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24573B - 电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24573B
CN104724573B CN201410795362.4A CN201410795362A CN104724573B CN 104724573 B CN104724573 B CN 104724573B CN 201410795362 A CN201410795362 A CN 201410795362A CN 104724573 B CN104724573 B CN 1047245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pulley
sheave
pitch circle
circle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9536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24573A (zh
Inventor
浅井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24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45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24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24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8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with hoisting rope or cable operated by frictional engagement with a winding drum or sheav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能够缩小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滑轮从电梯轿厢的投影截面部伸出的量,从而能够缩小设置电梯设备所需的升降通道的截面积。本发明的电梯设备具有:在升降通道(14)内升降的升降体(1、2);悬吊升降体的多个抗拉体(15);以及在升降通道(14)内设置在升降体的上方且具有沟槽(17、18)的滑轮(5、6),沟槽用于供抗拉体卷绕,在该电梯设备中,将多个抗拉体分别卷绕在沟槽(17、18)内时抗拉体的呈弧状设置的部分的中心轴所形成的圆弧的直径设为节距圆直径,沟槽(17、18)在滑轮(5、6)中按照从最大的节距圆直径依序到小的节距圆直径的方式排列,并且升降体升降时的抗拉体的移动量在多个抗拉体中彼此相等。

Description

电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缩小升降通道的截面积(也就是节省空间)的电梯设备的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电梯吊索的卷绕方法,已知有将电梯轿厢和平衡重分别连接在吊索两端的1∶1卷绕方法、以及在电梯轿厢和平衡重上安装滑车轮(pulley)并通过滑车轮以吊索悬吊电梯轿厢和平衡重的2∶1卷绕方法。在采用2∶1卷绕方法的电梯中,存在滑车轮安装在电梯轿厢上部的场合和滑车轮安装在电梯轿厢下部的场合。在滑车轮安装于上部时,称为上悬吊式,在滑车轮安装于下部时,称为下悬吊式。
在希望缩小电梯轿厢顶部的间隙时,采用下悬吊式的电梯(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1-80852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WO2004/000711号公报
在采用下悬吊式的电梯时,需要将吊索从轿厢下方绕到轿厢上方。此时,由于吊索不能经由有轿厢门的一面,所以使吊索通过有轿厢门的面以外的侧面,在大多数情况下,使吊索通过相对于轿厢门在左右方向的侧面。因此,轿厢下方的两个滑车轮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设置成与轿厢门的开闭方向平行。此时,设置成在升降通道的水平截面图中,连接两个滑车轮的线通过电梯轿厢的重心或者重心附近。另一方面,平衡重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侧面,也就是设置在电梯轿厢下方的两个滑车轮的延长线上,或者设置在电梯轿厢的后面,也就是不设置在电梯轿厢下方的两个滑车轮的延长线上。
在平衡重不设置在电梯轿厢下方的两个滑车轮的延长线上的场合,通过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滑车轮来改变吊索的方向。此时,电梯轿厢下方的滑车轮的旋转轴的方向与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滑车轮的旋转轴的方向不同。
此外,由于需要将吊索设置成从升降通道水平截面内的电梯轿厢的投影截面部朝外伸出,所以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滑车轮也会从电梯轿厢的投影截面部朝外伸出。此时,由于在电梯中使用有多根吊索,所以滑车轮需要具有能够应对多根吊索的宽度。因此,随着滑车轮的旋转轴倾斜,从电梯轿厢的投影截面部朝外伸出的量相应变大。由此,存在以下的问题:从电梯轿厢的投影截面部朝外伸出的量与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滑车轮的厚度成比例地变大,并且该伸出量越大,设置电梯设备所需的升降通道的截面积越大。
由于此时的伸出量受到滑车轮的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的影响,所以所使用的吊索的数量越多,该伸出量越大。因此,在需要使用较多吊索的场合(例如装载量大的场合或者使用抗断负载小的吊索的场合等),存在无法避免上述伸出量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能够缩小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滑轮从电梯轿厢的投影截面部伸出的量,从而能够缩小设置电梯设备所需的升降通道的截面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电梯设备具有: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升降体;悬吊所述升降体的多个抗拉体;以及在所述升降通道内设置在所述升降体的上方且具有沟槽的滑轮,所述沟槽用于供所述抗拉体卷绕,所述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将多个所述抗拉体分别卷绕在所述沟槽内时所述抗拉体的呈弧状设置的部分的中心轴所形成的圆弧的直径设为节距圆直径,所述沟槽在所述滑轮中按照从最大的节距圆直径依序到小的节距圆直径的方式排列,并且,所述升降体升降时的所述抗拉体的移动量在多个所述抗拉体中彼此相等。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能够缩小设置在升降通道内的滑轮从电梯轿厢的投影截面部伸出的伸出量,从而能够缩小设置电梯设备所需的升降通道的截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从上方观察到的电梯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图。
图2是从正面观察电梯而得到的图。
图3是说明顶部滑车轮的设置方法的俯视图。
图4是说明顶部滑车轮的设置方法的俯视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到的电梯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到的电梯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图。
图7是从正面观察电梯而得到的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到的电梯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电梯轿厢,2平衡重,3、4轿厢下部滑车轮,5、6、8、9、23、24、25、26、27顶部滑车轮,7绳轮,10平衡重滑车轮,11卷扬机,12a、12b、13a、13b导轨,14升降通道,15、15a~15c吊索,17a、17b、17c、18a、18b、18c沟槽,19a、19b、19c、20a、20b、20c、21a、21b、21c、22a、22b、22c滑车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图1是从轿厢上方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图,图2是从轿厢正面观察到的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升降通道的图。在升降通道14内存在作为升降体的电梯轿厢1和平衡重2。电梯轿厢1沿着导轨12a、12b升降,平衡重2沿着导轨13a、13b升降。作为抗拉体的吊索15a~15c如图2所示那样,一端固定在升降通道14的上部,朝向下方延伸,从电梯轿厢的侧面部经过轿厢下部滑车轮3、4后,再次从电梯轿厢的侧面部向上方绕回,经过顶部滑车轮5、6后卷绕在绳轮(sheave)7上,此后在进一步经过顶部滑车轮8、9后再次朝向下方延伸,在卷绕到平衡重滑车轮10上后向上方绕回,最后另一端固定在升降通道14的上部。绳轮7是卷扬机11的一部分。顶部滑车轮5、6、绳轮7以及顶部滑车轮8、9相当于本发明的滑轮(日语:滑車),在本实施例中,这些滑轮固定在升降体的上方即升降通道的顶部。各滑车轮5、6、8、9以及绳轮7分别具有三个沟槽(在后详细说明),三根吊索15a~15c分别卷绕在三个沟槽中。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电梯设备具有在升降通道14内升降的作为升降体的电梯轿厢1和平衡重2、悬吊升降体的多个抗拉体即吊索15以及滑轮5~9,这些滑轮5~9在升降通道14内设置在升降体的上方,并且具有沟槽,吊索15卷绕在上述沟槽内。
吊索15a~15c通过顶部滑车轮5、6。在顶部滑车轮5、6上分别具有三个沟槽。在吊索卷绕在这些沟槽内时,吊索的中心轴(中心轴线)位于与滑车轮的中心隔开一定距离的位置。在此,将吊索卷绕在沟槽内时吊索的呈弧状设置的部分的中心轴线所形成的圆弧称为节距圆,将抗拉体的呈弧状设置的部分的中心轴所形成的圆弧的直径(也就是等于吊索的呈弧状设置的部分的中心轴与滑轮的旋转轴之间的距离的2倍的节距圆的直径)称为节距圆直径。
如图2所示,在顶部滑车轮5、6之间,由于吊索15a~15c通过的部分的节距圆直径不同,所以三根吊索彼此不平行。在顶部滑车轮5中通过节距圆直径小的沟槽的吊索在顶部滑车轮6中通过节距圆直径大的沟槽,在顶部滑车轮5中通过节距圆直径大的沟槽的吊索在顶部滑车轮6中通过节距圆直径小的沟槽,在顶部滑车轮5中通过节距圆直径的大小中等的沟槽的吊索在顶部滑车轮6中通过节距圆直径的大小中等的沟槽。同样,吊索15a~15c通过顶部滑车轮8、9,在顶部滑车轮8、9之间,由于吊索15a~15c通过的部分的节距圆直径不同,所以三根吊索彼此不平行。在顶部滑车轮8中通过节距圆直径小的沟槽的吊索在顶部滑车轮9中通过节距圆直径大的沟槽,在顶部滑车轮8中通过节距圆直径大的沟槽的吊索在顶部滑车轮9中通过节距圆直径小的沟槽,在顶部滑车轮8中通过节距圆直径的大小中等的沟槽的吊索在顶部滑车轮9中通过节距圆直径的大小中等的沟槽。
图3表示吊索卷绕在顶部滑车轮5上的情况。在顶部滑车轮5上形成有三个沟槽,从靠近轿厢门16的一侧起分别为沟槽17a、沟槽17b和沟槽17c。吊索15a卷绕在沟槽17a上,吊索15b卷绕在沟槽17b上,吊索15c卷绕在沟槽17c上。如图4所示,在顶部滑车轮6上也形成有沟槽。吊索15a卷绕在沟槽18a上,吊索15b卷绕在沟槽18b上,吊索15c卷绕在沟槽18c上。
以下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滑车轮的倾斜角与滑车轮的节距圆直径之间的关系。将沟槽17a~17c的节距圆直径称为d1~d3,并且将沟槽18a~18c的节距圆直径称为d4~d6。此外,靠近轿厢门一侧的沟槽为沟槽17a、18a,远离轿厢门一侧的沟槽为沟槽17c、18c。此时,在d1、d2、d3中,d1最大,d3最小。此外,在d4、d5、d6中,d6最大,d4最小。并且,在将d1与d4的和设定为D1、将d2与d5的和设定为D2、将d3与d6的和设定为D3时,D1、D2及D3彼此相等。
在图3中,吊索15a~15c设置成与电梯轿厢1的侧壁面大致平行。这种设置因为各个沟槽的节距圆直径彼此不同才能够得以实现。滑车轮的旋转轴相对于轿厢门的开闭方向不垂直(相对于轿厢门的开闭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在从升降通道14的正投影方向观察时,节距圆直径彼此不同的沟槽17a~17c的卷绕有吊索15a~15c这一侧的端面设置成与作为升降体的电梯轿厢1的外周缘平行。这对于图2中的滑车轮9也同样,在从升降通道14的正投影方向观察时,沟槽的卷绕有吊索15a~15c这一侧的端面设置成与作为升降体的平衡重2的外周缘平行。由此,在升降通道14的有限的空间内,倾斜设置的滑车轮的端面不会大幅度地超出升降体的正投影面(正投影截面部),由此能够有效地进行设置。
在此,如图3所示,将水平截面中的顶部滑车轮5的周向与轿厢门开闭方向之间形成的角设定为θ,将水平投影面中的沟槽17a与沟槽17b的中心间距离设定为L1,将沟槽17a与沟槽17c的中心间距离设定为L2。此时,节距圆直径d1、d2、d3的关系满足下式:
d2/2=d1/2-L1×tanθ
d3/2=d1/2-L2×tanθ
根据该关系,能够将三根吊索与电梯轿厢的壁面平行地设置。在此,在各根吊索中,吊索与顶部滑车轮5的接触长度和吊索与顶部滑车轮6的接触长度之和的计算值彼此相等,所以各根吊索在顶部滑车轮5和顶部滑车轮6上的合计的卷绕距离彼此相等。
上述那样的顶部滑车轮5和顶部滑车轮6的关系在顶部滑车轮8和顶部滑车轮9之间也成立,各根吊索在顶部滑车轮8和顶部滑车轮9上的合计的卷绕距离彼此相等。
如上所述,由于沟槽17a~17c以及沟槽18a~18c构造成在滑轮中按照从最大的节距圆直径到小的节距圆直径的顺序依序排列,并且在多根吊索15a~15c中,升降体升降时的吊索15a~15c各自的移动量彼此相等,所以能够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能够缩小设置在升降通道14内的滑轮(即滑车轮5、6)从电梯轿厢的投影截面部伸出的量,从而能够缩小设置电梯设备所需的升降通道的截面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滑车轮8、9也采用相同的结构,所以能够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能够缩小设置电梯设备整体所需的升降通道的截面积。
滑轮至少设置一组,设置在同一个滑轮上的沟槽的直径彼此不同,并且,每个抗拉体的卷绕在一方的滑轮上的部分的节距圆直径与卷绕在另一方的滑轮上的部分的节距圆直径之和彼此相同。因此,能够使得升降体升降时的吊索整体的移动距离的繁琐的调整作业变得容易。
像本实施例那样在一个构件内存在多个沟槽的情况下,在各个滑车轮内,吊索与滑车轮之间会发生打滑。以下对吊索15b相对于滑车轮不发生打滑地移动,并且吊索15a和吊索15c进行与吊索15b相同的动作的情况进行说明。在顶部滑车轮5中,由于吊索15a通过的沟槽17a的节距圆直径大于其他的沟槽,所以沟槽17a的周速比吊索15a的移动速度快。此时,吊索的移动速度相对变慢而发生打滑。另一方面,在顶部滑车轮6中,由于沟槽18a的节距圆直径小,所以沟槽18a的周速慢。此时,在顶部滑车轮6中也会发生打滑。此时的打滑量给滑车轮5、6之间的张力变动带来影响。
在吊索15a从滑车轮5朝着滑车轮6行进的场合,在吊索与滑车轮之间没有产生打滑时,在吊索15a通过滑车轮5的期间,吊索15a的张力因吊索15a被拉伸而增加,在吊索15a通过滑车轮6的期间,吊索15a的张力因吊索15a被压缩而减小。该张力的变动量由吊索与滑车轮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决定,摩擦力越大,张力的变动量越大。由该变动引起的伸长量的变动和滑车轮的周长差之间的差成为导致吊索与滑车轮之间产生打滑的原因。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由分别形成有一个沟槽且各沟槽的节距圆直径互不相同的三个滑车轮19a~19c的单元和三个滑车轮20a~20c的单元构成的顶部滑车轮中,由于滑车轮19a~19c和滑车轮20a~20c能够独立旋转,所以吊索与滑车轮之间不会产生打滑。同样,在由分别形成有一个沟槽且各沟槽的节距圆直径互不相同的三个滑车轮21a~21c的单元和三个滑车轮22a~22c的单元构成的顶部滑车轮中,由于滑车轮21a~21c和滑车轮22a~22c能够独立旋转,所以吊索与滑车轮之间不会产生打滑。
如上所述,通过由在同一个旋转轴上设置有能够相对于多个抗拉体中的各个抗拉体独立旋转的至少两个以上的滑轮的集合体来构成滑轮,由此能够抑制抗拉体的打滑,从而能够很好地抑制沟槽和抗拉体的磨损。
在以上的示例中,顶部滑车轮两个组合且吊索的卷绕距离相等,各个滑车轮利用同一轴进行旋转,并且所有的节距圆直径均不相同,但只要吊索的卷绕距离相等,则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例如,也可以设置成只有节距圆直径d1和d4不同,而节距圆直径d2、d3、d5和d6相同。此外,也可以针对每个沟槽设置旋转轴。例如,可以如图6和图7所示,在顶部滑车轮23的沟槽的节距圆直径相同,且顶部滑车轮24只有一个小的节距圆直径的场合,仅使通过该节距圆直径小的沟槽的吊索通过顶部滑车轮25,由此使得所有的吊索的卷绕距离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对使用三根吊索的场合进行了说明,而只要吊索的卷绕距离相等,则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根数的场合。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对使用吊索的场合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应用于带状体等其他的抗拉体。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平衡重设置在电梯轿厢的后方,也就是位于轿厢门相反的一侧,但本发明也可以如图8所示,应用于平衡重位于电梯轿厢侧面的场合。如图8所示,在轿厢下部滑车轮、绳轮和平衡重的滑车轮无法设置在同一平面内的场合,有必要将顶部滑车轮26、27设置成倾斜状,因此,通过应用本发明,能够缩小升降通道的截面积。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各个实施例,能够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能够将通过轿厢侧面的所有的吊索设置成轿厢与吊索的间隙相等,并且能够将间隙设置成最小限度的间隙,所以能够缩小设置电梯设备所需的升降通道的截面积。

Claims (4)

1.一种电梯设备,其具有:在升降通道内升降的升降体;悬吊所述升降体的多个抗拉体;以及在所述升降通道内设置在所述升降体的上方且具有沟槽的滑轮,所述沟槽用于供所述抗拉体卷绕,
所述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
将多个所述抗拉体分别卷绕在所述沟槽内时所述抗拉体的呈弧状设置的部分的中心轴所形成的圆弧的直径设为节距圆直径,所述沟槽在所述滑轮中以从最大的节距圆直径依序到小的节距圆直径的方式排列,并且,所述升降体升降时的所述抗拉体的移动量在多个所述抗拉体中彼此相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升降通道的正投影方向观察时,所述节距圆直径不同的所述沟槽的卷绕所述抗拉体的一侧的端面设置成与所述升降体的外周缘平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轮至少设置一组,设置在所述滑轮上的所述沟槽的直径在同一个所述滑轮中彼此不同,并且,在所有的所述抗拉体中,同一个所述抗拉体的卷绕在一方的所述滑轮上的部分的节距圆直径与卷绕在另一方的所述滑轮上的部分的节距圆直径之和彼此相同。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同一个旋转轴上设置有相对于多个所述抗拉体分别能够独立旋转的两个以上的滑车轮的集合体来构成所述滑轮。
CN201410795362.4A 2013-12-19 2014-12-18 电梯设备 Active CN1047245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1953A JP6118720B2 (ja) 2013-12-19 2013-12-19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JP2013-261953 2013-12-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24573A CN104724573A (zh) 2015-06-24
CN104724573B true CN104724573B (zh) 2018-01-23

Family

ID=53449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95362.4A Active CN104724573B (zh) 2013-12-19 2014-12-18 电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118720B2 (zh)
CN (1) CN104724573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02611A1 (en) * 2003-03-12 2005-12-07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vator apparatus
CN1714039A (zh) * 2003-11-17 2005-12-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735551A (zh) * 2003-05-30 2006-02-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
CN102838012A (zh) * 2011-06-22 2012-12-2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61745A (ja) * 1993-08-18 1995-03-07 Otis Elevator Co 巻き上げ式エレベーター
JP2001080852A (ja) * 1999-09-13 2001-03-27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枠構造
SG119287A1 (en) * 2004-07-17 2006-02-28 Inventio Ag Elevator installation with flat-belt-type suspension means arranged in parallel
JP2006321656A (ja) * 2005-05-19 2006-11-30 Inventio Ag エレベータ用偏向モジュール
CN100443777C (zh) * 2005-08-19 2008-1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转向滑轮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602611A1 (en) * 2003-03-12 2005-12-07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Elevator apparatus
CN1735551A (zh) * 2003-05-30 2006-02-15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
CN1714039A (zh) * 2003-11-17 2005-12-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2838012A (zh) * 2011-06-22 2012-12-26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24573A (zh) 2015-06-24
JP2015117110A (ja) 2015-06-25
JP6118720B2 (ja) 2017-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28215B2 (en) Rope for a hoisting device and elevator
FI119237B (fi) Hissi, menetelmä hissin muodostamiseksi ja tasauslaitteiston käyttö
TW200301749A (en) Elevator
TW200415110A (en) Elevator (II)
US10926982B2 (en) Hoisting arrangement of rope hoist
CN108383020A (zh) 一种超深井大载重高速复绕式摩擦提升装置
EP2868613B1 (en) An elevator
EP2019073B1 (en) Elevator device
EP2969877B1 (en) Asymmetric and steered sheaves for twisted multi-belt elevator systems
CN104724573B (zh) 电梯设备
CN103803383A (zh) 一种电梯曳引系统
EP1966073B1 (en) Elevator traction sheave
CN207903714U (zh) 一种中置驱动式电梯
CN205555824U (zh) 一种曳引悬挂电梯
CN204096836U (zh) 一种电梯曳引悬挂系统
JP2007511448A (ja) エレベータと装置
CN106494974A (zh) 一种自曳引力驱动电梯
CN206580419U (zh) 电梯装置
JP2007284224A (ja)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CN203781576U (zh) 一种曳引式电梯的单绕式导向轮装置
CN109665431A (zh) 一种地下水平驱动布置式超深牵引系统及使用方法
CN2510468Y (zh) 一种曳引机
CN105645220A (zh) 一种曳引式电梯
WO2009063124A1 (en) Suspension arrangement for a traction sheave elevator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the need for compensating ropes
FI119147B (fi) Järjestely vetopyörähissin köysivoimien tasaamiseks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