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91486A - 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91486A
CN105191486A CN201380076331.7A CN201380076331A CN105191486A CN 105191486 A CN105191486 A CN 105191486A CN 201380076331 A CN201380076331 A CN 201380076331A CN 105191486 A CN105191486 A CN 1051914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signal
mensuration
base st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633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91486B (zh
Inventor
田中良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wa Kancai Co ltd
Fcnt Co ltd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91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1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91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91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在终端(10)中,接收处理部(12)接收从基站发送的分配信息(即,发送指示)。然后,在第2处理区间的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在所接收到的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检测由其他的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然后,发送处理部(15)将与由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报告给基站。

Description

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的LTE(3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LongTerm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长期演进)的标准化中,为了削减基站装置与终端装置之间的业务量,已经开始讨论终端彼此直接进行通信的D2D(DevicetoDevice:设备到设备)通信。另外,下面有时将基站装置简称为“基站”,将终端装置简称为“终端”。
在进行D2D通信的情况下,终端进行发现作为通信对方的终端的处理、以及对终端间的通信路径的质量进行测定的处理。例如,提出了导入能够唯一识别终端的新的代码而使终端彼此互相发现的技术。在该提案中,各终端依照从基站指定的跳频图案,改变映射终端识别代码的资源(频率和时间)并发送终端识别代码。这里,终端在自身正在发送终端识别代码的时间内无法接收从其他终端发送的终端识别代码。因此,通过改变映射终端识别代码的资源(频率和时间),使得在某时间点终端识别代码的发送时间重叠的2个终端在其他时间点的发送时间不会重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4165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Qualcomm,"LTEDirectOverview",[online],2012年,[2013年4月25日检索],因特网〈http://s3.amazonaws.com/sdieee/205-LTE+Direct+IEEE+VTC+San+Diego.pdf〉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现有的终端间通信路径的质量测定方法中,终端依照从基站一次指定的跳频图案持续发送终端识别代码,因此,例如测定完全部终端间的通信路径的质量所需的时间可能变长。
公开的技术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进行终端间通信路径的质量测定的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公开的方式中,接收与能够在终端间直接通信的终端在所述终端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检测到的来自其他终端的测定用信号相关的报告,向所述终端发送与所述终端发送测定用信号的发送时间相关的第1分配信息,使用在所述第1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由所述终端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所相关的所述报告,形成第2分配信息,将所述形成的第2分配信息发送到所述终端。
发明的效果
根据公开的方式,能够高效地进行终端间通信路径的质量测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通信系统的一例的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站的一例的框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1终端的一例的框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2终端的一例的框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站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实施例1的通信系统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测定指示的形成、以及基于测定指示的测定用信号的发送和测定的一例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测定指示的形成、以及基于测定指示的测定用信号的发送和测定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站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通信系统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实施例3的通信系统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示出实施例3的第1终端的一例的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例3的第2终端的一例的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通信系统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通信系统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图。
图16是示出实施例4的第1终端的一例的框图。
图17是示出实施例4的测定用信号的一例的图。
图18是示出实施例4的第2终端的一例的框图。
图19是示出终端的硬件结构例的图。
图20是示出基站的硬件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公开的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控制方法的实施方式。另外,本申请公开的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控制方法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1]
[通信系统的概要]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通信系统的一例的图。在图1中,通信系统1具有终端10-1、2、3、4、终端40-1、2、3以及基站50。在图1中,小区C50通过基站50的射程区和第1信道频率而被规定。终端10-1、2、3、4是能够进行D2D通信的终端,终端40-1、2、3是不进行D2D通信的终端。以下,在不特别区分终端10-1、2、3、4的情况下,有时总称为终端10。此外,在不特别区分终端40-1、2、3的情况下,有时总称为终端40。此外,图1所示的终端10、终端40以及基站50的数量仅是一例,不限于此。此外,基站50例如也可以是宏基站,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使用了扩展基站(RRH:RadioRemoteHeader)的基站、毫微微基站或小型基站。
终端10在“第1处理区间”中通过根据基站50的小区识别信息(例如,PCI: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CellIdentification))和从基站50分配的终端识别信息(例如,无线网络临时识别符(RNTI:RadioNetworkTemporaryID))而被唯一确定的、发送时间和“测定用信号”,来发送测定用信号。即在“第1处理区间”中,终端10自动地确定发送时间和测定用信号,在所确定出的发送时间内发送所确定出的测定用信号。这里,“测定用信号”是1个终端10与另一个终端10之间的为了测定终端间通信路径的质量测定而使用的信号。另外,也可以基于上述的PCI、RNTI以外的信息来进行测定用信号的设定。例如,也可以基于针对每个终端随机选择的数值信息来进行测定用信号的设定。
此外,终端10在第1处理区间中,在自身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进行检测从其他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的处理。然后,终端10将与第1处理区间中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即,测定报告)发送(报告)给基站50。另外,基站50也可以将与终端10开始测定用信号的发送和检测的时机、即第1处理区间的开始时机有关的信息(即,测定开始指示)发送(通知)给终端10。
基站50在从终端10接收到第1处理区间的检测结果的报告后,对各终端10分配“第2处理区间”中的测定用信号的发送图案。发送信号的发送图案是指,例如,通过发送时间和作为测定用信号来使用的符号序列的组合来规定的图案。这里,基站50以使得与第1处理区间中未被测定的终端间通信路径对应的终端1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方式,分配发送图案。然后,基站50将表示各终端10的发送图案的分配信息(即,测定指示)发送到各终端10。
然后,终端10根据从基站50取得的分配信息,在第2处理区间内的“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发送测定用信号。此外,终端10在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在自身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进行检测从其他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的处理。然后,终端10将与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发送(报告)给基站50。
然后,基站50在从终端10接收到第1测定单位区间的检测结果的报告后,对各终端10分配第2处理区间内的第2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用信号的发送图案。这里,基站50以使得与第1处理区间和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未被测定的终端间通信路径对应的终端1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方式,分配发送图案。然后,基站50将表示各终端10的发送图案的分配信息发送到各终端10。在小区C50内的终端10之间的全部终端间通信路径的检测完成之前,进行这样的由基站50执行的发送图案的分配和由终端10执行的检测结果的报告。即,在第2处理区间中,基本上包含多个测定单位区间。
然后,基站50在第2处理区间结束后,进行控制,使得在“第3处理区间”中由终端40发送测定用信号。终端10根据该测定用信号检测干扰电平。
这样,基站50通过分配信息来控制由终端10进行的测定用信号的发送,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在进行D2D通信的终端10之间的终端间通信路径的质量测定。
[基站50的结构例]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站的一例的框图。在图2中,基站50具有无线部51、接收处理部52、控制部53、发送处理部54。此外,无线部51具有接收无线部55、发送无线部68。此外,接收处理部52具有FFT部56、解调部57、解码部58和分离部59。此外,控制部53具有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ResourceControl)部60、MAC控制部61。此外,发送处理部54具有分组生成部62、MAC调度部63、编码部64、调制部65、复用部66和IFFT部67。
接收无线部55对经由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实施规定的接收无线处理,即下变频、模拟数字转换等,将进行了接收无线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FFT部56。
FFT部56对从接收无线部55取得的接收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将进行了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解调部57。
解调部57对从FFT部56取得的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解码部58。
解码部58对从解调部57取得的接收信号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分离部59。
分离部59从由解码部58取得的接收信号中提取控制信息和接收数据,将所提取出的控制信息输出到无线资源控制部60,并将所提取出的接收数据输出到上位层的功能部。这里,有时在向无线资源控制部60输出的控制信息中包含从终端10发送的上述测定报告。
无线资源控制部60形成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即,RRC(RadioResourceControl)控制信息),将所形成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输出到分组生成部62。
例如,无线资源控制部60形成包含对终端10分配的无线网络临时识别符在内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将所形成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输出到分组生成部62。
无线资源控制部60在第1处理区间开始前,形成包含上述的测定开始指示在内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将所形成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输出到分组生成部62。
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60根据从分离部59取得的控制信息,形成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将所形成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输出到分组生成部62。例如,在第2处理区间中取得了测定报告的情况下,无线资源控制部60根据该测定报告确定还未被测定的终端间通信路径,形成针对与所确定出的终端通信路径对应的终端10的分配信息(即,测定指示)。然后,无线资源控制部60形成包含所形成的测定指示在内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将所形成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输出到分组生成部62。
此外,无线资源控制部60判定是否针对全部的终端间通信路径完成了质量测定。在判定为已完成的情况下,即,在判定为第2处理区间结束的情况下,将完成通知输出到MAC控制部61。
MAC控制部61分配在本站与终端10之间的通信中所使用的资源。该资源例如通过时间和频率来规定。然后,MAC控制部61将包含与所分配的资源(以下有时称作“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在内的个别控制信息输出到MAC调度部63和复用部66。
此外,MAC控制部61在从无线资源控制部60取得完成通知后,向复用部66输出个别控制信息,该个别控制信息包含命令终端4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测定用信号发送指示。
分组生成部62取得发往终端10或发往终端40的发送数据、即用户数据以及从无线资源控制部60发往终端10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使用所取得的用户数据和无线资源控制信息生成发送分组。然后,分组生成部62将所生成的发送分组输出到MAC调度部63。
MAC调度部63将从分组生成部62取得的发往终端10或发往终端40的分组在利用MAC控制部61分配给该终端10或终端40的时间所对应的时机输出到编码部64。另外,MAC调度部63也可以将分组分割为规定的数据大小的数据单元,并将数据单元输出到编码部64。
编码部64对从MAC调度部63取得的分组进行编码处理,将编码处理后的分组输出到调制部65。
调制部65对从编码部64取得的编码处理后的分组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分组输出到复用部66。
复用部66将输入信号映射到规定的资源而进行复用,将复用信号输出到IFFT部67。
具体而言,复用部66从MAC控制部61取得个别控制信息,并将其映射到分配给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例如,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ControlChannel))的资源区域。
此外,复用部66从调制部65取得分组,并将其映射到上述的个别控制信息所表示的下行链路的分配资源。
此外,复用部66在小区C50中取得共同的共同参照信号(CRS:CommonReferenceSignal)、信道状态测定用的参照信号(CSI-RS:ChannelState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以及同步信号(PSS:主同步信号(PrimarySynchronisationSignal),SSS:副同步信号(SecondarySynchronisationSignal))。然后,复用部66将共同参照信号、信道状态测定用的参照信号以及同步信号映射到规定的资源。
IFFT部67对从复用部66取得的复用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逆变换处理,从而形成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信号,将所形成的OFDM信号输出到发送无线部68。另外,IFFT部67也可以进行针对每个符号附加CP(CyclicPrefix:循环前缀)的处理。
发送无线部68对从IFFT部67取得的OFDM信号实施规定的发送无线处理,即数字模拟转换、上变频等来形成无线信号,经由天线发送所形成的无线信号。
[终端10的结构例]
图3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1终端的一例的框图。在图3中,终端10具有无线部11、接收处理部12、控制部13、数据处理部14、发送处理部15。无线部11具有接收无线部16、发送无线部31。此外,接收处理部12具有FFT部17、解调部18、解码部19、控制信道解调部20。此外,控制部13具有小区搜索部21、控制信息处理部22、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测定用信号生成部24。此外,发送处理部15具有复用部25、符号映射部26、复用部27、FFT部28、频率映射部29、IFFT部30。
接收无线部16对经由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实施规定的接收无线处理,即下变频、模拟数字转换等,将进行了接收无线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FFT部17和小区搜索部21。
小区搜索部21根据接收无线处理后的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同步信号,确定与该同步信号对应的小区ID(例如,PCI:物理小区标识(PhysicalCellIdentification))。即,小区搜索部21确定本站所归属的小区C50的小区ID。然后,小区搜索部21将所确定出的小区ID输出到控制信息处理部22。
FFT部17对进行了接收无线处理后的接收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将进行了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解调部18、控制信道解调部20以及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
解调部18从控制信道解调部20取得资源分配信息,在从FFT部17取得的接收信号内,对映射到与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的信号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解码部19。
解码部19从控制信道解调部20取得资源分配信息,在从解调部18取得的接收信号内,对映射到与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的信号进行解码,输出所得到的接收数据。
控制信道解调部20从控制信息处理部22取得无线网络临时识别符,在从FFT部17取得的接收信号内,在与RNTI所示的PDCCH区域的搜索空间对应的部分中搜索以本站为目的地的控制信息。然后,控制信道解调部20在找到以本站为目的地的资源分配信息的情况下,将该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解调部18和解码部19。
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在本站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针对从其他的终端10或终端4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进行检测处理,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信息处理部22。
控制信息处理部22从由解码部19输出的接收数据中提取从基站50发送的RNTI,将所提取出的RNTI输出到控制信道解调部20。
此外,控制信息处理部22在第1处理区间中,根据基站50的PCI和无线网络临时识别符,确定本站的发送时间和测定用信号。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22使测定用信号生成部24生成所确定出的测定用信号,并且,使其在所确定出的发送时间输出测定用信号。此外,控制信息处理部22形成第1处理区间的测定报告,将所形成的测定报告输出到复用部25。另外,后面详细说明测定用信号。
此外,控制信息处理部22在第2处理区间中,使测定用信号生成部24生成包含于接收数据中的测定指示所示的测定用信号,并且,使其在该测定指示所示的发送时间输出测定用信号。此外,控制信息处理部22形成第2处理区间的测定报告,将所形成的测定报告输出到复用部25。针对每个测定单位区间形成该测定报告,并将其发送到基站50。
此外,控制信息处理部22在第3处理区间中,形成由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检测到的关于终端40的测定用信号的测定报告,将所形成的测定报告输出到复用部25。
数据处理部14将用户数据输出到复用部25。
复用部25将从数据处理部14取得的用户数据和从控制信息处理部22取得的各种信息映射到规定的资源,从而形成复用信号,将所形成的复用信号输出到符号映射部26。
符号映射部26将从复用部25取得的复用信号映射到符号,将所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到复用部27。
复用部27对从符号映射部26取得的调制信号和导频信号进行复用,将复用信号输出到FFT部28。
FFT部28对从复用部27取得的复用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将进行了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的复用信号输出到频率映射部29。
频率映射部29将从FFT部28取得的复用信号映射到规定的频率,将所得到的发送信号输出到IFFT部30。
IFFT部30对从频率映射部29取得的发送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逆变换处理,从而形成OFDM信号,将所形成的OFDM信号输出到发送无线部31。
发送无线部31对从IFFT部30取得的OFDM信号实施规定的发送无线处理,即数字模拟转换、上变频等来形成无线信号,经由天线发送所形成的无线信号。
[终端40的结构例]
图4是示出实施例1的第2终端的一例的框图。在图4中,终端40具有无线部41、接收处理部42、控制部43、数据处理部44、发送处理部45。终端40的基本结构与终端10相同。即,无线部41与无线部11对应,接收处理部42与接收处理部12对应。此外,控制部43与控制部13对应,数据处理部44与数据处理部14对应。此外,发送处理部45与发送处理部15对应。
但是,终端40是不进行D2D通信的终端,因此,不执行第1处理区间和第2处理区间的处理。此外,在终端40中,控制部43在第3处理区间中从基站50取得测定用信号发送指示后,在与该指示对应的发送时间将测定用发送信号输出到发送处理部45。由此,从终端40发送测定用信号。该测定用信号用于测定从终端40对终端10的干扰电平。
[通信系统1的动作例]
对具有以上结构的通信系统1的处理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图5是示出实施例1的基站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6是示出实施例1的通信系统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图。
<关于第1处理区间>
在基站50中,无线资源控制部60形成包含测定开始指示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将所形成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发送到终端10(步骤S101)。
终端10在接收到包含测定开始指示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后,开始第1处理区间的处理。首先,终端10按照测定用信号的发送规则来发送测定用信号。例如,终端10根据小区C50的PCI和被分配到终端10的RNTI,确定由终端10发送的作为测定用信号的ZC(Zadoff-Chu)序列的编号和循环移位量、以及终端1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子帧的图案。该ZC序列和由终端40用作RACH(RandomAccessPreamble:随机接入信道)前导码的ZC序列相同。即,终端10使用与RACH前导码中使用的符号序列相同种类的符号序列。
例如,RACH前导码中使用的ZC序列的序列长度NZC为NZC=839,Z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存在最大64种。因此,序列长度的全部图案能够利用10比特表示,循环移位量的全部图案能够利用6比特表示。此外,PCI利用9比特表示,RNTI利用16比特表示。因此,终端10确定由PCI的比特列和RNTI的最后比特(即,第16比特)构成的比特列所示的序列编号的ZC序列。此外,终端10取得与由RNTI的第10比特到第15比特构成的比特列对应的循环移位量。此外,终端10确定与由RNTI的第1比特到第9比特构成的比特列对应的发送子帧的图案。例如,在将第1处理区间中某个终端1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子帧的数量N设定为12个、1个终端10在第1处理区间中发送测定用信号的子帧的数量M设定为4个的情况下,发送子帧的图案的数量K为495种。因此,如果是9比特的比特列,则能够表示全部的发送子帧的图案。另外,在图6的例中,在第1处理区间中标记为阴影线的帧是包含发送子帧的发送帧,在各发送帧内的10个子帧内,第2个子帧是发送子帧。
然后,终端10利用根据小区C50的PCI和被分配到终端10的RNTI而确定出的、测定用信号和发送子帧,来发送测定用信号。此外,终端10在自身未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时机检测由其他的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
然后,终端10将与第1处理区间中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作为测定报告而发送(报告)给基站50,基站50接收第1处理区间的测定报告(步骤S102)。
如以上那样,在第1处理区间中,终端10根据小区C50的PCI和被分配到终端10的RNTI,自动地确定测定用信号和发送子帧,利用发送子帧发送所确定出的测定用信号。由此,能够省略基站50对终端10分配测定用信号和发送子帧的处理。
此外,终端10使用的ZC序列是根据PCI来决定的,因此,能够防止在相邻小区间使用相同的ZC序列。
此外,终端10能够根据小区C50的PCI来确定归属于小区C50的其他终端10发送的ZC序列。由此,能够省略基站50对终端10通知检测对象的ZC序列的处理。
<关于第2处理区间>
在基站50中,无线资源控制部60在从终端10取得第1处理区间的测定报告后,根据该测定报告,确定还未被测定的终端间通信路径,形成针对与所确定出的终端间通信路径对应的终端10的分配信息(即,测定指示)(步骤S103)。
然后,无线资源控制部60将测定指示发送给与该测定指示对应的终端10(步骤S104)。该测定指示是关于上述的第1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指示。
在接收到测定指示的终端10中,控制信息处理部22在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使测定用信号生成部24生成测定指示所示的测定用信号,并且,使其在该测定指示所示的发送时间发送测定用信号。
此外,在终端10中,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在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的本站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针对从其他终端10或终端4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进行检测处理,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信息处理部22。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22形成第1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报告,将所形成的测定报告发送到基站50。
然后,在基站50中,无线资源控制部60接收关于第1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报告(步骤S105)。
然后,无线资源控制部60判断是否完成了小区C50内的终端10之间的全部终端间通信路径的测定(步骤S106)。
然后,在判断为未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06否定),无线资源控制部60形成第2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指示(步骤S103)。这里,无线资源控制部60以使得与第1处理区间和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未被测定的终端间通信路径对应的终端1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方式,来分配发送图案。在小区C50内的终端10之间的全部终端间通信路径的检测完成之前,进行这样的由基站50进行的发送图案的分配和由终端10进行的检测结果的报告。即,重复步骤S103到步骤S106的处理,直到小区C50内的终端10之间的全部终端间通信路径的检测完成。
这里,举出具体例子来说明测定指示的形成以及基于测定指示的测定用信号的发送和测定。图7和图8是用于说明测定指示的形成、以及基于测定指示的测定用信号的发送和测定的一例的图。
假设在第1处理区间结束的时间点,6个终端10(图7、8中的UE1-6)的终端间通信路径未被测定。该情况下,基站50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1测定单位区间(该图中记载为第1次)中,形成使UE1-3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测定指示。然后,基站50对UE1-3发送测定指示。然后,如图8所示,取得测定指示的UE1-3在第1测定单位区间(该图中记载为第1次)中发送测定用信号,UE4-6检测从UE1-3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然后,UE4-6将第1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报告发送到基站50。这里,第1测定单位区间的可测定链路(即,能够测定的终端间通信路径)为E1,4、E1,5、E1,6、E2,4、E2,5、E2,6、E3,4、E3,5、E3,6这9个。另外,例如,E1,4表示UE1与UE4之间的终端间通信路径。
然后,基站50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2测定单位区间(该图中记载为第2次)中,形成使UE1、4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测定指示。然后,基站50对UE1、4发送测定指示。然后,如图8所示,取得测定指示的UE1、4在第2测定单位区间(该图中记载为第2次)中发送测定用信号,UE2、3、5、6检测从UE1、4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然后,UE2、3、5、6将第2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报告发送到基站50。这里,第2测定单位区间的新的可测定链路(即,能够测定的终端间通信路径)为E1,2、E1,3、E4,5、E4、6这4个。
然后,基站50例如如图7所示,在第3测定单位区间(该图中记载为第3次)中,形成使UE2、5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测定指示。然后,基站50对UE2、5发送测定指示。然后,如图8所示,取得测定指示的UE2、5在第3测定单位区间(该图中记载为第3次)中发送测定用信号,UE3、6检测从UE2、5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然后,UE2、5将第2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报告发送到基站50。这里,第3测定单位区间的新的可测定链路(即,能够测定的终端间通信路径)为E2,3和E5,6这2个。这样,针对全部的终端间通信路径的测定完成。
<关于第3处理区间>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06肯定),第3处理区间开始。即,在基站50中,MAC控制部61发送个别控制信息,该个别控制信息包含命令终端4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测定用信号发送指示(步骤S107)。
然后,在终端40中,控制部43在第3处理区间中从基站50取得测定用信号发送指示后,在与该指示对应的发送时间发送测定用发送信号。
然后,在终端10中,控制信息处理部22形成关于在第3处理区间中由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检测到的终端40的测定用信号的测定报告,将所形成的测定报告发送(报告)到基站50。
然后,基站50接收从终端10发送的第3处理区间的测定报告(步骤S108)。
另外,基站50也可以对终端10通知图6的测定期间(Measurementperiod)T1、测定持续期间(Measurementduration)T2以及测定周期(Measurementcycle)T3。基站50也可以根据例如终端10的数量、小区间协调结果等来决定T1、T2和T3。由此,终端10能够自动地重复第1处理区间到第3处理区间的设定。但是,由于T2有时会变化,因此也可以不指定T2。另外,测定期间(Measurementperiod)T1是第2处理区间中进行测定和报告的单位区间。此外,测定持续期间(Measurementduration)T2是第1处理区间到第3处理区间的期间。此外,测定周期(Measurementcycle)T3是重复第1处理区间到第3处理区间的设定的周期。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在终端10中,发送处理部15按照控制部13的控制,在第1处理区间中发送根据基站50的小区识别信息(即,PCI)和从基站50分配的终端识别信息(即,RNTI)而唯一确定的测定用信号。然后,在终端10中,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在第1处理区间中,在终端10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检测从其他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然后,发送处理部15向基站50报告与由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
根据该终端10的结构,终端10能够自动地确定测定用信号和发送子帧,利用发送子帧发送所确定出的测定用信号。由此,能够省略基站50对终端10分配测定用信号和发送子帧的处理,能够降低基站50的负荷,并且能够削减信令。
此外,根据该终端10的结构,由于能够根据小区识别信息来决定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因此,能够防止在相邻小区间使用相同的测定用信号。
此外,根据该终端10的结构,终端10能够确定归属于相同小区内的其他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由此,能够省略基站50对终端10通知检测对象的测定用信号的处理,能够降低基站50的负荷,并且能够削减信令。
此外,根据该终端10的结构,由于能够向基站50报告与第1处理区间中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因此,能够缩短到第2处理区间完成为止的时间。
此外,在终端10中,接收处理部12接收从基站50发送的分配信息(即,发送指示)。然后,在第2处理区间的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在接收到的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检测其他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然后,发送处理部15向基站50报告与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
根据该终端10的结构,能够向基站50报告第1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结果。
此外,在基站50中,接收处理部52接收与第2处理区间的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由终端10检测到的来自其他终端10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报告。然后,控制部53根据接收到的报告,形成第2测定单位区间的分配信息(即,测定指示),并使发送处理部54发送该信息。
根据该基站50的结构,能够适当控制在第2测定单位区间中发送测定用信号的终端10和检测该测定用信号的终端10。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进行终端间通信路径的质量测定。
此外,在基站50中,控制部53使发送处理部54发送用于在第3处理区间中使终端4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指示。终端4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与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的种类相同。
根据该基站50的结构,终端10能够测定终端40产生的干扰电平。此外,由于终端4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与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的种类相同,因此,基站50能够测定从终端10发送的信号对从终端40发送的信号赋予的干扰电平。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设置了终端10进行测定用信号的发送和测定的第1处理期间。与此相对,实施例2是没有设置第1处理区间的实施例。实施例2的基站和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的基站50和终端10、40基本相同,因此,使用图2、3、4进行说明。
图9是示出实施例2的基站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0是示出实施例2的通信系统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图。
<关于第2处理区间>
在基站50中,无线资源控制部60形成针对第1测定单位期间的终端10的分配信息(即,测定指示)(步骤S201)。
然后,无线资源控制部60将测定指示发送到与该测定指示对应的终端10(步骤S202)。
在接收到测定指示的终端10中,控制信息处理部22在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使测定用信号生成部24生成测定指示所示的测定用信号,并且使其在该测定指示所示的发送时间发送测定用信号。另外,在图10的例中,在第2处理区间中被标记为阴影线的帧是包含发送子帧的发送帧,在各发送帧内的10个子帧之内,第2个子帧是发送子帧。
此外,在终端10中,测定用信号生成部24在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的本站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针对从其他的终端10或终端4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进行检测处理,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信息处理部22。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22形成第1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报告,将所形成的测定报告发送到基站50。
然后,在基站50中,无线资源控制部60接收关于第1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报告(步骤S203)。
然后,无线资源控制部60判断是否完成了小区C50内的终端10之间的全部终端间通信路径的测定(步骤S204)。
然后,在判断为未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204否定),无线资源控制部60形成第2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指示(步骤S201)。这里,无线资源控制部60以使得与第1处理区间和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未被测定的终端间通信路径对应的终端1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方式,来分配发送图案。在小区C50内的终端10之间的全部终端间通信路径的检测完成之前,进行这样的由基站50进行的发送图案的分配和由终端10进行的检测结果的报告。即,重复步骤S201到步骤S204的处理,直到小区C50内的终端10之间的全部终端间通信路径的检测完成。
<关于第3处理区间>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已经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204肯定),第3处理区间开始。即,在基站50中,MAC控制部61发送个别控制信息,该个别控制信息包含命令终端4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测定用信号发送指示(步骤S205)。
然后,在终端40中,控制部43在第3处理区间中从基站50取得测定用信号发送指示后,在与该指示对应的发送时间发送测定用发送信号。
然后,在终端10中,控制信息处理部22形成与在第3处理区间中由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检测到的终端40的测定用信号相关的测定报告,将所形成的测定报告发送(报告)到基站50。
然后,基站50接收从终端10发送的第3处理区间的测定报告(步骤S206)。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在终端10中,接收处理部12接收从基站50发送的分配信息(即,发送指示)。然后,在第2处理区间的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在接收到的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检测其他的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然后,发送处理部15向基站50报告与测定用信号检测部23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
根据该终端10的结构,能够向基站50报告第1测定单位区间的测定结果。
此外,在基站50中,接收处理部52接收与第2处理区间的第1测定单位区间中由终端10检测到的来自其他终端10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报告。然后,控制部53根据接收到的报告,形成第2测定单位区间的分配信息(即,测定指示),并使发送处理部54发送该信息。
根据该基站50的结构,能够适当控制在第2测定单位区间中发送测定用信号的终端10和检测该测定用信号的终端10。其结果是,能够高效地进行终端间通信路径的质量测定。
此外,在基站50中,控制部53使发送处理部54发送用于在第3处理区间中使终端40发送测定用信号的指示。终端4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与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的种类相同。
根据该基站50的结构,终端10能够测定终端40产生的干扰电平。此外,由于终端4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与终端1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的种类相同,因此,基站50能够测定从终端10发送的信号对从终端40发送的信号赋予的干扰电平。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终端10根据来自基站50的指示、或者基站50的小区识别信息以及终端10被基站50分配的终端识别信息,来发送测定用信号。与此相对,在实施例3中,终端根据在终端自身随机产生的随机数来发送测定用信号。即,在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是以终端10存在于基站50的小区服务区内为前提的。与此相对,在实施例3中,终端可以存在于基站的小区的服务区内,也可以存在于服务区外。此外,在实施例3中,以在终端之间建立了同步为前提。例如,根据1个终端发送的同步信号,其他的终端建立与该1个终端之间的同步。
[通信系统的概要]
图11是示出实施例3的通信系统的一例的图。在图11中,通信系统2具有终端70、终端100。终端70和终端100是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的终端,但是,这里,将终端70作为开始寻找存在于周边的终端的处理的“第1终端”,即发送测定用信号的“第1终端”,将终端100作为接收该测定用终端的“第2终端”。因此,还存在终端100作为第1终端进行动作、终端70作为第2终端进行动作的情况。另外,在图11中,仅示出了2个终端70和终端100,但是,通信系统2中包含的终端的数量不限于此。通信系统2中包含的各终端能够作为上述的第1终端和第2终端中的任意一方来进行动作。
终端70确定根据终端70自身随机决定的随机数值而唯一确定的“与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即,随机数值和“与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根据规定的规则而被对应起来。例如,终端70至少确定用作测定用信号的序列的识别信息(例如,ZC序列的序列编号),来作为“与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此外,“与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中也可以包含上述的序列的循环移位量。进而,终端70也可以确定根据终端70自身随机决定的随机数值而唯一确定的“发送时间”。另外,也可以代替随机数值而使用每个终端固有的识别符(例如,IMEI(InternationalMobileEquipmentIdentifier:国际移动设备身份码)、或者每个USIM(UniversalSubscriberIdentificationModule:全球用户身份模块)固有的IMSI(InternationalMobileSubscriberIdentity:国际移动用户标识))。
然后,终端70发送与所确定出的“与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对应的测定用信号。这里,在图11中,区A70示出从终端70发送的信号为规定的功率值以上而到达的范围。在图11中,由于区A70中存在终端100,因此,从终端7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到达终端100。
然后,终端100接收从终端7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然后,终端100计算与所接收的测定用信号相对应的值。即,终端100尝试对上述的随机数值进行逆运算。然后,终端100发送针对所接收的测定用信号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计算出的值和终端100的识别信息。
然后,终端70接收从终端100发送的响应信号。这里,终端70在终端70自身决定的上述随机数值与响应信号中包含的值一致的情况下,能够识别出该响应信号是发往终端70的信号。即,使用上述的随机数值作为“目的地信息”。
然后,在终端70自身决定的上述随机数值与和响应信号一起接收到的值一致的情况下,终端70将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与终端100的识别信息一起进行发送。这里,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至少包含终端70的物理识别符(即,物理设备ID)。物理设备ID例如是IP地址。此外,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也可以包含服务类型识别符(即,服务类型ID)。服务类型ID例如是用于确定执行对象的应用的应用ID。
然后,终端100接收从终端70发送的“详细服务信息”和终端100的识别信息。这里,终端100通过接收从终端70发送的详细服务信息和终端100的识别信息,从而能够识别出该详细服务信息是发往终端100的。即,终端100的识别信息被作为目的地信息来使用。而且,详细服务信息中包含的终端70的物理识别符(即,终端70的识别信息)被作为发送源信息来使用。
然后,终端100根据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决定是否承认终端70作为通信对方。例如,在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未包含服务类型识别符的情况下,终端100根据终端100自身是否能够执行与该服务类型识别符对应的应用,来决定是否承认终端70作为通信对方。
然后,终端100在承认终端70作为通信对方的情况下,将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与终端70的识别信息一起进行发送。在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至少包含终端100的物理识别符(即,终端100的识别信息)。物理设备ID例如是IP地址。此外,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也可以包含服务类型识别符(即,服务类型ID)。服务类型ID例如是用于确定执行对象的应用的应用ID。
然后,终端70根据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来决定是否承认终端100作为通信对方。例如,在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包含有服务类型识别符,终端70根据终端70自身是否能够执行与该服务类型识别符对应的应用,来决定是否承认终端100作为通信对方。
然后,终端70在承认终端100作为通信对方的情况下,将终端100的识别信息、“资源分配信息”和数据信号发送到终端100。从终端70发送的资源分配信息表示映射了从终端70发送的数据信号的资源。因此,终端100在接收到发往终端100的资源分配信息后,从接收信号中提取该资源分配信息所示的资源中所映射的数据信号。
然后,终端100将终端70的识别信息、“资源分配信息”和数据信号发送到终端70。从终端100发送的资源分配信息表示映射了从终端100发送的数据信号的资源。因此,终端70在接收到发往终端70的资源分配信息后,从接收信号提取该资源分配信息所示的资源中所映射的数据信号。
如以上那样,终端70和终端100能够不经由基站而开始D2D通信。此外,由于发送与终端70随机地决定的随机数值对应的测定用信号,因此,能够降低终端70的测定用信号与其他终端70的测定用信号重复的可能性。其结果是,终端70能够高效地发现存在于终端70的周边的终端,并且,能够高效地执行终端70与所发现的终端之间的通信路径的质量测定。
[第1终端的结构例]
图12是示出实施例3的第1终端的一例的框图。在图12中,终端70具有控制部71、数据处理部72、发送处理部73、无线部74、接收处理部75。此外,控制部71具有控制信息处理部76、测定用信号生成部77、载波感测部78、响应信号检测部79。此外,发送处理部73具有复用部80、符号映射部81、复用部82、FFT部83、频率映射部84、IFFT部85。此外,无线部74具有发送无线部86、接收无线部87。此外,接收处理部75具有FFT部88、均衡部89、IFFT部90、控制信道解调部91、解调部92、解码部93。
控制信息处理部76随机地决定随机数值,根据所决定出的随机数值,确定终端70自身的发送时间和测定用信号。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76使测定用信号生成部77生成所确定出的测定用信号,并使其在所确定出的发送时间输出测定用信号。
此外,在通过响应信号检测部79检测到根据所发送的测定用信号而从终端100发送的发往终端70的响应信号后,控制信息处理部76将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与响应信号中包含的终端100的识别信息一起输出到复用部80。在响应信号中包含有无线资源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将该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映射到该无线资源信息所示的资源,与终端100的识别信息一起发送该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此外,在响应信号中未包含无线资源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载波感测部78的检测功率值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时刻,即未进行终端70以外的终端的发送的时刻,发送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即,终端70的详细信息也可以通过CSMA/CA(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ollisionAvoidance(冲突避免))方式来发送。另外,如上所述,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至少包含终端70的物理识别符(即,物理设备ID)。此外,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也可以包含服务类型识别符(即,服务类型ID)。进而,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也可以包含终端100进行的详细服务信息的发送中使用的无线资源的信息、以及与终端70的发送功率有关的信息。
此外,在通过响应信号检测部79检测到根据所发送的详细服务信息而从终端100发送的发往终端70的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后,控制信息处理部76决定是否承认终端100作为通信对方。然后,在承认了终端100作为通信对方的情况下,控制信息处理部76将终端100的识别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复用部80。另外,后面详细说明测定用信号。
载波感测部78根据从接收无线部87输出的接收信号来进行载波感测处理。即,载波感测部78测定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将测定结果输出到控制信息处理部76。
响应信号检测部79输入从解码部93输出的接收数据,检测从终端100发往终端70的响应信号和详细服务信息。然后,响应信号检测部79将所检测到的响应信号和详细服务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处理部76。另外,在响应信号中包含的值与由控制信息处理部76决定的随机数值一致的情况下,响应信号检测部79识别出该响应信号是发往终端70的响应信号。此外,在与详细服务信息一起接收到终端70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响应信号检测部79识别出该详细服务信息是发往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
数据处理部72将用户数据输出到复用部80。
复用部80将从数据处理部72取得的用户数据和从控制信息处理部76取得的各种信息映射到规定的资源上,从而形成复用信号,将所形成的复用信号输出到符号映射部81。
符号映射部81将从复用部80取得的复用信号映射到符号,将所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到复用部82。
复用部82例如对从符号映射部81取得的调制信号、从测定用信号生成部77取得的测定用信号、导频信号以及同步信号进行复用,将复用信号输出到FFT部83。
FFT部83对从复用部82取得的复用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将进行了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的复用信号输出到频率映射部84。
频率映射部84将从FFT部83取得的复用信号映射到规定的频率,将所得到的发送信号输出到IFFT部85。
IFFT部85对从频率映射部84取得的发送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逆变换处理,从而生成OFDM信号,将所形成的OFDM信号输出到发送无线部86。
发送无线部86对从IFFT部85取得的OFDM信号实施规定的发送无线处理,即数字模拟转换、上变频等来形成无线信号,经由天线发送所形成的无线信号。
接收无线部87对经由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实施规定的接收无线处理,即下变频、模拟数字转换等,将接收无线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FFT部88和载波感测部78。
FFT部88对进行了接收无线处理后的接收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将进行了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均衡部89。
均衡部89对从FFT部88取得的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的接收信号执行频率均衡处理,将进行了频率均衡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IFFT部90。
IFFT部90对从均衡部89取得的频率均衡处理后的接收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逆变换处理,将进行了高速傅里叶逆变换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控制信道解调部91和解调部92。
解调部92从控制信道解调部91取得资源分配信息,对从IFFT部90取得的接收信号内与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中所映射的信号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解码部93。
解码部93从控制信道解调部91取得资源分配信息,对从解调部92取得的接收信号内与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中所映射的信号进行解码,输出所得到的接收数据。
控制信道解调部91在从IFFT部90取得的接收信号内搜索发往终端70的控制信息。然后,控制信道解调部91在发现了发往终端70的资源分配信息的情况下,将该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解调部92和解码部93。
[第2终端的结构例]
图13是示出实施例3的第2终端的一例的框图。在图13中,终端100具有无线部101、控制部102、数据处理部103、发送处理部104、接收处理部105。此外,控制部102具有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控制信息处理部107、载波感测部108、响应信号检测部109。此外,发送处理部104具有复用部110、符号映射部111、复用部112、FFT部113、频率映射部114、IFFT部115。此外,无线部101具有发送无线部116、接收无线部117。此外,接收处理部105具有FFT部118、均衡部119、IFFT部120、控制信道解调部121、解调部122、解码部123。
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在从接收无线部117取得的接收信号内检测测定用信号。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例如对测定用信号的识别信息和循环移位量进行检测。然后,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信息处理部107。
控制信息处理部107根据从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取得的检测结果,计算与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对应的值。即,控制信息处理部107尝试对上述的随机数值进行逆运算。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107向复用部110输出针对所接收到的测定用信号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计算出的值和终端100的识别信息。另外,也可以在从接收到测定用信号的时刻起经过了预先决定的时间时发送响应信号。或者,也可以在载波感测部108的检测功率值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时刻,即,未进行终端100以外的终端的发送的时刻发送响应信号。即,响应信号也可以通过CSMA/CA(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载波侦听多路访问)/CollisionAvoidance(冲突避免))方式来发送。
此外,在通过响应信号检测部109检测到根据所发送的响应信号而从终端70发送的发往终端100的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后,控制信息处理部107决定是否承认终端70为通信对方。然后,在承认终端70作为通信对方的情况下,控制信息处理部107将终端70的识别信息和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输出到复用部110。在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包含无线资源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将该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映射到该无线资源信息所示的资源,与终端70的识别信息一起进行发送。此外,在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未包含无线资源信息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载波感测部108的检测功率值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时刻,即,在未进行终端100以外的终端的发送的时刻发送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即,终端100的详细信息也可以通过CSMA/CA方式来发送。另外,如上所述,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至少包含终端100的物理识别符(即,物理设备ID)。此外,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也可以包含服务类型识别符(即,服务类型ID)。进而,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也可以包含终端70进行的详细服务信息的发送中所使用的无线资源的信息、以及与终端100的发送功率有关的信息。
此外,控制信息处理部107在从终端70接收到资源分配信息和数据后,将终端70的识别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复用部110。
载波感测部108根据从接收无线部117输出的接收信号,进行载波感测处理。即,载波感测部108测定接收信号的接收功率,将测定结果输出到控制信息处理部107。
响应信号检测部109输入从解码部123输出的接收数据,检测从终端70发往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然后,响应信号检测部109将检测到的详细服务信息输出到控制信息处理部107。另外,在与详细服务信息一起接收到终端100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响应信号检测部109识别出该详细服务信息是发往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
数据处理部103将用户数据输出到复用部110。
复用部110将从数据处理部103取得的用户数据和从控制信息处理部107取得的各种信息映射到规定的资源,从而形成复用信号,将所形成的复用信号输出到符号映射部111。
符号映射部111将从复用部110取得的复用信号映射到符号,将所得到的调制信号输出到复用部112。
复用部112例如对从符号映射部111取得的调制信号、以及导频信号和同步信号进行复用,将复用信号输出到FFT部113。
FFT部113对从复用部112取得的复用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将进行了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的复用信号输出到频率映射部114。
频率映射部114将从FFT部113取得的复用信号映射到规定的频率,将所得到的发送信号输出到IFFT部115。
IFFT部115对从频率映射部114取得的发送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逆变换处理,从而形成OFDM信号,将所形成的OFDM信号输出到发送无线部116。
发送无线部116对从IFFT部115取得的OFDM信号实施规定的发送无线处理,即数字模拟转换、上变频等来形成无线信号,经由天线发送所形成的无线信号。
接收无线部117对经由天线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实施规定的接收无线处理,即下变频、模拟数字转换等,将接收无线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FFT部118、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以及载波感测部108。
FFT部118对接收无线处理后的接收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将进行了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均衡部119。
均衡部119对从FFT部118取得的高速傅里叶变换处理后的接收信号执行频率均衡处理,将进行了频率均衡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IFFT部120。
IFFT部120对从均衡部119取得的频率均衡处理后的接收信号实施高速傅里叶逆变换处理,将进行了高速傅里叶逆变换处理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控制信道解调部121和解调部122。
解调部122从控制信道解调部121取得资源分配信息,对从IFFT部120取得的接收信号内与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中所映射的信号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接收信号输出到解码部123。
解码部123从控制信道解调部121取得资源分配信息,对从解调部122取得的接收信号内与资源分配信息对应的资源中所映射的信号进行解码,输出所得到的接收数据。
控制信道解调部121在从IFFT部120取得的接收信号内搜索发往终端100的控制信息。然后,控制信道解调部121在找到了发往终端100的资源分配信息的情况下,将该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解调部122和解码部123。
[通信系统的动作例]
图14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通信系统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图。
在终端70中,控制信息处理部76随机地决定随机数值(步骤S301)。例如,控制信息处理部76决定随机数值X1和随机数值X2。随机数值X1例如是12比特。然后,随机数值X1的12比特内的9比特对应于839种ZC序列中的任意一种序列编号,其余3比特对应于8种循环移位量中的任意一种。此外,随机数值X2是9比特,对应于发送子帧的图案中的任意一方。
然后,终端70生成与随机数值X1对应的测定用信号(步骤S302),根据发送子帧的图案发送所生成的测定用信号(步骤S303)。另外,也可以在用于测定用信号的信道上发送测定用信号。
在终端100中,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检测从终端7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也可以在上述的用于测定用信号的信道上执行该检测处理。
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107根据从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取得的检测结果,计算与所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对应的值。即,控制信息处理部107尝试对上述的随机数值X1进行逆运算。
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107生成针对所接收到的测定用信号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计算出的值和终端100的识别信息(步骤S304),使发送处理部104发送所生成的响应信号(步骤S305)。另外,该响应信号可以在上述的用于测定用信号的信道上进行发送,也可以在其他的信道上进行发送。
然后,在终端70中,响应信号检测部79检测从终端100发往终端70的响应信号。该检测处理可以在上述的用于测定用信号的信道上执行,也可以在上述的其他的信道中执行。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76使发送处理部73发送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和响应信号中包含的终端100的识别信息(步骤S306)。
然后,在终端100中,响应信号检测部109检测从终端70发往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107使发送处理部104发送终端70的识别信息和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步骤S307)。
然后,在终端70中,控制信息处理部76决定是否将终端100作为通信对方(步骤S308)。然后,在决定将终端100作为通信对方的情况下,控制信息处理部76使发送处理部73发送终端100的识别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步骤S309)。
然后,在终端100中,控制信息处理部107在从终端70接收到资源分配信息和数据后,使发送处理部104发送终端70的识别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步骤S310)。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通信系统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图。特别地,在图15中示出了在同时期从多个终端70发送相同的测定用信号的情况的处理动作。
如图15所示,终端100接收在终端70-1、2中同时期生成而发送的测定用信号(步骤S301-1、2,步骤S302-1、2,步骤S303-1、2)。
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107生成针对所检测的测定用信号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根据所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而计算出的值以及终端100的识别信息(步骤S304),使发送处理部104发送所生成的响应信号(步骤S305)。
然后,在终端70-1、2中,响应信号检测部79检测从终端100发往终端70-1、2的响应信号。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76使发送处理部73发送终端70-1、2的详细服务信息和响应信号中包含的终端100的识别信息(步骤S306-1、2)。
然后,在终端100中,控制信息处理部107从终端70-1、2中决定通信对方(步骤S401)。这里,假设选择了终端70-1作为通信对方。
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107使发送处理部104发送被决定为通信对方的终端70-1的识别信息和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步骤S307)。另外,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与终端70-1一起被发送,另一方面,由于不与终端70-2一起被发送,因此,终端70-2能够识别未发送发往终端70-2的详细服务信息。
然后,在终端70-1中,控制信息处理部76决定是否将终端100作为通信对方(步骤S308)。然后,在将终端100决定为通信对方的情况下,控制信息处理部76使发送处理部73发送终端100的识别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步骤S309)。
然后,在终端100中,控制信息处理部107在从终端70-1接收到资源分配信息和数据后,使发送处理部104发送终端70-1的识别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步骤S310)。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在终端70中,控制部71确定根据终端70自身随机决定的随机数值、或对终端70固有地分配的识别符的值(例如,IMEI或IMSI)而唯一确定的与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然后,发送处理部73发送由控制部71确定出的测定用信号。
根据该终端70的结构,由于发送与终端70随机决定的随机数值、或对终端70固有地分配的识别符的值对应的测定用信号,因此,能够降低终端70的测定用信号与其他的终端70的测定用信号重复的可能性。其结果是,终端70能够高效地发现存在于终端70的周边的终端,并且,能够高效地执行终端70与所发现的终端之间的通信路径的质量测定。
然后,控制部71至少确定作为测定用信号来使用的序列的识别信息,作为与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例如,作为与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控制部71确定作为测定用信号来使用的序列的识别信息、序列的循环移位量、以及发送测定用信号的子帧的图案。
此外,在终端70中,接收处理部75接收根据所发送的测定用信号而从终端100发送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由终端100根据所接收的测定用信号进行逆运算而得到的值以及终端100的识别信息。然后,发送处理部73在通过接收处理部75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将至少包含终端70的物理识别符的详细服务信息与终端100的识别信息一起进行发送。
此外,在终端100中,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检测从终端100发送的测定用信号,控制信息处理部107计算与通过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相对应的值。然后,发送处理部104发送针对由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的响应信号,响应信号包含由该控制信息处理部107计算出的值和终端100的识别信息。
通过该终端100的结构,终端70能够根据随机数值判定响应信号是否是发往终端70的响应信号。
此外,在终端100中,接收处理部105接收详细服务信息,该详细服务信息作为针对响应信号的响应而从终端70被发送,并且包含终端70的物理识别符。然后,发送处理部104将终端1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与终端70的物理识别符一起进行发送。
[实施例4]
实施例3以在终端之间建立了同步为前提。与此相对,实施例4以在终端之间未建立同步为前提。即,在实施例4中,1个终端与其他终端是非同步的。
[第1终端的结构例]
图16是示出实施例4的第1终端的一例的框图。在图16中,终端170具有控制信息处理部176和测定用信号生成部177。
控制信息处理部176随机地决定随机数值,根据所决定的随机数值,确定终端70自身的测定用信号。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176使测定用信号生成部177生成所确定出的测定用信号,并且使其在终端170以外的终端未进行发送的时间输出测定用信号。即,测定用信号是根据非同步的CSMA/CA步骤而被发送的。另外,在测定用信号中预先设定的信道上发送测定用信号。
这里,控制信息处理部176决定随机数值X1而不决定随机数值X2。即,在实施例4中,由于是以非同步为前提,因此不使用发送子帧的图案。实施例4的随机数值X1例如是10比特。而且,随机数值X1的10比特内的8比特对应于419种ZC序列中的任意一种序列编号,其余2比特对应于4种循环移位量中的任意一种。
然后,测定用信号生成部177生成与由控制信息处理部176决定的随机数值X1对应的测定用信号。具体而言,首先,测定用信号生成部177生成第1序列,该第1序列是使与随机数值X1对应的序列编号的序列(这里,特别地,是具有“序列基本长度”的一半长度的序列)移位与随机数值X1对应的循环移位量而得到的。然后,测定用信号生成部177生成使第1序列进行时间反转而得到的第2序列。然后,测定用信号生成部177将第1序列与第2序列连结来生成测定用信号。图17是示出实施例4的测定用信号的一例的图。在图17中,序列基本长度表示所发送的测定用信号的长度。顺便提及一下,在实施例3中,与随机数值X1对应的序列具有与序列基本长相同的长度。此外,在图17中,NCS表示循环移位量。此外,在图17中,CP表示循环前缀(CyclicPrefix)。
此外,在通过响应信号检测部79检测到根据发送的测定用信号而从终端200发送的发往终端170的响应信号后,控制信息处理部176将终端1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与响应信号中包含的终端200的识别信息一起输出到复用部80。在载波感测部78的检测功率值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时刻,即,在未进行终端170以外的终端进行的发送的时刻发送该终端70的详细服务信息。即,终端170的详细信息通过非同步的CSMA/CA步骤来发送。另外,终端1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至少包含终端170的物理识别符(即,物理设备ID)。此外,终端1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也可以包含服务类型识别符(即,服务类型ID)。进而,终端17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也可以包含终端200进行详细服务信息的发送中使用的无线资源的信息、以及与终端170的发送功率有关的信息。另外,上述的响应信号可以在上述的测定用信号中预先设定的信道上发送,也可以在其他的信道上发送。因此,响应信号的检测处理也可以在发送响应信号的予定的信道上执行。
此外,在通过响应信号检测部79检测到根据发送的详细服务信息而从终端200发送的发往终端170的终端200的详细服务信息后,控制信息处理部176决定是否承认终端200作为通信对方。然后,在承认了终端200作为通信对方的情况下,控制信息处理部176将终端200的识别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复用部80。
<变形例>
另外,实施例4的随机数值X1例如也可以是9比特。而且,该随机数值X1对应于具有序列基准长度的839种序列中的任意一种。即,在该变形例中,作为测定用信号来使用的序列未被循环移位。
[第2终端的结构例]
图18是示出实施例4的第2终端的一例的框图。在图18中,终端200具有控制信息处理部207。
控制信息处理部207根据从测定用信号检测部106取得的检测结果,计算与所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对应的值。即,控制信息处理部207尝试对上述的随机数值进行逆运算。然后,控制信息处理部207向复用部110输出针对所接收到的测定用信号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计算出的值和终端200的识别信息。另外,在载波感测部108的检测功率值为规定的值以下的时刻,即,在未进行终端200以外的终端进行的发送的时刻发送响应信号。即,响应信号通过非同步的CSMA/CA步骤来发送。另外,响应信号可以在上述的测定用信号中预先设定的信道上发送,也可以在其他的信道上发送。
此外,在通过响应信号检测部109检测到根据发送的响应信号而从终端170发送的发往终端200的终端170的详细服务信息后,控制信息处理部207决定是否承认终端170作为通信对方。然后,在承认了终端170作为通信对方的情况下,控制信息处理部207将终端170的识别信息和终端200的详细服务信息输出到复用部110。该终端200的详细服务信息通过非同步的CSMA/CA步骤来发送。另外,终端2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至少包含终端200的物理识别符(即,物理设备ID)。此外,终端2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也可以包含服务类型识别符(即,服务类型ID)。进而,终端200的详细服务信息中也可以包含终端170进行的详细服务信息的发送中使用的无线资源的信息、以及与终端200的发送功率有关的信息。
此外,控制信息处理部207在从终端170接收到资源分配信息和数据后,将终端170的识别信息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复用部110。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例,在终端170中,发送处理部73发送通过控制部71确定出的测定用信号。该测定用信号包含作为测定用信号来使用的第1序列、以及对该第1序列进行时间反转而得到的第2序列。
通过该终端170的结构,即使在终端之间未建立同步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测定用信号的识别性能(即,相互相关特性)。
[其他的实施例]
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图示的各部的各结构要素不是必须在物理上如图示那样构成。即,各部的分散/统合的具体的方式不限于图示的方式,能够根据各种的负荷和使用状况等,将其全部或一部分以任意的单位在功能上或物理上进行分散/统合来构成。
进而,在各装置中进行的各种处理功能也可以在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MPU(MicroProcessingUnit:微处理单元)、MCU(MicroControllerUnit:微控制器单元)等微型计算机)上执行其全部或任意的一部分。此外,也可以在由CPU(或MPU、MCU等微型计算机)解析执行的程序上或基于硬件逻辑的硬件上,执行各种处理功能的全部或任意的一部分。
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基站和终端例如能够通过如下的硬件结构实现。
图19是示出终端的硬件结构例的图。如图19所示,终端300具有RF(RadioFrequency)电路301、处理器302、存储器303。另外,终端10、终端40、终端70、终端100、终端170以及终端200分别具有图19所示的硬件结构。
作为处理器302的一例,可举出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此外,作为存储器303的一例,可举出SDRAM(SynchronousDynamicRandomAccessMemory:同步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等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访问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闪存等。
而且,也可以通过利用扩增装置具有的处理器执行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等各种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从而实现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终端中所进行的各种处理功能。即,也可以是,将与由接收处理部12、42、75、105,控制部13、43、71、102,数据处理部14、44、72、103,发送处理部15、45、73、104执行的各处理对应的程序记录于存储器303,利用处理器302执行各程序。此外,由接收处理部12、42、75、105,控制部13、43、71、102,数据处理部14、44、72、103,发送处理部15、45、73、104执行的各处理也可以通过基带CPU和应用CPU等多个处理器分担来执行。此外,无线部11、41、74、101通过RF电路301来实现。
图20是示出基站的硬件结构例的图。如图20所示,基站400具有RF电路401、处理器402、存储器403、网络IF(InterFace:接口)404。作为处理器402的一例,可举出CPU、DSP、FPGA等。此外,作为存储器403的一例,可举出SDRAM等的RAM、ROM、闪存等。
而且,也可以通过利用扩增装置所具有的处理器来执行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等各种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从而实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基站中进行的各种处理功能。即,也可以是,将与由接收处理部52、控制部53、发送处理部54执行的各处理对应的程序记录于存储器403,利用处理器402执行各程序。此外,无线部51通过RF电路401来实现。
另外,这里,说明了基站400是一体的装置,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基站400也可以由无线装置和控制装置这2个分开的装置构成。该情况下,例如,RF电路401被配设于无线装置,处理器402、存储器403、网络IF404被配设于控制装置。
标号说明
1、2通信系统
10、40、70、100、170、200终端
11、41、51、74、101无线部
12、42、52、75、105接收处理部
13、43、53、71、102控制部
14、44、72、103数据处理部
15、45、54、73、104发送处理部
16、55、87、117接收无线部
17、28、56、83、88、113、118FFT部
18、57、92、122解调部
19、58、93、123解码部
20、91、121控制信道解调部
21小区搜索部
22、76、107、176、207控制信息处理部
23、106测定用信号检测部
24、77、177测定用信号生成部
25、27、66、80、82、110、112复用部
26、81、111符号映射部
29、84、114频率映射部
30、67、85、90、115、120IFFT部
31、68、86、116发送无线部
50基站
59分离部
60无线资源控制部
61MAC控制部
62分组生成部
63MAC调度部
64编码部
65调制部
78、108载波感测部
79、109响应信号检测部
89、119均衡部

Claims (16)

1.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具有:
能够在终端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终端;以及
与所述终端进行通信的基站,
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具有:
接收单元,其接收与所述终端在所述终端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检测到的来自其他终端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报告;以及
控制单元,其将与所述终端发送测定用信号的发送时间有关的第1分配信息发送到所述终端,使用与在所述第1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由所述终端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所述报告,形成第2分配信息,将形成的所述第2分配信息发送到所述终端,
所述终端具有:
接收单元,其接收从所述基站发送的分配信息;
检测单元,其在接收到的所述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检测由其他终端发送的测定用信号;以及
发送单元,其在接收到的所述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发送测定用信号,向所述基站发送与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报告。
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基站具有:
接收单元,其接收与能够在终端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终端在所述终端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检测到的来自其他终端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报告;以及
控制单元,其将与所述终端发送测定用信号的发送时间有关的第1分配信息发送到所述终端,使用与在所述第1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由所述终端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所述报告,形成第2分配信息,将形成的所述第2分配信息发送到所述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对不在终端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其他终端发送测定用信号的发送指示。
4.一种终端,该终端能够在终端之间直接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该终端具有:
接收单元,其接收从基站发送的分配信息;
检测单元,其在接收到的所述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检测由其他终端发送的测定用信号;以及
发送单元,其在接收到的所述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发送测定用信号,向所述基站发送与由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报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在第2处理区间之前的第1处理区间中,在根据针对每个终端决定的信息而唯一决定的发送时间发送测定用信号,其中,在所述第2处理区间中,在接收到的所述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发送测定用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在第2处理区间之前的第1处理区间中,发送根据针对每个终端决定的信息而唯一决定的序列,作为所述测定用信号,其中,在所述第2处理区间中,在接收到的所述分配信息所示的发送时间发送测定用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对每个终端决定的信息是所述基站的小区识别信息和从所述基站分配的终端识别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对每个终端决定的信息是针对每个终端随机地选择的数值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单元根据从不在终端之间直接进行通信的其他终端发送的测定用信号,检测来自所述其他终端的干扰电平。
10.一种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是对能够直接进行通信的终端间的通信路径的质量测定进行控制的基站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将与终端发送测定用信号的发送时间有关的第1分配信息发送到所述终端;
接收与所述终端在所述终端的发送时间以外的时间检测到的来自其他终端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报告;以及
使用所述报告来形成第2分配信息,将形成的所述第2分配信息发送到所述终端。
11.一种终端,该终端能够在终端之间直接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该终端具有:
控制单元,其确定与如下的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其中,该测定用信号是根据所述终端自身随机决定的随机数值、或对所述终端固有地分配的识别符的值而唯一决定的;以及
发送单元,其发送与确定出的所述信息对应的测定用信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至少确定作为所述测定用信号来使用的序列的识别信息,作为与所述测定用信号有关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发送单元发送的测定用信号包含有所述序列和对所述序列进行时间反转而得到的序列。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具有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接收针对发送的所述测定用信号而从其他终端发送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有所述随机数值和所述其他终端的识别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在由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将至少包含有所述终端自身的物理识别符在内的终端详细信息与所述其他终端的识别信息一起进行发送。
15.一种终端,该终端能够在终端之间直接进行通信,其特征在于,该终端具有:
检测单元,其检测从其他终端发送的测定用信号;
控制单元,其计算与检测到的所述测定用信号对应的值;以及
发送单元,其发送针对检测到的所述测定用信号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包含有计算出的所述值和所述终端自身的识别信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终端具有接收单元,该接收单元接收作为对所述响应信号的响应而从所述其他终端发送的第1终端详细信息,该第1终端详细信息包含有所述其他终端的物理识别符,
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终端自身的第2终端详细信息与所述其他终端的物理识别符一起进行发送。
CN201380076331.7A 2013-05-09 2013-08-08 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051914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63080 WO2014181440A1 (ja) 2013-05-09 2013-05-09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端末、及び制御方法
JPPCT/JP2013/063080 2013-05-09
PCT/JP2013/071567 WO2014181481A1 (ja) 2013-05-09 2013-08-08 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端末、及び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91486A true CN105191486A (zh) 2015-12-23
CN105191486B CN105191486B (zh) 2018-11-16

Family

ID=51866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6331.7A Active CN105191486B (zh) 2013-05-09 2013-08-08 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50675A1 (zh)
EP (1) EP2996437A4 (zh)
JP (2) JP6172268B2 (zh)
KR (1) KR101787863B1 (zh)
CN (1) CN105191486B (zh)
WO (2) WO20141814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87035B2 (en) * 2016-06-01 2021-0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synchronization channels
US10498437B2 (en) 2016-06-01 2019-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veying hypotheses through resource selection of synchronization and broadcast channels
US10615897B2 (en) 2016-06-01 2020-04-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synchronization channels
US11563505B2 (en) 2016-06-01 2023-0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synchronization channels
US11218236B2 (en) 2016-06-01 2022-01-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 synchronization channels
US10880030B2 (en) 2016-06-15 2020-12-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1659563B2 (en) 2017-01-04 2023-05-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er equipment identifier configuration
CN108809577B (zh) * 2017-05-05 2020-1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信息的方法、接收信息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AU2018296096B2 (en) * 2017-07-06 2021-07-01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JP7453548B2 (ja) 2020-09-23 2024-03-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ウェーブ 無線監視システム
CN118555591B (zh) * 2024-07-29 2024-10-11 成都大公博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无线电监测的指挥调度方法及指挥调度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5699A (zh) * 2008-12-30 2011-11-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对对等点发现导频的传输进行集中控制
WO2012057547A2 (ko) * 2010-10-28 2012-05-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협력적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단말 간 채널 상태를 측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129806A1 (en) * 2011-03-31 2012-10-04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2823311A (zh) * 2010-05-06 2012-12-12 诺基亚公司 D2d通信中的测量和快速功率调整
CN102983944A (zh) * 2012-12-04 2013-03-2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130083684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s of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63517B2 (ja) * 2008-07-31 2012-10-3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の周波数選択方法
US9351340B2 (en) * 2009-04-08 2016-05-24 Nokia Technologie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de selection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US8195088B2 (en) * 2010-03-04 2012-06-05 The Chamberlain Group,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pertaining to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8521886B2 (en) * 2011-01-19 2013-08-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nd/or using a communications mode
JP2013034165A (ja) 2011-06-27 2013-02-14 Ntt Docomo Inc 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移動局
WO2013137806A1 (en) * 2012-03-15 2013-09-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Verif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191518A1 (ko) * 2012-06-22 2013-12-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기기-대-기기 통신을 위한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5699A (zh) * 2008-12-30 2011-11-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对对等点发现导频的传输进行集中控制
CN102823311A (zh) * 2010-05-06 2012-12-12 诺基亚公司 D2d通信中的测量和快速功率调整
WO2012057547A2 (ko) * 2010-10-28 2012-05-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협력적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단말 간 채널 상태를 측정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129806A1 (en) * 2011-03-31 2012-10-04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cilitat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20130083684A1 (en) * 2011-09-30 2013-04-04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s of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CN102983944A (zh) * 2012-12-04 2013-03-2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72268B2 (ja) 2017-08-02
WO2014181481A1 (ja) 2014-11-13
JP2017099024A (ja) 2017-06-01
KR101787863B1 (ko) 2017-10-18
EP2996437A4 (en) 2016-04-20
WO2014181440A1 (ja) 2014-11-13
JPWO2014181481A1 (ja) 2017-02-23
US20160050675A1 (en) 2016-02-18
JP6319475B2 (ja) 2018-05-09
EP2996437A1 (en) 2016-03-16
CN105191486B (zh) 2018-11-16
KR20150138345A (ko) 2015-1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91486A (zh) 通信系统、基站、终端以及控制方法
CN109842472B (zh) 一种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US10687332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US10455498B2 (en)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US10517088B2 (en) Method of indicating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by a terminal to a base-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772100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st initial network link setup
EP2772097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st initial network link setup
EP3402275B1 (en) User device, base station, signal reception method,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RU2469475C2 (ru) Способ генерации группового идентификатора ответного сообщения о случайном доступе и способ случайного доступа
CN112491502B (zh) 通信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US12052770B2 (en) Random acces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EP2772096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st initial network link setup
CN105744639B (zh) 随机接入配置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装置
US20180091979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occup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9964444B (zh) 用于控制资源集控制信道元素到资源元素组映射的终端设备、基站和方法
EP3282771A1 (en) User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JP2017516430A (ja) 基地局、ユーザ機器、リソース取得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EP3247063A1 (en) Network device, user equipment, and system message transmission method
CN104618985B (zh) 设备发现信号的发送方法、装置、设备及系统
CN105284089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6162816A (zh) 网络发现方法、站点及接入点
CN117280747A (zh) 子mib传输方案
CN103428860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15380584A (zh) 用于未许可频谱中的新无线电的信令方法
JPWO2014155741A1 (ja) 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基地局、及びセル検出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05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Daiwa Kanc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FC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C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7

Address after: Singapore City

Patentee after: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Singapore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Daiwa Kanc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