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37977A - 发光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37977A
CN104637977A CN201310561326.7A CN201310561326A CN104637977A CN 104637977 A CN104637977 A CN 104637977A CN 201310561326 A CN201310561326 A CN 201310561326A CN 104637977 A CN104637977 A CN 1046379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layer
control electrode
polarization
touch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613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振宇
龚立伟
林熙乾
卢宏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Priority to CN20131056132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37977A/zh
Priority to TW103136476A priority patent/TWI653757B/zh
Priority to TW103218754U priority patent/TWM497344U/zh
Publication of CN1046379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3797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发光显示装置,包含一发光组件及一封装组件。发光组件具有一上开口。封装组件覆盖该上开口,并包括一增亮抗反射结构。增亮抗反射结构具有一线偏光层、一四分之一波板及一反射偏光层。线偏光层间隔于发光组件,用以将一具有第一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通过,并阻隔一具有第二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四分之一波板设于线偏光层及发光组件之间,将沿第一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第一圆偏振方向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或将沿第二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第二圆偏振方向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反射偏光层设于四分之一波板及发光组件之间,用以将具有第一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通过,并反射具有第二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

Description

发光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设有反射偏光层的发光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的有机发光触控显示装置,通常包含有机发光组件、封装基板、触控感测结构、抗反射结构及盖板。有机发光组件提供显示装置的光源,其包括多个有机发光二极管。封装基板将有机发光组件密封于内,以避免外界环境的水气、氧气等成分造成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损伤。触控感测结构包括基板及触控电极之结构,提供触控感应功能。抗反射结构包括多层光学层,可减缓环境光线在显示画面上的光线反射。盖板覆盖于显示装置的表面,提供保护功能。
但上述的显示装置,其具有光学效率不佳及装置整体过于厚重的问题。在光学效率的部分,由于常见的抗反射结构主要由线偏光层及四分之一波板组成,其虽然可以改善环境光线的反光问题,但会阻隔至少50%由有机发光二极管所发出的影像光线,使得显示画面的亮度较暗,造成光学效率不佳的问题。此外,由于过去的显示装置需要设置封装基板、盖板等结构,且各种结构或各层之间常需要通过黏着层加以黏合,因此会增加显示装置的整体体积与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显示装置,该发光显示装置具有较佳的影像光线使用效率,且体积、重量较为轻薄化,并有优良的结构调整弹性,可改善一般显示装置光学效率不佳且较为厚重的问题。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包含一发光组件及一封装组件。该发光组件具有一上开口。该封装组件至少部分覆盖该发光组件的该上开口,并包括一增亮抗反射结构。该增亮抗反射结构具有一线偏光层、一四分之一波板及一反射偏光层。该线偏光层设于间隔该发光组件处,用以将一具有一第一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通过,并阻隔一具有一第二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通过,该第二线偏振方向与该第一线偏振方向相互垂直。该四分之一波板设于该线偏光层及该发光组件之间,将沿该第一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一第一圆偏振方向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或将沿该第二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一第二圆偏振方向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该第二圆偏振方向与该第一圆偏振方向相互反向。该反射偏光层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及该发光组件之间,用以将一具有该第一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通过,并反射一具有该第二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该触控感测结构至少设于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之间、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间或设于该反射偏光层与该发光组件之间。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基板,该基板供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其上,且该触控感测结构还至少或设于该线偏光层相反于该四分之一波板的另一侧。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交错间隔排列的楔形或菱形的第一电极列。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与一第二触控电极层,且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间隔地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该反射偏光层、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结合的其中之一的两相反侧。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基板及一第二触控电极层,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基板的两相反侧。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与一第二触控电极层,且该发光组件还具有一上电极层,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一触控电极层至少设于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之间、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间或设于该反射偏光层与该发光组件之间,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二触控电极层设于该上电极层处。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该上电极层形成电性连接或为一体式结构。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绝缘层,该绝缘层设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该上电极层之间。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列,该第二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列,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互交错。
本发明的另一发光显示装置,包含一发光组件、一封装组件及一盖板。该发光组件具有一上开口。该封装组件至少部分覆盖该发光组件的该上开口,并包括一增亮抗反射结构。该增亮抗反射结构具有一线偏光层、一四分之一波板及一反射偏光层。该线偏光层设于间隔该发光组件处,用以将一具有一第一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通过,并阻隔一具有一第二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通过,该第二线偏振方向与该第一线偏振方向相互垂直。该四分之一波板设于该线偏光层及该发光组件之间,将沿该第一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一第一圆偏振方向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或将沿该第二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一第二圆偏振方向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该第二圆偏振方向与该第一圆偏振方向相互反向。该反射偏光层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及该发光组件之间,用以将一具有该第一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通过,并反射一具有该第二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该盖板设于该线偏光层相反于该四分之一波板的另一侧。
本发明另一发光显示装置,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且该触控感测结构至少设于该盖板与该线偏光层之间、设于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之间、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间或设于该反射偏光层与该发光组件之间。
本发明另一发光显示装置,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基板,该基板供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其上,且该触控感测结构还至少或设于该线偏光层相反于该反射偏光层的另一侧。
本发明另一发光显示装置,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交错间隔排列的楔形或菱形的第一电极列。
本发明另一发光显示装置,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与一第二触控电极层,且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间隔地设于该线偏光层、该四分之一波板、该反射偏光层、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之结合、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结合、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以及该反射偏光层之结合的其中之一的两相反侧。
本发明另一发光显示装置,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基板及一第二触控电极层,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基板的两相反侧。
本发明另一发光显示装置,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与一第二触控电极层,且该发光组件还具有一上电极层,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一触控电极层至少设于该盖板与该线偏光层之间、设于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之间、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间,或设于该反射偏光层与该发光组件之间,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二触控电极层设于该上电极层处。
本发明另一发光显示装置,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该上电极层形成电性连接或为一体式结构。
本发明另一发光显示装置,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绝缘层,该绝缘层设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该上电极层之间。
本发明另一发光显示装置,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列,该第二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列,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互交错。
本发明通过可部分穿透或反射圆偏光的反射偏光层的设置,除了能减缓反光现象,还能大幅提升发光组件发出的影像光线的穿透程度,而增加影像光线的光学使用效率。
此外,本发明的封装组件可直接用于密封发光组件的上开口,无须额外设置封装基板,即可对发光组件提供封装、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的第一较佳实施例;
图2是一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的增亮抗反射结构的运作方式;
图3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
图4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的第二较佳实施例;
图5及图6是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一触控电极层的实施态样示例;
图7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
图8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的第三较佳实施例;
图9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
图10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图11是该第四较佳实施例中的第一触控电极层、第二触控电极层的实施态样示例;
图12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
图13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的第五较佳实施例;
图14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
图15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的第六较佳实施例;及
图16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
图17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的第七较佳实施例;及
图18是一侧视示意图,说明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七个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
第一实施例
参阅图1与图2,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作为有机发光显示器的应用,发光显示装置1包含一发光组件2及一封装组件3。
发光组件2用于提供发光显示装置1的影像光线,其包括一基板21、一设于基板21上的发光结构22及一设于基板21上并将发光结构22围绕于内的密封结构23,该基板21与密封结构23配合界定的空间具有一上开口24。发光结构22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作为显示光源,其具有由下而上依序设置的一下电极层221、一发光层222及一上电极层223。发光层222为发光结构22的主要发光层,由多层有机材料堆栈而成(图中未绘制)。下电极层221与上电极层223为提供发光结构22所需电力的电极结构,两者可采用透明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锡(IndiumTin Oxide,简称为ITO)、银奈米线(silver nanowire)、奈米碳管(Carbonnanotube)、导电高分子(PEDOT/PSS)、金属网格(metal mesh)、石墨烯(Graphene)等材料制作,但下电极层221以金属材料制作为佳。
封装组件3至少部分覆盖发光组件2的该上开口24,并包括一增亮抗反射结构31及一盖板32。
增亮抗反射结构31用于减缓外界光线造成的反光现象,并可提升发光结构22的影像光线使用效率,其具有一线偏光层311、一四分之一波板312及一反射偏光层313。
线偏光层311设于间隔发光组件2处,用以将一具有一第一线偏振方向(图2中沿x轴方向延伸的横向箭头)的线偏光通过,并阻隔一具有一第二线偏振方向(图2中沿y轴方向延伸的斜向箭头)的线偏光通过,该第二线偏振方向与该第一线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四分之一波板312设于线偏光层311与发光组件2之间,将沿该第一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一第一圆偏振方向(图2中顺时针方向的环状箭头)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或将沿第二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一第二圆偏振方向(图2中逆时针方向的环状箭头)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该第二圆偏振方向与该第一圆偏振方向相互反向。
反射偏光层313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及发光组件2之间,用以将一具有该第一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通过,并反射一具有该第二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
盖板32设于线偏光层311相反于四分之一波板312的另一侧,用于提供保护作用。
参阅图2,根据上述增亮抗反射结构31的构造,假设外界环境的光线L41具有第一线偏振方向及第二线偏振方向,其往发光显示装置1照射而通过线偏光层311后,线偏光层311会阻隔第二线偏振方向的部分,使光线转为第一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L42。随后,线偏光L42通过四分之一波板312后,会转换为第一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L43,该圆偏光L43可通过反射偏光层313,并在发光结构22(主要是下电极层221处)反射形成第二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L5,该圆偏光L5无法直接穿过反射偏光层313,因此会在反射偏光层313、发光结构22之间反射后转换为第一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未图标),然后才能依序穿透反射偏光层313、四分之一波板312及线偏光层311而反射于外,但此时的反射光线的强度已大幅缩减,不至于造成严重的反光现象,因此具有减缓外界环境光线L41在发光结构22处产生反射的效果。
而另一方面,由发光结构22产生的影像光线L61往反射偏光层313照射后,其第一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L62部分可穿过反射偏光层313,且能依序穿过四分之一波板312、线偏光层311,形成第一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L63而照射于外;而受反射偏光层313反射的第二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L64则会在发光结构22处反射而形成第一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L71,随后能依序穿过四分之一波板312、线偏光层311,形成第一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L72而照射于外。因此,发光结构22产生的影像光线L61的绝大部分最终都能穿过增亮抗反射结构31(即线偏光层311、四分之一波板312及反射偏光层313)而穿透于外,所以此种增亮抗反射结构31能大幅增进发光结构22的影像光线使用效率。
本实施例中,线偏光层311可使用高分子碘系聚合物等材质制成的偏光板或使用二色性染料(dichroic dye)搭配液晶分子制作的吸收式偏光层。
高分子碘系聚合物制成的偏光板是由拉伸方式制作的薄膜材料,例如可由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简称为PVC)薄膜于含碘溶液中拉伸形成,并可进一步施以表面硬化处理(hard coating)以增加其强度。若发光显示装置1的线偏光层311使用此种经表面硬化处理的高分子碘系聚合物偏光板,则其表面可不须设置盖板32(如图3),也就是说在此情况下发光显示装置1可以不设置盖板32。但在制造加工时,若四分之一波板312也是板状材质,则高分子碘系聚合物制成的偏光板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需要通过黏着层加以黏合。
另一方面,不同于薄膜型态的高分子碘系聚合物制成的偏光板,由二色性染料搭配液晶分子制作的吸收式偏光层属于通过涂布制程制作的涂布式线偏光层。二色性染料对于偏振光的具备特殊吸收特性,以圆盘状染料二色性分子为例,其仅允许垂直于分子方向的光分量通过,并吸收平行于分子平面的光分量,因此控制其分子方向即可设定偏光层的光线偏极方向。此外,由于二色性染料分子不具备液晶的特性,因此可将其与向列型液晶分子混合,以主体-客体(guest-host,简称为GH)混合模式的材料特性加以应用,其对水平偏振光分量与垂直偏振光分量具有不同的吸收特性,因此可应用于偏光层的制作。于制造过程中,二色性染料与液晶分子可以直接涂布于各式基材之上而形成偏光层,其厚度较高分子碘系聚合物制成的偏光板为薄,且不需要通过黏着层与基板结合,因此有助于整体结构的薄型化。
四分之一波板312可使用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为PI)等高分子膜制成的板状材料,或可使用反应型液晶分子制成的光学层。与线偏光层311类似,若四分之一波板312使用高分子膜制成的板状材料,则其与其它层之间需要通过黏着层加以黏合。若使用液晶分子制成的四分之一波板312,其本身的厚度薄于高分子膜,且不需通过黏着层与其它层进行黏合,因此能减少各层之间的厚度。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反射偏光层313是由胆固醇液晶分子制成的光学层,其制作方式是通过液晶分子的自我组装(self assembly)特性,利用表面配向(alignment)技术,将胆固醇液晶分子涂布形成呈现特定且单一排列方式的涂层,并于该涂层固化成型后,成为一具有晶体结构之光学薄膜。
要特别说明的是,于前述说明内容中,该第一线偏振方向、第二线偏振方向、第一圆偏振方向、第二圆偏振方向与空间坐标轴x、y、z之间的对应关系仅用于本实施例的示例说明,但不应以该内容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例如第一线偏振方向、第二线偏振方向也可以分别对应于y轴方向、x轴方向,且第一圆偏振方向、第二圆偏振方向也可以分别是逆时针方向、顺时针方向,此为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可依据前述说明加以调整的技术内容。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4、图5、图6,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发光显示装置1的技术重点在于发光组件2配合具有增亮抗反射结构31的封装组件3,因此其技术特征在于增亮抗反射结构31的光学特性。而在本实施例中,发光显示装置1的封装组件3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33,因此本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还多了触控感应的功能。
具体来说,该触控感测结构33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331,是以单层触控电极结构实现发光显示装置1的触控功能,该第一触控电极层331由透明导电材质(如氧化铟锡)制成,可设于盖板32与线偏光层311之间(如图4的实施态样)、设于线偏光层311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与反射偏光层313之间或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与发光组件2之间。
且进一步来说,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为了提供发光显示装置1的触控感应功能,其具有多个交错间隔排列的第一电极列333,所述第一电极列333可以楔形(如图5)、菱形(如图6)、波浪形(未图标)等方式配置,以供用户于显示平面上的各点进行触控感应。
于上述说明内容中,本实施例的发光显示装置1是以设有盖板32的实施态样进行说明。但在发光显示装置1的线偏光层311采用经表面处理(硬化处理)的硬质板材(例如前述的高分子碘系聚合物制成的偏光板)的状况下,发光显示装置1也可以不设置盖板32,也就是说发光显示装置1是以线偏光层311作为显示屏幕的表面。
参照图7,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由于本实施态样不设置盖板32,第一触控电极层331调整为设于线偏光层311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与反射偏光层313之间或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与发光组件2之间(如图7),也就是说此时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不适宜设于线偏光层311的表面(相反于四分之一波板312的另一侧)。
第三实施例
参阅图8,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发光显示装置1设有一增亮抗反射结构31、一盖板32及一触控感测结构33,与前述第二较佳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结构33也属于单层触控电极结构,但还进一步包括一基板335,该基板335用于供第一触控电极层331设置其上,且第一触控电极层331可采用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的电极形状配置。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感测结构33可设于盖板32与线偏光层311之间(如图8)、设于线偏光层311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与反射偏光层313之间或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与发光组件2之间(也就是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之下)。
参阅图9,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本实施态样可以不设置盖板32,也就是说发光显示装置1的封装组件3只包括增亮抗反射结构31及触控感测结构33。此状态下,触控感测结构33可设于线偏光层311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与反射偏光层313之间或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与发光组件2之间。此外,由于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结构33具有基板335,所以触控感测结构33还可以设于线偏光层311相反于四分之一波板312的另一侧,也就是位于线偏光层311(显示屏幕)的表面。
第四实施例
参阅图10、图11,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四较佳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发光显示装置1设有一增亮抗反射结构31、一盖板32及一触控感测结构33,但触控感测结构33的触控感测机制与前述第三较佳实施例不同,属于双层式触控电极结构。因此,相较于第三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结构33还具有一第二触控电极层332,也就是说触控感测结构33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331及一第二触控电极层332,该第一触控电极层331及一第二触控电极层332由透明导电材质制成,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331具有多个沿一第一方向(图11中的纵向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列333,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332具有多个沿一第二方向(图11中的横向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列334,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相互交错,所以使用者可透过此种触控感测结构33于显示屏幕上进行触控点的侦测。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与第二触控电极层332间隔地设于线偏光层311、四分之一波板312、反射偏光层313的三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两相反侧,也就是说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与第二触控电极层332是彼此不直接接触地设置于增亮抗反射结构31的各层之间。
例如,于图10中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与第二触控电极层332是间隔地设于线偏光层311的两相反侧,此种触控感测结构33邻近显示屏幕(盖板32)的表面。
此外,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与第二触控电极层332也可以间隔地设置于反射偏光层313的两相反侧。
或者,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与第二触控电极层332还可以间隔地设于线偏光层311、四分之一波板312、反射偏光层313的两相反侧,也就是说此时第一触控电极层331是设于盖板32与线偏光层311之间,第二触控电极层332则是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之下。
要注意的是,上述第一触控电极层331、第二触控电极层332的设置方式只是本实施例的示例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层331、第二触控电极层332可弹性地分别设置于盖板32、线偏光层311、四分之一波板312、反射偏光层313的各层之间,且于相互配合后提供触控感应功能,因此其实施态样不以特定型态为限。
参阅图12,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本实施态样可以不设置盖板32,也就是说封装组件3只包括增亮抗反射结构31及触控感测结构33。在此实施态样中,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与第二触控电极层332是间隔地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反射偏光层313的两者至少其中之一的两相反侧,也就是说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与第二触控电极层332可以分别设置于线偏光层311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四分之一波板312与反射偏光层313之间或反射偏光层313之下,但不能设置于线偏光层311的表面。
第五实施例
参阅图13,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五较佳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发光显示装置1设有一增亮抗反射结构31、一盖板32及一触控感测结构33。与前述第四较佳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触控感测结构33也属于双层式触控电极结构,可采用类似于图11的电极列333、334配置,但其结构组成与第四实施例不同,还包括一基板335,该基板335供第一触控电极层331及第二触控电极层332设置于其两面。所以,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层331及第二触控电极层332是连同基板335设置于盖板32与线偏光层311之间(如图13)、设于线偏光层311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与反射偏光层313之间或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与发光组件2之间(也就是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之下)。
参阅图14,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由于本实施态样不设置盖板32,触控感测结构33不适合设于线偏光层311的表面,所以在此实施态样中触控感测结构33可设于线偏光层311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与反射偏光层313之间或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之下。
第六实施例
参阅图15,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六较佳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发光显示装置1的封装组件3包含一增亮抗反射结构31、一盖板32及一触控感测结构33,该触控感测结构33属于双层式触控电极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331及第二触控电极层332。相较于前述第四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第一触控电极层331虽然也是设于增亮抗反射结构31的各层之间,但第二触控电极层332则是设于发光结构22的上电极层223处,并与上电极层223形成电性连接或为一体式结构。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触控感测结构33的第一触控电极层331是设于盖板32与线偏光层311之间(如图15)、设于线偏光层311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与反射偏光层313之间,或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与发光组件2之间。而第二触控电极层332则与上电极层223结合(此处为同一结构),可在外部电路(图中未绘制)的控制下,于不同时间分别执行触控感测结构33的第二触控电极层332的触控感应功能或执行发光结构22的上电极层223的驱动功能。
参阅图16,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由于本实施态样不设置盖板32,第二触控电极层332的设置位置不变(设于发光结构22的上电极层223处),但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不适宜设于线偏光层311的表面,较适合设于线偏光层311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与反射偏光层313之间,或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与发光组件2之间。
第七较佳实施例
参阅图17,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七较佳实施例。于本实施例中,发光显示装置1的封装组件3包含一增亮抗反射结构31、一盖板32及一触控感测结构33,该触控感测结构33也属于双层式触控电极结构,但相较于第六实施例还具有一设于第二触控电极层332与上电极层223之间的绝缘层336。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层331的设置方式及功效与第六实施例相同,但第二触控电极层332通过绝缘层336与上电极层223形成电性绝缘,因此第二触控电极层332与上电极层223可分别独立运作。
参阅图18,为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由于本实施态样不设置盖板32,第一触控电极层331与第六实施例相同,不适宜设于线偏光层311的表面,较适合设于线偏光层311与四分之一波板312之间、设于四分之一波板312与反射偏光层313之间,或设于反射偏光层313与发光组件2之间。
综合上述七个实施例及各实施例的变化实施态样,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增亮抗反射结构31通过线偏光层311、四分之一波板312及反射偏光层313的设置,可减缓外界环境的入射光线造成的反光现象,并增进发光组件2发出的影像光线的光学使用效率。
此外,封装组件3主要由增亮抗反射结构31构成,还可以结合触控感测结构33、盖板32,且不需使用一般常用的封装基板,即可用作于发光组件2的保护、封装结构,有助于发光显示装置1的轻薄化发展。
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的封装组件3的增亮抗反射结构31、盖板32、触控感测结构33的各层之间具有多种可据以实施的设置态样,可增进发光显示装置1的结构设置与制造过程的调整弹性。
如上,本发明发光显示装置1确实能达成本发明的目的及功效。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发明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大凡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发明说明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发明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显示装置包含:
一发光组件,具有一上开口;及
一封装组件,至少部分覆盖该发光组件的该上开口,并包括一增亮抗反射结构,该增亮抗反射结构具有:
一线偏光层,设于间隔该发光组件处,用以将一具有一第一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通过,并阻隔一具有一第二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通过,该第二线偏振方向与该第一线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一四分之一波板,设于该线偏光层及该发光组件之间,将沿该第一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一第一圆偏振方向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或将沿该第二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一第二圆偏振方向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该第二圆偏振方向与该第一圆偏振方向相互反向,及
一反射偏光层,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及该发光组件之间,用以将一具有该第一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通过,并反射一具有该第二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该触控感测结构至少设于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之间、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间或设于该反射偏光层与该发光组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基板,该基板供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其上,且该触控感测结构还至少或设于该线偏光层相反于该四分之一波板的另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交错间隔排列的楔形或菱形的第一电极列。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与一第二触控电极层,且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间隔地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该反射偏光层、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结合的其中之一的两相反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基板及一第二触控电极层,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基板的两相反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与一第二触控电极层,且该发光组件还具有一上电极层,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一触控电极层至少设于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之间、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间或设于该反射偏光层与该发光组件之间,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二触控电极层设于该上电极层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该上电极层形成电性连接或为一体式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绝缘层,该绝缘层设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该上电极层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5、6、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列,该第二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列,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互交错。
11.一种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光显示装置包含:
一发光组件,具有一上开口;
一封装组件,至少部分覆盖该发光组件的该上开口,并包括一增亮抗反射结构,该增亮抗反射结构具有:
一线偏光层,设于间隔该发光组件处,用以将一具有一第一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通过,并阻隔一具有一第二线偏振方向的线偏光通过,该第二线偏振方向与该第一线偏振方向相互垂直,
一四分之一波板,设于该线偏光层与该发光组件之间,将沿该第一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一第一圆偏振方向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或将沿该第二线偏振方向偏振的线偏光及沿一第二圆偏振方向偏振的圆偏光相互转换,该第二圆偏振方向与该第一圆偏振方向相互反向,及
一反射偏光层,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及该发光组件之间,用以将一具有该第一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通过,并反射一具有该第二圆偏振方向的圆偏光;及一盖板,设于该线偏光层相反于该四分之一波板的另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且该触控感测结构至少设于该盖板与该线偏光层之间、设于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之间、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间或设于该反射偏光层与该发光组件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基板,该基板供该第一触控电极层设置其上,且该触控感测结构还至少或设于该线偏光层相反于该反射偏光层的另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交错间隔排列的楔形或菱形的第一电极列。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与一第二触控电极层,且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间隔地设于该线偏光层、该四分之一波板、该反射偏光层、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之结合、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结合、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以及该反射偏光层之结合的其中之一的两相反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基板及一第二触控电极层,该第一触控电极层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设置于该基板的两相反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封装组件还包括一触控感测结构,该触控感测结构具有一第一触控电极层与一第二触控电极层,且该发光组件还具有一上电极层,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一触控电极层至少设于该盖板与该线偏光层之间、设于该线偏光层与该四分之一波板之间、设于该四分之一波板与该反射偏光层之间,或设于该反射偏光层与该发光组件之间,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二触控电极层设于该上电极层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结构的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该上电极层形成电性连接或为一体式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结构还具有一绝缘层,该绝缘层设于该第二触控电极层与该上电极层之间。
20.根据权利要求15、16、19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发光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沿一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极列,该第二触控电极层具有多个沿一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电极列,该第二方向与该第一方向相互交错。
CN201310561326.7A 2013-11-12 2013-11-12 发光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463797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61326.7A CN104637977A (zh) 2013-11-12 2013-11-12 发光显示装置
TW103136476A TWI653757B (zh) 2013-11-12 2014-10-22 發光顯示裝置
TW103218754U TWM497344U (zh) 2013-11-12 2014-10-22 發光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61326.7A CN104637977A (zh) 2013-11-12 2013-11-12 发光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37977A true CN104637977A (zh) 2015-05-20

Family

ID=53187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61326.7A Pending CN104637977A (zh) 2013-11-12 2013-11-12 发光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37977A (zh)
TW (2) TWI65375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9302A (zh) * 2018-09-28 2019-03-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17542A (zh) * 2020-08-27 2020-12-0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4189B (zh) * 2015-04-22 2017-03-11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具觸控功能的光學薄膜
CN106066720B (zh) 2015-04-22 2019-04-26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感应装置
CN106066747A (zh) 2015-04-22 2016-11-02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具触控功能的光学薄膜
TWI796644B (zh) * 2021-03-08 2023-03-21 大陸商寶宸(廈門)光學科技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8656A (zh) * 2001-01-15 2002-09-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光发射器件与光发射显示器
TW200822411A (en) * 2006-11-02 2008-05-16 Au Optronics Corp Light modulation mechanism and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101681221A (zh) * 2008-03-28 2010-03-24 索尼株式会社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N201549508U (zh) * 2009-10-28 2010-08-11 翊展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多芯片发光二极管封装模块
CN202351843U (zh) * 2011-07-28 2012-07-25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2880334A (zh) * 2011-07-15 2013-01-1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触控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130278511A1 (en) * 2012-04-24 2013-10-24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touch screen panel
CN203607414U (zh) * 2013-11-12 2014-05-21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2716B (en) 2004-12-30 2006-04-01 Ind Tech Res Inst Organic LED with brightness enhancer
KR20100024710A (ko) 2008-08-26 2010-03-08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100097344A1 (en) 2008-10-16 2010-04-22 Tpo Displays Corp.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a capacitive touch sensor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68656A (zh) * 2001-01-15 2002-09-11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光发射器件与光发射显示器
TW200822411A (en) * 2006-11-02 2008-05-16 Au Optronics Corp Light modulation mechanism and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using the same
CN101681221A (zh) * 2008-03-28 2010-03-24 索尼株式会社 具有触摸传感器的显示装置
CN201549508U (zh) * 2009-10-28 2010-08-11 翊展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多芯片发光二极管封装模块
CN102880334A (zh) * 2011-07-15 2013-01-1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触控面板一体型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2351843U (zh) * 2011-07-28 2012-07-25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US20130278511A1 (en) * 2012-04-24 2013-10-24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Flexible touch screen panel
CN203607414U (zh) * 2013-11-12 2014-05-21 宸鸿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49302A (zh) * 2018-09-28 2019-03-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2017542A (zh) * 2020-08-27 2020-12-0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3757B (zh) 2019-03-11
TWM497344U (zh) 2015-03-11
TW201519438A (zh) 2015-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607413U (zh) 发光显示装置
CN104637975A (zh) 发光显示装置
CN104637977A (zh) 发光显示装置
CN104377231B (zh) 一种双面oled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Eh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flexible electrochromic devices: prerequisites,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JP6166360B2 (ja) Oled表示構造及びoled表示装置
CN108666357B (zh)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JP5814550B2 (ja) 平板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20180077953A (ko) 투명 표시장치
CN104914615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5070741A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oled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20150130736A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 touch display device
JP2011512558A (ja) 有機発光素子用輝度向上偏光板
CN203607414U (zh) 发光显示装置
JP2014235136A (ja) 圧力検出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4112767A (zh) 阵列基板、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637976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设备
CN103871327A (zh) 柔性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US20150301365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WO2014153885A1 (zh) 半透半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2101195B1 (ko) 투명디스플레이장치
CN106373986B (zh) 一种显示面板
CN105204225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202972780U (zh) 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KR101587124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