阶段中,如图10A及图10B所示,止挡部100的顶部进入外筒80的臂收纳部82内。在该阶段中,止挡部100的钩部105与内筒70的槽口部113卡合,能够维持止挡部100被配置于内针阻挡位置的状态。
如果外筒80进一步后退移动,则如图11A及图11B所示,外筒80的上部壁84a与内筒70的内筒侧突部77a卡合。由此,内筒70被从外筒80抽出,向基端方向移动。此外,在该阶段中,一对臂74从臂收纳部82打开,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开。因此,被卡合在突起74d的导管毂部30从针套40顺利脱离,导管14及导管毂部30被留置在患者侧。留置后,向导管毂部30连接输液管。
另一方面,对分离后的内针12、内针毂部20及针套40进行医疗废弃处理。此时,内针毂部20及针套40以不露出于外部的方式收纳用于穿刺的内针12。即,如图12A及图12B所示,将止挡部100配置于内针阻挡位置,由此将内针12的进出路径即基端筒部77的插入穿过孔73前端侧闭塞。因此,即使向内筒70的前端方向推出内针毂部20等,也能够利用止挡部100的相对面107阻挡内针12的进出。
特别是对于针尖12a的收纳部分而言,相对面107闭塞内针12的X1方向,基端突出部104覆盖Z1方向,段差114覆盖Y方向两侧,插入穿过孔73的内周面73a覆盖Z2方向。因此,不存在内针12向前端方向突出的空隙,良好地阻挡内针12的进出。此外,止挡部100通过导槽106与侧方凸部112的卡合,可限制内筒70沿轴向(X方向)的移动,因此,即使遭受到来自内针12的推出力(进出力),也能维持阻挡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在拔去内针12时,使防止内筒70和外筒80的脱离的止挡部100滑动,并将其配置于内针阻挡位置。因此,能够利用止挡部100良好地防止内针12的进出。此外,导管组装体10通过将止挡部100与内筒70一体成型,从而没有必要将阻挡内针12进出的部件作为不同的部件进行准备(制造)、并将其安装在内筒70内。因此,所述导管组装体10能大幅降低制造成本,能使组装作业简单化,提高制造效率。
这种情况下,止挡部100通过具有前端倾斜面101a,从而在外筒80的相对移动中沿着与上部壁84a接触的前端倾斜面101a顺利地滑动。因此,能够使内针12的拔去操作容易地进行。此外,止挡部100的突出片102突出至外筒80的外筒侧中空部86的开口部86a(上部壁84a)附近,由此能够在外筒80的相对移动的初始使前端倾斜面101a与上部壁84a可靠地接触。由此,可更加容易地引导止挡部100的滑动。
此外,通过连结部103使内筒70和止挡部100连结,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内筒70的一体成型及组装。连结部103通过具有铰链机构103a,从而使止挡部100相对于内筒70的滑动良好地实施。进而,导管组装体10在止挡部100中形成有导槽106,在移位容许空间110的内侧面111形成有侧方凸部112,由此能够在滑动时阻止止挡部100的姿势的倾斜等。需要说明的是,当然可在止挡部100设置凸部,在内侧面111设置槽部。
此外,导管组装体10能够进一步通过锁定机构108使滑动后的止挡部100可靠地待机并维持于内针阻挡位置。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阻挡收纳于针套40的内针12的飞出等。此外,通过内筒70(由第一部件78和第二部件79构成)的组装,突出壁79a包围止挡部100的周围,由此移位容许空间110的空隙减少,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内针12的飞出。
在上述说明中,列举优选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不言而喻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8)

1.一种导管组装体(10),包括内针(12)、供所述内针(12)插入穿过的导管(14)和从所述导管(14)拔去所述内针(12)时收纳所述内针(12)的针套(40),所述导管组装体(10)的特征在于,
所述针套(40)具有:内筒(70),可装拆地安装于保持所述导管(14)的导管毂部(30);和
外筒(80),至少覆盖所述内筒(70)的一部分,在拔去所述内针(12)时相对于所述内筒(70)进行相对移动,
所述内筒(70)具有止挡部(100),所述止挡部(100)在所述导管(14)中插入穿过有所述内针(12)的状态下配置在靠近所述内筒(70)的径向外侧的待机位置,由此防止所述内筒(70)和所述外筒(80)的相对移动,
所述止挡部(100)在拔去所述内针(12)时,随着所述外筒(80)相对于所述内筒(70)的相对移动,滑动至内针阻挡位置,
所述止挡部(100)具有相对于所述内筒(70)的轴向倾斜的倾斜面(101a),随着所述外筒(80)相对于所述内筒(70)的相对移动,所述倾斜面(101a)与所述外筒(80)的一部分接触并被按压,由此滑动至所述内针阻挡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80)具有供所述内筒(70)插入穿过的中空部(86),
所述倾斜面(101a)在所述止挡部(100)配置于所述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进入所述中空部(8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100)在所述倾斜面(101a)的相反位置具有相反侧倾斜面(101b),并且在所述导管(14)中插入穿过有所述内针(12)的状态下,通过所述内针(12)来限制所述止挡部(100)从所述待机位置向径向内侧的滑动,
所述外筒(80)在所述止挡部(100)的前端侧具有能向所述外筒(80)的径向外侧移位的壁部(85),所述壁部(85)具有与所述相反侧倾斜面(101b)大致平行的外筒侧倾斜面(85a)。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70)和所述止挡部(100)通过连结部(103)连结,所述连结部(103)具有使止挡部(100)滑动自如的铰链机构(103a)。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筒(70)及所述止挡部(100)中的一者中,形成有沿所述止挡部(100)的滑动方向延伸的槽部(106),
在所述内筒(70)及所述止挡部(100)中的另一者中,形成有插入于所述槽部(106)的凸部(112)。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筒(70)及所述止挡部(100)中设置有锁定机构(108),所述锁定机构(108)在所述止挡部(100)滑动至所述内针阻挡位置时维持移位状态。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筒(70)由第一部件(78)和组装于所述第一部件(78)的第二部件(79)构成,所述第一部件(78)具有所述止挡部(100)和非接触地包围所述止挡部(100)的空间部(78a),
所述第二部件(79)具有突出壁(79a),所述突出壁(79a)以使所述止挡部(100)的两侧方的空隙变窄的方式收纳于所述空间部(78a)。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管组装体(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止挡部(100)具有突出部(104),所述突出部(104)在所述内针阻挡位置包围所述内针(12)的收纳空间(73)的一部分,
所述突出壁(79a)也使所述突出部(104)的两侧方的空隙变窄。
CN201380077177.5A 2013-06-06 2013-06-06 导管组装体 Active CN1052635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5675 WO2014196050A1 (ja) 2013-06-06 2013-06-06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3558A CN105263558A (zh) 2016-01-20
CN105263558B true CN105263558B (zh) 2019-07-12

Family

ID=520077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7177.5A Active CN105263558B (zh) 2013-06-06 2013-06-06 导管组装体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89513A1 (zh)
EP (1) EP3006074B1 (zh)
JP (1) JP6134792B2 (zh)
CN (1) CN105263558B (zh)
AU (1) AU2013391601A1 (zh)
CA (1) CA2914590A1 (zh)
WO (1) WO20141960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06055A2 (en) 2005-07-06 2007-01-11 Vascular Pathways Inc. Intravenous catheter inser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US11925779B2 (en) 2010-05-14 2024-03-12 C. R. Bard, Inc. Catheter insertion device including top-mounted advancement components
EP2678065B1 (en) 2011-02-25 2019-09-11 C.R. Bard Inc. Medical component insertion device including a retractable needle
NZ719850A (en) 2013-11-14 2017-03-31 Aquesys Inc Intraocular shunt inserter
WO2016037127A1 (en) * 2014-09-05 2016-03-10 C.R. Bard, Inc. Catheter insertion device including retractable needle
WO2016185909A1 (ja) * 2015-05-15 2016-11-24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6872488B2 (ja) 2015-09-24 2021-05-19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6748090B2 (ja) * 2015-09-24 2020-08-26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6712481B2 (ja) * 2016-03-30 2020-06-24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CN112206397B (zh) 2016-09-12 2023-03-21 C·R·巴德股份有限公司 导管插入装置的血液控制
US11135089B2 (en) * 2018-03-09 2021-10-05 Aquesys, Inc. Intraocular shunt inserter
WO2021034862A1 (en) 2019-08-19 2021-02-25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Midline catheter placement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4718A (en) * 1987-06-01 1989-05-30 Michael McDonald Safety needle apparatus
EP1475124A1 (en) * 2003-05-09 2004-11-10 Sergio Restelli Safety catheter
CN1547493A (zh) * 2001-07-31 2004-11-17 �¶���÷�����޹�˾ 针的保护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84810A (en) 1995-07-11 1996-12-17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Needle point guard assembly
PT1604700E (pt) * 1996-02-27 2010-10-28 Braun Melsungen Ag Protector de ponta de agulha para agulhas hipodérmicas
JP4245196B2 (ja) * 1996-07-03 2009-03-25 東郷メディキット株式会社 医療用穿刺具
JP3576765B2 (ja) * 1997-08-22 2004-10-13 テルモ株式会社 留置針組立体
AUPO915797A0 (en) * 1997-09-11 1997-10-02 Noble House Group Pty Ltd Needle guard and assembly
US5997507A (en) * 1998-08-07 1999-12-07 Dysarz; Edward D. Biased spring hard needle retractable IV catheter
US6620136B1 (en) * 1999-02-18 2003-09-16 Medsafe Technologies, Llc Retractable I-V catheter placement device
US6461362B1 (en) * 2001-04-30 2002-10-08 Mdc Investment Holdings, Inc. Catheter insertion device with retractable needle
EP1386633A1 (en) * 2002-08-02 2004-02-04 Sergio Restelli Safety catheter
FR2867082B1 (fr) * 2004-03-02 2006-05-26 Vygon Dispositif a bec basculant pour la mise en place d'une canule dans une veine
US8303543B2 (en) * 2005-03-07 2012-11-06 Ramzi Abulhaj Bloodless catheter and needle shielding catheter insertion apparatus
CA2822982C (en) * 2010-12-02 2016-01-19 Erskine Medical Llc Needle shield assembly with hub engagement member for needle device
JP2014517729A (ja) * 2011-04-07 2014-07-24 アースキン メディカル エルエルシー 針遮蔽器具
CN202777289U (zh) * 2011-12-29 2013-03-13 泰尔茂株式会社 留置针
JP6028021B2 (ja) * 2012-05-16 2016-11-16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6129825B2 (ja) * 2012-05-16 2017-05-17 テルモ株式会社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34718A (en) * 1987-06-01 1989-05-30 Michael McDonald Safety needle apparatus
CN1547493A (zh) * 2001-07-31 2004-11-17 �¶���÷�����޹�˾ 针的保护装置
EP1475124A1 (en) * 2003-05-09 2004-11-10 Sergio Restelli Safety cathe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4196050A1 (ja) 2017-02-23
US20160089513A1 (en) 2016-03-31
CN105263558A (zh) 2016-01-20
EP3006074A1 (en) 2016-04-13
AU2013391601A1 (en) 2015-12-24
EP3006074A4 (en) 2017-03-01
CA2914590A1 (en) 2014-12-11
JP6134792B2 (ja) 2017-05-24
EP3006074B1 (en) 2018-02-21
WO2014196050A1 (ja)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63558B (zh) 导管组装体
US10709836B2 (en) Needle shielding assemblies and infusion devices for use therewith
CN104302343B (zh) 导管组装体
CN105102053B (zh) 导管组装体
EP2764885B1 (en) Indwelling catheter
US20100280455A1 (en) Needle-stent device
AU2005281261A1 (en) Indwelling needle assembly
AU2006307253A2 (en) Indwelling needle assembly
CN104203310A (zh) 医用针
SG173383A1 (en) Catheter and introducer needle assembly with safety device
JP6718604B2 (ja) 留置針組立体
CN205360137U (zh) 医疗用针
JP6129825B2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WO2014196243A1 (ja)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JP2005152282A (ja) 穿刺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612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Terumo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erumo Corporation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Pencil Kabushiki Kaish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