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88507A - 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 - Google Patents

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88507A
CN105088507A CN201410189125.3A CN201410189125A CN105088507A CN 105088507 A CN105088507 A CN 105088507A CN 201410189125 A CN201410189125 A CN 201410189125A CN 105088507 A CN105088507 A CN 105088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ay
track
protuberance
knitting
heav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891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18912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8850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088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885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其包括同轴设置的一针筒与一传动凸座,该针筒与传动凸座之间交错设有多个织针与多个沉片,且该织针与沉片纵向垂直设置。当该针筒与传动凸座相对转动时,会带动该织针与沉片上、下移动,并带动沉片侧向偏摆,借此在织针钩引毛纱向下编织成圈的过程中,同时利用沉片协助带动该毛纱向上移动,以分散并加强带动毛纱向下的力,使毛纱在两针的间距内编织成圈,俾在不减少该针筒每单位长度可装设的织针数量的前提之下,大幅减低该织针沿织针轨道从最高点的山峰部下移至最低点的山谷部所需的收针陡度,从而形成密集的毛圈以及浓密的丝绒。

Description

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圆编织机,尤指一种可减低收针陡度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毛圈数与加快编织速度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
背景技术
圆编织机是一种以连续方式快速进行编织作业的机器。现有技术的圆编织机,特别是用来织造毛巾等具有毛圈的织物的圆编织机,其编织机构主要包括一针筒、一传动凸座与多个沉片:该针筒的侧壁面上间隔排列设置多个纵向延伸的针槽,每一针槽内设有一织针,每一织针具有一针脚;该传动凸座环设于该针筒周围,该传动凸座的侧壁面上间隔排列设置多个横向延伸环绕的轨道,前述每一织针的针脚突伸于一相对应的轨道中,当该针筒与传动凸座相对转动时,该织针的针脚会沿相对应轨道移动,并顺着该轨道沿该针槽上、下移动;该沉片环绕排列设置于该针筒上方,各沉片沿该针筒的横向设置,每一沉片对应一织针,该沉片可横向水平移动,又,每一沉片的前端形成有一鼻部,该鼻部的下方形成有一喉部,该鼻部对应推抵毛纱,该喉部对应推抵底纱,配合前述织针上、下移动的动作,可令该织针钩引该毛纱,从而编织形成毛圈,且每一所形成的毛圈的长度取决于该沉片的鼻部到喉部之间的距离。此外,进一步对该毛圈织物上所形成的毛圈进行剪毛,还可使该毛圈形成绒毛状。
其中,每一织针是在沿该传动凸座的轨道下移的过程中钩引该毛纱向下成圈。一般来说,织针沿轨道从最高点下移至最低点的收针角度大约在45度~51度之间,收针角度越陡,所形成的毛圈可越密集,对毛圈进行剪毛后,也可形成较茂密的丝绒状。但收针角度越陡,该沉片推抵毛纱与底纱的力以及该织针钩引毛纱的力也要随之增加,才能及时将毛纱与底纱推拉至定位。长期下来,该沉片往往会因为鼻部与喉部磨损而需要更换,而该织针也需要选用要杆径较粗的织针,才能避免受力过大而弯折损坏。惟,一旦选用杆径要粗的织针,该针筒每单位长度可装设的织针数量就会减少,如此将会降低该圆编织机的编织速度及产量。
具体来说,现有技术的圆编织机的最高极限只能做到每英寸内所装设的织针数最密为24支,即所谓的“24G(Gauge,隔距)”,相对地,在一般直径约30英寸的针筒周围只能设置约2256支织针。若为了进一步增加每单位面积的毛圈数而将针数提高到32G,则会因单向收针而使得收针距离必须增加至4针,始能将毛纱收针到底,如此将造成毛纱因受力过大而导致该毛纱内的部分单丝断裂,因而成为不良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其沉片与织针相互平行设置,且该沉片会规律地侧向内、外摆动以及上、下移动,使得该沉片在推抵毛纱与底纱后同时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可与织针对拉,并在相距两针的距离内编织成圈。
为了达到上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包括:
一针筒,其外侧壁面上间隔设置多个针槽,两相邻针槽之间设有一沉片槽,各针槽与各沉片槽纵向垂直延伸;
一传动凸座,该传动凸座与针筒以同轴心且可相对转动的方式相互套设,且该传动凸座的内侧壁面对应该针筒的外侧壁面,该传动凸座的内侧壁面上沿纵向间隔排列设置有至少一织针轨道、至少一沉片轨道、一外侧摆轨道与一内侧摆轨道,该外侧摆轨道位于该沉片轨道的下方,该外侧摆轨道朝向外侧的内壁面上间隔形成有多个凸部,该内侧摆轨道位于该沉片轨道的上方,该内侧摆轨道朝向外侧的内壁面上间隔交替形成有多个凸部及多个凹部,该内侧摆轨道的凹部分别对应该外侧摆轨道的凸部;
多个织针,其分别插设于该针筒的针槽内,每一织针的下半部设有至少一针脚,该针脚凸伸于该传动凸座的相对应的织针轨道中;
多个沉片,其分别插设于该针筒的沉片槽内,每一沉片的侧边形成有一导引凸部、一外侧摆凸部与一内侧摆凸部,该导引凸部对应凸伸于该沉片轨道中,该外侧摆凸部设于该导引凸部的下方并对应凸伸于该外侧摆轨道中,该内侧摆凸部设于该导引凸部的上方并对应凸伸于该内侧摆轨道中。
上述传动凸座的内侧壁面上可进一步设有多个辅助侧摆凹部,该辅助侧摆凹部相间隔地横向排列设置于该沉片轨道与该内侧摆轨道之间,且该辅助侧摆凹部的两侧以缓坡与该传动凸座的内侧壁面衔接,每一辅助侧摆凹部在纵向方向上来说,是位于相对应的外侧摆轨道的凸部与内侧摆轨道的凹部之间;
上述每一沉片的侧边进一步可形成有一辅助侧摆凸部,该辅助侧摆凸部设于该导引凸部和内侧摆凸部之间,并对应传动凸座上设有辅助侧摆凹部的高度处,该辅助侧摆凹部选择性地伸入该传动凸座的辅助侧摆凹部内。
上述每一沉片形成有该导引凸部处的两侧面与相对应的沉片槽的槽壁间可进一步设有缓冲弹片,每一缓冲弹片弹性抵顶该沉片及沉片槽的槽壁。在圆编织机高速运转下,该缓冲弹片可对沉片的上、下动作产生缓冲效果,让编织而成的布胚的表面更为平整美观。
上述传动凸座的织针轨道上可交替形成有多个向上延伸的山峰部与多个向下延伸的山谷部,上述传动凸座的沉片轨道上可交替形成有多个向上延伸的山峰部与多个向下延伸的山谷部。
上述外侧摆轨道的每一凸部的两侧可以以缓坡与该外侧摆轨道的内壁面衔接,上述内侧摆轨道的凸部与凹部之间可以以缓坡相衔接。
当该针筒与传动凸座相对转动时,该织针会借其针脚沿该织针轨道上、下移动,该沉片会借其导引凸部沿该沉片轨道上、下移动;又,随着该外侧摆凸部移动至对应该外侧摆轨道的凸部,或该内侧摆凸部移动至对应该内侧摆轨道的凸部,可带动该沉片以导引凸部为轴向内偏摆,令该沉片的顶部横向推抵毛纱及底纱。
借此设计,本发明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可在该织针钩引毛纱向下编织成圈的过程中,同时利用该沉片协助带动该毛纱向上移动,以分散并加强带动毛纱向下的力,使毛纱在两针之间距内编织成圈,俾在不减少该针筒每单位长度可装设的织针数量的前提之下,大幅减低该织针沿织针轨道从最高点的山峰部下移至最低点的山谷部所需的收针陡度。具体来说,本发明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上所装设的织针数可达到32G(Gauge,隔距),亦即每英寸内所装设的织针数为32支,对一般直径约30英寸的针筒来说,可设置高达约3024支织针。如此一来,不但速度快、产量大,还可形成密集的毛圈以及浓密的丝绒。且由于将织针钩引毛纱的力分散至沉片,故还可节省马达带动传动凸座驱动织针位移的马力。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部分剖面的侧视示意图。
图2及图3为本发明部分剖面的侧视动作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传动凸座的前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针筒11针槽
12沉片槽20传动凸座
21织针轨道211山峰部
212山谷部22沉片轨道
221山峰部222山谷部
23外侧摆轨道231凸部
24内侧摆轨道241凸部
242凹部25辅助侧摆凹部
30织针
31针脚40沉片
41导引凸部42外侧摆凸部
43内侧摆凸部44辅助侧摆凸部
45缓冲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包括一针筒10、一传动凸座20、多个织针30与多个沉片40。
配合参见图5所示,该针筒10与传动凸座20以同轴心且可相对转动的方式相互套设,该针筒10的外侧壁面对应该传动凸座20的内侧壁面,该针筒10的外侧壁面上间隔设置多个针槽11,两相邻针槽11之间设有一沉片槽12,各针槽11与各沉片槽12为纵向垂直延伸。
配合参见图4所示,该传动凸座20的内侧壁面上沿纵向间隔排列设置有至少一织针轨道21、至少一沉片轨道22、一外侧摆轨道23、一内侧摆轨道24与多个辅助侧摆凹部25。该织针轨道21横向延伸环绕,并在特定位置处交替形成有多个向上延伸的山峰部211与多个向下延伸的山谷部212。该沉片轨道22亦横向延伸环绕,并在特定位置处交替形成有多个向上延伸的山峰部221与多个向下延伸的山谷部222。该外侧摆轨道23横向延伸环绕且位于该沉片轨道22的下方,该外侧摆轨道23朝向外侧的内壁面上在特定位置处间隔形成有多个凸部231,每一凸部231的两侧以缓坡与该外侧摆轨道23的内壁面衔接。该内侧摆轨道24横向延伸环绕且位于该沉片轨道22的上方,该内侧摆轨道24朝向外侧的内壁面上在特定位置处间隔交替形成有多个凸部241及多个凹部242,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凸部241与凹部242之间以缓坡相衔接,且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凹部242分别对应该外侧摆轨道23的凸部231,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凸部241与该外侧摆轨道23的凸部231相互错开。该辅助侧摆凹部25相间隔地横向排列设置于该沉片轨道22与该内侧摆轨道24之间,且该辅助侧摆凹部25的两侧以缓坡与该传动凸座20的内侧壁面衔接,每一辅助侧摆凹部25在纵向方向上来说,是位于相对应的外侧摆轨道23的凸部231与内侧摆轨道24的凹部242之间。
该织针30分别插设于该针筒10的针槽11内,并可沿该针槽11上、下移动,每一织针30的下半部设有至少一针脚31,该针脚31凸伸于该传动凸座20的相对应的织针轨道21中。
当该针筒10与传动凸座20相对转动时,该针脚31会沿该织针轨道21移动;又,当该针脚31朝该织针轨道21的山峰部211或山谷部212移动时,会带动该织针30上移或下移。
该沉片40分别插设于该针筒10的沉片槽12内,使该沉片40与织针30交错排列,每一沉片40的顶部形成有用以钩引纱线的鼻部与喉部,每一沉片40的侧边形成有一导引凸部41、一外侧摆凸部42、一内侧摆凸部43与一辅助侧摆凸部44,该导引凸部41对应凸伸于该沉片轨道22中,该外侧摆凸部42设于该导引凸部41的下方,并对应凸伸于该外侧摆轨道23中,该内侧摆凸部43设于该导引凸部41的上方,且位于该沉片40的顶部与导引凸部41之间,并对应凸伸于该内侧摆轨道24中,该辅助侧摆凸部44设于该导引凸部41和内侧摆凸部43之间,并对应传动凸座20上设有辅助侧摆凹部25的高度处,使该辅助侧摆凹部44可选择性地伸入该传动凸座20的辅助侧摆凹部25。
为求较佳的使用效果,前述每一沉片40形成有该导引凸部41处的两侧面与相对应的沉片槽12的槽壁间进一步设有缓冲弹片45,每一缓冲弹片45弹性抵顶该沉片40及沉片槽12的槽壁,借此消除沉片40与沉片槽12的槽壁之间的间隙,将该沉片40稳定设置在该沉片槽12内,避免该沉片40随意从沉片槽12掉出。又,在圆编织机高速运转下的情况下,该缓冲弹片45还可对沉片40的上、下动作产生缓冲效果,让编织而成的布胚的表面更为平整美观。
当该针筒10与传动凸座20相对转动时,该导引凸部41会沿该沉片轨道22移动;当该导引凸部41朝该沉片轨道22的山峰部221或山谷部222移动时,会带动该沉片40上移或下移。又,由于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凹部242分别对应该外侧摆轨道23的凸部231、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凸部241与该外侧摆轨道23的凸部231相互错开,故如图1所示,当该内侧摆凸部43移动至对应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凸部241时,该沉片40会以导引凸部41为轴,使该沉片40的顶部朝远离传动凸座20的方向偏摆;
进一步参见图2所示,当该沉片40的外侧摆凸部42移动至对应该外侧摆轨道23的凸部231时,该沉片40会以导引凸部41为轴,使该沉片40的顶部朝靠近传动凸座20的方向偏摆,此时,该沉片40的内侧摆凸部43对应伸入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凹部242内、辅助侧摆凸部44亦对应伸入该辅助侧摆凹部25;
配合参见图2至图4所示,当该沉片40的外侧摆凸部42逐渐离开该外侧摆轨道23的凸部231且内侧摆凸部43逐渐朝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凸部241移动的过程中,该传动凸座20会先以该辅助侧摆凹部25内的壁面初步推抵该沉片40的辅助侧摆凸部44,等到该沉片40的内侧摆凸部43移动至对应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凸部241时,再借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凸部241进一步推抵该沉片40,使该沉片40的顶部朝远离传动凸座20的方向偏摆。
借此带动该沉片40以导引凸部41为轴向内左右偏摆,并从而令该沉片40的顶部的鼻部及喉部横向推抵毛纱及底纱。其中,该传动凸座20的辅助侧摆凹部25除了可以加大该沉片40朝靠近传动凸座20偏摆的角度之外,更可以在沉片40离开,更可以与该内侧摆轨道24的凸部241相配合,以两段式的方式将该沉片40的顶部朝远离传动凸座20的方向推出,让该沉片40可以更顺畅地偏摆以及带动毛纱及底纱。
因此,参见图1至图3所示,利用本发明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可在该织针30钩引毛纱向下编织成圈的过程中,同时利用该沉片40协助带动该毛纱向上移动,以分散并加强带动毛纱向下的力,使毛纱在两针之间距内编织成圈,故可在不减少该针筒10每单位长度可装设的织针30数量的前提之下,大幅减低该织针30沿织针轨道21从最高点的山峰部211下移至最低点的山谷部212所需的收针陡度。具体来说,本发明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上所装设的织针30数可达到32G(Gauge,隔距),亦即每英寸内所装设的织针30数为32支,对一般直径约30英寸的针筒来说,可设置高达约3024支织针30。如此一来,不但速度快、产量大,还可形成密集的毛圈,使得对毛圈进行剪毛后可形成较浓密的丝绒状,从而制作出高质量的绒毛毛巾。再者,由于将织针30钩引毛纱的力分散至沉片40,故还可节省马达带动传动凸座20驱动织针30位移的马力。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一种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针筒、一传动凸座、多个织针与多个沉片,其中:
该针筒与传动凸座以同轴心且相对转动的方式相互套设,该针筒的一外侧壁面上间隔设置多个针槽,两相邻针槽之间设有一沉片槽,各针槽与各沉片槽纵向垂直延伸;
该传动凸座的一内侧壁面对应该针筒的外侧壁面,该传动凸座的内侧壁面上沿纵向间隔排列设置有至少一织针轨道、至少一沉片轨道、一外侧摆轨道与一内侧摆轨道,该外侧摆轨道位于该沉片轨道的下方,该外侧摆轨道朝向外侧的内壁面上间隔形成有多个凸部,该内侧摆轨道位于该沉片轨道的上方,该内侧摆轨道朝向外侧的内壁面上间隔交替形成有多个凸部及多个凹部,该内侧摆轨道的凹部分别对应该外侧摆轨道的凸部;
该织针分别插设于该针筒的针槽内,每一织针的下半部设有至少一针脚,该针脚凸伸于该传动凸座的相对应的织针轨道中;
该沉片分别插设于该针筒的沉片槽内,每一沉片的侧边形成有一导引凸部、一外侧摆凸部与一内侧摆凸部,该导引凸部对应凸伸于该沉片轨道中,该外侧摆凸部设于该导引凸部的下方并对应凸伸于该外侧摆轨道中,该内侧摆凸部设于该导引凸部的上方并对应凸伸于该内侧摆轨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
前述传动凸座的内侧壁面上进一步设有多个辅助侧摆凹部,该辅助侧摆凹部相间隔地横向排列设置于该沉片轨道与该内侧摆轨道之间,且该辅助侧摆凹部的两侧以缓坡与该传动凸座的内侧壁面衔接,每一辅助侧摆凹部在纵向方向上来说,是位于相对应的外侧摆轨道的凸部与内侧摆轨道的凹部之间;
前述每一沉片的侧边进一步形成有一辅助侧摆凸部,该辅助侧摆凸部设于该导引凸部和内侧摆凸部之间,并对应传动凸座上设有辅助侧摆凹部的高度处,该辅助侧摆凹部选择性地伸入该传动凸座的辅助侧摆凹部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前述每一沉片形成有该导引凸部处的两侧面与相对应的沉片槽的槽壁间进一步设有缓冲弹片,每一缓冲弹片弹性抵顶该沉片及沉片槽的槽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前述每一沉片形成有该导引凸部处的两侧面与相对应的沉片槽的槽壁间进一步设有缓冲弹片,每一缓冲弹片弹性抵顶该沉片及沉片槽的槽壁。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前述传动凸座的织针轨道上交替形成有多个向上延伸的山峰部与多个向下延伸的山谷部,前述传动凸座的沉片轨道上交替形成有多个向上延伸的山峰部与多个向下延伸的山谷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前述外侧摆轨道的每一凸部的两侧以缓坡与该外侧摆轨道的内壁面衔接,前述内侧摆轨道的凸部与凹部之间以缓坡相衔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其特征在于,前述外侧摆轨道的每一凸部的两侧以缓坡与该外侧摆轨道的内壁面衔接,前述内侧摆轨道的凸部与凹部之间以缓坡相衔接。
CN201410189125.3A 2014-05-06 2014-05-06 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 Pending CN1050885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89125.3A CN105088507A (zh) 2014-05-06 2014-05-06 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89125.3A CN105088507A (zh) 2014-05-06 2014-05-06 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88507A true CN105088507A (zh) 2015-11-25

Family

ID=545697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89125.3A Pending CN105088507A (zh) 2014-05-06 2014-05-06 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88507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4851A (en) * 1983-03-29 1986-04-29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Knit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mesh products
US4693092A (en) * 1984-09-11 1987-09-15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Knitting machine
EP0337449A1 (de) * 1988-04-13 1989-10-18 Alfred Buck Steuerungs- und Führung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Einschliess- und Abschlagplatinen bei maschenbildenden Textilmaschinen sowie Einschliess- und Abschlagplatine für solche Textilmaschinen
CN1103117A (zh) * 1993-06-17 1995-05-31 尚马拉特纺织品及塑料公司 圆形沉降弧毛圈针织机编织的丝绒提花针织品以及可以编织这种针织品的圆形针织机
CN1769558A (zh) * 2004-10-06 2006-05-10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除尘装置的圆型针织机
CN1289730C (zh) * 2000-03-29 2006-12-13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按相对技术工作的针织机及其沉降片
CN100494534C (zh) * 2003-04-08 2009-06-03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针织物的方法和针织机
CN202390622U (zh) * 2011-12-07 2012-08-22 浙江欣君成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圆纬机沉降片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4851A (en) * 1983-03-29 1986-04-29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Knitting machine for producing mesh products
US4693092A (en) * 1984-09-11 1987-09-15 Sipra Patententwicklungs-Und Beteiligungs-Gesellschaft Mbh Knitting machine
EP0337449A1 (de) * 1988-04-13 1989-10-18 Alfred Buck Steuerungs- und Führungseinrichtung, insbesondere für Einschliess- und Abschlagplatinen bei maschenbildenden Textilmaschinen sowie Einschliess- und Abschlagplatine für solche Textilmaschinen
CN1103117A (zh) * 1993-06-17 1995-05-31 尚马拉特纺织品及塑料公司 圆形沉降弧毛圈针织机编织的丝绒提花针织品以及可以编织这种针织品的圆形针织机
CN1289730C (zh) * 2000-03-29 2006-12-13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按相对技术工作的针织机及其沉降片
CN100494534C (zh) * 2003-04-08 2009-06-03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制造针织物的方法和针织机
CN1769558A (zh) * 2004-10-06 2006-05-10 Sipra专利发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除尘装置的圆型针织机
CN202390622U (zh) * 2011-12-07 2012-08-22 浙江欣君成服饰有限公司 一种双面圆纬机沉降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894152B (zh) 一种针织横机
CN103789918A (zh) 一种纬编羊绒双面绒织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3334220B (zh) 在同一行内编织、集圈的单系统电脑横机及针织方法
CN202809174U (zh) 一种专用于编织汽车坐垫面料的钩编机
KR101757678B1 (ko) 코아 네트 직조장치
CN206591230U (zh) 一种针织横机
CN113638119B (zh) 一种三贾卡双针床经编织物的工艺
TWI712710B (zh) 用來製造針織物之機器和方法
CN105088507A (zh) 圆编织机的编织机构
CN201395677Y (zh) 一种机织针织复合结构及其专用横机纱线喂入装置
JP2009024324A (ja) 無伝線布地の製造方法
CN204550979U (zh) 一种用于双针床经编机的成圈机构
CN109477264A (zh) 一种新型立体多色织物贾卡经编机
CN204080314U (zh) 袜机总成
CN209779132U (zh) 一种编织横机结构
CN206359733U (zh) 一种可生产特殊压纱花型织物的多梳拉舍尔经编机
KR101035542B1 (ko) 이중 환편직물 제조장치
CN102534927B (zh) 一种无梭织机制造x型模袋的方法
CN102021730A (zh) 圆编针织机的生克片结构
CN205035569U (zh) 具有织针稳定功能的电脑针织横编机的针板
BG67458B1 (bg) Плетено изделие с плюшен влас и машина за неговото производство
CN201634834U (zh)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起针板升降机构
KR101865042B1 (ko) 더블 테리직물 및 그 환편기
KR101735359B1 (ko) 편성시작방법
US1501857A (en) Braid-knitt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