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75223B - 用于织造绒头织物的方法及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绒头织物 - Google Patents

用于织造绒头织物的方法及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绒头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75223B
CN104775223B CN201510009730.2A CN201510009730A CN104775223B CN 104775223 B CN104775223 B CN 104775223B CN 201510009730 A CN201510009730 A CN 201510009730A CN 104775223 B CN104775223 B CN 1047752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ft yarn
pile
yarn
warp
base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97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75223A (zh
Inventor
伯特·波尔斯
卡斯滕·西伯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o Tao Bill Bayreuth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o Tao Bill Bayreuth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o Tao Bill Bayreuth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Tao Tao Bill Bayreuth Ltd By Share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75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5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75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752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27/00Woven pile fabrics
    • D03D27/02Woven pile fabrics wherein the pile is formed by warp or weft
    • D03D27/10Fabrics woven face-to-face, e.g. double velvet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39/00Pile-fabric looms
    • D03D39/16Double-plush looms, i.e. for weaving two pile fabrics face-to-fac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双层织物织造机上同时织造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两个绒头织物的方法。上底布和下底布彼此叠置地被织造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垫里经纱;至少一个接结经纱;在相继的引纬周期中插入到接结经纱与垫里经纱之间的纬纱,纬纱包括被插入到垫里经纱的绒头侧的内纬纱和被插入到垫里经纱的与织物的绒头相反的背侧的背纬纱。至少一个图案形成绒头纱沿如下路径行进:在第一系列的引纬周期中图案形成绒头纱至少两次地围绕内纬纱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的背纬纱从外部弯转,并且在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中图案形成绒头纱至少两次地围绕背纬纱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的内纬纱从外部弯转。

Description

用于织造绒头织物的方法及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绒头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双层织物织造机上同时织造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两个绒头织物的方法。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绒头织物,该绒头织物可以通过本方法织造。
背景技术
在双层织物织机(face-to-face weaving machine)上织造织毯的领域中,例如从DE-C-319 324已知的是通过改变两个织毯的底布结构获得绒头腿部的两种不同的定向。通过也被称作垫里经纱或包紧经纱的张力经纱,纬纱在两个不同的水平面上被结合到底布中。纬纱包括插入到张力经纱的绒头侧的内纬纱和插入到张力经纱的相反侧的背纬纱。每个纬纱被插入到接结经纱和至少一个张力经纱之间限定的开口中。图案形成绒头纱在底布中沿W形路径行进并且可以通过改变张力经纱的织造使绒头腿部呈现倾斜的构造。
WO-A-2013/041938公开了一种方法,其中,绒头织物的绒头腿部的定向可以通过改变两个同时织造的绒头织物的底布的织造图案来改变。实际上,属于底布的接结经纱和张力经纱从车面和具有由多臂机驱动的综框的梭口给送。由此,底布织造的改变应用于织物的总宽度上。
DE-C-630 133公开了一种专门用于织造双层绒头织物的织边的方法,其中该方法对于获得不同倾斜度的绒头而言即不是必要的也不是有用的。
在现有技术的方法中,绒头腿部定向通过改变底布织物结构仅能够在织物的整个宽度上发生改变,这产生了不同定向的绒头的条带,但无法自由设计成阴影花纹区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新的用于同时织造两个绒头织物的方法解决这种问题,所述绒头织物包括在织物的经向方向和纬向方向上都可以进行调节的阴影割绒区域。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双层织物织造机上同时织造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两个绒头织物的方法,其中:上底布和下底布彼此叠置地被织造,所述上底布和所述下底布具有:至少一个垫里经纱;至少一个接结经纱;在相继的引纬周期中插入到接结经纱与垫里经纱之间的纬纱,所述纬纱包括内纬纱和背纬纱,所述内纬纱被插入到所述垫里经纱的绒头侧,所述背纬纱被插入到所述垫里经纱的与织物的绒头相反的背侧。在本方法中,图案形成绒头纱被交错地织入到所述上底布和所述下底布中,每个图案形成绒头纱在每个底布中围绕内纬纱和背纬纱从外部弯转。根据本发明,至少一个图案形成绒头纱沿如下路径行进:
在第一系列的引纬周期中并且至少在第一底布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至少两次地围绕内纬纱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的背纬纱从外部弯转,并且
在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中并且至少在第一底布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至少两次地围绕背纬纱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的内纬纱从外部弯转。
在底布中,第一和第二纬纱沿经向方向是相继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纬纱彼此相邻地延伸,没有其它纬纱位于所述两个纬纱之间。相对于底布,相继的第二纬纱为沿经向方向相对于第一纬纱或参考纬纱相邻的纬纱。
由于本发明,当从第一系列的引纬周期转换到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时,一个绒头纱的倾斜方向可以改变。由于图案形成绒头纱可以在其梭口形成运动中经由提花机构所驱动的通丝被单独地驱动,因此图案形成绒头纱可以沿着织物的宽度(即沿着纬向方向)具有不同的梭口形成位置。此外,一个图案形成绒头纱从第一系列的引纬周期转换到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的投梭点可以针对每个图案形成绒头纱进行选择,这允许沿着织物的经向方向对绒头腿部的倾斜定向改变的位置进行调整。换言之,本发明允许获得织物的纬向方向和经向方向上的绒头腿部的倾斜定向的改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用语“从外部弯转”意味着绒头纱在纬纱的一侧围绕纬纱(纬纱属于底布)“弯转”或“卷绕”或“结节”,该纬纱被定向成与该纬纱所属于的底布同时织造的另一绒头织物的底布反向。
根据本发明的有利的但可选的方面,该织造方法可以结合可以考虑进行任何技术上允许的组合的一个或数个以下特征:
由至少一个内纬纱和一个背纬纱构成的纬纱组在相继的引纬周期中被插入到至少一个底布中,使用单个接结经纱将所有的纬纱结合至一个底布的垫里经纱,以及纬纱组的所有的纬纱被插入到由所述接结经纱和所述垫里经纱相继限定的开口中。
由至少一个内纬纱和一个背纬纱构成的纬纱组在相继的引纬周期中被插入到至少一个底布中,使用两个接结经纱将所有的纬纱结合至一个底布的垫里经纱,以及纬纱组的所有的纬纱被插入到由所述两个接结经纱限定的单个开口中。
在纬纱组中,第一内纬纱、背纬纱和第二内纬纱被相继插入到所述底布中。
每个纬纱组包括被插入在所述垫里经纱与接结经纱之间的单一类型的内纬纱。
在至少所述第一底布中,至少埋头绒头纱被并入所述底布中并且每个纬纱组包括两种类型的内纬纱,即:中间内纬纱和最内纬纱,所述中间内纬纱被插入在所述垫里经纱与所述埋头经纱之间,所述最内纬纱被插入在所述埋头经纱与所述接结经纱之间。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围绕中间内纬纱并且围绕背纬纱从外部弯转。
替代性地,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围绕最内纬纱并且围绕背纬纱弯转。
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沿如下路径行进:在所述第一系列的引纬周期中并且在两个底布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在其围绕背纬纱从外部弯转之前围绕内纬纱从外部弯转,以及在所述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中并且在两个底布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在其围绕内纬纱从外部弯转之前围绕背纬纱从外部弯转。
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沿如下路径行进:所述路径在所述上底布与所述下底布中具有不同的第一系列和第二系列引纬周期。
对于一些引纬周期而言,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沿如下路径行进: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围绕背纬纱弯转并且在两个内纬纱之间穿过。
被规定为所述接结经纱和所述垫里经纱在梭口中的相继位置的序列的底布织造结构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中重复并且保持相同。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绒头织物,所述织物包括通过纱线组织造的底布,所述底布包括:至少一个垫里经纱;至少一个接结经纱;位于所述接结经纱与所述垫里经纱之间的纬纱,所述纬纱包括内纬纱和背纬纱,所述内纬纱位于所述垫里经纱的绒头侧,所述背纬纱位于所述垫里经纱的与织物的绒头相反的背侧。所述织物还包括绒头簇绒(pile tufts),所述绒头簇绒各自与属于一个纱线组的交错织入到所述底布中并且形成两个绒头腿部的图案形成绒头纱相对应。根据本发明,对于至少一个纱线组而言,沿所述织物的经向方向相继的至少第一绒头簇绒和第二绒头簇绒以如下构造被交错地织入到所述底布中:
沿所述经向方向,所述第一绒头簇绒至少两次地围绕内纬纱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的背纬纱从外部弯转,以及
沿所述经向方向,所述第二绒头簇绒至少两次地围绕背纬纱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的内纬纱从外部弯转。
根据本发明有利的但可选的方面,所述绒头织物一方面包括由至少一个内纬纱和一个背纬纱构成的纬纱组,另一方面包括用于将所述纬纱结合至纱线组的垫里经纱和图案形成绒头纱的两个接结经纱,而纬纱组的所有纬纱都经过由所述两个接结经纱形成的开口。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仅作为示例提供并且参照附图进行描述的织造方法和根据该方法的原理的织物的若干实施例,本发明将被更好地理解并且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为在双层织物织造机上被织造的两个绒头织物沿着经向方向的示意性横截面图,该横截面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织造方法;
图2为通过图1中示出的方法织造的织毯的正视图,该织毯同样也是根据本发明的;
图3至图8为类似于图1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两个织毯C1和C2沿经向方向的示意性横截面图,其中所述两个织毯C1和C2在具有两个未示出的插入器件的双层织物织机或织布机上彼此叠置地同时编织。
投梭点P1至P32在图1中被示出并且限定纬纱的插入周期。
每个织毯C1或C2包括相应的底布F1、F2以及从一个底布F1或F2朝向另一底布延伸的相应的绒头D1、D2。底布F1和F2也可以称作基布。假定绒头D1和D2通过属于没有进一步示出的剪切装置的刀具K彼此分离。刀具K仅在图1中被示出,但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法中可以被使用相同种类的剪切装置。
底布F1包括接结经纱(binding warp yarn)b1和垫里经纱(filling warp yarn)f1。底布F2包括接结经纱b2和垫里经纱f2。替代性地,在每个底布中可以使用若干垫里经纱。
经纱还包括可以从一个底布延伸到另一底布的绒头经纱,以便形成绒头D1和D2,如在图1中由图案形成绒头纱V所表示的。构成埋头绒头经纱的其它埋头绒头纱I、II和III保持在底布F1中。类似地,埋头绒头纱VI、VII和VIII保持在底布F2中。
接结经纱b1和垫里经纱f1一起形成了专用于底布F1的一组经纱。类似地,接结经纱b2和垫里经纱f2一起形成了专用于底布F2的一组经纱。接结经纱和垫里经纱通过安装在综框中的综片被引入,其中综框连接到未示出的梭口形成装置(例如多臂机或凸轮机)。绒头经纱I至III以及V至VIII从纱轴架进行给送并且通过连接到未示出的提花机构的综片被引入。
上梭口被限定在被相应的综片布置到上部位置和中间位置的一些经纱之间。下梭口被限定在被相应的综片布置到中间位置和下部位置的一些经纱之间。
接结经纱、垫里经纱和绒头经纱集合成沿纬向方向(即,延垂直于图1的平面的方向)并排延伸的组。该方向在图2中以箭头DE示出,而箭头DA表示经向方向。经向方向DA还在图1中被示出。方向DA和DE被定向。具体地,方向DA为从投梭点P1到投梭点P32的方向。
一组中的所有经纱都经过织机的筘体的同一筘齿空间。图1中示出的所有经纱,即,接结经纱b1和b2、垫里经纱f1和f2以及绒头经纱I、II、III和V至VIII,都属于同一组的经纱。
在每个投梭点P1至P32处,至少一个纬纱由两个未示出的行进到上梭口和下梭口中的插入器件插入到底布F1或F2中。
纬纱包括内纬纱Wi,内纬纱Wi也可以称作“正面”纬纱,因为它们相对于底布F1或F2被定向成朝向织毯C1或C2的正面。纬纱还包括背纬纱Wb,背纬纱Wb也可以称作“外侧”纬纱,因为它们被定向成朝向图1的构造中的底布F1和F2之间限定的空间的外侧。内纬纱Wi在每个底布中相对于垫里经纱f1或f2被定位在与绒头D1或D2相同的一侧。背纬纱Wb在每个底布F1或F2中相对于垫里经纱f1或f2与绒头D1和D2相反地定位。
在投梭点P1处,两个内纬纱Wi被同时插入到上底布F1和下底布F2中。梭口形成装置(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多臂机)将接结经纱b1和b2布置在其中间位置。在上底布F1中,垫里经纱f1、埋头绒头纱I至III以及图案形成绒头纱V被布置在上部位置。在下底布F2中,垫里经纱f2和埋头绒头纱VI至VIII被布置在下部位置。
在投梭点P2处,仅一个背纬纱Wb被插入到上底布F1中,接结经纱b1和图案形成绒头纱V被布置在上部位置,而垫里经纱f1和埋头绒头纱I至III被布置在中间位置。
在投梭点P3处,两个内纬纱Wi被同时插入到上底布F1和下底布F2中。梭口形成装置将接结经纱b1和b2布置在中间位置。在上底布F1中,垫里经纱f1和埋头绒头纱I至III被布置在上部位置。在下底布F2中,垫里经纱f2、埋头绒头纱VI至VIII和图案形成绒头纱V被布置在中间位置。
在投梭点P4处,仅一个背纬纱Wb被插入到下底布F2中,其中下底布F2的接结经纱b2和图案形成绒头纱V被布置在下部位置,而垫里经纱f2和埋头绒头纱VI至VIII被布置在中间位置。
在投梭点P4处插入到下底布F2中的背纬纱Wb相继于在投梭点P3处插入到底布F2中的内纬纱Wi。类似地,在投梭点P1和P2、或P5和P6分别插入到上底布中的内纬纱和背纬纱是相继的。
投梭序列由投梭点P1至P4限定并且该序列针对投梭点P5至P8、P9至P12以及P13至P16重复。
在由投梭点P1至P16形成的第一系列的引纬周期中,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其在投梭点P2、P6、P10和P14处围绕底布F1的相继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之前,在投梭点P1、P5、P9和P13处围绕底布F1的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类似地,在底布F2中,图案形成绒头纱V于在投梭点P4、P8、P12和P16处围绕相继的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之前,在投梭点P3、P7、P11和P15处围绕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
在投梭点P1至P16期间,图案形成绒头纱V形成了包括两个腿部的相继线圈,所述两个腿部一旦被刀具K剪切将形成绒头D1或D2。沿着方向DA,在投梭点P1至P16之间由图案形成绒头纱V形成的每个线圈在一个内纬纱Wi和一个背纬纱Wb的外侧或外部侧接连围绕所述一个内纬纱Wi和一个背纬纱Wb。
四个投梭点为在每个底布F1和F2中形成两个绒头腿部所必须的。该投梭点数量还限定了在投梭点P1和P16之间接结经纱和垫里经纱所重复的(如上文中描述的)投梭序列的长度。换言之,底布织造重复次数或“BFWR”等于四。
在投梭点P17和P18处,使用了与投梭点P1和P2相同的梭口构造并且纬纱以与投梭点P1和P2相同的方式被插入。
在投梭点P19处,代替像投梭点P3处一样将图案形成绒头纱V布置在下部位置的是,该纱线被保持在上部位置,而两个内纬纱Wi被同时插入到上底布F1和下底布F2中。接结经纱b1和b2被布置在中间位置。垫里经纱f1和埋头绒头纱I至III被布置在上部位置,而垫里经纱f2和埋头绒头纱VI至VIII被布置在下部位置。
在投梭点P20处,仅一个背纬纱Wb被插入到下底布F2中,其中接结经纱b2和图案形成绒头纱V被布置在下部位置,而垫里经纱f2和埋头绒头纱VI至VIII被布置在中间位置。
绒头纱腿部形成在投梭点P16与P17之间并且另一绒头腿部形成在绒头P19与P20之间。
在投梭点P21处,两个内纬纱Wi同时被插入到上底布F1和下底布F2中。梭口形成装置将接结经纱b1和b2布置在中间位置。在上底布F1中,垫里经纱f1和埋头绒头纱I至III被布置在上部位置。在下底布F2中,垫里经纱f2、埋头绒头纱VI至VIII和图案形成绒头纱V被布置在下部位置。
在投梭点P22处,仅一个背纬纱Wb被插入到上底布F1中,其中接结经纱b1和图案形成绒头纱V被布置在上部位置,而垫里经纱f1和埋头绒头纱I至III被布置在中间位置。绒头纱腿部形成在投梭点P21和P22之间。
在投梭点P23处,两个内纬纱Wi被同时插入到上底布F1和下底布F2中。梭口形成装置将接结经纱b1和b2布置在中间位置。在上底布F1中,垫里经纱f1、埋头绒头纱I至III和图案形成绒头纱V被布置在上部位置。在下底布F2中,垫里经纱f2和埋头绒头纱VI至VIII被布置在下部位置。
由此,四次投梭序列由投梭点P20至P23限定,其中BFWR等于四。所述四次投梭序列针对投梭点P24至P27和投梭点P28至P31重复。
在投梭点P21处插入到下底布F2中的内纬纱Wi相继于在投梭点P20处插入到底布F2中的背纬纱Wb。类似地,在投梭点P22和P23、或P26和P27处分别插入到上底布中的背纬纱和内纬纱是相继的。
投梭点P20至P31一起形成了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其中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其在下底布F2中在投梭点P21、P25和P29处围绕相继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之前,首先在下底布F2中在投梭点P20、P24和P28处围绕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在上底布F中,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其在投梭点P23、P27和P31处围绕相继的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之前,首先在投梭点P22、P26和P30处围绕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
在投梭点P20与P31之间,图案形成绒头纱V还形成线圈,所述线圈限定两个绒头腿部中的每一个并且沿着方向DA接连地围绕背纬纱Wb和内纬纱Wi。
由于第一系列的投梭点P1至P16与第二系列的投梭点P20至P31之间的构造的改变,由图案形成绒头纱V形成的绒头D1和D2一旦通过刀具K被彼此分割即可呈现两种不同的倾斜定向。
考虑一旦织毯C1和C2已经由刀具K分割即由图案形成绒头纱V形成的绒头簇绒。图案形成绒头纱V的已经在投梭点P15与P17之间被织入到底布F2中的部分V.1形成了具有两个沿箭头A1的方向倾斜的绒头D2的簇绒或线圈。事实上,部分V.1为织毯C2的图案形成绒头簇绒个体,其在围绕在投梭点P16处插入的背纬纱Wb行进之前沿着经向方向DA围绕在投梭点P15处插入的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类似地,图案形成绒头纱V的已经在投梭点P19至P21处被织入到底布F2中的部分V.2形成了具有两个沿箭头A2的方向倾斜的绒头的簇绒或线圈。部分V.2为织毯C2的图案形成绒头簇绒个体,在围绕在投梭点P21处插入的内纬纱Wi弯转之前沿着经向方向DA围绕在投梭点P20处插入的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
由此,通过在由投梭点P1至P16限定的第一系列的插入周期与由投梭点P20至P31限定的第二系列的插入周期之间改变图案形成绒头纱V的路径,能够针对绒头簇绒V.1和V.2获得绒头D1和D2沿着经向方向DA的两个倾斜定向。
绒头D1和D2的倾斜定向的这种改变在不需要改变接结经纱b1和b2的织造图案的情况下并且在不需要改变垫里经纱f1和f2的织造图案的情况下获得,接结经纱b1和b2的织造图案和垫里经纱f1和f2的织造图案在投梭点P1与P32之间保持相同。换言之,对于每个底布而言,底布织造结构保持相同。具体地,BFWR保持等于四。
绒头D1和D2的倾斜定向沿着经向方向DA的这种改变能够通过由提花机构来单独驱动图案形成绒头纱V获得,这意味着沿纬向方向DE相邻的绒头纱可以具有不同的构造并且可以在沿着经向方向DA的不同的位置处从第一倾斜定向转换到第二倾斜定向。
由此能够通过图2中示出的织毯C2的绒头D2的不同的倾斜定向制作二维图案P(二维图案P形成在阴影割绒区域Z中并且在本示例中表示花朵),而不是如在现有技术中一样限制于倾斜绒头的条带。换言之,通过适当地对织机的驱动图案形成绒头纱V的提花机构进行编程,能够产生带有具有任何二维图案的阴影花纹的割绒区域。
这可以结合图案形成经纱的改变,即通过使用埋头绒头纱I至III或VI至VIII中的一个而不是图案形成绒头纱V,以便在织毯C1和C2的不同区域中形成绒头。
在图1的方法中,图案形成绒头纱V沿如下路径行进:在投梭点P19之前,在每个底布F1和F2中,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围绕相继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之前,围绕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该动作重复四次。在投梭点P19之后,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围绕相继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之前,在每个底布中围绕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该动作重复三次。实际上,为了使倾斜方向或绒头的定向的改变能够容易地看到,图案形成绒头纱在第一系列的插入周期中至少两次地围绕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并且在第二系列的插入周期中至少两次地围绕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当织毯C1和C2通过剪切绒头被分割时,在每个织毯中,四个相继的绒头簇绒V.1将在围绕相继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之前围绕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并且后面将跟着三个相继绒头簇绒V.2,所述三个相继绒头簇绒V.2在围绕相继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之前围绕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
在该第一方法中,纬纱组可以由在四个相继的投梭点之间接连引入到一个底布F1或F2中的三个纬纱限定。例如,第一纬纱组由在投梭点P3和P5处引入到底布F2中的两个内纬纱Wi和在投梭点P4处引入到该底布中的背纬纱Wb构成。另一纬纱组由在投梭点P5和P7处引入到底布F1中的两个内纬纱Wi和在投梭点P6处引入到该底布中的背纬纱Wb构成。在该第一方法中,由于在每个底布F1或F2中使用了单个接结经纱b1或b2,该经纱被用于结合垫里经纱f1或f2限定插入纬纱的一些开口。在底布F1的平面处,接结经纱b1在投梭点P3至P5之间在垫里经纱f1的内侧限定第一开口O1并且在投梭点P6处在该垫里经纱的背侧或外侧限定第二开口O1′。开口O1和O1′沿着经向方向DA在底布F1上交替。类似地,两种开口O2和O2′由接结经纱b2分别在垫里经纱f2的内侧和外侧限定。开口O2和O2′沿着经向方向DA在底布F2上交替。
纬纱组的所述三个纬纱相继插入到底布F1中的一个开口O1中、一个开口O1′中以及另一开口O1中,并且相继插入到底布F2中的一个开口O2中、一个开口O2′中以及另一开口O2中。
在图3至图8中示出的本发明的第二至第七方法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除非具体指出,否则图3至图8中的一个的方法以与图1的方法相同的方式工作。
在图3的第二实施例中,图案形成绒头纱V沿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路径行进。
本方法所使用的双层织物织造机同样具有:两个未示出的插入器件;第一梭口形成装置,例如多臂机,其能够在两个位置之间移动接结经纱和垫里经纱;以及第二梭口形成装置,例如提花机构,其能够在三个位置之间移动绒头纱。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了具有等于八的BFWR的投梭序列。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每个底布F1和F2包括两个接结经纱,即底布F1中的接结经纱b1和b1′、底布F2中的接结经纱b2和b2′。接结经纱b1和b1′一起沿着经向方向DA限定了如第一实施例中限定的插入纬纱组的三个纬纱的相继开口O1。类似地,接结经纱b2和b2′一起限定了插入相继纬纱组的三个纬纱的开口O2。
在图4中示出的第三实施例中,纬纱在三个不同的水平面上结合到底布F1和F2中,以便增大在绒头D1和D2上获得的倾斜效应。
底布F1的内纬纱Wi被分成中间纬纱Wi1和最内纬纱Wi2。中间纬纱Wi1在埋头绒头纱I至III与垫里经纱f1之间被插入到垫里经纱f1的绒头侧。最内纬纱Wi2被插入到埋头绒头纱I至III与接结经纱b1或b1′之间。类似地,与针对底布F1所限定的一样,下底布F2的内纬纱Wi被分成中间纬纱Wi1和最内纬纱Wi2,但与垫里经纱f2与埋头绒头纱VI至VIII有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两个内纬纱被插入的每个投梭点而言,一个中间内纬纱Wi1和一个最内纬纱Wi2被分别插入在上底布F1和下底布F2中或插入在下底布F2或上底布F1中。当两个内纬纱被同时插入时,中间内纬纱Wi1与最内纬纱Wi2之间的重新分配每隔一个投梭点交替。
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包括在投梭点P1与P12之间的第一系列的插入周期中围绕中间内纬纱Wi1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的背纬纱Wb弯转。从投梭点P16开始,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其围绕相继中间纬纱Wi1从外部弯转之前围绕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图案形成绒头纱V不围绕与接结经纱b1、b1′、b2和b2′配合的内纬纱Wi2弯转。
本方法的BFWR等于八。绒头D1和D2分别在投梭点P15之前和之后呈现沿箭头A1与A2的方向的倾斜定向。
图5中示出的第四实施例总体上与图4中的实施例相同,具有相同的BFWR,但不同之处在于,图案形成绒头纱V围绕最内纬纱Wi2而不是中间纬纱Wi1从外部弯转。
在图4和图5中的实施例中,开口O1和O2分别在底布F1和F2中由两个接结经纱b1和b1′、b2和b2′限定。尽管底布F1的内纬纱Wi被分成中间纬纱Wi1和最内纬纱Wi2,但在每个底布中底布织造结构从投梭点P1至投梭点P32保持相同。
在图6中示出的第五实施例中,上底布F1的接结经纱b1和b1′一起形成了开口O1,属于一个纬纱组的内纬纱Wi和背纬纱Wb插入到开口O1中,其中内纬纱Wi和背纬纱Wb分别插入到垫里经纱f1的内侧和该垫里经纱的背侧。类似地,在底布F2中,一组内纬纱Wi和背纬纱Wb被插入到由两个接结经纱b2和b2′限定的开口O2中。图案形成绒头纱V的路径与前两个实施例的路径相同。本方法的BFWR等于4。底布织造结构在每个底布中从投梭点P1至P32保持相同。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底布织造结构被称为“Rep2/2”。
在图7中示出的第六实施例中,在上底布F1中使用两个接结经纱b1和b1′。每个接结经纱b1或b1′沿如下路径行进:接结经纱b1或b1′针对七个相继的投梭点保持在梭口的中间位置中并且针对一个投梭点改变到上部位置。接结经纱b1和b1′的图案为四个投梭点的偏移,使得每个背纬纱Wb结合到垫里经纱f1。在下底布F2中使用两个接结经纱b2和b2′并且图案采取与上底布F1中类似的方法。本方法的BFWR等于8。
在投梭点P1与P12之间,对于图案形成绒头纱V而言针对投梭点P1至P12使用与图1的方法相同种类的路径。从投梭点13开始,图案形成绒头纱V形成线圈,所述线圈限定两个绒头腿部并且仅围绕背纬纱Wb弯转。当这些绒头腿部被剪切时,它们限定不倾斜的并且沿箭头A3的方向延伸的直绒头。
在投梭点P20与P32之间,对于图案形成绒头纱V而言针对投梭点P20至P32使用与图1的方法相同种类的路径。
执行图7的方法导致绒头D1和D2从投梭点P1至投梭点P11沿箭头A1的方向倾斜,并且导致绒头D1和D2从投梭点P21至投梭点P32沿箭头A2的方向倾斜。
图8示出了另一方法,其中,绒头分布和倾斜构造,在上织毯C1和下织毯C2中是不同的。基本上,在上织毯中,不倾斜的绒头D1沿箭头A3的方向延伸,而在下织毯中,在与投梭点P7至P12和P23至P32相对应的两个区域中获得了倾斜绒头D2。这里注意到绒头D2在所述两个区域中是沿相反方向倾斜的,即,在投梭点P7与P12之间的箭头A1的方向以及在投梭点P23至P32之间的箭头A2的方向。
在底布F2中的投梭点P7与P13之间,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其围绕相继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之前围绕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在投梭点P23与P32之间,图案形成绒头纱V的路径改变,使得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其围绕相继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之前围绕外纬纱Wb从外部行进。
本方法的BFWR对于上织毯C1和下织毯C2是相同的。所述BFWR等于八。底布织造结构在每个底布中从投梭点P1至投梭点P32保持相同。
在附图中示出的所有的实施例中,经纱组各自包括所有的接结经纱。然而,在一个底布中使用的接结经纱可以在相邻的经纱组之间被分开。例如,在图3至图8的实施例中,两个接结经纱b1和b1′、b2和b2′对于形成底布F1或F2而言是必要的。所述接结经纱中的一个可以在一个筘齿中被引入,而另一个在另一相邻的筘齿中被引入。
本发明需要比接结经纱更为张紧的垫里经纱或张力经纱,使得内纬纱和背纬纱处于底布中的两个不同的水平面上。该方法与诸如所使用的材料、颜色、厚度和纬纱支数无关。对于背纬纱和内纬纱而言可以使用相同种类的纬纱。具体地,对于第三和第四方法的中间纬纱Wi1和最内纬纱Wi2而言可以使用相同种类的纬纱。
在图1、图3、图6、图7和图8的实施例中,底布F1和F2与埋头绒头纱(I-III、VI-III)结合是非强制性的。
本发明不限于具有两个插入器件的双层织物织造机,而是可以应用于具有将一个以上的纬纱同时插入到底布中的三个或更多个插入器件的双层织物织造机。
上文中考虑的实施例和替代性实施例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组合以产生本发明的新的实施例。

Claims (14)

1.一种用于在双层织物织造机上同时织造具有阴影割绒区域(Z)的两个绒头织物(C1,C2)的方法,其中:
上底布(F1)和下底布(F2)彼此叠置地被织造,所述上底布(F1)和所述下底布(F2)具有:
至少一个垫里经纱(f1,f2),
至少一个接结经纱(b1,b1′,b2,b2′),
在相继的引纬周期(P1-P32)中插入到所述接结经纱与所述垫里经纱之间的纬纱(Wi,Wb),所述纬纱包括内纬纱(Wi)和背纬纱(Wb),所述内纬纱(Wi)被插入到所述垫里经纱的绒头侧,所述背纬纱(Wb)被插入到所述垫里经纱的与织物的绒头(D1,D2)相反的背侧,
图案形成绒头纱(V)被交错地织入到所述上底布(F1)和所述下底布(F2)中,每个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在每个所述底布中围绕所述内纬纱(Wi)和所述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
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沿如下路径行进:
在第一系列的引纬周期(P1-P16;P1-P16;P1-P14;P1-P16;P1-P16;P1-P12;P1-P12)中并且至少在第一底布(F1,F2)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其围绕相继的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之前至少两次地围绕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以及
在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P20-P32;P20-P32;P15-P32;P17-P32;P20-P32;P20-P32;P24-P32)中并且至少在第一底布(F1,F2)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其围绕相继的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之前至少两次地围绕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至少一个所述内纬纱(Wi)和一个所述背纬纱(Wb)构成的纬纱组在相继的引纬周期(P3-P5,P5-P7)中被插入到至少一个所述底布(F1,F2)中,
使用单个所述接结经纱(b1,b1′)将所有的纬纱(Wi,Wb)结合至一个底布(F1,F2)的所述垫里经纱(f1,f2),以及
所述纬纱组的所有的纬纱被插入到由所述接结经纱和所述垫里经纱相继限定的开口(O1,O1′,O2,O2′)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至少一个所述内纬纱(Wi)和一个所述背纬纱(Wb)构成的纬纱组在相继的引纬周期(P3-P5,P5-P7)中被插入到至少一个底布(F1,F2)中,
使用两个接结经纱(b1,b1′,b2,b2′)将所有的纬纱(Wi,Wb)结合至一个底布(F1,F2)的所述垫里经纱(f1,f2),以及
所述纬纱组的所有的纬纱被插入到由所述两个接结经纱限定的单个开口(O1,O2)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纬纱组中,第一内纬纱(Wi)、背纬纱(Wb)和第二内纬纱(Wi)被相继插入到所述底布(F1、F2)中。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纬纱组包括被插入在所述垫里经纱(f1,f2)与所述接结经纱(b1,b1′,b2,b2′)之间的单一类型的内纬纱(Wi)。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至少所述第一底布(F1,F2)中,至少埋头绒头纱(I-III,VI-VIII)被并入所述底布中并且每个所述纬纱组包括两种类型的内纬纱,即:
中间内纬纱(Wi1),所述中间内纬纱(Wi1)被插入在所述垫里经纱(f1)与所述埋头绒头纱(I-III,VI-VIII)之间,
最内纬纱(Wi2),所述最内纬纱(Wi2)被插入在所述垫里经纱(f1,f2)与所述接结经纱(b1,b1′,b2,b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围绕所述中间内纬纱(Wi1)并且围绕所述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围绕所述最内纬纱(Wi2)并且围绕所述背纬纱(Wb)弯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沿如下路径行进:
在所述第一系列的引纬周期(P1-P16;P1-P16;P1-P14;P1-P16;P1-P16;P12-P23;P7-P16)中并且在两个底布(F1,F2)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其围绕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之前围绕内纬纱从外部弯转,以及
在所述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P20-P32;P20-P32;P16-P32;P17-P32;P20-P32;P25-P36)中并且在两个底布(F1,F2)中,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在其围绕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之前围绕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沿如下路径行进:所述路径在所述上底布(F1)与所述下底布(F2)中具有不同的第一系列引纬周期和第二系列引纬周期。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一些引纬周期(P13-P19)而言,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沿如下路径行进:所述图案形成绒头纱(V)围绕背纬纱(Wb)弯转并且在两个内纬纱(Wi)之间穿过。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被规定为所述接结经纱(b1,b1′,b2,b2′)和所述垫里经纱(f1,f2)在梭口中的相继位置的序列的底布织造结构在所述第一系列和第二系列的引纬周期中重复并且保持相同。
13.一种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绒头织物(C1,C2),所述织物包括:
通过纱线组织造的底布(F1,F2),所述底布(F1,F2)包括:
至少一个垫里经纱(f1,f2),
至少一个接结经纱(b1,b1′,b2,b2′),
位于所述接结经纱与所述垫里经纱之间的纬纱(Wi,Wb),所述纬纱包括内纬纱(Wi)和背纬纱(Wb),所述内纬纱(Wi)位于所述垫里经纱的绒头侧,所述背纬纱(Wb)位于所述垫里经纱的与织物的绒头相反的背侧,
绒头簇绒,所述绒头簇绒各自与属于一个纱线组的交错织入到所述底布中并且形成两个绒头腿部的图案形成绒头纱(V)相对应,
其特征在于,对于至少一个纱线组而言,沿所述底布(F1,F2)的经向方向(DA)相继的至少第一绒头簇绒(V.1)和第二绒头簇绒(V.2)以如下构造被交错织入到所述底布中:
沿所述经向方向,所述第一绒头簇绒(V.1)至少两次地围绕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的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以及
沿所述经向方向,所述第二绒头簇绒(V.2)至少两次地围绕背纬纱(Wb)从外部弯转,接着围绕相继的内纬纱(Wi)从外部弯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绒头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绒头织物包括:
由至少一个所述内纬纱(Wi)和一个所述背纬纱(Wb)构成的纬纱组,以及
用于将所述内纬纱(Wi)和所述背纬纱(Wb)结合至纱线组的垫里经纱(f1,f2)和图案形成绒头纱的两个接结经纱(b1,b1′,b2,b2′),
所述纬纱组的所有纬纱(Wi,Wb)都经过由所述两个接结经纱形成的开口(O1,O2)。
CN201510009730.2A 2014-01-09 2015-01-08 用于织造绒头织物的方法及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绒头织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752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4150640.2 2014-01-09
EP14150640.2A EP2894244B1 (en) 2014-01-09 2014-01-09 Method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 with shadow cut pile zon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75223A CN104775223A (zh) 2015-07-15
CN104775223B true CN104775223B (zh) 2018-03-27

Family

ID=499185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973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75223B (zh) 2014-01-09 2015-01-08 用于织造绒头织物的方法及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绒头织物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EP (1) EP2894244B1 (zh)
CN (1) CN1047752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E1021026B1 (nl) * 2013-01-09 2015-01-27 Nv Michel Van De Wiele Tapijt met een schaduweffect en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een tapijtweefsel met een schaduweffect.
CN106467991B (zh) * 2015-08-18 2018-05-01 浙江英诺威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中空双层壁充气梭织基布及其织造方法
CN105200627B (zh) * 2015-10-16 2017-01-04 浙江英诺威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绒背可磨毛的丝绒面料及其织造方法
EP3165645B1 (en) * 2015-11-05 2021-09-01 STÄUBLI BAYREUTH GmbH Method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 with shadow cut pile zones
EP3192909A1 (en) * 2016-01-15 2017-07-19 NV Michel van de Wiele Fabric, in particular carpet, and method of weaving a fabric
CN107090645B (zh) * 2017-05-02 2019-06-25 浙江英诺威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多阴影提花丝绒面料及其织造方法
EP3702500B1 (en) * 2019-02-26 2022-04-06 STÄUBLI BAYREUTH GmbH Method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 woven with such a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19324C (de) 1920-03-01 Vorwerk & Co Elektrowerke K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gemusterter Doppelpluesche
FR696170A (fr) * 1929-05-28 1930-12-27 Sachsische Webstuhlfabrik Liage double à trame unique pour tapis et commande jacquard pour sa confection
DE564293C (de) * 1929-05-29 1932-11-15 Karl Petzoldt Doppel-Kettenflorgewebe mit durchgewebtem Rueckenmuster
DE630133C (de) * 1932-08-20 1936-05-22 Naamlooze Vennootschap Gebr Va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doppelschuetzig gewebten Doppelkettenflorgeweben mit festem Rand
FR1322311A (fr) * 1962-02-16 1963-03-29 Taffin Pothelet & Cie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tapis double-pièce
FR1401236A (fr) * 1964-03-04 1965-06-04 Librex Anstalt Nouveau tapis tissé en double pièce et mode de tissage de ce tapis
BE793390A (fr) * 1971-12-28 1973-04-16 Felix Tonnar G M B H Procede utilise pour tisser des doubles tissus a poils
JPS6135577Y2 (zh) * 1980-03-02 1986-10-16
DE19918171B4 (de) * 1999-04-21 2005-06-09 Schönherr Textilmaschinenbau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Doppelteppichgewebe
EP1489210A1 (de) * 2003-06-21 2004-12-22 SCHÖNHERR Textilmaschinenbau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Doppelpolgewebes auf einer Doppelpolwebmaschine
BE1016337A3 (nl) * 2004-12-02 2006-08-01 Wiele Michel Van De Nv Werkwijze voor het weven van weefsels en shaggy weefsel.
TR201808546T4 (tr) * 2011-09-06 2018-07-23 Staeubli Bayreuth Gmbh Halı dokuma yöntemi ve böyle bir yöntemle dokunmuş halı.
EP2758573B1 (en) 2011-09-22 2019-07-10 NV Michel van de Wiele Method for weaving a pile fabric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94244B1 (en) 2018-11-28
CN104775223A (zh) 2015-07-15
EP2894244A1 (en) 2015-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75223B (zh) 用于织造绒头织物的方法及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绒头织物
US7621297B2 (en) Method for weaving a fabric and fabric woven according to such a method
EP2758573B1 (en) Method for weaving a pile fabric
CN108541280B (zh) 具有阴阳花纹的织物以及编织具有阴阳花纹的织物的方法
CN102995226B (zh) 编织地毯的方法和用该方法编织的地毯
US10233573B2 (en) Carpet having a shadow effect and method for weaving a carpet fabric having a shadow effect
US3556165A (en) Fabric having integral and sectional weft threads, and loom for making the same
CN109440267B (zh) 一种高低毛隐纬缎档组织毛巾及其织造工艺
CN108350625A (zh) 用于面对面编织具有提花经纱的织物的方法
EP1398403A1 (en) Method for weaving a pile fabric
US11091857B2 (en) Method for weaving pile fabrics and pile fabric woven with such a method
CN106987980B (zh) 用于编织绒头织物的方法及具有阴影割绒区域的绒头织物
CN1594696B (zh) 用于在双面绒头织物织机上生产双面绒头织物的方法
US1944534A (en) Fabric
US2613695A (en) Distortion weave fabric structure
US20070048491A1 (en) Water resistant carpe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 same
US2306405A (en) Pile fabric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1955028A (en) Pile fabric
SU1585409A1 (ru) В занотканое полотно и способ его изготовлени
US438064A (en) Two-ply-ingrain-carpet fabric
US2098595A (en) Pile fabric
KR101232594B1 (ko) 자카드직물의 제직방법
US1593528A (en) Pile fabric
US789130A (en) Woven fabric.
KR101106896B1 (ko) 아무젠 직물 및 그 제직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Bayreuth

Applicant after: STAUBLI BAYREUTH GmbH

Address before: Chemnitz

Applicant before: SCHONHERR TEXTILMASCHINENBAU GmbH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327

Termination date: 202201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