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99296A - 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99296A
CN104699296A CN201510089034.7A CN201510089034A CN104699296A CN 104699296 A CN104699296 A CN 104699296A CN 201510089034 A CN201510089034 A CN 201510089034A CN 104699296 A CN104699296 A CN 104699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distribution
lead
wire
cli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890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99296B (zh
Inventor
施海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OFilm Group Co Ltd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Suzhou OFilm Tech Co Ltd, Shenzhen OFilm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OFilm Te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8903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99296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99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9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99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992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该触摸组件包括:基底,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导电层形成于可视区;引线导电层形成于非可视区;导电层的边缘自可视区延伸至非可视区,并与引线导电层搭接;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电极,引线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主引线与电极搭接;主引线包括主搭接部及主走线部,在沿多个电极排列的方向上,位于可视区同一侧的多个主搭接部平行间隔排列,且主搭接部与电极搭接,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60微米,且小于等于相邻两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主搭接部靠近可视区的边缘为内侧边缘直线,相邻两条内侧边缘首尾相对。该触摸组件能有减少凹凸显影现象。

Description

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带有触控功能。如图1所示,制作触控组件10通常包括如下步骤:
(1)提供基底11,基底包括可视区12及非可视区13。
(2)在可视区12形成ITO导电层,ITO导电层被图案化形成触控电极14。
(3)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在非可视区13形成银胶引线15,每一银胶引线15包括搭接部16及与搭接部16连接的引线部17,搭接部16与触控电极14连接,引线部17远离搭接部16的一端用于与柔性电路板连接。
在上述触控组件10中,由于银胶引线15采用丝网印刷的方式形成,相邻两搭接部16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相邻两搭接部16之间的区域为空白区),通常大于等于300微米。导致空白区与搭接部16之间因厚度不均匀出现残影,用户在观察时会出现凹凸显影现象,影响视觉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有效减少凹凸显影现象的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一种触摸组件,包括:
基底,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
透明导电层,形成于所述可视区上;以及
引线导电层,形成于所述非可视区上;
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的边缘自所述可视区延伸至所述非可视区,并与所述引线导电层搭接;所述透明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所述引线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每一主引线与相应一透明电极搭接;
每一主引线包括主搭接部及与所述主搭接部连接的主走线部,在沿多个透明电极排列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可视区同一侧的多个主搭接部平行间隔排列,且每一主搭接部与每一透明电极搭接,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60微米,且小于等于相邻两透明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所述主搭接部靠近所述可视区的边缘为内侧边缘直线,相邻两条内侧边缘首尾相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透明电极包括主体部及配合部,所述配合部用于与所述主搭接部连接;
所述主体部呈一条弯折的导线,并具有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相间隔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并呈平行四边形,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以及平行设置的第三配线及第四配线,所述第一配线靠近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三配线连接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且在相邻两配合部之间,一个配合部的第四配线与另一个配合部的第三配线靠近;每一第一配线断裂形成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缺口的两端点连接;
所述主搭接部呈平行四边形,其中,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平行的为外侧边缘直线,连接所述内侧边缘直线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的为第一主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平行的为第二主线,在相邻两主搭接部中,一个主搭接部的第二主线与另一个主搭接部的第一主线靠近;
每一主搭接部的外侧边缘直线、第一主线及第二主线分别覆盖于每一配合部的第二配线、第三配线及第四配线上,且所述第一配线与所述第二配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之间的间隔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侧边缘直线与所述第一主线之间的夹角为4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第二主线一端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的自由端间隔以构成第二缺口;
多个主走线部间隔排列,每一主走线部包括第一主走线及第二主走线,所述第一主走线的一端及所述第二主走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的自由端及所述第二主线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第一主走线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主走线的另一端连接,以与柔性电路板连接;
所述第一主走线包括第一直线段及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连接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配合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二主走线包括第二直线段及与所述第二直线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段平行,所述第二连接段用于配合柔性电路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两主走线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及/或,每一主走线部中的第一主走线及第二主走线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多条相互绝缘的次引线,每一次引线与每一配合部连接;
每一第四配线一端与第一配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配线间隔以构成第三缺口,每一次引线的结构与每一主走线部的结构相同,且每一主走线部覆盖于每一次引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次引线与所述透明电极一体成型。
一种上述的触摸组件的制作方法,采用激光镭射的方式将所述引线导电层切割成多个相互绝缘的主引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采用激光镭射的方式将所述透明导电层切割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与所述多个相互绝缘的主引线同时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触摸组件包括多条相互绝缘的次引线时,所述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所述多条相互绝缘的次引线以及所述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同时形成。
由于多个主搭接部间隔排列,且多条内侧边缘直线首尾正对,而且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微米~60微米,间隔距离非常小,并小于等于相邻两透明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即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空白区域可以忽略,并可以将多个主搭接部的内侧边缘直线看作是一条完整的直线,进而可以有效避免空白区域与主搭接部之间因厚度不均匀出现残影的情况,能有效降低用户在观察时出现的凹凸显影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触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主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透明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的主体部与配合部的分解图;
图6为多个主体部、多个配合部及多个次引线的组合示意图;
图7为一个主体部、一个配合部及一个次引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图2所示,一实施方式的触摸组件20,包括基底100、透明导电层200及引线导电层300。
基底100具有可视区110及非可视区120,非可视区120位于可视区110的侧边缘或者外周。其中,基底100可以为玻璃基底,也可以为柔性薄膜基底。
透明导电层200形成于可视区110上,引线导电层300形成于非可视区120上。透明导电层200的边缘自可视区110延伸至非可视区120,并与引线导电层300搭接。
透明导电层200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210。引线导电层300被图案化而形成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310。每一主引线310与相应一透明电极210搭接。
如图2及图3所示,每一主引线310包括主搭接部312及与主搭接部312连接的主走线部314。在沿多个透明电极210排列的方向上,位于可视区110同一侧的多个主搭接部312平行间隔排列,且每一主搭接部312与每一透明电极210搭接。其中,相邻两主搭接部312之间的间隔距离(d)为20~60微米,且小于等于相邻两透明电极210之间的间隔距离。主搭接部312靠近可视区110的边缘为内侧边缘直线3122。相邻两条内侧边缘3122首尾相对。
由于多个主搭接部312间隔排列,且多条内侧边缘直线3122首尾正对,而且相邻两主搭接部31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微米~60微米,间隔距离非常小,并小于等于相邻两透明电极210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即相邻两主搭接部312之间的空白区域可以忽略,并可以将多个主搭接部312的内侧边缘直线3122看作是一条完整的直线,进而可以有效避免空白区域与主搭接部312之间因厚度不均匀出现残影的情况,能有效降低用户在观察时出现的凹凸显影现象。
如图4及图5所示,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透明电极210包括主体部212及配合部214。配合部214用于与主搭接部312连接。
主体部212呈一条弯折的导线,并具有位于非可视区120的相间隔的第一端2122及第二端2124。
配合部214位于非可视区120,并呈平行四边形。配合部214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配线2142及第二配线2144以及平行设置的第三配线2146及第四配线2148。第一配线2142靠近主体部212。第三配线2146连接第一配线2142及第二配线2144。在相邻两配合部214之间,一个配合部214的第四配线2148与另一个配合部214的第三配线2146靠近。每一第一配线2142断裂形成第一缺口2149。第一端2122及第二端2124分别与第一缺口2149的两端点连接。
上述配合部214的结构使得透明电极210能更好的与主引线310连接。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相邻两配合部214之间的间隔距离即为相邻两透明电极210之间的间隔距离,也即一个配合部214的第三配线2146与另一个配合部214的第四配线2148之间的间隔距离。
如图2及图3所示,主搭接部312呈平行四边形,其中,与内侧边缘直线3122平行的为外侧边缘直线3124,连接内侧边缘直线3122与外侧边缘直线3124的为第一主线3126,与第一主线3126平行的为第二主线3128。在相邻两主搭接部312中,一个主搭接部312的第二主线3128与另一个主搭接部312的第一主线3126靠近。
每一主搭接部312的外侧边缘直线3124、第一主线3126及第二主线3128分别覆盖于每一配合部214的第二配线2144、第三配线2146及第四配线2148上。也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两透明电极210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主搭接部312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透明电极210为由一条导线弯折形成的长方形时,相邻两透明电极21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小于相邻两主搭接部312之间的间隔距离。
其中,第一配线2142与第二配线2144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内侧边缘直线3122与外侧边缘直线3124之间的间隔距离。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线2142与第二配线2144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外侧边缘直线3124与内侧边缘直线3122之间的间隔距离,从而能有效保证主搭接部312与透明电极210导通。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一第二主线3128一端与内侧边缘直线3122连接,另一端与外侧边缘直线3124的自由端间隔以构成第二缺口3129。
多个主走线部314间隔排列。每一主走线部314包括第一主走线3142及第二主走线3144。第一主走线3142的一端及第二主走线3144的一端分别与外侧边缘直线3124的自由端及第二主线3128的自由端连接,第一主走线3142的另一端及第二主走线3144的另一端连接,以与柔性电路板(图未示)连接。
第一主走线3142包括第一直线段3142a及与第一直线段3142a连接的第一连接段3142b。第一直线段3142a与内侧边缘直线3122平行,第一连接段3142b用于配合柔性电路板。第二主走线3144包括第二直线段3144a及与第二直线段3144a连接的第二连接段3144b。第二直线段3144a与第一直线段3142a平行,第二连接段3144b用于配合柔性电路板。
上述主走线部314的结构使得相邻两主搭接部312之间的宽度不相同。其中,主搭接部312的宽度w1是指内侧边缘直线3122与外侧边缘直线3124之间的间隔距离,主走线部314的线宽w2是指第一直线段3142a与第一连接段3144a之前的间隔距离,相邻两个主走线部314之间的线距w3为一个主走线部314的第一直线段3142a与另一个主走线部314的第一连接段3144a之间的间隔距离。其中,相邻两主搭接部312的宽度差等于w2与w3的和。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走线部314的线宽w2的范围为20微米~60微米,相邻两个主走线部314之间的线距w3为20微米~60微米。在本实施方式中,w2与w3分别与d相等。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边缘直线3122与第一主线3126之间的夹角为45°。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主搭接部310也可以呈方形,也即内侧边缘直线3122与第一主线3126之间的夹角为90°。
如图6及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摸组件20还包括多条次引线400。每一次引线400与每一配合部214连接。
具体的,每一第四配线2148一端与第一配线2142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配线2144间隔以构成第三缺口2149。
每一次引线400的结构与每一主走线部314的结构相同,且每一主走线部314覆盖于每一次引线400上。也即每一次引线400包括第一次走线410及第二次走线420。第一次走线410的一端及第二次走线420的一端分别与第二配线2144的自由端及第四配线2148的自由端连接,第一次走线410的另一端与第二次走线420的另一端连接,以与柔性电路板连接。每一第一主走线3142覆盖于每一第一次走线410上,每一第二主走线3144覆盖于每一第二次走线420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走线部314叠设于次引线400上。从而当主走线部314出现问题时,例如,当主走线部314某处断裂时,次引线400还能保证上述触摸组件20具有较好的导电性能。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次引线400与透明电极210一体成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一种触控组件的制作方法。该方法采用激光镭射的方式将引线导电层切割成多个相互绝缘的主引线。
具体包括如下实施例:
实施例1,一种触控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510,提供基底,基底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
步骤S520,在基底表面形成透明导电层,且透明导电层自可视区延伸至非可视区。
步骤S530,对透明导电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得到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其中,对透明导电层进行图案化处理的方式可以为黄光制程,也可以是激光镭射。
步骤S540,在非可视区上形成引线导电层,引线导电层与每一透明电极搭接。
步骤S550,采用激光镭射的方式将引线导电层切割成多个相互绝缘的主引线。
在实施例1中,在得到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后,如果将多余的透明导电层去除,在后续的过程中,就可以不得到次引线。
实施例2,一种触控组件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610,提供基底,基底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
步骤S620,在基底表面形成透明导电层,且透明导电层自可视区延伸至非可视区。
步骤S630,在非可视区上形成引线导电层,引线导电层与透明导电层搭接。
步骤S640,采用激光镭射的方式将引线导电层切割成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同时将透明导电层切割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以及多条相互绝缘的次引线。
在上述实施例1与2中,透明导电层为ITO导电层,所述引线导电层为银浆层,以涂覆的方式形成。
在实施例2得到的触控组件中,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等于相邻两透明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主搭接部之间的断开处即透明电极之间的断开处。透明电极与主引线可以同时形成,简化加工工艺。当需要得到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相邻两透明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的产品时,可以先用激光镭射的方式得到透明电极,再形成引线导电层,再激光镭射的方式得到主引线。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触摸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具有可视区及非可视区;
透明导电层,形成于所述可视区上;以及
引线导电层,形成于所述非可视区上;
其中,所述透明导电层的边缘自所述可视区延伸至所述非可视区,并与所述引线导电层搭接;所述透明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所述引线导电层被图案化而形成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每一主引线与相应一透明电极搭接;
每一主引线包括主搭接部及与所述主搭接部连接的主走线部,在沿多个透明电极排列的方向上,位于所述可视区同一侧的多个主搭接部平行间隔排列,且每一主搭接部与每一透明电极搭接,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为20~60微米,且小于等于相邻两透明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所述主搭接部靠近所述可视区的边缘为内侧边缘直线,相邻两条内侧边缘首尾相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摸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透明电极包括主体部及配合部,所述配合部用于与所述主搭接部连接;
所述主体部呈一条弯折的导线,并具有位于所述非可视区的相间隔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配合部位于所述非可视区,并呈平行四边形,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配线及第二配线以及平行设置的第三配线及第四配线,所述第一配线靠近所述主体部,所述第三配线连接所述第一配线及所述第二配线,且在相邻两配合部之间,一个配合部的第四配线与另一个配合部的第三配线靠近;每一第一配线断裂形成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缺口的两端点连接;
所述主搭接部呈平行四边形,其中,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平行的为外侧边缘直线,连接所述内侧边缘直线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的为第一主线,与所述第一主线平行的为第二主线,在相邻两主搭接部中,一个主搭接部的第二主线与另一个主搭接部的第一主线靠近;
每一主搭接部的外侧边缘直线、第一主线及第二主线分别覆盖于每一配合部的第二配线、第三配线及第四配线上,且所述第一配线与所述第二配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等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之间的间隔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与所述第一主线之间的夹角为4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摸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主线一端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的自由端间隔以构成第二缺口;
多个主走线部间隔排列,每一主走线部包括第一主走线及第二主走线,所述第一主走线的一端及所述第二主走线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外侧边缘直线的自由端及所述第二主线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第一主走线的另一端及所述第二主走线的另一端连接,以与柔性电路板连接;
所述第一主走线包括第一直线段及与所述第一直线段连接的第一连接段,所述第一直线段与所述内侧边缘直线平行,所述第一连接段用于配合柔性电路板;所述第二主走线包括第二直线段及与所述第二直线段连接的所述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直线段与所述第一直线段平行,所述第二连接段用于配合柔性电路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主走线部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及/或,每一主走线部中的第一主走线及第二主走线之间的间隔距离与相邻两主搭接部之间的间隔距离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摸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条相互绝缘的次引线,每一次引线与每一配合部连接;
每一第四配线一端与第一配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配线间隔以构成第三缺口,每一次引线的结构与每一主走线部的结构相同,且每一主走线部覆盖于每一次引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引线与所述透明电极一体成型。
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触摸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激光镭射的方式将所述引线导电层切割成多个相互绝缘的主引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摸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激光镭射的方式将所述透明导电层切割成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与所述多个相互绝缘的主引线同时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摸组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触摸组件包括多条相互绝缘的次引线时,所述多个平行间隔排列的透明电极、所述多条相互绝缘的次引线以及所述多条相互绝缘的主引线同时形成。
CN201510089034.7A 2015-02-27 2015-02-27 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0469929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89034.7A CN104699296B (zh) 2015-02-27 2015-02-27 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89034.7A CN104699296B (zh) 2015-02-27 2015-02-27 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99296A true CN104699296A (zh) 2015-06-10
CN104699296B CN104699296B (zh) 2017-10-27

Family

ID=53346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89034.7A Active CN104699296B (zh) 2015-02-27 2015-02-27 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9929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39160A (zh) * 2016-03-28 2017-10-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传感器用构件以及触摸面板
CN108170313A (zh) * 2017-12-29 2018-06-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膜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及其电路板和穿戴设备
CN111666005A (zh) * 2020-06-22 2020-09-15 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63391A1 (en) * 2011-09-08 2013-03-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sistive overlay-type touch sensor for touch screen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3176640A (zh) * 2011-12-24 2013-06-26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TW201416927A (zh) * 2012-10-22 2014-05-01 Cando Corp 單片式電容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63391A1 (en) * 2011-09-08 2013-03-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Resistive overlay-type touch sensor for touch screen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3176640A (zh) * 2011-12-24 2013-06-26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TW201416927A (zh) * 2012-10-22 2014-05-01 Cando Corp 單片式電容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39160A (zh) * 2016-03-28 2017-10-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传感器用构件以及触摸面板
CN108170313A (zh) * 2017-12-29 2018-06-15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膜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及其电路板和穿戴设备
CN108170313B (zh) * 2017-12-29 2020-12-0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膜及其制作方法、触控面板及其电路板和穿戴设备
CN111666005A (zh) * 2020-06-22 2020-09-15 南昌欧菲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组件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99296B (zh) 2017-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1154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n array substrate of a display panel
US9857922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632560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EP3229111B1 (en) Touch substrate, touch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10539819B2 (en)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display apparatus
US9134828B2 (en) Touch panel having a shield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0088724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ing device
CN103198885B (zh) 导电膜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包含该导电膜的触摸屏
CN104698707A (zh) 阵列基板及其形成方法、显示装置
CN103558939A (zh) 透明导电膜、其制作方法以及采用该透明导电膜的触控装置
US9891768B2 (en) Touch panel,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20190064959A1 (en) Flexible touch scree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CN102200858A (zh) 触摸屏透明导电层结构
CN104699296A (zh) 触摸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4951121A (zh) 触摸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4570527A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01587407B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
CN203786696U (zh) 防静电触控面板
CN104656980A (zh) 触控面板结构与其制造方法
CN104865765B (zh) 阵列基板及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1576794B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
CN204631822U (zh) 触控组件
CN104407743A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3500744A (zh) 一种阵列基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2830831B (zh) 一种面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Co-patentee after: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Co-patentee after: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Co-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Co-patentee before: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143 No. 233 Kangyang Road, Huangdi Town,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Co-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Co-patentee after: OFilm Tech Co.,Ltd.

Address before: 330000 Huang Jia Hu Road, Nanch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anchang, Jiangxi

Co-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Co-patentee before: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143 No. 233 Kangyang Road, Huangdi Town,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after: Ophiguang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43 No. 233 Kangyang Road, Huangdi Town,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OFilm Tech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24

Address after: 231323 Building 1, precision electronics industrial park, Hangbu Town, Shucheng County, Lu'an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jingzhuo optical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143 No. 233 Kangyang Road, Huangdi Town, Xiangche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Nanchang OFilm Tech. Co.,Ltd.

Patentee before: Ophiguang Group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