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41137A - 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41137A
CN105241137A CN201510601366.9A CN201510601366A CN105241137A CN 105241137 A CN105241137 A CN 105241137A CN 201510601366 A CN201510601366 A CN 201510601366A CN 105241137 A CN105241137 A CN 1052411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ion layer
oil separator
wint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0136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41137B (zh
Inventor
孙巧
张华北
高晓军
徐志国
陈翔燕
宋雅全
王善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Huiheng Sheng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hengshi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hengshi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hengshi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60136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411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241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1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41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411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属于石油开发领域。所述发明包括长方形的壳体,壳体侧面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壳体正面围成,在壳体侧面上固定有第一保温层,在第一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二保温层,在所述第二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三保温层,第三保温层包括三块相互独立的矩形保温板,在壳体顶面设置有进气管,在壳体正面临近壳体顶面的区域设置有排气管,在壳体正面的底部区域设置有排油管。通过在油气分离器的壳体外侧设置有不同高度和不同形状的多个保温层对壳体进行保温,能够对壳体的不同位置起到不同的保温效果,并且由于不同的保温层具有不同高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还可以降低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油气分离器是热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热泵系统四大件,即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节流阀工作时,压缩机需要润滑油以减少能耗及磨损。然而,润滑油如果一旦进入蒸发器及冷凝器这两个换热组件,将极大的影响此类换热组件的换热效率,所以需要在压缩机喷出的带有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流体中,将液态的润滑油与气态的制冷剂气体分离。这就是使用油气分离器的目的。油气分离器的工作原理为:将压缩机派出的带有氟里昂和润滑油的混合气体,通过油气分离器中较大的腔体得到减速,这样雾状的油气就会聚集在受冲击的腔体表面上,等到雾状的油气聚集成较大的油滴后,就可以流向油气分离器的底部,最终通过回油装置返回压缩机内。
在油气分离器工作时,出于两方面考虑,避免冷凝温度变化从而导致工况点偏移,制冷量输出不稳定,以及避免冷能损失,引起不必要的能力浪费的目的,需要对油气分离器进行保温:
但是,现有油气分离器少有考虑这方面的内容,如:采用圆柱形壳体设计的油气分离器(CN201010237134),其壳体壁面等厚度;采用凸台型壳体设计的旋风式油气分离器(CN201410793967),其壳体壁面等厚度;采用胶囊型壳体设计的油气分离器(CN201010538303),其壳体壁面等厚度。
上述油气分离器均采用等厚壳体设置,如果需要对油气分离器进行保温,则只能无限制的加大等厚壳体,同时在油气分离器的壳体面上不可能处处热量散发量一致,采用加大等厚壳体的方式会极大的提高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长方形的壳体,所述壳体侧面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壳体正面围成,在所述壳体侧面上固定有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具有第一高度值,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具有第二高度值,在所述第二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三保温层;
在所述壳体顶面设置有进气管,在所述壳体正面临近所述壳体顶面的区域设置有排气管,在所述壳体正面的底部区域设置有排油管;
其中,所述第三保温层包括三块相互独立的矩形保温板。
可选的,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所述第一保温层的下边缘与所述壳体侧面的下边缘对齐;
所述第二保温层的下边缘与所述壳体侧面的下边缘对齐。
可选的,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所述第一保温层的上边缘呈第一曲线状,所述第一曲线的拟合方程为
y / H = 0.98 + ( - 1.02 / ( 0.85 × 1.57 ) ) × e ( - 2 × ( ( x / D ) / 0.85 ) 2 ) ;
所述第二保温层的上边缘呈第二曲线状,所述第二曲线的拟合方程为
y / H = 0.92 + ( - 0.39 / ( 0.6 × 1.57 ) ) × e ( - 2 × ( ( x / D ) / 0.6 ) 2 ) ;
其中,所述H为所述油气分离器的高度值,所述D为所述油气分离器的截面半径,所述拟合方程的坐标原点为所述壳体侧面下边缘的中点。
可选的,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所述第三保温层包括第一矩形保温板、第二矩形保温板和第三矩形保温板,所述第一矩形保温板和所述第二矩形保温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保温板的左边缘和右边缘,所述第三矩形保温板位于所述第一保温板的下边缘。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油气分离器的壳体外侧设置有不同高度和不同形状的多个保温层对壳体进行保温,能够对壳体的不同位置起到不同的保温效果,并且由于不同的保温层具有不同高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还可以降低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的壳体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的第一保温层的拟合曲线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的第二保温层的拟合曲线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未设置非等厚壳体时的壳体正面热流密度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未设置非等厚壳体时的壳体正面速度场及速度划分度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设置非等厚壳体后的壳体侧面热流密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结构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作进一步地描述。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长方形的壳体,所述壳体侧面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壳体正面围成,在所述壳体侧面上固定有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具有第一高度值,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具有第二高度值,在所述第二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三保温层;
在所述壳体顶面设置有进气管,在所述壳体正面临近所述壳体顶面的区域设置有排气管,在所述壳体正面的底部区域设置有排油管;
其中,所述第三保温层包括三块相互独立的矩形保温板。
在实施中,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油气分离器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成本热泵油气分离器,结合图1,该油气分离器的详细结构如下:
该油气分离器的主体为长方形的壳体1,所述壳体侧面由第一侧面2、第二侧面3、第三侧面4和壳体正面5围成,在所述壳体侧面上固定有第一保温层21,所述第一保温层21具有第一高度值,在所述第一保温层21外固定有第二保温层22,所述第二保温层22具有第二高度值,在所述第二保温层22外固定有第三保温层23;
其中,所述第三保温层23包括三块相互独立的矩形保温板。
当然,为了实现将油气进行分离的目的,在所述壳体顶面设置有进气管6,用于向油气分离器中输入带有氟里昂和润滑油的混合气体,而在所述壳体正面5临近所述壳体顶面的区域设置有排气管7,用于将汽油分离器中气体的排出,为了排除油气分离器中的石油,在在所述壳体正面5的底部区域设置有排油管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该油气分离器包括长方形的壳体,壳体侧面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壳体正面围成,在壳体侧面上固定有第一保温层,在第一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二保温层,在所述第二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三保温层,第三保温层包括三块相互独立的矩形保温板,在壳体顶面设置有进气管,在壳体正面临近壳体顶面的区域设置有排气管,在壳体正面的底部区域设置有排油管。通过在油气分离器的壳体外侧设置有不同高度和不同形状的多个保温层对壳体进行保温,能够对壳体的不同位置起到不同的保温效果,并且由于不同的保温层具有不同高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还可以降低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成本。
可选的,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所述第一保温层的下边缘与所述壳体侧面的下边缘对齐;
所述第二保温层的下边缘与所述壳体侧面的下边缘对齐。
在实施中,根据图1可以看出,第一保温层21和第二保温层22的下边缘均与壳体侧面的下边缘对齐,这样可以提高油气分离器整体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所述第一保温层的上边缘呈第一曲线状,所述第一曲线的拟合方程为
y / H = 0.98 + ( - 1.02 / ( 0.85 × 1.57 ) ) × e ( - 2 × ( ( x / D ) / 0.85 ) 2 ) ;
所述第二保温层的上边缘呈第二曲线状,所述第二曲线的拟合方程为
y / H = 0.92 + ( - 0.39 / ( 0.6 × 1.57 ) ) × e ( - 2 × ( ( x / D ) / 0.6 ) 2 ) ;
其中,所述H为所述油气分离器的高度值,所述D为所述油气分离器的截面半径,所述拟合方程的坐标原点为所述壳体侧面下边缘的中点。
在实施中,根据图2可以看出,第一保温层21和第二保温层22的上边缘为曲线设计,上述曲线符合高斯函数分布,具体的与第一保温层21和第二保温层22对应的高斯函数的拟合方程分别为
其中,所述H为所述油气分离器的高度值,所述D为所述油气分离器的截面半径,所述拟合方程的坐标原点为所述壳体侧面下边缘的中点。对第一曲线形状的拟合图像如图3所示,对第一曲线形状的拟合图像如图4所示。
经过试验验证,将第一保温层21和第二保温层22的上边缘曲线设计成高斯函数状,能够提高对该油气分离器的保温效果,具体理论依据在后文进行描述。
可选的,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所述第三保温层包括第一矩形保温板、第二矩形保温板和第三矩形保温板,所述第一矩形保温板和所述第二矩形保温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保温板的左边缘和右边缘,所述第三矩形保温板位于所述第一保温板的下边缘。
在实施中,从图2中可以看出,第三保温层23由三块相互独立的矩形保温板24组成,分别为第一矩形保温板、第二矩形保温板和第三矩形保温板。这里之所以设计成相互独立的矩形保温板,是为了提高矩形保温板覆盖区域对该油气分离器的保温效果,具体理论依据在后文进行描述。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达到最佳的保温效果,需要对三层保温层的高度进行限定,在最需要保温的区域适当的增加保温层的层数,在保温需求不是很强的区域适当的减小保温层的层数,这样才能在提供足够保温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成本。
第三保温层23中的第一矩形保温板和第二矩形保温板为对称的两个矩形,且靠第一保温板21的左边缘和右边缘的两侧布置。高度从0.14H至0.56H,宽度为0.22D。
第三保温层23中的第一矩形保温板为矩形,且靠第一保温板21的下边缘布置。高度从0.05H,宽度为1.12D。
这里对三层保温层的高度值进行限定,使得最贴近壳体1的第一保温层21具有最大的高度值,在第一保温层21外侧嵌套的第二保温层3具有适中的高度值,而位于最外层的第三保温层23则具有最小的高度值,从图1中可以很容易看出,壳体1外侧的三层保温层由内到外呈现出高度逐渐降低的设计,并且随着壳体1高度的降低,其外侧的保温层厚度逐渐增加。这里之所以这样设计,理由如下:
通过已知的转热公式可知:
Q = A ( t n - t w ) 1 h n + d k + 1 h w - - - ( 1 )
式中,Q为传热量,tn、tw为壳体内外温度,hn、hw为壳体内外对流换热系数。d为保温层厚度。A为散热面积。
由上式可知,k、A在选定壳体时即为常数,tw为壳体外温度,也为常数,tn主要受hn、hw及d的影响,在稳定条件下(也即本油气分离器长时间稳定运行条件下)也为常数。一般工作环境下,壳体一般安装在设备间内,所以外部环境稳定,hw也为常数。
所以,传热量Q主要受到hn和d的影响,传统做法是,对于整个壳体进行加厚,也即增大d,从而使得传热量Q减少,保持油气分离器内制冷剂低温,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实际上,这种做法实际上浪费了大量材料,且并不节能。如图5、图6示,在油气分离器工作时,当壳体外壳的d一定时,壳体壁面上的热流量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地方热流量高,而另一些地方热流量低。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hn在壁面各处有所不同。hn高的地方热流高,hn低的地方热流低。那么,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hn高的地方加厚壳体厚度d,从而使得在最节省材料的前提下达到保温效果?
另外,在加厚壁面时,加厚的量并不是永无止境的,最好使得壳体壁面处处热流密度Q相等。再次条件下,可以壁面由于壁面热流不均所造成的“冷桥”效应(“冷桥”效应为领域内公知)。
由传热公式1可知,在稳定工作条件下要另壳体处处热流量Q为常数,则
1 h n + d k = C - - - ( 2 )
其中,C为常数,k为保温层导热系数,所以可以观察壳体内hn的变化情况,根据不同的hn调整d,从而达到使得壳体表面热流一致的目的。
从工程角度可知:
hn=a×V+b(3)
其中,a及b为对流换热常数1及对流换热常数2,其值与不同的材料种类有关,在各大设计手册可查。V为壁面出的空气流速。将式3带入2中可以得出:
1 a × V + b + d k = C - - - ( 4 )
假设风速V为0时的保温层厚度为标准厚度d0,则当风速V不为0时的附加厚度di为:
1 a × 0 + b + d 0 k = 1 a × V + b + d 0 + d i k - - - ( 5 )
整理得,附加厚度di为:
d i = k b - k a × V + b - - - ( 6 )
可见,附加厚度di仅与经过流体表面的流速有关,流速V越大,则di应越后。
为了便于此类油气分离器的壳体体制作,这里假设壳体周围的最大风速为Vmax,按照流速V不同将壳体厚度分为4层:
①第0层,也即风速为0时的保温层厚度,厚度按照V=0时进行计算。
②第1层,也即风速为0到1/3Vmax时的保温层厚度,厚度按照V=1/3Vmax时进行计算。
③第2层,也即风速为2/3Vmax时的保温层厚度,厚度按照V=2/3Vmax时进行计算。
④第3层,也即风速为Vmax时的保温层厚度,厚度按照Vmax时进行计算。
以热泵系统而言,管道中的制冷剂流速为10m/s(公知,各大手册可查),进入油气分离器后横截面积变大,最大流速为3m/s。也即,根据前述内容,本发明将壳体厚度分为四层,也即:
①第0层,也即风速为0时的保温层厚度,厚度按照V=0时进行计算,附加厚度为0。
②第1层,也即风速为0到1m/s时的保温层厚度,厚度按照1m/s时进行计算,附加厚度为
③第2层,也即风速为1m/s到2m/s时的保温层厚度,厚度按照2m/s时进行计算,附加厚度为
④第3层,也即风速为2m/s到3m/s时的保温层厚度,厚度按照3m/s时进行计算,附加厚度为
基于此,这里在计算了制冷剂进入油气分离器后的壁面流速场,并将流速场按照上述流速梯度0m/s,1m/s,2m/s,3m/s划分各个层次。在此基础上,通过非线性拟合描述不同层次下的边界曲线结构。最终得出即节能,又节省材料的壳体结构形式。
基于上述理论,可以得知,根据气体流速的不同,需要在油气分离器的不同部位设置不同厚度的保温层。
在此不均匀厚度壳体的设置下。油气分离器在工作时,流速大处的厚度大,流速小处的壳体厚度小,从而达到热流密度沿着壳体各面各处完全相等的目的,见图7。从而在最节省壳体材料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壳体的保温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该油气分离器包括长方形的壳体,壳体侧面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壳体正面围成,在壳体侧面上固定有第一保温层,在第一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二保温层,在所述第二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三保温层,第三保温层包括三块相互独立的矩形保温板,在壳体顶面设置有进气管,在壳体正面临近壳体顶面的区域设置有排气管,在壳体正面的底部区域设置有排油管。通过在油气分离器的壳体外侧设置有不同高度和不同形状的多个保温层对壳体进行保温,能够对壳体的不同位置起到不同的保温效果,并且由于不同的保温层具有不同高度,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还可以降低油气分离器的制造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的实施例,仅作为该油气分离器在实际应用中的说明,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而将上述油气分离器在其他应用场景中使用,其具体实现过程类似于上述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各部件的组装或使用过程中的先后顺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长方形的壳体,所述壳体侧面由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和壳体正面围成,在所述壳体侧面上固定有第一保温层,所述第一保温层具有第一高度值,在所述第一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二保温层,所述第二保温层具有第二高度值,在所述第二保温层外固定有第三保温层;
在所述壳体顶面设置有进气管,在所述壳体正面临近所述壳体顶面的区域设置有排气管,在所述壳体正面的底部区域设置有排油管;
其中,所述第三保温层包括三块相互独立的矩形保温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所述第一保温层的下边缘与所述壳体侧面的下边缘对齐;
所述第二保温层的下边缘与所述壳体侧面的下边缘对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所述第一保温层的上边缘呈第一曲线状,所述第一曲线的拟合方程为
y / H = 0.98 + ( - 1.02 / ( 0.85 × 1.57 ) ) × e ( - 2 × ( ( x / D ) / 0.85 ) 2 ) ;
所述第二保温层的上边缘呈第二曲线状,所述第二曲线的拟合方程为
y / H = 0.92 + ( - 0.39 / ( 0.6 × 1.57 ) ) × e ( - 2 × ( ( x / D ) / 0.6 ) 2 ) ;
其中,所述H为所述油气分离器的高度值,所述D为所述油气分离器的截面半径,所述拟合方程的坐标原点为所述壳体侧面下边缘的中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包括:
所述第三保温层包括第一矩形保温板、第二矩形保温板和第三矩形保温板,所述第一矩形保温板和所述第二矩形保温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保温板的左边缘和右边缘,所述第三矩形保温板位于所述第一保温板的下边缘。
CN201510601366.9A 2015-09-18 2015-09-18 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 Active CN1052411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01366.9A CN105241137B (zh) 2015-09-18 2015-09-18 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01366.9A CN105241137B (zh) 2015-09-18 2015-09-18 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1137A true CN105241137A (zh) 2016-01-13
CN105241137B CN105241137B (zh) 2018-04-24

Family

ID=550388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01366.9A Active CN105241137B (zh) 2015-09-18 2015-09-18 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41137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7532A (ja) * 1995-12-27 1997-07-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エンジン駆動動力装置
CN2412187Y (zh) * 2000-03-07 2000-12-27 山东欧美亚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油气分离器
CN201676624U (zh) * 2010-05-21 2010-12-2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一种油气分离器
CN202547029U (zh) * 2012-04-16 2012-1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油分离器的固定装置
CN104019591A (zh) * 2014-06-21 2014-09-03 吉首大学 新型氨制冷集油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77532A (ja) * 1995-12-27 1997-07-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エンジン駆動動力装置
CN2412187Y (zh) * 2000-03-07 2000-12-27 山东欧美亚制冷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油气分离器
CN201676624U (zh) * 2010-05-21 2010-12-2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一种油气分离器
CN202547029U (zh) * 2012-04-16 2012-11-2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油分离器的固定装置
CN104019591A (zh) * 2014-06-21 2014-09-03 吉首大学 新型氨制冷集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41137B (zh) 2018-04-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013056U (zh) 内置于冷凝器的油气分离装置
CN102102919B (zh) 回热式两级吸收-发生系统与回热式第三类吸收式热泵
CN104807241A (zh) 第四类吸收式热泵与第五类吸收式热泵
CN112283979B (zh) 一种多功能换热器及其复叠吸收式系统
CN105241137A (zh) 一种冬夏两用热泵油气分离器
CN105241136A (zh) 一种低成本热泵油气分离器
CN105241133A (zh) 一种节能水源热泵油气分离器
CN103175331B (zh) 分路循环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207797462U (zh) 油气回收系统用不停机化霜装置
CN105241138B (zh) 一种节能地源热泵油气分离器
CN203068708U (zh) 直通进风复合式节能飞机地面空调机组
CN201407813Y (zh) 一体式空气能热水器
CN206207821U (zh) 气液分离器及制冷系统
CN205561332U (zh) 天然气压缩机输送制冷系统
CN206563445U (zh) 具有双冷凝器的热泵
CN209783045U (zh) 一种高效节能多回路蒸发器
CN203114354U (zh) 一种涡轮导向叶片管束冷却结构
CN203629154U (zh) 壳管式冷凝器内置带密封条过冷器结构
CN103148630B (zh) 复合发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
CN203349588U (zh) 一种热回收多联式空调机组气液分离器
CN206618156U (zh) 一种高效冷柜换热器
CN207203778U (zh) 一种聚酯生产中工艺塔尾气冷凝装置
CN213687393U (zh) 一种用于自然能热利用系统的换热式气液分离器
CN206572809U (zh) 一种多冷库制冷气流均匀分配系统
CN206068562U (zh) 一种新型双层储油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27

Address after: No. 113 Guangfeng Road, Pingxi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ingxi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Jiangxi Huiheng Shengsh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22000 No. 1016, 88-B Keyuan Road, Xinpu District, Lianyung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JIANGSU SHENGSHI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