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羊栖菜的选育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羊栖菜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品质羊栖菜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或Hizikia fusiformis)属褐藻门(Phaeophyta)、马尾藻科(Sargassaceae)、羊栖菜属,为太平洋西北部近岸海域特有的多年生大型褐藻,因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成为日本、中国、韩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海洋蔬菜和传统美食,食用、药用历史悠久。温州洞头、平阳是我国羊栖菜主要养殖、加工地,产品主要出口至日本和韩国。我国养殖羊栖菜虽有产量优势,但品质与日本、韩国相比处于劣势,出口价格受抑,严重影响生产效益。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品质羊栖菜的选育方法,以提高羊栖菜的品质。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高品质羊栖菜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成熟的羊栖菜藻体作为种菜,测定种菜的品质成分,选择品质成分符合以下要求的种菜进行育苗:以干重计,种菜的蛋白质含量≥10%,其中苏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蛋白质含量的40%;
2)收集符合品质要求的种菜后,去除种菜的下部藻体,保留中上部藻体,雌雄各1株成对分别投放到育苗池中培养5~8天,精、卵释放并受精形成幼胚,收集幼胚;
3)将幼胚铺撒在附苗帘上,经过2~3天的时间,幼胚在附苗帘上固着生长;通过每天活水置换的方式继续养殖3~4天;
4)将附苗帘放置于自然海区养殖120~150天,生长成幼孢子体,从附苗帘上取下幼孢子体,进行夹苗,再将幼孢子体置于自然海区放养;
5)自然海区养殖6~9个月,藻体生长成熟得到羊栖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品质成分还符合以下要求:以干重计,种菜的多糖含量≥40%,脂肪含量≤3%。
所述多糖中岩藻糖、古罗糖醛酸、甘露糖醛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多糖含量的80%。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羊栖菜藻体的长度超过3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1)之前,将前期放养的幼苗苗绳间距增加,使绳间距保持在1~3.5米。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2)中,育苗池中的海水高度为25~30cm,盐度为20~28‰,温度为21~25℃左右,pH为7.8~8.3。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2)中,将种菜投放到育苗池后,每日进行3~4次水枪冲洗和翻菜,保证100~200μmol/m2/s的光照强度光照9~12个小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2)中,将收集的幼胚置于过滤海水中,并向海水通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3)中,附苗帘上的幼胚数量为30~50万个幼胚/m2。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4)中,从附苗帘上取下幼孢子体后,如果附苗帘上还剩余小幼孢子体,则将该附苗帘重新放回海区暂养,经15~20天,再次取回附苗帘,摘取幼孢子体,如此反复,一片附苗帘重复摘取3~4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4)中,将幼孢子体的假根夹在3.3~3.5米长的200~400股聚乙烯纤维绳上,夹苗间距为10~25cm。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高品质羊栖菜的选育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羊栖菜的育种效果,通过该方法育种得到的羊栖菜品质比较整齐,选育效果良好,可随机选择种菜用于繁殖,而且种菜的繁殖品质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
测定种菜的品质成分——选择品质成分符合要求的种菜进行育苗——收集幼胚——幼胚固着生长——幼孢子体生长——翌年藻体生长成熟,得到高品质的羊栖菜品系。
实施例1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高品质羊栖菜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筛选种菜
进行羊栖菜有性繁殖人工育苗前,首先要进行种菜田整理和规划,一般在每年的3月份进行,此时的羊栖菜藻体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前期,人工劳动强度较小,整理种菜田的工作主要是将前期放养的幼苗苗绳间距增加,绳间距最好保持在3米左右为宜,为种菜的生长发育创建优良的营养环境和光照条件。
待5月中旬羊栖菜进入成熟期,选择植株健壮、个体较大、气囊较多的藻体作为种菜,去除藻体发育迟缓、气囊形态特征不整齐种菜。待5月下旬,生殖托完全发育成熟后,根据生殖托形态特征,精细选取个体较大(长度超过3米)、颜色较深、手感粘滑、形态相同的雌雄种菜挂签标记,每株取侧枝进行品质测定,选择品质成分符合以下要求的种菜进行育苗(均以种菜的干重计):种菜的蛋白质含量≥10%,其中苏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蛋白质含量的42%。
更为优选地,可以进一步选择品质成分同时也符合以下要求的种菜进行育苗(均以种菜的干重计):种菜的多糖含量≥40%,其中岩藻糖、古罗糖醛酸、甘露糖醛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多糖含量的80%,脂肪含量≤3%。
2)育苗
育苗场的设施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要具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育苗池、沙池过滤池,并辅助给排水设施、供电照明设施及光照调节设施等。育苗前首先要清理苗池杂质,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然后,使用过滤后的清澈海水清洗干净,再注入28~30cm过滤海水,海水的环境要保证如下基本条件,盐度要控制在22~25‰,温度要控制在23.5℃左右,pH值要控制在7.8~8.1。
收集符合品质要求的种菜后,去除种菜的下部藻体,保留中上部藻体,雌雄各1株成对分别投放到育苗池中培养5~6天,以确保卵子的受精充分。不同品质的种菜,需分池投放,以避免种菜混杂杂交,引起退化。
种菜投入苗池后,需做到如下几方面的苗池管理,1.要确保种菜充分舒展;2.每日要保证3~4次水枪冲洗和翻菜,保证种菜接受均匀的光照和营养;3.要保证海水含有充分的溶解氧;4.要保证120~200μmol/m2/s的光照强度光照10~12个小时,5.具有室内养殖条件的场地,应尽量保证12:12~15:9的光照周期。
经5~8天人工培养,种菜就会进行有性繁殖,人工预养的种菜,一般在凌晨4~5点开始精卵的排放,之后精卵逐步受精形成幼胚,这一过程将持续到当日17时左右。发育成熟的受精卵(合子)渐渐的开始脱离雌生殖托,受精卵沉降到苗池底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时间内,脱离雌生殖托的受精卵数量逐渐增加,期间子夜0时~次日2时数量最多,至次日6时,基本完成该过程。借助显微镜,可以清楚的看出,此时受精卵已经萌发,呈卵圆型,较大弧度一段呈晶格状,颜色较深,较小弧度的一段颜色较浅,部分已经萌发出胚根。
利用放水的方式收集幼胚,先用80目纱绢网袋去除杂质,再用300目纱绢网袋收集幼胚;收集后的胚,迅速放置事先加满过滤海水的塑料桶中,并及时通氧。
3)将预先经过消毒处理的附苗帘均匀地铺设在苗池底部,使附苗帘保持平整,整理相互叠加部分,整理好后,向苗池内注入30cm左右高的过虑海水,海水条件与种菜预养条件相同。根据苗池面积,计数统计所需幼胚数(一般地,用于品种选育的附苗帘应保持在33万左右个幼胚/m2),然后进行人工铺撒胚,人工铺撒胚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使用浇花用的喷壶进行喷洒,可保证幼胚在附苗帘上的分布较为均匀,此外,具有多年育种经验的人员,可直接使用水瓢进行铺撒,也可保证幼胚的均匀。
完成幼胚铺撒后,经过2~3天的时间,幼胚基本上完成了固着。为了保证胚的快速生长发育,可以通过池内人工清洗和置换新鲜的海水等方法,为胚发育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然后可通过每天活水置换的方式继续养殖3~4天,即可放养于自然海区。
4)将附苗帘放置于自然海区养殖120~150天,生长成具有三片基叶、主茎及披针形或圆柱形叶的幼孢子体,9月份~10月份从附苗帘上取下幼孢子体,进行人工夹苗,再将幼孢子体置于自然海区放养。
如果附苗帘上还剩余许多较小的幼孢子体,可以将附苗帘重新放回海区暂养,经15~20天左右,再次取回附苗帘,摘取幼孢子体,如此反复,一片附苗帘可重复摘取3~4次。
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盛刮东南季风,也是台风登陆的主要方向,所以,放养幼胚的海区,尽量选择风浪较小,水流较小、水质清澈、无污染和淡水排放、能够有效躲避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台风登陆方向的港湾和岙口为宜。放养的装置可根据海况、海水透明度等因素选择竹筏或不锈钢钢管结构的吴蜙架平挂法养殖,一般来说竹筏可适用于风浪略大、水质略浑浊的海区,而不锈钢钢管适用于风浪较小、水质略清的海区。
附苗帘置自然海区放养3天后,即可进行田间管理,主要方式是检查附苗帘上泥沙和敌害藻类是否会影响到胚的生长发育,若泥沙量较大、敌害藻类较多,则需进行清洗,若泥沙量较少敌害藻类较少,可适当延长清洗时间。幼胚发育阶段是羊栖菜人工繁育苗种的重要生产阶段,清洗附苗帘只是其中的此期间田间管理工作之一,预防和清理敌害藻类和动物也是此期间重要的管理工作。8~9月份,洞头海水水温逐渐升高至28℃左右,此时,日本多管藻、裂片石莼、浒苔等敌害藻类和沙蚕、海葵、牡蛎、藤壶等敌害动物也会逐渐的增多起来,这些敌害生物的突发性“爆发”,均会造成苗种的大量流失,严重时可直接导致绝产。若遇到突发性敌害生物“爆发”时,常用的敌害清除方法,主要包括,使用10%硫酸铵海水浸泡8min,可有效杀死绿色刚毛藻,使用8%的柠檬酸溶液浸泡5min可以有效去除日本多管藻、石莼、浒苔等藻类,使用淡水浸泡15~20min可有效去除动物类等方法,消除或降低苗种损失。
夹苗时,将幼孢子体的假根夹在3.4~3.5米长的300股聚乙烯纤维绳上,苗绳尽量选择质地柔软,手感柔和的材质,这样的材料可以有效防止因幼苗和苗绳之间的摩擦损伤而掉苗。通常情况下,苗间距为18~22cm。
幼孢子体放养初期,由于水温较高,敌害生物仍然会对羊栖菜幼孢子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期间尽量采用10~12条夹好后的苗绳为一组,进行短期内放养,这样处理,可以发挥羊栖菜幼孢子体的群体效应,通过羊栖菜幼孢子体在自然水流中的摆动,减少敌害生物的固着和侵袭,待海水温度降至24℃时,再将它们分开挂养,此时,羊栖菜的假根已基本固牢于苗绳之上,为其后续生长奠定了有利的条件。
分绳时,尽量选取质地柔软的软筏式养殖方式,绳间距最小距离需保持在1.5米左右。分绳时间根据幼孢子体生长发育时间的早晚而进行,通常情况下,洞头羊栖菜的分绳时间于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1月均可进行。
分绳后,便进入了孢子体海区管理阶段,期间要定期巡查菜田里是否有污染物或垃圾等物品,若存在,要定期清理,防止污染的增加或扩大。做好这些工作,可为羊栖菜的生长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使羊栖菜能够健康的生长。
5)翌年5月中旬藻体生长成熟,随机抽样进行品质测定,测定结果显示羊栖菜的品质比较整齐,品质成分符合要求(蛋白质含量≥10%,其中苏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蛋白质含量的42%;多糖含量≥40%,其中岩藻糖、古罗糖醛酸、甘露糖醛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多糖含量的80%;脂肪含量≤3%)的羊栖菜占抽样总数的85%。表明选育效果良好,可随机选择羊栖菜用于繁殖。
实施例2
作为本发明的又一个实施例,所述高品质羊栖菜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筛选种菜
进行羊栖菜有性繁殖人工育苗前,首先要进行种菜田整理和规划,一般在每年的3月份进行,此时的羊栖菜藻体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前期,人工劳动强度较小,整理种菜田的工作主要是将前期放养的幼苗苗绳间距增加,绳间距最好保持在3.2米左右为宜,为种菜的生长发育创建优良的营养环境和光照条件。
待5月中旬羊栖菜进入成熟期,选择植株健壮、个体较大、气囊较多的藻体作为种菜,去除藻体发育迟缓、气囊形态特征不整齐种菜。待5月下旬,生殖托完全发育成熟后,根据生殖托形态特征,精细选取个体较大(长度超过3米)、颜色较深、手感粘滑、形态相同的雌雄种菜挂签标记,每株取侧枝进行品质测定,选择品质成分符合以下要求的种菜进行育苗(均以种菜的干重计):种菜的蛋白质含量≥12%,其中苏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蛋白质含量的40.5%。
更为优选地,可以进一步选择品质成分同时也符合以下要求的种菜进行育苗(均以种菜的干重计):种菜的多糖含量≥44%,其中岩藻糖、古罗糖醛酸、甘露糖醛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多糖含量的83%;脂肪含量≤2.6%。
2)育苗
育苗场的设施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要具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育苗池、沙池过滤池,并辅助给排水设施、供电照明设施及光照调节设施等。育苗前首先要清理苗池杂质,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然后,使用过滤后的清澈海水清洗干净,再注入25~27cm高的过滤海水,海水的环境要保证如下基本条件,盐度要控制在20~25‰,温度要控制在22℃左右,pH值要控制在8.0~8.3。
收集符合品质要求的种菜后,去除种菜的下部藻体,保留中上部藻体,雌雄各1株成对分别投放到育苗池中培养7~8天,以确保卵子的受精充分。不同品质的种菜,需分池投放,以避免种菜混杂杂交,引起退化。
种菜投入苗池后,需做到如下几方面的苗池管理,1.要确保种菜充分舒展;2.每日要保证3~4次水枪冲洗和翻菜,保证种菜接受均匀的光照和营养;3.要保证海水含有充分的溶解氧;4.要保证100~200μmol/m2/s的光照强度光照9~11个小时,5.具有室内养殖条件的场地,应尽量保证12:12~15:9的光照周期。
经5~8天人工培养,种菜就会进行有性繁殖,人工预养的种菜,一般在凌晨4~5点开始精卵的排放,之后精卵逐步受精形成幼胚,这一过程将持续到当日17时左右。发育成熟的受精卵(合子)渐渐的开始脱离雌生殖托,受精卵沉降到苗池底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时间内,脱离雌生殖托的受精卵数量逐渐增加,期间子夜0时~次日2时,数量最多,至次日6时,基本完成该过程。
利用放水的方式收集幼胚,先用80目纱绢网袋去除杂质,再用300目纱绢网袋收集幼胚;收集后的胚,迅速放置事先加满过滤海水的塑料桶中,并及时通氧。
3)将预先经过消毒处理的附苗帘均匀的铺设在苗池底部,使附苗帘保持平整,整理相互叠加部分,整理好后,向苗池内注入30cm左右高的海水,海水条件与种菜预养条件相同。根据苗池面积,计数统计所需幼胚数(一般地用于品种选育的附苗帘应保持在40万左右个幼胚/m2),然后进行人工铺撒胚,人工铺撒胚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使用浇花用的喷壶进行喷洒,可保证幼胚在附苗帘上的分布较为均匀,此外,具有多年育种经验的人员,可直接使用水瓢进行铺撒,也可保证幼胚的均匀。
完成幼胚铺撒后,经过2~3天的时间,幼胚基本上完成了固着生长。为了保证胚的快速生长发育,可以通过池内人工清洗和置换新鲜的海水等方法,为胚发育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然后可通过每天活水置换的方式继续养殖3~4天,即可放养于自然海区。
4)将附苗帘放置于自然海区养殖120~150天,生长成具有三片基叶、主茎及披针形或圆柱形叶的幼孢子体,9月份~10月份从附苗帘上取下幼孢子体,进行人工夹苗,再将幼孢子体置于自然海区放养。
如果附苗帘上还剩余许多较小的幼孢子体,可以将附苗帘重新放回海区暂养,经15~20天左右,再次取回附苗帘,摘取幼孢子体,如此反复,一片附苗帘可重复摘取3~4次。
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盛刮东南季风,也是台风登陆的主要方向,所以,放养幼胚的海区,尽量选择风浪较小,水流较小、水质清澈、无污染和淡水排放、能够有效躲避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台风登陆方向的港湾和岙口为宜。放养的装置可根据海况、海水透明度等因素选择竹筏或不锈钢钢管结构的吴蜙架平挂法养殖,一般来说竹筏可适用于风浪略大、水质略浑浊的海区,而不锈钢钢管适用于风浪较小、水质略清的海区。
附苗帘置自然海区放养3天后,即可进行田间管理,主要方式是检查附苗帘上泥沙和敌害藻类是否会影响到胚的生长发育,若泥沙量较大、敌害藻类较多,则需进行清洗,若泥沙量较少敌害藻类较少,可适当延长清洗时间。幼胚发育阶段是羊栖菜人工繁育苗种的重要生产阶段,清洗附苗帘只是其中的此期间田间管理工作之一,预防和清理敌害藻类和动物也是此期间重要的管理工作。8~9月份,洞头海水水温逐渐升高至28℃左右,此时,日本多管藻、裂片石莼、浒苔等敌害藻类和沙蚕、海葵、牡蛎、藤壶等敌害动物也会逐渐的增多起来,这些敌害生物的突发性“爆发”,均会造成苗种的大量流失,严重时可直接导致绝产。若遇到突发性敌害生物“爆发”时,常用的敌害清除方法,主要包括,使用10%硫酸铵海水浸泡8min,可有效杀死绿色刚毛藻,使用8%的柠檬酸溶液浸泡5min可以有效去除日本多管藻、石莼、浒苔等藻类,使用淡水浸泡15~20min可有效去除动物类等方法,消除或降低苗种损失。
夹苗时,将幼孢子体的假根夹在3.3~3.5米长的320股聚乙烯纤维绳上,苗绳尽量选择质地柔软,手感柔和的材质,这样的材料可以有效防止因幼苗和苗绳之间的摩擦损伤而掉苗。通常情况下,苗间距为10~15cm。
幼孢子体放养初期,由于水温较高,敌害生物仍然会对羊栖菜幼孢子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期间尽量采用10~12条夹好后的苗绳为一组,进行短期内放养,这样处理,可以发挥羊栖菜幼孢子体的群体效应,通过羊栖菜幼孢子体在自然水流中的摆动,减少敌害生物的固着和侵袭,待海水温度降至24℃时,再将它们分开挂养,此时,羊栖菜的假根已基本固牢于苗绳之上,为其后续生长奠定了有利的条件。
分绳时,尽量选取质地柔软的软筏式养殖方式,绳间距最小距离需保持在1.5米左右。分绳时间根据幼孢子体生长发育时间的早晚而进行,通常情况下,洞头羊栖菜的分绳时间于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1月均可进行。
分绳后,便进入了孢子体海区管理阶段,期间要定期巡查菜田里是否有污染物或垃圾等物品,若存在,要定期清理,防止污染的增加或扩大。做好这些工作,可为羊栖菜的生长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使羊栖菜能够健康的生长。
5)翌年5月中旬藻体生长成熟,随机抽样进行品质测定,测定结果显示羊栖菜的品质比较整齐,品质成分符合要求(种菜的蛋白质含量≥12%,其中苏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蛋白质含量的40.5%;种菜的多糖含量≥44%,其中岩藻糖、古罗糖醛酸、甘露糖醛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多糖含量的83%;脂肪含量≤2.6%)的羊栖菜占抽样总数的87.5%。表明选育效果良好,可随机选择羊栖菜用于繁殖。
实施例3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高品质羊栖菜的选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筛选种菜
进行羊栖菜有性繁殖人工育苗前,首先要进行种菜田整理和规划,一般在每年的3月份进行,此时的羊栖菜藻体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前期,人工劳动强度较小,整理种菜田的工作主要是将前期放养的幼苗苗绳间距增加,绳间距最好保持在2.8米左右为宜,为种菜的生长发育创建优良的营养环境和光照条件。
待5月中旬羊栖菜进入成熟期,选择植株健壮、个体较大、气囊较多的藻体作为种菜,去除藻体发育迟缓、气囊形态特征不整齐种菜。待5月下旬,生殖托完全发育成熟后,根据生殖托形态特征,精细选取个体较大(长度超过3米)、颜色较深、手感粘滑、形态相同的雌雄种菜挂签标记,每株取侧枝进行品质测定,选择品质成分符合以下要求的种菜进行育苗(均以种菜的干重计):种菜的蛋白质含量≥15%,其中苏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蛋白质含量的45%。
更为优选地,可以进一步选择品质成分同时也符合以下要求的种菜进行育苗(均以种菜的干重计):种菜的多糖含量≥42.5%,其中岩藻糖、古罗糖醛酸、甘露糖醛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多糖含量的81.5%;脂肪含量≤2.9%。
2)育苗
育苗场的设施要满足以下基本条件,要具有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育苗池、沙池过滤池,并辅助给排水设施、供电照明设施及光照调节设施等。育苗前首先要清理苗池杂质,并用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然后,使用过滤后的清澈海水清洗干净,再注入26~29cm过滤海水,海水的环境要保证如下基本条件,盐度要控制在25~28‰,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pH值要控制在7.8~8.3。
收集符合品质要求的种菜后,去除种菜的下部藻体,保留中上部藻体,雌雄各1株成对分别投放到育苗池中培养6~7天,以确保卵子的受精充分。不同品质的种菜,需分池投放,以避免种菜混杂杂交,引起退化。
种菜投入苗池后,需做到如下几方面的苗池管理,1.要确保种菜充分舒展;2.每日要保证3~4次水枪冲洗和翻菜,保证种菜接受均匀的光照和营养;3.要保证海水含有充分的溶解氧;4.要保证100~200μmol/m2/s的光照强度光照10~11个小时,5.具有室内养殖条件的场地,应尽量保证12:12~15:9的光照周期。
经5~8天人工培养,种菜就会进行有性繁殖,人工预养的种菜,一般在凌晨4~5点开始精卵的排放,之后卵子、精卵逐步受精形成幼胚,这一过程将持续到当日17时左右。发育成熟的受精卵(合子)渐渐的开始脱离雌生殖托,受精卵沉降到苗池底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位时间内,脱离雌生殖托的受精卵数量逐渐增加,期间子夜0时~次日2时,数量最多,至次日6时,基本完成该过程。
利用放水的方式收集幼胚,先用80目纱绢网袋去除杂质,再用300目纱绢网袋收集幼胚;收集后的胚,迅速放置事先加满过滤海水的塑料桶中,并及时通氧。
3)将预先经过消毒处理的附苗帘均匀的铺设在苗池底部,使附苗帘保持平整,整理相互叠加部分,整理好后,向苗池内注入30cm左右高的海水,海水条件与种菜预养条件相同。根据苗池面积,计数统计所需幼胚数(一般地,用于品种选育的附苗帘应保持在50万左右个幼胚/m2),然后进行人工铺撒胚,人工铺撒胚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使用浇花用的喷壶进行喷洒,可保证幼胚在附苗帘上的分布较为均匀,此外,具有多年育种经验的人员,可直接使用水瓢进行铺撒,也可保证幼胚的均匀。
完成幼胚铺撒后,经过2~3天的时间,幼胚基本上完成了固着生长。为了保证胚的快速生长发育,可以通过池内人工清洗和置换新鲜的海水等方法,为胚发育创建良好的生长环境。然后可通过每天活水置换的方式继续养殖3~4天,即可放养于自然海区。
4)将附苗帘放置于自然海区养殖120~150天,生长成具有三片基叶、主茎及披针形或圆柱形叶的幼孢子体,9月份~10月份从附苗帘上取下幼孢子体,进行人工夹苗,再将幼孢子体置于自然海区放养。
如果附苗帘上还剩余许多较小的幼孢子体,可以将附苗帘重新放回海区暂养,经15~20天左右,再次取回附苗帘,摘取幼孢子体,如此反复,一片附苗帘可重复摘取3~4次。
由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盛刮东南季风,也是台风登陆的主要方向,所以,放养幼胚的海区,尽量选择风浪较小,水流较小、水质清澈、无污染和淡水排放、能够有效躲避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台风登陆方向的港湾和岙口为宜。放养的装置可根据海况、海水透明度等因素选择竹筏或不锈钢钢管结构的吴蜙架平挂法养殖,一般来说竹筏可适用于风浪略大、水质略浑浊的海区,而不锈钢钢管适用于风浪较小、水质略清的海区。
附苗帘置自然海区放养3天后,即可进行田间管理,主要方式是检查附苗帘上泥沙和敌害藻类是否会影响到胚的生长发育,若泥沙量较大、敌害藻类较多,则需进行清洗,若泥沙量较少敌害藻类较少,可适当延长清洗时间。幼胚发育阶段是羊栖菜人工繁育苗种的重要生产阶段,清洗附苗帘只是其中的此期间田间管理工作之一,预防和清理敌害藻类和动物也是此期间重要的管理工作。8~9月份,洞头海水水温逐渐升高至28℃左右,此时,日本多管藻、裂片石莼、浒苔等敌害藻类和沙蚕、海葵、牡蛎、藤壶等敌害动物也会逐渐的增多起来,这些敌害生物的突发性“爆发”,均会造成苗种的大量流失,严重时可直接导致绝产。若遇到突发性敌害生物“爆发”时,常用的敌害清除方法,主要包括,使用10%硫酸铵海水浸泡8min,可有效杀死绿色刚毛藻,使用8%的柠檬酸溶液浸泡5min可以有效去除日本多管藻、石莼、浒苔等藻类,使用淡水浸泡15~20min可有效去除动物类等方法,消除或降低苗种损失。
夹苗时,将幼孢子体的假根夹在3.3~3.5米长的400股聚乙烯纤维绳上,苗绳尽量选择质地柔软,手感柔和的材质,这样的材料可以有效防止因幼苗和苗绳之间的摩擦损伤而掉苗。通常情况下苗间距为22~25cm。
幼孢子体放养初期,由于水温较高,敌害生物仍然会对羊栖菜幼孢子体产生不利的影响,此期间尽量采用10~12条夹好后的苗绳为一组,进行短期内放养,这样处理,可以发挥羊栖菜幼孢子体的群体效应,通过羊栖菜幼孢子体在自然水流中的摆动,减少敌害生物的固着和侵袭,待海水温度降至24℃时,再将它们分开挂养,此时,羊栖菜的假根已基本固劳于苗绳之上,为其后续生长奠定了有利的条件。
分绳时,尽量选取质地柔软的软筏式养殖方式,绳间距最小距离需保持在1.5米左右。分绳时间根据幼孢子体生长发育时间的早晚而进行,通常情况下,洞头羊栖菜的分绳时间于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1月均可进行。
分绳后,便进入了孢子体海区管理阶段,期间要定期巡查菜田里是否有污染物或垃圾等物品,若存在,要定期清理,防止污染的增加或扩大。做好这些工作,可为羊栖菜的生长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使羊栖菜能够健康的生长。
5)翌年5月中旬藻体生长成熟,随机抽样进行品质测定,测定结果显示羊栖菜的品质比较整齐,品质成分符合要求(种菜的蛋白质含量≥15%,其中苏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蛋白质含量的45%;种菜的多糖含量≥42.5%,其中岩藻糖、古罗糖醛酸、甘露糖醛酸所占比例之和≥羊栖菜多糖含量的81.5%;脂肪含量≤2.9%)的羊栖菜占抽样总数的86.5%。表明选育效果良好,可随机选择羊栖菜用于繁殖。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苏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色氨酸含量,采用索氏抽提法测定脂肪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羊栖菜多糖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糖、古罗糖醛酸、甘露糖醛酸含量。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高品质羊栖菜的选育方法可以显著提高羊栖菜的育种效果,通过该方法育种得到的羊栖菜品质比较整齐,选育效果良好,可随机选择种菜用于繁殖,而且种菜的繁殖品质稳定。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发明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因此,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