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5815A - 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5815A
CN105195815A CN201510740324.3A CN201510740324A CN105195815A CN 105195815 A CN105195815 A CN 105195815A CN 201510740324 A CN201510740324 A CN 201510740324A CN 105195815 A CN105195815 A CN 105195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broaching
cutting edge
intersection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403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5815B (zh
Inventor
夏永升
陈子彦
郁爱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ST TOO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ST TOO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ST TOO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ST TOO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4032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9581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195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58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58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58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拉削刀具以及刀片领域,涉及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包括:第一拉削面、第二拉削面、第一拉削侧面、第二拉削侧面、拉削后角面、定位支撑面、第一主切削刃、第二主切削刃。所述第一主切削刃设置在所述第一切削面与所述拉削后角面相交处,所述第二主切削刃设置在设置所述第二切削面与所述拉削后角面相交处。所述第一拉削侧面与所述拉削后角面相交处设置有第一弧面,所述第二拉削侧面与所述拉削后角面相交处设置有第二弧面。本发明能够有效的减少应力集中,减少刀片的磨损,增长刀片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拉削刀具以及刀片领域,涉及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
背景技术
在现代机械加工领域,拉削工艺由于其加工精度高、尺寸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拉削工具及其拉削刀片被用于对各种金属材料比如钢、铝、钛等的工件进行去屑或者切削加工,特别对一些难加工的材料,例如球墨铸铁工件、高温合金工件、钛合金工件时,拉刀特别容易磨损、时常需要更换,如果此时没有新刀片,就没办法继续加工。一些刀片设置的尺寸结构不够合理,导致实际使用时,摩擦阻力变大、切削力变大,切削温度升的特别快,影响加工效率与加工工件的质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能够有效的减少应力集中,减少刀具磨损的刀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包括:第一拉削面、第二拉削面、第一拉削侧面、第二拉削侧面、拉削后角面、定位支撑面、第一主切削刃、第二主切削刃。所述第一主切削刃设置在所述第一切削面与所述拉削后角面相交处,所述第二主切削刃设置在设置所述第二切削面与所述拉削后角面相交处。所述第一拉削侧面与所述拉削后角面相交处设置有第一弧面,所述第二拉削侧面与所述拉削后角面相交处设置有第二弧面。可转位拉削刀片设置有两组切削刃,当一组损坏或者磨损后,可用刀片的另一组切削刃进行切削加工,拉削刀片设置有两组弧面,一方面用于刀尖保护,另一个方面满足过渡刃圆弧过渡要求。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主切削刃一端连接第一过渡刃,另一端连接第四过渡刃,所述第一过渡刃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削面与所述第一弧面相交处,所述第四过渡刃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削面与所述第二弧面相交处。设置过渡刃能够有效减少应力集中,减少刀片边角的损坏,延长刀片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副切削刃、第二副切削刃、第三副切削刃、第四副切削刃;所述第一副切削刃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削面与所述第一拉削侧面相交处,所述第一副切削刃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渡刃相连接;所述第二副切削刃设置在所述第二拉削面与所述第一拉削侧面相交处,所述第二副切削刃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渡刃相连接;所述第三副切削刃设置在所述第二拉削面与所述第二拉削侧面相交处,所述第三副切削刃一端与所述第三过渡刃相连接;所述第四副切削刃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削面与所述第二拉削侧面相交处,所述第四副切削刃一端与所述第四过渡刃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拉削面相交处设置有第一长侧棱,所述定位支撑面与所述第二拉削面相交处设置有第二长侧棱,所述定位支撑面与所述第一拉削侧面相交处设置有第一短侧棱,所述定位支撑面与所述第二拉削侧面相交处设置有第二短侧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拉削侧面与所述定位支撑面一垂直面形成第一面面角,第二拉削侧面与所述定位支撑面一垂直面构成第二面面角,第一面面角与第二面面角相等,第二面面角的范围是0~45度。刀片安装后第一面面角与第二面面角将形成对应拉削刀齿的副偏角,减小副切削刃与工件已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主切削刃形成的长边与所述第二弧面形成的短边构成夹角K1,K1的范围是45~90度。刀片安装后夹角K1将形成对应拉削刀齿的刃倾角,刃倾角可以控制切屑流出方向,使切削力均匀,切削过程平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拉削面、第二拉削面分别与所述定位支撑面的一垂直面形成第三面面角、第四面面角,第三面面角与第四面面角相等,第三面面角的范围是0~35度。刀片安装后第三面面角与第四面面将形成对应拉削刀齿的法向前角,用于减少切削层的变形及摩擦阻力,减低切削力和切削温度,抑制或消除积屑瘤。
进一步的,在所述拉削后角面与所述定位支撑面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设置有梯度槽,使得刀片能够牢固安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的刀片二端设置有圆弧面能够满足过渡刃圆弧过渡要求。
2.本发明设置有过渡刃,能够有效的减少应力集中,减少刀片的磨损,增长刀片的使用寿命。
3.本发明设置有二组切削刃,能够有效减少切削刃修复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转位拉削刀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转位拉削刀片的倾斜一定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转位拉削刀片的的仰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转位拉削刀片的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转位拉削刀片的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A-A剖视图。
其中,11-定位支撑面,101-第一拉削面,102-第二拉削面,201-第一主切削刃,202-第二主切削刃,21-长边,3-拉削后角面,4-安装孔,401-梯度槽,501-第一弧面,502-第二弧面,51-短边,601-第一拉削侧面,602-第二拉削侧面,701-第一副切削刃,702-第二副切削刃,703-第三副切削刃,704-第四副切削刃,801-第一过渡刃,802-第二过渡刃,803-第三过渡刃,804-第四过渡刃,901-第一长倒棱,902-第二长倒棱,1001-第一短倒棱,1002-第二短倒棱,B1-第一面面角,B2-第二面面角,K1-夹角,A1-第三面面角,A2-第四面面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相反,本发明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
如图1、2、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包括第一拉削面101、第二拉削面102、第一拉削侧面601、第二拉削侧面602、拉削后角面3、定位支撑面11、第一主切削刃201、第二主切削刃202。第一切削刃201设置在第一切削面101与拉削后角面3相交处,第二主切削刃202设置在设置第二切削面102与拉削后角面3相交处。第一拉削侧面601与拉削后角面3相交处设置有第一弧面501,第二拉削侧面602与拉削后角面3相交处设置有第二弧面502。
第一主切削刃201一端连接第一过渡刃801,另一端连接第四过渡刃804,第一过渡刃801设置在第一拉削面101与第一弧面501相交处,第四过渡刃804设置在第一拉削面101与第二弧面502相交处。可转位拉削刀片还包括第一副切削刃701、第二副切削刃702、第三副切削刃703、第四副切削刃704。第一副切削刃701设置在第一拉削面101与第一拉削侧面601相交处,第一副切削刃701一端与第一过渡刃801相连接;第二副切削刃702设置在第二拉削面102与第一拉削侧面601相交处,第二副切削刃702一端与第二过渡刃802相连接;第三副切削刃703设置在第二拉削面102与第二拉削侧面602相交处,第三副切削刃703一端与第三过渡刃803相连接;第四副切削刃704设置在第一拉削面101与第二拉削侧面602相交处,第四副切削刃704一端与第四过渡刃804相连接。第一副切削刃701、第二副切削刃702、第三副切削刃703、第四副切削刃704结构、尺寸大致相同。
定位支撑面11与第一拉削面101相交处设置有第一长侧棱901,所述定位支撑面11与所述第二拉削面102相交处设置有第二长侧棱902,所述定位支撑面11与所述第一拉削侧面601相交处设置有第一短侧棱1001,所述定位支撑面11与所述第二拉削侧面602相交处设置有第二短侧棱1002。
在拉削后角面3与定位支撑面中心位置设置安装孔4,安装孔4设置有梯度槽401。可转位拉削刀片通过安装孔4固定在刀架,优先的,第一主切削刃201用于拉削工件,当第一主切削刃201磨损后,可以拆卸可转位拉削刀片,转换位置,再次固定可转位拉削刀片,用第二主切削刃202进行拉削工件,可转位拉削刀片设置二个切削刃可以有效提高工件的加工效率,同时,避免了应力集中带来的刀片损坏。
可转位拉削刀片的厚度为3毫米到6毫米,优选的可转位拉削刀片的厚度为4.76毫米,这个厚度既能保持可转位拉削刀片的韧性,在加工工件时不容易断裂,又能较好的节约成本。
如图4、5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经过短边51并垂直于定位支撑面11的面分别与第一拉削侧面601、第二拉削侧面602形成第一面面角B1、第二面面角B2,B1=B2,B1的范围是0~45度,刀片安装后第一面面角B1与第二面面角B2将形成对应拉削刀齿的副偏角,减小副切削刃与工件已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
如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转位拉削刀片的第二主切削刃202形成的长边21与第二弧面502形成的短边51构成夹角K1。K1的范围是45~90度,刀片安装后夹角K1将形成对应拉削刀齿的刃倾角,刃倾角可以控制切屑流出方向,使切削力均匀,切削过程平衡。第一主切削刃201与第二主切削刃202互相平行且结构、尺寸大致相同。第一弧面501与第二弧面502结构、尺寸大致相同。
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经过长边21并垂直于定位支撑面11的面分别与第一拉削面101、第二拉削面102形成第三面面角A1、第四面面角A2,A1=A2,A1的范围是0~35度,刀片安装后第三面面角A1、第四面面角A2将形成对应拉削刀齿的法向前角,用于减少切削层的变形及摩擦阻力,减低切削力和切削温度,抑制或消除积屑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拉削面(101)、第二拉削面(102)、第一拉削侧面(601)、第二拉削侧面(602)、拉削后角面(3)、定位支撑面(11)、第一主切削刃(201)和第二主切削刃(202),所述第一主切削刃(201)设置在所述第一切削面(101)与所述拉削后角面(3)相交处,所述第二主切削刃(202)设置在设置所述第二切削面(102)与所述拉削后角面(3)相交处;所述第一拉削侧面(601)与所述拉削后角面(3)相交处设置有第一弧面(501),所述第二拉削侧面(602)与所述拉削后角面(3)相交处设置有第二弧面(5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转位拉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切削刃(201)一端连接第一过渡刃(801),另一端连接第四过渡刃(804),所述第一过渡刃(801)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削面(101)与所述第一弧面(501)相交处,所述第四过渡刃(804)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削面(101)与所述第二弧面(502)相交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转位拉削刀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副切削刃(701)、第二副切削刃(702)、第三副切削刃(703)和第四副切削刃(704),所述第一副切削刃(701)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削面(101)与所述第一拉削侧面(601)相交处,所述第一副切削刃(701)一端与所述第一过渡刃(801)相连接;所述第二副切削刃(702)设置在所述第二拉削面(102)与所述第一拉削侧面(601)相交处,所述第二副切削刃(702)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渡刃(802)相连接;所述第三副切削刃(703)设置在所述第二拉削面(102)与所述第二拉削侧面(602)相交处,所述第三副切削刃(703)一端与所述第三过渡刃(803)相连接;所述第四副切削刃(704)设置在所述第一拉削面(101)与所述第二拉削侧面(602)相交处,所述第四副切削刃(704)一端与所述第四过渡刃(804)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转位拉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支撑面(11)与所述第一拉削面(101)相交处设置有第一长侧棱(901),所述定位支撑面(11)与所述第二拉削面(102)相交处设置有第二长侧棱(902),所述定位支撑面(11)与所述第一拉削侧面(601)相交处设置有第一短侧棱(1001),所述定位支撑面(11)与所述第二拉削侧面(602)相交处设置有第二短侧棱(1002)。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转位拉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削侧面(601)与所述定位支撑面(11)一垂直面形成第一面面角(B2),第二拉削侧面(602)与所述定位支撑面(11)一垂直面构成第二面面角(B1),第一面面角(B1)与第二面面角(B2)相等,第二面面角的范围是0~45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转位拉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切削(202)形成的长边(21)与所述第二弧面(502)形成的短边(51)构成夹角(K1),夹角(K1)的范围是45~90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转位拉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削面(101)、第二拉削面(102)分别与所述定位支撑面(11)的一垂直面形成第三面面角(A1)、第四面面角(A2),第三面面角(A1)与第四面面角(A2)相等,第三面面角(A1)的范围是0~35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转位拉削刀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拉削后角面(3)与所述定位支撑面(11)中心位置设置有安装孔(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转位拉削刀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4)设置有梯度槽(401)。
CN201510740324.3A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 Active CN1051958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40324.3A CN105195815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40324.3A CN105195815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5815A true CN105195815A (zh) 2015-12-30
CN105195815B CN105195815B (zh) 2017-12-05

Family

ID=54943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40324.3A Active CN105195815B (zh) 2015-11-04 2015-11-04 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195815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97158A (ja) * 2004-04-15 2005-10-27 Nitto Seimitsu Kogyo Kk ブローチ工具
JP2008229743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一体形ヘリカルブローチおよびブローチ加工方法
CN203124816U (zh) * 2012-12-26 2013-08-14 镇江新区恒锋工具有限公司 可转位双面铣刀片
CN204248092U (zh) * 2014-11-27 2015-04-08 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拉削刀具
CN104785835A (zh) * 2013-09-11 2015-07-22 钴碳化钨硬质合金公司 一种具有精加工和粗加工切削刃的切削刀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97158A (ja) * 2004-04-15 2005-10-27 Nitto Seimitsu Kogyo Kk ブローチ工具
JP2008229743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一体形ヘリカルブローチおよびブローチ加工方法
CN203124816U (zh) * 2012-12-26 2013-08-14 镇江新区恒锋工具有限公司 可转位双面铣刀片
CN104785835A (zh) * 2013-09-11 2015-07-22 钴碳化钨硬质合金公司 一种具有精加工和粗加工切削刃的切削刀片
CN204248092U (zh) * 2014-11-27 2015-04-08 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 拉削刀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5815B (zh) 2017-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38512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andsaw blade, and bandsaw blade
CN110449649B (zh) 变前角铣削刀片
JP2013121636A (ja) 縦型刃先交換式切削インサートと隅削りフライスカッタ
CN103737090B (zh) 一种精加工旋转切削刀具
WO2012058863A1 (zh) 一种复合定位复合切削的定心螺旋刀具
CN104162704A (zh) 一种多功能铣削刀片及刀具
CN105195816A (zh) 一种可转位拉刀
CN103769663A (zh) 整体叶盘开槽专用变切宽三面刃铣刀
CN105215469A (zh) 一种复合式硬质合金拉刀
CN205096623U (zh) 一种复合式硬质合金拉刀
CN105195815A (zh) 一种可转位拉削刀片
CN102601401B (zh) 一种切削弹性材料矩形螺纹的组合式车刀
CN203636081U (zh) 一种拉刀
CN201151007Y (zh) 新型t形槽铣刀
CA2864626C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utting blades
CN209157157U (zh) 一种小零件车削内孔及端面刀片
CN105215467A (zh) 一种三面刃硬质合金精拉刀片
CN205237224U (zh) 一种刮刀
CN112191864A (zh) 一种叶片安装环形槽的加工方法
CN109365891B (zh) 一种切槽刀
CN205166032U (zh) 一种可转位拉刀
CN104014860A (zh) 一种精加工铣削刀片及其铣削刀具
CN220591592U (zh) 一种车削刀片结构
CN220560573U (zh) 一种内含一齿多刃的锯条
CN205851894U (zh) 一种加工隔板套内孔凹槽用圆柱定位结构车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