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86775A -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86775A
CN104786775A CN201510212242.1A CN201510212242A CN104786775A CN 104786775 A CN104786775 A CN 104786775A CN 201510212242 A CN201510212242 A CN 201510212242A CN 104786775 A CN104786775 A CN 1047867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bilizer bar
stabilizer
bushing
kink
stabilizer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1224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道江
梁媛媛
李磊
戴声良
殷吕
杨浩
王海祥
赵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21224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86775A/zh
Publication of CN1047867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867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包括有稳定杆衬套、塑料底座,以及设置于所述稳定杆衬套外表面的刚性支架;稳定杆衬套设置有轴向通孔;塑料底座设置于稳定杆衬套的下方,塑料底座的上表面与稳定杆衬套的下侧接触且与稳定杆衬套下侧的形状相配合;刚性支架为两端带有弯折部的U型结构;稳定杆衬套与塑料底座设置于U型结构内;在弯折部上设置有安装孔。与传统的稳定杆固定方式相比,该稳定杆衬套组件固定方式能够在不降低稳定杆衬套刚度的前提下,自由的调节稳定杆与车体(或副车架)的距离,便于稳定杆灵活布置。

Description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悬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背景技术
稳定杆:又名“防倾杆”,中间安装在车体、副车架或悬架上,稳定杆端部连接在左右悬架或车体、副车架上。以减少侧倾的扭转刚性弹簧(扭杆),用于抑制左右车轮反向的垂直运动。
稳定杆衬套:用于将稳定杆弹性的连接在车体、副车架或悬架上的弹性体。
稳定杆的中间安装在车体、副车架或悬架上,稳定杆端部连接在左右悬架或车体、副车架上。以减少侧倾的扭转刚性弹簧(扭杆),用于抑制左右车轮反向的垂直运动。例如,当车辆转弯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车体出现向外侧倾斜,外悬架压缩及内悬架拉伸,左右车轮相对车体出现反向的垂直运动。稳定杆将受力产生扭转,从而通过扭转刚度提供抑制左右轮反向运动的阻力。同时已经产生的反向运动的左右轮通过稳定杆扭转积累的弹性势能迅速恢复至原始状态。
如上所述,稳定杆具有减少车身侧倾角,从而增加车辆运行的稳定性。稳定杆中间段通过稳定杆衬套组件弹性的安装在车体、副车架或悬架上,稳定杆衬套组件介于稳定杆与车体、副车架或悬架之间起到隔振的作用。
如图1至图3所示,现技术的稳定杆组件由具有基本为门形的金属杆组成的稳定杆10及其稳定杆中间段10a。稳定杆中间段10a通过稳定杆衬套组件12固定与车体、副车架或悬架上。传统的稳定杆衬套组件含稳定杆衬套14、刚性支架16。
稳定杆10工作过程中,会拉、压稳定杆衬套14,因为稳定杆衬套14为弹性元件,在受力作用下产生一定变形。在变形的过程中,稳定杆10与车体、副车架或悬架之间的距离会产生变化。稳定杆衬套14缺少良好的限位作用,稳定杆与车体、副车架或悬架之间距离变化的过程中容易干涉,引起异响,同时大幅降低部件的寿命。传统的方法通过增加稳定杆衬套14的高度来增加距离,避免干涉。而增加稳定杆衬套14的高度会大幅降低稳定杆衬套14的刚度,从而引起稳定杆10工作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变形,同时降低稳定杆刚度对整车侧倾刚度的贡献,影响稳定杆工作的效果及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对现技术的稳定杆组件提出改进技术方案,通过本技术方案,具有在不影响稳定杆衬套刚度的前提下可以自由的调整稳定杆与车体,或稳定杆与副车架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包括有稳定杆衬套、塑料底座,以及设置于所述稳定杆衬套外表面的刚性支架;
所述稳定杆衬套设置有轴向通孔;
所述塑料底座设置于所述稳定杆衬套的下方,所述塑料底座的上表面与所述稳定杆衬套的下侧接触且与所述稳定杆衬套下侧的形状相配合;
所述刚性支架为两端带有弯折部的U型结构;所述稳定杆衬套与所述塑料底座设置于所述U型结构内;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安装孔。
在所述稳定杆衬套的外表面中间径向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一防松肋;在所述稳定杆衬套的两边设置有左防松翻边和右防松翻边;
所述左防松翻边的下侧延伸出左突台结构;在所述左突台结构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左卡扣;
所述右防松翻边的下侧延伸出右突台结构;在所述右突台结构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右卡扣;
所述塑料底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凹槽和右凹槽;所述左凹槽与所述左卡扣卡接配合;所述右凹槽与所述右卡扣卡接配合;
所述塑料底座的两侧边设置有第二防松肋。
所述左突台结构与所述右突台结构大小及形状相同。
在所述U型结构的内侧边径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凹槽;在所述U型结构的两边设置有向外侧的左凸出结构与右凸出结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防松肋及第二防松肋配合;所述左凸出结构与所述左防松翻边配合;所述右凸出结构与所述右防松翻边配合。
在所述塑料底座的两端轴向各设置有两个减重槽。
所述弯折部包括有左弯折部和右弯折部;所述左弯折部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右弯折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
所述第一安装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为腰形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稳定杆弹性的安装在车体(或副车架)上的稳定杆衬套组件。此种稳定杆衬套组件方式适用于各类轿车。
与传统的稳定杆固定方式相比,该稳定杆衬套组件固定方式能够在不降低稳定杆衬套刚度的前提下,自由的调节稳定杆与车体(或副车架)的距离,便于稳定杆灵活布置。
该稳定杆衬套组件主要特点相对普通稳定杆衬套为增加塑料底座,其高度可以根据需求自由调节。塑料底座和稳定杆衬套具有防松肋,与刚性支架配合防止沿轴线窜动。稳定杆衬套具有下拉翻边并带有卡扣,与塑料底座配合,进一步限制稳定杆衬套组件各部件间相互运动。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稳定杆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2为传统稳定杆衬套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A-A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稳定杆衬套组件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塑料底座主视图;
图6为本发明塑料底座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稳定杆衬套主视图;
图8为图7的B-B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刚性支架主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刚性支架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刚性支架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稳定杆,10a稳定杆中间段,12稳定杆衬套组件,14稳定杆衬套,16刚性支架,1稳定杆,2稳定杆衬套,3刚性支架,4塑料底座,41第二防松肋,42右凹槽,43减重槽,21第一防松肋,22左防松翻边,23右防松翻边,24左卡扣,25右卡扣,26左突台结构,27右突台结构,28通孔,31左弯折部,32右弯折部,33凹槽,34左凸出结构,35右凸出结构,36第一安装孔,37第二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如图4至图11所示,本发明由具有基本为门形的金属杆组成的稳定杆1及其中间部分。稳定杆中间段通过稳定杆衬套组件整体固定与车体、副车架或悬架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包括有稳定杆衬套2、塑料底座3,以及设置于所述稳定杆衬套2外表面的刚性支架3;
在本申请的所有技术方案中,顶端、上端或上侧均是指远离车体或副车架的一端;而与车体或副车架相近的一端为下端或下侧。
在本实施例中,稳定杆衬套2为橡胶弹性体,所述稳定杆衬套2设置有轴向通孔28;稳定杆衬套2的顶端呈环形,在所述稳定杆衬套2的外表面中间径向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一防松肋21;在所述稳定杆衬套2的两边设置有左防松翻边22和右防松翻边23;
所述左防松翻边22的下侧延伸出左突台结构26;在所述左突台结构26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左卡扣24,在此处的内表面是指面向稳定杆衬套一侧的表面。
所述右防松翻边23的下侧延伸出右突台结构27;在所述右突台结构27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右卡扣25。在此处的内表面是指面向稳定杆衬套一侧的表面。
所述左突台结构26与所述右突台结构27大小及形状相同。
所述塑料底座4设置于所述稳定杆衬套2的下方,所述塑料底座4的上表面与所述稳定杆衬套2的下侧接触且与所述稳定杆衬套2下侧的形状相配合;所述塑料底座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凹槽和右凹槽42;所述左凹槽与所述左卡扣24卡接配合;所述右凹槽42与所述右卡扣25卡接配合;
所述塑料底座4的两侧边设置有第二防松肋41。
塑料底座4可以根据需求,自由调节高度,可以很好的调整稳定杆与车体(或副车架)的距离,有效的提高了稳定杆布置的灵活性。
在所述塑料底座2的两端轴向各设置有两个减重槽43。塑料底座增加孔、槽等用于减少材料及减重。
在本实施例中,塑料底座为了方便稳定杆衬套与稳定杆配合,塑料底座的上表面增加圆弧槽。圆弧半径根据稳定杆半径及稳定杆衬套厚度进行调整。塑料底座的高度根据稳定杆与车体(或副车架)距离的需求进行调整。
在本实施例中,刚性支架3为金属材质,所述刚性支架3为两端带有弯折部的U型结构;所述稳定杆衬套2与所述塑料底座4设置于所述U型结构内;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弯折部包括有左弯折部31和右弯折部32;所述左弯折部3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6;所述右弯折部3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37。
所述第一安装孔36为圆形孔;所述第二安装孔37为腰形孔。用于安装稳定杆及稳定杆衬套组件与车体(或副车架)上。
在所述U型结构的内侧边径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凹槽33;在所述U型结构的两边设置有向外侧的左凸出结构34与右凸出结构35;所述凹槽33与所述第一防松肋21及第二防松肋41配合;所述左凸出结构34与所述左防松翻边22配合;所述右凸出结构35与所述右防松翻边23配合。
与传统的稳定杆固定方式相比,该稳定杆衬套组件固定方式能够在不降低稳定杆衬套刚度的前提下,自由的调节稳定杆与车体(或副车架)的距离,便于稳定杆灵活布置。
该稳定杆衬套组件主要特点相对普通稳定杆衬套为增加塑料底座,其高度可以根据需求自由调节。塑料底座和稳定杆衬套具有防松肋,与刚性支架配合防止沿轴线窜动。稳定杆衬套具有下拉翻边并带有卡扣,与塑料底座配合,进一步限制稳定杆衬套组件各部件间相互运动。
尽管已经说明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启示下,能够进行改进、替换或者变形,这样的改进、替换或者变形均应当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稳定杆衬套、塑料底座,以及设置于所述稳定杆衬套外表面的刚性支架;
所述稳定杆衬套设置有轴向通孔;
所述塑料底座设置于所述稳定杆衬套的下方,所述塑料底座的上表面与所述稳定杆衬套的下侧接触且与所述稳定杆衬套下侧的形状相配合;
所述刚性支架为两端带有弯折部的U型结构;所述稳定杆衬套与所述塑料底座设置于所述U型结构内;在所述弯折部上设置有安装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衬套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稳定杆衬套的外表面中间径向设置有向外凸起的第一防松肋;在所述稳定杆衬套的两边设置有左防松翻边和右防松翻边;
所述左防松翻边的下侧延伸出左突台结构;在所述左突台结构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左卡扣;
所述右防松翻边的下侧延伸出右突台结构;在所述右突台结构的内表面上设置有右卡扣;
所述塑料底座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左凹槽和右凹槽;所述左凹槽与所述左卡扣卡接配合;所述右凹槽与所述右卡扣卡接配合;
所述塑料底座的两侧边设置有第二防松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杆衬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突台结构与所述右突台结构大小及形状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稳定杆衬套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U型结构的内侧边径向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凹槽;在所述U型结构的两边设置有向外侧的左凸出结构与右凸出结构;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防松肋及第二防松肋配合;所述左凸出结构与所述左防松翻边配合;所述右凸出结构与所述右防松翻边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稳定杆衬套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塑料底座的两端轴向各设置有两个减重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稳定杆衬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部包括有左弯折部和右弯折部;所述左弯折部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右弯折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稳定杆衬套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为圆形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为腰形孔。
CN201510212242.1A 2015-04-29 2015-04-29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Pending CN10478677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2242.1A CN104786775A (zh) 2015-04-29 2015-04-29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2242.1A CN104786775A (zh) 2015-04-29 2015-04-29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86775A true CN104786775A (zh) 2015-07-22

Family

ID=53552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2242.1A Pending CN104786775A (zh) 2015-04-29 2015-04-29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8677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5754A (zh) * 2018-02-26 2019-09-03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粘接用稳定器衬套以及带稳定器衬套的稳定器杆
CN112172442A (zh) * 2020-10-15 2021-01-0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杆固定结构组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0262A (ja) * 2002-12-19 2004-07-29 Tokai Rubber Ind Ltd スタビライザバーの弾性支持装置
CN103317994A (zh) * 2013-06-26 2013-09-25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稳定杆及其制造方法
CN203651389U (zh) * 2013-12-20 2014-06-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稳定杆支架组件
CN204222582U (zh) * 2014-11-14 2015-03-2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稳定杆固定装置及汽车
CN204547658U (zh) * 2015-04-29 2015-08-1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0262A (ja) * 2002-12-19 2004-07-29 Tokai Rubber Ind Ltd スタビライザバーの弾性支持装置
CN103317994A (zh) * 2013-06-26 2013-09-25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稳定杆及其制造方法
CN203651389U (zh) * 2013-12-20 2014-06-18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稳定杆支架组件
CN204222582U (zh) * 2014-11-14 2015-03-25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稳定杆固定装置及汽车
CN204547658U (zh) * 2015-04-29 2015-08-1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5754A (zh) * 2018-02-26 2019-09-03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粘接用稳定器衬套以及带稳定器衬套的稳定器杆
CN112172442A (zh) * 2020-10-15 2021-01-05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稳定杆固定结构组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10035843A (ko) 차량의 트위스트 빔 후방액슬을 위한 댐핑부싱
EP2952371B1 (en) Torsion beam, torsion beam assembly, torsion beam-type suspension device
CN204547658U (zh)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KR102166872B1 (ko) 차량용 토션빔 액슬장치
CN104786775A (zh) 一种稳定杆衬套组件
KR101479594B1 (ko) 현가장치의 인슐레이터
KR20120015196A (ko) 서스펜션용 부시
KR20120045273A (ko) 차량의 트레일링암부시
WO2014171412A1 (ja) スタビライザ用ブッシュ
CN104290556A (zh) 用于防止颠簸运动的稳定机动车辆的装置和方法
KR20150118668A (ko) 트레일링암 부시
JP2014118094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
US8272651B2 (en) Torsion beam type suspension
KR101328715B1 (ko) 차량용 서스펜션의 스태빌라이저 바 마운팅 장치
KR101321033B1 (ko) 스테빌라이저바가 장착되는 리어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KR20090082819A (ko) 댐퍼와 에어스프링을 구비하는 현가장치
KR102634403B1 (ko) 차량용 스태빌라이저 장치
KR20140013573A (ko) 스태빌라이저 바 장착용 부시
CN211543186U (zh) 横向稳定杆
CN104442271A (zh) 用于车辆的扭转梁式车桥和用于扭转梁式车桥的轴承装置
JP2019034666A (ja) サスペンションアー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CN214728046U (zh) 一种横向稳定杆用稳定杆衬套
KR101211422B1 (ko) 현가장치용 링크
KR101916050B1 (ko) 차량용 쇽 업소버 보강유닛
KR20090049479A (ko) 스태빌라이저 바의 부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Applicant after: Anhui Jianghuai Automobile Group Limited by Share Ltd

Address before: 230601 Anhui Province, Hefei City Industrial Park, the Peach Blossom Road No. 669

Applicant before: Anhui Jianghuai Automotive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2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