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17589A -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17589A
CN104917589A CN201510211985.7A CN201510211985A CN104917589A CN 104917589 A CN104917589 A CN 104917589A CN 201510211985 A CN201510211985 A CN 201510211985A CN 104917589 A CN104917589 A CN 1049175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ci
data
transmission
equation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119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17589B (zh
Inventor
徐人权
李大远
金沂濬
安俊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9175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75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175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175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06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and diversity transmission, e.g. coding schemes for the multiple transmission of the same information or the transmission of incremental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04L5/005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of common pilots, i.e. pilots destined for multiple user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H03M13/353Adaptation to the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22Intended application, e.g.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standard
    • H03M13/65253GPP LTE including E-UTRA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22Intended application, e.g.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standard
    • H03M13/6527IEEE 802.11 [WLA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22Intended application, e.g.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standard
    • H03M13/6533GPP HSDPA, e.g. HS-SCCH or DS-DSCH relate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22Intended application, e.g.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standard
    • H03M13/6544IEEE 802.16 (WIMAX an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22Intended application, e.g.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standard
    • H03M13/65583GPP2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64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payload signals; piggybac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04L1/1671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the supervisory signal being transmitted together with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7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CQ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2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convolutional codes, e.g. unit memory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用于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通信设备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包括:对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以及通过执行信道交织,将信道编码的控制信息与多个数据块复用,其中,用于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符号的数目使用用于该多个数据块的初始传输的多个频谱效率(SE)的和的倒数来确定。

Description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本申请是2012年9月25日提交的国际申请日为2011年4月13日的申请号为201180015834.4(PCT/KR2011/002634)的,发明名称为“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传输控制信息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被广泛地用来提供诸如语音或数据服务的各种种类的通信服务。通常,无线通信系统是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的系统资源(带宽、发射(Tx)功率等)而与多个用户进行通信的多接入系统。能够使用各种多接入系统,例如,码分多址(C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系统、多载波频分多址(MC-FDMA)系统等。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点而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的、用于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设计来解决该问题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地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设计来解决该问题的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用于有效地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设计来解决该问题的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用于有效地复用控制信息和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应当理解的是,待由本发明实现的目的不限于前述的目的,并且从以下描述中未被提到的其它目的对本发明所属于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
[技术解决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能够通过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通信设备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来实现,该方法包括:对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以及通过执行信道交织,将信道编码的控制信息与多个数据块复用,其中,用于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符号的数目使用用于多个数据块的初始传输的多个频谱效率(SE)的和的倒数(inverse number)来确定。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本文中提供的是一种用于在包括射频(RF)单元和处理器的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通信设备,其中,处理器对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并且执行信道交织,使得将信道编码的控制信息与多个数据块复用,以及用于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符号的数目使用用于多个数据块的初始传输的多个频谱效率(SE)的和的倒数来确定。
用于每个数据块的初始传输的频谱效率(SE)按以下等式给出:
Payload Data λ · N RE _ PUSCH initial
其中,PayloadData为数据块的大小,为用于该数据块的初始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传输的资源元素(RE)的数目,以及λ为1或更高的整数。
用于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符号的数目通过以下等式来确定:
其中,PayloadUCI为控制信息的大小,SEData(i)为用于第i个数据块的初始传输的频谱效率,为偏移值,α为1或更高的整数,λ′i为常数,N为数据块的总数目,而为天花板(ceiling)函数。
用于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符号的数目通过以下等式来确定:
其中,PayloadUCI为控制信息的大小,PayloadData(1)为第一数据块的大小,为用于第一数据块的初始PUSCH传输的资源元素(RE)的数目,PayloadData(2)为第二数据块的大小,为用于第二数据块的初始PUSCH传输的资源元素(RE)的数目,为偏移值,α为1或更高的整数,λ1为1或更高的整数,并且λ2为1或更高的整数,而为天花板函数。
通过 N RE _ PUSCH ( i ) initial = M SC PUSCH ( i ) - initial · N symb PUSCH ( i ) - initial 来表示NRE_PUSCH(i)initial,并且第i个数据块的大小通过来表示。
其中,为用于第i个数据块的初始PUSCH传输的调度子载波的数目,为用于第i个数据块的初始PUSCH传输的SC-FDMA符号的数目,C(t)为第i个数据块的代码块的数目,为第i个数据块的第r个代码块的大小,以及r为0或更高的整数。
N被设置为2(N=2),α被设置为1(α=1),λ1被设置为1(λ1=1),以及λ2被设置为1(λ2=1)。
控制信息是肯定应答/否定应答(ACK/NACK)或秩指示符(RI)。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本文中所提供的是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通信设备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对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以及通过执行信道交织,将信道编码的控制信息与多个数据块中的一个复用,其中,用于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符号的数目通过以下等式来确定:
其中,α为1或更高的整数,PayloadUCI为控制信息的大小,为用于数据块x的初始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传输的资源元素(RE)的数目,为偏移值,而为天花板函数。数据块x表示来自多个数据块之中的具有用于初始传输的最高调制和编译方案(MCS)索引的数据块,并且当多个数据块具有用于初始传输的相同的MSC索引时表示第一数据块。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本文中所提供的是一种包括射频(RF)单元和处理器的、用于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通信设备,其中,该处理器对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并且执行信道交织,使得将信道编码的控制信息与多个数据块复用,并且用于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符号的数目通过以下等式来确定:
其中,α为1或更高的整数,PayloadUCI为控制信息的大小,为用于数据块x的初始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传输的资源元素(RE)的数目,为偏移值,而为天花板函数,其中数据块x表示来自多个数据块之中的具有用于初始传输的最高调制和编译方案(MCS)索引的数据块,并且当多个数据块具有用于初始传输的相同的MSC索引时表示第一数据块。
通过 N RE _ PUSCH ( x ) initial = M SC PUSCH ( x ) - initial · N symb PUSCH ( x ) - initial 来表示并且数据块x的大小通过来表示,其中为用于数据块x的初始PUSCH传输的调度子载波的数目,为用于数据块x的初始PUSCH传输的SC-FDMA符号的数目,C(x)为数据块x的代码块的数目,为数据块x的第r个代码块的大小,以及r为0或更高的整数。
α被设置为1(α=1)。
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与信道质量有关的信息。
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信道质量指示符(CQI)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中的至少一个。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具有以下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用于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能够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有效地传输上行链路信号。此外,能够有效地复用控制信息和数据。
应当理解的是,能够通过本发明获得的优点不限于前述的优点,并且从以下的描述中未被提到的其它优点对本发明所属于的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的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被包括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的附图图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在图中:
图1是图示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收发器的框图。
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无线电帧结构。
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下行链路(DL)时隙的资源栅格。
图4是下行链路(DL)子帧结构。
图5是上行链路(UL)子帧结构。
图6是图示了用于处理UL-SCH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图示了在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上复用了控制信息和UL-SCH数据的概念图。
图8和9图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被复用到一个特定码字。
图10示例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DCI结构和用户设备(UE)分析。
图11至14示例性地示出的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UCI被复用到多个码字。
图15是图示了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站(BS)和用户设备(UE)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参考。在下文将参考附图给出的详细描述旨在解释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而不是示出能够根据本发明实现的仅有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以下实施例能够适用于各种无线接入技术,例如,CDMA、FDMA、TDMA、OFDMA、SC-FDMA、MC-FDMA等。CDMA能够通过以下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所述无线通信技术诸如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UTRA)或CDMA2000。TDMA能够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例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GPRS)、增强型数据速率GSM演进(EDGE)等。OFDM能够通过以下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例如IEEE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 802.20、E-UTRA(演进的UTRA)等。UTRA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的一部分。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长期演进(LTE)是使用E-UTRA的演进UMTS(E-UMTS)的一部分。先进的LTE(LTE-A)是3GPP LTE的演进的版本。
尽管在下文中以3GPP LTE/LTE-A系统为基础,本发明的以下实施例描述了发明的技术特性,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以下的实施例将是为了说明性的目的而公开的,并且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不限于此。用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定术语被提供来帮助理解本发明。在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这些特定术语可以使用其它的术语来代替。
图1是图示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收发器的框图。更具体地,图1示出了用于支持MIMO的OFDM或SC-FDMA(也被称作‘DFT扩展OFDM’或‘DFT-s-OFDM’)收发器的示例。在图1中,如果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块108不存在,则图1中所示的收发器是OFDM收发器。如果DFT块108存在,则图1中所示的收发器是SC-FDMA收发器。为方便描述,图1的描述是基于发射机的操作的,并且接收机的操作的次序与发射机操作的次序相反。
参考图1,码字至层映射器104将Nc个码字102映射到NL层106。码字(CW)等同于从媒体接入控制(MAC)层接收到的传输块(TB)。传输块(TB)与码字(CW)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码字交换来改变。一般而言,用于在通信系统中使用的秩的数目与层的数目相同。在SC-FDMA发射机中,DFT块108对于每个层106执行DFT转换预编码。预编译块110将NL个DFT转换的层乘以预编码向量/矩阵。通过上述处理,预编译块110将NL个DFT转换的层映射到NT个快速傅立叶逆变换(IFFT)块112和NT个天线端口114。天线端口114可以被重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天线。
图2示例性地示出了无线电帧结构。
参考图2,无线电帧包括10个子帧,并且一个子帧在时域中包括两个时隙。对于传输一个子帧所需要的时间被定义为传输时间间隔(TTI)。例如,一个子帧可以具有1ms的长度而一个时隙可以具有0.5ms的长度。一个时隙在时域中可以包括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或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符号。因为LTE系统在下行链路中使用OFDMA并且在上行链路中使用SC-FDMA,所以OFDM或SC-FDMA符号指示一个符号持续时间。资源块(RB)是资源分配单位并且在一个时隙中包括多个连续的载波。无线电帧的结构仅仅是示例性的。因此,可以以各种方式来改变在无线电帧中包括的子帧的数目、在子帧中包括的时隙的数目、或者在时隙中包括的符号的数目。
图3示例性地示出了下行链路时隙的资源栅格。
参考图3,下行链路时隙在时域中包括多个OFDM符号。一个下行链路时隙包括7(或6)个OFDM符号并且资源块(RB)在频域中包括12个子载波。在资源栅格上的每个元素可以被定义为资源元素(RE)。一个RB包括12×7(或12×6)个RE。在下行链路时隙中包含的RB的数目(NRB)取决于下行链路传输带宽。上行链路时隙结构与下行链路时隙结构相同,但是在不同于下行链路时隙结构的上行链路时隙结构中OFDM符号被用SC-FDMA符号代替。
图4是下行链路子帧结构。
参考图4,位于子帧的第一时隙的前面部分中的最多三个(或四个)OFDM符号可以对应于控制信道所分配到的控制区。剩余的OFDM符号对应于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所分配到的数据区。在LTE中可以使用各种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例如,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CFI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等。PCFICH被从子帧的第一OFDM符号传输,并且携带关于用于传输子帧内的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的数目的信息。PHICH携带作为对上行链路传输信号的响应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肯定应答/否定应答(HARQ ACK/NACK)信号。
通过PDCCH传输的控制信息被称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CI包括用于UE或UE组的资源分配信息以及其它控制信息。例如,DCI包括上行链路/下行链路(UL/DL)调度信息、上行链路传输(ULTx)功率控制命令等。
PDCCH携带各种信息,例如,下行链路共享信道(DL-SCH)的传输格式和资源分配信息、上行链路共享信道(UL-SCH)的传输格式和资源分配信息、通过寻呼信道(PCH)传输的寻呼信息、通过DL-SCH传输的系统信息、诸如通过PDSCH传输的随机接入响应的上层控制消息的资源分配信息、一组在UE组中包含的每个UE的Tx功率控制命令、Tx功率控制命令、IP语音(VoIP)的激活指示信息等。可以在控制区域内传输多个PDCCH。用户设备(UE)能够监控多个PDCCH。PDCCH被作为一个或多个连续的控制信道元素(CCE)的聚合来传输。CCE是用来向PDCCH提供基于无线电信道状态的编译速率的逻辑分配单元。CCE可以对应于多个资源元素组(REG)。可以根据CCE的数目来确定PDCCH的格式和PDCCH比特的数目。基站(BS)根据待传输到UE的DCI来决定PDCCH格式,并且将循环冗余校验(CRC)添加到控制信息。CRC被根据PDCCH所有者或PDCCH的目的而使用标识符(例如,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RNTI))来屏蔽。例如,假设PDCCH被提供用于特定UE,则相应UE的标识符(例如,小区RNTI(C-RNTI))可以使用CRC来屏蔽。如果PDCCH被提供用于寻呼消息,则寻呼标识符(例如,寻呼RNTI(P-RNTI))可以使用CRC来屏蔽。如果PDCCH被提供用于系统信息(例如,系统信息块(SIC)),则系统信息RNTI(SI-RNTI)可以使用CRC来屏蔽。如果PDCCH被提供用于随机接入响应,则随机接入-RNTI(RA-RNTI)可以使用CRC来屏蔽。通过PDCCH传输的控制信息被称为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DCI包括用于UE或UE组的资源分配信息和其它控制信息。例如,DCI包括UL/DL调度信息、上行链路Tx功率控制命令等。
表1示出了用于上行链路调度的DCI格式0。在表1中,尽管RB分配字段的大小通过7个比特来表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或精神不限于此,能够根据系统带宽来改变RB分配字段的实际大小。
[表1]
字段 比特 注释
格式 1 上行链路许可或下行链路指定
跳频标志 1 跳频开/关
RB指定 7a) 指定用于PUSCH的资源块
MCS 5 调制方案、编译方案等
新的数据指示符 1 切换用于每个新的传输块
TPC 2 PUSCH的功率控制
用于DMRS的循环移位 3 解调参考信号的循环移位
CQI请求 1 通过PUSCH请求CQI反馈
RNTI/CRC 16 在CRC中显式编码的16比特RNTI
填充 1 为确保格式0在大小上匹配格式1A
合计 38
*MCS:调制和编译方案
*TPC:发射(Tx)功率控制
*RNTI: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
*CRC:循环冗余校验
表2示出了用于使LTE能够传输上行链路(UL)数据的MCS索引的信息。5个比特被用于MCS。在若干状态之中的三个状态(IMCS=39~31)被用于上行链路(UL)重传,其中,若干状态中的每一个能够通过5比特来表示。
[表2]
图5是用于在LTE中使用的上行链路子帧结构。
参考图5,UL子帧包括多个时隙(例如,2个时隙)。根据CP长度,每个时隙可以包括不同数目的SC-FDMA符号。UL子帧在频域中被划分成数据区和控制区。数据区包括PUCCH并且传输诸如语音信号等的数据信号。控制区包括PUCCH,并且传输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PUCCH在频率轴上包括位于在数据区的两个端部处的一对RB(在下文中称为RB对),并且将时隙用作边界来跳频。
PUCCH可以被用来传输以下的控制信息,即,调度请求(SR)、HARQ ACK/NACK、以及信道质量指示符(CQI),并且将在下文中对其详细说明进行描述。
-调度请求(SR):调度请求(SR)用于请求UL-SCH资源,并且使用开-关键控(OOK)方案来传输。
-HARQ ACK/NACK:HARQ ACK/NACK是对PCSCH上的上行链路(UL)数据分组的响应信号。HARQ ACK/NACK指示DL数据分组是否已经被成功接收到。1个比特的ACK/NACK被作为对单个DL码字的响应来传输,并且2个比特的ACK/NACK被作为两个DL码字的响应来传输。
-信道质量指示符(CQI):CQI是用于下行链路信道的反馈信息。MIMO相关联的反馈信息包括秩指示符(RI)和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每帧使用了20个比特。能够通过UE在子帧中传输的控制信息(即,UCI)的量取决于对UCI传输可用的SC-FDMA的数目。在UCI传输中可用的SC-FDMA指示除了用于子帧中的参考信号(RS)传输的SC-FDMA符号之外的剩余的SC-FDMA符号。在其中建立了探测参考信号(SRS)的子帧的情况下,子帧的最后的SC-FDMA符号同样地被排除。参考信号(RS)用于PUCCH的相干检测。PUCCH根据传输信息支持7个格式。
表3示出了用于在LTE中使用的PUCCH格式与UCI之间的映射关系。
[表3]
在LTE-A中,两个方法可以被用来同时地传输UCI和UL-SCH数据。第一方法同时地传输PUCCH和PUSCH。第二方法以与传统的LTE中相同的方式将UCI复用到PUSCH。
由于传统LTE UE不能够同时地传输PUCCH和PUSCH,所以当针对经由其来传输PUSCH的子帧需要UCI(例如,CQI/PMI、HARQ-ACK、RI等)传输时,将UCI复用到PUSCH区。例如,假设针对PUSCH传输被分配到的子帧需要CQI和/或PMI(CQI/PMI)传输,则UE在DFT扩展之前复用UL-SCH数据和CQI/PMI,并且然后通过PUSCH同时地传输控制信息和数据。
图6是图示了用于处理UL-SCH数据和控制信息的处理的流程图。
参考图6,在步骤S100处,通过循环冗余校验(CRC)附加而向UL-SCH传输块(TB)提供错误检测。
所有传输块(TB)被用来计算CRC奇偶比特。传输块(TB)通过α0,α1,α2,α3,…,αA-1来表示。奇偶比特通过p0,p1,p2,p3,…,pL-1来表示。TB的大小通过A来表示,并且奇偶比特的数目通过L来表示。
在执行传输块(TB)CRC附加之后,在步骤S110处执行了代码块分段和代码块CRC附加。用于代码块分段的输入比特通过b0,b1,b2,b3,…,bB-1来表示,其中B表示TB(包括CRC)的比特的数目。在代码块分段之后提供的比特通过来表示,其中r表示代码块号码(r=0,1,...,C-1),Kr表示代码块(r)的比特的数目,以及C表示代码块的总数目。
在步骤S120处,在执行了代码块分段和代码块CRC附加之后执行信道编译。在信道编译之后的比特通过来表示,其中i=0,1,2。Dr为用于代码块(r)的第i个编译流的比特的数目(即,Dr=Kr+4),r表示代码块号码(r=0,1,...,C-1)以及Kr表示代码块(r)的比特的数目。C表示代码块的总数目。Turbo编译可以用于这样的信道编译。
在步骤S130处,在信道编译之后可以执行速率匹配。在速率匹配之后提供的比特通过来表示。Er为第r个代码块的速率匹配的比特的数目(其中r=0,1,...,C-1),而C为代码块的总数目。
在步骤S140处,在速率匹配之后执行代码块级联。在代码块级联之后提供的比特通过f0,f1,f2,f3,...,fG-1来表示。G表示对于数据传输编译的比特的总数目。如果控制信息与UL-SCH传输复用,则用于控制信息传输的比特未包括在‘G’中。f0,f1,f2,f3,...,fG-1可以对应于UL-SCH码字。
在UL控制信息的情况下,信道质量信息(CQI和/或PMI)、RI以及HARQ-ACK被独立地信道编译。UCI信道编译以用于每条控制信息的编译符号的数目为基础来执行。例如,编译符号的数目可以用于所编译的控制信息的速率匹配。在随后的处理中,编译符号的数目可以对应于调制符号的数目或RE的数目。
在步骤S150处,使用输入比特序列o0,o1,o2,...,oO-1执行来信道质量信息的信道编译。用于信道质量信息的信道编译的输出比特序列通过来表示。信道质量信息根据比特的数目来使用不同的信道编译方案。此外,如果信道质量信息由11比特或更多的比特组成,则CRC比特被附加到信道质量信息。QCQI为编译比特的总数目。为了将比特序列的长度设置为QCQI,可以对所编译的信道质量信息进行速率匹配。QCQI通过QCQI=Q′CQI×Qm来表示。Q′CQI为用于CQI的编译符号的数目。Qm为调制阶数,并且Qm被设置为与UL-SCH数据的调制阶数相同。
在步骤S160处,使用输入比特序列执行RI的信道编译。分别表示1比特RI和2比特RI。
在1比特RI的情况下,使用重复编译。在2比特RI的情况下,使用(3,2)单式码(simplex code),并且可以循环地重复所编码的数据。
表4示例性地示出了1比特RI的信道编译,而表5示例性地示出了信道编译。
[表4]
[表5]
在表4和5中,Qm为调制阶数。通过来表示,并且‘mod’是模运算。‘x’或‘y’为当RI比特被加扰时,用于将携带RI信息的调制符号的欧几里德(Euclidean)距离最大化的位置固定符(holder)。‘x’和‘y’中的每一个具有0或1的值。输出比特序列通过编译RI块的组合来获得。QRI为编译比特的总数目。为了将编译RI的长度设置为QRI,最终组合的编译RI块可以是一部分而非全部(即,速率匹配)。QRI通过QRI=Q′RI×Qm来表示,Q′RI为用于RI的编译符号的数目,并且Qm为调制阶数。Qm被建立为与UL-SCH数据的调制阶数相同。
使用输入比特序列 [ o 0 ACK ] , o 0 ACK o 1 ACK o 0 ACK o 1 ACK · · · o O ACK ACK 执行HARQ-ACK的信道编译。 o 0 ACK o 1 ACK 表示1比特HARQ-ACK和2比特HARQ-ACK。此外, o 0 ACK o 1 ACK · · · o O ACK ACK 表示由两个或更多的比特(即,OACK>2)组成的HAQR-ACK。ACK被编码为1,并且NACK被编码为0。在1比特HARQ-ACK的情况下,使用重复编译。在2比特HARQ-ACK的情况下,使用(3,2)单式码,并且可以循环地重复编码的数据。
表6示例性地示出了HARQ-ACK的信道编译。表7示例性地示出了2比特HARQ-ACK的信道编译。
[表6]
[表7]
在表6和7中,Qm为调制阶数。例如,Qm=2可以对应于QPSK,Qm=4可以对应于16QAM,以及Qm=6可以对应于64QAM。可以对应于用于码字0的ACK/NACK比特,并且可以对应于用于码字1的ACK/NACK比特。通过来表示,并且‘mod’是模运算。‘x’或‘y’为当HARQ-ACK比特被加扰时,用于将携带HARQ-ACK信息的调制符号的欧几里德距离最大化的位置固定符。‘x’和‘y’中的每一个具有0或1的值。QACK为编译比特的总数目,比特序列通过编码HARQ-ACK块的组合来获得。为了将比特序列的长度设置为QACK,最终组合的HARQ-ACK块可以是一部分而非全部(即,速率匹配)。QACK通过QACK=Q′ACK×Qm来表示,Q′ACK为用于HARQ-ACK的编译符号的数目,Qm为调制阶数。Qm被建立为与UL-SCH数据的调制阶数完全相同。
在步骤S180处,数据和控制复用块(也称作‘数据/控制复用块’)的输入为通过f0,f1,f2,f3,...,fG-1表示的编译的UL-SCH比特和通过表示的编译的CQI/PMI比特。数据和控制复用块的输出通过g 0g 1g 2g 3,...,g H′-1来表示。g i为长度Qm的列向量(其中i=0,...,H′-1),H′通过H′=H/Qm来表示,以及H通过H=(G+QCQI)来表示。H是分配用于UL-SCH数据和CQI/PMI数据的编译比特的总数目。
在步骤S190处,信道交织的输入包括数据和控制复用块的输出数据g 0g 1g 2,...,g H′-1、编码的秩指示符和编译的HARQ-ACK数据 g i为用于CQI/PMI的长度Qm的列向量(其中,i=0,1,...,H′-1,并且H′通过H′=H/Qm来表示),并且是用于ACK/NACK的长度Qm的列向量(其中,i=0,...,Q′ACK-1,并且Q′ACK=QACK/Qm)。是用于RI的长度Qm的列向量(其中,i=0,...,Q′ACK-1,并且Q′RI=QRI/Qm)。
信道交织器对用于PUSCH传输的UL-SCH数据和控制信息进行复用。更具体地,信道交织包括将控制信息和UL-SCH数据映射到与PUSCH资源相对应的信道交织矩阵的处理。
在信道交织的执行之后,从信道交织矩阵中逐行读取的比特序列然后被输出。所读取的比特序列被映射在资源栅格上。H″=H′+Q′RI调制符号通过子帧传输。图7是图示了在PUSCH上对控制信息和UL-SCH数据进行复用的概念图。当在PUSCH传输被分配到的子帧中传输控制信息时,UE在DFT扩展之前同时地对控制信息(UCI)和UL-SCH数据进行复用。控制信息(UCI)包括CQI/PMI、HARQ ACK/NACK以及RI中的至少一个。用于CQI/PMI、ACK/NACK以及RI中的每一个的传输的RE的数目取决于指定用于PUSCH传输的调制和编译方案(MCS)和偏移值偏移值根据控制信息允许不同的编译速率,并且通过上层(例如,RRC)信号来半静态地建立。UL-SCH数据和控制信息未被映射到相同的RE。控制信息被映射为被包含在子帧的两个时隙中。基站(BS)能够预识别待通过PUSCH传输的控制传输,使得其能够容易地对控制信息和数据分组进行解复用。
参考图7,CQI和/或PMI(CQI/PMI)资源位于在UL-SCH数据资源的开始部分,其被顺序地映射到一个子载波上的所有SC-FDMA符号,以及最终被映射在下一个子载波中。CQI/PMI在每个子载波内被从左至右映射(即,在增加的SC-FDMA符号索引的方向上)。在考虑到CQI/PMI资源的量(即,编码符号的数目)的情况下,对PUSCH数据(UL-SCH数据)进行速率匹配。可以在CQI/PMI中使用与UL-SCH数据的调制阶数相同的调制阶数。如果CQI/PMI信息大小(有效载荷大小)小(例如,11比特或更少),则CQI/PMI信息可以以与PUCCH传输类似的方式来使用(32,k)块编译,并且可以循环地重复所编码的数据。如果CQI/PMI信息在大小上小,则不使用CRC。如果CQI/PMI在大小上大(例如,11比特或更高),则8比特CRC被添加到其上,并且使用咬尾卷积码来执行信道编译和速率匹配。ACK/NACK被通过删余插入到映射到UL-SCH数据的SC-FDMA中的一些资源中。ACK/NACK被定位为靠近RS,在SC-FDMA符号内自底向顶(即,在增加子载波索引的方向上)填充相应的SC-FDMA符号。在正常的CP的情况下,用于ACK/NACK的SC-FDMA符号位于在每个时隙中的SC-FDAM符号(#2/#4)处,如能够从图7看见的那样。不管是否在子帧中实际传输了ACK/NACK,所编码的RI被定位为接近(next to)用于ACK/NACK的符号。ACK/NACK、RI以及CQI/PMI中的每一个都被独立地编码。
在LTE中,可以对控制信息(例如,调制的QPSK)进行调度,使得能够通过PUSCH而不用UL-SCH数据来传输控制信息。控制信息(CQI/PMI、RI和/或ACK/NACK)在DFT扩展之前被复用,以便保持低CM(立方度量)单载波特性。ACK/NACK、RI以及CQI/PMI的复用类似于图7的复用。用于ACK/NACK的SC-FDMA被定位为接近RS,并且可以删余映射到CQI的资源。用于ACK/NACK的RE的数目和用于RI的RE的数目取决于参考MCS(CQI/PMI MCS)和偏移参数(以及)。参考MCS以CQI有效载荷大小和资源分配为基础进行计算。用于实现不具有UL-SCH数据的控制信令的信道编译和速率匹配与具有UL-SCH数据的其它控制信令完全相同。
如果UCI通过PUSCH来传输,则UE必须确定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UCI,以便执行信道编译(见图6的S150、S160以及S170)。编码符号的数目Q′UCI适用于计算编译比特的总数目(QUCI=Qm·Q′UCI)。在CQI/PMI和RI的情况下,编码符号的数目也可以用于UL-SCH数据的速率匹配。Qm为调制阶数。在LTE的情况下,UCI的调制阶数被建立成与UL-SCH数据的调制阶数完全相同。在随后的处理中,编码符号的数目(Q′UCI)可以对应于调制符号的数目或在PUSCH上复用的RE的数目。因此,根据本发明,编码符号的数目(Q′UCI)可以使用(编码的)调制符号的数目或RE的数目来代替。
将在下文中使用CQI/PMI作为示例,对在传统的LTE中决定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进行描述。等式1指示LTE中定义的等式。
[等式1]
在等式1中,‘O’表示CQI/PMI比特的数目,而‘L’表示CRC比特的数目。如果‘O’等于或小于11,则L被设置为0。如果‘O’大于12,则L被设置为8。QCQI通过QCQI=Qm·Q′来表示,并且Qm是调制阶数。QRI表示编译RI比特的数目。如果未传输RI,则QRI被设置为0(QRI=0)。表示偏移值,并且可以适用于调整CQI/PMI的编译速率。还可以通过来表示。是针对传输块(TB)的初始PUSCH传输所调度的带。是用于相同的传输块(TB)的初始PUSCH传输的每个子帧的SC-FDMA符号的数目,并且还可以通过 N svmb PUSCH - initial = ( 2 · ( N svmb UL - 1 ) - N SRS ) 来表示。表示用于每个时隙的SC-FDMA符号的数目,NSRS为0或1。在UE被配置成在用于初始传输的子帧中传输PUSCH和SRS的情况下,或在用于初始传输的PUSCH资源分配与小区特定的SRS子帧或带部分地或整个地重叠的情况下,NSRS被设置为1。否则,NSRS被设置为0。表示用于相同的传输块(TB)的初始PUSCH传输的数据有效载荷(包括CRC)的比特的数目。C为代码块的总数目,r为代码块号码,以及Kr为代码块(r)的比特的数目。C以及Kr从用于相同的传输块(TB)的初始PDCCH中获得。为天花板函数,并且从至少n个值之中返回最小的整数。‘min(a,b)’返回‘a’和‘b’中的最小的一个。
用于上限的部分(2)被从等式1中移除,而仅仅部分(1)可以通过以下的等式2来表示。
[等式2]
在等式2中,PayloadUCI为UCI比特的数目(O)和CRC比特的数目(L)的和(即,PayloadUCI=O+L)。在传统的LTE中,如果UCI为ACK/NACK或RI,则CRC比特的数目(L)被设置为0。如果UCI为CQI/PMI并且CQI/PMI由11个比特或更少的比特组成,则L被设置为0(即,L=0)。否则,如果UCI为CQI/PMI并且CQI/PMI由12比特或更高的比特组成,则L被设置为8(即,L=8)。PayloadData是用于相同的传输块(TB)的、用于通过初始PDCCH或随机接入响应许可所识别的初始PUSCH传输的数据有效载荷(包括CRC)的数据的比特的数目。为分配给用于相同的传输块(TB)的初始传输的PUSCH的RE的数目(对应于)。为用于调整UCI的编译速率的偏移值。可以针对每个UCI,根据给出的偏移值(例如,)来确定
在等式2中,是用于相同的传输块(TB)的初始PUSCH传输的频谱效率(SE)。也就是说,SE可以指示通过特定信息而在物理上所使用的资源的大小与待传输的信息的比率。SE的单位为比特/符号/子载波或比特/RE,并且对应于充当通用SE单位的比特/秒/Hz。SE能够被理解为分配给一个PUSCH RE以便执行相同的传输块(TB)的初始PUSCH传输的数据比特的数目。等式2重用UL-SCH数据的SE以便计算UCI的编译符号的数目,并且使用偏移值来调整编译速率。
在传统LTE中,当PUCCH被搭载(piggybacked)时,UCI的调制阶数(Qm)被建立成与数据的调制阶数(Qm)相同。在此条件下,等式2能够通过以下的等式3来表示。
[等式3]
在等式3中,是用于相同的传输块(TB)的初始PUSCH传输的数据有效载荷的比特(包括CRC)的数目(PayloadData)与分配给用于相同的传输块(TB)的初始传输的PUSCH的比特的数目的比率。可以接近相同的传输块(TB)的初始传输的频谱效率(SE)。
在本发明中,只要SE未被以不同的方式而具体地提到,则SE是用于UL-SCH数据(即,传输块(TB))的频谱效率(SEData)。根据上下文,SE还可以表示 Payload Data / Q m · N RE _ PUSCH initial .
在HARQ-ACK的情况下,L被设置为0(即,L=0),被设置为(即,),并且以除了指示上限的部分(2)之外的等式1中的相同方式来确定编译符号的数目。同样地,在RI的情况下,L被设置为0(即,L=0),被设置为(即,),并且以除了指示上限的部分(2)之外的等式1中的相同方式来确定编译符号的数目。
仅当一个码字(对应于TB)通过PUSCH传输时才可以应用上述描述,因为传统LTE不支持单用户(SU)-MIMO。然而,LTE-A支持SU-MIMO,使得若干码字能够通过PUSCH来传输。因此,需要用于对多个码字和UCI进行复用的方法。
将参考附图,在下文中对用于在PUSCH中有效地对数据和UCI的若干片进行复用的方法进行描述。为方便描述,尽管将以码字为基础对UL-SCH传输进行描述,但是传输块(TB)和码字是等效的数据块。因此,等效的数据块可以被公知为‘UL-SCH数据块’。此外,码字可以使用相应的传输块(TB)来代替,或者反之亦然。码字与传输块(TB)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码字交换来改变。例如,第一TB和第二TB可以分别对应于第一码字和第二码字。另一方面,如果应用码字交换,则第一TB可以对应于第二码字,而第二TB可以对应于第一码字。HARQ操作以传输块(TB)为基础来执行。以下实施例可以被独立地或共同地实现。
实施例1A)UCI被通过码字选择而复用到一个码字
根据本发明,当传输两个或更多的码字时,UCI被复用到经由其来传输特定码字的层,使得所复用的结果被传输。优选地,可以根据能够在新的传输(或初始传输)与重传之间进行区分的新的数据指示符(NDI)的信息来选择特定码字。UCI被复用到经由其来传输相应的码字的层中的全部或一些。
例如,在两个码字都在新的传输(或初始传输)中的情况下,UCI可以被复用到经由其来传输第一码字(或传输块TB)的层。在另一示例中,在两个码字中的一个对应于新的传输而另一个对应于重传的情况下(即,新的传输的码字和重传的码字被混合),UCI可以被复用到经由其来传输新的传输的码字的层。优选地,可以根据经由其来传输相应码字的RE的数目、调制方案/阶数、数据有效载荷的比特的数目、以及偏移值来决定UCI被复用的资源(例如,RE的数目)的大小(对应于调制符号的数目或编译符号的数目)。优选地,为了便于待确定的UCI资源成为相应码字的MCS(调制和编译方案)函数,UCI能够被复用到用于传输相应的码字的所有层。
在存在新的传输和重传的情况下,为什么UCI被复用到与新的传输相对应的码字的原因如下。在HARQ初始传输中,PUSCH的数据传输块大小(TBS)被建立成以满足目标帧错误率(FER)(例如,10%)。因此,当数据和UCI被复用和传输时,用于UCI的RE的数目被定义为分配用于数据TBS和PUSCH这两者的传输的RE的数目的函数,如等式2中所示。另一方面,当UCI被复用成通过HARQ重传时,能够使用已经用于初始PUSCH传输的参数来复用UCI。为了在传输块(TB)重传期间减少资源消耗,与初始传输相比,BS可以分配更少量的PUSCH资源,使得当UCI资源的大小由与重传相对应的参数来决定时,会存在不期望的问题。因此,在HARQ重传出现的情况下,UCI资源的大小可以使用用于初始PUSCH传输的参数来确定。然而,假定在与相同的码字相关联的初始传输与重传之间的信道环境中存在大的差异,当使用用于初始PUSCH传输的参数来决定UCI资源的大小时,UCI的传输质量可以被劣化。因此,重传码字和初始传输码字被同时地传输,UCI被复用到初始传输码字,使得即使当信道环境被改变时也能够自适应地改变UCI资源的量。
在另一示例中,如果所有码字对应于重传,则能够使用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能够通过将UCI复用到第一码字(或TB)来实现。第二个方法能够通过将UCI复用到最新的UCI被复用到的码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用与最新的初始传输有关的码字的信息或已经重传最少数目的次数的码字的信息来计算UCI资源的量,使得UCI资源能够最适当地适用于信道变化。
实施例1B)UCI被通过码字选择而复用到一个码字
根据实施例1B,在两个码字中的一个对应于新的传输,而另一个对应于重传的情况下(即,新的传输码字和重传码字被混合),UCI可以被复用到经由其来传输重传码字的层。在使用串行干扰消除(SIC)接收机的情况下,具有引起快速终止的高可能性的重传码字被首先解码,并且在UE被解码的同时,还能够使用所解码的重传码字移除影响新的传输码字的干扰。假设基站(BS)使用SIC接收机,如果UCI被复用到经由其来传输新的传输码字的层(见实施例1A),则用于使BS能够读取UCI的延迟可能不可避免地增加。在SIC接收机能够识别首先解码的码字的条件下,实施例1B中所示的方法能够通过将UCI复用到首先解码的码字来实现。另一方面,假设在新的传输和重传被混合的条件下,UCI被传输到经由其传输新的传输码字的层,与重传相对应的信息被首先解码,并且干扰被从经由其传输新的传输码字的层中移除,从而改进了UCI检测性能。
如果UCI被复用到特定码字,则相应的码字能够被传输到多个层,使得UCI还能够被复用到多个层。
等式4示例性地示出了在UCI被复用到一个特定码字的条件下,计算用于UCI的编译符号的数目(Q′)的方法。
[等式4]
在等式4中,SEData为频谱效率(SE),并且被给定为PayloadUCI、PayloadData以及被在等式2中定义。LData为1或更高的整数,并且表示用于相同的传输块(TB)(或相应码字)的层的数目。UCI包括CQI/PMI、HARQ ACK/NACK或RI。
等式4特征在于,经由其复用UCI的码字的有效载荷大小、经由其传输相应码字的RE的数目、以及经由其传输相应码字的层的数目(LData)被用来决定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更详细地,用于UCI复用的层的数目被乘以时间-频率资源元素(RE)的数目,使得时间-频率-空间RE的总数目能够应用到计算UCI资源的处理。
图8示出了UCI被使用从等式4获得的编码符号的数目而复用到一个特定码字的示例。图8的方法能够通过仅使用每层所需要的资源的数目来复用UCI,从而有效地使用PUSCH资源。在图8的示例中,假定UCI被复用到第二码字。参考图8,复用到各个层的UCI资源的量彼此不同。
等式5示例性地示出了当UCI被复用到一个特定码字时用于计算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的另一方法。
[等式5]
在等式5中,SEData表示频谱效率(SE),并且被给定为Qm为调制阶数。尽管等式5示出了用于UCI的Qm与用于数据的Qm相同,但是应该注意到,用于UCI的Qm与用于数据的Qm也可以被彼此独立地给出。等式5中所示的PayloadUCI、PayloadDataQm以及和等式2中的那些相同。LUCI为1或更高的整数,并且表示其中UCI被复用的层的数目。UCI包括CQI/PMI、HARQ ACK/NACK或RI。
以与如等式4中相同的方式,等式5特征还在于,经由其复用UCI的码字的有效载荷大小和经由其传输相应码字的RE的数目被用来决定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不同于等式4,等式5被用来计算复用UCI的资源的数目(即,编码符号的数目),并且复用UCI的层的数目被乘以所计算的资源的数目。因此,在复用UCI的所有层中的UCI资源的数目被给定为相同的数目。
图9示出了在其中,使用从等式5获得的编码符号的数目,将UCI复用到一个特定码字的另一示例。图9的方法能够在每层内使用相同数目的资源来复用UCI。图9的上述示例可以对使用SIC接收机的基站(BS)是有帮助的。在图9的示例中,假定UCI被复用到用于第二码字的多个层。参考图9,复用到各个层的UCI资源的量彼此完全相同。
实施例1C)通过码字选择而将UCI复用到一个码字
根据实施例1C),如果传输若干码字(例如,两个码字)(或传输块TB),则UCI能够被复用到根据以下规则所选择的码字(或传输块TB)。优选地,UCI包括信道状态信息(或信道质量控制信息)。例如,UCI包括CQI和/或CQI/PMI。
规则1.1)CQI被复用到具有最高IMCS的码字(或TB)。参考表2,IMCS值越高,用于相应码字(或TB)的信道状态越好。因此,CQI被复用到具有最高IMCS值的码字(或TB),使得能够提高传输信道状态信息的可靠性。
规则1.2)如果两个码字(或两个TB)具有相同的IMCS值,则CQI被复用到码字0(即,第一码字)。
图10示例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DCI结构和UE分析。更具体地,图10示例性地示出了DCI携带用于两个传输块(TB)的调度信息。
图10(a)示例性地示出了针对LTE-A上行链路MIMO而重新添加的DCI格式的一些部分。参考图10(a),DCI格式包括用于第一传输块(CW0)的MCS字段和NDI字段,包括用于第二传输块(CW0)的MCS字段和NDI字段、PMI/RI字段、资源分配字段(N_PRB)、以及CQI请求字段(CQI请求)。
图10(b)示例性地示出的是,两个传输块(或两个码字)被传输,并且UCI(例如,信道质量控制信息)被复用到两个传输块中的一个(或一个码字)。因为CW0和CW1中的每一个具有28或更少的MCS,并且NDI字段被切换,这意味着两个传输块中的全部对应于初始传输。由于CQI请求字段被设置为1(CQI请求=1),所以非周期CQI随着数据一起被复用。尽管CQI请求字段被设置为0(CQI请求=0),但是如果计划了具有PUSCH传输的周期CQI传输,则周期CQI随着数据一起被复用。CQI可以包括仅CQI格式或(CQI+PMI)格式。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规则,信道状态信息被复用到具有最高IMCS值的码字(CW0)(或传输块)。
图10(c)示例性地示出的是,两个传输块(或两个码字)被传输并且UCI(例如,信道质量控制信息)被复用到一个传输块(或一个码字)。由于CW0和CW1中的每一个具有28或更少的MCS/RV,并且NDI字段被切换,所以这意味着两个传输块中的全部对应于初始传输。由于CQI请求字段被设置为1(CQI请求=1),所以非周期CQI随意数据一起被复用。尽管CQI请求字段被设置为0(CQI请求=0),但是如果计划了具有PUSCH传输的周期CQI传输,则周期CQI随着数据一起被复用。CQI可以包括仅CQI格式或(CQI+PMI)格式。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上述规则,因为两个传输块具有相同的IMCS值,所以信道状态信息被复用到用作第一传输块的码字CW1。
等式6和7示例性地示出了当UCI被根据上述规则复用到一个特定码字时,用于计算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的方法。除了上述规则之外,等式6和7与等式4和5完全相同。
[等式6]
[等式7]
在等式6和7中,SEData(x)是频谱效率(SE),并且被给定为Qm是调制阶数。尽管等式6和7示出了用于UCI的Qm与用于数据的Qm相同,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用于UCI的Qm与用于数据的Qm还可以被彼此独立地给出。除了下标或上标(x)之外,等式6和7中的PayloadUCI、PayloadData(x) N RE _ PUSCH ( x ) initial ( = M SC PUSCH ( x ) - initial · N symb PUSCH ( x ) - initial ) , Qm以及与等式2的那些相同。下标或上标(x)指示相应的参数被用于传输块x。传输块x通过上述的规则1.1)和1.2)来确定。LData(x)为1或更高的整数,并且表示用于在传输块x中使用的层的数目。LData(x)为1或更高的整数,并且表示其中UCI被复用的层的数目。为了一般化,LUCI和LData(x)中的每一个能够使用指示1或更高的整数的常数(例如,α、λ)来代替。UCI包括CQI/PMI、HARQ ACK/NACK或RI。优选地,UCI可以包括CQI/PMI。CQI/PMI可以表示仅CQI格式或(CQI+PMI)格式。
如果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为用于每层的编码符号的数目,或者秩被设置为1,则LUCI=LData(x)=1建立。根据上述规则,传统LTE的等式1能够被修改成以下的等式8。
[等式8]
在等式8中,O是CQI/PMI比特的数目,并且L是CRC比特的数目。如果O为11或更少,则L被设置为0。如果O为12或更高,则L被设置为8。QCQI通过QCOI=Qm·Q′来表示,其中Qm为调制阶数。QRI为编译RI比特的数目。如果不存在RI传输,则QRI被设置为0(QRI=0)。为偏移值,并且可以被用来调整CQI/PMI的编译速率。被给定为(即, β offset PUSCH = β offset CQI )。为对于传输块x的初始PUSCH传输而调度的带,并且通过子载波的数目来表示。为用于相同的传输块(即,传输块x)的初始PUSCH传输的每个子帧的SC-FDMA符号的数目,并且还可以通过 B symb PUSCH ( x ) - initial = ( 2 · ( N symb UL - 1 ) - N SRS ) 来表示。为用于每个时隙的SC-FDMA符号的数目,并且NSRS为0或1。在UE被配置成在用于传输块x的初始传输的子帧中传输PUSCH和SRS的情况下,或在用于传输块x的初始传输的PUSCH资源分配部分地或完全地与小区特定的SRS子帧或带重叠的情况下,NSRS被设置为1。否则,NSRS被设置为0。为用于相同的传输块(即,传输块x)的初始PUSCH传输的数据有效载荷(包括CRC)的比特的数目。C(x)为用于传输块x的代码块的总数目,r为代码块号码。Kr为用于在传输块x中使用的代码块(r)的比特的数目。C以及Kr从用于相同的传输块(即,传输块x)的初始PDCCH中获得。根据上述规则1.1)和1.2)来确定传输块x。为天花板函数,并且从至少n个值之中返回最小的整数。‘min(a,b)’返回‘a’和‘b’中的最小的一个。
实施例1D)在没有码字选择的情况下将UCI复用到一个码字
根据实施例1D),UCI能够被复用到预定的码字,而不管新的传输(初始传输)或重传。在这种情况下,甚至在通过UL许可等的重传的情况下,也能够部分地或者完全地对用于计算UI资源的参数进行更新。在传统LTE中,当UCI被复用到重传PUSCH时,能够使用初始PUSCH传输的信息来执行UCI资源的计算。与此相反,如果UCI被复用到重传PUSCH,则能够使用重传PUSCH的信息来计算UCI资源。如果在重传期间由于信道变化等原因改变了用于UCI资源计算的参数,则本发明的实施例1D)包括指示改变的参数在UCI资源计算期间被部分地或者完全地更新和使用的背景。此外,如果经由其来传输相应码字的层的数目在重传期间被改变,则本发明的实施例1D)还可以反映对UCI复用的所改变的结果。
根据实施例1D),在等式4中,可以被改变为等。表示最新的传输PUSCH的RE的数目。根据实施例1D),由于UCI被复用到的码字被固定,所以在没有码字选择等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并且简单地实现实施例1D。此外,由信道环境变化引起的MCS级变化能够应用到UCI复用,使得其能够阻止由信道变化引起的UCI解码性能劣化。
实施例2A)UCI被复用到所有码字
实施例2A提供了当UCI被复用到所有层而不管码字的数目时,用于计算UCI资源的量的方法。更详细地,实施例2A)提供了用于在经由其来传输UCI的子帧内计算每个码字的频谱效率(SE),以及使用计算的SE的和(或计算的SE的和的倒数)来计算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的方法。每个码字的SE可以使用用于相同的码字的初始PUSCH传输的参数来计算。
等式9示例性地示出了当UCI被复用到所有层时,用于计算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的方法。
[等式9]
在等式9中,PayloadUCI与等式2的那些相同。UCI包括CQI/PMI、ACK/NACK或RI。QmUCI为用于UCI的调制阶数。Qm(1)为第一传输块的调制阶数,以及Qm(2)为第二传输块的调制阶数。PayloadData(1)和PayloadData(2)分别与第一传输块和第二传输块相关联,并且表示用于相应传输块的初始PDCCH传输或通过用于相应的传输块的随机接入响应许可所识别的初始PUSCH传输的数据有效载荷(包括CRC)的比特的数目。为用于分配给用于第一传输块的初始传输的PUSCH的RE的数目(对应于)。LData(1)或LData(2)为1或更高的整数。LData(1)为用于第一传输块的层的数目,而LData(2)为用于第二传输块的层的数目。
尽管等式9假定QmUCI、Qm(1)以及Qm(2)被彼此独立地给出,但是还可以以LTE中相同的方式来给出QmUCI=Qm(1)=Qm(2)。在这种情况下,等式9能够被简化为如以下等式10中所示。
[等式10]
此外,如果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可以为每层编码符号的数目,或者如果秩为2,则给出了LData1=LData2=1,以使得等式10能够被简化为如以下等式10中所示。
[等式11]
同时,等式9能够被概括如以下等式12中所示。
[等式12]
[等式13]
在等式12和13中,α或λ1(i=1,...,N)为1或更高的整数。λ′i为常数,并且被给定为1/λi。SEData(i)(其中i=1,...,N)表示用于第i个传输块的初始PUSCH传输的频谱效率(SE),并且被给定为 Payload Data ( i ) / N RE _ PUSCH ( i ) initila .
图11示例性地示出的是,UCI被使用从等式9获得的编码符号的数目而复用到所有码字。图11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利用PUSCH资源,因为使用了仅对于UCI复用实际所需要的数目的资源。因此,如图11中所示复用到单独的层的UCI资源的量是彼此不同的。在图11中,在第一码字被映射到一层以及第二码字被映射到两层(即,秩=3)的情况下,可以以各种方式来确定码字的数目和映射到每个码字的层的数目。
等式14示出了当UCI被复用到所有码字时,用于计算用于UCI的编码的符号的数目(Q′)的另一方法。等式14中所示的方法在层的基础上计算复用的UCI资源的平均量,并且通过UCI被复用的层的总数目来复用所计算的平均量。还可以以与等式10至13中相同的方式来修改以下等式14。
[等式14]
在等式14中,PayloadUCI、PayloadData(1)、PayloadData(2)QmUCI、Qm(1)、Qm(2)、LData(1)、LData(2)、LUCI以及与前述等式的那些相同。UCI包括CQI/PMI、ACK/NACK或RI。
图12示例性地示出的是,使用从等式14获得的编码符号的数目而将UCI复用到所有码字。参考图12,相同量的UCI资源被复用到独立的层。换句话说,用于UCI复用的相同量的资源被指定给所有相应层中的每一个。图12的方法会对使用SIC接收机的基站是有帮助的。在图12中,尽管图12示例性地示出的是,第一码字被映射到一层以及第二码字被映射到两层(即,秩=3),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可以以各种方式来确定码字的数目以及映射到独立的码字的层的数目。
等式15和16示例性地示出了当UCI被复用到所有码字时,用于计算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的另一方法。还可以以与等式10至13相同的方式来修改以下等式14。
[等式15]
[等式16]
在等式15和16中,PayloadUCI、PayloadData(1)、PayloadData(2)QmUCI、Qm(1)、Qm(2)、LData(1)、LData(2)、LUCI以及与前述等式的那些相同。UCI包括CQI/PMI、ACK/NACK或RI。
实施例2B)UCI被复用到所有码字
实施例2B提供了当UCI被复用到所有层而不管码字的数目时,用于计算UCI资源的量的另一方法。实施例2B使用在其中传输UCI的子帧中的所有码字的初始传输的参数来计算所有码字的总体频谱效率(SE),并且使用所计算的总体SE来计算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
等式17和18图示了与等式2中所示的 N RE _ PUSCH initial / Payload Data ( = 1 / SE Data ) 相对应的值,并且图示了的利用示例。能够以与等式10至13中相同的方式来修改以下等式17和18。
[等式17]
[等式18]
在等式16和17中,PayloadUCI、PayloadData(1)、PayloadData(2)QmUCI、Qm(1)、Qm(2)、LData(1)、LData(2)、LUCI以及与前述等式的那些相同。UCI包括CQI/PMI、ACK/NACK或RI。
实施例2C)UCI被复用到所有码字
实施例2C提供了当UCI被复用到所有层而不管码字的数目时,用于计算UCI资源的量的另一方法。实施例2C提供了用于针对每个传输块来计算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的方法。如果不同的码字具有不同的调制阶数,则实施例2C具有的优势在于,用于每个码字的调制阶数能够被用作为UCI的调制阶数。
等式19和20示例性地图示了用于计算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的方法。等式19和20中所示的方法能够针对每个传输块来计算用于UCI的编码调制符号的数目(Q′1,Q′2,...,Q′N),如由Q′=Q′1+Q′2+...+Q′N所表示。如果用于在独立的传输块中使用的调制阶数彼此不同,则UCI使用所复用的传输块的调制阶数(QPSK、16QAM或64QAM)。能够以与等式10至13相同的方式来修改以下等式19和20。
[等式19]
[等式20]
在等式19和20中,PayloadUCI、PayloadData(1)、PayloadData(2)QmUCI、Qm(1)、Qm(2)、LData(1)、LData(2)、LUCI以及与前述等式的那些相同。UCI包括CQI/PMI、ACK/NACK或RI。
等式21和22示例性地图示了用于计算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的方法。等式21和22中所示的方法能够针对每个传输块计算用于UCI的编码调制符号的数目(Q′1,Q′2,...,Q′N),如由Q′=Q′1+Q′2+...+Q′N表示。如果用于在独立的传输块中使用的调制阶数彼此不同,则UCI使用所复用的传输块的调制阶数(QPSK、16QAM或64QAM)。能够以与等式10至13相同的方式来修改以下等式21和22。
[等式21]
[等式22]
根据等式21和22中所示的方法,Q′1个UCI调制符号被复用到第一传输块,而Q′2个UCI调制符号被复用到第二传输块。在等式21中,Q′1或Q′2表示复用到每个码字的UCI调制符号的总数目,并且一个码字内的复用到独立的层的UCI调制符号的数目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另一方面,如等式22中所示,Q′1或Q′2表示复用到独立的层的UCI调制符号的平均数目,使得在一个码字内,相同数目的UCI调制符号被复用到每层。
实施例2D)UCI被复用到所有码字
实施例2D提供了当UCI被复用到所有层而不管码字的数目时用于计算UCI资源的量的方法。实施例2D提供了用于针对每个传输块来计算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的方法。不同于实施例2C,实施例2D能够使用层的数目以及当前传输子帧中的相应码字的调制阶数来计算复用到每个码字的UCI资源的比率。等式23和24示例性地图示了根据实施例2D的用于计算用于UCI编码符号的数目的方法。等式23和24中所示的实施例2D能够针对每个传输块来计算用于UCI的编码调制符号的数目(Q′1,Q′2,...,Q′N),如由Q′=Q′1+Q′2+...+Q′N来表示。Q′1或Q′2个UCI调制符号被复用到相应码字被传输到的层。如果独立的传输块使用不同的调制阶数,则UCI可以使用所复用的传输块的调制阶数(QPSK、16QAM或64QAM)。能够以与等式10至13中相同的方式来修改以下等式23和24。
[等式23]
[等式24]
在等式23和24中,PayloadUCI、PayloadData(1)、PayloadData(2)QmUCI、Qm(1)、Qm(2)、LData(1)、LData(2)、LUCI以及与前述等式2和6中的那些相同。UCI包括CQI/PMI、ACK/NACK或RI。LUCI(1)和LUCI(2)分别表示第一传输块的层的数目和第二传输块的层的数目。QUCI(1)和QUCR(2)分别表示复用到第一传输块的UCI的调制阶数以及复用到第二传输块的UCI的调制阶数。
图13和14示例性地示出的是,使用从等式23和24获得的编码符号的数目而将UCI复用到所有码字。参考图13,Q′1个UCI部分1调制符号被复用到码字1,而Q′2个UCI部分2调制符号被复用到码字2。根据等式23,Q′1或Q′2表示复用到每个码字的UCI调制符号的总数目,使得在一个码字内的复用到独立的层的UCI调制符号的数目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另一方面,如能够从等式22中看见的那样,Q′1或Q′2表示在一个码字内的复用到独立的层的UCI调制符号的平均数目,使得相同数目的UCI调制符号被复用到一个码字内的每层。
在实施例2A至2D中,UCI能够被复用的码字的范围不受UCI类型限制。然而,ACK/NACK被复用到所有码字,并且诸如CQI/PMI的CSI信息能够仅被复用到如实施例1A至1C中所示的特定码字。
为方便描述和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上述描述未公开用于计算编码符号的数目的上限和/或下限(见等式1的部分(2))。例如,在通过等式4至24计算最终确定的编码符号的数目之后,能够以与等式1相同的方式来约束上限和/或下限。
为方便描述和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上述描述已经公开的是,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被设置为所有符号的总数目。在这种情况下,获得QUCI=Q′UCI(total)·Qm。QUCI为用于UCI的编码比特的总数目,Q′UCI(total)为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总数目。Qm为调制阶数。在这种情况下,用于计算Q′UCI的等式包括与如上述等式中所示的层的数目有关的参数。另一方面,根据实施方式方法,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可以以每层为基础来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获得QUCI=L·Q′UCI(layer)·Qm。在这种情况下,L为UCI被复用的层的数目(不同地,映射到与UCI有关的传输块的层的数目),Q′UCI(layer)为用于每层的、用于UCI的编码符号的数目。Q′UCI(layer)通过将上述等式中所示的所有层有关的参数中的每一个设置为1来获得。
图15是图示了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基站(BS)和用户设备(UE)的框图。如果中继装置被包含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则基站(BS)在回程链路中与中继装置进行通信,而中继装置在接入链路中与用户设备(UE)进行通信。因此,BS或UE可以使用中继装置来代替。
参考图15,无线通信系统包括BS 110和UE 120。BS 110包括处理器112、存储器114以及RF单元116。可以配置处理器112以便实现本发明的过程和/或方法。存储器114被连接到处理器112并且存储与处理器112的操作有关的各条信息。RF单元116被连接到处理器112,并且传输和/或接收RF信号。UE 120包括处理器122、存储器124以及RF单元126。可以配置处理器122以便实现本发明的过程和/或方法。存储器124被连接到处理器122并且存储与处理器122的操作有关的各条信息。RF单元126被连接到处理器122并且传输和/或接收RF信号。BS 110和/或UE 120可以具有单个或多个天线。
通过预定类型的本发明的结构化元素和特征的组合,实现了前述实施例。除非另外指出,否则应该选择性地考虑结构化元素或特征中的每一个。结构化元素或特征中的每一个可以在不用与其它结构化元素或特征组合的情况下来实现。同样地,一些结构化元素和/或特征可以彼此组合以构成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改变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一个实施例中的一些结构化元素或特征可以被包括在另一实施例中,或者可以使用另一实施例的相应的结构化元素或特征来代替。此外,将显而易见的是,涉及特定权利要求的一些权利要求可以与涉及除了特定权利要求之外的其它权利要求的另一权利要求组合以构成实施例,或者在提交申请之后通过修改来添加新的权利要求。
已经基于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接收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已经被描述为由基站执行的特定操作可以视情况而由基站的上节点执行。换句话说,将显而易见的是,能够通过基站或除了基站之外的网络节点来执行在包括多个网络节点以及基站的网络中的、与用户设备进行通信所执行的各种操作。基站可以使用诸如固定站、节点B、e节点B(eNB)以及接入点的术语来代替。同样地,用户设备可以使用诸如移动站(MS)和移动订户站(MSS)的术语来代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通过例如硬件、固件、软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各种方式来实现。如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硬件实现,则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通过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件(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等来实现。
如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固件或软件实现,则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通过执行如上文描述的功能或操作的一种类型的模块、过程或函数来实现。软件代码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中并且然后可以由处理器来驱动。存储器单元可以位于在处理器的内部或外部,以通过公知的各种方式将数据传输到处理器以及从处理器接收数据。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基本特性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特定形式来实现本发明。因此,上述实施例在所有方面将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应该由所附权利要求的合理解释来确定,并且落入本发明的等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被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发明的方式
已经以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方式来描述了各种实施例。
工业适用性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能够适用于诸如UE、中继装置或BS的无线通信系统。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化。因此,本发明的意图是覆盖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只要它们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的范围内。

Claims (1)

1.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通信设备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由所述通信设备对控制信息进行信道编码;以及
通过执行信道交织,由所述通信设备将信道编码的控制信息与多个数据块复用,
其中,使用下面的等式来确定用于所述控制信息的信道编码符号的数目:
其中,PayloadUCI为所述控制信息的大小,PayloadData(1)为第一数据块的大小,为用于第一数据块的初始PUSCH传输的资源元素(RE)的数目,PayloadData(2)为第二数据块的大小,为用于所述第二数据块的初始PUSCH传输的资源元素(RE)的数目,为偏移值,α为1或更高的整数,λ1为1或更高的整数,并且λ2为1或更高的整数,而为天花板函数。
CN201510211985.7A 2010-04-13 2011-04-13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49175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32384310P 2010-04-13 2010-04-13
US61/323,843 2010-04-13
US32429110P 2010-04-14 2010-04-14
US61/324,291 2010-04-14
US36690910P 2010-07-22 2010-07-22
US61/366,909 2010-07-22
US36908010P 2010-07-30 2010-07-30
US61/369,080 2010-07-30
KR10-2011-0030166 2011-04-01
KR1020110030166A KR101813031B1 (ko) 2010-04-13 2011-04-01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201180015834.4A CN102845038B (zh) 2010-04-13 2011-04-13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5834.4A Division CN102845038B (zh) 2010-04-13 2011-04-13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17589A true CN104917589A (zh) 2015-09-16
CN104917589B CN104917589B (zh) 2018-04-24

Family

ID=45029519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1928.9A Active CN104935403B (zh) 2010-04-13 2011-04-13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201510211985.7A Active CN104917589B (zh) 2010-04-13 2011-04-13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20118001583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45038B (zh) 2010-04-13 2011-04-13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1928.9A Active CN104935403B (zh) 2010-04-13 2011-04-13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1583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45038B (zh) 2010-04-13 2011-04-13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3) US8873493B2 (zh)
EP (1) EP2559213B1 (zh)
JP (2) JP5908887B2 (zh)
KR (1) KR101813031B1 (zh)
CN (3) CN104935403B (zh)
AU (1) AU2011241274B2 (zh)
CA (1) CA2794666C (zh)
WO (1) WO2011129611A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6612A (zh) * 2016-05-12 2018-12-2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104770A (zh) * 2017-06-21 2018-12-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11404637A (zh) * 2016-05-13 2020-07-1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Pusch中的harq-ack复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19948A (ko) * 2008-08-11 2010-02-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간 다중화 기법을 이용한 데이터 전송방법
CN101695017A (zh) * 2009-10-27 2010-04-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方法与装置
KR101796411B1 (ko) 2010-02-10 2017-11-10 선 페이턴트 트러스트 기지국 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집적 회로
KR101813031B1 (ko) * 2010-04-13 2017-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782928B1 (ko) * 2010-04-29 2017-10-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Ack/nack 신호의 전송 방법과, 이를 위한 기지국 및 사용자기기
US9100155B2 (en) * 2010-05-03 2015-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02237985B (zh) * 2010-05-06 2015-12-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回程链路上行控制信息的处理方法、系统及中继站
WO2011145832A2 (ko) * 2010-05-20 2011-1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정보의 변조 차수 결정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831001B1 (ko) 2010-06-08 2018-02-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입력 다중 출력 송신 모드에서 사용자 단말기로부터의 제어 정보 및 데이터 정보 다중화
US9236977B2 (en) * 2010-10-04 2016-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UCCH and PUSCH encoding
KR101780503B1 (ko) * 2010-10-06 2017-09-21 언와이어드 플래넷 인터내셔널 리미티드 데이터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9986388B2 (en) 2010-10-06 2018-05-29 Unwired Planet International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WO2012050329A2 (ko) * 2010-10-11 2012-04-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데이터 재전송 시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2468917B (zh) * 2010-11-15 2014-04-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和接收方法、终端以及基站
WO2012067443A2 (ko) * 2010-11-17 2012-05-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정보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단말
US9288704B2 (en) * 2011-01-13 2016-03-1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 terminal to transmi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to a base station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KR20140040741A (ko) * 2011-06-08 2014-04-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US8743791B2 (en) * 2011-09-22 2014-06-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661668B2 (en) * 2012-09-28 2017-05-23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thereof
US10638461B2 (en) * 2013-07-19 2020-04-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erminal apparatus with offset determined depending on subframe set
US10555286B2 (en) * 2013-07-30 2020-02-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transmission with bundling considerations
WO2015041579A1 (en) * 2013-09-20 2015-03-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Network node,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obtaining a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
US20160219584A1 (en) * 2015-01-22 2016-07-2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High performance nlos wireless backhaul frame structure
WO2017026783A1 (ko) * 2015-08-12 2017-02-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ack/nack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장치
EP3355494B1 (en) * 2015-09-24 2022-10-26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10348466B2 (en) 2015-11-03 2019-07-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port block segmentation and signaling
US11071155B2 (en) * 2016-01-20 2021-07-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 control of device-to-device based relay communication
CN108476434B (zh) * 2016-02-05 2021-08-10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基站、终端和通信方法
WO2017164621A1 (ko) 2016-03-22 2017-09-2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상향링크 제어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2458077B1 (ko) * 2016-03-22 2022-10-2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상향링크 제어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JP2019091958A (ja) * 2016-03-30 2019-06-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A3018392C (en) 2016-03-30 2021-11-0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7276715A (zh) * 2016-04-01 2017-10-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188467A1 (ko) * 2016-04-26 2017-1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고신뢰 전송이 요구되는 네트워크에서 ack/nack을 전송 및 수신하는 방법과 이를 위한 통신 장치
US11582780B2 (en) 2016-11-23 2023-02-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2608632B1 (ko) * 2016-11-23 2023-12-0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셀룰라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MX2019009207A (es) * 2017-02-03 2019-09-1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Compensador dinamico mcs para tti corto.
CN108633083B (zh) * 2017-03-17 2021-01-26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US10028210B1 (en) 2017-03-23 2018-07-17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Encoding and decoding data for group common control channels
US10938504B2 (en) * 2017-05-05 2021-03-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ments to modulation order determination
EP3619859A4 (en) * 2017-05-05 2020-05-06 ZTE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BASED ON DATA BLOCKS
KR102417076B1 (ko) 2017-07-13 2022-07-05 프라운호퍼-게젤샤프트 츄어 푀르더룽 데어 안게반텐 포르슝에.파우. 피드백을 사용하는 통신을 위한 통신 디바이스, 시스템 및 방법
KR102445151B1 (ko) * 2017-07-21 2022-09-2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통신 또는 방송 시스템에서 채널 부호화/복호화 방법 및 장치
CN109246042B (zh) * 2017-08-25 2019-11-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传输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AU2017430791A1 (en) * 2017-09-06 2020-03-12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device, storage medium and system for resource indication
US11516834B2 (en) 2017-11-13 2022-1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JP7080619B2 (ja) * 2017-11-15 2022-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EP3713100A4 (en) * 2017-11-16 2021-07-14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ROCESS
US11523412B2 (en) * 2017-11-17 2022-12-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UE processing time for UCI multiplexing
WO2019191941A1 (zh) * 2018-04-04 2019-10-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上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066280B (zh) 2018-04-05 2022-06-21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接收无线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JP7075805B2 (ja) * 2018-04-17 2022-05-2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1153828B2 (en) * 2018-08-22 2021-10-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pectral efficiency determination for power control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on an uplink data channel
US11387933B2 (en) 2020-01-31 2022-07-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transmission front end and digital-to-analog converter in modem
CN113543319B (zh) * 2020-04-15 2023-06-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解信道复用方法及装置
CN113992212B (zh) * 2021-12-27 2022-03-22 成都星联芯通科技有限公司 数据交织方法及fpga
US11870626B1 (en) * 2022-07-25 2024-01-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luster low 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 waveform design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1644A (zh) * 2005-05-02 2008-04-30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传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WO2008156338A1 (en) * 2007-06-20 2008-12-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536391A (zh) * 2006-10-03 2009-09-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道的装置及方法
EP2129030B1 (en) * 2008-05-27 2010-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 uplink signal includ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00807B1 (ko) * 2001-11-20 2008-0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재전송을 지원하는 통신시스템에서 재전송의 변조방식결정 방법 및 장치
US9385843B2 (en) * 2004-12-22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multiple modulation schemes for a single packet
FR2908008A1 (fr) * 2006-10-25 2008-05-02 France Telecom Procede de gesion des ressources de transmission dans un reseau de communication cellulaire,terminal,station de base et produit d'ordinateur correspondants.
US7992070B2 (en) * 2006-12-27 2011-08-02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Bit-interleaved LDPC-coded modulation for high-speed optical transmission
EP1944896A1 (en) * 2007-01-09 2008-07-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Configuration of control channel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0965723B1 (ko) 2007-03-21 2010-06-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시스템의 물리하향제어채널의 자원 매핑 방법 및매핑된 물리하향제어채널의 송/수신 장치
FR2920931B1 (fr) * 2007-09-11 2009-11-06 Thales Sa Procede d'optimisation des ressources utilisees dans un systeme de telecommunications par satellite ou aeronef
WO2009084868A2 (en) * 2007-12-27 2009-07-0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18509B2 (en) * 2008-01-15 2012-07-10 Apple Inc. Dynamic allocation of communication resources in a wireless system
MX2010008596A (es) * 2008-02-04 2010-08-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on de control y datos en sistemas de comunicacion.
JP4939468B2 (ja) * 2008-03-26 2012-05-23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通信機
WO2009128285A1 (ja) * 2008-04-17 2009-10-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KR101461959B1 (ko) 2008-07-01 2014-11-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캐닝 디스플레이
KR101711864B1 (ko) * 2008-12-23 2017-03-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성 환경에서의 상향링크 αck/nack 시그널링
KR101595025B1 (ko) 2009-01-07 2016-0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접속 시스템에서의 영역 변경 방법
JP5450657B2 (ja) * 2009-01-30 2014-03-26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データチャンネル又は制御チャンネルを通じるアップリンク制御情報の送信
KR101701262B1 (ko) * 2009-03-17 2017-02-02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업링크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WO2010123304A2 (en) * 2009-04-24 2010-10-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plexing large payloads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rom user equipments
KR101717521B1 (ko) * 2009-04-26 2017-03-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제어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JP2011166682A (ja) * 2010-02-15 2011-08-25 Ntt Docomo Inc 移動端末装置および上り制御情報信号の送信方法
CN101807974B (zh) * 2010-04-07 2015-05-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传输上行控制信令的系统及方法
KR101813031B1 (ko) * 2010-04-13 2017-12-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를 전송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9100155B2 (en) * 2010-05-03 2015-08-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data multiplex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8819566B2 (en) 2010-05-04 2014-08-26 Qwest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Inc. Integrated multi-modal chat
US8520572B2 (en) * 2010-05-05 2013-08-27 Motorola Mobility Llc Multiplexing control and data on multilayer uplink transmission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1644A (zh) * 2005-05-02 2008-04-30 摩托罗拉公司 用于传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1536391A (zh) * 2006-10-03 2009-09-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于传输上行控制信道的装置及方法
WO2008156338A1 (en) * 2007-06-20 2008-12-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129030B1 (en) * 2008-05-27 2010-10-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 uplink signal including data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76612A (zh) * 2016-05-12 2018-12-2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9076612B (zh) * 2016-05-12 2023-08-29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基站、系统、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1404637A (zh) * 2016-05-13 2020-07-1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Pusch中的harq-ack复用
CN111404637B (zh) * 2016-05-13 2023-10-2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设备以及操作无线通信设备的方法
CN109104770A (zh) * 2017-06-21 2018-12-28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基站
CN109104770B (zh) * 2017-06-21 2021-02-2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装置及基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59213B1 (en) 2018-11-28
US9871634B2 (en) 2018-01-16
JP5908887B2 (ja) 2016-04-26
CA2794666C (en) 2016-05-31
CN104917589B (zh) 2018-04-24
JP6247327B2 (ja) 2017-12-13
US9628241B2 (en) 2017-04-18
WO2011129611A2 (en) 2011-10-20
CA2794666A1 (en) 2011-10-20
CN104935403A (zh) 2015-09-23
JP2013530563A (ja) 2013-07-25
US20160226636A1 (en) 2016-08-04
KR101813031B1 (ko) 2017-12-28
EP2559213A2 (en) 2013-02-20
US8873493B2 (en) 2014-10-28
US20120320852A1 (en) 2012-12-20
CN102845038A (zh) 2012-12-26
CN102845038B (zh) 2015-06-03
AU2011241274A1 (en) 2012-08-09
WO2011129611A3 (en) 2012-01-12
EP2559213A4 (en) 2015-07-29
CN104935403B (zh) 2018-12-28
KR20110114448A (ko) 2011-10-19
US20140254520A1 (en) 2014-09-11
JP2016154357A (ja) 2016-08-25
AU2011241274B2 (en) 2014-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5038B (zh)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CN103563322B (zh) 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2714580B (zh) 用于支持多天线传输技术的有效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2859915B (zh) 传输上行链路信号的装置及其方法
CN102823179B (zh) 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14541B (zh)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装置
CN103650393B (zh)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3004116B (zh)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2783110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3843278B (zh)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用于该方法的装置
CN105827365A (zh) 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01699781B (zh) 正确/错误应答消息和秩指示信令的编码方法及装置
CN102934384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4054292A (zh) 用于通过上行链路发送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