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29134B - 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29134B
CN105029134B CN201510275570.6A CN201510275570A CN105029134B CN 105029134 B CN105029134 B CN 105029134B CN 201510275570 A CN201510275570 A CN 201510275570A CN 105029134 B CN105029134 B CN 1050291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in
chitosan
preparation
crosslinked
solu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755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29134A (zh
Inventor
肖军霞
黄国清
王世清
徐真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51027557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02913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29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9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29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29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V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ND LACTIC OR PROPIONIC ACID BACTERIA USED IN FOODSTUFFS OR FOOD PREPARATION
    • A23V2002/00Food compositions, function of food ingredients or processes for food or foodstuff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 Cosmetic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首先将芯材与不含还原糖的或含有还原糖的蛋白质溶液混合,高速分散形成O/W型乳状液,再加入壳聚糖溶液,调节pH,让蛋白质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形成复凝聚相沉降在芯材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离心收集微胶囊,加热,使蛋白质‑壳聚糖、蛋白质‑壳聚糖‑还原糖两两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引发交联而提高微胶囊的稳定性。本发明简单易行、安全、高效,适于大规模生产;本发明可广泛用于具有良好热稳定性芯材的包埋,对于开发高稳定性的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微胶囊体系和推进复凝聚微囊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Description

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包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囊化是提高芯材稳定性、实现控释和改变其物理状态的有效手段。微囊化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喷雾干燥法、挤压法、流化床法和复凝聚法等,喷雾干燥是食品工业中最常用的方法,但是复凝聚法已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复凝聚是发生在胶体溶液中的一种现象,其利用两种带不同电荷的聚电解质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沉降在芯材周围来达到包埋的目的,目前在食品领域最常见的复凝聚体系为蛋白质-多糖组合。复凝聚微囊化法具有包埋效率高、控释性强等特点,而且所用聚电解质为天然大分子,因此具有极佳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在食品领域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由于复凝聚微胶囊的形成是基于聚电解质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其机械强度较差,而且在偏离复凝聚反应最适pH值时易发生解离,因此必须进行交联以提高其稳定性。能够引起蛋白质发生共价交联的物质理论上均可用于复凝聚相的交联。目前报道最多的是基于蛋白质的交联剂,最常用且效果最好的是戊二醛,但是该化合物具有毒性,并不适合在食品工业中使用。谷氨酰胺转氨酶能催化蛋白质之间的交联反应,而且廉价易得,但是其所需反应时间较长,且对很多复凝聚体系的交联效果不如戊二醛。安全、高效且廉价的交联剂或交联方法已成为制约复凝聚微囊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蛋白质和壳聚糖分别为聚阴离子和聚阳离子构成微胶囊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在以蛋白质为乳化剂制备芯材O/W型乳状液时,通过控制在蛋白质溶液中是否添加还原糖,以及在微胶囊干燥过程中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使蛋白质-壳聚糖、蛋白质-壳聚糖-还原糖两两之间发生复杂的美拉德反应而引发交联。所制备的微胶囊在pH4.0溶液中不溶解仅溶胀,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复凝聚微胶囊机械强度较差、在偏离复凝聚反应最适pH值时易发生解离而失去稳定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芯材与蛋白质溶液混合,高速分散形成O/W型乳状液,所述O/W型乳状液中芯材与蛋白质的质量比为1:5-1:1;
(2)向所述O/W型乳状液中加入壳聚糖溶液,所述蛋白质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9:1-3:1,低速搅拌,调节pH值,蛋白质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芯材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悬浮液;
(3)进行离心,收集获得微胶囊,再使微胶囊中的反应组分在温度50-80℃下发生美拉德反应,反应时间为12-48h,制得所述复凝聚交联微胶囊。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中芯材为维生素E或辣椒红色素。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中蛋白质溶液中含有还原糖,所述还原糖与蛋白质的质量比为5:1-1:3。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中还原糖为葡萄糖、核糖、甘露糖、木糖、半乳糖或阿拉伯糖中的至少一种。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1)中蛋白质为大豆分离蛋白、豌豆分离蛋白、酪蛋白、牛血清白蛋白、乳球蛋白、丝蛋白、明胶或乳清分离蛋白中的一种。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2)中调节pH值为5.5-6.5。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2)中复凝聚反应的温度为25-55℃。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步骤(2)中复凝聚反应的时间为15-60min。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
所述的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不溶解但可发生溶胀,浸泡2h后的芯材释放率为15.2%-25.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蛋白质和壳聚糖构成复凝聚体系来制备微胶囊,以蛋白质溶液为乳化剂制备芯材乳状液时,选择在蛋白质溶液中不添加还原糖或添加还原糖,最后在微胶囊干燥的过程中控制加热温度和时间,使蛋白质-壳聚糖、蛋白质-壳聚糖-还原糖两两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引发微胶囊交联,从而提高其在pH4.0溶液中的稳定性。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复凝聚微胶囊机械强度较差、在偏离复凝聚反应最适pH值时易发生解离而失去稳定性的问题。
2、壳聚糖含有丰富的游离–NH2,可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而引起壳聚糖发生交联。另外,壳聚糖含有还原性末端,也可直接与蛋白质发生美拉德反应生成高分子复合物。本发明是利用壳聚糖在美拉德反应中这种独特的性质而对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微胶囊体系进行交联,从而提高其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实现的交联程度更高,所得微胶囊的稳定性更好。
3、本发明操作步骤简便,不需要像现有交联技术中要调节微胶囊的pH值而容易导致微胶囊壁材离解,也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添加醛类有毒试剂作为交联剂而不适用于食品工业,而仅仅只需控制是否添加还原糖或还原糖种类及添加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即可,不需要特殊试剂和设备。本发明生产工艺简单易行、安全高效,易于规模化生产,对于包埋热稳定性较好的芯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工艺流程图。
图2 为本发明中实施例1和实施例2制备的交联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的VE累积释放率。
图3 为本发明中实施例3和实施例4制备的交联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的VE累积释放率。
图4 为本发明中实施例5和实施例6制备的交联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的辣椒红色素累积释放率。
图5 为本发明中实施例7和实施例8制备的交联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的辣椒红色素累积释放率。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配制蛋白质溶液:将一定质量的蛋白质溶解于pH7.0以上的水溶液中,制备得到所需浓度(w/v)的蛋白质溶液作为聚阴离子溶液;然后将壳聚糖溶解在1%(w/v)的醋酸溶液中,磁力搅拌4h,得到1%(w/v)的壳聚糖溶液,以此溶液为聚阳离子贮备液,使用前用1%(w/v)的醋酸溶液将壳聚糖溶液稀释到所需浓度。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芯材维生素E(VE)添加到2.4%(w/v)的大豆分离蛋白(SPI)溶液中,VE与SPI的质量比为1:2,在45℃、12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乳化15min,形成均匀的O/W型VE乳状液;
2、将0.6%(w/v)的壳聚糖溶液加入到上述O/W型乳状液中,加入的所述壳聚糖溶液体积与所述乳状液体积相等,保持SPI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4:1,用10%(w/v)NaOH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到6.5,25℃、300r/min搅拌15min,使SPI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VE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悬浮液;
3、3000r/min离心5min,收集湿VE微胶囊,在50℃下加热48h,让SPI和壳聚糖直接发生美拉德反应达到交联的目的,从而获得VE微胶囊。
同时设置对照组,未经过美拉德反应交联的VE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壁材离解且VE的累积释放率达到了65.2%。本实施例制备的VE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VE的累积释放率仅为20.3%。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半乳糖与2.4%(w/v)的SPI溶液混合,半乳糖与SPI的质量比为3:1,再将芯材VE加入上述混合液中,VE与SPI的质量比为1:2,在45℃、12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乳化15min,形成均匀的O/W型VE乳状液;
2、将0.6%(w/v)的壳聚糖溶液加入到上述O/W型乳状液中,加入的所述壳聚糖溶液体积与所述乳状液体积相等,保持SPI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4:1,用10%(w/v)NaOH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到6.5,25℃、300r/min搅拌15min,使SPI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VE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悬浮液;
3、3000r/min离心5min,收集湿VE微胶囊,在50℃下加热48h,让SPI-壳聚糖-半乳糖两两之间发生复杂的美拉德反应达到交联的目的,从而获得VE微胶囊。
同时设置对照组,未经过美拉德反应交联的VE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壁材离解且VE的累积释放率达到了65.2%。本实施例制备的VE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VE的累积释放率仅为15.2%。
实施例3
本实施例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芯材VE添加到0.09%(w/v)豌豆分离蛋白(PPI)溶液中,VE与PPI的质量比为1:5,在35℃、10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乳化10min,形成均匀的O/W型VE乳状液;
2、将0.01%(w/v)的壳聚糖溶液加入到上述O/W型乳状液中,加入的所述壳聚糖溶液体积与所述乳状液体积相等,保持PPI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9:1,用10%(w/v)NaOH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到6.2,35℃、300r/min搅拌20min,使PPI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VE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悬浮液;
3、3000r/min离心5min,收集湿VE微胶囊,在60℃下加热18h,让PPI和壳聚糖直接发生美拉德反应达到交联的目的,从而获得VE微胶囊。
同时设置对照组,未经过美拉德反应交联的VE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壁材离解且VE的累积释放率达到了68.5%。本实施例制备的VE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VE的累积释放率仅为25.8%。
实施例4
本实施例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葡萄糖与0.09%(w/v)的PPI溶液混合,葡萄糖与PPI的质量比为1:3,再将芯材VE加入上述混合液中,VE与PPI的质量比为1:5,在35℃、10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乳化10min,形成均匀的O/W型VE乳状液;
2、将0.01%(w/v)的壳聚糖溶液加入到上述O/W型乳状液中,加入的所述壳聚糖溶液体积与所述乳状液体积相等,保持PPI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9:1,用10%(w/v)NaOH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到6.2,35℃、300r/min搅拌20min,使PPI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VE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悬浮液;
3、3000r/min离心5min,收集湿VE微胶囊,在60℃下加热18h,让PPI-壳聚糖-葡萄糖两两之间发生复杂的美拉德反应达到交联的目的,从而获得VE微胶囊。
同时设置对照组,未经过美拉德反应交联的VE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壁材离解且VE的累积释放率达到了68.5%。本实施例制备的VE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VE的累积释放率仅为18.7%。
实施例5
本实施例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芯材辣椒红色素添加到2.0%(w/v)的明胶溶液中,辣椒红色素与明胶的质量比为1:3,在55℃、12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乳化20min,形成均匀的O/W型辣椒红色素乳状液;
2、将0.4%(w/v)的壳聚糖溶液加入到上述O/W型乳状液中,加入的所述壳聚糖溶液体积与所述乳状液体积相等,保持明胶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5:1,用10%(w/v)NaOH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到6.0,55℃、400r/min搅拌60min,使明胶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辣椒红色素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悬浮液;
3、3000r/min离心5min,收集湿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70℃下加热15h,让明胶-壳聚糖直接发生美拉德反应达到交联的目的,从而获得辣椒红色素微胶囊。
同时设置对照组,未经过美拉德反应交联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壁材离解且辣椒红色素的累积释放率达到了57.6%。本实施例制备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辣椒红色素的累积释放率仅为21.9%。
实施例6
本实施例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木糖与2.0%(w/v)的明胶溶液混和,木糖与明胶的质量比为4:1,再将芯材辣椒红色素加入到上述混合液中,辣椒红色素与明胶的质量比为1:3,在55℃、12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乳化20min,形成均匀的O/W型辣椒红色素乳状液;
2、将0.4%(w/v)的壳聚糖溶液加入到上述O/W型乳状液中,加入的所述壳聚糖溶液体积与所述乳状液体积相等,保持明胶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5:1,用10%(w/v)NaOH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到6.0,55℃、400r/min搅拌60min,使明胶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辣椒红色素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悬浮液;
3、3000r/min离心5min,收集湿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70℃下加热15h,让明胶-壳聚糖-木糖两两之间发生复杂的美拉德反应达到交联的目的,从而获得辣椒红色素微胶囊。
同时设置对照组,未经过美拉德反应交联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壁材离解且辣椒红色素的累积释放率达到了57.6%。本实施例制备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辣椒红色素的累积释放率仅为16.5%。
实施例7
本实施例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芯材辣椒红色素添加到3.0%(w/v)的乳清分离蛋白(WPI)溶液中,辣椒红色素与WPI的质量比为1:1,在35℃、11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乳化15min,形成均匀的O/W型辣椒红色素乳状液;
2、将1.0%(w/v)的壳聚糖溶液加入到上述O/W型乳状液中,加入的所述壳聚糖溶液体积与所述乳状液体积相等,保持WPI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3:1,用10%(w/v)NaOH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到5.5,45℃、300r/min搅拌30min,使WPI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辣椒红色素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悬浮液;
3、3000r/min离心5min,收集湿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80℃下加热12h,让WPI-壳聚糖直接发生美拉德反应达到交联的目的,从而获得辣椒红色素微胶囊。
同时设置对照组,未经过美拉德反应交联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壁材离解且辣椒红色素的累积释放率达到了53.4%。本实施例制备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辣椒红色素的累积释放率仅为19.6%。
实施例8
本实施例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阿拉伯糖与3.0%(w/v)的WPI溶液混和,阿拉伯糖与WPI的质量比为5:1,再将芯材辣椒红色素加入到上述混合液中,辣椒红色素与WPI的质量比为1:1,在35℃、11000r/min条件下高速分散乳化15min,形成均匀的O/W型辣椒红色素乳状液;
2、将1.0%(w/v)的壳聚糖溶液加入到上述O/W型乳状液中,加入的所述壳聚糖溶液体积与所述乳状液体积相等,保持WPI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3:1,用10%(w/v)NaOH溶液调节混合液的pH到5.5,45℃、300r/min搅拌30min,使WPI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辣椒红色素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悬浮液;
3、3000r/min离心5min,收集湿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80℃下加热12h,让WPI-壳聚糖-阿拉伯糖两两之间发生复杂的美拉德反应达到交联的目的,从而获得辣椒红色素微胶囊。
同时设置对照组,未经过美拉德反应交联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壁材离解且辣椒红色素的累积释放率达到了53.4%。本实施例制备的辣椒红色素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浸泡2h后,辣椒红色素的累积释放率仅为15.9%。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
(1)将芯材与蛋白质溶液混合,高速分散形成O/W型乳状液,所述O/W型乳状液中芯材与蛋白质的质量比为1:5-1:1;所述蛋白质溶液中含有还原糖,所述还原糖与蛋白质的质量比为5:1-1:3;
(2)向所述O/W型乳状液中加入壳聚糖溶液,所述蛋白质与壳聚糖的质量比为9:1-3:1,低速搅拌,调节pH值为5.5-6.5,蛋白质与壳聚糖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发生复凝聚反应,所述复凝聚反应的温度为25-55℃,所述复凝聚反应的时间为15-60min;形成的复凝聚相沉降在芯材乳滴周围而得到微胶囊悬浮液;
(3)进行离心,收集获得微胶囊,再使微胶囊中的反应组分在温度50-80℃下发生美拉德反应,反应时间为12-48h,制得所述复凝聚交联微胶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芯材为维生素E或辣椒红色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还原糖为葡萄糖、核糖、甘露糖、木糖、半乳糖或阿拉伯糖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蛋白质为大豆分离蛋白、豌豆分离蛋白、酪蛋白、牛血清白蛋白、乳球蛋白、丝蛋白、明胶或乳清分离蛋白中的一种。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得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微胶囊在pH4.0的盐酸溶液中不溶解但可发生溶胀,浸泡2h后的芯材释放率为15.2%-25.8%。
CN201510275570.6A 2015-05-27 2015-05-27 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50291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75570.6A CN105029134B (zh) 2015-05-27 2015-05-27 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75570.6A CN105029134B (zh) 2015-05-27 2015-05-27 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9134A CN105029134A (zh) 2015-11-11
CN105029134B true CN105029134B (zh) 2018-08-10

Family

ID=54436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75570.6A Active CN105029134B (zh) 2015-05-27 2015-05-27 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0291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61543B (zh) * 2016-01-27 2018-07-24 天津大学 一种稳定型肠缓释茶多酚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7484939B (zh) * 2017-03-20 2021-05-07 浙江工商大学 酪蛋白-羧化壳聚糖自组装纳米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7410829B (zh) * 2017-03-30 2020-04-24 湖北工业大学 一种提高多糖/蛋白复合物乳化稳定性的方法
CN111053756B (zh) * 2019-12-29 2022-04-01 浙江工商大学 5-甲基四氢叶酸的分离及提高稳定性的方法和所用壁材
CN114568674B (zh) * 2022-02-17 2023-07-18 江南大学 一种用于香辛料精油粉末化的高包埋率微胶囊制备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2810A (zh) * 2012-07-19 2012-10-24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以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为壁材的大蒜油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847134A (zh) * 2012-08-31 2013-01-02 华南理工大学 小球藻多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2810A (zh) * 2012-07-19 2012-10-24 青岛农业大学 一种以大豆分离蛋白和壳聚糖为壁材的大蒜油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847134A (zh) * 2012-08-31 2013-01-02 华南理工大学 小球藻多肽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罗非鱼肉肌原纤维蛋白糖基化改性研究;陈欣;《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工程科技I辑》;20110515(第5期);B024-4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29134A (zh) 2015-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75799B (zh) 一种稳定性高的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29134B (zh) 一种高稳定性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交联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5010934B (zh) 一种蛋白质-壳聚糖复凝聚食品微胶囊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52236A (zh) 一种双层包覆香精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ABD EL‐SALAM et al. Formation and potential uses of milk proteins as nano delivery vehicles for nutraceuticals: a review
US5051304A (en) Microcapsules based on gelatin and polysaccharides and process for obtaining same
CN105011343B (zh) 一种肠道靶向pH敏感性复凝聚微胶囊传输体系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550817A (zh) 一种功能型油脂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61543B (zh) 一种稳定型肠缓释茶多酚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11587947A (zh) 一种高分散稳定性大豆分离蛋白的制备方法
CN106723233A (zh) 以蛋白聚集体‑多糖为壁材的益生菌微胶囊及制备方法
JP2016527185A (ja) 活性成分のエマルジョンを調製する方法及び当該エマルジョンから得られる粒子
CN113951498B (zh) 耐酸、耐盐的糖基化蛋白-米糠多糖乳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524185A (zh) 一种聚合大豆多糖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966769B (zh) 一种蛋白基肥肉组织及其制备方法
Asaduzzaman et al. Heat-induced interaction of milk proteins: impact on yoghurt structure
CN111903967B (zh) 一种蛋白质多糖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8902326A (zh) 一种新型豆奶粉配方
CN114190507A (zh) 一种以木薯淀粉无醇酯化混合物为壁材制备精油微胶囊的方法
CN104962107A (zh) 一种提高辣椒红色素稳定性的微胶囊化方法
CN105131313A (zh) 一种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10367538A (zh) 一种利用大豆蛋白/羧甲基淀粉复凝聚制备精油微胶囊的方法
CN105348379A (zh) 从牛奶中提取β-乳球蛋白的方法
CN109699809A (zh) 一种利用花生分离蛋白制备高内向乳液的方法
CN112868884A (zh) 一种快速改善乳清分离蛋白质功能性质的简易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