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32472A - 移相器组件、具有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 Google Patents

移相器组件、具有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32472A
CN116632472A CN202210123337.6A CN202210123337A CN116632472A CN 116632472 A CN116632472 A CN 116632472A CN 202210123337 A CN202210123337 A CN 202210123337A CN 116632472 A CN116632472 A CN 1166324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lectric
phase shifter
circuit
phas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1233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源朋
陈长富
邵曙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Original Assignee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filed Critical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Priority to CN20221012333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632472A/zh
Priority to US18/150,332 priority patent/US20230253710A1/en
Priority to PCT/US2023/061209 priority patent/WO2023154622A1/en
Publication of CN1166324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324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mechan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2Waveguide phase-shifters

Landscapes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移相器组件,其中,所述移相器组件包括移相电路和电介质组件,所述电介质组件具有为了移相而能够相对于移相电路运动的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设置成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设定的距离,以便在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与所述移相电路之间形成间隙。此外,本公开还涉及一种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Description

移相器组件、具有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地涉及无线电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移相器组件、一种具有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一种基站天线。
背景技术
在蜂窝通信系统中,电调基站天线(RET天线)被广泛地使用。在引入RET天线之前,当需要调节传统基站天线的覆盖区域时,技术人员必须爬上安装有天线的天线塔并且手动调节天线的方向角。通常,通过改变天线的所谓“下倾”角度来调节天线的覆盖区域。RET天线的引入允许蜂窝运营商通过向天线发送控制信号来电气调节天线波束的下倾角度。RET天线可以借助于移相器对RF信号的不同子分量施加不同的相移,从而调节由辐射元件阵列形成的天线波束的下倾角。
本领域中已知多种不同类型的腔体移相器、例如滑动介质移相器被广泛地应用于基站天线。在腔体移相器中,移相器被封闭在接地的金属壳体内。腔体移相器可以具有移相电路和能相对于移相电路滑动的电介质元件。通过相对于移相电路来移动电介质元件可以改变不同的移相电路分支上电介质元件的覆盖面积或长度,从而实现沿着不同的移相电路分支的不同的相移。在腔体移相器的现有的设计方案中,电介质元件通常被设置成与移相电路彼此紧密贴靠,也就是说,在它们之间的间隙为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至少一个缺陷的移相器组件、具有所述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按照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移相器组件,其中,所述移相器组件包括移相电路和电介质组件,所述电介质组件具有为了移相而能够相对于移相电路运动的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设置成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设定的距离,以便在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与所述移相电路之间形成间隙。
按照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移相器组件,其中,所述移相器组件包括移相电路和电介质组件,所述电介质组件具有为了移相而能够相对于移相电路运动的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包括位于移相电路的相对的两侧的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分别包括介质基体和从介质基体朝向彼此地突起的凸台和/或突起肋,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分别借助于所述凸台和/或突起肋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设定的距离。
按照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腔体移相器,包括移相器腔体,其中,在所述移相器腔体内设置有上述移相器组件。
按照本公开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天线,所述基站天线包括上述腔体移相器。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借助具体实施方式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示意性的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腔体移相器的示意性透视图,所述腔体移相器包括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移相器组件;
图2是图1中的移相器组件与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组件的侧视图的示意性对比图;
图3A是图1中的腔体移相器的移相器组件的侧视图,图3B是图3A中的移相器组件的电介质元件的其中一个电介质部件的详细透视图;
图4A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移相器组件的侧视图,图4B是图4A中的移相器组件的电介质元件的其中一个电介质部件的详细透视图;
图5A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移相器组件的侧视图,图5B是图5A中的移相器组件的电介质元件的其中一个电介质部件的详细透视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移相器组件的侧视图;
图7A、7B和7C分别是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处于不同的移相状态下的移相器组件的透视图;
图8A、8B和8C分别是图7A、7B和7C中的移相器组件的局部透视图;
图9A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组件的相位偏差与电介质元件的尺寸误差之间的关系图;
图9B是根据本公开的移相器组件的相位偏差与电介质元件的尺寸误差之间的关系图。
注意,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有时在不同的附图之间共同使用同一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部分或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而省略其重复说明。在一些情况中,使用相似的标号和字母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为了便于理解,在附图等中所示的各结构的位置、尺寸及范围等有时不表示实际的位置、尺寸及范围等。因此,本发明并不限于附图等所公开的位置、尺寸及范围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发明的公开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的用语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文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称一个元件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等时,该元件可以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附接至另一元件、连接至另一元件、联接至另一元件或接触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对照的是,称一个元件“直接”位于另一元件“上”、“直接附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连接”至另一元件、“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或、或“直接接触”另一元件时,将不存在中间元件。在本文中,一个特征布置成与另一特征“相邻”,可以指一个特征具有与相邻特征重叠的部分或者位于相邻特征上方或下方的部分。
在本文中,可能提及了被“连接”在一起的元件或节点或特征。除非另外明确说明,“连接”意指一个元件/节点/特征可以与另一元件/节点/特征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在机械上、电学上、逻辑上或以其它方式连结以允许相互作用,即使这两个特征可能并没有直接连接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连接”意图包含元件或其它特征的直接连结和间接连结,包括利用一个或多个中间元件的连接。
在本文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的空间关系用语可以说明一个特征与另一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关系用语除了包含附图所示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在附图中的装置倒转时,原先描述为在其它特征“下方”的特征,此时可以描述为在其它特征的“上方”。装置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度或在其它方位),此时将相应地解释相对空间关系。
在本文中,用语“A或B”包括“A和B”以及“A或B”,而不是排他地仅包括“A”或者仅包括“B”,除非另有特别说明。
在本文中,用语“示例性的”意指“用作示例、实例或说明”,而不是作为将被精确复制的“模型”。在此示例性描述的任意实现方式并不一定要被解释为比其它实现方式优选的或有利的。而且,本发明不受在上述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或具体实施方式中所给出的任何所表述的或所暗示的理论所限定。
在本文中,用语“基本上”意指包含由设计或制造的缺陷、器件或元件的容差、环境影响和/或其它因素所致的任意微小的变化。用语“基本上”还允许由寄生效应、噪声以及可能存在于实际的实现方式中的其它实际考虑因素所致的与完美的或理想的情形之间的差异。
另外,仅仅为了参考的目的,还可以在本文中使用“第一”、“第二”等类似术语,并且因而并非意图限定。例如,除非上下文明确指出,否则涉及结构或元件的词语“第一”、“第二”和其它此类数字词语并没有暗示顺序或次序。
还应理解,“包括/包含”一词在本文中使用时,说明存在所指出的特征、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增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单元和/或组件以及/或者它们的组合。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一些实施例的腔体移相器的示意性透视图,所述腔体移相器包括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移相器组件。图2示出图1中的移相器组件与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组件的侧视图的示意性对比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腔体移相器1包括由接地的金属壳体、例如铝合金壳体限定的腔体2和设置于所述腔体2内的移相器组件3。在金属壳体内可以具有一个或多个用于容纳移相器组件3的空腔21(参见图2)。由此,所述金属壳体作为移相器的移相电路上的接地,以便实现信号的传输。移相器组件3可以包括移相电路31和电介质组件32,所述电介质组件具有为了移相而能够相对于所述移相电路31运动、例如平移的电介质元件321。通过相对于移相电路31来移动电介质元件321可以改变不同的移相电路分支上电介质元件321的覆盖面积或长度,从而实现沿着不同的移相电路分支的不同的相移。关于根据本公开的移相器组件3的更多细节将在下文中借助于图3至图9阐述。
在此,借助于图2阐述根据本公开的移相器组件3与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组件3′的区别,其中,在图2上半部分中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组件3′,并且在图2下半部分中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移相器组件3。如图2上半部分所示,在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组件3′中,电介质元件321′设置成与移相电路31′彼此贴靠,也就是说,在它们之间的间隙为零。然而,发明人发现:由于电介质元件321′的受制造公差和/或使用损耗等因素所引起的尺寸误差,电介质元件321′与移相电路31′在一些区域或位置中可能彼此间隔开距离,也就是说,在它们之间的间隙可能为非零。而这种从零间隙变为非零间隙的阶跃可能会导致较大的相位偏差,从而负面地影响腔体移相器的移相性能、尤其是在较高工作频段、例如5GHz或更高的工作频段中的移相性能。这是不希望的。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新的移相器组件3。如图2的下半部分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移相器组件3的电介质元件321设置成与移相电路31间隔开设定的距离。也就是说,在电介质元件321与移相电路31之间被有目的地人为地设定了非零间隙。由于在电介质元件321与移相电路31之间始终存在非零间隙,避免了从零间隙变为非零间隙的不期望的阶跃,因此电介质元件321的尺寸误差对腔体移相器1的移相性能的影响变小。此外,有利的是,为了避免从非零间隙变为零间隙的情况,电介质元件321与移相电路31间隔开的距离可以设定为大于电介质元件321的尺寸误差。例如,电介质元件321与移相电路31间隔开的距离可以设定为大于电介质元件的制造公差、例如大于电介质元件的制造公差的两倍、三倍、五倍、甚至十倍。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介质元件321与移相电路31间隔开的设定距离可以在电介质元件321的纵向延伸尺寸上保持恒定(在忽略制造公差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电介质元件321与移相电路31间隔开的设定距离可以在电介质元件321的纵向延伸尺寸上发生变化、例如线性变化等。
以下借助于图3至图9更详细地阐述这样的移相器组件3。
图3A示出图1中的腔体移相器1的移相器组件3的侧视图,图3B示出图3A中的移相器组件3的电介质元件321的其中一个电介质部件的详细透视图。
如图3A所示,根据本公开的移相器组件3可以包括印刷电路板33、构造在所述印刷电路板33上的移相电路31和能够相对于所述移相电路31运动的电介质元件321。所述移相电路31可以构造为印制在印刷电路板33上的印制迹线。为了创造一种对称且平衡的结构,所述印制迹线可以包括分别印制在印刷电路板33的相对置的两侧上的第一迹线311和第二迹线312。所述第一迹线311和第二迹线312可以通过至少一个金属化过孔313彼此导通。与此相应地,所述电介质元件321可以包括位于移相电路31的第一迹线311侧的第一电介质部件322和位于移相电路31的第二迹线312侧的第二电介质部件323。第一电介质部件322和第二电介质部件323设置成可相对于印刷电路板33并且因此相对于在印刷电路板33上的移相电路31滑动,从而实现移相。此外,第一电介质部件322和第二电介质部件323可以借助于紧固机构、例如借助于卡扣彼此固定连接,以便实现同步运动并实现良好的移相性能。
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电介质部件322可以包括第一介质基体324和从所述第一介质基体324的横向X上的两个侧边区域朝向第二电介质部件323突起的第一突起肋325。类似地,第二电介质部件323可以包括第二介质基体326和从所述第二介质基体326的横向X上的两个侧边区域朝向第一电介质部件322突起的第二突起肋327。第一突起肋325和第二突起肋327可以从相应的介质基体的第一端部沿着纵向方向Y延伸至对置的第二端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起肋325和第二突起肋327可以分别与第一介质基体324和第二介质基体326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突起肋325和第二突起肋327也可以分别安装到第一介质基体324和第二介质基体326上。第一电介质部件322和第二电介质部件323可以分别借助于第一突起肋325和第二突起肋327与印刷电路板33抵接。也就是说,印刷电路板33可以支承在第一电介质部件322的第一突起肋325和第二电介质部件323的第二突起肋327之间,使得第一电介质部件322和第二电介质部件323可以分别与印制在印刷电路板33上的第一迹线311和第二迹线312间隔开设定的距离,减少了、甚至消除了上述从零间隙变为非零间隙的不期望的阶跃。此外,与如图2中所示的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组件3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移相器组件3能够减少在电介质元件321与印刷电路板33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因此降低了摩擦损耗。由此,能够降低电介质元件321被卡住而无法实现移相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A所示,在朝向彼此的一侧上,第一介质基体324的横向上的第一中间区域328和第二介质基体326的横向上的第二中间区域329可以分别与第一迹线311和第二迹线312间隔开设定的距离,第一迹线311和第二迹线312可以处于第一中间区域328与第二中间区域329之间的间隙内。在此,第一中间区域328和第二中间区域329可以分别在它们的整个纵向方向Y上的延伸长度上与第一迹线311和第二迹线312间隔开设定的距离。
为了便于为移相电路31构造对称且平衡的电磁耦合环境,在如图3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电介质元件321和移相电路31可以分别构造成,不仅关于竖直平面V-V镜像对称,而且关于水平平面H-H镜像对称。为此,电介质元件321的第一电介质部件322和第二电介质部件323可以具有相同的且关于竖直平面V-V镜像对称的外部轮廓,并且它们可以由介电常数相同的电介质材料制成。类似地,移相电路31的第一迹线311和第二迹线312可以具有基本上全等的且关于竖直平面V-V镜像对称的表面轮廓,并且它们可以由相同的导电材料制成。此外,在垂直于移相电路31的方向(在此为竖直方向)上,移相电路31可以居中地设置于在第一中间区域328与第二中间区域329之间的间隙内。也就是说,在竖直方向上,移相电路31的第一迹线311与第一中间区域328间隔开的第一距离d1基本上等于移相电路31的第二迹线312与第二中间区域329间隔开的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可以设定成大于电介质元件321的尺寸误差。在此,第一距离d1和第二距离d2例如可以至少为0.05mm、0.1mm、0.15mm、0.2mm、0.25mm或0.3m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A和3B所示,在电介质元件321的自由端部区域中可以开设有用于阻抗匹配的至少一个挖空部41,以露出移相电路31的一部分。
图4A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移相器组件3的侧视图,图4B示出图4A中的移相器组件3的电介质元件321的其中一个电介质部件的详细透视图。
在如图4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代替于图3A中的第一突起肋325,第一电介质部件322构造有从第一介质基体324的横向上的两个侧边区域朝向第二电介质部件323突起的两列第一凸台331。类似地,代替于图3A中的第二突起肋327,第二电介质部件323构造有从第二介质基体326的横向上的侧边区域朝向第一电介质部件322突起的两列第二凸台332。有利的是,第一凸台列可以与第二凸台列彼此位置对应地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凸台列和第二凸台列可以分别与第一介质基体324和第二介质基体326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凸台列和第二凸台列也可以分别安装到第一介质基体324和第二介质基体上。第一电介质部件322和第二电介质部件323可以分别借助于第一凸台列和第二凸台列与印刷电路板33抵接。也就是说,印刷电路板33可以支承在第一电介质部件322的第一凸台列和第二电介质部件323的第二凸台列之间,使得第一电介质部件322和第二电介质部件323可以分别与印制在印刷电路板33上的第一迹线311和第二迹线312间隔开设定的距离,减少了、甚至消除了上述从零间隙变为非零间隙的不期望的阶跃。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在电介质元件321与印刷电路板33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因此降低了摩擦损耗,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电介质元件321被卡住的风险。
图5A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移相器组件3的侧视图,图5B示出图5A中的移相器组件3的电介质元件321的其中一个电介质部件的详细透视图。
与图3A中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如图5A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介质基体324的第一中间区域328和第二介质基体326的第二中间区域329中分别设有第一凹部333和第二凹部334。第一凹部333和第二凹部334可以进一步确保在相应的电介质部件与印刷电路板上的移相电路之间保持期望的间距,从而可靠地减少了、甚至消除了上述从零间隙变为非零间隙的不期望的阶跃。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凹部333和第二凹部334可以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轮廓、例如图5A中的三角形轮廓。然而,可设想的是,第一凹部333和第二凹部334也可以具有其他轮廓,例如弧形或矩形等。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移相器组件3的侧视图。
与图4A、4B所示的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如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移相电路31构造为金属片电路35。代替于印刷电路板33,所述金属片电路35可以借助于未示出的电介质支撑件、例如塑料支撑件被固定。为此,在金属片电路的横向上的侧边区域中例如可以构造有用于固定的一个或多个凸耳状结构。此外,由于节省了印刷电路板33,电介质元件321的第一电介质部件322和第二电介质部件323可以以其突起肋或凸台直接相互抵接。
图7A、图7B和图7C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另一些实施例的处于不同的移相状态下的移相器组件3的透视图。图8A、8B和8C分别示出图7A、7B和7C中的移相器组件3的局部透视图。
如图7A、图7B和图7C所示,所述移相电路31可以是单输入多输出的移相电路31。为此,所述移相电路31可以包括多级功分网络。在图示实施例中,所述移相电路31可以包括一分二的功分电路部段36和一分三的功分电路部段37。所述一分二的功分电路部段36可以配设有能够相对于其运动的第一电介质元件315。所述一分三的功分电路部段37可以配设有能够相对于其运动的第二电介质元件316。所述第一电介质元件315和所述第二电介质元件316可以由介电常数和/或厚度不同的电介质材料制成。此外,所述第一电介质元件315和所述第二电介质元件316可以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移相电路31同步地运动,由此实现不同的移相状态、例如图7A至图7C中的移相状态1至3。
如图8A、图8B和图8C所示,除了能够相对于移相电路31运动的电介质元件321之外,所述电介质组件32还可以具有相对于移相电路31固定的阻抗匹配电介质319。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两个电介质元件之间例如可以设置有至少一个阻抗匹配电介质,从而能有效地实现从一个电介质元件到另一个电介质元件的平滑过渡,以改善移相器的射频性能、例如回波损耗性能。与电介质元件321类似地,在阻抗匹配电介质319的自由端部区域中也可以开设有挖空部41,以露出移相电路31的一部分。
图9A示出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组件3的相位偏差与电介质元件321的尺寸误差之间的示例性关系图;图9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移相器组件3的相位偏差与电介质元件321的尺寸误差之间的示例性关系图。
如图9A和图9B所示,当电介质元件321的尺寸误差T为0.05mm时,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组件3在4GHz工作频段中的相位偏差为537.29-525.58=11.71deg,而根据本公开的移相器组件3在4GHz工作频段中的相位偏差仅为507.57-503.18=4.39deg。可见,与根据现有技术的移相器组件3相比,根据本公开的移相器组件3具有更好的相位稳定性,并且因此具有更好的移相性能。

Claims (10)

1.一种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组件包括移相电路和电介质组件,所述电介质组件具有为了移相而能够相对于移相电路运动的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设置成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设定的距离,以便在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与所述移相电路之间形成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设置成在其整个长度上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设定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设置成能够相对于移相电路平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包括位于移相电路的相对的两侧的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分别包括介质基体和从介质基体朝向彼此地突起的凸台和/或突起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和/或突起肋设置在相应的介质基体的横向上的两个侧边区域上。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分别借助于所述凸台和/或突起肋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设定的距离;和/或
所述凸台和/或突起肋与所述介质基体一体成型;和/或
所述突起肋从相应的介质基体的第一端部沿着纵向方向延伸至对置的第二端部;和/或
在介质基体的横向侧边区域上分别设置有沿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开距离的一列凸台;和/或
在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朝向彼此的一侧上,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的介质基体的横向上的中间区域分别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设定的距离,并且所述移相电路处于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的中间区域与第二电介质部件的中间区域之间形成的间隙内;和/或
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的介质基体的横向上的中间区域分别设有凹部;和/或
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的凹部和第二电介质部件的凹部具有基本上相同的轮廓;和/或
所述凹部具有弧形、矩形或三角形的轮廓;和/或
所述移相器组件包括印刷电路板,所述移相电路构造为印制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印制迹线;和/或
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分别借助于所述凸台和/或突起肋与印刷电路板抵接;和/或
所述移相电路包括印制在印刷电路板的相对置的两侧上的第一迹线和第二迹线,所述第一迹线和第二迹线通过至少一个金属化过孔彼此导通;和/或
所述第一迹线和第二迹线具有基本上全等的表面轮廓;和/或
所述移相电路构造为金属片电路;和/或
所述金属片电路借助于电介质支撑件被固定;和/或
所述电介质组件具有分布式地布置的多个电介质元件;和/或
所述多个电介质元件被构成为能相对于移相电路同步运动;和/或
所述电介质组件具有相对于移相电路固定的至少一个阻抗匹配电介质;和/或
在每两个电介质元件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阻抗匹配电介质;和/或
在垂直于移相电路的方向上,所述移相电路与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间隔开的间隙至少为0.05mm、0.1mm、0.15mm、0.2mm、0.25mm或0.3mm;和/或
在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的至少一个自由端部区域中开设有用于阻抗匹配的挖空部,以露出移相电路的一部分;和/或
所述移相电路包括第一电路部段和第二电路部段,所述第一电路部段配设有能够相对于第一电路部段运动的第一电介质元件,所述第二电路部段配设有能够相对于第二电路部段运动的第二电介质元件,其中,第一电介质元件的介电常数和/或厚度与所述第二电介质元件的介电常数和/或厚度不同;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的距离设定为大于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的尺寸误差;和/或
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的距离设定为大于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的制造公差。
8.一种移相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相器组件包括移相电路和电介质组件,所述电介质组件具有为了移相而能够相对于移相电路运动的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介质元件包括位于移相电路的相对的两侧的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分别包括介质基体和从介质基体朝向彼此地突起的凸台和/或突起肋,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分别借助于所述凸台和/或突起肋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设定的距离;和/或
所述凸台和/或突起肋设置在相应的介质基体的横向上的两个侧边区域上;和/或
所述凸台和/或突起肋与所述介质基体一体成型;和/或
所述突起肋从相应的介质基体的第一端部沿着纵向方向延伸至对置的第二端部;和/或
在所述介质基体的横向侧边区域上分别设置有沿着纵向方向彼此间隔开距离的一列凸台;和/或
在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朝向彼此的一侧上,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的介质基体的横向上的中间区域分别与所述移相电路间隔开设定的距离,并且所述移相电路处于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的中间区域与第二电介质部件的中间区域之间形成的间隙内;和/或
所述第一电介质部件和第二电介质部件的介质基体的横向上的中间区域分别设有凹部。
9.一种腔体移相器,包括移相器腔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移相器腔体内设置有按照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移相器组件。
10.一种基站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天线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腔体移相器。
CN202210123337.6A 2022-02-10 2022-02-10 移相器组件、具有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Pending CN1166324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23337.6A CN116632472A (zh) 2022-02-10 2022-02-10 移相器组件、具有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US18/150,332 US20230253710A1 (en) 2022-02-10 2023-01-05 Phase shifter assembly, cavity phase shifter with phase shifter assembly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PCT/US2023/061209 WO2023154622A1 (en) 2022-02-10 2023-01-25 Phase shifter assembly, cavity phase shifter with phase shifter assembly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123337.6A CN116632472A (zh) 2022-02-10 2022-02-10 移相器组件、具有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32472A true CN116632472A (zh) 2023-08-22

Family

ID=875204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123337.6A Pending CN116632472A (zh) 2022-02-10 2022-02-10 移相器组件、具有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53710A1 (zh)
CN (1) CN116632472A (zh)
WO (1) WO202315462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55444B1 (ko) * 2011-05-30 2013-04-17 한양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배열 안테나에 사용되는 위상 천이기
CN104051821B (zh) * 2014-05-23 2019-03-01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介质移相器
JP6331132B2 (ja) * 2014-06-09 2018-05-3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移相回路及びアンテナ装置
JP2017152793A (ja) * 2016-02-22 2017-08-31 APRESIA Systems株式会社 移相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アンテナ装置
CN109755696B (zh) * 2019-02-27 2024-03-19 东南大学 一种宽带腔体移相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253710A1 (en) 2023-08-10
WO2023154622A1 (en) 2023-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26652B2 (en) Ridge gap waveguide and multilayer antenna array including the same
US10446896B2 (en) Adjustable phase shifting device including branched feed lines with transformer portions for feeding an antenna array
US8907744B2 (en) Multi-line phase shifter having a fixed plate and a mobile plate in slideable engagement to provide vertical beam-tilt
CA2600627C (en) True-time-delay feed network for cts array
JP6331136B2 (ja) 移相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アンテナ装置
CN113972493A (zh) 移相器、电调系统和基站天线
EP1033773A1 (en) Ultrawide bandwidth electromechanical phase shifter
US11038248B2 (en) Apparatus forming a strip line and dielectric part
CN116632472A (zh) 移相器组件、具有移相器组件的腔体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US11557820B2 (en) Phase shifter having a substrate with a signal feed line thereon and including a replaceable dielectric board fixed to the substrate and covering the feed line
GB2480548A (en) Phase Shifter Element for adjusting a transmission phase
US20230110891A1 (en) Phase shifter assembly for polymer-based dipole radiating elements
US11837795B2 (en) Slider, phase shifter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US11677141B2 (en) Base station antenna, feeder component and frame component
CN112635981B (zh) 天线组件、天线阵列和通信设备
CN113241506A (zh) 腔体介质滑动式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CN114122650B (zh) 一种波导电控二极管移相器
CN116130963B (zh) 一种基于半模基片集成波导与介质谐振器结构的漏波天线
CN212033195U (zh) 移相器
US20230090118A1 (en) Phase shift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7937100A (zh) 基站天线
Lee et al. A novel compact multi line phase shifter for precise array antenna beam control
Raeesi Phased-Array Antenna-in-Package Technology for Emerging Millimeter Wave Applications
CN116315528A (zh) 一种腔体、移相器、移相器组件及天线
WO2023224783A1 (en) Radiating element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