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923828U -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3923828U CN203923828U CN201420131865.7U CN201420131865U CN203923828U CN 203923828 U CN203923828 U CN 203923828U CN 201420131865 U CN201420131865 U CN 201420131865U CN 203923828 U CN203923828 U CN 2039238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ad
- south
- craspedodrome
- loop ramp
- w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inks
Landscapes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具有分别位于东面方向位置的东向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面方向位置的西向口(E)、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和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D);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三条直行道,分别为东-西方向直行道(B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本实用新型克服了以往五路相交一般很少实现全互通立体交叉的情况,避免了若实现互通式立体交叉,往往造成立体交叉建筑高度高、工程投资大的缺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道路中常见的交叉口为T形交叉和十字交叉,设置立体交叉时的交通组织设计相对容易,车辆流向顺适、流畅。而在城市和郊区中,往往也存在五路交叉的现象。五路交叉共有20个流向,设置全互通式立交往往立交层数较三路Y型交叉、四路十字交叉更多,建筑高度更高,工程造价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以全互通式的交通组织方式,消除20个流向直行和转向交通的冲突,同时通过设置集散车道和车道采用物理分隔等措施,消除主线车辆的频繁交织现象,提升了立体交叉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同时立交交叉结构形式能够少占用地,降低建筑高度,减少工程投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面方向位置的东向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面方向位置的西向口(E)、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和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D);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三条直行道,分别为东-西方向直行道(B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
在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右侧设有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二环形匝道(23),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
在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左侧设有第三环形匝道(33)和第四环形匝道(43),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
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
在所述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右转匝道(22),在所述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右转匝道(12),在所述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的外侧布置有第三右转匝道(32),在所述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的外侧布置有第四右转匝道(42)。
上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所述第一集散车道(1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和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
上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包括第二集散车道(31),所述第二集散车道(31)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
上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和第四集散车道(41),所述第三集散车道(2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和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所述第四集散车道(41)连接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和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
上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中,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之间设有第五右转匝道(35)和左转匝道(36)。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克服了以往五路相交一般很少实现全互通立体交叉的情况,避免了若实现互通式立体交叉,往往造成立体交叉建筑高度高、工程投资大的缺点。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首先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本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上述虚拟坐标系内,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面方向位置的东向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面方向位置的西向口E、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和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D。本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三条直行道,分别为东-西方向直行道B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其中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在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右侧设有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二环形匝道23,第一环形匝道13位于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第二环形匝道23位于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
在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左侧设有第三环形匝道33和第四环形匝道43,第三环形匝道33位于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第四环形匝道43位于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
在第一环形匝道1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在第四环形匝道4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在第二环形匝道2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在第三环形匝道3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
在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右转匝道22,在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右转匝道12,在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的外侧布置有第三右转匝道32,在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的外侧布置有第四右转匝道42。
进一步的,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第一集散车道11连接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四环形匝道43;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包括第二集散车道31,第二集散车道31连接第二环形匝道23和第三环形匝道33;东-西方向直行道BE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和第四集散车道41,第三集散车道21连接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二环形匝道23,第四集散车道41连接第三环形匝道33和第四环形匝道43;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之间设有第五右转匝道35和左转匝道36。所有的集散车道和主线均采用物理分隔。
在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分流处前端可采用物理分隔O,反过来,合流处前端也可采用物理分隔O,比如活动分隔墩。
本案中,立交为三层互通式,两路直行为第二层,双Y型直行为第一层和第三层。
各条道路进口车辆行驶流线如下表所示: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克服了以往五路相交一般很少实现全互通立体交叉的情况,避免了若实现互通式立体交叉,往往造成立体交叉建筑高度高、工程投资大的缺点。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建立虚拟坐标系,在该虚拟坐标系内,具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位于所述虚拟坐标系内,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具有分别位于东面方向位置的东向口(B)、位于南面方向位置的南向口(A)、位于西面方向位置的西向口(E)、位于东北方向位置的东北口(C)和位于西北方向位置的西北口(D);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包括三条直行道,分别为东-西方向直行道(BE)、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其中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构成双Y型直行道结构;
在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右侧设有第一环形匝道(13)和第二环形匝道(23),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
在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的左侧设有第三环形匝道(33)和第四环形匝道(43),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位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的左侧,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位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的右侧;
在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在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在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在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
在所述第一左出主线匝道(34-1)的外侧布置有第一右转匝道(22),在所述第二左出主线匝道(34-2)的外侧布置有第二右转匝道(12),在所述第一左进主线匝道(24)的外侧布置有第三右转匝道(32),在所述第二左进主线匝道(44)的外侧布置有第四右转匝道(4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包括第一集散车道(11),所述第一集散车道(1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和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包括第二集散车道(31),所述第二集散车道(31)连接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和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东-西方向直行道(BE)包括第三集散车道(21)和第四集散车道(41),所述第三集散车道(21)连接所述第一环形匝道(13)和所述第二环形匝道(23),所述第四集散车道(41)连接所述第三环形匝道(33)和所述第四环形匝道(4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南-东北方向直行道(AC)和所述南-西北方向直行道(AD)之间设有第五右转匝道(35)和左转匝道(3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31865.7U CN203923828U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20131865.7U CN203923828U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923828U true CN203923828U (zh) | 2014-11-05 |
Family
ID=51819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131865.7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3923828U (zh) | 2014-03-21 | 2014-03-21 |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392382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29006A (zh) * | 2014-03-21 | 2015-09-23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
2014
- 2014-03-21 CN CN201420131865.7U patent/CN203923828U/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929006A (zh) * | 2014-03-21 | 2015-09-23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45604A (zh) | 一种人性化高效率行人过街设施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17084544A1 (zh) | 优化公交多维交通路网 | |
CN203689700U (zh) | 一种行人过街设施 | |
CN203923828U (zh) |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3923826U (zh) |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3429521U (zh) | 一种新型服务区与高速公路的立交结构 | |
CN202694578U (zh) | 左转车辆交通控制系统 | |
CN100443664C (zh) | 塔式旋转完全互通式立交桥 | |
CN103161108A (zh) | 一种交叉路口桥 | |
CN205334740U (zh) | 一种交通展示系统 | |
CN101725100A (zh) | 一种单层完全互通式立交桥 | |
CN104929006A (zh) | 一种五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7987643U (zh) | 四车道丁字路口渠化系统 | |
CN104929005A (zh) | 一种六路相交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3923827U (zh) | 一种苜蓿叶型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2164517U (zh) | 公共交通分离式立交桥 | |
CN107059522A (zh) | 一种地下互通式立交 | |
CN201797273U (zh) | 立交桥式交叉线管 | |
CN102071608A (zh) | 城区道路四维二维自由路有机网络 | |
CN204626181U (zh) | 双层万向通立交桥 | |
CN204199130U (zh) | 一种无交通灯十字路口可任意点对点无障碍的交通通道 | |
CN105178123A (zh) | 一种十字立交桥 | |
CN202543755U (zh) | 超紧凑简易立交桥 | |
CN203214093U (zh) | 一种基于小煤柱联络巷的偏w通风工作面 | |
CN202298399U (zh) | 丁字路口无障碍互通立交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0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