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49349A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049349A CN105049349A CN201510179124.5A CN201510179124A CN105049349A CN 105049349 A CN105049349 A CN 105049349A CN 201510179124 A CN201510179124 A CN 201510179124A CN 105049349 A CN105049349 A CN 1050493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rt
- mentioned
- frame
- exchange apparatus
- mcla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81—Configuration of triggering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3—Performing the actions predefined by failover planning, e.g. switching to standby network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74—Address processing for routing
- H04L45/745—Address table lookup; Address filte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55—Prevention,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of errors
- H04L49/557—Error correction, e.g. fault recovery or fault toler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可用性,并使用了装置冗余方式。端口控制部(14)在第一端口群(P[1])被设定为活动,并且通过最小链路判定部(19)判定为无链路故障的情况下,将第一端口群中没有检测出故障发生的第一端口控制为第一状态(FW)。端口控制部(14)在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待机,并且没有经由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故障通知帧的情况下,将构成第一端口群的多个第一端口控制为第二状态(BK)。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第一状态的各第一端口发送CCM帧,从被控制为第二状态的各第一端口发送RDI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涉及一种例如应用使用了2台交换机装置的装置冗余方式的中继系统。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网络系统,其对1台网络装置和2台网络装置之间的各个链路设定了跨装置的链路聚合。当连接2台网络装置间的专用线路发生故障时,使用该链路聚合的路径构筑替代路径。另外,2台网络装置,关于在该装置间的路径信息的同步这样的控制平面,通过运用系统/待机系统进行动作,关于数据平面,在双方共同在运用状态下被使用。
专利文献2表示对用户网内的用户边缘设备和MPLS网内的2台提供商边缘设备之间的各个链路设定跨装置的链路聚合的结构。2台提供商边缘设备在从其他的提供商边缘设备同时接收到数据包时,根据相互间预先进行的安排,只由一方的提供商边缘设备将数据包中继到用户边缘设备。
专利文献3表示在用户侧L2SW、运用系统L2SW以及预备系统L2SW之间分别设置链路的接入系统。通常,预备系统L2SW将成为和用户侧L2SW之间的链路的连接源的端口控制为链路故障(linkdown)。用户侧L2SW通过向运用系统L2SW以及预备系统L2SW发送ARP等的广播帧,自动地确立回避在预备系统L2SW中被控制为链路故障的端口的路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01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099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2312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例如,作为使用了进行第2层(以后略称为L2)的处理的L2交换机装置的装置冗余方式,已知以ESRP(ExtremeStandbyRouterProtocol极端备份路由协议)和VSRP(VirtualSwitchRedundancyProtocol虚拟交换机冗余协议)等为代表的活动/待机型的方式。在这样的方式中,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在和活动侧的L2交换机装置之间的链路中发生故障时,将路径切换为与待机侧的L2交换机装置之间的链路,因此通常进行FDB(ForwardingDataBase转发数据库)的刷新。于是,会产生得到伴随泛洪的通信的拥挤等。
因此,例如考虑如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使用跨装置的链路聚合组(以后略称为LAG)的方式。这种情况下,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通常在FDB上将被设定LAG的端口虚拟地作为1个端口进行管理,因此在故障时不需要进行FDB的刷新。
这里,例如关于应用跨装置的LAG的2台L2交换机装置(A,B),设想以活动使用其一方(A),以待机使用另一方(B)的情况。用户侧的交换机装置在和2台L2交换机装置(A,B)之间经由跨装置的通信线路分别连接,但是在没有故障的情况下只和L2交换机装置(A)侧进行通信。
但是,这时候,由用户侧的交换机装置和L2交换机装置(A)之间的通信线路来制约通信带宽,因此有时不能提高通信带宽。作为其解决策略,考虑同时以活动使用2台L2交换机装置(A,B)的方式。但是,这种情况下,帧的输送路径被适当地分散到2台L2交换机装置(A,B),因此难以把握帧的输送路径。特别在通信载波等中,有时希望包括帧的输送路径等进行详细的网络管理。
因此,在以活动/待机使用2台L2交换机装置(A,B)的同时,在用户侧的交换机装置和2台L2交换机装置(A,B)之间分别构成多条通信线路的情况是有益的。由此,确保充分的通信带宽的同时,将网络管理容易化等成为可能。但是,这种情况下,随着使用多条通信线路,需要想方设法有效地提高故障发生时的可用性。即,通过多条通信线路也实现可用性的提高,通过装置冗余也实现可用性的提高,因此在将它们有效地分开使用的同时,需要使用户侧的交换机装置进行与该分开使用对应的动作。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提高可用性的、使用了装置冗余方式的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通过本说明书的记述和附图使得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新特征变得明确。
如以下那样,简单地说明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的概要。
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系统具备第一和第二交换机装置、第三交换机装置。第一交换机装置和第二交换机装置分别具备由多个第一端口构成的第一端口群、桥接用端口,通过通信线路经由桥接用端口而相互连接。第三交换机装置经由不同的通信线路分别与第一交换机装置的多个第一端口和第二交换机装置的多个第一端口连接,对成为该通信线路的连接源的端口设定链路聚合组。第一交换机装置的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活动,第二交换机装置的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待机。这里,第一和第二交换机装置分别具有故障监视部、最小链路判定部、故障帧发送部、端口控制部以及OAM发送部。故障监视部检测多个第一端口的故障发生。最小链路判定部,在第一端口群中的未被故障监视部检测出故障发生的第一端口数在预先决定的设定数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没有链路故障,在不满设定数的情况下,判定为有链路故障。故障帧发送部在通过最小链路判定部判定为有链路故障时,经由桥接用端口发送故障通知帧。端口控制部在(A)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活动的第一情况下,且通过最小链路判定部判定为没有链路故障时,将第一端口群中的未被故障监视部检测出故障发生的第一端口控制为同时许可发送和接收的第一状态。端口控制部在(B)第一情况下,且通过最小链路判定部判定为有链路故障时,将构成第一端口群的多个第一端口控制为同时禁止发送和接收的第二状态。端口控制部在(C)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待机的第二情况下,且经由桥接用端口没有接收到故障通知帧时,将构成第一端口群的多个第一端口控制为第二状态。端口控制部在(D)第二情况下,且经由桥接用端口接收到了故障通知帧时,将第一端口群中的未被故障监视部检测出故障发生的第一端口控制为第一状态。OAM发送部从被控制为第一状态的第一端口分别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帧,从被控制为第二状态的第一端口分别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RDI帧。
如果简单地说明通过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得到的效果,则是在使用了装置冗余方式的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中能够有效地实现可用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中继系统中其结构例的概要图。
图2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没有故障时的概略动作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在MCLAG用端口发生了故障时满足最小链路数的情况下的概略动作例子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在MCLAG用端口发生了故障时未满足最小链路数的情况下的概略动作例子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MCLAG用端口的故障恢复时的概略动作例子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构成其MCLAG装置的L2交换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7(a)是表示图6中的地址表的结构例的概略图,图7(b)是表示图6中的故障监视表的结构例的概略图,图7(c)是表示图6中的端口控制表的结构例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图6的L2交换机装置被设定为活动的情况下,其端口控制部的概略的处理内容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图6的L2交换机装置被设定为待机的情况下,其端口控制部的概略的处理内容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在图6的L2交换机装置中,其中继处理部的概略的处理内容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其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的简略结构例的框图。
符号说明
10,11:通信线路、12:MCLAG表、13:中继处理部、14:端口控制部、15:故障监视部、16:故障帧发送部、17:OAM发送部、18,42:分散处理部、19:最小链路判定部、25:接口部、26:帧识别部、27:故障帧处理部、28,43:OAM处理部、29:中继执行部、30:ACT/SBY保持部、31:故障检测部、32:故障监视表、33:端口控制表、34:故障帧接收部、35:OAM接收部、40:帧处理部、41:LAG表、ACT:活动、BK:收发禁止状态、FDB:地址表、FL1a~FL1c,FL2a~FL2c,FL3a~FL3c:帧、FW:收发许可状态、P[1]:MCLAG用端口群、P[1a],P[1b],P[1c]:MCLAG用端口、P[2],P[m],P3:端口、P1a,P1b,P1c,P2a,P2b,P2c:LAG用端口、Pb,Pb[1]~Pb[p]:桥接用端口、SBY:待机、SWm1,SWm2,SW1:L2交换机装置、TRf:故障通知帧、TRr:故障恢复帧。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在必要时分割为多个部分或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但是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外,他们不是相互没有关系的,一方是另一方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变形例、详细、补充说明等的关系。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提及要素的数量等(包括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原理上明确限定于特定的数量的情况等,不限定于该特定的数量,也可以是特定数量以上或以下。
进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当然其构成要素(也包含要素步骤等),除了考虑是特别明示的情况和原理上明显为必须的情况等以外,未必是必须的。同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提及结构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了的情况以及认为在原理上并非如此的情况等以外,包括实质上与该形状等近似或类似的情况。这种情况对于上述数值和范围也是同样的。
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所有图中,对相同的部件原则上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中继系统的概略结构》
图1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中继系统中表示其结构例的概略图。图1所示的中继系统具备应用跨装置的LAG的2台L2交换机装置(第一以及第二交换机装置)SWm1、SWm2和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第三交换机装置)SW1。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分别具备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端口(第二端口)P[2]、桥接用端口Pb。
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由多个(这里是3个)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P[1a]、P[1b]、P[1c]构成。L2交换机装置(第一交换机装置)SWm1和L2交换机装置(第二交换机装置)SWm2之间通过通信线路11经由桥接用端口Pb相互连接。通信线路11例如由专用线路,或根据情况由一般的通信线路(例如以太网(注册商标)线路)构成。在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端口P[2]上,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分别连接终端等。
L2交换机装置(第三交换机装置)SW1具备多个(这里是6个)LAG用端口P1a、P1b、P1c、P2a、P2b、P2c和1个端口P3。L2交换机装置SW1分别经由不同通信线路10与L2交换机装置SWm1的多个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P[1a]、P[1b]、P[1c]以及L2交换机装置SWm2的多个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P[1a]、P[1b]、P[1c]连接。
在该例子中,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与L2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连接,LAG用端口P2a、P2b、P2c分别与L2交换机装置SWm2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连接。另外,在端口P3上,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是连接终端等。通信线路10例如由以太网线路构成。这里,L2交换机装置(第三交换机装置)SW1对成为和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之间的通信线路10的连接源的端口(LAG用端口)P1a、P1b、P1c、P2a、P2b、P2c设定LAG。
LAG一般大多应用于1台装置间的多条通信线路,但是这里应用于1台装置和2台装置之间的多条通信线路。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将这样的跨装置的LAG和一般的LAG区别,称为多机箱链路聚合组(以后略称为MCLAG)。L2交换机装置SW1对LAG用端口P1a、P1b、P1c、P2a、P2b、P2c设定MCLAG1。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统称应用这样的跨装置的LAG的2台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为MCLAG装置。L2交换机装置SW1将MCLAG装置虚拟地视为1台装置进行动作。因此,实际上L2交换机装置SW1不特别区别MCLAG和LAG,将设定MCLAG1的端口(P1a、P1b、P1c、P2a、P2b、P2c)处理为LAG用端口。
另外,在该例子中,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各自的MCLAG用端口群P[1]由3个MCLAG用端口构成,但是不限于此,由2个以上的MCLAG用端口构成即可。另外,根据情况,在L2交换机装置SWm1和L2交换机装置SWm2中,构成MCLAG用端口群的MCLAG用端口数也可以不同。
进而,MCLAG可以不限于1个而设定为2个以上。例如,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端口P[2]也与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连接,该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可以对成为其连接源的端口设定另外的MCLAG(例如MALAG2)。这时,端口P[2]和MCLAG1的情况相同,也可以是由多个MCLAG用端口(例如P[2a]、P[2b]、……)构成的MCLAG用端口群。
L2交换机装置(第一和第二交换机装置)SWm1、SWm2分别具有MCLAG表12、中继处理部13、地址表FDB、端口控制部14、故障监视部15、故障帧发送部16以及OAM发送部17。中继处理部13具有分散处理部18,端口控制部14具有最小链路判定部19。
MCLAG表12将自身的多个MCLAG用端口(实际是其各个端口识别符)与MCLAG识别符对应保存。在图1的例子中,MCLAG表12将多个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P[1a]、P[1b]、P[1c](其端口识别符{P[1a]}、{P[1b]}、{P[1c]})与MCLAG识别符(第一识别符){MCLAG1}对应保存。本说明书中,例如{AA}表示“AA”的识别符(ID)。
例如,在MCLAG装置中,预先决定共通地使用MCLAG识别符{MCLAG1}的情况。构成MCLAG装置的各个L2交换机装置通过自身的MCLAG表12来决定分配给MCLAG识别符{MCLAG1}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的端口识别符{P[1a]}、{P[1b]}、{P[1c]}。
故障监视部15检测自身的多个端口(MCLAG用P[1a]、P[1b]、P[1c],端口P[2]以及桥接用端口Pb)的故障发生。具体地说,故障监视部15例如通过接收信号的信号强度的降低、FLP(FastLinkPulse快速链路脉冲)等脉冲信号的未检出、或者后述的CCM控制帧的未接收等来检测故障发生。最小链路判定部19在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中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的数量在预先设定的设定数(以后称为最小链路数)以上时,判定为没有链路故障,当不满最小链路数时,判定为有链路故障。
例如,设想最小链路数为2的情况。最小链路判定部19在构成MCLAG用端口群P[1]的3个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P[1a]、P[1b]、P[1c]中,通过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任意一个MCLAG用端口的故障发生时,判定为没有链路故障。另一方面,最小链路判定部19在3个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P[1a]、P[1b]、P[1c]中,通过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2个以上的MCLAG用端口的故障发生时,判定为有故障链路。
故障帧发送部16在通过最小链路判定部19判定为有故障链路时,经由桥接用端口Pb发送故障通知帧。另外,故障帧发送部16在最小链路判定部19的判定结果从有链路故障变更为无链路故障时,经由桥接用端口Pb发送故障恢复帧。
端口控制部14进行以下的(1)和(2)那样的处理。
(1)在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被设定为活动ACT的情况下(第一情况),并且通过最小链路判定部19判定为无链路故障的情况下,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控制为同时许可发送和接收的收发许可状态(第一状态)FW。更详细地说,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P[1]中的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
另一方面,在该第一情况下,并且通过最小链路判定部19判定为有链路故障的情况下,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控制为同时禁止发送和接收的收发禁止状态(第二状态)BK。更详细地说,端口控制部14将构成MCLAG用端口群P[1]的多个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同时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
(2)在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被设定为待机SBY的情况下(第二情况),并且未经由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故障通知帧的情况下,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第二状态)BK。更详细地说,端口控制部14将构成MCLAG用端口群P[1]的多个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同时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
另一方面,在该第二情况下,并且经由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故障通知帧的情况下,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第一状态)FW。更详细地说,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P[1]中的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
另外,收发许可状态FW和收发禁止状态BK以成为通常帧的用户帧为对象,将以所述的故障通知帧和CCM控制帧作为代表的、用于进行装置的管理和控制等的控制帧从对象中排除。
这里,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MCLAG装置的2台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一方(这里是SWm1)预先按照装置单位被设定为活动ACT,另一方(这里是SWm2)预先按照装置单位被设定为待机SBY。被设定为活动ACT的L2交换机装置SWm1将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设定为活动ACT,被设定为待机SBY的L2交换机装置SWm2将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设定为待机SBY。
无故障时,由于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设定为活动ACT,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控制部14将构成该MCLAG用端口群P[1]的多个MCLAG用端口P[1a]、P[1b]、P[1c]共同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设定为待机SBY,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控制部14将构成该MCLAG用端口群P[1]的多个MCLAG用端口P[1a]、P[1b]、P[1c]共同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
另外,活动ACT/待机SBY的设定方法不限于装置单位,也可以是MCLAG用端口群单位。例如,L2交换机装置SWm1、SWm2的端口P[2]也是MCLAG用端口群的情况下,各MCLAG用端口群P[1]的一方被设定为活动ACT,另一方被设定为待机SBY,各MCLAG用端口群P[2]也是一方被设定为活动ACT,另一方被设定为待机SBY。
中继处理部13在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时,将把其MCLAG识别符(第一识别符){MCLAG1}设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到自身的多个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P[1a]、P[1b]、P[1c]中的任意一个MCLAG用端口。换句话说,中继处理部13当在MCLAG用端口群P[1]中存在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时,将帧中继到其中任意一个MCLAG用端口。这时候,通过分散处理部18来决定中继到哪个MCLAG用端口。
另一方面,中继处理部13在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时,将把其MCLAG识别符(第一识别符){MCLAG1}设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到桥接用端口Pb。换句话说,中继处理部13当在MCLAG用端口群P[1]中不存在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时,将帧中继到桥接用端口Pb。
这里,根据地址表FDB的检索结果来决定帧的目的地端口。地址表FDB如众所周知那样,保存端口和存在于该端口的目的地的MAC(Media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中继处理部13对该地址表FDB进行例如以下的处理。
首先,中继处理部13在接收了帧的端口是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即MCLAG用端口P[1a]、P[1b]、P[1c])的情况下,将该MCLAG用端口群的MCLAG的识别符{MCLAG1}定为接收端口识别符。中继处理部13将该帧所包括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接收端口识别符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中继处理部13从地址表FDB检索与该帧所包括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
中继处理部13根据地址表FDB的检索结果等,将通过MCLAG用端口群接收到的帧中继到桥接用端口Pb时,将附加了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帧中继到桥接用端口Pb。中继到桥接用端口Pb的情况相当于作为目的地端口而得到桥接用端口Pb的情况、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MCLAG识别符且与该MCLAG识别符对应的自身的MALAG用端口群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的情况(即不存在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的情况)。
中继处理部13在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附加了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帧时,将该帧所包括的发送源MAC地址与附加在该帧上的接收端口识别符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中继处理部13在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没有附加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帧时,将该帧所包括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桥接用端口Pb的端口识别符{Pb}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
OAM发送部17发送基于以太网OAM(Operations,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操作,管理和维护)的控制帧。以太网OAM通过“ITU-TY.1731”和“IEEE802.1ag”等作为维护管理功能而被标准化。在以太网OAM中,作为该功能之一,规定一种被称为CC(ContinuityCheck连续性检查)的功能。这是一种通过在被称为MEP(MaintenanceEndPoint维护边界点)的监视点之间收发被称为CCM(ContinuityCheckMessage连续性检查消息)的控制帧(以后称为CCM控制帧)来对监视点间的疏通性进行监视的功能。
例如,L2交换机装置SWm1和L2交换机装置SW1共同将L2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P[1a]和L2交换机装置SW1的LAG用端口P1a设定为MEP(MEP1a),在该MEP1a间定期发送和接收CCM控制帧。同样,L2交换机装置SWm1和L2交换机装置SW1共同将MCLAG用端口P[1b]和LAG用端口P1b设定为MEP1b,将MCLAG用端口P[1c]和LAG用端口P1c设定为MEP1c,在各MEP1b、MEP1c间分别定期地发送和接收CCM控制帧。
这里,例如当L2交换机装置SWm1不能通过MCLAG用端口P[1a]在预定的期间内接收来自L2交换机装置SW1的LAG用端口P1a的CCM控制帧时,将针对LAG用端口P1a的疏通性判断为LOC(LossOfContinuity失去连续性)状态。这时候,L2交换机装置SWm1在从MCLAG用端口P[1a]向L2交换机装置SW1的LAG用端口P1a发送CCM控制帧时,以在该CCM控制帧所包括的RDI(RemoteDefectIndication远端实效指示)比特设置标志的状态进行发送。
在本说明书中,将在RDI比特没有设置标识的CCM控制帧简称为CCM帧(略称为CCM),将在RDI比特设置了标志的CCM控制帧称为RDI帧(略称为RDI)。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在LAG用端口P1a接收RDI,识别在来自LAG用端口P1a的发送路径中有故障,停止来自LAG用端口P1a的帧(用户帧)的发送,直到消除RDI为止(即到可以接收CCM为止)。即,L2交换机装置SW1在从MCLAG1的成员端口(P1a~P1c,P2a~P2c)中选择发送端口时,从该发送端口的选项中排除LAG用端口P1a。
利用这样的以太网OAM的结构,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第一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中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P[1a]、P[1b]、P[1c]分别发送CCM。另外,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第二状态)BK的构成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的多个MCLAG用端口(第一端口)P[1a]、P[1b]、P[1c]分别发送RDI。
《中继系统的概略动作(无故障时)》
图2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没有故障时的概略动作例的说明图。这里,将在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的端口P3上连接的终端和MCLAG装置(SWm1,SWm2)的端口P[2]上连接的终端之间进行帧通信的情况作为例子。
由于MCLAG用端口群P[1]被设定为活动ACT,且通过最小链路判定部19判定为没有链路故障,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控制部14将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另一方面,由于MCLAG用端口群P[1]被设定为待机SBY,且未经由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故障通知帧,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控制部14将多个MCLAG用端口P[1a]、P[1b]、P[1c]共同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定期地发送CCM。用户侧L2交换机装置SW1,由于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定期地接收CCM,因此从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定期地发送CCM。
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2的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的多个MC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发送RDI。L2交换机装置SW1,由于LAG用端口P2a、P2b、P2c分别接收RDI,因此从LAG用端口P2a、P2b、P2c分别发送CCM。
其结果为,L2交换机装置SWm2在MC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接收CCM。L2交换机装置SWm2尽管这样地接收到CCM,仍然从MC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定期地发送RDI,接收到该RDI的L2交换机装置SW1从LAG用端口P2a、P2b、P2c分别定期地发送CCM。这样,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至少在帧的发送时,从面向MCLAG1的发送端口的选项中排除LAG用端口P2a、P2b、P2c。
在这样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首先设想L2交换机装置SWm1通过端口P[2]接收到帧FL1a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1将帧FL1a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成为接收端口识别符的端口识别符{P[2]}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L2交换机装置SWm1从地址表FDB检索与帧FL1a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1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
由于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将帧FL1a中继到MCLAG用端口群P[1]。换句话说,由于在MCLAG用端口群P[1]中存在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将帧FL1a中继到MCLAG用端口群P[1]。
这时,L2交换机装置SWm1的分散处理部18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从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中选择任意一个MCLAG用端口。L2交换机装置SWm1将帧FL1a中继到该选择出的MCLAG用端口(例如P[1a])。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在预定的LAG用端口(例如P1a)接收帧FL1a,将其中继到端口P3。
接着,设想L2交换机装置SWm2通过端口P[2]接收到帧FL1b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2将帧FL1b的发送源MAC地址与成为接收端口识别符的端口识别符{P[2]}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L2交换机装置SWm2从地址表FDB检索与帧FL1b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2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
由于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2将帧FL1b中继到桥接用端口Pb。换句话说,由于在MCLAG用端口群P[1]中不存在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2将帧FL1b中继到桥接用端口Pb。
L2交换机装置SWm1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帧FL1b,将其发送源MAC地址与成为接收端口识别符的端口识别符{Pb}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L2交换机装置SWm1从地址表FDB检索与帧FL1b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1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
由于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和帧FL1a的情况相同,L2交换机装置SWm1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选择1个MCLAG用端口,将帧FL1b中继到该选择出的MCLAG用端口(例如P[1b])。用户侧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预定的LAG用端口(例如P1b)接收帧FL1b,将其中继到端口P3。
接着,设想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端口P3接收帧FL1c的情况。和MCLAG装置的情况相同,L2交换机装置SW1进行地址表的学习和检索。L2交换机装置SW1进行地址表的检索的结果,作为与帧FL1c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得到与MCLAG1对应的LAG识别符。L2交换机装置SW1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从成为面向MCLAG1的发送端口的选项的LAG用端口P1a、P1b、P1c中选择任意一个LAG用端口,将帧FL1c中继到该选择出的LAG用端口(例如P1c)。
L2交换机装置SWm1通过预定的MCLAG用端口(例如P[1c])接收帧FL1c,将其发送源MAC地址与成为接收端口识别符的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L2交换机装置SWm1从地址表FDB检索与帧FL1c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这里,当在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P[2]的目的地存在与该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终端时,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端口识别符{P[2]},当存在于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P[2]的目的地时,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端口识别符{Pb}。
L2交换机装置SWm1在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端口识别符{P[2]}时,将帧FL1c中继到端口P[2]。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1在作为目的地端口得到端口识别符{Pb}时,将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附加到帧FL1c后,将该帧FL1c中继到桥接用端口Pb。
L2交换机装置SWm2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附加了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的帧FL1c,将其发送源MAC地址与该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L2交换机装置SWm2从地址表FDB检索与帧FL1c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其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2将帧FL1c中继到作为目的地端口而得到的端口P[2]。
《中继系统的概略动作(MCLAG用端口的故障发生时[1])》
图3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当MCLAG用端口发生故障时,满足最小链路数的情况下的概略动作例的说明图。这里,将从图2所示的无故障时的状态,在与L2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P[1a]连接的通信线路10中发生故障的情况作为例子。另外,最小链路数被设定为2。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故障监视部15检测MCLAG用端口P[1a]的故障发生。由于在MCLAG用端口群P[1]中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b]、P[1c])的数量为最小链路数(=2)以上,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最小链路判定部19判定为无链路故障。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控制部14由于判定为无链路故障,因此将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b]、P[1c]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另外,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控制部14将通过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a]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另一方面,和图2的情况一样,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控制部14将多个MCLAG用端口P[1a]、P[1b]、P[1c]共同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
和图2的情况一样,L2交换机装置SWm2的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定期地发送RDI。与图2的情况相同,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也从LAG用端口P2a、P2b、P2c分别定期地发送CCM。
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1的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P[1b]、P[1c]分别定期地发送CCM。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从LAG用端口P1b、P1c分别定期地接收CCM,因此从LAG用端口P1b、P1c分别定期地发送CCM。
另外,L2交换机装置SWm1的OAM发送部17伴随着故障发生,通过MCLAG用端口P[1a]没有接收到CCM控制帧,因此从MCLAG用端口P[1a]发送RDI。同样,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也伴随着故障发生,通过LAG用端口P1a没有接收到CCM控制帧,因此从LAG用端口P1a发送RDI。其结果,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除了图2所述的LAG用端口P2a、P2b、P2c之外,还从面向MCLAG1的发送端口的选项中排除LAG用端口P1a。
在这样的状态下,和图2的情况相同,设想L2交换机装置SWm1通过端口P[2]接收到了帧FL2a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2通过端口P[2]接收到了帧FL2b的情况。这时候,帧FL2a、FL2b和图2所示的帧FL1a、FL1b以大概相同的路径被输送。但是,如图3所示,L2交换机装置SWm1在将帧FL2a、FL2b中继到MCLAG用端口群P[1]时,和帧FL1a、FL1b的情况不同,从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2个MCLAG用端口P[1b]、P[1c]中选择1个MCLAG用端口。
接着,和图2的情况一样,设想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端口P3接收到了帧FL2c的情况。这时候,帧FL2c也和图2所示的帧FL1c以大概相同的路径被输送。但是,如图3所示,L2交换机装置SWm1在将帧FL2c中继到LAG用端口时,和帧FL1c的情况不同,从成为面向MCLAG1的发送端口的选项的2个MCLAG用端口P1b、P1c中选择1个LAG用端口。
《中继系统的概略动作(MCLAG用端口的故障发生时[2])》
图4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在MCLAG用端口发生了故障时未满足最小链路数时的概略动作例子的说明图。这里,将从图3所示的状态,进而在与L2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P[1b]连接的通信线路10也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作为例子。另外,最小链路数被设定为2。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故障监视部15除了MCLAG用端口P[1a]以外,还检测MCLAG用端口P[1b]的故障发生(步骤S11)。在MCLAG用端口群P[1]中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c])的数量不满最小链路数(=2),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最小链路判定部19判定为有链路故障。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控制部14由于判定为有链路故障,因此将构成MCLAG用端口群P[1]的多个MCLAG用端口P[1a]、P[1b]、P[1c]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来代替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12)。另外,MCLAG用端口P[1a]、P[1b]通过伴随着故障发生的通常处理也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因此,该端口控制部14的特征为,将没有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c]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来代替收发许可状态FW。
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故障帧发送部16由于判定为有链路故障,因此经由桥接用端口Pb发送故障通知帧TRf(步骤S13)。故障通知帧TRf包括该故障发生场所(例如MCLAG识别符{MCLAG1})的信息。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控制部14接收故障通知帧TRf。由此,该端口控制部14在与故障通知帧TRf的故障发生场所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中,将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来代替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14)。
L2交换机装置SWm2的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代替RDI来定期发送CCM(步骤S15)。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m1通过LAG用端口P2a、P2b、P2c分别定期地接收CCM,因此从LAG用端口P2a、P2b、P2c分别定期地发送CCM。
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1的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的多个MC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发送RDI。即,该OAM发送部17除了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a]、P[1b],也从没有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c]代替CCM来发送RDI(步骤S15)。
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LAG用端口P1a、P1b没有接收到CCM控制帧,因此从LAG用端口P1a、P1b发送RDI。另外,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LAG用端口P1c接收RDI,因此从LAG用端口P1c发送CCM。其结果,如图4所示,L2交换机装置SW1从图3的状态,从面向MCLAG1的发送端口的选项排除LAG用端口P2a、P2b、P2c,此外还从面向MCLAG1的发送端口的选项排除LAG用端口P1a和LAG用端口P1b、P1c。
在这样的状态下,各帧FL3a、FL3b、FL3c通过图4那样的路径被输送。该输送路径相对于图2,成为调换L2交换机装置SWm1和L2交换机装置SWm2那样的路径。关于地址表FDB的学习处理和检索处理等的详细,和图2的情况一样进行,因此以后简化来说明。
首先,设想L2交换机装置SWm1通过端口P[2]接收到帧FL3a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1将帧FL3a的发送源MAC地址与端口识别符{P[2]}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从地址表FDB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1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由于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将帧FL3a中继到桥接用端口Pb。
L2交换机装置SWm2将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的帧FL3a的发送源MAC地址与端口识别符{Pb}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从地址表FDB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2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L2交换机装置SWm2由于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将帧FL3a中继到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而选择出的1个MCLAG用端口(例如P[1a])。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在预定的LAG用端口(例如P2a)接收帧FL3a,将其中继到端口P3。
接着,设想L2交换机装置SWm2通过端口P[2]接收到帧FL3b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m2将帧FL3b的发送源MAC地址与端口识别符{P[2]}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从地址表FDB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作为该目的地端口的检索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2得到MCLAG识别符{MCLAG1}。由于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2将帧FL3a中继到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而选择出的1个MCLAG用端口(例如P[1b])。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预定的LAG用端口(例如P2b)接收帧FL3b,将其中继到端口P3。
接着,设想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端口P3接收到帧FL3c的情况。L2交换机装置SW1进行地址表的检索的结果,作为与帧FL3c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而得到与MCLAG1对应的LAG识别符。L2交换机装置SW1将帧FL3c中继到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而从成为面向MCLAG1的发送端口的选项的LAG用端口P2a、P2b、P2c中选择出的1个LAG用端口(例如P2c)。
L2交换机装置SWm2将通过预定的MCLAG用端口(例如P[1c])接收到的帧FL3c的发送源MAC地址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从地址表FDB检索与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其结果,L2交换机装置SWm2得到作为目的地端口的端口识别符{P[2]}或端口识别符{Pb}。
L2交换机装置SWm2在作为目的地端口而得到端口识别符{P[2]}时,将帧FL3c中继到P[2]。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2在作为目的地端口而得到端口识别符{Pb}时,将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附加到帧FL3c后,中继到桥接用端口Pb。L2交换机装置SWm1将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的帧FL3c的发送源MAC地址与附加在该帧中的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另外,L2交换机装置SWm1从地址表FDB检索与帧FL3c的目的地MAC地址对应的目的地端口,将帧FL3c中继到作为目的地端口而得到的端口P[2]。
《中继系统的概略动作(MCLAG用端口的故障恢复时)》
图5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MCLAG用端口的故障恢复时的概略动作例子的说明图。这里,以从图4所示的状态,MCLAG用端口P[1b]的故障恢复了的情况作为例子。图5中,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故障监视部15检测MCLAG用端口P[1b]的故障恢复(步骤S21)。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最小链路判定部19在MCLAG用端口群P[1]中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b]、P[1c])的数为最小链路数(=2)以上,因此代替有链路故障而判定为无链路故障。
由于判定为无链路故障,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的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群P[1]中未被故障监视部15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P[1b]、P[1c])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来代替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22)。由于最小链路判定部19的判定结果从有链路故障变更为无链路故障,因此L2交换机装置SWm1的故障帧发送部16经由桥接用端口Pb发送故障恢复帧TRf(步骤S23)。故障恢复帧TRf包括该故障恢复场所(例如MCLAG识别符{MCLAG1})的信息。
L2交换机装置SWm2的端口控制部14接收故障恢复帧TRr。由此,该端口控制部14将与故障恢复帧TRr的故障恢复场所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P[1]作为对象,将构成它的多个MCLAG用端口P[1a]、P[1b]、P[1c]共同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来代替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24)。
和图3的情况相同,L2交换机装置SWm2的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的多个MCLAG用端口P[1a]、P[1b]、P[1c]分别代替CCM而定期地发送RDI(步骤S25)。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也和图3的情况相同,从LAG用端口P2a、P2b、P2c分别定期地发送CCM。
另一方面,L2交换机装置SWm1的OAM发送部17从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P[1b]、P[1c]分别代替RDI而定期地发送CCM(步骤S25)。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通过LAG用端口P1b、P1c分别定期地接收CCM,因此从LAG用端口P1b、P1c分别定期地发送CCM。
另外,L2交换机装置SWm1的OAM发送部17伴随着故障发生,通过MCLAG用端口P[1a]没有接收到CCM控制帧,因此从MCLAG用端口P[1a]发送RDI。同样,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也伴随着故障发生,通过LAG用端口P1a没有接收到CCM控制帧,因此从LAG用端口P1a发送RDI。其结果,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从图4的状态,从面向MCLAG1的发送端口的选项排除LAG用端口P2a、P2b、P2c,将LAG用端口P1b、P1c加到面向MCLAG1的发送端口的选项中。
由此,成为和图3的情况相同的状态。其结果,如图5所示,各帧FL2a、FL2b、FL2c的路径与图3的情况相同地被确定。另外,这里表示根据故障恢复而自动返回图3的状态的动作例,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能够选择是否返回图3的状态。
具体地说,例如MCLAG装置具有通过管理者等能够预先选择的自动恢复模式和手动恢复模式。MCLAG装置在自动恢复模式时,如图5那样,根据故障恢复自动地变更各MCLAG用端口群的状态,但是在手动恢复模式时,接受来自管理者等的命令输入后变更各MCLAG用端口群的状态。即,MCLAG装置即使在故障恢复的情况下,也维持图4所示的各MCLAG用端口群的状态直到接受命令输入为止。
例如,在图4所示的故障是不稳定的故障的情况下,会产生图4的状态和图5的状态交替重复的情况,但是通过手动恢复模式能够防止这样的情况。另外,图5的情况下,虽然满足最小链路数但依然留有故障,因此会产生通信带宽的降低等,但是通过手动恢复模式能够防止这样的情况。
《中继系统的主要效果》
以上,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中继系统和交换机装置,例如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1)首先,能够实现网络管理的容易化。具体地说,在MCLAG装置中,例如通过端口镜像监视帧时,将被设定为活动ACT的MCLAG用端口群(SWm1的P[1])作为监视对象即可,能够将被设定为待机SBY的MCLAG用端口群(SWm2的P[1])从监视对象中排除。
(2)另外,能够消除在使用了活动/待机型的MCLAG装置的情况下产生的、在MCLAG装置和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之间的通信带宽的不足,并且能够有效地谋求故障发生时的可用性的提高。例如,当在MCLAG装置和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之间要求20Gbps的通信带宽的情况下,设想各MCLAG用端口(P[1a]等)的带宽为10Gbps的情况。
这时候,在如图2所示那样没有故障的情况下,能够确保30Gbps的通信带宽,即使在图3那样在1条通信线路10产生故障时,也能够确保20Gbps的通信带宽。这时候,如图4所示那样,可以不经构成MCLAG装置的2台L2交换机装置间的故障通知等,或者基本维持各MCLAG用端口的状态地确保必要的通信带宽,因此能够缩小故障时的切换所需要的等待时间。
另一方面,如图4的情况那样,当在活动ACT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m1中成为不能确保所希望的通信带宽的状况时,虽然故障时的切换所需要的等待时间增大,但通过使待机SBY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m2担负与L2交换机装置SW1之间的通信,能够确保所希望的通信带宽。这样,能够一边抑制故障时的切换所需要的等待时间,一边确保所希望的通信带宽,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可用性。
(3)进而,这里分别将MCLAG用端口设定为MEP,利用基于以太网OAM的CCM控制帧,使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进行与MCLAG装置的各MCLAG用端口的控制状态对应的动作。代表性的,如图2等所示那样,通过从预定的MCLAG用端口发送RDI,停止对于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发送来自所对应的LAG用端口的帧。这样,能够一边通过使用以太网OAM确保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的通用性,一边如图3~图5所示那样,通过分开使用CCM/RDI而使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SW1进行与各种状况对应的适当的动作。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关于数据平面,双方共同在运用状态下被使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没有针对端口的活动/待机的区别。另外,专利文献2的技术是以MPLS网为前提,通过决定针对发送源地址和目的地地址的组合的行为来控制路径的技术,与本实施方式的方式有本质的区别。进而,专利文献3的技术是不使用LAG的技术,这时候,如上所述,在故障时可能会需要FDB的刷新。
《交换机装置(MCLAG装置)的结构》
图6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构成该MCLAG装置的L2交换机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结构例的框图。图7(a)是表示图6中的地址表的结构例的概略图,图7(b)是表示图6中的故障监视表的结构例的概略图,图7(c)是表示图6中的端口控制表的结构例的概略图。
图6所示的L2交换机装置(第一或第二交换机装置)SWm具备MCLAG用端口群(第一端口群)P[1]、多个端口P[2]~P[m]、桥接用端口Pb、各种处理部以及各种表。MCLAG用端口群P[1]由多个(这里是3个)MCLAG用端口P[1a]、P[1b]、P[1c]构成。桥接用端口Pb在该例子中由多个桥接用端口Pb[1]~Pb[p]构成。多个桥接用端口Pb[1]~Pb[p]通过设定LAG来虚拟地作为1个端口发挥功能。多个端口P[2]~P[m]分别和P[1]的情况一样,可以是MCLAG用端口群。以下对各种处理部和各种表进行说明。
接口部25具备接收缓冲器和发送缓冲器,在和各端口(MCLAG用端口P[1a]、P[1b]、P[1c]、多个端口P[2]~P[m]以及桥接用端口Pb)之间进行帧的发送或接收。接口25在通过端口接收到帧时,将表示该进行接收的端口的端口识别符(即接收端口识别符)附加到该帧上。另外,接口部25具备故障检测部31。故障检测部31担负图1等中所述的故障监视部15的一部分功能。故障检测部31通过接收信号的信号强度的检测电路、FLP等脉冲信号的检测电路这样的硬件来检测各端口(P[1a]~P[1c]、P[2]~P[m]、Pb[1]~Pb[p])的故障发生。该检测出的故障信息被反映到端口控制部14所具备的故障监视表32。
帧识别部26对于通过各端口(P[1a]~P[1c]、P[2]~P[m]、Pb[1]~Pb[p])接收到的且经由接口部25的接收缓冲器传输的帧进行识别,识别该帧是用户帧、故障帧、还是CCM控制帧。用户帧表示例如图2所示的帧FL1a那样的普通的帧。故障帧表示例如图4所示的通知帧TRf和图5所示的故障恢复帧TRr等。CCM控制帧如上所述那样,表示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和RDI等。
帧识别部26没有被特别限定,但是通过帧所包括的帧类型、目的地MAC地址(例如是否发往MCLAG装置)等来识别用户帧、故障帧、CCM控制帧。帧识别部26在成为对象的帧是用户帧的情况下,将其发送给中继处理部13,是故障帧的情况下,将其发送给故障帧处理部27,是CCM控制帧的情况下,将其发送给OAM处理部28。
故障帧处理部27具备故障帧接收部34和故障帧发送部16。故障帧接收部34根据来自和桥接用端口Pb连接且与自身一起构成MCLAG装置的其他L2交换机装置(本说明书中称为对等(peer)装置)的故障帧,检测对等装置的MCLAG用端口群中的故障发生和故障恢复。该检测出的故障信息被反映到端口控制部14所具备的故障监视表32中。
OAM处理部28具备OAM接收部35和OAM发送部17,进行基于以太网OAM的各种处理。作为该处理之一,OAM处理部28如上所述,通过在预先设定的各MEP间定期地发送和接收CCM控制帧,监视各MEP间的疏通性。OAM接收部35根据来自在MCLAG用端口P[1a]、P[1b]、P[1c]和多个端口P[2]~P[m]上适当连接的用户侧L2交换机装置的CCM控制帧的接收状况,检测这些各端口的故障发生和故障恢复。
具体地说,OAM接收部35根据在某个端口在预定的期间内没有接收到CCM控制帧,检测该端口的故障发生。另外,OAM接收部35根据在某个端口接收RDI,检测该端口的故障发生。该检测出的故障信息被反映到端口控制部14所具备的故障监视表32中。OAM接收部35与上述的故障检测部31一起担负图1等中所述的故障监视部15的其他一部分功能。
ACT/SBY保持部30保持通过管理者等预先决定的装置单位(或者MCLAG用端口群单位)的活动ACT或待机SBY的设定信息。MCLAG表12如图1所示那样,将自身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与MCLAG识别符{MCLAG1}对应起来保存。
端口控制部14根据MCLAG表12的信息、故障帧接收部34的信息、OAM接收部35的信息、故障检测部31的信息以及ACT/SBY保持部30的信息,如图1~图5所示那样控制各MCLAG用端口群的状态。具体地说,端口控制部14具备最小链路判定部19、故障监视表32以及端口控制表33。
故障监视表32如图7(b)所示,保存自身(例如SWm2)的各端口(例如MCLAG用端口P[1a])的故障状况(例如有无故障)、对等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群的故障状况。例如使用该MCLAG识别符{MCLAG1}来识别对等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群。根据相当于图1的故障监视部15的故障检测部31和OAM接收部35的各检测结果来判别自身的各端口的故障状况。通过故障帧接收部34来判别对等装置的MCLAG用端口群的故障状况。
最小链路判定部19根据故障监视表32和MCLAG表12,在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例如P[1])中没有检测出故障发生的MCLAG用端口的数量在最小链路数以上时判定为无链路故障,在不满最小链路数时判定为有链路故障。
端口控制部14根据最小链路判定部19的判定结果、故障监视表32的信息以及ACT/SBY保持部30的信息来控制自身的MCLAG用端口的状态,通过端口控制表33来管理该控制状态。在图7(c)的端口控制表33(以及图7(b)的故障监视表32),将图4的L2交换机装置SWm2作为例子,MCLAG用端口P[1a]、P[1b]、P[1c]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
图8是表示图6的L2交换机装置被设定为活动的情况下,该端口控制部的概略的处理内容的一例的流程图。图8中,端口控制部14根据故障监视表32来判别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是否有故障(步骤S101)。在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有故障的情况下,端口控制部14将该MCLAG用端口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102)。
另外,当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没有故障时,端口控制部14判别与该MCLAG用端口对应的MCLAG用端口群是否被判定为无链路故障(步骤S103)。当判定为无链路故障时,端口控制部14将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104)。另一方面,当判定为有链路故障时,端口控制部14将该MCLAG用端口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102)。
例如,如果将图3的L2交换机装置SWm1作为例子,则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成为P[1a]、P[1b]、P[1c]。由于MCLAG用端口P[1a]有故障,因此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P[1a]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102)。另外,由于MCLAG用端口P[1b]、P[1c]没有故障,且通过最小链路判定部19判定MCLAG用端口群P[1]无链路故障,因此端口控制部14将该MCLAG用端口P[1b]、P[1c]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104)。
图9是表示图6的L2交换机装置被设定为待机情况下,该端口控制部的概略的处理内容的一例的流程图。图9中,端口控制部14根据故障监视表32判别故障对象的MCLAG用端口是否有故障(步骤S201)。在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有故障的情况下,端口控制部14将该MCLAG用端口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202)。
另外,当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没有故障时,端口控制部14判别是否从对等装置接收到了故障帧(故障通知帧或故障恢复帧)(步骤S203)。在没有接收到故障帧的情况下,端口控制部14将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202)。另一方面,端口控制部14在接收到作为故障帧的故障通知帧时,将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205),在接收到作为故障帧的故障恢复帧时,将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202)。具体地说,端口控制部14例如根据故障帧的接收来参照故障监视表32,判别与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对应的对等装置的MCLAG用端口群中的故障发生/故障恢复。
例如,如果将图4的L2交换机装置SWm2作为例子,则控制对象的MCLAG用端口成为P[1a]、P[1b]、P[1c]。由于MCLAG用端口P[1a]没有故障,且接收到了故障通知帧TRf,因此端口控制部14将MCLAG用端口P[1a]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步骤S205)。同样,端口控制部14分别将MCLAG用端口P[1a]、P[1b]、P[1c]作为对象进行图9的处理,其结果,将MCLAG用端口P[1b]、P[1c]共同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步骤S205)。
另外,在该例子中,假设只在L2交换机装置SWm2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中的MCLAG用端口P[1a]有故障的情况下,该MCLAG用端口P[1a]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步骤S202)。另外,在图9被省略了,但待机侧的端口控制部14在自身的最小链路判定部19的判定结果是有链路故障的情况下,例如即使是在接收到故障通知帧的情况下,也将MCLAG用端口P[1a]、P[1b]、P[1c]共同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
图6中,故障帧处理部27的故障帧发送部16在通过最小链路判定部19判定为有链路故障的情况下,生成包括该故障发生场所的信息的故障通知帧TRf。另外,故障帧发送部16在最小链路判定部19的判定结果从有链路故障变更为无链路故障的情况下,生成包括该故障恢复场所的信息的故障恢复帧TRr。故障帧发送部16例如将表示目的地端口的目的地端口识别符{Pb}附加到该生成的故障帧后发送给中继执行部29。
OAM处理部28的OAM发送部17根据端口控制表33以及故障监视表32,从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分别定期地发送CCM。另外,OAM发送部17根据端口控制表33,从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的多个MCLAG用端口分别定期地发送RDI。这时候,在图6的例子中,OAM发送部17对每个生成的CCM控制帧附加所对应的MCLAG用端口的端口识别符作为目的地端口识别符,将其发送给中继执行部29。
另外,OAM处理部28不限于MCLAG用端口,即使关于通常的端口(例如P[2])和桥接用端口Pb也能够根据CCM控制帧进行疏通性的监视。这时,OAM处理部28与MCLAG用端口的情况不同,按照以太网OAM的规格进行处理。
中继处理部13具备分散处理部18。中继处理部13将来自帧识别部26的用户帧作为对象,如图1~图5所述那样,在进行地址表FDB的学习和检索的同时,反映端口控制部14(具体地说是端口控制表33)的信息,确定目的地端口。图10是表示在图6的L2交换机装置中,该中继处理部的概略的处理内容的一例的流程图。图10中,中继处理部13接收来自帧识别部26的帧(用户帧)(步骤S301),将其发送源MAC地址与接收端口识别符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步骤S302)。
接收端口识别符如所述那样,通过接口部25被附加给帧。但是,中继处理部13根据MCLAG表12,在接收端口识别符是MCLAG用端口的端口识别符(例如{P[1a]})的情况下,将该接收端口识别符置换为与该MCLAG用端口对应的MCLAG识别符{MCLAG1}后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进而,中继处理部13如图1等所示,在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已经附加了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帧的情况下,将该帧所包括的发送源MAC地址与该接收端口识别符对应起来在地址表FDB中进行学习。
其结果,地址表FDB如图7(a)所示,保存端口和存在于该端口的目的地的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在图7(a)中,端口被保持为其端口识别符(例如{P[2]})或MCLAG识别符(例如{MCLAG1})。另外,地址表FDB实际上除了MAC地址之外还保存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虚拟局域网)识别符。
接着,中继处理部13将帧的目的地MAC地址(以及VLAN识别符)作为检索关键字来检索地址表FDB,取得目的地端口(步骤S303)。当检索结果为命中时(步骤S304),中继处理部13判别目的地端口是否是MCLAG识别符(步骤S305)。当目的地端口是MCLAG识别符时,中继处理部13根据端口控制部14(具体地说是端口控制表33)的信息,判别与目的地MCLAG识别符对应的自身的MCLAG用端口群中是否存在被控制为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步骤S306)。
在存在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的情况下,中继处理部13使用分散处理部18从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中将任意一个MCLAG用端口决定为目的地端口(步骤S307)。这时候,分散处理部18虽然没有被特别限定,但是通过使用了帧的发送源MAC地址和目的地MAC地址的散列运算来确定任意一个MCLAG用端口(例如P[1a])。然后,中继处理部13将帧中继到该目的地端口(步骤S308)。具体地说,中继处理部13将目的地端口识别符(例如{P[1a]})附加给该帧后发送到中继执行部29。
另一方面,在步骤S306中,在不存在收发许可状态FW的MCLAG用端口的情况下(即,MALAG用端口群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的情况),中继处理部13将目的地端口决定为桥接用端口Pb(步骤S310)。进而,中继处理部13在接收端口识别符是MCLAG识别符的情况下,将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识别符)附加给该帧(步骤S311)。然后,中继处理部13将附加了该接收端口识别符的帧中继到目的地端口(步骤S308)。具体地说,中继处理部13进而将目的地端口识别符{Pb}附加给该帧后发送给中继执行部29。
另外,在步骤S304中,在地址表FDB的检索结果是未命中的情况下,中继处理部13将该帧泛洪到该帧所属的VLAN内(步骤S309)。例如,图2中,设想在L2交换机装置SWm1中针对帧FL1a的检索结果为未命中的情况。这时候,L2交换机装置SWm1的中继处理部13将除去了端口P[2](即接收了帧FL1a的端口)的端口(P[1]以及Pb)作为泛洪对象的候补。
这里,MCLAG用端口群P[1]是收发许可状态FW,因此中继处理部13将帧FL1a泛洪到MCLAG用端口群P[1](实际上是MCLAG用端口P[1a]、P[1b]、P[1c]的任意一个)和桥接用端口Pb。另一方面,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帧FL1a的L2交换机装置SWm2的中继处理部13在检索结果为未命中的情况下,将除去了接收到的端口(Pb)的端口(P[1]、P[2])作为泛洪对象的候补。但是,MCLAG用端口群P[1]是收发禁止状态BK,因此中继处理部13将帧FL1a泛洪到端口P[2]。
另外,图2中,设想在L2交换机装置SWm1的针对帧FL1c的检索结果为未命中的情况。这时候,L2交换机装置SWm1的中继处理部13将帧FL1c泛洪到除去了MCLAG用端口群P[1]的端口(P[2]和Pb)。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了帧FL1c的L2交换机装置SWm2的中继处理部13在检索结果为未命中的情况下,将除去进行了接收的端口(Pb)的端口(P[1]、P[2])作为泛洪对象的候补。但是,MCLAG用端口群P[1]是收发禁止状态BK,因此中继处理部13将帧FL1c泛洪到端口P[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MCLAG的2个MCLAG用端口群的一方被控制为收发禁止状态BK,因此不会产生MCLAG中的帧的折返和重复发送。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可靠性,也可以根据附加到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到的帧上的接收端口识别符来防止折返。例如,通过桥接用端口Pb接收了帧FL1c的L2交换机装置SWm2的中继处理部13根据附加到帧FL1c的接收端口识别符({MCLAG1}),防止对MCLAG用端口群P[1]的泛洪。
另外,在图10的步骤S305中,在目的地端口不是MCLAG识别符的情况下,中继处理部13将帧中继到从地址表FDB的检索结果得到的目的地端口(步骤S308)。具体地说,中继处理部13将表示该目的地端口的目的地端口识别符附加给该帧后发送给中继执行部29。
中继执行部29将来自中继处理部13的用户帧、或者来自故障帧处理部27的故障帧、或者来自OAM处理部28的CCM控制帧发送给接口部25内的预定发送缓冲器。该预定的发送缓冲器是与附加到该帧中的目的地端口识别符对应的缓冲器。接口部25内的发送缓冲器接收来自中继执行部29的帧,将帧发送给对应的端口。
《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的简略结构》
图11是表示在图1的中继系统中,该用户侧的L2交换机装置的简略结构例的框图。图11所示的L2交换机装置(第三交换机装置)SW1具备LAG用端口P1a、P1b、P1c、P2a、……、帧处理部40、地址表FDB以及LAG表41。如图1所示,LAG用端口P1a、P1b、P1c在和L2交换机装置SWm1的MCLAG用端口P[1a]、P[1b]、P[1c]之间分别经由通信线路10而连接。同样,LAG用端口P2a、P2b、P2c(P2b、P2c省略图示)分别与L2交换机装置SWm2的各MCLAG用端口连接。
与图7(a)的情况相同,地址表FDB保存端口(实际是端口识别符或LAG识别符)、存在于该端口的目的地的MAC地址、VLAN识别符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图1的MCLAG表12的情况相同,LAG表41保存LAG识别符与该LAG识别符的成员端口的端口识别符的对应关系。例如,LAG表41保存与MCLAG1对应的LAG识别符{LAG1}和其成员端口的端口识别符{P1a}、{P1b}、{P1c}、{P2a}、{P2b}、{P2c}之间的对应关系。
帧处理部40在通过预定的端口接收到帧时,一边适当地参照LAG表41一边进行地址表FDB的学习和检索,将该帧中继到基于其检索结果的目的地端口。另外,帧处理部40具备分散处理部42和OAM处理部43。OAM处理部43如图2~图5所示那样,根据以太网OAM的通常的规格在预先设定的MEP间进行CCM控制帧(CCM、RDI)的发送和接收,由此监视各LAG用端口的故障有无。
分散处理部42如图2~图5所示,在将帧中继到LAG识别符{LAG1}时,根据预定的分散规则,从成为其成员端口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发送端口的选项中选择出任意一个LAG用端口。该发送端口的选项成为通过OAM处理部43判定为无故障(即接收到CCM)的LAG用端口。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由发明人作出的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没有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种种变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而进行了详细说明的实施方式,不一定要限定为具备所说明的所有的结构。另外,能够将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置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能够将其他的实施方式的结构加到某个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另外,关于各实施方式的结构的一部分,能够进行其他结构的追加、删除、置换。
例如,端口控制部14虽然如图7(c)的端口控制表33等所示那样,以MCLAG用端口单位控制状态(FW或BK),但是根据情况,也能够以MCLAG用端口群单位控制状态。这时候,通过由中继处理部13根据MCLAG用端口群的状态和故障监视表32的参照结果来选择发送端口,间接地确定构成MCLAG用端口群的每个MCLAG用端口的可否发送。另外,通过由OAM发送部17根据MCLAG用端口群的控制状态和故障监视表32的参照结果来控制各MCLAG用端口的CCM/RDI,间接地确定各MCLAG用端口的可否接收。
Claims (6)
1.一种中继系统,具备:第一交换机装置和第二交换机装置,其分别具有由多个第一端口构成的第一端口群和桥接用端口,并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通过通信线路相互连接;第三交换机装置,其经由不同的通信线路分别与上述第一交换机装置的上述多个第一端口和上述第二交换机装置的上述多个第一端口连接,对成为该通信线路的连接源的端口设定链路聚合组,该中继系统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交换机装置的上述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活动,上述第二交换机装置的上述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待机,
上述第一装置和上述第二装置分别具备:
故障监视部,其检测上述多个第一端口的故障发生;
最小链路判定部,其在上述第一端口群中的未被上述故障监视部检测出故障发生的上述第一端口的数量为预先设定的设定数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无链路故障,在不满上述设定数的情况下,判定为有链路故障;
故障帧发送部,其在通过上述最小链路判定部判定为有上述链路故障的情况下,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发送故障通知帧;
端口控制部以及OAM发送部,
上述端口控制部,
在上述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上述活动的第一情况下,并且通过上述最小链路判定部判定为无上述链路故障的情况下,将上述第一端口群中的未被上述故障监视部检测出故障发生的上述第一端口控制为同时许可发送和接收的第一状态,在上述第一情况下,并且通过上述最小链路判定部判定为有上述链路故障的情况下,将构成上述第一端口群的上述多个第一端口控制为同时禁止发送和接收的第二状态,
在上述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上述待机的第二情况下,并且未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接收到上述故障通知帧的情况下,将构成上述第一端口群的上述多个第一端口控制为上述第二状态,在上述第二情况下,并且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接收到了上述故障通知帧的情况下,将上述第一端口群中的未被上述故障监视部检测出故障发生的上述第一端口控制为上述第一状态,
上述OAM发送部从被控制为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第一端口分别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帧,从被控制为上述第二状态的上述第一端口分别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RDI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交换机装置和上述第二交换机装置分别还具备:
MCLAG表,其将上述多个第一端口与第一识别符对应保持;和
中继处理部,其在上述第一端口群中存在被控制为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第一端口的情况下,将以上述第一识别符作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到被控制为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第一端口中的任意一个第一端口,在上述第一端口群中不存在被控制为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第一端口的情况下,将以上述第一识别符作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到上述桥接用端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故障帧发送部,在上述最小链路判定部的判定结果从上述有链路故障变更为上述无链路故障的情况下,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发送故障恢复帧,
上述端口控制部在上述第二情况下,并且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接收到上述故障恢复帧的情况下,将构成上述第一端口群的上述多个第一端口控制为上述第二状态。
4.一种交换机装置,具有由多个第一端口构成的第一端口群和桥接用端口,在和其他交换机装置之间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进行连接,该交换机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
故障监视部,其检测上述多个第一端口的故障发生;
最小链路判定部,其在上述第一端口群中的未被上述故障监视部检测出故障发生的上述第一端口的数量为预先设定的设定数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无链路故障,在不满上述设定数的情况下,判定为有链路故障;
故障帧发送部,其在通过上述最小链路判定部判定为上述有链路故障的情况下,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发送故障通知帧;
端口控制部以及OAM发送部,
上述端口控制部,
在上述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活动的第一情况下,并且通过上述最小链路判定部判定为上述无链路故障的情况下,将上述第一端口群中的未被上述故障监视部检测出故障发生的上述第一端口控制为同时许可发送和接收的第一状态,在上述第一情况下,并且通过上述最小链路判定部判定为上述有链路故障的情况下,将构成上述第一端口群的上述多个第一端口控制为同时禁止发送和接收的第二状态,
在上述第一端口群被设定为待机的第二情况下,并且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没有接收到上述故障通知帧的情况下,将构成上述第一端口群的上述多个第一端口控制为上述第二状态,在上述第二情况下,并且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接收到上述故障通知帧的情况下,将上述第一端口群中的未被上述故障监视部检测出故障发生的上述第一端口控制为上述第一状态,
上述OAM发送部从被控制为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第一端口分别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CCM帧,从被控制为上述第二状态的上述第一端口分别发送基于以太网OAM的RDI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换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MCLAG表,其将上述多个第一端口与第一识别符对应保持;和
中继处理部,其在上述第一端口群中存在被控制为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第一端口的情况下,将以上述第一识别符作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到被控制为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第一端口中的任意一个第一端口,在上述第一端口群中不存在被控制为上述第一状态的上述第一端口的情况下,将以上述第一识别符作为目的地端口的帧中继到上述桥接用端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交换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故障帧发送部在上述最小链路判定部的判定结果从上述有链路故障变更为上述无链路故障的情况下,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发送故障恢复帧,
上述端口控制部在上述第二情况下,并且经由上述桥接用端口接收到上述故障恢复帧的情况下,将构成上述第一端口群的上述多个第一端口控制为上述第二状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93203A JP6295137B2 (ja) | 2014-04-28 | 2014-04-28 | 中継システムおよびスイッチ装置 |
JP2014-093203 | 2014-04-28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049349A true CN105049349A (zh) | 2015-11-11 |
Family
ID=54335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79124.5A Pending CN105049349A (zh) | 2014-04-28 | 2015-04-15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312090A1 (zh) |
JP (1) | JP6295137B2 (zh) |
CN (1) | CN105049349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02215A (zh) * | 2016-08-30 | 2017-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发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
CN110741609A (zh) * | 2017-06-14 | 2020-01-31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载通信系统、交换机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控制程序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039790B (zh) * | 2020-09-04 | 2022-03-11 | 苏州盛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堆叠系统中实现int信息编辑的方法及装置 |
JPWO2022101970A1 (zh) * | 2020-11-10 | 2022-05-19 | ||
CN115242609B (zh) * | 2022-07-13 | 2023-10-20 | 东风越野车有限公司 | 一种整车can总线故障帧分析方法、装置及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45991B1 (en) * | 2003-05-28 | 2008-03-18 | Atrica Israel Ltd. | Connection protection mechanism for dual homed access, aggregation and customer edge devices |
US7639614B2 (en) * | 2005-04-12 | 2009-12-29 | Fujitsu Limited | Distribution-tuning mechanism for link aggregation group management |
US7649846B2 (en) * | 2005-04-12 | 2010-01-19 | Fujitsu Limited | Purge mechanism in link aggregation group management |
US8451713B2 (en) * | 2005-04-12 | 2013-05-28 | Fujitsu Limited | Special marker message for link aggregation marker protocol |
US8693308B2 (en) * | 2006-02-10 | 2014-04-08 | Aviat U.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silient wireless packet communications |
JP4688765B2 (ja) * | 2006-09-20 | 2011-05-2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ネットワークの冗長方法及び中位スイッチ装置 |
US8737198B1 (en) * | 2007-02-07 | 2014-05-27 | Ciena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 set of ethernet nodes interconnected to form one or more closed loops |
US7756029B2 (en) * | 2007-05-24 | 2010-07-13 | Harris Stratex Networks Operating Corporation | Dynamic load balancing for layer-2 link aggregation |
US8015320B2 (en) * | 2007-08-28 | 2011-09-06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Load distribution and redundancy using tree aggregation |
US8144576B2 (en) * | 2007-11-02 | 2012-03-27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ystem and method for Ethernet protection switching in a provider backbone bridging traffic engineering domain |
US8441942B1 (en) * | 2008-12-03 | 2013-05-14 | Tellabs Operation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nk level loop detection |
JP2010199890A (ja) * | 2009-02-24 | 2010-09-09 |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 ルーティングプロトコル・パケット転送向けリンクアグリゲーション処理方法及び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EP2242215B1 (en) * | 2009-04-16 | 2017-01-11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for client data transmission through a packet switched provider network |
US8102760B2 (en) * | 2009-06-30 | 2012-01-24 | Alcatel Lucent | Method for reconvergence after failure in a dual-homing network environment |
US8125928B2 (en) * | 2009-07-24 | 2012-02-28 | Juniper Networks, Inc. | Routing frames in a shortest path computer network for a multi-homed legacy bridge node |
US8320386B2 (en) * | 2009-10-13 | 2012-11-27 | Motorola Mobility Llc | Aggregating ports while allowing access to singleton ports |
WO2011142697A1 (en) * | 2010-05-10 | 2011-11-17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A ring node, an ethernet ring and methods for loop protection in an ethernet ring |
JP5560908B2 (ja) * | 2010-05-31 | 2014-07-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データ送信方法、およびノード装置 |
US8705526B1 (en) * | 2010-12-03 | 2014-04-22 | Juniper Networks, Inc. | Extending VPLS support for CE lag multi-homing |
US8761048B2 (en) * | 2012-03-09 | 2014-06-24 | Cisco Technology, Inc. | Managing hierarchical ethernet segments |
US9313093B2 (en) * | 2012-11-14 | 2016-04-12 | Ciena Corporation | Ethernet faul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
US9059930B2 (en) * | 2013-03-11 | 2015-06-16 | Dell Products L.P. | Techniques for management of data forwarding systems while suppressing loops in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 |
US9178816B1 (en) * | 2013-09-27 | 2015-11-03 | Juniper Networks, Inc. | Control plane messaging in all-active multi-homed 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s |
US9264347B2 (en) * | 2013-12-27 | 2016-02-16 | Dell Products L.P. | N-node virtual link trunking (VLT) systems control plane |
-
2014
- 2014-04-28 JP JP2014093203A patent/JP6295137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4-15 CN CN201510179124.5A patent/CN105049349A/zh active Pending
- 2015-04-16 US US14/688,030 patent/US2015031209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02215A (zh) * | 2016-08-30 | 2017-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转发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
CN110741609A (zh) * | 2017-06-14 | 2020-01-31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载通信系统、交换机装置、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控制程序 |
CN110741609B (zh) * | 2017-06-14 | 2021-11-16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载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295137B2 (ja) | 2018-03-14 |
JP2015211405A (ja) | 2015-11-24 |
US20150312090A1 (en) | 2015-10-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80372B (zh)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
CN104980349A (zh)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
US8724519B2 (en) | Technique for dual homing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
CN105049349A (zh)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
CN105049348A (zh)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
CN105099905A (zh)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机装置 | |
US20020010770A1 (en) |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 |
CN101652963A (zh) | 重配通信网络的方法 | |
CN101227371B (zh) | 同级交换机设备间的备份切换方法和装置 | |
US2014021908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working protection switching | |
CN101695036A (zh) | 一种irf链路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 |
CN109088822B (zh) | 数据流量转发方法、装置、系统、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JP2016167708A (ja) |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スイッチ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
US9237118B2 (en) | Transmitting a packet from a distributed trunk switch | |
CN102916862B (zh) | 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的智能环网动态保护方法 | |
EP3474504B1 (en) | Leaf-to-spine uplink bandwidth advertisement to leaf-connected servers | |
CN106487696B (zh) | 链路故障检测方法及装置 | |
WO2014075594A1 (zh) | 基于多环结构网络相交环的业务的传输保护方法及装置 | |
US10164823B2 (en) | Protec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ulti-domain network, and node | |
CN105471746A (zh) | 中继系统以及交换装置 | |
CN103973498A (zh) | 一种多归属网络主备路径选择方法及设备 | |
CN1738286B (zh) | 一种ip网络中重路由的实现方法 | |
CN108667640A (zh) | 通信方法及设备、网络接入系统 | |
CN104618233A (zh) | Vpls跨域冗余保护方法及系统 | |
CN103618630B (zh) | 一种基于双上行链路的数据安全传输方法及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