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1111A - 触控面板模组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51111A
CN104951111A CN201410112140.8A CN201410112140A CN104951111A CN 104951111 A CN104951111 A CN 104951111A CN 201410112140 A CN201410112140 A CN 201410112140A CN 104951111 A CN104951111 A CN 1049511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sub
contact
sensing unit
wi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21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耀诚
谢燕俊
赖彬
吴德发
赖艳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Xiamen Inc
Priority to CN20141011214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51111A/zh
Priority to TW103138180A priority patent/TWI550487B/zh
Priority to TW103219522U priority patent/TWM496165U/zh
Priority to US14/667,709 priority patent/US9874958B2/en
Publication of CN1049511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5111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2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a single-body enclosure integrating a flat display, e.g.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PD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04 - G06F1/32
    • G06F2200/16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1/16 - G06F1/18
    • G06F2200/163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computer
    • G06F2200/1636Sensing arrangement for detection of a tap gesture on the hou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模组,包含一基板、一第一感应单元、一第二感应单元、一搭接部及一连接部。基板具有透光性,并区分为一可视区及一非可视区。第一感应单元设置于基板的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个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一电极。第二感应单元的设置位置对应于非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个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一子电极。搭接部的设置位置对应于非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点及至少一条第一导线。第一导线连接第一电极及第一接点,使两者形成电连接。连接部的设置位置对应于非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子导线,该第一子导线供第一电极与第一子电极形成电连接。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控面板模组可增进线路配置弹性并有助于缩减装置体积的触控面板模组。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模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触控面板模组,特别是指一种对内部线路配置进行优化设计的触控面板模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触控屏幕,其如证书号第TW I380071号专利,包含液晶模块(liquid crystal module,简称为LCM)、触控面板模组(touch panel module,简称为TPM)等构件。其中,触控面板模组通常会与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为FPC)形成电性连接,并透过软性电路板与外部控制电路相连,以进行触控讯号的传输与相关控制。以目前触控面板模组与软性电路板的线路设计来说,触控面板模组中会设有多个数量对应其触控电极(例如ITO电极)的金属接点,各个金属接点供触控电极以一对一的方式,透过金属导线与其相连接。此外,软性电路板上也会设置对应数量的金属接点,并由软性电路板的金属接点与触控面板模组的金属接点连接后,进行触控讯号的传输与控制程序。
然而,根据现有触控屏幕的金属接点及相关线路配置,每一个触控电极都必须设置一组专属的导线与金属接点以将其触控讯号导出,但此种设计会导致导线与金属接点占用过多面积,不利于触控面板模组与软性电路板的体积缩减,且会限制线路配置上的调整弹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之目的,即在提供一种【改善先前技术的】可增进线路配置弹性并有助于缩减装置体积的触控面板模组。
于是,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包含一基板、一第一感应单元、至少一第二感应单元、一搭接部及一连接部。基板具有透光性,并区分为一可视区及一相邻于该可视区的非可视区。第一感应单元具有透光性,设置于该基板的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个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一电极。第二感应单元的设置位置对应于该基板的非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个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一子电极。搭接部的设置位置对应于该基板的非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点及至少一条第一导线。该第一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一接点,使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一接点形成电性连接。连接部的设置位置对应于该基板的非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子导线,该第一子导线供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一子电极形成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态样中,该第一子导线的两端系分别连接该第一接点及该第一子电极。
在一实施态样中,该第一导线在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一子电极之间延伸;该第一子导线系电性绝缘地横跨该第一导线,且其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一子电极。较佳地,该连接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绝缘层,该第一绝缘层设置于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一子导线的重叠处,并夹设于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一子导线之间。
在一实施态样中,该第一电极的数量为多个,且该搭接部包括多个第一接点及多条第一导线,该等第一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等第一电极与该等第一接点。其中,该第一子导线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子电极,且电性绝缘地横跨至少部分该等第一导线,并由其另一端连接于其中一第一电极或其中一第一导线。较佳地,该连接部还包括多个第一绝缘层,该等第一绝缘层分别设置于该等第一导线与该第一子导线的重叠处,并分别夹设于该等第一导线与该第一子导线之间。
在一实施态样中,触控面板模组还包含一具有遮光性的遮蔽层,该遮蔽层系设于该基板的非可视区,并供该第二感应单元、该搭接部及该连接部设置其上。较佳地,该遮蔽层还凹陷形成至少一个镂空图案部,该镂空图案部的位置对应该第二感应单元。
在一实施态样中,该第一感应单元的第一电极系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感应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沿一第二方向延伸并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一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电性绝缘。此外,该第二感应单元的第一子电极系沿该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二感应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并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二子电极,该第二子电极与该第一子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绝缘。而且,该搭接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接点、至少一个第三接点及至少一条第二导线,该第二导线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二电极及该第二接点,使该第二电极及该第二接点形成电性连接。该连接部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二子导线,该第二子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使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形成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态样中,该第一电极的数量为多个并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感应单元还包括多个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该等第二电极与该等第一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电性绝缘。该第二感应单元的第一子电极系沿该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二感应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并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二子电极,该第二子电极与该第一子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绝缘。该搭接部包括多个第一接点、多个第二接点、至少一个第三接点、多条第一导线及多条第二导线,该等第一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等第一电极与该等第一接点,而使该等第一电极与该等第一接点分别形成电性连接;该等第二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等第二电极与该等第二接点,而使该等第二电极与该等第二接点形成电性连接;该第一子导线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子电极,且电性绝缘地横跨至少部分该等第一导线及/或至少部分该等第二导线,并由其另一端连接于其中一第一电极或其中一第一导线。此外,该连接部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二子导线,该第二子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使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形成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触控面板模组藉由该搭接部与连接部的不同配置方式,可对第一感应单元、第二感应单元之触控感应信号的传导提供具有弹性的线路配置,并能有效减少导电结构的配置面积,有助于触控面板模组的体积缩减。
在一实施态样中,该第一感应单元的第一电极系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感应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沿一第二方向延伸并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一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电性绝缘。此外,该第二感应单元的第一子电极系沿该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二感应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并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二子电极,该第二子电极与该第一子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绝缘。而且,该搭接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接点、至少一个第三接点及至少一条第二导线,该第二导线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二电极及该第二接点,使该第二电极及该第二接点形成电性连接。该连接部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二子导线,该第二子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使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形成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态样中,该第一电极的数量为多个并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感应单元还包括多个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该等第二电极与该等第一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电性绝缘。该第二感应单元的第一子电极系沿该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二感应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并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二子电极,该第二子电极与该第一子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绝缘。该搭接部包括多个第一接点、多个第二接点、至少一个第三接点、多条第一导线及多条第二导线,该等第一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等第一电极与该等第一接点,而使该等第一电极与该等第一接点分别形成电性连接;该等第二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等第二电极与该等第二接点,而使该等第二电极与该等第二接点形成电性连接;该第一子导线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子电极,且电性绝缘地横跨至少部分该等第一导线及/或至少部分该等第二导线,并由其另一端连接于其中一第一电极或其中一第一导线。此外,该连接部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二子导线,该第二子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使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形成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功效在于:触控面板模组藉由该搭接部与连接部的不同配置方式,可对第一感应单元、第二感应单元之触控感应信号的传导提供具有弹性的线路配置,并能有效减少导电结构的配置面积,有助于触控面板模组的体积缩减。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示意图,由前视角度说明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的较佳实施例;
图2是一示意图,由后视角度说明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3是一示意图,说明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图4是一示意图,说明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的第三较佳实施例;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一示意图,说明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及
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1与图2,为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100的第一较佳实施例。触控面板模组100可应用于移动电话、平板计算机等各式电子装置,且不以特定应用形态为限。
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模组100包含一基板1、一遮蔽层2、一第一感应单元3、至少一个(此处为三个,但不以此为限)第二感应单元4、一搭接部5及一连接部6,并藉由一可挠性电路板101与外部电路(图未示)形成电连接。
基板1具有透光性,并区分为一可视区11及一相邻于可视区11的非可视区12,其可以玻璃材质等制作,但不以此为限。
遮蔽层2设于基板1的非可视区12,可藉由手机外框漆、深色油墨或深色光阻等具有遮光性质的材质制作,供第二感应单元4、搭接部5、连接部6、可挠性电路板101等构件设置其上,以提供遮蔽此等构件的外观修饰功能。本实施例中,遮蔽层2还凹陷形成至少一个(此处以三个为例)镂空图案部21,镂空图案部21的位置分别与各个第二感应单元4对应,可提供使用者有关于第二感应单元4设置位置的触控识别功能。而在不同的设计中,基板1的非可视区12也可以不设置遮蔽层2,直接由机壳、外框等结构遮蔽非可视区12,此时第二感应单元4、搭接部5、连接部6、可挠性电路板101可直接设置在基板1上,因此关于遮蔽层2的实施态样有多种选择,不以特定形态为限。
第一感应单元3主要设置于基板1的可视区11,并包括至少一个(此处以四个为例,但不以此数量为限)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一电极31。第一电极31以例如氧化铟锡(ITO)之透明导电材质制作,其沿一第一方向(此处为图面的纵向)延伸且在一第二方向(此处为图面的横向)上相互间隔,且具体的电极形状设计可视需要而定,此处仅以长条状的示意图形呈现。
第二感应单元4的设置位置对应于基板1的非可视区12,本实施例系设置于遮蔽层2上且位置对应于镂空图案部21。第二感应单元4各包括至少一个(此处以三个为例,但不以此为限)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一子电极41,此处的第一子电极41系沿第一方向延伸,供使用者从触控面板模组100的正面(如图1)触碰基板1具有镂空图案部21的位置时,产生对应的触控信号。第一子电极41可类似第一电极31,透过例如氧化铟锡等透明导电材质制作,但其材质、形状、数量均不以特定形态为限。
搭接部5为将第一感应单元3、第二感应单元4产生的触控感应讯号传导于可挠性电路板101的导电结构,其设置位置对应于基板1的非可视区12,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接点51及至少一条第一导线52。本实施例中,第一接点51的数量系对应第一电极31而为四个,其间隔排列地设置于遮蔽层2上,供与可挠性电路板101上的电极接点(未图示)形成电连接。此外,第一导线52的数量为四条,其设置于遮蔽层2上,并由其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电极31及第一接点51,使第一电极31电性连接于第一接点51,并由第一接点51将第一电极31产生的触控感应信号传输于外。
连接部6为将第二感应单元4的第一子电极41所产生的触控感应信号传输于外的导电结构,其设置位置对应于基板1的非可视区12,并包括至少一条(此处为三条,但不以此为限)第一子导线61。第一子导线61供第一电极31与第一子电极41形成电性连接,具体来说其两端系分别连接第一接点51及第一子电极41,使第一感应单元3的第一电极31与第二感应单元4的第一子电极41能共享部分第一接点5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第一子电极41及每个第一接点51分别设置一个第一接点51,如此的实施态样不仅可以减少第一接点51所占用的面积,也可以增进触控面板模组100的电路配置弹性,亦能减少可挠性电路板101上的电极接点的数量,使得可挠性电路板101的宽度得以缩减,而有利于触控面板模组100与可挠性电路板101的体积缩减。
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搭接部5与连接部6虽然都是设置在第一感应单元3与第二感应单元4之间,但是视实际状况,搭接部5与连接部6的线路配置位置及配置数量均可以视需要对应调整,不以此处揭露的内容为限。
第二实施例
参阅图3,为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100的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模组100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连接部6的实施态样。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6还包括至少一个(此处以两个为例,但不以此为限)第一绝缘层62,且第一导线52、第一子导线61的电路布线方式与前述第一实施例不尽相同。详细来说,此处该等第一导线52是在第一电极31与第一子电极41之间延伸,而第一子导线61则会电性绝缘地横跨第一导线52,以电性连接于其所属的第一导线52。第一绝缘层62则分别设置于该等第一导线52与该第一子导线61的重叠处,并分别夹设于该等第一导线52与该第一子导线61之间,以提供电性绝缘效果。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第一子导线61的一端系连接于其对应的第一子电极41,且其中部分第一子导线61可藉由第一绝缘层62电性绝缘地横跨部分第一导线52,并由其另一端连接于对应的第一导线52,以实现电路连接的目的。依此实施态样,可提供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线路配置方式,且触控面板模组100与可挠性电路板101也不需要增加其第一接点51、电极接点的数量,而有助于缩减整体装置的体积。
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子导线61电性绝缘地横跨部分第一导线52后,也可以直接连接于其所对应的第一电极31而非连接于第一导线52,因此不以特定连接形态为限。而且,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3与第二感应单元4分别是单轴向感应电极结构,其可适用于一些简单的触控电子装置,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第三实施例
参照图4、图5,为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100的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模组100与前述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主要差异在于第一感应单元3及第二感应单元4的感应电极结构的实施态样。
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3、第二感应单元4分别为双轴向感应电极结构,因此第一感应单元3还包括至少一个(此处以五个为例,但不以此为限)第二电极32及一第二绝缘层33,且第二感应单元4还各包括至少一个(此处以三个为例,但不以此为限)第二子电极42及一第三绝缘层43。是故,提供导电线路功能的搭接部5与连接部6都具有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实施态样。
具体来说,上述第一感应单元3的第二电极32系沿第二方向(图面的横向)延伸且彼此在第一方向(图面的纵向)上间隔排列,其与该等第一电极31呈相交状态,并能产生定位方向不同于第一电极31的触控感应信号,且藉由夹设于两者之间的第二绝缘层33保持相互绝缘。第二电极32可由类似第一电极31的透明导电材料制作,其材质、电极形状及配置数量可视需要而定。第二感应单元4的第二子电极42亦第二方向延伸,其与第一子电极41相交并藉由夹设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绝缘层43保持相互绝缘,提供与第一子电极41相异方位的触控感应信号。本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33及第三绝缘层43均为由多个绝缘块形成的结构,该些绝缘块分别设置于第一感应单元3的第一电极31与第二电极32相交处,及第二感应单元4的第一电极41与第二电极42相交处,以电性绝缘两个不同轴向的电极,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绝缘层33与第三绝缘层43的结构还可以为分布整面覆盖第一电极及第一子电极的结构,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此外,本实施例的搭接部5除了与第一感应单元3的第一电极31形成电性连接的第一接点51、第一导线52之外,还包括至少一个(此处以五个为例)第二接点53、至少一个(此处以一个为例)第三接点54及至少一条(此处以五条为例)第二导线55。第二接点53系间隔排列地设置于遮蔽层2上,供与可挠性电路板101上的电极接点(未图示)形成电性连接,以进行触控感应信号的传输。第二导线55的两端则分别连接第二电极32及第二接点53,使第二电极32及第二接点53形成电性连接,以将第二电极32产生的触控感应信号通过第二接点53传输到可绕性电路板101上。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连接部6还包括至少一条(此处为三条且彼此相接,但其实施态样不以此为限)第二子导线63,第二子导线6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接点54与第二子电极42,使第三接点54与第二子电极42形成电性连接。
据此,本实施例中,虽然第一感应单元3、第二感应单元4都是双感应电极结构的设计,但由于第一感应单元3的第一电极31与第二感应单元4的第一子电极41仍共享第一接点51,不需针对每个第一电极31及每个第一子电极41分别设置第一接点51,因此能有效减少第一接点51的设置面积及数量。此外,由于各个第二感应单元4的第二子电极42是藉由第二子导线63连接至同一个第三接点54,不需对每个第二子电极42分别配置专属的第三接点54,此实施态样亦具有减少第三接点54的占用面积及增进电路配置弹性的功效。
第四实施例
参阅图6、图7,为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100的第四较佳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第一感应单元3、第二感应单元4的实施态样类似第三实施例为双感应电极结构,但搭接部5、连接部6的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例略微不同,与第二实施例有所相关。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较佳应用态样亦为搭接部5、连接部6设置于第一感应单元3、第二感应单元4之间的组态,可由各条第一子导线61的一端连接于其对应的第一子电极41,且部分第一子导线61透过第一绝缘层62而电性绝缘地横跨部分第一导线52,并由其另一端连接于其对应的第一电极31或第一导线52,以完成线路连接。在不同的实施态样中,第一子导线61也以配置为横跨第二导线55,或是横跨第一导线52与第二导线55两者,此都是本实施例可据以实施的态样。
而在第二子导线63的部分,本实施例维持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配置,由相互连接的第二子导线6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三接点54与第二子电极42,使第三接点54与第二子电极42形成电性连接。然而,在不同的实施态样中,第二子导线63可以相互不连接,或者是搭接部5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三接点54供第二子导线63形成电性连接,此等都是本实施例可据以实施的配置方式。
综合上述内容,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100透过对搭接部5、连接部6的配置变化设计,提供多种导电线路的实施方式,可提升线路配置上的弹性。此外,根据该实施态样,可有效减少触控面板模组100、可挠性电路板101上的电极接点的设置数量,有助于两者的体积缩减。因此,本发明触控面板模组100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之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及专利说明书内容所作之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之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板,具有透光性,并区分为一可视区及一相邻于该可视区的非可视区;
一第一感应单元,具透光性,设置于该基板的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个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一电极;至少一第二感应单元,设置位置对应于该基板的非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个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一子电极;
一搭接部,设置位置对应于该基板的非可视区,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接点,及
至少一条第一导线,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电极及该
第一接点,使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一接点形成电性连
接;及
一连接部,设置位置对应于该基板的非可视区,并包括至少一条第一子导线,该第一子导线供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一子电极形成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子导线的两端系分别连接该第一接点及该第一子电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线在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一子电极之间延伸;该第一子导线系电性绝缘地横跨该第一导线,且其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一子电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绝缘层,该第一绝缘层设置于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一子导线的重叠处,并夹设于该第一导线与该第一子导线之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的数量为多个,且该搭接部包括多个第一接点及多条第一导线,该等第一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等第一电极与该等第一接点;该第一子导线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子电极,且电性绝缘地横跨至少部分该等第一导线,并由其另一端连接于其中一第一电极或其中一第一导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连接部还包括多个第一绝缘层,该等第一绝缘层分别设置于该等第一导线与该第一子导线的重叠处,并分别夹设于该等第一导线与该第一子导线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具有遮旋旋旋旋旋光性的遮蔽层,该遮蔽层系设于该基板的非可视区,并供该第二感应单元、该搭接部及该连接部设置其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模组,其特征在于,该遮蔽层还凹陷形成至少一个镂空图案部,该镂空图案部的位置对应该第二感应单元。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感应单元的第一电极系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感应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沿一第二方向延伸并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一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电性绝缘;该第二感应单元的第一子电极系沿该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二感应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并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二子电极,该第二子电极与该第一子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绝缘;该搭接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接点、至少一个第三接点及至少一条第二导线,该第二导线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二电极及该第二接点,使该第二电极及该第二接点形成电性连接;该连接部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二子导线,该第二子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使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形成电性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的数量为多个并沿一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一感应单元还包括多个沿一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电极,该等第二电极与该等第一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电性绝缘;该第二感应单元的第一子电极系沿该第一方向延伸,且该第二感应单元还包括至少一个沿该第二方向延伸并可产生触控感应信号的第二子电极,该第二子电极与该第一子电极系相交且相互绝缘;该搭接部包括多个第一接点、多个第二接点、至少一个第三接点、多条第一导线及多条第二导线,该等第一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等第一电极与该等第一接点,而使该等第一电极与该等第一接点分别形成电性连接,该等第二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等第二电极与该等第二接点,而使该等第二电极与该等第二接点形成电性连接;该第一子导线的一端连接于该第一子电极,且电性绝缘地横跨至少部分该等第一导线及/或至少部分该等第二导线,并由其另一端连接于其中一第一电极或其中一第一导线;该连接部还包括至少一条第二子导线,该第二子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使该第三接点与该第二子电极形成电性连接。
CN201410112140.8A 2014-03-25 2014-03-25 触控面板模组 Pending CN10495111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12140.8A CN104951111A (zh) 2014-03-25 2014-03-25 触控面板模组
TW103138180A TWI550487B (zh) 2014-03-25 2014-11-04 觸控面板模組
TW103219522U TWM496165U (zh) 2014-03-25 2014-11-04 觸控面板模組
US14/667,709 US9874958B2 (en) 2014-03-25 2015-03-25 Touch panel modul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112140.8A CN104951111A (zh) 2014-03-25 2014-03-25 触控面板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51111A true CN104951111A (zh) 2015-09-30

Family

ID=53018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2140.8A Pending CN104951111A (zh) 2014-03-25 2014-03-25 触控面板模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74958B2 (zh)
CN (1) CN104951111A (zh)
TW (2) TWI5504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1111A (zh) * 2014-03-25 2015-09-30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模组
CN104571756B (zh) * 2014-12-04 2017-11-1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触摸装置
CN106155387B (zh) * 2015-04-10 2023-09-22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JP2018112937A (ja) * 2017-01-12 2018-07-19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TWI651998B (zh) * 2017-12-08 2019-02-21 綠點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殼件模組的製法及其製品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82258A1 (en) * 2011-01-18 2012-07-19 Masaki Kubo Display device
CN202422063U (zh) * 2011-12-25 2012-09-0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2929466A (zh) * 2012-11-13 2013-02-13 深圳市百川海奇科技有限公司 电容触摸屏的非可视区架桥方法
CN102929426A (zh) * 2012-07-30 2013-02-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
CN202815769U (zh) * 2012-08-14 2013-03-20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3176641A (zh) * 2011-12-25 2013-06-26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203232396U (zh) * 2013-04-24 2013-10-09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US20130293489A1 (en) * 2012-05-04 2013-11-07 Lg Display Co., Ltd. Proximity/motion and touch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203930726U (zh) * 2014-03-25 2014-11-0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426444A (zh) * 2012-12-27 2014-07-01 Wintek Corp 觸控顯示裝置
CN104951111A (zh) * 2014-03-25 2015-09-30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模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82258A1 (en) * 2011-01-18 2012-07-19 Masaki Kubo Display device
CN202422063U (zh) * 2011-12-25 2012-09-0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3176641A (zh) * 2011-12-25 2013-06-26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20130293489A1 (en) * 2012-05-04 2013-11-07 Lg Display Co., Ltd. Proximity/motion and touch sensor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102929426A (zh) * 2012-07-30 2013-02-1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装置
CN202815769U (zh) * 2012-08-14 2013-03-20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102929466A (zh) * 2012-11-13 2013-02-13 深圳市百川海奇科技有限公司 电容触摸屏的非可视区架桥方法
CN203232396U (zh) * 2013-04-24 2013-10-09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N203930726U (zh) * 2014-03-25 2014-11-05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7422A (zh) 2015-10-01
TWI550487B (zh) 2016-09-21
US20150277642A1 (en) 2015-10-01
US9874958B2 (en) 2018-01-23
TWM496165U (zh) 2015-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334426U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103186271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9658707B2 (en) Modular connector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
CN104951111A (zh) 触控面板模组
US11209864B2 (en) Flexible touch panel comprising a flexible substrate with a fan-out region,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flexible touch display
CN104750336B (zh) 静电电容式触摸屏面板
CN104460080A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203658973U (zh) 触摸板与触摸屏
ITMI20061329A1 (it) Sensore di posizione bidimensionale
KR20180025389A (ko) 터치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203930726U (zh) 触控面板模组
CN103927070A (zh) 一种内嵌式电磁触摸显示屏以及触摸显示装置
CN104020899A (zh) 单层电容式触控装置及其面板模块
CN103677467B (zh) 触控敏感装置
CN105824473A (zh) 一种触摸屏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03706161U (zh) 一种窄边框触摸屏
CN107688414B (zh) 电容式触摸屏
CN103389818A (zh) 触控面板
CN103268174A (zh) 电容式触控模组和电容式触控屏
US20190391679A1 (en) Metal mesh touch electrode for touch panel
CN105549804A (zh) 触控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2351840U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
CN204044782U (zh) 触摸屏及触摸装置
TWM492477U (zh) 觸控面板
CN204695284U (zh) 软性电路板及其应用之自电容式触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9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