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4385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4385A
CN104714385A CN201410771709.1A CN201410771709A CN104714385A CN 104714385 A CN104714385 A CN 104714385A CN 201410771709 A CN201410771709 A CN 201410771709A CN 104714385 A CN104714385 A CN 1047143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elt
image
contact
intermediate transfer
image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7170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4385B (zh
Inventor
铁野修一
片桐真史
大野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7143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43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43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43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设置被配置为沿宽度方向在接触区域的端部的外侧和转印带的端部的内侧由金属辊支撑的轮子,并且,轮子由非导电树脂形成。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诸如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基于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基于电子照相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已知的。在现有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从第一电压电源(电源电路)向通过中间转印带配置于与感光鼓相对的部分上的一次转印部件施加电压,使得在与感光鼓接触的中间转印带的一次转印部处产生一次转印电势。然后,通过在感光鼓与中间转印带之间产生的电势差,在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感光鼓的表面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上(一次转印处理)。随后,对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复执行该一次转印处理,以在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形成多种颜色的调色剂。随后,作为二次转印处理,通过从第二电压电源向二次转印部件施加电压,在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形成的多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作为作业组被二次转印到诸如纸的记录材料的表面上。作为作业组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然后通过定影装置被定影于记录材料上。
日本专利公开No.2011-232785公开了诸如金属辊的刚性部件与从第一电压电源施加电压的作为一次转印部的中间转印带接触的构成。为了防止金属辊磨损感光鼓,针对金属辊提出金属辊沿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配置于中间转印带与感光鼓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下游侧的构成。
但是,在日本专利公开No.2011-232785中的一次转印构成中,由于接触部件是刚性部件,因此中间转印带会沿与中间转印带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弯曲。具体而言,会沿宽度方向在中间转印带与接触部件的接触区域之间的边界部分中出现中间转印带的弯曲。如果沿宽度方向在边界部分中出现弯曲,那么会在中间转印带与感光鼓之间的接触区域中出现接触的不均匀,使得发生出现转印失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防止在刚性部件的接触部件与诸如中间转印带的转印带接触的构成中出现与转印带的弯曲相关的转印失败。
提供一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含:
被配置为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
作为可动环形带并被配置为向转印材料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带;
作为具有导电性的刚性部件并与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的接触部件,接触部件被配置为使得,关于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其中形成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包含于接触部件与接触部件的转印带的接触区域内;和
关于宽度方向在接触区域的端部的外侧和转印带的端部的内侧被接触部件支撑的旋转部件,旋转部件是非导电树脂。
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含:
被配置为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
作为可动环形带并被配置为向转印材料转印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带;和
作为具有导电性的刚性部件并与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的接触部件,接触部件被配置为使得,关于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其中形成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包含于接触部件与接触部件的转印带的接触区域内,
其中,关于宽度方向,接触部件在接触区域的端部的外侧和转印带的端部的内侧包含被配置为与转印带接触的非导电部分。
从参照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解释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解释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多个部分的控制单元的框图。
图3A和图3B是示出用于测量圆周方向的中间转印带的电阻的测量系统的说明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站的一次转印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5A~5C是用于解释第一实施例的接触部件和旋转部件的断面图。
图6是用于解释第一实施例的宽度方向的接触部件的长度和位置关系的断面图。
图7A~7C是用于解释比较例1的接触部件和旋转部件的断面图。
图8是用于解释比较例2的接触部件和旋转部件的断面图。
图9是用于解释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10A和图10B是第二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站的一次转印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11A和图11B是用于解释第三实施例的接触部件和旋转部件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通过例子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但是,在以下的实施例中描述的部件的尺寸、材料、形状和相对配置要根据需要根据应用本公开的装置的构成和条件被修改。因此,除非另外特别描述,否则,本公开不是要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给出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图1是示出彩色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的示意图。将参照图1描述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和动作。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具有a~d的图像形成站的所谓的级联型打印机。第一图像形成站a形成黄色(Y)图像,第二图像形成站b形成品红色(M)图像,第三图像形成站c形成青色(C)图像,第四图像形成站d形成黑色(Bk)图像。除了存放于其中的调色剂的颜色以外,各图像形成站的构成相同,并且,将通过使用第一图像形成站a,给出以下的描述。
第一图像形成站包含鼓形电子照相感光部件(以下,称为感光鼓)1a、作为带电部件的带电辊2a、显影单元4a和清扫装置5a。感光鼓1a是被配置为被驱动为沿箭头所示的方向以预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旋转以承载调色剂图像的图像承载部件。显影单元4a是包含存放于其中的黄色调色剂并且被配置为在感光鼓1a上显影黄色调色剂的装置。清扫装置5a是被配置为回收附着于感光鼓1a上的调色剂的部件。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被配置为与感光鼓1a邻接的作为清扫部件的清扫刮刀和被配置为存放通过清扫刮刀回收的调色剂的废调色剂盒。
当控制器100(控制单元)(参见图2)接收图像信号时,开始图像形成动作,并且,感光鼓1a被驱动为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感光鼓1a通过带电辊2a被均匀带电处理到预定极性(在本实施例中,为负极性)的预定电势,并且根据图像信号通过曝光装置3a被曝光。因此,形成与意图的彩色图像的黄色成分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随后,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的显影单元(黄色显影单元)4a被显影并且被可视化为黄色调色剂图像。这里,存放于显影单元中的调色剂的正常带电极性具有负极性。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反转显影通过以与通过带电辊带电的感光鼓的极性相同的极性带电的调色剂,形成静电潜像。但是,本公开可被应用于被配置为能够通过正显影通过以与感光鼓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带电的调色剂形成静电潜像的电子照相装置。
配置为转印带的中间转印带10通过多个张紧部件即驱动辊11、张力辊12和相对辊13张紧,并且在邻接和与感光鼓1a相对的部分处沿与感光鼓1a相同的方向以作为基本上与感光鼓1a相同的速度的圆周速度旋转移动。在感光鼓1a上形成的黄色调色剂图像在通过感光鼓1a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区域(以下,称为一次转印部)的过程中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一次转印)。
在本实施例中,电流沿中间转印带的圆周方向从在一次转印时与中间转印带接触的二次转印辊20流动,并且,电流在中间转印带10的各图像形成站中的一次转印部处形成一次转印电势。
残留于感光鼓1a的表面上的一次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清扫装置5a被清扫和去除。为从接下来的带电开始的图像形成处理提供清扫后的感光鼓1a。然后,以相同的方式,分别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图像形成站b、c和d处形成第二颜色品红色调色剂图像、第三颜色青色调色剂图像和第四颜色黑色调色剂图像,并且,这些调色剂图像以重叠的方式依次在各一次转印部处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
通过上述的处理获得与意图的彩色图像对应的全色图像。中间转印带10上的具有四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在通过在中间转印带10与二次转印辊20之间形成的二次转印部的过程中作为作业组被转印到从片材馈送装置50供给的记录材料P的表面(二次转印)。这里使用的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二次转印辊20由通过用被调整到108Ω·cm的体积电阻率和5mm的厚度的包含NBR和表氯醇橡胶作为主要成分的发泡海绵体覆盖具有8mm的外径的镀镍钢棒获得的具有18mm的外径的部件形成。二次转印辊20以50N的加压力与中间转印带10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形成二次转印部。二次转印辊20通过中间转印带10被驱动为旋转,并且,在将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二次转印到诸如纸的记录材料P时,从转印电源21(电源电路)被施加2500V的二次转印电压。
转印电源21包含被配置为产生电压的变压器,并且向二次转印辊20供给二次转印电压。由转印电源21供给的二次转印电压通过控制器100将从变压器输出的电压控制为基本上恒定。转印电源21能够输出100V~4000V的电压。
随后,上面承载全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引入到定影器30中并且在其中被加热和加压,使得四种颜色的调色剂熔融并且混合并由此定影于记录材料P上。在二次转印之后残留于中间转印带10上的调色剂通过具有清扫刮刀的清扫装置16被清扫和去除。通过上述的动作,形成全色打印图像。
将参照图2描述被配置为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器100的构成。如图2所示,控制器100包含CPU电路部分150。CPU电路部分150包含在其中集成的ROM 151和RAM 152。CPU电路部分150根据存储于ROM 151中的控制程序跨板控制转印控制单元210、显影控制单元202、曝光控制单元203和带电控制单元204。环境表或纸厚对应表存储于ROM 151中并且通过被CPU调出被反映。RAM 152被用于暂时保持控制数据并且被用作根据控制的算术运算的工作区域。转印控制单元201控制转印电源21,并且基于由未示出的电流检测电路检测的电流值控制从转印电源21输出的电压。控制器100控制各控制单元(转印控制单元210、显影控制单元202、曝光控制单元203和带电控制单元204)以在从主机计算机(未示出)接收图像信息和打印命令时执行打印动作所需要的图像形成动作。
中间转印带10被配置于与各图像形成站a~d相对的位置处。中间转印带10是通过向树脂材料添加导电剂以提供导电性形成的环形带。中间转印带10通过作为张紧部件的驱动辊11、张力辊12和二次转印相对辊(二次转印相对部件)13的三个轴被张紧,并且通过张力辊12以具有60N的总压力的拉伸力被张紧。在邻接和与感光鼓1a、1b、1c和1d相对的部分处,通过被配置为通过驱动源(未示出)沿感光鼓1a、1b、1c和1d的移动方向旋转的驱动辊11,中间转印带10可以以与感光鼓1a、1b、1c和1d基本上相同的圆周速度移动。在中间转印带10中,处于两个张紧部件(二次转印相对辊13和驱动辊11)之间并且通过一次转印从感光鼓1a、1b、1c和1d接收调色剂图像的表面被称为一次转印表面M。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中间转印带10具有700mm的圆周长度和90μm的厚度,并且是与作为导电剂的碳混合的环形聚酰亚胺树脂。中间转印带10的电气特性的特征在于具有电子传导性,并具有相对于大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微小电阻值变化。
虽然中间转印带10在本实施例中可由聚酰亚胺树脂形成,但其它材料也适用,只要是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以使用聚酯、聚碳酸酯、聚芳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苯硫醚(PPS)、聚偏二氟乙烯(PVdF)或它们的混合物。作为碳的替代,可以使用导电金属氧化物粒子作为导电材料。
本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10具有1×109Ω·cm体积电阻率。体积电阻率的测量是通过使用三菱化学公司的具有Hiresta-UP(MCP-HT450)的类型UR(Type MCP-HTP12)的环形探针执行的。测量条件被设定为23℃的室温和50%的房间湿度,施加电压为100V,测量时间为10秒。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10的容许体积电阻率为1×107~1010Ω·cm。
这里的体积电阻率是作为中间转印带的材料的导电性的尺度,并且,它是否是能够通过沿圆周方向实际通过电流形成希望的一次转印电势的带子(以下,称为导电带)明显依赖于圆周方向的电阻的大小。
通过使用图3A所示的圆周方向的电阻测量夹具,测量中间转印带10的圆周方向电阻。现在描述该装置的构成。要被测量的中间转印带10通过内辊101和驱动辊102被张紧以不下垂。由金属形成的内辊101与高压电源(由TREK制造的高压电源:Model_610E)103连接,并且驱动辊102被接地。驱动辊102的表面覆盖有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0具有足够低的电阻的导电性橡胶,并且旋转以导致中间转印带10以100毫米/秒的速度旋转。
下面将描述测量方法。在中间转印带10通过驱动辊102以100毫米/秒的速度旋转的状态下,向内辊101施加恒定电流IL,并且,通过与内辊101连接的高压电源103监视电压VL。图3A所示的测量系统被视为图3B所示的等价电路。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RL=2VL/IL计算内辊101与驱动辊102之间的距离L(在本实施例中,为300mm)的圆周方向的中间转印带10的电阻RL。通过将值RL转换成与100mm对应的中间转印带10的圆周方向长度获得圆周方向的电阻。由于电流通过中间转印带10从电流供给部件流向感光鼓1,因此,圆周方向电阻优选为1×109Ω或更低。
在本实施例的构成中,使用具有通过上述测量方法获得的1×108Ω的圆周方向电阻值的中间转印带10。本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10的测量是以IL=5μA的恒定电流进行的,并且,此时的监视电压VL为750V。监视电压VL的监视在与中间转印带10的圆周对应的区间中执行,并且是从区间测量值的平均值获得的。由于满足RL=2VL/IL,因此满足RL=2×750/(5×10-6)=3×108Ω,并且,如果该值被转换成与100mm对应的区间,那么圆周方向的电阻值变为1×108Ω。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能够沿圆周方向流动电流的导电带作为中间转印带10。
关于中间转印带10的移动方向,刚性金属辊14a、14b、14c和14d作为接触中间转印带10的接触部件被配置在感光鼓1a、1b、1c和1d和中间转印带10相互接触的压合区域的附近。在后面将详细描述作为接触部件的金属辊14a、14b、14c和14d。电压保持元件与金属辊14a、14b、14c和14d中的每一个和相对辊13连接。电压保持元件是被配置为通过向连接部件供给电流使连接部件的电势保持在预定或更高的电势的部件,并且例如是恒定电压元件或具有大的值的电阻元件。这里,连接作为恒定电压元件的齐纳二极管15(驱动辊11和张力辊12不电气接地以防止电流泄漏并由此处于电气浮置状态)。
以下,将详细描述本实施例的形成用于执行一次转印的一次转印电势的方法。在本实施例的构成中,被配置为向二次转印辊20施加电压的二次转印电源21被用作用于执行一次转印的转印电源。换句话说,二次转印电源21是共用于一次转印和二次转印的转印电源,并且,二次转印辊20是被配置为沿中间转印带的圆周方向流动电流的电流供给部件,并且,二次转印相对辊13是本实施例的相对部件。通过使用二次转印电源21作为共用转印电源,不再必需专用于一次转印的转印电源,并由此实现成本降低。
二次转印电源21向二次转印辊20施加电压,由此,电流从二次转印辊20流向中间转印带10。流向中间转印带10的电流通过沿中间转印带10的圆周方向流动使中间转印带10带电,并且,电流通过相对辊13流向齐纳二极管15。通过流过齐纳二极管15的预定或更高的电流,齐纳二极管15的阴极侧保持在齐纳电压下。各金属辊14a、14b、14c和14d与齐纳二极管15的阴极侧连接并且保持在齐纳电压下。在本实施例中,沿中间转印带10的圆周方向流动的电流和保持在齐纳电压(高于预定电势的电压)下的各金属辊14a、14b、14c和14d在各一次转印部处产生一次转印电势。通过一次转印电势与感光鼓电势之间的电势差,通过将感光鼓1a、1b、1c和1d上的调色剂移动到中间转印带10上,执行一次转印。在本实施例中,一次转印所需要的一次转印电势被确定为150V,并且,齐纳电压作为保持在150V或高的电压被确定为300V。
将详细描述作为本实施例的特征的刚性接触部件。图4是图1中的图像形成站的一次转印部的附近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作为接触部件的金属辊14a被配置在相对于感光鼓1a的中心位置在中间转印带10的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偏移15mm的位置处。因此,金属辊14a被配置在离开感光鼓1a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位置处。金属辊14a被配置在关于通过感光鼓1a与中间转印带10形成的水平面提升2mm的位置处,使得可以确保绕着感光鼓1a的中间转印带10的缠绕量。换句话说,金属辊14a导致中间转印带10的一部分向感光鼓1a侧突出以绕感光鼓1a缠绕中间转印带10。
图5A~5C是从图4中的方向A观看的金属辊14a和中间转印带10的断面图。如图5A所示,金属辊14a是沿与中间转印带10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在其中心部分处作为第一外径具有6mm的外径并且在其两个端部具有作为第二外径部分的4mm的外径的圆筒刚性辊。
在其中心部分处具有6mm的外径的部分与关于中间转印带10的接触区域对应,并且,在其两个端部具有4mm的外径的部分与由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未示出的轴承轴支撑的轴部分对应。沿宽度向,金属辊14a的长度是216mm,并且,金属辊14a的轴部分的长度是12mm。金属辊14a的材料是在其表面上涂敷镍的SUS,并且,金属辊14a具有导电性。
沿宽度方向,执行一次转印处的区域的长度基本上等于金属辊14a的接触区域的长度。这里,考虑安装误差等,金属辊14a的接触区域的长度被确定为比图像形成区域的长度长4mm。金属辊14b、14c和14d与金属辊14a相同,并由此将省略描述。
下面描述作为旋转部件设置在金属辊14a、14b、14c和14d的两端处的轮子141a、141b、141c和141d。轮子141b、141c和141d与轮子141a相同,并因此将省略描述。
如图5A所示,轮子141a被设置在金属辊14a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轮子141a具有外径为5.5mm且内径为4mm的圆筒形状,并且,通过允许金属辊14a的轴部分(两个端部)穿过内径部分被支撑。轮子141a的外径优选被选择为允许从金属辊14a的接触部分提升中间转印带10。
当轮子141a的外径太大时,存在由于轮子141a夹着中间转印带10与感光鼓1邻接而磨损或刮擦中间转印带10或感光鼓1的可能性。因此,轮子141a的外径优选被选择,使得轮子141a与感光鼓1a之间的最接近的距离变得大于中间转印带10的厚度。
轮子141a的外周表面的多个部分与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表面接触,并且通过中间转印带10的旋转被驱动为旋转。轮子141a是非导电部件,具有8mm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并且由PET形成。这里的表达方式“轮子141a是非导电部件”意味着轮子141a的材料是其中不包含导电填充剂或导电剂的树脂或橡胶。
下面,将参照图6描述宽度方向(金属辊14a的轴向)的图像形成站的部件的长度和位置关系。这里,图6中的显影区域是显影单元4a能够在感光鼓上显影调色剂的区域,并且,图6中的图像形成区域是曝光装置3a能够在感光鼓1上形成静电潜像的区域。图6中的非图像形成区域是宽度方向的图像形成区域外面的区域。
如图6所示,显影区域沿宽度方向位于中间转印带10的内侧。这是用于防止在显影区域内在感光鼓1a上显影的雾化调色剂进入到中间转印带10的内周表面中。
图像形成区域沿宽度方向位于显影区域的内侧。这是用于通过防止图像形成区域与来自显影单元4a的调色剂显影量会易于变得不稳定的端部重叠使图像浓度稳定化。如图6所示,宽度方向的接触区域与金属辊14a和图像形成区域的宽度基本上相同,并且,图像形成区域位于接触区域内。这是用于在图像形成区域外侧的非图像形成区域中限制感光鼓1a上的雾化调色剂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
如图6所示,轮子141a被配置为沿宽度方向包含于金属辊14a的端部的外侧的接触区域中和中间转印带10的端部的内侧。这是用于防止由于设置轮子141a增加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在轮子141a沿轴向被设置在中间转印带10的端部的外侧的情况下,进一步在中间转印带10的端部的外侧配置被配置为保持金属辊14a的轴部分的轴承。因此,存在沿宽度方向增加图像形成装置的尺寸的可能性。如果轮子141a在没有中间转印带10的居间的情况下与感光鼓1a接触,那么感光鼓1a的端部通过轮子141a接地,这会导致图像失败。因此,轮子141a被配置为沿宽度方向包含于中间转印带10的端部的内侧。
以下将描述本实施例的效果。如图5A中的点圆所示,轮子141a与在关于金属辊14a的接触部分的端部弯曲的中间转印带10接触,并且支撑弯曲部分,使得消除中间转印带10的弯曲。因此,如图5B中的点圆所示,在图像形成区域的端部的内侧不出现感光鼓1a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不均匀。因此,在图像形成区域中,中间转印带10和感光鼓1a可靠性地相互接触,以限制出现一次转印失败。图5C是图5B的一个端部的放大图。
轮子141a可防止中间转印带10与金属辊14a的两个端部(具有4mm的外径的部分)之间的接触。当中间转印带10与两个端部相互接触时,形成从两个端部到中间转印带10的电流路线。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轮子141a具有不导电性,因此可阻挡从两个端部到中间转印带10的电流路线。因此,在非图像形成区域中,可限制感光鼓1a上的雾化调色剂在中间转印带10上的一次转印和与其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调色剂污染。
图7A~7C是用于解释金属辊140被用作接触部件并且轮子不被配置于金属辊140的两端的比较例1的示图。在比较例1中,沿宽度方向,金属辊140的与中间转印带10接触的接触区域比图像形成区域长。如图7A中的点圆所示,由于接触部件是金属辊140,因此,以与图5A~5C所示的方式相同的方式在金属辊140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区域的边界上出现弯曲。
通过使得中间转印带10弯曲,中间转印带10在感光鼓1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区域中也变形。因此,如图7B中的点圆所示,在感光鼓1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区域中出现不均匀接触。图7C是图7B的一端侧的放大图。如图7C所示,通过沿宽度方向在端侧上出现的中间转印带10的弯曲,中间转印带10与感光鼓1之间的接触性能在图像形成区域内降低,由此出现转印失败。
由于金属辊140的两个端部与中间转印带10接触,因此,在感光鼓1的与图像形成区域的外侧对应的区域上出现调色剂污染。这是由于通过中间转印带10通过金属辊14a向感光鼓1的与图像形成区域的外侧对应的区域供给电流。因此,在比较例1的构成中,中间转印带10与金属辊140之间的接触区域的接触性能降低,并且,会出现调色剂对感光鼓1的端部的污染。
下面将描述比较例2。图8是用于解释沿宽度方向比图像形成区域长的金属辊240被用作接触部件并且轮子不被配置于金属辊240的两端的比较例2的示图。在比较例2中,金属辊240的接触中间转印带10的接触区域比图像形成区域长。在比较例2中,在在沿宽度方向与图像形成区域的端部分开的位置处出现中间转印带10的弯曲的情况下,图像形成区域中的中间转印带10与金属辊240之间的接触性能不受影响。但是,由于金属辊240接触图像形成区域外侧的非图像形成区域,因此通过金属辊145在非图像形成区域中也产生电势。当在非图像形成区域中产生电势时,感光鼓1上的调色剂(附着调色剂)可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由此可加速调色剂对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污染。因此,鉴于调色剂污染,几乎不能使用比较例2的构成。
如上所述,非导电旋转部件141沿宽度方向被配置于金属辊14a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区域的端部外侧和中间转印带10的端部的内侧的区域中。在本构成中,可以限制与中间转印带10的弯曲相关的转印失败的出现和非图像形成区域中的调色剂对感光鼓1的污染的出现。
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金属辊141a、141b、141c和141d被配置于感光鼓1a、1b、1c和1d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区域的下游侧的构成。但是,金属辊141a、141b、141c和141d可被配置于上游侧。并且,不必对所有感光鼓1a、1b、1c和1d一一配置金属辊,并且,可只在感光鼓1b与1c之间配置一个金属辊。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描述了电压保持元件与作为接触部件的金属辊14a、14b、14c和14d连接的构成。相反,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圆周方向的电阻比第一实施例的带高的中间转印带230,并且,直接从高压电源220向金属辊14a、14b、14c和14d施加电压。其它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因此,相同的部件将由向其分配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描述。
在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通过使用沿圆周方向具有较低的电阻的中间转印带10消除专用于一次转印的转印电源。但是,如果圆周方向的中间转印带10的电阻低,那么,当由于环境或磨损降低电阻时,调色剂图像会容易地从中间转印带10飞散。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沿圆周方向具有1010Ω或更高的电阻的中间转印带230并且从用于一次转印的电源220向各金属辊14a、14b、14c和14d施加用于一次转印的转印电压,实现一次转印。
图9是用于解释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使用中间转印带230,并且从用于一次转印的电源220向金属辊14a、14b、14c和14d施加一次转印电压。
图10A是图9中的图像形成站a的一次转印部的附近的放大图。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相比,在本实施例中,金属辊14a被配置于关于中间转印带230的移动方向更接近感光鼓1a的位置处。这是由于,中间转印带230的电阻比中间转印带10的电阻高,并且电流几乎不能沿圆周方向从金属辊14a流动。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转印带230被配置于从感光鼓1a的中心线关于带的移动方向朝下游侧偏移8mm的位置处。
图10B是用于解释本实施例的金属辊14a和轮子141a的断面图。以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方式,作为非导电旋转部件的轮子141a沿宽度方向被配置于金属辊14a与中间转印带10之间的接触区域的端部的外侧和中间转印带10的端部的内侧的区域中。在本构成中,可以限制与中间转印带10的弯曲相关的转印失败。如图10B所示,直接从电源220向金属辊14a施加电压。(这里,意味着在没有中间转印带10的居间的情况下直接从电源施加电压,并且,可在电源220与金属辊14a之间插入电阻元件。)因此,虽然两个端部(第二外径部分)也具有与通过高压电源220施加的电压相同的电势,但非导电轮子141a可阻挡电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可限制非图像形成区域中的调色剂对感光鼓1a的污染的出现。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描述作为旋转部件的轮子141a、141b、141c和141d被配置于作为接触部件的金属辊14a、14b、14c和14d的两个端部的构成。相反,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不配置轮子141a、141b、141c和141d,各金属辊14a、14b、14c和14d的长度延长,并且,在延长部分中设置非导电部分。其它的构成与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相同,因此,相同的部件由向其分配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描述。由于各图像形成站具有相同的构成,因此在以下的描述中将作为代表描述图像形成站a。
图11A和图11B是用于解释本实施例的作为图像形成站a的接触部件的金属辊144a的断面图。如图11A的阴影部分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配置与第一实施例相比沿宽度方向延长8mm的长度的金属辊144a。通过用金属辊144a支撑非图像形成区域,消除中间转印带10的弯曲,并且限制图像形成区域的不均匀接触。
然后,金属辊144a在其两个端部具有非导电部分144b。这里,非导电部分144b是在与非图像形成区域对应的金属辊144a的区域上施加非导电树脂的涂层的区域。这里的非导电树脂是不包含导电性填充剂或导电剂的树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非导电部分144b限制从非图像形成区域中的金属辊144a通过中间转印带10向一次转印部施加电压。因此,在非图像形成区域中,可以限制来自感光鼓1a的雾化调色剂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0上以及与其关联的调色剂对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污染。
如上所述,通过接触部件14关于中间转印带10的接触部分的沿金属辊140的轴向处于图像形成区域的端部外侧的区域被配置为非导电部分的构成,可以限制与中间转印带10的弯曲相关的一次转印失败。并且,可以限制与非图像形成区域中的雾化调色剂的转印相关的调色剂对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污染的出现。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描述了以中间转印带为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但是,第一到第三实施例的构成可被应用于具有被配置为承载和传输转印材料的传输带作为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修改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1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含:
图像承载部件,被配置为承载调色剂图像;
转印带,作为可动环形带并被配置为向转印材料转印调色剂图像;
作为具有导电性的刚性部件并与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的接触部件,接触部件被布置为使得,关于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其中形成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包含于接触部件的接触部件与转印带的接触区域内;并且
其中,关于宽度方向在接触区域的端部的外侧和转印带的端部的内侧,旋转部件被接触部件支撑,所述旋转部件是非导电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接触部件是金属辊,并且,
金属辊包含:被配置为与转印带接触并且形成接触区域的第一外径部分,以及,关于宽度方向位于该外径部分的外侧的具有小于第一外径部分的外径的第二外径部分,并且,第二外径部分由轴承轴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金属辊由第二外径部分保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旋转部件的外径小于金属辊的第一外径部分且大于第二外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关于宽度方向与图像形成区域外侧的非图像形成区域对应的位置处,旋转部件通过与转印带接触由转印带驱动以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关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旋转部件被布置在图像承载部件与转印带相互接触的压合区域的附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关于移动方向,在压合区域的下游侧,旋转部件与转印带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旋转部件导致转印带的一部分向图像承载部件突出,以使转印带卷绕图像承载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转印带是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被一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含:
二次转印部件,被配置为与中间转印带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形成用于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的二次转印部;
电源,被配置为向二次转印部件施加电压;
相对部件,被配置为经由中间转印带与二次转印部件相对;和
电压保持元件,与相对部件和接触部件连接,并且被配置为通过经由中间转印带从电源接收电流的供给使相对部件和接触部件保持在预定或更高的电势。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含:
图像承载部件包括被配置为承载相互不同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多个图像承载部件,并且,接触部件包括经由转印带分别与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多个接触部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包含:
图像承载部件包括被配置为承载相互不同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的多个图像承载部件,接触部件包括分别与多个图像承载部件相对的多个接触部件,并且,从电源分别向多个接触部件施加转印电压。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含:
图像承载部件,被配置为承载调色剂图像;
转印带,作为可动环形带并被配置为向转印材料转印调色剂图像;和
接触部件,作为具有导电性的刚性部件并与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接触,接触部件被配置为使得,关于与转印带的移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其中形成图像承载部件上的调色剂图像的图像形成区域包含于接触部件的接触部件与转印带的接触区域内,其中,
关于宽度方向,接触部件在接触区域的端部的外侧和转印带的端部的内侧包含被配置为与转印带接触的非导电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接触部件是金属辊,金属辊的接触部分在接触区域中与转印带接触,并且沿宽度方向具有与到非图像形成区域的长度对应的长度,并且,非导电部分形成在接触部分的与非图像形成区域相对的区域中。
CN201410771709.1A 2013-12-12 2014-12-12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471438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6639A JP2015114498A (ja) 2013-12-12 2013-12-12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256639 2013-12-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4385A true CN104714385A (zh) 2015-06-17
CN104714385B CN104714385B (zh) 2017-04-19

Family

ID=533682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71709.1A Active CN104714385B (zh) 2013-12-12 2014-12-12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94894B2 (zh)
JP (1) JP2015114498A (zh)
CN (1) CN1047143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3666B2 (ja) 2016-12-02 2021-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05921A (ja) * 2016-12-22 2018-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1679A (en) * 1998-09-16 2000-06-27 Oki Data Corporation Method of cleaning residual toner from drum and rollers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40120729A1 (en) * 2002-09-27 2004-06-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239334A1 (en) * 2008-02-18 2010-09-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995793A (zh) * 2009-08-07 201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080574A (zh) * 2010-08-24 2013-05-01 夏普株式会社 辊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辊制造方法
US20130266348A1 (en) * 2012-04-04 2013-10-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37464A (ja) 1999-05-27 2000-12-05 Fuji Xerox Co Ltd 無端ベル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89494A (ja) * 2004-12-28 2006-07-20 Brother Ind Ltd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586595B2 (ja) 2005-03-22 2010-11-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られる転写装置
JP4940645B2 (ja) * 2005-12-13 2012-05-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13753B2 (ja) * 2009-02-20 2013-06-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9105B2 (ja) * 2010-08-18 2014-02-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31920B2 (ja) 2011-08-23 2012-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78009B2 (ja) * 2012-08-01 2015-02-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1679A (en) * 1998-09-16 2000-06-27 Oki Data Corporation Method of cleaning residual toner from drum and rollers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40120729A1 (en) * 2002-09-27 2004-06-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00239334A1 (en) * 2008-02-18 2010-09-23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995793A (zh) * 2009-08-07 2011-03-3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转印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3080574A (zh) * 2010-08-24 2013-05-01 夏普株式会社 辊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辊制造方法
US20130266348A1 (en) * 2012-04-04 2013-10-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4385B (zh) 2017-04-19
US20150168877A1 (en) 2015-06-18
JP2015114498A (ja) 2015-06-22
US9494894B2 (en) 2016-11-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0222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1884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2857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127677A (ja) ガイド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573083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61571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5072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4070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14385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7898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08582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12032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59516B2 (ja) 半抵抗性ブラシ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転写ステーション
JP61015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45518A (ja) 二次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42311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97783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10248052B2 (en) Resistance detection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the same
US93956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004336A (ja)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989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048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21152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220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61061A (ja) 二次転写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