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04598A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704598A
CN104704598A CN201380052772.3A CN201380052772A CN104704598A CN 104704598 A CN104704598 A CN 104704598A CN 201380052772 A CN201380052772 A CN 201380052772A CN 104704598 A CN104704598 A CN 104704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pair
movable
movable contact
leng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527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704598B (zh
Inventor
中康弘
高谷幸悦
铃木健司
柴雄二
竹本贵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and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704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4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704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7045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0Means f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preventing vibration of contacts, holding contac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or biasing contacts to the open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60Contact arrangements moving contact being rigidly combined with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02Non-polarised relays
    • H01H51/04Non-polarised relays with single armature; with single set of ganged armatures
    • H01H51/06Armature is movable between two limit positions of rest and is moved in one direction due to energisation of an electromagnet and after the electromagnet is de-energised is returned by energy stored during the movement in the first direction, e.g. by using a spring, by using a permanent magnet, by gravity
    • H01H51/065Relays having a pair of normally open contacts rigidly fixed to a magnetic core movable along the axis of a solenoid, e.g. relays for starting automobi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 H01H50/42Auxiliary magnetic circuits, e.g. for maintaining armature in, or returning armature to, position of rest, for damping or accelerating move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act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在触点机构成为闭合状态和断开状态时,能够防止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上的晃动。电磁接触器(1)具有触点机构(CM),该触点机构(CM)包括:一对固定触头(11A)、(11B);和可动触头(12),其配置在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上方,能够与一对固定触头(11A)、(11B)接触分离。可动触头(12)可上下方向移动地配置在固定于可动柱塞(36)的连结轴(37)上,并且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被接触弹簧(16)产生的朝向下方侧的作用力按压而被保持在连结轴(37)上。在连结轴(37)上安装有板簧部件(20),所述板簧部件(20)包括:在长度方向的两外端附近具有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一对施力部(22a)、(22b)。

Description

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该触点机构包括在长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可动触头。
背景技术
作为具有包括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和能够与该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历来,例如已知图5和图6所示的装置(参考专利文献1)。
图5所示的电磁接触器101具有包括上部壳体102a和下部壳体102b的两分体式结构的主体壳体102。上部壳体102a内装有触点机构CM。该触点机构CM包括在上部壳体102a中在长度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103和与该固定触头103能够接触、分离地配设的可动触头104。在一对固定触头103各自上设置有固定触点103a、103b。此外,可动触头104在长度方向(图5中的左右方向,配置一对固定触头103的方向)上延伸,在其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与固定触点103a、103b接触的可动触点104a、104b。
另一方面,在下部壳体102b配设有驱动可动触头104的操作用电磁体105。操作用电磁体105具有固定铁芯106和与该固定铁芯106的上方相对配置的可动铁芯107。而且,在固定铁芯106的中央脚部固定有卷绕安装在卷料匣108上的电磁线圈109,在卷料匣108的上表面与可动铁芯107之间配设有对可动铁芯107向远离固定铁芯106的方向(上方向)施力的复位弹簧110。
此外,在可动铁芯107的上端连结有触头保持件111。在触头保持件111的上端侧形成有插通孔111a,在该插通孔111a中以能够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有可动触头104。可动触头104由长度方向上细长的板状部件构成,通过在插通孔111a内设置的接触弹簧112的规定的作用力来对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向下方施力并进行保持。而且,接触弹簧112在可动触头104对固定触头103接触时,对固定触头103施加规定的接触压力。
这样构成的电磁触点101中,在操作用电磁体105的电磁线圈109为非励磁状态、处于释放状态时,固定铁芯106和可动铁芯107中不产生电磁吸引力,可动铁芯107被复位弹簧110在向上方离开固定铁芯105的方向上施力。而且,与可动铁芯107连结的触头保持件111与限制器113抵接,由此被保持在电流切断位置(释放的最终状态)。在该电流切断位置,如图6(a)所示,在可动触头104上设置的可动触点104a、104b向上方离开在一对固定触头103各自上设置的固定触点103a、103b,触点机构CM成为断开状态。
从该触点机构CM的断开状态起使操作用电磁体105的电磁线圈109励磁,成为接通状态时,在固定铁芯106与可动铁芯107之间产生吸引力,可动铁芯107抵抗复位弹簧110地被向下方吸引。由此,保持在触头保持件111上的可动触头104下降,触点机构CM成为闭合状态。该闭合状态下,如图6(b)所示,由于接触弹簧112的接触压力而设置在可动触头104上的可动触点104a、104b与在一对固定触头103各自上设置的固定触点103a、103b接触,从外部输入端子103c输入的电流通过固定触头103、可动触头104和固定触头103向外部接触端子103d供给。
然后,操作用电磁体105的电磁线圈109成为非励磁状态时,可动触头104进行与上述相反的动作,触点机构CM成为断开状态,与可动铁芯107连结的触头保持件111与限制器113抵接,由此被保持在电流切断位置(释放的最终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82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现有的图5和图6所示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磁接触器101中,存在以下问题点。
即,触点机构CM成为闭合状态时,可动触头104被接触弹簧112的朝向下方的规定的作用力按压保持。因此,可动触头104与固定触头103接触时,可动触头104对固定触头103的接触力仅通过由压缩弹簧构成的接触弹簧112的作用力施加。即,可动触头104以位于可动触头104的长度方向中央的接触弹簧103单独的作用力与固定触头103接触。因此,因为接触弹簧112的平面度不适当、或者安装接触弹簧112的方向,可动触头104可能在长度方向上晃动。触点机构CM成为闭合状态时,如果可动触头104在长度方向上晃动,则存在会发出蜂鸣音或者可动触头104的弹动增大、电弧引起的可动触头104和固定触头103的消耗增大的问题。
此外,触点机构CM成为断开状态时,可动触头104在释放的最终状态下,可动触头104也可能在长度方向上晃动,触点间隙在可动触头104的长度方向上不均匀,不能够实现稳定的短路。
因而,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其在触点机构成为闭合状态和断开状态时,能够防止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上的晃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磁接触器的特征在于:具有触点机构,该触点机构包括:在长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其配置在该一对固定触头的上方,能够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分离,所述一对固定触头分别具有固定触点,所述可动触头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一对固定触点接触的一对可动触点,所述可动触头可上下方向移动地配置在固定于可动柱塞上的连结轴上,并且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被接触弹簧施加的朝向下方的作用力按压而被保持在所述连结轴上,在所述连结轴上安装有板簧部件,该板簧部件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的两外端附近具有对所述一对可动触点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一对施力部。
此外,该电磁接触器中,所述板簧部件可以包括:安装平板部,其配置在所述接触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可动触头的上表面之间,通过所述接触弹簧的作用力被夹持在所述接触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可动触头的上表面之间;一对倾斜部,其从该安装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上方外侧延伸;一对水平部,其从该一对倾斜部各自的端部向长度方向外侧水平地延伸;和所述一对施力部,其从该一对水平部各自的长度方向外端部向下方延伸地设置来对所述一对可动触点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进而,该电磁接触器中,所述板簧部件可以包括:安装平板部,其配置在所述接触弹簧的上端与安装在所述连结轴上的C型环之间,通过所述接触弹簧的作用力被夹持在所述接触弹簧的上端与所述C型环之间;一对倾斜臂部,其从该安装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下方外侧延伸;和所述一对施力部,其设置在该一对倾斜臂部各自的端部,对所述一对可动触点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电磁接触器具有触点机构,该触点机构包括:在长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其配置在一对固定触头的上方,并且能够与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分离,其中,一对固定触头分别具有固定触点,可动触头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与一对固定触点接触的一对可动触点,可动触头可上下方向移动地配置在固定于可动柱塞上的连结轴上,并且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被接触弹簧施加的朝向下方的作用力按压而被保持在连结轴上,在连结轴上安装有板簧部件,该板簧部件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长度方向的两外端附近具有对一对可动触点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一对施力部。因此,可动触头被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产生的朝向下方侧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对一对可动触点向下方侧施加的作用力按压而被保持在连结轴上。因此,触点机构成为闭合状态时,一对可动触点以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产生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产生的作用力这3个作用力接触固定触点。由此,即使接触弹簧的平面度不适当、或者安装接触弹簧的方向有偏差,可动触头也不会在长度方向上晃动。因此,在触点机构成为闭合状态时,能够抑制发出蜂鸣音、电弧引起的可动触头和一对固定触头的消耗。
此外,触点机构成为断开状态时,可动触头被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产生的朝向下方侧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对一对可动触点向下方侧施加的作用力按压而被保持在连结轴上。因此,可动触头在释放的最终状态下,不会在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上晃动。由此,触点间隙在可动触头的长度方向上均匀,能够实现稳定的切断。
此外,该电磁接触器中,板簧部件包括安装平板部,该安装平板部配置在接触弹簧的下端与可动触头的上表面之间,并且通过接触弹簧的作用力被夹持在接触弹簧的下端与可动触头的上表面之间,在该情况下,通过将板簧部件的安装平板部配置在接触弹簧的下端与可动触头的上表面之间,能够将板簧部件安装在连结轴上。而且,一对施力部经由从安装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上方外侧延伸的一对倾斜部和从一对倾斜部各自的端部向长度方向外侧水平地延伸的一对水平部,从一对水平部各自的长度方向外端部向下方延伸地设置来对一对可动触点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由此一对施力部具有充分的弹性,能够可靠且稳定地对一对可动触点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进而,该电磁接触器中,板簧部件包括安装平板部,该安装平板部配置在接触弹簧的上端与安装在连结轴上的C型环之间,通过接触弹簧的作用力被夹持在接触弹簧的上端与C型环之间,在该情况下,通过将板簧部件的安装平板部配置在接触弹簧的上端与C型环之间,能够将板簧部件安装在连结轴上。该情况下,板簧部件的安装平板部也起到支承接触弹簧的上端的接触弹簧上端支承部件的作用,不需要另外设置接触弹簧上端支承部件。此外,一对施力部经由从位于接触弹簧的上侧的安装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下方外侧延伸的一对倾斜臂部,设置在一对倾斜臂部各自的端部,由此一对施力部具有充分的弹性,能够可靠且稳定地对一对可动触点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中的连结轴、可动触头和板簧部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电磁接触器中的连结轴、可动触头和板簧部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现有的具有包括在长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和能够与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分离的可动触头的触点机构的电磁接触器的一例的截面图。
图6表示图5所示的电磁接触器中的触点机构,(a)是断开时的截面图,(b)是闭合时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     电磁接触器
2     消弧室
2a    方筒部
2b    顶面板部
2c    连接部件2c
3     电磁体单元
11A,11B   固定触头
11a   上板部
11b   中间板部
11c   下板部
11d,11e   固定触点
12    可动触头
12a   安装板部
12b   倾斜部
12c   平行部
12d,12e   可动触点
12f   贯通孔
12g   凹部
12h   凹部
13a,13b   支承导体部
14    绝缘体
15    复位弹簧
16    接触弹簧
20    板簧部件
21    安装平板部
21a   贯通孔
22a,22b   施力部
23a   倾斜部
23b   水平部
31    磁轭
32    圆筒状辅助轭
33    线轴(spool)
33a   中央筒部
33b   上凸缘部
33c   下凸缘部
34    电磁线圈
35    上部磁轭
35a   贯通孔
36    可动柱塞
36a   周凸缘部
37    连结轴
37a   凸缘
38    接触弹簧上端支承部件
39    C型环
40    永磁体
41    辅助轭
42    盖
43    凸缘
50    板簧部件
51    安装平板部
51a   贯通孔
52a,52b   施力部
53    倾斜臂部
CM    触点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以下称为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中的连结轴、可动触头和板簧部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1所示的电磁接触器1包括收纳触点机构CM的消弧室2和驱动触点机构CM的电磁体单元3。
消弧室2具有由陶瓷或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方筒部2a和堵塞方筒部2a的上端的顶面板部2b而一体地形成。而且,在该消弧室2的开放端面一侧进行金属化处理(金属镀膜处理)形成金属箔,在该金属箔上接合有金属制的连接部件2c。
触点机构CM如图1所示,具有在长度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11A、11B和能够与上述固定触头11A、11B接触分离的可动触头12。
一对固定触头11A、11B分别被固定于在消弧室2的顶面板部2b上固定的支承导体部13a、13b上。而且,各固定触头11A、11B形成为C字状,该C字状具有沿着顶面板部2b的下表面平行地延伸的上板部11a、从上板部11a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中间板部11b和从中间板部11b的下端部与上板部11a平行地向内侧延伸的下板部11c。而且,一对固定触头11A、11B分别具有在下板部11c的上表面设置的固定触点部11d、11e。
此外,可动触头12形成为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板状体,其长度方向两端部配置在固定触头11A、11B的C字状内。可动触头12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位于长度方向中央部的安装板部12a、从安装板部12a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上方外侧延伸的一对倾斜部12b和从各倾斜部12b的长度方向端部与安装板部12a平行地延伸的一对平行部12c。而且,在一对平行部12c各自的长度方向外端部附近的下表面,形成有与固定触点11d、11e接触的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可动触头12被保持在固定于后述的电磁体单元3的可动柱塞36上的连结轴37上,在安装板部12a上形成有连结轴37插通的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12f。在连结轴37的上下方向中央部的稍微上侧,形成有向外侧突出的凸缘37a。可动触头12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地配置在固定于可动柱塞36上的连结轴37上,并且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被由压缩弹簧构成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朝向下方侧(固定触头11A、11B侧)的作用力按压而被保持在连结轴37上。关于可动触头12的保持方法,在后文中叙述。
此外,在连结轴37上安装有板簧部件20。该板簧部件20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和弯曲加工而形成,在长度方向上延长,并且在长度方向的两外端附近具有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固定触头11d、11e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一对施力部22a、22b。具体而言,板簧部件20如图2所示,包括:在中央具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1a的矩形的安装平板部21;从安装平板部21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上方外侧延伸的一对倾斜部23a;从各倾斜部23a的长度方向端部向外侧水平地延伸的一对水平部23b;和从各水平部23b的长度方向外端部向下方延伸地设置且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一对施力部22a、22b。而且,板簧部件20的安装平板部21配置在接触弹簧16的下端与可动触头12的安装板部12a的上表面之间,而被接触弹簧16的作用力夹持在接触弹簧12的下端与可动触头12的安装板部12a的上表面之间,由此,板簧部件20被安装在连结轴37上。
接着,针对可动触点12、板簧部件20和接触弹簧16对连结轴37的安装方法,参考图1和图2更加具体地进行说明。
首先,从连结轴37的上端插通可动触头12的贯通孔12f,使可动触头12位于在连结轴37上设置的凸缘37a上。
接着,从连结轴37的上端插通板簧部件20的贯通孔21a,使板簧部件20位于可动触头12上。此时,板簧部件20的安装平板部21位于可动触头12的安装板部12a上,并且各施力部22a、22b位于可动触头12的平行部12c上。
此后,从连结轴37的上端插通接触弹簧16,使接触弹簧16位于板簧部件20的安装平板部21上。然后,使由环状体构成的接触弹簧上端支承部件38从连结轴37的上端插通而位于接触弹簧16上,并且以用接触弹簧16得到规定的作用力的方式用C型环39对接触弹簧上端支承部件38进行定位。
由此,对连结轴37安装了可动触头12、板簧部件20和接触弹簧16。此处,可动触头12被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朝向下方侧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20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22a、22b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d向下方侧施加的作用力按压在凸缘37a上而被保持在连结轴37上。
然后,可动触头12在后述的电磁体单元3的电磁线圈34为非励磁状态而处于释放状态时,可动触点12d、12e成为相对于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固定触点11d、11e离开规定间隔的状态。
此外,可动触头12在该电磁线圈34为励磁状态而处于接通状态时,可动触点12d、12e接触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固定触点11d、11e。此时,可动触点12d、12e以可动触头1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规定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20的长度方向两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22a、22b施加的规定的作用力这3个作用力接触固定触点11d、11e。
接着,电磁体单元3如图1所示,具有从侧面观察呈扁平的U字形状的磁轭31,在该磁轭31的底板部的中央部固定有圆筒状辅助轭32。在圆筒状辅助轭32的外侧配置有作为柱塞驱动部的线轴33。
该线轴33包括:插通圆筒状辅助轭32的中央筒部33a;从中央筒部33a的上端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上凸缘部33b;和从中央筒部33a的下端部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下凸缘部33c。而且,在由中央筒部33a、上凸缘部33b和下凸缘部33c形成的收容空间内,卷绕安装有电磁线圈34。
而且,在成为磁轭31的开放端的上端之间固定有平板状的上部磁轭35。在上部磁轭35的中央部形成有与线轴33的中央筒部33a相对的贯通孔35a。
而且,在线轴33的中央筒部33a内,能够上下滑动地配置有可动柱塞36。在可动柱塞36的上端部,形成有从上部磁轭35向上方突出并且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周凸缘部36a。
此外,在上部磁轭35的上表面,以包围可动柱塞36的周凸缘部36a的方式固定有形成为环状的永磁体40。例如,该永磁体40以上端侧为N极、下端侧为S极的方式被磁化。
而且,在永磁体40的上端面固定有与永磁体40外形相同且具有比可动柱塞36的周凸缘部36a的外径小的内径的贯通孔的辅助轭41。可动柱塞36的周凸缘部36a与该辅助轭41的下表面相对。因而,可动柱塞36向上方的移动因周凸缘部36a与辅助轭41的下表面抵接而被限制,可动柱塞36向下方的移动因周凸缘部36a与上部磁轭35的上表面抵接而被限制。
此外,在可动柱塞36上,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在上方侧支承可动触头12的连结轴37。而且,在辅助轭41的上面的与一对固定触头11A、11B之间,设置有绝缘体14。而且,由压缩弹簧构成的复位弹簧15被支承在该绝缘体14与连结轴37的凸缘37a之间。复位弹簧15总是以规定的作用力对连结轴37向上方施力。
其中,可动柱塞36的至少下端部侧被非磁性体制且形成为上方开放的有底筒状的盖42覆盖。盖42的底部侧以嵌入线轴33的中央筒部33a的方式插入。由此,可动柱塞36的下端部侧成为隔着盖42接近线轴33的中央筒部33a内的状态。
而且,在盖42的开放端侧设置有在半径方向外侧延长而形成的凸缘43。该凸缘43与上部磁轭35的下表面密封接合。由此,形成了消弧室2和盖42经由上部磁轭35的贯通孔35a连通的密封容器(密封结构)。而且,在由消弧室2和盖42形成的密封容器内封入有氢气、氮气、氢和氮的混合气体、空气、SF6等气体。由此,可动柱塞36位于密封容器内。
此外,对于由消弧室2和盖42构成密封容器、在该密封容器内封入气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省略封入气体。例如,有切断的电流低的情况。
接着,说明这样构成的电磁接触器1的动作。
将固定触头11A例如连接至供给大电流的电力供给源,将固定触头11B连接至负载。
在该状态下,电磁体单元3中的电磁线圈34处于非励磁状态而处于释放状态时,电磁体单元3中不产生使可动柱塞36下降的励磁力,可动柱塞36被复位弹簧15的作用力经由连结轴37在远离上部磁轭35的上方向施力。与此同时,永磁体40的磁力引起的吸引力作用于辅助轭41,可动柱塞36的周凸缘部36a的上表面与辅助轭41的下表面抵接。
因此,在固定于可动柱塞36的连结轴37上支承的可动触头12的可动触点12d、12e成为相对于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固定触点11d、11e在上方离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可动柱塞36的周凸缘部36a的上表面与辅助轭41的下面抵接的状态,是释放的最终状态。
该释放的最终状态下,一对固定触头11A和11B之间的电流处于切断状态,触点机构CM成为断开状态。该触点机构CM为断开状态时,可动触头12被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朝向下方侧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20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22a、22b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的作用力按压在凸缘37a上而被保持在连结轴37上。
该触点机构CM从断开状态起对电磁体单元3的电磁线圈34励磁而成为接通状态时,电磁体单元3中产生励磁力,抵抗复位弹簧15的作用力和永磁体40的吸引力而将可动柱塞36向下方压下。
因可动柱塞36下降,支承在固定于可动柱塞36的连结轴37上的可动触头12也下降,可动触点12d、12e接触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固定触点11d、11e。此时,可动触点12d、12e以可动触头1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规定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20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22a、22b施加的规定的作用力这3个作用力接触固定触点11d、11e。
由此,成为外部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固定触头11A、可动触头12和固定触头11B而供给到负载的触点机构CM的闭合状态。
此处,可动触点12d、12e以可动触头1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规定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20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部附近的一对施力部22a、22b施加的规定的作用力这3个作用力接触固定触点11d、11e,因此即使接触弹簧16的平面度不适当,或者安装接触弹簧16的方向有偏差,可动触头12也不会在长度方向上晃动。因此,在触点机构CM成为闭合状态时,能够抑制发出蜂鸣音、电弧引起的可动触头12和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消耗。
然后,电磁体单元3中的电磁线圈34的励磁状态持续时,可动触点12d、12e接触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固定触点11d、11e之后,可动触头12下降直到可动柱塞36的周凸缘部36a与上部磁轭35的上表面抵接。此时,可动触点12d、12e接触固定触点11d、11e的接触压力与可动触点12d、12e接触固定触点11d、11e的最初相比,仅增加了接触弹簧16施加的作用力的量。
然后,触点机构CM成为断开状态时,电磁单元3成为非励磁状态,可动柱塞36因复位弹簧15的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成为释放的最终状态。在该释放的最终状态状态下,支承在固定于可动柱塞36的连结轴37上的可动触头12的可动触点12d、12e相对于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固定触点11d、11e向上方离开规定间隔。
该触点机构CM成为断开状态时,可动触头12被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朝向下方侧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20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22a、22b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的作用力按压在凸缘37a上而被保持在连结轴37上。因此,可动触头12在释放的最终状态下,不会在可动触头12的长度方向上晃动。由此,触点间隙在可动触头12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可以实现稳定的切断。
其中,一对施力部22a、22b经由从安装平板部21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上方外侧延伸的一对倾斜部23a和从一对倾斜部23a各自的端部向长度方向外侧水平地延伸的一对水平部23b,从一对水平部23b各自的长度方向外端部向下方延伸地设置来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因此一对施力部23a、23b具有充分的弹性,能够可靠地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接着,参考图3和图4说明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二实施方式。图3是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4是表示图3所示的电磁接触器中的连结轴、可动触头和板簧部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图3和图4中,对与图1和图2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添加相同的符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图3所示的电磁接触器1,基本结构与图1和图2所示的电磁接触器1相同,但板簧部件50的结构、形状及其安装方法与图1和图2所示的板簧部件20的结构、形状及其安装方法不同。
即,板簧部件50如图4所示,包括:在中央具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孔51a的矩形的安装平板部51;从安装平板部51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下方外侧延伸的一对倾斜臂部53;和设置在一对倾斜臂部53各自的端部的、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一对施力部52a、52b。板簧部件50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和弯曲加工而形成。而且,板簧部件50的安装平板部51配置在接触弹簧16的上端与安装于连结轴37的C型环51a之间,而被接触弹簧16的作用力夹持在接触弹簧16的上端与C型环39之间,由此,板簧部件50被保持在连结轴37上。
此外,在可动触头12的各平行部12c的上表面,形成有容纳板簧部件50的各施力部52a、52b的凹部12g。
使用该板簧部件50的情况下,板簧部件50的安装平板部51也起到支承接触弹簧16的上端的接触弹簧上端支承部件的作用,如图1和图2所示的电磁接触器1,能够不需要另外设置接触弹簧上端支承部件。
接着,参考图3和图4具体说明可动触头12、接触弹簧16和板簧部件50对连结轴37的安装方法,。
首先,从连结轴37的上端插通可动触头12的贯通孔12f,使可动触头12位于在连结轴37上设置的凸缘37a上。
接着,从连结轴37的上端插通接触弹簧16,使接触弹簧16位于在可动触头12的上表面形成的凹部12上。
然后,从连结轴37的上端插通板簧部件50的安装平板部51上形成的贯通孔51a,使板簧部件50位于接触弹簧16上。
之后,以用接触弹簧16得到规定的作用力的方式用C型环39对板簧部件50的安装平板部51的上侧进行定位。
由此,对连结轴37安装了可动触头12、接触弹簧16和板簧部件50。此处,可动触头12被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朝向下方侧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52a、52b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的作用力按压在凸缘37a上而被保持在连结轴37上。
接着,对图3所示的电磁接触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电磁体单元3中的电磁线圈34处于非励磁状态而处于释放状态时,电磁体单元3中不产生使可动柱塞36下降的励磁力,可动柱塞36被复位弹簧15的作用力经由连结轴37向离开上部磁轭35的上方向施力。与此同时,永磁体40的磁力引起的吸引力作用于辅助轭41,可动柱塞36的周凸缘部36a的上表面与辅助轭41的下表面抵接。
因此,支承在固定于可动柱塞36的连结轴37上的可动触头12的可动触点12d、12e成为相对于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固定触点11d、11e向上方离开规定间隔的状态。可动柱塞36的周凸缘部36a的上表面与辅助轭41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是释放的最终状态。
该释放的最终状态下,一对固定触头11A和11B之间的电流处于切断状态,触点机构CM成为断开状态。该触点机构CM为断开状态时,可动触头12被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朝向下方侧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52a、52b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的作用力按压在凸缘37a上而被保持在连结轴37上。
该触点机构CM从断开状态起对电磁体单元3的电磁线圈34励磁而成为接通状态时,电磁体单元3中产生励磁力,抵抗复位弹簧15的作用力和永磁体40的吸引力而将可动柱塞36向下方压下。
由于可动柱塞36下降,支承在固定于可动柱塞36的连结轴37上的可动触头12也下降,可动触点12d、12e接触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固定触点11d、11e。此时,可动触点12d、12e以可动触头1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规定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52a、52b施加的规定的作用力这3个作用力接触固定触点11d、11e。
由此,成为外部电力供给源的大电流通过固定触头11A、可动触头12和固定触头11B而供给到负载的触点机构CM的闭合状态。
此处,可动触点12d、12e以可动触头12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规定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52a、52b施加的规定的作用力这3个作用力接触固定触点11d、11e,因此即使接触弹簧16的平面度不适当,或者安装接触弹簧16的方向有偏差,可动触头12也不会在长度方向上晃动。因此,在触点机构CM成为闭合状态时,能够抑制发出蜂鸣音、电弧引起的可动触头12和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消耗。
然后,电磁体单元3中的电磁线圈34的励磁状态持续时,可动触点12d、12e接触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固定触点11d、11e之后,可动触头12下降直到可动柱塞36的周凸缘部36a与上部磁轭35的上表面抵接。此时,可动触点12d、12e接触固定触点11d、11e的接触压力与可动触点12d、12e接触固定触点11d、11e的最初相比,增加了接触弹簧16施加的作用力。
然后,触点机构CM成为断开状态时,电磁单元3成为非励磁状态,可动柱塞36因复位弹簧15的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成为释放状态。在该释放状态下,支承在固定于可动柱塞36的连结轴37上的可动触头12的可动触点12d、12e成为相对于一对固定触头11A、11B的固定触点11d、11e向上方离开规定间隔的状态。
该触点机构CM成为断开状态时,可动触头12被长度方向中央部的接触弹簧16产生的朝向下方侧的作用力和板簧部件50的长度方向两外端附近的一对施力部52a、52b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的作用力按压在凸缘37a上而被保持在连结轴37上,因此可动触头12在释放的最终状态下,不会在可动触头12的长度方向上晃动。因此,触点间隙在可动触头12的长度方向上变得均匀,能够实现稳定的切断。
其中,一对施力部52a、52b经由从位于接触弹簧16的上侧的安装平板部51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下方外延伸的一对倾斜臂部53,设置在一对倾斜臂部53各自的端部,因此一对施力部52a、52b具有充分的弹性,能够可靠且稳定地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例如,板簧部件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长度方向的两外端附近具有对一对可动触点12d、12e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一对施力部,且安装在连结轴37上即可,不限于图1和图2所示的板簧部件20或图3和图4所示的板簧部件50的形状。

Claims (3)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触点机构,该触点机构包括:在长度方向上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一对固定触头;和可动触头,其配置在该一对固定触头的上方,能够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接触、分离,
所述一对固定触头分别具有固定触头,所述可动触头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与所述一对固定触头接触的一对可动触头,所述可动触头可上下方向移动地配置在固定于可动柱塞上的连结轴上,并且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被接触弹簧施加的朝向下方的作用力按压而被保持在所述连结轴上,
在所述连结轴上安装有板簧部件,该板簧部件在长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所述长度方向的两外端附近具有对所述一对可动触头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的一对施力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件包括:安装平板部,其配置在所述接触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可动触头的上表面之间,通过所述接触弹簧的作用力被夹持在所述接触弹簧的下端与所述可动触头的上表面之间;一对倾斜部,其从该安装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上方外侧延伸;一对水平部,其从该一对倾斜部各自的端部向长度方向外侧水平地延伸;和所述一对施力部,其从该一对水平部各自的长度方向外端部朝下方延伸地设置来对所述一对可动触头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件包括:安装平板部,其配置在所述接触弹簧的上端与安装在所述连结轴上的C型环之间,通过所述接触弹簧的作用力被夹持在所述接触弹簧的上端与所述C型环之间;一对倾斜臂部,其从该安装平板部的长度方向两外端向斜下方外侧延伸;和所述一对施力部,其设置在该一对倾斜臂部各自的端部,对所述一对可动触头向下方侧施加规定的作用力。
CN201380052772.3A 2012-12-05 2013-10-09 电磁接触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045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6238A JP6119216B2 (ja) 2012-12-05 2012-12-05 電磁接触器
JP2012-266238 2012-12-05
PCT/JP2013/006018 WO2014087567A1 (ja) 2012-12-05 2013-10-09 電磁接触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704598A true CN104704598A (zh) 2015-06-10
CN104704598B CN104704598B (zh) 2017-08-29

Family

ID=50883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5277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04598B (zh) 2012-12-05 2013-10-09 电磁接触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20246B2 (zh)
JP (1) JP6119216B2 (zh)
KR (1) KR20150092086A (zh)
CN (1) CN104704598B (zh)
WO (1) WO201408756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19908A (zh) * 2016-04-29 2016-06-29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高压直流继电器动铁芯导向机构
CN106340407A (zh) * 2015-07-08 2017-01-18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电气开关元件的触桥布置
CN112086303A (zh) * 2019-06-12 2020-12-15 北京明日电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小型隔离开关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209688B4 (de) * 2013-05-24 2019-12-05 Gruner Ag Relais mit Doppelunterbrechung
JP2016100128A (ja) 2014-11-19 2016-05-3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ミットスイッチ
US9905385B2 (en) * 2014-12-24 2018-02-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JP6274229B2 (ja) * 2016-01-27 2018-02-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KR102020668B1 (ko) 2016-09-15 2019-09-10 히타치 긴조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자심 및 코일 부품
US10586646B2 (en) 2016-09-15 2020-03-10 Hitachi Metals, Ltd. Magnetic core and coil component
JP6926732B2 (ja) * 2017-06-30 2021-08-25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ガス密閉型電磁接触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4006A (en) * 1974-01-03 1976-06-15 La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Electrical apparatus
JPS5644453U (zh) * 1979-09-17 1981-04-22
DE3834155A1 (de) * 1988-10-07 1990-04-12 Licentia Gmbh Bewegliche kontaktbruecke fuer ein luftschuetz
RU2155407C2 (ru) * 1998-11-10 2000-08-27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ЗЭТА" Контактор
JP2010010057A (ja) * 2008-06-30 2010-01-14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CN201927550U (zh) * 2011-01-27 2011-08-10 上海西艾爱电子有限公司 换向接触器
JP2011210576A (ja) * 2010-03-30 2011-10-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接点開閉器
JP2012028252A (ja) * 2010-07-27 2012-02-09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WO2012157170A1 (ja) * 2011-05-19 2012-11-2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WO2012157216A1 (ja) * 2011-05-19 2012-11-2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02850A (en) * 1969-08-27 1971-08-31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Contactor with improved contact support means and guide means
DE7235951U (de) * 1972-09-29 1976-04-15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uenchen Elektromagnetisches Schaltgerät
US3781728A (en) * 1972-10-06 1973-12-25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ectric contactor
FR2518308A1 (fr) * 1981-12-15 1983-06-17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Dispositif de maintien elastique d'un pont de contact
JP4525153B2 (ja) * 2003-06-05 2010-08-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端子のシール構造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シール材
DE102004017160B4 (de) * 2004-03-31 2020-11-05 Seg Automotive Germany Gmbh Relais mit selbstfedernder Kontaktbrücke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4006A (en) * 1974-01-03 1976-06-15 La Telemecanique Electrique Electrical apparatus
JPS5644453U (zh) * 1979-09-17 1981-04-22
JPS6118602Y2 (zh) * 1979-09-17 1986-06-05
DE3834155A1 (de) * 1988-10-07 1990-04-12 Licentia Gmbh Bewegliche kontaktbruecke fuer ein luftschuetz
RU2155407C2 (ru) * 1998-11-10 2000-08-27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ЗЭТА" Контактор
JP2010010057A (ja) * 2008-06-30 2010-01-14 Omron Corp 電磁継電器
JP2011210576A (ja) * 2010-03-30 2011-10-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接点開閉器
JP2012028252A (ja) * 2010-07-27 2012-02-09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接点機構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CN201927550U (zh) * 2011-01-27 2011-08-10 上海西艾爱电子有限公司 换向接触器
WO2012157170A1 (ja) * 2011-05-19 2012-11-2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WO2012157216A1 (ja) * 2011-05-19 2012-11-22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40407A (zh) * 2015-07-08 2017-01-18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电气开关元件的触桥布置
CN106340407B (zh) * 2015-07-08 2020-02-14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用于电气开关元件的触桥布置
CN105719908A (zh) * 2016-04-29 2016-06-29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高压直流继电器动铁芯导向机构
CN105719908B (zh) * 2016-04-29 2018-10-26 浙江英洛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高压直流继电器动铁芯导向机构
CN112086303A (zh) * 2019-06-12 2020-12-15 北京明日电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小型隔离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206684A1 (en) 2015-07-23
JP6119216B2 (ja) 2017-04-26
US9520246B2 (en) 2016-12-13
KR20150092086A (ko) 2015-08-12
WO2014087567A1 (ja) 2014-06-12
CN104704598B (zh) 2017-08-29
JP2014112483A (ja) 2014-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04598A (zh) 电磁接触器
US9576760B2 (en) Contact device
CN103875052B (zh) 触点装置以及使用了该触点装置的电磁接触器
KR101661396B1 (ko) 전자기 릴레이
CN103477411B (zh) 电磁接触器
US9520256B2 (en)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including contact bearing portions for bearing fixed contacts
US8410878B1 (en)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switch using contact device
EP2341521A1 (en) Sealed cased magnetic switch
CN104520958A (zh) 电磁开关及其触点位置调整方法
CN104221118A (zh) 电磁接触器
EP2963668B1 (en) Relay
CN104246952A (zh) 触点装置和使用它的电磁开闭器
US11830694B2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US8901445B2 (en) Magnetic contactor
CN104704596A (zh) 电磁开闭器
CN104221117B (zh) 电磁接触器
CN106062913A (zh) 电磁接触器
JP2012199133A (ja) リレー装置
CN104718591B (zh) 触点装置及使用该触点装置的电磁开闭器
US20210304991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12212668A (ja)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開閉器
EP2963669B1 (en) Magnetic contactor
JP2014112482A (ja) 電磁接触器
KR101697577B1 (ko) 전자개폐장치
JP2017228518A (ja)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当該電磁石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829

Termination date: 2020100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