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27994A - 车辆用空气滤清器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气滤清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27994A
CN104727994A CN201410463512.1A CN201410463512A CN104727994A CN 104727994 A CN104727994 A CN 104727994A CN 201410463512 A CN201410463512 A CN 201410463512A CN 104727994 A CN104727994 A CN 1047279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sket
strainer
resilient member
protube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635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27994B (zh
Inventor
山本哲路
村尾和寿
大野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wasaki Motorcy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Kawasaki Jukogyo KK
Publication of CN1047279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79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279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79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Material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充分确保筐体的内容积,且通过谋求振动的抑制以此能够减少噪声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在具有大致立方体状的下方筐体(60)、和上方筐体(68)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6)中具备:从外部粘接在下方筐体(60)中的右侧壁部(60C)和左侧壁部(60D)上,由与下方筐体(60)的材料相比柔软的材料形成的薄板状的第一弹性构件(64a、64b);和以覆盖第一弹性构件(64a、64b)的形式配设,由与第一弹性构件(64a、64b)相比刚性高的材料形成的板构件(65a、65b)而构成。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气滤清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在摩托车等的车辆上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
背景技术
在摩托车等的车辆中装配有用于预先去除供给至发动机的外气所含有的尘土和沙尘、杂质等并进行清洁处理的空气滤清器。
图10和图11局部地例示现有的摩托车1X的结构。现有的摩托车1X具备:车身框架100;安装于车身框架100的上方的燃料箱101;安装于车身框架100的下方的发动机102以及空气滤清器103;安装于车身框架100的后方的座椅104;配设在座椅104的下方的后轮105;和连接车身框架100与后轮105的摇臂106。空气滤清器103与发动机102连接。又,空气滤清器103在座椅104的下方,相对于配设在车身框架100上的多个支架107使用螺栓108和螺母109通过螺栓紧固进行固定。
空气滤清器103在箱型的筐体的内部配置有海绵状或纤维薄板状的滤芯。在空气滤清器103的筐体上设置有与内部连通的空气流入口和空气流出口。在发动机驱动时,空气滤清器103将外气从空气流入口引入至内部,通过滤芯过滤外气而进行清洁处理。之后,将清洁的外气从空气流出口供给至发动机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1-734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般而言,空气滤清器与发动机及车身框架连接,因此它们每个的振动较容易传递至空气滤清器。此时,空气滤清器的筐体因来自于发动机及车身框架的振动而强制振动,在某一频率以上时振动与空气滤清器进气声重叠而产生一种共振现象,发生噪声。因此,认为如果能够在空气滤清器中减少从发动机及车身框架传递的振动,则可减少在空气滤清器中产生的噪声。
另一方面,要求空气滤清器将适量的外气清洁处理后供给至发动机。因此,需要充分确保空气滤清器的筐体的内容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形成的,其目的是提供充分确保筐体的内容积,且通过谋求振动的抑制以此能够减少噪声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是对向车辆的发动机供给的空气进行清洁处理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具备:使所述空气通过其内部而进行过滤的滤芯;容纳所述滤芯,具有空气流入口、和使空气向所述发动机流出的空气流出口的长方体状的筐体;从外部粘接在所述筐体中除了形成有所述空气流入口的壁部及形成有所述空气流出口的壁部以外的剩余的侧壁部上,由与所述筐体的材料相比柔软的材料形成的薄板状的第一弹性构件;和以覆盖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的形式配设,由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相比刚性高的材料形成的板构件。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在空气滤清器的筐体中,在侧壁部和板构件之间配设由与筐体的材料相比柔软的材料形成的薄板状的第一弹性构件。根据这样的结构,可以通过利用第一弹性构件防振的板构件改变空气滤清器的筐体的振动形态,从而可以使产生噪声的振动衰减。借助于此,可以抑制空气滤清器的振动,从而可以减少从空气滤清器产生的噪声。
又,通过将配设第一弹性构件和板构件的侧壁部选择为除了形成有空气流入口及空气流出口中至少一个的强度较高的壁部以外的筐体部分,以此可以有效地抑制空气滤清器的振动而减少噪声。
又,将由与第一弹性构件相比刚性高的材料形成的板构件以覆盖第一弹性构件的形式配设。借助于此,即使不加厚筐体的构件或者在筐体内部不设置增强肋等的增强单元,也可以增强筐体,因此可以在不减少筐体的内容积的情况下增强筐体。
发明效果:
由以上说明可知,根据上述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可以提供充分确保筐体的内容积、且通过谋求振动的抑制以此能够减少噪声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摩托车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从斜前方观察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空气滤清器的外观结构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空气滤清器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空气滤清器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空气滤清器的板构件周围的分解图;
图6是示出热铆处理前的形态的板构件周围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热铆处理后的形态的板构件周围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现有的空气滤清器中的问题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形态的空气滤清器的板构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现有的摩托车的局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1是现有的摩托车的局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B      螺丝;
BL、BL1、BL2  螺栓;
BL     带肩螺栓;
S1、S2   第二弹性构件;
1       车身;
2、100  车身框架;
2A      头管;
2B      主框架;
2C      框架侧支架;
2D      枢接框架;
2E      横向连接构件;
3、102  发动机;
4、105  后轮;
5、101  燃料箱;
6、103  空气滤清器;
7、104  座椅;
8       消声器;
9、106  摇臂;
10      传动链;
60      下部筐体;
60A     前方壁部;
60B     后方壁部;
60C     右侧壁部;
60D     左侧壁部;
60E     底面部;
60F     开口;
60P     加工前下方筐体;
61a     空气流出口;
62a、62b 筐体侧支架;
63       增强肋;
64a、64b 第一弹性构件;
65a、65b 板构件;
66a、66b 覆盖构件;
68       上部筐体;
68a      空气流入口;
70       滤芯;
602ax    突出部;
602a~606a  热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各实施形态。
图1中示出搭载有根据第一实施形态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6(以下简称为“空气滤清器6”)的摩托车1的局部结构。又,图2~图5示出空气滤清器6的结构。
如图1所示,摩托车1具备:从车辆前方向车辆后方延伸的车身框架2;配设在车身框架2的内侧的发动机3;配设在车身框架2的车辆后方的后轮4;配设在车身框架2的上方的燃料箱5;在燃料箱5的下方与发动机3连接的空气滤清器6;配置在燃料箱5的后方的座椅7;以与发动机3连接并向后方延伸的形式配设的消声器8;配设在车身框架2的中央部的摇臂9;和用于将来自于发动机3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后轮4的传动链10。
车身框架2是摩托车1的骨架部分,将长尺寸状的多个钢材连接而构成。具体而言,车身框架2是从车辆前方向后方配设的具有桁架结构的框架,并且具备:在车辆前方旋转自如地轴支持操纵轴(未图示)的头管2A;从头管2A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2B;配设在车身框架2的长度方向中央附近(例如主框架2B的后部)的车宽方向两侧,用于连接空气滤清器6的一对框架侧支架2C;配设在车身框架2的长度方向中央附近的车宽方向两侧的枢接框架2D;架设在各枢接框架2D之间的梁状的横向连接构件2E。
另外,在图1中,为了方便图示,在一对框架侧支架2C中,仅图示位于纸面面前侧的框架侧支架2C。
发动机3以其上方被车身框架2局部覆盖的形式固定。燃料箱5和座椅7依次配设在车身框架2的上方。
用于将来自于发动机3的排气排放至车辆后方的消声器8与发动机3的汽缸的前部连接,并且通过发动机3的下方且向车辆后方延伸配设。
摇臂9构成位于摩托车1的车身后部的悬架的一部分。摇臂9的前端9A轴支持于架设在各枢接框架2D之间的枢轴(未图示)上。借助于此,摇臂9配置为以枢轴为轴中心上下可摇动。
后轮4以能够通过传动链10被传递发动机3的驱动力的状态旋转自如地轴支持于摇臂9的后端9B。
空气滤清器6配置在发动机3的汽缸的后方,并且在框架侧支架2C上与车身框架2通过螺栓紧固连接。又,空气滤清器6通过分别配设在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第二弹性构件S1、S2夹设于燃料箱5的下表面与横向连接构件2E的上表面之间。借助于此,空气滤清器6在摩托车1的内部被定位。
接着,说明空气滤清器6的具体结构。
如图2~图4所示,空气滤清器6具有下方筐体60、第一弹性构件64a、64b、板构件65a、65b、覆盖构件66a、66b、上方筐体68、滤芯70和第二弹性构件S1、S2。
下方筐体60是在上方具有开口60F的箱体,具有朝向车辆前方的前方壁部60A、朝向车辆后方的后方壁部60B、朝向车身右侧的右侧壁部60C、朝向车身左侧的左侧壁部60D和朝向车身下方的底面部60E。其中,右侧壁部60C和左侧壁部60D具有大致平坦的外表面及内表面。下方筐体60是树脂成型品,通过组合上方筐体68和下方筐体60,以此构成外观大致长方体状的空气滤清器6的筐体。该空气滤清器6的筐体的外观形状设计为能够在由摩托车1的内部的燃料箱5、座椅7和车身框架2包围的内部空间中充分确保充足的内容积的形状。
前方壁部60A具备用于向发动机3供给经清洁处理的外气的空气流出口61a、用于使漏气回流至发动机3的漏气回流口61b、和为了排气的完全燃烧而从空气滤清器6向排气管内输送新鲜的空气的二次空气引出口61c。在前方壁部60A的上方,向外侧突出设置有用于将空气滤清器6通过螺栓紧固与车身框架2的框架侧支架2C连接的一对筐体侧支架62a、62b。
后方壁部60B具备在其外表面竖立设置的多个增强肋63,在确保筐体60的内容积的同时谋求筐体60的增强。空气流出口61a与发动机3的进气口3a连接(参照图1)。另外,在后方壁部60B的外表面配设有设于上部筐体68上的空气流入口68b(参照图4)。
底面部60E具有用于排出积留在下方筐体60的内部的水的排液喷嘴67a、密封排液喷嘴67a的梢端的管67b、和将管67b固定于排液喷嘴67a上的夹紧装置67c。底面部60E载置于横向连接构件2E上。
另外,在底面部60E的外表面上粘附有第二弹性构件S2。第二弹性构件S2形成为薄板状,作为一个示例,由聚氨酯等的弹性体材料构成。第二弹性构件S2夹在底面部60E的外表面与横向连接构件2E之间,受到从横向连接构件2E传递至下方筐体60的振动而弹性变形,从而其振动能量衰减。
在右侧壁部60C上依次从外部粘接有薄板状的第一弹性构件64a、板构件65a和覆盖构件66a(参照图5)。将这些构成要素通过形成于右侧壁部60C上的五处热铆部602a~606a沿着右侧壁部60C的外表面进行固定。
第一弹性构件64a形成为薄板状,并且由比筐体(下方筐体60及上方筐体68)的材料更柔软的材料形成。作为第一弹性构件64a的一个示例,由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propylene-diene monomer;EPDM)、丙烯腈-丁二烯橡胶(acrylonitrile-butadiene rubber;NBR)等的弹性体材料构成。第一弹性构件64a具有多个插通孔(参照图6的插通孔642a)。在空气滤清器6中,第一弹性构件64a以使竖立设置在下方筐体60上的多个突出部(参照图6的突出部602ax)插通第一弹性构件64a的各插通孔的状态,紧贴于右侧壁部60C的外表面进行配设。第一弹性构件64a受到从发动机3及车身框架传递至空气滤清器6的下方筐体60及上方筐体68的振动而弹性变形,以此与后述的板构件65a一起吸收振动能量,改变空气滤清器6的振动形态而防止共振的发生。
板构件65a形成为与第一弹性构件64a的材料相比刚性高的材料、例如铁(Fe)等金属的板体的结构。铁是从成本方面及刚性考虑时较适合的材料。板构件65a如图5所示具有延伸部651a、多个插通孔652a~656a和多个内螺纹部(凸台)658a、659a。延伸部651a是将板构件65a的外周的一部分向外方延伸而构成。延伸部651a的外表面由树脂盖651a1盖住。延伸部651a发挥作为用于使板构件65a与覆盖构件66a接合的接合部的功能。在制造时,向插通孔652a~656a中插通竖立设置于下方筐体60上的前述的多个突出部,并且在各突出部的梢端形成热铆部602a~606a,以此板构件65a与第一弹性构件64a一起固定于下方筐体60上。借助于此,板构件65a从外部增强下方筐体60。
覆盖构件66a是树脂成型品,具有被螺栓BL1、BL2插通的多个插通孔661a、662a、和被延伸部651a插通而与其接合的缺口孔663a。如图5所示,内螺纹部658a、659a通过覆盖构件66a与螺栓BL1、BL2螺纹结合。延伸部651a与缺口孔663a的周缘接合,螺栓BL1、BL2通过覆盖构件66a与内螺纹部658a、659a螺纹结合,以此覆盖构件66a固定于板构件65a。借助于此,覆盖构件66a从外部覆盖板构件65a。
另外,如图3所示,在下方筐体60的左侧壁部60D上,通过与第一弹性构件64a、板构件65a和覆盖构件66a相同的方法配设有第一弹性构件64b、板构件65b和覆盖构件66b。第一弹性构件64a与第一弹性构件64b、板构件65a与板构件65b、覆盖构件66a与覆盖构件66b分别具有相互之间成镜像关系的形状。因此,省略第一弹性构件64b、板构件65b、覆盖构件66b的各结构的说明。
上方筐体68封闭下方筐体60的开口60F。此外,上方筐体68如图4所示,在与下方筐体60之间负载有滤芯70。上方筐体68是为了确保空气滤清器6的内容积而以前方部分向上方凸出的形式形成的碟状体,并且具有向后方延伸的空气流入管68a。具体而言,空气流入管68a从下方筐体60的开口60F的上方沿着后方壁部60B的外表面以L字状延伸。空气流入管68a在其下方的梢端具有空气流入口68b。上方筐体68的周缘使用多个螺丝B通过螺栓紧固方式固定在下方筐体60的开口60F的周缘。
滤芯70是湿式的空气过滤器,是使用聚氨酯泡沫等的发泡材料、无纺布等构成的薄板体。滤芯70在下方筐体60和上方筐体68之间以无间隙地覆盖下方筐体60的开口60F的形式配置。
接着,基于图6及图7说明将第一弹性构件64a和板构件65a使用热铆部602a~606a固定于下方筐体60的方法。另外,在图6和图7中,仅例示热铆部602a的形成方法,但是其他的热铆部603a~606a的形成方法也是相同的。
在空气滤清器6的制造工序中,首先准备具有从右侧面部60C突出的多个突出部(包括图6的突出部602ax)的加工前下方筐体60P、和分别具有各突出部可插通的插通孔的第一弹性构件64a及板构件65a。
使突出部602ax插通插通孔642a而配置第一弹性构件64a。
使突出部602ax插通插通孔652a并将板构件65a层叠于第一弹性构件64a的上表面。在该状态下如图6所示,将露出在上方的突出部602ax的梢端(顶部)602ay通过经高温加热的治具W的梢端按压而扩径。借助于此,如图7所示,在突出部602ax的梢端602ay上形成热铆部602a。
通过与热铆部602a的形成方法相同的方法在下方筐体60上形成其他的热铆部603a~606a。通过形成热铆部602a~606a,以此可以将第一弹性构件64a与板构件65a锁定而固定于下方筐体60上。
之后,使覆盖构件66a与板构件65a重叠,并且使延伸部651a插通缺口孔663a,从而通过缺口孔663a的周缘接合延伸部651a。使螺栓BL1、BL2插通插通孔661a、662a,并且与内螺纹部658a、659a螺纹结合。借助于此,可以将覆盖构件66a固定于下方筐体60上。
空气滤清器6容纳于车身框架2的内部空间,并且在使筐体侧支架62a、62b与各框架侧支架2C重叠的状态下,将各框架侧支架2C与筐体侧支架62a、62b通过未图示的垫圈(collar)进行螺栓紧固。借助于此,空气滤清器6与车身框架2连接。此外,空气滤清器6通过第二弹性构件S1与燃料箱5的下表面抵接,并且通过第二弹性构件S2与横向连接构件2E的上表面抵接。又,空气滤清器6在空气流出口61a上与发动机3连接。这样,空气滤清器6分别固定于车身框架2、发动机3、燃料箱5和横向连接构件2E。
在发动机3的驱动时,发动机3从空气滤清器6的空气流出口61a进气,以此空气滤清器6的内压相对于大气压变成负压。伴随于此,外气从空气流入口68b向上方筐体68的内部流入,并且通过滤芯70的内部。此时,外气在滤芯70内被去除尘土和沙尘、杂质等而进行净化处理。之后,洁净的外气通过下方筐体60的内部,并且从空气流出口61a供给至发动机3中。
在这里,在空气滤清器6中可以期待如下的诸多效果。
一般而言,空气滤清器的筐体受到来自于发动机和框架的振动而被强制振动,在达到一定频率以上时振动与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声重叠而发生一种共振现象,而产生噪声。
因此,在空气滤清器6中,为了防止在下方筐体60中产生的振动与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声重叠而引起共振,将板构件65a、65b在其与下方筐体60之间夹着第一弹性构件64a、64b的状态下安装于下方筐体60上。借助于此,改变空气滤清器6的振动形态(振动频率)而形成为不易引起共振现象的结构,从而减少在空气滤清器6中产生的噪声。
另外,在前方壁部60A上存在筐体侧支架62a、62b和空气流出口61a,并且在后方壁部60B上竖立设置增强肋63。又,前方壁部60A和后方壁部60B与右侧壁部60C和左侧壁部60D相比面积小。因此,前方壁部60A和后方壁部60B是刚性远高于右侧壁部60C和左侧壁部60D的结构部分。因此,认为即使发动机3的振动传递至前方壁部60A和后方壁部60B,前方壁部60A和后方壁部60B发生弯曲和变形等并产生噪声的可能性也较小。
又,上方筐体68的上表面如图4所示向上方凸出,刚性较高。另一方面,下方筐体60的底面部60E面积较小,因此刚性较高。此外,在空气滤清器6中,上方筐体68的上表面通过第二弹性构件S1与燃料箱5接触,下方筐体60的底面部60E通过第二弹性构件S2与横向连接构件2E接触。因此,上下方向的空气滤清器6的振动不易变大。
此外,在空气滤清器6中,板构件65a、65b由刚性比第一弹性构件64a、64b高的材料构成。因此,通过将利用第一弹性构件64a、64b进行防振的板构件65a、65b配设在下方筐体60上,以此从外部增强右侧壁部60C和左侧壁部60D,从而可以使产生噪声的振动衰减。又,第一弹性构件64a、64b和板构件65a、65b通过设置于右侧壁部60C和左侧壁部60D的各外表面的热铆部固定于下方筐体60上,因此在配设第一弹性构件64a、64b和板构件65a、65b时,不会减少下方筐体60的内容积。
又,下方筐体60的增强肋63竖立设置于后方壁部60B的外表面,与板构件65a、65b一起从外部增强下方筐体60,从而谋求避免在下方筐体60的内部设置增强单元而减少下方筐体60的内容积的情况。因此,可以向空气滤清器6的内部引入充足的外气,从而维持从空气滤清器6向发动机3的空气供给量,且可以防止空气滤清器6中的弯曲和变形等的发生。
另外,作为将第一弹性构件64a、64b和板构件65a、65b固定于下方筐体60的单元,使用竖立设置在右侧面部60C及左侧面部60D的外表面的热铆部602a~606a等,因此无需采用例如如图8所示那样使螺栓BL的轴部插通下方筐体60X后通过螺母N紧固的固定手段。因此,无需在下方筐体60上形成内外连通的插通孔60X1。因此,也不需要用于密封插通孔60X1与螺栓BL之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
又,在空气滤清器6中,无需将图8所示的保持螺母N的凸台形成于下方筐体60的内部,或者为了形成凸台而使下方筐体60变厚。因此,在通过注射成型制作下方筐体60时,可以使用比较简单的结构的成型模具和适量的树脂材料以低成本制作下方筐体60。
接着,关于第二实施形态,以与第一实施形态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形态中,使用热铆部602a~606a等将第一弹性构件64a、64b和板构件65a、65b固定于下方筐体60上,但是将第一弹性构件64a、64b和板构件65a、65b固定于下方筐体60的固定方法不限于上述方法。
例如如图9的第二实施形态所示出那样,可以在下方筐体60B的外表面,代替热铆部而竖立设置内螺纹部60B1。内螺纹部60B1是通过在下方筐体60的外表面竖立设置圆周状的凸缘,并且在其内部将螺母嵌件成型而形成。
在第二实施形态的空气滤清器的制造时,使内螺纹部60B1插通插通孔642a、652a,并且将第一弹性构件64a和板构件65a层叠在下方筐体60B的外表面。之后,将具有能够与板构件65a的表面接触的外径的凸缘的带肩螺栓BL3与内螺纹部60B1螺纹结合。另外,尽管图9未图示,但是使用内螺纹部60B1和带肩螺栓L3的组合而取代形成所有的热铆部602a~606a。
根据这样的第二实施形态的结构,可以通过带肩螺栓BL3将第一弹性构件64a和板构件65a固定于下方筐体60B上,因此也可以期待与第一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形态,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变更、增加或删除其结构。上述各实施形态可以任意组合,例如可以将一个实施形态中的一部分结构或方法应用于另一实施形态中。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下方筐体60的右侧壁部60C和左侧壁部60D上设置第一弹性构件64a、64b、板构件65a、65b和覆盖构件66a、66b,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仅在左右任意一侧的侧壁部上设置第一弹性构件、板构件和覆盖构件。
又,第一弹性构件也可以在下方筐体60的外表面在相邻的多个壁部(例如右侧壁部60C和底面部60E及左侧面部60D)上配设。在该情况下,板构件可以以按各侧面部进行分割且分别局部地覆盖第一弹性构件的表面的形式进行配设。
又,第一弹性构件64a、64b和板构件65a、65b是使用每组共五个的热铆部固定于下方筐体60,但是热铆部的数量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对每个侧壁部形成为小于五个或大于五个的数量。
在空气滤清器6中,示出在下方筐体60的前方壁部60A侧配置有空气流出口61a、在后方壁部60B侧配置有空气流入口68E的结构,但是空气流出口61a和空气流入口68E的配置位置不限于此。因此,第一弹性构件64a、64b只要从外部粘接在筐体中除了形成有空气流入口及空气流出口中至少一个的壁部以外的侧壁部上即可。
作为将覆盖构件66a、66b安装于板构件65a、65b的方法,例示了使延伸部651a与缺口孔663a的周缘接合的结构,但是也可以省略延伸部651a和缺口部,并且将覆盖构件66a、66b仅通过螺栓BL固定于板构件65a、65b上。
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尽管例示了使用竖立设置在下方筐体上的热铆部或内螺纹部将第一弹性构件64a、64b和板构件65a、65b配设在下方筐体上的结构,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粘接剂将第一弹性构件64a、64b和板构件65a、65b粘接于下方筐体60上。又,在形成铆接部时不限于热铆部,也可以形成凹凸铆接部、翻边铆接部、旋转铆接部等的各种公知的铆接部。
工业应用性: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发挥在发动机驱动时,抑制从发动机传递的振动,有效减少因该振动而可能产生的噪声的优异效果。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用空气滤清器广泛应用于能够发挥该效果的意义的摩托车等的空气滤清器等中时有益处。

Claims (8)

1.一种空气滤清器,
是对向车辆的发动机供给的空气进行清洁处理的空气滤清器,具备:
使所述空气通过其内部而进行过滤的滤芯;
容纳所述滤芯,具有空气流入口、和使空气向所述发动机流出的空气流出口的长方体状的筐体;
从外部粘接在所述筐体中除了形成有所述空气流入口的壁部及形成有所述空气流出口的壁部以外的剩余的侧壁部上,由与所述筐体的材料相比柔软的材料形成的薄板状的第一弹性构件;和
以覆盖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的形式配设,由与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相比刚性高的材料形成的板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筐体具有从所述侧壁部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第一弹性构件具有能被所述突出部插通的第一插通孔;
所述板构件在所述第一弹性构件的所述第一插通孔被所述突出部插通的状态下,固定于所述突出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构件具有能被所述突出部插通的第二插通孔;
在所述突出部插通所述第一插通孔及所述第二插通孔的状态下所述突出部的梢端被扩径,以此所述板构件固定于所述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筐体是树脂成型品,所述突出部的梢端是相对于所述板构件进行热铆加工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筐体是长方体状;
在所述筐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中至少任意一个表面上具有以与所述车辆接触的形式配设且由与所述筐体的材料相比柔软的材料形成的薄板状的第二弹性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筐体中,所述侧壁部位于车辆方向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筐体具有竖立设置在所述车辆行进方向的壁部的外表面的增强肋。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滤清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以覆盖所述板构件的形式配设的覆盖构件。
CN201410463512.1A 2013-12-24 2014-09-12 车辆用空气滤清器 Active CN1047279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5814 2013-12-24
JP2013265814A JP6178719B2 (ja) 2013-12-24 2013-12-24 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27994A true CN104727994A (zh) 2015-06-24
CN104727994B CN104727994B (zh) 2017-04-12

Family

ID=53452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63512.1A Active CN104727994B (zh) 2013-12-24 2014-09-12 车辆用空气滤清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78719B2 (zh)
CN (1) CN10472799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5624B1 (ja) 2015-11-26 2016-07-05 和興フィルタ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エアクリーナ
JP6734144B2 (ja) * 2016-08-22 2020-08-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17093A2 (en) * 1987-10-27 1989-05-24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Air intake system adapted for motor bicycle engine
DE4306397A1 (en) * 1992-03-14 1993-09-16 Volkswagen Ag Air intake silencer for IC engine - has housing with inner lining of open pored plastics material and sound absorbent filler around inlet and outlet
CN1594860A (zh) * 2003-09-10 2005-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V型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支承构造
DE102004049791A1 (de) * 2004-10-12 2006-04-13 Mann+Hummel Gmbh Ansaugsystem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CN203050922U (zh) * 2012-12-20 2013-07-10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和车辆的进气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6161U (ja) * 1981-10-30 1983-05-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に対するエアクリーナ組立体の取付け構造
JPH0614064Y2 (ja) * 1988-02-29 1994-04-13 株式会社土屋製作所 エアクリーナ
JP3604020B2 (ja) * 1995-03-28 2004-12-22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遮音カバー
JP3100863B2 (ja) * 1995-04-25 2000-10-23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遮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17093A2 (en) * 1987-10-27 1989-05-24 Suzuki Kabushiki Kaisha Air intake system adapted for motor bicycle engine
DE4306397A1 (en) * 1992-03-14 1993-09-16 Volkswagen Ag Air intake silencer for IC engine - has housing with inner lining of open pored plastics material and sound absorbent filler around inlet and outlet
CN1594860A (zh) * 2003-09-10 2005-03-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V型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支承构造
DE102004049791A1 (de) * 2004-10-12 2006-04-13 Mann+Hummel Gmbh Ansaugsystem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CN203050922U (zh) * 2012-12-20 2013-07-10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的空气滤清器和车辆的进气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21165A (ja) 2015-07-02
JP6178719B2 (ja) 2017-08-09
CN104727994B (zh) 2017-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36155B2 (en) Air filter, filter element and filter housing of an air filter
JP6344815B2 (ja) 少なくとも1つのガイド横材を備えたフィルタ要素、フィルタ要素を備えたフィルタ、及び、フィルタのフィルタハウジング
CN102644531B (zh) 谐振系统
JP6470525B2 (ja) 車両用エアクリーナー及びエアクリーナー製作のための金型ユニット
US7703569B2 (en) Motorcycle
CN104421070B (zh) 摩托车型车辆
JP2001295710A (ja) エアクリーナ
JP4626815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JP6479358B2 (ja) 保持面を備えるフィルタ要素、フィルタ要素を備えるフィルタ及びフィルタハウジング
WO2009122889A1 (ja)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US8545586B2 (en) Air cleaner element holding structure
CN105756748A (zh) 具有声共振器的空气引入系统
CN104727994A (zh) 车辆用空气滤清器
US6852151B2 (en) Air cleaner and resonator assembly
CN106089512A (zh) 一种汽车空气滤清器
JP2003161216A (ja) 吸気装置
JP2016535201A (ja) 動力車両
KR102271957B1 (ko) 차량용 공기 청정기
CN201090337Y (zh) 一种谐振腔及组件
KR101126750B1 (ko) 차량용 사운드 제네레이터
JP2001099023A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装置
KR101897290B1 (ko) 차량용 에어필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2059406B1 (ko) 차량용 에어클리너
KR20080041801A (ko) 자동차용 접이식 에어필터 유닛 및 에어 클리너 장치
KR100733382B1 (ko) 진공탱크가 일체로 형성된 자동차용 흡기매니폴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22

Address after: Akashi,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Kawasaki motorcy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Kobe City, Hyogo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