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81613A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81613A
CN104981613A CN201480008511.6A CN201480008511A CN104981613A CN 104981613 A CN104981613 A CN 104981613A CN 201480008511 A CN201480008511 A CN 201480008511A CN 104981613 A CN104981613 A CN 1049816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mpeller
mode
execution
gas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85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81613B (zh
Inventor
志摩秀和
泽田武士
三角胜
铃木杏子
船见加奈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115417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762728A/zh
Publication of CN104981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81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81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81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04D25/088Ceiling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05Decorative aspects, i.e. features which have no effect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pump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5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 F04D29/52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axi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0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 F04D29/601Mounting; Assembling; Disassembl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8/00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 F21S8/04Lighting devices intended for fixed installation intended only for mounting on a ceiling or the like overhead struc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88Ventilating systems
    • F21V33/0096Fans, e.g. ceiling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00Globes; Bowls; Cover glasses
    • F21V3/02Globes; Bowls; Cover gla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Abstract

送风机(1)具备:基座部(2),其安装于室内的天花板面(L);电动风扇(10),其具有固定于基座部(2)的电机(12)和通过电机(12)绕与基座部(2)的安装面垂直的旋转轴(C)旋转的叶轮(20);照明部(5),其形成为具有配置叶轮(20)的筒状空洞部(5b)的环状并且在与天花板面(L)之间形成空气的流通口(3a)而安装于基座部(2);以及风扇保护罩(40),其具有多个叶片(41)并配置于空洞部(5b)的下端面,当叶轮(20)向正向(G)旋转时向下方送风,当将叶轮(20)的半径设为R、将从旋转轴(C)起R/2的位置的叶轮(20)与上方空间(6)的安装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D1、将从旋转轴(C)起比R/2靠外周侧的叶轮(20)与上方空间(6)的安装面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D2时,满足D1/R≥0.07和D2≥D1。

Description

送风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室内的天花板面来进行空气循环的送风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设置于室内的天花板面来进行室内的空气循环的现有的送风机。该送风机的电机固定于在天花板面上安装的安装件,在电机的电机轴上安装有叶轮。通过电机的驱动,叶轮绕竖直的旋转轴旋转,进行室内的空气循环。
近年来,将进行室内照明的所谓的吸顶灯和送风机实现一体化、并在叶轮的周围配置有照明部的送风机实现了商品化。该送风机具有安装于天花板面的基座部。在基座部内置有电源基板,安装有电动风扇的电机。在电机的电机轴上安装有叶轮。
照明部形成为具有筒状空洞部的环状,在和天花板面之间形成空气的流通口并通过支柱安装于基座部。叶轮配置在空洞部内,空洞部的下端开口部设有具有多个叶片的风扇保护罩。通过风扇保护罩来防止叶轮与异物的接触,并且将开口部形成为与期望的风速相应的开口率。
在上述构成的送风机中,当照明部点亮时进行室内的照明。当叶轮通过电机的驱动向规定的正向旋转时,经由流通口由叶轮供给的空气从开口部向下方送出,进行室内的空气循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69385号公报(第2页~第7页、第2图)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根据上述现有的送风机,在叶轮的周围配置有照明部,因此由叶轮从侧方供给的空气的流路阻力变大。另外,由于风扇保护罩而使空气的压力损失变大。此时,有时发生在叶轮向正向旋转的状态下空气从开口部朝向流通口流通的逆流现象。由此,存在无法正常地进行室内的空气循环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防止逆流现象而正常地进行室内的空气循环的送风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送风机具备:基座部,其安装于室内的天花板面;电动风扇,其具有固定于上述基座部的电机和利用上述电机绕与上述基座部的安装面垂直的旋转轴旋转的叶轮;环状部,其形成为具有配置上述叶轮的筒状空洞部的环状并且配置为在与天花板面之间形成空气的流通口;以及风扇保护罩,其具有多个叶片并配置在上述空洞部的下端面,其中,当上述叶轮向规定的正向旋转时向下方送风,上述送风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叶轮的上下端与上述环状部的上下表面大致一致地配置,并且当将上述叶轮的半径设为R、将从上述旋转轴起在径向上为R/2的位置的上述叶轮相对于上方空间的上述安装面在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D1、将从上述旋转轴起在径向上比R/2靠外周侧的上述叶轮相对于上方空间的上述安装面在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D2时,满足D1/R≥0.07以及D2≥D1。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送风机中,当将上述叶轮的下端和上述风扇保护罩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D3时,满足D3/R≤0.08。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送风机中,多个上述叶片配置为辐射状,上述叶片的周向的两端面形成为直线状或者使外周侧向上述正向的旋转方向前方弯曲的曲线状。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送风机中,多个上述叶片配置为同心圆状。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构成的送风机中,上述环状部包括进行照明的照明部。
另外,本发明的送风机具备:基座部,其安装于室内的天花板面;电动风扇,其具有固定于上述基座部的电机和利用上述电机绕与上述基座部的安装面垂直的旋转轴旋转的叶轮;环状部,其形成为具有配置上述叶轮的筒状空洞部的环状并且配置为在与天花板面之间形成空气的流通口;以及风扇保护罩,其具有多个叶片并配置在上述空洞部的下端面,其中,当上述叶轮正向旋转时向下方送风,上述送风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叶轮的上下端与上述环状部的上下表面大致一致地配置,并且当将上述叶轮的半径设为R、将上述叶轮的下端与上述风扇保护罩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D3时,满足D3/R≤0.08。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将叶轮的半径设为R、将从旋转轴起在径向上为R/2的位置的叶轮相对于上方空间的上述安装面在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D1、将从旋转轴起在径向上比R/2靠外周侧的叶轮相对于上方空间的上述安装面在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D2时,满足D1/R≥0.07以及D2≥D1。由此,能得到大的风量并且防止逆流现象,能正常地进行室内的空气循环。
另外,根据本发明,当将叶轮的半径设为R、将叶轮的下端与风扇保护罩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D3时,满足D3/R≤0.08。由此,能防止逆流现象,能正常地进行室内的空气循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正视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仰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基座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电机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电机部的其它安装结构的概要正视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电机部的其它安装结构的概要正视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正视截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正视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上方空间与风量的关系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上方空间与最小开口率的关系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下方间隙与最小开口率和风量的关系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仰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仰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第5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距离中心的距离与风速的关系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主要部分的部分仰视图。
图17是图16的A-A截面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仰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主要部分的部分仰视图。
图20是图19的B-B截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风扇保护罩的仰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风扇保护罩的正视截面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安装部的正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安装部的侧面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安装部的安装时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27是表示从下方观看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从上方观看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29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安装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30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叶轮的安装部的正视截面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正视截面图。
图32是表示由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进行下方吹出时的室内的正视截面图。
图33是表示由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进行下方吹出时的设置函数与室内的温度差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34是表示由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进行上方吹出时的室内的正视截面图。
图35是表示由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进行水平吹出时的室内的正视截面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正视截面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正视截面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正视截面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6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正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图2、图3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正视截面图、仰视图以及分解立体图。送风机1具有经由安装部件2a安装于天花板面L的基座部2。安装部件2a例如使用一般的吊顶件。基座部2内置后述的照明部5和电动风扇10的电源基板或驱动基板,被圆锥台形状的基座罩2b覆盖且外周部形成为倾斜面。
在基座部2的中央部的下表面安装有电动风扇10。电动风扇10由轴流风扇形成,具有内置电机12(参照图5)的电机部11和叶轮20。在叶轮20的中央的轮毂部20a的外周面设有多个叶片。使轮毂部20a插通电机12的电机轴12a,使固定螺钉21与形成于电机轴12a的螺钉部螺合来安装叶轮20。固定螺钉21形成为与后述的叶轮20的旋转方向(箭头G)相反的螺钉。
由此,在叶轮20的上方,在基座部2的下表面和叶轮20的上端之间形成有空气流通的空间6。叶轮20通过电机12的驱动以与基座部2的安装面(天花板面L)垂直的旋转轴C为中心如箭头G所示向从下面观看时的顺时针的正向旋转而向下方送出气流。优选叶轮20的半径R是160mm程度,叶轮20的扇叶截面高度是50mm程度。
在基座部2的周部,多个支柱3延伸,在支柱3之间形成空气的流通口3a且照明部5安装于支柱3的下端。照明部5内置LED等光源(未图示)并被照明罩5a覆盖,构成具有筒状空洞部5b的环状的环状部。照明罩5a由光透射性树脂等形成,下表面形成为平面的截面多角形状。
叶轮20使上下端与照明部5的上下表面大致一致地配置于空洞部5b。将照明部5形成为环状并在空洞部5b配置叶轮20,由此能实现送风机1的薄型化和轻量化并且提高设计性。此外,也可以将照明部5在周向上分割后配置为环状。
在空洞部5b的下端的开口部5c设有具有多个叶片41的风扇保护罩40。通过风扇保护罩40来防止叶轮20与异物的接触并且将开口部5c形成为与期望的风速相应的开口率。
叶片41配置为将风扇保护罩40的外周端的环部40a与覆盖轮毂部20a的圆形部40b架桥的辐射状。叶片41的周向的两端面形成为沿着与旋转轴C垂直的中心线的直线状的竖直面。圆形部40b的半径将叶轮20的半径设为R而形成为例如0.25R。
此外,在叶片41上的水平截面中,将比开口部5c的轮毂部20a靠外周侧的环状区域设为外周区域,通过(外周区域的面积-由风扇保护罩40带来的外周区域的遮蔽面积)/(外周区域的面积)来定义风扇保护罩40的开口率。
另外,如图1所示,将叶轮20的半径设为R、将从旋转轴C起在径向上为R/2的位置的与空间6的安装面(天花板面L)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D1,将从旋转轴C起在径向上比R/2靠外周侧的与空间6的安装面(天花板面L)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D2,将叶轮20的下端和风扇保护罩40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D3。此时,以满足式(1)、式(2)、式(3)的方式配置基座部2、叶轮20以及风扇保护罩40。
D1/R≥0.07  …(1)
D2≥D1  …(2)
D3/R≤0.08  …(3)
基座部2的周部形成为倾斜面,因此长度D2随着成为外周侧而增加,满足式(2)是明确的。此外,在图1中,长度D2由于包括倾斜面的基座部2的周部而变化,因此记载长度D2的最大值(D2max)。
图4表示基座部2和电机部11的分解立体图。图5表示从上方观看电机部11的立体图。电机部11在电机罩13内内置电机12,在电机罩13的上表面形成具有多个烧瓶形孔13b的凸缘部13a。在凸缘部13a的上表面配置有橡胶等振动抑制部件(未图示)。在基座部2的下表面安装有插通烧瓶形孔13b的多个卡止螺栓2c。
当安装电机部11时,从电机12导出的导线12b与配置在基座部2的规定位置的端子(未图示)连接。然后,将卡止螺栓2c插通烧瓶形孔13b,使电机部11绕电机轴12a旋转并通过卡止螺栓2c卡止。并且,将贯通凸缘部13a的固定螺钉14与基座部2的下表面螺合,固定电机部11。
由此,在固定电机部11之前通过卡止螺栓2c进行临时固定。由此,在电机部11的安装操作的途中即使操作者的手离开也能防止电机部11的脱落。因而,能节约送风机1的组装工时并提高拆卸性。
此外,如图6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正视截面图,也可以通过弹簧锁15临时固定电机部11。即,在基座部2和凸缘部13a分别设置弹簧锁15的钩部15a和环部15b,将钩部15a的插通孔13c设于凸缘部13a。并且,使钩部15a插通插通孔13c,通过钩部15a与环部15b的卡合来临时固定电机部11。
由此,不使电机部11旋转,因此能防止由振动抑制部件与基座部2的摩擦造成的操作性的降低,能进一步提高电机部11的安装性。此时,在弹簧锁15具有能保持电机部11的弹性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固定螺钉14而通过弹簧锁15来固定电机部11。
另外,如图7所示的主要部分的正视截面图,也可以通过压缩式连接器16进行电机12与基座部2的电连接。即在电机罩13设置将电机12的导线12b(参照图5)连接的端子板12c,在基座部2中安装压缩式连接器16。
当将电机部11安装于基座部2时,端子板12c与压缩式连接器16的弾性体的端子16a接触。由此,能通过导线12b避免在电机部11垂下的状态下的安装操作,能进一步提高电机部11的安装性。
在上述构成的送风机1中,当照明部5点亮时进行室内的照明。当通过电机12的驱动而使叶轮20向箭头G所示的正向旋转时,如箭头K1(参照图1)所示室内的空气经由流通口3a被供给到叶轮20的吸气侧。该空气通过叶轮20如箭头K2(参照图1)所示经过风扇保护罩40后从开口部5c向下方被送出。由此,进行室内的空气循环。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图8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正视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2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基座部2被直径比叶轮20小的圆筒形状的基座罩2b覆盖。因此,叶轮20的上方空间6在内周部形成在基座部2的下表面和叶轮20的上端之间,在外周部形成在天花板面L和叶轮20的上端之间。此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满足上述式(1)、式(2)、式(3)的方式配置基座部2、叶轮20以及风扇保护罩40。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当照明部5点亮时进行室内的照明。另外,叶轮20通过电机12(参照图5)的驱动而旋转,进行室内的空气循环。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图9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正视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2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基座部2由直径比叶轮20大的圆筒形状的基座罩2b覆盖。因此,叶轮20的上方空间6形成在基座部2的下表面和叶轮20的上端之间。此时,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以满足上述式(1)、式(2)、式(3)的方式配置基座部2、叶轮20以及风扇保护罩40。
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当照明部5点亮时进行室内的照明。另外,叶轮20通过电机12(参照图5)的驱动而旋转,进行室内的空气循环。
下面,图10是表示第1、第2、第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叶轮20的上方空间6与风量的关系的图。在图10中纵轴表示风量(单位:m3/min),横轴表示D1/R(无单位)。图中S1、S2、S3分别表示第1、第2、第3实施方式,风扇保护罩40的开口率约为100%,距离D3是2mm。另外,基于JIS C9601-1990测量风量。
图11是表示第1、第2、第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叶轮20的上方空间6与风扇保护罩40的最小开口率的关系的图。在图11中纵轴表示最小开口率(单位:%),横轴表示D1/R(无单位)。图中P1、P2、P3分别表示第1、第2、第3实施方式,距离D3是2mm(D3/R=0.0125)。
当叶片41的遮蔽面积变大且风扇保护罩40的压力损失变大时,发生在叶轮20向正向(箭头G)旋转的状态下空气从开口部5c朝向流通口3a流通的逆流现象。此时,将发生逆流现象时的开口率设为最小开口率。此外,最小开口率是利用扇状遮蔽工具以规定间隔遮蔽开口部5c、测量发生逆流现象时的开口率。
根据图10,风量随着D1/R变大而增加,当成为0.16以上时大致饱和而取得最大值。另外,风量按照第3实施方式S3、第1实施方式S1、第2实施方式S2的顺序变大。根据图11,最小开口率随着D1/R变大而减小。另外,最小开口率按照第3实施方式P3、第1实施方式P1、第2实施方式P2的顺序变小。
此时,如果将D1/R设为0.07(图中的E1)以上,则能得到最大风量的约85%以上的较大风量。此时,最小开口率在条件最差的第3实施方式P3中约低于75%。
为了得到期望的风量和风速将风扇保护罩40的开口率设定为80%以上。因此,通过满足上述式(1)和式(2)可实现风量较大且能防止逆流现象的送风机1。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叶轮20的下方距离D3与最小开口率和风量的关系的图。在图12中纵轴表示最小开口率(单位:%)和风量(单位:m3/min),横轴表示D3/R(无单位)。D1/R是0.16,测量风量时的开口率约为100%。
根据该图,风量相对于D3/R几乎没有变化,最小开口率随着距离D3变大而增加。在上述图11中,当D3/R是0.0125时最小开口率在条件最差的第3实施方式P3中约低于75%。如果风扇保护罩40的开口率设为80%以上,则即使最小开口率与D3/R是0.0125时相比增大5%程度也能防止逆流现象。因此,通过满足上述式(3)并将D3/R设为0.08(图中的E2)以下,能可靠地防止逆流现象。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图13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仰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风扇保护罩40的叶片41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叶片41配置为将风扇保护罩40的外周端的环部40a和覆盖轮毂部20a的圆形部40b架桥的辐射状。叶片41的周向的两端面形成为使外周侧向正向(箭头G方向)的旋转方向前方弯曲的曲线状(以下有时称为“顺螺旋状”)的竖直面。圆形部40b的半径将叶轮20的半径设为R而形成为例如0.25R。
一般地通过电动风扇10从开口部5c吹出的风向的垂直成分相对于旋转轴C下方扩展,水平成分相对于旋转方向(箭头G)向离心的方向扩展。叶片41形成为沿着风向弯曲的顺螺旋状,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更能减小风扇保护罩40的压力损失。
因而,能使风扇保护罩40的最小开口率低于第1实施方式的最小开口率,能增大针对逆流现象的产生风险的余量。
<第5实施方式>
下面,图14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仰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风扇保护罩40的叶片41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叶片41配置为将风扇保护罩40的外周端的环部40a和覆盖轮毂部20a的圆形部40b架桥的辐射状。叶片41的周向的两端面形成为将外周侧向正向(箭头G方向)的旋转方向后方弯曲的曲线状(以下有时称为“逆螺旋状”)的竖直面。圆形部40b的半径将叶轮20的半径设为R而形成为例如0.25R。
叶片41形成为沿着风向向逆向弯曲的逆螺旋状,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风扇保护罩40的压力损失变大。因而,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针对逆流现象的产生风险的余量变小,但通过较大地形成开口率能防止逆流现象。
图15表示第4实施方式和第5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距离中心的距离与风速的关系。在该图中,纵轴表示风速(单位:m/s),横轴表示距离中心(旋转轴C)的距离(单位:mm)。在图中,“顺螺旋状”表示第4实施方式,“逆螺旋状”表示第5实施方式。另外,在图中,“无风扇保护罩”表示为了进行比较而省略了风扇保护罩40的状态。
在从风扇保护罩40的下表面起向下方960mm的位置测量风速,叶片41的垂直方向的厚度是8mm,是D1/R1=0.16、D3=2mm。
根据该图,叶片41在顺螺旋状(第4实施方式)和逆螺旋状(第5实施方式)中最大风速是相同的。另外,在叶片41是顺螺旋状和逆螺旋状的情况下,与利用风扇保护罩40的整流作用而省略风扇保护罩40的状态相比,最大风速变大。
因此,通过设置风扇保护罩40能延长气流的射程。此时,在风扇保护罩40的开口率接近100%的情况下,与省略了风扇保护罩40的状态相同,因此配置有得到期望的风速的开口率的风扇保护罩40。
另外,此时的风量在叶片41是顺螺旋状的情况下为47m3/min,在叶片41是逆螺旋状的情况下为26m3/min。因此,不仅从最小开口率,从确保风量的观点来看,与逆螺旋状的情况相比,顺螺旋状的情况也是更优选的。
<第6实施方式>
下面,图16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风扇保护罩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另外,图17表示图16的A-A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风扇保护罩40的叶片41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配置为辐射状的叶片41的周向的两端面41a、41b形成为沿着与旋转轴C垂直的中心线的直线状。另外,端面41a、41b形成为相对于竖直面下方按倾斜角α1向正向(箭头G方向)的旋转方向前方倾斜的倾斜面。
由此,沿着通过叶轮20的旋转而在下游侧被导向旋转方向前方的气流(箭头K3)形成叶片41的端面41a、41b。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更能减小风扇保护罩40的压力损失。因而,能进一步增加风量并且能进一步增大针对逆流现象的产生风险的余量。此外,在上述图14、图15所示的第4、第5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也可以将叶片41的两端面形成为倾斜面。
<第7实施方式>
下面,图18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风扇保护罩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风扇保护罩40的叶片42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的叶片41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叶片42在将风扇保护罩40的环部40a和圆形部40b架桥的架桥部40c上按照以旋转轴C为中心的同心圆状设有多个。叶片42的径向的两端面形成为竖直面。圆形部40b的半径将叶轮20的半径设为R而形成为例如0.25R。
叶片42配置为同心圆状,因此沿着叶片42送出通过向正向(箭头G)旋转的叶轮20形成的回旋气流。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更能减小风扇保护罩40的压力损失。因而,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更能降低风扇保护罩40的最小开口率,能增大针对逆流现象的产生风险的余量。
<第8实施方式>
下面,图19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风扇保护罩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另外,图20表示图19的B-B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8所示的第7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风扇保护罩40的叶片42的形状与第7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
配置为同心圆状的叶片42的径向的两端面42a、42b形成为相对于竖直面下方按倾斜角α2向外周侧倾斜的倾斜面。
由此,沿着通过叶轮20的旋转由于离心力而在下游侧被导向外周侧的气流(箭头K4)形成叶片42的端面42a、42b。因此,与第7实施方式相比更能减小风扇保护罩40的压力损失。因而,能进一步增加风量并且进一步增大针对逆流现象的产生风险的余量。
表1总结了第1、第4、第5、第7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风扇保护罩40的特性比较。为了进行比较,一并记载了省略风扇保护罩40的状态(比较例1)。在表1中,交叉角表示水平面内的回旋气流与叶片41、42交叉的角度。另外,最小开口率均表示D1/R=0.16、D3=2mm的情况。
[表1]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7 比较例1
叶片 直线状 顺螺旋状 逆螺旋状 同心圆状
交叉角 -
最小开口率 67% <67% >67% <67% -
风量
最大风速 ×
根据该表,在叶片41、42是顺螺旋状和同心圆状的情况下风量大且最小开口率小,因此具有良好的特性。而且,在叶片41是直线状的情况下风量和最小开口率的特性高。另外,在叶片41是逆螺旋状的情况下,与直线状、顺螺旋状以及同心圆状相比,风量和最小开口率的特性低。
<第9实施方式>
下面,图21、图22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风扇保护罩40的仰视图和正视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风扇保护罩4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风扇保护罩40具备固定于照明部5(参照图1)的固定部43和相对于固定部43能以旋转轴C为中心旋转的可动部44。固定部43和可动部44分别具有配置为辐射状的叶片41、45。叶片41、45的周向的两端面形成为沿着与旋转轴C垂直的中心线的直线状。
由于可动部44的旋转,叶片41与叶片45的重叠状态发生变化,风扇保护罩40的开口率可变。此时,开口率在叶片41与叶片45重叠时比最小开口率大,当在叶片41之间配置叶片45时比最小开口率小。
由此,在使叶轮20(参照图1)向正向旋转的状态下能故意产生逆流现象。例如,在室温低的情况下,当向送风机1的正下方送风时,风直接接触到使用者,因此舒适性降低。此时,根据能使电机12(参照图5)的旋转方向反转的规格,抑制电机的成本增加。另外,存在由于固定螺钉21(参照图3)松弛而脱落的危险,因此叶轮20的固定结构复杂化。因而,通过可动部44的旋转产生反转现象,由此能用低价的构成使送风机1的吹出方向可变并提高舒适性。
<第10实施方式>
下面,图23、图24、图25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叶轮20(参照图1)的包括轮毂部20a的安装部22的立体图、正视截面图以及侧面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省略固定螺钉21(参照图3),叶轮20的安装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此外,虽在这些图中省略记载,但在轮毂部20a的外周面设有多个叶片。
在电机12的电机轴12a安装有向轴向垂直地突出的销23。电机轴12a所嵌合的嵌合孔(未图示)贯通于轮毂部20a的旋转轴C上。在轮毂部20a的上表面形成有在一个方向延伸的V字状的锥形槽20d。在轮毂部20a的下表面形成有俯视为矩形的凹部20b。在凹部20b的底面中,在嵌合孔的周围4个部位设有叶片固定部件24所插通的贯通孔20c。
叶片固定部件24设有一对,具有从在相互接近的方向上延伸的延伸部24e向水平方向突出的轴部24d。通过形成于凹部20b的内壁的孔部(未图示)与轴部24d的嵌合使叶片固定部件24转动自如地配置。叶片固定部件24的下端从轮毂部20a的下表面突出,设有向外侧延伸的抓持部24a。在两抓持部24a之间配置有对抓持部24a向外周侧施力的压缩弹簧25。叶片固定部件24通过延伸部24e的上表面抵接到凹部20b的底面来限制抓持部24a向离开的方向转动。
另外,在叶片固定部件24设有从抓持部24a的内周端向上方延伸的手柄部24b。手柄部24b设于相对于各叶片固定部件24分别在与锥形槽20d平行的方向上排列的2处,各手柄部24b插通贯通孔20c。在手柄部24b的上端设有向内侧弯曲的卡合爪24c。卡合爪24c的上表面形成为外侧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
在上述构成的送风机1中,当安装叶轮20时,在使销23的方向与锥形槽20d的方向一致的状态下在嵌合孔内插通电机轴12a。如图26所示,当销23抵接到卡合爪24c时,卡合爪24c的上表面形成为倾斜面,因此叶片固定部件24向两卡合爪24c离开的方向转动。
并且,如图24所示,当销23抵接到锥形槽24d的下端时,通过压缩弹簧25的施力使卡合爪24c与销23卡合。由此,轮毂部20a由压缩弹簧25向被销23按压的方向施力,叶轮20保持于电机轴12a。叶轮20通过电机12的驱动与电机轴12a一体地旋转。
另外,当对抗压缩弹簧25的作用力向接近的方向抓持两抓持部24a时,卡合爪24c与销23的卡合被解除。并且,在抓持抓持部24a的状态下能将叶轮20向下方拔出、拆下。
根据本实施方式,成为如下结构,由于销23以挂于锥形槽20d的方式被定位,用锥形槽20d承受电机12的旋转力,因此力不会施加于卡合爪24c。另外,叶轮20的升力被卡合爪24c的顶端面按压,因此力不会直接作用于在水平方向配置的压缩弹簧25。因此,能将电机12的旋转力可靠地传递到叶轮20,并且能提高固定叶轮20的可靠性。
另外,使用者能用单手容易地装拆叶轮20,能提高叶轮20装拆时的操作性。而且,即便使电机12向箭头G(参照图2)所示的正向和逆向旋转也能防止叶轮20的脱落,能根据室内的环境使送风方向可变。
<第11实施方式>
下面,图27、图28、图29表示从上方观看第11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叶轮20(参照图1)的包括轮毂部20a的安装部32的立体图,表示从下方观看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
本实施方式省略固定螺钉21(参照图3),叶轮20的安装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此外,虽在这些图中省略记载,但在轮毂部20a的外周面设有多个叶片。
在轮毂部20a设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孔20h,在贯通孔20h的内面,在轴向上延伸的多个肋20j在周向上排列设置。肋20j的上表面的内侧形成为下降的倾斜面,肋20j的下表面比轮毂部20a的下表面靠上方配置。在轮毂部20a的下端形成有向径向突出的凸缘部20k。
轴支撑部34插通轮毂部20a的贯通孔20h。轴支撑部34具有电机轴12a(参照图30)所嵌合的嵌合孔34a,在周面中在轴向上延伸的多个肋34b在周向上排列设置。肋34b配置在轮毂部20a的肋20j之间。
在轴支撑部34的下端设有向径向突出的凸缘部34e。在凸缘部34e的上表面和轮毂部20a的肋20j的下表面之间配置有压缩弹簧35。由此,轮毂部20a对轴支撑部34向上方施力。在轴支撑部34的上端形成有环状的槽部34d,配置于槽部34d的限制环37抵接到肋20j的上表面来防止轮毂部20a脱落。
在轴支撑部34的肋34b之间的周面,开口形成球体36所嵌合的多个锥形孔34c。锥形孔34c形成为嵌合孔34a侧狭窄的锥形形状,成为球体36不会向嵌合孔34a内脱落的大小。另外,配置于锥形孔34c的球体36通过轮毂部20a的肋20j防止向外侧的脱落。
图30表示安装部32的正视截面图。在电机12(参照图5)的电机轴12a处凹设有环状的槽部12e,设有向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突出的销(未图示)。另外,在轮毂部20a的上表面设有与电机轴12a的销卡合的槽部(未图示)。
在上述构成的送风机1中,当安装叶轮20时,轮毂部20a和轴支撑部34的凸缘部20k、34e被抓持,对抗压缩弹簧35的作用力而相互接近。由此,球体36比肋20j的上表面靠上方配置。接下来当将电机轴12a插通嵌合孔34a时,球体36向外周侧退避,电机轴12a的下端配置在球体36的下方。
而且,当手指从凸缘部34e离开时,轮毂部20a相对于凸缘部34e被压缩弹簧35向上方施力。此时,球体36与电机轴12a抵接,因此维持从锥形孔34c向外周侧突出、配置于肋20j上的状态。并且,如图30所示,当插入嵌合孔34a的电机轴12a的槽部12e与球体36相对时,球体36在肋20j的上表面上滚动,与槽部12e嵌合。此时,通过肋20j的内周面防止球体36的脱落。
并且,设于电机轴12a的销与设于轮毂部20a的槽部卡合,叶轮20通过电机12的驱动与电机轴12a一体地旋转。
另外,当拆下叶轮20时将轮毂部20a的凸缘部20k向下方拉时,球体36比肋20j靠上方配置。当进一步拉轮毂部20a时,球体36被电机轴12a向外周侧推出,能从电机轴12a拔出、拆下叶轮20。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者能用单手容易地装拆叶轮20,能提高叶轮20装拆时的操作性。而且,即便使电机12向箭头G(参照图2)所示的正向和逆向旋转也能防止叶轮20的脱落,能根据室内的环境使送风方向可变。
<第12实施方式>
下面,图31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正视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在风扇保护罩40的上方设有风向板7。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叶轮20能向箭头G(参照图2)所示的正向和逆向(从下方观看的逆时针)旋转。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风向板7能转动地设置。当叶轮20通过电机12(参照图5)的驱动向正向旋转时,室内的空气如箭头K1所示经由流通口3a被叶轮20供给。当使风向板7以相对于竖直较小的角度倾斜时,如箭头K2所示,成为从开口部5c向下方送风的下方吹出状态。另外,当使风向板7按相对于竖直较大的角度倾斜时,成为从开口部5c向大致水平方向送风的水平吹出状态。
另外,当叶轮20向逆向旋转时,室内的空气如箭头K11所示经由开口部5c被叶轮20供给。如箭头K12所示,该空气被从流通口3a向上方输送,成为上方吹出状态。
图32表示下方吹出时的室内气流的状态。送风机1安装于房间R的天花板面L的中央部。从送风机1的开口部5c向下方被送出的气流如箭头K5所示,当到达地面Z时沿着地面Z流通。并且,气流沿着侧壁W向上方移动,被导向流通口3a(参照图31)。此时,气流沿着地面Z流通,因此能使地面Z附近的空气有效地扩散。
例如,在夏季通过空调等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冷空气易于在地面Z上滞留。因此,室内的使用者上半身感到热而不快。此时,通过送风机1向下方送风,由此冷空气被扩散且房间整体的温度变得均匀,因此室内成为舒适的环境。另外,使用者通过感到由送风带来的风而使体感温度变低,不需要较高地设定制冷的设定温度或者不需要进行制冷。由此,能实现节能。
但是,当从送风机1送出的气流的风速过大时,室内的使用者有可能感到风而不快。另一方面,当气流的风速过小时,没有解决室内的温度分布的不匀,因此难以得到舒适的环境。因而,需要设定为适当的风速。
此时,房间R的大小或送风方向也影响温度分布和接触到使用者的风的影响。因此,将吹出时的风速设为v(m/s),将从吹出口(开口部5c)到地面Z的距离设为b(m),将气流相对于水平面的送出角度设为θ(゜),如式(4)所示定义设置函数F。在此,由于是下方吹出,因此送出范围H1设为30゜<θ≤90°的范围。根据风向板7的配置来设定送出角度θ。
F(b,θ,v)=v3/b2×tan(θ-30)  …(4)
此时,在以满足0.1≤F≤100的方式设置并运转送风机1的情况下,根据温度分布测定和体感试验的结果,发现防止使用者的不舒服感并得到舒适的室内环境。
图33表示测量下方吹出时的温度分布的一例,表示设置函数F与室内的温度差ΔT(℃)的关系。在该图中,纵轴是温度差ΔT,横轴是设置函数F。设为距离b=2m、送出角度θ=70°并通过风速v的可变使设置函数F可变。
另外,房间R的宽度是8个榻榻米,测定由空调进行供暖运转时的温度。在室内设有多个从各侧壁W起分别以5cm为最外点的温度测定点,将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设为温度差ΔT。在送风机1的电动风扇10驱动前的状态下天花板附近为最大温度,地面附近为最低温度,此时的温度差是约9℃。
根据该图,当设置函数F比0.1低时,温度差ΔT超过3℃并无法消除温度分布的不匀。即,在F<0.1的情况下,由于风速v小或者距离b大或者送出角度θ小的原因,风无法到达地面Z,无法消除温度不匀。
另外,当设置函数F超过100时,接触到使用者的风变强,因此是使用者感觉不快的环境。即,在F≥100的情况下,由于风速v大或者距离b小或者送出角度θ大的原因,风强烈地吹使用者的脚下,成为不快的环境。因而,通过满足0.1≤F≤100能得到舒适的环境。
图34表示上方吹出时的室内的气流的状态。当使电机12与下方吹出时相反地旋转且叶轮20向逆向旋转时,从送风机1向上方被送出的空气如箭头K15所示沿着天花板面L流通。并且,气流沿着侧壁W向下方移动并在地面Z上流通,在房间R的中央部上升后被导向开口部5c(参图31照)。由此,能使天花板面L的空气有效地扩散。
例如,在冬季通过空调等进行供暖运转的情况下,暖空气易于在天花板面L滞留。此时,通过送风机1向上方送风,由此能使暖空气到达室内的下方。其结果是,房间R的下部的空气变暖,能提高室内的使用者的舒适性。
另外,包括地面Z或侧壁W的下部的整个房间R变暖,因此能较低地设定温度设定。由此,能实现节能化。而且,风不会直接接触到室内的使用者,因此能消除不舒服感、解决温度分布的不匀。
另外,通常在夏季进行利用宜人的风感觉凉爽的下方吹出。但是,当进行制冷运转时室内的使用者感到冷的情况下,采用上方吹出,由此也能不感到风地使空气有效地循环。
在上述构成的送风机1中,当从送风机1送出的气流的风速过小时,空气不进行循环,因此无法消除室内的温度分布的不匀。另一方面,当气流的风速过大时,有可能室内的使用者感到风而变得不快。
因此,将吹出时的风速设为v(m/s),将从开口部5c到天花板面L的距离设为d(m),将气流相对于水平面的送出角度设为θ(゜),如式(5)所示定义设置函数F。在此,由于是上方吹出,因此送出范围H2设为30゜<θ≤90゜的范围。
F(d,θ,v)=v/d2×tan(θ-30)  …(5)
此时,在以满足1≤F≤100的方式设置并运转送风机1的情况下,根据与上述相同的温度分布测定和体感试验的结果,防止使用者的不舒服感并得到舒适的室内环境。
图35表示水平吹出时的室内气流的状态。水平吹出时,相对于下方吹出时使风向板7的配置可变,从送风机1的开口部5c向大致水平方向送出气流。从开口部5c送出的气流如箭头K6所示当到达侧壁W时沿着侧壁W向下方流通。并且,气流在地面Z上流通并在房间R的中央部上升后被导向流通口3a。
在水平吹出的情况下,风不易直接接触到使用者,因此适合于使用者是女性、老年人、病人、婴幼儿等的情况。另外,消除当进行冬季的供暖运转时室内温度分布的不匀,由此能提高舒适性且实现节能化。另外,如下方吹出那样强风不会局部地吹到地面Z,因此地面的尘土不易飞散,不会如上方吹出那样向天花板面吹出风,因此天花板面L的尘土不易飞散。
另外,也可以切换上方吹出和水平吹出。例如,在天花板部由于日照而被加热的情况下,在冬季搅拌天花板部的被加热的空气从而使室内温度进一步变高,因此优选上方吹出。另一方面,在夏季搅拌天花板部的被加热的空气从而使室内温度变高,因此优选水平吹出。
另外,在进行夏季的制冷运转时,风也不易直接接触到使用者,使用者能感到柔和的风,对防止过冷是有效的。另外,在进行制冷运转时进行下方吹出,在使用者感到冷的情况下通过设为水平吹出而能不感到风地使空气有效地循环。因而,能在包括冬季和夏季的全年设为良好的室内环境。
在上述构成的送风机1中,当从送风机1送出的气流的风速过小时,空气不循环,因此无法消除室内的温度分布的不匀。另一方面,当气流的风速过大时,室内的使用者有可能感到风而不快。
因此,将吹出时的风速设为v(m/s),将从开口部5c到地面Z的距离设为b(m)、将气流相对于水平面的送出角度设为θ(゜),如式(6)所示定义设置函数F。送出角度θ以下方为正、以上方为负。在此,由于是水平吹出,因此送出范围H3设为-30°<θ≤30°的范围。
F(b,θ,v)=v/b2×cosθ  …(6)
此时,在以满足0.5≤F≤100的方式设置并运转送风机1的情况下,根据与上述相同的温度分布测定和体感试验的结果,防止使用者的不舒服感并得到舒适的室内环境。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机1能进行下方吹出、上方吹出以及水平吹出中的任一种,也可以在进行任一种或者任两种的送风机1中基于设置函数F进行设置及运转。
另外,通过风向板7切换下方吹出和水平吹出,但也可以通过其它构成进行切换。例如,也可以设置双重风扇保护罩40,使一方通过直线导轨等在开口部5c的外侧和开口部5c的正下方之间可动。此时,例如能如上述图20所示通过风扇保护罩40的叶片42的端面42a、42b的倾斜来设定送出角度θ。另外,也可以如风扇那样形成为电动风扇10本身以能改变送出方向的方式转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叶轮20向正向和逆向旋转,因此也可以通过上述图23~图30所示的第10、第11实施方式的安装部22、32来安装叶轮20。
<第13实施方式>
下面,图36表示第13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正视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1~图7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离子发生装置50。另外,省略风扇保护罩40(参照图1),照明部5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照明部5的照明罩5a的内周面形成为圆筒面,截面形状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离子发生装置50设置于在覆盖基座部2的基座罩2b的下表面的周部形成的倾斜面。也可以设有多个离子发生装置50。
离子发生装置50具有施加包括交流波形或者脉冲波形的电压的一对电极(未图示)。对一方电极施加正电压,通过电晕放电使空气中的水分子电离而生成氢离子。该氢离子利用溶剂和能量与空气中的水分子聚类。由此,释放出包括H+(H2O)m(m是0或者任意的自然数)的空气离子的正离子。
对另一方电极施加负电压,通过电晕放电使空气中的氧分子或者水分子电离而生成氧离子。该氧离子利用溶剂和能量与空气中的水分子聚类。由此,释放出包括O2 (H2O)n(n是任意的自然数)的空气离子的负离子。
H+(H2O)m和O2 (H2O)n在空气中的浮游细菌或臭味成分的表面凝聚并包围它们。并且,如式(8)~(10)所示,通过碰撞使作为活性种的[·OH](羟自由基)或H2O2(过氧化氢)在微生物等的表面上凝集生成来破坏浮游细菌或臭味成分。在此,m’、n’是任意的自然数。因而,从开口部5c送出包含从离子发生装置50朝向空间6释放的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气流从而进行室内的杀菌和臭味去除。
H+(H2O)m+O2 (H2O)n→·OH+1/2O2+(m+n)H2O…(8)
H+(H2O)m+H+(H2O)m’+O2 (H2O)n+O2 (H2O)n’
→2·OH+O2+(m+m'+n+n')H2O  …(9)
H+(H2O)m+H+(H2O)m’+O2 (H2O)n+O2 (H2O)n’
→H2O2+O2+(m+m'+n+n')H2O  …(10)
此时,从设置于基座罩2b的下表面的周部的离子发生装置50向大致竖正下方释放离子。离子的释放方向在电极为平面的情况下是与该平面正交的方向,在电极为针状的情况下是与电极延伸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从离子发生装置50释放的离子如箭头K1所示包含在流入流通口3a的空气中。由此,能在从开口部5c送出的气流中容易地包含离子。
<第14实施方式>
下面,图37表示第14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正视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36所示的第13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基座部2的形状与第13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3实施方式相同。
基座部2被直径比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的叶轮20大的圆筒形状的基座罩2b覆盖。离子发生装置50配置于基座部2的周部,向大致竖直下方释放离子。由此,与第13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在从开口部5c送出的气流中容易地包含离子。
<第15实施方式>
下面,图38表示第15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正视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37所示的第14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离子发生装置50的配置与第14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4实施方式相同。
离子发生装置50安装于支柱3,向沿着从流通口3a流入的气流的方向释放离子。由此,能在从开口部5c送出的气流中容易地包含离子。此外,也可以从离子发生装置50向水平方向和竖直下方之间的任意的方向释放离子。此时,当从流通口3a向与由叶轮20引导的气流平行的方向释放离子时,能减少由离子的碰撞造成的消失,因此是更优选的。
<第16实施方式>
下面,图39表示第16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的正视截面图。为了便于说明,对与上述图37所示的第14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上同一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离子发生装置50的配置与第14实施方式不同。其它部分与第14实施方式相同。
离子发生装置50安装于照明部5的周部的上表面,向大致竖直上方释放离子。由此,能在从开口部5c送出的气流中容易地包含离子。
而且,测定了在第14~第16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中经过流通口3a的气流的风速。叶轮20的半径R是160mm,开口部5c的直径是365mm,基座部2的下表面和天花板面L之间的距离是50mm。其结果是,基座部2的下表面处的风速是2.2m/s。支柱3的竖直方向的中间点处的风速是1.8m/s。照明部5的上表面处的风速是1.1m/s。
一般地,可知当离子被释放到空气的流速较大的部位时会较广地扩散。因此,与将离子发生装置50配置于照明部5的上表面的情况(第16实施方式)相比,将离子发生装置50配置于支柱3的情况(第15实施方式)更能均匀地送出离子,因此是更优选的。另外,与将离子发生装置50配置于支柱3的情况(第15实施方式)相比,将离子发生装置50配置于基座部2的下表面周部的情况(第14实施方式)更能均匀地送出离子,因此是更优选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送风机1送出包含正离子和负离子的气流,但也可以送出包括任一方离子的气流。由此,能通过离子具有的电荷来去除在室内的空间内浮游的附着对象即物体的电位。另外,能调整室内空间的离子平衡。
另外,离子发生装置50例如也可以是生成包括自由基成分的带电微粒子水的设备。
在第1~第16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备环状的照明部5的送风机,但关于具备具有配置叶轮20的空洞部5b的环状的环状部的送风机1,也能通过同样的构成得到同样的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应用于设置于室内的天花板面来进行空气循环的送风机。
附图标记说明
1   送风机
2   基座部
2a  安装部件
2b  基座罩
2c  卡止螺栓
3   支柱
5   照明部
5a  照明罩
5b  空洞部
5c  开口部
6   空间
7   风向板
10  电动风扇
11  电机部
12  电机
12a 电机轴
12b 导线
13   电机罩
13b 烧瓶形孔
15  弹簧锁
16  压缩式连接器
20  叶轮
20a 轮毂部
20b、20h  贯通孔
20c 凹部
20d 锥形槽
20j、34b  肋
20k、34e  凸缘部
21  固定螺钉
22、32  安装部
23  销
24  叶片固定部件
24a 抓持部
24b 手柄部
24c 卡合爪
25、35  压缩弹簧
34  轴支撑部
34a 嵌合孔
34c 锥形孔
36  球体
37  限制环
40  风扇保护罩
41、42、45  叶片
43  固定部
44  可动部
50  离子发生装置

Claims (5)

1.一种送风机,具备:基座部,其安装于室内的天花板面;电动风扇,其具有固定于上述基座部的电机和利用上述电机绕与上述基座部的安装面垂直的旋转轴旋转的叶轮;环状部,其形成为具有配置上述叶轮的筒状空洞部的环状并且在与天花板面之间形成空气的流通口而安装于上述基座部;以及风扇保护罩,其具有多个叶片并配置在上述空洞部的下端面,其中,当上述叶轮向规定的正向旋转时向下方送风,上述送风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叶轮的上下端与上述环状部的上下表面大致一致地配置,并且当将上述叶轮的半径设为R、将从上述旋转轴起在径向上为R/2的位置的上述叶轮相对于上方空间的上述安装面在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D1、将从上述旋转轴起在径向上比R/2靠外周侧的上述叶轮相对于上方空间的上述安装面在垂直的方向的长度设为D2时,满足D1/R≥0.07以及D2≥D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当将上述叶轮的下端和上述风扇保护罩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D3时,满足D3/R≤0.08。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叶片配置为辐射状,上述叶片的周向的两端面形成为直线状或者使外周侧向上述正向的旋转方向前方弯曲的曲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环状部包括进行照明的照明部。
5.一种送风机,具备:基座部,其安装于室内的天花板面;电动风扇,其具有固定于上述基座部的电机和利用上述电机绕与上述基座部的安装面垂直的旋转轴旋转的叶轮;环状部,其形成为具有配置上述叶轮的筒状空洞部的环状并且配置为在与天花板面之间形成空气的流通口;以及风扇保护罩,其具有多个叶片并配置在上述空洞部的下端面,其中,当上述叶轮正向旋转时向下方送风,上述送风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叶轮的上下端与上述环状部的上下表面大致一致地配置,并且当将上述叶轮的半径设为R、将上述叶轮的下端与上述风扇保护罩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设为D3时,满足D3/R≤0.08。
CN201480008511.6A 2013-02-20 2014-02-19 送风机 Active CN1049816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154176.8A CN106762728A (zh) 2013-02-20 2014-02-19 送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31353A JP6139171B2 (ja) 2013-02-20 2013-02-20 送風機
JP2013-031353 2013-02-20
PCT/JP2014/053843 WO2014129482A1 (ja) 2013-02-20 2014-02-19 送風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54176.8A Division CN106762728A (zh) 2013-02-20 2014-02-19 送风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81613A true CN104981613A (zh) 2015-10-14
CN104981613B CN104981613B (zh) 2017-07-21

Family

ID=5139126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8511.6A Active CN104981613B (zh) 2013-02-20 2014-02-19 送风机
CN201611154176.8A Withdrawn CN106762728A (zh) 2013-02-20 2014-02-19 送风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154176.8A Withdrawn CN106762728A (zh) 2013-02-20 2014-02-19 送风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39171B2 (zh)
CN (2) CN104981613B (zh)
WO (1) WO201412948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71235A (zh) * 2017-01-10 2017-06-2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吊顶空调机
CN108931472A (zh) * 2017-05-29 2018-12-04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环境试验装置以及热处理装置
CN109695583A (zh) * 2017-10-20 2019-04-30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风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51425A (zh) * 2014-10-03 2014-12-31 孙恒宏 一种碟扇灯
CN109923316A (zh) * 2016-11-08 2019-06-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离心吊扇和叶轮模块
JP6188980B1 (ja) * 2017-02-27 2017-08-30 株式会社Cmc 空気清浄機および扇風機として機能する装置
JP6920888B2 (ja) * 2017-06-02 2021-08-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機を備えた天井取付型電気機器
JP6971481B2 (ja) * 2018-10-31 2021-11-24 アイリスオーヤマ株式会社 送風機
CN113646592B (zh) * 2019-04-03 2022-06-24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以及空调机的室内单元的设置方法
CN110859454A (zh) * 2019-11-21 2020-03-06 奥特莱电器(常熟)有限公司 一种数字多媒体冷藏展示柜
JP7015356B2 (ja) * 2020-10-27 2022-02-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5197U (zh) * 1980-07-18 1982-02-09
US4402649A (en) * 1981-07-29 1983-09-06 Laurel Charles R Ceiling fan with self-contained lighting
JPS62180694U (zh) * 1986-05-07 1987-11-16
CN2056705U (zh) * 1987-05-01 1990-05-02 王玉梅 日光管吊扇
US5440459A (en) * 1994-12-06 1995-08-08 Chan; Bobby Ceiling fan having a light assembly
US5800049A (en) * 1994-09-07 1998-09-01 Todd, Jr.; Alvin E. Light assembly for a ceiling fan
CN1670380A (zh) * 2004-03-16 2005-09-21 亨特风扇公司 具有灯组件的吊扇
CN202001968U (zh) * 2010-12-19 2011-10-05 东莞钜鼎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嵌式安装的风扇灯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0863A (en) * 1987-06-11 1988-06-14 G & H Enterprises Fan shroud filter
JP2000240595A (ja) * 1999-02-23 2000-09-05 Japan Servo Co Ltd 軸流フアンモータ用フィンガーガード
JP2003269385A (ja) * 2002-03-14 2003-09-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送風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5197U (zh) * 1980-07-18 1982-02-09
US4402649A (en) * 1981-07-29 1983-09-06 Laurel Charles R Ceiling fan with self-contained lighting
JPS62180694U (zh) * 1986-05-07 1987-11-16
CN2056705U (zh) * 1987-05-01 1990-05-02 王玉梅 日光管吊扇
US5800049A (en) * 1994-09-07 1998-09-01 Todd, Jr.; Alvin E. Light assembly for a ceiling fan
US5440459A (en) * 1994-12-06 1995-08-08 Chan; Bobby Ceiling fan having a light assembly
CN1670380A (zh) * 2004-03-16 2005-09-21 亨特风扇公司 具有灯组件的吊扇
CN202001968U (zh) * 2010-12-19 2011-10-05 东莞钜鼎照明有限公司 一种嵌式安装的风扇灯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71235A (zh) * 2017-01-10 2017-06-20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吊顶空调机
CN106871235B (zh) * 2017-01-10 2020-09-18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吊顶空调机
CN108931472A (zh) * 2017-05-29 2018-12-04 爱斯佩克株式会社 环境试验装置以及热处理装置
CN109695583A (zh) * 2017-10-20 2019-04-30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风扇
CN109695583B (zh) * 2017-10-20 2022-01-07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风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81613B (zh) 2017-07-21
JP6139171B2 (ja) 2017-05-31
JP2014159793A (ja) 2014-09-04
WO2014129482A1 (ja) 2014-08-28
CN106762728A (zh) 2017-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81613A (zh) 送风机
JP6012965B2 (ja) 送風装置及び送風方法
CN113007809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6705397B (zh) 出风面板、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EP3275333A1 (en) Hair dryer
JP6496873B2 (ja) 送風機
US20070140931A1 (en) Air current generator
CN105673527B (zh) 正反向吹风的贯流风机组件
CN111622972A (zh) 出风装置及塔扇
JP7015263B2 (ja) 送風機
JP6423558B2 (ja) 送風機
JP2012255389A (ja) 送風機
JP6483748B2 (ja) 送風機
CN111878432A (zh) 一种充电式的杀菌风扇
JP7015356B2 (ja) 送風機
JP6745006B2 (ja) 送風機
CN219103197U (zh) 一种具有理疗效果的冷暖出风装置
CN111043666A (zh)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空调
CN220852335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1022352B (zh) 轴流风机及其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JP2018112195A (ja) 送風機
CN214533643U (zh) 一种基于负离子杀菌的挂脖式风扇
CN212746673U (zh) 导风板、导风组件以及家用电器
CN216111374U (zh) 挂脖风扇
CN219243872U (zh) 空调摆叶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