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12287A - 送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送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812287A
CN104812287A CN201380061526.4A CN201380061526A CN104812287A CN 104812287 A CN104812287 A CN 104812287A CN 201380061526 A CN201380061526 A CN 201380061526A CN 104812287 A CN104812287 A CN 1048122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aspirating pipeline
body cavity
open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615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健太郎
中岛清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saka University NUC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saka University NUC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saka University NUC,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Osaka University NUC
Publication of CN104812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81228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3/00Insufflators for therapeutic or disinfectant purposes, i.e. devices for blowing a gas, powder or vapour into the body
    • A61M13/003Blowing gases other than for carrying powders, e.g. for inflating, dilating or rins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0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 A61B1/00004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onic signal processing
    • A61B1/00006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onic signal processing of control signal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5Control of fluid supply or evacu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22Valves or arrangement of val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76Non-optical details, e.g. housings, mountings, suppor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24Instruments or system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e.g. fibrescopes
    • G02B23/2407Optical details
    • G02B23/2461Illumination
    • G02B23/2469Illumination using optical fibres

Abstract

能够向被检体的体腔内输送规定的气体的送气系统具备:为了使所述体腔内成为规定压力而用于向所述体腔内自动地输送气体的自动送气管路;用于通过手动操作向所述体腔内输送气体的手动送气管路;设置于内窥镜的功能选择按钮;与功能选择按钮的操作连动地将在功能选择按钮的操作下选择的送气管路设为连通状态,并将未选择的送气管路设为切断状态的控制部。

Description

送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气系统,特别是涉及向被检体的体腔内输送规定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的送气系统。
背景技术
当使用内窥镜进行检查、治疗时,为了确保内窥镜的视野以及确保处置用具的操作区域,从设置于内窥镜的送气管路向体腔内进行气体的供给。作为向体腔内输送的气体,以往主要使用空气,但近年来趋于使用二氧化碳(CO2气体)。由于二氧化碳的生物体吸收性良好,所以对被检者造成的伤害少。因此,具有使用二氧化碳来作为送气源的趋势。
在向体腔内输送二氧化碳的情况下,使用安装有被填充了二氧化碳的储气瓶的气体供给装置。气体供给装置以能够拆装的方式与内窥镜的送气管路连接,并将来自二氧化碳储气瓶的二氧化碳减压后进行供给。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能够根据手术医生的操作向体腔内手动地输送二氧化碳的送气系统。在该送气系统中,具有能够根据手术医生的意向来自由地调节向体腔内的送气量以确保内窥镜的视野及处置用具的操作区域的优点,另一方面,为了将体腔内的压力保持为恒定而需要由手术医生进行频繁的操作,所以存在给手术医生带来的操作负担增大的问题。
与此相对,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为了使体腔内成为规定压力而能够向体腔内自动地输送二氧化碳的送气系统。根据该送气系统,能够不需要手术医生的繁琐的操作而将体腔内的压力稳定在希望的状态进行控制,能够减轻给手术医生带来的操作负担。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49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300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送气系统中,期望实现具备自动送气和手动送气这两方的送气功能的送气系统。根据该送气系统,为了使体腔内的压力成为规定压而能够向体腔内自动地输送二氧化碳,并且能够根据手术医生的操作而手动地输送二氧化碳。因此,能够减轻手术医生的操作负担,并且能够根据手术医生的意向,对体腔内的压力进行微调,提高便利性。
然而,如果在向体腔内自动地输送二氧化碳时进行手动送气,则体腔内成为过量送气。即,当通过自动送气将体腔内保持为希望的压力时,如果通过手动送气进行二氧化碳的供给,则会向体腔内供给超过手术医生所希望的送气量的二氧化碳,导致体腔内的压力过高。由此,给患者带来的负担增大。另外,在由于过量送气而使体腔内的压力过高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吸引机构进行使体腔内的压力下降的操作,所以也给手术医生带来较大的负担。
本发明正是鉴于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在具备自动送气和手动送气这两方的送气功能的送气系统中,提供一种防止向体腔内的过量送气而提高使用便利性的送气系统。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能够向被检体的体腔内输送规定的气体的送气系统,其具备:自动送气管路,其为了使体腔内成为规定压力而用于向体腔内自动地输送气体;手动送气管路,其用于通过手动操作向体腔内输送气体;选择操作构件,其选择自动送气管路和手动送气管路中的任一个;控制机构,其与选择操作构件的操作连动地将在选择操作构件的操作下选择的送气管路设为连通状态,并将未选择的送气管路设为切断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与选择操作构件的操作连动地使自动送气管路和手动送气管路中的任一方成为连通状态,使另一方成为切断状态。因此,自动送气管路和手动送气管路不会同时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在向体腔内手动地输送气体时不会进行自动送气,能够可靠地防止向体腔内的过量送气。其结果是,能够不对患者造成负担而根据手术医生的意向分开使用自动送气和手动送气,能够实现在使用便利性优良的送气系统。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送气系统还具备能够将自动送气管路连通、切断的第一开闭阀和能够将手动送气管路连通、切断的第二开闭阀,控制机构是进行第一开闭阀和第二开闭阀的开闭控制的机构,该控制机构能够将第一开闭阀和第二开闭阀中的、在选择操作构件的操作下选择的送气管路的开闭阀设为开状态,并将未选择的送气管路的开闭阀设为闭状态。
根据该结构,由于按照各送气管路设置开闭阀,所以通过进行各开闭阀的开闭控制,能够独立地控制各送气管路的连通、切断。因此,能够以避免自动送气管路和手动送气管路同时成为连通状态的方式进行排他控制。因此,在向体腔内手动地输送气体时不会进行自动送气,能够可靠地防止向体腔内的过量送气。
另外,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送气系统还具备方向切换阀,该方向切换阀能够将用于向体腔内送气的送气管路在自动送气管路与手动送气管路之间选择性地切换,控制机构能够与选择操作构件的操作连动地进行方向切换阀的切换控制。
根据该结构,与按照各送气管路设置开闭阀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且能够实现控制的简单化。
另外,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送气系统还具备方向切换阀,该方向切换阀能够将用于向体腔内送气的送气管路在自动送气管路与手动送气管路之间选择性地切换,控制机构能够在体腔内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方向切换阀的切换控制。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体腔内的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切换自动送气管路与手动送气管路,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向体腔内的过量送气。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送气系统中,优选自动送气管路和手动送气管路连接于同一气体供给源。这样,通过气体供给源的共用化,能够实现系统整体的成本下降。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送气系统中,选择操作构件优选由设置于内窥镜的操作开关构成。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内窥镜的操作时,能够不使手离开内窥镜而顺利切换用于向体腔内送气的送气管路。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送气系统中,选择操作构件优选由能够通过操作者的脚进行操作的脚踏开关构成。根据该结构,在进行内窥镜的操作时,即使在双手被占据的状态下,也能够不使手离开内窥镜而顺利切换用于向体腔内送气的送气管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与选择操作构件的操作连动地使自动送气管路和手动送气管路中的任一方成为连通状态,使另一方成为切断状态。因此,自动送气管路和手动送气管路不会同时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在向体腔内手动地输送气体时不会进行自动送气,能够可靠地防止向体腔内的过量送气。其结果是,能够不对患者造成负担而根据手术医生的意向分开使用自动送气和手动送气,能够实现在使用便利性优良的送气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的概要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内窥镜的管路结构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气体供给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检测信号与各电磁阀的开闭状态之间的关系的时间图。
图6是表示气体供给控制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气体供给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气体供给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由气体供给装置进行的自动送气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内窥镜系统的概要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内窥镜的内部结构的管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的概要结构的整体结构图。图1所示的内窥镜系统主要由内窥镜10、光源装置20、处理器30及气体供给装置66构成。
内窥镜10具备向体腔内插入的插入部12和与该插入部12相连设置的手持操作部14。在手持操作部14上连接有通用线缆16,在通用线缆16的前端设置有LG连接器18(LG:光导)。通过将该LG连接器18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光源装置20连结,能够向后述的照明光学系统54(参照图2)传送照明光。另外,在LG连接器18上经由线缆22连接有电连接器24,该电连接器24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处理器30连结。需要说明的是,在LG连接器18上连接有送气、送水用的管26和吸引用的管28。
在手持操作部14上并列设置有送气、送水按钮32、吸引按钮34、开闭器按钮36、及功能切换按钮(操作按钮)37,并且设有一对弯角钮38、38及钳子插入部40。另外,在手持操作部14上设有用于向体腔内供给二氧化碳的气体供给口44。
另一方面,插入部12由前端部46、弯曲部48、及软性部50构成,通过转动设置于手持操作部14的一对弯角钮38、38而远距离地对弯曲部48进行弯曲操作。由此,能够使前端部46的前端面47朝向希望的方向。
如图2所示,在前端部46的前端面47设置有观察光学系统52、照明光学系统54、54、送气、送水喷嘴56、钳子口58。在观察光学系统52的后方配设有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未图示),在支承该CCD的基板上连接有信号线缆。信号线缆穿过图1的插入部12、手持操作部14、通用线缆16而延伸设置至电连接器24并与处理器30连接。因此,由图2的观察光学系统52获取的观察像在CCD的受光面上成像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该电信号经由信号线缆输出至图1的处理器30并转换成影像信号。由此,在与处理器30连接的监控器60上显示观察图像。
在图2的照明光学系统54、54的后方配设有光导(未图示)的出射端。该光导穿过图1的插入部12、手持操作部14、通用线缆16。而且,光导的入射端配设在LG连接器18的光导棒(参照图3)19上。因此,通过将LG连接器18的光导棒19与光源装置20连结,从光源装置20照射出的照明光经由光导传送至照明光学系统54、54,从照明光学系统54、54进行照射。
图3是示意性表示内窥镜10的管路结构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在送气、送水喷嘴56上连接有送气、送水管80。送气、送水管80分支为送气管82和送水管84,它们分别与配设于手持操作部14的阀86连接。在阀86上连接有供气管88和供水管90并安装有送气、送水按钮32。在该送气、送水按钮32突出的状态下,送气管82与供气管88连通,通过对送气、送水按钮32进行按压操作,使送水管84与供水管90连通。在送气、送水按钮32上形成有通气孔(未图示),供气管88经由该通气孔而与外部空气连通。
供气管88和供水管90穿过通用线缆16并延伸设置至LG连接器18的送水连接器92。在送水连接器92上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连接有管26,该管26的前端与贮水箱27连结。而且,供水管90与贮水箱27的液面下连通,供气管88与液面上连通。
在送水连接器92上连接有空气管94,该空气管94与供气管88连通。另外,通过将LG连接器18连结到光源装置20,而使空气管94与光源装置20内的空气泵21连通。因此,当驱动空气泵21而输送空气时,经由空气管94向供气管88输送空气。在未操作送气、送水按钮32时,该空气经由通气孔(未图示)逃散到外部空气中。而且,通过手术医生堵塞通气孔,从而将供气管88的空气输送至送气管82,并从送气、送水喷嘴56喷射空气。另外,当对送气、送水按钮32进行按压操作时,由于供气管88与送气管82之间被切断,所以将供给到空气管94的空气向贮水箱27的液面上供给。由此,贮水箱27的内压升高而向供水管90输送水。然后,经由送水管84从送气、送水喷嘴56喷射水。这样,通过将水或空气从送气、送水喷嘴56喷射并喷吹至观察光学系统52,从而对观察光学系统52进行清洗。
另一方面,在钳子口58上连接有钳子管96。钳子管96分支后与钳子插入部40和阀98连通。因此,通过从钳子插入部40插入钳子等处置用具,能够从钳子口58中导出处置用具。在所述阀98上连接有吸引管100并且安装有吸引按钮34。在该吸引按钮34突出的状态下,吸引管100与外部空气连通,通过对吸引按钮34进行按压操作,使吸引管100与钳子管96连接。吸引管100延伸设置至LG连接器18的吸引连接器102,通过在该吸引连接器102上连接管28(参照图1),使该吸引连接器102与未图示的吸引装置连通。因此,通过在驱动了吸引装置的状态下对吸引按钮34进行按压操作,能够从钳子口58吸引病变部等。
在前端部46的前端面47形成有气体喷射口62。在气体喷射口62上连接有气体管104。气体管104与配设于手持操作部14的气体供给口44连接。在气体供给口44上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连接有气体供给管64的一端,气体供给管64的另一端与气体供给装置66的自动送气连接器144(参照图4)连结。由此,从气体供给装置66的自动送气连接器144输送来的二氧化碳经由气体供给管64、气体供给口44、及气体管104从气体喷射口62进行喷射。
另外,在LG连接器18上设置有气体连接器190。在气体连接器190上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连接有气体供给管65的一端,气体供给管65的另一端与气体供给装置66的手动送气连接器145(参照图4)连结。在LG连接器18的内部,气体管106的一端与气体连接器190连接,气体管106的另一端经由空气管94而与供气管88连通。由此,从气体供给装置66的手动送气连接器145输送来的二氧化碳经由气体供给管65、气体连接器190、气体管106、及空气管94供给至供气管88。而且,与将空气从光源装置20的空气泵21输送至供气管88的情况相同,当手术医生操作送气、送水按钮32时,从送气、送水喷嘴56喷射水或二氧化碳。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从气体供给装置66输送的二氧化碳和从空气泵21输送的空气同时供给至供气管88,而优选设置择一地控制它们的驱动的控制机构(未图示)。例如,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处理器30中,以相比从空气泵21输送的空气更优先供给从气体供给装置66输送的二氧化碳的方式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泵21用作二氧化碳储气瓶110的余量用尽时的预备气体供给源。
图4是表示气体供给装置66的结构的框图。如图4所示,气体供给装置66具备减压机构114、第一和第二电磁阀120、122、流量传感器124、压力传感器126、128、控制部130、及操作面板131。
在气体供给装置66的高压连接器113上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连结有高压软管112的一端,高压软管112的另一端与二氧化碳储气瓶110连接。由此,将来自二氧化碳储气瓶110的二氧化碳经由高压软管112供给至高压连接器113。
在高压连接器113上连接有设置于气体供给装置66的内部的内部管路142的一端。在内部管路142中配设有用于将由储气瓶110供给的二氧化碳减压成规定压的减压机构114,减压机构114的出口侧(与高压连接器113相反的一侧)分支为两个管路(分支管路)142a、142b。一方的分支管路142a是用于向体腔内自动地输送二氧化碳的管路(以下称为“自动送气管路142a”。),其端部与自动送气连接器144连接。另一方的分支管路142b是用于向体腔内手动地输送二氧化碳的管路(以下称为“手动送气管路142b”。),其端部与手动送气连接器145连接。
减压机构114由串联配置的两个调节器(减压阀)116、118构成。调节器116、118将从二氧化碳储气瓶110供给的二氧化碳的压力逐级地减压成适当压力。例如,在第一调节器116中,将来自二氧化碳储气瓶110的二氧化碳的压力从10MPa减压成0.3MPa。另外,在第二调节器118中,将由第一调节器116减压后的二氧化碳的压力从0.3MPa减压成0.05MPa。
第一电磁阀120配设在自动送气管路142a上,基于从控制部130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开闭动作。即,第一电磁阀120作为能够将自动送气管路142a连通、切断的第一开闭阀发挥作用。作为第一电磁阀120,优选使用能够与控制信号(电流值)成比例而无级地控制流量的流量控制阀(电磁比例阀)。根据第一电磁阀120由流量控制阀构成的方式,与使用仅能够全开或全闭的开闭阀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向体腔内输送的二氧化碳的流量。
第二电磁阀122配设在手动送气管路142b上,基于从控制部130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开闭动作。即,第二电磁阀122作为能够将手动送气管路142b连通、切断的第二开闭阀发挥作用。作为第二电磁阀122,使用仅能够全开或全闭的开闭阀,但也可以与第一电磁阀120同样地使用流量控制阀。
流量传感器124在自动送气管路142a中且在第一电磁阀120与自动送气连接器144之间配设,检测经由自动送气管路142a向体腔内输送的二氧化碳的流量(送气量),并将其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部130。
第一压力传感器126在内部管路142中连接于二氧化碳储气瓶110与减压机构114之间,检测从二氧化碳储气瓶110供给的二氧化碳的压力,并将其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部130。
第二压力传感器128在自动送气管路142a中连接于第一电磁阀120与流量传感器124之间,经由与体腔内连通的管路(自动送气管路142a、气体供给管64、气体管104)来检测体腔内的压力,并将其检测结果输出至控制部130。
在操作面板131上设置有余量显示部134、警告显示部136、电源开关138、及设定部139,上述各部与控制部130连接。在设定部139上设置有用于输入体腔内的设定压的操作按钮,当通过手术医生的操作而输入体腔内的设定压时,其输入信号被输出至控制部130。
控制部130进行气体供给装置66的整体控制,其具备CPU、存储器(均未图示)等。在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使气体供给装置66动作的控制程序、各种设定信息(例如通过设定部132输入的体腔内的设定压)。
控制部130基于由第一压力传感器126检测到的压力,将二氧化碳储气瓶110的二氧化碳的余量显示于余量显示部134。另外,当二氧化碳的余量为规定等级以下时,控制部130通过警告显示部136显示警告,并且产生警报。由此,能够在二氧化碳的余量用尽前将二氧化碳储气瓶110更换成新的二氧化碳储气瓶110。
在气体供给装置66上经由规定的通信线缆连接有处理器30。在处理器30中设置有对内窥镜10的功能切换按钮37的操作进行检测的检测部200。检测部200将与功能切换按钮37的操作对应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气体供给装置66的控制部130。
控制部130基于从处理器30的检测部200输出的检测信号,进行第一和第二电磁阀120、122的开闭控制。
图5是表示从检测部200输出的检测信号与第一和第二电磁阀120、122的开闭状态之间的关系的时间图。
如图5的(A)部所示,从检测部200输出的检测信号是当检测部200检测到内窥镜10的功能切换按钮37的操作时,成为一定时间导通(ON),而在未检测到的情况下,成为截止(OFF)的脉冲信号(导通/截止信号)。
当所述检测信号为导通时,控制部130进行切换第一和第二电磁阀120、122的打开/关闭状态(开闭状态)的控制。此时,如图5的(B)部和(C)部所示,为了避免第一电磁阀120和第二电磁阀122同时成为打开状态,而进行在将任意一方的电磁阀设成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将另一方的电磁阀设成关闭状态的排他控制。
图6是表示由气体供给装置66进行的气体供给控制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这里,假设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插入到体腔内(例如胃、大肠等管腔内),气体供给装置66的电源开关138为接通(ON),气体供给装置66成为运转状态。
首先,控制部130将第一电磁阀120设成打开状态并将第二电磁阀122设成关闭状态(步骤S10)。由此,自动送气管路142a成为连通状态,进行向体腔内的自动送气。
即,从二氧化碳储气瓶110供给的二氧化碳在由减压机构114逐级地减压成适当压力后,经由自动送气管路142a送至自动送气连接器144。然后,从自动送气连接器144送出的二氧化碳经由气体供给管64和气体管104从气体喷射口62喷射至体腔内。此时,控制部130基于第二压力传感器128和流量传感器124的检测结果,以使体腔内的压力(体腔压)成为设定压的方式进行第一电磁阀120的开闭控制,由此将向体腔内输送的二氧化碳调节成适当流量。
另外,当进行向体腔内的自动送气时,由于手动送气管路142b为切断状态,所以不会从手动送气连接器145送出二氧化碳。即,在向体腔内进行自动送气的期间不进行手动送气。
接着,控制部130判断从检测部200输出的检测信号是否为导通(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检测信号不是导通的情况下(步骤S12为“否”的情况下),即,在未检测到功能切换按钮37的操作的情况下,维持第一和第二电磁阀120、122的打开/关闭状态直至检测信号成为导通为止。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中检测信号是导通的情况下(步骤S12为“是”的情况下),即,在检测到功能切换按钮37的操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30判断第一电磁阀120是否为打开状态(步骤S14)。第一和第二电磁阀120、122的打开/关闭状态存储在存储器中,控制部130能够通过参照存储器来确认第一和第二电磁阀120、122的打开/关闭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步骤S14的判断处理而判断第二电磁阀122是否为关闭状态。
在步骤S14中判断为第一电磁阀120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4为“是”的情况下),控制部130将第一电磁阀120设成关闭状态并将第二电磁阀122设成打开状态(步骤S16)。由此,手动送气管路142b成为连通状态,成为能够进行向体腔内的手动送气的状态。
即,从二氧化碳储气瓶110供给的二氧化碳在由减压机构114逐级地减压成适当压力后,经由手动送气管路142b送至手动送气连接器145。然后,根据手术医生对送气、送水按钮32的操作,将从手动送气连接器145送出的二氧化碳从送气、送水喷嘴56喷射至体腔内。
另外,当成为能够进行向体腔内的手动送气的状态时,自动送气管路142a成为切断状态,所以不会从自动送气连接器144送出二氧化碳。即,在向体腔内进行手动送气的期间不进行自动送气。
另一方面,在步骤S14中判断为第一电磁阀120不是打开状态的情况下(步骤S14为“否”的情况下),控制部130将第一电磁阀120设成打开状态并将第二电磁阀122设成关闭状态(步骤S18)。由此,与步骤S10的情况相同,自动送气管路142a成为连通状态,进行向体腔内的自动送气。另外,手动送气管路142b成为切断状态,在向体腔内进行自动送气的期间不进行手动送气。
这样,在步骤S16或步骤S18中进行了第一和第二电磁阀120、122的打开/关闭状态的切换之后返回到步骤S12,重复进行相同的处理。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内窥镜10的功能切换按钮37的操作连动地使自动送气管路142a和手动送气管路142b中的任意一方成为连通状态并使另一方成为切断状态。因此,自动送气管路142a和手动送气管路142b不会同时成为连通状态。因此,在向体腔内手动地输送二氧化碳时不会进行自动送气,能够可靠地防止向体腔内的过量送气。由此,不会给患者造成负担而能够根据手术医生的意向分开使用自动送气和手动送气,能够实现在使用便利性优良的送气系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手术医生在进行内窥镜10的操作时,不将手松开内窥镜10而仅通过操作内窥镜10的功能切换按钮37就能够顺利进行自动送气管路142a与手动送气管路142b之间的切换。因此,能够减轻手术医生的操作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内窥镜10的功能切换按钮37的操作进行检测的检测部200设置在处理器30中的结构,但没有特别限定设置检测部200的位置,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30以外的装置(例如光源装置20)中。另外,也可以将检测部200设置于气体供给装置66,不经由其他装置而直接检测功能切换按钮37的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选择操作构件由一个操作开关(功能切换按钮37)构成,在每次对该操作开关进行按压操作时交替地切换用于向体腔内送气的送气管路,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由多个操作开关(例如按钮方式的操作开关)构成选择操作构件,从而能够直接选择用于向体腔内送气的送气管路。另外,操作开关并不局限于按钮方式,也可以由其他方式(例如滑动式、旋转式等)构成。
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动送气管路142a和手动送气管路142b连接于同一气体供给源(二氧化碳储气瓶110),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与相互不同的气体供给源连接的结构。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那样与同一气体供给源连接的结构,能够共用气体供给源,能够实现系统整体的成本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作为选择操作构件的内窥镜10的功能切换按钮37的操作连动而选择性地切换自动送气管路142a与手动送气管路142b,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由第二压力传感器128检测到的体腔内的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的情况下,自动地将手动送气管路142b设为切断状态。此时,自动送气管路142a成为连通状态,但不会向体腔内进行自动送气,能够可靠地防止向体腔内的过量送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当二氧化碳的余量成为规定等级以下时,通过警告显示等向手术医生进行通知,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向手术医生通知的同时将自动送气管路设为切断状态,停止自动送气。根据该方式,假设在二氧化碳的余量减少的情况下若并用手动送气和自动送气,则使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增加,从而与手术医生的感觉相比过早地用尽储气瓶余量,但通过停止自动送气,能够使二氧化碳的余量保持到完成手术为止。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气体供给装置66的结构的框图。在图7中,对于与图4共同或类似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7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处理器30的检测部200在检测到内窥镜10的功能切换按钮37和脚踏开关202中的任意一个的操作时,将与该操作对应的检测信号输出至气体供给装置66的控制部130。即,检测部200在检测到功能切换按钮37或脚踏开关202的操作的情况下,输出成为一定时间导通的脉冲信号,在未检测到的情况下输出成为截止的脉冲信号(导通/截止信号)。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控制部130中进行的第一和第二电磁阀120、122的开闭控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基于从检测部200输出的检测信号进行的。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手术医生在进行内窥镜10的操作时,即使在双手全部被占据的状态下,通过利用脚操作脚踏开关202,也能够不使手离开内窥镜10而顺利进行自动送气管路142a与手动送气管路142b之间的切换。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进一步减轻手术医生的操作负担。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气体供给装置66的结构的框图。在图8中,对于与图4共同或类似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在内部管路142中,在减压机构114的出口侧的自动送气管路142a与手动送气管路142b的分支部配设有方向切换阀180。方向切换阀180基于从控制部130输出的控制信号,在成为出口侧管路的自动送气管路142a与手动送气管路142b之间选择性地(择一地)进行切换动作。即,通过方向切换阀180的切换动作,使自动送气管路142a和手动送气管路142b的任意一方成为连通状态,使另一方成为切断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方向切换阀180的切换控制,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基于从处理器30的检测部200输出的检测信号,在检测信号为导通的情况下(即,在检测到内窥镜10的功能切换按钮37的操作的情况下),在自动送气管路142a与手动送气管路142b之间选择性地切换方向切换阀180的出口侧管路。
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自动送气管路142a和手动送气管路142b也不会同时成为连通状态。由此,当向体腔内手动地输送二氧化碳时不会进行自动送气,能够可靠地防止向体腔内的过量送气。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并能够实现控制的简单化。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由气体供给装置66进行的自动送气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图9所示的流程图的各处理是在图6的步骤S10或步骤S18中进行的处理。需要说明的是,假设第一电磁阀120由流量控制阀构成。
首先,控制部130从存储器获取最新的设定压(步骤S30),接下来,获取由第二压力传感器128检测到的体腔内的压力(体腔压)(步骤S32)。
接着,控制部130根据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来改变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步骤S34~S46)。这里,通过依次比较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和第一~第四压力差阈值P1~P4(其中,0<P1<P2<P3。)的大小,从而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定在V1~V4(其中,0<V1<V2<V3<V4。)的范围内。
即,在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为第一压力差阈值P1(其中,P1>0)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34为“是”的情况下),控制部130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成V1(例如25%)(步骤S40)。需要说明的是,在体腔压高于设定压的情况下,可以将第一电磁阀120设成关闭状态(开度0%),但若考虑到生物体内吸收的二氧化碳,则优选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在不超过V1的范围内设定成打开状态。
另外,在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比第一压力差阈值P1大且为第二压力差阈值P2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36为“是”的情况下),控制部130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成V2(例如50%)(步骤S42)。
另外,在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比第二压力差阈值P2大且为第三压力差阈值P3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38为“是”的情况下),控制部130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成V3(例如75%)(步骤S44)。
另外,在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比第三压力差阈值P3大的情况下(步骤S38为“否”的情况下),控制部130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成V4(例如100%)(步骤S46)。
这样,在步骤S40~S46中设定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之后返回到步骤S30,重复进行相同的处理。
这样,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在为了使体腔内的压力成为设定压而进行二氧化碳的送气时,以随着体腔压接近设定压而逐渐减少二氧化碳的流量(送气量)的方式进行控制。即,在体腔压与设定压的压力差较大的情况下(例如二氧化碳的刚开始输送之后等)增加流量,而当体腔压与设定压的压力差减小时减少流量。因此,能够抑制体腔压在设定压的前后发生不均(上下变动)的现象,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将体腔内的压力形成为设定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变化来改变二氧化碳的流量,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成固定而改变第一电磁阀120的开闭时间,还可以组合上述方式来改变二氧化碳的流量。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省略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内窥镜系统的概要结构的整体结构图。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内窥镜的内部结构的管路结构图。在图10和图11中,对于与图1和图3共同或类似的构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在穿过插入辅助用具70的状态下向体腔内插入。而且,在该状态下向体腔内自动地输送或手动地输送二氧化碳。
插入辅助用具70形成为筒状,具有比插入部12的外径稍大的内径,并且具有充分的挠性。在插入辅助用具70的基端设置有硬质的把持部74,从该把持部74将插入部12插入。
在把持部74的外周面设置有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气体供给口76。在气体供给口76上连接有管路77的一端,管路77的另一端向插入辅助用具70的内周面开口且与形成于插入辅助用具70的内部的插通路68连通。
在气体供给口76上以拆装自如的方式连接有气体供给管64的一端,气体供给管64的另一端与气体供给装置66连结。由此,通过从气体供给装置66输送二氧化碳,能够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供给口76经由管路77供给至插通路68,并从插通路68的前端开口部68a导入,从而通过二氧化碳使体腔内膨胀。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插入辅助用具70的插通路68中的比管路77开口的位置更靠基端侧的位置设置有阀构件来作为防止二氧化碳的流出的气密机构。在阀构件中形成有用于供插入部12穿过的狭缝孔。狭缝孔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形成为十字状。另外,从确保气密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沿着轴向在不同的位置设置多个阀构件。由此,能够使从气体供给装置66供给至插入辅助用具70的插通路68的二氧化碳不从基端侧流出而将二氧化碳从前端开口部68a供给至体腔内。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形成于插入辅助用具70的内部的插通路68(具体而言是形成在插通路68的内壁面与插入部12之间的间隙)作为用于将从气体供给装置66供给的二氧化碳导入至体腔内的送气管路发挥作用。因此,在内窥镜10中无需设置用于将二氧化碳导入至体腔内的送气管路。因此,即使是不具备自动送气用的送气管路的内窥镜,也能够向体腔内自动地输送二氧化碳。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使用上部消化管内窥镜、下部消化管内窥镜等软性镜的情况作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腹腔镜等硬性镜。
另外,以向体腔内输送二氧化碳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向体腔内输送的气体并不局限于二氧化碳,例如也可以是氦气等其他气体。
以上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送气系统详细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的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符号说明
10...内窥镜,12...插入部,14...手持操作部,16...通用线缆,18...LG连接器,20...光源装置,30...处理器,37...功能切换按钮,44...气体供给口,62...气体喷射口,64...气体供给管,65...气体供给管,66...气体供给装置,70...插入辅助用具,76...气体供给口,104...气体管,110...二氧化碳储气瓶,114...减压机构,116...第一调节器,118...第二调节器,120...第一电磁阀,122...第二电磁阀,124...流量传感器,126...第一压力传感器,128...第二压力传感器,130...控制部,131...操作面板,134...余量显示部,136...警告显示部,138...电源开关,139...设定部,142...内部管路,142a...自动送气管路,142b...手动送气管路,144...自动送气连接器,145...手动送气连接器,180...方向切换阀,200...检测部,202...脚踏开关。

Claims (7)

1.一种送气系统,能够向被检体的体腔内输送规定的气体,其具备:
自动送气管路,其为了使所述体腔内成为规定压力而用于向所述体腔内自动地输送气体;
手动送气管路,其用于通过手动操作向所述体腔内输送气体;
选择操作构件,其选择所述自动送气管路和所述手动送气管路中的任一个;
控制机构,其与所述选择操作构件的操作连动地将在所述选择操作构件的操作下选择的送气管路设为连通状态,并将未选择的送气管路设为切断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所述送气系统具备:
能够将所述自动送气管路连通、切断的第一开闭阀;
能够将所述手动送气管路连通、切断的第二开闭阀,
所述控制机构是进行所述第一开闭阀和所述第二开闭阀的开闭控制的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将所述第一开闭阀和所述第二开闭阀中的、在所述选择操作构件的操作下选择的送气管路的开闭阀设为开状态,并将未选择的送气管路的开闭阀设为闭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所述送气系统具备方向切换阀,该方向切换阀能够将用于向所述体腔内送气的送气管路在所述自动送气管路与所述手动送气管路之间选择性地切换,
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选择操作构件的操作连动地进行所述方向切换阀的切换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所述送气系统具备方向切换阀,该方向切换阀能够将用于向所述体腔内送气的送气管路在所述自动送气管路与所述手动送气管路之间选择性地切换,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体腔内的压力为规定压力以上的情况下,进行所述方向切换阀的切换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所述自动送气管路和所述手动送气管路连接于同一气体供给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所述选择操作构件由设置于内窥镜的操作开关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所述选择操作构件由能够通过操作者的脚进行操作的脚踏开关构成。
CN201380061526.4A 2012-11-27 2013-11-26 送气系统 Pending CN10481228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8654 2012-11-27
JP2012258654 2012-11-27
PCT/JP2013/081713 WO2014084191A1 (ja) 2012-11-27 2013-11-26 送気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812287A true CN104812287A (zh) 2015-07-29

Family

ID=508278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61526.4A Pending CN104812287A (zh) 2012-11-27 2013-11-26 送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46122B2 (zh)
EP (1) EP2926712B1 (zh)
JP (1) JP5952916B2 (zh)
CN (1) CN104812287A (zh)
WO (1) WO201408419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64114A (zh) * 2019-01-10 2019-03-15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用双供气气路系统
CN110495849A (zh) * 2018-05-18 2019-11-26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内窥镜的水气输送系统
CN111388031A (zh) * 2019-06-28 2020-07-10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腹机及内窥镜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00945B (zh) * 2016-08-31 2018-07-10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医用腹腔镜排气可调节式脚踏开关控制器
JP7215809B2 (ja) * 2017-08-21 2023-01-31 リライン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関節鏡検査装置及び関節鏡検査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6091A (zh) * 2004-03-31 2005-10-05 富士能株式会社 球囊控制装置
US20050222491A1 (en) * 2004-03-31 2005-10-06 Kenji Noda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lying predetermined gas into body cavities of a specimen
US20060004322A1 (en) * 2004-07-01 2006-01-05 Takefumi Uesugi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lying gas into a body
US20120277532A1 (en) * 2011-04-28 2012-11-01 Fujifilm Corporation Endoscope gas-supply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97029A (ja) * 1986-02-24 1987-08-31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内視鏡の体腔内圧調整装置
JPH0667387B2 (ja) * 1986-05-07 1994-08-31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レ−ザ処置用内視鏡装置
JPS6422244A (en) * 1987-07-17 1989-01-25 Asahi Optical Co Ltd Body cavity internal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 for endoscope
US5246419A (en) * 1992-09-04 1993-09-21 Omnivision, Inc. Intra-abdominal insufflation apparatus
JP4573556B2 (ja) 2004-03-31 2010-11-0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送気装置
JP4668585B2 (ja) 2004-11-05 2011-04-13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送気装置
JP4885444B2 (ja) * 2004-12-17 2012-02-29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送気装置
JP2012231896A (ja) * 2011-04-28 2012-11-29 Fujifilm Corp 内視鏡送気システム
JP5520877B2 (ja) * 2011-04-28 2014-06-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内視鏡送気システム
US8539952B2 (en) * 2011-05-13 2013-09-24 Hill-Rom Services Pte. Ltd. Mechanical insufflation/exsufflation airway clearance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6091A (zh) * 2004-03-31 2005-10-05 富士能株式会社 球囊控制装置
US20050222491A1 (en) * 2004-03-31 2005-10-06 Kenji Noda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lying predetermined gas into body cavities of a specimen
US20060004322A1 (en) * 2004-07-01 2006-01-05 Takefumi Uesugi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lying gas into a body
US20120277532A1 (en) * 2011-04-28 2012-11-01 Fujifilm Corporation Endoscope gas-supply system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5849A (zh) * 2018-05-18 2019-11-26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内窥镜的水气输送系统
CN109464114A (zh) * 2019-01-10 2019-03-15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用双供气气路系统
CN109464114B (zh) * 2019-01-10 2023-06-30 重庆金山医疗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内窥镜用双供气气路系统
CN111388031A (zh) * 2019-06-28 2020-07-10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气腹机及内窥镜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26712A1 (en) 2015-10-07
JP5952916B2 (ja) 2016-07-13
EP2926712A4 (en) 2015-11-04
US20150250958A1 (en) 2015-09-10
WO2014084191A1 (ja) 2014-06-05
JPWO2014084191A1 (ja) 2017-01-05
EP2926712B1 (en) 2020-12-23
US10046122B2 (en) 2018-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433999B (zh) 送气装置
US7569027B2 (en)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gas at two different pressures
US747621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lying gas into a body
CN104812287A (zh) 送气系统
CN100563549C (zh) 球囊控制装置
US8083670B2 (en) Endoscope with axially displaceable balloon
US9855394B2 (en) Insufflation system and insufflation apparatus
CN103654689B (zh) 送气系统
JP5520877B2 (ja) 内視鏡送気システム
JP2006043130A (ja) 内視鏡システム
JP2007020798A (ja) 内視鏡装置
EP2929904B1 (en) Insufflation system
US11191427B2 (en) Endoscope unblocking flush system
JP2012231896A (ja) 内視鏡送気システム
EP3463040B1 (en) Multi-jet controller for an endoscope
JP5922533B2 (ja) 送気システム
JP4584007B2 (ja) 送気装置及び送気装置を有する内視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