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22562A - 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以及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以及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22562A
CN104822562A CN201380061675.0A CN201380061675A CN104822562A CN 104822562 A CN104822562 A CN 104822562A CN 201380061675 A CN201380061675 A CN 201380061675A CN 104822562 A CN104822562 A CN 104822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w
outlet
vehicle
suctiton inlet
air suctit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16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822562B (zh
Inventor
伊濑豪彦
黑泽美晓
桥本笃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822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25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8225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225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5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blown towards the seat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35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coming from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07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 B60N2/562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 B60N2/5671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convection by air forming a windbreak, e.g. warm air blown on the neck of the passenger of an open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6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N2/5678Heat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 systems
    • B60N2/5685Resistan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2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osition of the HVAC devices with respect to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60H2001/00228Devices in the interior of the passenger compart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95Lower-leg-rests, e.g. calf-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是在比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座部(S)靠下方的位置安装或内置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供暖装置。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具备:框体(10A),其具有吸气口(2)、吹出口(3)以及作为从吸气口(2)向吹出口(3)的空气的流路的内部空间(4);风扇(6),其设置于框体(10A)的内部空间(4);加热器(7),其设置于框体(10A)的内部空间(4)。在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安装或内置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使用状态下,吹出口(3)位于比吸气口(2)靠上方的位置,并且朝向比水平方向靠下方的方向开口。由此,能进一步减少要求加热器提供的加热量。

Description

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以及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或内置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此外还涉及具备该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等交通工具用的座椅,提出有能够向乘客的小腿供给暖风的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如图17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座垫211B的内部配置有空气调节装置210的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00。空气调节装置210具有吸气口202、吸气管道204A、鼓风机206、一对排气管道204B、一对加热器207以及一对排气口203。加热器207设置于一对排气管道204B各自的内部。吸气口202以及一对排气口203朝向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00的前方开口,它们沿水平方向排列配置。另外,在排气口203处设置有用于使从排气口203排出的空气朝向下方的翼片203A。
如图18所示,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备座垫311B、腿承托构件308、鼓风机306以及管道304的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300。管道304的一部分形成于腿承托构件308。从鼓风机306送出的暖风通过管道304朝向乘客的小腿供给。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48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831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关于要求加热器提供的加热量方面还具有进一步提高性能的余地。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要求加热器提供的加热量更少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以及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在比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部靠下方的位置安装或内置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具备:
框体,其具有吸气口、吹出口以及作为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吹出口的空气的流路的内部空间;
风扇,其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内部空间;
加热器,其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内部空间,
在该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安装或内置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使用状态下,所述吹出口位于比所述吸气口靠上方的位置,并且朝向比水平方向靠下方的方向开口。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能够提供一种要求加热器提供的加热量更少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供暖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内部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图2所示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而产生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图6所示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而产生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主视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通过图8所示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而产生的空气的流动主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主视图。
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后的主视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在图10所示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周边产生的空气的流动的主视图。
图13A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立体图。
图13B是图13A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侧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其它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变形例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变形例的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17是以往的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18是其它以往的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专利文献1的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00,认为在交通工具的室内空间会产生以下这样的空气的流动。首先,自排气口203借助翼片203A向下方供给的暖风流过乘客的腿周而在交通工具的地板面上减慢速度。到达了地板面的暖风因浮力而以向室内空间扩散的方式上升,因此暖风基本不会到达吸气口202。因此,向吸气口202供给的空气的温度与暖风的温度相比非常低。
在上述的情况下,为了将从排气口203排出的暖风的温度维持在规定的温度以上,需要使用具有较大的加热能力的加热器207。因此,空气调节装置210具有进一步提高性能的余地,以进一步减少要求加热器提供的加热量。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在比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部靠下方的位置安装或内置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具备:
框体,其具有吸气口、吹出口以及作为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吹出口的空气的流路的内部空间;
风扇,其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内部空间;
加热器,其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内部空间,
在该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安装或内置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使用状态下,所述吹出口位于比所述吸气口靠上方的位置,并且朝向比水平方向靠下方的方向开口。
根据第一方式,吸气口位于比吹出口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吹出口朝向比水平方向靠下方的方向开口。因此,从吹出口吹出的暖风在乘客的腿周形成循环气流,从而容易到达吸气口。因此,能够提高吸入吸气口的空气的温度,能够减少要求加热器提供的加热量。
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当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从所述座部的前方侧对该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吹出口以及所述吸气口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重叠。根据第二方式,吸气口位于从吹出口吹出的暖风的流动路径上,因此从吹出口吹出的暖风容易到达吸气口。
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所述风扇位于比所述加热器靠近所述吸气口的位置。根据第三方式,能够减少吸气口与风扇之间的空气的流路中的空气的流动的压力损失。
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所述加热器位于比所述风扇靠近所述吸气口的位置。根据第四方式,能够提高从吹出口吹出的暖风的流速,从而促进吹出口与吸气口之间的暖风的循环。
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一方式~第四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在所述使用状态下,在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框体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设置所述吹出口。根据第五方式,吹出口以与乘客的小腿后面对置的方式设置。因此,从吹出口吹出的暖风沿着乘客的小腿后面向下方流动,因此从吹出口吹出的暖风容易到达吸气口。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第五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将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定义为左吹出口,将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另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定义为右吹出口,所述框体还具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左吹出口和所述右吹出口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隔,从而隔断空气的吹出。根据第六方式,由于不从左吹出口与右吹出口之间的分隔部吹出暖风,因此能够增大从左吹出口以及右吹出口吹出的暖风的流量。另外,能够抑制与向乘客的左腿的小腿与右腿的小腿之间供给暖风相伴而导致到达吸气口的暖风的量降低的情况。
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第六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侧和所述另一端侧分别设置所述吸气口,将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侧的所述吸气口定义为左吸气口,将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另一端侧的所述吸气口定义为右吸气口,在从所述座部的前方侧对该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左吸气口位于所述左吹出口的下方,所述右吸气口位于所述右吹出口的下方。根据第七方式,从左吹出口吹出的暖风容易到达左吸气口,从右吹出口吹出的暖风容易到达右吸气口。因此,从吹出口吹出的暖风更容易到达吸气口。
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第七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所述左吹出口的宽度以及所述右吹出口的宽度分别比所述左吸气口的宽度以及所述右吸气口的宽度大。根据第八方式,能够同时实现乘客的腿肚子的温暖感和吸气口处的空气的有效的吸入。
本发明的第九方式在第六方式~第八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所述流路包括从所述左吸气口向所述左吹出口的左流路和从所述右吸气口向所述右吹出口的右流路,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所述加热器、或者在所述左流路以及所述右流路分别独立地配置所述加热器,以对在所述左流路中流动的空气以及在所述右流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根据第九方式,能够对在左流路以及右流路中流动的空气适当地进行加热。根据情况不同,能够独立地对左流路的空气和右流路的空气进行加热。例如,能够有意使从左吹出口吹出的暖风的温度与从右吹出口吹出的暖风的温度不同。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在第九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在所述左流路以及所述右流路分别独立地配置所述加热器,所述左流路的加热器的加热量以及所述右流路的加热器的加热量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大。根据第十方式,能够从靠近交通工具的窗户的吹出口吹出温度更高的暖风。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式在第五方式~第十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所述框体具有从由第一上方吹出口、第二上方吹出口、以及第三上方吹出口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个,在所述使用状态下,(i)所述第一上方吹出口在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与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另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之间朝向上方开口,(ii)所述第二上方吹出口在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以及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另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各自的两端附近朝向上方开口,(iii)所述第三上方吹出口形成为向所述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上地吹出空气。根据第十一方式,能够向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的上方或宽度方向外侧的斜上方供给暖风,因此能够提高乘客的温暖感。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第十一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吸气口朝向前方或下方开口。根据第十二方式,从吹出口吹出的暖风容易到达吸气口。
本发明的第十三方式在第十二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所述框体还具备抑制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从后方以及侧方向所述吸气口吸气的隔壁。根据第十三方式,能够抑制从后方以及侧方吸入温度较低的室内空间的空气,因此能够减少要求加热器提供的加热量。
本发明的第十四方式在第一方式~第十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吹出口的开口面的法线相对于水平面在30°~70°的范围内向下方倾斜。根据第十四方式,能够同时实现从吹出口吹出的暖风到达吸气口的容易度和乘客的小腿的温暖感的确保。
本发明的第十五方式在第一方式~第十四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所述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还具备辐射构件,所述辐射构件与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吹出口之间的暖风进行热交换并向外部辐射热量,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辐射构件朝向前方辐射热量。根据第十五方式,能够提高乘客的小腿的温暖感。
本发明的第十六方式提供一种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备:
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有座部;
第一方式~第十五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在比所述座部靠下方的位置安装或内置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涉及本发明的一些例子,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限定。在以下的说明中,假设交通工具载置于水平面。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包括具有靠垫11A以及座垫11B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1、以及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安装于在交通工具的地板面上设置的基座构件12。靠垫11A支承乘客的背部。座垫11B形成支承乘客的大腿的座部S。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在比座部S靠下方的位置安装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1。即,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包括具有座部S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1、及在比座部S靠下方的位置安装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设置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前方(X轴的正方向)的端部,主要向乘客的小腿供给暖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XY平面是水平的。将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前方设为X轴的正方向。另外,将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宽度方向设为Y方向,将从乘客的右腿朝向左腿的方向设为Y轴的正方向。另外,将与XY平面垂直的铅直方向设为Z方向,将铅直朝上的方向设为Z轴的正方向。另外,本说明书中的“左”以及“右”以落座于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的乘客为基准而定。
如上所述,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是在比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座部S靠下方的位置安装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供暖装置。如图2所示,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具备框体10A、风扇6及加热器7。框体10A具有吸气口2、吹出口3、以及作为从吸气口2向吹出口3的空气的流路的内部空间4。风扇6以及加热器7设置于框体10A的内部空间4。如图3所示,在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安装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使用状态(以下,称为“使用状态”)下,吹出口3位于比吸气口2靠上方的位置,并且朝向比水平方向靠下方的方向开口。换句话说,吹出口3朝向斜下方开口。在使用状态下,吸气口2朝向前方或下方开口。另外,框体10A具有抑制在使用状态下从后方或侧方向吸气口2吸气的隔壁9。
如图3所示,流路4在使用状态下从吸气口2朝向上方延伸,在框体10A的上端向斜下方改变方向而延伸至吹出口3。框体10A具有弯曲成钩状的部分作为形成吹出口3的部分。通过使风扇6工作,从而吸气口2周边的空气自吸气口2被吸入,供给至内部空间4(流路)。由风扇6朝上方送出的空气在流过流路4的过程中被加热器7加热。被加热器7加热后的空气(暖风)从吹出口3向框体10A的外部吹出。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6位于比加热器7靠近吸气口2的位置。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流路4中的比风扇6靠上游侧的部分不存在加热器7。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少比风扇6靠上游侧的流路4中的空气流的压力损失,因此能够抑制风扇6的抽吸力下降。另外,由于加热器7位于流路4中的比风扇6靠下游侧的部分,因此加热器7与吹出口3之间的流路4的长度比较短。因此,能够减少由加热器7加热后的空气的热损失。并且,从风扇6吹出的空气一定会通过加热器7,因此能够抑制从吹出口3吹出的暖风的流速分布的不均。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风扇6可以设置在与吸气口2相邻的位置。
加热器7也可以位于比风扇6靠近吸气口2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风扇6与吹出口3的距离比较短,因此能够提高从吹出口3吹出的暖风的流速,从而促进吹出口3与吸气口2之间的暖风的循环。
如图4所示,从吹出口3吹出到外部的暖风沿着乘客的小腿向下方流动而到达交通工具的地板面。到达了交通工具的地板面的暖风被后续从吹出口3吹出的暖风推动向后上方流动而到达吸气口2的周边。该到达了吸气口2的周边的暖风的一部分被吸入到吸气口2中而向框体10A的内部的流路供给。即,从吹出口3吹出的暖风容易在乘客的腿周形成循环气流而到达吸气口2。因此,能够提高吸入到吸气口2的空气的温度,能够减少要求加热器7提供的加热量。由此,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能够以更少的电力供暖。
作为风扇6,能够使用轴流风扇或离心风扇。由风扇6产生的风量并不特别限制,例如刚刚从风扇6送出之后的空气的流速可以为0.4~2.0m/sec。由此,容易形成上述那样的暖风的循环流。加热器7例如为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加热器、陶瓷加热器等电加热器。在该情况下,加热器7通过从电源(省略图示)接受电力的供给而发热,从而对在流路4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器7的输出并不特别限制,例如为50~300W。需要说明的是,加热器7也可以是利用与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的外部的热源(例如水冷式发动机)热交换后的冷却介质来进行加热的热水加热器等。
如图2所示,吹出口3在框体10A的上端部沿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另外,吸气口2在框体10A的下端部形成有两个。当在使用状态下从座部S的前方侧对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进行平面观察时,吹出口3以及吸气口2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重叠。在从前方侧对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进行平面观察所得的平面图上使吸气口2沿铅直方向平行移动时,该吸气口2将与吹出口3重叠。根据这样的位置关系,从吹出口3朝向下方吹出的暖风容易到达吸气口2。因此,在吹出口3与吸气口2之间促进暖风的循环。两个吸气口2包括位于框体10A的一端侧(左侧)的左吸气口2A和位于框体10A的另一端侧(右侧)的端部的右吸气口2B。因此,左吸气口2A容易与乘客的左腿的小腿后面对置,右吸气口2B容易与乘客的右腿的小腿后面对置。其结果是,暖风容易沿着乘客的小腿后面流动而达到左吸气口2A或右吸气口2B。由此,在吹出口3与吸气口2之间促进暖风的循环。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7以位于左吸气口2A的正上方以及右吸气口2B的正上方的方式沿宽度方向延伸。因此,从左吸气口2A吸入的空气以及从右吸气口2B吸入的空气双方被加热器7充分加热。
如图3所示,在使用状态下吹出口3的开口面的法线B相对于水平面A向下方倾斜角度(吹出角度)θ。吹出角度θ只要大于0°且小于90°即可,并不特别限定。吹出角度θ例如为30°~70°的范围。若吹出角度θ处于该范围,则从吹出口吹出的暖风容易沿乘客的小腿流动,并且,暖风容易到达吸气口2。因此,容易同时实现暖风到达吸气口的容易度和乘客的小腿的温暖感的确保。为了进一步提高该效果,吹出角度θ优选为35°~60°的范围,更优选为40°~50°的范围。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B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除特别说明的情况以外,第二实施方式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方式构成。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相应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即,就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关的说明而言,只要在技术方面不矛盾,则也能够应用于本实施方式。这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也是相同的。
在图5中,框体10A的宽度方向(Y方向)与使用状态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宽度方向(Y方向)一致。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状态下,在宽度方向上的框体10A的一端侧(左侧)和另一端侧(右侧)分别设置有吹出口3。将设置于框体10A的一端侧(左侧)的吹出口3设为左吹出口3A,将设置于框体10A的另一端侧(右侧)的吹出口3设为右吹出口3B。左吹出口3A与乘客的左腿的小腿对置,右吹出口3B与乘客的右腿的小腿对置。因此,从左吹出口3A或右吹出口3B吹出的暖风容易沿乘客的小腿流动。其结果是,暖风容易到达吸气口2。
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10A还具有分隔部10B,该分隔部10B将左吹出口3A和右吹出口3B在宽度方向上分隔,从而隔断空气的吹出。因此,由于不从左吹出口3A与右吹出口3B之间的分隔部10B吹出暖风,因此能够增大从左吹出口3A或右吹出口3B吹出的暖风的流速。或者,在以与从第一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的吹出口3吹出的暖风的流速相同程度的流速从左吹出口3A或右吹出口3B吹出暖风的情况下,能够减小要求风扇6提供的风扇的大小、转速等。另外,由于能抑制向乘客的左腿的小腿与右腿的小腿之间供给暖风,因此到达吸气口2的暖风的量不易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宽度方向上的框体10A的一端侧(左侧)和另一端侧(右侧)分别设置有吸气口2。将设置于框体10A的一端侧(左侧)的吸气口2设为左吸气口2A,将设置于框体10A的另一端侧(右侧)的吸气口2设为右吸气口2B。在从座部S的前方侧对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B进行平面观察时,左吸气口2A位于左吹出口3A的下方,右吸气口2B位于右吹出口3B的下方。因此,从左吹出口3A吹出的暖风容易到达左吸气口2A,从右吹出口3B吹出的暖风容易到达右吸气口2B。其结果是,从吹出口3吹出的暖风整体容易到达吸气口2。
详细而言,左吸气口2A位于左吹出口3A的正下方,右吸气口2B位于右吹出口3B的正下方。左吹出口3A的宽度以及右吹出口3B的宽度分别比左吸气口2A的宽度以及右吸气口2B的宽度大。左吹出口3A的宽度W2与左吸气口2A的宽度W1的比率(W2/W1)例如处于1.2~10的范围。该情况也适用于右吸气口2B以及右吹出口3B。在宽度方向上,左吸气口2A处于左吹出口3A的范围内,右吸气口2B处于右吹出口3B的范围内。根据这样的结构,除能够更充分地获得上述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以下这样的效果。吹出口3需要温暖乘客的腿肚子,因此需要规定的宽度。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吸气口2附近的流路4中的空气的流速而在吸气口2中有效地吸入空气,优选吸气口2的开口面积小。若比率(W2/W1)处于上述的范围,则能够同时实现乘客的腿肚子的温暖感和吸气口2处的空气的有效的吸入。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框体10A的内部空间的空气的流路4包括从左吸气口2A向左吹出口3A的左流路4A、从右吸气口2B向右吹出口3B的右流路4B。在框体10A的内部空间内,在左流路4A与右流路4B之间通过分隔壁10C而形成中央空间4C。另外,在左流路4A以及右流路4B分别独立地配置有加热器7。因此,能够缩短加热器7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抑制要求加热器7提供的加热量。在左流路4A和右流路4B分别独立地配置有风扇6。中央空间4C还可以作为用于配置控制左流路4A的加热器7以及右流路4B的加热器7的加热量的恒温器(省略图示)、风扇6的控制器(省略图示)等的空间而利用。
根据上述的结构,能够独立地对左流路4A的空气和右流路4B的空气进行加热。根据情况不同,还能够有意地使从左吹出口3A吹出的暖风的温度与从右吹出口3B吹出的暖风的温度不同。例如,可以使左流路4A的加热器7的加热量以及右流路4B的加热器7的加热量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大。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进一步提高设置在靠近交通工具的窗户的流路中的加热器的加热量,由此能够从靠近交通工具的窗户的吹出口吹出温度更高的暖风,因此能够缓和交通工具的窗户的周边的冷气的影响。其结果是,能够使乘客的温暖感在感官上平衡。在该情况下,可以使左流路4A的风扇6的鼓风量以及右流路4B的风扇的鼓风量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大。根据这样的结构,通过进一步提高设置在靠近交通工具的窗户的流路中的风扇的鼓风量,由此能够以更高的流速从靠近交通工具的窗户的吹出口吹出暖风,因此能够缓和交通工具的窗户的周边的冷气的影响。
存在因交通工具的室内空间中的左吸气口2A以及右吸气口2B的位置关系而导致从左吸气口2A吸入的空气的温度与从右吸气口2B吸入的空气的温度大幅不同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根据上述的结构,为了使从左吹出口3A以及右吹出口3B吹出的暖风的温度平衡,可以使设置于左流路4A以及右流路4B中的任一方的加热器7的加热量比设置于另一方的加热器7的加热量高。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不在框体10A的内部空间设置分隔壁10C。加热器7也可以沿宽度方向连续地延伸以对在左流路4A中流动的空气以及在右流路4B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并且,框体10A也可以构成为,分别独立地存在有形成左流路4A的框体和形成右流路4B的框体。即,也可以将由左右独立的部分构成的框体10A安装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1。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C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框体10A在宽度方向上的框体10A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具有吹出口3。另外,框体10A在框体10A的上端部具有第一上方吹出口5A。第一上方吹出口5A在设置于框体10A的一端侧的吹出口3与设置于框体10A的另一端侧的吹出口3之间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朝向上方开口。加热器7在框体10A的内部空间的宽度方向上从一端部连续延伸至另一端部。
从吸气口2吸入并被加热器7加热后的暖风的一部分通过第一上方吹出口5A向上方吹出。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如图7所示这样的暖风的流动。根据本实施方式,除形成有在吹出口3与吸气口2之间循环的暖风的流动以外,还形成有朝向上方的暖风的流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乘客的温暖感。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四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D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框体10A在宽度方向上的框体10A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具有吹出口3。框体10A还具有朝向上方开口的多个第二上方吹出口5B。第二上方吹出口5B在设置于框体10A的一端侧的吹出口3以及设置于框体10A的另一端侧的吹出口3各自的两端附近朝向上方开口。即,设置于框体10A的一端侧的吹出口3被两个第二上方吹出口5B夹着。设置于框体10A的另一端侧的吹出口3被两个第二上方吹出口5B夹着。另外,框体10A在位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两个第二上方吹出口5B之间具有分隔部10B。加热器7在框体10A的内部空间的宽度方向上从一端部连续延伸至另一端部。
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从吹出口3向下方吹出暖风,并且从吹出口3的两端附近向上方吹出暖风。由此,以包围乘客的大腿的方式吹出暖风,因此能够提高乘客的温暖感。并且,由于利用分隔部10B限制向上方吹出的暖风的量,因此能够抑制到达吸气口2的暖风的量降低。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五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E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框体10A在宽度方向上的框体10A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设有吹出口3。框体10A还具有形成为朝向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上地吹出空气的第三上方吹出口5C。具体而言,第三上方吹出口5C在宽度方向的任一端部(在图10中为两端部)、且流路截面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宽度方向的外侧扩大的流路4D的上端这样的位置朝向上方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上方吹出口5C位于在宽度方向上比吹出口3靠外侧的位置。加热器7在框体10A的内部空间的宽度方向上从一端部连续延伸至另一端部。如图11所示,从吸气口2吸入并被加热器7加热后的暖风的一部分通过第三上方吹出口5C向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上地吹出。如图12所示,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1通常与将交通工具的室内空间和外部空气分隔的交通工具的窗户20相邻。根据上述的结构,从第三上方吹出口5C朝向窗户20吹出暖风。因此,能够通过暖风温暖窗户20,因此能够减少来自窗户20的冷气辐射。其结果是,能够提高乘客的温暖感。
框体10A可以任意采用上述的第三~第五实施方式而构成。换言之,在使用状态下,框体10A可以具有从由第一上方吹出口5A、第二上方吹出口5B、以及第三上方吹出口5C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个。
<变形例>
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从各种观点出发而变形。如图13A以及图13B所示,在使用状态下,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F的风扇6可以设置于框体10A的后方。在本变形例中,在使用状态下,框体10A在风扇6的下方具有流路4E,该流路4E由抑制来自后方、侧方以及下方的吸气的隔壁而形成。在使用状态下的流路4E的右侧以及左侧分别形成有吸气口2,这些吸气口2向前方开口。风扇6可以使用轴流风扇或离心风扇。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使从吹出口3向下方吹出的暖风在吹出口3与吸气口2之间循环。
如图14所示,在使用状态下,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G的风扇6以及吸气口2也可以设置于框体10A的前方。吸气口2向前方开口。风扇6为离心风扇,更详细而言为西洛克风扇。从吸气口2吸入的空气通过风扇6向上方送出。根据本变形例,吸气口2向前方开口,风扇6位于框体10A的前方,因此容易使从吹出口3向下方吹出的暖风在吹出口3与吸气口2之间循环。
如图15所示,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H可以在框体10A的表面具备辐射构件8。辐射构件8与加热器7和吹出口3之间的暖风进行热交换并向外部辐射热量。另外,在使用状态下,辐射构件8朝向前方辐射热量。辐射构件8是由铝、铁等制成的金属的板。为了确保大的辐射面积,在辐射构件8的前表面形成有凹凸。辐射构件8的背面与框体10A接触,从而被加热器7与吹出口3之间的暖风加热。另外,也可以在框体10A的前表面设置与辐射构件8的大小相应的开口,以堵塞该开口的方式安装辐射构件8。在该情况下,辐射构件8的背面形成流路4的一部分。根据本变形例,能够通过辐射构件8向前方辐射热量,因此能够提高乘客的温暖感。
在图15所示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H中,可以代替辐射构件8或与辐射构件8一起将PTC加热器、陶瓷加热器等板状的电加热器(省略图示)安装于框体10A的表面。通过这样的结构也能够提高乘客的温暖感。
如图16所示,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I除吹出口3以及吸气口2以外,可以内置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1。即,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I可以是在比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座部S靠下方的位置内置于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供暖装置。根据本变形例,能够扩大交通工具用座椅11的前方的空间。另外,由于在流路4中流动的空气所具有的热量不易从框体10A的表面散逸,因此能够减少要求加热器7提供的加热量。
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100I的使用状态下的姿态不限定于附图中的XY平面为水平的情况下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100I的姿态。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100I的使用状态下的姿态也可以是附图中的XY平面相对于水平面以例如成5°以下的角度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100A~100I的姿态。
工业实用性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能够应用于机动车、电车、飞机、船舶等交通工具的座椅。

Claims (16)

1.一种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在比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座部靠下方的位置安装或内置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其中,
所述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具备:
框体,其具有吸气口、吹出口以及作为从所述吸气口向所述吹出口的空气的流路的内部空间;
风扇,其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内部空间;
加热器,其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内部空间,
在该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安装或内置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使用状态下,所述吹出口位于比所述吸气口靠上方的位置,并且朝向比水平方向靠下方的方向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当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从所述座部的前方侧对该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吹出口以及所述吸气口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所述风扇位于比所述加热器靠近所述吸气口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所述加热器位于比所述风扇靠近所述吸气口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在所述使用状态下,在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框体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设置所述吹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将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定义为左吹出口,将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另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定义为右吹出口,
所述框体还具有分隔部,所述分隔部将所述左吹出口和所述右吹出口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隔,从而隔断空气的吹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侧和所述另一端侧分别设置所述吸气口,
将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侧的所述吸气口定义为左吸气口,将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另一端侧的所述吸气口定义为右吸气口,在从所述座部的前方侧对该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进行平面观察时,所述左吸气口位于所述左吹出口的下方,所述右吸气口位于所述右吹出口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所述左吹出口的宽度以及所述右吹出口的宽度分别比所述左吸气口的宽度以及所述右吸气口的宽度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所述流路包括从所述左吸气口向所述左吹出口的左流路和从所述右吸气口向所述右吹出口的右流路,
以沿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所述加热器、或者在所述左流路以及所述右流路分别独立地配置所述加热器,以对在所述左流路中流动的空气以及在所述右流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在所述左流路以及所述右流路分别独立地配置所述加热器,所述左流路的加热器的加热量以及所述右流路的加热器的加热量中的一方比另一方大。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所述框体具有从由第一上方吹出口、第二上方吹出口、以及第三上方吹出口构成的组中选出的至少一个,在所述使用状态下,(i)所述第一上方吹出口在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与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另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之间朝向上方开口,(ii)所述第二上方吹出口在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以及设置于所述框体的所述另一端侧的所述吹出口各自的两端附近朝向上方开口,(iii)所述第三上方吹出口形成为向所述宽度方向外侧斜向上地吹出空气。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吸气口朝向前方或下方开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所述框体还具备抑制在所述使用状态下从后方以及侧方向所述吸气口吸气的隔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吹出口的开口面的法线相对于水平面在30°~70°的范围内向下方倾斜。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中,
所述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还具备辐射构件,所述辐射构件与所述加热器和所述吹出口之间的暖风进行热交换并向外部辐射热量,
在所述使用状态下,所述辐射构件朝向前方辐射热量。
16.一种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备:
交通工具用座椅,其具有座部;
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其在比所述座部靠下方的位置安装或内置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
CN201380061675.0A 2012-12-05 2013-11-29 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以及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Active CN1048225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6642 2012-12-05
JP2012-266642 2012-12-05
PCT/JP2013/007035 WO2014087623A1 (ja) 2012-12-05 2013-11-29 乗物用暖房装置および暖房付き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22562A true CN104822562A (zh) 2015-08-05
CN104822562B CN104822562B (zh) 2016-09-28

Family

ID=50883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1675.0A Active CN104822562B (zh) 2012-12-05 2013-11-29 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以及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694728B2 (zh)
EP (1) EP2930056B1 (zh)
JP (1) JP6149866B2 (zh)
CN (1) CN104822562B (zh)
WO (1) WO2014087623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1696A (zh) * 2018-07-05 2020-10-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椅子
CN113226932A (zh) * 2018-12-25 2021-08-06 日机装株式会社 感染抑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5509A (zh) * 2013-08-30 2019-11-12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
DE112014006737T5 (de) * 2014-06-12 2017-05-11 Gentherm Automotive Systems (China) Ltd. Lüftungsvorrichtung zum Liefern von Luft an einen Fahrgast auf einem Fahrzeugsitz
JP6299925B2 (ja) * 2015-02-16 2018-03-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送風ユニット
JP2019084295A (ja) * 2017-11-10 2019-06-0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空調シート
KR20210156021A (ko) * 2020-06-17 2021-12-2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시트용 통풍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60517A (en) * 1990-11-21 1992-11-03 Hicks Richard E System for purifying air in a room
US5102189A (en) * 1990-12-28 1992-04-07 Tachi-S Co., Ltd. Ventilated seat
JP2000079820A (ja) * 1998-09-07 2000-03-21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0054008B4 (de) * 2000-11-01 2004-07-08 Daimlerchrysler Ag Kraftwagensitz
JP3980504B2 (ja) 2003-03-18 2007-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ダクト構造
DE10317512B3 (de) * 2003-04-16 2004-09-23 Daimlerchrysler Ag Luftversorgungseinrichtung für einen Kraftwagensitz
CN2640798Y (zh) * 2003-08-26 2004-09-15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司机取暖器
JP4325494B2 (ja) * 2004-06-21 2009-09-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ダスト低減装置
KR20060106507A (ko) * 2005-04-09 2006-10-12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차량용 시트 공조장치
JP4385020B2 (ja) * 2005-06-02 2009-1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電源装置
DE102009052683A1 (de) * 2009-11-11 2011-05-12 Daimler Ag Fahrzeugsitz mit einer Luftversorgungseinrichtung
US8118354B2 (en) 2010-05-12 2012-02-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llapsible under-seat exhaust duct for battery compartment
JP5485027B2 (ja) 2010-06-07 2014-05-0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2183154A (ja) * 2011-03-04 2012-09-27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WO2013030890A1 (ja) * 2011-08-31 2013-03-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及び車両に搭載された電源装置の冷却構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41696A (zh) * 2018-07-05 2020-10-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椅子
CN113226932A (zh) * 2018-12-25 2021-08-06 日机装株式会社 感染抑制装置
CN113226932B (zh) * 2018-12-25 2023-12-29 日机装株式会社 感染抑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4087623A1 (ja) 2014-06-12
JPWO2014087623A1 (ja) 2017-01-05
EP2930056A1 (en) 2015-10-14
EP2930056B1 (en) 2018-01-03
JP6149866B2 (ja) 2017-06-21
US20170259717A1 (en) 2017-09-14
CN104822562B (zh) 2016-09-28
US9776542B1 (en) 2017-10-03
EP2930056A4 (en) 2015-11-25
US20150274047A1 (en) 2015-10-01
US9694728B2 (en) 2017-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22562A (zh) 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以及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JP6091844B2 (ja) バッテリーシステム
CN104507750A (zh) 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以及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KR101904188B1 (ko) 벽걸이형 에어컨
CN106541866A (zh) 操作地连接至加热通风空调设备的座椅装置
KR101469938B1 (ko) 복수의 통풍모듈이 구비된 차량용 시트
JP2011189764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169127A (zh) 交通工具用供暖装置及带供暖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CN109000078A (zh) 空气导入结构
JP5090775B2 (ja) 置換換気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置換換気空調方法
EP3594582B1 (en)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KR101345961B1 (ko) 실내공기 흡입형 차량용 통풍시트
JP2009023477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空調装置
CN108592210A (zh) 一种风道系统以及具有其的挂式空调器
US20200189347A1 (en) Air flow device for vehicle
CN110844725A (zh) 一种观光电梯
JP2008185235A (ja) 床置形空気調和機
JP2004338595A (ja) 空調ユニット
CN111887733B (zh) 一种导风结构及具有该导风结构的蒸制烹饪设备
JPS61202916A (ja) 空調装置
CN206416806U (zh) 接触网作业车驾驶室专用暖风装置
KR100822238B1 (ko) 쾌적 냉난방을 위한 냉·온풍 온도 보정용 에어혼합유닛장치
JP201814065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200422508Y1 (ko) 쾌적 냉난방을 위한 냉·온풍 온도 보정용 에어혼합유닛장치
JP2009292231A (ja) 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9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Automotive Electronic Systems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Osak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