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51013A - 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151013A CN105151013A CN201510592865.6A CN201510592865A CN105151013A CN 105151013 A CN105151013 A CN 105151013A CN 201510592865 A CN201510592865 A CN 201510592865A CN 105151013 A CN105151013 A CN 1051510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pport
- engine oil
- change engine
- spike
- le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杆和至少2根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杆之间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支架设有四个第一撑脚,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一挡杆,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侧两个第一撑脚的间距,所述第三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二支架的第二档杆侧两个第二撑脚的间距。本发明换机油支架可提升的高度高,提高了操作人员操作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同时汽车需要爬升的坡度较低,降低了驾驶员的操作难度,且本发明可以折叠使用,大大减小了其所占车库空间的体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属于车用辅助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换机油时需要先将汽车底盘抬高,操作人员然后再进行换机油操作,然而现有的换机油支架提升的高度较低,人钻进去操作,操作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降低,而且现有换机油支架坡度比较大,汽车爬升比较困难,对驾驶员要求较高,同时现有换机油支架体积较大,不可折叠,搬运起来很麻烦。因此开发一种提升高度高、坡度较小、体积小且可折叠的换机油支架,显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解决现有技术换机油支架提升高度低、坡度较大、不可折叠且体积较大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杆和至少2根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杆之间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支架设有四个第一撑脚,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杆,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纵杆和至少3根设置在两个第二纵杆之间的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档杆,所述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第二撑脚,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连接杆铰接在第一支架的第一撑脚内侧面上,且第二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一档杆的下方,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纵杆和至少3根设置在两个第三纵杆支架之间的第三横杆,所述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支架通过第三连接杆铰接在第二支架的第二撑脚内侧面上,且第三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二档杆的下方,
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侧两个第一撑脚的间距,所述第三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二支架的第二档杆侧两个第二撑脚的间距。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长度为45~85cm,所述第二支架的长度为45~75cm,所述第三支架的长度为45~75cm。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相邻的第一撑脚之间均设有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高度为20~40cm。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个第一纵杆之间设有挡车器,所述挡车器包括两块限位板和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板设有通孔和螺母,所述第一纵杆上设有与螺母相配合的螺孔,所述螺母穿过通孔与螺孔螺纹连接使得挡车器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所述限位板上设有弧形槽,且所述弧形槽的圆心落在挡车器转轴所在的直线上,所述第一纵杆上设有与弧形槽相配合的定位销。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将汽车爬坡首先碰到汽车换机油支架的端部定义为后端,汽车换机油支架的另一端为前端,所述挡车器到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范围为0.3~1。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杆和至少2根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杆之间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支架设有四个第一撑脚,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杆,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纵杆和至少3根设置在两个第二纵杆之间的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第二撑脚,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连接杆铰接在第一支架的第一撑脚内侧面上,且第二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一档杆的下方,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纵杆和至少3根设置在两个第三纵杆支架之间的第三横杆,所述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三连接杆,所述第三支架通过第三连接杆铰接在第二支架的第二撑脚内侧面上,且第三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二撑脚的中下端,所述转轴到第二撑脚底端的距离小于转轴到第三连接杆上端的距离,使得第三支架具有相对于第二支架转动的自由度,
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侧两个第一撑脚的间距,所述第三支架的宽度与第二支架的宽度相等。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长度为45~85cm,所述第二支架的长度为45~75cm,所述第三支架的长度为45~75cm。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相邻的第一撑脚之间均设有加强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高度为20~40cm。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个第一纵杆之间设有挡车器,所述挡车器包括两块限位板和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板设有通孔和螺母,所述第一纵杆上设有与螺母相配合的螺孔,所述螺母穿过通孔与螺孔螺纹连接使得挡车器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所述限位板上设有弧形槽,且所述弧形槽的圆心落在挡车器转轴所在的直线上,所述第一纵杆上设有与弧形槽相配合的定位销。
优选地,将汽车爬坡首先碰到汽车换机油支架的端部定义为后端,则汽车换机油支架的另一端为前端,所述挡车器到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范围为0.3~1。
本发明具有至少两个工作状态:(1)、展开状态:第二支架从第一支架内往外转动直至张开一端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相抵,第三支架从第二支架内往外转动张开直至一端与第二支架的第二档杆相抵;
(2)、收缩状态:第三支架从上往下转动收缩至第二支架内,第二支架从上往下转动收缩至第一支架内。
本发明中挡车器具有两个稳定状态:第一稳定状态:当汽车换机油支架展开后,操作人员将挡车架拉上来,使得挡车架的限位杆处于最高的位置,即此时限位杆与第一支架所在的平面距离最远;第二稳定状态:当汽车换机油支架收起时,操作人员将挡车架按下去,使得挡车架的限位杆处于第一支架所在的平面内,此时不占用空间,便于收藏携带。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换机油支架可提升的高度高,提高了操作人员操作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同时通过折叠结构使得整个支架可以延长,汽车需要爬升的坡度较低,降低了驾驶员的操作难度;
2.本发明可以折叠,折叠后长度为展开时的1/3左右,大大减小了占地空间;
3.本发明在第一支架上设有挡车器,通过限定挡车器至第一支架的前端距离与第一支架的高度比,可以保证在粗糙地面上,当轮胎撞击挡车器时,支架整体向前滑动而不是翻转,从而降低汽车倾覆的危险。同时,挡车器为可转动结构,收起时,可以减少空间的占用;
4.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利用价值高,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三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整体收缩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第三支架收缩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整体收缩状态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纵杆;2、第一横杆;3、第一撑脚;4、第一档杆;5、第二纵杆;6、第二横杆;7、第二档杆;8、第二连接杆;9、第二撑脚;10、第三纵杆;11、第三横杆;12、第三连接杆;13、挡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所示,为汽车换机油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
参见图2所示,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杆1和2根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杆之间的第一横杆2,第一支架设有四个第一撑脚3,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一挡杆4,
参见图3所示,第二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纵杆5和4根设置在两个第二纵杆之间的第二横杆6,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档杆7,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二连接杆8,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第二撑脚9,第二支架通过第二连接杆8铰接在第一支架的第一撑脚3内侧面上,且第二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一档杆的下方,
参见图4所示,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纵杆10和4根设置在两个第三纵杆支架之间的第三横杆11,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三连接杆12,第三支架通过第三连接杆12铰接在第二支架的第二撑脚9内侧面上,且第三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二档杆的下方,
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侧两个第一撑脚的间距,所述第三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二支架的第二档杆侧两个第二撑脚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长度为59.5cm,所述第二支架的长度为51cm,所述第三支架的长度为48.5cm。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架两端相邻的第一撑脚3之间设有加强板,设置加强板可以有效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高度为28cm。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两个第一纵杆1之间还设有挡车器13。挡车器13包括两块限位板和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限位杆,限位板设有通孔和螺母,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螺母相配合的螺孔,螺母穿过通孔与螺孔螺纹连接使得挡车器13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限位板上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的圆心落在挡车器转轴所在的直线上,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弧形槽相配合的定位销。设置挡车器13,可以防止汽车爬坡时导致支架翻转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为0.6,即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为16.8cm。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决定着整个支架的稳定性,当这个比值大于支架撑脚与地面摩擦力时,则是稳定的。即本实施例在摩擦系数小于0.6的粗糙地面上,不会发生整个支架翻转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汽车换机油支架具有至少两个工作状态:(1)、展开状态:第二支架从第一支架内往外转动直至张开一端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相抵,第三支架从第二支架内往外转动张开直至一端与第二支架的第二档杆相抵;
(2)、收缩状态:第三支架从上往下转动收缩至第二支架内,第二支架从上往下转动收缩至第一支架内,其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所示。
本实施例中挡车器具有两个稳定工作状态:第一稳定状态:当汽车换机油支架展开后,操作人员将挡车架拉上来,使得挡车器的限位杆处于最高的位置,即此时限位杆与第一支架所在的平面距离最远;第二稳定状态:当汽车换机油支架收起后,操作人员将挡车器按下去,使得挡车器的限位杆处于第一支架所在的平面内。
实施例二:参见附图6所示,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
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杆1和至少2根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杆之间的第一横杆2,第一支架设有四个第一撑脚3,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杆4,
第二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纵杆5和至少3根设置在两个第二纵杆之间的第二横杆6,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二连接杆8,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第二撑脚9,第二支架通过第二连接杆8铰接在第一支架的第一撑脚3内侧面上,且第二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一档杆的下方,
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纵杆10和至少3根设置在两个第三纵杆支架之间的第三横杆11,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三连接杆12,所述第三支架通过第三连接杆12铰接在第二支架的第二撑脚9内侧面上,且第三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二撑脚的中下端,所述转轴到第二撑脚9底端的距离小于转轴到第三连接杆12上端的距离,使得第三支架具有相对于第二支架转动的自由度。参见图7所示,为第三支架相对于第二支架转动的示意图。
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4侧两个第一撑脚3的间距,所述第三支架的宽度与第二支架的宽度相等。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长度为59.5cm,所述第二支架的长度为51cm,所述第三支架的长度为48.5cm。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架两端相邻的第一撑脚3之间设有加强板,设置加强板可以有效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高度为28cm。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两个第一纵杆1之间还设有挡车器13。挡车器13包括两块限位板和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限位杆,限位板设有通孔和螺母,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螺母相配合的螺孔,螺母穿过通孔与螺孔螺纹连接使得挡车器13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限位板上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的圆心落在挡车器转轴所在的直线上,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弧形槽相配合的定位销。设置挡车器13,可以防止汽车爬坡时导致支架翻转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为0.6,即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为16.8cm。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决定着整个支架的稳定性,当这个比值大于支架撑脚与地面摩擦力时,则是稳定的。即本实施例在摩擦系数小于0.6的粗糙地面上,不会发生整个支架翻转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汽车换机油支架具有至少两个工作状态:(1)、展开状态:第二支架从第一支架内往外转动直至张开一端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相抵,第三支架从第二支架内往外转动张开直至一端与第二支架的相抵;
(2)、收缩状态:第三支架从上往下转动收缩至第二支架内,第二支架从上往下转动收缩至第一支架内,其收缩状态结构示意图参见图8所示。
本实施例中挡车器具有两个稳定工作状态:第一稳定状态:当汽车换机油支架展开后,操作人员将挡车架拉上来,使得挡车器的限位杆处于最高的位置,即此时限位杆与第一支架所在的平面距离最远;第二稳定状态:当汽车换机油支架收起后,操作人员将挡车器按下去,使得挡车器的限位杆处于第一支架所在的平面内。
实施例三:参见图1所示,为汽车换机油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
参见图2所示,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杆1和2根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杆之间的第一横杆2,第一支架设有四个第一撑脚3,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一挡杆4,
参见图3所示,第二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纵杆5和4根设置在两个第二纵杆之间的第二横杆6,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档杆7,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二连接杆8,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第二撑脚9,第二支架通过第二连接杆8铰接在第一支架的第一撑脚3内侧面上,且第二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一档杆的下方,
参见图4所示,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纵杆10和4根设置在两个第三纵杆支架之间的第三横杆11,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三连接杆12,第三支架通过第三连接杆12铰接在第二支架的第二撑脚9内侧面上,且第三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二档杆的下方,
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侧两个第一撑脚的间距,所述第三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二支架的第二档杆侧两个第二撑脚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长度为58.7cm,所述第二支架的长度为51.6cm,所述第三支架的长度为48.5cm。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架两端相邻的第一撑脚3之间设有加强板,设置加强板可以有效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高度为25cm。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两个第一纵杆1之间还设有挡车器13。挡车器13包括两块限位板和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限位杆,限位板设有通孔和螺母,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螺母相配合的螺孔,螺母穿过通孔与螺孔螺纹连接使得挡车器13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限位板上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的圆心落在挡车器转轴所在的直线上,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弧形槽相配合的定位销。设置挡车器13,可以防止汽车爬坡时导致支架翻转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为0.6,即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为15cm。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决定着整个支架的稳定性,当这个比值大于支架撑脚与地面摩擦力时,则是稳定的。即本实施例在摩擦系数小于0.6的粗糙地面上,不会发生整个支架翻转的危险。
实施例四:参见图1所示,为汽车换机油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
参见图2所示,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杆1和2根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杆之间的第一横杆2,第一支架设有四个第一撑脚3,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一挡杆4,
参见图3所示,第二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纵杆5和4根设置在两个第二纵杆之间的第二横杆6,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档杆7,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二连接杆8,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第二撑脚9,第二支架通过第二连接杆8铰接在第一支架的第一撑脚3内侧面上,且第二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一档杆的下方,
参见图4所示,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纵杆10和4根设置在两个第三纵杆支架之间的第三横杆11,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三连接杆12,第三支架通过第三连接杆12铰接在第二支架的第二撑脚9内侧面上,且第三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二档杆的下方,
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侧两个第一撑脚的间距,所述第三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二支架的第二档杆侧两个第二撑脚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长度为69.6cm,所述第二支架的长度为60.4cm,所述第三支架的长度为55.9cm。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架两端相邻的第一撑脚3之间设有加强板,设置加强板可以有效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高度为32cm。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两个第一纵杆1之间还设有挡车器13。挡车器13包括两块限位板和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限位杆,限位板设有通孔和螺母,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螺母相配合的螺孔,螺母穿过通孔与螺孔螺纹连接使得挡车器13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限位板上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的圆心落在挡车器转轴所在的直线上,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弧形槽相配合的定位销。设置挡车器13,可以防止汽车爬坡时导致支架翻转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为0.6,即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为19.2cm。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决定着整个支架的稳定性,当这个比值大于支架撑脚与地面摩擦力时,则是稳定的。即本实施例在摩擦系数小于0.6的粗糙地面上,不会发生整个支架翻转的危险。
实施例五:参见图1所示,为汽车换机油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
参见图2所示,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杆1和2根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杆之间的第一横杆2,第一支架设有四个第一撑脚3,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一挡杆4,
参见图3所示,第二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纵杆5和4根设置在两个第二纵杆之间的第二横杆6,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档杆7,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二连接杆8,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第二撑脚9,第二支架通过第二连接杆8铰接在第一支架的第一撑脚3内侧面上,且第二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一档杆的下方,
参见图4所示,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纵杆10和4根设置在两个第三纵杆支架之间的第三横杆11,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三连接杆12,第三支架通过第三连接杆12铰接在第二支架的第二撑脚9内侧面上,且第三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二档杆的下方,
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侧两个第一撑脚的间距,所述第三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二支架的第二档杆侧两个第二撑脚的间距。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长度为85.0cm,所述第二支架的长度为72.0cm,所述第三支架的长度为67.8cm。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支架两端相邻的第一撑脚3之间设有加强板,设置加强板可以有效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高度为38cm。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的两个第一纵杆1之间还设有挡车器13。挡车器13包括两块限位板和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限位杆,限位板设有通孔和螺母,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螺母相配合的螺孔,螺母穿过通孔与螺孔螺纹连接使得挡车器13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限位板上设有弧形槽,且弧形槽的圆心落在挡车器转轴所在的直线上,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弧形槽相配合的定位销。设置挡车器13,可以防止汽车爬坡时导致支架翻转的危险。
本实施例中,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为0.6,即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为22.8cm。挡车器13到汽车换机油支架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决定着整个支架的稳定性,当这个比值大于支架撑脚与地面摩擦力时,则是稳定的。即本实施例在摩擦系数小于0.6的粗糙地面上,不会发生整个支架翻转的危险。
Claims (10)
1.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杆(1)和至少2根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杆之间的第一横杆(2),所述第一支架设有四个第一撑脚(3),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杆(4),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纵杆(5)和至少3根设置在两个第二纵杆之间的第二横杆(6),所述第二支架与第三支架相邻的一端还设有第二档杆(7),所述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二连接杆(8),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第二撑脚(9),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连接杆(8)铰接在第一支架的第一撑脚(3)内侧面上,且第二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一档杆的下方,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纵杆(10)和至少3根设置在两个第三纵杆支架之间的第三横杆(11),所述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三连接杆(12),所述第三支架通过第三连接杆(12)铰接在第二支架的第二撑脚(9)内侧面上,且第三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二档杆的下方,
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侧两个第一撑脚的间距,所述第三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二支架的第二档杆侧两个第二撑脚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换机油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长度为45~85cm,所述第二支架的长度为45~75cm,所述第三支架的长度为45~7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换机油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相邻的第一撑脚(3)之间均设有加强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换机油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高度为20~40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换机油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个第一纵杆(1)之间设有挡车器(13),所述挡车器(13)包括两块限位板和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板设有通孔和螺母,所述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螺母相配合的螺孔,所述螺母穿过通孔与螺孔螺纹连接使得挡车器(13)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架上,所述限位板上设有弧形槽,且所述弧形槽的圆心落在挡车器转轴所在的直线上,所述第一纵杆(1)上设有与弧形槽相配合的定位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换机油支架,其特征在于:将汽车爬坡时首先碰到汽车换机油支架的端部定义为后端,汽车换机油支架的另一端为前端,所述挡车器(13)到前端的距离与第一支架高度的比值为0.3~1。
7.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和第三支架;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纵杆(1)和至少2根设置在两个第一纵杆之间的第一横杆(2),所述第一支架设有四个第一撑脚(3),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第一挡杆(4),
所述第二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纵杆(5)和至少3根设置在两个第二纵杆之间的第二横杆(6),所述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二连接杆(8),所述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设有两个第二撑脚(9),所述第二支架通过第二连接杆(8)铰接在第一支架的第一撑脚(3)内侧面上,且第二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一档杆的下方,
所述第三支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三纵杆(10)和至少3根设置在两个第三纵杆支架之间的第三横杆(11),所述第三支架与第二支架相邻的一端设有两个斜向下的第三连接杆(12),所述第三支架通过第三连接杆(12)铰接在第二支架的第二撑脚(9)内侧面上,且第三支架的转轴位于第二撑脚的中下端,所述转轴到第二撑脚(9)底端的距离小于转轴到第三连接杆(12)上端的距离,使得第三支架具有相对于第二支架转动的自由度,
所述第二支架的宽度不大于第一支架的第一档杆(4)侧两个第一撑脚(3)的间距,所述第三支架的宽度与第二支架的宽度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换机油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长度为45~85cm,所述第二支架的长度为45~75cm,所述第三支架的长度为45~75c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换机油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相邻的第一撑脚(3)之间均设有加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换机油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的高度为20~40c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92865.6A CN105151013A (zh) | 2015-09-17 | 2015-09-17 | 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592865.6A CN105151013A (zh) | 2015-09-17 | 2015-09-17 | 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151013A true CN105151013A (zh) | 2015-12-16 |
Family
ID=54792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92865.6A Pending CN105151013A (zh) | 2015-09-17 | 2015-09-17 | 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151013A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70788A (en) * | 1997-06-25 | 1999-02-16 | Witkin; Roy T. | Portable ramp device |
CN2584469Y (zh) * | 2002-11-01 | 2003-11-05 | 吕建儒 | 兼具有停车功能的组合式修车架 |
US7082637B1 (en) * | 2004-03-17 | 2006-08-01 | Griffin Stephen S | Compact foldable ramp |
CN201310738Y (zh) * | 2008-04-22 | 2009-09-16 | 陈建明 | 串接结构 |
GB2459487A (en) * | 2008-04-24 | 2009-10-28 | Robert Clifford Smith | Tiltable loading ramp |
CN103009359A (zh) * | 2012-12-01 | 2013-04-03 | 谢翠斌 | 折叠式升降工作台 |
CN205059556U (zh) * | 2015-09-17 | 2016-03-02 | 苏州轩同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 |
-
2015
- 2015-09-17 CN CN201510592865.6A patent/CN10515101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70788A (en) * | 1997-06-25 | 1999-02-16 | Witkin; Roy T. | Portable ramp device |
CN2584469Y (zh) * | 2002-11-01 | 2003-11-05 | 吕建儒 | 兼具有停车功能的组合式修车架 |
US7082637B1 (en) * | 2004-03-17 | 2006-08-01 | Griffin Stephen S | Compact foldable ramp |
CN201310738Y (zh) * | 2008-04-22 | 2009-09-16 | 陈建明 | 串接结构 |
GB2459487A (en) * | 2008-04-24 | 2009-10-28 | Robert Clifford Smith | Tiltable loading ramp |
CN103009359A (zh) * | 2012-12-01 | 2013-04-03 | 谢翠斌 | 折叠式升降工作台 |
CN205059556U (zh) * | 2015-09-17 | 2016-03-02 | 苏州轩同机电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33082B (zh) | 一种巨型六肢腿履带足极地科考车 | |
CN203129938U (zh) | 抽拉折叠登车梯 | |
CN108455497B (zh) | 一种货运装置 | |
CN104684788B (zh) | 具有可同时折叠的一对支杆和车轮的可变形运输车 | |
CN207878346U (zh) | 一种防撞折叠式护栏 | |
CN104163249B (zh) | 一种可变轴距客梯车 | |
CN205059556U (zh) | 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 | |
CN104527757B (zh) | 儿童伞把车 | |
CN102704572A (zh) | 翻板式扩展方舱 | |
CN105151013A (zh) | 一种汽车换机油支架 | |
CN211770120U (zh) | 一种框式升降平台上的平台扩展装置 | |
CN211776431U (zh) | 一种公路工程施工安全防护装置 | |
CN218198115U (zh) | 具有登陆平台自动翻转功能的警用攀登突击车 | |
CN204309861U (zh) | 儿童伞把车 | |
CN110962726A (zh) | 一种车辆运输车 | |
CN216070237U (zh) | 一种滑移式翻转备胎架 | |
CN213231447U (zh) | 一种扩展式车载升降平台 | |
CN106381822B (zh) | 交通锥前翻转机构 | |
CN202669936U (zh) | 翻板式扩展方舱 | |
CN201635663U (zh) | 一种修井机钻台 | |
CN210531969U (zh) | 一种电动支腿用折叠机构 | |
CN202896644U (zh) | 可双向折叠的婴儿推车 | |
CN201502183U (zh) | 带支架的辅助车道 | |
CN202213606U (zh) | 一种折叠工作车 | |
CN220281733U (zh) | 一种大载重纵列式双旋翼无人机专用拖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