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86073B - 移相电路以及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相电路以及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86073B
CN105186073B CN201510248920.XA CN201510248920A CN105186073B CN 105186073 B CN105186073 B CN 105186073B CN 201510248920 A CN201510248920 A CN 201510248920A CN 105186073 B CN105186073 B CN 1051860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ielectric
frame portion
dielectric plate
signal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4892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86073A (zh
Inventor
矶直树
金田正久
北野延明
小川智之
石神良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1860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860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860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860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4Strip line 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mechan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4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 H01Q3/3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electrical means with variable phase-shifters

Landscapes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比以往小型且能够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给予与以往的移相电路同等或者在其以上的相位差的移相电路。移相电路具有信号线路(10)、和与信号线路(10)且在与信号线路(10)交叉的方向上能够往复移动的电介质部件(20),使在信号线路(10)传播的信号的相位变化。电介质部件(20)由框体(40)、和设于框体(40)的内侧且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随着往复移动而增减的电介质板(50)构成,框体(40)的介电常数比电介质板(50)的介电常数低。

Description

移相电路以及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相电路以及天线装置,尤其涉及适用于在与移动电话等移动通信终端之间进行电波的交换的基地站用天线装置的移相电路以及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对从作为一个天线装置的基地站用天线装置发射的电波(波束)给予倾斜(倾斜角)的情况较多。例如,一般地对从移动电话的基地站用天线装置发射的电波给予向下的倾斜角。这是为了避免从基地站用天线装置发射的电波到达分配给该基地站用天线装置的区域(单元)外。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用于对从包含基地站用天线装置的天线装置发射的电波给予倾斜角的移相电路的一个例子。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移相电路具备信号线路、隔着该信号线路对置的接地导体、以及插入信号线路与接地导体之间的间隙的电介质板(impedance-matching member)。电介质板从与信号线路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插入上述间隙,并与信号线路交叉。
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如下情况,若使电介质板与信号线路的交叉量、即电介质板与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增减,则从信号线路输出的信号的相位变化,结果,从天线装置发射的电波的倾斜角变化。具体地说,电介质板具有宽度从插入方向前方朝向后方而渐渐变宽的近似三角形状。因此,若使电介质板向插入方向前方移动(若使插入量增加),则电介质板与信号线路重叠的重叠面积增大,从信号线路输出的信号的相位延迟。
现有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5940030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移相电路中,将电介质板移动前的该电介质板与信号线路重叠的重叠面积、和电介质板移动后的该电介质板与信号线路重叠的重叠面积之差(重叠面积差)所对应的相位差给予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另一方面,电介质板的能够移动距离存在限度。由此,为了在电介质板的最大移动距离受限的条件下确保必要的重叠面积差,即、为了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给予所应给予的相位差,而不得不增大电介质板的面积,从而移相电路大型化,搭载移相电路的天线装置也大型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与以往相比小型且能够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给予与以往的移相电路同等或者在其以上的相位差的移相电路。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移相电路具有信号线路、和与上述信号线路重叠且在与该信号线路交叉的方向上能够往复移动的电介质部件,使在上述信号线路传播的信号的相位变化。上述电介质部件由框体、和设于该框体的内侧且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随着往复移动而增减的电介质板构成,上述框体的介电常数比上述电介质板的介电常数低。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具有使输入的信号的相位变化的多个移相电路、和输入从各个上述移相电路输出的信号的多个天线元件。上述多个移相电路的至少一个具备信号线路、和与上述信号线路重叠且在与该信号线路交叉的方向上能够往复移动的电介质部件。上述电介质部件由框体、和设于该框体的内侧且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随着往复移动而增减的电介质板构成,上述框体的介电常数比上述电介质板的介电常数低。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上述电介质部件能够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上述第一位置是在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中上述框体所占据的面积比上述电介质板所占据的面积大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在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中上述电介质板所占据的面积比上述框体所占据的面积大的位置。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中,上述电介质部件具有在移动方向上邻接的第一电介质板以及第二电介质板。上述框体包含包围上述第一电介质板的第一框部和包围上述第二电介质板的第二框部。上述第一电介质板与上述第二电介质板相互独立,上述第一框部与上述第二框部一体成形。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中,上述框体包含架桥部,该架桥部与上述第一框部以及上述第二框部一体成形,且跨在上述第一框部以及第二框部。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中,上述框体包含加强部,该加强部与上述第一框部以及上述第二框部一体成形,且跨在上述第一框部以及第二框部。上述加强部设在上述架桥部的至少单侧并从该架桥部分离地设置。
本发明的其它方式中,对置的上述信号线路与上述框体之间的间隙比对置的上述信号线路与上述电介质板之间的间隙窄。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可实现与以往相比小型且能够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给予与以往的移相电路同等或者在其以上的相位差的移相电路以及具备该移相电路的天线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移相电路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是沿着图2所示的X-X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电介质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电介质部件的放大俯视图。
图6是表示处于第一位置的电介质部件与信号线路的重叠状态的放大俯视图。
图7是表示处于第二位置的电介质部件与信号线路的重叠状态的放大俯视图。
图8是表示电介质部件的一个变形例的放大俯视图。
符号的说明
2、2a、2b、2c、2d、2e、2f—移相电路,3、3a、3b、3c、3d、3e、3f、3g、3h—天线元件,10—信号线路,11—纵向延伸部,12、12a、12b、12c、12d—横向延伸部,13—印制电路板,14a、14b—信号导体,20—电介质部件,21—电介质部件(下侧电介质部件),22—电介质部件(上侧电介质部件),31、32—接地导体,33、34—长孔,40—框体,41—第一框部,42—第二框部,43—第三框部(前端框部),44—第四框部(后端框部),45a、45b、45c—架桥部,46a、46b、46c—加强部,47a、47b—插入孔,48a、48b、48c、48d—贯通部,49a、49b—销,50—电介质板,51—第一电介质板,52—第二电介质板,53—第三电介质板,54—第四电介质板,55—第五电介质板,56—第六电介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此处,对应用了本发明的基地站用天线装置以及用于该基地站用天线装置的移相电路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有将基地站用天线装置简称为“天线装置”的情况。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具有输入端子1、多个移相电路2、以及多个天线元件3。具体地说,天线装置具有六个移相电路2a、2b、2c、2d、2e、2f和八个天线元件3a、3b、3c、3d、3e、3f、3g、3h。以下的说明中,有将移相电路2a~2f统称为“移相电路2”、将天线元件3a~3h统称为“天线元件3”的情况。
向图示的输入端子1,输入从未图示的高频电路输出的高频信号。在输入端子1,以并排形式(tournament type)连接有多个移相电路2以及天线元件3。因此,输入于输入端子1的信号被分配并输入到规定的移相电路2,然后输入到规定的天线元件3。
具体地说,在输入端子1并联连接有移相电路2a、2b的输入端,在移相电路2a的输出端并联连接有移相电路2c、2d的输入端,在移相电路2b的输出端并联连接有移相电路2e、2f的输入端。输入于输入端子1的信号被分配为两个并分别输入到移相电路2a、2b。从移相电路2a输出的信号被进一步分配为两个并分别输入到移相电路2c、2d。并且,从移相电路2b输出的信号被进一步分配为两个并分别输入到移相电路2e、2f。
在移相电路2c的输出端并联连接有天线元件3a、3b,在移相电路2d的输出端并联连接有天线元件3c、3d。同样,在移相电路2e的输出端并联连接有天线元件3e、3f,在移相电路2f的输出端并联连接有天线元件3g、3h。由此,从移相电路2c输出的信号被分配为两个分别输入到天线元件3a、3b。从移相电路2d输出的信号被分配为两个并分别输入到天线元件3c、3d。从移相电路2e输出的信号被分配为两个并分别输入到天线元件3e、3f。从移相电路2f输出的信号被分配为两个并分别输入到天线元件3g、3h。在上述过程中,各个移相电路2使输入的信号的相位变化、之后输出到各天线元件3。即,各个移相电路2对输入的信号和输出的信号给予规定的相位差。综上所述,可实现具有规定的指向性的天线装置。
移相电路2以及天线元件3例如容纳于圆筒形状的箱体。具体地说,移相电路2以及天线元件3以八个天线元件3沿箱体的长边方向排列为一列的方式容纳于箱体。例如,天线元件3a、3b、3c、3d、3e、3f、3g、3h从箱体的上部朝向下部依次排列为一列。而且,使输入到各天线元件3的信号的相位按照天线元件3的上述排列顺序渐渐延迟。即,使向配置于最上方的天线元件3a输入的信号的相位最提前,使向配置于最下方的天线元件3h输入的信号的相位最延迟。由此,从天线装置发射的电波向下倾斜。此外,天线装置一般设置在较高的场所,在与分散于下方的多个移动电话等之间进行电波的交换。由此,从天线装置发射的电波一般从水平面向下倾斜。
接下来,对图1所示的移相电路2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移相电路2具有信号线路10、隔着信号线路10对置的一对电介质部件21、22、以及隔着信号线路10以及电介质部件21、22对置的一对接地导体31、32,一对电介质部件21、22与信号线路10局部重叠。如图示那样,信号线路10具有交替重复相互正交的纵向延伸部11和横向延伸部12的弯曲图案(曲折图案)。一对电介质部件21、22与信号线路10的横向延伸部12重叠,与信号线路10的纵向延伸部11平行地往复移动。即,一对电介质部件21、22在图2中的箭头a-b方向上能够往复移动。
如图3所示,信号线路10由印制电路板13以及分别形成于印制电路板13的两面的信号导体14a、14b构成。电介质部件21配置在下侧的信号导体14a与接地导体31之间,电介质部件22配置在上侧的信号导体14b与接地导体32之间。因此,以下的说明中,有将电介质部件21称作“下侧电介质部件21”、将电介质部件22称作“上侧电介质部件22”来区别的情况。不过,这样的区别仅仅是为了方便说明而进行的区别,下侧电介质部件21和上侧电介质部件22具有相同的形状、构造以及尺寸。因此,以下的说明中,也有将下侧电介质部件21以及上侧电介质部件22统称为“电介质部件20”的情况。
如图4、图5所示,电介质部件20由框体40、和设于框体40的内侧的多个电介质板50构成。框体40以及电介质板50在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方面是共通。不过,框体40的介电常数(ε1)比电介质板50的介电常数(ε2)低。即,电介质部件20具有低介电常数部分(框体40)以及高介电常数部分(电介质板50),高介电常数部分由低介电常数部分包围。
当测定频率为1[GHz]时,优选框体40的介电常数(ε1)在2~4[F/m]的范围内,优选电介质板50的介电常数(ε2)为7~15[F/m]。另外,更加优选框体40的介电常数(ε1)为4[F/m]以下,更加优选电介质板50的介电常数(ε2)为12[F/m]以上。本实施方式的框体40由聚醛树脂形成,另一方面,电介质板50由聚苯硫醚树脂形成,各自的介电常数(ε1,ε2)纳入上述范围内。
如图3所示,框体40的厚度(T1)比电介质板50的厚度(T2)厚。由此,对置的信号线路10(信号导体14a、14b)与框体40之间的间隙比对置的信号线路10(信号导体14a、14b)与电介质板50之间的间隙窄。换言之,信号线路10与电介质板50之间的间隔由框体40的厚度(T1)规定,从而电介质板50不会过于接近信号线路10。
再次参照图4、图5。构成电介质部件20的框体40包含第一框部41、第二框部42、第三框部43以及第四框部44。上述多个框部按照第三框部43、第一框部41、第二框部42以及第四框部44的顺序沿电介质部件20的移动方向(图2所示的箭头a-b方向)排列。换言之,第三框部43以及第四框部44位于框体40的两端,第一框部41以及第二框部42位于这些第三框部43与第四框部44之间。因此,以下的说明中,有将第三框部43称作“前端框部43”、将第四框部44称作“后端框部44”的情况。
在沿电介质部件20的移动方向邻接的两个框部之间,适当地形成有跨在这些框部的架桥部。如图5所示,在第一框部41与第二框部42之间形成有架桥部45a。并且,在前端框部43与第一框部41之间形成有架桥部45b,在第二框部42与后端框部44之间形成有架桥部45c。另外,在各个架桥部的单侧或者两侧,适当地形成有沿与架桥部相同的方向延伸的加强部。具体地说,在架桥部45a的两侧,形成有跨在第一框部41和第二框部42的一对加强部46a、46a。并且,在架桥部45b的单侧(图中是左侧),形成有跨在前端框部43和第一框部41的加强部46b。并且,在架桥部45c的单侧(图中是右侧),形成有跨在第二框部42和后端框部44的加强部46c。上述框部、架桥部以及加强部通过聚醛树脂而一体形成。
在第一框部41的内侧设有第一电介质板51,在第二框部42的内侧设有第二电介质板52,在前端框部43的内侧设有第三电介质板53,在后端框部的内侧设有第四电介质板54。第一电介质板51、第二电介质板52、第三电介质板53以及第四电介质板54由聚苯硫醚树脂形成,且相互独立。
第一电介质板51在俯视情况下呈近似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其整周由第一框部41包围。换言之,第一电介质板51嵌入第一框部41的内侧。第二电介质板52具有与第一电介质板51相同的尺寸以及形状,其整周由第二框部42包围。换言之,第二电介质板52嵌入第二框部42的内侧。第三电介质板53以及第四电介质板54在俯视情况下呈近似直角三角形的形状,它们的整周由前端框部43以及后端框部44分别包围。在前端框部43形成有贯通框体40的插入孔47a,在后端框部44形成有贯通框体40的插入孔47b。
另外,在框体40形成有多个贯通部(减轻重量部)。具体地说,在架桥部45a与该架桥部45a的两边的加强部46a、46a之间分别形成有贯通部48a。并且,在架桥部45b与加强部46b之间形成有贯通部48b。另外,在后端框部44形成有贯通部48c,在前端框部43形成有贯通部48d。即,各个加强部从邻接的架桥部分离。
再次参照图2。隔着信号线路10对置的两个电介质部件21、22由两根销49a、49b连结从而一体化。具体地说,销49a插入在电介质部件21、22的前端框部43形成的插入孔47a(图4、图5)。并且,销49b插入在电介质部件21、22的后端框部44形成的插入孔47b(图4、图5)。另外,从电介质部件21、22突出的销49a、49b的一端分别插入在接地导体31形成的两个长孔33,并向接地导体31的下侧突出。另一方面,从电介质部件21、22突出的销49a、49b的另一端分别插入在接地导体32形成的两个长孔34,并向接地导体32的上侧突出。
在销49a、49b的至少一方连接未图示的移动机构,由该移动机构能使电介质部件21、22一体地在箭头a-b方向上往复移动。当电介质部件20移动时,形成于接地导体31、32的长孔33、34作为对电介质部件20的移动进行引导的导向孔发挥功能。
如图6所示,电介质部件20向箭头b方向能够移动到销49a、49b碰到长孔33的一端(后端)。并且,如图7所示,电介质部件20向箭头a方向能够移动到销49a、49b碰到长孔33的另一端(前端)。此外,图6、图7中,省略了图2所示的接地导体32。当销49a、49b碰到长孔33的后端时,同时也碰到图2所示的长孔34的后端。并且,当销49a、49b碰到长孔33的前端时,同时也碰到图2所示的长孔34的前端。
图2所示的长孔33、34的全长为12mm。即,电介质部件20的最大移动距离为12mm。以下的说明中,有将销49a、49b碰到长孔33、34的后端时的电介质部件20的位置(图6所示的位置)称作“基准位置”的情况。即,本实施方式的电介质部件20最大能够从基准位置向箭头a方向移动12mm。不过,电介质部件20的最大移动距离能够通过使长孔33、34的全长增减而任意地变更。另一方面,电介质部件20的最大移动距离与长孔33、34的全长不需要一定一致。例如,也可以在长孔33、34的内侧或接地导体31、32上设置规定电介质部件20的最大移动距离的限位器。
如图5所示,电介质板50配置于框体40的内侧。换言之,电介质板50由框体40包围。如图6所示,当电介质部件20处于基准位置时,仅是包围电介质板50的框体40与信号线路10重叠。具体地说,架桥部45a以及加强部46a、46a的一部分与信号线路10的横向延伸部12b重叠,架桥部45b以及加强部46b的一部分与横向延伸部12a重叠,架桥部45c以及加强部46c的一部分与横向延伸部12c重叠,前端框部43的一部分与横向延伸部12d重叠。
除此之外,与架桥部45a以及加强部46a、46a重叠的横向延伸部12b横穿贯通部48a。并且,与架桥部45b以及加强部46b重叠的横向延伸部12a横穿贯通部48b,与架桥部45c以及加强部46c重叠的横向延伸部12c横穿贯通部48c,与前端框部43重叠的横向延伸部12d横穿贯通部48d。即,邻接的架桥部与加强部分离,从而在横向延伸部12a、12b、12c、12d上产生均未重叠任何电介质的区域。
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若使电介质部件20从基准位置向箭头a方向移动,则框体40以及电介质板50双方与信号线路10重叠。具体地说,除框体40的一部分之外,第一电介质板51的一部分与信号线路10的横向延伸部12a重叠,第二电介质板52的一部分与横向延伸部12b重叠,第三电介质板53的一部分与横向延伸部12d重叠,第四电介质板54的一部分与横向延伸部12c重叠。
即,电介质部件20能够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该第一位置是在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中框体40所占据的面积比电介质板50所占据的面积大的位置,第二位置是在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中电介质板50所占据的面积比框体40所占据的面积大的位置。
另外,由于各个电介质板50具有上述那样的三角形状,所以随着图6所示的电介质部件20向箭头a方向移动,各电介质板50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图7所示的电介质部件20向箭头b方向移动,各电介质板50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缩小。即,伴随着电介质部件20的往复移动,电介质板50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进行增减。因此,阻抗与电介质部件20的移动量对应地变化,在信号线路10传播的信号的相位变化。具体地说,随着处于基准位置的电介质部件20向箭头a方向移动,相位的延迟量增加。
如上所述,当电介质部件20处于图6所示的基准位置时,仅框体40与信号线路10重叠。换言之,当电介质部件20处于基准位置时,电介质板50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为0(零)。另外,框体40的介电常数(ε2)比电介质板50的介电常数(ε1)低。即,当电介质部件20处于基准位置时,仅电介质部件20的低介电常数部分(框体40)与信号线路10重叠,另一方面,若使电介质部件20从基准位置向箭头a方向移动,则电介质部件20的低介电常数部分(框体40)以及高介电常数部分(电介质板50)双方与信号线路10重叠。换言之,电介质部件20的移动前的高介电常数部分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和电介质部件20的移动后的高介电常数部分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之差较大。
另外,当电介质部件20处于图6所示的基准位置时,与电介质部件20交叉的信号线路10的横向延伸部12a、12b、12c、12d分别横穿在框体40形成的贯通部48a、48b、48c、48d。即,在信号线路10的横向延伸部12a、12b、12c、12d上产生均未重叠任何电介质的区域。因此,电介质部件20的移动前的电介质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和电介质部件20的移动后的电介质与信号线路10的重叠面积之差较大。
因此,即使电介质部件20所具备的电介质板50的面积较小,在电介质部件20的移动前后,信号线路10的阻抗也较大地变化,从而相位的延迟量较大地变化(增加)。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相互独立的多个电介质板50通过框体40而一体化。因此,电介质板50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较高。这是因为,在不存在框体40的情况下,为了使多个电介质板50一体化,需要在电介质板50一体成形与架桥部45a、45b、45c相当的部分。该情况下,当进行电介质板50的材料选择时,不仅需要考虑介电常数,还需要考虑加工性、强度,从而电介质板50的材料选择的自由度降低。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电介质部件20由多个电介质板50、以及保持这些电介质板50且强度比这些电介质板50的强度高的框体40构成。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电介质部件20与仅由电介质板构成的电介质部件相比,强度较高,耐久性优异。
并且,图6所示的基准位置是第一位置之一,图7所示的位置是第二位置之一。即,即使电介质板50的极一部分(电介质板50的顶点附近)与信号线路10重叠,在电介质部件20与信号线路10重叠的重叠面积中,框体40所占据的面积也比电介质板50所占据的面积大。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电介质部件20所具备的电介质板50的数量没有特别限制。图8中表示增设了电介质板50的电介质部件20的一个例子。图8所示的电介质部件20构成为,在第一电介质板51与第三电介质板53之间追加了第五电介质板55,在第二电介质板52与第四电介质板54之间追加了第六电介质板56。并且,随着电介质板50的追加,也适当地追加框体40的框部、架桥部以及加强部。此外,图8中,对于与已说明的部件以及部分相同或者实际上相同的部件以及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上述实施方式的框体406由聚醛树脂形成,电介质板50由聚苯硫醚树脂。但是,框体40以及电介质板50的材料不限定于特定的材料。

Claims (10)

1.一种移相电路,其具有信号线路、和与上述信号线路重叠且在与该信号线路交叉的方向上能够往复移动的电介质部件,使在上述信号线路传播的信号的相位变化,上述移相电路的特征在于,
上述电介质部件由框体、和设于该框体的内侧且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随着往复移动而增减的电介质板构成,
上述框体的介电常数比上述电介质板的介电常数低,
对置的上述信号线路与上述框体之间的间隙比对置的上述信号线路与上述电介质板之间的间隙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介质部件能够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上述第一位置是在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中上述框体所占据的面积比上述电介质板所占据的面积大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在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中上述电介质板所占据的面积比上述框体所占据的面积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相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介质部件具有在移动方向上邻接的第一电介质板以及第二电介质板,
上述框体包含包围上述第一电介质板的第一框部和包围上述第二电介质板的第二框部,
上述第一电介质板与上述第二电介质板相互独立,
上述第一框部与上述第二框部一体成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相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体包含架桥部,该架桥部与上述第一框部以及上述第二框部一体成形且跨在上述第一框部以及第二框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相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体包含加强部,该加强部与上述第一框部以及上述第二框部一体成形,且跨在上述第一框部以及第二框部,
上述加强部在上述架桥部的至少单侧并从该架桥部分离地设置。
6.一种天线装置,其具有使输入的信号的相位变化的多个移相电路、和输入从各个上述移相电路输出的信号的多个天线元件,
上述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移相电路的至少一个具备信号线路、和与上述信号线路重叠且在与该信号线路交叉的方向上能够往复移动的电介质部件,
上述电介质部件由框体、和设于该框体的内侧且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随着往复移动而增减的电介质板构成,
上述框体的介电常数比上述电介质板的介电常数低,
上述移相电路中的、对置的上述信号线路与上述框体之间的间隙比对置的上述信号线路与上述电介质板之间的间隙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相电路所具备的上述电介质部件能够向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移动,上述第一位置是在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中上述框体所占据的面积比上述电介质板所占据的面积大的位置,上述第二位置是在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重叠面积中上述电介质板所占据的面积比上述框体所占据的面积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介质部件具有在移动方向上邻接的第一电介质板以及第二电介质板,
上述框体包含包围上述第一电介质板的第一框部和包围上述第二电介质板的第二框部,
上述第一电介质板与上述第二电介质板相互独立,
上述第一框部与上述第二框部一体成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体包含架桥部,该架桥部与上述第一框部以及上述第二框部一体成形,且跨在上述第一框部以及第二框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框体包含加强部,该加强部与上述第一框部以及上述第二框部一体成形,且跨在上述第一框部以及第二框部,
上述加强部在上述架桥部的至少单侧并从该架桥部分离地设置。
CN201510248920.XA 2014-06-09 2015-05-15 移相电路以及天线装置 Active CN1051860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9035A JP6331132B2 (ja) 2014-06-09 2014-06-09 移相回路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2014-119035 2014-06-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86073A CN105186073A (zh) 2015-12-23
CN105186073B true CN105186073B (zh) 2019-03-08

Family

ID=54770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48920.XA Active CN105186073B (zh) 2014-06-09 2015-05-15 移相电路以及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20629B2 (zh)
JP (1) JP6331132B2 (zh)
CN (1) CN10518607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2472A (zh) * 2022-02-10 2023-08-22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移相器组件、具有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3313A (zh) * 2011-07-27 2011-1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装置及其应用的天线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40573A (en) * 1964-08-19 1969-04-22 Jesse L Butler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line components
US4691208A (en) * 1984-07-02 1987-09-01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Army Ferrite waveguide scanning antenna
JPH077201U (ja) * 1993-06-18 1995-01-31 株式会社多摩川電子 可変移相器
US5940030A (en) * 1998-03-18 1999-08-1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teerable phased-array antenna having series feed network
CA2405115A1 (en) * 2000-05-02 2001-11-08 Vitaly Osadchy Microstrip phase shifter
JP4857477B2 (ja) * 2001-03-16 2012-01-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位相調整基板
US7274331B2 (en) * 2001-12-03 2007-09-25 Huber + Suhner Ag Phase-shifting system using a displaceable dielectric and phase array antenna comprising such a phase-shifting system
SE531826C2 (sv) * 2007-09-24 2009-08-18 Cellmax Technologies Ab Antennarrangemang
GB201008463D0 (en) * 2010-05-20 2010-07-07 Wireless Technology Lab Ltd Phase shifter structure
JP2014023058A (ja) * 2012-07-20 2014-02-03 Fujikura Ltd アンテナ固定部材
US8988304B2 (en) * 2012-10-12 2015-03-24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jection molded phase shifter
JP2014093541A (ja) * 2012-10-31 2014-05-19 Hitachi Metals Ltd 移相器
US9148111B2 (en) * 2012-11-30 2015-09-29 Harris Corporation Phase shifters and tuning elements
US20150311573A1 (en) * 2014-04-24 2015-10-29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Sit on top circuit board ferrite phase shifte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3313A (zh) * 2011-07-27 2011-11-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装置及其应用的天线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20629B2 (en) 2016-12-13
JP6331132B2 (ja) 2018-05-30
JP2015233205A (ja) 2015-12-24
CN105186073A (zh) 2015-12-23
US20150357696A1 (en) 2015-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5677B (zh) 平面倒f天线
CN102598403B (zh) 表面通信装置
CN1945896B (zh) 天线、无线电装置、设计天线的方法和测量天线工作频率的方法
CN102754276B (zh) 表现出超颖材料特性的结构和天线
CN104701616A (zh) 一种天线
CN103765678B (zh) 平面倒f天线
JP6477505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07919522A (zh) 用于移动通信的天线
JP5748413B2 (ja) 平面アンテナ
JP4532433B2 (ja) 導波管電力分配器
CN105186073B (zh) 移相电路以及天线装置
CN102918938A (zh) 配线板和电子装置
CN104795634B (zh) 移相电路以及天线装置
CN204464469U (zh) 一种设有微带隔离直线的单极性微带振子
WO2013011801A1 (ja) 電磁波伝播シート及び電磁波伝播シートを実装した陳列棚
JP5840736B2 (ja) 平面アンテナ
JP5152307B2 (ja) 交差回路及びそれを用いた180度ハイブリッド回路
CN204538235U (zh) 一种单极性微带振子
JP6443718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CN104681975A (zh) 一种设有微带隔离直线的单极性微带振子
JP6013280B2 (ja) 高周波伝送線路
CN204558646U (zh) 设有微带隔离直线的天线
CN204538234U (zh) 一种天线
CN204441467U (zh) 设有通孔的单极性微带振子
CN204538236U (zh) 一种高增益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