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66745A - 按键结构 - Google Patents

按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66745A
CN104766745A CN201510166059.2A CN201510166059A CN104766745A CN 104766745 A CN104766745 A CN 104766745A CN 201510166059 A CN201510166059 A CN 201510166059A CN 104766745 A CN104766745 A CN 1047667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ase plate
press
magnetic part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660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66745B (zh
Inventor
许建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12876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03469B/zh
Priority to CN201510166059.2A priority patent/CN1047667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766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6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66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66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01H3/122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 H01H3/125Push-buttons with enlarged actuating area, e.g. of the elongated bar-type; Stabilising means therefor using a scissor mechanism as stabilis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54Tactile feedback common to all switch 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Return force magnetic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结构,按键结构包含底板、键帽、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磁性件。底板具有磁性部。键帽设置于底板之上。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设置于底板与键帽之间,键帽经由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而能相对于底板上下移动。磁性件对应磁性部设置于底板与键帽之间,磁性件与磁性部之间产生吸引力,吸引力使磁性件接触并施力于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以驱使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将键帽远离底板移动。本发明中用于产生回复力的机构无需占据过大的空间即可作用,减少对支架于结构及作动上的限制;藉由磁性件及磁性部的材料以获得所需的吸引力,无需增加磁性件及磁性部的结构体积,维持按键结构的作动稳定度及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尤其指一种利用磁吸力作动的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按键结构通常透过交叉连接的支架提供键帽上下移动的机构,并另于键帽下方设置有弹性构件(例如硅胶圆突),用以提供键帽回复力以驱使键帽回到原位(即未被按压时的位置)。支架与弹性构件通常采用紧凑配置以缩小按键结构所需设置空间,但由于支架采交叉连接且硅胶圆突设置于其间,使得支架结构具有一定的结构复杂性。此外,硅胶圆突需具有相当的结构体积始能提供使用者足够的按压回馈手感(即使用者按压时感受的反作用力),使得按键结构所需的体积有其限制。因此,除非减损或牺牲键帽作动的稳定性或按压回馈手感,否则此种按键结构实难以适用于薄形键盘中。
发明内容
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利用磁性件与底板间产生的吸引力以同时驱使支撑键帽的两个支架作动,故能同时兼顾键帽作动的稳定性及提供足够的按压回馈手感,利于适用于薄形键盘(例如但不限于笔记型电脑键盘)中。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底板、键帽、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磁性件。底板具有磁性部;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之上;第一支架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第二支架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而能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磁性件对应该磁性部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磁性件与该磁性部之间产生吸引力,该吸引力使该磁性件接触并施力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以驱使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将该键帽沿远离该底板的方向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及该键帽,该第二支架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及该键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设置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之间,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相对设置,使得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水平上下移动时,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相对于该底板反向旋转。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相对于该底板可旋转,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水平上下移动时,该磁性件与该第一支架同向旋转。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固定于该第一支架上。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还包括凹槽,该磁性件镶嵌于该凹槽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为塑胶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及该第一支架以同一旋转轴相对于该底板旋转。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该第一部位以第一旋转轴可旋转地抵接该键帽,该第二部位以第二旋转轴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该磁性件包含抵接部,该抵接部以第三旋转轴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该第三旋转轴于该底板上的投影位于该第一旋转轴及该第二旋转轴于该底板上的投影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及第三部位,该第一部位可旋转地抵接该键帽,该第二部位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该第三部位保持与该磁性件接触,该第二部位位于该第一部位与该第三部位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三部位于该第二部位与磁性件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分隔设置。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部及该磁性件的其中之一为磁铁,该磁性部及该磁性件的其中另一为顺磁性件。
此外,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底板、键帽、第一支架、第二支架以及磁性件。底板具有磁性部;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之上;该第一支架为塑胶件,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第二支架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而能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磁性件固定于该第一支架上,该磁性件与该磁性部之间产生吸引力,该吸引力使该磁性件接触并施力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以驱使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将该键帽沿远离该底板的方向移动。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支架包含突出端部,该突出端部保持与该磁性件接触。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支架包含枢轴结构,该枢轴结构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该突出端部位于枢轴结构与磁性件之间。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均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均可活动地抵接该键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的其中之一可旋转地抵接该键帽,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的其中另一可滑动地抵接该键帽。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部及该磁性件的其中之一为磁铁,该磁性部及该磁性件的其中另一为顺磁性件。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还包括凹槽,该磁性件镶嵌于该凹槽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具有第一侧、第二侧及第一凸出部,该第一侧与该第二支架相对,该第一凸出部位于该第二侧,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卡槽,该第一凸出部卡入该第一卡槽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邻,该第一凸出部包含偏向该底板以延伸方向延伸的悬臂,该悬臂于该延伸方向具有斜端面,该斜端面朝向该底板,该第一卡槽具有边缘,该边缘于垂直方向的投影落于该斜端面于垂直方向的投影内。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具有第三侧及位于该第三侧的第二凸出部,该第二侧与该第三侧相对,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二卡槽,该第二凸出部卡入该第二卡槽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邻。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包含连接部,该第一支架经由该连接部与该底板连接,该磁性件具有让位槽,当该键帽朝向该底板移动时,该连接部相对地伸入该让位槽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具有第一侧,该第二支架具有中心侧,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与该中心侧相对,该磁性件具有第三凸出部,该第三凸出部位于该第一侧,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三卡槽,该第三卡槽位于该中心侧,该第三凸出部卡入该第三卡槽中。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还具有第四凸出部与第五凸出部,该第四凸出部与该第五凸出部均位于该第一侧,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具有中点与两端点,该第三凸出部位于该中点,该第四凸出部与该第五凸出部分别位于该两端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的长度大于该第二支架的该中心侧的长度,使得该第四凸出部与该第五凸出部均未接触该第二支架且无阻隔地直接延伸在该底板上方。
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还具有复数个固定机构,该复数个固定机构凸出于该底板上以固定该磁性部,该磁性件具有腰部,该腰部与该磁性部于垂直方向的投影重叠,该磁性部的宽度大于该腰部的宽度,该复数个固定机构分别位于该腰部的不同侧。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中用于产生回复力的机构(即磁性件及磁性部)无需占据过大的空间即可作用,减少对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于结构及作动上的限制;此外,可藉由选择磁性件及磁性部的材料以获得所需的吸引力,无需藉助增加磁性件及磁性部的结构体积来实现。藉此,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作动稳定度及结构强度均可维持在一定的程度以上。因此,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能克服先前技术中按键结构应用于薄形键盘时无法兼顾键帽作动的稳定性及提供足够的按压回馈手感的两难。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局部分解图;
图3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4为图1中按键结构沿线X-X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键帽被按压后的剖视图;
图6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键帽被右斜按压后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键帽左侧被施力按压时的剖视图;
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9为图8中按键结构的俯视图;
图10为图8中按键结构3沿线Y-Y的剖视图;
图11为图8中按键结构的键帽被压后的剖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13为图12中按键结构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2中按键结构的键帽被倾斜按压后的剖视图;
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16为图15中按键结构的磁性件与第一支架的组合示意图;
图17为图15中第一支架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5中按键结构的俯视图;
图19为图18中按键结构沿线Z-Z的剖视图;
图20为图18中按键结构沿线W-W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的示意图,图2为按键结构1的局部分解图,图3为按键结构1的爆炸图,图4为按键结构1沿图1中线X-X的剖视图。按键结构1包含底板12、薄膜电路板14、键帽16、第一支架18、第二支架20及磁性件22。底板12具有磁性部122(于图2中以虚线绘示其设置位置)及复数个连接部124、126,于本实施例中,底板12主要为金属板冲压件与磁铁(即作为磁性部122)的结合,但本发明均不以此为限。薄膜电路板14叠置于底板12上并具有两开关142a、142b(以虚线圈表示于图3中),其中连接部124、126穿过薄膜电路板14的镂空处而突出于薄膜电路板14。键帽16设置于底板12及薄膜电路板14之上并具有复数个连接部162、164(以虚线绘示于图2中)。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相对设置于底板12与键帽16之间,第一支架18为塑胶件(例如塑胶射出件)并以枢轴结构182与底板12的连接部124可旋转地抵接,第一支架18以枢轴结构184可活动地(旋转)抵接键帽16的连接部162。第二支架20以枢轴结构202与底板12的连接部126可旋转地抵接,第二支架20以枢轴结构204可活动地(滑动)抵接键帽16的连接部164,继而使得键帽16经由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而能相对于底板12稳定地上下移动。其中,枢轴结构182、202位于枢轴结构184、204之间,枢轴结构182、184、202、204分别以两个突出的圆柱实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图2中的连接部162可以设计成连接部164的形状,让枢轴结构184可滑动地抵接于连接部162。于图4中,枢轴结构182、184、202、204相对于底板12及键帽16的旋转轴以十字标记于图中,枢轴结构182、184、202、204于此剖视视角的投影位置以虚线圈表示。
磁性件22对应磁性部122设置于底板12与键帽16之间且磁性件22固定于第一支架18上,故磁性件22亦相对于底板12可旋转,且磁性件22与第一支架18以同一旋转轴相对于底板12可旋转。于本实施例中,磁性件22例如顺磁性金属件以镶嵌的方式镶入第一支架18上形成的凹槽186中,此镶嵌的方式可由粘着、紧配、卡槽结构或埋入射出等方式实现。磁性件22与磁性部122之间能产生吸引力(以带双箭头的粗线表示于图4中),使得磁性件22与磁性部122趋向相互靠近。其中,磁性件22直接正对磁性部122设置,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原则上,磁性件22与磁性部122的设置仅需使该吸引力能满足产品要求即可,例如能驱使该第一支架18及该第二支架20作动、能提供所需的按压回馈手感(即使用者按压时感受的反作用力)等。该吸引力将使磁性件22施力于第一支架18且使磁性件22接触并施力于第二支架20,由于磁性件22与第一支架18结合在一起,故该吸引力发生的位置可直接视为对第一支架18的施力点,故磁性件22对第一支架18的施力点位于枢轴结构182、184之间,磁性件22对第二支架20的施力点位于枢轴结构202、204之间,故透过杠杆原理,该吸引力进而驱使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转动以将键帽16沿远离底板12的方向移动;其中,该吸引力对第一支架18的施力点相对于枢轴结构184位于枢轴结构182的相对两侧,该吸引力对第二支架20的施力点相对于枢轴结构204位于枢轴结构202的相对两侧,故该吸引力经由磁性件22驱使第一支架18逆时针旋转且驱使第二支架20顺时针旋转。另外,于键帽16未被按压时,磁性件22受到该吸引力驱动而保持接触第二支架20的突出端部208。突出端部208位于枢轴结构202与磁性件22之间,当第二支架20逆时针转动时,可以以较轻的力量翘起磁性件22。
请并参阅图5,图5为按键结构1被按压后的剖视图。当键帽16被大致水平按压后(如图5所示,其中外力F1大致施加于键帽16的中间),第一支架18受到键帽16及底板12的拘束作用而作顺时针旋转,第二支架20受到键帽16及底板12的拘束作用而作逆时针旋转。因磁性件22固定于第一支架18,故磁性件22将与第一支架18同向旋转,亦即磁性件22随第一支架18顺时针旋转而沿远离磁性部122的方向移动。此外,第二支架20于逆时针旋转时,亦能经由突出端部208接触并推动磁性件22以沿远离磁性部122的方向移动,此现象亦有助于第一支架18的顺时针旋转。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8对应开关142a包含第一突部188,第二支架20对应开关142b包含第二突部206,于键帽16被大致水平按压后,第一突部188即可触压薄膜电路板14以触发开关142a,第二突部206触压薄膜电路板14以触发开关142b。此时,磁性件22与磁性部122间产生的吸引力(亦以带双箭头的粗线表示于图5中)虽减弱,但仍保持驱使磁性件22朝向磁性部122靠近。当外力F1消失后,该吸引力驱动磁性件22朝向磁性部122移动;同时,磁性件22施力于第一支架18且接触并施力于第二支架20以驱使第一支架18逆时针旋转,驱使第二支架20顺时针旋转,进而将键帽16远离底板12移动以回到原位(如图4所示)。
当键帽16被倾斜按压(例如图6所示键帽16被右斜按压,其中外力F2大致施加于键帽16的右侧)时,磁性件22随同第一支架18顺时针旋转并沿远离磁性部122的方向移动。虽第二支架20此时近乎未旋转,但第一支架18本身即具有第一突部188,此时第一突部188仍能有效按压薄膜电路板14以触发开关142a;亦即按键结构1仍被有效按压,故此倾斜按压操作仍然有效。同样地,当外力F2消失后,该吸引力驱动磁性件22朝向磁性部122移动;同时,磁性件22施力于第一支架18以驱使第一支架18逆时针旋转,进而将键帽16沿远离底板12的方向移动以回到原位(如图4所示)。
当键帽16仅左侧受外力F3施压而朝向底板12移动时(如图7所示,其中外力F3大致施加于键帽16的左侧),第二支架20受到底板12及键帽16的拘束而逆时针旋转。于前述第二支架20的逆时针旋转过程中,磁性件22受到该吸引力驱动而仍保持接触第二支架20,使得第二支架20经由磁性件22连动第一支架18顺时针旋转,进而使得键帽16整体仍大致保持水平向下移动,第一突部188触压薄膜电路板14以触发开关142a,第二突部206触压薄膜电路板14以触发开关142b。同样地,当外力F3消失后,该吸引力驱动磁性件22朝向磁性部122移动;同时,磁性件22施力于第一支架18以驱使第一支架18逆时针旋转,且磁性件22同时接触并施力于第二支架20以驱使第二支架20顺时针旋转,进而将键帽16沿远离底板12的方向移动以回到原位(如图4所示)。因此,于此情形中的键帽16的作动与图5中的键帽16的作动相当,均相对于底板12大致呈水平上下移动。
如前述说明,磁性件22与磁性部122间产生的吸引力为透过磁性件直接对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施力并对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产生旋转力矩,使得该吸引力对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的作用稳定且可靠。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分隔设置,亦即彼此间无直接连接或接触,但第一支架18仍可透过磁性件22而可受到第二支架20的作动影响,如图7所示的操作情形;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于实作上,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仍可有结构上直接接触或连接,以提高第一支架18与第二支架20间的作动关联。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结构相对设置(或谓结构对称设置),使得当键帽16相对于底板12水平上下移动时,第一支架18与第二支架20相对于底板12反向旋转,即分别以逆时针、顺时针旋转,或是以顺时针、逆时针旋转;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实际操作中,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虽分隔设置,但仍可于键帽16相对于底板12水平上下移动时,作同向旋转的设计;此时,各部件配置亦需配合调整,虽与前述实施例略有不同,但仍可为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基于本说明书及图式的揭露而能完成,故不另赘述。又,于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架20包含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及第三部位,该第一部位(即枢轴结构204)与键帽16可旋转地抵接,该第二部位(即枢轴结构202)与底板12可旋转地抵接,第三部位(即突出端部208)保持与磁性件22接触,该第二部位位于该第一部位与该第三部位之间,亦即磁性件22与键帽16对第二支架20的施力位于杠杆支点(即枢轴结构202)的两侧,如同翘翘板一般作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可采用塑胶材料,例如以射出成形的方式制作,有利于控制结构尺寸且易达到所需尺寸精度,使得枢轴结构184、204容易与键帽的连接部164、162稳定地抵接,并提供键帽16较佳的抗拉拔力。又第一支架18及第二支架20可采用透光性的塑胶材料,用以搭配背光模组实现发光效果更佳的发光键盘。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磁性件22与磁性部122间产生的吸引力可透过相对设置的顺磁性金属件(即磁性件22)与磁铁(即磁性部122)而实现,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磁性件22以磁铁实作,磁性部122以顺磁性金属件实作,两者之间亦能产生吸引力;此时,当底板12亦采顺磁性金属件实作时,磁性部122直接以底板12对应磁性件22的部分实现,此可简化底板12结构的复杂度。又例如,磁性部122及磁性件22均采磁铁实作,但磁极相反设置,两者之间仍能产生吸引力。
于前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架18为塑胶件,易与磁性件22以埋入射出的方式结合,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即使第一支架18为金属件(例如冲压件),磁性件22仍能轻易经由粘着、紧配、卡槽结构而固定于第一支架18的凹槽186中。此外,本发明的按键结构亦不以磁性件22与第一支架18两者固定结合的方式为限。请参阅第8至图10,图8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结构3的爆炸图,图9为按键结构3的俯视图,图10为按键结构3沿图9中线Y-Y的剖视图。按键结构3与按键结构1结构大致相同,故按键结构3的相同元件仍沿用按键结构1的元件符号。以下主要针对按键结构3与按键结构1的不同处而说明,关于按键结构3的其他说明,请径参阅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3的磁性件42包含两抵接部422及两舌片部424,按键结构3的第一支架38包含镂空190及两卡槽192,使得磁性件42组装至第一支架38的凹槽186中时,抵接部422可穿过镂空190以可旋转地抵接底板12,且舌片部424对应地插入卡槽192中,使得磁性件42相对于底板12可旋转。于本实施例中,磁性件42相对于底板12的旋转轴与第一支架38大致相同,亦即磁性件42及第一支架38大致以同一旋转轴(以十字标记于图中)相对于底板12可旋转。磁性件42与磁性部122之间能产生吸引力(以带双箭头的粗线表示于图10中),使得磁性件42与磁性部122趋向相互靠近。于本实施例中,虽磁性件42未与第一支架38固定结合在一起,但透过磁性件42与第一支架38结构上的相互拘束,该吸引力仍能使磁性件42施力于第一支架38。在该吸引力的作用下,磁性件42对第一支架38的施力方向及施力位置(位于磁性件42相对于底板12的旋转轴的两侧),大致如图10中实心单箭头所示;该吸引力可经由磁性件42驱使第一支架38逆时针旋转以将键帽16远离底板12移动。当第一支架38被键帽16带动而顺时针旋转时(例如图5或图6中键帽16被按压),第一支架38对磁性件42施力(大致如图10中空心单箭头所示)以驱使磁性件42亦顺时针旋转以远离磁性部122。
此外,于本实例的按键结构3中,当外力施加于键帽16的中间或右侧时,按键结构3的作动大致与按键结构1相同,可对应参阅图5及图6及其相关说明。请参阅图11,其为按键结构3的键帽16被倾斜按压后的剖视图。当外力F4施加于键帽16的左侧时,第二支架20被键帽16带动而逆时针旋转并驱使磁性件42顺时针旋转以远离磁性部122,其相关说明可参阅前述图7中关于第二支架20作动的说明。此时,虽磁性件42并非与第一支架38完全固定在一起,但当磁性件42受第二支架20驱动而顺时针旋转时,磁性件42上抵接部422的右侧将会对凹槽186的底部186a施力以对第一支架38施以顺时针旋转的力矩,进而使第一支架38亦顺时针旋转。故于外力F4作用下,按键结构3的作动逻辑仍与按键结构1相同。
于前述实施例中,按键结构3的磁性件42与第一支架38均是以同一旋转轴相对于底板12可旋转,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请参阅图12及图13,图12为根据本发明的又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结构5的爆炸图,图13为按键结构5的剖视图,其割面位置可参照图1的线X-X。按键结构5与按键结构1结构大致相同,故按键结构5的相同元件仍沿用按键结构1的元件符号。以下主要针对按键结构5与按键结构1的不同处而说明,关于按键结构5的其他说明,请径参阅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于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5的磁性件62包含两抵接部622,按键结构5的第一支架58包含镂空191,使得磁性件62组装至第一支架58的凹槽186中时,抵接部622可穿过镂空191以可旋转地抵接底板12,以使磁性件62相对于底板12可旋转。于本实施例中,磁性件62相对于底板12的旋转轴与第一支架38相对于底板12的旋转轴相异,亦即磁性件42及第一支架58各自以一旋转轴(以十字标记于图中)相对于底板12可旋转。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58包含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该第一部位(即枢轴结构184)大致以第一旋转轴R1与键帽16可旋转地抵接,该第二部位(即枢轴结构182)大致以第二旋转轴R2与底板12可旋转地抵接,抵接部622大致以第三旋转轴R3与底板12可旋转地抵接,第三旋转轴R3于底板12上的投影位于第一旋转轴R1及第二旋转轴R2于底板12上的投影之间。磁性件62与磁性部122之间能产生吸引力(以带双箭头的粗线表示于图13中),使得磁性件62与磁性部122趋向相互靠近。于本实施例中,虽磁性件62未与第一支架58固定结合在一起,但透过磁性件62与第一支架58结构上的相互拘束,该吸引力仍能使磁性件62施力于第一支架58。在该吸引力的作用下,磁性件62对第一支架58的施力方向及施力位置(位于第二旋转轴R2与磁性部122之间),大致如图13中实心单箭头所示;该吸引力可经由磁性件62驱使第一支架58逆时针旋转以将键帽16朝向远离底板12的方向移动。当第一支架58被键帽16带动而顺时针旋转时(例如图5或图6中键帽16被按压),第一支架58对磁性件62施力(大致如图13中空心单箭头所示)以驱使磁性件62亦顺时针旋转以远离磁性部122。
此外,于本实例的按键结构5中,当外力施加于键帽16的中间或右侧时,按键结构5的作动大致与按键结构1相同,可对应参阅图5及图6及其相关说明。请参阅图14,其为按键结构5的键帽16被倾斜按压后的剖视图。当外力F5施加于键帽16的左侧时,第二支架20被键帽16带动而逆时针旋转并驱使磁性件62顺时针旋转以远离磁性部122,其相关说明可参阅前述图7中关于第二支架20作动的说明。此时,由于磁性件62并非与第一支架58完全固定在一起,磁性件62独立于第一支架58顺时针旋转,第一支架58未受到磁性件62而一同旋转,使得键帽16呈倾斜按压的状态。若于实作上,例如透过更多的结构相互拘束、粘着等方式,将磁性件62与第一支架58结合在一起,则此时的按键结构5与按键结构1于逻辑上作动相同。
于前述实施例中的按键结构1、3、5整体结构大致相同,主要不同处则在于磁性件22、42、62与第一支架18、38、58的连接方式不同,造成键帽16于不同的被按压情形下,第一支架18、38、58与第二支架20的作动有些许不同,但按键结构1、3、5仍均是利用磁性件22、42、62与底板12的磁性部122间产生的吸引力对第一支架18、38、58及第二支架20产生结构上的拘束及驱动作用,至少实现驱使第一支架18、38、58及第二支架20将键帽16朝向远离底板12的方向移动的机制。因此,实际操作中,除于作动为必然矛盾的情形外,自可将按键结构1、3、5的结构配置相互取代、运作,且前述关于按键结构1、3、5的作动说明,亦可相互参照。例如于按键结构5的第一支架58亦可包含如设置于按键结构3的第一支架38的卡槽192的结构,按键结构5的磁性件62亦对应包含如按键结构3的磁性件42的舌片部424的结构,此时按键结构5的作动即与按键结构3相当。另外,于按键结构3、5中,磁性件42、62与第一支架38、58并非固定在一起,故磁性件42、62及第一支架38、58分别相对于底板12的旋转轴(如前述旋转轴R2、R3)间的相对位置会影响磁性件42、62及第一支架38、58间的施力及力矩,例如旋转轴于底板12上的投影位置会影响相互间施加的力矩,此关系可基于杠杆原理而能充分理解,不另赘述。另外,为避免磁性部122对其他电子元件(例如笔记型电脑靠近键盘的元件)造成磁性干扰,可于底板12下方增加顺磁性金属件。
请参阅图15,为根据本发明的再一较佳具体实施例的按键结构7的爆炸图。按键结构7与按键结构1结构逻辑大致相同,故按键结构7的相同元件仍沿用按键结构1的元件符号。以下主要针对按键结构7与按键结构1的不同处而说明,关于按键结构7的其他说明,请径参阅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相较于按键结构1,按键结构7显示一种磁性件82与第一支架78结合的结构。请并参阅图16至图20,图16为磁性件82与第一支架78的组合示意图。图17为第一支架78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18为按键结构7的俯视图,其中键帽16轮廓以虚线表示。图19为按键结构7沿图18中线Z-Z的剖视图,其中键帽16未予绘示。图20为按键结构7沿图18中线W-W的剖视图,其中键帽16未予绘示。同样的,于按键结构7中,第一支架78分别以枢轴结构782、784与底板72及键帽16连接,第二支架80分别以枢轴结构802、804与底板72及键帽16连接,第一支架78与第二支架80能分别以突部781、806触压薄膜电路板14以触发开关142a、142b。其中,枢轴结构782与底板72的连接部724a、724b连接,枢轴结构782的两端部与连接部724a抵接,枢轴结构782的中间部以凹槽结构782a与连接部724b抵接;枢轴结构802与底板72的连接部726a、726b连接,枢轴结构802的两端部与连接部726a抵接,枢轴结构802的中间部以孔结构802a与连接部726b抵接。于实作上,连接部724a、724b、726a、726b的设置数量不以本实施例中两个为限,可视实际产品结构复杂度、作动稳定度而增加或减少。
于本实施例中,磁性件82结合至第一支架78的凹槽786中。磁性件82具有第一侧82a、第二侧82b、第三侧82c、第一凸出部822及第二凸出部824,第一侧82a与第二支架80相对,第二侧82b与第三侧82c相对且均与第一侧82a相邻,第一凸出部822位于第一侧82a,第二凸出部824位于第三侧82c。第一支架78包含第一卡槽788及第二卡槽790。第一凸出部822及第二凸出部824分别插入第一卡槽788及第二卡槽790。于本实施例中,为简化说明,第一凸出部822与第二凸出部824结构相同,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因此,关于第二凸出部824的相关说明,请径参阅第一凸出部822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第一凸出部822包含偏向底板72以延伸方向D1延伸的悬臂8222,悬臂8222于延伸方向D1具有斜端面8224,斜端面8224朝向底板8224。于本实施例中,悬臂8222相对于垂直方向D2斜向延伸,且斜端面8224大致上与延伸方向D1垂直,故斜端面8224本身亦不与垂直方向D2平行或垂直。第一卡槽788具有边缘7882,边缘7882于垂直方向D2(即相当于按压键帽16的方向)的投影P1(于图19中以一点表示)落于斜端面8224于垂直方向D2的投影P2(于图19中以一粗线段表示)内,使得第一凸出部822于垂直方向D2不会脱离第一卡槽788。另外,因前述投影关系,于磁性件82组装至第一支架78时,边缘7882可于斜端面8224上滑动,故斜端面8224具有导引作用,使得第一凸出部822能顺利插入第一卡槽788中(例如促使磁性件82或第一支架822产生些微的弹性变形)。
补充说明的是,如图19所示,透过控制第一凸出部822及第二凸出部824与第一卡槽788及第二卡槽790的余隙,可有效使第一凸出部822及第二凸出部824卡持于第一卡槽788及第二卡槽790中,而不致自第一支架78脱离;例如,于图19中,即使磁性件82左右移动仍无法使第一凸出部822及第二凸出部824脱离第一卡槽788及第二卡槽790。因此,基于此结构特点,实际操作中,磁性件82亦可使用单一凸出部(例如第一凸出部822)卡持于第一卡槽788中,磁性件82于相对此凸出部的相对侧(例如第三侧82c)则紧靠凹槽786内壁,同样具有防止磁性件82自第一支架78脱离的功效;此时,此凸出部亦可位于磁性件82第一侧82a的相对侧。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磁性件82亦具有两舌片部826,分别插入第一支架78的两卡槽792中,亦有助于磁性件82与第一支架78间的稳固的结合;实际操作中,舌片部826亦可成形如第一凸出部822的结构。再补充说明的是,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出部822虽以磁性件82向下偏斜延伸的悬臂结构实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以如舌片部826的结构实作、或具有能卡持卡槽788的结构亦可。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磁性件82具有第三凸出部828,位于该第一侧82a。第二支架80具有中心侧80a及第三卡槽808,中心侧80a与第一侧82a相对,第三卡槽808位于中心侧80a。第三凸出部828可活动地卡入第三卡槽808中,可增加磁性件82与第二支架80相互作动的稳定性。此外,磁性件82还具有第四凸出部830与第五凸出部832,均位于第一侧82a。磁性件82的第一侧82a具有中点与两端点,其中第三凸出部828即位于该中点,第四凸出部830与第五凸出部832分别位于该两端点。磁性件82的第一侧82a长度L1大于第二支架80的中心侧80a长度L2,使得第四凸出部830与第五凸出部832均未接触第二支架80且无阻隔地直接延伸在底板72上方,可增加磁性件82作动的稳定性。换言之,于本实施例中,第四凸出部830、第三凸出部828及第五凸出部832于第一侧82a形成如E形的突爪结构,其中只有第三凸出部828受到磁力作用(由磁性件82与磁性部722磁性相吸产生)而抵靠第二支架80,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三凸出部828、第四凸出部830及第五凸出部832均可受到磁力作用而抵靠第二支架80,亦有助于磁性件82与第二支架80交互作动的稳定性。
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78经由连接部724a、724b与底板72连接,磁性件82具有两让位槽834,对应连接部724b及凹槽结构782a,使得当键帽16朝向底板72移动时,连接部724b相对地伸入对应的让位槽834中,以避免连接部724b与磁性件82结构干涉。于本实施例中,让位槽834以此结构实作,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例如以结构凹槽(类似凹槽结构782a)实作亦可。此外,磁性件82于让位槽834形成的部分形成突出的平台836,具有结构强化的功能,可补偿磁性件82因让位槽834的形成而引起的结构减弱。
此外,底板72具有两固定机构728,凸出于底板72上以固定磁性部722。磁性件82具有腰部838,腰部838与磁性部722于垂直方向D2的投影重叠(如图18所示),磁性部722宽度W1大于腰部838宽度W2,固定机构728分别位于腰部838的不同侧。从另一方面来说,按键结构7的各构件采紧凑配置,磁性件82的腰部838结构具有避免与固定磁性部722的固定机构728结构干涉,且同时尽可能维持磁性件82本身的结构强度的功效。此外,磁性件82与磁性部722于垂直方向D2投影重叠区域影响磁性件82与磁性部722间产生的磁吸力量值,故本实施例中的腰部838结构在避免与固定机构728结构干涉之余,尽可能提供与磁性部722产生较大的磁吸力,进而使磁性件82与第二支架80之间能稳定地交互作动。
补充说明的是,于按压按键结构7时,第一支架78、第二支架80及磁性件82间的相互作动关系可直接参阅前述关于按压按键结构1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此外,前述各实施例中,若有磁性件与第一支架需相互固定结合时(例如磁性件22固定设置于第一支架18上),即可运作于按键结构7中,磁性件82与第一支架78的结合结构,不另赘述。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中用于产生回复力的机构(即磁性件及磁性部)无需占据过大的空间即可作用,减少对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于结构及作动上的限制;此外,可藉由选择磁性件及磁性部的材料以获得所需的吸引力,无需藉助增加磁性件及磁性部的结构体积来实现。藉此,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作动稳定度及结构强度均可维持在一定的程度以上。因此,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能克服先前技术中按键结构应用于薄形键盘时无法兼顾键帽作动的稳定性及提供足够的按压回馈手感的两难。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40)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板,具有磁性部;
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之上;
第一支架,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
第二支架,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而能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以及
磁性件,对应该磁性部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磁性件与该磁性部之间产生吸引力,该吸引力使该磁性件接触并施力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以驱使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将该键帽沿远离该底板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及该键帽,该第二支架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及该键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设置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之间,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相对设置,使得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水平上下移动时,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相对于该底板反向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相对于该底板可旋转,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水平上下移动时,该磁性件与该第一支架同向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固定于该第一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还包括凹槽,该磁性件镶嵌于该凹槽中。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为塑胶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具有第一侧、第二侧及第一凸出部,该第一侧与该第二支架相对,该第一凸出部位于该第二侧,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卡槽,该第一凸出部卡入该第一卡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邻,该第一凸出部包含偏向该底板以延伸方向延伸的悬臂,该悬臂于该延伸方向具有斜端面,该斜端面朝向该底板,该第一卡槽具有边缘,该边缘于垂直方向的投影落于该斜端面于垂直方向的投影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具有第三侧及位于该第三侧的第二凸出部,该第二侧与该第三侧相对,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二卡槽,该第二凸出部卡入该第二卡槽中。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邻。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包含连接部,该第一支架经由该连接部与该底板连接,该磁性件具有让位槽,当该键帽朝向该底板移动时,该连接部相对地伸入该让位槽中。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具有第一侧,该第二支架具有中心侧,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与该中心侧相对,该磁性件具有第三凸出部,该第三凸出部位于该第一侧,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三卡槽,该第三卡槽位于该中心侧,该第三凸出部卡入该第三卡槽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还具有第四凸出部与第五凸出部,该第四凸出部与该第五凸出部均位于该第一侧,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具有中点与两端点,该第三凸出部位于该中点,该第四凸出部与该第五凸出部分别位于该两端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的长度大于该第二支架的该中心侧的长度,使得该第四凸出部与该第五凸出部均未接触该第二支架且无阻隔地直接延伸在该底板上方。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还具有复数个固定机构,该复数个固定机构凸出于该底板上以固定该磁性部,该磁性件具有腰部,该腰部与该磁性部于垂直方向的投影重叠,该磁性部的宽度大于该腰部的宽度,该复数个固定机构分别位于该腰部的不同侧。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及该第一支架以同一旋转轴相对于该底板旋转。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该第一部位以第一旋转轴可旋转地抵接该键帽,该第二部位以第二旋转轴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该磁性件包含抵接部,该抵接部以第三旋转轴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该第三旋转轴于该底板上的投影位于该第一旋转轴及该第二旋转轴于该底板上的投影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及第三部位,该第一部位可旋转地抵接该键帽,该第二部位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该第三部位保持与该磁性件接触,该第二部位位于该第一部位与该第三部位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部位于该第二部位与磁性件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分隔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部及该磁性件的其中之一为磁铁,该磁性部及该磁性件的其中另一为顺磁性件。
24.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板,具有磁性部;
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之上;
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为塑胶件,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
第二支架,设置于该底板与该键帽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而能相对于该底板上下移动;以及
磁性件,固定于该第一支架上,该磁性件与该磁性部之间产生吸引力,该吸引力使该磁性件接触并施力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以驱使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将该键帽沿远离该底板的方向移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支架包含突出端部,该突出端部保持与该磁性件接触。
26.根据权利要2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支架包含枢轴结构,该枢轴结构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该突出端部位于枢轴结构与磁性件之间。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均可旋转地抵接该底板。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均可活动地抵接该键帽。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的其中之一可旋转地抵接该键帽,该第一支架与该第二支架的其中另一可滑动地抵接该键帽。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部及该磁性件的其中之一为磁铁,该磁性部及该磁性件的其中另一为顺磁性件。
31.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还包括凹槽,该磁性件镶嵌于该凹槽中。
32.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具有第一侧、第二侧及第一凸出部,该第一侧与该第二支架相对,该第一凸出部位于该第二侧,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一卡槽,该第一凸出部卡入该第一卡槽中。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邻,该第一凸出部包含偏向该底板以延伸方向延伸的悬臂,该悬臂于该延伸方向具有斜端面,该斜端面朝向该底板,该第一卡槽具有边缘,该边缘于垂直方向的投影落于该斜端面于垂直方向的投影内。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具有第三侧及位于该第三侧的第二凸出部,该第二侧与该第三侧相对,该第一支架包含第二卡槽,该第二凸出部卡入该第二卡槽中。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相邻。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包含连接部,该第一支架经由该连接部与该底板连接,该磁性件具有让位槽,当该键帽朝向该底板移动时,该连接部相对地伸入该让位槽中。
3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具有第一侧,该第二支架具有中心侧,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与该中心侧相对,该磁性件具有第三凸出部,该第三凸出部位于该第一侧,该第二支架包含第三卡槽,该第三卡槽位于该中心侧,该第三凸出部卡入该第三卡槽中。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还具有第四凸出部与第五凸出部,该第四凸出部与该第五凸出部均位于该第一侧,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具有中点与两端点,该第三凸出部位于该中点,该第四凸出部与该第五凸出部分别位于该两端点。
3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磁性件的该第一侧的长度大于该第二支架的该中心侧的长度,使得该第四凸出部与该第五凸出部均未接触该第二支架且无阻隔地直接延伸在该底板上方。
40.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还具有复数个固定机构,该复数个固定机构凸出于该底板上以固定该磁性部,该磁性件具有腰部,该腰部与该磁性部于垂直方向的投影重叠,该磁性部的宽度大于该腰部的宽度,该复数个固定机构分别位于该腰部的不同侧。
CN201510166059.2A 2014-06-09 2015-04-09 按键结构 Active CN1047667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28760.4A CN106803469B (zh) 2014-06-09 2015-04-09 按键结构
CN201510166059.2A CN104766745B (zh) 2014-06-09 2015-04-09 按键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253226.2A CN104051175A (zh) 2014-06-09 2014-06-09 按键结构
CN2014102532262 2014-06-09
CN201510166059.2A CN104766745B (zh) 2014-06-09 2015-04-09 按键结构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28760.4A Division CN106803469B (zh) 2014-06-09 2015-04-09 按键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66745A true CN104766745A (zh) 2015-07-08
CN104766745B CN104766745B (zh) 2017-03-08

Family

ID=5150387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3226.2A Pending CN104051175A (zh) 2014-06-09 2014-06-09 按键结构
CN201710128760.4A Active CN106803469B (zh) 2014-06-09 2015-04-09 按键结构
CN201510166059.2A Active CN104766745B (zh) 2014-06-09 2015-04-09 按键结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53226.2A Pending CN104051175A (zh) 2014-06-09 2014-06-09 按键结构
CN201710128760.4A Active CN106803469B (zh) 2014-06-09 2015-04-09 按键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3) CN104051175A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2867A (zh) * 2015-07-21 2015-10-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4992868A (zh) * 2015-07-21 2015-10-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5206459A (zh) * 2015-08-07 2015-12-3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CN105679586A (zh) * 2016-03-30 2016-06-15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5826115A (zh) * 2016-05-20 2016-08-0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6057533A (zh) * 2016-06-28 2016-10-2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CN109036889A (zh) * 2017-06-09 2018-12-18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9243892A (zh) * 2017-07-11 2019-01-18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43247B2 (en) 2011-11-17 2016-05-17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CN104299821B (zh) * 2014-09-25 2017-03-0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282470B (zh) * 2014-09-25 2016-08-2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4377065A (zh) * 2014-11-28 2015-02-25 袁建平 磁性按键及其键盘
DE102015204440A1 (de) * 2015-03-12 2016-09-15 Cherry Gmbh Tastenmodul für eine Taste für eine Tastatur,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Tastenmoduls für eine Taste für eine Tastatur und Verfahren zum Bestimmen eines Betätigungszustands einer Taste für eine Tastatur
TWI592967B (zh) * 2015-05-07 2017-07-21 光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可攜帶式電腦
TWI550666B (zh) * 2015-05-14 2016-09-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TWI550668B (zh) * 2015-07-03 2016-09-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及其鍵盤
TWI555050B (zh) * 2015-07-03 2016-10-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及其鍵盤
US9984840B2 (en) 2015-12-18 2018-05-29 Darfon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Keyswitch structure, switch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a keyswitch structure
CN107845528A (zh) * 2016-09-20 2018-03-27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TWI636474B (zh) 2017-10-20 2018-09-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CN107946114B (zh) * 2017-10-27 2019-12-3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9841443B (zh) * 2017-11-28 2020-05-19 光宝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按键模块
US10796861B2 (en) 2017-11-28 2020-10-06 Lite-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Limited Key module
CN110767475B (zh) * 2018-07-27 2021-11-23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键盘装置
CN110828219B (zh) * 2018-08-10 2022-02-25 群光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键盘
CN109524265B (zh) * 2018-11-08 2020-08-1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TWI699801B (zh) 2019-05-10 2020-07-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CN110189949B (zh) * 2019-05-22 2022-01-1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10265253B (zh) * 2019-05-31 2021-06-0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US10804049B1 (en) 2019-06-03 2020-10-13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US11328879B2 (en) 2019-06-03 2022-05-10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structure
CN110277264A (zh) * 2019-06-04 2019-09-24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TWI699803B (zh) 2019-06-14 2020-07-21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
CN110277266B (zh) * 2019-06-28 2021-02-2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US11107644B2 (en) 2019-12-12 2021-08-3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Keyswitch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7685A (en) * 1968-02-10 1972-04-18 Rafi Raimund Finsterholze Elek Non-contacting limit switch
US20020061735A1 (en) * 2000-09-28 2002-05-23 Nokia Mobile Phones Limited Control device
CN102623224A (zh) * 2012-03-30 2012-08-0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32878U (en) * 2012-03-22 2012-07-01 Darfon Electronics Corp Magnetic keyswitch assembly and keyboard
CN103065842B (zh) * 2012-12-28 2015-05-0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CN103165326B (zh) * 2013-03-07 2015-07-08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7685A (en) * 1968-02-10 1972-04-18 Rafi Raimund Finsterholze Elek Non-contacting limit switch
US20020061735A1 (en) * 2000-09-28 2002-05-23 Nokia Mobile Phones Limited Control device
CN102623224A (zh) * 2012-03-30 2012-08-0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2867A (zh) * 2015-07-21 2015-10-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4992868A (zh) * 2015-07-21 2015-10-2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5206459A (zh) * 2015-08-07 2015-12-3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
CN105679586A (zh) * 2016-03-30 2016-06-15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5826115A (zh) * 2016-05-20 2016-08-03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5826115B (zh) * 2016-05-20 2018-01-30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其键盘
CN106057533A (zh) * 2016-06-28 2016-10-26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CN106057533B (zh) * 2016-06-28 2019-01-11 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按键及键盘
CN109036889A (zh) * 2017-06-09 2018-12-18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9036889B (zh) * 2017-06-09 2020-01-07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CN109243892A (zh) * 2017-07-11 2019-01-18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51175A (zh) 2014-09-17
CN106803469A (zh) 2017-06-06
CN106803469B (zh) 2018-12-18
CN104766745B (zh) 2017-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66745A (zh) 按键结构
US9508505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CN107146729B (zh) 使用蝶形铰链的低行程键机构
TWI557763B (zh) 使用蝴蝶鉸鏈之低行程鍵機構
US819947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sliding assembly thereof
US20190155401A1 (en) Key structure
US10236138B2 (en) Key structure
JP6605574B2 (ja) 特に自動車用の制御要素
US20240079169A1 (en) Electro-permanent-magnet-based force profile for an input element on an input device
TWI699801B (zh) 按鍵結構
US6726093B2 (en) Keyboard and key structure with scissors-shaped frame
JP2003045291A (ja) 操作ボタン構造
US8186239B2 (en) Origin restoration mechanism for operating member and multi-direction input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11670465B2 (en) Key structure
US10796861B2 (en) Key module
TWI578353B (zh) 磁吸按鍵及其磁吸按鍵製造方法
JP2004354494A (ja) チルトフット機構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TWI680480B (zh) 按鍵模組
CN112306265A (zh) 鼠标装置
JP6603196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TW201724142A (zh) 按鍵與鍵盤裝置
EP2790200B1 (en) Input apparatus for electronic device
JP3146009U (ja) コンピューター用キーボード
JP3352680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
CN116168968A (zh) 开关模组及输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