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33150A -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33150A
CN105233150A CN201510641176.XA CN201510641176A CN105233150A CN 105233150 A CN105233150 A CN 105233150A CN 201510641176 A CN201510641176 A CN 201510641176A CN 105233150 A CN105233150 A CN 1052331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portion
chinese medicine
medicine composition
radix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411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禤国维
卢传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151064117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233150A/zh
Publication of CN1052331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331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的:莪术5~30重量份、肿节风5~30重量份、紫草5~30重量份、赤芍5~30重量份、土茯苓5~60重量份、乌梅5~30重量份、甘草3~25重量份、当归3~25重量份、川芎3~25重量份、生地5~60重量份。上述中药组合物,对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而且毒性较小。本发明同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用于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具有祛风清热、除湿消肿、活血通络,用于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本发明还有利湿清热、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确切。

Description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恶性肿瘤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银屑病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系统性、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典型特征为反复发作的鳞屑性红斑或丘疹,伴瘙痒或疼痛,并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指甲和关节也会受累。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主要与表皮角质细胞及免疫功能失调有关,涉及复杂的免疫与炎症反应。目前全球已有银屑病患者1.25亿,患病率占世界人口的3%,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全球范围内,银屑病患病率最高的是挪威8.2%。我国总患病率为0.72%,目前已有1000万患者。根据1984年及2010年所进行的两次较大型的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对比结果,我国银屑病的发病率还有升高的趋势。。
银屑病发病与季节相关,一般潮湿季节缓解,干燥季节加重。银屑病与遗传有关但并非遗传病,父母一方患有银屑病的,子女患银屑病的几率较普通人群增加20%,父母双方患银屑病,则其子女患病率风险增加75%。目前我国至少存在着500~600万患者,每年新发生病例约10万例左右。
银屑病发生受多种因素诱发,如感染、药物、外伤及各种不良刺激。肥胖、吸烟也是银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除此之外,银屑病还与过度饮酒,情绪失调、低收入等有关。
银屑病外观不雅,导致患者具有自卑倾向,同时还影响其就业以及生活质量。长期的治疗消耗不仅带给患者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同时高发病率和长期的治疗还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
除银屑病本身造成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外,银屑病共生疾病的社会危害也不容忽视。有证据表明银屑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结肠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肥胖、抑郁症和癌症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其中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较正常组升高24%;严重的银屑病患者因心脏疾病的死亡率比轻症患者增加50%;节段性肠炎在银屑病患者中的发病率是对照人群的7倍;除此之外,女性银屑病患者更常伴有肥胖、心肌梗死等。共生疾病与银屑病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提示控制银屑病就能更好的减少这些危害患者健康的严重疾病的发生。银屑病传统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使用的药物,对于轻症患者主要使用局部治疗,中重度患者采用系统治疗,其中局部治疗是指局部使用皮质激素、焦油、蒽林、维生素D类似物、他佐罗丁等。其疗效及毒副作用见表1:
表1目前常用银屑病外用药物优缺点
对于中重度患者,一般在局部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系统治疗。一线药物主要是甲氨蝶呤和环孢素、维生素A(视黄醇)及其衍生物,反丁烯二酸脂、阿昔曲丁等,其疗效和副作用见表2。
表2目前常用银屑病系统治疗药物优缺点
根据欧洲银屑病基金会的调查,大概只有26%的患者对传统治疗比较满意,英国的一项调查发现44%的患者喜欢系统治疗多过局部给药。欧洲银屑病协会对17994名患者的调查显示只有27%的患者对传统治疗比较满意,不满意的项目包括严重的毒副作用、时间消耗和治疗的有效性较低。因此开发安全有效的银屑病治疗药物仍是国际药物研发中的一个热点。
银屑病性关节炎是一种主要累及韧带、肌腱、筋膜和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属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中的一种,是与银屑病相关的炎性关节病,有银屑病皮疹并伴有关节和周围软组织疼痛、肿胀、压痛、僵硬和运动障碍。据美国风湿病协会统计,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在0.2%左右,其中30%患者将致残,病程迁延,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时间,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严重负担。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有学者认为其与遗传、内分泌障碍、代谢障碍、感染、外伤及免疫功能损伤等有关。
绝大多数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患者不仅损害关节导致残疾,同时有银屑病的皮损表现,治疗时应兼顾二者。早期、及时和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阻止关节损害的加重,这对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治疗多需要长期用药。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临床分型、严重程度、疗效/价格比、药物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医患双方要权衡利弊,特别是关节病变进展恶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这两种危险,然后做出选择。目前还没有药物能够完全治愈,传统西医对于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治疗主要以经典的治疗药物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抗类风湿类药物和激素为主,效果欠佳。随着对银屑病性关节炎发病机制和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安全有效的药物将不断被发现,近年来,本院通过对收治的病人进行分组研究,评价了本发明药物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使绝大多数患者获得显著的临床改善。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反复发作,致残率较高,主要侵害关节及相关组织。主要表现为小关节滑膜所致的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因严重骨质破坏、吸收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功能障碍。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20~50岁最多,女性多于男性,约2-3:1。在我国传统的中医中,关节疼痛称为“痹症”。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则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典症状称为“历节”。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肝肾气损、气血不足,外受风寒热邪湿阻经络所致。
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西药,不仅疗效不确切,而且副作用大,长期使用,可累及全身其他部位,还容易产生耐药性。对于现有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成药,效果仍然不是十分理想,而且治愈率不高,疗程长、服药量大、服用不方便,处方药味多,且多含动物药。
恶性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异常病变,具有浸润、转移和增殖的能力。恶性肿瘤的细胞周期失控,不受正常生长调控系统的控制,能持续的分裂与增殖;凋亡受到抑制,表现为肿瘤细胞的永生性(不死性)。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易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并常有远处转移,造成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疾病。2007年,据报道全球约有79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其中肺癌死亡约130万,胃癌死亡约80.3万,结直肠癌死亡约63.9万,肝癌死亡约61万,乳腺癌死亡约51.9万。
目前,手术治疗、化学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是针对恶性肿瘤主要的几种治疗方法,但术后复发、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等不足一直是业内面临的难题,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又十分昂贵。中医药的治疗既可配合手术、放化疗,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促进患者恢复,增强对放化疗的耐受力,又能起到减少术后复发、放化疗增敏、抑制增殖、促进凋亡、降低远处转移的发生率等作用,还能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优点是很明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
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的:
莪术5~30重量份、肿节风5~30重量份、紫草5~30重量份、赤芍5~30重量份、土茯苓5~60重量份、乌梅5~30重量份、甘草3~25重量份、当归3~25重量份、川芎3~25重量份、生地5~60重量份;
优选的,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的:
莪术10重量份、肿节风20重量份、紫草20重量份、赤芍15重量份、土茯苓20重量份、乌梅20重量份、甘草10重量份、当归10重量份、川芎10重量份、生地20重量份。
制备方法:
称取土茯苓粉碎过80目筛,备用;
称取莪术、肿节风、紫草、赤芍、乌梅、甘草、当归,川芎、生地干燥饮片;
以水提取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0~12倍量水,提取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加8~10倍量水,提取1小时,过滤,合并提取液,弃去残渣;
浓缩提取液得稠膏(比重热测为1.10~1.20),冷却至室温,加入乙醇至含醇量70%,放置24h,过滤,回收乙醇,浓缩得稠膏(比重热测为1.30~1.40),即为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体外试验和临床资料显示,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对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恶性肿瘤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用于制备治疗银屑病、银屑病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或恶性肿瘤的药物,而且毒性较小。
本发明可通过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舌下给药、直肠给药、阴道给药、经皮给药、喷雾吸入途径施加于需要治疗的患者。
当采用本发明用于治疗银屑病时,剂量为10~350克/天;
当采用本发明用于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时,剂量为10~350克/天;
当用本发明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剂量为10~350克/天;
当用本发明用于治疗恶性肿瘤时,剂量为10~350克/天;
其中,剂量是以生药材为基准的。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中药制剂,包括治疗有效量的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所述的载体包括赋形剂,如淀粉、糊精、羧甲基淀粉钠、羧甲基纤维素、羧丙基纤维素、聚乙二醇、甘油、山梨醇、糖粉、酒、醋、乳糖、可压性淀粉、微晶纤维素、无机盐类、甘露醇、丙二醇、水、表面活性剂、苯甲酸、山梨酸、尼泊金酯、海藻酸钠、阿拉伯胶、明胶、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杨酸钠、氯化钠等,甜味剂如甜菊素、蔗糖、阿司帕坦、单糖浆、糖精钠、乳糖、甘露糖醇、山梨糖醇、安赛蜜等。
优选的,所述的中药制剂为片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滴丸剂、散剂、煎膏剂、糖浆剂、贴膏剂、合剂、酒剂、酊剂、锭剂、流浸膏剂与没膏剂、膏药、凝胶剂、软膏剂、茶剂、洗剂、涂膜剂、搽剂、气雾剂或喷雾剂;
所述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为常规的,将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与载体混合,然后采用本领域公知的方法,将其制备成为片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滴丸剂、散剂、煎膏剂、糖浆剂、贴膏剂、合剂、酒剂、酊剂、锭剂、流浸膏剂与没膏剂、膏药、凝胶剂、软膏剂、茶剂、洗剂、涂膜剂、搽剂、气雾剂或喷雾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同时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用于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具有祛风清热、除湿消肿、活血通络,用于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确切;本发明还有利湿清热、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的作用,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疗效确切。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处方:
莪术10重量份、肿节风20重量份、紫草20重量份、赤芍15重量份、土茯苓20重量份、乌梅20重量份、甘草10重量份、当归10重量份、川芎10重量份、生地20重量份。
制备方法:
称取土茯苓粉碎过80目筛,备用;
称取莪术、肿节风、紫草、赤芍、乌梅、甘草、当归,川芎、生地干燥饮片;
以水提取煎煮三次,第一次加11倍量水,提取2小时;第二、三次分别加9倍量水,提取1小时,过滤,合并提取液,弃去残渣;
浓缩提取液得稠膏(比重热测为1.15),冷却至室温,加入乙醇至含醇量70%,(重量),放置24h,过滤,回收乙醇,浓缩得稠膏(比重热测为1.35),即为所述的中药组合物。
制剂:
取乳糖:淀粉:糊精=1:2:6与上述的稠膏混合均匀,70℃以下进行干燥,粉碎过80目筛,加入硬脂酸镁(按压片前颗粒重量的0.5%),混合均匀,按照中药片剂常规的制备方法制备成片剂。
片重0.2~0.55g,稠膏重量含量为10~75%,以生药材重量计为0.5~10g/片;
实施例2
处方:
莪术20重量份、肿节风5重量份、紫草5重量份、赤芍30重量份、土茯苓60重量份、乌梅30重量份、甘草25重量份、当归20重量份、川芎3重量份、生地60重量份;
其他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银屑病:
1.本发明对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
1.1研究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对小鼠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
1.2研究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药物)
将健康昆明种小鼠7O只,按SPSS软件处理所得随机数字表分为7组,即本发明高、中、低剂量组,甲氨蝶呤组,迪银片组,空白对照组,正常组,雌雄各半。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小鼠中剂量的选择按照不同种属动物问等效剂量的直接折算公式计算,高、中、低剂量选择4:2:1的比例。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药30g/kg、15g/kg、7.5g/kg,迪银片组0.026g/kg。给药容积为0.2mL/10g,用灌胃器灌胃给药,每天一次,连续灌胃14d。甲氨蝶呤组1mg/kg体重,腹腔注射给药,隔日一次,连续用药3次。正常组正常喂养。在用药期间,每间隔2d称体重一次,以调整给药量。末次给药后24h,脱颈椎杀死小鼠,取距尾根部2cm处背面皮肤一长条,用10%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下观察鼠尾鳞片颗粒层形成。凡是一个鳞片有连接成行的颗粒层细胞者,称为有颗粒层的鳞片,计数连续100个鳞片中有颗粒层鳞片数,统计学处理结果。
1.3结果
本发明的片剂,中剂量可明显促进颗粒层的形成,作用强度与阳性对照药迪银片相当。见表3。
表3本发明对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
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结果如表3-1.
表3-1本发明对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
2.本发明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及PCNA表达的影响
2.1研究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片剂对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银屑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2.2研究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药物)
雄性昆明小鼠93只,按大剂量组15只,MTX组15只,迪银片组15只,本发明中、小剂量组各13只,生理盐水组12只,正常空白组(简称正常组)10只,进行随机分组,随机的方法按随机数字表进行。①雌激素化处理: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乙烯雌酚按0.2mg/次腹腔注射,1次/d,连续3d。②给予受试品:本发明大、中、小剂量组每次灌胃量分别为70g/kg、35g/kg、17.5g/kg,每天2次;MTX组按1mg/kg·d隔天腹腔注射,2次/d;迪银片组每次灌胃量为0.13片/kg,每天2次;生理盐水组每次灌胃0.1ml,每天2次;正常组正常喂养。以上各组均连续6d。
2.3结果
本发明抑制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及PCNA的表达,大、小剂量组作用强度与甲氨蝶呤相当,优于迪银片。见表4。
表4本发明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的影响
表5本发明对小鼠阴道上皮PCNA表达的影响
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时,结果如下:
表4-1本发明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的影响
表5-1本发明对小鼠阴道上皮PCNA表达的影响
3.本发明对角质形成细胞COLO-16凋亡的影响
3.1研究目的
观察本发明对角质形成细胞COLO-16凋亡的影响。
3.2研究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药物)
COLO-16细胞株在含10%的胎牛血清的完全RPMI-1640培养液中以1:4的传代密度传代,置于37℃,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贴壁生长48h。在显微镜下观察4瓶COLO-16细胞贴壁生长情况良好,已长满瓶壁的70%~80%,取其中1瓶细胞留作对照组,在另外3瓶细胞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除菌本发明药物片剂水溶液,使其在细胞培养液中的浓度分别为1.0,0.5,0.25g/mL,将4瓶细胞置于37℃、5%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24h。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加药组有部分细胞漂浮起来,而对照组生长良好,加入胰酶消化液,收集各瓶细胞,1000r/min离心5~6min。弃去上清液,加入3mLPBS重悬细胞,10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液,加入预冰冻的70%乙醇固定细胞,4℃于1h,离心后去上清液,加入3mLPBS重悬细胞,400目尼龙筛过滤1次;500~1000r/min离心5min,弃去PBS,加入1mLPI染液,4℃避光30min,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角质细胞的凋亡情况。
3.3结果
本发明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且有浓度依赖关系。见表6。
表6本发明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时,结果如下:
表6-1本发明对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
4.本发明对低分子右旋糖酐-40诱发小鼠瘙痒的影响
4.1研究目的
研究本发明止痒的作用
4.2研究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药物)
将昆明种小鼠7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即空白对照(等容积蒸馏水)、扑尔敏(4mg·kg)、迪银片(0.13g·kg)及本发明高、中、低剂量(剂量分别为70、35、17.5g·kg-1)组,连续ig7d,给药容积为每10g体重0.2mL,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h尾静脉注射0.025%低分子右旋糖酐-40,按1.25mg·kg给药。以小鼠前爪搔抓头部,后爪搔抓躯干,嘴咬全身各部位作为瘙痒指征。记录观察瘙痒潜伏时间及30min内搔抓次数。
4.3结果
本发明小、中、大剂量组瘙痒潜伏时间及30min内搔抓次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扑尔敏组的潜伏时间相比未见差异(P>0.05),与扑尔敏的搔抓次数相比未见差异(P>0.05),迪银片组与本发明大、中、小剂量组的潜伏时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迪银片组与本发明小、大剂量组的搔抓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本发明对小鼠皮肤瘙痒的止痒作用
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时,结果如下:
表7-1本发明对小鼠皮肤瘙痒的止痒作用
5.本发明对磷酸组胺所致小鼠皮肤风团面积影响
5.1研究目的
本发明对外源性组胺释放对抗作用的影响。
5.2研究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药物)
将昆明种小鼠72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即空白对照、扑尔敏、迪银片及本发明高、中、低剂量组。连续7d,给药容积为每10g体重0.2mL,于最后一次给药后1h尾静脉注射0.5%伊文思蓝生理盐水(每10g体重0.1mL),立即于小鼠腹部正中事先已脱毛皮肤处皮内注射0.1%磷酸组胺(每只0.1mL),形成一个小皮丘。注射完毕后留针10s,以防药液外渗。30min后,将小鼠脱颈椎致死,剖开腹部,剪下腹部皮肤。平铺于玻璃板上,测量注射部位蓝斑面积的最长直径和与之垂直的最长径,按椭圆形面积公式计算皮肤蓝斑的面积(S=πAB)。
5.3结果
本发明大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小鼠腹部蓝染的风团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药扑尔敏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迪银片组与空白对照组的风团面积比较,未见差异(P>0.05),与扑尔敏和本发明大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8。
表8本发明对磷酸组胺所致小鼠皮肤风团面积影响
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时,结果如下:
表8-1本发明对磷酸组胺所致小鼠皮肤风团面积影响
实施例4
为表明本发明药物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现提供如下临床资料:
采用本发明药物(剂型为片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对照组采用风湿寒痛片:
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均按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娄玉铃主编,中国痹病大全,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8-159)。随机分为本发明的药物片剂(简称治疗组)36例,风湿寒痛片组(简称对照组)14例。治疗组男8例,女28例;年龄22~50岁,平均41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5年3个月;血沉27~40mm/h11例,41mm/h以上9例,抗链“O”>1:400者20例,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11例,X线关节相有异常改变者21例,骨密度低于正常者1例。对照组男4例,女10例;年龄21~51岁,平均35岁;病程半年~10年,平均4年2个月;抗链“O”>1:400者5例,血沉31~40mm/h3例,41mm/h5例,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8例,X线关节相有异常改变者7例,骨密度低于正常者10例。两组病例均有病变关节疼痛、酸胀或肿胀及功能障碍。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实施例1的药物组合物片剂,以生药材计(下同),一次12g,每日三次,饭后服用;对照组采用风湿寒痛片,一次5片,每日三次,饭后服用。两组疗程均为8周。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3.结果
1)疗效判断标准:关节红、肿、酸、胀等消失,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抗链“O”、类风湿因子、血沉恢复正常为临床控制;晨僵、关节肿痛、酸胀等明显好转或消失,抗链“O”恢复正常,血沉下降或血沉、类风湿因子恢复正常,但关节肿痛尚未消失为显效;晨僵、关节红、肿、痛、酸胀等症状缓解,血液化验指标有改善为有效、症状、体征无变化,血沉、抗链“O”、类风湿因子无变化为无效。
2)治疗结果:如表9所示。
表9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33.3%和28.6%,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64.3%。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X2为5.62,P<0.05,有显著性差异。
随访1年,治疗组治愈9例中复发1例(11.1%),对照组治愈4例中复发2例(50%)。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时:
1.一般资料
本组48例患者均按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娄玉铃主编,中国痹病大全,第1版,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8-159)。随机分为本发明的药物片剂(简称治疗组)30例,风湿寒痛片组(简称对照组)18例。治疗组男6例,女24例;年龄20~51岁,平均40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5年1个月;血沉27~40mm/h13例,41mm/h以上8例,抗链“O”>1:400者19例,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14例,X线关节相有异常改变者19例,骨密度低于正常者1例。对照组男4例,女14例;年龄21~55岁,平均39岁;病程5~9年,平均5年8个月;抗链“O”>1:400者6例,血沉31~40mm/h4例,41mm/h6例,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10例,X线关节相有异常改变者8例,骨密度低于正常者9例。两组病例均有病变关节疼痛、酸胀或肿胀及功能障碍。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组合物片剂,以生药材计(下同),一次12g,每日三次,饭后服用;对照组采用风湿寒痛片,一次5片,每日三次,饭后服用。两组疗程均为8周。
3.结果:
两组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33.3%和27.8%,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2.2%。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X2为4.025,P<0.05,有显著性差异。如表9-1
表9-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随访1年,治疗组治愈7例中复发2例(28.6%),对照组治愈5例中复发2例(40%)。
实施例5
为了验证本发明对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对本发明药物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所述:
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龄(35.9±4.5)岁,病程(4.7±1.0)年,伴寻常型银屑病史者27例,伴脓疱型银屑病史者21例,压痛关节数(12.9±1.0)个,肿胀关节数(13.1±1.9)个,RF(类风湿因子)为(70.1±9.9)IU/mL,CRP(C-反应蛋白)为(3.2±0.8)g/L,ESR(血沉)为(38.9±6.1)mm/h,对照组52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37.1±4.0)岁,病程(4.9±0.8)年,伴寻常型银屑病史者28例,伴脓疱型银屑病史者24例,压痛关节数(10.1±0.7)个,肿胀关节数(9.9±1.5)个,RF为(71.9±8.4)IU/mL,CRP为(4.3±0.6)g/L,ESR为(37.2±5.0)mm/h两组患者均为银屑病皮疹出现后发生关节症状,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银屑病类型、炎症指标以及压痛、肿胀关节数等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药物)
观察组:给予本发明药物,每次12g,3次/d,饭后服用。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1次/周。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率之比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疗效判断标准
临床疗效:优:关节疼痛、肿胀症状基本消失,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皮损消退仅残留部分色素沉着;良:关节疼痛、肿胀程度大幅度减轻,功能有所恢复,全身皮损消退50%以上;差:关节疼痛、肿胀症状减轻不明显,关节功能受限,全身皮损消退50%以下。
4.2治疗结果
4.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0。
表1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4.2.2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肿胀关节数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肿胀关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1。
表11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肿胀关节数比较
4.2.3两组患者治疗后RF、ESR、CRP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RF、ESR、CRP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2。
表12两组患者治疗后RF、ESR、CRP比较
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时:
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收治的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2例,男性14例,女性18例,年龄(35±4)岁,病程(5±1)年,伴寻常型银屑病史者12例,伴脓疱型银屑病史者8例,压痛关节数(11.3±1.0)个,肿胀关节数(11.5±1.0)个,RF(类风湿因子)为(65.0±9.0)IU/mL,CRP(C-反应蛋白)为(3.0±0.5)g/L,ESR(血沉)为(35.7±6.0mm/h,对照组2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35±3)岁,病程(5±1)年,伴寻常型银屑病史者8例,伴脓疱型银屑病史者4例,压痛关节数(8.5±0.5)个,肿胀关节数(8.9±1.0)个,RF为(70.3±6.7)IU/mL,CRP为(5±0.8)g/L,ESR为(36.6±4.5)mm/h两组患者均为银屑病皮疹出现后发生关节症状,所用病例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银屑病类型、炎症指标以及压痛、肿胀关节数等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
观察组:给予本发明药物,每次12g,3次/d,饭后服用。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1次/周。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3.结果
3.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0-1。
表10-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2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肿胀关节数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疼痛、肿胀关节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1-1。
表11-1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肿胀关节数比较
3.3两组患者治疗后RF、ESR、CRP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RF、ESR、CRP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2-1。
表12-1两组患者治疗后RF、ESR、CRP比较
结论:本发明药物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好,能有效减少患者压痛、肿胀关节数目,且毒副作用小,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在临床上予以推广。
实施例6
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抗肿瘤作用,对本发明药物进行了药理实验研究,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所述:
体内实验:
1.给药剂量、浓度以及给药途径(采用实施例1的药物)
生理盐水组:每天1次灌注0.4mL生理盐水;本发明药物治疗组:每天1次灌注0.4mL稀释液(相当于生药量70g/kg);替加氟组:每天1次灌注0.4mL稀释液(相当于替加氟药量80mg/kg)。
2.数据处理
所有实验数据均以表示,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
3.方法与结果
a)30只小鼠随机分为本发明药物治疗组、替加氟组和生理盐水组3组,每组12只,体重15g左右,雌雄各半,各组间小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
b)荷瘤鼠制备:将Lewis肺癌细胞进行培养,先接种于3只C57BL/6小鼠右腋窝皮下传代;2w后,用于试验。
c)肿瘤接种以及给药:抽取接种2w后的生长良好无坏死的恶性肿瘤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剪碎,经0.25%胰蛋白酶室温下消化5min,过300目尼龙网制成小鼠Lewis肺癌无菌单细胞悬液,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浓度至1×107/mL;台盼蓝拒染实验示:活细胞比例大于95%;取36只实验小鼠,将上述细胞悬液接种于小鼠右腋窝皮下(0.2mL/只)。分为3组,雌雄各半,同时进行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2w。
d)每4天称重1次,给药时按最新体重执行。接种后第14天起,游标卡尺测量移植瘤最长径和最短径,计算体积。处死裸鼠,取皮下肿瘤,称瘤重。
e)测定指标:
计算体积,测瘤重、计算抑瘤率。
f)结果:
本实验所有裸鼠均存活,成瘤23只,成瘤率76.7%。NS对照组和替加氟组移植瘤生长明显快于其它组。本发明药物治疗组与NS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替加氟组与NS对照组比较在瘤体积及瘤重上亦有差异。如下表13所示。
表13凋亡指数在各组小鼠Lewis肺癌细胞中的表达
注明:与NS对照组比较*:P<0.05。
采用实施例2的药物,结果如下:
本实验所有裸鼠均存活,成瘤20只,成瘤率66.7%。NS对照组和替加氟组移植瘤生长明显快于其它组。本发明药物治疗组与NS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替加氟组与NS对照组比较在瘤体积及瘤重上亦有差异。如下表13-1所示。
表13-1凋亡指数在各组小鼠Lewis肺癌细胞中的表达
注明:与NS对照组比较*:P<0.05。
实施例7
体外实验:
1.实验方法(采用实施例1的药物)
1.1含药血清的制备
取正常SD大鼠30只,雄鼠,体重300±20g,随机分为六组,分别为本发明药物低、中、高剂量组、顺铂组、本发明药物联合顺铂组、0.9%氯化钠溶液对照组,每组5只。本发明药物给药剂量低、中、高组分别灌胃含生药1.125、2.25、4.5g/ml的药液2ml,每日2次;顺铂组腹腔注射4mg/kg,每日1次;本发明药物联合顺铂组,灌胃2.25g/ml生药2ml,每日2次,腹腔注射顺铂4mg/kg,每日1次;NS组灌胃2ml,每日2次;各组均连续用药3天,末次给药2h后丙戊酸钠腹腔注射麻醉,无菌条件下腹主动脉采血,静置3h,3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同组血清混合,56℃灭活30min,0.22μm过滤除菌,-20℃保存备用。
1.2含药血清对Lewis肺癌细胞、肝癌HepG-2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影响
取对数期生长期的细胞以1.0×105/ml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共6组,分别为本发明药物高、中、低剂量组、顺铂组、本发明药物联合顺铂组、NS空白对照组,每组设5个复孔,每孔100ul;24h后弃培养液,每组分别加入本发明药物高、中、低剂量、顺铂组、本发明药物联合顺铂组、NS空白对照含药血清的培养液,每孔100ul,其中含药血清每孔10ul;分别于培养24h、48h和72h时,每孔加入20ulMTT(5mg/ml),培养4h,弃上清液,每孔加入150ulDMSO,摇床振荡10min,待沉淀充分溶解后,上酶标仪测490nm波长下3个时间点每孔吸光度值(OD值),并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增殖抑制率=(对照组OD值-实验组OD值)/对照组OD值×100%。实验在同一条件下重复3次。
1.3含药血清对Lewis肺癌细胞、肝癌HepG-2细胞、胃癌SGC-7901细胞凋亡的影响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调整细胞密度至(1~2)×105ml,以1ml接种于6孔板。37℃、5%CO2的培养箱内培养24h后,弃去培养液,分别加入本发明药物低、中、高剂量组、顺铂组、本发明药物联合顺铂组、NS空白组含药血清的培养液,分别干预24、48和72h,用不含EDTA的胰酶消化并用预冷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冲洗一次,离心收集细胞。按照Annexin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BindingBuffer(1:4)250ul重悬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ml。取100ul的细胞悬液于5ml流式管中,加入5ulAnnexinV-FITC和10ul20ug/ml的碘化丙啶(PI),混匀后室温避光培养15min,然后在反应管中加入400ulPBS,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采用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本发明药物含药血清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本发明药物血清组0D值显著低于NS对照组(P<0.05),本发明药物高、中、低剂量组间比较,随浓度增高,OD值降低(P<0.05);本发明药物联合顺铂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高于其他各组;本发明药物各剂量组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呈时间依赖性,作用72h时,抑制作用最强。数据如下表14:
表14各组含药血清对Lewis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n=20)
注明:与NS空白组比较*:P<0.05。增殖抑制率:IR。
2.2本发明药物含药血清对Lewis肺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本发明药物低、中、高组对Lewis肺癌细胞凋亡率高于NS对照组(P<0.05),并随剂量增加,凋亡率升高;本发明药物联合顺铂对细胞的凋亡率的影响高于其他各组;本发明药物各剂量组对细胞的凋亡率呈时间依赖性,而顺铂组及本发明药物联合顺铂组对细胞作用72h时,细胞凋亡率下降。数据如下表15:
表15各组含药血清对Lewis肺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注明:与NS空白组比较*:P<0.05。
2.3本发明药物含药血清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本发明药物含药血清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也能促进细胞凋亡,与N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发明药物联合顺铂对细胞的抑制增殖作用和促进凋亡作用均高于其他各组。如表16。
表16各组含药血清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n=15)
注明:与NS空白组比较*:P<0.05。
2.4本发明药物含药血清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影响
本发明药物含药血清处理胃癌细胞SGC-7901后,对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有明显的促凋亡作用。如表17。
表17各组含药血清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注明:与NS空白组比较*:P<0.05。
3.小结
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物对多种肿瘤细胞(Lewis肺癌细胞、肝癌HepG-2细胞、胃癌细胞SGC-7901)体外培养具有一定的抑制增殖作用和促进凋亡作用,说明本发明药物具有抗恶性肿瘤作用。

Claims (10)

1.一种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的:
莪术5~30重量份、肿节风5~30重量份、紫草5~30重量份、赤芍5~30重量份、土茯苓5~60重量份、乌梅5~30重量份、甘草3~25重量份、当归3~25重量份、川芎3~25重量份、生地5~60重量份。
2.一种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的:
莪术10~20重量份、肿节风5~10重量份、紫草5~20重量份、赤芍15~30重量份、土茯苓20~60重量份、乌梅20~30重量份、甘草10~25重量份、当归10~20重量份、川芎3~10重量份、生地20~60重量份。
3.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的:
莪术10重量份、肿节风20重量份、紫草20重量份、赤芍15重量份、土茯苓20重量份、乌梅20重量份、甘草10重量份、当归10重量份、川芎10重量份、生地20重量份。
4.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治疗有效量的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和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片剂、颗粒剂、胶囊剂、丸剂、滴丸剂、散剂、煎膏剂、糖浆剂、贴膏剂、合剂、酒剂、酊剂、锭剂、流浸膏剂与没膏剂、膏药、凝胶剂、软膏剂、茶剂、洗剂、涂膜剂、搽剂、气雾剂或喷雾剂。
6.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银屑病药物中的应用。
7.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
8.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中的应用。
9.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恶性肿瘤药物中的应用。
10.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通过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舌下给药、直肠给药、阴道给药、经皮给药、喷雾吸入途径施加于需要治疗的患者,剂量为10~350克/天。
CN201510641176.XA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52331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1176.XA CN105233150A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41176.XA CN105233150A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33150A true CN105233150A (zh) 2016-01-13

Family

ID=55031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41176.XA Pending CN105233150A (zh) 2015-09-29 2015-09-29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23315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9159A (zh) * 2016-03-29 2016-07-13 南方医科大学 治疗银屑病中药在制备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药物中的应用
CN108498756A (zh) * 2018-04-23 2018-09-07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72638A (zh) * 2021-04-20 2021-06-18 南方医科大学 治疗银屑病中药在制备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2827A (zh) * 2009-08-21 2010-01-27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2827A (zh) * 2009-08-21 2010-01-27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路臻: "《中华传世偏方秘方大全 第2册》", 31 January 2014,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钟金宝等: "禤国维教授治疗银屑病经验介绍", 《新中医》 *
雷鹏程: "《皮肤病性病中医治疗学》", 31 October 2001,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黄传兵: "《风湿病中医临床实践》", 30 September 2013,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49159A (zh) * 2016-03-29 2016-07-13 南方医科大学 治疗银屑病中药在制备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药物中的应用
CN108498756A (zh) * 2018-04-23 2018-09-07 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 用于预防和/或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972638A (zh) * 2021-04-20 2021-06-18 南方医科大学 治疗银屑病中药在制备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中的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38136B (zh) 虫草芪参胶囊
CN105169105A (zh) 具有抗肿瘤、滋阴养胃、增强免疫力功能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33224A (zh)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
CN105233150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WO2008061447A1 (fr) Médicament pour traiter l&#39;eczéma et procédés d&#39;application cutanée de ce médicament
CN110368445B (zh) 一种治疗银屑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579999B (zh) 一种治疗癌性发热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897933B (zh) 一种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CN104524247B (zh) 一种治疗偏头痛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2430097A (zh) 一种治疗白癜风的中药
CN105194460A (zh) 治疗风湿热型痛风发作急性期的中药制剂
CN100434112C (zh) 治疗乳腺增生性疾病的纯中药药物及制备方法
CN108355124B (zh) 一种治疗气道粘液高分泌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139060B (zh) 一种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
CN105902951A (zh) 联合化疗药治疗骨肉瘤的中药复方组合物
CN104645246B (zh) 一种用于女性更年期抑郁的药物制剂
CN108514627A (zh) 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中药组合物
CN103251751B (zh) 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18849A (zh) 一种防治月经不调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37250A (zh) 一种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中药组合物及其胶囊剂和制备方法
CN105288092A (zh) 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44769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前列腺炎药物中的用途
CN104645245B (zh) 一种用于女性更年期抑郁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02824606B (zh) 一种治疗肠癌和抑制肠癌血管拟态形成的药物及其应用
CN104666952B (zh) 一种治疗慢性鼻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1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