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62724A -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62724A
CN104662724A CN201480002517.2A CN201480002517A CN104662724A CN 104662724 A CN104662724 A CN 104662724A CN 201480002517 A CN201480002517 A CN 201480002517A CN 104662724 A CN104662724 A CN 1046627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omer
barrier film
electrode
basic
basic monom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251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朴志元
刘承宰
高明勋
潘镇浩
李香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201300581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510518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400617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549337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07606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690399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4/004617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4189319A1/ko
Publication of CN104662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627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63Cells or batteries with horizontal or inclin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having a layere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制造具有使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膜交替地层叠而成的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体或具有使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膜交替地层叠而成的结构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以及第二步骤,反复层叠一种基本单体或者按指定的顺序层叠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来制造单体堆叠部。在此,隔膜的末端不与相邻的隔膜的末端接合。并且,一种基本单体具有使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及第二隔膜依次层叠而成的四层结构或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并且,若将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按指定的顺序每次各层叠一个,则形成四层结构或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

Description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更详细地涉及制造与堆叠型结构或堆叠/折叠型结构相区别的新型结构的电极组件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可以根据电极组件的结构而分为多种。作为一例,二次电池可以分为堆叠型结构、卷曲型(卷型)结构或堆叠/折叠型结构。但是,堆叠型结构中,构成电极组件的电极单位(正极(cathode)、隔膜及负极(anode))相互单独地层叠,因而存在如下缺点:不仅很难精密地整齐排列电极组件,而且还需要很多工序。并且,堆叠/折叠型结构通常需要两台层压装置和一台折叠装置,因而存在电极组件的制造工序非常复杂的缺点。尤其,堆叠/折叠型结构通过折叠来层叠全电池或双电池,因而存在难以精密地整齐排列全电池或双电池的缺点。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作出,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通过与堆叠型结构或堆叠/折叠型结构相区别的新型结构来实现精密的排列和简单的工序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制造具有使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膜交替地层叠而成的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体或具有使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膜交替地层叠而成的结构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以及第二步骤,反复层叠一种基本单体或者按指定的顺序层叠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来制造单体堆叠部。在此,隔膜的末端不与相邻的隔膜的末端接合。并且,一种基本单体具有使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及第二隔膜依次层叠而成的四层结构或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并且,若将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按指定的顺序每次各层叠一个,则形成四层结构或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能够通过与堆叠型结构或堆叠/折叠型结构相区别的新型结构来实现精密的排列和简单的工序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基本单体的第一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基本单体的第二结构的侧视图。
图3为示出通过层叠图1的基本单体来形成的单体堆叠部的侧视图。
图4为示出本发明的基本单体的第三结构的侧视图。
图5为示出本发明的基本单体的第四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示出通过层叠图4的基本单体和图5的基本单体来形成的单体堆叠部的侧视图。
图7为示出本发明的制造基本单体的工序的工序图。
图8为示出使具有不同大小的基本单体层叠而形成的单体堆叠部的立体图。
图9为示出图8的单体堆叠部的侧视图。
图10为示出使具有不同的几何形状的基本单体层叠而形成的单体堆叠部的立体图。
图11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一结构的侧视图。
图12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二结构的侧视图。
图13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三结构的侧视图。
图14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四结构的侧视图。
图15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五结构的侧视图。
图16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六结构的侧视图。
图17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七结构的侧视图。
图18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八结构的侧视图。
图19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一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九结构的侧视图。
图20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第一辅助单体及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十结构的侧视图。
图21为示出本发明的包括基本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的单体堆叠部的第十一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或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本发明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包括:第一步骤,制造基本单体;以及第二步骤,以在第一步骤中制造的基本单体为基础,来制造单体堆叠部。能够以如此制造的单体堆叠部为基础,来形成电池的电极组件。以下,首先对制造基本单体的第一步骤进行观察。
制造基本单体的步骤(第一步骤)
基本单体的制造步骤(第一步骤)为如下的步骤:制造具有使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膜交替地层叠而成的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体或具有使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膜交替地层叠而成的结构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以下,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基本单体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电极组件中,基本单体使电极和隔膜交替地层叠而形成。此时,电极和隔膜层叠相同数量。例如,如图1所示,基本单体110a能够使两个电极111、113和两个隔膜112、114层叠而形成。此时,正极和负极当然能够通过隔膜而相向。若以这种方式形成基本单体,则电极(在图1和图2中参照附图标记111的电极)位于基本单体的一侧末端,隔膜(在图1和图2中参照附图标记114的隔膜)位于基本单体的另一侧末端。
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基本特征在于,仅通过基本单体的层叠来形成单体堆叠部(即,电极组件)。即,本发明的基本特征在于,能够反复层叠一种基本单体或按指定的顺序层叠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来形成单体堆叠部。为了实现这种特征,基本单体能够具有如下结构。
首先,基本单体能够以依次层叠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及第二隔膜的方式形成。更具体地,基本单体110a、110b能够如图1所示以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或者如图2所示以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将具有这种结构的基本单体称之为第一基本单体。此时,第一电极111和第二电极113为相反的电极。例如,若第一电极111为正极,则第二电极113为负极。
如此,若依次层叠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及第二隔膜来形成基本单体,则通过后述的单体堆叠部的制造步骤(第二步骤),如图3所示仅通过反复层叠一种基本单体110a,也能够形成单体堆叠部100a。在此,基本单体除了这种四层结构之外,还能够具有八层结构或十二层结构。即,基本单体可以具有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例如,基本单体也能够以依次层叠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第二隔膜、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及第二隔膜的方式形成。
第二,基本单体能够以依次层叠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第二隔膜、第一电极及第一隔膜的方式形成,或者以依次层叠第二电极、第二隔膜、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及第二隔膜的方式形成。将具有前者结构的基本单体称之为第二基本单体,并将具有后者结构的基本单体称之为第三基本单体。
更具体地,第二基本单体110c能够如图4所示以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第二隔膜114、第一电极111及第一隔膜112的方式形成。并且,第三基本单体110d能够如图5所示以自上而下依次层叠第二电极113、第二隔膜114、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相反,也能够以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的方式形成。
若将第二基本单体110c和第三基本单体110d只分别层叠一个,则形成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因此,若将第二基本单体110c和第三基本单体110d继续交替地每次各层叠一个,则如图6所示,仅通过层叠第二基本单体及第三基本单体,也能够形成单体堆叠部100b。
如此,在本发明中,一种基本单体具有使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及第二隔膜依次配置而成的四层结构或使四层结构反复配置而成的结构。并且,在本发明中,若将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按指定的顺序每次各配置一个,则形成四层结构或使四层结构反复配置而成的结构。例如,上述的第一基本单体具有四层结构,若将上述的第二基本单体和第三基本单体各层叠一个而总共层叠两个,则形成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十二层结构。
因此,在本发明中,若反复层叠一种基本单体,或者按指定的顺序层叠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则仅通过层叠也能够形成单体堆叠部(即,电极组件)。
[基本单体的制造]
参照图7,代表性地对制造第一基本单体的工序进行观察。首先,准备第一电极材料121、第一隔膜材料122、第二电极材料123及第二隔膜材料124。在此,第一隔膜材料122和第二隔膜材料124可以是相同的材料。然后,通过切割器C1将第一电极材料121切割成预定大小,通过切割器C2将第二电极材料123也切割成预定大小。然后,将第一电极材料121层叠于第一隔膜材料122,将第二电极材料123层叠于第二隔膜材料124。
然后,优选地,在层压机L1、L2中使电极材料和隔膜材料相互粘结。通过这种粘结,能够制造使电极与隔膜结合为一体的基本单体。结合的方法能够多种多样。层压机L1、L2为了粘结而向材料施加压力或施加压力和热。这种粘结在制造单体堆叠部时使基本单体的层叠变得更容易。并且,这种粘结也有利于基本单体的整齐排列。若在这种粘结之后通过切割器C3将第一隔膜材料122和第二隔膜材料124切割成预定大小,则能够制造基本单体110a。在这种过程中,隔膜的末端不与相邻的隔膜的末端接合。
如此,在基本单体中,电极能够与相邻的隔膜粘结。并且,能够视为隔膜与电极粘结。此时,优选地,电极在与隔膜相向的面的整体与隔膜粘结。这是因为,若如此则能够使电极稳定地固定于隔膜。通常,电极小于隔膜。
为此,能够将粘结剂涂敷于隔膜。但若以这种方式利用粘结剂,则需要将粘结剂以网眼(mesh)或点(dot)形态涂敷于粘结面的整体。这是因为,若将粘结剂紧密地涂敷于粘结面的整体,则难以使锂离子之类的反应离子通过隔膜。因此,若利用粘结剂,则即使能够将整个电极(即,在整个粘结面)与隔膜粘结,在整体上也很难紧密地粘结。
或者,能够通过具有涂敷层的隔膜而在整体上使电极与隔膜粘结,上述涂敷层具有粘结力。更详细地进行说明。隔膜能够包括:如聚烯烃系列的隔膜基材那样的多孔性的隔膜基材;以及多孔性的涂敷层,涂敷于隔膜基材的一面或两面的整体。此时,涂敷层可以由无机物粒子和使无机物粒子相互连接并固定的粘结剂聚合物的混合物形成。
在此,无机物粒子可以提高隔膜的热稳定性。即,无机物粒子能够防止隔膜在高温下收缩。并且,粘结剂聚合物通过固定无机物粒子,也能够提高隔膜的机械稳定性。并且,粘结剂聚合物能够将电极粘结于隔膜。粘结剂聚合物分布于整个涂敷层,因而与上述粘结剂不同,能够在粘结面整体形成紧密的粘结。因此,若利用这种隔膜,则能够使电极更加稳定地固定于隔膜。为了加强这种粘结,可以利用上述的层压机。
但是,无机物粒子能够形成填充结构(densely packed structure)而在涂敷层的整体形成无机物粒子之间的间隙体积(interstitialvolumes)。此时,能够借助由无机物粒子限定的间隙体积而在涂敷层形成有气孔结构。由于这种气孔结构,即使在隔膜形成有涂敷层,锂离子也能够良好地通过隔膜。作为参照,由无机物粒子限定的间隙体积也可能根据位置而被粘结剂聚合物堵塞。
在此,填充结构能够说明为如在玻璃瓶装有石子那样的结构。因此,若无机物粒子形成填充结构,则并不是在涂敷层的局部形成无机物粒子之间的间隙体积,而是在整个涂敷层中形成无机物粒子之间的间隙体积。由此,若无机物粒子的大小增加,则基于间隙体积的气孔的大小也一同增加。由于这种填充结构,锂离子能够在隔膜的整个面顺畅地通过隔膜。
另一方面,在单体堆叠部中,基本单体之间也能够相互粘结。例如,在图1中,若在第二隔膜114的下表面涂敷粘结剂或涂敷上述的涂敷层,则能够在第二隔膜114的下表面粘结其他基本单体。
此时,基本单体中电极和隔膜之间的粘结力可以大于单体堆叠部中基本单体之间的粘结力。当然,也可以没有基本单体之间的粘结力。若如此,则在分离电极组件(单体堆叠部)时,因粘结力的差异而以基本单体为单位进行分离的可能性较高。作为参照,粘结力也能够以剥离力表示。例如,电极和隔膜之间的粘结力能够以在使电极和隔膜相互分离时所需的力来表示。如此,在单体堆叠部内,基本单体可以不与相邻的基本单体结合,或者以在基本单体内电极和隔膜相互结合的结合力不同的另一结合力来与相邻的基本单体结合。
作为参照,在隔膜包括上述的涂敷层的情况下,对隔膜的超声波熔合并不优选。隔膜通常大于电极。由此,可能试图利用超声波熔合使第一隔膜112的末端和第二隔膜114的末端相互结合。但是,超声波熔合需要利用焊头直接对对象进行加压。但是,若利用焊头直接对隔膜的末端进行加压,则可能因具有粘结力的涂敷层而使焊头与隔膜粘结。由此能够引起装置的故障。
制造单体堆叠部的步骤(第二步骤)
单体堆叠部的制造步骤(第二步骤)为如下的步骤:反复层叠在第一步骤中制造的一种基本单体或按指定的顺序、例如交替地层叠在一步骤中制造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来制造单体堆叠部。在本发明中,单体堆叠部使基本单体以基本单体为单位进行层叠而形成。即,首先制作基本单体之后,将上述基本单体反复或交替地层叠来制作单体堆叠部(参照图3及图6)。
如此,本发明能够仅通过基本单体的层叠来形成单体堆叠部。因此,本发明能够非常精密地整齐排列基本单体。若基本单体精密地整齐排列,则电极和隔膜也能够在单体堆叠部中精密地整齐排列。并且,本发明能够大大提高单体堆叠部(即,电极组件)的生产率。这是因为工序变得非常简单。
其他
[基本单体的变形]
到目前为止,只对具有相同大小的基本单体进行了说明。但基本单体也可以具有互不相同的大小。若层叠具有互不相同的大小的基本单体,则可以将单体堆叠部制造成多种形状。在此,基本单体的大小以隔膜的大小为准进行说明。这是因为通常隔膜大于电极。
参照图8和图9进行更详细地说明的话,基本单体能够包括多个子单体1101a、1102a、1103a。能够通过这种基本单体的层叠来形成单体堆叠部100c。此时,子单体可以分为具有互不相同大小的至少两个组。并且,子单体能够以使相同大小的子单体之间进行层叠的方式形成多层。图8和图9图示出分为三个组的子单体1101a、1102a、1103a以使相同大小的子单体之间进行层叠的方式形成三个层的例子。作为参照,即使属于一个组的基本单体形成两个以上的层也无妨。
但是,最优选地,在以这种方式形成多层的情况下,基本单体(子单体)具有上述的四层结构或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即第一基本单体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只要基本单体的相互层叠的结构相同,则即使大小互不相同,也视为属于一种基本单体)。
对此进行详细说明的话,优选地,在一个层中,正极和负极层叠相同数量。并且,优选地,在层与层之间,相反的电极通过隔膜而相向。但是,例如在第二基本单体及第三基本单体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形成一个层而需要两种基本单体。
但是,如图9所示,在第一基本单体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形成一个层而仅需要一种基本单体(子单体)。因此,若基本单体(子单体)具有上述的四层结构或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则即使形成多层,也能够减少基本单体(子单体)的种类。
并且,例如在第二基本单体及第三基本单体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形成一个层而需要将两种基本单体各层叠至少一个,因而一个层具有最少十二层的结构。但是,在第一基本单体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为了形成一个层,仅层叠一种基本单体(子单体)即可,因而一个层具有最少四层的结构。因此,若基本单体(子单体)具有上述的四层结构或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则能够在形成多层时,非常容易地调节各层的厚度。
另一方面,基本单体(子单体)不仅能够具有互不相同的大小,也能具有互不相同的几何形状。例如,如图10所示,基本单体不仅能够在大小方面存在差异,而且能够在边角形状方面存在差异,能够在有无穿孔方面存在差异。更具体地,如图10所示,分为三个组的基本单体可以以使相同的几何形状的基本单体之间进行层叠的方式形成多层。为此,基本单体可以包括分为至少两个组(各组具有互不相同的几何形状)的子单体。此时,最优选地,基本单体(子单体)同样具有上述的四层结构或使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即第一基本单体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只要基本单体的相互层叠的结构相同,则即使几何形状互不相同,也视为属于一种基本单体)。
[辅助单体的层叠步骤(第三步骤及第四步骤)]
单体堆叠部能够还包括第一辅助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中的至少一个。即,本发明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除了上述的第一步骤和第二步骤以外,能够还包括层叠第一辅助单体的第三步骤和层叠第二辅助单体的第四步骤中的至少一个(在本说明书中,各步骤的数字并非表示各步骤的顺序)。
首先,对第一辅助单体进行观察。在本发明中,电极位于基本单体的一侧末端,隔膜位于基本单体的另一侧末端。因此,若依次层叠基本单体,则电极(在图11中参照附图标记116的电极,以下,称之为“末端电极”)位于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第一辅助单体附加层叠于这种末端电极(作为参照,单体堆叠部也能够视为还包括辅助单体而构成)。
更具体地,若末端电极116为正极,则第一辅助单体130a能够如图11所示以从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即从末端电极116起向外侧依次层叠隔膜114、负极113、隔膜112及正极111的方式形成。并且,若末端电极116为负极,则第一辅助单体130b能够如图12所示以从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即从第一末端电极116起向外侧依次层叠隔膜114及正极113的方式形成。
如图11和图12所示,单体堆叠部100d、100e能够通过第一辅助单体130a、130b而使正极位于末端电极侧的最外侧。此时,优选地,位于最外侧的正极、即第一辅助单体的正极仅在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以图11为基准与下侧相向的一面)涂敷有活性物质层。若如此涂敷活性物质层,则活性物质层不会位于末端电极的最外侧,因而能够防止活性物质层的浪费。作为参照,正极(例如)为放出锂离子的结构,因而使正极位于最外侧会有利于电池容量。
然后,对第二辅助单体进行观察。第二辅助单体基本上执行与第一辅助单体相同的作用。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在本发明中,电极位于基本单体的一侧末端,隔膜位于基本单体的另一侧末端。因此,若依次层叠基本单体,则隔膜(图13中参照附图标记117的隔膜,以下,称之为“末端隔膜”)位于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第二辅助单体附加层叠于这种末端隔膜。
更具体地,在基本单体中,若与末端隔膜117相接的电极113为正极,则第二辅助单体140a能够如图13所示以从末端隔膜117起依次层叠负极111、隔膜112及正极113的方式形成。并且,在基本单体中,若与末端隔膜117相接的电极113为负极,则第二辅助单体140b能够如图14所示由正极111形成。
如图13和图14所示,单体堆叠部100f、100g能够通过第二辅助单体140a、140b而使正极位于末端隔膜侧的最外侧。此时,优选地,位于最外侧的正极、即第二辅助单体的正极也与第一辅助单体的正极同样地,仅在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以图13为基准与上侧相向的一面)涂敷有活性物质层。
但是,第一辅助单体和第二辅助单体也能够具有与上述结构不同的结构。首先,对第一辅助单体进行观察。如图15所示,若末端电极116为正极,则第一辅助单体130c能够以从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层叠隔膜114及负极113的方式形成。并且,如图16所示,若末端电极116为负极,则第一辅助单体130d能够以从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层叠隔膜114、正极113、隔膜112及负极111的方式形成。
如图15和图16所示,单体堆叠部100h、100i能够通过第一辅助单体130c、130d而使负极位于末端电极侧的最外侧。
然后,对第二辅助单体进行观察。如图17所示,在基本单体中,若与末端隔膜117相接的电极113为正极,则第二辅助单体140c能够由负极111形成。并且,如图18所示,在基本单体中,若与末端隔膜117相接的电极113为负极,则第二辅助单体140d能够以从末端隔膜117起依次层叠正极111、隔膜112及负极113的方式形成。如图17和图18所示,单体堆叠部100j、100k能够通过第二辅助单体140c、140d而使负极位于末端隔膜侧的最外侧。
作为参照,负极可能因电位差而与电池外壳(例如,袋形外壳)的铝层发生反应。因此,优选地,负极通过隔膜而与电池外壳绝缘。为此,在图15至图18中,第一辅助单体及第二辅助单体能够还在负极的外侧包括隔膜。例如,与图15的第一辅助单体130c相比,图19的第一辅助单体130e能够还在最外侧包括隔膜112。作为参照,若辅助单体包括隔膜,则在将辅助单体整齐排列于基本单体时变得更加容易。
另一方面,也能够如图20所示地形成单体堆叠部100m。基本单体110b能够以自下而上依次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一电极111可以为正极,第二电极113可以为负极。
并且,第一辅助单体130f能够以从末端电极116起依次层叠隔膜114、负极113、隔膜112及正极111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一辅助单体130f的正极111能够仅在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基本单体110b相向的一面形成活性物质层。
并且,第二辅助单体140e能够以从末端隔膜117起依次层叠正极(第一正极)111、隔膜112、负极113、隔膜114及正极(第二正极)118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二辅助单体140e的正极中位于最外侧的正极(第二正极)118能够仅在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基本单体110b相向的一面形成活性物质层。
最后,也能够如图21所示地形成单体堆叠部100n。基本单体110e能够以自上而下层叠第一电极111、第一隔膜112、第二电极113及第二隔膜114的方式形成。此时,第一电极111可以为负极,第二电极113可以为正极。并且,第二辅助单体140f能够以从末端隔膜117起依次层叠负极111、隔膜112、正极113、隔膜114及负极119的方式形成。

Claims (22)

1.一种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
第一步骤,制造具有使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膜交替地层叠而成的结构的一种基本单体或具有使相同数量的电极和隔膜交替地层叠而成的结构的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以及
第二步骤,反复层叠所述一种基本单体或者按指定的顺序层叠所述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来制造单体堆叠部,
所述隔膜的末端不与相邻的隔膜的末端接合,
所述一种基本单体具有使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及第二隔膜依次层叠而成的四层结构或使所述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
若将所述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按指定的顺序每次各层叠一个,则形成所述四层结构或使所述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一种基本单体包括第一基本单体,所述第一基本单体具有所述四层结构或使所述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
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单体堆叠部具有使所述第一基本单体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两种以上的基本单体包括:
第二基本单体,具有使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第二隔膜、第一电极及第一隔膜依次层叠而成的结构;以及
第三基本单体,具有使第二电极、第二隔膜、第一电极、第一隔膜、第二电极及第二隔膜依次层叠而成的结构,
在第二步骤中,所述单体堆叠部具有使所述第二基本单体和所述第三基本单体交替地层叠而成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一种基本单体包括子单体,所述子单体具有所述四层结构或使所述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
所述子单体分为具有互不相同的大小的至少两个组,
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子单体按大小进行层叠,而在所述单体堆叠部形成多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一种基本单体包括子单体,所述子单体具有所述四层结构或使所述四层结构反复层叠而成的结构,
所述子单体分为具有互不相同的几何形状的至少两个组,
在所述第二步骤中,所述子单体按几何形状进行层叠,而在所述单体堆叠部形成多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电极与相邻的隔膜粘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电极在与所述相邻的隔膜相向的面的整体与所述相邻的隔膜粘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步骤中,所述电极通过层压而在与所述相邻的隔膜相向的面的整体与所述相邻的隔膜粘结。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本单体内所述电极与所述相邻的隔膜之间的粘结力大于所述单体堆叠部内所述基本单体之间的粘结力。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膜包括:
多孔性的隔膜基材;以及
多孔性的涂敷层,涂敷于所述隔膜基材的一面或两面的整体,
所述涂敷层由无机物粒子和使所述无机物粒子相互连接并固定的粘结剂聚合物的混合物形成,
所述电极借助所述涂敷层而与所述相邻的隔膜粘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机物粒子形成填充结构,而在所述涂敷层的整体形成无机物粒子之间的间隙体积,并借助由所述无机物粒子限定的间隙体积而在所述涂敷层形成气孔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步骤,在所述第三步骤中,将第一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电极即末端电极,
当所述末端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以从所述末端电极起依次层叠隔膜、负极、隔膜及正极的方式形成,
当所述末端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以从所述末端电极起依次层叠隔膜及正极的方式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单体的正极包括:
集电体;以及
活性物质,仅涂敷于所述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所述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四步骤,在所述第四步骤中,将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隔膜即末端隔膜,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膜相接的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以从所述末端隔膜起依次层叠负极、隔膜及正极的方式形成,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膜相接的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由正极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的正极包括:
集电体;以及
活性物质,仅涂敷于所述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所述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三步骤,在所述第三步骤中,将第一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电极即末端电极,
当所述末端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以从所述末端电极起依次层叠隔膜及负极的方式形成,
当所述末端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一辅助单体以从所述末端电极起依次层叠隔膜、正极、隔膜及负极的方式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单体还在所述负极的外侧包括隔膜。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四步骤,在所述第四步骤中,将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隔膜即末端隔膜,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膜相接的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由负极形成,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膜相接的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以从所述末端隔膜起依次层叠正极、隔膜及负极的方式形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辅助单体还在所述负极的外侧包括隔膜。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四步骤,在所述第四步骤中,将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隔膜即末端隔膜,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膜相接的电极为负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以从所述末端隔膜起依次层叠第一正极、隔膜、负极、隔膜及第二正极的方式形成。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辅助单体的第二正极包括:
集电体;以及
活性物质,仅涂敷于所述集电体的两面中的与所述基本单体相向的一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第四步骤,在所述第四步骤中,将第二辅助单体层叠于位于所述单体堆叠部的最上侧或最下侧的隔膜即末端隔膜,
在所述基本单体中,当与所述末端隔膜相接的电极为正极时,所述第二辅助单体以从所述末端隔膜起依次层叠第一负极、隔膜、正极、隔膜及第二负极的方式形成。
CN201480002517.2A 2013-05-23 2014-05-23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46627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076060.0A CN110690399B (zh) 2013-05-23 2014-05-23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30058165A KR101510518B1 (ko) 2012-05-23 2013-05-23 전극조립체의 제조방법
KR10-2013-0058165 2013-05-23
KR10-2013-0143286 2013-11-22
KR20130143286 2013-11-22
KR10-2014-0061790 2014-05-22
KR1020140061790A KR101549337B1 (ko) 2013-11-22 2014-05-22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 방법
PCT/KR2014/004617 WO2014189319A1 (ko) 2013-05-23 2014-05-23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 방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076060.0A Division CN110690399B (zh) 2013-05-23 2014-05-23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62724A true CN104662724A (zh) 2015-05-27

Family

ID=53186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2517.2A Pending CN104662724A (zh) 2013-05-23 2014-05-23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62724A (zh)
TW (1) TWI50553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02124A (zh) * 2016-12-22 2017-04-26 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堆叠型电极组件及其制备方法、锂电池、电池模块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7229B1 (en) * 2000-11-22 2003-04-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tack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aminated products and packaging
KR20030066960A (ko) * 2002-02-06 2003-08-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2004111219A (ja) * 2002-09-18 2004-04-08 Nissan Motor Co Ltd ラミネート二次電池、複数のラミネート二次電池からなる組電池モジュール、複数の組電池モジュールからなる組電池ならびにこれらいずれかの電池を搭載した電気自動車
US20060115718A1 (en) * 2004-11-30 2006-06-0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Lithium ion polymer multi-cell and method of making
CN1929182A (zh) * 2005-09-08 2007-03-14 德古萨公司 由交替叠置的固定隔板和电极组成的锂蓄电池用组件
CN101002347A (zh) * 2004-09-02 2007-07-18 株式会社Lg化学 有机/无机复合多孔薄膜和由其制备的电化学装置
CN101496194A (zh) * 2006-06-05 2009-07-29 株式会社Lg化学 使用两个或更多个单元电池的高容量电池组电池
CN101501919A (zh) * 2006-06-13 2009-08-05 株式会社Lg化学 提供两种或更多种工作电压的堆叠型二次电池
US20110135996A1 (en) * 2009-12-07 2011-06-09 Changbum Ahn Electrode assembly bloc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341949A (zh) * 2009-01-27 2012-02-01 G4协同学公司 用于储能器件的电极折叠体
CN102884665A (zh) * 2010-04-06 2013-01-16 株式会社Lg化学 改进的堆叠型电池胞或者双电池胞、用于使用该电池胞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44899B2 (ja) * 2000-02-23 2011-03-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電極及び電池、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WO2006025662A1 (en) * 2004-09-02 2006-03-09 Lg Chem, Ltd. Organic/inorganic composite porous film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prepared thereby
TW200743245A (en) * 2006-05-01 2007-11-16 Antig Tech Co Ltd Assembly method used in the assembly of flat-plate type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ed layer and its structure
KR100878700B1 (ko) * 2006-06-26 2009-01-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지셀 제조용 전극판 및 그것의 제조방법
TW200812138A (en) * 2006-08-18 2008-03-01 Antig Technology Corp Flat type membrane electrode layer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7229B1 (en) * 2000-11-22 2003-04-1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Stack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laminated products and packaging
KR20030066960A (ko) * 2002-02-06 2003-08-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JP2004111219A (ja) * 2002-09-18 2004-04-08 Nissan Motor Co Ltd ラミネート二次電池、複数のラミネート二次電池からなる組電池モジュール、複数の組電池モジュールからなる組電池ならびにこれらいずれかの電池を搭載した電気自動車
CN101002347A (zh) * 2004-09-02 2007-07-18 株式会社Lg化学 有机/无机复合多孔薄膜和由其制备的电化学装置
US20060115718A1 (en) * 2004-11-30 2006-06-01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Lithium ion polymer multi-cell and method of making
CN1929182A (zh) * 2005-09-08 2007-03-14 德古萨公司 由交替叠置的固定隔板和电极组成的锂蓄电池用组件
CN101496194A (zh) * 2006-06-05 2009-07-29 株式会社Lg化学 使用两个或更多个单元电池的高容量电池组电池
CN101501919A (zh) * 2006-06-13 2009-08-05 株式会社Lg化学 提供两种或更多种工作电压的堆叠型二次电池
CN102341949A (zh) * 2009-01-27 2012-02-01 G4协同学公司 用于储能器件的电极折叠体
US20110135996A1 (en) * 2009-12-07 2011-06-09 Changbum Ahn Electrode assembly bloc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2884665A (zh) * 2010-04-06 2013-01-16 株式会社Lg化学 改进的堆叠型电池胞或者双电池胞、用于使用该电池胞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02124A (zh) * 2016-12-22 2017-04-26 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堆叠型电极组件及其制备方法、锂电池、电池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1395A (zh) 2015-03-16
TWI505535B (zh) 2015-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62725A (zh) 电极组件及用于该电极组件的基本单体
JP6467440B2 (ja) 電極組立体及びこれを含むポリマー二次電池セル
JP6106913B2 (ja) セパレータ切断工程を含む電極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KR101595643B1 (ko)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폴리머 이차전지 셀
JP6275147B2 (ja) 電極組立体
CN104541399A (zh) 电极组件及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EP2882028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assembly
CN111628227B (zh) 电极组件
KR101807354B1 (ko) 전극 조립체
KR102080253B1 (ko) 전극 조립체
CN104662724A (zh)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CN110690399B (zh) 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KR101549337B1 (ko) 전극 조립체의 제조 방법
KR101747514B1 (ko) 전극 조립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