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20318A -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20318A
CN104920318A CN201510267108.1A CN201510267108A CN104920318A CN 104920318 A CN104920318 A CN 104920318A CN 201510267108 A CN201510267108 A CN 201510267108A CN 104920318 A CN104920318 A CN 1049203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garcane
bee
row
prevention
contro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71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20318B (zh
Inventor
安政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26710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9203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49203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203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203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203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40Bio-organic fraction processing; Production of fertilisers from the organic fraction of waste or refuse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nimal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包括:(1)合理间作:在一块田中,实行甘蔗、大蒜与大豆间作,在第一行甘蔗与第二行甘蔗之间种植两行大豆,在第二行甘蔗与第三行甘蔗之间种植一行大蒜,重复操作;其中,甘蔗植株行距为90-95厘米,甘蔗植株株距40-45厘米,大豆植株行距为25-30厘米,大豆植株株距为15-20厘米,大蒜植株株距为15-20厘米;(2)放置诱杀器:每80-90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诱杀器;(3)放赤眼蜂:每2-4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放蜂器,所述放蜂器中装有蜂卡,所述蜂卡中包含20个赤眼蜂卵粒。本发明不使用农药,不会污染土壤和水域,甘蔗中没有农药残留,对螟虫的防治效果显著。

Description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甘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甘蔗螟虫常称为甘蔗钻心虫。是为害较普遍而严重的一类害虫,以幼虫蛀入甘蔗幼苗和蔗茎为害。在甘蔗苗期入侵生长点部位,造成枯心苗;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入侵蔗茎,造成虫孔节,破坏蔗茎组织,使甘蔗糖分降低,且易出现风折茎或枯梢,降低产量。苗期由蔗螟造成的枯心苗率一般在10-15%,低者2-5%,高者可达20-40%,减少甘蔗单位面积的有效茎。甘蔗拔节后,幼虫钻蛀蔗节,造成螟蛀节,一般为5-10%,高者达20-30%。甘蔗伸长期受虫害造成“死尾蔗”。甘蔗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受多种螟虫为害,每0.067ha损失约0.25-0.5t。为害甘蔗的螟虫主要有黄螟、条螟、二点螟、大螟和白螟等五种。
目前使用最多的螟虫防治方法仍然是喷洒农药,但是施用农药容易造成土壤和水域污染,农药残留在甘蔗内还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型的甘蔗螟虫防治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或不使用农药,并降低螟虫害带给蔗农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其不使用农药,不会污染土壤和水域,甘蔗中没有农药残留,对螟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包括:
(1)合理间作:在一块田中,实行甘蔗、大蒜与大豆间作,在第一行甘蔗与第二行甘蔗之间种植两行大豆,在第二行甘蔗与第三行甘蔗之间种植一行大蒜,重复操作;其中,甘蔗植株行距为90-95厘米,甘蔗植株株距40-45厘米,大豆植株行距为25-30厘米,大豆植株株距为15-20厘米,大蒜植株株距为15-20厘米;
(2)放置诱杀器:每80-90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诱杀器;
所述诱杀器包括:
筒体,其为上下两端均封闭的圆柱状结构,所述筒体侧壁设置有多个开口,形成螟虫进口,所述筒体上部垂直于内壁均匀设置有多根针,所述多根针上穿设一块棉布,所述棉布与所述筒体上部内壁密贴,所述筒体上部桶壁中内置有电加热板,所述筒体下部盛有灭虫液,所述灭虫液为水、食醋和酒精的混合物,其中,水、食醋和酒精的体积比为20∶1∶1;太阳能电池板,其设置于所述筒体顶部,为所述电加热板供电;
其中,所述棉布上滴加有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
(3)放赤眼蜂:每2-4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放蜂器,所述放蜂器中装有蜂卡,所述蜂卡中包含20个赤眼蜂卵粒,所述放峰器悬挂于大豆植株上,所述放蜂器离地面20-25厘米;
所述放蜂器包括:
袋体,其内部用于放置蜂卡,所述袋体表面开设有多个出蜂孔,所述袋体表面还设有拉链,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袋体;
挂钩,其通过细线与所述袋体的一端相连,用于悬挂所述放蜂器。
优选的是,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减少越冬虫源:甘蔗收割后,收集枯叶残茎和蔗头,混入牛粪、鸡粪、柑橘皮和秸秆,加入纤维素分解菌、酵母菌、光合菌、解磷菌和解钾菌,堆成条垛状,在60-70℃下发酵10-15天,将堆垛推倒,加入生石灰和腐殖酸,混合均匀,分散到整块田中;其中,每亩田所需的的牛粪、鸡粪、柑橘皮、秸秆、生石灰和腐殖酸的质量分别为100千克、100千克、120千克、40千克、50千克和40千克。
优选的是,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所述筒体的直径为45-50厘米,所述开口呈圆形,圆形直径为30-35厘米。
优选的是,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选种:选用无虫口的蔗茎作种,栽种前用质量分数为3%的石灰水浸泡1-2天,取出后,再用食醋浸泡1-2天。
优选的是,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灯光诱杀:在3-11月间,每亩田安放8-10个黑光灯,每晚点亮6-8小时。
优选的是,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每10-15天向所述棉布滴加一次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所述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的滴加量分别为20毫克和25毫克。
优选的是,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所述蜂卡每15-20天更换一次。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利用多种作物间作、性外激素诱杀和赤眼蜂以虫治虫等方法来防治甘蔗螟虫,实施过程中不使用农药,不会污染土壤和水域,甘蔗中没有农药残留,对螟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并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2)本发明在种植甘蔗的同时,间作大蒜和大豆,能够有效防治各种螟虫害,首先大蒜能够产生特殊气味,在其生长过程中散发特殊气味,可以将螟虫从甘蔗田中驱离,减少螟虫对甘蔗的危害,而且甘蔗、大豆和大蒜高矮搭配改善了甘蔗田的光照、温湿度状况和通风状况,增加动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进而减少螟虫害的发生环境。在第一行甘蔗与第二行甘蔗之间种植两行大豆,在第二行甘蔗与第三行甘蔗之间种植一行大蒜,即在一行甘蔗两侧分别种植两行大豆和一行大蒜,两行大豆植株可以增强甘蔗田中的作物密度,减少螟虫的活动空间,降低螟虫的的繁殖速度,但是当大豆的行数多于两行时,又会影响甘蔗的生长,大蒜的的行数以一行最佳,因为甘蔗的生长也需要甘蔗植株周围的空气又足够的流通性,多一行不利于甘蔗植株生长,也不利于收割甘蔗。
(3)本发明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诱杀器,通过螟虫性外激素将雄螟虫从筒体侧壁上的开口引诱入诱杀器,然后用触杀性杀虫剂杀死部分螟虫,螟虫掉落到诱杀器下部,诱杀器下部的灭虫液进一步将没有死亡的螟虫杀死,大量雄螟虫被诱杀后,会造成螟虫雌雄比例失衡,减少第二代虫的密度。该诱杀器使用方便,原料易得,灭虫液的原料是常见的水、食醋和酒精;可重复使用,只需取下棉布重新滴加性外激素即可;并可根据需要滴加不同种类的行为激素,以诱杀不同种类的螟虫。诱杀器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吸收太阳能并转化为电能为电热板供电,电热板发热后可以将性外激素的气味充分散发出去,大幅度提升了诱杀器的诱杀范围,保证诱杀器对诱杀器周围80-90平方米的区域具有诱杀效果。本发明中,需要保证每80-90平方米的区域设置一个诱杀器,高于90平方米时,鉴于诱杀器的诱杀范围,诱杀效果会明显降低。
(4)赤眼蜂以虫治虫是通过让赤眼蜂在螟虫卵中产卵,并寄生其中,使螟虫卵不能形成螟虫,来达到防治螟虫的效果。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放蜂器,将蜂卡从拉链部位放入放蜂器内,拉上拉链,然后挂入甘蔗田中,即可进行放赤眼蜂作业,赤眼蜂羽化后即可从出蜂孔进入甘蔗田。将放蜂器悬挂在大豆植株上,可以利用大豆的密度保护赤眼蜂卵,并为赤眼蜂营造一个良好的栖息场所,促进赤眼蜂产卵。在本发明中,需要在每2-4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放蜂器,以保证甘蔗田中,赤眼蜂具有足够高的数量和密度,确保防治效果,当高于4平方米时,赤眼蜂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
(5)本发明中,将收割甘蔗后留下的枯叶残茎和蔗头进行堆肥处理,消灭大部分越冬蔗螟,降低翌年春天螟虫害的发生数量。一方面利用堆肥产生的高温杀灭越冬蔗螟,另一方面柑橘皮对蔗螟也有杀灭作用,而且发酵完成后混入生石灰和腐殖酸,进一步杀灭蔗螟,上述方法可以杀灭90%以上的越冬蔗螟。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诱杀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放蜂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实例1>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包括:
(1)合理间作:在一块田中,实行甘蔗、大蒜与大豆间作,在第一行甘蔗与第二行甘蔗之间种植两行大豆,在第二行甘蔗与第三行甘蔗之间种植一行大蒜,重复操作;其中,甘蔗植株行距为90厘米,甘蔗植株株距40厘米,大豆植株行距为25厘米,大豆植株株距为15厘米,大蒜植株株距为15厘米;
(2)放置诱杀器:每80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诱杀器;
如图1所示,所述诱杀器包括:
筒体1,其为上下两端均封闭的圆柱状结构,所述筒体1侧壁设置有多个开口2,形成螟虫进口,所述筒体1上部垂直于内壁均匀设置有多根针4,所述多根针4上穿设一块棉布5,所述棉布5与所述筒体1上部内壁密贴,所述筒体1上部桶壁中内置有电加热板6,所述筒体1下部盛有灭虫液3,所述灭虫液3为水、食醋和酒精的混合物,其中,水、食醋和酒精的体积比为20∶1∶1;
太阳能电池板7,其设置于所述筒体1顶部,为所述电加热板6供电;
其中,所述棉布5上滴加有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
(3)放赤眼蜂:每2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放蜂器,所述放蜂器中装有蜂卡,所述蜂卡中包含20个赤眼蜂卵粒,所述放峰器悬挂于大豆植株上,所述放蜂器离地面20厘米;
如图2所示,所述放蜂器包括:
袋体8,其内部用于放置蜂卡,所述袋体8表面开设有多个出蜂孔9,所述袋体8表面还设有拉链11,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袋体8;
挂钩10,其通过细线与所述袋体8的一端相连,用于悬挂所述放蜂器。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减少越冬虫源:甘蔗收割后,收集枯叶残茎和蔗头,混入牛粪、鸡粪、柑橘皮和秸秆,加入纤维素分解菌、酵母菌、光合菌、解磷菌和解钾菌,堆成条垛状,在60℃下发酵10天,将堆垛推倒,加入生石灰和腐殖酸,混合均匀,分散到整块田中;其中,每亩田所需的的牛粪、鸡粪、柑橘皮、秸秆、生石灰和腐殖酸的质量分别为100千克、100千克、120千克、40千克、50千克和40千克。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所述筒体1的直径为45厘米,所述开口2呈圆形,圆形直径为30厘米。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选种:选用无虫口的蔗茎作种,栽种前用质量分数为3%的石灰水浸泡1天,取出后,再用食醋浸泡1天。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灯光诱杀:在3-11月间,每亩田安放8个黑光灯,每晚点亮6小时。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每10天向所述棉布5滴加一次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所述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的滴加量分别为20毫克和25毫克。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所述蜂卡每15天更换一次。
<实例2>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包括:
(1)合理间作:在一块田中,实行甘蔗、大蒜与大豆间作,在第一行甘蔗与第二行甘蔗之间种植两行大豆,在第二行甘蔗与第三行甘蔗之间种植一行大蒜,重复操作;其中,甘蔗植株行距为95厘米,甘蔗植株株距45厘米,大豆植株行距为30厘米,大豆植株株距为20厘米,大蒜植株株距为20厘米;
(2)放置诱杀器:每90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诱杀器;
如图1所示,所述诱杀器包括:
筒体1,其为上下两端均封闭的圆柱状结构,所述筒体1侧壁设置有多个开口2,形成螟虫进口,所述筒体1上部垂直于内壁均匀设置有多根针4,所述多根针4上穿设一块棉布5,所述棉布5与所述筒体1上部内壁密贴,所述筒体1上部桶壁中内置有电加热板6,所述筒体1下部盛有灭虫液3,所述灭虫液3为水、食醋和酒精的混合物,其中,水、食醋和酒精的体积比为20∶1∶1:
太阳能电池板7,其设置于所述筒体1顶部,为所述电加热板6供电;
其中,所述棉布5上滴加有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
(3)放赤眼蜂:每4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放蜂器,所述放蜂器中装有蜂卡,所述蜂卡中包含20个赤眼蜂卵粒,所述放峰器悬挂于大豆植株上,所述放蜂器离地面25厘米;
如图2所示,所述放蜂器包括:
袋体8,其内部用于放置蜂卡,所述袋体8表面开设有多个出蜂孔9,所述袋体8表面还设有拉链11,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袋体8;
挂钩10,其通过细线与所述袋体8的一端相连,用于悬挂所述放蜂器。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减少越冬虫源:甘蔗收割后,收集枯叶残茎和蔗头,混入牛粪、鸡粪、柑橘皮和秸秆,加入纤维素分解菌、酵母菌、光合菌、解磷菌和解钾菌,堆成条垛状,在70℃下发酵10-15天,将堆垛推倒,加入生石灰和腐殖酸,混合均匀,分散到整块田中;其中,每亩田所需的的牛粪、鸡粪、柑橘皮、秸秆、生石灰和腐殖酸的质量分别为100千克、100千克、120千克、40千克、50千克和40千克。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所述筒体1的直径为50厘米,所述开口2呈圆形,圆形直径为35厘米。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选种:选用无虫口的蔗茎作种,栽种前用质量分数为3%的石灰水浸泡2天,取出后,再用食醋浸泡2天。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灯光诱杀:在3-11月间,每亩田安放10个黑光灯,每晚点亮8小时。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每15天向所述棉布5滴加一次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所述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的滴加量分别为20毫克和25毫克。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所述蜂卡每20天更换一次。
<实例3>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包括:
(1)合理间作:在一块田中,实行甘蔗、大蒜与大豆间作,在第一行甘蔗与第二行甘蔗之间种植两行大豆,在第二行甘蔗与第三行甘蔗之间种植一行大蒜,重复操作;其中,甘蔗植株行距为92厘米,甘蔗植株株距42厘米,大豆植株行距为28厘米,大豆植株株距为18厘米,大蒜植株株距为18厘米;
(2)放置诱杀器:每85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诱杀器;
如图1所示,所述诱杀器包括:
筒体1,其为上下两端均封闭的圆柱状结构,所述筒体1侧壁设置有多个开口2,形成螟虫进口,所述筒体1上部垂直于内壁均匀设置有多根针4,所述多根针4上穿设一块棉布5,所述棉布5与所述筒体1上部内壁密贴,所述筒体1上部桶壁中内置有电加热板6,所述筒体1下部盛有灭虫液3,所述灭虫液3为水、食醋和酒精的混合物,其中,水、食醋和酒精的体积比为20∶1∶1;
太阳能电池板7,其设置于所述筒体1顶部,为所述电加热板6供电;
其中,所述棉布5上滴加有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
(3)放赤眼蜂:每3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放蜂器,所述放蜂器中装有蜂卡,所述蜂卡中包含20个赤眼蜂卵粒,所述放峰器悬挂于大豆植株上,所述放蜂器离地面24厘米;
如图2所示,所述放蜂器包括:
袋体8,其内部用于放置蜂卡,所述袋体8表面开设有多个出蜂孔9,所述袋体8表面还设有拉链11,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袋体8;
挂钩10,其通过细线与所述袋体8的一端相连,用于悬挂所述放蜂器。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减少越冬虫源:甘蔗收割后,收集枯叶残茎和蔗头,混入牛粪、鸡粪、柑橘皮和秸秆,加入纤维素分解菌、酵母菌、光合菌、解磷菌和解钾菌,堆成条垛状,在67℃下发酵12天,将堆垛推倒,加入生石灰和腐殖酸,混合均匀,分散到整块田中;其中,每亩田所需的的牛粪、鸡粪、柑橘皮、秸秆、生石灰和腐殖酸的质量分别为100千克、100千克、120千克、40千克、50千克和40千克。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所述筒体1的直径为48厘米,所述开口2呈圆形,圆形直径为32厘米。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选种:选用无虫口的蔗茎作种,栽种前用质量分数为3%的石灰水浸泡2天,取出后,再用食醋浸泡2天。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还包括:
灯光诱杀:在3-11月间,每亩田安放9个黑光灯,每晚点亮7小时。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每12天向所述棉布5滴加一次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所述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的滴加量分别为20毫克和25毫克。
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所述蜂卡每18天更换一次。
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效果,发明人提供比较实验如下:
<比较例1>
每120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诱杀器,其余参数与实例3中的完全相同,过程也完全相同。
<比较例2>
每10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放蜂器,其余参数与实例3中的完全相同,工艺过程也完全相同。
[表1 各实例和比较例对甘蔗枯心率的控制作用]
枯心率
实例1 6%
实例2 5%
实例3 2%
比较例1 10%
比较例2 13%
从上表1能够看出,实例3中由于每85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诱杀器,其对枯心率的控制效果显著高于比较例1,实例3中由于每3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放蜂器,其对枯心率的控制效果也显著高于比较例2。因此,甘蔗田中的诱杀器和放蜂器应该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密度,才能有效防治螟虫造成的枯心率。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7)

1.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合理间作:在一块田中,实行甘蔗、大蒜与大豆间作,在第一行甘蔗与第二行甘蔗之间种植两行大豆,在第二行甘蔗与第三行甘蔗之间种植一行大蒜,重复操作;其中,甘蔗植株行距为90-95厘米,甘蔗植株株距40-45厘米,大豆植株行距为25-30厘米,大豆植株株距为15-20厘米,大蒜植株株距为15-20厘米;
(2)放置诱杀器:每80-90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诱杀器;
所述诱杀器包括:
筒体,其为上下两端均封闭的圆柱状结构,所述筒体侧壁设置有多个开口,形成螟虫进口,所述筒体上部垂直于内壁均匀设置有多根针,所述多根针上穿设一块棉布,所述棉布与所述筒体上部内壁密贴,所述筒体上部桶壁中内置有电加热板,所述筒体下部盛有灭虫液,所述灭虫液为水、食醋和酒精的混合物,其中,水、食醋和酒精的体积比为20∶1∶1;
太阳能电池板,其设置于所述筒体顶部,为所述电加热板供电;
其中,所述棉布上滴加有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
(3)放赤眼蜂:每2-4平方米的区域放置一个预制的放蜂器,所述放蜂器中装有蜂卡,所述蜂卡中包含20个赤眼蜂卵粒,所述放峰器悬挂于大豆植株上,所述放蜂器离地面20-25厘米;
所述放蜂器包括:
袋体,其内部用于放置蜂卡,所述袋体表面开设有多个出蜂孔,所述袋体表面还设有拉链,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袋体;
挂钩,其通过细线与所述袋体的一端相连,用于悬挂所述放蜂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减少越冬虫源:甘蔗收割后,收集枯叶残茎和蔗头,混入牛粪、鸡粪、柑橘皮和秸秆,加入纤维素分解菌、酵母菌、光合菌、解磷菌和解钾菌,堆成条垛状,在60-70℃下发酵10-15天,将堆垛推倒,加入生石灰和腐殖酸,混合均匀,分散到整块田中;其中,每亩田所需的的牛粪、鸡粪、柑橘皮、秸秆、生石灰和腐殖酸的质量分别为100千克、100千克、120千克、40千克、50千克和40千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直径为45-50厘米,所述开口呈圆形,圆形直径为30-35厘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选种:选用无虫口的蔗茎作种,栽种前用质量分数为3%的石灰水浸泡1-2天,取出后,再用食醋浸泡1-2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灯光诱杀:在3-11月间,每亩田安放8-10个黑光灯,每晚点亮6-8小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每10-15天向所述棉布滴加一次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所述螟虫性外激素和触杀性杀虫剂的滴加量分别为20毫克和25毫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蜂卡每15-20天更换一次。
CN201510267108.1A 2015-05-24 2015-05-24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 Active CN1049203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67108.1A CN104920318B (zh) 2015-05-24 2015-05-24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67108.1A CN104920318B (zh) 2015-05-24 2015-05-24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20318A true CN104920318A (zh) 2015-09-23
CN104920318B CN104920318B (zh) 2017-11-24

Family

ID=541080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7108.1A Active CN104920318B (zh) 2015-05-24 2015-05-24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920318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8455A (zh) * 2016-10-17 2017-01-04 张俊良 一种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CN106508520A (zh) * 2016-11-24 2017-03-22 刘智聪 湿地松针阔混交林的松毛虫害防治方法
CN110200028A (zh) * 2019-06-05 2019-09-06 广西天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甘蔗种植用除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3203Y (zh) * 2001-12-05 2002-12-04 拱晔晗 一种新型驱蚊包
WO2007007492A1 (ja) * 2005-07-08 2007-01-18 Fumiko Ujihara 軟体動物捕獲器
CN201388460Y (zh) * 2009-03-18 2010-01-27 李香侠 一种捕虫装置
JP2010124705A (ja) * 2008-11-25 2010-06-1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捕虫器
CN202179060U (zh) * 2011-06-09 2012-04-04 施金驰 一种综合型农用灭蚊器
CN103026930A (zh) * 2012-10-30 2013-04-10 扶绥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一种甘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CN103283684A (zh) * 2013-06-03 2013-09-11 刘新和 一种赤眼蜂卵卡悬挂器
CN103283724A (zh) * 2013-06-17 2013-09-11 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果实蝇诱捕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355126A (zh) * 2012-06-25 2013-10-23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太仓白蒜-水稻两熟制水旱轮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CN103999670A (zh) * 2014-05-18 2014-08-27 陈洪佳 甘蔗和大豆间种的种植方法
CN104285732A (zh) * 2014-09-23 2015-01-21 农元荣 一种甘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3203Y (zh) * 2001-12-05 2002-12-04 拱晔晗 一种新型驱蚊包
WO2007007492A1 (ja) * 2005-07-08 2007-01-18 Fumiko Ujihara 軟体動物捕獲器
JP2010124705A (ja) * 2008-11-25 2010-06-10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捕虫器
CN201388460Y (zh) * 2009-03-18 2010-01-27 李香侠 一种捕虫装置
CN202179060U (zh) * 2011-06-09 2012-04-04 施金驰 一种综合型农用灭蚊器
CN103355126A (zh) * 2012-06-25 2013-10-23 苏州市农业科学院 太仓白蒜-水稻两熟制水旱轮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CN103026930A (zh) * 2012-10-30 2013-04-10 扶绥县生产力促进中心 一种甘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CN103283684A (zh) * 2013-06-03 2013-09-11 刘新和 一种赤眼蜂卵卡悬挂器
CN103283724A (zh) * 2013-06-17 2013-09-11 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果实蝇诱捕剂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999670A (zh) * 2014-05-18 2014-08-27 陈洪佳 甘蔗和大豆间种的种植方法
CN104285732A (zh) * 2014-09-23 2015-01-21 农元荣 一种甘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广东省农业厅编: "《作物病虫害防治》", 31 May 1981, 广东科技出版社 *
范承志: "《庄稼医生知识全书》", 31 January 1993,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郑金贵: "《台湾现代农业科技》", 31 December 2000, 厦门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58455A (zh) * 2016-10-17 2017-01-04 张俊良 一种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CN106258455B (zh) * 2016-10-17 2019-06-04 张俊良 一种甘蔗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CN106508520A (zh) * 2016-11-24 2017-03-22 刘智聪 湿地松针阔混交林的松毛虫害防治方法
CN106508520B (zh) * 2016-11-24 2019-12-27 刘智聪 湿地松针阔混交林的松毛虫害防治方法
CN110200028A (zh) * 2019-06-05 2019-09-06 广西天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甘蔗种植用除虫剂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20318B (zh) 2017-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93861A (zh) 有机水稻的种植方法
CN101473767A (zh) 绿色无公害水稻种植方法
CN103891569A (zh) 一种鸭稻共作生产有机水稻的方法
CN103125328B (zh) 蛙稻米生态种养方法
CN104823776A (zh) 一种有机水稻栽培方法
CN103270918A (zh) 稻虾共作生态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CN102986437A (zh) 一种两面针的人工栽培方法
CN106561386A (zh) 一种黄桃的栽培方法
CN104686140A (zh) 一种优质高产的生姜栽培方法
CN108901690A (zh) 一种生态种养结合的蛙稻种养方法
CN103229750A (zh) 茶鸡混养的茶园养护方法
CN107173054A (zh) 一种成龄胶园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方法
CN109220644A (zh) 一种有机稻米种植方法
CN104322255B (zh) 生姜的栽培装置
CN112997825A (zh) 一种有机水稻的高产栽培方法
CN106613903A (zh) 一种利用家蝇辅助杂交茎瘤芥授粉的方法
CN104255243A (zh) 大蒜、辣椒一年两种五收有机栽培方法
CN103718801A (zh) 一种有机高粱的种植方法
CN102461480A (zh) 益害昆虫高效分离方法及装置
CN110892852A (zh) 一种立体稻鸭共育生态系统
CN110558181A (zh) 一种绿色无公害水稻高效栽培方法
CN106900538A (zh) 一种利用苍蝇进行洋葱制种的方法
CN104920318B (zh) 一种甘蔗螟虫的防治方法
CN105230307A (zh) 一种向日葵黄豆双季轮作及种养共作方法
CN104322254A (zh) 土豆的栽培方法以及栽培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