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70197A - 气压式助力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压式助力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70197A
CN104670197A CN201410717252.6A CN201410717252A CN104670197A CN 104670197 A CN104670197 A CN 104670197A CN 201410717252 A CN201410717252 A CN 201410717252A CN 104670197 A CN104670197 A CN 1046701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body
plunger
valve
transferring elements
roo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71725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70197B (zh
Inventor
渡边修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70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701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70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701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0/00Control or regulation for continuous braking making use of fluid or powdered medium, e.g. for use when descending a long slo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2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the fluid being gaseous
    • B60T13/46Vacuum systems
    • B60T13/52Vacuum systems indirect, i.e. vacuum booster units
    • B60T13/57Vacuum systems indirect, i.e. vacuum booste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control val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13/0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 B60T13/10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 B60T13/24Transmitting braking action from initiating means to ultimate brake actuator with power assistance or drive; Brake systems incorporating such transmitting means, e.g. air-pressure brake systems with fluid assistance, drive, or release the fluid being gaseous
    • B60T13/46Vacuum systems
    • B60T13/52Vacuum systems indirect, i.e. vacuum booster units
    • B60T13/573Vacuum systems indirect, i.e. vacuum booste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reaction devices
    • B60T13/575Vacuum systems indirect, i.e. vacuum booster units characterised by reaction devices using resilient discs or p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raking Systems And Booster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压式助力装置,其能够抑制制动力相对于向制动踏板的输入过大。设置在阀体(6)的小径筒部(6B)与输入杆(12)之间的阀机构(13)由:提升阀(14)、环状的抵接部(21A)、阶梯筒状的可动片材部件(29)、传递部件(31)构成,提升阀(14)能够移动地安装在阀体(6)的小径筒部(6B),抵接部(21A)被形成在柱塞(20)的柱塞主体(21)上并通过落座在提升阀(14)或者从其分离使变压室(B)与大气连通、断开,可动片材部件(29)能够移动地导向阀体(6)并通过落座在提升阀(14)上或者从其分离使负压室(A)与变压室(B)连通、断开,传递部件(31)一方的端部与可动片材部件(29)抵接,另一方的端部包围柱塞(20)的阶梯活塞(22)而配置为能够与反作用盘(27)抵接。

Description

气压式助力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负压增压器用于例如车辆用制动装置的气压式助力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在车辆的制动系统中,在制动踏板与主缸之间设置有气压式助力装置。作为这种气压式助力装置,例如在制动初始,能够增大主缸侧的输出杆相对于制动踏板侧的输入杆的行程。在这种装置中,在阀机构的提升阀与反作用部件之间安装设置有具有规定移动范围的杆,通过使来自反作用部件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传递到该杆,使所述提升阀开阀而增加向变压室的大气的导入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3214号公报
可是,在利用现有技术的气压式助力装置中,通过移动所述杆使提升阀开阀而增大柱塞与反作用部件的空隙(移入空隙(ジャンプインクリアランス)来增大输出杆相对于输入杆的行程。但是,在增大移入空隙时,向主缸的输出相对于向制动踏板的输入增加,而可能使制动力过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而作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压式助力装置,其能够抑制制动力相对于向制动踏板的输入过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适用于一种气压式助力装置,具有:将壳体内换分为定压室和变压室的动力活塞、与该动力活塞连结并在所述壳体内移动的阀体、配置在该阀体内并根据制动踏板的操作移动的柱塞、利用该柱塞的移动使大气导入所述变压室而在所述定压室与变压室之间产生压差的阀机构和输出杆,该输出杆在伴随该压差使所述动力活塞动作而与所述阀体一起移动时,使该阀体的推力经由反作用部件传递到主缸,作用在该输出杆上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利用前端侧与所述反作用部件抵接的所述柱塞向所述制动踏板传递,另外,通过所述阀体的前进而停止利用所述阀机构进行的向所述变压室的大气导入。
并且,根据本发明所采用结构的特征,所述阀机构具有:能够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阀体上的提升阀;第一片材部,其形成在所述柱塞上并通过落座在所述提升阀上或者从其分离而使所述变压室与大气连通、断开;第二片材部,其能够移动地被导向所述阀体并通过落座在所述提升阀或者从其分离使所述变压室与所述定压室连通、断开,传递部件,其基端侧与该第二片材部抵接,前端侧与所述柱塞的前端侧邻接并配置为能够与所述反作用部件抵接,该传递部件将来自所述反作用部件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二片材部传递到所述提升阀,使该提升阀移动并使所述第一片材部与提升阀分离,而使所述变压室与大气连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制动力相对于向制动踏板的输入过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压式助力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扩大图1中的主要部分表示的部分剖视图。
图3是以图2中的传递部件为单体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气压式助力装置移入时的与图2相同位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5是表示在气压式助力装置产生液压反作用力时的图2相同位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6是表示气压式助力装置的传递部件在移动途中的制动保持时的与图2相同位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气压式助力装置的传递部件在移动结束的制动保持时的与图2相同位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8是表示气压式助力装置的输入行程与制动液压的关系的特性线图。
图9是表示气压式助力装置的输入值与制动液压的关系的特性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气压式助力装置
2  壳体
5  隔片(动力活塞)
5A   加强板(动力活塞)
6   阀体
12   输入杆
13   阀机构(阀机构)
14   提升阀
17、35   密封部件
20   柱塞
21   柱塞主体(柱塞)
21A   抵接部(第一片材部)
22   阶梯活塞(柱塞)
24   输出杆
27   反作用盘(反作用部件)
28   受压部件(阀体)
29   可动片材部件(第二片材部)
31   传递部件
31A   杆部
31B   筒状部
A   负压室(定压室)
B   变压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气压式助力装置,以适用于车辆用制动装置的气压式助力装置为例,参照附图具体说明。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所采用的气压式助力装置1具有构成其外壳的壳体2,气压式助力装置1的壳体2由车辆前侧的前壳3和后侧的后壳4构成。这些壳体2、3在其外周侧互相以气密状态粘合,并利用后述隔片5将壳体2的内部划分为两个室(后述负压室A和变压室B)。
在壳体2的前壳3上,在前壁3A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收纳主缸(未图示)的一部分的呈有底筒状的收纳凹部3B。在前壳3的收纳凹部3B设置有后述密封部件35,在输出杆24的外周与收纳凹部3B之间以气密状态密封。另一方面,在后壳4上,从成为向车辆(未图示)安装的安装面的后壁4A的中央部向轴向外侧突设有后方筒部4B,后方筒部4B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成为开口端。
另外,在后壳4上,在后方筒部4B的长度方向途中部位设置有环状的肩部4C。即,位于后方筒部4B中的比环状的肩部4C更靠近轴向一侧(开口端侧)位置的部分形成为比位于轴向另一侧的部分直径更小。在解除对后述输入杆12进行的压动操作时,后述停止键23如图1、图2所示那样与后壳4的肩部4C抵接。利用该停止键23,限制阀体6和柱塞20的返回位置。
在壳体2内设置有与加强板5A抵接的隔片5。该隔片5和加强板5A构成动力活塞。隔片5的外周侧粘合在前壳3与后壳4之间,隔片5的内周侧利用加强板5A与后述阀体6粘合。形成在前壳3与后壳4之间的壳体2内的空间利用隔片5划分为作为定压室的负压室A和变压室B。
阀体6在内部具有贯通轴向的孔,并大致形成为筒状。阀体6使用例如高强度的树脂材料形成。阀体6具有位于轴向另一侧(即,主缸侧)的大径部6A和位于轴向一侧(即,制动踏板侧)的小径筒部6B。阀体6的小径筒部6B插通在后壳4的后方筒部4B内。阀体6设置为能够在壳体2内沿轴向位移,即,设置为在壳体2内移动。阀体6的大径部6A在壳体2内与隔片5的内周侧连结(粘合)。阀体6的小径筒部6B从后壳4的后方筒部4B向壳体2的外部延伸。阀体6与隔片5的位移连动而在壳体2内沿轴向位移。
另外,在阀体6的大径部6A形成有与负压室A一直连通并与变压室B连通、断开的连通路7。该连通路7朝向小径筒部6B侧向轴向一侧延伸。如图2所示,在阀体6的小径筒部6B的内侧,设置有形成为在比连通路7更靠近径向内侧的位置向轴向延伸的圆筒面的片材滑动面6C。另外,在阀体6的小径筒部6B的内侧的片材滑动面6C的轴向另一侧(内侧)的位置设置有形成为环状的台阶面的环状台阶部6D。后述可动片材部件29嵌插设置在片材滑动面6C上。可动片材部件29能够分离接触地与阀体6的小径筒部6B的环状台阶部6D抵接。
在阀体6的大径部6A,环状的嵌合凹部6E沿轴向延伸形成并位于大径部6A的内周侧。在该嵌合凹部6E嵌合安装有后述输出杆24的凸缘部24A侧。在此,在阀体6上形成有阶梯孔8。该阶梯孔8成为与小径筒部6B的内周侧连通的贯通孔。阶梯孔8从小径筒部6B内的环状台阶部6D的位置朝向嵌合凹部6E侧向轴向另一侧延伸。在阶梯孔8的内周侧能够滑动位移地嵌插有后述柱塞20。
阀体6的阶梯孔8的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端8A由后述反作用盘27闭塞。另外,在阀体6的阶梯孔8上形成有与后述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相对的环状的台阶部8B。在该台阶部8B与筒状部31B之间,设置有在气压式助力装置1的非动作状态时,尺寸L(参照图2)的间隙。在气压式助力装置1动作时,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能够如图7所示那样与台阶部8B抵接。另一方面,在阀体6上形成有向阶梯孔8的径向延伸的键插入孔9和其他连通路10。在键插入孔9内插入有后述柱塞20用的停止键23。其他连通路10使阶梯孔8的内侧一直与变压室B连通。
在阀体6上穿设有从阶梯孔8的台阶部8B侧朝向小径筒部6B内的环状台阶部6D并向轴向延伸的杆插通孔11。在本实施方式中,杆插通孔11设置有三个。该各杆插通孔11避开键插入孔9的位置地在周向上断开间隔配置。在各杆插通孔11内能够向轴向位移地插通有后述传递部件31的各杆部31A。另外,说明了杆插通孔11有三个,也可以设置为一个、两个或者四个以上。
输入杆12的轴向的一侧从后壳4的后方筒部4B向外部突出,轴向的另一侧设置为插入阀体6的小径筒部6B内。在该输入杆12的另一侧端部一体形成有大致球形状的球形部12A。该球形部12A利用铆接等方式与后述柱塞20(即,柱塞主体21)连结。并且,输入杆12的轴向一侧(突出端侧)与车辆的制动踏板(未图示)连结,在装置制动操作时,向图1中的箭头所示C方向进行压动操作。
在阀体6的小径筒部6B与输入杆12之间设置有作为使壳体2内的负压室A与变压室B之间产生压差的阀机构的阀机构13。该阀机构13包括:后述提升阀14、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可动片材部件29和传递部件31。阀机构13是通过使提升阀14落座在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和/或后述可动片材部件29或者从它们分离,用于向变压室B导入大气,并使变压室B与负压室A连通、断开的如后所述的进行开闭阀的机构。
阀机构13的提升阀14设置在阀体6的小径筒部6B内。该提升阀14由弹性材料形成为大致筒状。提升阀14的一端侧以利用后述复位弹簧16等向小径筒部6B的内周壁按压的状态固定。并且,提升阀14的另一端侧如图2所示那样利用弱弹簧15向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和后述可动片材部件29一直施力。由此,构成阀机构13的一部分的提升阀14能够落座在后述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和后述可动片材部件29或者从它们分离。
复位弹簧16配设在阀体6的小径筒部6B与输入杆12之间。该复位弹簧16相对于阀体6,使输入杆12朝向图1中的箭头所示D方向一直施力。由此,在解除对输入杆12进行的压动操作(制动操作)时,在阀体6直至在壳体2内返回图1所示初始位置(后述利用停止键23限制的位置),输入杆12被复位弹簧16向箭头所示D方向压动。
在此,后壳4的后方筒部4B的开口端侧设置有环状的密封部件17。该密封部件17与阀体6的小径筒部6B的外周面滑动接触,并密封后方筒部4B的开口端与小径筒部6B之间。即,密封部件17在后方筒部4B的开口端与小径筒部6B之间对变压室B相对于外部的大气进行气密密封。
安装在阀体6的小径筒部6B内的过滤器18与从壳体2(后壳4)的外部导入小径筒部6B内的动作气体一起防止灰尘等侵入。保护罩19保护阀体6的小径筒部6B的突出端侧远离外部的灰尘等。该保护罩19利用弹性材料形成为波纹状的筒体。保护罩19的一端侧安装在输入杆12的轴向中间部。保护罩19的另一端侧安装在后壳4的后方筒部4B的开口端(前端)侧,保护在后方筒部4B内滑动的小径筒部6B的外周面远离外部的灰尘等。
柱塞20沿轴向能够位移地嵌插在阀体6的阶梯孔8内。该柱塞20由柱塞主体21和阶梯活塞22构成。柱塞主体21位于轴向一侧并与抵接部21A形成为一体。阶梯活塞22设置为与柱塞主体21的轴向另一侧(与抵接部21A在轴向的相反侧)的端面抵接。另外,柱塞主体21和阶梯活塞22也可以形成为一体。由柱塞主体21和阶梯活塞22构成的柱塞20根据制动踏板(即,输入杆12)的操作在阀体6的阶梯孔8内沿轴向相对移动。
在此,柱塞主体21的轴向一侧(一端侧)形成为阶梯筒状。柱塞主体21的轴向一侧向阀体6的小径筒部6B内突出。并且,在柱塞主体21的突出端(一端)侧能够摆动地卡合有输入杆12的球形部12A。由此,柱塞主体21构成为与输入杆12一体地向图1中的箭头所示C、D方向位移。
如图2所示,在柱塞主体21的突出端(一端)侧一体设置有作为形成为直径比后述可动片材部件29小的环状阀座的抵接部21A。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构成第一片材部并落座在提升阀14上或者从其分离。由此,抵接部21A将小径筒部6B内的大气压导入连通路10侧,或者停止(断开)大气导入。即,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通过落座在提升阀14或者从其分离来控制变压室B相对于小径筒部6B内的大气的连通、断开。另外,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通过使提升阀14落座在后述可动片材部件29或者从其分离,控制变压室B相对于负压室A的连通、断开。
构成柱塞20的一部分的阶梯活塞22配置为能够与后述传递部件31一起在阀体6的阶梯孔8内位移。阶梯活塞22具有小径部22A和大径部22B。阶梯活塞22的小径部22A的轴向一侧的端面与柱塞主体21的另一侧端面抵接。另一方面,阶梯活塞22轴向另一侧成为大径部22B。该大径部22B的端面22C,即,位于轴向另一侧的前端侧端面在图2所示非制动状态下,经由间隙S与后述反作用盘27面对面。另外,大径部22B的端面22C在如图4~7所示的制动状态下,与后述反作用盘27抵接。
如图4~图7所示,在柱塞20伴随制动操作向轴向压动时,阶梯活塞22的大径部22B侧的端面与反作用盘27抵接。因此,作用在反作用盘27上的制动反作用力经由阶梯活塞22和柱塞主体21传递到输入杆12。并且,在柱塞主体21的外周侧,在与键插入孔9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环状槽21B。在该环状槽21B上,停止键23以卡合状态安装。
停止键23限制柱塞20的返回位置。该停止键23利用大致长方形的平板形成。停止键23经由阀体6的键插入孔9以游嵌状态与柱塞主体21的环状槽21B卡合。并且,停止键23的端部从阀体6向径向以规定尺寸突出而能够与后壳4的肩部4C抵接。
即,停止键23在解除对输入杆12进行的压动操作时,通过与后壳4的肩部4C抵接,如图1、图2所示那样限制阀体6和柱塞20的返回位置。另外,在后壳4上代替所述肩部4C而设置另外的止动部件(未图示),并使停止键23的端部与该止动部件抵接。
输出杆24使对输入杆12的压动操作力进行助力的阀体6的推力经由后述反作用盘27向外部,即,主缸侧传递。输出杆24为本实施方式的输出部件。该输出杆24在轴向的一侧设置有大径的凸缘部24A。该凸缘部24A与阀体6的嵌合凹部6E嵌合,以使阀体6的嵌合凹部6E和阶梯孔8经由后述反作用盘27从轴向另一侧覆盖。
并且,输出杆24在向输入杆12进行压动操作时,与阀体6一起向图1中的箭头所示E方向以大输出压动。即,输出杆24的另一端侧从前壳3的收纳凹部3B经由后述密封部件35向轴向外侧突出。并且,输出杆24的另一端侧以对输入杆12的压动操作力进行助力的阀体6的推力(输出)使所述主缸的活塞(未图示)向轴向按压。
弹簧支架25设置为从轴向的另一侧与阀体6的大径部6A嵌合。该弹簧支架25安装为从轴向的另一侧覆盖输出杆24的凸缘部24A。弹簧支架25与复位弹簧26一起进行防止凸缘部24A相对于阀体6的嵌合凹部6E的脱出(抜止め)。在此,复位弹簧26在负压室A内位于收纳凹部3B的径向外侧并配设在前壳3与弹簧支架25之间。复位弹簧26使阀体6一直向图1中的箭头所示F方向施力。
反作用盘27配设在阀体6的嵌合凹部6E与输出杆24的凸缘部24A之间。反作用盘27为本实施方式的反作用部件。该反作用盘27使用能够进行弹性变形的树脂、橡胶材料形成为圆板状。并且,反作用盘27利用如后所述的产生在负压室A与变压室B之间的压差(压力差),使在阀体6产生的推力(图1中的箭头所示E方向的推力)传递到输出杆24。
此时,反作用盘27伴随来自阀体6的推力发生弹性变形。并且,伴随来自阀体6的推力的增大,反作用盘27的一部分朝向后述传递部件31(筒状部31B)内并以间隙S(参照图2)的尺寸量膨胀,直至与阶梯活塞22(大径部22B侧的端面)抵接的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反作用盘27经由凸缘部24A承接来自输出杆24的液压反作用力。另外,反作用盘27使液压反作用力的一部分经由柱塞20(即,阶梯活塞22和柱塞主体21)传递到输入杆12侧,并对所述制动踏板侧的驾驶者付与踩踏响应。
另一方面,在阀体6的大径部6A内,由刚体构成的环状的受压部件28从轴向另一侧向阶梯孔8的开口端8A嵌合设置。该受压部件28成为阀体的一部分。受压部件28固定在阶梯孔8的开口端8A侧,以使得抵接面28A一直与反作用盘27的一侧面抵接。受压部件28配设为经由后述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从径向外侧包围阶梯活塞22的大径部22B。即,受压部件28配设为在形成于抵接面28A的内周侧的孔28B内配置传递部件31。在受压部件28的内周侧与阶梯活塞22的大径部22B之间能够滑动地配置有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如后所述,在传递部件31的内部能够滑动地配置有柱塞20。因此,在受压部件28的孔28B内配置有柱塞20和传递部件31。
可动片材部件29与提升阀14一起使阀体6的连通路7相对于变压室B连通、断开。可动片材部件29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片材部。可动片材部件29形成为嵌插在阀体6的片材滑动面6C内的阶梯筒状体。该可动片材部件29构成阀机构13的一部分。可动片材部件29能够移动地被导向阀体6。具体地说,可动片材部件29沿着阀体6的片材滑动面6C能够移动地沿轴向被导向。即,阶梯筒状的可动片材部件29能够滑动位移地嵌插设置在阀体6中的小径筒部6B的内侧(片材滑动面6C)。可动片材部件29利用弹簧30向与阀体6的环状台阶部6D抵接的方向施力。在可动片材部件29的外周侧设置有截面C型的密封部件29A。密封部件29A与片材滑动面6C抵接而密封变压室B以与大气隔离。
弹簧30以压缩状态配设在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与可动片材部件29之间。弹簧30使可动片材部件29一直朝向阀体6的环状台阶部6D施力。并且,可动片材部件29利用后述传递部件31(杆部31A)抵抗弹簧30而向轴向的一侧(箭头所示F方向)压动。在该状态下,可动片材部件29通过使提升阀14落座或者从其分离而连通、断开负压室A与变压室B。
传递部件31经由各杆插通孔11在如图2所示的尺寸L的范围内能够位移地配设在阀体6的阶梯孔8内。如图3所示,传递部件31由杆部31A和筒状部31B构成。杆部31A位于其轴向一侧(基端侧)并能够位移地插通在阀体6的各杆插通孔1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三根杆部31A。筒状部31B使杆部31A的轴向另一侧(前端侧)相互连结地形成为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递部件31由杆部31A和筒状部31B利用树脂材料一体成形。
换言之,传递部件31由多根(例如3根)杆部31A和筒状部31B构成,该杆部31A位于柱塞20的径向外侧并在阀体6的各杆插通孔11内沿轴向延伸直至与可动片材部件29抵接的位置,该筒状部31B在轴向另一侧的环状的端面31C与柱塞20的前端侧邻接并形成为与反作用盘27的一侧面以面接触的状态抵接的筒状体,并且在与可动片材部件29轴向的相反侧的位置与各杆部31A连结。
如图3所示,传递部件31的各杆部31A与筒状部31B连结的轴向的另一侧部位弯曲形成为L形。各杆部31A的前端侧(径向内侧的端部)在径向与筒状部31B连结。并且,在解除制动踏板的操作而处于如图1、图2所示的非制动状态时,在阀体6(阶梯孔8)的台阶部8B与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之间形成有轴向尺寸L的间隙。该尺寸L限制传递部件31在阀体6内的可动范围。
传递部件31使来自反作用盘27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从各杆部31A经由可动片材部件29传递到提升阀14。并且,传递部件31使提升阀14抵抗弱弹簧15向轴向移动(弹性变形)。由此,柱塞20的第一片材部(抵接部21A)和提升阀14如图5所示那样分离而离开,而使变压室B与小径筒部6B内的大气连通。
在此,传递部件31的各杆部31A的轴向的一侧部位分别形成为截面圆弧板形状,并在阀体6的各杆插通孔11内沿轴向一直延伸到环状台阶部6D的位置。各杆部31A的端部,即,杆部31A的轴向一侧并成为基端侧的端部与可动片材部件29的另一侧端面抵接。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从径向外侧包围阶梯活塞22的大径部22B(柱塞20的前端侧)配置,并具有能够与反作用盘27抵接的抵接面31C。
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将从输出杆24经由反作用盘27传递的制动反作用力的一部分传递到各杆部31A。另外,筒状部31B使各杆部31A在各自的杆插通孔11内向轴向(箭头所示F方向)位移。此时,传递部件31的各杆部31A从阀体6的环状台阶部6D向轴向一侧突出,并使可动片材部件29抵抗弹簧30向轴向后退(位移)。因此,如图5所示,提升阀14向离开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的方向移动,允许小径筒部6B内的大气经由连通路10导入变压室B侧。
这样,阀体6的连通路10与大气连通而使大气导入变压室B内时,在负压室A与变压室B之间产生压差而在加强板5A产生朝向负压室A的箭头所示E方向的推力。并且,如图6所示,阀体6前进到提升阀14落座在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的位置。其结果是,输出杆24的行程比输入杆12的行程大,因此能够将制动装置的损耗行程抑制为较小,而使制动踏板的行程缩短。
如图7所示,在传递部件31后退尺寸L(参照图2)量而使筒状部31B与阶梯孔8的台阶部8B抵接时,经由各杆部31A的可动片材部件29的后退位移也停止。因此,输出杆24相对于输入杆12的行程的增大也停止。此时,阀体6前进直至提升阀14落座在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
负压导入管32设置在前壳3的前壁3A。如图1所示,该负压导入管32由从前壳3的前壁3A突出的管等构成。负压导入管32经由软管和逆止阀(均未图示)等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或者真空泵等连接。并且,负压导入管32通过使在所述发动机或者真空泵等动作时产生的负压导向负压室A内,而用于使负压室A内保持为压力比大气压低。
另外,在前壳3的前壁3A设置有用于使所述主缸固定在前壳3的多个固定螺栓33(在图1中仅图示一个)。在后壳4的后壁4A设置有将包括后壳4的壳体2整体安装在车辆的发动机室内壁等的多个安装螺栓34(在图1中仅图示两个)。并且,在前壳3的收纳凹部3B以防止脱出的状态安装有密封部件35的外周侧。密封部件35的内周侧与输出杆24的外周面滑动接触,而使壳体2内的负压室A相对于外部的大气气密密封。
本实施方式的气压式助力装置1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接下来说明其动作。
首先,在车辆的驾驶者对制动踏板进行踩踏操作时,输入杆12通过此操作向箭头所示C方向压动。由此,柱塞20的柱塞主体21和阶梯活塞22在阀体6的阶梯孔8内,在如图2所示的间隙S内与输入杆12一体位移。然后,由于柱塞20(柱塞主体21)的位移,环状的抵接部21A从通过与可动片材部件29抵接而限制从动(追従)的提升阀14分离(参照图4)。由此,大气从阀体6的小径筒部6B内经由连通路10导入变压室B内。通过向该变压室B导入大气而在负压室A与变压室B之间产生压力差。
利用该负压室A与变压室B之间的压差,阀体6以在加强板5A产生的推力向箭头所示E方向前进。此时的推力经由反作用盘27传递到输出杆24而在主缸产生液压。另一方面,来自主缸的液压反作用力从输出杆24传递到反作用盘27。利用此时的反作用力,反作用盘27如图5所示那样发生弹性变形。利用该弹性变形,液压反作用力经由反作用盘27向柱塞20作为输出反作用力传递。此时,在输出反作用力向柱塞20传递前,输出杆24的输出以向输入杆12的输入为一定的状态上升,所谓的移入状态。然后,成为如图6所示的所谓平衡状态,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落座在提升阀14。此时,伴随制动踏板的踩踏操作的输入杆12的行程与在主缸内产生的制动液压的关系如图8中的实线所示特性线36那样。
即,在如上所述的制动操作状态下,根据负压室A与变压室B之间的压差,阀体6与加强板5A一起向箭头所示E方向位移。另外,在提升阀14落座在可动片材部件29的状态下,与阀体6一起向同方向位移。并且,在此之间,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反复落座在提升阀14或者从其分离。通过使相对于输入杆12的箭头所示C方向的输入与经由反作用盘27的箭头所示F方向的反作用力保持平衡(均衡)的状态,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落座在提升阀14。
通过从如图6所示的状态继续踩踏制动踏板,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伴随离开提升阀14而使大气导入变压室B,液压反作用力增大。因此,反作用盘27进一步弹性变形,如图7所示,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移动直至与阀体6的台阶部8B抵接。到此为止的动作为制动初始,输出杆12相对于输入杆12的行程增大。
然后,在筒状部31B与台阶部8B抵接状态下继续制动踏板的踩踏操作时,以基于受压部件28的抵接面28A加上传递部件31的端面31C的面积相对于柱塞20的抵接面22C的面积的一定的助力比,输出相对于输入发生变化。然后,在变压室B的压力成为大气压的状态下,即便对制动踏板(输入杆12)进行在此之上的踩踏操作,也不能够发挥压力差的助力作用。即,只能够通过传递到输入杆12的踏力推进输出杆24,成为所谓的全负荷状态。在成为该全负荷状态以后,输出杆24在该状态下与输入杆12实质上成为一体而向轴向位移。
另一方面,在解除制动操作时,输入杆12利用复位弹簧16向箭头所示D方向按压返回,伴随于此,柱塞20也向同方向拉伸。因此,柱塞主体21在抵接部21A落座在提升阀14上而使变压室B与大气断开的状态下,使提升阀14向箭头所示D方向移动。另外,此时,可动片材部件29利用弹簧30向箭头所示C方向按压,可动片材部件29被强制从提升阀14离开。
其结果是,通过使负压室A和变压室B经由连通路7、10等相互连通,负压室A内的负压导入变压室B侧而使负压室A与变压室B的压力差比制动操作解除前的压力差低。然后,输出杆24与阀体6一起利用复位弹簧26向箭头所示F方向按压返回,最终如图1所示,停止键23的突出端侧与后壳4的肩部4C抵接。
然后,在停止键23与肩部4C抵接的状态下,限制柱塞20的最终返回位置,加强板5A、阀体6、输入杆12和输出杆24等通过解除来自主缸的制动液压等,而返回如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另外,提升阀14在此时落座在可动片材部件29和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而使变压室B保持与负压室A同样的负压状态为下一次制动操作做准备。
接下来,说明利用本实施方式所采用的阀机构13(提升阀14、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可动片材部件29和传递部件31)进行缩短踏板行程的动作,即增大输出杆24的行程相对于输入杆12的行程,而抑制制动装置的制动力过大的动作。
在此,利用伴随输入杆12的操作量的增大的来自所述主缸的反作用力使反作用盘27产生弹性挠曲变形。此时,如图5所示的反作用盘27在阶梯孔8内使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向箭头所示F方向按压,并且在各杆插通孔11内按压各自的杆部31A而向轴向后退。
由此,传递部件31的各杆部31A从阀体6的环状台阶部6D向轴向一侧突出而使可动片材部件29在片材滑动面6C沿轴向后退。通过该可动片材部件29的后退(轴向位移),提升阀14向同方向挠曲变形,因此如图5所示,提升阀14从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离开(分离)。
因此,阀体6的小径筒部6B内(大气)经由提升阀14与抵接部21A之间的间隙与连通路10侧连通,而使大气导入变压室B。由此,在加强板5A产生由室A、B间的压差导致的推力,如图6所示,阀体9前进直至提升阀14落座在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的位置。其结果是,能够使输出杆24的行程相对于输入杆12的行程增大与传递部件31(杆部31A)的轴向位移对应的尺寸量,即,反作用盘27的厚度变化量,能够缩短用于产生所希望的制动力的制动踏板的行程。
针对于此,如图8中虚线所示的特性线37成为未装备有阀机构13的可动片材部件29和传递部件31的现有气压式助力装置的特性。根据特性线37,不能够使制动P液压的特性相对于输入杆12的行程St如特性线36那样提高,不能够缩短用于产生所希望的制动力的制动踏板的行程。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采用具有提升阀14、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可动片材部件29和传递部件31的阀机构13。由此,能够使如实线所示特性线36那样使制动液压P相对于输入杆12的行程St相对提高,能够缩短制动装置的行程。
另一方面,图9中虚线所示的特性线38如前述专利文献1那样,为设置有在阀机构的提升阀与反作用部件之间具有规定移动范围的杆的气压式助力装置的输入f-液压P特性。在该专利文献1的气压式助力装置中,通过使来自反作用部件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传递到杆,该杆配置在形成于阀体的反作用部件抵接面的一部分的小孔内,使提升阀开阀而增大输出杆行程相对于输入杆的行程。
在专利文献1的气压式助力装置中,如虚线所示特性线38那样,在制动的踩踏操作力f(输入值)成为f1,所谓移入状态时,制动液压P有急剧上升的倾向。因此,可能使制动力相对于向制动踏板(输入杆)的输入过大。即,在专利文献1的气压式助力装置中,为了使杆移动,必须使反作用部件向比较细的小孔即杆孔内膨胀。因此,需要用于使反作用部件变形的力(输出反作用力)。因此,为了使用于使反作用部件变形而埋入杆孔内的力(输出反作用力)增大,需要增大柱塞与反作用部件的空隙,所谓,移入空隙,在增大移入空隙时,输出反作用力相对于向制动踏板(输入杆)的输入增大,换言之,特性变得陡峭,而可能使制动力过大。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设置在阀体6的小径筒部6B与输入杆12之间的阀机构13由:提升阀14、环状的抵接部21A、可动片材部件29、传递部件31构成,提升阀14能够移动地安装在阀体6的小径筒部6B,抵接部21A通过落座在形成于柱塞20的柱塞主体21的提升阀14或者从其分离而使变压室B与大气连通、断开,可动片材部件29能够移动地插嵌设置在阀体6的片材滑动面6C并通过落座在提升阀14或者从其分离而使负压室A与变压室B连通、断开,传递部件31的轴向一侧的各杆部31A与可动片材部件29抵接,轴向另一侧的筒状部31B配置为包围柱塞20的阶梯活塞22(大径部22B)并能够与反作用盘27抵接。
在此,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从径向外侧包围阶梯活塞22的大径部22B配置,筒状部31B的端面31C配置为能够与反作用盘27抵接。
因此,传递部件31利用筒状部31B能够确保使相对于反作用盘27的抵接面积向周方向扩大的大的面积。因此,能够增大伴随反作用盘27的弹性变形的传递部件31的轴向位移量。另外,容易将在阀体6内的传递部件31的可动范围设定为预先确定的尺寸L(参照图2)。并且,反作用盘27能够使阶梯活塞22与传递部件31的抵接面积量变形,因此不会如专利文献1的气压式助力装置那样,增大移入空隙,而能够增大相对于主缸的输出反作用力的变形量。换言之,用于使反作用盘27发生变形的力(输出反作用力)减小。因此,能够减少移入的增加。
由此,如图9中实线所示特性线39那样,相对于制动的踩踏操作力f(输入值)的制动液压P的特性能够抑制在输入值f1的移入状态完成时的输出值急剧上升,能够相对于向制动踏板(输入杆)的输入,使制动成为适当的大小。
即,传递部件31的各杆部31A和筒状部31B在阶梯孔8内以尺寸L(参照图2、图4)的间隙量向轴向后退位移,在筒状部31B与阶梯孔8的台阶部8B抵接时,如图7所示,经由各杆部31A的可动片材部件29的后退位移停止。因此,解除输出杆24的行程相对于输入杆12的增大。另外,在如图7所示的状态下,阀体6前进,直至提升阀14落座在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的位置,而保持负压室A相对于变压室B和大气侧断开的状态。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使传递部件31的各杆部31A利用筒状部31B一体化,该筒状部31B以从径向外侧包围阶梯活塞22的大径部22B的状态,即,传递部件31的前端侧与柱塞20的前端侧邻接配置的状态下与反作用盘27面接触。因此,通过使反作用盘27发生弹性变形的部分成为一个较大的面积,使反作用盘27容易发生弹性变形,即,能够减小用于使反作用盘27发生变形的力(输出反作用力),能够抑制制动操作时的制动力过大。
另外,在传递部件31的筒状部31B上一体设置有多根(例如,共计三根)杆部31A,该杆部31A在周方向上相互分离并在阀体6的各杆插通孔11内沿轴向延伸,直至环状台阶部6D的位置,该各杆部31A与各自轴向一侧的端部成为筒状的可动片材部件29的另一侧端面抵接。因此,使提升阀14落座在柱塞主体21的抵接部21A或者从其分离地使按下提升阀14的平衡位置的可动片材部件29利用多个杆部31A能够稳定并容易地压动到规定行程(即,传递部件31的可动范围即尺寸L)。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举说明了在传递部件31上共计设置有三个杆部31A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一个、两个或者四个以上的杆部设置在传递部件上。另外,传递部件31也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也可以使杆部31A和筒状部31B分体成形并结合。杆部31A的截面不限于圆弧板形状,截面也可以为多边形、圆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筒状部31B的端面31C形成为环状,并与柱塞20的抵接面28A邻接,也可以不包围抵接面28A的外周的全部,而在抵接面28A的外周的一部分设置端面。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在阀体6返回初始位置时,可动片材部件29与提升阀14抵接而断开负压室A与变压室B之间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阀体6返回初始位置时,提升阀14从第二片材部(例如,可动片材部件29)分离而使负压室A与变压室B相互连通。
接下来,说明所述实施方式所包含的发明。根据本发明,所述传递部件的与所述反作用盘抵接的抵接面包围与所述柱塞的所述反作用盘抵接的端面配置。
另外,所述传递部件由一个或多个杆部和筒状部构成,该杆部位于所述柱塞的径向外侧并在所述阀体内沿轴向延伸,直至与所述第二片材部抵接的位置,该筒状部形成为以与所述反作用部件面接触的状态抵接的筒状体,并在与所述第二片材部轴向的相反侧的位置与所述杆部连结。并且,所述阀体在与所述反作用盘抵接的抵接面的内周侧形成配置所述柱塞和所述传递部件的孔。

Claims (9)

1.一种气压式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阀体,其在划分为定压室与变压室的壳体内移动,并在内部具有孔;
柱塞,其配置在该阀体的孔内并根据制动踏板的操作移动;
阀机构,通过与该柱塞的相对移动,使大气导入所述变压室而在所述定压室与变压室之间产生压差;
反作用部件,其配置为堵塞所述阀体的所述孔,并在利用所述压差使所述阀体移动时,将来自主缸的液压反作用力分配到所述阀体和所述柱塞,
所述阀机构具有:
提升阀,其能够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阀体上;
传递部件,其前端侧配置为能够与所述反作用部件抵接,基端侧向所述提升阀侧延伸,而能够使所述提升阀移动,
该传递部件的前端面在所述阀体的孔内的所述柱塞的前端面的外周侧与所述反作用部件相对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式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部件配置为所述前端面包围所述柱塞的前端面。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压式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机构还具有:
第一片材部,其形成在所述柱塞并通过落座在所述提升阀或者从其分离使所述变压室与大气连通、断开;
第二片材部,其能够移动地被所述阀体导向并通过落座在所述提升阀或者从其分离使所述变压室与所述定压室连通、断开,
所述传递部件由一个或者多个杆部和筒状部构成,该杆部位于所述柱塞的径向外侧并在所述阀体内沿轴向延伸,直至与所述第二片材部抵接的位置,该筒状部形成为以与所述反作用部件面接触的状态抵接的筒状体,并在与所述第二片材部轴向的相反侧的位置与所述杆部连结。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压式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部件由一个或多个杆部和筒状部构成,
该杆部位于所述柱塞的径向外侧并在所述阀体内沿轴向延伸,
该筒状部形成为以与所述反作用部件面接触的状态抵接的筒状体,并与所述杆部的端部连结,
所述筒状部的外周在所述阀体的孔内滑动,内周在所述柱塞滑动。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压式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机构还具有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阀体的孔内并落座在所述提升阀或者从其分离的可动片材部件,
所述传递部件的基端侧与所述可动片材部件抵接配置。
6.一种气压式助力装置,具有:将壳体内划分为定压室和变压室的动力活塞、与该动力活塞连结并在所述壳体内移动的阀体、配置在该阀体内并根据制动踏板的操作移动的柱塞、利用该柱塞的移动使大气导入所述变压室而在所述定压室与变压室之间产生压差的阀机构和输出杆,该输出杆在伴随该压差使所述动力活塞动作而与所述阀体一起移动时,使该阀体的推力经由反作用部件传递到主缸,
作用在该输出杆上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利用前端侧与所述反作用部件抵接的所述柱塞向所述制动踏板传递,另外,通过所述阀体的前进而停止利用所述阀机构进行的向所述变压室的大气导入,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机构具有:
能够移动地安装在所述阀体上的提升阀;
第一片材部,其形成在所述柱塞上并通过落座在所述提升阀上或者从其分离而使所述变压室与大气连通、断开;
第二片材部,其能够移动地被所述阀体导向并通过落座在所述提升阀或者从其分离使所述变压室与所述定压室连通、断开,
传递部件,其基端侧与该第二片材部抵接,前端侧与所述柱塞的前端侧邻接并配置为能够与所述反作用部件抵接,
该传递部件将来自所述反作用部件的反作用力的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二片材部传递到所述提升阀,使该提升阀移动并使所述第一片材部与提升阀分离,而使所述变压室与大气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式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部件配置为与所述反作用部件抵接的抵接面包围所述柱塞的与所述反作用部件抵接的端面。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压式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递部件由一个或多个杆部和筒状部构成,该杆部位于所述柱塞的径向外侧并在所述阀体内沿轴向延伸,直至与所述第二片材部抵接的位置,该筒状部形成为以与所述反作用部件面接触的状态抵接的筒状体,并在与所述第二片材部轴向的相反侧的位置与所述杆部连结。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压式助力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在与所述反作用部件抵接的抵接面的内周侧形成有配置所述柱塞和所述传递部件的孔。
CN201410717252.6A 2013-11-29 2014-12-01 气压式助力装置 Active CN1046701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48179A JP6297318B2 (ja) 2013-11-29 2013-11-29 気圧式倍力装置
JP2013-248179 2013-11-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70197A true CN104670197A (zh) 2015-06-03
CN104670197B CN104670197B (zh) 2018-10-09

Family

ID=53058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717252.6A Active CN104670197B (zh) 2013-11-29 2014-12-01 气压式助力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05440B2 (zh)
JP (1) JP6297318B2 (zh)
CN (1) CN104670197B (zh)
DE (1) DE102014224233B4 (zh)
IN (1) IN2014DE03410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44973A (ja) * 1996-07-31 1998-02-17 Jidosha Kiki Co Ltd 倍力装置
US20030230931A1 (en) * 2002-06-14 2003-12-18 Bosch Automotive Systems Corporation Negative pressure boosting device
JP2006273214A (ja) * 2005-03-30 2006-10-12 Hitachi Ltd 気圧式倍力装置
JP2008074196A (ja) * 2006-09-20 2008-04-03 Bosch Corp 負圧倍力装置
CN201923121U (zh) * 2010-12-10 2011-08-10 吉林汽车制动器厂 电子真空助力器装置
JP2012030697A (ja) * 2010-07-30 2012-02-16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気圧式倍力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53721B2 (ja) * 1992-07-10 1999-02-03 自動車機器株式会社 倍力装置
JPH11217072A (ja) * 1997-11-28 1999-08-10 Jidosha Kiki Co Ltd ブレーキ倍力装置
DE102005051321A1 (de) 2005-04-15 2006-10-19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Pneumatischer Bremskraftverstärker
JP5030079B2 (ja) * 2006-06-12 2012-09-19 ボッシュ株式会社 負圧倍力装置
JP2013248179A (ja) 2012-05-31 2013-12-12 Konami Digital Entertainment Co Ltd 特典付与システム、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44973A (ja) * 1996-07-31 1998-02-17 Jidosha Kiki Co Ltd 倍力装置
US20030230931A1 (en) * 2002-06-14 2003-12-18 Bosch Automotive Systems Corporation Negative pressure boosting device
JP2006273214A (ja) * 2005-03-30 2006-10-12 Hitachi Ltd 気圧式倍力装置
JP2008074196A (ja) * 2006-09-20 2008-04-03 Bosch Corp 負圧倍力装置
JP2012030697A (ja) * 2010-07-30 2012-02-16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気圧式倍力装置
CN201923121U (zh) * 2010-12-10 2011-08-10 吉林汽车制动器厂 电子真空助力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4224233A1 (de) 2015-06-03
DE102014224233B4 (de) 2024-03-14
US20150152897A1 (en) 2015-06-04
IN2014DE03410A (zh) 2015-08-21
JP2015105019A (ja) 2015-06-08
CN104670197B (zh) 2018-10-09
JP6297318B2 (ja) 2018-03-20
US10005440B2 (en) 2018-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581380B2 (en) Master cylinder with improved piston guidance
US9260098B2 (en) Vacuum booster
CN104350287A (zh) 主动缸
KR20140111652A (ko) 더 빠른 클러치 적용을 위한 2단 피스톤
US9038668B2 (en) Accumulator assembly
US11318923B2 (en) Solenoid valve, vehicle brake hydraulic pressure control apparatus and solenoid valve fabrication method
CN103826942A (zh) 用于车辆的制动系统的主制动缸的主活塞结构组件、用于制动器的制造方法以及用于运行制动器的方法
CN104670197A (zh) 气压式助力装置
CN104271415B (zh) 行程模拟器及行程模拟器用的衬套
CN109642592B (zh) 位置致动器
EP2749462A1 (en) Hydraulic brak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brake boosting in a motor vehicle
CN102416935B (zh) 快速充填串列主缸
CN105041914B (zh) 一种双级离合总泵及车辆
US8196505B2 (en) Brake booster
CN105270371A (zh) 主制动缸以及用于车辆的制动系统
EP0076608A1 (en) Improvements in brake boosters
EP2582558B1 (en) Master cylinder with flow groove
CN105539406A (zh) 用于制动系统的主缸
US7472968B2 (en) Vacuum type brake booster
CN112639299A (zh) 特别用于机动车辆的断开控制装置的液压组件
EP4194669A1 (en) Brake valve with silencer or spout connector
CN105257730A (zh) 一种离合器助力泵
CN108105279B (zh) 离合器分离机构及离合器主缸
JP5596460B2 (ja) 気圧式倍力装置
US20130104728A1 (en) Booster assembly f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716

Address after: Ibarak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Ibarak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