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64770A -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64770A
CN105064770A CN201510582397.4A CN201510582397A CN105064770A CN 105064770 A CN105064770 A CN 105064770A CN 201510582397 A CN201510582397 A CN 201510582397A CN 105064770 A CN105064770 A CN 1050647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lock
transfer room
main bridge
pon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823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64770B (zh
Inventor
丁大勇
沈佳欣
闫红新
罗志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AL INDUSTRY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AL INDUSTR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AL INDUSTRY filed Critical HEFEI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AL INDUSTRY
Priority to CN20151058239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6477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647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647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64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647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包括高架桥,所述高架桥包括一段主桥道和两段分别连接在主桥道的两端的通向地面的坡道,所述主桥道上具有左行车道和右行车道,所述主桥道上左行车道和右行车道之间的区域用作停车场,所述停车场内划分出有换乘区域,换乘区域建有房屋,换乘区域的下方设有换乘室,换乘区域内开有通向换乘室的第一入口,第一入口处设有通向换乘室地面的第一梯子,所述停车场位于主桥道的中轴线区域,所述换乘区域位于停车场的中部,所述车辆调转区域的坡度不超过3%。本发明能有效解决停车问题、方便换乘,不需要对已有交通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空气环境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逐渐增大、汽车数量逐渐增多,导致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峻,而且越是接近城市中心,拥堵问题越严重,但是另一方面,城市中心的公共交通系统其实已经非常发达,完全能够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如果从城市周边或更远区域驾车进入市内的人员在即将进入城市中心时,能够换乘公共交通系统,或改选骑行、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则可以大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并且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空气环境,对城市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城市的停车地点很少,而且公交车候车站台、地铁站站台等公共交通系统的枢转点是不能停放汽车的,因此在换乘时,汽车没有停放地点,导致上述措施不能实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有效解决停车问题、方便换乘,不需要对已有交通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可直接在已有交通系统基础上实施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包括高架桥,所述高架桥包括一段主桥道和两段分别连接在主桥道的两端的通向地面的坡道,所述坡道上具有上行车道和下行车道,所述主桥道上具有左行车道和右行车道,且左行车道和右行车道之间间隔一段距离,所述主桥道上左行车道和右行车道之间的区域用作停车场,所述坡道上靠近主桥道的一端具有车辆调转区域,所述停车场内划分出有换乘区域,换乘区域建有房屋,换乘区域的下方设有换乘室,换乘区域内开有通向换乘室的第一入口,第一入口处设有通向换乘室地面的第一梯子,所述停车场位于主桥道的中轴线区域,所述换乘区域位于停车场的中部,所述车辆调转区域的坡度不超过3%。
进一步的,所述换乘室分隔成两层以上,换乘室的各层分别通向不同交通方式的枢转点,换乘室的上一层地面开有通向换乘室的下一层的第二入口,第二入口处设有通向换乘室的下一层地面的第二梯子,所述第一入口通向换乘室的最上层,所述第一梯子通向换乘室的最上层地面。
进一步的,所述高架桥架设在公交车道上,公交车道上具有公交候车站台,公交车道之下设有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所述换乘室分隔成两层,换乘室的上层位于地面以上并通向公交候车站台,换乘室的下层位于地面以下并通向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
进一步的,所述主桥道为直线型并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第一梯子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梯子呈X形对称布置,两个第一梯子的顶端连线平行于主桥道的轴线,所述第二梯子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第二梯子也呈X形对称布置,且两个第二梯子的顶端分别靠近两个第一梯子的底端。
进一步的,所述换乘室的下方设有雨水收集池,所述雨水收集池包括封闭式池体,所述封闭式池体上连接有进水管,所述封闭式池体的上部还连接有溢水管、下部连接有排水管,所述进水管和溢水管均与市政雨水管相连通,所述进水管由一根主管和两根以上的从主管分出的支管构成,其中主管与市政雨水管相连通,两根以上的支管与封闭式池体相连通,所述房屋的屋顶设有水箱,用于储存经排水管抽出的封闭式池体内的雨水。
进一步的,所述封闭式池体的池壁与换乘室的墙壁为一体成型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封闭式池体的侧壁内表面设有过滤池,所述进水管的两根以上的支管通向过滤池的底部,过滤池的顶部敞开,过滤池内填充有过滤体,从两根以上的支管流出的雨水从过滤池的底部进入,然后从过滤池的顶部溢出并流入封闭式池体内,所述过滤体为采用植物纤维压缩成型的块体,所述块体的内部设有容腔,所述块体的外表面开有通向块体的容腔的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封闭式池体的顶部具有突出的人孔,所述人孔包括由封闭式池体的顶壁向上伸出的人孔侧壁和固定在人孔侧壁的顶部的顶盖,所述顶盖上开有第三入口,所述人孔伸入换乘室内,所述人孔位于过滤池的上方,过滤池的顶部伸入人孔内,且过滤池的顶壁与人孔的顶盖之间设有滤网。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孔壁和与通孔的孔壁衔接处容腔的腔壁之间的夹角≤90度。
进一步的,所述块体的每一条棱和每一个顶角均做倒圆角处理,所述块体呈矩形块状,所述通孔从块体的其中一个侧面中部延伸至块体的容腔,或所述块体呈圆柱形,所述通孔从块体的其中一个底面中部延伸至块体的容腔,或所述块体呈椎台形,所述通孔从块体的面积较小的底面中部延伸至块体的容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不需要对已有交通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可直接在已有交通系统基础上实施,简单易行,比如将高架桥直接架设在公交车道上,可以方便换乘公交车,将高架桥直接架设在地铁站上,可以方便换乘地铁,最重要的是高架桥上划出一片区域用作停车场,可以有效解决换乘时的停车问题,使得换乘得以实施,因此本发明是一种非常绿色的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空气环境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b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a至图2b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雨水收集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雨水收集池的剖面图。
图5是本发明中过滤体的第一种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中过滤体的第一种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中过滤体的第二种结构的立体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中过滤体的第三种结构的立体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中过滤体的第三种结构的倒圆角示意图。
图10是多个过滤体叠放组合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为:1封闭式池体、11进水管、111主管、112支管、12溢水管、13排水管、14人孔、141人孔侧壁、142顶盖、143第三入口、15滤池、16滤网、2市政雨水管、3块体、31容腔、32通孔、41主桥道、411左行车道、412右行车道、413停车场、414换乘区域、42坡道、421车辆调转区域、51房屋、52换乘室、53第一入口、54第一梯子、55第二入口、56第二梯子、6公交候车站台、7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水箱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a、图1b、图2a和图2b。其中,图1b和图2b显示的是主桥道41的结构,图1a和图2a显示的是坡道42的结构,图1a的右端和图1b的左端是连接起来的,由于图纸尺寸所限,拆成两幅展示,图2a和图2b也是同样的情况。为简化起见,附图只展示了一段坡道42和大部分主桥道41,另一段坡道42和部分主桥道41的结构与已展示的结构相同,不做赘述。
本发明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包括高架桥,所述高架桥包括一段主桥道41和两段分别连接在主桥道41的两端的通向地面的坡道42,所述坡道42上具有上行车道和下行车道,所述主桥道41上具有左行车道411和右行车道412,这里所述的“左”、“右”在不同的视角下会相互转换,且左行车道411和右行车道412之间间隔一段距离,所述主桥道41上左行车道411和右行车道412之间的区域用作停车场413,所述坡道42上靠近主桥道41的一端具有车辆调转区域421,所述停车场413内划分出有换乘区域414,换乘区域414建有房屋51,换乘区域414的下方设有换乘室52,换乘区域414内开有通向换乘室52的第一入口53,第一入口53处设有通向换乘室52地面的第一梯子54。
具体实施中,所述停车场413位于主桥道41的中轴线区域,所述换乘区域414位于停车场413的中部。所述车辆调转区域421的坡度不超过3%,坡度不超过3%,车辆在调转时更加容易控制,不易造成事故,更加安全。
具体应用时,将本发明架设在公共交通系统之上,或邻近公共交通系统,需要换乘的驾车人员可从坡道42的上行车道行驶到主桥道41上,然后即可将车辆停放在停车场413内,最后进入换乘区域414,通过第一入口53和第一梯子54下到换乘室52,从换乘室52出来后即可方便地换乘公共交通,返回时,按上述路线的反方向动作即可。本发明不需要对已有交通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可直接在已有交通系统基础上实施,简单易行,比如将高架桥直接架设在公交车道上,可以方便换乘公交车,将高架桥直接架设在地铁站上,可以方便换乘地铁,最重要的是高架桥上划出一片区域用作停车场,可以有效解决换乘时的停车问题。
具体实施中,所述换乘室52分隔成两层以上,换乘室52的各层分别通向不同交通方式的枢转点,换乘室52的上一层地面开有通向换乘室52的下一层的第二入口55,第二入口55处设有通向换乘室52的下一层地面的第二梯子56,所述第一入口53通向换乘室52的最上层,所述第一梯子54通向换乘室52的最上层地面。现在的城市交通系统已经不再局限于地面,立体式交通网络已经逐渐发展成熟,上述设计就是针对立体式交通网络换乘设计。本示例展示了其中一种应用,即将所述高架桥架设在公交车道上,公交车道上具有公交候车站台6,公交车道之下设有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7,所述换乘室52分隔成两层,换乘室52的上层位于地面以上并通向公交候车站台6,换乘室52的下层位于地面以下并通向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7。可以看出,这种设计更加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换乘方式的需求,而且可以分散人流,缓解交通压力,在这种设计中,坡道42的宽度要小于公交车道的宽度,以在公交车道的两侧分别留有供公交车等车辆通过的行车道。
具体实施中,所述主桥道41为直线型并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第一梯子5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梯子54呈X形对称布置,两个第一梯子54的顶端连线平行于主桥道41的轴线,所述第二梯子56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第二梯子56也呈X形对称布置,且两个第二梯子56的顶端分别靠近两个第一梯子54的底端。图2b中的箭头方向为人流走向,第一梯子54做上述设计,是为方便从两段坡道42上来的不同方向的人流进入换乘室,同样的第二梯子56做上述设计,可以便于人员在换乘室52内上下。
本示例中,还在所述换乘室52的下方设有雨水收集池,雨水收集池的具体结构参见图3和图4,所述雨水收集池包括封闭式池体1,所述封闭式池体1上连接有进水管11,所述封闭式池体1的上部还连接有溢水管12、下部连接有排水管13,所述进水管11和溢水管12均与市政雨水管2相连通,所述进水管11由一根主管111和两根以上的从主管111分出的支管112构成,其中主管111与市政雨水管2相连通,两根以上的支管112与封闭式池体1相连通,所述房屋51的屋顶设有水箱8,用于储存经排水管13抽出的封闭式池体1内的雨水。
雨水收集池与市政雨水管2相连通,不仅可以提高雨水收集效率,而且能够缓解城市排涝压力,另外,在水量过多的情况下,设置的溢水管12可以将多余的雨水重新引回市政雨水管2,从而避免造成水压过大,而设置的两根以上的支管112则能够减小进水压力,待封闭式池体1内充满雨水时,在排水管13上安装泵,然后通过泵将雨水抽至水箱8,雨水抽至水箱8后,可以方便地利用雨水浇灌高架桥上的绿化植物以及清洗车辆和路面。
具体实施中,所述封闭式池体1的池壁与换乘室52的墙壁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设计,封闭式池体1可兼作换乘室52的地基用,对换乘室52具有支撑和加强的作用,从而提高换乘室52的稳定性。
本示例中,所述封闭式池体1的侧壁内表面设有过滤池15,所述进水管11的两根以上的支管112通向过滤池15的底部,过滤池15的顶部敞开,过滤池15内填充有过滤体,从两根以上的支管112流出的雨水从过滤池15的底部进入,然后从过滤池15的顶部溢出并流入封闭式池体1内,通过设置滤池15,可以将雨水中的泥沙过滤掉,以提高雨水的使用范围。
参见图5和图6,所述过滤体为采用植物纤维压缩成型的块体3,所述块体3的内部设有容腔31,所述块体3的外表面开有通向块体3的容腔31的通孔32,且所述通孔32小于块体3的容腔31,这里所述的“小于”是指通孔32的流通面积小于容腔31的横截面积,能够在不妨碍水体流通的前提下,有效阻止容腔31内收集的泥沙流走。
所述植物纤维是指用植物的秆茎、根系或果壳等经过一定粗加工,得到的丝状或絮状的纤维。为了增加资源利用率和环保性,可采用秸秆纤维,秸秆是籽实收获后纤维成分含量很高的农作物残留物,包括玉米、稻草、小麦、马铃薯等的秸秆。由于植物纤维间存在很小缝隙,因此块体3具有滤水性,这样在水体流经过滤体时,水体中的泥沙被过滤并逐渐沉积在植物纤维间的缝隙内,而从通孔32流入容腔31的水体中的泥沙同样被过滤并逐渐沉积在容腔31内,实现过滤雨水的作用。高架桥的两侧边分别设有多个成排的绿化植物种植槽体,绿化植物种植槽体的内腔形状、大小与过滤体相应,绿化植物种植槽体通过浇筑混凝土一体成型在高架桥上,或采用金属、塑料材料制成,并通过螺栓紧固件安装在高架桥上,沉积满泥沙的过滤体置于绿化植物种植槽体的内腔中,即可用于种植高架桥绿化植物,而且随着植物的生长,植物纤维逐渐分解,其所含的营养元素可以缓慢地释放,供给植物生长,形成非常好的植物栽培基质,放置前,在沉积满泥沙的过滤体外包裹一层钢丝网,以方便移动和更换,因此上述设计可以节约土壤,就地利用,具有非常好的环保作用,另外在水箱8上安装通向绿化植物种植槽体的水管,并在水管上安装阀门,可以更加方便地浇灌绿化植物。
具体实施中,为了进一步阻止容腔31内收集的泥沙流走,所述通孔32的孔壁和与通孔32的孔壁衔接处容腔31的腔壁之间的夹角≤90度,即图6中的α角,这样设计可以在通孔32和容腔31的衔接处形成隆起,从而阻碍泥沙流走。
本示例中,所述块体3呈椎台形,所述通孔32从块体3的面积较小的底面中部延伸至块体3的容腔31。将块体3设计成椎台形,相应的绿化植物种植槽体也设计成椎台形,这种形状可以使过滤体很方便地移入绿化植物种植槽体内。当然,所述块体3还可以是呈圆柱形,所述通孔32从块体3的其中一个底面中部延伸至块体3的容腔31,参见图7;所述块体3还可以是呈矩形块状,所述通孔32从块体3的其中一个侧面中部延伸至块体3的容腔31,参见图8。
具体实施中,所述块体3的每一条棱和每一个顶角均做倒圆角处理,参见图9,图9显示的是对矩形块状的块体3倒圆角后的结构示意图。在将过滤体填充于滤池15时,将多个过滤体叠放组合起来,参见图10,图中箭头方向为水流方向,做上述设计,可以保证水体在多个过滤体之间流动通畅,提升过滤效果,使泥沙尽可能均匀地沉积在多个过滤体内。
本示例中,所述封闭式池体1的顶部具有突出的人孔14,所述人孔14包括由封闭式池体1的顶壁向上伸出的人孔侧壁141和固定在人孔侧壁141的顶部的顶盖142,所述顶盖142上开有第三入口143,所述人孔14伸入换乘室52内,设置人孔14是为了方便人员进入,对封闭式池体1进行维修和清扫,所述人孔14位于过滤池15的上方,过滤池15的顶部伸入人孔14内,且过滤池15的顶壁与人孔14的顶盖142之间设有滤网16,将过滤池15的顶部伸入人孔14内是为了增加滤池的高度,从而增大过滤效果,设置的滤网16可对雨水做进一步的过滤,还能防止老鼠等动物钻进封闭式池体1内。
人孔侧壁141呈矩形筒状,人孔侧壁141的靠近两根以上的支管112的一侧与设有支管的封闭式池体1的一侧侧壁一体成型,封闭式池体1的侧壁和人孔侧壁141兼作滤池15的池壁。
应当理解本文所述的例子和实施方式仅为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它做出各种修改或变化,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实质的情况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架桥,所述高架桥包括一段主桥道(41)和两段分别连接在主桥道(41)的两端的通向地面的坡道(42),所述坡道(42)上具有上行车道和下行车道,所述主桥道(41)上具有左行车道(411)和右行车道(412),且左行车道(411)和右行车道(412)之间间隔一段距离,所述主桥道(41)上左行车道(411)和右行车道(412)之间的区域用作停车场(413),所述坡道(42)上靠近主桥道(41)的一端具有车辆调转区域(421),所述停车场(413)内划分出有换乘区域(414),换乘区域(414)建有房屋(51),换乘区域(414)的下方设有换乘室(52),换乘区域(414)内开有通向换乘室(52)的第一入口(53),第一入口(53)处设有通向换乘室(52)地面的第一梯子(54),所述停车场(413)位于主桥道(41)的中轴线区域,所述换乘区域(414)位于停车场(413)的中部,所述车辆调转区域(421)的坡度不超过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乘室(52)分隔成两层以上,换乘室(52)的各层分别通向不同交通方式的枢转点,换乘室(52)的上一层地面开有通向换乘室(52)的下一层的第二入口(55),第二入口(55)处设有通向换乘室(52)的下一层地面的第二梯子(56),所述第一入口(53)通向换乘室(52)的最上层,所述第一梯子(54)通向换乘室(52)的最上层地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架桥架设在公交车道上,公交车道上具有公交候车站台(6),公交车道之下设有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7),所述换乘室(52)分隔成两层,换乘室(52)的上层位于地面以上并通向公交候车站台(6),换乘室(52)的下层位于地面以下并通向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7)。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桥道(41)为直线型并平行于水平面,所述第一梯子(5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梯子(54)呈X形对称布置,两个第一梯子(54)的顶端连线平行于主桥道(41)的轴线,所述第二梯子(56)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第二梯子(56)也呈X形对称布置,且两个第二梯子(56)的顶端分别靠近两个第一梯子(54)的底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乘室(52)的下方设有雨水收集池,所述雨水收集池包括封闭式池体(1),所述封闭式池体(1)上连接有进水管(11),所述封闭式池体(1)的上部还连接有溢水管(12)、下部连接有排水管(13),所述进水管(11)和溢水管(12)均与市政雨水管(2)相连通,所述进水管(11)由一根主管(111)和两根以上的从主管(111)分出的支管(112)构成,其中主管(111)与市政雨水管(2)相连通,两根以上的支管(112)与封闭式池体(1)相连通,所述房屋(51)的屋顶设有水箱(8),用于储存经排水管(13)抽出的封闭式池体(1)内的雨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式池体(1)的池壁与换乘室(52)的墙壁为一体成型结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式池体(1)的侧壁内表面设有过滤池(15),所述进水管(11)的两根以上的支管(112)通向过滤池(15)的底部,过滤池(15)的顶部敞开,过滤池(15)内填充有过滤体,从两根以上的支管(112)流出的雨水从过滤池(15)的底部进入,然后从过滤池(15)的顶部溢出并流入封闭式池体(1)内,所述过滤体为采用植物纤维压缩成型的块体(3),所述块体(3)的内部设有容腔(31),所述块体(3)的外表面开有通向块体(3)的容腔(31)的通孔(3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式池体(1)的顶部具有突出的人孔(14),所述人孔(14)包括由封闭式池体(1)的顶壁向上伸出的人孔侧壁(141)和固定在人孔侧壁(141)的顶部的顶盖(142),所述顶盖(142)上开有第三入口(143),所述人孔(14)伸入换乘室(52)内,所述人孔(14)位于过滤池(15)的上方,过滤池(15)的顶部伸入人孔(14)内,且过滤池(15)的顶壁与人孔(14)的顶盖(142)之间设有滤网(16)。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32)的孔壁和与通孔(32)的孔壁衔接处容腔(31)的腔壁之间的夹角≤90度。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块体(3)的每一条棱和每一个顶角均做倒圆角处理,所述块体(3)呈矩形块状,所述通孔(32)从块体(3)的其中一个侧面中部延伸至块体(3)的容腔(31),或所述块体(3)呈圆柱形,所述通孔(32)从块体(3)的其中一个底面中部延伸至块体(3)的容腔(31),或所述块体(3)呈椎台形,所述通孔(32)从块体(3)的面积较小的底面中部延伸至块体(3)的容腔(31)。
CN201510582397.4A 2015-09-14 2015-09-14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Active CN1050647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82397.4A CN105064770B (zh) 2015-09-14 2015-09-14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82397.4A CN105064770B (zh) 2015-09-14 2015-09-14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64770A true CN105064770A (zh) 2015-11-18
CN105064770B CN105064770B (zh) 2018-05-29

Family

ID=54494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82397.4A Active CN105064770B (zh) 2015-09-14 2015-09-14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64770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2364A (zh) * 2000-11-23 2001-04-25 朱遂科 有空囊多细孔烧结粘土块及其制作工艺及用途
CN101059041A (zh) * 2007-05-31 2007-10-24 王为民 高架停车场
CN101806027A (zh) * 2010-04-14 2010-08-18 田耕 并联高架路的迂回式立体交叉路口及换乘站
CN201649159U (zh) * 2010-01-29 2010-11-24 上海市控江中学 高架雨水再利用系统
US20120134744A1 (en) * 2008-11-04 2012-05-31 The Galvin Project, Inc. System for continuous vehicular travel on crossing roadways
CN102587234A (zh) * 2012-03-01 2012-07-18 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集合快速公交系统的双层高架桥
CN102733279A (zh) * 2012-07-18 2012-10-17 李力 应用在十字路口的综合交通枢纽
CN203904816U (zh) * 2014-06-09 2014-10-29 杭州绿风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高架桥雨水收集、灌溉、补给系统
CN204960479U (zh) * 2015-09-14 2016-01-13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2364A (zh) * 2000-11-23 2001-04-25 朱遂科 有空囊多细孔烧结粘土块及其制作工艺及用途
CN101059041A (zh) * 2007-05-31 2007-10-24 王为民 高架停车场
US20120134744A1 (en) * 2008-11-04 2012-05-31 The Galvin Project, Inc. System for continuous vehicular travel on crossing roadways
CN201649159U (zh) * 2010-01-29 2010-11-24 上海市控江中学 高架雨水再利用系统
CN101806027A (zh) * 2010-04-14 2010-08-18 田耕 并联高架路的迂回式立体交叉路口及换乘站
CN102587234A (zh) * 2012-03-01 2012-07-18 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种集合快速公交系统的双层高架桥
CN102733279A (zh) * 2012-07-18 2012-10-17 李力 应用在十字路口的综合交通枢纽
CN203904816U (zh) * 2014-06-09 2014-10-29 杭州绿风园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高架桥雨水收集、灌溉、补给系统
CN204960479U (zh) * 2015-09-14 2016-01-13 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64770B (zh) 2018-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67772B (zh) 一种智能立体雨水回用的生态景观廊道及其工作流程
CN1920193A (zh) 一种城市雨水收集和道路防水淹地下水补给系统
CN207940133U (zh) 一种传统树池海绵化结构
CN204960479U (zh)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CN106320494B (zh) 基于既有城市道路与排水条件的海绵工程系统的施工方法
CN207597190U (zh) 一种绿道雨水的收集利用系统
CN105544345B (zh) 一种路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108496625B (zh) 一种干旱区盐碱地乔木栽植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CN204959526U (zh) 一种带雨水收集池的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CN116065678B (zh) 一种乡村景观用雨水花园
CN207828737U (zh) 一种绿化带
CN106351311A (zh) 解决城市内涝的分散蓄水方法
CN105064770A (zh) 一种绿色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CN204960477U (zh) 一种带绿化植物的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CN216474335U (zh) 一种用于安装夜光透水地砖的地基结构
CN204960478U (zh) 一种带非机动车地下停车库的城市交通换乘系统
CN211241000U (zh) 一种环保节能建筑
CN211897657U (zh) 一种透水砖
CN206267225U (zh) 街道公路下方蓄水单元
CN212317335U (zh) 具有调蓄功能的排水系统及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筑结构
CN215714367U (zh) 一种基于透水路面的排水结构
CN211036612U (zh) 公路排水结构
CN206467715U (zh) 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
CN205329835U (zh) 一种兀形预制混凝土构件渗透滞留池
CN215011948U (zh) 一种景观设计的植物缓冲带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30041 Fuyang North Road, Anhui, No. 355, No.

Applicant after: Hefei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oal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30041 Fuyang North Road, Anhui, No. 355, No.

Applicant before: Hefei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al Industry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