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12012B - 把持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把持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12012B
CN105012012B CN201510409503.9A CN201510409503A CN105012012B CN 105012012 B CN105012012 B CN 105012012B CN 201510409503 A CN201510409503 A CN 201510409503A CN 105012012 B CN105012012 B CN 1050120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robe
pincers
tupe
conductiv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095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12012A (zh
Inventor
增田信弥
大沼龙
稻垣原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38001542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4203137B/zh
Publication of CN105012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12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12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12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61B18/1445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at the distal end of a shaft, e.g. forceps or scissors at the end of a rigid r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28Surgical forceps
    • A61B17/29Forceps for use i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 A61B2017/2926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 A61B2017/2927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the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head being adjus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shaft
    • A61B2017/2929Details of heads or jaws the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head being adjustable with respect to the shaft with a head rotatable about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the shaf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2017/320069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for ablating tissu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2017/320071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rticulating means for working tip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2017/320089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node loc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17/32009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 A61B2017/320095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with sealing or cauteriz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607Coagulation and cutting with the same instrumen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99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combin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non-mechanical energy or combining one or more non-mechanical energies with ultrasound

Abstract

一种把持处理装置包括:探头主体,其能够传递超声波振动;探头导电部,其设于探头主体的顶端部,并在被传入了高频电流的状态下具有第1电位;钳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探头主体开闭;钳部件导电部,其在被传入了高频电流的状态下具有与第1电位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并在钳部件中与探头导电部相对配置;第1电极相对表面,其设于探头导电部的外表面,在第1状态下,自钳部件导电部到探头导电部的距离为第1距离;第2电极相对表面,其设于探头导电部的外表面的、与第1电极相对表面不同的部位,在第2状态下,自钳部件导电部到探头导电部的距离为比第1距离小的第2距离;操作输入部,其在第1状态和第2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Description

把持处理装置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3年03月18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2014年09月19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57713(国家申请号:201380015420.0)、发明名称为“把持处理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把持处理装置,该把持处理装置用于将生物体组织等把持对象把持在探头单元的顶端部与钳部件之间,并且使用超声波振动、高频电流等来对该把持对象进行处理,其中,该钳部件能够相对于该探头单元的顶端部开闭。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把持处理装置,该把持处理装置包括:探头单元,在其顶端部设有第1电极部(探头导电部);及钳部件,其能够相对于第1电极部开闭。在各把持处理装置中,探头单元包括用于自基端方向朝向顶端方向传递超声波振动的探头主体,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另外,高频电流经由探头单元被传递至探头单元的第1电极部。探头单元插入至护套主体,探头单元与护套主体之间电绝缘。在护套主体的顶端部安装有钳部件。钳部件包括:抵接部,其在钳部件相对于第1电极部闭合的状态下能够与第1电极部相抵接;及第2电极部,其在抵接部抵接于第1电极部的状态下与第1电极部之间具有间隙。钳部件的抵接部是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另外,高频电流经由护套主体被传递至第2电极部。
在作为其中1个处理模式的第1处理模式中,在第1电极部与钳部件之间把持有血管等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探头单元的顶端部)。此时,高频电流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和第2电极部。在探头单元的顶端部与钳部件之间把持有作为把持对象的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通过探头单元进行超声波振动,从而在探头单元的顶端部与生物体组织之间产生摩擦热量。利用所产生的摩擦热量能够在探头单元的顶端部与钳部件之间同时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切开和凝结(cutting and coagulation)的动作。此时,被把持在第1电极部与第2电极部之间的生物体组织中流入有高频电流。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体组织变性(reform),进而促进生物体组织凝结。而且,在不同于第1处理模式的第2处理模式中,在第1电极部与钳部件之间把持有血管等生物体组织的状态下,仅高频电流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和第2电极部。此时,被把持在第1电极部与第2电极部之间的生物体组织流入有高频电流,从而仅进行生物体组织的凝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270853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088668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13288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就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以及专利文献3中的各把持处理装置而言,在第1处理模式和第2处理模式中,作为把持对象的生物体组织所被把持的状态大致相同。因此,与使用了超声波振动的第1处理模式相比,未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的生物体组织的凝结性能降低。因而,在仅使用高频电流来进行处理的第2处理模式中的生物体组织的封闭(sealing)稳定性降低。
本发明即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处理模式中提高生物体组织的凝结性并且能够稳定地封闭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处理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把持处理装置包括:
探头单元,其具有探头主体,该探头主体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并能够自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传递超声波振动,上述探头主体在顶端部具有探头导电部;
护套单元,其具有供上述探头单元贯穿的护套主体,且与上述探头单元之间电绝缘;
钳部件,其以能够相对于上述探头导电部开闭的方式安装在上述护套主体的顶端部,其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由绝缘材料形成,在上述钳部件相对于上述探头导电部闭合的状态下,该抵接部能够与上述探头导电部相抵接;以及钳部件导电部,在上述抵接部抵接于上述探头导电部的状态下,该钳部件导电部与上述探头导电部之间具有间隙;
第1电极部,其设于在上述钳部件的开闭方向上上述钳部件与上述探头导电部之间和上述探头导电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在经由上述探头单元被传入了高频电流的状态下,该第1电极部具有第1电位;
第2电极部,其设于在上述钳部件的上述开闭方向上上述钳部件与上述第1电极部之间和上述钳部件导电部中的至少任一者,在经由上述护套单元被传入了高频电流的状态下,该第2电极部具有与上述第1电位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以及
电极间距离变更单元,其用于使第2处理模式中的上述第1电极部与上述第2电极部之间的第2距离小于第1处理模式中的上述第1电极部与上述第2电极部之间的第1距离,其中,该第1处理模式是指至少上述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上述探头导电部的模式,该第2处理模式是指仅上述高频电流被传递至上述第1电极部和上述第2电极部的模式。
发明的效果
使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处理模式中提高生物体组织的凝结性并且能够稳定地封闭生物体组织的把持处理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的概略图。
图2是概略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子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概略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探头单元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4是概略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手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子外壳处的电连接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用局部剖切的方式来表示第1处理模式下的第1实施方式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护套单元的顶端部及钳部件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8是用局部剖切的方式来表示第2处理模式下的第1实施方式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护套单元的顶端部及钳部件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9是用局部剖切的方式来概略性地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钳部件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概略性地表示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旋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12是概略性地表示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旋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图7中的13-13线剖视图。
图14是图8中的14-14线剖视图。
图15是图4中的15-15线剖视图。
图16是概略性地表示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护套单元的顶端部及钳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概略性地表示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旋转操作旋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18是概略性地表示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旋转操作旋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19是概略性地表示第1处理模式中的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护套单元的顶端部及钳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0是概略性地表示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护套单元的顶端部及钳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1是概略性地表示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旋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2是概略性地表示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旋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3是概略性地表示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护套单元的顶端部及钳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4是概略性地表示第1处理模式中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和钳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5是概略性地表示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3实施方式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和钳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6是概略性地表示第1处理模式、且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的、第3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旋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7是概略性地表示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的第3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旋钮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28是图26中的28-28线剖视图。
图29是图27中的29-29线剖视图。
图30是概略性地表示第2处理模式、且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的、第3实施方式的旋转操作旋钮、护套单元及连接筒状构件的连结状态的剖视图。
图31是概略性地表示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和钳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2是概略性地表示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和钳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的一变形例的把手单元的概略图。
图34是用局部剖切的方式来概略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参照例的探头单元的顶端部和钳部件的侧视图。
图35是图34中的35-35线剖视图。
图36是图34中的36-36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5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1的图。如图1所示,把持处理装置1具有长度轴线C。在此,将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2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设为顶端方向(图1中的箭头A1的方向),将与顶端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基端方向(图1中的箭头A2的方向)。
作为外科手术装置的把持处理装置1包括振子单元2、探头单元3、把手单元4、及护套单元5。振子单元2具有振子外壳11。在振子外壳11的基端连接有电缆6的一端。电缆6的另一端连接于电源单元7。电源单元7具有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高频电流供给部9、以及控制部10。此外,利用把持处理装置1和电源单元7构成了外科手术系统。
图2是表示振子单元2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在振子外壳11的内部设有超声波振子12,该超声波振子12具有用于将电流转换成超声波振动的压电元件。在超声波振子12中连接有电信号线13A、13B的一端。电信号线13A、13B经由电缆6的内部,而另一端连接于电源单元7的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通过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经由电信号线13A、13B将电流供给至超声波振子12,从而在超声波振子12产生超声波振动。在超声波振子12的顶端方向侧连结有用于扩大超声波振动的振幅的柱状的变幅杆15。
变幅杆15被振子外壳11支承,且与振子外壳11之间电绝缘。另外,在变幅杆15的顶端部形成有内螺纹部16。另外,在超声波振子12中除了连接有电信号线13A、13B之外,还另外连接有电信号线17,该电信号线17自电源单元7的高频电流供给部9经由电缆6的内部延伸设置。
图3是表示探头单元3的结构的图。如图3所示,探头单元具有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柱状的探头主体21。把持处理装置1的长度轴线C贯穿探头主体21的轴中心。在探头主体21的基端方向侧的部位设有外螺纹部22。通过使探头主体21的外螺纹部22与变幅杆15的内螺纹部16螺纹配合,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安装于变幅杆15。
通过探头主体21安装于变幅杆15,能够使超声波振子12所产生的超声波振动经由变幅杆15传递至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即,在探头主体21中,能够自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传递超声波振动。另外,在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设有探头导电部23。通过探头主体21安装于变幅杆15,能够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经由电信号线17、超声波振子12、变幅杆15、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将高频电流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能够使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
如图1所示,把手单元4具有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筒状外壳31。筒状外壳31由绝缘材料形成。自筒状外壳31朝向相对于长度轴线C倾斜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固定把手32。固定把手32与筒状外壳31形成为一体。另外,在筒状外壳31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可动把手33。可动把手33能够相对于固定把手32以与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的方式开闭。可动把手33位于比固定把手32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在固定把手32的顶端方向侧的表面设有止挡件35。通过可动把手33抵接于止挡件35,从而限制可动把手33相对于固定把手32向闭合方向的移动。
振子单元2自基端方向侧连结于筒状外壳31,护套单元5自顶端方向侧连结于筒状外壳31。另外,探头单元3自顶端方向侧插入到筒状外壳31的内部。护套单元5具有供探头单元3贯穿的筒状的护套主体41。在护套主体41的顶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钳部件42。钳部件42能够相对于探头主体21的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开闭。
另外,把手单元4具有连结在筒状外壳31的顶端方向侧的、作为旋转操作输入部的旋转操作旋钮37。旋转操作旋钮37以能够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连结于筒状外壳31。通过使旋转操作旋钮37相对于筒状外壳31旋转,振子单元2、探头单元3、护套单元5及钳部件42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图4是表示把手单元4的内部的结构的图。如图4所示,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和护套主体41(护套单元5)经由旋转操作旋钮37的内部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至筒状外壳31的内部。在筒状外壳31的内部,探头主体21的基端安装于变幅杆15。由此,振子单元2与探头单元3相连结。另外,在筒状外壳31的内部,护套主体41的基端部连结于振子外壳11。由此,振子单元2与护套单元5相连结。
在把手单元4的筒状外壳31的内部设有用于将探头主体21和护套主体41之间进行连结的连接筒状构件45。另外,护套主体41具有设于连接筒状构件45的外周方向侧的可动筒状构件46。连接筒状构件45和可动筒状构件46沿着长度轴线C设置。连接筒状构件45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可动筒状构件46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
图5是图4中的V-V线剖视图。如图4和图5所示,卡合销47A、47B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彼此分开的状态固定于旋转操作旋钮37。卡合销47A、47B自旋转操作旋钮37的内周部向内周方向突出。贯通孔48A、48B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彼此分开的状态设于可动筒状构件46。各贯通孔48A、48B沿着长度轴线C形成为长孔状,并且沿径向贯穿可动筒状构件46。另外,在连接筒状构件45设有向内周方向凹陷而成的卡合凹部49A、49B。卡合凹部49A、49B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彼此分开的状态设置。
卡合销47A贯穿贯通孔48A,并卡合于卡合凹部49A。另外,卡合销47B贯穿贯通孔48B,并卡合于卡合凹部49B。通过使各卡合销47A、47B卡合于它们各自所对应的卡合凹部49A、49B,连接筒状构件45固定于旋转操作旋钮37。而且,通过使各卡合销47A、47B贯穿它们各自所对应的贯通孔48A、48B,可动筒状构件46和旋转操作旋钮37被限制成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状态。但是,由于贯通孔48A、48B沿着长度轴线C形成为长孔状,因此,可动筒状构件46能够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37和连接筒状构件4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通过设为以上那样的结构,连接筒状构件45和可动筒状构件46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37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而且,可动筒状构件46能够相对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和把手单元4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
在探头主体21的基端部的外周部固定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弹性构件51(参照图3)。在探头主体21连结于变幅杆15的状态下,弹性构件51位于超声波振动的波节位置。弹性构件51被连接筒状构件45的内周部向内周方向按压而收缩。通过弹性构件51收缩,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固定于连接筒状构件45。由此,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与护套主体41(护套单元5)之间能够被连接筒状构件45和弹性构件51连结。
在使旋转操作旋钮37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时,来自旋转操作旋钮37的旋转驱动力能够经由连接筒状构件45和弹性构件51被传递至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因而,探头单元3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37和连接筒状构件45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旋转。而且,由于连接筒状构件45和弹性构件51由绝缘材料形成,因此,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与可动筒状构件46之间电绝缘。
如图4所示,在护套主体41(护套单元5)与振子外壳11(振子单元2)之间的连结部处,在可动筒状构件46插入到振子外壳11中的状态下,可动筒状构件46与振子外壳11相卡合。在可动筒状构件46与振子外壳11之间彼此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的旋转被限制。但是,可动筒状构件46能够相对于振子外壳11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
另外,在护套主体41与振子外壳11之间的连结部处,在振子外壳11的外周方向侧设有电连接环53。电连接环53以固定于把手单元4的筒状外壳31的状态设置。在振子外壳11连结于护套主体41(可动筒状构件46)的状态下,振子外壳11的顶端部的外周部与电连接环53相接触,振子外壳11的顶端部的内周部与可动筒状构件46相接触。而且,振子外壳11和护套主体41能够一体地相对于电连接环53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在筒状外壳31与固定把手32之间设有开关配置部55。开关配置部55与筒状外壳31和固定把手32形成为一体。开关配置部55具有与长度轴线C大致垂直的平面部56。平面部56设于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的、固定把手32和可动把手33所在的一侧。另外,平面部56位于比可动把手33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
在平面部56设有作为处理模式输入部的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A、57B。通过按压各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A、57B,进行手术操作者所选择的处理模式的输入操作。在开关配置部55的内部设有开关部58A、开关部58B以及电路板59。通过利用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A的输入操作能够切换开关部58A的开闭状态。同样,通过利用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B的输入操作能够切换开关部58B的开闭状态。
图6是概略性地表示振子外壳11处的电连接状态的图。如图4和图6所示,在筒状外壳31的内部设有3个电信号线61A~61C。电信号线61A借助电路板59上的电路与开关部58A电连接。电信号线61B借助电路板59上的电路与开关部58B电连接。电信号线61C借助电路板59上的电路与开关部58A和开关部58B电连接。电信号线61C是作为开关部58A和开关部58B的地线而共用的公共线。
电连接环53具有第1电连接部62A、第2电连接部62B以及第3电连接部62C。第1电连接部62A与第2电连接部62B之间电绝缘、第2电连接部62B与第3电连接部62C之间电绝缘以及第1电连接部62A与第3电连接部62C之间电绝缘。电信号线61A连接于第1电连接部62A。电信号线61B连接于第2电连接部62B。电信号线61C连接于第3电连接部62C。
另外,振子外壳11具有第1导电部63A、第2导电部63B以及第3导电部63C。第1导电部63A、第2导电部63B以及第3导电部63C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第1导电部63A与第2导电部63B之间电绝缘、第2导电部63B与第3导电部63C之间电绝缘以及第1导电部63A与第3导电部63C之间电绝缘。在振子外壳11连结于可动筒状构件46(护套主体41)的状态下,仅第1导电部63A的顶端部与电连接环53的第1电连接部62A电接触。同样,仅第2导电部63B的顶端部与电连接环53的第2电连接部62B电接触。而且,仅第3导电部63C的顶端部与电连接环53的第3电连接部62C电接触。
在第1导电部63A的基端部连接有电信号线65的一端。在第2导电部63B的基端部连接有电信号线66的一端。在第3导电部63C的基端部连接有电信号线67的一端。电信号线65~电信号线67在经由电缆6的内部之后,它们的另一端连接于电源单元7的控制部10。
如上所述,自开关部58A经由电信号线61A、第1电连接部62A、第1导电部63A、电信号线65直至电源单元7的控制部10形成了第1电信号路径。另外,自开关部58B经由电信号线61B、第2电连接部62B、第2导电部63B、电信号线66直至电源单元7的控制部10形成了第2电信号路径。另外,自开关部58A和开关部58B经由电信号线61C、第3电连接部62C、第3导电部63C、电信号线67直至控制部10形成了接地路径。
通过按压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A,从而开关部58A变为闭合状态,进而利用开关部58A使第1电信号路径与接地路径之间电连接。由此,电信号自开关部58A被传递至电源单元7的控制部10。接着,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超声波产生电流,并且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即,通过按压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A,能够选择第1处理模式。
而且,通过按压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B,从而开关部58B变为闭合状态,进而利用开关部58B使第2电信号路径与接地路径之间电连接。由此,电信号自开关部58B被传递至电源单元7的控制部10。接着,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此时,未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超声波产生电流。即,通过按压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B,能够选择不同于第1处理模式的第2处理模式。
如图6所示,振子外壳11具有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第4导电部63D。第1导电部63A、第2导电部63B、及第3导电部63C均与第4导电部63D之间电绝缘。在第4导电部63D的基端部连接有电信号线69,该电信号线69自电源单元7的高频电流供给部9经由电缆6的内部延伸设置。在振子外壳11连结于可动筒状构件46(护套主体41)的状态下,仅第4导电部63D的顶端部与可动筒状构件46电接触。这样一来,在高频电流供给部9与护套主体41的可动筒状构件46之间借助电信号线69、第4导电部63D传递有高频电流。
如图4所示,护套主体41具有位于旋转操作旋钮37的内周方向侧的固定筒状构件71。固定筒状构件71固定于旋转操作旋钮37,该固定筒状构件71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在固定筒状构件71的顶端部固定有外侧套管(日文:外側チューブ)72的基端部和外侧管(日文:パイプ)73的基端部。外侧套管72位于比外侧管73靠外周方向侧的位置,该外侧套管72形成了护套主体41(护套单元5)的包装。外侧套管72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在比外侧管73靠内周方向侧的位置设有内侧套管(日文:内側チューブ)75。内侧套管75由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其借助固定销76A、76B固定于外侧管73。通过设为以上那样的结构,能够使旋转操作旋钮37与外侧套管72、外侧管73以及内侧套管75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护套主体41具有在径向上设于外侧管73与内侧套管75之间的内侧管77。内侧管77借助连接构件78和连接销79固定于可动筒状构件46的顶端部。内侧管77能够与可动筒状构件46一体地相对于外侧套管72、外侧管73以及内侧套管7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即,内侧管77能够与可动筒状构件46一体地相对于把手单元4和探头单元3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
而且,由于内侧管77固定于可动筒状构件46,因此,旋转操作旋钮37的旋转动作借助可动筒状构件46被传递至内侧管77。因而,内侧管77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37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如上所述,旋转操作旋钮37能够与外侧套管72、外侧管73及内侧套管75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因而,护套主体41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37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而且,内侧管77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在可动筒状构件46与内侧管77之间借助连接构件78和连接销79而传递有高频电流。
如图4所示,护套单元5具有沿着长度轴线C设于内侧套管75的内周方向侧的、作为可动部的可动板81。可动板81贯穿护套主体41(内侧套管75)的内部,该可动板81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可动板81能够相对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和护套主体41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可动板81借助由导电材料形成的中继部82固定于作为移动操作输入部的移动操作杆83。移动操作杆83由绝缘材料形成。移动操作杆83以其能够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37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的方式连结于旋转操作旋钮37。通过使移动操作杆83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37移动,从而可动板81相对于探头主体21和护套主体41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即,能够利用移动操作杆83输入使作为可动部的可动板81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的操作。
另外,移动操作杆83与旋转操作旋钮37以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状态相连结。因此,移动操作杆83和可动板81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37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如上所述,护套主体41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37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因而,护套单元5(护套主体41和可动板81)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37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图7和图8是表示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护套单元5的顶端部及钳部件42的图。在此,图7表示把持生物体组织T并以第1处理模式进行处理的状态,图8表示把持生物体组织T并以第2处理模式进行处理的过程中的状态。如图7和图8所示,外侧套管72、外侧管73、内侧套管75及内侧管77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至护套主体41(护套单元5)的顶端部。如图3所示,在探头主体21的外周部形成有多个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支承构件85。各支承构件85在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方向上以与其他支承构件85分开的方式配置。在探头主体21连结于变幅杆15的状态下,各支承构件85位于超声波振动的波节位置。
利用支承构件85防止可动板81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之间相接触。而且,利用支承构件85防止内侧套管75(护套主体41)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之间相接触。如上所述,由于连接筒状构件45和弹性构件51由绝缘材料形成,因此,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与可动筒状构件46(护套主体41)之间电绝缘。因而,利用连接筒状构件45、弹性构件51以及支承构件85使护套单元5(护套主体41和可动板81)与探头单元3(探头主体21)之间电绝缘。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护套主体41的顶端部(外侧套管72的顶端部和外侧管73的顶端部)借助连接螺钉87安装有钳部件42。钳部件42能够以连接螺钉87为中心相对于护套主体41转动。另外,内侧管77的顶端部借助连接销89连结于钳部件42。在内侧管77与钳部件42之间借助连接销89传递有高频电流。这样一来,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经由电信号线69、第4导电部63D、可动筒状构件46、内侧管77直至钳部件42能够传递有高频电流。图9是表示钳部件42的结构的图,图10是图9中的X-X线剖视图。此外,在图10中,还一并示出了探头主体21(探头导电部23)。
如图9和图10所示,钳部件42具有安装于护套主体41的钳部件主体91。钳部件主体91由导电材料形成。在钳部件主体91借助连接销92连结有钳部件导电部93。自护套主体41的内侧管77传递至钳部件42的高频电流经由钳部件主体91被传递至钳部件导电部93。通过经由护套主体41(护套单元5)将高频电流传递至钳部件导电部93,能够使钳部件导电部93具有与第1电位E1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E2。
在钳部件导电部93安装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作为绝缘抵接构件的衬垫构件95。衬垫构件95具有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而且,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且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在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的两侧,由钳部件导电部93形成有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上,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相对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倾斜。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具有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探头垂直相对面102。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大致平行,且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相对。而且,当在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与钳部件42之间不存在血管(生物体组织)等把持对象的状态、且像后述那样地使移动操作杆83位于第1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使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闭合时,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与探头导电部23的探头垂直相对面102相抵接。即,在使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闭合的状态下,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能够与探头导电部23相抵接。
另外,在探头垂直相对面102的两侧,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且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由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形成了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103B。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大致平行,探头倾斜相对面103B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大致平行。而且,当在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与钳部件42之间不存在血管(生物体组织)等把持对象的状态、且像后述那样地使移动操作杆83位于第1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使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闭合时,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之间始终形成有间隙、以及探头倾斜相对面103B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之间始终形成有间隙。即,在不存在血管(生物体组织)等把持对象的状态下使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闭合、并使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与探头导电部23(探头垂直相对面102)相抵接的情况下,钳部件导电部93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具有间隙。
图11和图12是表示旋转操作旋钮37的内部结构的图。图11表示的是第1处理模式,图12表示的是第2处理模式。另外,图13是图7中的13-13线剖视图,图14是图8中的14-14线剖视图。如图11所示,在第1处理模式中,移动操作杆83位于第1操作位置。此时,可动板81和中继部82不与内侧管77接触。因而,可动板81与内侧管77之间电绝缘,高频电流未传递至可动板81。
在可动板81的顶端部设有移动导电部101。在第1处理模式中,通过使移动操作杆83移动至第1操作位置的操作,从而如图7所示,移动导电部101收纳在护套主体41的内部。即,移动导电部101位于比钳部件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
而且,在第1处理模式中,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超声波产生电流。因此,由超声波振子12产生超声波振动,且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另外,在第1处理模式中,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因此,高频电流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从而探头导电部23成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另外,高频电流被传递至钳部件42的钳部件导电部93,从而钳部件导电部93具有第2电位E2。此时,由于高频电流未被传递至可动板81,因此,移动导电部101不发挥电极的作用。
因而,在第1处理模式中,仅钳部件导电部93作为具有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发挥作用。在第1处理模式中,在把持有生物体组织T的状态下,第1电极部25(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103B)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之间的距离为第1距离D1。即,在第1处理模式中,在具有第1距离D1的状态下对生物体组织T实施高频处理。
如图12所示,在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操作杆83自第1操作位置向顶端方向侧移动并位于第2操作位置。此时,中继部82与内侧管77相抵接。因而,可动板81与内侧管77之间电连接,高频电流传递至可动板81。通过高频电流传递至可动板81,从而移动导电部101具有第2电位E2。
如图8和图14所示,在第2处理模式中,通过移动操作杆83移动至第2操作位置的操作,移动导电部10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钳部件42)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第1电极部25)之间。移动导电部101具有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可动部相对面106。在移动操作杆83位于第2操作位置的第2处理模式中,可动部相对面106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大致平行,并且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相对。在此,在把持有生物体组织T的状态下的可动部相对面106(移动导电部101)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第1电极部25)之间的距离为小于第1距离D1的第2距离D2。
在第2处理模式中,未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超声波产生电流,而是仅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因此,超声波振子12不产生超声波振动。另外,高频电流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另外,高频电流被传递至钳部件42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导电部93具有第2电位E2。此时,由于高频电流被传递至可动板(可动部)81,因此,移动导电部101也具有第2电位E2。
因而,在第2处理模式中,钳部件导电部93和移动导电部101作为具有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发挥作用,移动导电部101成为第2电极部105的一部分。因此,在第2处理模式中,在把持有生物体组织T的状态下,第1电极部25(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与第2电极部105的移动导电部101(可动部相对面106)之间的距离为小于第1距离D1的第2距离D2。即,在第2处理模式中,能够以具有小于第1距离D1的第2距离D2的状态对生物体组织T实施高频处理。如上所述,移动操作杆(移动操作输入部)83成为了能够使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的电极间距离变更单元,其中,第1距离D1是指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第2距离D2是指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即,利用移动操作杆83改变2个电极部(第1电极部25和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另外,在第2处理模式中,超声波振动未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而是仅高频电流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25和第2电极部105。在第2处理模式中,通过缩小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能够对生物体组织T进行充分的高频处理(例如使生物体组织T凝结)。
图15是图4中的15-15线剖视图。如图4和图15所示,可动把手33借助支点销111安装于筒状外壳31。可动把手33以支点销111为中心相对于筒状外壳31转动。另外,可动把手33具有臂部112A、112B。在臂部112A设有朝向内周方向突出的卡合突起113A,在臂部112B设有朝向内周方向突出的卡合突起113B。
在可动筒状构件46的外周方向侧配设有滑动构件115。在滑动构件115上沿着绕长度轴线的方向形成有朝向内周方向凹陷的卡合槽116。通过卡合突起113A、113B卡合于卡合槽116,从而可动把手33安装于滑动构件115。滑动构件115能够与可动筒状构件46(护套主体41)一体地相对于可动把手33和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滑动构件115由绝缘材料形成。因而,可动筒状构件46(护套主体41)与可动把手33之间电绝缘。
另外,在可动筒状构件46的外周方向侧设有止挡件118和作为弹性构件的螺旋弹簧117。螺旋弹簧117的一端连接于滑动构件115的顶端,螺旋弹簧117的另一端连接于可动筒状构件46。螺旋弹簧117在自然状态下的长度为L0。在钳部件42未与把持对象或移动导电部101接触的情况下,螺旋弹簧117以从自然状态开始收缩了位移量x0后的基准状态安装在可动筒状构件46与滑动构件115之间。因此,在钳部件42未与把持对象或移动导电部101接触的情况下,将螺旋弹簧117的弹性系数设为k0,自螺旋弹簧117施加于可动筒状构件46的弹性力的大小为k0x0。另外,利用止挡件118限制了滑动构件115向基端方向移动。
在第1处理模式中在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与钳部件42之间把持把持对象时、或在第2处理模式中在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与移动导电部101之间把持把持对象时,使可动把手33相对于固定把手32进行闭合的动作。由此,可动把手33以支点销111为中心转动,滑动构件115、可动筒状构件46以及内侧管77以一体的方式沿着长度轴线C向顶端方向移动。此时,螺旋弹簧117未从基准状态收缩,自螺旋弹簧117施加于可动筒状构件46的弹性力还是k0x0未发生变化。通过使内侧管77向顶端方向移动,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进行闭合的动作。
而且,在第1处理模式中钳部件42与生物体组织T等把持对象接触的情况下,或在第2处理模式中钳部件42与移动导电部101接触的情况下,钳部件42的闭合动作暂时停止。因此,可动筒状构件46和内侧管77向顶端方向的移动暂时停止。当在该状态下进一步使可动把手33相对于固定把手32进行闭合的动作时,滑动构件115相对于可动筒状构件46向顶端方向移动。
通过滑动构件115相对于可动筒状构件46的移动,螺旋弹簧117从基准状态进一步收缩。若将螺旋弹簧117的从基准状态变化的位移量(收缩量)记作x,则在螺旋弹簧117从基准状态进一步收缩后时自螺旋弹簧117施加于可动筒状构件46的弹性力为k0(x0+x),该弹性力大于基准状态下的弹性力k0x0。通过自螺旋弹簧117对可动筒状构件46施加比基准状态下的弹性力k0x0大的弹性力k0(x0+x),能够使处于暂时停止状态的可动筒状构件46和内侧管77进一步向顶端方向移动。由此,与把持对象或移动导电部101接触的钳部件42进一步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闭合。因而,与螺旋弹簧117呈基准状态时的情况相比,在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或在移动导电部101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把持把持对象的把持力有所增加。
从在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之间、或在移动导电部101与探头导电部23之间把持有把持对象的状态使可动把手33相对于固定把手32进行张开动作时,滑动构件115相对于可动筒状构件46向基端方向移动。由此,螺旋弹簧117伸长而变成基准状态。而且,滑动构件115、可动筒状构件46以及内侧管77以一体的方式沿着长度轴线C向基端方向移动。通过内侧管77向基端方向移动,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进行张开动作。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使用把持处理装置1以第1处理模式进行处理时,手术操作者将作为移动操作输入部的移动操作杆83移动至第1操作位置。由此,移动导电部101被收纳在护套主体41的内部,并位于比钳部件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使可动把手33相对于固定把手32进行闭合的动作。由此,根据上述原理可知,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的探头导电部23进行闭合的动作,从而在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把持血管等把持对象。
然后,手术操作者按压作为处理模式输入部的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A,从而开关部58A变为闭合状态。由此,利用开关部58A使第1电信号路径与接地路径之间电连接,电信号自开关部58A传递至电源单元7的控制部10。接着,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超声波产生电流,并且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
通过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经由电信号线13A、13B将电流供给至超声波振子12,从而在超声波振子12产生超声波振动。然后,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利用由探头单元3的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量,使被把持在探头导电部23(探头主体21的顶端部)与钳部件42之间的把持对象凝结、或将该把持对象切开。
另外,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了的高频电流经由电信号线17、超声波振子12、变幅杆15、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
另外,高频电流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经由电信号线69、第4导电部63D、可动筒状构件46、内侧管77及钳部件42被传递至钳部件导电部9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从而钳部件导电部93具有与第1电位E1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E2。在移动操作杆83位于第1操作位置时,可动板81与可动筒状构件46之间电绝缘。因此,高频电流未被传递至可动板81,移动导电部101不作为电极发挥作用。因而,在第1处理模式中,仅钳部件导电部93作为具有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发挥作用。
由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具有第1电位E1,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具有第2电位E2,因此,高频电流通入至被把持在探头导电部23与钳部件42之间的把持对象。由此,使生物体组织T等把持对象变性,进而促进其凝结。
在第1处理模式中,由于移动导电部101位于比钳部件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因此,第1电极部25的探头导电部23(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103B)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之间的距离为第1距离D1。此外,即使在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进行超声波振动的状态下,第1距离D1也具有使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钳部件导电部93)之间不接触的距离。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把持处理装置1因短路(shortcircuit)而引起的故障。另外,在第1处理模式中,探头主体21进行超声波振动。因此,在使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闭合的状态下能够抵接于探头导电部23的衬垫构件95因第1处理模式下的处理而产生磨损。因此,即使在衬垫构件95因第1处理模式中的处理而产生些许磨损的情况下,第1距离D1也具有从开始使用把持处理装置1时使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与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之间不接触的距离。
在使用把持处理装置1以第2处理模式进行处理时,手术操作者将作为移动操作输入部的移动操作杆83移动至第2操作位置。由此,移动导电部10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钳部件42)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第1电极部25)之间。
在该状态下,使可动把手33相对于固定把手32进行闭合的动作。由此,根据上述原理可知,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的探头导电部23进行闭合的动作,从而能够在移动导电部101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把持血管等把持对象。此时,通过使钳部件42与移动导电部101接触,移动导电部101被钳部件42向钳部件42的闭合方向按压。由此,把持对象被夹持在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与移动导电部101之间,从而把持把持对象。
然后,手术操作者按压作为处理模式输入部的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B,从而开关部58B变为闭合状态。由此,利用开关部58B使第2电信号路径与接地路径之间电连接,电信号自开关部58B传递至电源单元7的控制部10。然后,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此时,未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电流。
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了的高频电流经由电信号线17、超声波振子12、变幅杆15、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
另外,高频电流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经由电信号线69、第4导电部63D、可动筒状构件46、内侧管77以及钳部件42被传递至钳部件导电部9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钳部件导电部93具有与第1电位E1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E2。
在移动操作杆83位于第2操作位置时,可动板81与内侧管77(可动筒状构件46)之间电连接。因此,高频电流传递至可动板81,从而移动导电部101作为具有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发挥作用。因而,在第2处理模式中,钳部件导电部93和移动导电部101作为具有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发挥作用,移动导电部101成为第2电极部105的一部分。另外,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未被传递有超声波振动,而是仅高频电流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25和第2电极部105。
由于第1电极部25(探头导电部23)具有第1电位E1,第2电极部105(钳部件导电部93和移动导电部101)具有第2电位E2,因此,被把持在探头导电部23与移动导电部101之间的把持对象也被通入高频电流。由此,能够使生物体组织T等把持对象变性,对把持对象进行凝结。
在第2处理模式中,由于移动导电部101(钳部件42)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42与第1电极部25之间,因此,第1电极部25的探头导电部23(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与第2电极部105的移动导电部101(可动部相对面106)之间的距离为第2距离D2。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即,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由于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在第2处理模式中促进了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体组织T(把持对象)变性。因而,利用高频电流使把持对象凝结的性能提高,因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防止把持对象的凝结性能降低。由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稳定地封闭把持对象(生物体组织)。
另外,在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0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之间。而且,把持对象被把持在移动导电部101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探头导电部23的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另外,移动导电部101的可动部相对面106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大致平行,且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相对。由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和可动部相对面106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因此,把持被把持在移动导电部101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的把持对象的把持力变大。通过使把持力变大,利用高频电流使把持对象凝结的性能进一步提高。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封闭把持对象(生物体组织)。
因此,上述结构的把持处理装置1发挥以下的效果。即,在把持处理装置1的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0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因此,第1电极部25的探头导电部23(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与第2电极部105的移动导电部101(可动部相对面106)之间的距离变为第2距离D2。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即,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由于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在第2处理模式中促进了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体组织T(把持对象)的变性。因而,利用高频电流使把持对象凝结的性能提高,因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能够防止把持对象的凝结性能降低。由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能够稳定地封闭把持对象(生物体组织)。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0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之间,移动导电部101的可动部相对面106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第1变形例,如图16所示,在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01也可以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设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之间。此外,在图16中,省略对被把持在钳部件42与探头主体21(探头导电部23)之间的生物体组织T进行图示。
在本变形例中,移动导电部101具有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和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大致平行的可动部相对面121。可动部相对面121不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在第2处理模式中,可动部相对面121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相对。
在本变形例的第1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01位于比钳部件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因此,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之间的距离(探头倾斜相对面103B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之间的距离)为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探头导电部23)与第2电极部105(钳部件导电部93)之间的第1距离D1。在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0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之间。因此,可动部相对面121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之间的距离为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探头导电部23)与第2电极部105(移动导电部101)之间的第2距离D2。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也小于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由于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在第2处理模式中促进了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体组织T(把持对象)的变性。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移动操作杆83沿着长度轴线C在第1操作位置与第2操作位置之间移动的操作来使可动板81移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第2变形例,如图17和图18所示,也可以设有移动操作按钮122作为移动操作输入部。移动操作按钮122由绝缘材料形成,其以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37的、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的旋转被限制了的状态安装于旋转操作旋钮37。在移动操作按钮122的内周方向侧与移动操作按钮122一体地设有由导电材料形成的中继部123。
在内侧套管75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之间设有可动板(可动部)81。可动板81设为能够相对于探头主体21和护套主体41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可动板81与探头主体21之间利用支承构件85而电绝缘。在中继部123设有按钮侧倾斜面125A。另外,在可动板81的基端部设有与按钮侧倾斜面125A平行的板侧倾斜面125B。
在旋转操作旋钮37的内周部设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向内周方向突出的突起部127。突起部127位于比可动板81的基端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突起部127与可动板81之间设有作为施力构件的弹簧构件128。弹簧构件128的一端连接于可动板81的基端,其另一端连接于突起部127。可动板81被弹簧构件128向基端方向施力。
如图17所示,在第1处理模式中,手术操作者未按压移动操作按钮122,移动操作按钮122位于第1操作位置。此时,中继部123的按钮侧倾斜面125A与可动板81的板侧倾斜面125B之间呈未抵接的状态、或呈局部相接触的状态。因此,可动板81未被中继部123按压。另外,可动板81被弹簧构件128向基端方向施力。因而,设于可动板81的顶端部的移动导电部101被收纳在护套主体41的内部,移动导电部101位于比钳部件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
如图18所示,在第2处理模式中,通过手术操作者向内周方向按压移动操作按钮122,移动操作按钮122从第1操作位置移动至第2操作位置。由此,中继部123的按钮侧倾斜面127A与可动板81的板侧倾斜面127B相抵接。此时,可动板81被中继部123向顶端方向按压。由此,可动板81克服来自弹簧构件128的施力而向顶端方向移动。因而,设于可动板81的顶端部的移动导电部10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
以上,根据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可知,使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小于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的结构并不限定于第1实施方式。即,只要是以下这样即可:可动部(可动板81)以被插入到护套主体41的内部的状态设置,且可动部(可动板81)能够相对于探头主体21和护套主体41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而且,只要是以下这样即可:在可动部(可动板81)的顶端部设有移动导电部101,并设有用于输入使可动部移动的操作的移动操作输入部(移动操作杆83或移动操作按钮122)。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移动操作输入部进行的操作,从而在第1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01位于比钳部件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另外,通过利用移动操作输入部进行的操作,从而在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0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42与第1电极部25之间。另外,在第2处理模式中,通过经由可动部(可动板81)来传递高频电流,从而移动导电部101作为第2电极部105的至少一部分发挥作用。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9至图22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是通过将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按照以下方式变形后而得到的。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9和图20是表示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和钳部件42的结构的图。图19表示把持生物体组织T并以第1处理模式进行处理的状态,图20表示把持生物体组织T并以第2处理模式进行处理的状态。如图19和图20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探头单元3的探头主体21的顶端部设有探头导电部23。
图21和图22是表示旋转操作旋钮37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1表示的是第1处理模式,图22表示的是第2处理模式。如图21和图22所示,贯穿护套主体41的探头单元3具有沿着长度轴线C设于内侧套管75的内周方向侧的、作为可动部的可动板131。可动板131由金属等导电材料形成。可动板131能够相对于探头主体21和护套主体41(护套单元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可动板131与护套主体41(内侧管77)之间利用内侧套管75而电绝缘。另外,探头主体21与护套主体41之间利用支承构件85和内侧套管75而电绝缘。因而,探头单元3与护套单元5之间电绝缘。
可动板131借助由导电材料形成的中继部132固定于作为移动操作输入部的移动操作按钮133。移动操作按钮133由绝缘材料形成。移动操作按钮133以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37的、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的旋转被限制了的状态连结于旋转操作旋钮37。另外,对中继部132的表面的一部分进行了绝缘喷涂处理而形成了绝缘层部135。通过设有绝缘层部135,能够始终防止内侧管77与中继部132之间接触。由此,可动板131与内侧管77(护套单元5)之间始终绝缘。在中继部132设有板侧倾斜面137A。而且,在护套主体41的内侧套管75的基端部设有与板侧倾斜面137A平行的护套侧倾斜面137B。
在旋转操作旋钮37的内周部设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向内周方向突出的突起部138。突起部138位于比中继部13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突起部138与中继部132之间设有作为施力构件的弹簧构件139。弹簧构件139的一端连接于绝缘层部135,其另一端连接于突起部138。中继部132和可动板131被弹簧构件139向基端方向施力。
通过利用移动操作按钮133进行的操作,从而可动板131相对于探头主体21和护套主体41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即,利用移动操作按钮133输入使作为可动部的可动板131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的操作。
如图21所示,在第1处理模式中,手术操作者未按压移动操作按钮133,移动操作按钮133位于第1操作位置。此时,中继部132的板侧倾斜面137A与内侧套管75的护套侧倾斜面137B相抵接。另外,可动板131被弹簧构件139向基端方向施力。在可动板131的顶端部设有移动导电部141。在移动操作按钮133位于第1操作位置的第1处理模式中,由于可动板131被向基端方向施力,因此,移动导电部141被收纳在护套主体41的内部。即,移动导电部141位于比钳部件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参照图19)。
而且,当移动操作按钮133位于第1操作位置时,可动板131和中继部132不与探头主体21相接触。因而,可动板131与探头主体21之间电绝缘,从而自探头主体21向可动板131未传递有高频电流。
如图19所示,探头导电部23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以及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103B。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能够使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
另外,在钳部件42由钳部件导电部93形成了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平行的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探头垂直相对面102在第1处理模式中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相对。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且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在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的一侧,由衬垫构件95形成了第1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43A。另外,在宽度方向上,在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的另一侧,由钳部件导电部93形成了第2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43B。第1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43A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大致平行,且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相对。另外,第2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43B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B大致平行,且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B相对。
当在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与钳部件42之间不存在血管(生物体组织)等把持对象的状态、且移动操作按钮133位于第1操作位置的状态下,在使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闭合时,第1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43A与探头导电部23的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抵接。即,在使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的闭合的状态下,第1钳部件倾斜相对面(抵接部)143A能够与探头导电部23相抵接。在使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闭合的状态下,探头倾斜相对面103B与第2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43B之间始终形成有间隙、以及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之间始终形成有间隙。即,在衬垫构件(绝缘抵接构件)95的第1钳部件倾斜相对面(抵接部)143A与探头导电部23(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相抵接的状态下,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和第2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43B)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具有间隙。
如图19所示,在第1处理模式中,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超声波产生电流。因此,由超声波振子12产生超声波振动,且该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另外,在第1处理模式中,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因此,高频电流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从而探头导电部23具有第1电位E1。另外,高频电流被传递至钳部件42的钳部件导电部93,从而钳部件导电部93成为具有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此时,高频电流未被传递至可动板131,因此,移动导电部141不作为电极发挥作用。
因而,在第1处理模式中,仅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在第1处理模式中,第1电极部25的探头导电部23(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之间的距离为第1距离D1。
如图22所示,在第2处理模式中,通过手术操作者向内周方向按压移动操作按钮133,从而移动操作按钮133从第1操作位置移动至第2操作位置。由此,中继部132的板侧倾斜面137A在内侧套管75的护套侧倾斜面137B上滑动。由此,可动板131克服来自弹簧构件139的施力而向顶端方向移动。在此,在移动操作按钮133位于第2操作位置时,可动板131与探头主体21相接触。因而,可动板131与探头主体21之间电连接,从而高频电流从探头主体21传递至可动板131。通过高频电流传递至可动板131,从而移动导电部141具有第1电位E1。
如图20所示,在第2处理模式中,通过将移动操作按钮133移动至第2操作位置的操作,从而移动导电部14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钳部件42)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探头导电部23)之间。移动导电部141具有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可动部相对面145。在移动操作按钮133位于第2操作位置的第2处理模式中,可动部相对面145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平行,且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相对。可动部相对面145(移动导电部141)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为比第1距离D1小的第2距离D2。
在第2处理模式中,未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超声波产生电流,而仅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因此,超声波振子12不产生超声波振动。另外,高频电流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从而探头导电部23具有第1电位E1。另外,高频电流被传递至钳部件42的钳部件导电部93,从而钳部件导电部93成为具有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此时,由于高频电流自探头主体21被传递至可动板(可动部)131,因此,移动导电部141也具有第1电位E1。
因而,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和移动导电部141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移动导电部141成为第1电极部25的一部分。因此,在第2处理模式中,第1电极部25的移动导电部141(可动部相对面145)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之间的距离为比第1距离D1小的第2距离D2。
如上所述,移动操作按钮(移动操作输入部)133成为用于使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的电极间距离变更单元,其中,第1距离D1是指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第2距离D2是指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而且,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和移动导电部141(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未被传递有超声波振动,而是仅高频电流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25和第2电极部105。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使用把持处理装置1以第1处理模式进行处理时,手术操作者将作为移动操作输入部的移动操作按钮133移动至第1操作位置。由此,移动导电部141被收纳在护套主体41的内部,且位于比钳部件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使可动把手33相对于固定把手32进行闭合的动作。由此,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述,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的探头导电部23进行闭合的动作,从而将血管等把持对象把持在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之间。
然后,手术操作者按压作为处理模式输入部的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A,从而使开关部58A变为闭合状态。由此,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超声波产生电流,并且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之后,由超声波振子12产生超声波振动,且该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利用由探头单元3的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量,能够使被把持在探头导电部23(探头主体21的顶端部)与钳部件42之间的把持对象凝结、或将把持对象切开。
另外,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了的高频电流经由电信号线17、超声波振子12、变幅杆15、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从而探头导电部23具有第1电位E1。另外,高频电流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经由电信号线69、第4导电部63D、可动筒状构件46、内侧管77及钳部件42被传递至钳部件导电部9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钳部件导电部93作为具有与第1电位E1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发挥作用。
在移动操作杆83位于第1操作位置时,可动板131与探头主体21之间电绝缘。因此,高频电流未被传递至可动板131,移动导电部141不作为电极发挥作用。因而,在第1处理模式中,仅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由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具有第1电位E1,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具有第2电位E2,因此,对被把持在探头导电部23与钳部件42之间的把持对象通入高频电流。由此,能够使生物体组织T等把持对象变性,促进把持对象凝结。
在使用把持处理装置1以第2处理模式进行处理时,手术操作者将作为移动操作输入部的移动操作按钮133移动至第2操作位置。由此,移动导电部14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钳部件42)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探头导电部23)之间。
在该状态下,使可动把手33相对于固定把手32进行闭合的动作。由此,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述,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的探头导电部23进行闭合的动作,从而将血管等把持对象把持在移动导电部141与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之间。此时,把持对象夹持在移动导电部141与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之间,从而把持对象被把持。
然后,手术操作者按压作为处理模式输入部的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B,从而使开关部58B变为闭合状态。由此,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此时,未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电流。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来的高频电流经由电信号线17、超声波振子12、变幅杆15、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通过被传入高频电流,从而探头导电部23具有第1电位E1。而且,高频电流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经由电信号线69、第4导电部63D、可动筒状构件46、内侧管77以及钳部件42被传递至钳部件导电部9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钳部件导电部93作为具有与第1电位E1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发挥作用。
在移动操作按钮133位于第2操作位置时,可动板131与探头主体21之间电连接。因此,高频电流被传递至可动板131,从而移动导电部141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因而,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和移动导电部141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移动导电部141成为第1电极部25的一部分。另外,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和移动导电部141(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未被传递有超声波振动,而是仅高频电流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25和第2电极部105。
由于第1电极部25(探头导电部23和移动导电部141)具有第1电位E1,第2电极部105(钳部件导电部93)具有第2电位E2,因此,能够对被把持在移动导电部141与钳部件42之间的把持对象通入高频电流。由此,能够使生物体组织T等把持对象变性,使把持对象凝结。
在第2处理模式中,由于移动导电部14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之间,因此,第1电极部25的移动导电部141(可动部相对面145)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之间的距离变为第2距离D2。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即,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由于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在第2处理模式中促进了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体组织T(把持对象)的变性。因而,利用高频电流使把持对象凝结的性能提高,因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防止把持对象的凝结性能降低。由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能够稳定地封闭把持对象(生物体组织)。
另外,在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4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钳部件导电部93)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之间。而且,把持对象被把持在移动导电部141与钳部件42(第2电极部105)之间。钳部件导电部93的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另外,移动导电部141的可动部相对面145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平行,且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相对。由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和可动部相对面145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因此,把持被把持在移动导电部141与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把持对象的把持力变大。通过使把持力变大,从而利用高频电流使把持对象凝结的性能进一步提高。由此,能够进一步稳定地封闭把持对象(生物体组织)。
因此,上述结构的把持处理装置1发挥以下的效果。即,在把持处理装置1的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4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之间。因此,第1电极部25的移动导电部141(可动部相对面145)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之间的距离变为第2距离D2。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即,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由于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在第2处理模式中促进了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体组织T(把持对象)的变性。因而,利用高频电流使把持对象凝结的性能提高,因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能够防止把持对象的凝结性能降低。由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能够稳定地封闭把持对象(生物体组织)。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4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42(钳部件导电部93)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之间,移动导电部141的可动部相对面145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变形例也可以应用图23所示的结构。此外,在图23中,省略对被把持在钳部件42与探头主体21(探头导电部23)之间的生物体组织T的图示。
如图23所示,在本变形例中,钳部件42是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其具有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以及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即,钳部件导电部93和衬垫构件(绝缘抵接构件)95的位置关系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
而且,在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4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设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之间。在本变形例中,移动导电部141具有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和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大致平行的可动部相对面147。可动部相对面147不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在第2处理模式中该可动部相对面147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相对。
对于本变形例,也是在第1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41位于比钳部件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因此,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之间的距离(探头倾斜相对面103B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之间的距离)为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探头导电部23)与第2电极部105(钳部件导电部93)之间的第1距离D1。在第2处理模式中,移动导电部141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之间。因此,可动部相对面147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之间的距离成为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移动导电部141)与第2电极部105(钳部件导电部93)之间的第2距离D2。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中,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也小于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由于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在第2处理模式中促进了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体组织T(把持对象)的变性。但是,本变形例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移动导电部141未设有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可动部相对面145。因此,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本变形例的第2处理模式中的把持把持对象的力降低。
以上,根据变形例可知,使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小于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的结构并不限定于第2实施方式。即,只要是设于探头单元3的可动部(可动板131)能够相对于探头主体21和护套主体41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即可。而且,只要是以下这样即可:在可动部(可动板131)的顶端部设有移动导电部141,并设有输入使可动部移动的操作的移动操作输入部(移动操作按钮133)。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移动操作输入部进行的操作,从而使移动导电部141在第1处理模式中位于比钳部件4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而且,通过利用移动操作输入部进行的操作,从而使移动导电部141在第2处理模式中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位于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之间。另外,在第2处理模式中,通过经由可动部(可动板131)来传递高频电流,移动导电部141作为第1电极部25的至少一部分发挥作用。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4至图30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是通过将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按照以下方式变形而得到的。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24和图25是表示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和钳部件42的结构的图。图24表示的是第1处理模式,图25表示的是第2处理模式。如图24和图25所示,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未设有可动部(可动板81、131)。因而,通过经由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来传递高频电流,从而仅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而且,通过经由护套主体41(护套单元5)来传递高频电流,仅钳部件导电部93作为具有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发挥作用。钳部件42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钳部件同样的结构,其具有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以及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
如图24所示,探头导电部23具有: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51A;以及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51B,其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51A隔开大致90°的角度的方式设置。在第1处理模式中,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51A配置为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即,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平行)。在第1处理模式中,衬垫构件95的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能够与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51A抵接。
在第1处理模式中,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且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在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51A的一侧设有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52A。另外,在宽度方向上,在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51A的另一侧设有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设于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51A与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51B之间。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52A隔开大致90°的角度的方式设置。
在第1处理模式中,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52A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大致平行,且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相对。而且,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大致平行,且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相对。即,由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52A和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形成了在第1处理模式中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对的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
在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与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51A(探头导电部23)抵接的状态下,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第1电极部25)与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之间形成有间隙。在第1处理模式中,第1电极部25的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52A和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之间的距离为第1距离D1。因而,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以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隔第1距离D1的状态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对。
如图25所示,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探头单元3)以从第1处理模式相对于钳部件42和护套单元5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90°的旋转角度之后的状态配置。因此,在第2处理模式中,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51B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即,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平行)地配置。在第2处理模式中,衬垫构件95的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能够与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51B抵接。
在第2处理模式中,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且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在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51B的一侧设有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而且,在宽度方向上,在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51B的另一侧设有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52C。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52C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隔开大致90°的角度的方式设置,而且,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52C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52A隔开大致180°的角度的方式设置。
在第2处理模式中,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大致平行,且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相对。另外,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52C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大致平行,且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相对。即,由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和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52C形成了在第2处理模式中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对的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由于各探头倾斜相对面152A~探头倾斜相对面152C以上述方式配置,因此,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隔开大致90°的角度的方式配置。
在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与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51B(探头导电部23)抵接的状态下,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第1电极部25)与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之间形成有间隙。在第2处理模式中,第1电极部25的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和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52C)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之间的距离为比第1距离D1小的第2距离D2。因而,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以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隔比第1距离D1小的第2距离D2的状态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对。
图26和图27是表示旋转操作旋钮37的内部结构的图。图28是图26中的28-28线剖视图,图29是图27中的29-29线剖视图。图26和图28表示的是以第1处理模式进行处理时、且探头单元3和护套单元5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
如图26和图2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有卡合销47A、47B。而且,在可动筒状构件46设有贯通孔48A、48B,在连接筒状构件45设有卡合凹部49A、49B。在连接筒状构件45除了设有卡合凹部49A、49B之外还设有2个卡合凹部49C、49D。卡合凹部49C、49D以彼此相对于对方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隔开大致180°的角度的状态设置。而且,各卡合凹部49C、49D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卡合凹部49A隔开大致90°的角度的状态设置。
卡合销47A固定于作为旋转状态切换部的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卡合销47B固定于作为旋转状态切换部的旋转状态切换杆161B。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161B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彼此相隔一定距离。各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161B以通过手术操作者的操作而能够在第1操作位置与第2操作位置之间移动的状态安装于旋转操作旋钮37。
在第1处理模式、且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各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161B位于第1操作位置。此时,卡合销47A贯穿贯通孔48A,并卡合于卡合凹部49A。另外,卡合销47B贯穿贯通孔48B,并卡合于卡合凹部49B。通过使各卡合销47A、47B卡合于它们各自所对应的卡合凹部49A、49B,从而连接筒状构件45固定于旋转操作旋钮37。另外,通过使各卡合销47A、47B贯穿它们各自所对应的贯通孔48A、48B,能够将可动筒状构件46和旋转操作旋钮37限制为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状态。通过设为以上那样的结构,连接筒状构件45和可动筒状构件46(护套单元5和钳部件42)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37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另外,在使旋转操作旋钮37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时,来自旋转操作旋钮37的旋转驱动力经由连接筒状构件45和弹性构件51被传递至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因而,探头单元3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37和连接筒状构件45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旋转。如上所述,在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利用作为旋转操作输入部的旋转操作旋钮37输入使探头单元3、护套单元5以及钳部件42以一体的方式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操作。即,在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护套单元5和探头单元3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图27和图29表示的是护套单元5和探头单元3彼此能够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在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通过手术操作者的操作,从而各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161B从第1操作位置移动至第2操作位置。此时,卡合销47A虽然已插入到贯通孔48A中,但未与卡合凹部49A~卡合凹部49D中的任一者相卡合。另外,卡合销47B虽然已插入到贯通孔48B中,但未与卡合凹部49A~卡合凹部49D中的任一者相卡合。由于各卡合销47A、47B未与卡合凹部49A~卡合凹部49D中的任一者相卡合,因此,连接筒状构件45未固定于旋转操作旋钮37。因而,连接筒状构件45和旋转操作旋钮37彼此能够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另一方面,各卡合销47A、47B已插入到它们各自所对应的贯通孔48A、48B中。因此,可动筒状构件46和旋转操作旋钮37被限制为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状态。因而,可动筒状构件46(护套单元5和钳部件42)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37一体地相对于筒状外壳31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在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连接筒状构件45未固定于旋转操作旋钮37。因此,在使旋转操作旋钮37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时,来自旋转操作旋钮37的旋转驱动力未被传递至连接筒状构件45。因而,旋转操作旋钮37的旋转操作未被传递至固定于连接筒状构件45的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即,探头单元3和旋转操作旋钮37彼此能够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在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利用作为旋转操作输入部的旋转操作旋钮37输入使护套单元5和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单元3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操作。即,在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护套单元5和探头单元3彼此能够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图30是表示第2处理模式中的旋转操作旋钮37、护套单元5以及连接筒状构件45的连结状态的图。如图30所示,在第2处理模式中,连接筒状构件45以从第1处理模式开始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37和可动筒状构件46(护套单元5)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90°的旋转角度之后的状态配置。此时,探头单元3和护套单元5为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
在第2处理模式、且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各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161B位于第1操作位置。此时,与第1处理模式同样,卡合销47A贯穿贯通孔48A,卡合销47B贯穿贯通孔48B。但是,与第1处理模式不同的是,卡合销47A与卡合凹部49C相卡合,卡合销47B与卡合凹部49D相卡合。因此,连接筒状构件45以从第1处理模式开始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37和护套单元5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90°的旋转角度之后的状态固定于旋转操作旋钮37。
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在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和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这两种状态下借助弹性构件51固定于连接筒状构件45。因而,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单元3为从第1处理模式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37和护套单元5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90°之后的状态。由此,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以从第1处理模式相对于钳部件42和护套单元5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90°的旋转角度之后的状态配置(参照图24和图25)。
如上所述,旋转状态切换杆(旋转状态切换部)161A、161B及旋转操作旋钮(旋转操作输入部)37成为了用于使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的电极间距离变更单元,其中,第1距离D1是指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第2距离D2是指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此外,既可以像上述那样地通过利用旋转操作旋钮37进行操作来改变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的、探头单元3和护套单元5彼此相对于对方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的角度位置,也可以通过直接使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来实现上述角度位置的改变。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理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在使用把持处理装置1以第1处理模式进行处理时,作为旋转状态切换部的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161B位于第1操作位置。而且,卡合销47A与卡合凹部49A相卡合,卡合销47B与卡合凹部49B相卡合。由此,探头单元3和护套单元5成为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可动把手33相对于固定把手32进行闭合的动作。由此,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述,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的探头导电部23进行闭合的动作,从而将血管等把持对象把持在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之间。
然后,手术操作者按压作为处理模式输入部的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A,从而使开关部58A变为闭合状态。由此,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超声波产生电流,并且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然后,由超声波振子12产生超声波振动,且该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利用由探头单元3的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量,能够使被把持在探头导电部23(探头主体21的顶端部)与钳部件42之间的把持对象凝结、或将把持对象切开。
另外,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了的高频电流经由电信号线17、超声波振子12、变幅杆15、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另外,高频电流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经由电信号线69、第4导电部63D、可动筒状构件46、内侧管77以及钳部件42被传递至钳部件导电部9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钳部件导电部93作为具有与第1电位E1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发挥作用。由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具有第1电位E1,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具有第2电位E2,因此,能够对被把持在探头导电部23与钳部件42之间的把持对象通入高频电流。由此,能够使生物体组织T等把持对象变性,进而促进把持对象凝结。
在以第1处理模式进行处理之后再以第2处理模式进行处理时,手术操作者将作为旋转状态切换部的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161B移动至第2操作位置。由此,卡合销47A与卡合凹部49A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卡合销47B与卡合凹部49B之间的卡合被解除。因而,探头单元3和护套单元5成为彼此能够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利用作为旋转操作输入部的旋转操作旋钮37来进行使护套单元5和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单元3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操作。而且,也可以代替利用旋转操作旋钮37来进行的操作,而进行直接使探头单元3相对于护套单元5和钳部件42旋转的操作。然后,使探头单元3位于从第1处理模式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37和护套单元5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90°之后的角度位置。
然后,将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161B移动至第1操作位置。此时,连接筒状构件45从第1处理模式相对于旋转操作旋钮37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90°的旋转角度。因此,卡合销47A与卡合凹部49C相卡合,卡合销47B与卡合凹部49D相卡合。由此,探头单元3和护套单元5成为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
然后,进行第2处理模式下的处理。当以第2处理模式进行处理时,首先使可动把手33相对于固定把手32进行闭合的动作。由此,如上述第1实施方式所述,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的探头导电部23进行闭合的动作,从而将血管等把持对象把持在探头导电部23与钳部件导电部93之间。
然后,手术操作者按压作为处理模式输入部的处理模式输入按钮57B,从而使开关部58B变为闭合状态。由此,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此时,未自超声波产生电流供给部8输出电流。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了的高频电流经由电信号线17、超声波振子12、变幅杆15、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能够使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
另外,高频电流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经由电信号线69、第4导电部63D、可动筒状构件46、内侧管77以及钳部件42被传递至钳部件导电部93。通过被传递有高频电流,钳部件导电部93作为具有与第1电位E1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E2的第2电极部105发挥作用。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未被传递有超声波振动,而是仅高频电流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25和第2电极部105。由于第1电极部25(探头导电部23)具有第1电位E1,第2电极部105(钳部件导电部93)具有第2电位E2,因此,能够对被把持在探头导电部23与钳部件42之间的把持对象通入高频电流。由此,能够使生物体组织T等把持对象变性,进而使把持对象凝结。
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以从第1处理模式相对于钳部件42和护套单元5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90°的旋转角度之后的状态配置。因此,第1电极部25的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和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52C)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之间的距离为第2距离D2。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即,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由于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在第2处理模式中促进了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体组织T(把持对象)的变性。因而,利用高频电流使把持对象凝结的性能提高,因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防止把持对象的凝结性能降低。由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稳定地封闭把持对象(生物体组织)。
因此,上述结构的把持处理装置1发挥以下的效果。即,在把持处理装置1的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以从第1处理模式相对于钳部件42和护套单元5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90°的旋转角度之后的状态配置。因此,第1电极部25的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52B和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52C)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之间的距离为第2距离D2。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即,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由于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与第1处理模式相比,在第2处理模式中促进了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体组织T(把持对象)的变性。因而,利用高频电流使把持对象凝结的性能提高,因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能够防止把持对象的凝结性能降低。由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能够稳定地封闭把持对象(生物体组织)。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以从第1处理模式相对于钳部件42和护套单元5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90°的旋转角度之后的状态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变形例,如图31和图32所示,也可以是,在第2处理模式中探头导电部23以从第1处理模式相对于钳部件42和护套单元5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了大致180°的旋转角度之后的状态配置。
在本变形例中,探头导电部23具有在第1处理模式中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平行的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62A。在第1处理模式中,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能够与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62A抵接。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且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在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62A的两侧设有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63A和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63B。在第1处理模式中,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63A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大致平行,且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相对。另外,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63B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大致平行,且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相对。即,由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63A和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63B形成了在第1处理模式中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对的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
在第1处理模式中,第1电极部25的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63A和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63B)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之间的距离为第1距离D1。因而,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以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隔第1距离D1的状态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对。
探头导电部23具有在第2处理模式中与钳部件垂直相对面97平行的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62B。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62B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第1探头垂直相对面162A隔开大致180°的角度的方式配置。在第2处理模式中,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97能够与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62B抵接。
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且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在第2探头垂直相对面162B的两侧设有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63C和第4探头倾斜相对面163D。在第2处理模式中,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63C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大致平行,且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相对。另外,第4探头倾斜相对面163D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大致平行,且与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B相对。即,由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63C和第4探头倾斜相对面163D形成了在第2处理模式中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对的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63C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第1探头倾斜相对面163A隔开大致180°的角度的方式配置。另外,第4探头倾斜相对面163D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第2探头倾斜相对面163B隔开大致180°的角度的方式配置。因而,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隔开大致180°的角度的方式配置。
在第2处理模式中,第1电极部25的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第3探头倾斜相对面163C和第4探头倾斜相对面163D)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倾斜相对面98A、98B)之间的距离为比第1距离D1小的第2距离D2。因而,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以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隔小于第1距离D1的第2距离D2的状态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对。
以上,根据变形例可知,使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小于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的结构并不限定于第3实施方式。即,只要是以下这样即可:探头导电部23具有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和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该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在第1处理模式中以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隔第1距离D1的状态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对,该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第1电极相对表面153分离设置。在该情况下,第2电极相对表面155在第2处理模式中以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隔比第1距离D1小的第2距离D2的状态与钳部件导电部93相对。而且,能够利用旋转状态切换部(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161B)来使护套单元5和探头单元3的状态在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与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其中,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是指护套单元5和探头单元3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状态,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是指护套单元5和探头单元3彼此能够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状态。
其他变形例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可动把手33位于比固定把手32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如图33所示,也可以是,可动把手33位于比固定把手32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可动把手33能够相对于固定把手32以与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的方式开闭。而且,护套主体41的可动筒状构件46和内侧管77与可动把手33的开闭动作相对应地相对于把手单元4和探头单元3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通过使内侧管77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从而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进行开闭动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1处理模式中,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高频电流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25和第2电极部105。但是,在第1处理模式中,例如也可以是:不自高频电流供给部9输出高频电流,第1电极部25和第2电极部105未被传递有高频电流。即,在第1处理模式中,只要是以下这样即可:至少由超声波振子12产生超声波振动,至少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由此,在第1处理模式中进行生物体组织T等把持对象的凝结切开。
根据以上内容可知,只要将第1电极部25设于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钳部件42与探头导电部23之间和探头导电部23中的至少任一者即可。在该情况下,在经由探头单元3传递了高频电流的状态下,第1电极部25具有第1电位E1。而且,只要将第2电极部105设于在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上钳部件42与第1电极部25之间和钳部件导电部93中的至少任一者即可。在该情况下,在经由护套单元5传递了高频电流的状态下,第2电极部105具有与第1电位E1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E2。而且,只要设置用于使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的电极间距离变更单元即可,其中,第1距离D1是指至少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探头导电部23的第1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第2距离D2是指仅高频电流被传递至第1电极部25和第2电极部105的第2处理模式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电极间距离变更单元具有作为移动操作输入部的移动操作杆83。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电极间距离变更单元具有作为移动操作输入部的移动操作按钮133。在第3实施方式中,电极间距离变更单元具有作为旋转状态切换部的旋转状态切换杆161A、161B以及作为旋转操作输入部的旋转操作旋钮37。
参照例
接着,参照图34至图36对本发明的参照例进行说明。此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34是表示探头单元3的顶端部和钳部件42的结构的图。如图34所示,在本参照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23)的顶端部设有探头导电部23。通过经由探头单元3来传递高频电流,探头导电部23作为具有第1电位E1的第1电极部25发挥作用。
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钳部件42设有钳部件主体91、钳部件导电部93、衬垫构件(绝缘抵接构件)95。而且,钳部件42具有:第1处理区域X1;以及第2处理区域X2,其设于比第1处理区域X1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即,第2处理区域X2在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方向上位于与第1处理区域分开的位置。在第1处理区域X1中,进行上述第1处理模式中的处理,在第2处理区域X2中,进行上述第2处理模式中的处理。
图35是图34中的35-35线剖视图。如图35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探头导电部23具有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以及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103B。在第1处理区域X1由衬垫构件95形成了第1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171。第1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1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且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平行。在使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闭合的状态下,第1钳部件垂直相对面(抵接部)171能够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探头导电部23)抵接。
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且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在第1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1的两侧由钳部件导电部93形成了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72A、172B。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72A以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大致平行、且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相隔第1距离D1的状态设置。另外,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72B以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B大致平行、且与探头倾斜相对面103B相隔第1距离D1的状态设置。因而,在第1处理区域X1中,第1电极部25的探头导电部23(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103B)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72A、172B)之间相隔第1距离D1。
图36是图34中的36-36线剖视图。如图36所示,在第2处理区域X2中未设置衬垫构件95。另外,在第2处理区域X2由钳部件导电部93形成了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72A、172B。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72A、172B的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的位置关系与第1处理区域X1中的情况相同。
在第2处理区域X2中,由钳部件导电部93形成了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3。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且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72A、172B位于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3的两侧。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3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且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平行。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3以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相隔比第1距离D1小的第2距离D2的状态配置。因而,在第1处理区域X1中,第1电极部25的探头导电部23(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3)之间相隔比第1距离D1小的第2距离D2。
上述第1处理模式中的处理是在钳部件42的第1处理区域X1与探头导电部2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而进行。在第1处理区域X1中,由衬垫构件95形成了第1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1。因此,第1电极部25的探头导电部23(探头倾斜相对面103A、103B)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钳部件倾斜相对面172A、172B)之间的距离为第1距离D1。第1距离D1足够大。因此,即使在探头主体21(探头单元3)进行超声波振动的状态下,也有效地防止第1电极部25(探头导电部23)与第2电极部105(钳部件导电部93)之间的接触。由此,有效地防止把持处理装置1因短路(short circuit)而引起的故障。
另外,在第1处理模式中,探头主体21进行超声波振动。因此,在使钳部件42相对于探头导电部23闭合的状态下能够与探头导电部23相抵接的衬垫构件95因进行第1处理模式中的处理而被磨损。如上所述,在第1处理区域X1中,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第1距离D1较大。因此,即使在因进行第1处理模式中的处理而导致衬垫构件95被磨损的情况下,从使用把持处理装置1的开始直至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与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相接触为止的经过时间也变长。因而,把持处理装置1的寿命变长。
上述第2处理模式中的处理是在钳部件42的第2处理区域X2与探头导电部23之间把持把持对象而进行。在第2处理区域X2中,未设有衬垫构件95,而是由钳部件导电部93形成了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3。因此,第1电极部25的探头导电部23(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与第2电极部105的钳部件导电部93(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3)之间的距离为第2距离D2。第2距离D2小于第1距离D1。即,与第1处理区域X1相比,第2处理区域X2中的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由于第1电极部25与第2电极部105之间的距离变小,因此,与第1处理区域X1相比,在第2处理区域X2中促进了利用高频电流使生物体组织T(把持对象)的变性。因而,利用高频电流使把持对象凝结的性能提高,因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也防止把持对象的凝结性能降低。由此,即使在不使用超声波振动的第2处理模式中,通过在第2处理区域X2进行处理,也能够稳定地封闭把持对象(生物体组织)。
另外,在第2处理区域X2中,探头导电部23的探头垂直相对面102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另外,钳部件导电部的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3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平行,且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相对。由于探头垂直相对面102和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173与钳部件42的开闭方向垂直,因此,把持被把持在钳部件导电部93(第2电极部105)与探头导电部23(第1电极部25)之间的把持对象的把持力变大。通过使把持力变大,进一步提高利用高频电流使把持对象凝结的性能。由此,能够进一步稳定地使把持对象(生物体组织)封闭。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以下内容是对本发明的其他技术特征进行的描述。
附录
附录1
一种把持处理装置,其包括:
探头单元,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能够自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传递超声波振动;
护套单元,其供上述探头单元贯穿,且与上述探头单元之间电绝缘;
探头导电部,其设于上述探头单元的顶端部,该探头导电部在经由上述探头单元被传递有高频电流的状态下作为具有第1电位的第1电极部发挥作用;以及
钳部件,其以能够相对于上述探头导电部开闭的方式安装在上述护套单元的顶端部,其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由绝缘材料形成,在上述钳部件相对于上述探头导电部闭合的状态下,该抵接部能够与上述探头导电部相抵接;以及
钳部件导电部,在经由上述护套单元被传递有高频电流的状态下,该钳部件导电部作为具有与上述第1电位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的第2电极部发挥作用,
上述钳部件包括:
第1处理区域,在该第1处理区域中设有上述抵接部,在该第1处理区域中上述钳部件导电部与上述探头导电部之间具有第1距离,在该第1处理区域中进行第1处理模式中的处理,其中,该第1处理模式是指至少上述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上述探头导电部的模式;以及
第2处理区域,在该第2处理区域中未设有上述抵接部,在该第2处理区域中上述钳部件导电部与上述探头导电部之间具有比上述第1距离小的第2距离,该第2处理区域在与上述长度轴线平行的方向上位于与上述第1处理区域分开的位置,在该第2处理区域中进行第2处理模式中的处理,其中,第2处理模式是指仅上述高频电流被传递至上述探头导电部和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的模式。
附录2
根据附录1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探头导电部具有探头垂直相对面,该探头垂直相对面配置为与上述钳部件的开闭方向垂直,且与上述钳部件相对,
上述抵接部具有第1钳部件垂直相对面,该第1钳部件垂直相对面在上述第1处理区域中能够与上述探头垂直相对面相抵接,且与上述探头垂直相对面平行,
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具有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该第2钳部件垂直相对面在上述第2处理区域中与上述探头垂直相对面平行,且与上述探头垂直相对面相隔上述第2距离。
附录3
一种把持处理装置,其中,该把持处理装置包括:
探头主体,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能够传递超声波振动;
探头导电部,其设于上述探头主体的顶端部,在被传入了高频电流的状态下具有第1电位;
钳部件,其能够相对于上述探头主体开闭;
钳部件导电部,其设于上述钳部件,在被传入了上述高频电流的状态下具有与上述第1电位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且与上述探头导电部相对配置;
第1电极相对表面,其设于上述探头导电部的外表面,在上述第1电极相对表面与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相对配置的第1状态下,自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到上述探头导电部的距离为第1距离;
第2电极相对表面,其设于上述探头导电部的上述外表面的、与上述第1电极相对表面不同的部位,在上述第2电极相对表面与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相对配置的第2状态下,自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到上述探头导电部的距离为比第1距离小的第2距离;以及
操作输入部,其在上述第1电极相对表面与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相对配置的上述第1状态和上述第2电极相对表面与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相对配置的上述第2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附录4
根据附录3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输入部通过使上述探头导电部相对于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来在上述第1状态和上述第2状态之间进行上述切换。
附录5
根据附录3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操作输入部在至少上述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上述探头导电部的第1处理模式下将上述探头导电部切换成上述第1状态,在仅上述高频电流被传递至上述探头导电部和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的第2处理模式下将上述探头导电部切换成上述第2状态。
附录6
根据附录3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该把持处理装置还包括旋转状态切换部,该旋转状态切换部用于在上述探头导电部和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与上述探头导电部和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彼此能够相对于对方向绕上述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附录7
根据附录6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在上述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上述操作输入部输入使上述钳部件和上述探头主体一体地向绕上述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操作。
附录8
根据附录6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在上述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上述钳部件和上述探头主体根据利用上述操作输入部进行的上述切换,使彼此相对于对方向绕上述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附录9
根据附录6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该把持处理装置还包括护套主体,该护套主体供上述探头主体贯穿,并且与上述探头主体之间电绝缘,
上述钳部件安装于上述护套主体,
上述旋转状态切换部通过切换上述护套主体与上述探头主体之间的连结状态来进行上述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与上述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之间的上述切换。
附录10
根据附录3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钳部件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由绝缘材料形成,且能够抵接于上述探头导电部,
在上述抵接部抵接于上述探头导电部的状态下,上述钳部件导电部与上述探头导电部之间存在间隙。

Claims (6)

1.一种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该把持处理装置包括:
探头主体,其沿着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并能够自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传递超声波振动;
探头导电部,其设于上述探头主体的顶端部,并在被传入了高频电流的状态下具有第1电位;
钳部件,其能够相对于上述探头导电部开闭;
钳部件导电部,其在被传入了上述高频电流的状态下具有与上述第1电位的大小不同的第2电位,并在上述钳部件中与上述探头导电部相对配置;
第1电极相对表面,其设于上述探头导电部,在上述第1电极相对表面与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相对配置的第1状态下,自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到上述探头导电部的距离为第1距离;
第2电极相对表面,该第2电极相对表面以在绕长度轴线的方向上与上述第1电极相对表面隔开一定角度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探头导电部,在上述第2电极相对表面与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相对配置的第2状态下,自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到上述探头导电部的距离为比第1距离小的第2距离;
旋转操作输入部,其通过使上述探头导电部相对于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来在上述第1电极相对表面与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相对配置的上述第1状态和上述第2电极相对表面与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相对配置的上述第2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上述旋转操作输入部在至少上述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上述探头导电部的第1处理模式下将上述探头导电部切换成上述第1状态,在仅上述高频电流被传递至上述探头导电部和上述钳部件导电部的第2处理模式下将上述探头导电部切换成上述第2状态,从而在所述第2处理模式中对把持对象进行凝结和封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该把持处理装置还包括旋转状态切换部,该旋转状态切换部用于在上述探头导电部和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彼此无法相对于对方向绕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与上述探头导电部和上述钳部件导电部彼此能够相对于对方向绕上述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在上述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下,上述旋转操作输入部输入使上述钳部件和上述探头主体一体地向绕上述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的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在上述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下,上述钳部件和上述探头主体根据利用上述旋转操作输入部进行的上述第1状态和上述第2状态之间的切换,使彼此相对于对方向绕上述长度轴线的方向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该把持处理装置还包括护套主体,该护套主体供上述探头主体贯穿,并且与上述探头主体之间电绝缘,
上述钳部件安装于上述护套主体的顶端部,
上述旋转状态切换部通过切换上述护套主体与上述探头主体之间的连结状态来进行上述被限制相对旋转的状态与上述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之间的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持处理装置,其中,
上述钳部件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由绝缘材料形成,且能够抵接于上述探头导电部,
在上述抵接部抵接于上述探头导电部的状态下,上述钳部件导电部与上述探头导电部之间存在间隙。
CN201510409503.9A 2012-03-19 2013-03-18 把持处理装置 Active CN105012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612603P 2012-03-19 2012-03-19
US61/612,603 2012-03-19
CN201380015420.0A CN104203137B (zh) 2012-03-19 2013-03-18 把持处理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5420.0A Division CN104203137B (zh) 2012-03-19 2013-03-18 把持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12012A CN105012012A (zh) 2015-11-04
CN105012012B true CN105012012B (zh) 2017-12-29

Family

ID=49222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09503.9A Active CN105012012B (zh) 2012-03-19 2013-03-18 把持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198716B2 (zh)
EP (2) EP2829246A4 (zh)
JP (2) JP5580941B2 (zh)
CN (1) CN105012012B (zh)
WO (1) WO20131412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72669B2 (en) 2009-10-09 2019-01-08 Ethicon Llc Surgical instrument comprising an energy trigger lockout
GB2480498A (en) 2010-05-21 2011-11-23 Ethicon Endo Surgery Inc Medical device comprising RF circuitry
US9414880B2 (en) 2011-10-24 2016-08-16 Ethicon Endo-Surgery, Llc User interface in a battery powered device
US9949785B2 (en) * 2013-11-21 2018-04-24 Ethicon Llc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electrosurgical feature
US20150313628A1 (en) * 2014-05-02 2015-11-05 Covidien Lp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end-effector assembly configured to provide mechanical cutting action on tissue
US20150313667A1 (en) * 2014-05-02 2015-11-05 Covidien Lp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end-effector assembly configured to provide mechanical cutting action on tissue
CN106413598A (zh) * 2014-07-15 2017-02-15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处置器具
US10159524B2 (en) 2014-12-22 2018-12-25 Ethicon Llc High power battery powered RF amplifier topology
US10314638B2 (en) 2015-04-07 2019-06-11 Ethicon Llc Articulating radio frequency (RF) tissue seal with articulating state sensing
EP3305223A4 (en) * 2015-05-27 2019-02-20 Olympus Corporation SURGICAL ACTUATOR
US10959771B2 (en) 2015-10-16 2021-03-30 Ethicon Llc Suction and irrigation sealing grasper
US10238413B2 (en) * 2015-12-16 2019-03-26 Ethicon Llc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multi-function button
US10959806B2 (en) 2015-12-30 2021-03-30 Ethicon Llc Energized medical device with reusable handle
US10987156B2 (en) 2016-04-29 2021-04-27 Ethicon Llc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gap setting member and electrically insulative tissue engaging members
US10856934B2 (en) 2016-04-29 2020-12-08 Ethicon Llc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gap setting and tissue engaging members
US10751117B2 (en) 2016-09-23 2020-08-25 Ethicon Llc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fluid diverter
CN110049737B (zh) * 2016-12-05 2022-06-14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处置器具
US11033325B2 (en) 2017-02-16 2021-06-15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telescoping suction port and debris cleaner
US10799284B2 (en) 2017-03-15 2020-10-13 Ethicon Llc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textured jaws
US11497546B2 (en) 2017-03-31 2022-11-15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Area ratios of patterned coatings on RF electrodes to reduce sticking
US10603117B2 (en) 2017-06-28 2020-03-31 Ethicon Llc Articulation state detection mechanisms
US11484358B2 (en) 2017-09-29 2022-11-01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Flexible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
US11033323B2 (en) 2017-09-29 2021-06-15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fluid and suction in electrosurgical systems
US11490951B2 (en) 2017-09-29 2022-11-08 Cilag Gmbh International Saline contact with electrodes
US11446079B2 (en) 2018-01-17 2022-09-20 Covidien Lp Surgical instruments incorporating ultrasonic and electrosurgical functionality
US11478267B2 (en) * 2018-01-17 2022-10-25 Covidien Lp Surgical instruments incorporating ultrasonic and electrosurgical functionality
US11589889B2 (en) 2018-01-17 2023-02-28 Covidien Lp Surgical instruments incorporating ultrasonic and electrosurgical functionality
US11564733B2 (en) 2018-01-17 2023-01-31 Covidien Lp Surgical instruments incorporating ultrasonic and electrosurgical functionality
USD904611S1 (en) 2018-10-10 2020-12-08 Bolder Surgical, Llc Jaw design for a surgical instrument
AU2019365225B2 (en) * 2018-10-24 2022-06-30 Conmed Corporation Continuous rotation of a surgical instrument
USD934423S1 (en) 2020-09-11 2021-10-26 Bolder Surgical, Llc End effector for a surgical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2055A (en) * 1993-01-27 1994-06-21 Ultracision, Inc. Clamp coagulator/cutting system for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s
CN101543426A (zh) * 2008-03-28 2009-09-3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外科手术装置
CN101569548A (zh) * 2008-04-28 2009-11-0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外科手术装置
CN102292045A (zh) * 2009-01-21 2011-12-2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治疗处理装置及治疗用处理器具
CN102596079A (zh) * 2010-01-21 2012-07-1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外科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6735A (en) * 1996-04-04 2000-05-02 Olympus Optical Co., Ltd. Ultrasound treatment system
US6669690B1 (en) * 1995-04-06 2003-12-3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Ultrasound treatment system
US6953461B2 (en) * 2002-05-16 2005-10-11 Tissuelink Medical, Inc. Fluid-assisted medical devic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6558376B2 (en) * 2000-06-30 2003-05-06 Gregory D. Bishop Method of use of an ultrasonic clamp and coagulation apparatus with tissue support surface
JP2004033565A (ja) 2002-07-04 2004-02-05 Olympus Corp 超音波処置具
CA2525785C (en) 2003-05-15 2013-03-12 Sherwood Services Ag Tissue sealer with non-conductive variable stop members and method of sealing tissue
EP1757242B1 (en) * 2004-06-15 2013-06-05 Olympus Corporation Ultrasonic tool
US7686804B2 (en) * 2005-01-14 2010-03-30 Covidien Ag Vessel sealer and divider with rotating sealer and cutter
JP5028607B2 (ja) * 2006-03-01 2012-09-19 国立大学法人 東京医科歯科大学 生体組織接着装置
JP4157574B2 (ja) 2006-07-04 2008-10-01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外科用処置具
US8236017B2 (en) 2007-09-27 2012-08-07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Ultrasonic therapeutic apparatus
US20100331742A1 (en) * 2009-06-26 2010-12-30 Shinya Masuda Surgical operating apparatus
CN102470008B (zh) 2010-03-31 2015-04-0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医疗装置
DE102011075781A1 (de) * 2011-05-13 2012-11-15 Karl Storz Gmbh & Co. Kg Elektrochirurgisches Instrument
JP2011235147A (ja) * 2011-07-22 2011-11-24 Covidien Ag 複数電極アレイの端部エフェクタ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る双極性鉗子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22055A (en) * 1993-01-27 1994-06-21 Ultracision, Inc. Clamp coagulator/cutting system for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s
US5322055B1 (en) * 1993-01-27 1997-10-14 Ultracision Inc Clamp coagulator/cutting system for ultrasonic surgical instruments
CN101543426A (zh) * 2008-03-28 2009-09-30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外科手术装置
CN101569548A (zh) * 2008-04-28 2009-11-04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外科手术装置
CN102292045A (zh) * 2009-01-21 2011-12-21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治疗处理装置及治疗用处理器具
CN102596079A (zh) * 2010-01-21 2012-07-18 奥林巴斯医疗株式会社 外科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36984A (ja) 2014-12-18
JPWO2013141218A1 (ja) 2015-08-03
JP5705357B2 (ja) 2015-04-22
WO2013141218A1 (ja) 2013-09-26
US9198716B2 (en) 2015-12-01
JP5580941B2 (ja) 2014-08-27
EP2946737A1 (en) 2015-11-25
EP2829246A4 (en) 2015-11-25
CN105012012A (zh) 2015-11-04
US20140142573A1 (en) 2014-05-22
US10172671B2 (en) 2019-01-08
CN104203137A (zh) 2014-12-10
EP2829246A1 (en) 2015-01-28
US20150282874A1 (en) 2015-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12012B (zh) 把持处理装置
CN104010584B (zh) 把持处理装置
CN103717160B (zh) 把持处理装置
CN105246423B (zh) 把持处理装置和把持单元
CN104768488B (zh) 用于组织切割和封合的设备
US10231772B2 (en) Wire retention unit for a surgical instrument
EP2939616B1 (en)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end-effector assembly configured to provide mechanical cutting action on tissue
CN105828734B (zh) 电外科末端执行器
AU2001249909B2 (en) Bipolar electrosurgical forceps with non-conductive stop members
US8142474B2 (en) Tubular shaft instrument
CN104334105B (zh) 使用能量的处理器具
EP2722017B1 (en)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a shaft
CN102413787A (zh) 外科手术器具
JP2004526513A (ja) 血管のシール機および分割機
JP2004524922A (ja) 血管の封着機および分割機
US11529188B2 (en) Surgical instrument for electrocautery
CN108463182B (zh) 夹钳钳口机构
CN107072709A (zh) 处置器具及处置系统
US20230397947A1 (en) Electrosurgical forceps
CN104254293B (zh) 具有弧形电极段的电外科仪器
JP2007282666A (ja) 医療用処置具
US20150313628A1 (en) Electrosurg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end-effector assembly configured to provide mechanical cutting action on tissue
CN106999241A (zh) 医疗设备
CN107427322A (zh) 电动转换手术刀组件及相关系统与方法
CN104203137B (zh) 把持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