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67800A -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 Google Patents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67800A
CN104967800A CN201510420332.XA CN201510420332A CN104967800A CN 104967800 A CN104967800 A CN 104967800A CN 201510420332 A CN201510420332 A CN 201510420332A CN 104967800 A CN104967800 A CN 1049678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reinforced structure
backboard
structural reinforcing
television back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203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世伟
尤俊雄
田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Technology Co Ltd
Xiao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Inc filed Critical Xiaomi Inc
Priority to CN20151042033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67800A/zh
Publication of CN104967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678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该电视机补强组件包括:水平补强结构,所述水平补强结构包括设置于电视机背板的顶侧外部边缘处的顶侧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电视机背板包括作为外观件的背板上部和作为内构件的背板下部,且所述顶侧补强结构的长度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宽度相匹配;垂直补强结构,所述垂直补强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右两侧外部边缘的左侧补强结构和右侧补强结构,且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和所述右侧补强结构的长度至少与所述背板上部的高度相匹配。通过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在降低电视机厚度的同时,确保电视机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视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水平和制造工艺的进步,电视机已经逐步摆脱了原本体积巨大、不易搬移的印象,向着轻薄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不足。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视机补强组件,包括:
水平补强结构,所述水平补强结构包括设置于电视机背板的顶侧外部边缘处的顶侧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电视机背板包括作为外观件的背板上部和作为内构件的背板下部,且所述顶侧补强结构的长度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宽度相匹配;
垂直补强结构,所述垂直补强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右两侧外部边缘的左侧补强结构和右侧补强结构,且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和所述右侧补强结构的长度至少与所述背板上部的高度相匹配。
可选的,
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和所述右侧补强结构的长度与所述背板上部的高度相匹配;
或者,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和所述右侧补强结构的长度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高度相匹配。
可选的,
所述顶侧补强结构包括:与所述电视机背板平行的第一连接板,且所述顶侧补强结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背面或顶侧正面接触并连接;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的第一结构加强板,且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垂直于所述电视机背板;
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包括:与所述电视机背板平行的第二连接板,且所述左侧补强结构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背面或左侧正面接触并连接;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的第二结构加强板,且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垂直于所述电视机背板;
所述右侧补强结构包括:与所述电视机背板平行的第三连接板,且所述右侧补强结构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右侧背面或右侧正面接触并连接;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相连的第三结构加强板,且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垂直于所述电视机背板。
可选的,
所述顶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顶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背面接触并连接,且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方;
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二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左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背面接触并连接,且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左方;
所述右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三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右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外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右侧背面接触并连接,且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右方。
可选的,
所述顶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两个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U型的顶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构成所述顶侧补强条的U型底部、两个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构成所述顶侧补强条的U型两壁;
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二连接板与两个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U型的左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板构成所述左侧补强条的U型底部、两个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所述左侧补强条的U型两壁;
所述右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三连接板与两个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U型的右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板构成所述右侧补强条的U型底部、两个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构成所述右侧补强条的U型两壁。
可选的,
当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向后弯折形成第一弯边时,所述顶侧补强条中位于上方的第一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弯边的背部接触并连接;
当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向后弯折形成第二弯边时,所述左侧补强条中位于左方的第二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弯边的背部接触并连接;
当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右侧向后弯折形成第三弯边时,所述右侧补强条中位于右方的第三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三弯边的背部接触并连接。
可选的,
所述顶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顶侧补强框;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正面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方并伸向所述电视机背板的背部方向;
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二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左侧补强框;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正面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左方并伸向所述电视机背板的背部方向;
所述右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三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右侧补强框;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内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右侧正面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右方并伸向所述电视机背板的背部方向。
可选的,
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正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的内壁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处形成第一定位凹槽;当所述顶侧补强结构安装至所述电视机背板时,所述第一连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的至少一部分置入所述第一定位凹槽内;
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正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的内壁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处形成第二定位凹槽;当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安装至所述电视机背板时,所述第二连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的至少一部分置入所述第二定位凹槽内;
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正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的内壁靠近所述第三连接板处形成第三定位凹槽;当所述右侧补强结构安装至所述电视机背板时,所述第三连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右侧的至少一部分置入所述第三定位凹槽内。
可选的,
所述顶侧补强框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连接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平行加强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和所述第一平行加强板构成截面呈U型的顶侧补强框;
所述左侧补强框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连接且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平行加强板,且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平行加强板构成截面呈U型的左侧补强框;
所述右侧补强框还包括:与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连接且平行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第三平行加强板,且所述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平行加强板构成截面呈U型的右侧补强框。
可选的,
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上设有朝外的第一凸起结构;
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上设有朝外的第二凸起结构;
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上设有朝外的第三凸起结构。
可选的,所述顶侧补强结构、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和所述右侧补强结构上还分别设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与电视机壳体内侧的卡扣结构相匹配的卡槽结构,与电视机壳体内侧的卡槽结构相匹配的卡扣结构。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视机,包括:
电视机背板,所述电视机背板包括作为外观件的背板上部和作为内构件的背板下部;
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视机补强组件。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公开通过在电视机背板上设置补强结构,可以在电视机的背板上部仅作为外观件、不包含电视机内部的功能结构的情况下,增加背板上部的结构强度,避免因强度不足而发生弯折等意外。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视机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视机的左视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视机补强结构的示意图。
图4-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视机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视机补强结构与电视机背板之间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补强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L型补强条与电视机背板之间的结构关系剖面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U型补强条与电视机背板之间的结构关系剖面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U型补强条与电视机背板之间的结构关系剖面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补强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L型补强框与电视机背板之间的结构关系剖面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U型补强框与电视机背板之间的结构关系剖面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U型补强框与电视机背板之间的结构关系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视机的立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在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电视机中,电视机背板1分为背板上部1A和背板下部1B。其中,背板上部1A仅作为外观件,而背板下部1B作为内构件;换言之,电视机中的控制电路、芯片等内部功能构件全部置于背板下部1B处。其中,背板上部1A和背板下部1B只是从位置上对电视机背板1的划分,而实际上电视机背板1既可以为一个整体的背板结构,也可以为相互分离的背板上部1A和背板下部1B,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因此,从图2所示的该电视机的左视图中可见:当背板上部1A的厚度为D1、背板下部1B的厚度为D2时,D1远小于D2,D1的实际厚度可以达到小于1cm。所以,这种设计结构的电视机,不仅能够在功能上实现热源隔离、避免热传导和结构变型,而且能够给用户带来极致、超薄的视觉体验,有助于提升电视机的整体美观度。
同时,在电视机的背板上部1A的厚度很小的情况下,本公开进一步提出了针对该电视机背板1的补强组件,以提升电视机背板1的结构强度,延长电视机的整机使用寿命。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该电视机补强组件进行介绍和说明。
1、整体结构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视机补强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电视机补强结构可以包括:
水平补强结构,即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补强结构。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水平补强结构包括设置于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外部边缘处的顶侧补强结构2,且该顶侧补强结构2的长度与电视机背板1的宽度(本公开中采用的电视机背板的规格记录方式为:左右方向的“宽度”、上下方向的“高度”、前后方向的“厚度”)相匹配。其中,由于电视机背板1的背板下部1B为内构件,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因而可以不设置对应的水平补强结构;当然,也可以选择设置,本公开并不对此进行限制。
垂直补强结构,即沿垂直方向设置的补强结构。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垂直补强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电视机背板1的左右两侧外部边缘的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且该左侧补强结构3和该右侧补强结构4的长度至少与背板上部1A的高度相匹配。其中,“至少与背板上部1A的高度相匹配”应当理解为:一种情况下,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的长度均等于或近似于背板上部1A的高度,使得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的补强范围能够覆盖背板上部1A,则认为此时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的长度与背板上部1A的高度相匹配;另一种情况下,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的长度均等于或近似于电视机背板1的高度,使得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的补强范围能够覆盖整个电视机背板1,也必然能够覆盖背板上部1A,则认为此时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的长度与电视机背板1的高度相匹配,并且同样与该背板上部1A的高度相匹配。
在上述实施例中,顶侧补强结构2、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分别设置于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外部边缘处、左侧外部边缘处、右侧外部边缘处。其中,“外部边缘处”应该理解为:以顶侧外部边缘处为例;如图4-5所示,假定电视机背板1包括顶面11、背面12和前面13,那么“顶侧外部边缘处”可以理解为电视机背板1的顶部区域,该顶部区域可以量化为:电视机背板1上与顶面11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d的区域,比如顶面11、图4中背面12的虚线以上的部分和图5中前面13的虚线以上的部分,均属于“顶侧外部边缘处”。由于电视机背板1为长方体(板状),因而“左侧外部边缘处”、“右侧外部边缘处”的理解方式均与“顶侧外部边缘处”相似,比如“左侧外部边缘处”为电视机背板1的左部区域,该左部区域可以量化为:电视机背板1上与左侧端面(图中未示出)之间的距离不大于预设距离d(或其他数值)的区域,“右侧外部边缘处”也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2、基本组成
在基本的结构组成上,上述的顶侧补强结构2、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均类似,此处以顶侧补强结构2进行举例说明。如图6所示,该顶侧补强结构2可以包括:
与电视机背板1平行的第一连接板21,且顶侧补强结构2通过第一连接板21与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背面或顶侧正面接触并连接;以及,与第一连接板21相连的第一结构加强板22,且第一结构加强板22垂直于电视机背板1。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21用于实现与电视机背板1之间的连接,同时实现一定程度的补强效果;同时,通过第一连接板21的连接作用,将第一结构加强板22的补强效果叠加至电视机背板1,实现更佳的补强效果。
同时,与顶侧补强结构2相类似地,左侧补强结构3包括:与电视机背板1平行的第二连接板(图中未示出),且左侧补强结构3通过第二连接板与电视机背板1的左侧背面或左侧正面接触并连接;与第二连接板相连的第二结构加强板(图中未示出),且第二结构加强板垂直于电视机背板1;
右侧补强结构4包括:与电视机背板1平行的第三连接板(图中未示出),且右侧补强结构4通过第三连接板与电视机背板1的右侧背面或右侧正面接触并连接;与第三连接板相连的第三结构加强板(图中未示出),且第三结构加强板垂直于电视机背板1。
结合图4-6所示,以顶侧补强结构2为例,则基于第一连接板21与电视机背板1之间的连接方式,即第一连接板21与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背面(属于背面12)或顶侧正面(属于正面13)接触并连接,顶侧补强结构2存在不同的结构形式,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3、补强条
以顶侧补强结构2为例,当第一连接板21与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背面接触并连接时,该顶侧补强结构2为补强条的结构形式。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补强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顶侧补强结构2为L型补强条,右侧补强结构4为U型补强条,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L型补强条
以图7所示的顶侧补强结构2为例,图8示出了对应的结构关系的剖视图。如图8所示,顶侧补强结构2包括:由第一连接板21与一个第一结构加强板22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顶侧补强条;其中,第一连接板21的外壁与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背面(结合图4,即背面12的顶部区域)接触并连接,且第一结构加强板22位于第一连接板21上方。
类似地,每个补强结构均可以采用上述结构的L型补强条。比如,左侧补强结构3包括:由第二连接板与一个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左侧补强条;其中,第二连接板的外壁与电视机背板1的左侧背面接触并连接,且第二结构加强板位于第二连接板左方;
右侧补强结构4包括:由第三连接板与一个第三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右侧补强条;其中,第三连接板的外壁与电视机背板1的右侧背面接触并连接,且第三结构加强板位于第三连接板右方。
实施例二:U型补强条
以图7所示的右侧补强结构4为例,图9示出了对应的结构关系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右侧补强结构4包括:由第三连接板41与两个第三结构加强板421和422构成的截面呈U型的右侧补强条;其中,第三连接板41构成右侧补强条的U型底部、两个第三结构加强板421和422构成右侧补强条的U型两壁。在该实施例中,U型结构的补强条包含两个结构加强板,因而较之L型补强条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好的补强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在图9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当电视机背板1的右侧向后弯折形成第三弯边10时,右侧补强条4中位于右方(即图10中的上方)的第三结构加强板421的外壁与第三弯边10的背部(即图10中的下方)接触并连接。在该实施例中,第三弯边10可以提供更高的结构强度,帮助提升电视机背板1的抗弯折能力。
类似地,每个补强结构均可以采用上述图8或图9所示结构的U型补强条。比如,顶侧补强结构包括:由第一连接板与两个第一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U型的顶侧补强条;其中,第一连接板构成顶侧补强条的U型底部、两个第一结构加强板构成顶侧补强条的U型两壁;进一步地,当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向后弯折形成第一弯边时,顶侧补强条中位于上方的第一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与第一弯边的背部接触并连接。
左侧补强结构包括:由第二连接板与两个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U型的左侧补强条;其中,第二连接板构成左侧补强条的U型底部、两个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左侧补强条的U型两壁;进一步地,当电视机背板1的左侧向后弯折形成第二弯边时,左侧补强条中位于左方的第二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与第二弯边的背部接触并连接。
4、补强框
以顶侧补强结构2为例,当第一连接板21与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正面接触并连接时,该顶侧补强结构2为补强框的结构形式。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补强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顶侧补强结构2、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均为补强框结构,下面对该结构进行说明。其中,下面的实施例均以顶侧补强结构2为例进行说明,当将下面实施例中的“顶侧”替换为“左侧”、“第一”替换为“第二”、“第一结构加强板位于第一连接板上方”替换为“第二结构加强板位于第二连接板左方”时,即可作为对左侧补强结构3的描述;对于右侧补强结构4的描述替换方式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一:L型补强框
如图12所示,顶侧补强结构2包括:由第一连接板21与一个第一结构加强板22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顶侧补强框;其中,第一连接板21的内壁与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正面(结合图5,即正面13的顶部区域)接触并连接,第一结构加强板22位于第一连接板21上方并伸向电视机背板1的背部方向。
其中,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正面可以设有第一凹槽131,第一结构加强板22的内壁靠近第一连接板21处可以形成第一定位凹槽221。那么,当顶侧补强结构2安装至电视机背板1时,第一连接板21安装于第一凹槽131内,从而不仅可以获得顶侧补强结构2提供的补强效果,还可以避免第一连接板21造成电视机厚度的增加;同时,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置入第一定位凹槽221内,既实现了电视机背板1与顶侧补强结构2之间的相互定位关系,又能够增强两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在图12所示实施例的基础上,顶侧补强框还可以包括:与第一结构加强板22连接且平行于第一连接板21的第一平行加强板23,且第一连接板21、第一结构加强板22和第一平行加强板23构成截面呈U型的顶侧补强框。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平行加强板23可以进一步提升顶侧补强结构2的结构强度,增加顶侧补强结构2的补强效果。
其中,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结构加强板22的外壁上可以设有朝外(即图13中的上方)的第一凸起结构222。在该实施例中,一方面,第一凸起结构222增加了第一结构加强板22的厚度,可以提升第一结构加强板22的强度;另一方面,电视机壳体可以对顶侧补强结构2中除第一凸起结构222之外的部分进行包裹和遮挡,而将该第一凸起结构222构成电视机顶侧的外观面。
5、组合结构
本公开中的任意补强条结构的实施例,以及任意补强框结构的实施例,均可以实现相互组合。举例而言,当图9所示的U型补强条和图13所示的U型补强框进行组合时,可以得到图14所示的电视机补强组件,包括:U型顶侧补强条2A和U型顶侧补强框2B;其中,U型顶侧补强框2B的开口卡在电视机背板1的顶侧外部边缘处,并将U型顶侧补强条2A包裹于该开口中,且U型顶侧补强条2A的上方侧边(即第一结构加强板22A)的外壁与U型顶侧补强框2B的底部(即第一结构加强板22B)的内壁之间接触并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在有限的空间内同时设置了补强条和补强框,对两者的补强效果实现了叠加,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电视机强度。
6、安装结构
在最终出售的电视机中,需要对电视机补强组件等进行全部或部分遮挡,即需要在电视机背板1等结构外侧安装电视机壳体(图中未示出)。因此,为了便于电视机壳体的安装,在顶侧补强结构2、左侧补强结构3和右侧补强结构4上还可以分别设有安装结构,该安装结构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与电视机壳体内侧的卡扣结构相匹配的卡槽结构,与电视机壳体内侧的卡槽结构相匹配的卡扣结构。
举例而言,在图7所示的呈L型补强条形式的顶侧补强结构2、呈U型补强条形式的右侧补强结构4,上面均设有卡槽结构,用于与电视机壳体上的卡扣结构相配合,实现电视机壳体的安装。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2)

1.一种电视机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平补强结构,所述水平补强结构包括设置于电视机背板的顶侧外部边缘处的顶侧补强结构;其中,所述电视机背板包括作为外观件的背板上部和作为内构件的背板下部,且所述顶侧补强结构的长度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宽度相匹配;
垂直补强结构,所述垂直补强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右两侧外部边缘的左侧补强结构和右侧补强结构,且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和所述右侧补强结构的长度至少与所述背板上部的高度相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和所述右侧补强结构的长度与所述背板上部的高度相匹配;
或者,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和所述右侧补强结构的长度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高度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侧补强结构包括:与所述电视机背板平行的第一连接板,且所述顶侧补强结构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背面或顶侧正面接触并连接;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连的第一结构加强板,且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垂直于所述电视机背板;
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包括:与所述电视机背板平行的第二连接板,且所述左侧补强结构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背面或左侧正面接触并连接;与所述第二连接板相连的第二结构加强板,且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垂直于所述电视机背板;
所述右侧补强结构包括:与所述电视机背板平行的第三连接板,且所述右侧补强结构通过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右侧背面或右侧正面接触并连接;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相连的第三结构加强板,且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垂直于所述电视机背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顶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外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背面接触并连接,且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方;
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二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左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外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背面接触并连接,且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左方;
所述右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三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右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外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右侧背面接触并连接,且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右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两个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U型的顶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构成所述顶侧补强条的U型底部、两个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构成所述顶侧补强条的U型两壁;
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二连接板与两个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U型的左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板构成所述左侧补强条的U型底部、两个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所述左侧补强条的U型两壁;
所述右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三连接板与两个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U型的右侧补强条;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板构成所述右侧补强条的U型底部、两个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构成所述右侧补强条的U型两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向后弯折形成第一弯边时,所述顶侧补强条中位于上方的第一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一弯边的背部接触并连接;
当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向后弯折形成第二弯边时,所述左侧补强条中位于左方的第二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二弯边的背部接触并连接;
当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右侧向后弯折形成第三弯边时,所述右侧补强条中位于右方的第三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与所述第三弯边的背部接触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一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顶侧补强框;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正面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方并伸向所述电视机背板的背部方向;
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二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左侧补强框;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内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正面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左方并伸向所述电视机背板的背部方向;
所述右侧补强结构包括:由所述第三连接板与一个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构成的截面呈L型的右侧补强框;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内壁与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右侧正面接触并连接,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板右方并伸向所述电视机背板的背部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正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的内壁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板处形成第一定位凹槽;当所述顶侧补强结构安装至所述电视机背板时,所述第一连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的至少一部分置入所述第一定位凹槽内;
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正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的内壁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板处形成第二定位凹槽;当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安装至所述电视机背板时,所述第二连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左侧的至少一部分置入所述第二定位凹槽内;
所述电视机背板的顶侧正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的内壁靠近所述第三连接板处形成第三定位凹槽;当所述右侧补强结构安装至所述电视机背板时,所述第三连接板安装于所述第三凹槽内、所述电视机背板的右侧的至少一部分置入所述第三定位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侧补强框还包括:与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连接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第一平行加强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和所述第一平行加强板构成截面呈U型的顶侧补强框;
所述左侧补强框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连接且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第二平行加强板,且所述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平行加强板构成截面呈U型的左侧补强框;
所述右侧补强框还包括:与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连接且平行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第三平行加强板,且所述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平行加强板构成截面呈U型的右侧补强框。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上设有朝外的第一凸起结构;
所述第二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上设有朝外的第二凸起结构;
所述第三结构加强板的外壁上设有朝外的第三凸起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补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顶侧补强结构、所述左侧补强结构和所述右侧补强结构上还分别设有安装结构,所述安装结构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与电视机壳体内侧的卡扣结构相匹配的卡槽结构,与电视机壳体内侧的卡槽结构相匹配的卡扣结构。
12.一种电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视机背板,所述电视机背板包括作为外观件的背板上部和作为内构件的背板下部;
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视机补强组件。
CN201510420332.XA 2015-07-16 2015-07-16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Pending CN1049678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20332.XA CN104967800A (zh) 2015-07-16 2015-07-16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420332.XA CN104967800A (zh) 2015-07-16 2015-07-16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67800A true CN104967800A (zh) 2015-10-07

Family

ID=54221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20332.XA Pending CN104967800A (zh) 2015-07-16 2015-07-16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6780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0959A (zh) * 2015-12-31 2016-03-30 珠海拾比佰彩图板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电视机背板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59500A1 (en) * 2007-08-30 2009-03-05 Hitachi, Ltd. Plasma Display System
CN201327554Y (zh) * 2008-11-25 2009-10-14 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CN201348687Y (zh) * 2008-12-18 2009-11-18 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夹固构件
CN202012868U (zh) * 2011-03-10 2011-10-1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设备
CN202267002U (zh) * 2011-09-19 2012-06-06 Tcl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及液晶电视及其背光模组光学膜片的固定结构
CN102506395A (zh) * 2011-11-18 2012-06-2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件、背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2282820U (zh) * 2011-09-22 2012-06-20 浙江天乐数码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超窄边框的液晶电视机
CN103338341A (zh) * 2013-07-15 2013-10-0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液晶电视背板和直下式液晶电视
CN203250086U (zh) * 2013-04-25 2013-10-23 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模组的背板结构
CN103747194A (zh) * 2013-12-20 2014-04-23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电视
CN103941455A (zh) * 2014-05-14 2014-07-2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曲面显示的胶框及使用该胶框的曲面液晶显示装置
CN104062796A (zh) * 2014-07-01 2014-09-2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的固定结构
CN104181722A (zh) * 2014-08-12 2014-12-0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背板及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4189389U (zh) * 2014-09-15 2015-03-0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显示装置
CN104660940A (zh) * 2015-02-06 2015-05-27 奥捷五金(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电视显示器及其边框结构
CN204377027U (zh) * 2015-02-11 2015-06-03 四川长虹技佳精工有限公司 曲面背板固定组装结构
CN204810415U (zh) * 2015-07-16 2015-11-25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Patent Citation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059500A1 (en) * 2007-08-30 2009-03-05 Hitachi, Ltd. Plasma Display System
CN201327554Y (zh) * 2008-11-25 2009-10-14 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CN201348687Y (zh) * 2008-12-18 2009-11-18 唯冠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夹固构件
CN202012868U (zh) * 2011-03-10 2011-10-1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背板、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设备
CN202267002U (zh) * 2011-09-19 2012-06-06 Tcl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及液晶电视及其背光模组光学膜片的固定结构
CN202282820U (zh) * 2011-09-22 2012-06-20 浙江天乐数码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超窄边框的液晶电视机
CN102506395A (zh) * 2011-11-18 2012-06-20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件、背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CN203250086U (zh) * 2013-04-25 2013-10-23 苏州胜利精密制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模组的背板结构
CN103338341A (zh) * 2013-07-15 2013-10-02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直下式液晶电视背板和直下式液晶电视
CN103747194A (zh) * 2013-12-20 2014-04-23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电视
CN103941455A (zh) * 2014-05-14 2014-07-2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曲面显示的胶框及使用该胶框的曲面液晶显示装置
CN104062796A (zh) * 2014-07-01 2014-09-2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的固定结构
CN104181722A (zh) * 2014-08-12 2014-12-0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背板及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4189389U (zh) * 2014-09-15 2015-03-0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显示装置
CN104660940A (zh) * 2015-02-06 2015-05-27 奥捷五金(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电视显示器及其边框结构
CN204377027U (zh) * 2015-02-11 2015-06-03 四川长虹技佳精工有限公司 曲面背板固定组装结构
CN204810415U (zh) * 2015-07-16 2015-11-25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0959A (zh) * 2015-12-31 2016-03-30 珠海拾比佰彩图板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一体化电视机背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361412U (zh) 插座连接器
CN204809473U (zh) 插座连接器
CN102280732B (zh) 电连接器
CN107429720A (zh) 框架组装体以及箱体
CN109462958A (zh) 透明盖板、电子设备、模具
CN106304713A (zh) 壳体、使用该壳体的电子装置及该壳体的制造方法
CN204810415U (zh)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CN106163157A (zh) 移动终端、壳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4967800A (zh) 电视机补强组件和电视机
CN103375903B (zh) 防倾倒的落地式箱体和空调器
KR20100057696A (ko) 공기 조화기용 실내기
CN203707440U (zh) 电连接器
CN100533630C (zh) 滚珠开关
CN103375902B (zh) 落地式后箱体结构和空调器
CN210274771U (zh) 外壳及包括其的键盘
EP3011233B1 (en) Electronic measuring, conditioning and regulating instrument,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of production
US20140063699A1 (en) Display device
JP3131264U (ja) 電子カード
CN1312437C (zh) 微波炉的控制器控制面板结构
US8740648B2 (en) Card connector with reinforcing plates
TW200827848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2521675B1 (ko) 큐브형 소켓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1047253U (zh) 一种温控器与发热体的固定结构
CN104930797A (zh) 门体及冰箱
JP7401240B2 (ja) 出隅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10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