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54689B - 送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送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54689B CN103654689B CN201310394936.2A CN201310394936A CN103654689B CN 103654689 B CN103654689 B CN 103654689B CN 201310394936 A CN201310394936 A CN 201310394936A CN 103654689 B CN103654689 B CN 1036546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as
- pressure
- gas supply
- supply pipe
- carbon diox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3/00—Insufflators for therapeutic or disinfectant purposes, i.e. devices for blowing a gas, powder or vapour into the body
- A61M13/003—Blowing gases other than for carrying powders, e.g. for inflating, dilating or rins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002—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 A61B1/00043—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provided with output arrangements
- A61B1/00055—Operational features of endoscopes provided with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alerting the use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12—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internal passage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B1/015—Control of fluid supply or evacu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07—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for annular illumin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4—Tracheal tubes
- A61M16/0434—Cuffs
- A61M16/045—Cuffs with cuffs partially or completely inflated by the respiratory gas
- A61M16/0452—Cuffs with cuffs partially or completely inflated by the respiratory gas following the inspiration and expiration pressu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2005/006—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for gases, e.g. CO2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61M2205/3331—Pressure; Flow
- A61M2205/3334—Measuring or controlling the flow rat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05/00—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aratus
- A61M2205/33—Controlling, regulating or measuring
- A61M2205/3331—Pressure; Flow
- A61M2205/3344—Measuring or controlling pressure at the body treatment sit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把握将气体向体腔内自动送气的情况的送气系统。具备:基于检测体腔内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28)的检测结果,以体腔内的压力成为规定压力的方式将气体自动送气的气体供给装置(66);以及用于将从气体供给装置66送气的气体向体腔内供给的气体供给管(64),在气体供给管(64)设有侧面漏光型光纤(176),根据基于气体供给装置(66)的气体的送气状态而对LED(140)进行点亮控制,使来自LED(140)的光向侧面漏光型光纤(176)入光,由此,气体供给管(64)作为线状发光体发挥功能。由此,通过确认气体供给管(64)的发光状态,而能够容易地把握向体腔内送气的气体的送气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气系统,尤其是涉及将规定的气体(例如二氧化碳)向被检体的体腔内送气的送气系统。
背景技术
在使用内窥镜进行检查或治疗时,为了内窥镜的视野确保及操作处置用具的区域的确保,而从设于内窥镜的送气管路向体腔内进行气体的供给。作为向体腔内送气的气体,以往主要使用空气,但近年来逐渐开始使用二氧化碳(CO2气体)。二氧化碳由于生物体吸收性良好,因此对被检者施加的伤害少。因此,成为使用二氧化碳作为送气源的倾向。
在将二氧化碳向体腔内送气时,使用安装了填充有二氧化碳的气罐的气体供给装置。气体供给装置以可拆装的方式与内窥镜的送气管路连接,使来自二氧化碳罐的二氧化碳减压而供给。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送气系统基于检测体腔内的压力的压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以体腔内的压力成为设定压的方式将二氧化碳向体腔内自动送气。由此,不需要医生的烦杂的操作,而能够将体腔内的压力稳定地控制成所希望的状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30077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送气系统中,为了确认二氧化碳是否向体腔内自动送气,而必须确认送气装置的前面板。通常送气装置与其他的设备一起设置于推车,它们配置在离医生比较远的位置。因此,在医生进行内窥镜的操作时,难以直接确认二氧化碳是否向体腔内自动送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而作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把握气体向体腔内自动送气的情况的送气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送气系统将气体向被检体的体腔内送气,其具备:压力检测机构,其检测体腔内的压力;自动送气机构,其基于压力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以体腔内的压力成为规定压力的方式将气体送气;气体供给管,其用于将从自动送气机构送气的气体向体腔内供给;报知机构,其设于气体供给管,视觉性地通知基于自动送气机构的气体的送气状态。
根据本发明,在医生进行内窥镜的操作时,不用使视线弯曲,仅通过确认设于气体供给管的报知机构,就能够容易地把握基于自动送气机构的气体的送气状态。由此,能够减轻医生的操作负担,便利性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具备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输出表示基于自动送气机构的气体的送气是否进行的控制信号,报知机构是根据从控制机构输出的控制信号而能够发光的发光体。根据该形态,根据基于自动送气机构的气体的送气是否进行而设于气体供给管的发光体发光,因此能够容易地把握基于自动送气机构的气体的送气状态。
优选的是,具备光源,该光源根据从控制机构输出的控制信号而能够发光,发光体是供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入光,边进行侧面漏光,边进行传递的侧面漏光型光纤。在本发明中为优选的形态之一。
优选的是,发光体是根据从控制机构输出的控制信号而能够发光的EL纤维。根据该形态,由于纤维自身发光,因此不需要光源。
优选的是,在气体供给管设有根据体腔内的压力而膨胀量发生变化的气囊构件作为报知机构。根据该形态,根据气囊构件的膨胀状态能够容易地把握体腔内的压力。
优选的是,在气体供给管的内部设有根据由自动送气机构送气的气体的流动而动作形态发生变化的气流检测构件作为所述报知机构。示出本发明的具体的形态之一,也存在例如将风幡状(或长旗状)、风车状(或螺旋桨状)的气流检测构件设置在气体供给管的内部的形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医生进行内窥镜的操作时,不用使视线弯曲,仅通过确认设于气体供给管的报知机构,就能够容易地把握基于自动送气机构的气体的送气状态。由此,能够减轻医生的操作负担,便利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表示内窥镜的插入部的前端部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内窥镜的管路结构的结构图。
图4是表示气体供给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气体供给装置与气体供给管的连接部周边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气体供给管的另一结构例(第一变形例)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气体供给管的另一结构例(第二变形例)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气体供给管的另一结构例(第三变形例)的概略图。
图9是表示气体供给装置的动作次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自动送气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执行恢复控制的前后的检测流量的变化的情况的坐标图。
图12是表示LED点亮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及第二电磁阀的开闭状态与LED的点亮状态的对应关系的图。
图14是表示将绿色LED与红色LED组合使用时的LED点亮控制的一例的图。
图15是表示与体腔压对应的LED点亮控制的一例的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管路结构的结构图。
图19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气体供给管的结构例的概略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气体供给管的另一结构例的概略图。
图21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气体供给管的另一结构例的概略图。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管路结构的结构图。
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24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整体结构图。
图25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内部结构的管路结构图。
【符号说明】
10...内窥镜,12...插入部,14...手持操作部,16...通用线缆,18...LG连接器,20...光源装置,27...贮水罐,30...处理器,44...气体供给口,62...气体喷射口,64...气体供给管,66...气体供给装置,68...插通路,70...插入辅助用具,76...气体供给口,104...气管,110...二氧化碳罐,114...减压机构,116...第一调节器,118...第二调节器,120...第一电磁阀,122...第二电磁阀,124...流量传感器,126...第一压力传感器,128...第二压力传感器,130...控制部,131...操作面板,134...剩余量显示部,136...警告显示部,138...电源开关,139...设定部,140...LED,142...旁通管路,144...自动送气连接器,160...送液罐,170...连接器,174...透明管,176...侧面漏光型光纤,180...气囊构件,182...硬质部,184...开口部,186...气流检测构件,188...气流检测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整体结构图。图1所示的内窥镜系统主要由内窥镜10、光源装置20、处理器30及气体供给装置66构成。
内窥镜10具备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部12和与该插入部12相连设置的手持操作部14。在手持操作部14上连接有通用线缆16,在通用线缆16的前端设有LG连接器18。通过将该LG连接器18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光源装置20连结,而能够向后述的照明光学系统54(参照图2)传送照明光。而且,在LG连接器18上经由线缆22而连接有电连接器24,该电连接器24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处理器30连结。此外,在LG连接器18上连接有送气·送水用的管26或吸引用的管28。
在手持操作部14,并列设有送气·送水按钮32、吸引按钮34、开闭器按钮36,且设有一对弯角钮38、38、及钳子插入部40。而且,在手持操作部14设有用于向体腔内供给二氧化碳的气体供给口44。
另一方面,插入部12由前端部46、弯曲部48及柔性部50构成,通过转动设于手持操作部14的一对弯角钮38、38而能够远距离地对弯曲部48进行弯曲操作。由此,能够使前端部46的前端面47朝向所希望的方向。
如图2所示,在前端部46的前端面47设有观察光学系统52、照明光学系统54、54、送气·送水喷嘴56、钳子口58。在观察光学系统52的后方配设有CCD(未图示),在对该CCD进行支承的基板上连接有信号线缆。信号线缆向图1的插入部12、手持操作部14、通用线缆16插通而延伸设置至电连接器24,并与处理器30连接。因此,由图2的观察光学系统52取入的观察像在CCD的受光面上成像而被转换成电信号,并且,该电信号经由信号线缆向图1的处理器30输出,被转换成影像信号。由此,在与处理器30连接的监视器60上显示观察图像。
在图2的照明光学系统54、54的后方配设光导(未图示)的出射端。该光导向图1的插入部12、手持操作部14、通用线缆16插通。并且,光导的入射端配设在LG连接器18的光导棒(参照图3)19上。因此,通过将LG连接器18的光导棒19与光源装置20连结,而从光源装置20照射的照明光经由光导向照明光学系统54、54传送,并从照明光学系统54、54照射。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内窥镜10的管路结构的结构图。如图3所示,在送气·送水喷嘴56上连接有送气·送水管80。送气·送水管80分支成送气管82和送水管84,分别与配设在手持操作部14上的阀86连接。在阀86上连接有供气管88和供水管90,且安装有送气·送水按钮32。该送气·送水按钮32在突出的状态下与送气管82和供气管88连通,通过对送气·送水按钮32进行按下操作,而将送水管84与供水管90连通。在送气·送水按钮32形成有通气孔(未图示),供气管88经由该通气孔而与外气连通。
供气管88和供水管90向通用线缆16插通,并延伸设置至LG连接器18的送水连接器92。管26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送水连接器92连接,该管26的前端与贮水罐27连结。并且,供水管90与贮水罐27的液面下连通,供气管88与液面上连通。
在送水连接器92连接有空气管94,该空气管94与供气管88连通。而且,空气管94通过将LG连接器18与光源装置20连结,而与光源装置20内的空气泵21连通。因此,当驱动空气泵21而对空气进行送气时,空气经由空气管94向供气管88送气。该空气在送气·送水按钮32的非操作时,经由通气孔(未图示)向外气逃散。并且,医生通过堵塞通气,而将供气管88的空气向送气管82送气,从送气·送水喷嘴56喷射空气。而且,当对送气·送水按钮32进行按下操作时,供气管88与送气管82被隔断,因此向空气管94供气的空气被供给到贮水罐27的液面上。由此,贮水罐27的内压升高而将水向供水管90送液。然后,经由送水管84从送气·送水喷嘴56喷射水。如此从送气·送水喷嘴56喷射水或空气,并喷吹到观察光学系统52上,由此对观察光学系统52进行清洗。
另一方面,在钳子口58连接有钳子管96。钳子管96分支而与钳子插入部40和阀98连通。由此,通过从钳子插入部40插入钳子等处置用具,而能够从钳子口58导出处置用具。在阀98上,连接有吸引管100,且安装有吸引按钮34。在该吸引按钮34突出的状态下,吸引管100与外气连通,通过对吸引按钮34进行按下操作,而将吸引管100与钳子管96连接。吸引管100延伸设置至LG连接器18的吸引连接器102,通过在该吸引连接器102上连接管28(参照图1),而与未图示的吸引装置连通。因此,在驱动吸引装置的状态下通过对吸引按钮34进行按下操作,而能够从钳子口58吸引病变部等。
在前端部46的前端面47形成有气体喷射口62。在气体喷射口62连接有气管104。气管104与配设在手持操作部14的气体供给口4连接。气体供给管64的一端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气体供给口44连接,气体供给管64的另一端与气体供给装置66连结。通过该气体供给管64及气体供给装置66,构成送气系统。由此,通过从气体供给装置66送出二氧化碳,而经由气体供给口44及气管104从气体喷射口62喷射二氧化碳,从而能够使二氧化碳在体腔内膨胀。
图4是表示气体供给装置66的结构的框图。如图4所示,气体供给装置66具备减压机构114、电磁阀120、122、流量传感器124、压力传感器126、128、控制部130、操作面板131及LED140。
二氧化碳罐110经由高压软管112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气体供给装置66连结。在气体供给装置66的内部,从二氧化碳罐110侧,依次串联连接有减压机构114、第一电磁阀120、流量传感器124,经由这各部而将减压成规定的压力的二氧化碳向自动送气连接器144传送。
减压机构114由串联配置的两个调节器(减压阀)116、118构成。调节器116、118使从二氧化碳罐110供给的二氧化碳的压力逐级减压至适当压力。例如,在第一调节器116中,来自二氧化碳罐110的二氧化碳的压力从10MPa减压成0.3MPa。而且,在第二调节器118中,由第一调节器116减压后的二氧化碳的压力从0.3MPa减压成0.05MPa。
第一电磁阀120基于从控制部130输出的控制信号进行开闭动作,调节向体腔内供给的二氧化碳的流量。作为第一电磁阀120,优选使用与控制信号(电流值)成比例而能够无级地控制流量的流量控制阀(电磁比例阀)。通过使用流量控制阀,与使用仅能够全开或全闭的切换阀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控制向体腔内供给的二氧化碳的流量。
流量传感器124配设在第一电磁阀120的出口侧,检测经由气体供给管64向体腔内供给的二氧化碳的流量,并将其检测结果向控制部130输出。
第一压力传感器126连接在二氧化碳罐110与减压机构114之间,检测从二氧化碳罐110供给的二氧化碳的压力,并将其检测结果向控制部130输出。
第二压力传感器128(压力检测机构)连接在第一电磁阀120与流量传感器124之间,经由气体供给管64或气管104来检测体腔内的压力,并将其检测结果向控制部130输出。
在第一调节器116与第二调节器118之间连接旁通管路142的一端。旁通管路142的另一端与电磁阀120的出口侧连接。由此,由第一调节器116减压后的二氧化碳不经由第二调节器118及第一电磁阀120而能够导向气体供给管64。
第二电磁阀122配设在旁通管路142上,基于从控制部13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进行开闭动作。作为第二电磁阀122,优选使用通常关闭(常闭)的类型的电磁阀。由此,在通过后述的自动送气控制进行二氧化碳的送气期间,旁通管路142成为平时隔断的状态,能够可靠地防止经由旁通管路142的二氧化碳的流出。
在操作面板131上设有剩余量显示部134、警告显示部136、电源开关138及设定部139,这各部与控制部130连接。在设定部139设有用于输入体腔内的设定压的操作按钮,通过医生的操作,当输入体腔内的设定压时,其输入信号向控制部130输出。
控制部130进行气体供给装置66的整体控制,具备CPU、存储器(均未图示)等而构成。在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使气体供给装置66动作的控制程序或各种设定信息(例如由设定部139输入的体腔内的设定压)。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该控制部130、第一电磁阀120、减压机构114构成自动送气机构。
另外,控制部130基于由第一压力传感器126检测到的压力,将二氧化碳罐110的二氧化碳的剩余量显示在剩余量显示部134上。而且,控制部130在二氧化碳的剩余量成为规定水平以下时,通过警告显示部136显示警告,并发出警报。由此,在二氧化碳的剩余量消失之前,能够将二氧化碳罐110更换为新的二氧化碳罐。
LED140在与拆装自如地连结有气体供给管64的前端的自动送气连接器144邻接的位置设置多个。在本例中,设有4个LED140(在图4及图5中仅图示两个)。而且,各LED140均使用同一颜色(例如绿色或红色等)的结构。各LED140基于从控制部13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使点亮状态(点亮/闪烁/熄灭)变化。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气体供给装置66与气体供给管64的连接部周边的概略图。图5(a)是侧剖视图,图5(b)是气体供给管64的正剖视图(图5(a)中沿着A-A线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气体供给管64由具有透光性的侧壁部的透明管174构成,在该侧壁部沿着轴向埋设有多个侧面漏光型光纤176(报知机构)。需要说明的是,在气体供给管64,对应于LED140的个数而设有4根侧面漏光型光纤176A~176D,但LED140或侧面漏光型光纤176的个数没有特别限定。在该气体供给管64的前端设有连接器170,各侧面漏光型光纤176延伸设置至连接器170,各侧面漏光型光纤176的端面分别向与LED140面对的位置露出。由此,在气体供给管64的连接器170与自动送气连接器144连结的状态下当使LED140点亮时,来自LED140的光从侧面漏光型光纤176的端面入光,该光边进行侧面漏光边传递,因此气体供给管64作为线状发光体发挥功能。而且,侧面漏光型光纤176的柔性(柔软挠性)高,能够向任意的方向弯曲使用,因此气体供给管64的处理性也优异。
另外,为了使气体供给管64发光,在气体供给管64的连接器170与自动送气连接器144连结时,需要使LED140以与侧面漏光型光纤176的端面面对的方式进行位置对合。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上述的位置对合容易,作为位置限制机构,在气体供给装置66的自动送气连接器144周边的壁面上设有圆柱状(或销状)的凸部178,在连接器170上设有能够供凸部178嵌合的凹部179。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气体供给装置66侧设置凹部而在连接器170侧设置凸部。由此,在将气体供给管64的连接器170与自动送气连接器144连结时,在使凸部178与凹部179嵌合的状态下进行连结,由此,连接器170的旋转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以侧面漏光型光纤176的端面与LED140面对的方式进行位置对合。需要说明的是,位置限制机构只要以侧面漏光型光纤176的端面与LED140面对的方式能够唯一决定连接器170的连接位置(旋转方向的位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透明管174的侧壁部埋设有侧面漏光型光纤176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透明管174的外周部沿着轴向设置侧面漏光型光纤176。而且,如图7所示,也可以将侧面漏光型光纤176以呈螺旋状地卷绕的状态设置在透明管174的外周部。如此根据在透明管174的外侧外置有侧面漏光型光纤176的结构,可以取代透明管174而使用不透明管。
另外,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透明管174的内周部沿着轴向设置侧面漏光型光纤176。而且,虽然图示省略,但也可以将侧面漏光型光纤176以呈螺旋状地卷绕的状态设置在透明管174的内周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作为线状发光体的侧面漏光型光纤176,但也可以取代侧面漏光型光纤176,而使用EL纤维(报知机构)。这种情况下,在将气体供给管64的连接器170与自动送气连接器144连结时,将EL纤维与控制部130电连接。并且,按照从控制部130输出的控制信号,通过场致发光而使EL纤维自身发光。因此,在使用EL纤维的形态时,无需在气体供给装置66设置LED14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体供给管64可以由导光管构成。根据该形态,由于导光管自身发光,因此无需设置侧面漏光型光纤176或EL纤维等。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首先,将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向体腔内(例如胃或大肠等)插入,将气体供给装置66的电源开关138设为ON时,气体供给装置66成为运转状态。此时,控制部130检测电源开关138为ON的情况,按照图9所示的流程图来执行各处理。
首先,控制部130执行自动送气控制(步骤S10)。此时,控制部130将第一电磁阀120设为打开状态,并将第二电磁阀122设为关闭状态。由此,从二氧化碳罐110供给的二氧化碳由第一及第二调节器116、118逐级减压至适当压,经由第一电磁阀120及流量传感器124而向自动送气连接器144传送。此时,控制部130基于由第二压力传感器128检测到的体腔内的压力(体腔压),对第一电磁阀120进行开闭控制并同时调节二氧化碳的流量,由此以体腔内成为设定压的方式进行控制。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自动送气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在此,第一电磁阀120使用与从控制部130输出的控制信号(电流值)成比例而能够使开度(流路面积)可变的流量控制阀。
首先,控制部130从存储器取得最新的设定压(步骤S30),接着,取得由第二压力传感器128检测到的体腔内的压力(体腔压)(步骤S32)。
接着,控制部130根据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而使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变化(步骤S34~S46)。在此,通过将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和第一~第三压力差阈值P1~P3(其中,0<P1<P2<P3)的大小依次比较,而在V1~V4(其中,0<V1<V2<V3<V4)的范围内设定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
即,控制部130在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为第一压力差阈值P1(其中,P1>0)以下时(步骤S34为“是”时),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为V1(例如25%)(步骤S40)。需要说明的是,在体腔压超过设定压时,可以将第一电磁阀120设为关闭状态(开度0%),但考虑到被吸收到生物体内的二氧化碳时,优选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在不超过V1的范围内设定为打开状态。
另外,在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比第一压力差阈值P1大且为第二压力差阈值P2以下时(步骤S36为“是”时),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为V2(例如50%)(步骤S42)。
另外,在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比第二压力差阈值P2大且为第三压力差阈值P3以下时(步骤S38为“是”时),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为V3(例如75%)(步骤S44)。
另外,在设定压与体腔压的压力差比第三压力差阈值P3大时(步骤S38为“否”时),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为V4(例如100%)(步骤S46)。
根据图10所示的自动送气控制,在以体腔内的压力成为设定压的方式进行二氧化碳的送气时,以随着体腔压接近设定压而二氧化碳的送气量逐渐减少的方式进行控制。即,在体腔压与设定压的压力差大时(例如二氧化碳的送气刚开始之后等),送气量增多,在体腔压与设定压的压力差减小时,送气量减少。因此,在设定压的前后能抑制体腔压起作用的现象,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效地将体腔内的压力设为设定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0所示的自动送气控制中,通过使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变化而使二氧化碳的送气量变化,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第一电磁阀120的开度设为恒定而使第一电磁阀120的打开时间变化,也可以将它们组合。
返回图9,说明执行步骤S10的自动送气控制之后的处理。首先,控制部130取得由流量传感器124检测到的流量(检测流量)(步骤S12)。
接着,在步骤S12中判断取得的检测流量是否为第一流量阈值Q1以下(步骤S14)。在检测流量比第一流量阈值Q1大时(步骤S14为“否”时),判断为正常状态,因此返回步骤S10,继续执行自动送气控制。
另一方面,在检测流量为第一流量阈值Q1以下时(步骤S14为“是”时),判断在成为二氧化碳的供给路径的送气管路(在本例的情况下为气管104)发生堵塞而检测流量下降,因此控制部130执行恢复控制(步骤S16)。此时,控制部130将第一电磁阀120设为关闭状态,并将第二电磁阀122设为打开状态。由此,由第一调节器116减压后的二氧化碳经由旁通管路142而向自动送气连接器144传送。即,与执行自动送气控制的情况相比,将高压的二氧化碳向送气管路送出,因此混入到送气管路内的杂质等从气体喷射口62被强制排出,能够消除送气管路的堵塞状态。
接着,控制部130取得由流量传感器124检测到的流量(检测流量)(步骤S18)。并且,控制部130判断取得的检测流量是否比第二流量阈值Q2(其中,Q2>Q1)大(步骤S20)。在检测流量为第二流量阈值Q2以下时(步骤S20为“否”时),送气管路的堵塞未充分消除,可能再次成为堵塞状态,因此返回步骤S16,在检测流量比第二流量阈值Q2增大之前,继续执行恢复控制。
另一方面,在检测流量比第二流量阈值Q2大时(步骤S20为“是”时),判断为送气管路的堵塞未充分消除,因此返回步骤S10而进行自动送气控制下的送气。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由流量传感器124检测到的流量,判断送气管路是否发生堵塞,在送气管路发生堵塞时,执行用于使该堵塞恢复的恢复控制。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执行恢复控制的前后的检测流量的变化的情况的坐标图。如图11所示,在进行自动送气控制的情况下,当送气管路发生堵塞时,对应于该堵塞状态而检测流量逐渐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气管路完全闭塞之前(即,检测流量成为0之前),检测检测流量成为第一流量阈值Q1以下的时间,从自动送气控制切换成恢复控制。在恢复控制中,与自动送气控制相比,由于送出高压的二氧化碳,因此混入到送气管路的杂质从气体喷射口62被强制排出。
另外,在进行了一定时间的恢复控制下的送气之后,当在检测流量超过第一流量阈值Q1的时刻恢复成自动送气控制时,混入到送气管路的杂质未充分地排出,送气管路再次发生堵塞,由于检测流量的下降而可能反复进行恢复控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判断检测流量是否超过比第一流量阈值Q1大的第二流量阈值Q2,在超过了第二流量阈值Q2时,从恢复控制向自动送气控制转移。由此,防止反复执行恢复控制的情况,能够可靠地消除送气管路发生的堵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30对应于第一及第二电磁阀120、122的开闭状态而进行LED点亮控制。
图12是表示LED点亮控制的一例的流程图。而且,图13是表示第一及第二电磁阀120、122的开闭状态与LED140的点亮状态的对应关系的图。
如图12所示,控制部130按照规定的顺序来判断第一及第二电磁阀120、122的开闭状态(步骤S50、S52、S58)。
在第一及第二电磁阀120、122成为打开状态时,控制部130使LED140高速闪烁(步骤S54)。由此,气体供给管64短周期地反复进行发光状态和非发光状态,医生能够识别出装置异常。
在第一电磁阀120为打开状态且第二电磁阀122为关闭状态时,控制部130使LED140点亮(步骤S56)。由此,气体供给管64成为平时发光状态,医生能够识别处以自动送气控制将二氧化碳送气的情况。
在第一电磁阀120为关闭状态且第二电磁阀122为打开状态时,控制部130使LED140低速闪烁(步骤S60)。由此,气体供给管64长周期地反复进行发光状态和非发光状态,医生能够识别出以恢复控制将二氧化碳送气的情况。
在第一及第二电磁阀120、122为关闭状态时,控制部130将LED140设为熄灭状态(步骤S62)。由此,气体供给管64成为非发光状态,医生能够识别出二氧化碳的送气停止的情况。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对应于第一及第二电磁阀120、122的开闭状态而气体供给管64的发光状态发生变化,因此在进行内窥镜10的操作时,医生不用使视线弯曲就能够容易地把握二氧化碳的送气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4个LED140并不局限于同一色的LED,也可以将不同颜色的LED组合使用。例如可以将两个绿色LED与两个红色LED组合。
图14是表示使用了多色的LED时的LED点亮控制的一例的图。在图14所示的LED点亮控制中,在第一及第二电磁阀120、122均为打开状态时,将绿色LED和红色LED这双方设为闪烁状态。而且,在第一电磁阀120为打开状态且第二电磁阀为关闭状态时,将绿色LED设为点亮状态并将红色LED设为熄灭状态。而且,在第一电磁阀120为关闭状态且第二电磁阀为打开状态时,将绿色LED设为熄灭状态并将红色LED设为点亮状态。而且,在第一及第二电磁阀120、122均为关闭状态时,将绿色LED和红色LED这双方设为熄灭状态。由此,医生根据气体供给管64的发光色能够容易地把握向体腔内的二氧化碳的送气是否正常地进行。
另外,在LED点亮控制中,也可以根据由第二压力传感器128检测到的体腔内的压力(体腔压)而进行变化。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电磁阀120为打开状态且第二电磁阀122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将LED140设为点亮状态时,根据体腔压而使LED140的发光强度逐级变化。例如,在体腔压相对于设定压的比例为高水平(例如80%以上)时,将发光强度设为强,在为中水平(例如50%以上且小于80%)时,将发光强度设为中,在为低水平(例如小于50%)时,将发光强度设为弱。由此,医生根据气体供给管64的发光状态(明亮度)能够识别体腔压的状态。此外,虽然省略说明,但也可以对应于体腔压的状态而使不同颜色的LED的发光状态变化。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以体腔内的压力成为设定压的方式进行二氧化碳的送气时,在送气管路发生堵塞的情况下,高压的二氧化碳向送气管路供给,因此能够自动地消除送气管路的堵塞。由此,能够向体腔内稳定供给二氧化碳,能够确保体腔内的视野或区域。而且,不需要用于消除送气管路的堵塞的烦杂的作业,因此能够减轻作业者的负担。
另外,仅通过确认气体供给管64的发光状态就能够瞬间识别是否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供给装置66向体腔内自动送气。即,医生在进行内窥镜10的操作时,不用使视线弯曲就能够容易地把握二氧化碳的送气状态。由此,能够减轻医生的操作负担,便利性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省略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66B的结构的框图。图16中,对于与图4共通或类似的构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66B在旁通管路142设有送液罐160。旁通管路142包括:将第一调节器116的出口侧与第二电磁阀122之间连接的管路142a;将第二电磁阀122与送液罐160之间连接的管路142b;将送液罐160与第一电磁阀120的出口侧之间连接的管路142c。并且,管路142b与送液罐160的液面上连通,管路142c与送液罐160的液面下连通。关于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恢复控制中,当将第一电磁阀120设为关闭状态并将第二电磁阀122设为打开状态时,由第一调节器116减压后的二氧化碳(高压气体)经由管路142a、142b而供给到送液罐160的液面上。由此,送液罐160的内压升高而将水向管路142c送液。并且,向设于内窥镜10的送气管路(气管104)供给水。因此,即使杂质混入送气管路而发生堵塞,也能够通过送气管路的水压将杂质从气体喷射口62排出,能够可靠地消除送气管路的堵塞。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省略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66C的结构的框图。图17中,对于与图4共通或类似的构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7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66C将第一旁通管路142A与第二旁通管路142B并联连接,各旁通管路142A、142B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旁通管路142(参照图4)同样的连接位置。
在第一及第二旁通管路142A、142B分别配设有第二电磁阀122A、122B。而且,在第二旁通管路142B,在第二电磁阀122B的出口侧设有作为送水机构的送液罐160。关于对送液罐160的管路连接方式,由于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送气管路发生了堵塞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130在执行恢复控制时,通过对第二电磁阀122A、122B选择性地进行开闭控制,而能够向送气管路选择性地供给二氧化碳或水。此时,将第二电磁阀122B设为打开状态而将水向送气管路送出一定时间之后,将第二电磁阀122A设为打开状态而将二氧化碳向送气管路送出一定时间,由此能够可靠地将混入到送气管路内的杂质排出,并能够将残存于送气管路的水分排出。由此,在进行恢复控制之后进行自动送气控制时,不会受到残存于送气管路的水分的影响,能够将二氧化碳向体腔内稳定地送气。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省略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管路结构的结构图。图19是表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气体供给管的主要部分的概略剖视图。图18及图19中,对于与图3共通或类似的构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管64B的外周面装配有由橡胶等弹性体构成的气囊构件180(报知机构)。气囊构件180形成为两端部缩小的大致筒状,在使气体供给管64B插通而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上之后,将气囊构件180的两端部通过固定而装配在构成气体供给管64B的一部分的硬质部(硬质环)182上。气囊构件180膨胀收缩自如地构成,膨胀为大致球状或收缩而于粘贴气体供给管64B的外周面。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气囊构件180的厚度或材质,只要以气囊构件180的膨胀量成为适当的范围的方式适当选择即可。
在成为气囊构件180的装配位置的硬质部182的外周面形成有开口部184。开口部184与气体供给管64B的内周面连通。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在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供给装置66向体腔内自动送气期间,在成为送气管路的气体供给管64B的外周面上装配的气囊构件180对应于体腔内的压力而成为膨胀状态。由此,即使进行内窥镜10的操作,医生也不用使视线弯曲,而能够容易地把握以体腔内的压力成为所希望的状态的方式将二氧化碳自动送气的情况。
图20及图21是表示气体供给管64的其他的结构例的概略图。在图20所示的气体供给管64C的内部设有沿着气体的流动方向飘动的风幡状(或长旗状)的气流检测构件186(报知机构)。而且,在图21所示的气体供给管64D的内部设有对应于气体的流动而能够旋转的风车状(或螺旋桨状)的气流检测构件188(报知机构)。图20及图21所示的气体供给管64C、64D均由透明管(或半透明管)构成,从外部能够视觉辨认配置在其内部的气流检测构件186、188的状态。由此,即使进行内窥镜10的操作,医生也不用使视线弯曲,就能够容易地把握以体腔内的压力成为所希望的状态的方式将二氧化碳自动送气的情况。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省略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的管路结构的结构图。图23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气体供给装置66D的内部结构的框图。图22及图23中,对于与图3及图4共通或类似的构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22所示,在LG连接器18设有气体连接器190。气体供给管65的一端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气体连接器190连接,气体供给管65的另一端与气体供给装置66D连结。在LG连接器18的内部,气管106的一端与气体连接器190连接,气管106的另一端与空气管94连通。
另一方面,如图23所示,在气体供给装置66D设有将气体供给管65的另一端连结的手动送气连接器145。而且,在气体供给装置66D的内部,在第二调节器118与第一电磁阀120之间连接内部管路146的一端,内部管路146的另一端与手动送气连接器145连接。在内部管路146配设有基于从控制部13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进行开闭动作的第三电磁阀148。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控制部130通过将第三电磁阀148设为打开状态,而将由减压机构114减压后的二氧化碳经由手动送气连接器145及气体供给管65、气体连接器190、气管106、及空气管94而将二氧化碳向供气管88送气。因此,与从光源装置20的空气泵21将空气向供气管88送气的情况同样地,当医生对送气·送水按钮32进行操作时,从送气·送水喷嘴56喷射水或二氧化碳。
由此,医生根据状况对送气·送水按钮32进行操作,由此能够将二氧化碳向体腔内送气,能够将体腔内微调成所希望的压力。因此,能够将体腔内始终维持成适当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从气体供给装置66D的手动送气连接器145将二氧化碳送气时,优选使空气泵21的驱动停止而避免经由空气管94将空气向供气管88送气。空气泵21被使用作为在内窥镜10的操作中二氧化碳罐110的剩余量消失时的预备的气体供给源。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以下,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省略说明,以本实施方式的特征的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4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概略结构的整体结构图。图25是表示图24所示的内窥镜的内部结构的管路结构图。图24及图25中,对于与图1及图3共通或类似的构件,标注同一符号,省略其说明。
如图24及图25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具备供内窥镜10的插入部12插通并进行引导的插入辅助用具70。
插入辅助用具70形成为筒状,具有比插入部12的外径稍大的内径,且具备充分的挠性。在插入辅助用具70的基端设有硬质的把持部74,并将插入部12从该把持部74插入。
在把持部74的外周面设有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气体供给口76。管路77的一端与气体供给口76连接,管路77的另一端向插入辅助用具70的内周面开口,并与形成在插入辅助用具70的内部的插通路68连通。
气体供给管64的一端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气体供给口76连接,气体供给管64的另一端与气体供给装置66连结。由此,通过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供给装置66送气,而从气体供给口44经由管路77向插通路68供给,从插入辅助用具70的前端开口部68a导入二氧化碳,能够利用二氧化碳使体腔内膨胀。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插入辅助用具70的插通路68,在比管路77的开口位置靠基端侧设有阀构件作为防止二氧化碳的流出的气密机构。在阀构件形成有用于使插入部12插通的狭缝孔。狭缝孔的形状并未特别限定,形成为例如十字状。而且,从气密性确保的观点出发,优选沿着轴向在不同的位置设置多个阀构件。由此,从气体供给装置66向插入辅助用具70的插通路68供给的二氧化碳不会从基端侧流出,而能够从前端开口部68a将二氧化碳向体腔内供给。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在插入辅助用具70的内部形成的插通路68(具体而言,在插通路68的内壁面与插入部12之间形成的间隙)作为用于将从气体供给装置66供给的二氧化碳向体腔内自动送的送气管路发挥功能。因此,不需要将二氧化碳向内窥镜10自动送气的送气管路。因此,即使是不具备自动送气用的送气管路的内窥镜,也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自动送气。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以使用上部消化管内窥镜或下部消化管内窥镜等柔性镜的情况合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送气系统也可以适用于腹腔镜等硬性镜。
另外,以将二氧化碳向体腔内送气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向体腔内送气的气体并不局限于二氧化碳,也可以是例如氦气等其他的气体。
以上,对本发明的气系统进行了详细,但本发明并未限定为以上的例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各种的改良或变形。
Claims (6)
1.一种送气系统,将气体向被检体的体腔内送气,其具备:
压力检测部,其检测所述体腔内的压力;
自动送气部,其基于所述压力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以所述体腔内的压力成为规定压力的方式将气体送气;
送气管路堵塞消除部,其将压力高于所述规定压力的气体送气;
控制部,其分别控制基于所述自动送气部的气体的送气以及基于所述送气管路堵塞消除部的气体的送气;
气体供给管,其用于将从所述自动送气部送气的气体向所述体腔内供给;
报知部,其设于所述气体供给管,视觉性地通知基于所述自动送气部的气体的送气状态,该报知部根据从所述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号,与基于所述自动送气部的气体的送气状态以及基于所述送气管路堵塞消除部的气体的送气状态相应地改变报知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部输出表示基于所述自动送气部的气体的送气是否进行的控制信号,
所述报知部是根据从所述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号而能够发光的发光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所述送气系统具备光源,该光源根据从所述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号而能够发光,
所述发光体是供所述光源发出的光进行入光,边进行侧面漏光,边进行传递的侧面漏光型光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所述发光体是根据从所述控制部输出的控制信号而能够发光的EL纤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在所述气体供给管设有根据所述体腔内的压力而膨胀量发生变化的气囊构件作为所述报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气系统,其中,
在所述气体供给管的内部设有根据由所述自动送气部送气的气体的流动而动作形态发生变化的气流检测构件作为所述报知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96420 | 2012-09-06 | ||
JP2012196420A JP5650697B2 (ja) | 2012-09-06 | 2012-09-06 | 送気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54689A CN103654689A (zh) | 2014-03-26 |
CN103654689B true CN103654689B (zh) | 2016-12-07 |
Family
ID=49118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94936.2A Active CN103654689B (zh) | 2012-09-06 | 2013-09-03 | 送气系统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066839A1 (zh) |
EP (1) | EP2705867B1 (zh) |
JP (1) | JP5650697B2 (zh) |
CN (1) | CN10365468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4204997B4 (de) * | 2014-03-18 | 2016-08-18 | Olympus Winter & Ibe Gmbh | Pumpenvorrichtung |
CN104096276A (zh) * | 2014-07-28 | 2014-10-15 | 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二氧化碳送气装置 |
CN106175655A (zh) * | 2016-09-28 | 2016-12-07 | 北京大学第医院 | 用于膀胱镜的灌注设备及膀胱镜系统 |
CN110546485B (zh) * | 2017-04-17 | 2022-03-08 | 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 | 发光分光分析装置 |
CN108324382A (zh) * | 2018-01-12 | 2018-07-27 | 苏州贝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吻合器的吻合强度测试设备 |
JP2021164492A (ja) * | 2018-04-24 | 2021-10-14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気腹装置 |
CN110495849A (zh) * | 2018-05-18 | 2019-11-26 | 重庆金山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内窥镜的水气输送系统 |
WO2020188804A1 (ja) * | 2019-03-20 | 2020-09-24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送気装置 |
EP3782528B1 (en) * | 2019-08-23 | 2023-04-19 | Chang Gul Hong | Fluid supply device for endoscope |
WO2023181984A1 (ja) * | 2022-03-22 | 2023-09-2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管路の詰まり判定装置及び詰まり判定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74010A (en) * | 1970-07-15 | 1972-07-04 | Diversified Medical Corp |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inflation of cavities of the body |
CN1438903A (zh) * | 2000-04-20 | 2003-08-27 | 泰科保健集团有限合伙公司 | 可视的充气压力指示器和包括该指示器的外科用插管 |
US8216159B1 (en) * | 2007-10-08 | 2012-07-10 | Tools For Surgery, Llc | Anastomosis leak te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58572A (en) * | 1972-10-27 | 1975-01-07 | Kendall & Co | Insufflation device |
DE3739003A1 (de) * | 1987-11-17 | 1989-05-24 | Wolf Gmbh Richard | Insufflationsgeraet fuer endoskopische eingriffe |
US20050171465A1 (en) * | 2004-02-03 | 2005-08-04 | Smith Robert C. | Pneumoperitoneum needle |
JP4573555B2 (ja) * | 2004-03-30 | 2010-11-04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外科手術システム |
JP4668585B2 (ja) * | 2004-11-05 | 2011-04-13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送気装置 |
US20060129087A1 (en) * | 2004-03-31 | 2006-06-15 | Takefumi Uesugi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predetermined gas into body cavities of a patient |
JP4716689B2 (ja) * | 2004-08-04 | 2011-07-06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US7963989B2 (en) * | 2005-01-24 | 2011-06-21 | Technology Advancement Group, Inc. | Implantable prosthetic device for connection to a fluid flow pathway of a patient |
JP2007268147A (ja) * | 2006-03-31 | 2007-10-18 |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 医療装置 |
US7959559B2 (en) * | 2006-03-29 | 2011-06-14 |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 Endoscope insertion assisting device, endoscope apparatus, medical treatment device and endoscope insertion method |
JP2007296002A (ja) * | 2006-04-28 | 2007-11-15 | Fujinon Corp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JP2011206158A (ja) * | 2010-03-29 | 2011-10-20 | Fujifilm Corp | 内視鏡洗浄消毒装置 |
JP5693382B2 (ja) * | 2011-05-31 | 2015-04-01 | Hoya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US9308051B2 (en) * | 2011-11-15 | 2016-04-12 | Smiths Medical Asd, Inc. | Illuminated tubing set |
-
2012
- 2012-09-06 JP JP2012196420A patent/JP5650697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30 EP EP13182431.0A patent/EP2705867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9-03 CN CN201310394936.2A patent/CN103654689B/zh active Active
- 2013-09-05 US US14/018,675 patent/US2014006683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74010A (en) * | 1970-07-15 | 1972-07-04 | Diversified Medical Corp | Apparatus for automatic inflation of cavities of the body |
CN1438903A (zh) * | 2000-04-20 | 2003-08-27 | 泰科保健集团有限合伙公司 | 可视的充气压力指示器和包括该指示器的外科用插管 |
US8216159B1 (en) * | 2007-10-08 | 2012-07-10 | Tools For Surgery, Llc | Anastomosis leak te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05867A1 (en) | 2014-03-12 |
EP2705867B1 (en) | 2016-09-21 |
CN103654689A (zh) | 2014-03-26 |
JP5650697B2 (ja) | 2015-01-07 |
US20140066839A1 (en) | 2014-03-06 |
JP2014050532A (ja) | 2014-03-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654689B (zh) | 送气系统 | |
US7476213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lying gas into a body | |
CN105431093B (zh) | 气腹装置 | |
US7695428B2 (en) | Endoscope apparatus | |
JP3823321B2 (ja) | バルーン制御装置 | |
JP4716689B2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
US7569027B2 (en) | Apparatus for supplying gas at two different pressures | |
JP6077973B2 (ja) | 送気装置 | |
US20070049794A1 (en) | Visualization stylet for medical device applications having self-contained power source | |
JP2011212134A (ja) | 医療用送気システム | |
KR20070024710A (ko) | 내시경 검사 스위트 | |
CN101106937A (zh) | 具有改进的操控性的内窥镜 | |
CN101015440A (zh) | 球囊控制装置 | |
CN101505651A (zh) | 内窥镜装置 | |
KR101118860B1 (ko) | 내시경 검사 및 수술을 위한 기체 주입 장치 | |
US10046122B2 (en) | Insufflation system | |
JP2006149999A (ja) | 内視鏡装置用のバルーン制御装置 | |
CN101156765A (zh) | 便携式电子内窥镜 | |
JP5922533B2 (ja) | 送気システム | |
JP3874292B2 (ja) | 内視鏡装置 | |
JP2007089623A (ja) | 内視鏡用送水装置 | |
JP2011010925A (ja) | バルーン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
CN214856528U (zh) | 气管镜 | |
JPH04150827A (ja) | 電動湾曲内視鏡装置 | |
JP2006087519A (ja) | 内視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