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0886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30886B
CN104730886B CN201410389755.5A CN201410389755A CN104730886B CN 104730886 B CN104730886 B CN 104730886B CN 201410389755 A CN201410389755 A CN 201410389755A CN 104730886 B CN104730886 B CN 1047308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toner
unit
paper component
recording medi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8975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30886A (zh
Inventor
柿岛彩
池田美穗
中岛崇晴
汤浅宏郎
汤浅宏一郎
原岛康充
原瞳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30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08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308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308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62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copy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G03G15/6585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by using non-standard toners, e.g. transparent toner, gloss add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3Refeeding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图像单元,其使用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第二图像单元,其使用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以及定影单元,其在传送记录介质的同时利用热将形成于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其中,在所述定影单元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通过包含所述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形成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后,再次将所述记录介质传送至所述定影单元。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JP-A-2004-29194(专利文献1)披露了一种构造,其中,在第一定影(在正面定影)和第二定影(在背面定影)期间,改变在正面进行定影与在背面进行定影之间来自按压单元的按压力,以便抑制正面图像与背面图像之间的光泽度差异。
[专利文献1]JP-A-2004-29194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使构成图像的具有扁平形状的颜料(扁平颜料)具有这样的姿态(姿势):即,该颜料的平坦表面沿着记录介质的页面取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第一图像单元,其使用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第二图像单元,其使用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以及定影单元,其在传送记录介质的同时利用热将形成于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其中,在所述定影单元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通过包含所述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形成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后,再次将所述记录介质传送至所述定影单元。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加热部件,当首次将所述记录介质传送至所述定影单元时,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的形成有图像的一个表面接触并且加热所述图像以将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并且当再次将所述记录介质再次传送至所述定影单元时,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的另一表面彼此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根据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扁平颜料包括金属。
根据第一方面和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在所述定影单元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通过包含所述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形成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后不将所述记录介质再次传送回所述定影单元的情况相比,在构成图像的具有扁平形状的颜料具有这样的姿态:该颜料的平坦表面沿着记录介质的页面取向。
根据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记录介质被传送回所述定影单元的情况下所述记录介质的形成有图像的一个表面与所述加热部件接触的情况相比,在构成图像的具有扁平形状的颜料具有这样的姿态:该颜料的平坦表面沿着记录介质的页面取向。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A和图1B是示出了包含在由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中的扁平颜料的姿态的剖视图以及其比较例的剖视图;
图2A和图2B是示出了包含在由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形成的色调剂图像中的扁平颜料的姿态的平面图以及其比较例的平面图;
图3A和图3B分别是包含在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色调剂中的扁平颜料的平面图和侧视图;
图4是示出由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形成的图像的动态指数值与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之间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感光鼓等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单元的构造图;以及
图9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A至图9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每幅附图中的箭头H表示装置的上下方向,其为竖直方向。每幅附图中的箭头W表示装置的宽度方向,其为水平方向。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
图9是示出从前表面侧看到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整体构造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构造为包括:图像形成单元12,其采用电子照相法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部件P上形成图像;介质传送装置50,其传送纸张部件P;以及后处理单元60,其在形成有图像的纸张部件P上执行后处理等。
图像形成装置10构造为还包括:控制单元70,其对上述每个单元以及下述电源单元80执行控制;以及电源单元80,其向包括控制单元70在内的上述每个单元供应电力。
另外,图像形成单元12构造为包括: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其形成色调剂图像;转印装置30,其将由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以及定影单元40,其将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纸张部件P上。
介质传送装置50构造为包括:介质供应单元52,其将纸张部件P供应至图像形成单元12;以及介质排出单元54,其排出形成有色调剂的纸张部件P。介质传送装置50构造为还包括:介质返回单元56,当在纸张部件P的两侧表面上形成图像时使用该介质返回单元56;以及中间传送单元58(将在下文中描述)。
后处理单元60构造为包括:介质冷却单元62,其冷却在图像形成单元12中转印了色调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矫正装置64,其矫正纸张部件P的弯曲;以及图像检测单元66,其检测形成在纸张部件P上的图像。构成后处理单元60的每个单元布置在介质传送装置50的介质排出单元54中。
除了构成介质传送装置50的介质排出单元54的排出介质接收单元541之外,图像形成装置10的每个单元都收容在壳体90中。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壳体90是包括在装置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相邻的第一壳体91和第二壳体92的两件式结构。以这种方式,沿装置的宽度方向缩小了图像形成装置10的传送单元。
图像形成单元12的除定影装置40(将在下文中描述)之外的主要部分和介质供应单元52收容在第一壳体91中。构成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定影装置40、除了排出介质接收单元541之外的介质排出单元54、介质冷却单元62、图像检测单元66、介质返回单元56、控制单元70以及电源单元80收容在第二壳体92中。作为实例,第一壳体91和第二壳体92通过诸如螺栓和螺母(未示出)等紧固件结合在一起。在结合状态下,在第一壳体91与第二壳体92之间形成有用于将纸张部件P从图像形成单元12的转印咬合部NT(将在下文中描述)传送至定影咬合部NF的连通开口部90C1,以及用于将纸张部件P从介质返回单元56传送至介质供应单元52的连接路径90C2。
(图像形成单元)
如上文所述,图像形成单元12构造为包括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转印装置30和定影装置40。图像形成单元12包括多个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以便形成各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有总共六种颜色(即: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图9所示的(V)、(W)、(Y)、(M)、(C)和(K)表示上述各种颜色。转印装置30在转印咬合部NT将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从叠加并一次图像转印有这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图像转印带31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在本实例中,第一专色(V)例如是银色,其中使用了包含向图像添加金属光泽的扁平颜料的色调剂。第二专色(W)是用户所特有的企业标准颜色,该颜色的使用比其它颜色的使用更加频繁。下文中将描述银色色调剂,以及当使用了银色色调剂等来形成图像时控制单元70对每个单元执行的控制。
<<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
基本上,除了所使用的色调剂之外,各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在以下的描述中,将不具体区分各个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4。如图7所示,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的图像形成单元14构造为包括:作为图像保持部件的实例的感光鼓21、充电单元22、曝光装置23、作为显影单元的实例的显影装置24、清洁装置25、以及除电装置26。
[感光鼓]
感光鼓21形成为圆筒形并且接地,并且感光鼓21受驱动器(未示出)驱动而围绕感光鼓21自身的轴线旋转。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感光层,感光层呈现例如负电荷极性。如图9所示,当从前表面侧看去时,用于各个颜色的感光鼓21沿着装置的宽度方向直线状并排布置。
[充电单元]
如图7所示,充电单元22以负极性对感光鼓21的外表面(感光层)进行充电。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充电单元22是电晕放电型(非接触充电型)电晕充电单元。
[曝光装置]
曝光装置23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具体地说,曝光装置23根据从构成控制单元70的图像信号处理单元71(参见图9)接收到的图像数据,用调制曝光光束L照射已由充电单元22充电的感光鼓21的外表面。通过曝光装置23用曝光光束L所进行的照射,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
显影装置24用包含色调剂的显影剂G对形成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且在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形成色调剂图像。
色调剂从保存色调剂的色调剂盒27被供应到显影装置24。
[清洁装置]
清洁装置25具有刮板形状,并且清洁装置25在转印装置30转印色调剂图像之后将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从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刮除。
[除电装置]
除电装置26通过用光照射转印之后的感光鼓21来执行电荷移除。以这种方式,消除了感光鼓21的外表面的带电历史(charge history)。
<<转印装置>>
转印装置30将用于各个颜色的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叠加并一次图像转印到图像转印带31上,并且将叠加的色调剂图像二次图像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下文中将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图像转印带]
如图8所示,图像转印带31具有环形形状,并且图像转印带31通过缠绕在多个辊32上来确定其自身的姿态。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从前表面看去时,图像转印带31的姿态呈倒钝角三角形形状,并且其长边沿着装置的宽度方向。在多个辊32当中,图8所示的辊32D用作借助电动机(未示出)的驱动使图像转印带31能够沿箭头A的方向回转的驱动辊。
在多个辊32当中,图8所示的辊32T用作向图像转印带31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在多个辊32当中,图8所示的辊32B用作面向二次图像转印辊34(将在下文中描述)的辊。具有上述倒钝角三角形形状的姿态的图像转印带31的形成钝角的下端侧顶点缠绕在辊32B上。以上述姿态,图像转印带31在沿装置的宽度方向延伸的上侧部中从下方接触用于各个颜色的感光鼓21。
[一次图像转印辊]
作为转印部件的实例的一次图像转印辊33布置在图像转印带31的内侧,以便将各个感光鼓21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图像转印带31上。各个一次图像转印辊33布置为隔着图像转印带31面向相应颜色的感光鼓21。另外,将具有与色调剂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图像转印偏置电压施加到一次图像转印辊33上。当图像转印偏置电压已施加时,形成在感光鼓21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图像转印带31上。
[二次图像转印辊]
另外,转印装置30包括将叠加在图像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的二次图像转印辊34。二次图像转印辊34布置为将图像转印带31咬合在二次图像转印辊34与辊32B之间,并且在图像转印带31与二次图像转印辊34之间形成转印咬合部NT。将纸张部件P适时地从介质供应单元52供应至转印咬合部NT。通过电源单元(未示出)将具有与色调剂的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图像转印偏置电压施加到二次图像转印辊34上。当图像转印偏置电压已施加时,色调剂图像从图像转印带31被转印到经过转印咬合部NT的纸张部件P上。
[清洁装置]
转印装置30还包括在二次图像转印之后对图像转印带31进行清洁的清洁装置35。清洁装置35沿图像转印带31的回转方向位于执行二次图像转印的部分(转印咬合部NT)的下游侧并且位于执行一次图像转印的部分的上游侧。清洁装置35包括将图像转印带31的外表面上的残余色调剂从图像转印带31的外表面刮除的刮板351。
<<定影装置:概述>>
定影装置40通过使用热量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已由转印装置30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上。下文中将具体地描述定影装置的具体构造以及控制单元70对各个部件的控制。
(介质传送装置)
如图9所示,介质传送装置50构造为包括介质供应单元52、介质排出单元54、介质返回单元56和中间传送单元58。
<<介质供应单元>>
介质供应单元52包括堆叠并收容有纸张部件P的收容器521。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两个收容器521在转印装置30的下方沿着装置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
由多个传送辊对522、引导件(未示出)等形成了从每个收容器521到作为二次转印位置的转印咬合部NT的介质供应路径52P。介质供应路径52P以在两个折返部52P1和52P2中沿装置的宽度方向折返同时上升并到达转印咬合部NT的方式成形(具有大致“S”形状)。
在每个收容器521的上侧布置有送纸辊523,送纸辊523供给堆叠在收容器521中的最上方的纸张部件P。在多个传送辊对522当中,沿纸张部件P的传送方向位于最上游侧的传送辊对522S用作使由送纸辊523从收容器521中供给的叠在一起的纸张逐页分离的分离辊。在多个传送辊对522当中,沿纸张部件P的传送方向位于转印咬合部NT的上游侧并与转印咬合部NT相邻的传送辊对522R被操作为使图像转印带31上的色调剂图像的移动定时与纸张部件P的传送定时匹配。
介质供应单元52还包括预备传送路径52Pr。预备传送路径52Pr以第一壳体91的与第二壳体92侧相反的一侧上的开口部91W作为起点,并且与介质供应路径52P的折返部52P2汇合。预备传送路径52Pr是当从布置为与第一壳体91的开口部91W侧相邻的可选记录介质供应装置(未示出)向图像形成单元12供给纸张部件P时所使用的传送路径。
<<中间传送单元>>
如图8所示,中间传送单元58包括布置在转印装置30的转印咬合部NT与定影装置40的定影咬合部NF之间的多个带传送部件581,带传送部件518具有缠绕在辊上的环状传送带。
通过在从带传送部件581的内侧抽吸空气(负压吸气)并将纸张部件P吸附到传送带的外表面上的同时使传送带回转来传送纸张部件P。
<<介质排出单元>>
如图9所示,介质排出单元54将已被图像形成单元12的定影装置40定影了色调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从形成在第二壳体92的与第一壳体91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中的排出口92W排出到壳体90。
介质排出单元54包括接收从排出口92W排出的纸张部件P的排出介质接收单元541。
介质排出单元54包括将纸张部件P从定影装置40(定影咬合部NF)传送至排出口92W的介质排出路径54P。介质排出路径54P由带传送部件543、多个辊对542、引导件(未示出)等形成。在多个辊对542当中,沿纸张部件P的排出方向位于最下游侧的辊对542E用作将纸张部件P排出到排出介质接收单元541上的排出辊。
<<介质返回单元>>
介质返回单元56包括多个辊对561。多个辊对561形成了返回路径56P,当需要在图像的两侧表面上形成图像时,经过图像检测单元66的纸张部件P通过返回路径56P而被送回。返回路径56P包括分支路径56P1、传送路径56P2以及反转路径56P3。分支路径56P1从介质排出路径54P分支出来。传送路径56P2将从分支路径56P1接收到的纸张部件P传送至介质供应路径52P。反转路径56P3设置在传送路径56P2的中部,并且通过将沿传送路径56P2传送的纸张部件P折返(切换传送)到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而使纸张部件P正反翻转。
(后处理单元)
构成后处理单元60的介质冷却单元62、矫正装置64和图像检测单元66沿纸张部件P的排出方向从排出方向的上游侧起在分支路径56P1的分支部的上游侧按此顺序布置在介质排出单元54的介质排出路径54P上。
<<介质冷却单元>>
介质冷却单元62包括吸收纸张部件P的热量的吸热装置621以及将纸张部件P压到吸热装置621上的按压装置622。吸热装置621相对于介质排出路径54P布置在上侧,而按压装置622相对于介质排出路径54P布置在下侧。
吸热装置621构造为包括:环状吸热带6211;多个辊6212,其支撑吸热带6211;散热器6213,其布置在吸热带6211中;以及风扇6214,其冷却散热器6213。
吸热带6211的外周表面与纸张部件P接触以便能够进行热交换。在多个辊6212当中,辊6212D用作将驱动力传递给吸热带6211的驱动辊。在沿着介质排出路径54P而确定的范围里,散热器6213以可滑动方式与吸热带6211的内周面进行表面接触。
按压装置622包括环状按压带6221以及支撑按压带6221的多个辊6222。按压带6221缠绕在多个辊6222上。按压装置622在将纸张部件P按压到吸热带6211(散热器6213)上的同时借助吸热带6211传送纸张部件P。
<<矫正装置>>
矫正装置64在介质排出单元54中设置在介质冷却单元62的下游侧。矫正装置64对从介质冷却单元62接收到纸张部件P的弯曲(卷曲)进行矫正。
<<图像检测单元>>
形成图像检测单元66的主要部分的在线传感器661在介质排出单元54中布置在矫正装置64的下游侧。在线传感器661基于用光照射纸张部件P后从纸张部件P反射的光来检测已定影的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浓度缺陷、图像缺陷、图像位置缺陷等的存在与否以及缺陷的程度。
<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操作(效果)>
接下来,将概括地描述由图像形成装置10对纸张部件P执行的图像形成过程以及后处理过程。
如图9所示,在接收到图像形成指令后,控制单元70操作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转印装置30以及定影装置40。然后,各个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14的感光鼓21和显影装置24的显影辊242如图8所示地旋转,并且图像转印带31回转。另外,加压辊42旋转并且定影带411回转。此外,控制单元70与这些操作相同步地操作介质传送装置50。
以这种方式,用于各个颜色的感光鼓21在旋转的同时被充电单元22充电。控制单元70将由各个图像信号处理单元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信号发送至各个曝光装置23。各个曝光装置23根据图像数据发射曝光光束L,从而对带电的感光鼓21进行曝光。然后,在每个感光鼓21的外表面上形成了静电潜像21。形成在每个感光鼓21上的静电潜像被从显影装置24供应来的显影剂显影。以这种方式,在用于各个颜色的感光鼓21上形成了相应颜色(即,第一专色(V)、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
当通过用于各个颜色的一次图像转印辊33施加图像转印偏置电压时,形成在用于各个颜色的感光鼓21上的各个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到回转中的图像转印带31上。以这种方式,在图像转印带31上形成了叠加有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叠加的色调剂图像。由于图像转印带31回转,因此叠加的色调剂图像被传送至转印咬合部NT。
如图9所示,在与介质供应单元52的传送辊对522R对叠加的色调剂图像的传送相匹配的定时,纸张部件P被供应至转印咬合部NT。由于在转印咬合部NT处施加有图像转印偏置电压,因此图像转印带31所叠加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
由中间传送单元58将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从转印装置30的转印咬合部NT朝向定影装置40的定影咬合部NF进行传送。定影装置40向经过定影咬合部NF的纸张部件P施加热量和压力。以这种方式,将被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
从定影装置40排出的纸张部件P在被介质排出单元54朝向装置外的排出介质接收单元541传送的同时,接受后处理单元60的后处理。首先,由介质冷却单元62来冷却经过定影处理而被加热的纸张部件P。然后,由矫正装置64来矫正纸张部件P的弯曲。此外,由图像检测单元66来检测定影在纸张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浓度缺陷、图像缺陷、图像位置缺陷等的存在与否以及缺陷的程度。然后,纸张部件P被排出至介质排出单元54。
当要在纸张部件P的没有形成图像的无图像表面上形成图像时(当执行双面打印时),控制单元70将经过图像检测单元66的纸张部件P的传送路径从介质排出单元54的介质排出路径54P切换到介质返回单元56的分支路径56P1。然后,纸张部件P通过反转路径56P而被正反翻转,并且被传送至介质供应路径52P,接着,通过与在纸张部件P的正面执行的上述图像形成过程相同的图像形成过程,在纸张部件P的背面形成(定影)图像。通过与在正面执行图像形成之后的上述过程相同的过程,由介质排出单元54将纸张部件P排出到装置外的排出介质接收单元541。
<主要部分构造>
接下来,将描述在第一专色(V)中使用的银色色调剂,定影装置40(定影单元的一个实例),以及在使用银色色调剂来形成图像时由控制单元70执行的控制。
(色调剂)
如图1B所示,用作第一专色(V)的银色色调剂构造为包含作为扁平颜料的实例的颜料110以及粘结剂树脂111,并且在向图像施加金属光泽时使用该银色色调剂。施加有金属光泽的图像指的是通过使用银色色调剂和非银色色调剂而形成的图像,以及仅通过使用银色色调剂而形成的图像。
颜料110可以包括诸如金、银和铜等金属、炭黑、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硼酸铝,钛酸钾以及氧化锡。然而,颜料100不限于这些实例。在该实例中,颜料110由铝形成。如图3B所示,当将颜料110置于平坦表面上并且从侧面看去时,颜料110形成为使得其沿图中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于沿图中上下方向的尺寸。
此外,当从图3B中的上方观察图3B所示的颜料时,颜料110具有比当从图3A所示的一侧看去时更宽的形状。在颜料110被置于平坦表面上(见图3B)的状态下,颜料100具有朝向上方或下方的一对反射表面110A(平坦表面)。以这种方式,颜料110具有扁平的形状。
用作第二专色(W)、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以及黑色(K)的非银色色调剂(在下文中简称为“其它颜色的色调剂”)构造为包含这样的颜料(例如,有机颜料和无机颜料):该颜料不包含扁平颜料以及粘结剂树脂。
(定影装置:细节)
如图6所示,定影装置40包括:定影组件120,其作为加热部件的实例并且包括环状的定影带122;以及加压辊150,其作为对与其接触的定影组件120进行加压的接触部件的实例。另外,在定影带122与加压辊150之间形成了定影咬合部NF,在定影咬合部NF处,定影带122与加压辊150彼此接触。
<<定影组件>>
定影组件120包括上述定影带122、支撑部件124、以及内部加热辊126。定影带122通过在回转以传送纸张部件P的同时加热形成在纸张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而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纸张部件P上。支撑部件124通过在定影带122的内侧的与定影咬合部NF对应的位置处接受加压辊150的压力来支撑定影带122。内部加热辊126布置在定影带122的内侧的与定影咬合部NF相反的一侧,并且定影带122缠绕在内部加热辊126上。
尽管在图中未示出,例如,在定影带122中,在聚酰亚胺基材上形成有由硅橡胶形成的弹性层。此外,在弹性层上形成有氟树脂基防粘层。
支撑部件124包括作为旋转部件的实例的定影辊128和作为剥离部件的实例的剥离垫130,并且定影辊128和剥离垫130按此顺序从纸张部件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起布置。当电动机(未示出)的转矩传递至定影辊128时,定影辊128旋转,并且定影带122沿箭头C的方向回转。
剥离垫130构造为具有这样的外侧表面130A:该外侧表面130A形成有使定影带122弯曲的拐角部分U。当纸张部件P的前缘经过拐角部分U时,纸张部件P的前缘被从定影带122上剥离开。
此外,定影带122缠绕于其上的支撑辊134、支撑辊136和支撑辊138布置在定影带122的内侧。
支撑辊134沿定影带122的回转方向布置在剥离垫130的下游侧。此外,支撑辊136和支撑辊138在竖直的上下方向上布置在定影辊128与内部加热辊126之间。
定影组件120还包括外部加热辊132,外部加热辊132布置在定影带122的外周侧以限定定影带122的回转路径。外部加热辊132布置为将定影带122夹持在支撑辊138与外部加热辊132之间。
作为加热器的实例的卤素灯139A、139B和139C分别布置在定影辊128、内部加热辊126和外部加热辊132的内侧。定影辊128和内部加热辊126与定影带122的内周面122B接触以加热定影带122的内周侧,并且外部加热辊132与定影带122的外周面122A接触以便从外侧加热定影带122。
<<加压辊>>
对于加压辊150,在由例如铝形成的铝制辊主体150A的外周覆盖有由硅橡胶形成的弹性体层150B。尽管未示出,但在弹性体层150B的外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厚度为100μm的氟树脂基剥离层。当电动机(未示出)的转矩传递来时,加压辊150以与定影带122的圆周速度相同的圆周速度沿图中箭头E的方向旋转。
(控制单元)
当控制单元70接收到向图像的至少一部分施加金属光泽的指令时,控制单元70操作银色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V(第一图像单元的实例)并且一并操作用于其它颜色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第二图像单元的实例)。
将连同主要部分构造的作用(将在下文中描述)一起对控制单元70的其它构造进行描述。
<主要部分构造的作用>
接下来,将描述主要部分构造的作用。
如图8所示,接收到向图像的至少一部分施加金属光泽的指令的控制单元70以与用于其它颜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0的方式相同的方式来操作银色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V。
具体地说,在感光鼓21V的外表面上形成与图像的被施加金属光泽的部分相对应的静电潜像。当向纸张部件P的整个表面施加金属光泽时,在感光鼓21V的整个外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当向纸张部件P的一部分施加金属光泽时,形成与该部分相对应的静电潜像。
由包含从显影装置24V供应来的银色色调剂的显影剂将形成在感光鼓21V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这种方式,在感光鼓21V上形成了银色色调剂图像。
将银色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回转中的图像转印带31上,并且在银色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图像转印带31上之后,将其它颜色的色调剂图像依次转印到图像转印带31上。以这种方式,在图像转印带31上形成了叠加有六种颜色的色调剂图像的叠加的色调剂图像。在转印咬合部NT处将叠加的色调剂图像(在下文中简称为“色调剂图像”)从图像转印带31转印到纸张部件P的一个表面上。
由中间传送单元58将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纸张部件P从转印装置30的转印咬合部NT朝向定影装置40的定影咬合部NF进行传送。定影装置40向经过定影咬合部NF的纸张部件P施加热量和压力。以这种方式,将被转印到纸张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换言之,如图6所示,当构成定影装置40的定影组件120的定影带122与纸张部件P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图6中的“T”)的一个表面接触并且向该色调剂图像施加热量时,色调剂图像被定影到纸张部件P上(一次定影)。
此外,如图9所示,控制单元70将经过图像检测单元66的纸张部件P的传送路径从介质排出单元54的介质排出路径54P切换到介质返回单元56的分支路径56P1。然后,纸张部件P通过反转路径56P而被正反翻转,并且被传送至介质供应路径52P。
此外,控制单元70不允许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20形成色调剂图像。以这种方式,被传送至介质供应路径52P的纸张部件P通过转印咬合部NT,而色调剂图像未被转印。换言之,纸张部件P在其未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另一表面朝上的状态下被传送。
此外,由中间传送单元58将纸张部件P朝向定影装置40的定影咬合部NF进行传送。定影装置40向经过定影咬合部NF的纸张部件P施加热和压力。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构成定影装置40的定影组件120的定影带122与纸张部件P的未形成有色调剂图像(图5中的“T”)的另一表面接触,并且从纸张部件P的另一表面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热(二次定影)。
换言之,当纸张部件P首次被传送至定影装置40时,定影带122与纸张部件P的定影有色调剂图像的一个表面接触,并且当纸张部件P再次被传送至定影装置40时,定影带122与纸张部件P的另一个表面接触。
当控制单元70接收到不向图像施加金属光泽的图像形成指令时(当不使用银色色调剂时),通过介质排出单元54将纸张部件P排出到装置外部的排出介质接收单元541,而不将纸张部件P再次传送至定影装置40(未受到二次定影)(参照图9)。
以这种方式,与当接收到不向图像施加金属光泽的图像形成指令时(当不使用银色色调剂时)相比,当控制单元70接收到向图像施加金属光泽的图像形成指令时(当使用了银色色调剂时),控制单元70增加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
<评价>
接下来,将参考图4描述基于ASTME 2194对使用银色色调剂在纸张部件P上形成的图像的动态指数值(FI:flop index value)进行测量的结果。动态指数值是表示金属光泽度的指数。该值越大,则金属光泽度越高。
<<评价规格>>
1.使用OS涂层纸W(由Fuji Xerox InterField制造,基重:127g/m2,基于JISP8119所测量的平滑度:4735 sec)作为纸张部件P。
2.仅使用银色色调剂作为色调剂。
3.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为70℃或135℃,并且通过改变定影带122的外表面温度来改变向形成在纸张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
<<评价结果>>
图4中的图表的横轴表示定影装置40向形成在纸张部件P上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而图4中的图表的纵轴表示动态指数值。
该图表示出了在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为70℃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定影带122的外表面温度而改变的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与动态指数值之间的关系。此外,该图表还示出了在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为135℃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定影带122的外表面温度而改变的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与动态指数值之间的关系。
<<评价总结>>
从该图表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如果加压辊150的外表面温度保持不变,则通过增加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而提高了动态指数值。换言之,显而易见的是,通过增加从定影带122侧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而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此外,显而易见的是,当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保持不变时,通过提高加压辊150的表面温度而提高了动态指数值。换言之,当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保持不变时,通过增加从纸张部件P的另一表面(未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表面)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而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换言之,即使当增加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时,动态指数值也会得到提高。当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热时,与当增加从纸张部件P的一个表面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时相比,当增加从纸张部件P的另一个表面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时,更有效地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下面,将描述在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纸张部件P上期间,动态指数值随着热量的增加而提高的原因。
在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在纸张部件P上期间,当热量增加时,构成色调剂的树脂粘结剂软化,并且促进了构成色调剂的扁平形状的颜料110在粘结剂中的移动。在该状态下,色调剂图像被加压辊150压向定影带122,使得如图1B所示,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朝向与纸张部件P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图中的X方向)。此外,颜料110在沿着纸张部件P的纸面的方向(图中的Y方向)上排列成行。如图2B所示,反射表面110A朝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颜料110布置在整个纸张部件P上。
反射表面110A朝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颜料110如图1B所示的那样在沿着纸面的方向上排列成行,从而与当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的方向不固定时相比(如图1A所示),抑制了从图像反射的反射光的漫射。以这种方式,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另外,当反射表面110A朝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的颜料110布置在整个纸张部件P上(如图2B所示)时,与当具有不固定的方向的反射表面的颜料110布置在纸张部件P上(如图2A所示)时相比,遮蔽率(即,遮蔽纸张部件P的颜料110的比例)提高。换言之,由颜料110来反射从纸张部件P的外表面入射的光的反射面积增大。动态指数值也以这种方式提高。
下面,将描述与当增加从定影带122侧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时相比,当由定影装置40向图像施加的总热量保持不变时,动态指数值随着从加压辊150侧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的增加而有效提高的原因。
如图1B所示,粘结剂树脂111也存在于纸张部件P与颜料110之间。由于纸张部件P被夹持在定影带122与加压辊150之间,因此颜料110被定影带122压向纸张部件P侧。在这种按压情况下,与当存在于纸张部件P与颜料110之间的粘结剂树脂111的软化程度为低时相比,随着粘结剂树脂111的软化程度提高,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沿着纸张部件P的纸面取向。
当从纸张部件P的没有形成色调剂图像的一侧(加压辊150侧)施加热量时,存在于纸张部件P与颜料110之间的粘结剂树脂111的软化程度提高。相应地,与当从定影带122侧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增加时相比,当从加压辊150侧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增加时,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更有效地沿着纸张部件P的纸面取向。如此,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主要部分构造的总结>
如上文所述,当控制单元70接收到向图像施加金属光泽的图像形成指令时(当使用了银色色调剂时),控制单元70允许经过定影咬合部NF以便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纸张部件P上的纸张部件再次经过定影咬合部NF。以这种方式,与当控制单元70接收到不向图像施加金属光泽的图像形成指令时(当不使用银色色调剂时)相比,控制单元70增加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
另外,当纸张部件P再次经过定影咬合部NF时,纸张部件P的未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另一表面与定影带122接触。换言之,从纸张部件P的另一表面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热。
从上述评价结果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增加时,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具有沿着纸张部件P的纸面的姿态。当颜料110的反射表面110A具有沿着纸张部件P的纸面的姿态时,动态指数值提高。
此外,当纸张部件P再次经过定影咬合部NF时,从纸张部件P的另一表面施加热。以这种方式,与从纸张部件P的一个表面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时相比,当纸张部件P再次经过定影咬合部NF时,更有效地提高了动态指数值。
虽然上文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采用其它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例如,尽管在上述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未具体地描述,当纸张部件P再次经过定影咬合部NF时,纸张部件P的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一个表面可以与定影带122接触。可以以这种方式增加向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使纸张部件P正反翻转的传送路径。
另外,虽然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未具体地描述,但尽管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定影组件120构造为包括定影带122,定影组件120例如可以构造为仅包括外表面被加热的加热辊而不使用定影带122。
另外,尽管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将银色色调剂用作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而是也可以使用具有诸如金色等金属颜色的色调剂。金色色调剂例如构造为包含由铝或类似物以及黄色颜料所形成的扁平颜料。换言之,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可以包含除该扁平颜料以外的颜料。
另外,当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当电动机(未示出)的转矩传递来时,加压辊150旋转。然而,即使不使用特定的电动机,当加压辊150与定影带122彼此接触时,加压辊也可以由回转的定影带122驱动而旋转。
另外,虽然在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中未具体地描述,当纸张部件P再次经过定影咬合部NF时定影带122的表面温度可以低于当纸张部件P首次经过定影咬合部NF时定影带122的表面温度。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意图不在于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其目的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3)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第一图像单元,其使用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
第二图像单元,其使用不包含扁平颜料的色调剂;以及
定影单元,其在传送记录介质的同时利用热将形成于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
其中,在所述定影单元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通过包含所述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形成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后,再次将所述记录介质传送至所述定影单元,并且
在所述定影单元将所述记录介质上的通过不包含所述扁平颜料的色调剂形成的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后,将所述记录介质排出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定影单元包括加热部件,当首次将所述记录介质传送至所述定影单元时,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的形成有图像的一个表面接触并且加热所述图像以将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并且
当再次将所述记录介质传送至所述定影单元时,所述加热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的另一表面彼此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扁平颜料包括金属。
CN201410389755.5A 2013-12-18 2014-08-0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7308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1536A JP6269027B2 (ja) 2013-12-18 2013-12-1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61536 2013-1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30886A CN104730886A (zh) 2015-06-24
CN104730886B true CN104730886B (zh) 2018-07-06

Family

ID=53368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89755.5A Active CN104730886B (zh) 2013-12-18 2014-08-0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85734B2 (zh)
JP (1) JP6269027B2 (zh)
CN (1) CN1047308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9257B2 (ja) * 2014-07-08 2019-01-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96977B2 (ja) * 2015-06-26 2019-10-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9039A (ja) * 1993-11-08 1995-05-19 Hitachi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58641A (ja) * 2001-03-01 2002-09-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40A (ja) *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転写定着装置、並びに、該転写定着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191401A (ja) * 2010-03-12 2011-09-29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シート作成方法及びシート作成装置
WO2013166139A1 (en) * 2012-05-02 2013-11-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Non-porous dry toner particles for metallic printed effect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29194A (ja) 2002-06-24 2004-01-2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定着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750465B2 (ja) 2005-05-11 2011-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4820110B2 (ja) 2005-05-11 2011-11-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840149B2 (en) * 2008-07-31 2010-11-23 Xerox Corporation Enhancing image permanence by fusing media multiple times
JP5831114B2 (ja) * 2010-10-27 2015-12-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787595B2 (ja) * 2011-04-25 2015-09-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20130295502A1 (en) * 2012-05-02 2013-11-07 Dinesh Tyagi Preparing toner images with metallic effec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29039A (ja) * 1993-11-08 1995-05-19 Hitachi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58641A (ja) * 2001-03-01 2002-09-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64740A (ja) * 2009-09-15 2011-03-31 Ricoh Co Ltd 転写定着装置、並びに、該転写定着装置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1191401A (ja) * 2010-03-12 2011-09-29 Casio Electronics Co Ltd シート作成方法及びシート作成装置
WO2013166139A1 (en) * 2012-05-02 2013-11-07 Eastman Kodak Company Non-porous dry toner particles for metallic printed effec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18262A (ja) 2015-06-25
US20150168882A1 (en) 2015-06-18
US9285734B2 (en) 2016-03-15
CN104730886A (zh) 2015-06-24
JP6269027B2 (ja) 2018-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75508B2 (en) Planar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216261B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7368687B2 (en) Hea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sam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36333B2 (ja)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3025143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9367000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metallic toner particles
US1001293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fixing device
CN10473088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3088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73088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8706015B2 (en) Fixing device including fixing bel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2236426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40654B2 (ja)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US88799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JP6128368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73370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73030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8337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652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233243A (ja) 加熱体、加熱装置、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980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27700A (ja) 加熱装置
JP4040340B2 (ja) 定着装置
JP20200130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9941A (ja) 転写方法、転写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