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51832A - 乐器用踏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乐器用踏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51832A
CN104751832A CN201410641434.XA CN201410641434A CN104751832A CN 104751832 A CN104751832 A CN 104751832A CN 201410641434 A CN201410641434 A CN 201410641434A CN 104751832 A CN104751832 A CN 104751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ding section
drop ball
pedal
revolving member
musical instru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4143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良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land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olan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land Corp filed Critical Roland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51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518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13/00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G10D13/1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D13/11Pedals; Pedal mechanism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1/00Details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2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10H1/34Switch arrangements, e.g. keyboards or mechanical switch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H1/344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individual keys
    • G10H1/348Switches actuated by parts of the body other than finger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13/00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G10D13/01General design of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D13/02Drums; Tambourines with drumhead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DSTRINGED MUSICAL INSTRUMENTS; WIND MUSICAL INSTRUMENTS; ACCORDIONS OR CONCERTINAS;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AEOLIAN HARPS; SINGING-FLAME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AL INSTRUM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10D13/00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G10D13/1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ercussion musical instruments
    • G10D13/26Mechanic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drums
    • GPHYSICS
    • G10MUSICAL INSTRUMENTS; ACOUSTICS
    • G10H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STRUMENTS IN WHICH THE TONES ARE GENERATED BY ELECTROMECHANICAL MEANS OR ELECTRONIC GENERATORS, OR IN WHICH THE TONES ARE SYNTHESISED FROM A DATA STORE
    • G10H2230/00General physical, ergonomic or hardware implementation of electrophonic musical tools or instruments, e.g. shape or architecture
    • G10H2230/045Special instrument [spint], i.e. mimicking the ergonomy, shape, sound or other characteristic of a specific acoustic musical instrument category
    • G10H2230/251Spint percussion, i.e. mimicking percussion instruments;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with percussion instrument features; Electrophonic aspects of acoustic percussion instruments, MIDI-like control therefor
    • G10H2230/275Spint drum
    • G10H2230/291Spint drum bass, i.e. mimicking bass drums; Pedals or interfaces therefo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乐器用踏板装置,可一方面抑制成本,一方面调整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本发明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包括:踏板,由演奏者来进行操作;以及施力构件,产生用于使所述踏板恢复至初始位置的施力;所述乐器用踏板装置中:包括伴随着所述踏板的操作以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的转动构件,并且在所述转动构件上,在使与所述转动轴的距离为各不相同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坠锤可卡合于所述卡合部。

Description

乐器用踏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乐器用踏板(pedal)装置。本发明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一方面抑制成本,一方面调整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的乐器用踏板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包括踏板、打击轴(beater shaft)及打击部的踏板装置。在这里,踏板是由演奏者来进行踩踏。打击轴与所述踏板的踩踏连动而进行转动。打击部安装在所述打击轴的前端。此外,借由打击部来对打击面进行打击。
在所述踏板装置中,在打击轴上安装有作为质量体的坠锤。坠锤可沿打击轴进行移动。此外,坠锤可借由螺钉的紧固力而在任意位置固定。因此,借由对坠锤的固定位置进行变更,可变更打击轴的转动轴与质量体(坠锤)之间的距离。即,可调整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惯性力)。
然而,在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揭示的踏板装置中,打击轴与转动轴正交。因此,当打击轴进行转动时,离心力会作用至坠锤。所述离心力是使所述坠锤沿打击轴进行移动的方向上的力。因此,用以将坠锤固定于打击轴上的螺钉的紧固容易松开。如果在演奏过程中解除坠锤的固定,那么坠锤会沿打击轴剧烈地进行往返移动。其结果不仅阻碍演奏,而且会因坠锤的撞击而导致踏板装置的破损。
与此相对,在非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一种在打击部设置有用于安装坠锤的贯通孔的踏板装置。根据安装于所述贯通孔的坠锤的重量,来调整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在所述踏板装置中,贯通孔形成为与转动轴平行。因此,即使伴随着打击轴的转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至坠锤,也可利用贯通孔的内周面来承接坠锤。其结果可维持坠锤的固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691,61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5,998,718号说明书
[非专利文献1]互联网<网址(URL):http://www.mapexjapan.com/top/faicon.html>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所述非专利文献1所揭示的踏板装置中,是借由对所安装的坠锤的重量进行变更,来调整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因此,为了调整为任意的操作感,需要准备重量不同的多个坠锤。其结果为,存在成本上升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开发的。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乐器用踏板装置,可一方面抑制成本,一方面调整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包括:踏板,由演奏者来进行操作;以及施力构件,产生用于使所述踏板恢复至初始位置的施力;所述乐器用踏板装置中:包括伴随着所述踏板的操作以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的转动构件,并且在所述转动构件上,在使与所述转动轴的距离为各不相同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坠锤可卡合于所述卡合部。因此,坠锤可进行卡合的卡合部是与转动轴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因此,即使在伴随着转动构件的转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至坠锤的情况下,也可稳定地维持坠锤与卡合部的卡合。
这时,多个卡合部形成于与转动轴的距离各不相同的位置。因此,借由对安装坠锤的位置(卡合部)进行变更,可变更转动轴与坠锤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调整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惯性力)。即,只要准备至少1个坠锤即可。因此,可一方面抑制成本,一方面调整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1,如果准备多个坠锤,则可对坠锤的安装位置及安装个数进行组合。其结果可扩大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的选择的自由度。这时,多个坠锤也可分别为相同的构成。因此,可抑制成本的上升。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正面观察时与打击部重合的位置,或者形成于打击部与转动轴之间。因此,除了技术方案1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将卡合部配设于至少打击部的附近或较打击部更靠近转动轴的一侧。因此,例如,与将坠锤的安装位置设置于夹着打击部而远离转动轴的一侧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借由打击部对打击对象(例如,被打击部)进行打击之后的转动构件的振动。其结果为,例如,当将本发明应用于电子乐器时,可抑制传感器的错误检测。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卡合部形成为与转动轴平行地贯通形成于转动构件上的贯通孔。因此,可借由卡合部(贯通孔)的内周面来包围坠锤的外周面。即,即使伴随着转动构件的转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至坠锤,也可利用贯通孔的内周面来承接坠锤。因此,除了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确实地维持坠锤的固定。
再者,在技术方案3中,卡合部的截面形状可任意设定。例如,作为卡合部的截面形状,可例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卡合部形成为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此外,坠锤形成为具有与卡合部的内径相对应的外径的圆柱状。因此,除了技术方案3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容易进行所述卡合部及坠锤的制造。即,可削减成本。而且,即使伴随着转动构件的转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至坠锤,也容易利用贯通孔的内周面来承接坠锤的外周面。因此,容易维持坠锤的固定。
再者,以上所谓“与卡合部的内径相对应的外径”,例如是指如下意思。当卡合部形成于包含金属材料、铝合金等非铁材料或者树脂材料的转动构件上时,卡合部的内径与坠锤的外径相等,或者坠锤的外径稍小于卡合部的内径。另一方面,当卡合部形成于包含胶状弹性材料的弹性基体上时,卡合部的内径与坠锤的外径相等,或者坠锤的外径稍大于卡合部的内径。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包括插通至卡合部的坠锤。而且,转动构件包括插通孔。插通孔贯通形成于转动构件的外表面与卡合部之间。此外,在插通孔中,插通有用于固定坠锤的外螺纹。而且,坠锤包括保持孔,所述保持孔是以已插通至插通孔中的外螺纹可螺合或可插通的方式而凹设或贯通形成。因此,除了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借由使外螺纹从转动构件的外表面插通至插通孔,并使所述经插通的外螺纹螺合或插通至坠锤的保持孔,可将坠锤牢固地固定于卡合部。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包括:坠锤,插通至卡合部;以及螺钉构件,用于将所述坠锤固定于卡合部。而且,转动构件包括插通孔,所述插通孔贯通形成于所述转动构件的外表面与卡合部之间,并且所述螺钉构件可插通至所述所述螺钉构件。此外,坠锤包含紧固孔,所述紧固孔在与所述坠锤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贯通形成,并且在内周面上螺刻有螺钉构件可进行螺合的内螺纹。因此,可将螺钉构件从转动构件的外表面插通至插通孔,使所述已插通的螺钉构件螺合于坠锤的紧固孔,并使螺钉构件的前端从坠锤的紧固孔突出而抵接于卡合部的内周面。因此,除了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将与螺钉构件突出的外周面为相反侧的坠锤的外周面推压至卡合部的内周面,从而将坠锤固定于卡合部。
这时,在螺合于坠锤的紧固孔中的螺钉构件的前端已抵接于转动构件的卡合部的内周面的状态下,螺钉构件的头部位于转动构件的插通孔内。因此,即使在螺钉构件的紧固松开的情况下,也可使螺钉构件的后端(头部)卡止于插通孔的内周面,从而抑制坠锤从卡合部脱离。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当演奏者对踏板进行踩踏时,所述踩踏动作经由连结构件而传递至转动构件。然后,一边使转动构件以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一边利用打击部对被打击部进行打击。因此,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使演奏者感觉到借由使转动构件转动而产生的操作感(惯性力)。例如,当将本发明应用于电子乐器时,可给予演奏者与演奏原声大鼓(acoustic bass drum)时所获得的操作感近似的操作感。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将所述转动构件以能够以所述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轴支于基座部,由此转动构件可兼作踏板而形成。因此,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削减零件个数,并且可简化构造。其结果可削减成本。
根据技术方案9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包括对踏板的操作状态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因此,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将乐器用踏板装置用作电子乐器。
再者,作为对踏板的操作状态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例如可例示检测打击部对被打击部的打击(压力或加速度等)的传感器。而且,可例示对踏板的转动状态(角度、角速度或角加速度等)进行检测的传感器等。
根据技术方案10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包括:踏板,由演奏者来进行操作;以及施力构件,产生用于使所述踏板恢复至初始位置的施力;所述乐器用踏板装置中:所述乐器用踏板装置包括载置于地面上并且对所述踏板的一侧可转动地进行轴支的基座部,所述踏板伴随着演奏者的操作以所述基座部的踏板轴支部的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在所述踏板上,在使与所述转动轴的距离为各不相同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坠锤可卡合于所述卡合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的立体图。
图2(a)、图2(b)是踏板装置的顶视图。图2(b)是图2(a)的IIb-IIb线上的踏板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转动构件的背面立体图。
图4(a)是转动构件的正视图。图4(b)是图4(a)的箭头IVb方向观察时的转动构件的侧视图。图4(c)是图4(b)的箭头IVc方向观察时的转动构件的后视图。
图5(a)是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5(b)是图5(a)的Vb-Vb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6(a)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6(b)是图6(a)的VIb-VIb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7(a)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7(b)是图7(a)的VIIb-VIIb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8(a)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8(b)是图8(a)的VIIIb-VIIIb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8(c)是图8(a)的VIIIc-VIIIc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9(a)是第5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9(b)是图9(a)的IXb-IXb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9(c)是图9(a)的IXc-IXc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0(a)是第6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10(b)是图10(a)的Xb-Xb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10(c)是图10(a)的Xc-Xc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1(a)是第7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的后视图。图11(b)是图11(a)的XIb-XIb线上的转动构件的截面图。
图12(a)是本体部的正视图。图12(b)是图12(a)的XIIb-XIIb线上的本体部的截面图。
图13(a)是第8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13(b)是图13(a)的XIIIb-XIIIb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4(a)是第9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14(b)是图14(a)的XIVb-XIVb线上的转动构件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15(a)是第10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的顶视图。图15(b)是图15(a)的XVb-XVb线上的踏板装置的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1010:基座部
11:接地板
12:踏板轴支部
13:立设部
13a:架设部
14:弹簧连结部
20:踏板
30:连结构件
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转动构件
41:本体部
42:连结脚部
42a、42b:插通孔
42c:紧固孔
43:打击部
44、491、544、744、844、944、1044:卡合部
45:弹簧连结销
46:紧固孔
60:被打击部(被打击构件)
61:弹性构件
62:被打击支撑板
63:介隔构件
64、1064:传感器
70、1070:施力构件
80、280、580、680、880、980:坠锤
90:挡止螺钉
91:六角孔
100、1100:踏板装置(乐器用踏板装置)
246、346:插通孔
281:紧固孔(保持孔)
290:挡止螺钉(螺钉构件)
490:弹性基体
544:卡合部
544a:沟槽部
581:凹部
590:弹性基体(防振埋设体)
591:凸部
681:沟槽部
690:挡止环
741:本体部
742:连结脚部
747:铰链部
747a:插通孔
748:插通孔
846:紧固孔
881:插通孔
882:支承面
890:挡止螺钉
891:头部
981:六角孔
1011:接地板
1012:踏板轴支部
1013:罩体部
1013a:弹簧连结部
1020:踏板(转动构件)
1046:紧固孔
1050:重块构件(打击部)
1050a:弹簧连结部
1090:传感器橡胶
AX1:第1轴(转动轴)
AX2:第2轴
AX3:第3轴
AX4:第4轴(转动轴)
AX1001:第1轴
BL1、BL2:螺栓
IVb、IVc: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至图5(a)、图5(b),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100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a)是踏板装置100的顶视图。图2(b)是图2(a)的IIb-IIb线上的踏板装置100的截面图。
如图1及图2(a)、图2(b)所示,踏板装置100主要包括基座部10、踏板20、连结构件30、转动构件40、被打击构件60及施力(to apply energy,to be spring biased,to be biased)构件70。基座部10载置于地面上。踏板20可转动地轴支于所述基座部10上。连结构件30将一端侧可转动地轴支于所述踏板20上。转动构件40可转动地轴支于所述连结构件30的另一端侧。转动构件40借由踏板20的踩踏而转动。被打击构件60位于所述转动构件40的另一端侧(打击部43)的转动轨迹上。施力构件70产生施力,用于使被踩踏的踏板20恢复至初始位置。
基座部10是成为踏板装置100的基台的部位。基座部10包括接地板11、踏板轴支部12、一对立设部13及弹簧连结部14。接地板11载置(接地)于地面上并且形成为长板状。踏板轴支部12配设于所述接地板11的长边方向一侧。一对立设部13在接地板11的长边方向另一侧彼此相对向而立设。弹簧连结部14形成于接地板11上,在弹簧连结部14上连结有施力构件70的端部。在一对立设部13上,在所述立设前端侧的相对向部位之间架设有架设部13a。由此,如下所述,在一对立设部13上可配设被打击构件60。此外,可确保用于对转动构件40可转动地进行轴支的刚性及用于在对被打击构件60进行打击时对被打击构件60进行支撑的刚性。
踏板20是由演奏者来进行踩踏操作的长板状的操作部。踏板20是以使踏板20的长边方向与基座部10的接地板11的长边方向相一致的状态而配设。此外,踏板20的长边方向一端侧经由第1轴AX1而可转动地轴支于基座部10的踏板轴支部12上。再者,第1轴AX1形成为与下述第2轴AX2、第3轴AX3及第4轴AX4相互平行。
连结构件30是用于对踏板20与转动构件40之间可转动地进行连结的构件。连结构件30的长边方向一端侧经由第2轴AX2而可转动地轴支于踏板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而且,连结构件30的长边方向另一端侧经由第3轴AX3而可转动地轴支于转动构件40的长边方向一端侧。
转动构件40是与演奏者对踏板20的踩踏操作连动而进行转动的构件。转动构件40经由第4轴AX4而可转动地轴支于基座部10上的一对立设部13之间。在转动构件40上,在与第4轴AX4的距离各不相同的位置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坠锤80的多个卡合部44。借由从所述多个卡合部44之中适当地选择坠锤80的安装位置(卡合部44),可调整对踏板20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惯性力)。再者,以下参照图3至图5(a)、图5(b),对转动构件4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被打击构件60是借由转动构件40的打击部43而被打击的构件。被打击构件60配设于使转动构件40以第4轴AX4的轴心为中心进行转动时的打击部43的转动轨迹上。此外,被打击构件60配设于较第4轴AX4更靠垂直方向上方的位置。被打击构件60主要包括弹性构件61、被打击支撑板62、介隔构件63及传感器64。弹性构件61位于与转动构件40的打击部43相对向的位置。被打击支撑板62配设于所述弹性构件61的背面。介隔构件63介隔于所述被打击支撑板62与立设部13的架设部13a之间。传感器64配设于被打击支撑板62的背面。
弹性构件61是借由打击部43而被打击的构件。弹性构件61是利用胶状弹性材料形成为正面观察时为矩形的板状。被打击支撑板62由金属材料所形成。而且,被打击支撑板62形成为具有与弹性构件61相同的外形的正面观察时为矩形的板状。被打击支撑板62对弹性构件61的整个背面进行支撑。介隔构件63是利用弹性材料形成为正面观察时为矩形的框状。介隔构件63包围着传感器64的周围,并且对被打击支撑板62与基座部10的架设部13a进行连结。
传感器64是对被打击支撑板62的振动进行检测的压电传感器(piezosensor)。传感器64与声源装置(未图示)电性连接。当借由打击部43对被打击构件60进行打击时,在被打击支撑板62上会产生振动。借由传感器64来检测所述被打击支撑板62的振动。然后,将所述检测到的检测信号输出至声源装置。由此,可根据所检测到的检测信号,从声源装置放出与演奏者的喜好相应的乐音。如上所述,借由被打击构件60包括传感器64,可将踏板装置100用作电子击打乐器。
再者,根据本实施方式,被打击支撑板62由包含弹性材料的介隔构件63所支撑。因此,容易使受到打击部43打击时的被打击支撑板62的振动收敛。此外,可抑制使地面或踏板20的振动传递至被打击支撑板62的情况。其结果可抑制传感器64的错误检测。
施力构件70是用于对转动构件40施力的构件。施力构件70由拉力弹簧(螺旋弹簧(coil spring))所形成。在施力构件70被拉伸而产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所述施力构件70的一端与基座部10的弹簧连结部14连结。而且,所述施力构件70的另一端与转动构件40的弹簧连结销45连结。借由施力构件70的弹性恢复力,而对转动构件40朝向与被打击构件60相离的方向进行施力。在这里,所谓相离的方向,是指在图2(b)中使转动构件40以第4轴AX4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的方向。由此,在踏板20未被踩踏的状态下,使踏板20维持在图1及图2(a)、图2(b)所示的初始位置。此外,对踏板20的踩踏解除之后,使踏板20恢复至初始位置。
根据如上所述而构成的踏板装置100,当演奏者对踏板20进行踩踏时,将第2轴AX2向下方推下。然后,经由连结构件30,将第3轴AX3向进入至第4轴AX4的下侧的方向推入。由此,使转动构件40以第4轴AX4为中心沿图2(b)的顺时针方向(右转)转动。当踏板20的踩踏达到规定量时,借由转动构件40的打击部43对被打击构件60的弹性构件61进行打击。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构成为在踏板20被踩踏时,将转动构件40的打击部43侧(夹着第4轴AX4而与第3轴AX3相反的一侧)向上提起。因此,可使对踏板20进行踩踏的演奏者感觉到重量感。即,可使演奏者感觉到与演奏原声大鼓时所获得的操作感近似的感触。
这时,如上所述,可对转动构件40的坠锤80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即,可根据坠锤80的安装位置,调整对踏板20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惯性力)。因此,演奏者可调整成喜好的重量感。在这里,参照图3至图5(a)、图5(b),对转动构件40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
图3是转动构件40的背面立体图。图4(a)是转动构件40的正视图。图4(b)是图4(a)的箭头IVb方向观察时的转动构件40的侧视图。图4(c)是图4(b)的箭头IVc方向观察时的转动构件40的后视图。而且,图5(a)是转动构件40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5(b)是图5(a)的Vb-Vb线上的转动构件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再者,在图3至图5(a)、图5(b)中,图示了在上段的卡合部44安装坠锤80并借由挡止螺钉90对所述坠锤80进行紧固而固定的状态。而且,在图3中,图示了在转动构件40上安装有第3轴AX3及第4轴AX4的状态。
如图3至图5(a)、图5(b)所示,转动构件40主要包括本体部41、连结脚部42、打击部43、多个卡合部44、弹簧连结销45及紧固孔46。连结脚部42是从所述本体部41的一侧延伸设置。打击部43是从本体部41的背面突设。多个卡合部44贯通形成于本体部41。弹簧连结销45是从连结脚部42的侧面突设。紧固孔46在本体部41的正面形成开口。
本体部41、连结脚部42及打击部43是利用铝压铸件(aluminium die-cast)或锌压铸件(zinc die-cast)形成为一体。本体部41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形成为正面观察时为矩形且纵长的平板状。连结脚部42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曲柄(crank)状(将直角的L字形状交替连接而成的形状)。而且,一对连结脚部42一方面在本体部41的宽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一方面与本体部41的长边方向一端连结。打击部43形成为截面弯曲成圆弧状并且突出的半圆柱状。在这里,所谓半圆柱状,是指与第4轴AX4正交的平面上的至少顶部的截面形状弯曲成圆弧状,并且从本体部41的背面突出的形状。
在连结脚部42上形成有插通孔42a、插通孔42b,第3轴AX3及第4轴AX4可插通至所述插通孔42a、插通孔42b。插通孔42a作为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而贯通形成于连结脚部42的另一端。在插通孔42a中,插通有第3轴AX3。插通孔42b作为截面为六边形的贯通孔而贯通形成于连结脚部42的屈曲部分。在插通孔42b中,插通有第4轴AX4。从相对向的连结脚部42之间露出的第3轴AX3的圆柱状部分轴支于连结构件30上。第4轴AX4的两端的圆柱状部分轴支于基座部10的立设部13上。
再者,在插通孔42a的两端形成有凹部,对构成第3轴AX3的轴状构件的头部及与所述轴状构件的前端的外螺纹部螺合的螺母(nut)进行收纳。而且,第4轴AX4的截面形成为六边形的部分不可旋转地插通至插通孔42b。第4轴AX4借由螺合于紧固孔42c中的挡止螺钉(未图示)而被紧固地固定。紧固孔42c从连结脚部42的外表面(背面)贯通形成至插通孔42b为止。此外,在紧固孔42c的内周面上螺刻有内螺纹。
卡合部44是使坠锤80卡合的部位。卡合部44作为沿宽度方向贯通本体部41的且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形成于本体部41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44形成于本体部41的上段、中段及下段的3个部位。所述多个卡合部44形成为内径为固定的圆筒孔。而且,所述多个卡合部44分别与第3轴AX3及第4轴AX4平行地延伸设置。此外,所述多个卡合部44分别彼此等间隔地配设。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卡合部44是等间隔地配设。因此,可使刚性因卡合部44的贯通形成而下降的部位不偏靠转动构件40(本体部41)的一部分,从而使所述刚性整体变得均匀。其结果可提高转动构件40(本体部41)的耐久性。特别是本体部41是被反复进行利用打击部43打击被打击构件60的构件。因此,如果在局部形成刚性弱的部位,那么会导致从所述部位起产生破损。因此,有效的是等间隔地配设卡合部44。
如上所述,卡合部44与第4轴AX4平行地延伸设置。因此,当伴随着转动构件40的转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至坠锤80时,可借由卡合部44的内周面的大面积来对坠锤80进行承接。其结果可稳定地维持坠锤80与卡合部44的卡合。
而且,卡合部44是与第3轴AX3(即,插通孔42b)平行地延伸设置。因此,可在同一步骤内进行所述卡合部44及插通孔42b的加工。即,由铝压铸件所形成的转动构件40在已从模具中脱出的状态下,在卡合部44上形成有用于脱模的梯度。因此,为了使其内径在轴向上为固定,需要对卡合部44实施钻孔(drill)加工。另一方面,插通孔42b是借由钻孔加工而贯通形成于连结脚部42。因此,只要所述卡合部44与插通孔42b为平行,就可在同一步骤内进行两者的钻孔加工。即,可提高生产效率。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打进弹簧连结销45而穿设于连结脚部42的侧面的孔及形成于插通孔42b的凹部也为平行。因此,所述钻孔加工及凹部的加工也可与前文所述钻孔加工在同一步骤内进行。
这时,多个卡合部44之中的上段的卡合部44(与第4轴AX4的距离为最长的卡合部44)形成于正面观察时至少其一部分与打击部43的形成范围重合的位置。即,可将上段及中段的卡合部44配设于打击部43的附近,将下段的卡合部44配设于较打击部43更靠近第4轴AX4的一侧。因此,例如,与将坠锤80安装于夹着打击部43而远离第4轴AX4的一侧的情况(即,将坠锤80越过打击部43而安装于转动构件40的前端侧的情况)相比,可抑制借由打击部43对被打击构件60进行打击之后的转动构件40的振动。其结果可抑制传感器64的错误检测。
再者,卡合部44如上所述,形成为内径为固定的圆筒孔。但是,在两端的开口部分实施有倒角加工。即,在卡合部44的两端的开口部分,形成有越朝向外侧内径越扩大的圆锥形的倒角部分。因此,容易使坠锤80沿着倒角部分插入至卡合部44。而且,卡合部44形成于在踏板20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在卡合部44的轴向观察时与立设部13不重合的区域(参照图2(b))。因此,可不与立设部13发生干扰,而进行坠锤80的相对于卡合部44的拆装。
弹簧连结销45是连结着施力构件70(参照图2(a))的另一端的圆柱状的构件。在弹簧连结销45的前端侧,凹设有用于使施力构件70的另一端卡合的环状的沟槽。此外,将弹簧连结销45的基端侧打进至穿设于连结脚部42的侧面的孔而加以固定。
紧固孔46是贯通形成于本体部41的正面(转动构件40的外表面)与卡合部44之间的孔。在紧固孔46的内周面上螺刻有内螺纹。因此,借由使下述挡止螺钉90螺合于紧固孔46,可将坠锤80紧固地固定于卡合部44而加以保持。再者,紧固孔46配设于其轴心的延长线与卡合部44的轴心正交的位置。
坠锤80是发挥作为质量体的作用的构件。坠锤80是利用金属材料形成为截面为圆形的圆柱状。坠锤80的外径等于或稍小于卡合部44的内径。因此,即使伴随着转动构件40的转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至坠锤80,也容易利用卡合部44的内周面来承接坠锤80的外周面。即,容易维持坠锤80的固定。再者,坠锤80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钢铁材料所形成,但也可采用其它材料。作为其它材料,可例示黄铜等非铁金属、树脂材料等。
坠锤80的轴向上的长度(全长)大于本体部41的宽度(图4(a)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坠锤80的端部从本体部41的侧面突出。由此,可进行如下操作:将其突出部分推入至卡合部44内,并且捏着由此被推出至相反侧的端部而拔出。而且,对坠锤80的两端实施有倒角加工,形成有前端变细的倒角部分。因此,容易利用倒角部分将坠锤80插入至卡合部44。其结果可提高相对于卡合部44对坠锤80进行拆装时的操作性。
挡止螺钉90是借由将其前端推压至坠锤80的外周面,而阻止坠锤80的运动并将坠锤80固定于卡合部44内的螺钉。挡止螺钉90形成为在轴向的一个端面上具有六角孔91的全螺纹(full thread)。因此,将坠锤80插通至卡合部44,使挡止螺钉90螺合于紧固孔46,利用所述挡止螺钉90的前端对坠锤80的外周面进行推压。其结果可使坠锤80的与被所述挡止螺钉90的前端推压的外周面为相反侧的外周面推压至卡合部44的内周面,从而将坠锤80固定于卡合部44。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作为贯通孔的卡合部44、以及与所述卡合部44连通的紧固孔46。在这里,将坠锤80插通至卡合部44,并借由螺合于紧固孔46的挡止螺钉90来对坠锤80进行固定。所以,不需要进行坠锤80相对于卡合部44的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的定位。因此,将坠锤80安装(插通)至卡合部44的操作变得简单。此外,不需要使坠锤80具有圆周方向的方向性。其结果使得坠锤80的制造变得容易,可削减成本。
再者,挡止螺钉90的前端形状形成为平坦面,从而使坠锤80的损伤得到抑制。由此,坠锤80可反复使用。
根据如上所述而构成的踏板装置100,多个卡合部44形成于与第4轴AX4的距离各不相同的位置。因此,借由对安装坠锤80的安装位置(卡合部44)进行变更,可变更第4轴AX4与坠锤80之间的距离。其结果可调整对踏板20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惯性力)。
例如,如图3所示,借由将坠锤80安装于上段的卡合部44,可将与第4轴AX4的距离设为最长,从而将操作感调整为变重。另一方面,借由将坠锤80安装于下段的卡合部44,可将与第4轴AX4的距离设为最短,从而将操作感调整为变轻。而且,借由将坠锤80安装于中段的卡合部44,可将操作感调整成安装于上段或下段时的中间程度。
如上所述,为了调整对踏板20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只要准备至少1个坠锤80即可。不需要像现有制品那样准备重量不同的多种坠锤。即,可形成为如下构成:可一方面抑制成本,一方面调整对踏板20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
此外,在踏板装置100中,如果准备多个坠锤80,则可对坠锤80的相对于上段、中段及下段的卡合部44的安装位置及安装个数进行组合。由此,可扩大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的选择的自由度。在这时,多个坠锤80可分别为相同的构成。即,不需要准备重量不同的坠锤,因此可抑制成本的上升。
具体而言,借由准备3个坠锤80,可选择将1个坠锤80安装于上段、中段或下段中任一个的卡合部44的组合。而且,可选择将2个坠锤80安装于上段及中段、中段及下段或上段及下段中任一个的卡合部44的组合。此外,可选择将3个坠锤80安装于上段、中段及下段的全部的卡合部44的组合。即,演奏者可从7套组合之中任意选择。这时,3个坠锤80可分别为相同的构成。因此,可抑制成本的上升。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坠锤80形成为截面为圆形的圆柱状。因此,可简化坠锤80的形状,使其制造变得容易。其结果可削减成本。
而且,卡合部44形成为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此外,坠锤80形成为外径与卡合部44的内径相对应的且截面为圆形的圆柱状。因此,可使所述卡合部44及坠锤80的制造变得容易,从而削减成本。而且,使坠锤80的圆周方向的方向性消除,因此将坠锤80安装(插通)至卡合部44的操作变得简单。此外,即使伴随着转动构件40的转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至坠锤80,也可使坠锤80的外周面整体地抵接于卡合部44的内周面。因此,容易维持坠锤80的固定。
其次,参照图6(a)及图6(b),对第2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240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形成与卡合部44为相同数量的紧固孔46。在第2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多个卡合部44只形成1个插通孔246。再者,对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图6(a)是第2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240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6(b)是图6(a)的VIb-VIb线上的转动构件2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再者,在图6(a)及图6(b)中,图示了将坠锤280安装于上段的卡合部44,并且所述坠锤280已借由挡止螺钉290而固定的状态。
如图6(a)及图6(b)所示,在转动构件240中,插通孔246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紧固孔46的构成不同。除了所述方面以外,转动构件24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40相同。
插通孔246是用于使挡止螺钉290插通的孔。插通孔246贯通形成于本体部41的正面(转动构件240的外表面)与卡合部44之间。详细而言,插通孔246形成为在本体部41的正面沿卡合部44的圆周方向(即,与卡合部44的轴向正交的方向)较长的长孔形状的孔。由此,插通孔246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卡合部44分别连通。
再者,插通孔246的贯通方向与卡合部44的轴向正交。而且,插通孔246的宽度(图6(a)左右方向上的长度)等于或稍大于挡止螺钉290的直径。
在坠锤280上形成有紧固孔281。除了所述方面以外,坠锤28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坠锤80相同。紧固孔281是与坠锤280的轴心正交而贯通形成的孔。在紧固孔281的内周面上,螺刻有下述挡止螺钉290可进行螺合的内螺纹。而且,挡止螺钉290的全长较长。除了所述方面以外,挡止螺钉29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挡止螺钉90相同。
将坠锤280插通至转动构件240的卡合部44,并且使已从本体部41的插通孔246插通的挡止螺钉290螺合于坠锤280的紧固孔281。然后,利用挡止螺钉290的前端对卡合部44的内周面进行推压。这样一来,借由其反作用,而使与挡止螺钉290的前端侧为相反侧的坠锤280的外周面推压至卡合部44的内周面。其结果可将坠锤280固定于卡合部44。
这时,转动构件240的插通孔246如上所述,形成为在本体部41的正面观察时沿卡合部44的圆周方向较长的长孔形状。因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即使在坠锤280的紧固孔281的位置偏离于圆周方向时,利用长孔形状,也容易使插通至插通孔246的挡止螺钉290的前端螺合于坠锤280的紧固孔281。其结果为,不需要如下操作:为了使插通孔246与紧固孔281的位置对准,使坠锤80在卡合部44内沿圆周方向旋转。即,将坠锤280固定于卡合部44的操作变得简单。
在这里,挡止螺钉290的轴向上的长度(全长)大于坠锤280的外径。因此,挡止螺钉290在螺合于坠锤280的紧固孔281,并且使前端抵接于转动构件240的卡合部44的内周面的状态(即,将坠锤280固定于卡合部44的状态)下,挡止螺钉290的后端侧(六角孔91侧)较坠锤280的外周面更突出。即,挡止螺钉290的后端侧位于转动构件240的插通孔246内。
因此,根据第2实施方式,即使挡止螺钉290的紧固松开,坠锤280欲朝向从卡合部44脱离的方向(图6(a)左右方向)移动,也可使挡止螺钉290的后端侧卡止于插通孔246的内周面,从而对坠锤280的移动进行限制。其结果可抑制坠锤280从卡合部44不慎脱离。
其次,参照图7(a)及图7(b),对第3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340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卡合部44彼此隔着间隔而配置。第3实施方式的卡合部44则是邻接的卡合部44彼此重合而配置。再者,对与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图7(a)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340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7(b)是图7(a)的VIIb-VIIb线上的转动构件3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再者,在图7(a)及图7(b)中,图示了在最上段的卡合部44安装坠锤280,并且所述坠锤280已借由挡止螺钉290而固定的状态。
如图7(a)及图7(b)所示,在转动构件340上,插通孔346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紧固孔46的构成不同。此外,在转动构件340上,卡合部44及插通孔346的数量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部44及紧固孔46的数量不同。除了所述方面以外,转动构件34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40相同。
插通孔346是用于使挡止螺钉290插通的且截面为圆形的孔。插通孔346贯通形成于本体部41的正面(转动构件340的外表面)与卡合部44之间。再者,插通孔346分别形成于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卡合部44的各个卡合部44上。此外,插通孔346形成于插通孔346的轴心的延长线与卡合部44的轴心正交的位置。
在这里,将坠锤280插通至转动构件340的卡合部44,使已从本体部41的插通孔346插通的挡止螺钉290螺合于坠锤280的紧固孔281。然后,利用挡止螺钉290的前端对卡合部44的内周面进行推压。这样一来,借由其反作用,而使与挡止螺钉290的前端侧为相反侧的坠锤280的外周面推压至卡合部44的内周面。其结果可将坠锤280固定于卡合部44。
这时,根据第3实施方式,在本体部41上,多个卡合部44分别配置于各自的内部空间彼此重合的位置。因此,可使各卡合部44彼此接近而使所述卡合部44之间的间隔距离变窄。此外,可将更多的卡合部44配设于有限的空间内。其结果为,在对坠锤280的安装位置进行变更而调整对踏板20进行操作时的操作感的构造中,可使其调整幅度变得精细。而且,可扩大选择的自由度。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分别独立地形成插通孔346。但是,例如,也可如所述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使各插通孔346彼此连通而形成为长孔形状。但是,当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将卡合部44的内部空间彼此重合而配设时,有可能因卡合部44彼此的连通而导致本体部41的刚性下降。因此,优选的是在插通孔346彼此之间形成连结部分,并且分别独立地形成插通孔346,以确保本体部41的刚性。
其次,参照图8(a)至图8(c),对第4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440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利用挡止螺钉90的紧固力来对坠锤80进行固定(保持)。第4实施方式的坠锤80是利用包含胶状弹性材料的弹性基体490的弹性力及摩擦力来加以固定(保持)。再者,对与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图8(a)是第4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440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8(b)是图8(a)的VIIIb-VIIIb线上的转动构件4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8(c)是图8(a)的VIIIc-VIIIc线上的转动构件4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再者,在图8(a)至图8(c)中,图示了在上段的卡合部491安装有坠锤80的状态。
如图8(a)至图8(c)所示,在转动构件440上,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紧固孔46。此外,在转动构件440上,在内置于本体部41的内部的弹性基体490上形成有卡合部491。除了所述方面以外,转动构件44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40相同。
弹性基体490由胶状弹性材料所形成。而且,弹性基体490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为宽度稍大于本体部41的矩形。此外,弹性基体490形成为薄于本体部41的厚度的且侧面观察时为长圆形的平板状。弹性基体490是以使两侧面露出的状态而内置于本体部41的内部。
在第4实施方式中,用于卡合坠锤80的卡合部491形成于弹性基体490上。即,卡合部491形成为沿宽度方向贯通弹性基体490的且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而且,卡合部491形成于弹性基体490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491形成于上段、中段及下段的3个部位。此外,卡合部491的内径等于或稍小于坠锤80的外径。
由此,根据第4实施方式,借由将坠锤80安装(插通)至卡合部491,可利用包含胶状弹性材料的弹性基体490的弹性恢复力或摩擦力,将坠锤80固定于卡合部491。因此,不需要固定坠锤80时对螺钉进行紧固的操作及拆下坠锤80时使螺钉的紧固松开的操作。即,只要将坠锤80插入至卡合部491或从卡合部491推出(或者抽出),即可进行坠锤80的拆装。
特别是多个卡合部491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分别与第4轴AX4平行地延伸设置。因此,当伴随着转动构件440的转动而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至坠锤80时,可将所述离心力用作将坠锤80推压至卡合部491的力。因此,可稳定地维持卡合部491对坠锤80的卡合。
再者,在本体部41上,贯通形成有等于或稍小于弹性基体490的侧面形状(长圆形)的截面形状(长圆形)的贯通孔(参照图8(b))。将弹性基体490压入而内置于所述贯通孔中。即,不需要对弹性基体490进行固定的粘接剂及使所述粘接剂干燥的时间。其结果可削减成本。而且,当弹性基体490中产生了弹性恢复力的下降时,可容易地更换弹性基体490。但是,也可使用粘接剂将弹性基体490固定于本体部41。
其次,参照图9(a)至图9(c),对第5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540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设为将挡止螺钉90的紧固力用于阻止坠锤80从卡合部44的脱出。第5实施方式则设为将坠锤580与弹性基体590之间的凹凸的嵌合用于阻止坠锤580从卡合部544的脱出。再者,对与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图9(a)是第5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540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9(b)是图9(a)的IXb-IXb线上的转动构件5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9(c)是图9(a)的IXc-IXc线上的转动构件5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再者,在图9(a)至图9(c)中,图示了在上段的卡合部544安装有坠锤580的状态。
如图9(a)至图9(c)所示,在转动构件540上,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紧固孔46。而且,坠锤58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坠锤80的构成不同。此外,在转动构件540的卡合部544上配设有弹性基体590。除了所述方面以外,转动构件54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动构件40相同。
在卡合部544的内周面上,凹设有沟槽部544a。沟槽部544a是纵截面(利用包含轴心的平面加以切断而成的截面)为U字状,并且其形状为在圆周方向上连续的环状的沟槽。在所述沟槽部544a,内嵌有弹性基体590。弹性基体590是利用胶状弹性材料在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圆环状。在弹性基体590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凸部591。凸部591的纵截面为三角形状,并且其形状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连续的环状。而且,凸部591较卡合部544的内周面更向轴心方向突设。
在坠锤580上,形成有凹部581。除了所述方面以外,坠锤58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坠锤80相同。凹部581形成为与弹性基体590的凸部591相对应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相等的大小)且纵截面为三角形状。凹部581的形状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连续的环状。而且,凹部581作为环状的缩径部而凹设于坠锤80的外周面上。
由此,根据第5实施方式,借由将坠锤580安装(插通)至卡合部544,而使弹性基体590的凸部591与坠锤580的凹部581嵌合。可利用所述凹凸的嵌合,将坠锤580固定于卡合部544。因此,不需要固定坠锤580时对螺钉进行紧固的操作及拆下坠锤580时使螺钉的紧固松开的操作。即,只要将坠锤580插入至卡合部544或从卡合部544推出(或者抽出),即可进行坠锤580的拆装。
而且,凸部591及凹部581是以相同形状(纵截面为三角形状)形成为在圆周方向上连续的且轴对称的单纯的形状。因此,可容易地制造弹性基体590及坠锤580,从而削减成本。此外,不需要进行坠锤580相对于卡合部544(弹性基体590)的在圆周方向上的定位。因此,将坠锤580安装(插通)至卡合部544的操作变得简单。
其次,参照图10(a)至图10(c),对第6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640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设为将挡止螺钉90的紧固力用于阻止坠锤80的脱出。第6实施方式的坠锤680包含作为阻止脱出的构件的挡止环690。再者,对与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图10(a)是第6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640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10(b)是图10(a)的Xb-Xb线上的转动构件6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图10(c)是图10(a)的Xc-Xc线上的转动构件6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再者,在图10(a)至图10(c)中,图示了在上段的卡合部44上安装有坠锤680的状态。
如图10(a)至图10(c)所示,在转动构件640上,省略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紧固孔46。而且,坠锤68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坠锤80的构成不同。除了所述方面以外,转动构件64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40相同。
在坠锤680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沟槽部681。而且,坠锤680包含嵌入至所述各沟槽部681的挡止环690。除了所述方面以外,坠锤68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坠锤80相同。沟槽部681作为纵截面为U字状,并且其形状为在圆周方向上连续的环状的沟槽而凹设于坠锤680的外周面。另一方面,挡止环690是嵌入至坠锤680的沟槽部681的所谓止动环(snap ring)。挡止环690的外径大于卡合部44的内径。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E形环作为挡止环690。
由此,根据第6实施方式,可相对于坠锤680的两端进行挡止环690的拆装。因此,可简化将坠锤680安装(插通)至卡合部44的操作及从卡合部44拆下坠锤680的操作。此外,可确实地防止坠锤680从卡合部44脱离。即,借由只拆下一端侧的挡止环690,便可使坠锤680容易地从所述一端侧插通至卡合部44。而且,借由在插通之后将挡止环690安装于一端侧,还可利用一端侧及另一端侧的挡止环690,来确实地抑制坠锤680从卡合部44向任一方向脱离。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坠锤680的两端凹设沟槽部681,从而可安装挡止环690。但是,沟槽部681也可只形成于一端。这时,在坠锤680的另一端,形成外径大于卡合部44的内径的部位(例如,凸缘状的部位)。由此,也可与第6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一方面简化坠锤680相对于卡合部44的拆装操作,一方面确实地阻止坠锤680从卡合部44脱出。
其次,参照图11(a)、图11(b)及图12(a)、图12(b),对第7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740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转动构件40是由本体部41及连结脚部42形成为一体。第7实施方式的转动构件740中,一对本体部741及连结脚部742是分别单独地形成。再者,对与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图11(a)是第7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740的后视图。图11(b)是图11(a)的XIb-XIb线上的转动构件740的截面图。再者,在图11(a)及图11(b)中,图示了在上段的卡合部744安装有坠锤80的状态。而且,省略第3轴AX3及第4轴AX4的图示。
如图11(a)及图11(b)所示,第7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740主要包括一对本体部741、连结脚部742、打击部43、多个卡合部744及弹簧连结销45。连结脚部742紧固地固定于所述一对本体部741上。打击部43是从一对本体部741的背面分别突设。多个卡合部744分别形成于一对本体部741上。弹簧连结销45是从连结脚部742的侧面突设。坠锤80固定于一对本体部741(卡合部744)相对向的位置之间。在这里,参照图12(a)及图12(b),对本体部741进行说明。
图12(a)是本体部741的正视图。图12(b)是图12(a)的XIIb-XIIb线上的本体部741的截面图。如图12(a)及图12(b)所示,本体部741具有规定的厚度,并且形成为正面观察时为矩形纵长的平板状。本体部741主要包括卡合部744、铰链(hinge)部747及插通孔748。
卡合部744是用于将坠锤80卡合于与相对向的本体部741上的卡合部744之间的部位(参照图11(a)及图11(b))。卡合部744作为在本体部741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且截面为半圆形的沟槽,而凹设于本体部741的正面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744凹设于上段、中段及下段的3个部位。所述多个卡合部744在转动构件740的组装状态下,分别与第3轴AX3(插通孔42a)及第4轴AX4(插通孔42b)平行地延伸设置。此外,多个卡合部744是彼此等间隔地配设。
铰链部747是成为与相对向的本体部741的连结部的部位。铰链部747在本体部741的上端侧形成于较所述本体部741的宽度方向中央更靠一侧(图12(a)左侧)的范围内。此外,铰链部747在侧面观察时形成为朝向本体部741的正面侧(图12(b)左侧)突出的圆形。在铰链部747的圆形的中央贯通形成有插通孔747a。再者,插通孔747a是使螺栓(bolt)BL1(参照图11(a)及图11(b))插通的截面为圆形的孔。插通孔747a的轴心配置于较本体部741的正面稍突出的位置(图12(b)左侧)。此外,插通孔747a是与卡合部744的延伸设置方向平行地形成。
插通孔748是使螺栓BL2(参照图11(a)及图11(b))插通且截面为圆形的孔,所述螺栓BL2用于将连结脚部742紧固地固定于一对本体部741上。一对插通孔748是在本体部741的下端侧在宽度方向上相离而贯通形成。所述一对插通孔748的轴心与铰链部747上的插通孔747a的轴心正交。即,插通至插通孔748中的螺栓BL2与插通至插通孔747a中的螺栓BL1正交(参照图11(a)及图11(b))。
回到图11(a)及图11(b)进行说明。一对本体部741是在使它们的正面彼此相向而配置的状态下使用。由此,各自的铰链部747进入至对方的铰链部747的侧方的空间,插通孔747a彼此配置成同心状。因此,借由将螺栓BL1插通至所述各插通孔747a中并加以紧固,而将上端侧(铰链部747)彼此以螺栓BL1为转动轴而可转动地加以连结。
这时,将连结脚部742紧固地固定于一对本体部741的下端侧的2条螺栓BL2与对本体部741的上端侧(铰链部747)可转动地进行轴支的螺栓BL1正交。因此,借由对螺栓BL2进行紧固,可使一对本体部741以螺栓BL1为中心朝向彼此接近的方向进行转动,从而使卡合部744相对向的间隔变窄。此外,借由松开螺栓BL2的紧固,可使一对本体部741以螺栓BL1为中心朝向彼此相离的方向转动,从而扩大卡合部744相对向的间隔。
因此,根据第7实施方式,借由将坠锤80插通至一对本体部741与卡合部744相对向的位置之间,并对螺栓BL2进行紧固,可将坠锤80夹入至相对向的卡合部744之间。即,可牢固地对坠锤80进行固定。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防止在演奏过程中坠锤80从卡合部744脱离的元件(例如,挡止螺钉或挡止环等)。其结果可削减成本。
而且,在本体部741上,偏向宽度方向一方形成有铰链部747。因此,可消除本体部741的方向性。即,既可将本体部741用作(兼作)构成转动构件740的正面侧的本体部741,也可将本体部741用作(兼作)构成转动构件740的背面侧的本体部741。因此,可减少转动构件740的零件个数,从而削减成本。
此外,在将一对本体部741配置成所述一对本体部741的正面彼此相向的状态下,可消除一对本体部741的组装制品的正面侧及背面侧的方向性。因此,不需要针对一对本体部741的组装制品,考虑连结脚部742的组装方向。因此,也可将连结脚部742组装至一对本体部741的组装制品的任一侧(例如,图11(b)右侧或左侧)。其结果可简化组装步骤,从而可削减成本。
其次,参照图13(a)及图13(b),对第8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840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卡合部44形成为贯通孔。第8实施方式的卡合部844则形成为沟槽。再者,对与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图13(a)是第8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840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13(b)是图13(a)的XIIIb-XIIIb线上的转动构件8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再者,在图13(a)及图13(b)中,图示了在上段的卡合部844安装有坠锤880的状态。
如图13(a)及图13(b)所示,在转动构件840上,卡合部844及紧固孔846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部44及紧固孔46不同。除了所述方面以外,转动构件84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动构件40相同。
卡合部844是使坠锤880卡合的部位。卡合部844作为沿本体部41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且截面为半圆形的沟槽,凹设于本体部41的正面上的多个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844凹设于上段、中段及下段的3个部位。所述多个卡合部844分别与第3轴AX3及第4轴AX4(参照图2(a)、图2(b)及图3)平行地延伸设置。此外,多个卡合部844是彼此等间隔地配设。紧固孔846是凹设于卡合部844的内周面上的有底的孔。在紧固孔846上,在内周面上螺刻有下述挡止螺钉890的外螺纹可进行螺合的内螺纹。
在坠锤880上,形成有插通孔881及支承面882。除了所述方面以外,坠锤88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坠锤80相同。插通孔881是与坠锤880的轴心正交而贯通形成的截面为圆形的孔。插通孔881以下述挡止螺钉890可插通的内径形成。支承面882是作为与插通孔881的轴心正交的平坦面而形成于坠锤880的外周面上的部位。下述挡止螺钉890的头部891的座面抵接于支承面882。
挡止螺钉890包括轴部及头部891。在轴部上,螺刻有可与紧固孔846的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头部891配设于所述轴部的后端,具有六角孔。头部891的外径大于坠锤880的插通孔881的内径。使插通至坠锤880的插通孔881内的挡止螺钉890的轴部(外螺纹)螺合于紧固孔846。此外,使其紧固力(轴力)经由挡止螺钉890的头部891的座面而作用至坠锤880的支承面882。其结果可将坠锤880的外周面推压至卡合部844的内周面,从而将坠锤880固定于卡合部844。
如上所述,根据第8实施方式,将卡合部844形成为凹设于转动构件840(本体部41)的外表面(正面)上的沟槽。因此,与将卡合部形成为沿宽度方向贯通本体部的贯通孔的情况相比,可确保转动构件840(本体部41)的刚性。
而且,将卡合部844形成为朝向转动构件840的正面侧打开的沟槽。由此,不需要如将卡合部形成为贯通孔的情况那样,在对坠锤880进行拆装时,沿卡合部844的延伸设置方向对坠锤880进行拔插。因此,可利用转动构件840(本体部41)的正面侧的空间来进行坠锤880的拆装。
即,可不考虑与基座部10的立设部13(参照图2(b))之间的干扰而对坠锤880进行拆装。因此,坠锤880的拆装的操作性得到提高。此外,可提高立设部13的设计的自由度。例如,在踏板20配置于初始位置的状态下或在踏板20被踩踏的状态下,即使卡合部844在侧面观察时与立设部13重合,也可进行坠锤880相对于卡合部844的拆装。因此,可不考虑与卡合部844的位置关系来规定立设部13的形状。
其次,参照图14(a)及图14(b),对第9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940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设为将挡止螺钉90的紧固力用于阻止坠锤80从卡合部44的脱出。第9实施方式的卡合部944及坠锤980则形成为两者可进行螺合,并且设为将所述紧固力(摩擦力)用于防止脱出。再者,对与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图14(a)是第9实施方式中的转动构件940的局部放大正视图。图14(b)是图14(a)的XIVb-XIVb线上的转动构件940的局部放大截面图。再者,在图14(a)及图14(b)中,图示了在上段的卡合部944安装有坠锤980的状态。而且,在图14(a)中,为了简化附图而使得易于理解,省略了表示在卡合部944的内面且显出内螺纹的山顶及谷底的实线的图示。
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转动构件940上,省略了紧固孔46。而且,在转动构件940上,卡合部944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部44不同。除了所述方面以外,转动构件94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转动构件40相同。
在卡合部944的内周面上,遍及其全长而螺刻有内螺纹。另一方面,在坠锤980的外周面上,遍及其全长而螺刻有可与卡合部944的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再者,坠锤980在一个轴向端面上形成有六角孔981。即,坠锤980形成为在一个轴向端面上具有六角孔981的全螺纹。
因此,根据第9实施方式,可在使卡合部944的内螺纹与坠锤980的外螺纹螺合的状态(即,已将坠锤980紧固地固定于卡合部944的状态)下,使坠锤980安装(插通)至卡合部944。由此,可借由外螺纹及内螺纹的紧固力(摩擦力)来抑制坠锤980从卡合部944脱离。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坠锤980形成为不具有头部的全螺纹。因此,如图14(a)及图14(b)所示,在已将坠锤980适当地安装于卡合部944的状态下,转动构件940的宽度方向上的重量变得均衡。即,可使转动构件940稳定地转动。另一方面,坠锤980也可包含头部。这时,可使坠锤980的头部的座面抵接于转动构件940(本体部41)的侧面,而使坠锤980产生轴向上的力。因此,可抑制外螺纹及内螺纹的紧固松开,从而更确实地抑制坠锤980从卡合部944脱离。
其次,参照图15(a)及图15(b),对第10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1100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在经由连结构件30而连结于踏板20的转动构件40上形成卡合部44。第10实施方式的卡合部1044则形成于踏板1020上。再者,对与以上所述的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对其说明。
图15(a)是第10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1100的顶视图。图15(b)是图15(a)的XVb-XVb线上的踏板装置1100的截面图。再者,在图15(b)中,图示了在最下段的(第1个)卡合部1044上安装有坠锤80的状态。
如图15(a)及图15(b)所示,第10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1100主要包括基座部1010、踏板1020、重块(weight)构件1050、施力构件1070以及传感器橡胶(sensor rubber)1090。基座部1010载置于地面上。踏板1020可转动地轴支于所述基座部1010。重块构件1050配设于所述踏板1020的下表面。施力构件1070产生用于使踏板1020恢复至初始位置的施力。传感器橡胶1090位于重块构件1050的转动轨迹上。
基座部1010主要包括接地板1011、踏板轴支部1012及罩体部1013。接地板1011载置于地面(接地)且形成为长板状。踏板轴支部1012配设于所述接地板1011的长边方向一侧。罩体部1013配设于接地板1011的长边方向另一侧。
踏板1020配设成使其长边方向与基座部1010的接地板1011的长边方向相一致的状态。而且,踏板1020经由第1轴AX1001而使长边方向一端侧可转动地轴支于基座部1010的踏板轴支部1012。
施力构件1070由拉力弹簧(螺旋弹簧)所形成。而且,施力构件1070在经拉伸而发生弹性变形的状态下,其一端与重块构件1050的弹簧连结部1050a可转动地连结。而且,其另一端与罩体部1013的弹簧连结部1013a可转动地连结。
因此,在踏板1020未被踩踏的状态下,第1轴AX1001、弹簧连结部1050a及弹簧连结部1013a借由施力构件1070的弹性恢复力而大致配置于一条直线上。即,使踏板1020维持在图15(b)所示的初始位置。当踏板1020被踩踏时,施力构件1070被拉伸而发生变形,从而施加力。此外,当踏板1020的踩踏被解除时,踏板1020借由施力构件1070的弹性恢复力而恢复至初始位置。
传感器1064配设于传感器橡胶1090的下方,且配设于接地板1011的上表面。传感器橡胶1090的基座部固定于接地板1011上。另一方面,传感器橡胶1090的前端为自由端。传感器橡胶1090形成为如下形状:在侧面观察时从固定于接地板1011上的基座部弯曲成圆弧状而使前端朝向重块构件1050。而且,传感器橡胶1090由胶状弹性材料所形成。
当踏板1020被踩踏时,借由重块构件1050的下表面而对传感器橡胶1090的自由端进行推压。此时,传感器橡胶1090以其曲率增大的方式而发生变形。其结果为,传感器橡胶1090与传感器1064的接触面积增大。
即,踏板1020的踩踏量越大,与传感器1064接触的传感器橡胶1090的面积越大。因此,借由传感器1064而检测的电阻值减小。根据所述电阻值的变化,可对踏板1020的踩踏位置进行检测。而且,根据电阻值的变化速度,可对踏板1020的踩踏速度及踩踏压力进行检测。根据所述检测到的检测信号,从声源装置(未图示)放出与演奏者的喜好相应的乐音。
在踏板1020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坠锤80的卡合部1044、以及使挡止螺钉90螺合的紧固孔1046。借由从所述多个卡合部1044之中适当地选择坠锤80的安装位置(卡合部1044),可调整对踏板1020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惯性力)。
卡合部1044及紧固孔1046除了其配设个数以外,形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卡合部44及紧固孔1046实质上相同。即,沿踏板1020的长边方向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卡合部1044。而且,各卡合部1044形成为沿宽度方向贯通踏板1020的且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所述多个卡合部1044分别与第1轴AX1001平行地延伸设置。紧固孔1046贯通形成于踏板1020的下表面(外表面)与卡合部1044之间。在紧固孔1046的内周面上,螺刻有挡止螺钉90的外螺纹可进行螺合的内螺纹。
将坠锤80插通至卡合部1044,使挡止螺钉90螺合于紧固孔1046,利用所述挡止螺钉90的前端对坠锤80的外周面进行推压。由此,可使坠锤80的与被所述挡止螺钉90的前端推压的外周面为相反侧的外周面推压至卡合部1044的内周面,从而将坠锤80固定于卡合部1044。
在第10实施方式中,多个卡合部1044与第1轴AX1001的距离规定如下。将与第1轴AX1001的距离为最短的卡合部1044(图15(b)中的右端的卡合部1044)与第1轴AX1001之间的距离设为R。这时,与第1轴AX1001的距离为第n短的卡合部1044与第1轴AX1001之间的距离规定为R乘以n的平方根所得的值。
具体而言,自第1轴AX1001至第1个卡合部1044(图15(b)中的右端的卡合部1044)的距离规定为“R”。自第1轴AX1001至第2个卡合部1044的距离规定为R乘以2的平方根所得的“1.41×R”。自第1轴AX1001至第3个卡合部1044(图15(b)中的中央的卡合部1044)的距离规定为R乘以3的平方根所得的“1.73×R”。自第1轴AX1001至第4个卡合部1044的距离规定为R乘以4的平方根所得的“2×R”。自第1轴AX1001至第5个卡合部1044(图15(b)中的左端的卡合部1044)的距离规定为R乘以5的平方根所得的“2.23×R”。
在这里,假设为在与第1轴AX1001的距离为R的位置上有半径为r、质量为m的坠锤80。这时,围绕着第1轴AX1001的坠锤80的惯性力矩(inertiamoment)J为J=m×(r×r/2+R×R)=m×r×r/2+m×R×R。右边第1项是坠锤80(质量为m、半径为r的圆柱状体)以其轴心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时的惯性力矩。右边第2项是质量为m的质点以距离(半径)R进行旋转时的惯性力矩。
当半径r充分小于距离R时,可忽视右边第1项,因此成为J=m×R×R。即,坠锤80的惯性力矩J与坠锤80的质量m成比例地增大,并且与距离R的平方成比例地增大。如上所述,坠锤80的安装位置(卡合部1044与第1轴AX1001的距离)规定为R乘以n的平方根所得的值。因此,当将坠锤80的安装位置从第1个卡合部1044依次变为第5个卡合部1044时,可使惯性力矩J成比例地增加。
其结果为,使惯性力矩的变化与坠锤80的安装位置成比例关系,从而容易直观地掌握所述关系。因此,演奏者容易调整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
以上,已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丝毫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可容易地推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例如,所述实施方式中所举出的数值为一例,当然可采用其它数值。
也可将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或全部构成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构成或全部构成加以组合或者置换,来构成踏板装置100、踏板装置1100。
例如,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可将所述插通孔246置换为第3实施方式中的插通孔346而设为新的形态。即,也可设为将多个(第2实施方式中为3条)卡合部44的分别独立的插通孔346加以连通的形态。
例如,也可将第6实施方式中的利用挡止环690来防止坠锤680脱出的构造应用于第4实施方式或第5实施方式中的坠锤80。即,也可将所述两者加以组合而设为新的形态。
例如,在第10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利用挡止螺钉90的坠锤80的固定构造与第2实施方式或第3实施方式中的利用挡止螺钉290的坠锤280的固定构造置换。或者,在第10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坠锤80的固定构造与第4实施方式及第5实施方式中的利用弹性基体490、弹性基体590的坠锤80、坠锤580的固定构造置换。同样地,在第10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坠锤80的固定构造与第8实施方式中的利用挡止螺钉890将坠锤880紧固于截面为半圆形的卡合部844的固定构造置换。或者,在第10实施方式中,也可使坠锤80的固定构造与第9实施方式中的使坠锤980的外螺纹与卡合部944的内螺纹螺合的固定构造置换。
例如,也可将如第10实施方式所述,将坠锤80的安装对象设为踏板1020的技术思想应用于第1实施方式至第9实施方式中的踏板装置100。这时,在踏板装置100中,也可将坠锤80等固定于转动构件40~转动构件940及踏板20的两个之上。或者,也可将坠锤80等只固定于踏板20上。
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至第9实施方式中,多个卡合部44、卡合部491、卡合部544、卡合部744、卡合部844、卡合部944是等间隔地配设。也可将所述配设方法置换成第10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卡合部1044的配设方法(将第n个卡合部1044与第1轴AX1001的间隔距离设为R乘以n的平方根所得的值的方法)。相反地,也可将第10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卡合部1044等间隔地配设。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踏板装置100、踏板装置1100包括传感器64、传感器1064而构成为电子乐器,但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省略传感器64、传感器1064的配设而形成为练习用的踏板装置。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转动构件40~转动构件940或踏板1020中只使用1个或多个相同构成的坠锤80、坠锤280、坠锤580、坠锤680、坠锤880、坠锤980,但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混合使用不同构成(例如,因材质或全长的差异而不同的重量)的坠锤80、坠锤280、坠锤580、坠锤680、坠锤880、坠锤980。
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至第9实施方式中,多个卡合部44、卡合部491、卡合部544、卡合部744、卡合部844、卡合部944是等间隔地配置。而且,在第10实施方式中与第1轴AX1001的距离越短,卡合部1044彼此的间隔越宽。但是,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随着与转动轴的距离变短,而使邻接的卡合部彼此的间隔变窄。即,也可随着与转动轴的距离变远,而使邻接的卡合部彼此的间隔变宽。这样一来,当将坠锤安装于靠近转动轴的卡合部而使操作感变轻时,容易进行微调。另一方面,当将坠锤安装于远离转动轴的卡合部而使操作感加重时,可使变化增大。
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至第9实施方式中,转动构件40等的以第4轴AX4为中心的转动方向为将打击部43向上方提起的方向,但不一定限定于此。转动构件40等的转动方向也可为将打击部43向下方打下去的方向。或者,也可将所述形态组合起来,而成为如下转动形态:将打击部43向上方提起之后向下方打下去(或与此相反)。而且,也可为使打击部43在水平方向上转动的形态。所有形态均可使演奏者感觉到借由使转动构件转动而产生的操作感(惯性力)。
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或第10实施方式中,坠锤80形成为截面呈圆形,并且使挡止螺钉90的前端抵接于其外周面,但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在坠锤80的外周面上凹设有底的孔或沿圆周方向延伸设置的沟槽,并且形成为使挡止螺钉90的前端抵接于所述孔的底部或沟槽的底部。由此,即使在挡止螺钉90的紧固松开,坠锤80欲朝向从卡合部44、卡合部1044脱离的方向进行位移时,挡止螺钉90的前端部分也会抵接于在坠锤80的外周面上凹设的孔的内周面或沟槽的内周面。其结果可限制坠锤80朝向从卡合部44、卡合部1044脱离的方向进行位移。
在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多个插通孔346分别形成为正面观察时(截面)为圆形的孔,但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将多个插通孔346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别形成为在卡合部44的圆周方向上长的正面观察时(截面)为长圆形的孔。而且,也可将所述多个插通孔346的一部分或全部加以连通。由此,可提高经由插通孔346将挡止螺钉290紧固于紧固孔281中的操作的效率。或者,在所述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将多个插通孔346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别形成为在卡合部44的轴向上长的正面观察时(截面)为长圆形的孔。由此,也可提高经由插通孔346将挡止螺钉290紧固于紧固孔281中的操作的效率。
在所述第2实施方式或第3实施方式中,是将卡合部44形成为贯通孔,但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将卡合部44形成为有底的孔。这时,也可借由使坠锤280的轴向一端抵碰至所述孔的底部,而相对于本体部41确定坠锤280的位置,形成为插通孔246、插通孔346与紧固孔281的孔位置相一致。由此,可提高本体部41的刚性。此外,可提高经由插通孔246、插通孔346将挡止螺钉290紧固于紧固孔281中的操作的效率。
在所述第4实施方式中,将坠锤80形成为沿轴向具有固定的外径的圆柱状,但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从坠锤80的外周面突设凸部。由此,可使坠锤80的凸部嵌入至卡合部491的内周面,从而更确实地抑制坠锤80从卡合部491脱离。这时,也可将可嵌合于坠锤80的凸部的凹部凹设于卡合部491的内周面上。由此,也可借由坠锤80的凸部嵌合于卡合部491的凹部,而更确实地抑制坠锤80从卡合部491脱离。
在所述第4实施方式中,将多个卡合部491形成于1个弹性基体490上,但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将各卡合部491分别形成于独立的弹性基体上。具体而言,例如,在本体部41上贯通形成多条贯通孔,将弹性基体分别内置于所述多条贯通孔中。此外,在各弹性基体上分别形成有1个卡合部491。
在所述第8实施方式中,是将1个坠锤880固定于1个卡合部844上,但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对坠锤80的形状进行变更,以便将1个坠锤880固定于邻接的2个卡合部844上。
在所述第9实施方式中,是在卡合部944及坠锤980的整个轴向上分别形成内螺纹及外螺纹,但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只在卡合部944及坠锤980的轴向的一部分上分别形成内螺纹及外螺纹。
以下,揭示本发明的乐器用踏板装置以及附加的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所含的各种发明的概念。
乐器用踏板装置A1如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中:所述转动构件包含紧固孔,所述紧固孔贯通形成于所述转动构件的外表面与所述卡合部之间,并且在内周面上螺刻有内螺纹。
根据乐器用踏板装置A1,转动构件包含紧固孔,所述紧固孔贯通形成于转动构件的外表面与卡合部之间,并且在内周面上螺刻有内螺纹。因此,将坠锤插通至卡合部(贯通孔),使外螺纹螺合于紧固孔,利用所述外螺纹的前端对坠锤的外周面进行推压。由此,除了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使坠锤的与被所述外螺纹的前端推压的外周面为相反侧的外周面推压至卡合部的内周面,从而将坠锤固定于卡合部。这时,不需要进行坠锤相对于卡合部的在圆周方向上的定位。因此,将坠锤安装(插通)至卡合部的操作变得简单。此外,不需要使坠锤具有圆周方向的方向性。因此,坠锤的制造变得容易,从而可削减成本。
乐器用踏板装置A2如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中:包括由胶状弹性材料所形成且内置于所述转动构件中的弹性基体,所述卡合部形成为沿与所述转动轴平行的方向贯通形成于所述弹性基体上的贯通孔。
根据乐器用踏板装置A2,包括由胶状弹性材料所形成且内置于转动构件中的弹性基体。而且,将沿与转动轴平行的方向贯通形成于所述弹性基体上的贯通孔设为卡合部。因此,除了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利用胶状弹性材料的弹性恢复力或摩擦力,将坠锤固定于卡合部。因此,不需要螺钉的紧固或使所述紧固松开的操作,只要将坠锤插入至卡合部或从卡合部推出即可。即,相对于卡合部对坠锤进行拆装的操作变得简单。
再者,在乐器用踏板装置A1、乐器用踏板装置A2的任一个中,卡合部的截面形状均可任意设定。例如,作为卡合部的截面形状,可例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
乐器用踏板装置A3如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包括:坠锤,在至少一端或两端具有环状的沟槽部,并且插通至所述卡合部;以及挡止环,可拆装地安装于所述坠锤的所述沟槽部,并且具有大于所述卡合部的内径的外径。
根据乐器用踏板装置A3,插通至卡合部的坠锤在一端或两端可拆装地安装有外径大于卡合部的内径的挡止环。因此,除了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使得将坠锤安装(插通)至卡合部的操作变得简单。此外,可确实地阻止坠锤从卡合部脱出。即,借由拆下一端的挡止环,可容易地使坠锤从所述一端插通至卡合部。其后,借由在所插通的一端安装挡止环,可确实地抑制坠锤从卡合部脱离。
再者,当沟槽部只形成于坠锤的一端,并且只可在坠锤的一端安装挡止环时,优选的是将坠锤的另一端形成为外径大于卡合部的内径的凸缘状。由此,同样地,也使得将坠锤安装(插通)至卡合部的操作变得简单。此外,可确实地阻止坠锤从卡合部脱出。
乐器用踏板装置A4如乐器用踏板装置A2,其中:包括插通至所述卡合部的坠锤,所述坠锤包括从其外周面突设的凸部,或者,所述坠锤包括凹设于其外周面上的凹部,而且所述卡合部包括从其内周面突设并且可嵌合于所述坠锤的凹部的凸部。
根据乐器用踏板装置A4,包括插通至卡合部的坠锤,并且从所述坠锤的外周面突设有凸部。或者,在坠锤的外周面上凹设有凹部,而且从卡合部的内周面突设有可嵌合于所述坠锤的凹部的凸部。因此,除了乐器用踏板装置A2的效果以外,在前者中,借由坠锤的凸部嵌入于卡合部的内周面,可更确实地抑制坠锤从卡合部脱离。另一方面,在后者中,借由卡合部的凸部嵌合于坠锤的凹部,可更确实地抑制坠锤从卡合部脱离。特别是卡合部形成于包含胶状弹性材料的弹性基体上。所以,即使如上所述设置凸部,也可利用弹性基体的弹性,将坠锤插入至卡合部或从卡合部推出。因此,相对于卡合部对坠锤进行拆装的操作变得简单。
再者,当从坠锤的外周面突设有凸部时,也可在卡合部的内周面上设置可嵌合于所述凸部的凹部。由此,相对于卡合部对坠锤进行拆装的操作仍然简单,而且借由坠锤的凸部嵌合于卡合部的凹部,可更确实地抑制坠锤从卡合部脱离。
乐器用踏板装置A5如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包括:坠锤,具有凹设于外周面上的凹部,并且插通至所述卡合部;以及弹性埋设体,埋设于呈环状形成于所述卡合部的内周面上的沟槽部,具有以可嵌合于所述坠锤的凹部的方式而从所述卡合部的内周面突设的凸部,并且由胶状弹性材料所形成。
根据乐器用踏板装置A5,包括插通至卡合部的坠锤,并且在坠锤的外周面上凹设有凹部。此外,在卡合部的内周面上配设有弹性埋设体,所述弹性埋设体具有可嵌合于所述凹部的凸部,并且由胶状弹性材料所形成。因此,除了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利用凸部及凹部的嵌合,将坠锤固定于卡合部。即,不需要螺钉的紧固或使所述紧固松开的操作,只要将坠锤插入至卡合部或从卡合部推出即可。因此,相对于卡合部对坠锤进行拆装的操作变得简单。而且,借由凸部及凹部的嵌合,可确实地抑制坠锤从卡合部脱离。
乐器用踏板装置A6如技术方案5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插通孔是将至少2个以上的邻接的插通孔彼此加以连通,所述经连通的插通孔在所述转动构件的外表面的正面观察时形成为沿所述卡合部的圆周方向较长的长孔形状。
根据乐器用踏板装置A6,多个插通孔是将至少2个以上的邻接的插通孔彼此加以连通。而且,所述经连通的插通孔在转动构件的外表面的正面观察时形成为沿卡合部的圆周方向较长的长孔形状。因此,除了技术方案5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使长孔形状的长度进一步延长。即,可分别扩大可经由长孔形状看见坠锤的范围、及外螺纹可在插通孔内移动的容许范围。因此,即使在插通至卡合部的坠锤(保持孔)的圆周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插通孔发生偏离时,也容易使插通至插通孔的外螺纹螺合或插通于坠锤的保持孔。其结果使得将坠锤固定于卡合部的操作变得简单。
再者,也可将所有的插通孔彼此加以连通而形成为1个长孔形状。这时,可分别进一步扩大可经由长孔形状看见坠锤的范围、及外螺纹可在插通孔内移动的容许范围。因此,可进一步简化将坠锤固定于卡合部的操作。
乐器用踏板装置A7如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中:包括插通至所述卡合部的坠锤,在所述坠锤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螺刻有外螺纹,并且在所述卡合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螺刻有所述坠锤的外螺纹可进行螺合的内螺纹。
根据乐器用踏板装置A7,包括插通至卡合部的坠锤,在所述坠锤上,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螺刻有外螺纹。此外,在卡合部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螺刻有所述外螺纹可进行螺合的内螺纹。因此,除了技术方案3或技术方案4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在使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螺合的状态(即,已使坠锤紧固地固定于卡合部的状态)下,将坠锤安装(插通)至卡合部。因此,可抑制坠锤从卡合部脱离。
乐器用踏板装置A8如技术方案3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或乐器用踏板装置A1至乐器用踏板装置A7中任一个,其中:所述多个卡合部中,至少2个以上的邻接的卡合部配置于各自的内部空间彼此重合的位置。
根据乐器用踏板装置A8,至少2个以上的邻接的卡合部配置于各自的内部空间彼此重合的位置。因此,除了技术方案3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或乐器用踏板装置A1至乐器用踏板装置A7中任一个的效果以外,还可使卡合部彼此接近而使所述卡合部间的间隔距离变窄。此外,可将更多的卡合部配设于有限的空间内。其结果可在调整对踏板进行操作时的操作感时,使其调整幅度变得精细。此外,可扩大选择的自由度。
乐器用踏板装置A9如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或乐器用踏板装置A1至乐器用踏板装置A8中任一个,其中:邻接的所述卡合部的间隔随着与所述转动轴的距离变短而变窄。
根据乐器用踏板装置A9,邻接的卡合部的间隔随着与转动轴的距离变短而变窄。即,邻接的卡合部的间隔随着与所述转动轴的距离变远而变宽。因此,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或乐器用踏板装置A1至乐器用踏板装置A8中任一个的效果以外,当将坠锤安装于靠近转动轴的卡合部而使操作感变轻时,可容易进行微调。另一方面,当将坠锤安装于远离转动轴的卡合部而使操作感加重时,可使变化增大。
乐器用踏板装置A10如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或乐器用踏板装置A1至乐器用踏板装置A8中任一个,其中:所述多个卡合部在将与所述转动轴的距离为最短的卡合部与所述转动轴之间的距离设为R时,与所述转动轴的距离为第n短的卡合部与所述转动轴之间的距离设定为R乘以n的平方根所得的值。
根据乐器用踏板装置A10,多个卡合部在将与转动轴的距离为最短的卡合部与转动轴之间的距离设为R时,与转动轴的距离为第n短的卡合部与转动轴之间的距离设定为R乘以n的平方根所得的值。因此,除了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6中任一项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或乐器用踏板装置A1至乐器用踏板装置A8中任一个的效果以外,当对安装坠锤的安装位置(卡合部)依次进行变更时,可使惯性力矩成比例地增加,从而使对踏板进行踩踏时的操作感的变化为固定。

Claims (10)

1.一种乐器用踏板装置,包括:踏板,由演奏者来进行操作;以及施力构件,产生用于使所述踏板恢复至初始位置的施力;所述乐器用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
包括伴随着所述踏板的操作以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的转动构件,
在所述转动构件上,在使与所述转动轴的距离为各不相同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坠锤能够卡合于所述卡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形成于所述转动构件上的打击部,所述卡合部的至少一部分在正面观察时形成于与所述打击部重合的位置,或者形成于所述打击部与所述转动轴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部形成为与所述转动轴平行地贯通形成于所述转动构件上的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插通至所述卡合部的坠锤,所述卡合部形成为截面为圆形的贯通孔,并且所述坠锤形成为外径与所述卡合部的内径相对应且截面为圆形的圆柱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插通至所述卡合部的坠锤,
所述转动构件包括插通孔,所述插通孔贯通形成于所述转动构件的外表面与所述卡合部之间,并且用于对所述坠锤进行固定的外螺纹插通至所述插通孔,
所述坠锤包括保持孔,所述保持孔是以已插通至所述转动构件的插通孔中的外螺纹能够螺合或能够插通的方式而凹设或贯通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坠锤,插通至所述卡合部;以及螺钉构件,用来将所述坠锤固定于所述卡合部,并且形成为全螺纹的挡止螺钉;并且
所述转动构件包括插通孔,所述插通孔贯通形成于所述转动构件的外表面与所述卡合部之间,并且所述螺钉构件能够插通至所述插通孔,
所述坠锤包括紧固孔,所述紧固孔是沿与所述坠锤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贯通形成,并且在内周面上螺刻有所述螺钉构件能够进行螺合的内螺纹,
将所述螺钉构件的长度设定为如下长度:在螺合于所述坠锤的紧固孔并使所述螺钉构件的前端抵接于所述转动构件的卡合部的内周面的状态下,所述螺钉构件的后端位于所述转动构件的插通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基座部,载置于地面上,对所述踏板的一侧可转动地进行轴支;连结构件,将一侧可转动地连结于所述踏板的另一侧,并且将所述转动构件的一侧可转动地连结于另一侧;打击部,配设于所述转动构件的另一侧;以及被打击部,位于所述打击部的转动轨迹上,并配设于所述基座部;并且所述转动构件通过所述转动轴将其所述一侧与另一侧之间可转动地轴支于所述基座部,并借由所述踏板被踩踏,而以所述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载置于地面上的基座部,并且将所述转动构件以能够以所述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的方式而轴支于所述基座部,由此所述转动构件能够兼作所述踏板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所述踏板的操作状态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10.一种乐器用踏板装置,包括:踏板,由演奏者来进行操作;以及施力构件,产生用于使所述踏板恢复至初始位置的施力;所述乐器用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
包括载置于地面上并且对所述踏板的一侧可转动地进行轴支的基座部,
所述踏板伴随着演奏者的操作以所述基座部的踏板轴支部的转动轴为转动中心进行转动,
在所述踏板上,在使与所述转动轴的距离为各不相同的位置上形成有多个卡合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并且坠锤能够卡合于所述卡合部。
CN201410641434.XA 2013-12-27 2014-11-13 乐器用踏板装置 Pending CN1047518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71910A JP2015125419A (ja) 2013-12-27 2013-12-27 楽器用ペダル装置
JP2013-271910 2013-12-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51832A true CN104751832A (zh) 2015-07-01

Family

ID=52021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41434.XA Pending CN104751832A (zh) 2013-12-27 2014-11-13 乐器用踏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50187343A1 (zh)
EP (1) EP2897125A3 (zh)
JP (1) JP2015125419A (zh)
CN (1) CN104751832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7222A (zh) * 2015-10-20 2017-06-23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用于打击乐器的踏板设备
CN108335685A (zh) * 2017-01-17 2018-07-27 鼓工场有限公司 迷你踩镲踏板系统
CN108475499A (zh) * 2016-01-19 2018-08-31 罗兰株式会社 乐器用踏板装置
US11763785B2 (en) 2015-10-20 2023-09-19 Yamaha Corporation Pedal apparatus for percussion instrument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40154B2 (en) 2015-01-21 2017-05-02 Drum Workshop, Inc. Hi-hat pedal assembly
US10832642B2 (en) 2013-09-25 2020-11-10 Drum Workshop, Inc. Drum pedal with features for adjustment of chain or similar device
US9589546B2 (en) * 2013-09-25 2017-03-07 Drum Workshop, Inc. Drum pedal with adjustment features
JP6338474B2 (ja) * 2014-07-09 2018-06-06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電子打楽器用ペダル装置
JP6607114B2 (ja) * 2016-03-24 2019-11-20 ヤマハ株式会社 打楽器用ペダル装置
USD933741S1 (en) * 2016-11-01 2021-10-19 Matthew GUYRE Curved pedal
US20210287647A1 (en) * 2020-02-21 2021-09-16 Rare Earth Dynamics, Inc. Hi-hat controllers and pedal accessor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386605A (en) * 1919-12-08 1921-08-09 Ludwig & Ludwig Drum and cymbal beater
US4200025A (en) * 1977-08-16 1980-04-29 Currier George T Foot-operated control device
US4691612A (en) * 1985-10-18 1987-09-08 Smith Peter L Accessory for a drum pedal assembly
US4664012A (en) * 1986-05-22 1987-05-12 Barca Alan L Bass drum pedal assembly
US4819536A (en) * 1987-01-08 1989-04-11 Lombardi Donald G Drum pedal movement responsive device to produce electrical signal
FR2690776A1 (fr) * 1992-04-30 1993-11-05 Coriton Martin Pédale de grosse caisse à semelle à rouleaux.
US5932824A (en) * 1997-10-09 1999-08-03 Hwa Shin Musical Instrument Co., Ltd Drum beater with a replaceable counterweight
US6028259A (en) * 1998-12-28 2000-02-22 Drum Workshop, Inc. Weighting of drum pedal apparatus
US5998718A (en) 1999-06-11 1999-12-07 Hwa Shin Instrument Co., Ltd. Base drum beater mounting structure
US6211449B1 (en) * 2000-05-17 2001-04-03 Mu-Sen Lai Percussion instrument pedal with an adjustable weight
JP2003084754A (ja) * 2001-09-07 2003-03-19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鍵 盤
DE60224979T2 (de) * 2001-11-08 2009-01-29 Yamaha Corp., Hamamatsu Tastenmusikinstrument, welches tasten mit stabilen tastenausgleichsstücken reguliert hat
US7129404B2 (en) * 2001-11-08 2006-10-31 Yamaha Corporation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 having keys regulated with stable key balance pieces an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keys
US6924422B2 (en) * 2003-07-23 2005-08-02 Jonathan Wise Drum pedal stabilizer
US7122730B2 (en) * 2004-01-16 2006-10-17 Pearl Musical Instrument Co. Beater weight assembly for drum pedal
US7345235B2 (en) * 2004-03-17 2008-03-18 Yamaha Corporation Keyboard musical instrument having keys equipped with balancers biting into keys and method for securing balancers to keys
US7531733B2 (en) * 2004-06-21 2009-05-12 Mark David Steele Electronic drum pedal
JP4912131B2 (ja) * 2006-12-06 2012-04-11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電子打楽器用ペダル装置
US7579540B2 (en) * 2008-01-16 2009-08-25 Pearl Musical Instrument Co. Beater holder with adjustment feature
US7956268B1 (en) * 2010-01-28 2011-06-07 Tsun-Chi Liao Foot pedal striking adjustment apparatus
JP5615619B2 (ja) * 2010-08-05 2014-10-29 ローランド株式会社 ペダル装置
US8859871B2 (en) * 2012-09-12 2014-10-14 Tsun-Chi Liao Drumstick weight adjustment structure
JP2014081501A (ja) * 2012-10-17 2014-05-08 Roland Corp ペダル打楽器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87222A (zh) * 2015-10-20 2017-06-23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用于打击乐器的踏板设备
CN106887222B (zh) * 2015-10-20 2021-06-18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用于打击乐器的踏板设备
US11763785B2 (en) 2015-10-20 2023-09-19 Yamaha Corporation Pedal apparatus for percussion instrument
CN108475499A (zh) * 2016-01-19 2018-08-31 罗兰株式会社 乐器用踏板装置
CN108475499B (zh) * 2016-01-19 2023-03-24 罗兰株式会社 乐器用踏板装置
CN108335685A (zh) * 2017-01-17 2018-07-27 鼓工场有限公司 迷你踩镲踏板系统
CN108335685B (zh) * 2017-01-17 2023-12-01 鼓工场有限公司 迷你踩镲踏板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187343A1 (en) 2015-07-02
EP2897125A3 (en) 2015-11-25
EP2897125A2 (en) 2015-07-22
JP2015125419A (ja) 2015-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51832A (zh) 乐器用踏板装置
CN102465949A (zh) 防松脱装置
EP2261888B1 (en) Percussion instru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WO2010036089A8 (en) A device for maximum detection of vibrating energy for harvesting energy
CN102915088A (zh) 资料存储器固定装置
WO2011153996A3 (de) Kraftgenerator zur anbringung an einer struktur
CN103010395B (zh) 具有车架支撑结构的前拨链器
US9702889B2 (en)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 device
JP5969561B2 (ja) スロットル開度検出装置
CN102682750B (zh) 用于鼓的可变击打器
KR101169173B1 (ko) 풍동 저울 장탈착 기구 및 풍동 시험 시스템
CN103590320A (zh) 一种斜拉桥的斜拉索减振装置
CN203472779U (zh) 一种驾驶员安全气囊安装结构及车辆
US10620020B2 (en) Sensor unit that detects a strike
CN103871394A (zh) 打击乐器用附件
CN104242179B (zh) 电缆定位元件及使用此电缆定位元件的充电枪
JPWO2021106094A5 (zh)
JP2008249468A (ja) 低周波振動検出装置
US20150175232A1 (en)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bicycle on-board device
CN202071955U (zh) 可调节的摩托车减震器
JP6979910B2 (ja) グロメット及びグロメット付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6287033B2 (ja) ドラム
JP6076169B2 (ja) 鍵盤楽器の鍵
JP6013971B2 (ja) 制震装置の吊材支持構造
JP2018125418A (ja) 樹脂ケース及びその取付け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