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2266A - 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2266A
CN104622266A CN201510052789.XA CN201510052789A CN104622266A CN 104622266 A CN104622266 A CN 104622266A CN 201510052789 A CN201510052789 A CN 201510052789A CN 104622266 A CN104622266 A CN 104622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t
far infrared
stainless steel
pot body
heat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5278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雅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05278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22266A/zh
Publication of CN104622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22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用于烹饪领域,采用特殊的制造工艺,特别是在锅体成型后,对其内外两面进行镜光抛光处理,并对锅体进行300-900摄氏度热处理2-8小时,能实现对4-18微米的远红外线的筛选,该波段远红外线进行烹饪能有效减少食物的焦锅、串味等情况;场协同效应,对热量红外波段进行选择,提升食品的营养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烹饪器具,尤其涉及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
背景技术
在烹饪中,锅是一种常用器具,锅体通过外部加热、电磁换热(电磁炉),但是现有的锅体只是一个热量传导作用,将热量、各种波段的远红外线由外至内传导至烹饪的食物,通过各种性质及波段的热能集中将食物加热至高温,使各种营养成分理化特性改变,到达可食用级别而已。在烹饪过程中易出现焦锅、过热、串味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其能减少食物的焦锅、串味等情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短波远红外锅的制造工艺,其加工流程为:
在锅体制造前,对不锈钢板材进行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形成粗糙表面;
再进行渗碳处理;
不锈钢板材进行表面冲压形成平滑表面;
进行锅体成型加工;
在锅体成型后,对其内外两面进行镜光抛光处理;
对锅体进行300-900摄氏度热处理2-8小时;
降温,清洗,出厂。
实施时,所述对锅体进行最高温度300-900摄氏度热处理步骤,热处理时间为4-6小时。
实施时,所述对锅体进行最高温度300-900摄氏度热处理步骤,其过程第一小时为温度逐渐降低的处理过程,之后冷却至常温,再进行一小时的温度逐渐上升热处理,之后恒温热处理。
实施时,所述对锅体进行最高温度300-900摄氏度热处理步骤,热处理最高温度范围为480-670摄氏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短波远红外锅, 包括有锅体和锅盖,其采用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锅的制造工艺。
所述锅体为不锈钢材质,锅体包括有锅底,在所述锅底内嵌入有夹层;所述夹层包括有不锈钢层和铝层。
所述锅体为304-08不锈钢材质。
所述夹层为三层复合结构,包括位于第一层的18-10不锈钢层、位于第二层的纯铝层和位于第三层的430不锈钢层。
所述锅体及所述锅盖均为具有场协同效应仅供短波远红外线穿透的不锈钢材质。
所述短波远红外线为4-18微米的远红外线。
所述锅底内底设置有太阳纹,外底为砂光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采用特殊的制造工艺,特别是在锅体成型后,对其内外两面进行镜光抛光处理,并对锅体进行300-900摄氏度热处理2-8小时,能实现对4-18微米的远红外线的筛选,该波段远红外线进行烹饪能有效减少食物的焦锅、串味等情况;场协同效应,对热量红外波段进行选择,提升食品的营养价值。
同时,本发明这种短波远红外锅,锅体为不锈钢材质,锅底内嵌入有夹层,该结构不锈钢材质性质稳定,不易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夹层结构加热均匀,减少焦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专利技术的产生,源于自然科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不变。对于能量的解读:能量是指发挥力量的表达,通过不同形式释放。阳光、空气和天然的水都是自然界中能量的表现形式,当能量被发出,它需要载体进行移动,同时通过载体被识别。能量的存在有些是可见的,也可以是不可见的。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只要有能量转化,就一定服从能量守恒的规律。从日常生活到科学研究、工程技术,这一规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对各种能量,如煤、石油等燃料以及水能、风能、核能等的利用,都是通过能量转化来实现的。能量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武器。
理论及参考依据:1800年发现了红外线的热效应。电池刚发明,就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和电解现象;   1801年,托马斯·杨(ThomasYoung 1773~1829)在《论光和色的理论》中,称光和热有相同的性质,强调了热是一种运动。从此,热的运动说开始逐步取代热质说;十八世纪与十九世纪之交,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转化又相继发现:在热向功的转化和光的化学效应发现之后。1807年英国学者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5,10-1829,5,10)引进了能量的概念; 1831年法国学者科里奥利(Gustave Gaspard Coriolis,1792-1843)又引进了力做功的概念,并且在活力前加了1/2系数称为动能,通过积分给出了功与动能的联系,即:F=1/2mv2这个式子表示力做功转化为物体的动能。也就是说自然界的机械能是守恒的。1820年,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21年发现热电现象;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34年发现其逆现象等等。德国科学家亥姆霍兹于1847年发表了他的著作《论力的守恒》一文中,他提出了一切自然现象都应用中心力相互作用的质点的运动来解释。由此证明了活力与张力之和对中心力守恒的结论。我们利用了热现象、电现象、光学现象与机械力的关系,改变不锈钢、金属、陶瓷、木、塑料等分子结构,以达到发挥其最佳物质属性的目的。
工作原理:pV=R(273+t) (1) 。P是压力,V是单位质量的体积,t是摄氏温度。再考虑微小的卡诺循环,可由(1)式得出这一过程中所做的功公式(2);同时也可计算这一过程消耗的热量公式(3);设热功当量的系数为A,应用焦耳原理,由(2)和(3)得公式(4):这时克劳修斯引进了一个新的态函数U,(4)式可演变为公式(5);对于这个新的态函数,他指出“其性质有如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假定它为总热量,是一个V和t的函数,由变化的过程的初态和终态完全确定。”U=U(V,t) (6) ;  dQ=dU-dW   (7) 。
再结合光电折射原理和光电反应示原理,例:还原食物原本味道的---锅锁定叶绿素原理及作用:叶绿体内类囊体薄膜上的色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具有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包括绝大多数的叶绿素a,以及全部的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另一类是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这种叶绿素a不仅能够吸收光能,还能使光能转换成电能。在光的照射下,具有吸收和传递光能作用的色素,将吸收的光能传递给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使这些叶绿素a被激发而失去电子(e)。脱离叶绿素a的电子,经过一系列的传递,最后传递给一种带正电荷的有机物——NADP+。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变成一种强氧化剂,能够从水分子中夺取电子,使水分子氧化生成氧分子和氢离子(H+),叶绿素a由于获得电子而恢复稳态。这样,在光的照射下,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连续不断地丢失电子和获得电子,从而形成电子流,使光能转换成电能。
结合上述理论,可以推断出4-18微米的远红外线为烹饪的最佳波段。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这样的锅,其可将热量进行波段筛选或转变,使得只有4-18微米的远红外线能够进入到锅内,进行烹饪。
本发明提供一种短波远红外锅的制造工艺,加工流程为:
在锅体制造前,对不锈钢板材进行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形成粗糙表面;
再进行渗碳处理;
不锈钢板材进行表面冲压形成平滑表面;
进行锅体成型加工;
在锅体成型后,对其内外两面进行镜光抛光处理;
对锅体进行300-900摄氏度热处理2-8小时;
降温,清洗,出厂。
在实施时,所述对锅体进行最高温度300-900摄氏度热处理步骤,热处理时间为4-6小时。根据反复试验4-6出厂质量比较稳定。当然,最优的为5.2小时.
实施时,所述对锅体进行最高温度300-900摄氏度热处理步骤,其过程第一小时为温度逐渐降低的处理过程,之后冷却至常温,再进行一小时的温度逐渐上升热处理,之后恒温热处理。
实施时,所述对锅体进行最高温度300-900摄氏度热处理步骤,热处理最高温度范围为480-670摄氏度。根据反复试验480-670摄氏度出厂质量比较稳定。当然,最优的为537摄氏度。
当然,锅盖也采用相同的加工工艺,以保证能对穿透到锅内的4-18微米的远红外线进行有效密封。
请参考图1所示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短波远红外锅, 包括有锅体1和锅盖,所述锅体1为不锈钢材质,锅体1包括有锅底2,在所述锅底2内嵌入有夹层3。不锈钢材质性质稳定,不易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夹层结构加热均匀,减少焦锅。
实施时,所述夹层3包括有不锈钢层和铝层。铝层导热较好,起到锅底受热均匀的作用,不锈钢对铝层强度进行巩固。
实施时,所述锅体1为304-08不锈钢材质。
实施时,所述夹层3为三层复合结构,包括位于第一层的18-10不锈钢层4、位于第二层的纯铝层5和位于第三层的430不锈钢层6。锅体304-08航天品质不锈钢,锅底2,五层复合底成(锅体本身两层)。外层430不锈钢,具有品质高、质感好、耐高温、传热快特征;中间纯铝层,具有传热快、受热均匀,可起到节能的作用;内层18-10不锈钢(医用级),具有安全健康、耐高温、耐腐蚀、节能、省时特点。
实施时,所述锅体1为具有场协同效应仅供短波远红外线穿透的不锈钢材质。
具体的,所述短波远红外线为4-18微米的远红外线。利用能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其把“力的守恒”运用到生命机体中,利用能量转化将能量以“剪切”的形式,选择截取4-14微米的远红外线并将其直入到不锈钢当中,改变其分子结构,以达到还原食物原本的味道的作用。
实施时,所述锅盖为不锈钢盖体。使得特点波段的远红外线可以封闭在锅体内,提高加热效率。
实施时,所述锅盖为具有场协同效应的不锈钢材质。使得特点波段的远红外线更有效的封闭在锅体内,进一步提高加热效率。
实施时,所述锅底2内底设置有太阳纹,外底为砂光面。加工时,可采用5.5mm千吨旋压合成,保证底部受热均匀,传导性能良好。
本发明,利用物理“场协同”效应技术,将4-18微米的远红外线直入不锈钢当中,锅体与食物自发产生同频共振,将容器中微弱无序能量自动聚焦整合,转化形成一种新的能量场,将大分子物质切割成小分子结构,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称为“场协同”效应。如果人长期食用该环境下的食物,可以提高细胞的血氧含量,从而增强人体抗缺氧、抗疲劳和抗病能力。
相对现有技术,其解决的问题有:1、在烹饪的过程当中锁定营养成分场协同;2、多种食物一起煮味道不串味;3、在蒸煮的过程中蔬菜的叶绿素不流失;4、还原食物最原始的味道;5、利用植入技术,使不锈钢、玻璃、铁、陶瓷、合金产品的制品达到最佳味觉品质;6、在蒸煮的过程中可清除食物当中的农药残留;7、减少煎炸过程当中的油烟。
本发明短波远红外锅在使用中,可将锅放置加热器上,将食材逐一一层层摆放,无需油、盐、水及各种调料,食材包括:肉、排骨、鱼、虾、猪肝、玉米、海带、红薯等多种食材,800度烧制30-40分钟即可体会前所未有的原滋原味、地道的健康美味---原汁原味。产品适用于各种炉具。以电磁炉为最佳选择。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短波远红外锅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加工流程为:
在锅体制造前,对不锈钢板材进行表面进行喷砂处理,形成粗糙表面;
再进行渗碳处理;
不锈钢板材进行表面冲压形成平滑表面;
进行锅体成型加工;
在锅体成型后,对其内外两面进行镜光抛光处理;
对锅体进行300-900摄氏度热处理2-8小时;
降温,清洗,出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波远红外锅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锅体进行最高温度300-900摄氏度热处理步骤,热处理时间为4-6小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波远红外锅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锅体进行最高温度300-900摄氏度热处理步骤,其过程第一小时为温度逐渐降低的处理过程,之后冷却至常温,再进行一小时的温度逐渐上升热处理,之后恒温热处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波远红外锅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锅体进行最高温度300-900摄氏度热处理步骤,热处理最高温度范围为480-670摄氏度。
5.一种短波远红外锅, 包括有锅体(1)和锅盖,其特征在于,其采用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锅的制造工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短波远红外锅,所述锅体(1)为不锈钢材质,锅体(1)包括有锅底(2),在所述锅底(2)内嵌入有夹层(3);所述夹层(3)包括有不锈钢层和铝层。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短波远红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为304-08不锈钢材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短波远红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3)为三层复合结构,包括位于第一层的18-10不锈钢层(4)、位于第二层的纯铝层(5)和位于第三层的430不锈钢层(6)。
9.如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短波远红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1)及所述锅盖均为具有场协同效应仅供短波远红外线穿透的不锈钢材质。
10.如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短波远红外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底(2)内底设置有太阳纹,外底为砂光面。
CN201510052789.XA 2015-02-02 2015-02-02 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 Pending CN1046222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2789.XA CN104622266A (zh) 2015-02-02 2015-02-02 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52789.XA CN104622266A (zh) 2015-02-02 2015-02-02 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2266A true CN104622266A (zh) 2015-05-20

Family

ID=532018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52789.XA Pending CN104622266A (zh) 2015-02-02 2015-02-02 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2226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30319A (ja) * 1988-03-09 1989-09-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油調理用鍋
CN101214126A (zh) * 2008-01-14 2008-07-09 吕小泉 一种新型铝制不粘锅的生产工艺
CN201504978U (zh) * 2009-06-05 2010-06-16 苏州格瑞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节能锅
CN102151075A (zh) * 2011-03-17 2011-08-17 钱远强 一种不粘不锈铁锅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00706A (zh) * 2013-06-20 2013-09-18 常熟金浩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炒锅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30319A (ja) * 1988-03-09 1989-09-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油調理用鍋
CN101214126A (zh) * 2008-01-14 2008-07-09 吕小泉 一种新型铝制不粘锅的生产工艺
CN201504978U (zh) * 2009-06-05 2010-06-16 苏州格瑞陶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节能锅
CN102151075A (zh) * 2011-03-17 2011-08-17 钱远强 一种不粘不锈铁锅及其制造方法
CN103300706A (zh) * 2013-06-20 2013-09-18 常熟金浩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高性能炒锅的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uce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solar cookers
Lentswe et al. A review of parabolic solar cookers with thermal energy storage
US11982494B2 (en) Multi-purpose heat transfer and storage device
Saxena et al. Solar food processing and cooking methodologies
CN201831714U (zh) 一种蒸汽烤箱
Saxena et al. A technical note on performance testing of a solar box cooker provided with sensible storage material on the surface of absorbing plate
Telkes et al. Practical solar cooking ovens
CN104622266A (zh) 一种短波远红外锅及其制造工艺
Ronge et al. A review paper on utilization of solar energy for cooking
CN204091662U (zh) 多能源便携炊具
CN105558758A (zh) 一种米饭制作工艺以及蒸饭设备
CN101576319B (zh) 太阳能烹饪器
Mandi et al. Solar as sustainable energy for processing, preservation, and extraction
Poonia et al. Therm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testing of improved animal feed solar cooker
Craig et al. Stand-Alone Parabolic solar cookers and rural industrialisation in South Africa
CN204410519U (zh) 一种短波远红外锅
CN103082852B (zh) 一种可无水进行烹饪的炊具
CN112545324A (zh) 一种真空管太阳能烧烤炉
Kundapur 250 years saga of solar box cookers
CN201129769Y (zh) 一种外部加热式微波炉
Akhade et al. Review of scheffler reflector
CN201438049U (zh) 太阳能烹饪器
Hasan et al.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indoor solar thermal cooker using therminole
CN207945845U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蒸汽饭煲
Rincón-Mejía et al. Nonimaging Optics and Constructal Design Towards Optimal Solar Cook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2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