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6075A -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86075A
CN104886075A CN201510299882.0A CN201510299882A CN104886075A CN 104886075 A CN104886075 A CN 104886075A CN 201510299882 A CN201510299882 A CN 201510299882A CN 104886075 A CN104886075 A CN 104886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isulbrom
copper
thiodiazole
thiophene
hydroxyquinolin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9988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86075B (zh
Inventor
张志伟
王礼文
朱刚
陈佛祥
吴泽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Zhongxun Agri Science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29988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88607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886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6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86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86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A、有效成分B以及常用的辅助成分,有效成分A选自吲唑磺菌胺,有效成分B选自有机铜类化合物中的喹啉铜、噻菌铜、壬菌铜或噻森铜。经大量的室内外试验表明,该杀菌组合物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对作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均有着优异的防治效果。

Description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以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杀菌组合物,主要应用于作物上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的防治。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作物上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常常混和发生,单一的杀菌剂往往由于其杀菌谱的限制,无法达到对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同时防治的目的。同时,单一药剂的长期、大量地应用,导致病菌的抗药性日益严重,为了到达理想的防治效果不得不加大用量,进而导致了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环境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吲唑磺菌胺(Amisulbrom):是由日本日产化学公司创制的三唑磺酰胺类杀菌剂,该药剂主要对卵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可抑制真菌呼吸和孢子萌发,作用方式独特,在低用量情况下即可保持高防效,且具有抗雨淋功能。
喹啉铜(Oxine-copper):为有机螯合铜内吸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对大多数细菌病害(如:细菌性穿孔病、细菌性角斑病、青枯病、溃疡病、软腐病)和部分真菌性病害(如:霜霉病、疫病、斑点落叶病、炭疽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噻菌铜(Thiodiazole-copper):为有机铜类广谱杀菌剂,具有内吸传导、预防、保护、治疗等多重作用,对各种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噻菌铜还可以补充微量元素铜,促进植物生长发育,维持光合作用,提高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壬菌铜(cuppric nonyl phenolsulfonate):是新型有机铜杀菌剂,属广谱农用杀菌剂,对蔬菜、果树、花卉等农作物的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软腐病、细菌性角斑病等病害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对植物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噻森铜:为有机铜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毒性低、安全环保、无公害等特点。对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白菜软腐病和番茄青枯病等有特效,同时对部分真菌性病害,如香蕉叶斑病、炭疽病等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本发明人对吲唑磺菌胺与有机铜类化合物的复配配方筛选进行了深入研究,令人意外地发现,吲唑磺菌胺与有机铜类化合物进行复配,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吲唑磺菌胺与有机铜类化合物复配使用对作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如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大白菜霜霉病、水稻立枯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马铃薯青枯病、番茄青枯病、辣椒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均有着优异的防治效果,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对作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均有着优异的防治效果。所述的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为:黄瓜霜霉病、马铃薯晚疫病、番茄晚疫病、辣椒疫病、大白菜霜霉病、水稻立枯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马铃薯青枯病、番茄青枯病、辣椒青枯病、大白菜软腐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
本发明技术方案:一种杀菌组合物,包括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以及常用的农药制剂辅助成分,有效成分A选自吲唑磺菌胺,有效成分B选自有机铜类化合物中的喹啉铜、噻菌铜、壬菌铜或噻森铜,吲唑磺菌胺和喹啉铜的重量比为1:1~1:10,吲唑磺菌胺和噻菌铜的重量比为5:1~1:10,吲唑磺菌胺和壬菌铜的重量比为1:1~1:20,吲唑磺菌胺和噻森铜的重量比为1:1~1:10,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85%,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所述的辅助成分为溶剂、乳化剂、润湿剂、分散剂、稳定剂、防冻剂、增稠剂、粘结剂、崩解剂、消泡剂、渗透剂、增效剂、稳定剂、壁囊材料、pH调节剂、防腐剂和填料等,都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根据配方要求通过简单的试验确定。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上使用的多种应用剂型,比较好的剂型有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超低容量液剂、水乳剂、微乳剂和微胶囊悬浮剂。
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的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吲唑磺菌胺与有机铜类化合物复配使用,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病菌的防治效果,扩大了杀菌谱,既可防治真菌性病害也可防治细菌性病害。
2、吲唑磺菌胺与有机铜类化合物复配使用,作用机理互不相同,作用位点增加,可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延长农药使用寿命。
3、吲唑磺菌胺与有机铜类化合物复配使用,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所做的修改、替换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一)剂型实施例
下列各实施例中各组分百分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
实施例1:1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超低容量液剂。
吲唑磺菌胺2%、喹啉铜8%、三甲苯10%、N-甲基吡咯烷酮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5%、异佛尔酮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湿润剂和渗透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超低容量液剂。
实施例2:1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超低容量液剂。
吲唑磺菌胺6%、噻菌铜4%、三甲苯10%、N-甲基吡咯烷酮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5%、异佛尔酮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湿润剂和渗透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超低容量液剂。
实施例3:10%吲唑磺菌胺·壬菌铜超低容量液剂。
吲唑磺菌胺1%、壬菌铜9%、三甲苯10%、N-甲基吡咯烷酮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5%、异佛尔酮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湿润剂和渗透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吲唑磺菌胺·壬菌铜超低容量液剂。
实施例4:1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超低容量液剂。
吲唑磺菌胺4%、噻森铜6%、三甲苯10%、N-甲基吡咯烷酮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十二烷基硫酸钠5%、异佛尔酮2%,大豆油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用溶剂搅拌溶解后,再加入乳化剂、湿润剂和渗透剂,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即可制得1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超低容量液剂。
实施例5:24%吲唑磺菌胺·喹啉铜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4%、喹啉铜20%、十二烷基硫酸钠10%、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5%、萘磺酸缩合物钠盐10%、聚乙二醇3%、黄原胶1%、聚醚乳液0.1%、氮酮1%、苯甲酸钠0.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增效剂和防腐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24%吲唑磺菌胺·喹啉铜悬浮剂。
实施例6:24%吲唑磺菌胺·噻菌铜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4%、噻菌铜20%、十二烷基硫酸钠10%、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5%、萘磺酸缩合物钠盐10%、聚乙二醇3%、黄原胶1%、聚醚乳液0.1%、氮酮1%、苯甲酸钠0.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增效剂和防腐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24%吲唑磺菌胺·噻菌铜悬浮剂。
实施例7:22%吲唑磺菌胺·壬菌铜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2%、壬菌铜20%、十二烷基硫酸钠10%、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5%、萘磺酸缩合物钠盐10%、聚乙二醇3%、黄原胶1%、聚醚乳液0.1%、氮酮1%、苯甲酸钠0.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增效剂和防腐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22%吲唑磺菌胺·壬菌铜悬浮剂。
实施例8:24%吲唑磺菌胺·噻森铜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4%、噻森铜20%、十二烷基硫酸钠10%、对甲氧基脂肪酰胺基苯磺酸5%、萘磺酸缩合物钠盐10%、聚乙二醇3%、黄原胶1%、聚醚乳液0.1%、氮酮1%、苯甲酸钠0.5%,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增效剂和防腐剂经高速剪切分散、砂磨机中砂磨,在水系介质中形成的高分散、稳定的悬浮体系,即可制得24%吲唑磺菌胺·噻森铜悬浮剂。
实施例9:6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水分散粒剂。
吲唑磺菌胺10%、喹啉铜50%、丁基萘磺酸钠10%、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聚羧酸盐10%、葡萄糖5%、羧甲基纤维素钠0.2%、无水氯化钙0.5%,轻钙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崩解剂、粘结剂、稳定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6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0:6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水分散粒剂。
吲唑磺菌胺10%、噻菌铜50%、丁基萘磺酸钠10%、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聚羧酸盐10%、葡萄糖5%、羧甲基纤维素钠0.2%、无水氯化钙0.5%,轻钙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崩解剂、粘结剂、稳定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6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1:55%吲唑磺菌胺·壬菌铜水分散粒剂。
吲唑磺菌胺5%、壬菌铜50%、丁基萘磺酸钠10%、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聚羧酸盐10%、葡萄糖5%、羧甲基纤维素钠0.2%、无水氯化钙0.5%,轻钙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崩解剂、粘结剂、稳定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55%吲唑磺菌胺·壬菌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2:6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水分散粒剂。
吲唑磺菌胺10%、噻森铜50%、丁基萘磺酸钠10%、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聚羧酸盐10%、葡萄糖5%、羧甲基纤维素钠0.2%、无水氯化钙0.5%,轻钙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崩解剂、粘结剂、稳定剂和填料混合均匀,用超微气流粉碎机粉碎,经捏合,然后加入流化床造粒干燥机中进行造粒、干燥、筛分,即可制得6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水分散粒剂。
实施例13:3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可湿性粉剂。
吲唑磺菌胺5%、喹啉铜25%、丁基萘磺酸盐10%、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10%,凹凸棒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4:3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可湿性粉剂。
吲唑磺菌胺5%、噻菌铜25%、丁基萘磺酸盐10%、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10%,凹凸棒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5:33%吲唑磺菌胺·壬菌铜可湿性粉剂。
吲唑磺菌胺3%、壬菌铜30%、丁基萘磺酸盐10%、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10%,凹凸棒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3%吲唑磺菌胺·壬菌铜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6:3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可湿性粉剂。
吲唑磺菌胺5%、噻森铜25%、丁基萘磺酸盐10%、磺化琥珀酸二辛酯钠盐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10%,凹凸棒土补足100%。将上述将有效成分、湿润剂、分散剂和填料混合,机械粉碎后再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即可制得3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7:2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微胶囊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5%、喹啉铜15%、聚异氰酸酯20%、油酸甲酯10%、碳酸二甲酯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再加入山梨酸调节pH值至6.5,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2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微胶囊悬浮剂。
实施例18:2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微胶囊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10%、噻菌铜10%、聚异氰酸酯20%、油酸甲酯10%、碳酸二甲酯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再加入山梨酸调节pH值至6.5,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2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微胶囊悬浮剂。
实施例19:20%吲唑磺菌胺·壬菌铜微胶囊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2%、壬菌铜18%、聚异氰酸酯20%、油酸甲酯10%、碳酸二甲酯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再加入山梨酸调节pH值至6.5,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20%吲唑磺菌胺·壬菌铜微胶囊悬浮剂。
实施例20:2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微胶囊悬浮剂。
吲唑磺菌胺10%、噻森铜10%、聚异氰酸酯20%、油酸甲酯10%、碳酸二甲酯10%、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亚甲基双萘磺酸钠3%,去离子水补足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高分子囊壁材料、溶剂混合,使溶解成均匀油相,在剪切条件下,将油相加入到含有乳化剂、分散剂的水相溶液中,再加入山梨酸调节pH值至6.5,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两种材料在油水界面发生反应,形成高分子囊壁,即可制得2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微胶囊悬浮剂。
实施例21:4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水乳剂。
吲唑磺菌胺10%、喹啉铜30%、四甲苯10%、亚麻油10%、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0%、脂肪酸聚氧乙烯酯5%、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环氧大豆油1%、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制得40%的吲唑磺菌胺·喹啉铜水乳剂。
实施例22:4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水乳剂。
吲唑磺菌胺10%、噻菌铜30%、四甲苯10%、亚麻油10%、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0%、脂肪酸聚氧乙烯酯5%、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环氧大豆油1%、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制得40%的吲唑磺菌胺·噻菌铜水乳剂。
实施例23:40%吲唑磺菌胺·壬菌铜水乳剂。
吲唑磺菌胺5%、壬菌铜35%、四甲苯10%、亚麻油10%、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0%、脂肪酸聚氧乙烯酯5%、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环氧大豆油1%、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制得40%的吲唑磺菌胺·壬菌铜水乳剂。
实施例24:4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水乳剂。
吲唑磺菌胺10%、噻森铜30%、四甲苯10%、亚麻油10%、端羟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10%、脂肪酸聚氧乙烯酯5%、甲基萘磺酸钠的甲醛缩合物5%、环氧大豆油1%、丙三醇1%,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有效成分、溶剂、乳化剂、分散剂和稳定剂混合形成油相,防冻剂在水中溶解形成水相,在剪切机作用下慢慢把油相加入水相中,并继续剪切约30分钟,制得40%的吲唑磺菌胺·噻森铜水乳剂。
实施例25:3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微乳剂。
吲唑磺菌胺10%、喹啉铜20%、四甲苯5%、碳酸二甲酯1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10%、焦性没食子酸2%、有机硅1%、氮酮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有效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30%的吲唑磺菌胺·喹啉铜微乳剂。
实施例26:3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微乳剂。
吲唑磺菌胺10%、噻菌铜20%、四甲苯5%、碳酸二甲酯1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10%、焦性没食子酸2%、有机硅1%、氮酮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有效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30%的吲唑磺菌胺·噻菌铜微乳剂。
实施例27:30%吲唑磺菌胺·壬菌铜微乳剂。
吲唑磺菌胺10%、壬菌铜20%、四甲苯5%、碳酸二甲酯1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10%、焦性没食子酸2%、有机硅1%、氮酮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有效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30%的吲唑磺菌胺·壬菌铜微乳剂。
实施例28:3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微乳剂。
吲唑磺菌胺10%、噻森铜20%、四甲苯5%、碳酸二甲酯15%、三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10%、焦性没食子酸2%、有机硅1%、氮酮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有效成分用溶剂完全溶解,然后再加入乳化剂、稳定剂、渗透剂、增效剂混合均匀,最后加入去离子水,充分搅拌后,即可制得30%的吲唑磺菌胺·噻森铜微乳剂。
(二)本发明组合物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验证
实施例29:吲唑磺菌胺和喹啉铜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马铃薯晚疫病病菌。
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取5mL配制好的药液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黑麦培养基,45-50℃。黑麦培养基配方:黑麦60g,蔗糖20g,琼脂粉12g,加水至1000mL)的锥形瓶中,摇匀后,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对照,每个处理4个重复,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皿接入直径0.4cm的菌饼一个。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0℃的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0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并记录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
菌落增长直径测定=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抑制率(%)=(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药剂处理区菌落增长直径)/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100。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吲唑磺菌胺和喹啉铜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吲唑磺菌胺 2.46 100.00 - -
喹啉铜 3.67 67.03 - -
吲唑磺菌胺:喹啉铜(1:1) 1.69 145.56 97.00 150.06
吲唑磺菌胺:喹啉铜(1:3) 1.36 180.88 83.52 216.57
吲唑磺菌胺:喹啉铜(1:5) 1.41 174.47 72.53 240.55
吲唑磺菌胺:喹啉铜(1:7) 1.45 169.66 94.51 179.52
吲唑磺菌胺:喹啉铜(1:10) 1.78 138.20 70.03 197.34
由表1可知,吲唑磺菌胺与喹啉铜在1: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1:5(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40.55。可见,吲唑磺菌胺与喹啉铜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30:吲唑磺菌胺和噻菌铜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马铃薯晚疫病病菌。
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取5mL配制好的药液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黑麦培养基,45-50℃。黑麦培养基配方:黑麦60g,蔗糖20g,琼脂粉12g,加水至1000mL)的锥形瓶中,摇匀后,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对照,每个处理4个重复,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皿接入直径0.4cm的菌饼一个。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0℃的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0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并记录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
菌落增长直径测定=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抑制率(%)=(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药剂处理区菌落增长直径)/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100。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由表2可知,吲唑磺菌胺与噻菌铜在5: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1:5(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66.99。可见,吲唑磺菌胺与噻菌铜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吲唑磺菌胺和噻菌铜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吲唑磺菌胺 2.93 100.00 - -
噻菌铜 10.64 27.54 - -
吲唑磺菌胺:噻菌铜(5:1) 1.69 173.37 87.92 197.19
吲唑磺菌胺:噻菌铜(1:1) 1.85 158.38 63.77 248.36
吲唑磺菌胺:噻菌铜(1:5) 2.77 105.78 39.62 266.99
吲唑磺菌胺:噻菌铜(1:7) 3.91 74.94 34.13 219.57
吲唑磺菌胺:噻菌铜(1:10) 5.47 53.56 30.99 172.83
实施例31:吲唑磺菌胺和壬菌铜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马铃薯晚疫病病菌。
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取5mL配制好的药液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黑麦培养基,45-50℃。黑麦培养基配方:黑麦60g,蔗糖20g,琼脂粉12g,加水至1000mL)的锥形瓶中,摇匀后,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对照,每个处理4个重复,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皿接入直径0.4cm的菌饼一个。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0℃的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0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并记录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
菌落增长直径测定=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抑制率(%)=(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药剂处理区菌落增长直径)/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100。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3、吲唑磺菌胺和壬菌铜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吲唑磺菌胺 2.55 100.00 - -
壬菌铜 5.39 47.31 -
吲唑磺菌胺:壬菌铜(1:1) 1.71 149.12 73.66 202.44
吲唑磺菌胺:壬菌铜(1:5) 1.98 128.79 56.09 229.61
吲唑磺菌胺:壬菌铜(1:10) 2.06 123.79 52.10 237.60
吲唑磺菌胺:壬菌铜(1:20) 2.62 97.33 49.82 195.36
由表3可知,吲唑磺菌胺与壬菌铜在1: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1:10(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37.60。可见,吲唑磺菌胺与壬菌铜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32:吲唑磺菌胺和噻森铜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马铃薯晚疫病病菌。
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2-200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取5mL配制好的药液加入到装有45mL热培养基(黑麦培养基,45-50℃。黑麦培养基配方:黑麦60g,蔗糖20g,琼脂粉12g,加水至1000mL)的锥形瓶中,摇匀后,迅速倒入直径90mm玻璃培养皿,每个培养皿倒入带药培养基10mL,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对照,每个处理4个重复,水平静置,冷却后制成平板。每皿接入直径0.4cm的菌饼一个。所有操作均在超净工作台进行无菌操作。处理后放在20℃的恒温培养箱中黑暗培养,10d后取出。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并记录各处理的菌落直径,计算抑制率。
菌落增长直径测定=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抑制率(%)=(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药剂处理区菌落增长直径)/空白对照区菌落增长直径×100。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由表4可知,吲唑磺菌胺与噻森铜在1: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1:5(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82.61。可见,吲唑磺菌胺与噻森铜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4、吲唑磺菌胺和噻森铜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吲唑磺菌胺 2.71 100.00 - -
噻森铜 13.67 19.82 - -
吲唑磺菌胺:噻森铜(1:1) 2.06 131.55 59.91 219.58
吲唑磺菌胺:噻森铜(1:5) 2.89 93.77 33.18 282.61
吲唑磺菌胺:噻森铜(1:7) 4.34 62.44 27.11 230.32
吲唑磺菌胺:噻森铜(1:10) 6.15 44.07 23.64 186.42
实施例33:吲唑磺菌胺和喹啉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
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6-2008》采用浑浊度法。将预先培养的生长在NA培养基(1L NA培养基含聚蛋白胨5g,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蔗糖15g,琼脂17g,用10mol/L的NaOH调至pH值7.0)斜面上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种用无菌水稀释为1×107个孢子/mL浓度的悬浮液,再向各含药的NB培养基(1L NB培养基含聚蛋白胨5g,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蔗糖15g,用10mol/L的NaOH调至pH值7.0)处理中分别接种100μL菌液,置于28℃下振荡(120r/min)培养,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对照,每处理设4次重复。开始培养前分别测定各处理的浑浊度,待对照处理达到对数生长期时,测定并记录各处理的浑浊度,计算抑制率。
浑浊度的测定:测定药剂处理前和处理后的菌在600nm的光吸收值。
抑制率(%)=(空白对照区浑浊度增加值-药剂处理区浑浊度增加值)/空白对照区浑浊度增加值×100。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5、吲唑磺菌胺和喹啉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吲唑磺菌胺 14.91 100.00 - -
喹啉铜 3.82 390.31 - -
吲唑磺菌胺:喹啉铜(1:1) 3.08 484.09 245.16 197.46
吲唑磺菌胺:喹啉铜(1:5) 2.14 696.73 341.93 203.76
吲唑磺菌胺:喹啉铜(1:7) 2.26 659.73 363.92 181.28
吲唑磺菌胺:喹啉铜(1:10) 2.47 603.64 376.49 160.33
由表5可知,吲唑磺菌胺与喹啉铜在1: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1:5(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03.76。可见,吲唑磺菌胺与喹啉铜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34:吲唑磺菌胺和噻菌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
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6-2008》采用浑浊度法。将预先培养的生长在NA培养基(1L NA培养基含聚蛋白胨5g,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蔗糖15g,琼脂17g,用10mol/L的NaOH调至pH值7.0)斜面上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种用无菌水稀释为1×107个孢子/mL浓度的悬浮液,再向各含药的NB培养基(1L NB培养基含聚蛋白胨5g,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蔗糖15g,用10mol/L的NaOH调至pH值7.0)处理中分别接种100μL菌液,置于28℃下振荡(120r/min)培养,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对照,每处理设4次重复。开始培养前分别测定各处理的浑浊度,待对照处理达到对数生长期时,测定并记录各处理的浑浊度,计算抑制率。
浑浊度的测定:测定药剂处理前和处理后的菌在600nm的光吸收值。
抑制率(%)=(空白对照区浑浊度增加值-药剂处理区浑浊度增加值)/空白对照区浑浊度增加值×100。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6、吲唑磺菌胺和噻菌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吲唑磺菌胺 14.24 100.00 - -
噻菌铜 2.79 510.39 - -
吲唑磺菌胺:噻菌铜(5:1) 4.52 315.04 168.40 187.08
吲唑磺菌胺:噻菌铜(1:1) 2.16 659.26 305.20 216.01
吲唑磺菌胺:噻菌铜(1:5) 1.39 1024.46 441.99 231.78
吲唑磺菌胺:噻菌铜(1:7) 1.57 907.01 473.08 191.72
吲唑磺菌胺:噻菌铜(1:10) 2.03 701.48 490.85 142.91
由表6可知,吲唑磺菌胺与噻菌铜在5: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1:5(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31.78。可见,吲唑磺菌胺与噻菌铜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35:吲唑磺菌胺和壬菌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
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6-2008》采用浑浊度法。将预先培养的生长在NA培养基(1L NA培养基含聚蛋白胨5g,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蔗糖15g,琼脂17g,用10mol/L的NaOH调至pH值7.0)斜面上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种用无菌水稀释为1×107个孢子/mL浓度的悬浮液,再向各含药的NB培养基(1L NB培养基含聚蛋白胨5g,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蔗糖15g,用10mol/L的NaOH调至pH值7.0)处理中分别接种100μL菌液,置于28℃下振荡(120r/min)培养,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对照,每处理设4次重复。开始培养前分别测定各处理的浑浊度,待对照处理达到对数生长期时,测定并记录各处理的浑浊度,计算抑制率。
浑浊度的测定:测定药剂处理前和处理后的菌在600nm的光吸收值。
抑制率(%)=(空白对照区浑浊度增加值-药剂处理区浑浊度增加值)/空白对照区浑浊度增加值×100。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7、吲唑磺菌胺和壬菌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吲唑磺菌胺 13.61 100.00 - -
壬菌铜 3.84 354.43 - -
吲唑磺菌胺:壬菌铜(1:1) 3.02 450.66 227.22 198.34
吲唑磺菌胺:壬菌铜(1:5) 2.14 635.98 312.03 203.82
吲唑磺菌胺:壬菌铜(1:10) 1.72 791.28 331.30 238.84
吲唑磺菌胺:壬菌铜(1:20) 2.07 657.49 342.31 192.07
由表7可知,吲唑磺菌胺与壬菌铜在1:1~1:2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1:10(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38.84。可见,吲唑磺菌胺与壬菌铜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36:吲唑磺菌胺和噻森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
试验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6-2008》采用浑浊度法。将预先培养的生长在NA培养基(1L NA培养基含聚蛋白胨5g,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蔗糖15g,琼脂17g,用10mol/L的NaOH调至pH值7.0)斜面上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种用无菌水稀释为1×107个孢子/mL浓度的悬浮液,再向各含药的NB培养基(1L NB培养基含聚蛋白胨5g,酵母粉1g,牛肉浸膏3g,蔗糖15g,用10mol/L的NaOH调至pH值7.0)处理中分别接种100μL菌液,置于28℃下振荡(120r/min)培养,以含有适量的丙酮和吐温80的灭菌水溶液作对照,每处理设4次重复。开始培养前分别测定各处理的浑浊度,待对照处理达到对数生长期时,测定并记录各处理的浑浊度,计算抑制率。
浑浊度的测定:测定药剂处理前和处理后的菌在600nm的光吸收值。
抑制率(%)=(空白对照区浑浊度增加值-药剂处理区浑浊度增加值)/空白对照区浑浊度增加值×100。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LC50/供试药剂LC50)×100。
理论毒力指数(TTI)=A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B药剂毒力指数×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按照NY/T11547.7-2006杀虫剂联合作用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8、吲唑磺菌胺和噻森铜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吲唑磺菌胺 13.97 100.00 - -
噻森铜 2.25 620.89 - -
吲唑磺菌胺:噻森铜(1:1) 1.67 836.53 360.45 232.08
吲唑磺菌胺:噻森铜(1:5) 1.04 1343.27 534.08 251.51
吲唑磺菌胺:噻森铜(1:7) 1.16 1204.31 573.54 209.98
吲唑磺菌胺:噻森铜(1:10) 1.29 1082.95 596.09 181.68
由表8可知,吲唑磺菌胺与噻森铜在1: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均大于120,说明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尤其是以1:5(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为251.51。可见,吲唑磺菌胺与噻森铜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37:吲唑磺菌胺分别和喹啉铜、噻菌铜、壬菌酮、噻森铜复配防治不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
于马铃薯晚疫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辣椒疫病、番茄青枯病、大白菜霜霉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初期施药,每7d施药1次,共施药3次。施药前及第3次施药后30d调查试验结果,根据资料相关调查标准分级,统计病情指数,计算防效。
表9、各处理对不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由表9可知,第3次喷药后30d,24%吲唑磺菌胺·喹啉铜悬浮剂、6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水分散粒剂、30%吲唑磺菌胺·喹啉铜可湿性粉剂、24%吲唑磺菌胺·噻菌铜悬浮剂、6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水分散粒剂、30%吲唑磺菌胺·噻菌铜可湿性粉剂、22%吲唑磺菌胺·壬菌铜悬浮剂、55%吲唑磺菌胺·壬菌铜水分散粒剂、33%吲唑磺菌胺·壬菌铜可湿性粉剂、24%吲唑磺菌胺·噻森铜悬浮剂、6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水分散粒剂、30%吲唑磺菌胺·噻森铜可湿性粉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辣椒疫病、番茄青枯病、大白菜霜霉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防治效果要明显好于33.5%喹啉铜悬浮剂、20%噻菌铜悬浮剂、30%壬菌酮微乳剂、20%噻森铜悬浮剂和200克/升吲唑磺菌胺悬浮剂单独使用,防效均达90%以上,增效作用显著,同时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复配药剂对马铃薯、黄瓜、辣椒、番茄、大白菜、水稻等作物产生药害。
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吲唑磺菌胺与有机铜类化合物(喹啉铜、噻菌铜、壬菌铜或噻森铜)复配的杀菌组合物对作物上的多种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菌均有着优异的防治效果,协同增效作用显著,且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Claims (7)

1.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有效成分A选自吲唑磺菌胺,有效成分B选自有机铜类化合物中的喹啉铜、噻菌铜、壬菌铜或噻森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吲唑磺菌胺和喹啉铜的重量比为1:1~1: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吲唑磺菌胺和噻菌铜的重量比为5:1~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吲唑磺菌胺和壬菌铜的重量比为1:1~1: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吲唑磺菌胺和噻森铜的重量比为1:1~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A与有效成分B在组合物中的总重量百分含量为1~85%,其余为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辅助成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的剂型可以是悬浮剂、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超低容量液剂、水乳剂、微乳剂和微胶囊悬浮剂中的一种。
CN201510299882.0A 2015-06-04 2015-06-04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Active CN1048860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99882.0A CN104886075B (zh) 2015-06-04 2015-06-04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99882.0A CN104886075B (zh) 2015-06-04 2015-06-04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6075A true CN104886075A (zh) 2015-09-09
CN104886075B CN104886075B (zh) 2018-05-18

Family

ID=540193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99882.0A Active CN104886075B (zh) 2015-06-04 2015-06-04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88607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22682A (zh) * 2017-04-17 2017-07-07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含吲唑磺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53145A1 (fr) * 2001-12-21 2003-07-03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bactericide
CN101052302A (zh) * 2004-10-22 2007-10-10 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农业或园艺杀菌组合物以及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
JP2010150230A (ja) * 2008-05-09 2010-07-08 Nissan Chem Ind Ltd 殺菌剤組成物
CN104255740A (zh) * 2014-09-26 2015-01-07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草酸二丙酮胺铜和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4430376A (zh) * 2014-11-04 2015-03-25 崔淑华 一种含吲唑磺菌胺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3053145A1 (fr) * 2001-12-21 2003-07-03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bactericide
CN101052302A (zh) * 2004-10-22 2007-10-10 石原产业株式会社 农业或园艺杀菌组合物以及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
JP2010150230A (ja) * 2008-05-09 2010-07-08 Nissan Chem Ind Ltd 殺菌剤組成物
CN104255740A (zh) * 2014-09-26 2015-01-07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有草酸二丙酮胺铜和三唑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4430376A (zh) * 2014-11-04 2015-03-25 崔淑华 一种含吲唑磺菌胺与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22682A (zh) * 2017-04-17 2017-07-07 北京科发伟业农药技术中心 含吲唑磺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86075B (zh) 2018-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2240A (zh) 一种含有噻霉酮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3380772B (zh) 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油悬浮剂
CN105191946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542601A (zh) 一种含有喹啉铜和春雷霉素的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5010358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715187A (zh) 含毒氟磷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杀菌组合物
CN105211075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738066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4255757A (zh) 一种复配杀菌剂
CN102669114B (zh) 一种含有丙硫菌唑和噁霉灵的农药组合物
CN104872154B (zh)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抗生素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04886075B (zh)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有机铜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
CN102308835B (zh) 一种含有硫酸链霉素和喹啉铜的农药组合物
CN104542611A (zh) 一种含有双炔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5230639B (zh) 一种含有苦参碱和春雷霉素的农药组合物
CN107318865A (zh) 克菌丹和呋吡菌胺复配的农药组合物
CN114467947A (zh) 一种含喹诺酮类化合物的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318641A (zh) 含有稻瘟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4823976A (zh) 一种含有溴菌腈和春雷霉素的农药组合物
CN109479886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和噻菌灵的农药以及制备方法
CN105284843A (zh) 杀菌组合物
CN104904727B (zh) 含有吲唑磺菌胺和噻唑锌的杀菌组合物
CN102657185B (zh) 一种含有噻呋酰胺与四氟醚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4041523B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7318856B (zh) 包含二氯噁菌唑和喹啉铜的杀菌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