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2738B - 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和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和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2738B
CN104712738B CN201410717938.5A CN201410717938A CN104712738B CN 104712738 B CN104712738 B CN 104712738B CN 201410717938 A CN201410717938 A CN 201410717938A CN 104712738 B CN104712738 B CN 1047127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ell
shifting shaft
bearing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1793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12738A (zh
Inventor
桥谷佳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712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27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127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273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其能避免壳复杂化,并且能提高组装性。在将第2壳(6)接合到第1壳(4)的过程中,将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6)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后,将中间轴(9)的另一端部的第2轴承(44)、差动轴(51)的另一端部的第2轴承(48)分别插入到第2壳(6)的第2轴承保持孔(6G、6I),从而分别配置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第2轴承(44、48)、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以及第2轴承保持孔(6G、6I)。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和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特别是涉及在壳的支撑孔中支撑旋转轴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安装于汽车等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构成为:构成变速机构的旋转轴和换挡轴支撑于壳的支撑孔中。作为现有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已知如下:在壳的隔板中形成引导部,由此在将作为旋转轴的倒挡轴组装到壳时,倒挡轴的端部被引导部引导到支撑孔中(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503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现有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中,必须在壳的隔板形成用于将倒挡轴的端部引导到支撑孔中的引导部,因此有壳的结构复杂化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能避免壳复杂化,并且能提高组装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第1方式是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变速机构,其通过啮合离合器将配置于旋转轴上的且可旋转的多个变速齿轮有选择性地连接到上述旋转轴进行变速;换挡轴,其配置为与上述旋转轴平行,且通过在其轴方向移动使上述啮合离合器动作;第1壳,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和上述换挡轴的一端部侧;第2壳,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和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侧,在与上述第1壳之间收纳上述变速机构和上述换挡轴;第1轴承,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的一端部侧与上述第1壳之间;以及第2轴承,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的另一端部侧与上述第2壳之间,上述第1壳具备第1隔板,上述第1隔板具有:第1轴承保持孔,其保持上述第1轴承;以及第1换挡轴滑动孔,其支撑上述换挡轴的一端部,并且使得上述换挡轴的一端部能滑动,上述第1隔板在与上述旋转轴及上述换挡轴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第2壳具备第2隔板,上述第2隔板具有:第2轴承保持孔,其保持上述第2轴承;以及第2换挡轴滑动孔,其支撑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并且使得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能滑动,上述第2隔板在与上述旋转轴及上述换挡轴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在将上述第2壳接合于上述第1壳的过程中,按照将预先组装到上述第1壳的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后,将预先组装到上述第1壳的上述旋转轴的上述第2轴承插入到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的组装顺序分别配置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上述第2轴承、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以及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
作为本发明的第2方式优选如下,具备:多个上述换挡轴;以及与该多个换挡轴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在将上述第2壳接合于上述第1壳的过程中,按照将多个上述换挡轴中的至少2个换挡轴同时插入到与该换挡轴对应的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的组装顺序分别配置多个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和多个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
作为本发明的第3方式优选如下,具备:多个上述旋转轴;与该多个旋转轴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第1轴承和多个上述第2轴承;以及与多个上述第2轴承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在上述第2壳接合于上述第1壳中的过程中,将多个上述第2轴承按照一定的时间差分别插入到与该多个第2轴承对应的多个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的组装顺序分别配置多个上述第2轴承和多个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
作为本发明的第4方式优选如下,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的入口配置于比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的入口靠上述第1壳侧。
作为本发明的第5方式是具有上述的组装结构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包含:第1工序,将预先安装有上述第1轴承和上述第2轴承的上述旋转轴和上述换挡轴组装到上述第1壳;第2工序,将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以及第3工序,将上述第2轴承插入到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在第2壳接合到第1壳的过程中,首先,将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此时,预先安装于旋转轴的另一端部侧的第2轴承还没有插入到第2壳的第2轴承保持孔。
因此,能容易地将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换挡轴滑动孔而不会干扰旋转轴。
另外,在将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后,成为第2壳相对于第1壳在换挡轴的辐射方向被定位的状态。因此,能容易地将旋转轴的第2轴承插入到第2壳的第2轴承保持孔,并且能防止第2壳和第1壳的接合部错位。
因此,能提高组装性。而且,不需要用于将旋转轴、换挡轴引导到第2壳的规定位置的构件,因此能避免壳复杂化。其结果是,能避免壳复杂化并且能提高组装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在将第2壳接合到第1壳的过程中,在将至少2个换挡轴同时插入到与该换挡轴对应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后,成为第2壳相对于第1壳在换挡轴的周向被定位的状态。因此,能防止第2壳相对于第1壳旋转而使第1壳和第2壳的接合部错位。
因此,能容易进行第2壳与旋转轴的对位、以及第2壳与第1壳的接合部的对位。其结果是,相对于第1壳能容易接合第2壳,所以能减轻组装操作者的负担。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在将第2壳接合到第1壳的过程中,将多个第2轴承按照一定的时间差分别插入到与该第2轴承对应的第2轴承保持孔,因此能一边分别进行多个第2轴承的轴芯位置的调整一边将多个第2轴承分别插入到第2轴承保持孔。
因此,相对于第1壳能容易接合第2壳,所以能减轻组装操作者的负担。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通过将第2换挡轴滑动孔的入口配置于比第2轴承保持孔的入口靠第1壳侧,能缩短换挡轴的全长。因此,能使换挡轴在轴方向的移动稳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式,在将第2壳接合到第1壳的过程中,在第2工序中,将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此时,预先安装于旋转轴的另一端部侧的第2轴承还没有插入到第2壳的第2轴承保持孔。因此,能容易地将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换挡轴滑动孔而不会干扰旋转轴。
另外,在将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后,成为第2壳相对于第1壳在换挡轴的辐射方向被定位的状态。因此,在第3工序中能容易地将旋转轴的第2轴承插入到第2壳的第2轴承保持孔,并且能防止第2壳和第1壳的接合部错位。
因此,能提高组装性。而且,不需要用于将旋转轴、换挡轴引导到第2壳的规定位置的构件,因此能避免壳复杂化。其结果是,能避免壳复杂化并且能提高组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接合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2壳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2壳接合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2壳接合后的状态的图2的A―A向视截面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第2壳接合的过程的状态的图2的A―A向视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3:动力传递装置;4:第1壳;4B:第1隔板;4C、4D、4E:换挡轴滑动孔;4F、4G、4H、4I:第1轴承保持孔;5:变速机构;6:第2壳;6B:第2隔板;6C、6D、6E:换挡轴滑动孔;6F、6G、6H、6I:第2轴承保持孔;7:变速驱动桥壳;8:输入轴(旋转轴);9:中间轴(旋转轴);10:倒挡轴(旋转轴);11:变速齿轮;15、16、17:换挡轴;31~35:啮合离合器;41、43、45、47:第1轴承;42、44、46、48:第2轴承;50:差动装置;51:差动轴(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进行说明。图1~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的图。
首先说明动力传递装置的概要构成。在图1中,车辆1具备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2和连接到该发动机2的动力传递装置3,发动机2的输出通过动力传递装置3传递到未图示的驱动轮。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坐在驾驶座位的驾驶员观看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在图中标注前、左、上的文字并标注箭头。
动力传递装置3具备变速驱动桥壳7,该变速驱动桥壳7收纳未图示的单片离合器、变速机构5、换挡轴15、16、17以及差动装置50。动力传递装置3通过单片离合器将发动机2的动力输入到变速机构5,利用换挡轴15、16、17的动作在变速机构5中进行变速,利用差动装置50将变速后的旋转传递到驱动轮。
变速机构5具备通过单片离合器连接到曲轴的输入轴8和具有与输入轴8平行的旋转轴的中间轴9及倒挡轴10。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构成本发明的旋转轴。
如图1~图4所示,输入轴8上设有多个变速齿轮11。
变速齿轮11包括1挡传动齿轮11A、2挡传动齿轮11B、3挡传动齿轮11C、4挡传动齿轮11D以及5挡传动齿轮11E。
1挡传动齿轮11A配置于发动机2侧,按照在轴方向上远离发动机2的方式依次设有2挡传动齿轮11B、3挡传动齿轮11C、4挡传动齿轮11D、5挡传动齿轮11E。
另外,1挡传动齿轮11A和2挡传动齿轮11B固定于输入轴8,3挡传动齿轮11C、4挡传动齿轮11D以及5挡传动齿轮11E设于输入轴8且可旋转。
另外,中间轴9上设有多个变速齿轮12。变速齿轮12包括1挡从动齿轮12A、2挡从动齿轮12B、3挡从动齿轮12C、4挡从动齿轮12D以及5挡从动齿轮12E。
具体地,1挡从动齿轮12A位于发动机2侧,按照2在轴方向上远离发动机的方式依次设有2挡从动齿轮12B、3挡从动齿轮12C、4挡从动齿轮12D、5挡从动齿轮12E。
这些变速齿轮12始终与构成相同的各变速挡的变速齿轮11啮合,1挡从动齿轮12A和2挡从动齿轮12B设于中间轴9且可旋转,并且3挡从动齿轮12C、4挡从动齿轮12D以及5挡从动齿轮12E固定于中间轴9。
作为变速齿轮的倒挡中间齿轮13在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设于倒挡轴10。而且,在输入轴8上固定着倒挡传动齿轮11F,并且在中间轴9上固定着倒挡从动齿轮12F。
倒挡中间齿轮13通过在轴方向移动,从而与设于输入轴8的倒挡传动齿轮11F和设于中间轴9的倒挡从动齿轮12F啮合。
另外,变速机构5具备啮合离合器31~35。啮合离合器33、34、35分别设于3挡传动齿轮11C与输入轴8之间、4挡传动齿轮11D与输入轴8之间、以及5挡传动齿轮11E与输入轴8之间。
啮合离合器33、34、35在卡合状态时将3挡传动齿轮11C、4挡传动齿轮11D、5挡传动齿轮11E能一体旋转地分别连接到输入轴8。啮合离合器31、32分别设于1挡从动齿轮12A与中间轴9之间、2挡从动齿轮12B与中间轴9之间。啮合离合器31、32在卡合状态时将1挡从动齿轮12A、2挡从动齿轮12B能一体旋转地分别连接到中间轴9。
在输入轴8的上侧的周边,在与输入轴8平行的位置设有低速齿轮级用的换挡轴15、高速齿轮级用的换挡轴16以及5挡/倒挡用的换挡轴17。换挡轴15、16、17通过在其轴方向移动而使啮合离合器31~35进行动作。
在换挡轴15上,能在轴方向上一体移动地连接着低挡变速叉18,在换挡轴16上,能在轴方向上一体移动地连接着高挡变速叉19。另外,在换挡轴17上,能在轴方向上一体移动地连接着5挡/倒挡变速叉20。
在换挡轴15上固定着低挡侧换挡拨叉21,该低挡侧换挡拨叉21通过与换挡轴15一起在轴方向上移动而有选择性地将啮合离合器31、32中的一方设为卡合状态,从而在1挡级与2挡级之间进行切换。
具体地,低挡侧换挡拨叉21通过向1挡从动齿轮12A侧移动而将啮合离合器31设为卡合状态,从而将1挡从动齿轮12A能一体旋转地连接到中间轴9,形成1挡级。
另外,低挡侧换挡拨叉21通过向2挡从动齿轮12B侧移动而将啮合离合器32设为卡合状态,从而将2挡从动齿轮12B能一体旋转地连接到中间轴9,形成2挡级。
在换挡轴16上固定着高挡侧换挡拨叉22,该高挡侧换挡拨叉22通过与换挡轴16一起在轴方向上移动而有选择性地将啮合离合器33、34中的一方设为卡合状态,从而在3挡级与4挡级之间进行切换。
具体地,高挡侧换挡拨叉22通过向3挡传动齿轮11C侧移动而将啮合离合器33设为卡合状态,从而将3挡传动齿轮11C能一体旋转地连接到输入轴8,形成3挡级。
另外,高挡侧换挡拨叉22通过向4挡传动齿轮11D侧移动而将啮合离合器34设为卡合状态,从而将4挡传动齿轮11D能一体旋转地连接到输入轴8,形成4挡级。
在换挡轴17上固定着5挡拨叉23和倒挡拨叉24,该5挡拨叉23和倒挡拨叉24通过与换挡轴17一起在轴方向上移动,从而在5挡级与倒挡级之间进行切换。
具体地,5挡拨叉23通过与换挡轴17一起向5挡传动齿轮11E侧移动而将啮合离合器35设为卡合状态,从而将5挡传动齿轮11E能一体旋转地连接到输入轴8,形成5挡级。
另外,倒挡拨叉24通过与换挡轴17一起向另一端部侧(左侧)移动,从而通过倒挡杆25使倒挡中间齿轮13与变速齿轮11的倒档输入齿轮和变速齿轮12的倒档输入齿轮啮合,形成倒挡级。
另外,在中间轴9的发动机2侧的端部固定地设有构成变速齿轮12的一部分的末端传动齿轮12G,该末端传动齿轮12G与大直径的末端传动齿轮14啮合。
动力传递装置3设有差动装置50。差动装置50具备固定着大直径的末端传动齿轮14的差动轴51,并且通过左右传动轴分别连接到左右驱动轮。末端传动齿轮14与末端传动齿轮12G啮合。差动装置50允许左右驱动轮的差动,并且将末端传动齿轮12G的旋转传递到左右驱动轮。差动轴51与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一起构成本发明中的旋转轴。
在变速驱动桥壳7的上部设有换挡装置26,该换挡装置26与由驾驶员操作的换挡杆的操作联动,使低挡变速叉18、高挡变速叉19或者5挡/倒挡变速叉20中的任一方有选择性地在轴方向上移动。
当低挡侧换挡拨叉21、高挡侧换挡拨叉22、5挡拨叉23或者倒挡拨叉24在轴方向上移动时,低挡侧的换挡轴15、高挡侧的换挡轴16或者5挡/倒挡用的换挡轴17在轴方向上移动,将变速挡切换到任意的变速挡。
动力传递装置3在利用换挡杆的操作选择了前进的变速挡时,在变速机构5中利用换挡轴15、16、17使啮合离合器31~35进行动作,由此在5个前进挡的各变速挡之间进行变速。并且,将旋转在所选择的变速挡中从输入轴8传递到中间轴9,由此使差动装置50的差动轴51向作为前进时的旋转方向的正转方向旋转。
另外,动力传递装置3在利用换挡杆的操作选择了倒挡级时,在变速机构5中使倒挡中间齿轮13与倒挡传动齿轮11F和倒挡从动齿轮12F啮合,由此形成倒挡级。并且,将旋转在变速机构5中通过倒挡中间齿轮13从输入轴8传递到中间轴9,由此使差动装置50的差动轴51向与前进时的正转方向相反的反转方向旋转。
接着,说明动力传递装置3的组装结构和组装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驱动桥壳7包括第1壳4和第2壳6。
第1壳4配置于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以及换挡轴15、16、17的一端部(左端部)侧。第2壳6配置于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以及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左端部),在与第1壳4之间收纳变速机构5、换挡轴15、16、17以及差动装置50。
在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差动轴51的一端部侧与第1壳4之间分别配置有第1轴承41、43、45、47。此外,在图3中,第1轴承41、43、45、47配置于其它构件的背后而不可见,因此用假想线(虚线)表示。
第1轴承41、43、45、47包括滚柱轴承或者滚珠轴承,其内轮套于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差动轴51的一端部侧。
另外,在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差动轴51的另一端部侧与第2壳6之间分别配置有第2轴承42、44、46、48。第2轴承42、44、46、48包括滚柱轴承或者滚珠轴承,其内轮套于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差动轴51的另一端部侧。
第1壳4包括筒状部4A和第1隔板4B。筒状部4A是被称为所谓离合器壳的部位,形成为直径朝向发动机2侧暂时扩大的筒状,覆盖单片离合器的外周。在筒状部4A的左侧端部设有与第2壳6连接的连接部4J。在连接部4J分别形成有定位销嵌入孔4K和螺栓旋合孔4L。在定位销嵌入孔4K中嵌入定位销27,并且在螺栓旋合孔4L中旋合用于紧固的未图示的螺栓。
第1隔板4B在与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以及换挡轴15、16、17交叉的方向延伸。第1隔板4B具有第1轴承保持孔4F、4G、4H、4I,该第1轴承保持孔4F、4G、4H、4I保持第1轴承41、43、45、47。另外,第1隔板4B具有第1换挡轴滑动孔4C、4D、4E,该第1换挡轴滑动孔4C、4D、4E能滑动地支撑换挡轴15、16、17的一端部。
第2壳6包括筒状部6A和第2隔板6B。筒状部6A形成为筒状,覆盖变速机构5、换挡轴15、16、17以及差动装置50的外周部。在筒状部6A的右侧设有与第1壳4连接的连接部6J。
在连接部6J,在与第1壳4的定位销嵌入孔4K以及螺栓旋合孔4L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定位销嵌入孔6K和螺栓插通孔6L。在定位销嵌入孔6K中插入定位销27,并且在螺栓插通孔6L中插通用于紧固的未图示的螺栓。
第2隔板6B在与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以及换挡轴15、16、17交叉的方向延伸。第2隔板6B具有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该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保持第2轴承42、44、46、48。另外,第2隔板6B具有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该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能滑动地支撑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
此外,在图2中,第1轴承保持孔4F、4G、4H、4I和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形成于变速驱动桥壳7的内部而不可见,因此用假想线(虚线)表示。
对于第1轴承41、43、45、47和第1轴承保持孔4F、4G、4H、4I的嵌合,为了容易进行组装操作而设定为间隙配合或者过渡配合。同样,第2轴承42、44、46、48和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的嵌合也设定为间隙配合或者过渡配合。
换挡轴15、16、17与第1换挡轴滑动孔4C、4D、4E以及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的嵌合以换挡轴15、16、17能无阻力地滑动的方式设定为间隙配合。
换挡轴15、16、17与第1换挡轴滑动孔4C、4D、4E以及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的间隙设定为大于第1轴承41、43、45、47与第1轴承保持孔4F、4G、4H、4I的间隙以及第2轴承42、44、46、48与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的间隙。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3在其组装时依次执行接着说明的第1工序、第2工序、第3工序。在第1工序中,将分别安装有第1轴承41、43、45、47和第2轴承42、44、46、48的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差动轴51预先组装到第1壳4。另外,在该第1工序中,将换挡轴15、16、17分别预先组装到第1壳4。
在第2工序中,如图5所示,将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6的第2隔板6B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在第3工序中,如图6所示,将第2轴承42、44、46、48分别插入到第2壳6的第2隔板6B的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3的组装结构按如下方式配置各部:在执行上述的第1工序后,在将第2壳6接合到第1壳4的过程中,如图5所示,执行将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6的规定位置的第2工序,接着,如图6所示,执行将第2轴承42、44、46、48插入到第2壳6的规定位置的第3工序。
具体地,在第2壳6接合到第1壳4的过程中,首先如图5所示,将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6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接着,如图6所示,将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差动轴51的另一端部的第2轴承42、44、46、48插入到第2壳6的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
动力传递装置3如上所述,以在相对于第2壳6的规定位置插入换挡轴15、16、17后插入第2轴承42、44、46、48的方式,分别配置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第2轴承42、44、46、48、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和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
例如,将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的入口配置于比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的入口靠第1壳4侧(右侧),由此能使得在相对于第2壳6的规定位置插入换挡轴15、16、17后插入第2轴承42、44、46、48。
另外,如图5所示,在第2壳6接合到第1壳4的过程中,以换挡轴15、16、17中的2个换挡轴15、16同时插入到与该换挡轴15、16对应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的方式分别配置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和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由此,在第2工序中,首先将换挡轴15、16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接着将换挡轴17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换挡轴滑动孔6E。
另外,在第2壳6接合到第1壳4的过程中,以将第2轴承42、44、46、48错开时间地分别插入到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的方式分别配置第2轴承42、44、46、48和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例如,以最初将第2轴承42插入到第2轴承保持孔6F,接着将第2轴承44插入到第2轴承保持孔6G,接着将第2轴承46插入到第2轴承保持孔6H,最后将第2轴承48插入到第2轴承保持孔6I的方式,使第2轴承42、44、46、48的位置在轴方向上相互错开地配置。
接着说明作用。如图5所示,在动力传递装置3中,在第2壳6接合到第1壳4的过程中,在第2工序中,将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6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
此时,预先安装于输入轴8、中间轴9、倒挡轴10、差动轴51的另一端部侧的第2轴承42、44、46、48还没有插入到第2壳6的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
因此,能使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容易地插入到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而不会干扰输入轴8、中间轴9以及倒挡轴10。
另外,在将换挡轴15、16、17的另一端部插入到第2壳6的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后,成为第2壳6相对于第1壳4在换挡轴的辐射方向被定位的状态。
因此,如图6所示,在第3工序中,能将输入轴8、中间轴9以及倒挡轴10的第2轴承42、44、46、48容易地插入到第2壳6的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并且能防止第2壳6和第1壳4的接合部错位。因此,能提高组装性。
而且,不需要用于将旋转轴、换挡轴引导到第2壳的规定位置的构件,因此能避免壳复杂化。其结果是,能避免变速驱动桥壳7复杂化,并且能提高组装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在将第2壳6接合到第1壳4的过程中,在第2工序中,在将2个换挡轴15、16同时插入到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后,成为第2壳6相对于第1壳4在换挡轴15、16的周向被定位的状态。因此,能防止第2壳6相对于第1壳4旋转而使第1壳4和第2壳6的接合部错位。
因此,在第3工序中,能容易进行第2壳6与输入轴8、中间轴9以及倒挡轴10的对位、以及第2壳6与第1壳4的接合部的对位。其结果是,相对于第1壳4能容易接合第2壳6,所以能减轻组装操作者的负担。
另外,本实施方式在将第2壳6接合到第1壳4的过程中,在第3工序中,将第2轴承42、44、46、48错开时间地分别插入到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因此能一边分别进行第2轴承42、44、46的轴芯位置的调整一边将第2轴承42、44、46分别插入到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因此,相对于第1壳4能容易接合第2壳6,所以能减轻组装操作者的负担。
另外,本实施方式通过将第2换挡轴滑动孔6C、6D、6E的入口配置于比第2轴承保持孔6F、6G、6H、6I的入口靠第1壳4侧,从而能缩短换挡轴15、16、17的全长。因此,能使换挡轴15、16、17在轴方向的移动稳定。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明白可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施加变更。本发明意图包含所有的这样的修改和等价物。
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3构成为具备差动装置50的变速驱动桥,但是动力传递装置3也可以构成为不具备差动装置50的变速器。

Claims (5)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其中,
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
变速机构,其通过啮合离合器将配置于旋转轴上的且可旋转的多个变速齿轮有选择性地连接到上述旋转轴进行变速;
换挡轴,其配置为与上述旋转轴平行,且通过在其轴方向移动使上述啮合离合器动作;
第1壳,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和上述换挡轴的一端部侧;
第2壳,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和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侧,在与上述第1壳之间收纳上述变速机构和上述换挡轴;
第1轴承,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的一端部侧与上述第1壳之间;以及
第2轴承,其配置于上述旋转轴的另一端部侧与上述第2壳之间,
上述第1壳具备第1隔板,
上述第1隔板具有:
第1轴承保持孔,其保持上述第1轴承;以及
第1换挡轴滑动孔,其支撑上述换挡轴的一端部,并且使得上述换挡轴的一端部能滑动,
上述第1隔板在与上述旋转轴及上述换挡轴交叉的方向延伸,
上述第2壳具备第2隔板,
上述第2隔板具有:
第2轴承保持孔,其保持上述第2轴承;以及
第2换挡轴滑动孔,其支撑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并且使得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能滑动,
上述第2隔板在与上述旋转轴及上述换挡轴交叉的方向延伸,
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的特征在于,在将上述第2壳接合于上述第1壳的过程中,按照将预先组装到上述第1壳的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后,将预先组装到上述第1壳的上述旋转轴的上述第2轴承插入到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的组装顺序分别配置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上述第2轴承、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以及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多个上述换挡轴;以及
与该多个换挡轴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
在将上述第2壳接合于上述第1壳的过程中,按照将多个上述换挡轴中的至少2个换挡轴同时插入到与该换挡轴对应的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的组装顺序分别配置多个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和多个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多个上述旋转轴;
与该多个旋转轴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第1轴承和多个上述第2轴承;以及
与多个上述第2轴承分别对应的多个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
在上述第2壳接合于上述第1壳中的过程中,将多个上述第2轴承按照一定的时间差分别插入到与该多个第2轴承对应的多个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的组装顺序分别配置多个上述第2轴承和多个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的入口配置于比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的入口靠上述第1壳侧。
5.一种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上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组装结构,
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的特征在于,包含:
第1工序,将预先安装有上述第1轴承和上述第2轴承的上述旋转轴和上述换挡轴组装到上述第1壳;
第2工序,将上述换挡轴的另一端部插入到上述第2换挡轴滑动孔;以及
第3工序,将上述第2轴承插入到上述第2轴承保持孔。
CN201410717938.5A 2013-12-17 2014-12-01 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和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127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60018 2013-12-17
JP2013260018A JP6156119B2 (ja) 2013-12-17 2013-12-17 動力伝達装置の組み付け構造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の組み付け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2738A CN104712738A (zh) 2015-06-17
CN104712738B true CN104712738B (zh) 2017-12-05

Family

ID=531929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1793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12738B (zh) 2013-12-17 2014-12-01 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和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156119B2 (zh)
CN (1) CN104712738B (zh)
DE (1) DE102014224647B4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589182C (de) 1929-05-04 1933-12-06 Daimler Benz Akt Ges Kupplungsvorrichtung fuer Zahnraederwechselgetriebe, insbesondere von Kraftfahrzeugen
JPS55142332U (zh) * 1979-03-29 1980-10-11
CN1042402A (zh) * 1989-12-06 1990-05-23 何宝轩 五速全同步汽车变速器
JPH05141506A (ja) 1991-11-19 1993-06-08 Mazda Motor Corp 変速機構造
JPH09236176A (ja) * 1996-02-29 1997-09-09 Suzuki Motor Corp 歯車変速機
US5737978A (en) * 1996-04-10 1998-04-14 Eaton Corporation Two-piece housing for compound transmission
JP3689287B2 (ja) * 1999-10-18 2005-08-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変速装置
CN201306424Y (zh) * 2008-03-17 2009-09-09 梁道明 用于三轮摩托车上的带倒挡器的整体式加力变速箱
JP4636109B2 (ja) * 2008-04-08 2011-02-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ギヤケース及びギヤ軸取付方法
JP2011106522A (ja) * 2009-11-13 2011-06-02 Honda Motor Co Ltd 変速機の軸受取付構造
CN202451720U (zh) * 2012-03-06 2012-09-26 山东临沂临工汽车桥箱有限公司 一种微型卡车变速箱
CN202580000U (zh) * 2012-04-17 2012-12-0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变速器换挡互锁机构
CN103016646B (zh) * 2012-12-11 2016-05-11 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 中型客车的角交传动五挡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224647A1 (de) 2015-06-18
JP6156119B2 (ja) 2017-07-05
DE102014224647B4 (de) 2022-05-25
JP2015117729A (ja) 2015-06-25
CN104712738A (zh) 2015-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13981B2 (en) Reverse gear arrangement in a countershaft transmission
EP1862701A1 (en) 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
CN102588522B (zh) 八挡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6369114B (zh) 用于车辆的变速器
US7966902B2 (en) Vehicular transmission
JP4979327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CN1971086A (zh) 具有高-低输出扭矩传动机构和齿轮组的多级变速器
US10746258B2 (e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5422814B (zh) 变速箱换挡机构
CN104913050B (zh) 用于机动车辆齿轮箱的换档布置及换档方法
CN103562601B (zh) 车辆用手动变速器的操作机构
CN104565336B (zh) 手动变速器的换挡装置
CN101730805B (zh) 车用变速箱
CN103122978B (zh) 手动七挡变速箱
JP4970099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CN107620795A (zh) 换挡装置
CN107429805A (zh) 自动变速器的扭矩凸轮装置
CN104712738B (zh) 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结构和动力传递装置的组装方法
JP4979326B2 (ja) 車両用変速機
CN103174805B (zh) 带有附加挡的变速器
JP2008089057A (ja) 車両用変速機
JP2008089058A (ja) 車両用変速機
WO2014210128A1 (en) Compact manual transaxle with two speed differential
JP2005061567A (ja) 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KR20140124666A (ko) 동심축을 이용한 농기계의 변속레버 어셈블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05

Termination date: 202012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