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142985A - 蓄电池壳 - Google Patents

蓄电池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142985A
CN105142985A CN201480022735.2A CN201480022735A CN105142985A CN 105142985 A CN105142985 A CN 105142985A CN 201480022735 A CN201480022735 A CN 201480022735A CN 105142985 A CN105142985 A CN 1051429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distance piece
sump
storage battery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27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142985B (zh
Inventor
武藤慎二
岩田润
西野雅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1429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29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1429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1429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4Arrangement of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2Casings or frames around the primary casing of a single cell or a single batter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33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 H01M50/2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asings or racks, e.g. dimensions adapted for protecting batterie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e.g. from corro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or vehicles, e.g. cars or tra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蓄电池壳具有:侧壁,其覆盖蓄电池的四个侧表面;第一间隔件,其设置于侧壁的上部,用于在蓄电池和侧壁之间设置空间。

Description

蓄电池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电池壳,详细而言,涉及一种为了防止车辆用蓄电池受热而使用的蓄电池壳。
背景技术
车辆用蓄电池通常与发动机一起设置于发动机室内。对于车辆用蓄电池而言,来自发动机的热量等对蓄电池的表面进行加热,导致处于蓄电池内部的蓄电池液上升为高温。其结果,蓄电池的寿命减少。
因此,为了防止蓄电池受热,提出了一种覆盖蓄电池的侧表面的蓄电池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壳,该蓄电池壳的侧壁部是由外壁和内壁构成的双层壁结构,并且在外壁和内壁之间形成有中空密闭空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23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当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蓄电池壳时,该蓄电池壳的整个内壁表面与蓄电池的侧表面密合。另一方面,在蓄电池内部的下部充满了蓄电池液。
因此,当由来自外部的热量对蓄电池上部的暴露表面进行加热时,存在如下问题:该热量经过蓄电池壳的内壁扩散到蓄电池的整个侧表面,并向蓄电池液传导,因此,无法充分保护蓄电池以免受到来自外部的热量。因此,可谋求对能够抑制来自外部的热量传导到蓄电池侧表面、蓄电池液的绝热性进行进一步改良。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了绝热性的蓄电池壳。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特征在于,其具有:侧壁,其覆盖蓄电池的四个侧表面;第一间隔件,其设置于所述侧壁的上部,用于在所述蓄电池和所述侧壁之间设置空间。
采用这样的结构,在蓄电池的侧表面和蓄电池壳之间产生空间(空气层)。因此,从外部传导到蓄电池壳的侧壁的热量未能经过蓄电池壳直接传导到蓄电池侧表面。其结果,蓄电池壳在绝热性方面出色,能够有效地保护蓄电池以免受到外部的热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中,优选的是,第二间隔件沿着上下方向设置于所述侧壁。
采用这样的结构,因为第二间隔件沿着上下方向与蓄电池的侧表面接触,所以能够保持蓄电池壳的侧壁和蓄电池的侧表面之间的空间。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间隔件以在将所述蓄电池壳安装到了所述蓄电池时与所述蓄电池的所述侧表面的角部相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侧壁。
采用这样的结构,因为蓄电池的侧表面的角部的强度较高,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蓄电池壳安装于蓄电池。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间隔件设置有至少四个,至少四个所述第二间隔件以分别与所述蓄电池的所述侧表面的四个角部相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侧壁。
采用这样的结构,因为第二间隔件与蓄电池的四个角部相接触,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蓄电池壳安装于蓄电池,同时能够保持蓄电池壳的侧壁和蓄电池的侧表面之间的空间。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中,优选的是,至少四个折叠部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所述侧壁。
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折叠蓄电池壳,从而能够紧凑地运输、保管该蓄电池壳。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中,优选的是,各所述折叠部具有两个弯折部。
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将蓄电池壳安装于蓄电池时,能够在蓄电池壳的角部形成两个角。其结果,通过使蓄电池壳的角部与蓄电池的侧表面的角部相接触,能够在蓄电池壳的侧壁和蓄电池的侧表面之间可靠地形成空间。
另外,采用这样的结构,在折叠蓄电池壳时,能够缓和在折叠部处因相对的第一间隔件彼此接触而产生的应力。其结果,在折叠保管蓄电池壳时,能够减少第一间隔件的破损。
另外,优选的是,本发明的蓄电池壳还具有外部空气放入机构,该外部空气放入机构用于将外部空气放入所述空间。
采用该结构,能够将新鲜的空气放入蓄电池的侧表面和蓄电池壳之间的空间内。其结果,能够迅速冷却蓄电池。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中,优选的是,所述外部空气放入机构具有用于使所述空间的内外连通的开口部和用于使所述开口部开闭的挡板。
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通过挡板的适当的打开动作将空气从开口部放入空间内。其结果,能够可靠地冷却蓄电池。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中,优选的是,所述外部空气放入机构具有至少两个用于使所述空间的内外连通的开口部。
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将新鲜的空气从某一个开口部放入空间内的同时,将空间的内部的空气从另一个开口部排出。其结果,能够可靠地冷却蓄电池。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中,优选的是,至少两个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侧壁和/或所述第一间隔件,所述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是进气口,所述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是排气口。
采用这样的结构,因为能够将新鲜的空气从进气口放入并从排气口排出,所以在空间内能够形成新鲜的空气的通过路径。其结果,能够更高效率地冷却蓄电池。
另外,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设有伸缩部,该伸缩部在将所述蓄电池壳安装到了所述蓄电池时与所述蓄电池的所述侧表面的角部相接触。
采用这样的结构,在将蓄电池壳向蓄电池安装时,因为伸缩部与蓄电池侧表面的角部相对应地伸长,所以能够容易地将蓄电池壳安装于蓄电池。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中,优选的是,所述侧壁由绝热材料形成。
采用这样的结构,蓄电池壳的绝热性更进一步提高。因此,能够保护蓄电池以免受热。
另外,在本发明的蓄电池壳中,优选的是,所述侧壁具有发泡层和层叠于所述发泡层的两个面的表皮。
采用这样的结构,蓄电池壳的绝热性更进一步提高。因此,能够更进一步保护蓄电池以免受热。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蓄电池壳在绝热性方面出色。因此,能够有效地保护蓄电池以免受到外部的热量。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表示图1所示的蓄电池壳的展开图。
图3(a)、图3(b)是图2的剖视图,图3(a)表示A-A剖视图,图3(b)表示B-B剖视图。
图4表示将图1的蓄电池壳安装到蓄电池上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表示图4的C-C侧剖视图。
图6表示图4的D-D平剖视图。
图7(a)、图7(b)是将图1的蓄电池壳折叠起来的状态中的一个形态,图7(a)表示侧视图。图7(b)表示俯视图。
图8(a)、图8(b)是将图1的蓄电池壳折叠起来的状态中的另一个形态,图8(a)表示侧视图,图8(b)表示俯视图。
图9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是图9的侧剖视图,图10(a)表示挡板的闭合状态,图10(b)表示挡板的打开状态。
图11表示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安装到了蓄电池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2表示将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安装到了蓄电池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3表示将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安装到了蓄电池的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4(a)、图14(b)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局部放大图,图14(a)表示第6实施方式,图14(b)表示第7实施方式。
图15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9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和局部放大图。
图16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10实施方式的侧剖视图。
图17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11实施方式的侧剖视图。
图18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12实施方式的侧剖视图。
图19表示本发明的蓄电池壳的第13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4、图9、图15以及图19中,以下所说明的方向像各附图所示的方向箭头所记载那样。在图5、图6以及图10(a)、图10(b)~图13中的方向也以图1所示的方向为基准。另外,在图2的方向中,纸面上侧是上侧,纸面下侧是下侧,纸面左侧方向是蓄电池壳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纸面右侧方向是蓄电池壳的长度方向的另一方向,纸面近前方向是蓄电池壳的内侧方向,纸面近前是蓄电池壳的外侧方向。在图3(a)~图3(b)、图7(a)~图7(b)、图8(a)~图8(b)、图14(a)~图14(b)以及图16~图18中的方向也以图2所示的方向为基准。
(第1实施方式)
1.蓄电池壳
在第1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蓄电池壳1是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筒形状,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大致矩形的框形状。蓄电池壳1具有:多个(四个)侧壁2、将各侧壁2连结起来的多个(四个)连结部23、设置于侧壁2和连结部23这二者的内侧表面的上端的第一间隔件3以及设置于侧壁2和连结部23这二者的内侧表面的下端的第三间隔件4(参照图2和图3(a)~图3(b))。
四个侧壁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的左壁5和右壁6;以及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相对配置的前壁7和后壁8。
四个连结部23包括用于连结左壁5和前壁7的左前连结部9、用于连结左壁5和后壁8的左后连结部10、用于连结右壁6和前壁7的右前连结部11、以及用于连结右壁6和后壁8的右后连结部12。
参照图2的展开图,侧壁2和连结部23形成为在周向(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的形状。在侧壁2和连结部23各自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形成有薄壁部(后述),在中央部形成有具有绝热性的厚壁部(后述)。在上端部的薄壁部设置有第一间隔件3,在下端部的薄壁部设置有第三间隔件4。
另外,各连结部23具有沿着上下方向设置的第二间隔件(后述)和设于该第二间隔件的两侧的两个弯折部(后述)。
在各连结部23处,彼此邻接的侧壁2中的一侧壁2借助一弯折部(后述)与第二间隔件(后述)相连结,另一侧壁2借助另一弯折部与第二间隔件相连结。
具体而言,参照图2,左壁5形成为上下方向长度比长度方向长度长的侧视呈大致矩形的形状。
左壁5一体地具有左厚壁部5a、左上薄壁部5b以及左下薄壁部5c。
左厚壁部5a在左壁5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处形成为侧视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参照图3(a),左厚壁部5a向内侧鼓出。左厚壁部5a的厚度L1(从内侧表面到外侧表面的距离)形成得比左上薄壁部5b和左下薄壁部5c这二者的厚度厚。
如图2的虚线和图3(a)所示,左上薄壁部5b与左厚壁部5a邻接地形成在左厚壁部5a的上侧。左上薄壁部5b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视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左上薄壁部5b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一间隔件3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2的虚线和图3(a)所示,左下薄壁部5c与左厚壁部5a邻接地形成在左厚壁部5a的下侧。左上薄壁部5b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视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左下薄壁部5c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三间隔件4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参照图2,在左壁5的长度方向另一侧端部设置有被卡合部13。
被卡合部13是为了与左后连结部10的卡合部21(后述)卡合以将蓄电池壳1保持为筒状而设置的。被卡合部13构成为朝向长度方向一侧敞开的大致日文コ字形状,并形成为薄壁状,该被卡合部13一体地具有:第1被卡合部14;与第1被卡合部14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1被卡合部14的下方的第2被卡合部15;以及将第1被卡合部14和第2被卡合部15之间连结起来的重叠部16。
第1被卡合部14构成为侧视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在其上下方向中央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供第1突出部17(后述)插入的第1狭缝18。
第2被卡合部15构成为侧视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在其上下方向中央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供第2突出部19(后述)插入的第2狭缝20。第2被卡合部15和第1被卡合部14这二者的上下方向长度以及长度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第2狭缝20和第1狭缝18这二者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即、第2被卡合部15的形状与第1被卡合部14的形状大致相同。
重叠部16是侧视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其长度方向长度形成得比第1被卡合部14的长度方向长度短。
第1被卡合部14、第2被卡合部15以及重叠部16这三者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形成在同一个面上。
在左壁5的长度方向一侧,左前连结部9与左壁5一体形成。
左前连结部9在上下方向形成得细长,其一体地具有作为第二间隔件的第2左前间隔件9a、左前上薄壁部9b、左前下薄壁部9c、两个作为弯折部的左前弯折部9d、9e。
第2左前间隔件9a构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并以向内侧鼓出的方式形成为厚壁。第2左前间隔件9a以其厚度L2(从内侧表面到外侧表面的距离)比左前上薄壁部9b和左前下薄壁部9c这二者的厚度厚的方式形成,且以与左厚壁部5a的厚度相同或者比左厚壁部5a的厚度薄的方式形成。
参照图2的虚线和图3(b),左前上薄壁部9b与第2左前间隔件9a邻接地形成在第2左前间隔件9a的上侧。左前上薄壁部9b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左前上薄壁部9b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一间隔件3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参照图2的虚线和图3(b),左前下薄壁部9c与第2左前间隔件9a邻接地形成在第2左前间隔件9a的下侧。左前下薄壁部9c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左前下薄壁部9c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三间隔件4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两个左前弯折部9d、9e分别与第2左前间隔件9a、左前上薄壁部9b以及左前下薄壁部9c这三者邻接地形成在第2左前间隔件9a、左前上薄壁部9b以及左前下薄壁部9c这三者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两个左前弯折部9d、9e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且形成为薄壁。两个左前弯折部9d、9e各自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2左前间隔件9a、左前上薄壁部9b以及左前下薄壁部9c这三者的上下方向长度的合计相同。
第2左前间隔件9a借助一左前弯折部9d与左壁5相连结,借助另一左前弯折部9e与前壁7相连结。
在左前连结部9的长度方向一侧,前壁7与左前连结部9一体地形成。
前壁7构成为长度方向长度比左壁5的长度方向长度长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该前壁7的上端部被切成侧面观察呈朝向上方的U字的形状。前壁7一体地具有前厚壁部7a、前上薄壁部7b以及前下薄壁部7c。
前厚壁部7a在前壁7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前厚壁部7a朝向内侧鼓出。前厚壁部7a的厚度(从内侧表面到外侧表面的距离)与左厚壁部5a的厚度大致相同。
前上薄壁部7b与前厚壁部7a邻接地形成在前厚壁部7a的上侧。前上薄壁部7b的上端缘形成为沿着前壁7的上端部的大致U字形状。
如图2的虚线所示,前下薄壁部7c与前厚壁部7a邻接地形成在前厚壁部7a的下侧。前下薄壁部7c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前下薄壁部7c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三间隔件4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在前壁7的长度方向一侧,右前连结部11与前壁7一体地形成。
右前连结部11以与左前连结部9大致相同的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得细长,右前连结部11一体地具有:作为第二间隔件的第2右前间隔件11a;右前上薄壁部11b;右前下薄壁部11c;以及两个作为弯折部的右前弯折部11d、11e。
第2右前间隔件11a构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且以向内侧鼓出的方式形成为厚壁。第2右前间隔件11a的厚度与第2左前间隔件9a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2的虚线所示,右前上薄壁部11b与第2右前间隔件11a邻接地形成在第2右前间隔件11a的上侧。右前上薄壁部11b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右前上薄壁部11b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一间隔件3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2的虚线所示,右前下薄壁部11c与第2右前间隔件11a邻接地形成在第2右前间隔件11a的下侧。右前下薄壁部11c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右前下薄壁部11c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三间隔件4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两个右前弯折部11d、11e分别与第2右前间隔件11a、右前上薄壁部11b以及右前下薄壁部11c这三者邻接地形成在第2右前间隔件11a、右前上薄壁部11b以及右前下薄壁部11c这三者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两个右前弯折部11d、11e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且形成为薄壁。两个右前弯折部11d、11e各自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2右前间隔件11a、右前上薄壁部11b以及右前下薄壁部11c各自的上下方向长度的合计相同。
第2右前间隔件11a借助一右前弯折部11d与前壁7相连结,借助另一右前弯折部11e与右壁6相连结。
在右前连结部11的长度方向一侧,右壁6与右前连结部11一体地形成。
右壁6构成为具有比前壁7的长度短、且与左壁5的长度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方向长度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该右壁6一体地具有右厚壁部6a、右上薄壁部6b以及右下薄壁部6c。
右厚壁部6a在右壁6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右厚壁部6a朝向内侧鼓出。右厚壁部6a以其厚度比右上薄壁部6b和右下薄壁部6c这二者的厚度厚的方式形成,且以其厚度与左厚壁部5a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如图2的虚线所示,右上薄壁部6b与右厚壁部6a邻接地形成在右厚壁部6a的上侧。右上薄壁部6b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右上薄壁部6b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一间隔件3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2的虚线所示,右下薄壁部6c与右厚壁部6a邻接地形成在右厚壁部6a的下侧。右下薄壁部6c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右下薄壁部6c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三间隔件4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在右壁6的长度方向一侧,右后连结部12与右壁6一体地形成。
右后连结部12以与左前连结部9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得细长,右后连结部12一体地具有作为第二间隔件的第2右后间隔件12a、右后上薄壁部12b、右后下薄壁部12c以及两个作为弯折部的右后弯折部12d、12e。
第2右后间隔件12a构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且以向内侧鼓出的方式形成为厚壁。第2右后间隔件12a的厚度与第2左前间隔件9a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2的虚线所示,右后上薄壁部12b与第2右后间隔件12a邻接地形成在第2右后间隔件12a的上侧。右后上薄壁部12b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右后上薄壁部12b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一间隔件3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2的虚线所示,右后下薄壁部12c与第2右后间隔件12a邻接地形成在第2右后间隔件12a的下侧。右后下薄壁部12c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右后下薄壁部12c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三间隔件4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两个右后弯折部12d、12e分别与第2右后间隔件12a、右前上薄壁部11b以及右前下薄壁部11c这三者邻接地形成在第2右后间隔件12a、右前上薄壁部11b以及右前下薄壁部11c这三者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两个右后弯折部12d、12e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且形成为薄壁。两个右后弯折部12d、12e各自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2右后间隔件12a、右后上薄壁部12b以及右后下薄壁部12c各自的上下方向长度的合计相同。
第2右后间隔件12a借助一个右后弯折部12d与右壁6相连结,借助另一个右后弯折部12e与后壁8相连结。
在右后连结部12的长度方向一侧,后壁8与右后连结部12一体地形成。
后壁8构成为具有比右壁6的长度长、且与前壁7的长度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长度方向长度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后壁8以其上端部以比前壁7的上端部浅的方式被切成侧面观察呈朝向上方的大致U字形状的形状。后壁8一体地具有后厚壁部8a、后上薄壁部8b以及后下薄壁部8c。
后厚壁部8a在后壁8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后厚壁部8a朝向内侧鼓出。后厚壁部8a的厚度与左厚壁部5a的厚度大致相同。
后上薄壁部8b与后厚壁部8a邻接地形成在后厚壁部8a的上侧。后上薄壁部8b的上端缘形成为沿着后壁8的上端部的大致U字形状。
如图2的虚线所示,后下薄壁部8c与后厚壁部8a邻接地形成在后厚壁部8a的下侧。后下薄壁部8c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后下薄壁部8c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三间隔件4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在后壁8的长度方向一侧,左后连结部10与后壁8一体地形成。
左后连结部10以与左前连结部9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得细长,该左后连结部10具有作为第二间隔件的第2左后间隔件10a、左后上薄壁部10b、左后下薄壁部10c、以及两个作为弯折部的左后弯折部10d、10e。
第2左后间隔件10a构成为沿着上下方向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且以向内侧鼓出的方式形成为厚壁。第2左后间隔件10a的厚度与第2左前间隔件9a的厚度大致相同。
如图2的虚线所示,左后上薄壁部10b与第2左后间隔件10a邻接地形成在第2左后间隔件10a的上侧。左后上薄壁部10b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左后上薄壁部10b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一间隔件3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2的虚线所示,左后下薄壁部10c与第2左后间隔件10a邻接地形成在第2左后间隔件10a的下侧。左后下薄壁部10c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左后下薄壁部10c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三间隔件4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两个左后弯折部10d、10e分别与第2左后间隔件10a、左后上薄壁部10b以及左后下薄壁部10c这三者邻接地形成在第2左后间隔件10a、左后上薄壁部10b以及左后下薄壁部10c这三者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和另一方向。两个左后弯折部10d、10e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线状,且形成为薄壁。两个左后弯折部10d、10e各自的上下方向长度与第2左后间隔件10a、左后上薄壁部10b以及左后下薄壁部10c各自的上下方向长度的合计相同。
第2左后间隔件10a借助一个左后弯折部10d与后壁8相连结,借助另一个左后弯折部10e与卡合部21(后述)相连结。
左后连结部10在其长度方向一侧端部具有卡合部21。卡合部21形成为薄壁状,在其长度方向一侧具有第1突出部17和第2突出部19。
第1突出部17一体地具有:第1突部24,其在卡合部21的上方朝向长度方向的一方向突出,且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头部25,其自第1突部2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朝向上方或者下方鼓出。
第1突部24的上下方向长度以与第1狭缝18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第2突出部19与第1突出部17隔开间隔地设置在第1突出部17的下方,且以朝向卡合部21的长度方向的一方向突出的方式形成。第2突出部19的形状形成为与第1突出部17的形状大致相同。即、第2突出部19一体地具有:第2突部26,其在卡合部21的下方朝向长度方向的一方向突出,且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第2头部27,其自第2突部26的长度方向一端部朝向上方或者下方鼓出。
第2突部26的上下方向长度以与第2狭缝20的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四个连结部23(左前连结部9、左后连结部10、右前连结部11以及右后连结部12)分别构成折叠部28,能够以使侧壁2的内侧表面接触的方式折叠蓄电池壳1。
在蓄电池壳1的各侧壁2和各连结部23这些构件的内侧表面的上端缘设置有第一间隔件3。更具体而言,第一间隔件3沿着左上薄壁部5b、左前上薄壁部9b、前上薄壁部7b、右前上薄壁部11b、右上薄壁部6b、右后上薄壁部12b、后上薄壁部8b以及左后上薄壁部10b这些薄壁部的内侧表面的上端缘连续地设置。第一间隔件3以各侧壁2的上端部和各连结部23的上端部与第一间隔件3的上端部在一个面上的方式配置于各侧壁2和各连结部23。
第一间隔件3的内侧表面位于比各侧壁2的厚壁部(左厚壁部5a、右厚壁部6a、前厚壁部7a以及后厚壁部8a)的内侧表面靠内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各连结部23的第二间隔件(第2左前间隔件9a、第2左后间隔件10a、第2右前间隔件11a以及第2右后间隔件12a)的内侧表面靠内侧的位置。
第一间隔件3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剖视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且由发泡体(海绵)形成。
在蓄电池壳1的各侧壁2和各连结部23这些构件的内侧表面的下端缘设有第三间隔件4。更具体而言,第三间隔件4沿着左下薄壁部5c、左前下薄壁部9c、前下薄壁部7c、右前下薄壁部11c、右下薄壁部6c、右后下薄壁部12c、后下薄壁部8c以及左后下薄壁部10c这些薄壁部的内侧表面的下端缘连续地设置。第三间隔件4以各侧壁2的下端面和各连结部23的下端面与第三间隔件4的下端面在一个面上的方式配置于各侧壁2和各连结部23。
第三间隔件4的内侧表面位于比各侧壁2的厚壁部(左厚壁部5a、右厚壁部6a、前厚壁部7a以及后厚壁部8a)的内侧表面靠内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各连结部23的第二间隔件(第2左前间隔件9a、第2左后间隔件10a、第2右前间隔件11a以及第2右后间隔件12a)的内侧表面靠内侧的位置。
第三间隔件4形成为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剖视呈大致矩形的形状。第三间隔件4由与第一间隔件3相同的材料、即发泡体(海绵)形成。
2.蓄电池壳的制作方法
首先准备绝热性的壳材料,该壳材料具有:发泡层(在图1和图3(a)~图3(b)中,由附图标记39表示。)和层叠于发泡层的两个面的表皮(在图1和图3(a)~图3(b)中,由附图标记40表示。)。
作为发泡层,例如能够举出聚氨酯发泡体、聚苯乙烯发泡体、聚烯烃发泡体、氯丁二烯发泡体、聚酯发泡体等。通过使用发泡层,使得蓄电池壳的绝热性良好。在这些发泡层中,还优选的是,考虑成形性、绝热性能够举出聚氨酯发泡体。
作为表皮,例如能够举出浸含有热固化性树脂的聚酯毡、聚丙烯、尼龙以及聚酯和人造纤维的混合物等。作为热固化性树脂,例如能够举出酚醛树脂、间苯二酚树脂树脂。
另外,作为发泡层和表皮能够举出:具有耐热性的乙烯·丙烯·环戊二烯系发泡体(EPDM发泡体)、硅系发泡体等伸缩性材料等。通过使用这些材料,在将蓄电池向蓄电池壳安装时,能够使蓄电池壳向外侧延伸,从而能够使蓄电池的安装变得容易。
发泡层的厚度是例如1mm以上,优选的是5mm以上,且是例如20mm以下,还优选的是15mm以下。
作为表皮的厚度,是例如0.05mm以上,优选的是0.3mm以上,且是例如1.5mm以下,还优选的是1mm以下。
壳材料整体的厚度(与各厚壁部的厚度相当)是例如1mm以上,优选的是5mm以上,且是例如20mm以下,还优选的是15mm以下。
接着,对壳材料的规定部位进行热压缩而形成薄壁部。具体而言,为了从壳材料获得各薄壁部(左上薄壁部5b、左前上薄壁部9b、前上薄壁部7b、右前上薄壁部11b、右上薄壁部6b、右后上薄壁部12b、后上薄壁部8b以及左后上薄壁部10b、左下薄壁部5c、左前下薄壁部9c、前下薄壁部7c、右前下薄壁部11c、右下薄壁部6c、右后下薄壁部12c、后下薄壁部8c、左后下薄壁部10c、左前弯折部9d、9e、左后弯折部10d、10e、右前弯折部11d、11e、右后弯折部12d、12e、卡合部21以及被卡合部13),利用形状与各薄壁部的形状对应的加热板压缩壳材料的一个面(内侧表面)。由于形成薄壁部,使得弯折部的形成变得容易,另外,能够避免与外围部的缓冲、接触。
加热板的温度是例如120℃以上,优选的是140℃以上,且是例如230℃以下,还优选的是200℃以下。
具体而言,左厚壁部5a的厚度L1是例如5mm以上,优选的是10mm以上,且是例如20mm以下,还优选的是15mm以下。另外,前厚壁部7a、右厚壁部6a以及后厚壁部8a的厚度也与上述范围相同。
具体而言,第2左前间隔件9a的厚度L2是例如1mm以上,优选的是2mm以上,且是例如15mm以下,还优选的是10mm以下。第2右前间隔件11a、第2右后间隔件12a以及第2左后间隔件10a的厚度也与上述范围相同。
各薄壁部的厚度全部大致相同,具体而言,是例如0.1mm以上,优选的是0.5mm以上,且是例如2mm以下,还优选的是1.5mm以下。
具体而言,各弯折部(左前弯折部9d、9e、左后弯折部10d、10e、右前弯折部11d、11e、右后弯折部12d、12e)的长度方向长度是例如2mm以上,优选的是6mm以上,且是例如35mm以下,还优选的是20mm以下。
接着,实施外形加工。更具体而言,沿着各薄壁部的外侧将壳材料切断。
由此,能够获得按照左壁5、左前连结部9、前壁7、右前连结部11、右壁6、右后连结部12、后壁8以及左后连结部10的顺序连续并一体成型的蓄电池壳壁材。
接着,沿着蓄电池壳壁材的内侧表面的上端缘粘贴长条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状的第一间隔件3。
第一间隔件3由发泡体形成。作为发泡体,例如能够举出乙烯·丙烯·环戊二烯发泡体(EPDM发泡体)、乙烯·丙烯发泡体(EPM发泡体)、聚氨酯发泡体、聚苯乙烯发泡体、聚烯烃发泡体、氯丁二烯发泡体等。优选的是,能够举出EPDM发泡体。
第一间隔件3的厚度(从最内侧到最外侧的距离)是例如1mm以上,优选的是5mm以上,且是例如15mm以下,还优选的是10mm以下。另外,第一间隔件3的上下方向长度是例如3mm以上,优选的是7mm以上,且是例如15mm以下,还优选的是10mm以下。
接着,沿着蓄电池壳壁材的内侧表面的下端缘粘贴长条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的第三间隔件4。
第三间隔件4由发泡体形成。作为发泡体,例如能够举出与第一间隔件3相同的材料。优选的是,能够举出EPDM发泡体。第三间隔件4的厚度和上下方向长度分别与第一间隔件3的厚度和上下方向长度大致相同。
而且,通过将左后连结部10的第1突出部17和第2突出部19分别插入左壁5的第1狭缝18和第2狭缝20,而获得将左壁5和左后连结部10连结而成的方筒形状的蓄电池壳1。
具体而言,如上所述,蓄电池壳1形成为前壁7和后壁8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相对且左壁5和右壁6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相对的、左右方向较长的俯视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
而且,对于蓄电池壳1的四个角部中的各个角部而言,相互呈大致直角地邻接配置的各侧壁2(前壁7与左壁5、左壁5与后壁8、后壁8与右壁6、右壁6与前壁7)分别借助各连结部23(左前连结部9、左后连结部10、右前连结部11、右后连结部12)相连结。对于各连结部23而言,通过使夹着第二间隔件(第2左前间隔件9a、第2左后间隔件10a、第2右前间隔件11a、第2右后间隔件12a)的两个弯折部(左前弯折部9d、9e、左后弯折部10d、10e、右前弯折部11d、11e、右后弯折部12d、12e)弯曲,从而实现彼此邻接的侧壁2的大致直角状的配置。
即、彼此邻接的侧壁2中的一侧壁2(例如前壁7)与连结部23(例如左前连结部9)以在一弯折部(例如左前弯折部9e)处弯曲、从而在方筒形状的内侧形成钝角(例如,100度~175度,优选的是120度~150度,最为优选的是135度)的方式相连结,彼此邻接的侧壁2中的另一侧壁2(例如左壁5)与连结部23(例如左前连结部9)以在另一弯折部(例如弯折部9d)处弯曲、从而在方筒形状的内侧形成钝角的方式相连结。
由此,蓄电池壳1的四个角部分别通过由彼此呈大致直角地邻接配置的各侧壁2和连结部23形成两个角(钝角),从而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大致梯形的形状。
3.蓄电池的安装
如图4所示,蓄电池31是搭载于车辆、船舶等的二次电池,在其内部填充有蓄电池液32。
蓄电池31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其上表面设有两个端子33,在其前表面设有能够从外部肉眼看到蓄电池液界面34的蓄电池液检测部35。在蓄电池液检测部35上标注有表示蓄电池液32的充填量的上限的上限刻度36a和表示蓄电池液32的充填量的下限的下限刻度36b。蓄电池液32以使蓄电池液界面34位于上限刻度和下限刻度之间的方式被填充到蓄电池31内。
蓄电池壳1以蓄电池31的蓄电池液检测部35所处的侧表面(前表面)与蓄电池壳1的前壁7相对配置的方式被安装于蓄电池31。此时,蓄电池液检测部35从前壁7的被切成大致U字形状的上端部露出来。
如图5和图6所示,蓄电池壳1以由蓄电池壳1的四个侧壁2(内侧表面)划分出的空间比由蓄电池31的侧表面划分出的空间稍大的方式形成。
如图6所示,对于蓄电池壳1的四个角部中的各个角部而言,通过使两个弯折部(左前弯折部9d、9e、左后弯折部10d、10e、右前弯折部11d、11e、右后弯折部12d、12e)分别弯曲,蓄电池壳1的外周形状形成为将四个角部的角倾斜倒角而成的形状、即俯视观察呈八边形的形状。而且,对于蓄电池壳1的内周面而言,四个角部(尤其是,由第2左前间隔件9a、第2左后间隔件10a、第2右前间隔件11a以及第2右后间隔件12a构成的四个第二间隔件)向内侧突出。因此,在将蓄电池31安装到蓄电池壳1时,四个第二间隔件与蓄电池的侧表面的四个角部38(角:38a、38b、38c、38d)接触,从而将蓄电池壳1固定于蓄电池31。
另外,第一间隔件3与蓄电池31的侧表面的上部接触,并且第三间隔件4与蓄电池31的侧表面的下部接触。具体而言,第一间隔件3的内侧表面与蓄电池31的侧表面在整个周向上接触,第三间隔件4的内侧表面与蓄电池31的侧表面在整个周向上接触。
蓄电池31的底面与第三间隔件4的下端面、蓄电池壳1的侧壁2的下端面在一个面上。
而且,利用蓄电池壳1的侧壁2的内侧表面、蓄电池31的侧表面、第一间隔件3、第二间隔件以及第三间隔件4划分出密闭的四个空间37(空气层)。
具体而言,在蓄电池31的前方,由第一间隔件3、第2左前间隔件9a、第2右前间隔件11a、第三间隔件4、前壁7以及蓄电池31的前表面划分出前方空间37a。在蓄电池31的后方,由第一间隔件3、第2左后间隔件10a、第2右后间隔件12a、第三间隔件4、后壁8以及蓄电池的后侧的侧表面划分出后方空间37b。在蓄电池31的左方,由第一间隔件3、第2左前间隔件9a、第2左后间隔件10a、第三间隔件4、左壁5以及蓄电池31的左侧的侧表面划分出左方空间37c。在蓄电池31的右方,由第一间隔件3、第2右前间隔件11a、第2右后间隔件12a、第三间隔件4、右壁6以及蓄电池的右侧的侧表面划分出右方空间37d。
各空间37的距离(蓄电池壳1的各侧壁2的内侧表面和蓄电池31的侧表面的距离)是例如1mm以上,优选的是3mm以上,且是例如15mm以下,还优选的是10mm以下。
4.折叠
能够如图7(a)~图7(b)或者图8(a)~图8(b)所示那样折叠蓄电池壳1。
具体而言,在图7(a)~图7(b)中,在弯折右前连结部11的右前弯折部11d、11e以及左后连结部10的左后弯折部10d、10e的同时,使左前连结部9的左前弯折部9d、9e以及右后连结部12的右后弯折部12d、12e伸长,从而前壁7、左前连结部9以及左壁5连续地成为平板形状,后壁8、右后连结部12以及右壁6连续地成为平板形状,并将这些平板形状构件以重叠的方式折叠起来。
此时,在右前连结部11、连结于右前连结部11的两侧的前壁7以及右壁6中,第一间隔件3和第三间隔件4沿着两个右前弯折部11d、11e弯曲成俯视观察呈大致U字的形状。
另一方面,在图8(a)~图8(b)中,在弯折左前连结部9的左前弯折部9d、9e以及右后连结部12的右后弯折部12d、12e的同时,使右前连结部11的右前弯折部11d、11e以及左后连结部10的左后弯折部10d、10e伸长,从而前壁7、右前连结部11以及右壁6连续地成为平板形状,后壁8、左后连结部10以及左壁5连续地成为平板形状,并将这些平板形状构件以重叠的方式折叠起来。
此时,在左前连结部9、连结于左前连结部9的两侧的前壁7以及左壁5中,第一间隔件3和第三间隔件4沿着两个左前弯折部9d、9e弯曲成俯视观察呈大致U字的形状。
5.作用效果
而且,该蓄电池壳1具有覆盖蓄电池31的四个侧表面的侧壁2(左壁5、右壁6、前壁7以及后壁8)和设置于侧壁2的上部的第一间隔件3,因此,在蓄电池31的侧表面和蓄电池壳1的各侧壁2之间形成空间37(空气层)。
因此,从外部传导至蓄电池壳1的侧壁2的热量不会穿过蓄电池壳1而直接传导至蓄电池31的侧表面。其结果,蓄电池壳1的绝热性出色,能够有效地保护蓄电池31以免受到外部的热量。
另外,在蓄电池壳1中,第二间隔件(第2左前间隔件9a、第2左后间隔件10a、第2右前间隔件11a以及第2右后间隔件12a)沿着上下方向设置于侧壁2,且沿着上下方向与蓄电池31的侧表面相接触。
因此,能够保持蓄电池壳1的侧壁2和蓄电池31的侧表面之间的空间37。
具体而言,在该蓄电池壳1中,在将蓄电池壳1安装到了蓄电池31时,第二间隔件以与蓄电池侧表面的角部38(38a、38b、38c以及38d)相接触的方式设置于侧壁2。
因此,蓄电池31的侧表面的角部38的强度较高,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蓄电池壳1安装于蓄电池31。
具体而言,四个第二间隔件(第2左前间隔件9a、第2左后间隔件10a、第2右前间隔件11a以及第2右后间隔件12a)以分别与蓄电池31的侧表面的四个角部38相接触的方式设置于侧壁2。
因此,第二间隔件与蓄电池31的四个角部38a、38b、38c以及38d相接触,所以能够更可靠地将蓄电池壳1安装到蓄电池31,并且能够保持蓄电池壳1的侧壁2和蓄电池31的侧表面之间的空间37。
也就是说,该蓄电池壳1利用各侧壁2(左壁5、右壁6、前壁7以及后壁8)和各连结部23(左前连结部9、左后连结部10、右前连结部11以及右后连结部12)形成俯视观察呈大致八边形的形状。因此,能够可靠地在蓄电池壳1的侧壁2和蓄电池31的侧表面之间形成空间。
进一步详细来说,当将蓄电池壳1向蓄电池31安装时,如上所述,划分出四个空间(37a、37b、37c以及37d)。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在蓄电池壳1和蓄电池31之间形成并保存空间37。
另外,该蓄电池壳1将四个折叠部28(左前连结部9、左后连结部10、右前连结部11以及右后连结部12)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因此,能够以侧壁2的内侧表面相接触的方式折叠蓄电池壳1,因此,能够紧凑地运输、保管该蓄电池壳1。
进一步详细来说,在该蓄电池壳1中,折叠部28分别具有两个弯折部(左前弯折部9d、9e、左后弯折部10d、10e、右前弯折部11d、11e、右后弯折部12d、12e)。因此,在将蓄电池壳1向蓄电池31安装而形成了方筒形状时,能够在蓄电池壳1的各个角部形成两个角。因此,能够将蓄电池壳1如上所述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大致八边形的形状,能够可靠地在蓄电池壳1的侧壁2和蓄电池31的侧表面之间形成空间。
另外,在折叠蓄电池壳1时,由于在折叠部28处相对的侧壁2彼此保持有规定的距离,因此能够缓和设置于该侧壁2的内侧表面的第一间隔件3彼此接触而产生的应力。其结果,在折叠蓄电池壳1来进行保管时,能够减轻第一间隔件3的破损。
另外,在该蓄电池壳1中,侧壁2具有由绝热材料形成的发泡层,因此,蓄电池壳1的绝热性更进一步提高。因此,能够更进一步保护蓄电池31以免受热。
具体而言,侧壁2具有发泡层和层叠于发泡层的两个面的表皮,因此,蓄电池壳1的绝热性更进一步提高。因此,能够更进一步保护蓄电池31以免受热。
(第2实施方式)
如图9所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具有作为用于将外部空气放入空间37的外部空气放入机构的开口部41和挡板42。
开口部41在前壁7的大致中央形成为沿着前壁7的厚度方向贯穿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用于使空间的内外连通。
挡板42由具有弹性的膜等挠性材料形成,形成为比开口部41稍大的大致矩形平板形状。挡板42以从前壁7的内侧表面覆盖开口部41的方式配置。如图10(a)所示,挡板42的上端部固定于前壁7的位于开口部41的上方的内侧表面,挡板42的除了上端部以外的周端部(左端部、右端部以及下端部)与前壁7的开口部41的周缘部可分开地接触。
而且,蓄电池壳1以开口部41朝向车辆前方的方式安装于蓄电池31。如图10(b)所示,当空气从前方流入时,挡板42以上端部为支点向后方摆动,从而使开口部41敞开。
因此,在车辆停止时,开口部41被挡板42封闭,而在车辆行驶时,如上所述,挡板42将开口部41敞开而能够将外部空气放入空间37的内部。
这样的蓄电池壳1具有使空间37的内外连通的开口部41和使开口部41开闭的挡板42。因此,通过挡板42的适当的打开动作,能够将新鲜的空气从开口部41放入空间37的内部。其结果,能够迅速且可靠地冷却蓄电池31。
另外,虽未图示,但还能够在开口部41的内部设置换气扇等。
(第3实施方式)
如图11所示,第3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具有作为用于将外部空气放入空间37的外部空气放入机构的、使空间37的内外连通的第1开口部43和第2开口部44这两个开口部。
第1开口部43被设为进气口,在前壁7的下方沿着厚度方向贯穿前壁,使前壁7的内侧表面和外侧表面连通。第1开口部43构成为圆筒形状,以轴向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第1开口部43是吸管结构或者止回阀结构,能够使外部空气单向地向内部(空间37)流入。
第2开口部44设置为排气口,在前壁7的上方,配置在第一间隔件3和前壁7的内侧表面之间,使第一间隔件3的内侧表面与外侧表面连通。第2开口部44构成为圆筒形状,以轴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第2开口部44是吸管结构或者止回阀结构,能够使内部(空间37)的空气单向地流向外部。
而且,蓄电池壳1由划分出第1开口部43、第2开口部44以及前方空间的构件(前壁7、蓄电池前表面、第一间隔件3、第2左前间隔件9a、第2右前间隔件11a以及第三间隔件4)来形成泵结构。
因此,在车辆行驶时,能够按照第1开口部43、空间37以及第2开口部44的顺序将外部空气放入空间37的内部,并将空间37的内部空气排出到外部。
另外,该蓄电池壳1具有使空间37的内外连通的第1开口部43和第2开口部44这两个开口部,因此,能够从第1开口部43将新鲜的空气放入空间37的内部,同时从第2开口部44将空间37的内部空气排出到外部,从而能够可靠地冷却蓄电池31。
具体而言,在该蓄电池壳1中,将第1开口部43设于侧壁2,将第2开口部44设于第一间隔件3,从而第1开口部43成为进气口,第2开口部44成为排气口。因此,能够将新鲜的空气从第1开口部43放入并从第2开口部44排出,因此,能够在空间37的内部形成新鲜空气的通过路径。其结果,能够更高效率地冷却蓄电池31。
(第4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在蓄电池壳1的侧壁2的内侧表面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具有第4间隔件46。第4间隔件46形成为截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在将蓄电池壳向蓄电池31安装时,第4间隔件46的内侧表面与蓄电池31的侧表面接触。
另外,第4间隔件46也能够在蓄电池壳1的整个侧壁2(即、左壁5、右壁6、前壁7以及后壁8)上形成为俯视观察呈大致矩形的框状,另外,也能够形成于蓄电池壳1的侧壁2的一部分(例如,前壁7和后壁8)。
如果按照上述方式设置第4间隔件46,则能够在各空间37中可靠地确保蓄电池壳1和蓄电池31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使绝热性提高。
(第5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第5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在其底面具有光滑性良好的膜48。
从底面观察,光滑性良好的膜48形成为沿着第三间隔件4、侧壁2以及连结部23的大致矩形框状。光滑性良好的膜48由聚酯(PET)、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材料形成。
通过设置光滑性良好的膜48,能够容易地将蓄电池壳1从上侧向蓄电池31安装。
(第6实施方式和第7实施方式)
如图14(a)所示,在第6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第一间隔件3a具有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而稍向上方延伸的、在上下方向具有挠性的鳍结构。第5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隔件3a由橡胶、石蜡材料等形成。
如图14(b)所示,在第7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第一间隔件3b与侧壁2一体地形成。即、第一间隔件3b是通过将蓄电池壳1的侧壁2的上端部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第一间隔件3以随着从外侧朝向内侧而向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在第6实施方式和第7实施方式中,第一间隔件3b构成为俯视观察呈大致矩形的框状,并形成在整个侧壁2上,以与蓄电池31的全部侧表面相接触的方式配置。
另外,虽未图示,第三间隔件4也能够以与第6实施方式或者第7实施方式的第一间隔件3相同的方式形成。
(第8实施方式)
在第8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虽未图示,第二间隔件采用作为伸缩部的伸缩性间隔件。伸缩性间隔件由根据拉伸应力来伸长的材料、根据受热情况来收缩的材料等形成。
伸缩性间隔件以在将蓄电池壳1安装到了蓄电池31时与蓄电池31的侧表面的角部38相接触的方式设置。
如果将第二间隔件设为伸缩性间隔件,那么能够实现蓄电池壳1向不同尺寸的蓄电池31的安装。另外,能够在安装前使蓄电池31和蓄电池壳1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蓄电池壳1安装到蓄电池31的周围。另一方面,能够在安装后使蓄电池壳1收缩,因此,能够容易地使蓄电池壳1相对于蓄电池密合并固定。而且,由于伸缩性间隔件的收缩性,能够减少蓄电池壳1的材料面积。
另外,在第8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四个第二间隔件全部采用伸缩性间隔件,另外,也可以是其中一个第二间隔件采用伸缩性间隔件,另外,也可以是一部分第二间隔件采用伸缩性间隔件。
(第9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在第9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例如,连结部23采用作为伸缩部的伸缩性连结构件51。
伸缩性连结构件51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且形成为薄壁状。
在伸缩性连结构件51上形成有切口部53。
切口部53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各切口部53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且沿着伸缩性连结构件51的厚度方向贯穿伸缩性连结构件51的方式形成。这多个切口部53形成遍布伸缩性连结构件51的上下方向整体的线状(直线状)的切口线52。切口线52以在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方式排列配置有多条。另外,在各切口线52上形成有使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邻接的切口部53相连结的接合部54。
另外,在伸缩性连结构件51的外侧设置有连结保护构件55。连结保护构件55是绝热性的弹性体,形成为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连结保护构件55以其上下方向长度和长度方向长度分别与伸缩性连结构件51的上下方向长度和长度方向长度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
如果将连结部23设为伸缩性连结构件51,则能够实现蓄电池壳1向不同尺寸的蓄电池31的安装。即、由于能够使蓄电池壳1在长度方向上伸长,因此能够在安装前使蓄电池31和蓄电池壳1之间产生间隙,所以能够容易地将蓄电池壳1向蓄电池31的周围安装。另一方面,由于能够在安装后使蓄电池壳1收缩,因此,能够容易地使蓄电池壳1相对于蓄电池31密合并固定。而且,由于伸缩性间隔件的收缩性,能够减少蓄电池壳1的材料面积。
另外,通过设置连结保护构件55,能够阻止空气从切口部52泄漏,能够提高蓄电池壳1的密封性、绝热性。
另外,在第9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四个连结部(9、10、11、12)全部采用伸缩性连结构件51,另外,也可以是其中一个连结部采用伸缩性连结构件51,另外,也可以是一部分连结部采用伸缩性连结构件51。而且,也可以是左壁5、右壁6、前壁7以及后壁8这四者的全部或者一部分采用伸缩性连结构件51。
(第10实施方式和第11实施方式)
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第10实施方式和第11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例如卡合部21采用伸缩性卡合部。
如图16所示,第10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具有作为伸缩性卡合部的第1伸缩性卡合部21a,第1伸缩性卡合部21a的第1突部24和第2突部26在长度方向上形成得较长。即、形成为在第1突出部17和第2突出部19分别插入到第1狭缝18和第2狭缝20之际,在从内侧(蓄电池壳1内部)进行观察时,第1突部24和第2突部26的一部分露出来。
如果具有第1伸缩性卡合部21a,那么能够实现蓄电池壳1向不同尺寸的蓄电池31的安装。尤其是,能够在装着前利用第1伸缩性卡合部21a的伸长使蓄电池31和蓄电池壳1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蓄电池壳1安装于蓄电池31的周围。
如图17所示,第11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具有作为伸缩性卡合部的第2伸缩性卡合部21b,在第2伸缩性卡合部21b中,在第1头部25和第2头部27上分别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弹簧部56。弹簧部56由弹性体形成,一体地具有固定部57和伸缩部58。在左厚壁部5a上,固定部57以与第1突出部17和第2突出部19的长度方向一侧隔开间隔地方式固定在左厚壁部5a的大致中央部分。伸缩部58形成为锯齿状。
如果具有第2伸缩性卡合部21b,则能够实现蓄电池壳1向不同尺寸的蓄电池31的安装。尤其是,由于在安装后,由弹簧部56向第2伸缩性卡合部21b施加朝向长度方向一侧的张力,即、以使蓄电池壳1的内周面缩小的方式施加弹力,因此,能够可靠地使蓄电池壳1相对于蓄电池31密合并固定。
(第12实施方式)
如图18所示,在第12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被卡合部13采用熔接部64,卡合部21采用被熔接部63。
在第12实施方式中,蓄电池壳1包括两个构件(第1蓄电池壳部件61和第2蓄电池壳部件62)。第1蓄电池壳部件61和第2蓄电池壳部件62的长度方向一侧端部形成有被熔接部63,长度方向另一侧端部形成有熔接部64。
熔接部64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且形成为薄壁状。熔接部64的表面由因受热等熔融而与被熔接部63相连结的材料形成。
被熔接部63形成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侧面观察呈大致矩形的形状,且形成为薄壁状。
而且,能够通过将第1蓄电池壳部件61的熔接部64的内侧表面(在图18中是纸面近前侧)熔接到第2蓄电池壳部件62的被熔接部63的外侧表面(在图18中是纸面里侧),并且将第2蓄电池壳部件62的熔接部64的内侧表面熔接到第1蓄电池壳部件61的被熔接部63的外侧表面来制造蓄电池壳1。
另外,熔接部64和被熔接部63也可以应用于图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在该情况下,形成熔接部64来代替被卡合部13,采用被熔接部63来代替卡合部21。
另外,被熔接部63和熔接部64也能够由伸缩性构件形成。如果由伸缩性构成形成,则能够获得与第8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13实施方式)
如图19所示,在第13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例如第一间隔件3包括八个第一间隔件3(3a、3b、3c、3d、3e、3f、3g、3h)。
即、在左壁5、左前连结部9、前壁7、右前连结部11、右壁6、右后连结部12、后壁8以及左后连结部10各自内表面的上端彼此独立地设有第一间隔件。在各第一间隔件3(3a、3b、3c、3d、3e、3f、3g、3h)之间形成有切口60。
如果第一间隔件3包括八个第一间隔件3,则能够顺利地将蓄电池31安装于蓄电池壳1。
(第14实施方式)
在第14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虽未图示,但在第一间隔件3的内侧表面形成有微粘接层。微粘接层形成在第一间隔件3的内侧表面的整个面上。微粘接层由与蓄电池31接触就粘接于蓄电池31、而受到很小的力就能够与蓄电池31分离的材料形成,例如,由丙烯酸系聚合物等材料形成。
如果设置该微粘接层,则能够提高第一间隔件3和蓄电池31之间的密封性,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外部空气进入和内部空气泄漏。
另外,虽未图示,但也能够在第三间隔件4的内侧表面形成微粘接层。
(第15实施方式)
在第15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中,虽未图示,但左厚壁部5a、右厚壁部6a、前厚壁部7a、后厚壁部8a、第2左前间隔件9a、第2左后间隔件10a、第2右前间隔件11a以及第2右后间隔件12a也能够朝向蓄电池壳1的外侧鼓出。第15实施方式的蓄电池壳1也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上述发明是作为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而提供的,其只不过是简单的例示,并不是做出限定性解释。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本发明的变形例均包含在本权利要求书内。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池壳
2侧壁
3第一间隔件
5左壁
6右壁
7前壁
8后壁
9a第2左前间隔件
9d、9e左前弯折部
10a第2左后间隔件
10d、10e左后弯折部
11a第2右前间隔件
11d、11e右前弯折部
12a第2右后间隔件
12d、12e右后弯折部
28折叠部
31蓄电池
37空间
39发泡层
40表皮
41开口部
42挡板
43第1开口部
44第2开口部

Claims (13)

1.一种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侧壁,其覆盖蓄电池的四个侧表面;以及
第一间隔件,其设置于所述侧壁的上部,用于在所述蓄电池和所述侧壁之间设置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第二间隔件沿着上下方向设置于所述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间隔件以在将所述蓄电池壳安装到了所述蓄电池时与所述蓄电池的所述侧表面的角部相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间隔件设置有至少四个,
至少四个所述第二间隔件以分别与所述蓄电池的所述侧表面的四个角部相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侧壁。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至少四个折叠部彼此隔开间隔地设置于所述侧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折叠部具有两个弯折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该蓄电池壳还具有外部空气放入机构,该外部空气放入机构用于将外部空气放入所述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空气放入机构具有用于使所述空间的内外连通的开口部和用于使所述开口部开闭的挡板。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部空气放入机构具有至少两个用于使所述空间的内外连通的开口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所述开口部设置于所述侧壁和/或所述第一间隔件,所述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是进气口,所述开口部中的至少一个开口部是排气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在该蓄电池壳设有伸缩部,该伸缩部在将所述蓄电池壳安装到了所述蓄电池时与所述蓄电池的所述侧表面的角部相接触。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由绝热材料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池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具有发泡层和层叠于所述发泡层的两个面的表皮。
CN201480022735.2A 2013-04-24 2014-04-22 蓄电池壳 Active CN1051429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91404A JP2014213678A (ja) 2013-04-24 2013-04-24 バッテリーカバー
JP2013-091404 2013-04-24
PCT/JP2014/061272 WO2014175259A1 (ja) 2013-04-24 2014-04-22 バッテリーカバ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42985A true CN105142985A (zh) 2015-12-09
CN105142985B CN105142985B (zh) 2018-09-07

Family

ID=51791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2735.2A Active CN105142985B (zh) 2013-04-24 2014-04-22 蓄电池壳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72105A1 (zh)
EP (1) EP2990271B1 (zh)
JP (1) JP2014213678A (zh)
CN (1) CN105142985B (zh)
WO (1) WO201417525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1795B (zh) * 2021-09-16 2023-08-1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8019B2 (ja) * 2014-03-26 2018-01-24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断熱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JP6506942B2 (ja) 2014-10-23 2019-04-2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断熱材およびバッテリーカバー
JP6497314B2 (ja) * 2015-12-18 2019-04-10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パック
JP2017137941A (ja) * 2016-02-04 2017-08-10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断熱カバー及び断熱カバーの製造方法
US10826139B2 (en) * 2018-06-20 2020-11-03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Battery enclosure allowing selective airflow to and from the battery enclosure
DE102019206408A1 (de) * 2019-05-03 2020-11-05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Gehäuseteil
FR3102431B1 (fr) * 2019-10-24 2021-09-24 Renault Sas Ensemble de batterie comportant un panneau d’absorption acoustique et procede d’equipement d’un ensemble batterie avec un tel panneau
JP2022057619A (ja) * 2020-09-30 2022-04-11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カバー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31644A (ja) * 1991-05-02 1992-11-19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固定構造
US5212021A (en) * 1992-02-21 1993-05-18 Duracell Inc. Energy pack and individual battery cell cartridge
JP3122083U (ja) * 2006-03-20 2006-06-01 株式会社モルテン 車輌用バッテリー保護カバー
CN101036250A (zh) * 2004-10-08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箱构造、电气箱的联锁构造以及电气箱构造
CN101740802A (zh) * 2008-11-18 2010-06-1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池模块及收容其的电池箱以及具备它们的铁道车辆
CN201673950U (zh) * 2010-05-12 2010-12-15 盟和产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池罩
CN202534710U (zh) * 2012-02-28 2012-11-14 江门市蓬江区广达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盒
WO2013030881A1 (ja) * 2011-08-30 2013-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99374U (zh) * 1980-12-10 1982-06-18
JPS6012263U (ja) * 1983-07-01 1985-01-28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バツテリカバ−
JPH0485655U (zh) * 1990-11-30 1992-07-24
JPH082349A (ja) * 1994-06-23 1996-01-09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ーカバー
JP4168366B2 (ja) * 2001-09-05 2008-10-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の遮蔽構造
US20050238954A1 (en) * 2002-06-13 2005-10-27 Gs Yuasa Corporation Battery
JP4975260B2 (ja) * 2004-10-08 2012-07-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装ボックスのインターロック構造
US20110293980A1 (en) * 2010-05-25 2011-12-01 Steven Tartaglia Battery cushion and insulator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31644A (ja) * 1991-05-02 1992-11-19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固定構造
US5212021A (en) * 1992-02-21 1993-05-18 Duracell Inc. Energy pack and individual battery cell cartridge
CN101036250A (zh) * 2004-10-08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蓄电池箱构造、电气箱的联锁构造以及电气箱构造
JP3122083U (ja) * 2006-03-20 2006-06-01 株式会社モルテン 車輌用バッテリー保護カバー
CN101740802A (zh) * 2008-11-18 2010-06-1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池模块及收容其的电池箱以及具备它们的铁道车辆
CN201673950U (zh) * 2010-05-12 2010-12-15 盟和产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电池罩
WO2013030881A1 (ja) * 2011-08-30 2013-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CN202534710U (zh) * 2012-02-28 2012-11-14 江门市蓬江区广达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11795B (zh) * 2021-09-16 2023-08-11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電池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13678A (ja) 2014-11-17
WO2014175259A1 (ja) 2014-10-30
EP2990271B1 (en) 2018-09-26
EP2990271A4 (en) 2017-03-15
CN105142985B (zh) 2018-09-07
EP2990271A1 (en) 2016-03-02
US20160072105A1 (en) 2016-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42985A (zh) 蓄电池壳
CN106795990A (zh) 绝热材料和电池罩
US9627724B2 (en) Battery pack having a cooling plate assembly
KR101743697B1 (ko) 냉각 유로와 벤팅 유로가 분리된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JP6332235B2 (ja) 二次電池
CN105990623B (zh) 电池组
JP2008528930A (ja) 熱交換器
US20160036103A1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JP2017515086A (ja) 自動車の熱交換器用ヘッダ
JP2013216229A (ja) 自動車用の燃料タンクの断熱構造
JP6997673B2 (ja) バッテリパック
KR20220001226A (ko) 플라스틱 재질의 엔드 플레이트가 구비된 전지 모듈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10714718B2 (en) Battery pack
US11482756B2 (en) Gas vent duct
JP6496055B2 (ja) バッテリーカバー
JP2015122302A (ja) 金属空気電池
JP6500554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641711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205127B2 (ja) 排煙チューブ
KR101417306B1 (ko) 차량용 배터리팩
KR20160076245A (ko)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
KR20180006364A (ko) 전지셀 어셈블리
KR101884410B1 (ko) 전지팩
CN109565095A (zh) 蓄电模块
JP6493144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