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29005B -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29005B CN104929005B CN201410108610.3A CN201410108610A CN104929005B CN 104929005 B CN104929005 B CN 104929005B CN 201410108610 A CN201410108610 A CN 201410108610A CN 104929005 B CN104929005 B CN 10492900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raight way
- north
- south
- ring road
- coll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本发明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叉口为三路T型交叉和四路十字交叉,设置立体交叉时的交通组织设计相对容易,车辆流向顺适、流畅;而在城市和郊区中,也有可能会存在六路交叉的现象。六路交叉多个方向上来回共有30个流向,若是设置常规的全互通式立交,其层数较三路、四路交叉更多,建筑高度更高,工程造价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克服了以往六路相交一般很少实现全互通立体交叉的情况,避免了若实现互通式立体交叉,往往造成立体交叉建筑高度高、工程投资大的缺点,通过保证四路双向直行交通流向之外,其余两路双向直行和所有转向交通在设置的环形左转匝道及其外侧右转匝道通行,大大降低立体交叉的建筑高度,节省工程造价。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分别为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
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
在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右侧,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左侧;
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
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1),所述第一集散车道(11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包括第二集散车道(222),所述第二集散车道(222)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1),所述第三集散车道(211)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包括第四集散车道(122),所述第四集散车道(122)连接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还包括第五集散车道(121),所述第五集散车道(121)连接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还包括第六集散车道(212),所述第六集散车道(212)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还包括第七集散车道(221),所述第七集散车道(221)连接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还包括第八集散车道(112),所述第八集散车道(112)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
上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交叉处互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交叉处互为第二层和第一层。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
2、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
3、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最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首先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该虚拟坐标系内,下文中所提及的所有和方向有关的名词将不作为对于本发明的应用场合的限定。在上述虚拟坐标系内,参照图1,本发明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本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包括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
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右侧,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左侧。
在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右侧,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左侧。
在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
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第七右转匝道CE和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1,第一集散车道111连接第一环形匝道DC和第二环形匝道AD;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包括第二集散车道222,第二集散车道222连接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1,第三集散车道211连接第四环形匝道AF和第五环形匝道DA;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包括第四集散车道122,第四集散车道122连接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还包括第五集散车道121,第五集散车道121连接第七右转匝道CE和第三环形匝道BA;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还包括第六集散车道212,第六集散车道212连接第一环形匝道DC和第八右转匝道FB;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还包括第七集散车道221,第七集散车道221连接第八右转匝道FB和第六环形匝道ED;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还包括第八集散车道112,第八集散车道112连接第四环形匝道AF和第七右转匝道CE。
更进一步的,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交叉处互为第一层和第二层,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交叉处互为第二层和第一层,两层为全互通式设计。
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以及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分流处前端可采用物理分隔O,反之,合流处前端也可采用物理分隔O。
继续参看图1所示,各条道路进口车辆行驶流线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的优势在于:可以解决全流向的交通转向;立交层数为两层,建筑高度低、工程造价小;通过设置集散车道,消除主线与匝道车辆之间的频繁交织。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发明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南方向位置的东南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南方向位置的西南口(F)、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E)、位于北面方向位置的北向口(D)、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四条直行主干道,分别为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
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之间布设有第一环形匝道(DC)、第二环形匝道(AD)和第三环形匝道(BA),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位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北-东南方向的右侧,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南-东北方向的左侧;
在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四环形匝道(AF)、第五环形匝道(DA)和第六环形匝道(ED),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南-西北方向的右侧,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位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北-西南方向的左侧;
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的外侧布设有第一右转匝道(AB),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的外侧布设有第二右转匝道(BC),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的外侧布设有第三右转匝道(CD),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的外侧布设有第四右转匝道(DE),在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的外侧布设有第五右转匝道(EF),在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的外侧布设有第六右转匝道(FA);
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之间布设有第七右转匝道(CE),在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和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之间布设有第八右转匝道(FB),在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之间布设有第一左转匝道(CB)和第二左转匝道(F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1),所述第一集散车道(11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包括第二集散车道(222),所述第二集散车道(222)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匝道(AD)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1),所述第三集散车道(211)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包括第四集散车道(122),所述第四集散车道(122)连接所述第五环形匝道(DA)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车道还包括第五集散车道(121),所述第五集散车道(121)连接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BA)。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的车道还包括第六集散车道(212),所述第六集散车道(212)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DC)和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的车道还包括第七集散车道(221),所述第七集散车道(221)连接所述第八右转匝道(FB)和所述第六环形匝道(ED)。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的车道还包括第八集散车道(112),所述第八集散车道(112)连接所述第四环形匝道(AF)和所述第七右转匝道(CE)。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为第一层,所述北-东南方向直行道(DB)为第二层;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E)为第二层,所述北-西南方向直行道(DF)为第一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08610.3A CN104929005B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108610.3A CN104929005B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29005A CN104929005A (zh) | 2015-09-23 |
CN104929005B true CN104929005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4116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08610.3A Active CN104929005B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92900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92390B (zh) * | 2022-04-19 | 2024-04-26 | 四川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小三角区三路立体交叉综合体交通道路 |
-
2014
- 2014-03-21 CN CN201410108610.3A patent/CN104929005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29005A (zh) | 2015-09-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634978U (zh) | T字路口的道路立交系统 | |
CN106515743A (zh) | 一种两条地铁线路换乘的线路布置结构 | |
CN103572678A (zh) | 一种太极式交叉立交桥公路 | |
CN103669142B (zh)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
CN104929005B (zh) |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
CN102261026B (zh) | 分布式二层定向立交桥 | |
CN104929006B (zh) |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2787004U (zh)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
CN101725100A (zh) | 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 | |
CN203923826U (zh) |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7672350U (zh) | 一种城市干道集约型立交桥 | |
CN203923828U (zh) |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3639770U (zh) | 一种太极式交叉立交桥公路 | |
CN104153265B (zh) | 一种城市路桥网 | |
CN204608533U (zh) | 一种城市路桥网 | |
CN211227907U (zh) | 组合互通立交桥 | |
CN107268362A (zh) | 一种新型互通立交系统 | |
CN114592390B (zh) | 一种小三角区三路立体交叉综合体交通道路 | |
CN202543755U (zh) | 超紧凑简易立交桥 | |
CN101949119A (zh) |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形隧道的环形交通隧道 | |
CN106702839A (zh)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交 | |
CN204825534U (zh) | 城市路桥网 | |
CN104088206B (zh) | 城市路桥网 | |
CN202559203U (zh) | 十字形畅通式立交桥 | |
CN206278094U (zh) | 一种两条地铁线路换乘的线路布置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