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10859A - 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 - Google Patents

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10859A
CN104710859A CN201310680322.0A CN201310680322A CN104710859A CN 104710859 A CN104710859 A CN 104710859A CN 201310680322 A CN201310680322 A CN 201310680322A CN 104710859 A CN104710859 A CN 1047108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sample
color
ink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803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月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QUANL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QUANL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QUANL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QUANL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8032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7108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47108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108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02Printing inks
    • C09D11/03Printing ink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binder
    • C09D11/033Printing ink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binder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50Sympathetic, colour changing or similar ink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面积越大显示样品经加热和冷却后的色差越大;因此,在加热/冷却循环后,黑墨可逆效果最好,样品具有最相似的颜色,而蓝色有明显不同的动态色度籽陛;可逆热致变色过程与温度有关,温度与亮度L成函数关系;当样品加热时,L值越来越高;脱色过程基本在高于活化温度(rr)时完成,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增加,L值基本保持不变;当冷却样品时,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着色过程,热致变色样品的颜色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样品的热史有关,即在加热或冷却时是否出现特殊颜色。

Description

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
(一)领域 
本发明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属于化工领域。
(二)简介 
可逆热致变色材料是一类当温度达到某一特定的范围时,材料的颜色会发生改变,而温度恢复到初温后,颜色又会随之复原的智能型材料。
作为一种新型热致变色材料,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具有可自由选色、变色温度较低、寿命长且灵敏度高等特点,极具应用潜力。 
有机可逆热致变色材料主要由电子给予体(发色剂)、电子接受体(显色剂)、溶剂三部分组成,其中电子给予体决定颜色,电子接受体决定显色深浅,溶剂则决定变色温度。 
可逆热致变色材料在书写方面的应用研究得较早也较为成熟,有些技术已成功地开发成产品,如热致变色的打印机墨水、圆珠笔油等。  
其中可逆热致变色油墨的应用极其广泛,如航空航天、能源、化学防伪、日用装饰品、军工以及科研等领域。
常用的可逆热致变色油墨溶剂大多数是醇类,还有一些高级脂肪酮、酯、醚、酰胺、羧酸类化合物等也被用作溶剂。 
近些年有80余篇相关专利[3“ 报道了癸酸2一(4一苄氧基苯基)乙酯和月桂酸2一(4一苄氧基苯基)乙酯在可逆热致变色油墨溶剂方面的应用 ],其中绝大多数为日本发明。 
癸酸2一(4-苄氧基苯基)乙酯,CAS:848484—93—5,分子式:C。 H。 O。;月桂酸2一(4-苄氧基苯基)乙酯,CAS:794564—07—1,分子式:C2 H3。O。。两种溶剂具有以下优点: 
(1)易溶解发色剂;
(2)所得溶液易微胶囊化且稳定性好
(3)能增强发色剂和显色剂之间的反应;
(4)无毒。但它们的合成方法、相关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表征却未见文献报道。
成功地合成了癸酸2一(4一苄氧基苯基)乙酯和月桂酸2一(4-苄氧基苯基)乙酯,并通过HPLC、DSC、FTIR、 HNMR、¨CNM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
活化温度为31℃的3种含隐色染料基的热致变色油墨的色度学特性。 
这3种油墨具有相似的颜料粒径分布和同等厚度且对氧等离子体腐蚀相对稳定的微胶囊壳。 
油墨颜色与温度、引起颜色滞后的样品热史两个因素有关。 
比较脱色和着色过程,在CIELAB色空间中所观测的滞后环面积决定了样品上色差的大小。 
同一样品所能达到的最大色差是由样品不同的热史和温度决定。4个特征温度描述了引起颜色滞后的2个化学反应。 
当冷却到低于活化温度时,脱色状态的稳定性超过10h。热致变色效应的可逆性随着最高加热温度约呈线性降低。 
热致变色(Tc)材料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表现为颜色的改变。 
热致变色油墨已广泛应用于对自身价值和特性有要求的产品中,如热敏包装、防伪印刷等。 
这种油墨的颜色属性基于具有显色功能的高分子,而不是无机热致变色颜料。 
因为有机化合物可以制成多种颜色,使其在理想的温度下显示颜色变化,所以有机体系被大量用于印刷油墨。 
可逆热致变色有机材料至少由3部分组成,即彩色成色剂、显色剂和溶剂。 
一般成色剂是供电子隐色染料,如螺内酯、荧烷、螺吡喃或俘精酐类。 
当pH值改变时这些化合物使颜色发生改变,即加酸显色。 
通常使用的颜料是结晶紫内酯和百里酚酞。它们与吸电子显色剂 反应,定义为引起着色/脱色的最长吸收波长的位置。
常用显色剂为弱酸类,如双酚A、儿茶素、酚、对羟基苯甲 酸酯和羟基香豆素衍生物。
溶剂的熔点决定了3相复合化合物颜色变化的温度,即热致变色的温度。 
可逆颜色变化通过两个相互对抗的反应发生,即染料与显色剂的反应、溶剂与显色剂的反应。 
染料与显色剂的反应易在低温下进行,此时溶剂以固体形式存在,并产生着色染料一显色剂复合物;在较高温度下溶剂熔化,溶剂一显色剂相互作用占主导地位;染料一显色剂复合物被破坏而转化成无色状态。 
隐色染料一显色剂一溶剂复合物是通过有机材料实现热致变色性能最重要的体系,脱色/着色温度由溶剂的熔点温度决定。 
下面给出了这个温度的几个定义,如脱色温度、活化温度等,本文使用活化温度(T )来定义脱色/着色温度。 
为了保证无色和着色两状态间具有高度色差和在平衡态以及对温度快速响应时色彩的稳定性,有机热致变色3组分复合物(隐色染料一显色剂一溶剂复合物)必须进行优化。 
如通过微囊化保护,隔离与周围环境的副反应使得这种热致变色材料的应用范围显著扩大。 
每个微胶囊(即隐色染料)包含色彩再现所需要的整个系统,同时必须适应标准的混合和应用程序。
一些非微胶囊包覆复合材料晶体也能保持这种状态。 
热致变色油墨是热致变色颜料和连结料的混合物。 
假设这些组分为独立相,则对光散射作用可忽略;粒径在3~5 1Yl之间,比普通颜料粒子大10倍。 
脱色/着色反应可逆,并可重复上千次。虽然含隐色染料基热致变色油墨的活化温度为一l5~65℃ ,但大多数应用仅限于3种标准的温度范围,即低温(10~C)、活化温度(31℃)和高温(43℃)。 
以此制备的油墨,诸如水基油墨和光固化油墨等,可用于纸张、塑料、纺织品印刷。 
目前,关于隐色染料基热致变色油墨色度学的报道很少。 
从应用前景的角度看,热致变色体系的温度依赖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活化温度为31℃时,含红、蓝,黑3种隐色染料的热致变色油墨的色度学特性,重点研究了颜色滞后现象和高于活化温度时,温度对可逆热致变色过程的影响。
通过光学显微图像测得粒径分布,首先在载玻片上制得墨膜,采用光学显微镜分别在明场和暗场下观测,最后通过Image—J电镜图像处理软件对显微图进行量化分析。 
采用Karl Zeiss Supra 35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热致变色颜料颗粒。 
在干燥的网印样品的表层可观察到非常少的粒子;最表层的连结料层被弱电离高游离氧等离子体选择性腐蚀后,可见更多粒子(通过电感耦合射频电源驱动,在高硼硅玻璃管内产生等离子体,电源频率为27.12MHz,输出功率200W,氧气压力为75Pa)。 
该过程基于薄膜涂层与活化气态颗粒选择性相互反应。 
由于聚合物连结料和热致变色颜料的氧化率不同,所以发生选择性腐蚀。
uV固化热致变色油墨中聚合物连结料的表层在1~2min内即可去除,在SEM图片中可观测到表层上的热致变色颜料粒子。 
使用Perkin—Elmer公司Lambda95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反射光谱率。 
以封闭的EK水箱EKWB d.O.O加热/冷却印刷样品。 
水箱表面由电解铜缠绕并抛光至平滑度为±0.7 u In。水通过面板内部丙烯酸材料制作的细管道加速,顶部的铜非常薄,使从面板到样品的传热距离非常短。 
该铜板表面温度由水箱内管道里的恒温控水循环器来调节。 
通过红外测温仪(Raytek MX2)测量水箱表面温度,表面温度即循环水温度可精度控制在-4-0.5 oC。 
采用电加热将铜版温度加至80~C以上,该温度通过意大利Technologic公司电子控制器TLK 48来控制,精度与水箱表面温度相似。 
因此可假设与加热/冷却器密切接触的样品的温度控制精度至少为1℃。 
在3个加热循环内不同温度区域测定样品的反射光谱。 
每个热循环内,样品首先从最低温度加热到最高温度,然后冷却回到最低温度。 
从l9~35℃ 间每间隔1℃测量样品的反射光谱,但其他地方可以将问隔增大到2℃ 或5℃ 。 
加 冷却速率约为0.5~C/rain。使用CIELAB数据计算色度参数(D 照明,2。视角),以CIEDE2000色差公式计算色差。 
3种油墨最大热致变色颜料粒径为12 m(刮板细度值),网印墨层厚度为11±2 m’最粗颜料颗粒可填满整个墨层厚度。 
颜料颗粒成圆形,通过显微图像分析其大小分布,粒度分布图在粒径4 iTI处呈非对称分布,更确切地说,26% 的颗粒粒径在3.5~4.5 la1Tt。 
但这不是平均粒径,平均粒径为5.0 m。最大的颗粒直径约9.5 la m,比刮板细度值小。 
微胶囊热致变色复合物的透明聚合物壳被认为不属于热致变色胶囊的一部分。 
这种假设使热致变色颜料粒径减少了约2 tTI,而且微胶囊壳厚度不同。 
测得暗场下,同一热致变色油墨的显微照片,分析得到同样的粒径分布。 
(三)定义及应用 
样品在可逆反应(脱色和着色)中表现不同。最大色差值为蓝色样品,蓝色和红色样品在相似温度处有相似的半峰宽。
最大CIEDE2000值越大显示在热致变色反应中颜色变化越大,半峰宽越小说明对应颜色变化越大。
蓝色样品的颜色改变最大,但随温度变化颜色变化率最大的是黑色样品。 
3种样品获得的颜色滞后环是典型的单色可逆热致变色滞后环形状,但3种样品加热冷却过程中获得的。
热致变色复合物中存在两种亚稳态副产物,主要由两个对抗反应(染料一显色剂反应和溶剂一显色剂反应)产生。 
在低温下,染料一显色剂反应居主导,生成着色染料一显色剂复合物。 
当温度升高,固体溶剂熔化,溶剂一显色剂反应占优势,染料一显色剂复合物和热致变色复合物转化为无色。 
在低于 温度下着色复合物居主导,高于温度时无色复合物占优势,与样品热史无关;在这两个温度之间体系变化与热史有关。 
然而,在体系对时间的稳定性不是很明显。 
要分析这一点,需加热样品到高于 ,然后慢慢冷却到低于 ,并在低于71 温度下每个样品持续放置lOh以上(640rain)。
在此期间测试反射光谱。640min后,样品慢慢冷却并记录反射光谱。
在温度略低于20℃时,即红墨和蓝墨27℃ ,黑墨30℃,测量脱色时间稳定性。 
在测试过程中应保持颜色相对稳定:在一定温度下任意两个测量值中最大色差(CIEDE2000)为0.56个CIELAB单元。 
在完全可逆过程中,完成加热/冷却循环后,热致变色样品应回到初始颜色。 
样品的颜色滞后形成一个闭环回路。热致变色的可逆程度可在低温时通过滞后环的起始预测,即在加热和冷却间温度低于着色终止温度时测量样品色差。 
此值可用于描述在高温时热致变色过程可逆的依赖性。采用不同温度区域的3个测量循环。 
这些循环每个样品在冰箱存放至少12h。测定3个循环中,红、蓝、黑样品的色度学分析数据,其中,色差(即CIEDE2000)是3个样品加热/冷却到15℃时的颜色差异。 
可以得出,颜色滞后曲线初始取决于采用的温度区域:它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增加。 
红色和黑色样品与温度约呈线性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可逆热致变色过程的颜色属性是在特定温度下测定的,此温度在很短的曝光条件下,不会造成永久的颜色变化(根据生产商数据,此温度高达140℃)。 
通过在冰箱保持样品几个小时和所有测量采用小温度梯度可获得高重复动态色度性能。 
在下一个循环开始之前,每个循环保留的色差在低于终止温度时恢复到开始的状态。 
因此,初始状态并没有颜色变化积累到连续循环中,每个循环是独立的。 
采用SEM测得热致变色颜料颗粒。未经处理的样品表面可显现一些直径为几微米的圆形热致变色颜料颗粒,即微胶囊化热致变色复合物,其中小粒子是一些添加剂或一些非胶囊包覆的复合材料;没有观察到颗粒与连结料的边界,这表明所有的粒子都被连结料充分覆盖。
经过弱电离氧等离子体处理后,氧化概率最低的表层材料首先被腐蚀,等离子体处理60s后的热致变色颜料颗粒表层。
在表层去除后,观测到表层的颜料颗粒和非接触的囊壳;去除覆盖的连结料,样品外观发生了改变,但仍保留其原有的颜色和对温度变化的快速响应。 
但经过较长的暴露,颜色丢失,同时温度响应消失。 
微胶囊热致变色复合材料受环境影响并丧失着色性。 
颜料层经氧等离子体选择性腐蚀后,在某一特定的曝光条件下表面会呈现出一些颜料粒子,可估测其粒径分布。 
这是少数直接定量测试颜料分散状态的方法之一。传统颜料与活性氧自由基相比相对稳定,活性氧自由基易于在弱电离氧等离子体下发生选择性腐蚀。 
热致变色颜料体系的状况不同,完全腐蚀去除连结料所需的曝光时间对于粒子聚合物微胶囊壳来说太长,当囊壳被破坏时,颜料粒子同时改变,所以这种方法不适用于粒度分布估测。 
然而实验表明聚合物的包覆比连结料更难被选择性腐蚀;保护微胶囊的聚合物分子的结合能大于连结料的内能。
将样品从15℃加热到60℃ ,最后冷却到15℃ ,在此过程中测得反射光谱并计算得到3种热致变色样品的La b 值。 
热致变色样品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加热失色,冷却后恢复颜色的变化,这两个过程是连续的。 
墨层在最高温度时的脱色是不完全的。 
与非涂料纸不同,所有的热致变色样品保留暗黄色。 
这可能是源于连结料/胶囊体系的吸收和散射作用。 
3种油墨的连结料和微胶囊具有相同的粒径。在这种情况下,暗黄色是高温下微胶囊内热致变色复合物不完全透明的结果。 
黑墨和蓝墨样品有相似现象,红墨较明显。在CIELAB色彩空间中,不同的a 、b 和L 值描述了一个颜色变化轨迹。 
加热轨迹与冷却轨迹不完全对称。这两个轨迹所形成的面积显示出样品经过加热/冷却循环后,颜色是相似的。当轨迹对称时,对应面积是零。 
面积越大显示样品经加热和冷却后的色差越大。本实验测得各样品的面积值蓝墨面积最大,黑墨面积最小。
因此,在加热/冷却循环后,黑墨可逆效果最好,样品具有最相似的颜色,而蓝色有明显不同的动态色度籽陛。 
可逆热致变色过程与温度有关,温度与亮度L 成函数关系。 
当样品加热时,L 值越来越高。脱色过程基本在高于活化温度(rr )时完成,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增加,L值基本保持不变。当冷却样品时,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着色过程,L (T)曲线形成一个回路。 
此现象表明,热致变色样品的颜色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样品的热史有关,即在加热或冷却时是否出现特殊颜色。 
成分组成: 
色料…………………………………………………………………40%   
连接料………………………………………………………………50%   
填充料………………………………………………………………2%   
稀释剂…………………………………………………………………3%
防结皮剂………………………………………………………………1%   
防反印剂………………………………………………………………1%   
增滑剂…………………………………………………………………2%
分散剂………………………………………………………………0、3%   
湿润剂………………………………………………………………0、2%   
干燥剂………………………………………………………………0、3%
稳定剂………………………………………………………………0、2%。

Claims (8)

1.本发明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癸酸2一(4-苄氧基苯基)乙酯,CAS:848484—93—5,分子式:C; H; O;;月桂酸2一(4-苄氧基苯基)乙酯,CAS:794564—07—1,分子式:C2 H3;O;;两种溶剂具有以下优点:
易溶解发色剂;
所得溶液易微胶囊化且稳定性好
能增强发色剂和显色剂之间的反应;
无毒;但它们的合成方法、相关物理化学性质和结构表征却未见文献报道;
成功地合成了癸酸2一(4一苄氧基苯基)乙酯和月桂酸2一(4-苄氧基苯基)乙酯,并通过HPLC、DSC、FTIR、 HNMR、¨CNMR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
活化温度为31℃的3种含隐色染料基的热致变色油墨的色度学特性。
2.这种油墨具有相似的颜料粒径分布和同等厚度且对氧等离子体腐蚀相对稳定的微胶囊壳;
当pH值改变时这些化合物使颜色发生改变,即加酸显色;
通常使用的颜料是结晶紫内酯和百里酚酞;
本发明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显色剂为弱酸类,如双酚A、儿茶素、酚、对羟基苯甲酸酯和羟基香豆素衍生物;
溶剂的熔点决定了3相复合化合物颜色变化的温度,即热致变色的温度;
隐色染料一显色剂一溶剂复合物是通过有机材料实现热致变色性能最重要的体系,脱色/着色温度由溶剂的熔点温度决定;
本发明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包含色彩再现所需要的整个系统,同时必须适应标准的混合和应用程序。
3.一些非微胶囊包覆复合材料晶体也能保持这种状态;
热致变色油墨是热致变色颜料和连结料的混合物;
假设这些组分为独立相,则对光散射作用可忽略;粒径在3~5 1Yl之间,比普通颜料粒子大10倍;
脱色/着色反应可逆,并可重复上千次;虽然含隐色染料基热致变色油墨的活化温度为一l5~65℃ ,但大多数应用仅限于3种标准的温度范围,即低温(10~C)、活化温度(31℃)和高温(43℃);
以此制备的油墨,诸如水基油墨和光固化油墨等,可用于纸张、塑料、纺织品印刷;
活化温度为31℃时,含红、蓝,黑3种隐色染料的热致变色油墨的色度学特性,对可逆热致变色过程的影响;
通过光学显微图像测得粒径分布,首先在载玻片上制得墨膜,采用光学显微镜分别在明场和暗场下观测,最后通过Image—J电镜图像处理软件对显微图进行量化分析;
在干燥的网印样品的表层可观察到非常少的粒子;最表层的连结料层被弱电离高游离氧等离子体选择性腐蚀后,可见更多粒子(通过电感耦合射频电源驱动,在高硼硅玻璃管内产生等离子体,电源频率为27.12MHz,输出功率200W,氧气压力为75Pa);
该过程基于薄膜涂层与活化气态颗粒选择性相互反应;
由于聚合物连结料和热致变色颜料的氧化率不同,所以发生选择性腐蚀。
4.uV固化热致变色油墨中聚合物连结料的表层在1~2min内即可去除,在SEM图片中可观测到表层上的热致变色颜料粒子;
使用Perkin—Elmer公司Lambda950紫外分光光度计测试反射光谱率;
采用电加热将铜版温度加至80~C以上,该温度通过意大利Technologic公司电子控制器TLK 48来控制,精度与水箱表面温度相似;
因此可假设与加热/冷却器密切接触的样品的温度控制精度至少为1℃;
在3个加热循环内不同温度区域测定样品的反射光谱;
每个热循环内,样品首先从最低温度加热到最高温度,然后冷却回到最低温度;
从l9~35℃ 间每间隔1℃测量样品的反射光谱,但其他地方可以将问隔增大到2℃ 或5℃ ;
加 冷却速率约为0.5~C/rain;使用CIELAB数据计算色度参数(D 照明,2;视角),以CIEDE2000色差公式计算色差;
3种油墨最大热致变色颜料粒径为12 m(刮板细度值),网印墨层厚度为11±2 m’最粗颜料颗粒可填满整个墨层厚度;
颜料颗粒成圆形,通过显微图像分析其大小分布,粒度分布图在粒径4 iTI处呈非对称分布,更确切地说,26% 的颗粒粒径在3.5~4.5 la1Tt。
5.但这不是平均粒径,平均粒径为5.0 m;最大的颗粒直径约9.5 la m,比刮板细度值小;
微胶囊热致变色复合物的透明聚合物壳被认为不属于热致变色胶囊的一部分;
这种假设使热致变色颜料粒径减少了约2 tTI,而且微胶囊壳厚度不同;
测得暗场下,同一热致变色油墨的显微照片,分析得到同样的粒径分布;
蓝色样品的颜色改变最大,但随温度变化颜色变化率最大的是黑色样品;
3种样品获得的颜色滞后环是典型的单色可逆热致变色滞后环形状,但3种样品加热冷却过程中获得的;
热致变色复合物中存在两种亚稳态副产物,主要由两个对抗反应(染料一显色剂反应和溶剂一显色剂反应)产生;
在低温下,染料一显色剂反应居主导,生成着色染料一显色剂复合物。
6.当温度升高,固体溶剂熔化,溶剂一显色剂反应占优势,染料一显色剂复合物和热致变色复合物转化为无色;
在低于 温度下着色复合物居主导,高于温度时无色复合物占优势,与样品热史无关;在这两个温度之间体系变化与热史有关;
然而,在体系对时间的稳定性不是很明显;
要分析这一点,需加热样品到高于 ,然后慢慢冷却到低于 ,并在低于71 温度下每个样品持续放置l0h以上(640rain);
在此期间测试反射光谱;640min后,样品慢慢冷却并记录反射光谱;
在温度略低于20℃时,即红墨和蓝墨27℃ ,黑墨30℃,测量脱色时间稳定性;
在测试过程中应保持颜色相对稳定:在一定温度下任意两个测量值中最大色差(CIEDE2000)为0.56个CIELAB单元;
在完全可逆过程中,完成加热/冷却循环后,热致变色样品应回到初始颜色;
样品的颜色滞后形成一个闭环回路;热致变色的可逆程度可在低温时通过滞后环的起始预测,即在加热和冷却间温度低于着色终止温度时测量样品色差;
此值可用于描述在高温时热致变色过程可逆的依赖性;采用不同温度区域的3个测量循环。
7.这些循环每个样品在冰箱存放至少12h;测定3个循环中,红、蓝、黑样品的色度学分析数据,其中,色差(即CIEDE2000)是3个样品加热/冷却到15℃时的颜色差异;
可以得出,颜色滞后曲线初始取决于采用的温度区域:它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增加;
红色和黑色样品与温度约呈线性关系;应当指出的是,可逆热致变色过程的颜色属性是在特定温度下测定的,此温度在很短的曝光条件下,不会造成永久的颜色变化(根据生产商数据,此温度高达140℃);
通过在冰箱保持样品几个小时和所有测量采用小温度梯度可获得高重复动态色度性能;
在下一个循环开始之前,每个循环保留的色差在低于终止温度时恢复到开始的状态;
因此,初始状态并没有颜色变化积累到连续循环中,每个循环是独立的;
采用SEM测得热致变色颜料颗粒;未经处理的样品表面可显现一些直径为几微米的圆形热致变色颜料颗粒,即微胶囊化热致变色复合物,其中小粒子是一些添加剂或一些非胶囊包覆的复合材料;没有观察到颗粒与连结料的边界,这表明所有的粒子都被连结料充分覆盖;
经过弱电离氧等离子体处理后,氧化概率最低的表层材料首先被腐蚀,等离子体处理60s后的热致变色颜料颗粒表层;
在表层去除后,观测到表层的颜料颗粒和非接触的囊壳;去除覆盖的连结料,样品外观发生了改变,但仍保留其原有的颜色和对温度变化的快速响应;
在这种情况下,暗黄色是高温下微胶囊内热致变色复合物不完全透明的结果;
黑墨和蓝墨样品有相似现象,红墨较明显;在CIELAB色彩空间中,不同的a 、b 和L 值描述了一个颜色变化轨迹;
加热轨迹与冷却轨迹不完全对称;这两个轨迹所形成的面积显示出样品经过加热/冷却循环后,颜色是相似的;当轨迹对称时,对应面积是零。
8.面积越大显示样品经加热和冷却后的色差越大;本实验测得各样品的面积值蓝墨面积最大,黑墨面积最小;
因此,在加热/冷却循环后,黑墨可逆效果最好,样品具有最相似的颜色,而蓝色有明显不同的动态色度籽陛;
可逆热致变色过程与温度有关,温度与亮度L 成函数关系;
当样品加热时,L 值越来越高;脱色过程基本在高于活化温度(rr )时完成,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增加,L值基本保持不变;当冷却样品时,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着色过程,L (T)曲线形成一个回路;
此现象表明,热致变色样品的颜色不仅与温度有关,而且与样品的热史有关,即在加热或冷却时是否出现特殊颜色;
本发明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成分组成:
色料…………………………………………………………………40%   
连接料………………………………………………………………50%   
填充料………………………………………………………………2%   
稀释剂…………………………………………………………………3%
防结皮剂………………………………………………………………1%   
防反印剂………………………………………………………………1%   
增滑剂…………………………………………………………………2%
分散剂………………………………………………………………0、3%   
湿润剂………………………………………………………………0、2%   
干燥剂………………………………………………………………0、3%
稳定剂………………………………………………………………0、2%。
CN201310680322.0A 2013-12-15 2013-12-15 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 Pending CN1047108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0322.0A CN104710859A (zh) 2013-12-15 2013-12-15 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0322.0A CN104710859A (zh) 2013-12-15 2013-12-15 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10859A true CN104710859A (zh) 2015-06-17

Family

ID=534105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80322.0A Pending CN104710859A (zh) 2013-12-15 2013-12-15 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71085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5007A (zh) * 2016-08-29 2016-11-09 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温变油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85007A (zh) * 2016-08-29 2016-11-09 苏州安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温变油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hite et al. Thermochromism in commercial products
CA2138897C (en) Thermochromic color-memory composition
JP4878930B2 (ja) 可逆感温変色性ヒステリシス組成物
CN103205250B (zh) 一种热敏可逆变色材料及其用途
CN108136804B (zh) 用于变色组合物中的化合物
US9187668B2 (en) Photochromic inks
CN104710876A (zh) 陶瓷杯专用黑色变色油墨的配方
JP3726217B2 (ja) 感温変色性色彩記憶性マイクロカプセル顔料
Kulčar et al. Dynamic colour possibilities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thermochromic printing inks
CN101646940A (zh) 变色指示剂
Özkayalar et al. Reversible color-changing and thermal-energy storing nanocapsules of three-component thermochromic dyes
CN104710859A (zh) 纸张用热转印背胶热转印油墨
Spirache et al. Reversible thermochromic systems based on a new library of flavylium spirolactone leuco dyes
Vikova et al. Colorimetric properties of photochromic textiles
Panák et al. Colorimetr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rmochromic composites with different molar ratios of components
CN106366704B (zh) 具有酸碱/溶剂变色行为的凹凸棒石杂化颜料及其制备方法
Liu et al. A new finding of reverse three-component thermochromic pigments using biomass-derived l-ascorbyl palmitate color developer
JPS62138568A (ja) 色彩記憶性塗料
JP2015024582A (ja) 可逆熱変色積層体への粘着層の配設方法および可逆熱変色性貼着体
Towns The heat is on for new colours
JPH068628A (ja) 熱変色性積層体およびこの積層体を製造する為に使用する組成物とシート
JP3245799B2 (ja) 金色の金属光沢色から熱変色する熱変色性塗装膜およびこの塗装膜を製造する為に使用する塗装組成物
GB2503645A (en) Diacetylenes and their use in forming an image on a substrate
JP3200690B2 (ja) メタリック色の金属光沢色から可逆的に熱変色する成形用組成物と、この組成物を用いた成形体
JP3245797B2 (ja) メタリック色の金属光沢色から熱変色する熱変色性塗装膜およびこの塗装膜を製造する為に使用する塗装組成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