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76245A - 一种组合换向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组合换向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76245A
CN104776245A CN201510051965.8A CN201510051965A CN104776245A CN 104776245 A CN104776245 A CN 104776245A CN 201510051965 A CN201510051965 A CN 201510051965A CN 104776245 A CN104776245 A CN 1047762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com
crosspassage
hole
plung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5196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76245B (zh
Inventor
谭跃进
潘艺昌
李金禄
姜慧君
毛京兵
鲍军
王树胜
李小仨
于洋
邢志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Gene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Gene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Gene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Gene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5196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762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76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62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76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62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6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 F16K11/07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 F16K11/071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linearly sliding closure members with cylindrical slides comprising particular spool-valve seal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3/00Details of servomotor systems ; Valves for servomotor systems
    • F15B13/02Fluid distribution or supply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daptation to the control of servo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换向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上设有阀芯孔、联通通道,所述阀芯孔包括第一阀芯孔和第二阀芯孔;所述阀体上设有进气孔和再生孔,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一阀芯孔联通,所述再生孔与所述第二阀芯孔联通;所述阀芯包括第一柱塞部和第二柱塞部,所述第一柱塞部包括安装于第一阀芯孔内的第一柱塞套,和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一柱塞套内的第一柱塞杆,所述第二柱塞部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二阀芯孔内的第二柱塞套,和可滑动地安装于第二柱塞套内的第二柱塞杆。本发明通过第一柱塞杆和第二柱塞杆高低位的组合和切换实现不同通道的切换,代替吸附式干燥机中原有的四个阀门的功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换向时间短、反应快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组合换向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阀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控制流体方向的组合换向阀。
背景技术
吸附式干燥机的工作过程是利用变压吸附、再生,两塔循环,使压缩空气交替流经Ⅰ、Ⅱ两个充满吸附剂的干燥罐,即一个罐体在高压(工作压力)状态下吸附水蒸汽时,另一个罐体在低压下解析,然后按设定的时间程序切换。简单来说其工作过程是Ⅰ塔吸附Ⅱ塔再生、两塔均压、Ⅱ塔吸附Ⅰ塔再生,依次循环下去,各个过程的转换是通过A1、B1、A2、B2四个电动蝶阀切换来实现的。四个电动蝶阀A1、B1、A2、B2对称分布,连接管路多、结构复杂,易损耗、漏点多,可靠性差,且四个电动蝶阀需要四个驱动装置单独驱动,启动力大,气压损耗大,换向时间长,响应慢,能耗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组合换向阀,本组合换向阀实现了在减少驱动装置的情况下实现流道的平稳切换,具有简化操作系统结构,可靠性高、能耗小、动作反应时间快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换向阀,组合换向阀包括阀体和阀芯,所述阀体上设有阀芯孔、联通通道,
所述阀芯孔包括第一阀芯孔和第二阀芯孔,所述第一阀芯孔和所述第二阀芯孔并排设置于所述阀体上;所述第一阀芯孔和所述第二阀芯孔是空心圆柱体,内有容置所述阀芯的空间;
所述阀体上设有进气孔和再生孔,所述进气孔和所述再生孔分设于所述阀体的两侧端面上,所述进气孔与所述第一阀芯孔联通,所述再生孔与所述第二阀芯孔联通;
所述联通通道包括依次排列的、轴线彼此平行且共面的第一纵向通道、第二纵向通道和第三纵向通道,所述联通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阀芯孔和所述第二阀芯孔之间的阀体内部,所述阀体上还设有M出气孔和N出气孔,所述M出气孔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联通,所述N出气孔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联通;
所述第一阀芯孔上自上而下设有A横向通道、B横向通道、C横向通道和D横向通道,所述A横向通道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联通,所述B横向通道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联通,所述C横向通道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联通,所述D横向通道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联通;
所述第二阀芯孔上设有E横向通道、F横向通道和G横向通道,所述E横向通道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联通,所述F横向通道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联通,所述G横向通道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联通;
所述阀芯包括第一柱塞部和第二柱塞部,所述第一柱塞部安装于所述第一阀芯孔内,所述第二柱塞部安装于所述第二阀芯孔内;
所述第一柱塞部包括第一柱塞杆和第一柱塞套,所述第一柱塞套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阀芯孔内,所述第一柱塞套上设有分别用于联通所述A横向通道、B横向通道、C横向通道、D横向通道和进气孔的通道;所述第一柱塞杆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柱塞套内,所述第一柱塞杆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柱塞套的内部形成联通腔,当所述第一柱塞杆处于高位时,所述B横向通道和进气孔联通,所述C横向通道和所述D横向通道联通,当所述第一柱塞杆处于低位时,所述A横向通道和B横向通道联通,所述进气孔和所述C横向通道联通;
所述第二柱塞部包括第二柱塞套和第二柱塞杆,所述第二柱塞套固定于所述第二阀芯孔内,所述第二柱塞套上设有分别用于联通所述E横向通道、F横向通道、G横向通道和再生孔的通道,所述第二柱塞杆可滑动地安装与所述第二柱塞套内,所述第二柱塞杆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柱塞套的内壁之间形成联通腔,当所述柱塞杆处于高位时,所述联通腔联通所述G横向通道和再生孔;当所述柱塞杆处于低位时,所述联通腔联通所述E横向通道和F横向通道。
优选的,所述第一柱塞套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的内壁在所述A横向通道、B横向通道、C横向通道、D横向通道和进气孔所在的相对位置处分别设有联通所述所述A横向通道、B横向通道、C横向通道和D横向通道的A环腔、B环腔、C环腔、D环腔和H环腔,各环腔之间的所述第一阀芯孔和所述第一柱塞套之间设有密封部,A环腔的远离其他环腔的另一侧即A环腔的上侧和D环腔远离其他环腔的另一侧即D环腔的下侧均设有密封部;
所述第一柱塞杆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柱塞套内,所述第一柱塞杆的一端设有第一端盖,所述第一柱塞杆的另一端轴心处设有向第一端盖方向延伸的第一柱塞通道,所述第一柱塞杆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柱塞套的内壁形成四段联通腔,从所述第一端盖端依次分别为第一联通腔、第二联通腔、第三联通腔和第四联通腔,相邻联通腔之间设有内密封部,所述第四联通腔的端部即所述柱塞杆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的另一端设有内密封部,所述第一联通腔与所述第一柱塞通道联通;
当所述柱塞杆处于高位时,所述第二联通腔联通所述A横向通道,第三联通腔所述B横向通道与所述进气孔联通,第四联通腔所述C横向通道与所述D横向通道联通;当所述柱塞杆处于低位时,所述第二联通腔联通所述A横向通道和所述B横向通道,所述第三联通腔联通所述进气孔和所述C横向通道,第四联通腔联通所述D横向通道;
所述第二柱塞套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的内壁在所述E横向通道、F横向通道、G横向通道和再生孔所在的相对位置处分别设有联通所述E横向通道、F横向通道、G横向通道和再生孔的E环腔、F环腔、G环腔和I环腔,各环腔之间的所述第二阀芯孔和所述第二柱塞套之间设有密封部,位于端部的G环腔的远离其他环腔的另一侧即G环腔的下侧和E环腔的远离其他环腔的另一侧即E环腔的上侧均设有密封部;
所述第二柱塞杆可滑动地安装与所述第二柱塞套内,所述第二柱塞杆的一端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端盖,所述柱塞杆的另一端在轴心处开设有向第二端盖方延伸的第二柱塞通道,所述第二柱塞杆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柱塞套的内壁形成三段联通腔,从所述第二端盖端依次为上段联通腔、中段联通腔和下段联通腔,所述上段联通腔与所述第二柱塞通道联通,所述中段联通腔与所述下段联通腔之间设有内密封部,所述内密封部的两侧的柱塞杆上均设有密封台阶,位于中段联通腔的密封台阶为中段密封台,位于下段联通腔的密封台阶为下段密封台,所述中段密封台和下段密封台与所述第二柱塞套的内壁之间分别形成中段密封和下段密封,与下段密封台相对的一端即所述第二柱塞杆远离所述第二端盖的一端设有内密封部;
所述第二柱塞杆处于高位位置时,中段密封处于密封状态,下段密封处于错位状态,所述下段联通腔联通G横向通道与所述再生联通;所述第二柱塞杆处于低位位置时,中段密封处于错位状态,下段密封处于密封状态,所述中段联通腔联通所述E横向通道和F横向通道。
优选的,所述A横向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芯孔孔壁的相对位置处上的A1段和A3段,其中A3段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联通;
所述B横向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芯孔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B1段和B3段,其中B3段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联通;
所述C横向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芯孔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C1段和C3段,其中C3段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联通;
所述D横向通道包括设置在所示第一阀芯孔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D1段和D3段,其中D3段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联通;
所述E横向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芯孔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E1段和E3段,其中E3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联通;
所述F横向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芯孔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F1段和F3段,其中F3段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联通;
所述G横向通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芯孔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G1段和G3段,其中G3段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联通。
优选的,所述A1段、B1段、C1段和D1段均设置在所述进气孔所在的第一阀芯孔的半侧孔壁上,所述A1段、D1段、进气孔、第一阀芯孔和第二阀芯孔的轴线彼此平行且共面,所述A1段和D1段分别位于所述进气孔的上下两侧,所述B1段和C1段分别位于所述A1段、D1段和进气孔所在直线的两侧,所述B1段位于所述A1段和所述进气孔之间,所述B1段靠近所述N出气孔所在的一侧面,所述C1段位于所述进气孔和所述D1段之间的孔壁上,C1段靠近所述M出气孔所在的一侧面;
所述E1段、F1段和G1段均设置在所述再生孔所在的第二阀芯孔的半侧孔壁上,所述再生孔和所述G1段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一阀芯孔和所述第二阀芯孔的轴都平行,所述G1孔位于所述再生孔的下方,所述E1段和F1段分别设置在再生孔和所述G3段所在直线的两侧,且所述F1位于所述再生孔的上方,所述F1段靠近所述N出气孔所在的一侧面,所述E1孔位于所述F1孔的上方,所述E1段靠近所述M出气孔所在的一侧面;
所述D1段与所述G1段沿第一纵向通道、第二纵向通道和第三纵向通道三者轴线所在的平面对称分布,所述进气孔与所述再生孔沿第一纵向通道、第二纵向通道和第三纵向通道三者轴线所在的平面对称分布,所述B1段与所述F1段沿第一纵向通道、第二纵向通道和第三纵向通道三者轴线所在的平面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柱塞套由第一上段柱塞套、第一中段柱塞套和第一下端柱塞套依次对接组成,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远离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的一端设有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远离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的一端设有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所述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和所述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将所述第一柱塞套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阀芯孔内;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环形密封圈的密封槽,两密封槽之间的柱塞套上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的内壁间形成所述A环腔,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A2通孔;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与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和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相对接的对接面上设有凸起,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与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的对接处的柱塞套外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的内壁形成所述B环腔,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与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的对接处形成B2环缝,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与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的对接处的柱塞套外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的内壁形成所述C环腔,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与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的对接处C3环缝,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环形密封圈的密封槽,两密封槽之间的柱塞套上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的内壁间形成所述H环腔,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的H2通孔;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环形密封圈的密封槽,两个密封槽之间的柱塞套上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的内壁间形成所述D环腔,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D2通孔;
当所述第一柱塞杆处于高位时,所述第二联通腔联通所述A2通孔,即所述第二联通腔联通所述A横向通道,所述第三联通腔联通所述B2环缝和所述H2通孔,即所述B横向通道与所述进气孔联通,所述第四联通腔联通所述C2环缝和所述D2通孔,即所述C横向通道与所述D横向通道联通;当所述第一柱塞杆处于低位时,所述第二联通腔联通所述A2通孔和B2环缝,即所述A横向通道和所述B横向通道联通,所述第三联通腔联通所述H2通孔和所述C2环缝,即所述进气孔和所述C横向通道联通;
所述第二柱塞套由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第二中段柱塞套和第二下段柱塞套依次对接而成,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远离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的一端设有第二上段螺纹连接部,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远离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的一端设有第二下段螺纹连接部,所述第二上段螺纹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下段螺纹连接部将所述第二柱塞套固定于所述第二阀芯孔内;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与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对接的一端的内壁周向设有上段内密封圈,所述上段内密封圈与所述中段密封台形成所述中段密封,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外壁设有两个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两个所述密封槽之间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的内壁形成所述E环腔,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E2通孔;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与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对接处的柱塞套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的内壁间形成所述F环腔,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与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对接的端面上设有F2竖缝,所述第二段柱塞套靠近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的一侧外壁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与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对接的一端即下段的柱塞套与所述第二阀芯孔的内壁间形成所述I环腔,所述I环腔所在的柱塞套上设有I2通孔;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与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对接的一端的内壁设有下段内密封圈,所述下段内密封圈与所述下段密封台形成所述下段密封,位于所述下段螺纹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下段之间的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的外壁设有两个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两个密封槽之间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的内壁间形成所述G环腔,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G2通孔;
所述第二柱塞杆处于高位位置时,所述上段内密封圈与所述中段密封台形成所述中段密封,所述下段内密封圈与所述下段密封台分离,所述G2通孔和I2通孔通过所述下段联通腔联通,即G横向通道与所述再生联通;所述第二柱塞杆处于低位位置时,所述上段内密封圈与所述中段密封台分离,所述下段内密封圈与所述下段密封台形成下段密封,所述中段联通腔联通所述E2通孔和F2竖缝,即E横向通道和F横向通道的联通。
优选的,该组合换向阀还包括上盖、下盖和连接部,所述上盖封盖靠近所述第一柱塞端盖和第二柱塞端盖一侧的阀体端部,所述上盖与所述阀体通过连接部连接;所述下盖封盖在所述阀体的另一端,所述下盖与所述阀体通过连接部连接。
优选的,靠近所述上盖的一侧第一阀芯孔和第二阀芯孔上分别设有第一平滑腔和第二平滑腔,与所述第一平滑腔相连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配合的螺纹,与所述第二平滑腔相连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上段螺纹连接部配合的螺纹;靠近所述下盖的第一阀芯孔和第二阀芯孔的端口处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下段螺纹连接部和第二下段螺纹连接部配合的螺纹。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通过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高低位的组合和切换实现不同通道的切换,不仅代替原有的四个阀门的功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换向时间短、反应快的优点,操作简单、动作准确、自动化程度高、工作稳定可靠。
2)本发明在柱塞套的外壁与阀芯孔的内壁之间设置有联通各横向通道的环腔,各环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柱塞套的内部与柱塞杆的外壁设有联通腔,个联通腔之间设置密封圈,在保持通道畅通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了密封性,结构简单易于加工,组成部件少,结构紧凑度高。
3)本发明中横向通道与纵向通道的排列布局,在满足流通关系的同时,使得阀体具有较小的体积,较大流量,流量损失小。
4)本发明中的柱塞套采用三段式分体结构,分体式结构的柱塞套不仅满足设计需要,在保证联通关系的同时,各分段柱塞套结构得到充分利用,而且分体式柱塞套与柱塞杆及阀体之间装配简单,维修更换极为方便,使得组合换向阀的整体使用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组合换向阀中阀体的右视图。
图2为本发明组合换向阀中阀体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组合换向阀中阀体的左视图。
图4为本发明组合换向阀中阀体F-F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组合换向阀中阀体的A-A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组合换向阀中阀体的B-B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组合换向阀中阀体的C-C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组合换向阀中阀体的D-D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干燥系统的工作流程1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干燥系统的工作流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干燥系统的工作流程3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干燥系统的工作流程4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干燥系统的工作流程5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干燥系统的工作流程6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第二柱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第一柱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的第二柱塞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第一柱塞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阀体的立体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含有组合换向阀的干燥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图中标注符号的含义如下:
1—组合换向阀 2—消音器 3—控制器 4—进气装置 5—出气装置
6—上管系 7—Ⅰ塔 8—Ⅱ塔
10—阀体 11—第一阀芯孔 12—第二阀芯孔 13—进气孔
131—H环腔 132—H3段 14—再生孔 141—I环腔 142—I3段
15—M出气孔 16—N出气孔 15—M出气孔 16—N再生孔
17—上盖 18—下盖
20—联通通道 21—第一纵向通道 22—第二纵向通道
23—第三纵向通道
31—A横向通道 311—A1段 312—A环腔 313—A3段 314—A2通孔
32—B横向通道 321—B1段 322—B环腔 323—B3段 324—B2环缝
33—C横向通道 331—C1段 332—C环腔 333—C3段 334—C2环缝
34—D横向通道 341—D1段 342—D环腔 343—D3段 344—D2通孔
35—E横向通道 351—E1段 352—E环腔 353—E3段 354—E2通孔
36—F横向通道 361—F1段 362—F环腔 363—F3段 364—F2竖缝
37—G横向通道 371—G1段 372—G环腔 373—G3段 374—G2通孔
41—第一柱塞套 411—第一上段柱塞套 412—第一中段柱塞套
413—第一下段柱塞套 414—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
415—第一下段螺纹连接部
42—第二柱塞套 421—第二上段柱塞套 422—第二中段柱塞部
423—第二下段柱塞部 424—第二上段螺纹连接部
425—第二下段螺纹连接部 426—密封部 427—上段内密封圈
428—下段内密封圈
51—第一柱塞杆 511—第一端盖 512—第一柱塞通道
513—第一柱塞孔 514—第一联通腔 515—第二联通腔
516—第三联通腔 517—第四联通腔 518—内密封部
52—第二柱塞杆 521—第二端盖 522—第二柱塞通道
523—第二柱塞孔 524—中段密封台阶 525—下段密封台阶
526—上段联通腔 527—中段联通腔 528—下段联通腔
60—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为方便理解组合换向阀的工作过程,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与组合换向阀所工作的系统相结合对组合换向阀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20所示,该含有组合换向阀的干燥系统包括进气装置4、出气装置5、两个并联的干燥塔Ⅰ干燥塔7和Ⅱ干燥塔8、消音器2、上管系6、组合换向阀1,以及控制器3,所述进气装置4与所述组合换向阀1的进气孔13相联通,所述消音器73与所述组合换向阀1的再生孔14相联通,所述组合换向阀1的M出气孔15和N出气孔16分别连接Ⅰ干燥塔7和Ⅱ干燥塔8的进气端,所述两个干燥塔的出气端之间连接上管系6,所述上管系6连接出气装置5,所述控制装置器3分别连接所述进气装置4、组合换向阀1、上管系6和出气装置5,用于控制所述进气装置4、组合换向阀1、上管系6和出气装置5实现所述Ⅰ干燥塔7和Ⅱ干燥塔8交替工作;
如图19所示,所述组合换向阀1,包括阀体10和阀芯,阀体10上设有阀芯孔、联通通道20、连接部60;
如图2所示,所述阀芯孔包括第一阀芯孔11和第二阀芯孔12,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所述第二阀芯孔12并排设置于所述阀体10上,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第二阀芯孔12是空心圆柱体,内有容置所述阀芯的空间,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轴向为纵向,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第二阀芯孔12的联通方向为横向;
如图1~3所示,所述阀体10上设有进气孔13和再生孔14,所述进气孔13和所述再生孔14相对的分设于所述阀体10的相对的两侧端面,所述进气孔13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相联通,所述再生孔14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相联通,所述阀体10上与所述进气孔13和再生孔14所在的端面相邻且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第二阀芯孔12的轴所在平面平行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M出气孔15和N出气孔16,所述进气孔13、再生孔14、M出气孔15和N出气孔16位于同一截面上;
如图4~8所示,所述联通通道20分别为第一纵向通道21、第二纵向通道22和第三纵向通道23,所述联通通道20为空心圆柱体,所述联通通道20并排设置于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第二阀芯孔12之间的阀体10内部,所述联通通道20的排列方向与所述阀芯孔的排列方向呈十字分布,所述M出气孔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所述N出气孔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
如图2、5~8所示,所述第一阀芯孔11上设有A横向通道31、B横向通道32、C横向通道33和D横向通道34,所述A横向通道31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所述B横向通道32与所述所述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所述C横向通道33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所述D横向通道34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
如图2、5~8所示,所述第二阀芯孔12上设有E横向通道35、F横向通道36和G横向通道37,所述E横向通道35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所述F横向通道36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所述G横向通道37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
如图5所示,所述A横向通道31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芯孔11孔壁的相对位置处上的A1段311和A3段313,其中A3段313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
如图6所示,所述B横向通道32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芯孔11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B1段321和B3段323,其中B3段323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
如图7所示,所述C横向通道33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芯孔11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C1段331和C3段333,其中C3段333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
如图8所示,所述D横向通道34包括设置在所示第一阀芯孔11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D1段341和D3段343,其中D3段343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
如图5所示,所述E横向通道35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芯孔12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E1段351和E3段353,其中E3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
如图6所示,所述F横向通道36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芯孔12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F1段361和F3段363,其中F3段363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
如图8所示,所述G横向通道37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芯孔12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G1段371和G3段373,其中G3段373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
如图1、5~8所示,所述A1段311、B1段321、C1段331和D1段341均设置在所述进气孔13所在的第一阀芯孔11的半侧孔壁上,所述A1段311、D1段341和进气孔13的轴线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轴线和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轴线都平行且共面,所述A1段311和D1段341分别位于所述进气孔13的上下两侧,所述B1段321和C1段331分别位于所述A1段311、D1段341和进气孔13所在直线的两侧,所述B1段321位于所述A1段311和所述进气孔13之间,所述B1段321靠近所述N出气孔所在的一侧面,所述C1段331位于所述进气孔13和所述D1段341之间的孔壁上,C1段331靠近所述M出气孔所在的一侧面;
如图3、5~8所示,所述E1段351、F1段361和G1段371均设置在所述再生孔14所在的第二阀芯孔12的半侧孔壁上,所述再生孔14和所述G1段371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轴都平行,所述G1孔位于所述再生孔14的下方,所述E1段351和F1段361分别设置在再生孔14和所述G3段373所在直线的两侧,且所述F1位于所述再生孔14的上方,所述F1段361靠近所述N出气孔16所在的一侧面,所述E1孔位于所述F1孔的上方,所述E1段351靠近所述M出气孔15所在的一侧面;
如图8所示,所述D1段341与所述G1段371沿第一纵向通道21、第二纵向通道22和第三纵向通道23三者轴线所在的平面对称分布;如图1~3所示,所述进气孔13与所述再生孔14沿第一纵向通道21、第二纵向通道22和第三纵向通道23三者轴线所在的平面对称分布;如图6所示,所述B1段321与所述F1段361沿第一纵向通道21、第二纵向通道22和第三纵向通道23三者轴线所在的平面对称分布。
如图18、9~14所示,所述第一柱塞套41由第一上段柱塞套411、第一中段柱塞套412和第一下段柱塞套413依次对接组成,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411远离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的一端设有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414,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413远离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的一端设有第一下段螺纹连接部415,所述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414和所述第一下段螺纹连接部415将所述第一柱塞套41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阀芯孔11内;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411上设有两个密封部426,所述密封部426包括用于安装环形密封圈的密封槽,两密封槽之间的柱塞套上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间形成A环腔312,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A2通孔314,所述A2通孔314有四个且沿圆周均匀分布于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与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411和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413相对接的对接面上均设有凸起,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与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411的对接处的柱塞套外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形成B环腔322,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与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411的对接处形成B2环缝324,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与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413的对接处的柱塞套外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形成C环腔332,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与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413的对接处C3环缝,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上设有两个密封部426,所述密封部426包括用于安装环形密封圈的密封槽,两密封槽之间的柱塞套上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间形成H环腔131131,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的H2通孔132,所述H2通孔132有四个且沿圆周均匀分布于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413上设有两个密封部426,所述密封部426包括用于安装环形密封圈的密封槽,两个密封槽之间的柱塞套上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间形成D环腔342,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D2通孔344,所述D2通孔344有四个且沿圆周均匀分布于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
如图16、9~14所示,所述第一柱塞杆51可滑动的安装于所述第一柱塞套41内,所述第一柱塞杆51靠近所述上段柱塞套的一端设有第一端盖511,所述第一柱塞杆51的另一端的轴心处开设有向所述第一端盖511一侧延伸的第一柱塞通道512,所述第一柱塞杆51上设有四个内密封部518,所述内密封部518包括用于安装密封圈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两侧壁形成凸台,从所述第一端盖端依次形成第一内密封部、第二内密封部、第三内密封部、第四内密封部,所述第四内密封部位于所述第一柱塞杆51远离所述第一端盖511的一端,所述第一端盖511与所述第一内密封部件的柱塞杆外壁与所述第一柱塞套41内壁间形成第一联通腔514,相邻内密封部518间依次形成第二联通腔515、第三联通腔516和第四联通腔517,所述第一柱塞通道512延伸至第一联通腔514,在第一联通腔514的端面上设有第一柱塞孔513联通所述第一联通腔514和所述第一柱塞通道512;
如图11~13所示,当所述第一柱塞杆51处于高位时,所述第二联通腔515联通所述A2通孔314,即所述第二联通腔515联通所述A横向通道31,所述第三联通腔516联通所述B2环缝324和所述H2通孔132,即所述B横向通道32与所述进气孔13联通,所述第四联通腔517联通所述C2环缝334和所述D2通孔344,即所述C横向通道33与所述D横向通道34联通;如图9、10、14所示,当所述第一柱塞杆51处于低位时,所述第二联通腔515联通所述A2通孔314和B2环缝324,即所述A横向通道31和所述B横向通道32联通,所述第三联通腔516联通所述H2通孔132和所述C2环缝334,即所述进气孔13和所述C横向通道33联通;
如图17、9~14所示,所述第二柱塞套42由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第二中段柱塞套422和第二下段柱塞套423依次对接而成,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远离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的一端设有第二上段螺纹连接部424,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423远离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的一端设有第二下段螺纹连接部425,所述第二上段螺纹连接部424和所述第二下段螺纹连接部425将所述第二柱塞套42固定于所述第二阀芯孔12内;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与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对接的一端的内壁周向设有上段内密封圈427,所述上段内密封圈427与所述中段密封台524形成所述中段密封,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外壁设有两个密封部426,所述密封部426包括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两个所述密封槽之间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内壁形成E环腔352,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E2通孔354,所述E2通孔354有四个且沿圆周均匀分布于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与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对接处的柱塞套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内壁间形成F环腔362,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与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对接的端面上设有F2竖缝364,所述F2竖缝364有四个且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的端面上,所述第二段柱塞套靠近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的一侧外壁设有密封部426,所述密封部426包括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与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423对接的一端即下段的柱塞套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内壁间形成I环腔141,所述I环腔141所在的柱塞套上设有I2通孔142,所述I2通孔142与所述再生孔14I对应联通;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423与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对接的一端的内壁设有下段内密封圈428,所述下段内密封圈428与设置在第二柱塞杆52上的下段密封台525形成下段密封,位于所述下段螺纹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下段之间的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423的外壁设有两个密封部426,所述密封部426包括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两个密封槽之间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内壁间形成G环腔372,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G2通孔374,所述G2通孔374有四个且沿圆周均匀分布于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
如图15、9~14所示,所述第二柱塞杆52可滑动地安装与所述第二柱塞套42内,所述第二柱塞杆52的一端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端盖521,所述柱塞杆的另一端在轴心处开设有向第二端盖521方延伸的第二柱塞通道522,所述第二柱塞杆52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柱塞套42的内壁形成三段联通腔,从所述第二端盖521端依次为上段联通腔526、中段联通腔527和下段联通腔528,所述上段联通腔526所在的柱塞杆上设有第二柱塞孔523与所述第二柱塞通道522联通,所述中段联通腔527与所述下段联通腔528之间设有内密封部518,所述内密封部518包括用于安装环形密封圈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两侧的槽壁形成凸起,所述环形槽两侧凸起的柱塞杆上均设有密封台阶,位于中段联通腔527的密封台阶为中段密封台524,位于下段联通腔528的密封台阶为下段密封台525,所述中段密封台524和下段密封台525与所述第二柱塞套42的内壁之间分别形成中段密封和下段密封,与下段密封台525相对的一端即所述第二柱塞杆52远离所述第二端盖521的一端设有内密封部518;
如图9、12所示,所述第二柱塞杆52处于高位位置时,所述上段内密封圈427与所述中段密封台524形成所述中段密封,所述下段内密封圈428与所述下段密封台525分离,所述G2通孔374和I2通孔142通过所述下段联通腔528联通,即G横向通道37与所述再生联通;如图10、11、13、14所示,所述第二柱塞杆52处于低位位置时,所述上段内密封圈427与所述中段密封台524分离,所述下段内密封圈428与所述下段密封台525形成下段密封,所述中段联通腔527联通所述E2通孔354和F2通孔,即E横向通道35和F横向通道36的联通。
如图9、19所示,该组合换向阀还包括上盖17、下盖18和连接部60,所述上盖17封盖靠近所述第一柱塞端盖511和第二柱塞端盖521一侧的阀体10端部,所述下盖18封盖在所述阀体10的另一端;所述连接部60为设置一阀体10两侧端部的螺纹连接孔,所述上盖17和下盖18上也设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孔想匹配的连接孔,通过螺栓将所述上盖17和下盖18分别与所述阀体10的两端面封盖连接。
为了便于加工安装将第一阀芯孔11的直径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直径设计成相同,靠近所述上盖17的一侧第一阀芯孔11和第二阀芯孔12上分别设有第一平滑腔和第二平滑腔,所述第一端盖511与所述第一平滑腔相贴合面之间设有一圈密封段,所述第一端盖511可滑动地与所述平滑圆柱壁腔内,所述第二端盖521与所述第二平滑腔相贴合的面设有一圈密封圈,所述第二端盖521可滑动地位于所述平滑圆柱壁腔内;与所述第一平滑腔相连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414配合的螺纹,与所述第二平滑腔相连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上段螺纹连接部424配合的螺纹;靠近所述下盖18的第一阀芯孔和第二阀芯孔的端口处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下段螺纹连接部415和第二下段螺纹连接部425配合的螺纹。
参见附图9到14所示,本发明的含有组合换向阀的干燥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所示:
流程1:Ⅰ塔7吸附,Ⅱ塔6再生
如图9所示,第一柱塞杆51处于低位同时第二柱塞杆52处于高位,第三联通腔516联通进气孔13与C横向通道33,此时高压气体从进气孔13进入,经第三联通腔516流入C横向通道33,C横向通道33与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流入C横向通道33的气体进入第一纵向通道21,第一纵向通道21与出气孔联通,流入第一纵向通道21的气体从M出气孔15流出,流入到Ⅰ塔7;
同时,再生气体经Ⅱ塔8从N出气孔16流入阀体10,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N出气孔和B横向通道32,气体经第三纵向通道23,进入B横向通道32,第二联通腔515联通B横向通道32与A横向通道31,进入B横向通道32的气体经第二联通腔515流入A横向通道31,A横向通道31与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进入A横向通道31的气体流入第二纵向通道22,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G横向通道37,进入第二纵向通道22的气体流入G横向通道37,下段联通腔528联通G横向通道37与再生孔14I,进入G横向通道37的气体经下段联通腔528流入再生孔14,气体从再生孔14I流出,实现放空;
流程2:Ⅰ塔7有压,Ⅱ塔8升压,再生孔14停止排气(再生孔14无气)
如图10所示,控制器3控制第二柱塞杆52移动到低位,第三联通腔516联通进气孔13与C横向通道33,此时高压气体从进气孔13进入,经第三联通腔516流入C横向通道33,C横向通道33与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流入C横向通道33的气体进入第一纵向通道21,第一纵向通道21分别与出气孔和E横向通道35联通,一部分气体流入第一纵向通道21的气体从M出气孔流出,流入到Ⅰ塔,另一部分气体流入E横向通道35,E横向通道35和F横向通道36通过中段联通腔527联通,再生孔14I没有气体,流入E横向通道35的气体经中段联通腔527进入F横向通道36,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F横向通道36和N出气孔,流入F横向通道36的气体经第三纵向通道23流入N出气孔16,N出气孔联通Ⅱ塔8,气体进入Ⅱ塔8;
流程3:Ⅰ塔7有压,Ⅱ塔8升压(再生孔14I无气)
如图11所示,控制器3控制第一柱塞杆51移动到高位,第三联通腔516联通进气孔13和B横向通道32,此时高压气体从进气孔13进入,经第三联通腔516流入B横向通道32,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B横向通道32、F横向通道36和N出气孔16,流入B横向通道32的气体一部分流入N出气孔16,N出气孔16联通Ⅱ塔,流入N出气孔16的气体流入Ⅱ塔8,流入B横向通道32的另一部分气体流入F横向通道36,中段联通腔527联通F横向通道36和E横向通道35,流入F横向通道36的气体流入E横向通道35,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E横向通道35和M出气孔15,流入E横向通道35的气体流入M出气孔15,M出气孔15联通Ⅰ塔7,流入M出气孔15的气体进入Ⅰ塔7;
流程4:Ⅱ塔8有压,Ⅰ塔7再生
如图12所示,控制器3控制第二柱塞杆51移动到高位,第三联通腔516联通B横向通道32和进气孔13H,高压气体进入进气孔13H,经第三联通腔516流入B横向通道32,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联通B横向通道32和N出气孔16,流入B横向通道32的气体经第三纵向通道23从N出气孔16排出,N出气孔16联通Ⅱ塔8,从N出气孔16流出的气体进入Ⅱ塔8;
再生气体从Ⅰ塔7进入M出气孔15,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M出气孔15和C横向通道33,从N出气孔16流出的气体经第一纵向通道21流入C横向通道33,第四联通腔517联通C横向通道33和D横向通道34,流入C横向通道33的气体经第四联通腔517流入D横向通道34,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D横向通道34和G横向通道37,流入D横向通道34的气体经第二纵向通道22流入G横向通道37,下段联通腔528联通G横向通道37和再生孔14,所述流入G横向通道37的气体经下段联通腔528流入再生孔14,从再生孔14流出,实现放空;
流程5:Ⅱ塔8有压,Ⅰ塔7再生,再生气体停止排气(再生孔14无气)
如图13所示,控制器3控制第二柱塞杆52移动到低位,第三联通腔516联通进气孔13H和B横向通道32,高压气体从进气孔13进入,经第三联通腔516流入B横向通道32,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B横向通道32、F横向通道36和N出气孔16,流入B横向通道32的气体一部分经第三纵向通道23流入N出气孔16,N出气孔16联通Ⅱ塔8,从N出气孔16流出的气体流入Ⅱ塔8;流入B横向通道32的气体另一部分经第三纵向通道23流入F横向通道36,中段联通腔527联通E横向通道35和F横向通道36,流入F横向通道36的气体经中段联通腔527流入E横向通道35,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E横向通道35和M出气孔15,流入E横向通道35的气体经第一纵向通道21从M出气孔15流出,M出气孔15联通Ⅰ塔7,气体流入Ⅰ塔7;
流程6:Ⅱ塔8有压,Ⅰ塔7有压
如图14所示,控制器3控制第一柱塞杆51移动到低位,第三联通腔516联通进气孔13与C横向通道33,此时高压气体从进气孔13进入,经第三联通腔516流入C横向通道33,C横向通道33与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流入C横向通道33的气体进入第一纵向通道21,第一纵向通道21分别与出气孔和E横向通道35联通,一部分气体流入第一纵向通道21的气体从M出气孔15流出,流入到Ⅰ塔,另一部分气体流入E横向通道35,E横向通道35和F横向通道36通过中段联通腔527联通,再生孔14没有气体,流入E横向通道35的气体经中段联通腔527进入F横向通道36,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F横向通道36和N出气孔16,流入F横向通道36的气体经第三纵向通道23流入N出气孔16,N出气孔16联通Ⅱ塔8,气体进入Ⅱ塔8;
流程6结束后完成一个工作周期,不断循环工作周期,可以连续不断的得到干燥气体。
综合上述,干燥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常温、压力吸附(加载干燥),常温、常压脱附(再生),①第一柱塞杆位于低位,第二柱塞杆位于高位,通过阀体内部的通道实现Ⅰ塔吸附Ⅱ塔再生;②然后切换第二柱塞杆从高位变成低位,实现Ⅰ塔、Ⅱ塔均压;③再切换第一柱塞杆从低位变成高位,继续实现Ⅰ塔、Ⅱ塔均压;④再切换第二柱塞由低位变为高位,实现Ⅰ塔再生Ⅱ塔吸附;⑤再切换第二柱塞由高位变为低位,实现Ⅰ塔、Ⅱ塔均压;⑥再切换第一柱塞从高位变成低位,继续实现Ⅰ塔、Ⅱ塔均压;⑦再切换第二柱塞由低位变为高位,实现初始的I塔吸附Ⅱ塔再生;如此依次循环,使得吸附式干燥机正常工作,本发明通过第一柱塞和第二柱塞高低位的组合和切换实现不同通道的切换,不仅代替原有的四个阀门的功能,同时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换向时间短、反应快的优点,操作简单、动作准确、自动化程度高、工作稳定可靠。

Claims (7)

1.一种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组合换向阀(1)包括阀体(10)和阀芯,所述阀体(10)上设有阀芯孔、联通通道(20),
所述阀芯孔包括第一阀芯孔(11)和第二阀芯孔(12),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所述第二阀芯孔(12)并排设置于所述阀体(10)上;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所述第二阀芯孔(12)是空心圆柱体,内有容置所述阀芯的空间;
所述阀体(10)上设有进气孔(13)和再生孔(14),所述进气孔(13)和所述再生孔(14)分设于所述阀体(10)的两侧端面上,所述进气孔(13)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联通,所述再生孔(14)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联通;
所述联通通道(20)包括依次排列的、轴线彼此平行且共面的第一纵向通道(21)、第二纵向通道(22)和第三纵向通道(23),所述联通通道(20)设置于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所述第二阀芯孔(12)之间的阀体(10)内部,所述阀体(10)上还设有M出气孔(15)和N出气孔(16),所述M出气孔(15)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所述N出气孔(16)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
所述第一阀芯孔(11)上自上而下设有A横向通道(31)、B横向通道(32)、C横向通道(33)和D横向通道(34),所述A横向通道(31)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所述B横向通道(32)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所述C横向通道(33)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所述D横向通道(34)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
所述第二阀芯孔(12)上设有E横向通道(35)、F横向通道(36)和G横向通道(37),所述E横向通道(35)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所述F横向通道(36)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所述G横向通道(37)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
所述阀芯包括第一柱塞部和第二柱塞部,所述第一柱塞部安装于所述第一阀芯孔(11)内,所述第二柱塞部安装于所述第二阀芯孔(12)内;
所述第一柱塞部包括第一柱塞杆(51)和第一柱塞套(41),所述第一柱塞套(41)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阀芯孔(11)内,所述第一柱塞套(41)上设有分别用于联通所述A横向通道(31)、B横向通道(32)、C横向通道(33)、D横向通道(34)和进气孔(13)的通道;所述第一柱塞杆(51)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柱塞套(41)内,所述第一柱塞杆(51)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柱塞套(41)的内部形成联通腔,当所述第一柱塞杆(51)处于高位时,所述B横向通道(32)和进气孔(13)联通,所述C横向通道(33)和所述D横向通道(34)联通,当所述第一柱塞杆(51)处于低位时,所述A横向通道(31)和B横向通道(32)联通,所述进气孔(13)和所述C横向通道(33)联通;
所述第二柱塞部包括第二柱塞套(42)和第二柱塞杆(52),所述第二柱塞套(42)固定于所述第二阀芯孔(12)内,所述第二柱塞套(42)上设有分别用于联通所述E横向通道(35)、F横向通道(36)、G横向通道(37)和再生孔(14)的通道,所述第二柱塞杆(52)可滑动地安装与所述第二柱塞套(42)内,所述第二柱塞杆(52)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柱塞套(42)的内壁之间形成联通腔,当所述柱塞杆处于高位时,所述联通腔联通所述G横向通道(37)和再生孔(14);当所述柱塞杆处于低位时,所述联通腔联通所述E横向通道(35)和F横向通道(3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柱塞套(41)的外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在所述A横向通道(31)、B横向通道(32)、C横向通道(33)、D横向通道(34)和进气孔(13)所在的相对位置处分别设有联通所述所述A横向通道(31)、B横向通道(32)、C横向通道(33)和D横向通道(34)的A环腔(312)、B环腔(322)、C环腔(332)、D环腔(342)和H环腔(131),各环腔之间的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所述第一柱塞套(41)之间设有密封部(426),A环腔(312)的远离其他环腔的另一侧即A环腔(312)的上侧和D环腔(342)远离其他环腔的另一侧即D环腔(342)的下侧均设有密封部(426);
所述第一柱塞杆(51)滑动地安装于所述第一柱塞套(41)内,所述第一柱塞杆(51)的一端设有第一端盖(511),所述第一柱塞杆(51)的另一端轴心处设有向第一端盖(511)方向延伸的第一柱塞通道(512),所述第一柱塞杆(51)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柱塞套(41)的内壁形成四段联通腔,从所述第一端盖(511)端依次分别为第一联通腔(514)、第二联通腔(515)、第三联通腔(516)和第四联通腔(517),相邻联通腔之间设有内密封部(518),所述第四联通腔(517)的端部即所述柱塞杆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盖(511)的另一端设有内密封部(518),所述第一联通腔(514)与所述第一柱塞通道(512)联通;
当所述柱塞杆处于高位时,所述第二联通腔(515)联通所述A横向通道(31),第三联通腔(516)所述B横向通道(32)与所述进气孔(13)联通,第四联通腔(517)所述C横向通道(33)与所述D横向通道(34)联通;当所述柱塞杆处于低位时,所述第二联通腔(515)联通所述A横向通道(31)和所述B横向通道(32),所述第三联通腔(516)联通所述进气孔(13)和所述C横向通道(33),第四联通腔(517)联通所述D横向通道(34);
所述第二柱塞套(42)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内壁在所述E横向通道(35)、F横向通道(36)、G横向通道(37)和再生孔(14)所在的相对位置处分别设有联通所述E横向通道(35)、F横向通道(36)、G横向通道(37)和再生孔(14)的E环腔(352)、F环腔(362)、G环腔(372)和I环腔(141),各环腔之间的所述第二阀芯孔(12)和所述第二柱塞套(42)之间设有密封部(426),位于端部的G环腔(372)的远离其他环腔的另一侧即G环腔(372)的下侧和E环腔(352)的远离其他环腔的另一侧即E环腔(352)的上侧均设有密封部(426);
所述第二柱塞杆(52)可滑动地安装与所述第二柱塞套(42)内,所述第二柱塞杆(52)的一端设有可拆卸的第二端盖(521),所述柱塞杆的另一端在轴心处开设有向第二端盖(521)方延伸的第二柱塞通道(522),所述第二柱塞杆(52)的外壁与所述第二柱塞套(42)的内壁形成三段联通腔,从所述第二端盖(521)端依次为上段联通腔(526)、中段联通腔(527)和下段联通腔(528),所述上段联通腔(526)与所述第二柱塞通道(522)联通,所述中段联通腔(527)与所述下段联通腔(528)之间设有内密封部(518),所述内密封部(518)的两侧的柱塞杆上均设有密封台阶,位于中段联通腔(527)的密封台阶为中段密封台(524),位于下段联通腔(528)的密封台阶为下段密封台(525),所述中段密封台(524)和下段密封台(525)与所述第二柱塞套(42)的内壁之间分别形成中段密封和下段密封,与下段密封台(525)相对的一端即所述第二柱塞杆(52)远离所述第二端盖(521)的一端设有内密封部(518);
所述第二柱塞杆(52)处于高位位置时,中段密封处于密封状态,下段密封处于错位状态,所述下段联通腔(528)联通G横向通道(37)与所述再生联通;所述第二柱塞杆(52)处于低位位置时,中段密封处于错位状态,下段密封处于密封状态,所述中段联通腔(527)联通所述E横向通道(35)和F横向通道(3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A横向通道(31)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芯孔(11)孔壁的相对位置处上的A1段(311)和A3段(313),其中A3段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
所述B横向通道(32)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芯孔(11)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B1段(321)和B3段(323),其中B3段(323)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
所述C横向通道(33)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阀芯孔(11)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C1段(331)和C3段(333),其中C3段(333)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
所述D横向通道(34)包括设置在所示第一阀芯孔(11)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D1段(341)和D3段(343),其中D3段(343)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
所述E横向通道(35)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芯孔(12)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E1段(351)和E3段(353),其中E3与所述第一纵向通道(21)联通;
所述F横向通道(36)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芯孔(12)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F1段(361)和F3段(363),其中F3段(363)与所述第三纵向通道(23)联通;
所述G横向通道(37)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阀芯孔(12)孔壁的相对位置上的G1段(371)和G3段(373),其中G3段(373)与所述第二纵向通道(22)联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A1段(311)、B1段(321)、C1段(331)和D1段(341)均设置在所述进气孔(13)所在的第一阀芯孔(11)的半侧孔壁上,所述A1段(311)、D1段(341)、进气孔(13)、第一阀芯孔(11)和第二阀芯孔(12)的轴线彼此平行且共面,所述A1段(311)和D1段(341)分别位于所述进气孔(13)的上下两侧,所述B1段(321)和C1段(331)分别位于所述A1段(311)、D1段(341)和进气孔(13)所在直线的两侧,所述B1段(321)位于所述A1段(311)和所述进气孔(13)之间,所述B1段(321)靠近所述N出气孔(16)所在的一侧面,所述C1段(331)位于所述进气孔(13)和所述D1段(341)之间的孔壁上,C1段(331)靠近所述M出气孔(15)所在的一侧面;
所述E1段(351)、F1段(361)和G1段(371)均设置在所述再生孔(14)所在的第二阀芯孔(12)的半侧孔壁上,所述再生孔(14)和所述G1段(371)所在的直线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和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轴都平行,所述G1孔位于所述再生孔(14)的下方,所述E1段(351)和F1段(361)分别设置在再生孔(14)和所述G3段(373)所在直线的两侧,且所述F1位于所述再生孔(14)的上方,所述F1段(361)靠近所述N出气孔(16)所在的一侧面,所述E1孔位于所述F1孔的上方,所述E1段(351)靠近所述M出气孔(15)所在的一侧面;
所述D1段(341)与所述G1段(371)沿第一纵向通道(21)、第二纵向通道(22)和第三纵向通道(23)三者轴线所在的平面对称分布,所述进气孔(13)与所述再生孔(14)沿第一纵向通道(21)、第二纵向通道(22)和第三纵向通道(23)三者轴线所在的平面对称分布,所述B1段(321)与所述F1段(361)沿第一纵向通道(21)、第二纵向通道(22)和第三纵向通道(23)三者轴线所在的平面对称分布。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柱塞套(41)由第一上段柱塞套(411)、第一中段柱塞套(412)和第一下端柱塞套依次对接组成,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411)远离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的一端设有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414),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413)远离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的一端设有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415),所述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414)和所述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415)将所述第一柱塞套(41)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一阀芯孔(11)内;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411)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环形密封圈的密封槽,两密封槽之间的柱塞套上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间形成所述A环腔,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A2通孔;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与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411)和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413)相对接的对接面上设有凸起,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与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411)的对接处的柱塞套外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形成所述B环腔(322),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与所述第一上段柱塞套(411)的对接处形成B2环缝(324),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与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413)的对接处的柱塞套外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形成所述C环腔(332),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与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413)的对接处C3环缝,所述第一中段柱塞套(412)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环形密封圈的密封槽,两密封槽之间的柱塞套上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间形成所述H环腔(131),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的H2通孔(132);所述第一下段柱塞套(413)上设有两个用于安装环形密封圈的密封槽,两个密封槽之间的柱塞套上设有一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一阀芯孔(11)的内壁间形成所述D环腔(342),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D2通孔(344);
当所述第一柱塞杆(51)处于高位时,所述第二联通腔(515)联通所述A2通孔,即所述第二联通腔(515)联通所述A横向通道(31),所述第三联通腔(516)联通所述B2环缝(324)和所述H2通孔(132),即所述B横向通道(32)与所述进气孔(13)联通,所述第四联通腔(517)联通所述C2环缝(334)和所述D2通孔(344),即所述C横向通道(33)与所述D横向通道(34)联通;当所述第一柱塞杆(51)处于低位时,所述第二联通腔(515)联通所述A2通孔和B2环缝(324),即所述A横向通道(31)和所述B横向通道(32)联通,所述第三联通腔(516)联通所述H2通孔(132)和所述C2环缝(334),即所述进气孔(13)和所述C横向通道(33)联通;
所述第二柱塞套(42)由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第二中段柱塞套(422)和第二下段柱塞套(423)依次对接而成,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远离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的一端设有第二上段螺纹连接部(424),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423)远离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的一端设有第二下段螺纹连接部(425),所述第二上段螺纹连接部(424)和所述第二下段螺纹连接部(425)将所述第二柱塞套(42)固定于所述第二阀芯孔(12)内;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与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对接的一端的内壁周向设有上段内密封圈(427),所述上段内密封圈(427)与所述中段密封台(524)形成所述中段密封,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外壁设有两个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两个所述密封槽之间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内壁形成所述E环腔(352),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E2通孔(354);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与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对接处的柱塞套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内壁间形成所述F环腔(362),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与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对接的端面上设有F2竖缝(364),所述第二段柱塞套靠近所述第二上段柱塞套(421)的一侧外壁设有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与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423)对接的一端即下段的柱塞套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内壁间形成所述I环腔(141),所述I环腔(141)所在的柱塞套上设有I2通孔(142);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423)与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对接的一端的内壁设有下段内密封圈(428),所述下段内密封圈(428)与所述下段密封台(525)形成所述下段密封,位于所述下段螺纹连接部和所述第二中段柱塞套(422)下段之间的所述第二下段柱塞套(423)的外壁设有两个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密封槽,两个密封槽之间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阀芯孔(12)的内壁间形成所述G环腔(372),所述环形凹槽的槽壁上设有G2通孔(374);
所述第二柱塞杆(52)处于高位位置时,所述上段内密封圈(427)与所述中段密封台(524)形成所述中段密封,所述下段内密封圈(428)与所述下段密封台(525)分离,所述G2通孔(374)和I2通孔(142)通过所述下段联通腔(528)联通,即G横向通道(37)与所述再生联通;所述第二柱塞杆(52)处于低位位置时,所述上段内密封圈(427)与所述中段密封台(524)分离,所述下段内密封圈(428)与所述下段密封台(525)形成下段密封,所述中段联通腔(527)联通所述E2通孔(354)和F2竖缝(364),即E横向通道(35)和F横向通道(36)的联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该组合换向阀还包括上盖(17)、下盖(18)和连接部(60),所述上盖(17)封盖靠近所述第一柱塞端盖(511)和第二柱塞端盖(521)一侧的阀体(10)端部,所述上盖(17)与所述阀体(10)通过连接部(60)连接;所述下盖(18)封盖在所述阀体(10)的另一端,所述下盖(18)与所述阀体(10)通过连接部(60)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合换向阀,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上盖(17)的一侧第一阀芯孔(11)和第二阀芯孔(12)上分别设有第一平滑腔和第二平滑腔,与所述第一平滑腔相连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一上段螺纹连接部(414)配合的螺纹,与所述第二平滑腔相连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上段螺纹连接部(424)配合的螺纹;靠近所述下盖(18)的第一阀芯孔和第二阀芯孔的端口处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下段螺纹连接部(415)和第二下段螺纹连接部(425)配合的螺纹。
CN201510051965.8A 2015-01-30 2015-01-30 一种组合换向阀 Active CN1047762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1965.8A CN104776245B (zh) 2015-01-30 2015-01-30 一种组合换向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1965.8A CN104776245B (zh) 2015-01-30 2015-01-30 一种组合换向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76245A true CN104776245A (zh) 2015-07-15
CN104776245B CN104776245B (zh) 2017-02-01

Family

ID=53617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1965.8A Active CN104776245B (zh) 2015-01-30 2015-01-30 一种组合换向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76245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4592A (zh) * 2016-08-31 2016-12-14 上海交通大学 Z字形两位四通换向阀
CN107013723A (zh) * 2017-06-12 2017-08-04 南通华东油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挖掘机液压阀体铸件
CN107940053A (zh) * 2017-11-02 2018-04-20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组合阀
CN109654251A (zh) * 2019-02-01 2019-04-19 阿特拉斯·科普柯(无锡)压缩机有限公司 阀座组件及干燥装置
CN109989953A (zh) * 2017-12-29 2019-07-09 辽宁海裕流体传控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双电机驱动并置双阀芯转动式多功能液压调节阀
WO2021004419A1 (zh) * 2019-07-05 2021-01-14 章睿承 多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36855Y (zh) * 2008-07-29 2009-05-1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研究院 一种液压装置的多路换向阀
CN101574613A (zh) * 2009-05-31 2009-11-11 卓开挺 用于吸附式干燥机的四通阀
CN201454372U (zh) * 2009-05-31 2010-05-12 卓开挺 用于吸附式干燥机的三通阀
CN201568389U (zh) * 2009-11-20 2010-09-01 无锡亚中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组合阀
KR101088043B1 (ko) * 2009-06-15 2011-11-29 (주)에쎈테크 사방 리버싱밸브
CN202468512U (zh) * 2012-03-12 2012-10-03 黄培华 组合换向阀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36855Y (zh) * 2008-07-29 2009-05-1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研究院 一种液压装置的多路换向阀
CN101574613A (zh) * 2009-05-31 2009-11-11 卓开挺 用于吸附式干燥机的四通阀
CN201454372U (zh) * 2009-05-31 2010-05-12 卓开挺 用于吸附式干燥机的三通阀
KR101088043B1 (ko) * 2009-06-15 2011-11-29 (주)에쎈테크 사방 리버싱밸브
CN201568389U (zh) * 2009-11-20 2010-09-01 无锡亚中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组合阀
CN202468512U (zh) * 2012-03-12 2012-10-03 黄培华 组合换向阀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24592A (zh) * 2016-08-31 2016-12-14 上海交通大学 Z字形两位四通换向阀
CN106224592B (zh) * 2016-08-31 2018-11-23 上海交通大学 Z字形两位四通换向阀
CN107013723A (zh) * 2017-06-12 2017-08-04 南通华东油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挖掘机液压阀体铸件
CN107940053A (zh) * 2017-11-02 2018-04-20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 组合阀
CN107940053B (zh) * 2017-11-02 2019-04-09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组合阀
CN109989953A (zh) * 2017-12-29 2019-07-09 辽宁海裕流体传控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双电机驱动并置双阀芯转动式多功能液压调节阀
CN109989953B (zh) * 2017-12-29 2020-06-16 辽宁海裕流体传控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双电机驱动并置双阀芯转动式多功能液压调节阀
CN109654251A (zh) * 2019-02-01 2019-04-19 阿特拉斯·科普柯(无锡)压缩机有限公司 阀座组件及干燥装置
WO2021004419A1 (zh) * 2019-07-05 2021-01-14 章睿承 多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
JP2022539793A (ja) * 2019-07-05 2022-09-13 金徳創新技術股▲分▼有限公司 デュアル動力源複合制御装置
JP7321607B2 (ja) 2019-07-05 2023-08-07 金徳創新技術股▲分▼有限公司 デュアル動力源複合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76245B (zh) 2017-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6245A (zh) 一种组合换向阀
CN204175972U (zh) 气动排污放空调节阀
CN105113582A (zh) 一种用于生活饮用水加压设备的囊式气压罐
CN101196242A (zh) 快修式双密封截止阀
CN203516753U (zh) 一种新型切断阀
CN108571606A (zh) 一种更小气控力的气控角座阀
CN104747753A (zh) 一种含有组合换向阀的干燥系统
CN104776254B (zh) 差动式排气阀
CN106286456B (zh) 一种液控单向阀
CN203395303U (zh) 单双互换阀
CN207569236U (zh) 一种用于控制高温高压流体开关的角座式切断阀
CN107631043A (zh) 一种用于控制高温高压流体开关的角座式切断阀
CN103899764A (zh) 一种外先导平衡式通海阀
CN106051173B (zh) 高压气动阀
CN204573221U (zh) 差动式排气阀
CN213271121U (zh) 一种四向法兰三通控制阀
CN203425590U (zh) 一种便携式反冲洗过滤器
CN208565596U (zh) 一种抗冲刷复合密封式疏水阀
CN209146335U (zh) 一种丝扣式铜减压阀
CN208281290U (zh) 高压废液压力能回用设备
CN104482255A (zh) 高压燃气长输管道单向阀
CN202100553U (zh) 混凝土或煤泥输送系统所用的两位三通液控换向阀
CN203363284U (zh) 一种不间断供处理后液体的组合式装置
CN103743102A (zh) 双冷凝器空气能冷热水分离热水器
CN204512478U (zh) 一种上展式两通道阀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30031 No. 888 Changjiang West Road, Shushan District, Anhui, Hefei

Patentee after: HEFEI GENE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230031 No. 888 Changjiang West Road, Shushan District, Anhui, Hefei

Patentee before: HEFEI GENERAL 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