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18301B -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18301B
CN104618301B CN201510101167.1A CN201510101167A CN104618301B CN 104618301 B CN104618301 B CN 104618301B CN 201510101167 A CN201510101167 A CN 201510101167A CN 104618301 B CN104618301 B CN 1046183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ymbol
symbols
control symbol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0116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18301A (zh
Inventor
松村喜修
木村知弘
大内干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Sun Patent Trust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Patent Trust Inc filed Critical Sun Patent Trust Inc
Publication of CN104618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8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18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8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49Demodulators
    • H04L27/26524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or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DFT] de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de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05Symbol extensions, e.g. Zero Tail, Unique Word [UW]
    • H04L27/2607Cyclic exten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4Pilot insertion in the transmitter chain, e.g. pilot overlapping with data, insertion in time or frequency doma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43Modulators using symbol repetition, e.g. time domain realization of distributed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49De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2Symbol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8Details of algorithms
    • H04L27/2673Details of algorithms characterised by synchronisation parameters
    • H04L27/2675Pilot or known symb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97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odulation techniques
    • H04L27/2698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modulation techniques double density OFDM/OQAM system, e.g. OFDM/OQAM-IOTA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Circuits Of Receivers In General (AREA)
  • Televi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OFDM发送装置和OFDM接收装置,发送接收N个控制码元和多个数据码元,N为2以上的整数,在各个控制码元中,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例如与这样的信号相同,即:使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或者,使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或者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Description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12月13日,申请号为201080011058.6,发明名称为“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多个子载波进行复用并发送信号的技术、以及接收对多个子载波进行复用而发送的信号的技术。
背景技术
现在,在以地面数字广播为代表的IEEE802.11a这样的各种数字通信中,作为传输方式广泛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方式。OFDM方式是利用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对多个窄带数字调制信号进行频率复用并发送的方式,因而是频率的利用效率良好的传输方式。
并且,在OFDM方式中,1码元(symbol)区间由有效码元区间和保护间隔(guardinterval)区间构成,以在码元内具有周期性的方式将有效码元区间的信号的一部分复制并插入到保护间隔区间中。因此,能够削减由于多路径干扰而产生的码元间的干扰的影响,也具有良好的抗多路径干扰性能。
今后,预测在各个国家将停止模拟电视广播,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频率再分配(reallocation)的趋势,在欧洲,除了基于DVB-T(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forTerrestrial Broadcasting:地面广播用数字视频广播)的SD(Standard Definition:标清)广播之外,对HD(High Definition:高清)的需求日趋高涨。适应这些要求,正在推进第二代的欧洲地面数字广播即DVB-T2传输方式的标准化。另外,关于DVB-T2传输方式在非专利文献1中有详细记载。
在DVB-T2传输方式中采用如图50所示的DVB-T2帧,DVB-T2帧由P1码元(P1信号)和P2码元和数据码元构成。
P1码元的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大小被设定为1k,如图51所示,在有效码元的前后设有保护间隔。另外,图51利用时间轴表示P1码元。下面,适当地将设于有效码元区间前面的保护间隔区间称为“前侧保护间隔区间”,适当地将设于有效码元区间后面的保护间隔区间称为“后侧保护间隔区间”。
P1码元的保护间隔与此前的ISDB-T(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Broadcasting for Terrestrial:地面用综合业务数字广播)传输方式或DVB-T传输方式中的保护间隔不同。在P1码元中,将有效码元区间(Ta=112μs)内的前侧部分(Tc=59μs)的信号复制并插入到设于有效码元区间前面的保护间隔(前侧保护间隔区间)中,将有效码元区间(Ta=112μs)内的后侧部分(Tb=53μs)的信号复制并插入到设于有效码元区间后面的保护间隔区间(后侧保护间隔区间)中。在进行该复制及插入时,按照图51和专利文献1所示,将复制源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fSH(P1码元的1个子载波间隔量)进行频移后再插入到保护间隔区间中。对此利用数式表示,如下述的(数式1)所示。
[数式1]
……(数式1)
其中,p1(t)表示P1码元,p1A(t)表示其有效码元,设频移量为+fSH,设IFFT后的1采样时间为T。t表示时间,设P1码元的开始时间为0。另外,在DVB-T2传输方式中,在频带宽度为8MHz时,T=7/64μs,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宽度(下面适当地称为“有效码元长度”)为1024T=112μs。
并且,在利用频率轴表示P1码元时,如图52所示,P1码元由多个有效(active)载波和多个空(null)载波(不使用的载波,Unused Carrier)构成,在有效载波中附加有信息。另外,在图52中为了方便也利用虚线箭头示出了空载波,但实际上在空载波中没有附加信息,空载波不具有振幅。有效载波的位置如专利文献2所述是根据规定的序列即CSS(Complementary Sets of Sequence:互补序列集)而指定的。
图53表示非专利文献1公开的一般的对P1码元进行解调的P1码元解调部10001的结构。P1码元解调部10001具有P1位置检测部10101和FFT部10102和P1解码部10103。
P1位置检测部10101检测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即P1码元解调部10001的输入信号)中的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检测结果的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FFT部10102,其结构如图54所示。
P1位置检测部10101具有乘法器10201、延迟器10202、复共轭运算器10203、乘法器10204、区间积分运算器10205、延迟器10206、复共轭运算器10207、乘法器10208、区间积分运算器10209、延迟器10210、乘法器10211和峰值检测器10212。
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到乘法器10201。乘法器10201为了对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实施与在发送侧对有效码元区间前后的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实施了的频移量为+fSH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的频移(频移量-fSH的频移),向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延迟器10202和乘法器10208。延迟器10202使乘法器10201的输出信号延迟相当于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宽度(下面适当地称为“前侧保护间隔长度”)的长度Tc(=59μs),然后输出给复共轭运算器10203。复共轭运算器10203求出延迟器10202的输出信号的复共轭的信号,将所求出的复共轭的信号输出给乘法器10204。乘法器10204将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和复共轭运算器10203的输出信号相乘,由此计算相关,并将计算出的相关值输出给区间积分运算器10205。区间积分运算器10205将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c设为区间积分幅度,对乘法器10204的输出信号实施区间积分,将区间积分结果输出给延迟器10210。图55(a)~(c)是表示这些信号的流程的示意图。如图55(a)所示,在使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fSH的频移后、再延迟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c而得到的信号(图55(a)的下侧的信号)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成为与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图55(a)的上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前侧部分的信号相同的信号,在该部分中表现出了如图55(b)所示的相关。另外,在除此之外的部分中,由于两者的信号不同,因而没有表现出相关。通过按照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c的区间积分幅度对图55(b)所示的相关值进行区间积分,产生如图55(c)所示的峰值。
并且,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10206中,延迟器10206使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延迟相当于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宽度(下面适当地称为“后侧保护间隔长度”)的长度Tb(=53μs),然后输出给复共轭运算器10207。复共轭运算器10207求出延迟器10206的输出信号的复共轭的信号,将所求出的复共轭的信号输出给乘法器10208。另外,从乘法器10201向乘法器10208输入对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的相乘结果。乘法器10208将乘法器10201的输出信号(对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和复共轭运算器10207的输出信号相乘,由此计算相关,并将计算出的相关值输出给区间积分运算器10209。区间积分运算器10209将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设为区间积分幅度,对乘法器10208的输出信号实施区间积分,将区间积分结果输出给乘法器10211。图56(a)~(c)是表示这些信号的流程的示意图。如图56(a)所示,使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图56(a)的上侧的信号)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成为与使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延迟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而得到的信号(图56(a)的下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的信号相同的信号,在该部分中表现出了如图56(b)所示的相关。另外,在除此之外的部分中,由于两者的信号不同,因而没有表现出相关。通过按照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的区间积分幅度对图56(b)所示的相关值进行区间积分,产生如图56(c)所示的峰值。
区间积分运算器10205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10210中,延迟器10210对区间积分运算器10205的输出信号实施与区间积分运算器10209的输出信号之间的延迟调整,然后输出给乘法器10211。乘法器10211进行区间积分运算器10209的输出信号与延迟器10210的输出信号的相乘,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峰值检测器10212。这样,通过将有关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相关值的区间积分结果的峰值和有关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相关值的区间积分结果的峰值相加,能够使峰值更加明显。峰值检测器10212通过检测乘法器10211的输出信号的峰值位置,检测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输入信号(即P1码元解调部10001的输入信号)中的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检测结果的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图53中的FFT部10102。另外,如果存在延迟波,则将在延迟波的位置表现出与该延迟波的电平对应的相关的峰值。
图53中的FFT部10102根据P1码元的位置信息,对P1码元解调部10001的输入信号(时间轴上的信号)实施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变换为频率轴上的信号,将频率轴上的信号输出给P1解码部10103。P1解码部10103使用频率轴上的信号中的有效载波来实施P1码元的解码处理,求出在P1码元中附加的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根据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来提取FFT大小及MISO/SISO等信息。
另外,在DVB-T2传输方式中存在FEF(Future Extension Frames:未来扩展帧),以便能够时间复用未来的其它传输方式并进行发送。由此,能够实现与DVB-T2传输方式不同的传输方式的发送。图57表示FEF与DVB-T2帧的配置的关系。在FEF的开头部分与DVB-T2帧一样具有P1码元。但是,所附加的信息与DVB-T2传输方式的P1码元不同。因此,依据于DVB-T2传输方式的接收机(下面称为“DVB-T2接收机”)通过P1码元解调部10001对FEF区间的P1码元进行解调,能够利用在P1码元中附加的信息识别FEF区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09/0601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9/074693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DVB Blue book Document A133,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a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system(DVB-T2)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最近,开始了接收DVB-S2或上述的DVB-T2的流的更下一代方式的研究。在该研究中也考虑了利用FEF区间的服务。其中,在位于FEF区间的开头的P1码元中能够发送的信息为7比特,比较少,还需要显示是FEF区间,信息量受到相当大的制约,因此作为新的传输方式,考虑在FEF区间中再发送一个P1码元。但是,如果在FEF区间中以相同的发送格式发送多个P1码元,将存在以下问题。在此为了简单起见,说明发送两个P1码元的情况。
为了对P1码元进行解调,按照上面所述将在发送侧附加的频移恢复为原状后,得到保护相关,并检测出峰值。此时,由于针对两个P1码元表现出保护相关,因而在保护相关中不容易区分所检测到的峰值是基于不同P1码元的峰值、还是基于相同P1码元的延迟波的峰值,存在P1码元的解调变困难的问题。在DVB-T2传输方式中,也存在P2码元或数据码元的最大保护间隔长度为4864采样(FFT大小为32k,保护间隔比为19/128时)的情况,并认为作为因保护间隔而能够允许的延迟波,大大超过P1码元的2098采样。因此,区分所检测到的峰值是基于相同P1码元的延迟波的峰值、还是基于不同P1码元的峰值比较重要。并且,现有的DVB-T2接收机是以每1帧接收1个P1码元为前提进行解调的原理而制作的,因此导致DVB-T2接收机接收到第2个P1码元,从而对解调动作带来不良影响,存在DVB-T2传输方式自身不能接收的问题。
并且,两个P1码元按照相同的子载波配置(配置有有效载波的子载波是相同的)进行发送,在存在延迟波的情况下,功率集中于P1码元的有效载波中,因而基于延迟波的两个P1码元彼此的干扰,与P1码元和通常的数据码元之间的干扰相比变大。例如,在P1码元与通常的数据码元的延迟波之间的干扰的情况下,由于数据码元中几乎没有空载波,因而如图58所示,在P1码元中空载波和有效载波都受到影响。与此相对,在P1码元彼此的干扰的情况下,如图59所示,只是有效载波受到干扰。由于P1码元存在许多空载波,因而与通常的数据码元的1子载波相比,有效载波的功率变大,即使是相同的延迟波功率,也是有效载波单位中的干扰的接受一方大于基于数据码元的干扰。这样,在按照相同的子载波配置来发送两个P1码元时,在延迟环境下产生P1码元的解调错误,存在不能正常接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OFDM发送装置、OFDM发送方法、集成电路和OFDM发送程序,以及能够可靠接收包括利用这些OFDM发送装置、OFDM发送方法、集成电路、OFDM发送程序发送的控制码元的信号的OFDM接收装置、OFDM接收方法、集成电路和OFDM接收程序,能够生成容易进行多个控制码元(例如P1码元)的区分、或者即使在延迟环境下也能够实现稳定的控制码元的解调的多个控制码元,而且不会对现有的DVB-T2接收机的接收产生影响。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OFDM发送装置,包括:第一码元生成部,生成分别包含有效期间、以该有效期间为后续的前方保护期间以及后续于该有效期间的后方保护期间的第1控制码元与第2控制码元,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频移量与所述第2频移量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第二码元生成部,生成与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不同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部,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
在上述OFDM发送装置中,所述第1频移量是fSH,其中,fSH是构成所述第1控制码元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多个子载波的邻接子载波间的频率间隔,所述第2频移量是-fSH
根据本发明的OFDM接收装置,接收从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包括:接收部,接收从所述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从所述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是将分别包含有效期间、以该有效期间为后续的前方保护期间以及后续于该有效期间的后方保护期间的第1控制码元与第2控制码元插入到与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不同的多个码元中而生成的,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频移量与所述第2频移量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第1检测部,检测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第2检测部,检测所述第2控制码元。
根据本发明的OFDM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生成分别包含有效期间、以该有效期间为后续的前方保护期间以及后续于该有效期间的后方保护期间的第1控制码元与第2控制码元的步骤,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频移量与所述第2频移量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生成与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不同的多个码元的步骤;以及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的步骤。
根据本发明的OFDM接收方法,接收从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包括如下步骤:接收从所述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的步骤,从所述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是将分别包含有效期间、以该有效期间为后续的前方保护期间、以及后续于该有效期间的后方保护期间的第1控制码元与第2控制码元插入到与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不同的多个码元中而生成的,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频移量与所述第2频移量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检测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步骤;以及检测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步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OFDM发送装置具有:第一码元生成部,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部,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部,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并且,本发明的OFDM接收装置具有:第一码元解调部,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部,根据所述第一码元解调部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发送N个控制码元的情况下,在接收侧容易进行是彼此不同的控制码元还是相同的控制码元的延迟波的区分,能够实现稳定接收。并且,当在FEF区间中发送N个控制码元时,也能够实现稳定接收,而且不会对现有的DVB-T2接收机的接收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1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P1码元生成部11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的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有效载波的子载波号码的图。
图5是表示针对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的MSS信令变换的变换序列(序列串)的图。
图6是表示由图3中的保护间隔附加部107进行的第一P1码元的保护间隔的附加状态的示意图(时间轴)。
图7是表示图2中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由图7中的保护间隔附加部207进行的第二P1码元的保护间隔的附加状态的示意图(时间轴)。
图9是表示使用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传输方式的帧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2的结构的框图。
图11是表示图10中的P1码元解调部26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图11中的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结构的框图。
图13是表示图12中的P1位置检测部301的结构的框图。
图14是表示图11中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表示图14中的P1位置检测部401的结构的框图。
图16是表示图15中的P1位置检测部401的第二P1码元的前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图15中的P1位置检测部401的第二P1码元的后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图13中的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的第二P1码元的前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图13中的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的第二P1码元的后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的P1码元生成部11A的结构的框图。
图21是表示图20中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A的结构的框图。
图22是表示由图21中的保护间隔附加部207A进行的第二P1码元的保护间隔的附加状态的示意图(时间轴)。
图2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的P1码元解调部26A的结构的框图。
图24是表示图23中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A的结构的框图。
图25是表示图24中的P1位置检测部401A的结构的框图。
图26是表示图25中的P1位置检测部401A的第二P1码元的前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图25中的P1位置检测部401A的第二P1码元的后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8是表示图23中的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图13)的第二P1码元的前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9是表示图23中的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图13)的第二P1码元的后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的P1码元生成部11B的结构的框图。
图31是表示图30中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B的结构的框图。
图32是表示由图31中的保护间隔附加部207B进行的第二P1码元的保护间隔的附加状态的示意图(时间轴)。
图3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的P1码元解调部26B的结构的框图。
图34是表示图33中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B的结构的框图。
图35是表示图34中的P1位置检测部401B的结构的框图。
图3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的P1码元生成部11C的结构的框图。
图37是表示图36中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C的结构的框图。
图38是表示载波配置序列a[j]和载波配置序列b[j]正交(不相关)时的、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子载波配置的示例的示意图(频率轴)。
图39是表示将第一P1码元的空载波的一部分设为第二P1码元的有效载波时的、第一P1码元的子载波配置和第二P1码元的子载波配置的示例的示意图(频率轴)。
图4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的P1码元解调部26C的结构的框图。
图41是表示图40中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26C的结构的框图。
图42是表示延迟环境中的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干扰状态的示意图。
图43是表示与图9不同的帧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4是表示与图9不同的帧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45是表示另一个P1码元解调部26D的结构的框图。
图46是表示另一个P1码元解调部26E的结构的框图。
图47是表示图46中的P1相关运算部301E的结构的框图。
图48是表示图46中的P1相关运算部401E的结构的框图。
图49(a)是表示第一P1码元的时间轴的发送格式的示意图,图49(b)是表示第二P1码元的时间轴的发送格式的示意图。
图50是表示DVB-T2传输格式的帧构造的示意图。
图51是表示P1码元的时间轴的发送格式的示意图。
图52是表示P1码元的频率轴的发送格式的示意图。
图53是表示非专利文献1的P1码元解调部10001的结构的框图。
图54是表示图53中的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结构的框图。
图55是表示图54中的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P1码元的前半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6是表示图54中的P1位置检测部10101的P1码元的后半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57是表示DVB-T2帧和FEF区间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58是表示延迟环境中的P1码元与数据码元之间的干扰状态的示意图。
图59是表示延迟环境中的一个P1码元与另一个P1码元之间的干扰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一OFDM发送装置具有:第一码元生成部,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部,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部,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一OFDM发送方法包括:第一码元生成步骤,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步骤,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步骤,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一集成电路具有:第一码元生成电路,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电路,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电路,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一OFDM发送程序使OFDM发送装置执行以下步骤:第一码元生成步骤,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步骤,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步骤,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其特征在于,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在发送N个控制码元的情况下,在接收侧容易进行是彼此不同的控制码元还是相同的控制码元的延迟波的区分,能够实现稳定接收。并且,当在FEF区间中发送N个控制码元时,也能够实现稳定接收,而且不会对现有的DVB-T2接收机的接收产生影响。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二OFDM发送装置是在第一OFDM发送装置中,所述第一码元生成部具有:逆正交变换部,对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将频率轴上的信号逆正交变换为时间轴上的信号,由此生成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以及保护间隔附加部,对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由此生成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至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
根据本方式,能够容易进行N个控制码元的生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三OFDM发送装置是在第二OFDM发送装置中,所述保护间隔附加部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所述频移量进行频移,由此生成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
根据本方式,在发送N个控制码元的情况下,在接收侧容易进行是彼此不同的控制码元还是相同的控制码元的延迟波的区分,能够实现稳定接收。并且,当在FEF区间中发送N个控制码元时,也能够实现稳定接收,而且不会对现有的DVB-T2接收机的接收产生影响。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四OFDM发送装置是在第二OFDM发送装置中,所述多个子载波由多个有效载波和多个空载波构成,用于将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多个子载波分别区分为有效载波和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与和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载波配置序列不同,所述第一码元生成部还具有:载波配置部,对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根据所述载波配置序列将控制信息的数据映射至所述多个有效载波中的各个有效载波,由此生成所述频率轴上的信号。
根据本方式,在发送N个控制码元的情况下,在接收侧,即使在延迟环境下,也能够进行稳定的接收,而且减少伴随延迟而形成的控制码元彼此的干扰成分。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五OFDM发送装置是在第一OFDM发送装置中,所述N是2。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六OFDM发送装置是在第五OFDM发送装置中,与一个所述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频移量和与另一个控制码元相关的频移量,其绝对值相同、符号不同。
这些方式用于提供N的个数的一例、两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的频移量的一例。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七OFDM发送装置具有:第一码元生成部,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部,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部,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二OFDM发送方法包括:第一码元生成步骤,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步骤,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步骤,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二集成电路具有:第一码元生成电路,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电路,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电路,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二OFDM发送程序使OFDM发送装置执行以下步骤:第一码元生成步骤,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步骤,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步骤,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其特征在于,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在发送N个控制码元的情况下,在接收侧容易进行是彼此不同的控制码元还是相同的控制码元的延迟波的区分,能够实现稳定接收。并且,当在FEF区间中发送N个控制码元时,也能够实现稳定接收,而且不会对现有的DVB-T2接收机的接收产生影响。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八OFDM发送装置是在第七OFDM发送装置中,所述第一码元生成部具有:逆正交变换部,对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将频率轴上的信号逆正交变换为时间轴上的信号,由此生成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以及保护间隔附加部,对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由此生成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至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
根据本方式,能够容易进行N个控制码元的生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九OFDM发送装置具有:第一码元生成部,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部,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部,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所述多个子载波由多个有效载波和多个空载波构成,用于将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多个子载波分别区分为有效载波和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与和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载波配置序列不同,按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根据所述载波配置序列使控制信息的数据映射至所述多个有效载波中的各个有效载波。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三OFDM发送方法包括:第一码元生成步骤,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步骤,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步骤,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所述多个子载波由多个有效载波和多个空载波构成,用于将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多个子载波分别区分为有效载波和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与和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载波配置序列不同,按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根据所述载波配置序列使控制信息的数据映射至所述多个有效载波中的各个有效载波。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三集成电路具有:第一码元生成电路,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电路,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电路,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所述多个子载波由多个有效载波和多个空载波构成,用于将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多个子载波分别区分为有效载波和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与和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载波配置序列不同,按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根据所述载波配置序列使控制信息的数据映射至所述多个有效载波中的各个有效载波。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三OFDM发送程序使OFDM发送装置执行以下步骤:第一码元生成步骤,生成N个控制码元,该控制码元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第二码元生成步骤,生成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多个码元;以及插入步骤,将所述N个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载波由多个有效载波和多个空载波构成,用于将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多个子载波分别区分为有效载波和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与和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载波配置序列不同,按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根据所述载波配置序列使控制信息的数据映射至所述多个有效载波中的各个有效载波。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在发送N个控制码元的情况下,在接收侧,即使在延迟环境下,也能够进行稳定的接收,而且减少伴随延迟而形成的控制码元彼此的干扰成分。另外,在使用FEF区间来发送N个控制码元时,也能够实现稳定接收,而且不会对现有的DVB-T2接收机的接收产生影响。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十OFDM发送装置是在第九OFDM发送装置中,所述第一码元生成部具有:载波配置部,对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根据所述载波配置序列将控制信息的数据映射至所述多个有效载波中的各个有效载波,由此生成频率轴上的信号;逆正交变换部,对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将所述频率轴上的信号逆正交变换为时间轴上的信号,由此生成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以及保护间隔附加部,对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由此生成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至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
根据本方式,能够容易进行N个控制码元的生成。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十一OFDM发送装置是在第九OFDM发送装置中,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载波配置序列,是与和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载波配置序列正交的序列。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十二OFDM发送装置是在第九OFDM发送装置中,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载波配置序列中的多个有效载波,在与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载波配置序列中是空载波。
上述方式用于提供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的载波配置序列的一例。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一OFDM接收装置具有:第一码元解调部,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部,根据所述第一码元解调部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一OFDM接收方法包括:第一解调步骤,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步骤,根据所述第一解调步骤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四集成电路具有:控制码元解调电路,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电路,根据所述第一码元解调电路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一OFDM接收程序使OFDM接收装置执行以下步骤:第一解调步骤,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步骤,根据所述第一解调步骤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其特征在于,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至少一部分按照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能够容易进行是彼此不同的控制码元还是相同的控制码元的延迟波的区分,能够实现稳定接收。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二OFDM接收装置是在第一OFDM接收装置中,所述第一码元解调部从接收信号中的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检测预先确定的至少一个控制码元的位置,由此实施所述N个控制码元的解调。
根据本方式,能够检测控制码元的位置,并进行控制码元的解调。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三OFDM接收装置是在第二OFDM接收装置中,所述第一码元解调部计算所述接收信号与对该接收信号实施如下频移而得到的信号之间的相关,由此进行要进行位置检测的所述控制码元的位置检测,该频移是与对该控制码元在发送侧实施了的所述频移量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的频移。
根据本方式,能够考虑在发送侧实施了的频移,来进行控制码元的位置检测。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四OFDM接收装置具有:第一码元解调部,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部,根据所述第一码元解调部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二OFDM接收方法包括:第一解调步骤,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步骤,根据所述第一解调步骤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五集成电路具有:控制码元解调电路,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电路,根据所述第一码元解调电路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二OFDM接收程序使OFDM接收装置执行以下步骤:第一解调步骤,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步骤,根据所述第一解调步骤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其特征在于,在各个所述控制码元中,所述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与如下信号相同,该信号是:使所述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之中的与其它控制码元不同的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的信号按照规定的频移量进行频移而得到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能够容易进行是彼此不同的控制码元还是相同的控制码元的延迟波的区分,能够实现稳定接收。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五OFDM接收装置是在第四OFDM接收装置中,所述第一码元解调部从接收信号中的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检测预先确定的至少一个控制码元的位置,由此实施所述N个控制码元的解调。
根据本方式,能够检测控制码元的位置,并进行控制码元的解调。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六OFDM接收装置是在第五OFDM接收装置中,所述第一码元解调部根据要进行位置检测的所述控制码元中的所述部位、时间宽度、或者部位及时间宽度,执行所述接收信号与对该接收信号实施如下频移而得到的信号的相关,由此进行该控制码元的位置检测,该频移是与对该控制码元在发送侧实施了的所述频移量的频移特性相反的频移。
根据本方式,能够考虑在发送侧实施了的频移、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的生成源,来进行控制码元的位置检测。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七OFDM接收装置具有:第一码元解调部,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部,根据所述第一码元解调部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所述多个子载波由多个有效载波和多个空载波构成,用于将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多个子载波分别区分为有效载波和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与和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载波配置序列不同,按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根据所述载波配置序列使控制信息的数据映射至所述多个有效载波中的各个有效载波。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三OFDM接收方法包括:第一解调步骤,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步骤,根据所述第一解调步骤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所述多个子载波由多个有效载波和多个空载波构成,用于将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多个子载波分别区分为有效载波和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与和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载波配置序列不同,按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根据所述载波配置序列使控制信息的数据映射至所述多个有效载波中的各个有效载波。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六集成电路具有:控制码元解调电路,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电路,根据所述第一码元解调电路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所述多个子载波由多个有效载波和多个空载波构成,用于将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多个子载波分别区分为有效载波和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与和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载波配置序列不同,按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根据所述载波配置序列使控制信息的数据映射至所述多个有效载波中的各个有效载波。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第三OFDM接收程序使OFDM接收装置执行以下步骤:第一解调步骤,对N个控制码元进行解调,该控制信号复用了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并由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构成,其中N为2以上的整数;以及第二码元解调步骤,根据所述第一解调步骤的解调结果,对所述控制码元之外的别的码元进行解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载波由多个有效载波和多个空载波构成,用于将与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相关的所述多个子载波分别区分为有效载波和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与和其它控制码元相关的载波配置序列不同,按所述N个控制码元中的各个控制码元,根据所述载波配置序列使控制信息的数据映射至所述多个有效载波中的各个有效载波。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方式,能够容易进行是彼此不同的控制码元还是相同的控制码元的延迟波的区分,能够实现稳定接收。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1和OFDM接收装置2。在第1实施方式以及后面叙述的第2~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以第二代欧洲地面数字广播规格即DVB-T2传输方式和FEF区间的P1码元为例进行说明。
<OFDM发送装置>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1的结构的框图,OFDM发送装置1具有P1码元生成部11、数据码元生成部12和P1码元插入部13。如在后面参照附图说明的那样,P1码元生成部11生成两个P1码元并输出给P1码元插入部13。数据码元生成部12对输入数据(例如除了在P1码元中发送的数据之外的数据)实施编码、调制、导频插入、保护间隔附加等处理,由此生成P1码元之外的多个数据码元,并输出给P1码元插入部13。P1码元插入部13将由P1码元生成部11生成的P1码元插入到由数据码元生成部12生成的数据码元之间进行输出。P1码元插入部13的输出信号通过OFDM发送装置1的未图示的处理部,被实施从数字信号向模拟信号的变换、向发送频带的上变频(up convert)等处理,然后被发送。另外,OFDM发送装置1的特征在于P1码元生成部11,其它部分能够根据需要适当进行变更或者删除,也能够适当追加其它结构(这同样适用于与其它本发明相关联的OFDM发送装置)。例如,可以将数据码元生成部12置换为生成P1码元之外的码元的码元生成部,其它码元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数据码元。
[P1码元生成部]
图2是表示图1中的P1码元生成部11的结构的框图,P1码元生成部11具有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和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
如在后面参照附图说明的那样,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生成P1码元(下面称为“第一P1码元”),并输出给图1中的P1码元插入部13。如在后面参照附图说明的那样,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生成P1码元(下面称为“第二P1码元”),并输出给图1中的P1码元插入部13。
[第一P1码元生成部]
图3是表示图2中的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的结构的框图。在此,第一P1码元是在DVB-T2传输方式和FEF区间中使用的P1码元(P1symbol),但是不限于此。
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具有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101、MSS信令变换部102、DBPSK变换部103、数据加扰部104、载波配置部105、IFFT部106和保护间隔附加部107。另外,MSS是“Modulation Signaling Sequence”(调制信令序列)的简称。
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101生成在图4所示的子载波号码j中设a[j]=1(表示是有效载波)、除此之外的设为a[j]=0(表示是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a[j],或者预先存储该载波配置序列a[j],并向载波配置部105输出载波配置序列a[j]。
MSS信令变换部102被输入了表示发送参数信息的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MSS信令变换部102对所输入的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进行MSS信令变换使成为图5所示的序列,将变换的结果所得到的序列输出给DBPSK变换部103。其中,图5中的“值”表示输入MSS信令变换部102的值,“序列串(十六进制表示)”表示变换后的序列(从MSS信令变换部102输出的序列)。
DBPSK变换部103对从MSS信令变换部102输出的序列实施DBPSK(Differential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差分二进制相移键控),将DBPSK的结果所得到的序列输出给数据加扰部104。
数据加扰部104使用伪随机二进制序列(Pseudo Random Binary Sequence:PRBS),对从DBPSK变换部103输入的序列进行加扰处理,将加扰处理的结果所得到的序列输出给载波配置部105。
载波配置部105将从数据加扰部104输入的序列的数据,映射至从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101输入的载波配置序列的值为“1”的子载波号码的子载波(有效载波),将映射结果输出给IFFT部106。
在由载波配置部105将数据映射至有效载波后,IFFT部106对载波配置部105的输出信号(频率轴上的信号)进行逆傅立叶变换(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由此变换为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输出给保护间隔附加部107。
保护间隔附加部107利用IFFT部106的输出信号(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针对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并附加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由此生成第一P1码元,并输出给图1中的P1码元插入部13。
图6是表示由保护间隔附加部107进行的第一P1码元的保护间隔的附加状态的示意图(时间轴)。如图6所示,保护间隔附加部107使有效码元区间(Ta=112μs)内的前侧部分(Tc=59μs)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第一P1码元的1子载波间隔量)的频移,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前面。并且,保护间隔附加部107使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Tb=53μs)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生成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后面。这样,生成第一P1码元。利用数式来表示该第一P1码元,如下述的(数式2)所示。
[数式2]
……(数式2)
其中,p11st(t)表示第一P1码元,p11stA(t)表示其有效码元,设频移量为+fSH,设IFFT后的1采样时间为T。t表示时间,设第一P1码元的开始时间为0。另外,在DVB-T2传输方式中,在频带宽度为8MHz时,T=7/64μs,有效码元长度为1024T=112μs。
[第二P1码元生成部]
图7是表示图2中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的结构的框图。
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具有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201、MSS信令变换部202、DBPSK变换部203、数据加扰部204、载波配置部205、IFFT部206和保护间隔附加部207。
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201生成在图4所示的子载波号码j中设a[j]=1(表示是有效载波)、除此之外的设为a[j]=0(表示是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a[j],或者预先存储该载波配置序列a[j],并向载波配置部205输出载波配置序列a[j]。在此,假设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201输出与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的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101相同的载波配置序列。
MSS信令变换部202被输入了表示发送参数信息的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MSS信令变换部202对所输入的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进行MSS信令变换使成为图5所示的序列,将变换的结果所得到的序列输出给DBPSK变换部203。其中,图5中的“值”表示输入MSS信令变换部202的值,“序列串(十六进制表示)”表示变换后的序列(从MSS信令变换部202输出的序列)。另外,假设输入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的发送参数信息和输入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的发送参数信息是不同的信息(信息量的增加),但也可以是相同的信息(通过发送数次而实现的信息的可靠度的提高)。
DBPSK变换部203对从MSS信令变换部202输入的序列实施DBPSK,将DBPSK的结果所得到的序列输出给数据加扰部204。
数据加扰部204使用PRBS,对从DBPSK变换部203输入的序列进行加扰处理,将加扰处理的结果所得到的序列输出给载波配置部205。
载波配置部205将从数据加扰部204输入的序列的数据,映射至从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201输入的载波配置序列的值为“1”的子载波号码的子载波(有效载波),将映射结果输出给IFFT部206。
另外,关于从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201到载波配置部205的结构,以与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相同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不采用MSS信令变换,而原样对信息进行调制,调制也可以不是DBPSK。另外,还可以构成为不使用载波配置序列,而是如同ISDB-T传输方式或DVB-T传输方式那样采用中央的所有有效子载波。
在由载波配置部205将数据映射至有效载波后,IFFT部206对载波配置部205的输出信号(频率轴上的信号)进行IFFT,由此变换为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输出给保护间隔附加部207。
保护间隔附加部207利用IFFT部206的输出信号(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针对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并附加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由此生成第二P1码元,并输出给图1中的P1码元插入部13。
图8是表示由保护间隔附加部207进行的第二P1码元的保护间隔的附加状态的示意图(时间轴)。如图8所示,保护间隔附加部207使有效码元区间(Ta=112μs)内的前侧部分(Tc=59μs)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fSH的频移,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前面。并且,保护间隔附加部207使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Tb=53μs)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fSH的频移,生成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后面。这样,生成第二P1码元。利用数式来表示该第二P1码元,如下述的(数式3)所示。
[数式3]
……(数式3)
其中,p12nd(t’)表示第二P1码元,p12ndA(t’)表示其有效码元,设频移量为-fSH,设IFFT后的1采样时间为T。t’表示时间,设第二P1码元的开始时间为0。另外,在DVB-T2传输方式中,在频带宽度为8MHz时,T=7/64μs,有效码元长度为1024T=112μs。
如上所述,在第一P1码元中,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是使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0)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参照图6)。与此相对,在第二P1码元中,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是使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绝对值与fSH相同,符号不同)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参照图8)。这样,在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中,在生成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的频移量互不相同。另外,在生成第一P1码元以及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部位和时间宽度(长度)彼此相同,在生成第一P1码元以及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部位和时间宽度(长度)彼此相同(参照图6、图8)。
如上所述生成的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由图1中的P1码元插入部13插入到由数据码元生成部11生成的数据码元群中。作为帧的结构,采用如图9所示的帧结构,即,在帧的开头配置第一P1码元(在图9中图示为“第一P1码元”),在紧挨着该第一P1码元的后面配置第二P1码元(在图9中图示为“第二P1码元”),在第二P1码元的后面配置数据码元。由此,能够根据附加在第一P1码元中的发送参数信息和附加在第二P1码元中的发送参数信息进行主码元(例如数据码元)的解调。
<OFDM接收装置>
图10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2的结构的框图,OFDM接收装置2具有天线21、调谐器22和解调部23。
天线21接收从图1中的OFDM发送装置1发出的发送波,将接收到的发送波(接收波)输出给调谐器22。调谐器22从由天线21输入的多个接收波中选择期望的接收波,将所选择的接收波从RF(Radio Frequency:射频)频带变换为IF(Intermediate Frequency:中频)频带,将成为IF频带的接收波输出给解调部23。
解调部23具有D/A变换部24、正交变换部25、P1码元解调部26和数据码元解调部27。D/A变换部24将成为IF频带的接收波从模拟信号变换为数字信号进行输出,正交变换部25对D/A变换部24的输出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使成为复基带信号,并进行输出。如后面参照附图说明的那样,P1码元解调部26对正交变换部25的输出信号中所包含的P1码元(第一P1码元、第二P1码元)进行解调。数据码元解调部27根据P1码元解调部26对P1码元进行的解调的结果、即根据通过P1码元的解调而得到的发送参数信息,对正交变换部25的输出信号中所包含的多个数据码元进行解调。另外,OFDM接收装置2的特征在于P1码元解调部26,其它部分能够根据需要适当进行变更或者删除,也能够适当追加其它结构(这同样适用于与其它本发明相关联的OFDM接收装置)。例如,可以将数据码元解调部27置换为对P1码元之外的码元进行解调的码元解调部,其它码元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数据码元。
[P1码元解调部]
图11是表示图10中的P1码元解调部26的结构的框图,P1码元解调部26具有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和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
如后面参照附图说明的那样,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执行第一P1码元的解调,如后面参照附图说明的那样,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执行第二P1码元的解调。
[第一P1码元解调部]
图12是表示图11中的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结构的框图,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具有P1位置检测部301、FFT部302和P1解码部303。
P1位置检测部301检测时间轴上的信号即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即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输入信号)中的第一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检测结果的第一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FFT部302,其结构如图13所示。
P1位置检测部301具有乘法器311、延迟器312、复共轭运算器313、乘法器314、区间积分运算器315、延迟器316、复共轭运算器317、乘法器318、区间积分运算器319、延迟器320、乘法器321和峰值检测器322。
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到乘法器311。乘法器311为了对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实施与在发送侧对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实施了的频移量为+fSH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的频移(频移量为-fSH的频移),向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延迟器312和乘法器318。延迟器312使乘法器311的输出信号延迟相当于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的长度Tc(=59μs),然后输出给复共轭运算器313。复共轭运算器313求出延迟器312的输出信号的复共轭的信号,将所求出的复共轭的信号输出给乘法器314。乘法器314将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和复共轭运算器313的输出信号相乘,由此计算相关,并将计算出的相关值输出给区间积分运算器315。区间积分运算器315将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c设为区间积分幅度,对乘法器314的输出信号实施区间积分,将区间积分结果输出给延迟器320。另外,这些信号的流程与图55(a)~(c)所示的流程相同。
并且,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316中,延迟器316使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延迟相当于第一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的长度Tb(=53μs),然后输出给复共轭运算器317。复共轭运算器317求出延迟器316的输出信号的复共轭的信号,将所求出的复共轭的信号输出给乘法器318。另外,从乘法器311向乘法器318输入对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的相乘结果。乘法器318将乘法器311的输出信号(对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和复共轭运算器317的输出信号相乘,由此计算相关,并将计算出的相关值输出给区间积分运算器319。区间积分运算器319将第一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设为区间积分幅度,对乘法器318的输出信号实施区间积分,将区间积分结果输出给乘法器321。这些信号的流程与图56(a)~(c)所示的流程相同。
区间积分运算器315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320中,延迟器320对区间积分运算器315的输出信号实施与区间积分运算器319的输出信号之间的延迟调整,然后输出给乘法器321。另外,通过延迟器320实现的延迟量是2×Tb。乘法器321进行区间积分运算器319的输出信号与延迟器320的输出信号的相乘,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峰值检测器322。这样,通过将有关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相关值的区间积分结果的峰值和有关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相关值的区间积分结果的峰值相加,能够使峰值更加明显。峰值检测器322通过检测乘法器321的输出信号的峰值位置,检测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即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输入信号)中的第一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检测结果的第一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图12中的FFT部302。另外,如果存在延迟波,则将在延迟波的位置表现出与该延迟波的电平对应的相关的峰值。
图12中的FFT部302根据第一P1码元的位置信息,对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输入信号(时间轴上的信号)实施FFT,变换为频率轴上的信号,将频率轴上的信号输出给P1解码部303。P1解码部303生成在图4所示的子载波号码j中设a[j]=1(表示是有效载波)、除此之外的设为a[j]=0(表示是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a[j],或者预先存储该载波配置序列a[j],使用频率轴上的信号中的有效载波,根据载波配置序列a[j],实施第一P1码元的解码处理,求出在第一P1码元中附加的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根据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来提取发送参数信息(例如,FFT大小及MISO/SISO等信息)。
[第二P1码元解调部]
图14是表示图11中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的结构的框图,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具有P1位置检测部401、FFT部402和P1解码部403。
P1位置检测部401检测时间轴上的信号即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即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的输入信号)中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检测结果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FFT部402,其结构如图15所示。
P1位置检测部401具有乘法器411、延迟器412、复共轭运算器413、乘法器414、区间积分运算器415、延迟器416、复共轭运算器417、乘法器418、区间积分运算器419、延迟器420、乘法器421和峰值检测器422。
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到乘法器411。乘法器411为了对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实施与在发送侧对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实施了的频移量-fSH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的频移(频移量为+fSH的频移),向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延迟器412和乘法器418。延迟器412使乘法器411的输出信号延迟相当于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的长度Tc(=59μs),然后输出给复共轭运算器413。复共轭运算器413求出延迟器412的输出信号的复共轭的信号,将所求出的复共轭的信号输出给乘法器414。乘法器414将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和复共轭运算器413的输出信号相乘,由此计算相关,并将计算出的相关值输出给区间积分运算器415。区间积分运算器415将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c设为区间积分幅度,对乘法器414的输出信号实施区间积分,将区间积分结果输出给延迟器420。表示这些信号的流程的示意图如图16(a)~(c)所示。如图16(a)所示,在使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后、再延迟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c而得到的信号(图16(a)的下侧的信号)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成为与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图16(a)的上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前侧部分的信号相同的信号,在该部分中表现出了如图16(b)所示的相关。另外,在除此之外的部分中,由于两者的信号不同,因而没有表现出相关。通过按照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c的区间积分幅度对图16(b)所示的相关值进行区间积分,产生如图16(c)所示的峰值。
并且,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416中,延迟器416使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延迟相当于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的长度Tb(=53μs),然后输出给复共轭运算器417。复共轭运算器417求出延迟器416的输出信号的复共轭的信号,将所求出的复共轭的信号输出给乘法器418。另外,从乘法器411向乘法器418输入对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的相乘结果。乘法器418将乘法器411的输出信号(对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和复共轭运算器417的输出信号相乘,由此计算相关,并将计算出的相关值输出给区间积分运算器419。区间积分运算器419将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设为区间积分幅度,对乘法器418的输出信号实施区间积分,将区间积分结果输出给乘法器421。表示这些信号的流程的示意图如图17(a)~(c)所示。如图17(a)所示,对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图17(a)的上侧的信号)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成为与使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延迟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而得到的信号(图17(a)的下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的信号相同的信号,因而在该部分中表现出了如图17(b)所示的相关。另外,在除此之外的部分中,由于两者的信号不同,因而没有表现出相关。通过按照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的区间积分幅度对图17(b)所示的相关值进行区间积分,产生如图17(c)所示的峰值。
区间积分运算器415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420中,延迟器420对区间积分运算器415的输出信号实施与区间积分运算器419的输出信号之间的延迟调整,然后输出给乘法器421。另外,通过延迟器420实现的延迟量是2×Tb。乘法器421进行区间积分运算器419的输出信号与延迟器420的输出信号的相乘,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峰值检测器422。这样,通过将有关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相关值的区间积分结果的峰值和有关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相关值的区间积分结果的峰值相加,能够使峰值更加明显。峰值检测器422通过检测乘法器421的输出信号的峰值位置,检测P1位置检测部401的输入信号(即P1码元解调部400的输入信号)中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检测结果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图14中的FFT部402。另外,如果存在延迟波,则将在延迟波的位置表现出与该延迟波的电平对应的相关的峰值。
图14中的FFT部402根据第二P1码元的位置信息,对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的输入信号(时间轴上的信号)实施FFT,变换为频率轴上的信号,将频率轴上的信号输出给P1解码部403。P1解码部403生成在图4所示的子载波号码j中设a[j]=1(表示是有效载波)、除此之外的设为a[j]=0(表示是空载波)的载波配置序列a[j],或者预先存储该载波配置序列a[j],使用频率轴上的信号中的有效载波,根据载波配置序列a[j]实施第二P1码元的解码处理,求出在第二P1码元中附加的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根据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来提取发送参数信息。
如上所述,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内的P1位置检测部301为了检测第一P1码元,对输入信号实施频移量为-fSH的频移来进行相关运算。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内的P1位置检测部401为了检测第二P1码元,对输入信号实施频移量为+fSH的频移来进行相关运算。
[第一P1码元解调部的P1位置检测部针对第二P1码元的动作]
图18(a)~(c)是表示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的第二P1码元的前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所发送的第二P1码元中,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是将有效码元区间内的相应部分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参照图8)。因此,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中,在对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后、再延迟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c而得到的信号(图18(a)的下侧的信号)中,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处于进行了频移量为-2fSH的频移的状态,有效码元区间的信号处于进行了频移量为-fSH的频移的状态。因此,图18(a)的下侧的信号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不会成为与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图18(a)的上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前侧部分的信号相同的信号,不会表现出如图18(b)所示的相关。另外,图18(a)的下侧的信号中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的信号成为与图18(a)的上侧的信号中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相同的信号,但是由于两者被输入到乘法器314的定时不一致,因而不会表现出如图18(b)所示的相关。因此,即使是按照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b的区间积分幅度对图18(b)所示的相关值进行区间积分,也不会产生如图18(c)所示的明显的峰值。
图19(a)~(c)是表示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的第二P1码元的后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所发送的第二P1码元中,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是将有效码元区间内的相应部分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参照图8)。因此,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中,在对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图19(a)的上侧的信号)中,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处于进行了频移量为-2fSH的频移的状态,有效码元区间的信号处于进行了频移量为-fSH的频移的状态。因此,图19(a)的上侧的信号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不会成为与使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延迟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而得到的信号(图19(a)的下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的信号相同的信号,不会表现出如图19(b)所示的相关。另外,图19(a)的上侧的信号中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前侧部分的信号成为与图19(a)的下侧的信号中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相同的信号,但是由于两者被输入到乘法器318的定时不一致,因而不会表现出如图19(b)所示的相关。因此,即使是按照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的区间积分幅度对图19(b)所示的相关值进行区间积分,也不会产生如图19(c)所示的明显的峰值。
如上所述,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中不会产生针对第二P1码元的峰值,能够只检测出第一P1码元。同样,在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中不会产生针对第一P1码元的峰值,能够只检测出第二P1码元。
<效果>
根据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当在发送侧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时,在第一P1码元中使有效码元区间内的相应部分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参照图6),在第二P1码元中进行频移量为-fSH(绝对值与第一P1码元中的频移量为+fSH相同、但符号不同的频移量)(参照图8)。由此,在接收侧检测到多个峰值时,也能够容易区分该峰值是基于不同码元的峰值还是基于延迟波的峰值,能够实现稳定接收。并且,在使用FEF区间发送两个P1码元(第一P1码元、第二P1码元)的情况下,第一P1码元成为FEF区间的开头码元,只具有第一P1码元解调用的解调部的DVB-T2接收机不会受到第二P1码元的影响,能够保持与现有的DVB-T2接收机之间的亲和性。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和OFDM接收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采用第1实施方式的说明,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或者仅是简单记载。
<OFDM发送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P1码元生成部11不同的P1码元生成部11A,下面说明P1码元生成部11A。
[P1码元生成部]
图2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的P1码元生成部11A的结构的框图,P1码元生成部11A具有执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并生成第一P1码元的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和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A。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A生成第二P1码元并进行输出,第二P1码元的保护间隔的附加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不同。下面,说明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A。
[第二P1码元生成部]
图21是表示图20中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A的结构的框图。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A构成为将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的保护间隔附加部207置换为保护间隔附加部207A。
保护间隔附加部207A利用IFFT部206的输出信号(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对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并附加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由此生成第二P1码元。
图22是表示由保护间隔附加部207A进行的第二P1码元的保护间隔的附加状态的示意图(时间轴)。如图22所示,保护间隔附加部207A使有效码元区间(Ta=112μs)内的前侧部分(Tb=53μs)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前面。并且,保护间隔附加部207A使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Tc=59μs)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fSH的频移,生成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后面。利用数式来进行表示,如下述的(数式4)所示。
[数式4]
……(数式4)
其中,p12ndA(t’)表示第二P1码元,p12ndA(t’)表示有效码元,设频移量为fSH,设IFFT后的1采样时间为T。t’表示时间,设第二P1码元的开始时间为0。另外,在DVB-T2传输方式中,在频带宽度为8MHz时,T=7/64μs,有效码元长度为1024T=112μs。另外,如图6和图22所示,将第二P1码元的前后的保护间隔的长度设为与第一P1码元的前后的保护间隔的长度替换后的格式(前侧保护间隔为Tb,后侧保护间隔为Tc),但是不限于此。
如上所述,在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中,双方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都是使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0)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频移量相同(参照图6、图22)。并且,在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中,在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双方都是使用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中的前侧的部分,在生成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都是使用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中的后侧的部分(参照图6、图22)。
但是,在生成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是Tc(=59μs)(参照图6),在生成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是Tb(=53μs)(参照图22),所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彼此不同。并且,在生成第一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是Tb(=53μs)(参照图6),在生成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是Tc(=59μs)(参照图22),所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彼此不同。
<OFDM接收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P1码元解调部26不同的P1码元解调部26A,下面说明P1码元解调部26A。
[P1码元解调部]
图2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的P1码元解调部26A的结构的框图,P1码元解调部26A具有执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并对第一P1码元进行解调的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和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A。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A对第二P1码元进行解调,其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不同。下面,说明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A。
[第二P1码元解调部]
图24是表示图23中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A的结构的框图,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A具有P1位置检测部401A、FFT部402和P1解码部403。
P1位置检测部401A检测时间轴上的信号即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即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A的输入信号)中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检测结果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FFT部402,其结构如图25所示。
P1位置检测部401A具有乘法器451、延迟器452、复共轭运算器453、乘法器454、区间积分运算器455、延迟器456、复共轭运算器457、乘法器458、区间积分运算器459、延迟器460、乘法器461和峰值检测器462。
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到乘法器451。乘法器451为了对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实施与在发送侧对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实施了的频移量+fSH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的频移(频移量为-fSH的频移),向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延迟器452和乘法器458。另外,乘法器451对输入信号实施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的乘法器411(参照图15)不同、与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乘法器311(参照图13)相同的频移。延迟器452使乘法器451的输出信号延迟相当于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的长度Tb(=53μs),然后输出给复共轭运算器453。另外,在延迟器452的延迟量Tb(=53μs),与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的延迟器312的延迟量Tc(=59μs)、以及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的P1位置检测部401的延迟器412的延迟量Tc(=59μs)不同。复共轭运算器453求出延迟器452的输出信号的复共轭的信号,将所求出的复共轭的信号输出给乘法器454。乘法器454将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和复共轭运算器453的输出信号相乘,由此计算相关,并将计算出的相关值输出给区间积分运算器455。区间积分运算器455将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b设为区间积分幅度,对乘法器454的输出信号实施区间积分,将区间积分结果输出给延迟器460。表示这些信号的流程的示意图如图26(a)~(c)所示。如图26(a)所示,在使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后、再延迟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b而得到的信号(图26(a)的下侧的信号)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成为与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图26(a)的上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前侧部分的信号相同的信号,在该部分中表现出了如图26(b)所示的相关。另外,在除此之外的部分中,由于两者的信号不同,因而没有表现出相关。通过按照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b的区间积分幅度对图26(b)所示的相关值进行区间积分,产生如图26(c)所示的峰值。
并且,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456中,延迟器456使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延迟相当于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c(=59μs)的长度,然后输出给复共轭运算器457。另外,在延迟器456的延迟量Tc(=59μs),与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的延迟器316的延迟量Tb(=53μs)、以及在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的P1位置检测部401的延迟器426的延迟量Tb(=53μs)不同。复共轭运算器457求出延迟器456的输出信号的复共轭的信号,将所求出的复共轭的信号输出给乘法器458。另外,从乘法器451向乘法器458输入对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的相乘结果。乘法器458将乘法器451的输出信号(对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和复共轭运算器457的输出信号相乘,由此计算相关,并将计算出的相关值输出给区间积分运算器459。区间积分运算器459将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c设为区间积分幅度,对乘法器458的输出信号实施区间积分,将区间积分结果输出给乘法器461。表示这些信号的流程的示意图如图27(a)~(c)所示。如图27(a)所示,对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图27(a)的上侧的信号)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成为与使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延迟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c而得到的信号(图27(a)的下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的信号相同的信号,因而在该部分中表现出了如图27(b)所示的相关。另外,在除此之外的部分中,由于两者的信号不同,因而没有表现出相关。通过按照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c的区间积分幅度对图27(b)所示的相关值进行区间积分,产生如图27(c)所示的峰值。
区间积分运算器455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460中,延迟器460对区间积分运算器455的输出信号实施与区间积分运算器459的输出信号之间的延迟调整,然后输出给乘法器461。另外,通过延迟器460实现的延迟量是2×Tc。乘法器461进行区间积分运算器459的输出信号与延迟器460的输出信号的相乘,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峰值检测器462。这样,通过将有关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相关值的区间积分结果的峰值和有关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相关值的区间积分结果的峰值相加,能够使峰值更加明显。峰值检测器462通过检测乘法器461的输出信号的峰值位置,检测P1位置检测部401A的输入信号(即P1码元解调部400A的输入信号)中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检测结果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图24中的FFT部402。另外,如果存在延迟波,则将在延迟波的位置表现出与该延迟波的电平对应的相关的峰值。
[第一P1码元解调部的P1位置检测部中的针对第二P1码元的动作]
图28(a)~(c)是表示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参照图13)中的第二P1码元的前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所发送的第二P1码元中,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是将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前侧保护间隔长度是Tb(=53μs),后侧保护间隔长度是Tc(=59μs)(参照图22)。因此,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中,对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后、再延迟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c(=59μs)而得到的信号(图28(a)的下侧的信号)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其频移量与P1位置检测部301(图28(a)的上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前侧部分的信号相同为0,但是由于被输入到乘法器314的定时不一致,因而相关不会按照图28(b)所示而增大。另一方面,图28(a)的下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的信号,虽然被输入到乘法器314的定时与图28(a)的上侧的信号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一致,但是频移量不同,因而不会表现出如图28(b)所示的相关。因此,即使是按照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c的区间积分幅度对图28(b)所示的相关值进行区间积分,也不会产生如图28(c)所示的明显的峰值。
图29(a)~(c)是表示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中的第二P1码元的后侧部分的相关的状态的示意图。
在所发送的第二P1码元中,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是将有效码元区间内的相应部分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前侧保护间隔长度是Tb(=53μs),后侧保护间隔长度是Tc(=59μs)(参照图22)。因此,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中,对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图29(a)的上侧的信号)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其频移量与使P1位置检测部301的输入信号延迟第一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53μs)而得到的信号(图29(a)的下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的信号相同,为0,但是由于被输入到乘法器318的定时不一致,因而相关不会按照图29(b)所示而增大。另一方面,图29(a)的上侧的信号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前侧部分的信号,虽然被输入到乘法器318的定时与图29(b)的下侧的信号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一致,但是频移量不同,因而不会表现出如图29(b)所示的相关。因此,即使是按照第一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b的区间积分幅度对图29(b)所示的相关值进行区间积分,也不会产生如图29(c)所示的明显的峰值。
如上所述,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中不会产生针对第二P1码元的峰值,能够只检测第一P1码元。同样,在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A中不会产生针对第一P1码元的峰值,能够只检测第二P1码元。
<效果>
根据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当在发送侧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时,在第一P1码元中将前侧保护间隔长度设为Tc,将后侧保护间隔长度设为Tb(参照图6)。另一方面,在第二P1码元中将前侧保护间隔长度设为Tb,将后侧保护间隔长度设为Tc(参照图22)。这样,利用在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中长度互不相同的保护间隔来构成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由此,在接收侧能够容易区分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是否是延迟波,能够实现稳定接收。并且,在使用FEF区间发送两个P1码元(第一P1码元、第二P1码元)的情况下,第一P1码元成为FEF区间的开头码元,只具有第一P1码元解调用的解调部的DVB-T2接收机不会受到第二P1码元的影响,能够保持与现有的DVB-T2接收机之间的亲和性。
《第3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和OFDM接收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采用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或者仅是简单记载。
<OFDM发送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P1码元生成部11不同的P1码元生成部11B,下面说明P1码元生成部11B。
[P1码元生成部]
图3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的P1码元生成部11B的结构的框图,P1码元生成部11B具有执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并生成第一P1码元的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和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B。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B生成第二P1码元并进行输出,第二P1码元的保护间隔的附加方式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200A不同。下面,说明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B。
[第二P1码元生成部]
图31是表示图30中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B的结构的框图。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B构成为将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的保护间隔附加部207置换为保护间隔附加部207B。
保护间隔附加部207B利用IFFT部206的输出信号(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对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并附加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由此生成第二P1码元。
图32是表示由保护间隔附加部207B进行的第二P1码元的保护间隔的附加状态的示意图(时间轴)。如图32所示,保护间隔附加部207B使有效码元区间(Ta=112μs)内的前侧部分(Tb=53μs)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前面。并且,如图32所示,保护间隔附加部207B使有效码元区间(Ta=112μs)内的后侧部分(Tc=59μs)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生成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将所生成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后面。
如上所述,在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中,在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双方都是使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中的前侧的部分,在生成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都是使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中的后侧的部分(参照图6、图32)。
但是,在第一P1码元中,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是使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0)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参照图6)。与此相对,在第二P1码元中,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是使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绝对值与fSH相同,但是符号不同)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参照图32)。这样,在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中,在生成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的频移量彼此不同。
并且,在生成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是Tc(=59μs)(参照图6),在生成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是Tb(=53μs)(参照图32),所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彼此不同。并且,在生成第一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是Tb(=53μs)(参照图6),在生成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是Tc(=59μs)(参照图32),所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相应部分的长度彼此不同。
<OFDM接收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P1码元解调部26不同的P1码元解调部26B,下面说明P1码元解调部26B。
[P1码元解调部]
图3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的P1码元解调部26B的结构的框图,P1码元解调部26B具有执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并对第一P1码元进行解调的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和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B。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B对第二P1码元进行解调,其结构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400A不同。下面,说明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B。
[第二P1码元解调部]
图34是表示图33中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B的结构的框图,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B具有P1位置检测部401B、FFT部402和P1解码部403。
P1位置检测部401B检测时间轴上的信号即P1位置检测部401B的输入信号(即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B的输入信号)中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检测结果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FFT部402,其结构如图35所示。
P1位置检测部401B具有乘法器501、延迟器502、复共轭运算器503、乘法器504、区间积分运算器505、延迟器506、复共轭运算器507、乘法器508、区间积分运算器509、延迟器510、乘法器511和峰值检测器512。
P1位置检测部401B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到乘法器501。乘法器501为了对P1位置检测部401B的输入信号实施与在发送侧对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实施了的频移量-fSH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的频移(频移量为+fSH的频移),向P1位置检测部401B的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延迟器502和乘法器508。另外,乘法器501对输入信号实施与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乘法器311(参照图13)不同的频移。延迟器502使乘法器501的输出信号延迟相当于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的长度Tb(=53μs),然后输出给复共轭运算器503。另外,在延迟器502的延迟量Tb(=53μs),与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的延迟器312的延迟量Tc(=59μs)不同。复共轭运算器503求出延迟器502的输出信号的复共轭的信号,将所求出的复共轭的信号输出给乘法器504。乘法器504将P1位置检测部401B的输入信号和复共轭运算器503的输出信号相乘,由此计算相关,并将计算出的相关值输出给区间积分运算器505。区间积分运算器505将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Tb设为区间积分幅度,对乘法器504的输出信号实施区间积分,将区间积分结果输出给延迟器510。
并且,P1位置检测部401B的输入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506中,延迟器506使P1位置检测部401B的输入信号延迟相当于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c(=59μs)的长度,然后输出给复共轭运算器507。另外,在延迟器506的延迟量Tc(=59μs),与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的延迟器316的延迟量Tb(=53μs)不同。复共轭运算器507求出延迟器506的输出信号的复共轭的信号,将所求出的复共轭的信号输出给乘法器508。另外,从乘法器501向乘法器508输入对P1位置检测部401B的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的相乘结果。乘法器508将乘法器501的输出信号(对P1位置检测部401B的输入信号进行频移量为+fSH的频移而得到的信号)和复共轭运算器507的输出信号相乘,由此计算相关,并将计算出的相关值输出给区间积分运算器509。区间积分运算器509将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Tc设为区间积分幅度,对乘法器508的输出信号实施区间积分,将区间积分结果输出给乘法器511。
区间积分运算器505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延迟器510中,延迟器510对区间积分运算器505的输出信号实施与区间积分运算器509的输出信号之间的延迟调整,然后输出给乘法器511。另外,通过延迟器510实现的延迟量是2×Tc。乘法器511进行区间积分运算器519的输出信号与延迟器510的输出信号的相乘,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峰值检测器512。这样,通过将有关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相关值的区间积分结果的峰值和有关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相关值的区间积分结果的峰值相加,能够使峰值更加明显。峰值检测器512通过检测乘法器511的输出信号的峰值位置,检测P1位置检测部401B的输入信号(即P1码元解调部400B的输入信号)中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检测结果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图34中的FFT部402。另外,如果存在延迟波,则将在延迟波的位置表现出与该延迟波的电平对应的相关的峰值。
<效果>
根据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中,对第二P1码元进行处理时,在从乘法器311到区间积分运算器315的相关运算以及区间积分运算中,在后侧保护间隔中错误地产生峰值,在从乘法器311、延迟器316到区间积分运算器319的相关运算以及区间积分运算中,在前侧保护间隔中错误地产生峰值,但是该峰值通过乘法器321的相乘处理而消失,因而不会导致错误地将第二P1码元的位置检测为第一P1码元的位置。同样,在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的P1位置检测部401中,不会导致错误地将第一P1码元的位置检测为第二P1码元的位置。
在此,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变形为将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设为Tc1、将其后侧保护间隔长度设为Tb1,将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设为Tc2、将其后侧保护间隔长度设为Tb2,并且使Tc1、Tb1、Tc2、Tb2中的每一个为不同的值。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中对第二P1码元进行处理时不会产生峰值,在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b的P1位置检测部401b中对第一P1码元进行处理时不会产生峰值。
《第4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和OFDM接收装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采用第1~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其说明或者仅是简单记载。
<OFDM发送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P1码元生成部11不同的P1码元生成部11C,下面说明P1码元生成部11C。
[P1码元生成部]
图3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OFDM发送装置的P1码元生成部11C的结构的框图,P1码元生成部11C具有执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并生成第一P1码元的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和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C。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C生成第二P1码元并进行输出,采用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200A、200B所使用的子载波配置(有效载波和空载波的配置)不同的子载波配置。下面,说明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C。
[第二P1码元生成部]
图37是表示图36中的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C的结构的框图。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C构成为将第二P1码元生成部200的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201置换为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201C。
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201C生成或者预先存储载波配置序列b[j],并向载波配置部205输出载波配置序列b[j],该载波配置序列b[j]与第一P1码元生成部100的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101输出给载波配置部105的载波配置序列a[j]不同。在此,在有效载波的子载波号码j中设b[j]=1,在空载波的子载波号码j中设b[j]=0。另外,载波配置部205使用载波配置序列b[j]取代载波配置序列a[j],进行数据向有效载波的映射。
在此,将载波配置序列a[j]和载波配置序列b[j]设定成为使载波配置序列a[j]与载波配置序列b[j]正交(不相关)。图38表示其一例。在此,图38(a)是表示第一P1码元的子载波配置(利用载波配置序列a[j]表示的子载波配置)的示意图(频率轴)。并且,图38(b)是表示第二P1码元的子载波配置(利用载波配置序列b[j]表示的子载波配置)的示意图(频率轴)。
另外,也可以不使第一P1码元用的载波配置序列a[j]和第一P1码元用的载波配置序列b[j]相互正交,而进行下述的设定。即,也可以将载波配置序列a[j]和载波配置序列b[j]设定成为,使第一P1码元的载波配置序列a[j]中表示0的多个部位的一部分部位,在第二P1码元的载波配置序列b[j]中表示1。即,也可以将第一P1码元的多个空载波的一部分(第二P1码元的多个有效载波的量)设为第二P1码元的多个有效载波。图39表示其一例。在此,图39(a)是表示第一P1码元的子载波配置(利用载波配置序列a[j]表示的子载波配置)的示意图(频率轴)。并且,图39(b)是表示第二P1码元的子载波配置(利用载波配置序列b[j]表示的子载波配置)的示意图(频率轴)。
<OFDM接收装置>
本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P1码元解调部26不同的P1码元解调部26C,下面说明P1码元解调部26C。
[P1码元解调部]
图40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OFDM接收装置的P1码元解调部26C的结构的框图,P1码元解调部26C具有执行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处理并对第一P1码元进行解调的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和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C。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C对第二P1码元进行解调,其结构与第1~第3实施方式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400A、400B不同。下面,说明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C。
[第二P1码元解调部]
图41是表示图40中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C的结构的框图。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C构成为将第1实施方式的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的P1解码部403置换为P1解码部403C。
P1解码部403C生成或者预先存储载波配置序列b[j],使用频率轴上的信号中的有效载波,根据载波配置序列b[j]实施第二P1码元的解码处理,求出在第二P1码元中附加的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根据S1信号的值和S2信号的值来提取发送参数信息。
<效果>
在上述的OFDM发送装置和OFDM接收装置中,改变有效载波在第一P1码元中的配置位置和有效载波在第二P1码元中的配置位置(也存在第一P1码元的有效载波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和第二P1码元的有效载波的一部分(不是全部)被配置在相同的子载波中的情况),因而如图42所示能够减少延迟环境中的相互干扰的成分。如果使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载波配置序列正交,则受到因延迟波而造成的P1码元的干扰的影响的载波能够基本成为半数,如果配置成为仅将第一P1码元的空载波部分设为第二P1码元的有效载波,则几乎没有受到影响的载波,即使在延迟环境中也能够实现稳定接收。并且,在使用FEF区间进行发送的情况下,第一P1码元成为FEF区间的开头码元,第二P1码元的载波配置与第一P1码元不同,因而DVB-T2接收机容易识别第一P1码元,能够抑制由于第二P1码元而不能接收。
《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容,能够通过用于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和与其相关联或者其附带的目的的任何方式进行实施,例如可以是下述的方式。
(1)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时,在第一P1码元中设频移量为+fSH(参照图6),在第二P1码元中设频移量为-fSH(参照图8),但是不限于这种方式。例如,也可以是,在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以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时,在第一P1码元中设频移量为+fSH,在第二P1码元中设频移量为+2fSH,只要第一P1码元中的频移量和第二P1码元中的频移量不同即可。但是,此时也包括一方的频移量为“0”、另一方的频移量为与“0”不同的值的情况,频移量为“0”的情况也作为频移的一种来加以处理。另外,在设第二P1码元中的频移量为+2fSH的情况下,采用在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0中执行频移量为-2fSH的频移(乘法器411向输入信号乘以exp(-j2πfSHt))来取得相关的结构。
(2)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频移量与其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频移量相同(+fSH),使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频移量与其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频移量相同(-fSH),但是不限于这种方式。也可以是,使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频移量与其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频移量不同,使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频移量与其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频移量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在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时,使在第一P1码元中的频移量与在第二P1码元中的频移量不同,在生成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时,使在第一P1码元中的频移量与在第二P1码元中的频移量不同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按照下面所述来变更图13中的P1位置检测部301。乘法器311对输入信号实施与对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实施了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的频移,然后输出给延迟器312(不进行向乘法器318的输出)。另外,对P1位置检测部追加新的乘法器,新追加的乘法器对输入信号实施与对第一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实施了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的频移,然后输出给乘法器318。并且,例如也可以按照下面所述来变更图15中的P1位置检测部401。乘法器411对输入信号实施与对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实施了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的频移,然后输出给延迟器412(不进行向乘法器418的输出)。另外,对P1位置检测部追加新的乘法器,新追加的乘法器对输入信号实施与对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实施了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的频移,然后输出给乘法器418。
(3)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P1码元设为两个(第一P1码元、第二P1码元),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存在3个以上的P1码元,在这种情况下,在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和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时,使3个以上的P1码元各自的频移量彼此不同即可。
(4)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对应于DVB-T2规格的P1码元,所以将第一P1码元以及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设为Tc(=59μs)、将后侧保护间隔长度设为Tb(=53μs),但是不限于此。第一P1码元以及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也可以是除Tc(=59μs)之外的长度,多个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长度也可以是除Tb(=53μs)之外的长度,这同样适用于存在多个P1码元的情况。例如,可以设第一P1码元以及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为Tb(=53μs),设后侧保护间隔长度为Tc(=59μs)。另外,也可以使前侧保护间隔长度与后侧保护间隔长度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0的P1位置检测部301中对第二P1码元进行处理时,在从乘法器311到区间积分运算器315的相关运算以及区间积分运算中,在后侧保护间隔中错误地产生峰值,在从乘法器311、延迟器316到区间积分运算器319的相关运算以及区间积分运算中,在前侧保护间隔中错误地产生峰值,但是该峰值通过乘法器321的相乘处理而消失,因而不会导致错误地将第二P1码元的位置检测为第一P1码元的位置。
(5)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对应于DVB-T2规格的P1码元,所以按照图4所示来设定表示子载波配置(表示有效载波被配置在哪个子载波中)的载波配置序列,但是不限于此,可以是任何方式的载波配置序列。另外,有效载波不一定是离散性的,可以将所有子载波设为有效载波,也可以将中央部分的多个子载波设为有效载波。
(6)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帧的结构是采用如图9所示的帧结构,即,第一P1码元在帧的开头,在紧挨着第一P1码元的后面是第二P1码元,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如图43所示的帧结构,即,将第一P1码元配置在帧的开头,将第二P1码元配置在帧的中途,还可以是如图44所示的帧结构,即,将第一P1码元配置在帧的开头,将第二P1码元配置在帧的最后,帧结构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图43、图44中的“1st P1码元”是指第一P1码元,“2nd P1码元”是指第二P1码元。并且,例如也可以每几个帧出现一个第二P1码元。
(7)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对IFFT之后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一部分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实施旋转,生成保护间隔区间(前侧保护间隔区间、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但是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生成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下述的方式。对IFFT之前的频率轴上的信号进行频移,对频移之后的频率轴上的信号进行IFFT,将IFFT之后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一部分信号用作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
(8)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各个P1码元解调部构成为在第一P1码元解调部和第二P1码元解调部中分别具有P1位置检测部,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各个P1码元解调部只具有第一P1码元检测用的P1位置检测部和第二P1码元检测用的P1位置检测部中的一方(例如,只具有第一P1码元检测用的P1位置检测部)。在这种情况下,P1位置检测部检测一方的P1码元的位置,基于此,根据发送格式中的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之间的位置关系,预测另一方的P1码元的位置。一方的FFT部根据所检测到的一方的P1码元的位置来实施FFT,另一方的FFT部根据所预测到的一方的P1码元的位置来实施FFT。由此,能够减少P1位置检测部的数量,能够抑制电路规模。
作为一例,图45表示只具有第一P1码元检测用的P1位置检测部301D的P1码元解调部26D的结构。另外,在此是记载为第1实施方式的P1码元解调部26的变形例,但也可以对第2~第4实施方式的P1码元解调部26A、26B、26C实施相同的变形。P1码元解调部26D的P1位置检测部301D对图13所示结构的P1位置检测部301追加了下面的功能。P1位置检测部301D根据由峰值检测部322检测到的第一P1码元的位置,利用发送格式中的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之间的位置关系来预测第二P1码元的位置,将基于预测结果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FFT部402。FFT部402根据来自P1位置检测部301A的第二P1码元的位置信息,对P1码元解调部26D的输入信号(时间轴上的信号)进行FFT。
另外,在存在M(M为3以上的整数)个P1码元的情况下,也可以具有M个P1码元各自用的P1位置检测部,还可以具有小于(M-1)个的各个P1码元用的P1位置检测部。
(9)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各个P1码元解调部构成为独立地检测第一P1码元的位置和第二P1码元的位置,但是不限于此,P1码元解调部也可以构成为对将有关第一P1码元的前半部分的区间积分结果和后半部分的区间积分结果相乘的相乘结果、和将有关第二P1码元的前半部分的区间积分结果和后半部分的区间积分结果相乘的相乘结果进行延迟调整,然后将两者相乘,由此使峰值更加明显,容易发现第一P1码元的位置和第二P1码元的位置。
作为一例,图46表示P1码元解调部26E的结构。另外,在此是记载为第1实施方式的P1码元解调部26的变形例,但也可以对第2~第4实施方式的P1码元解调部26A、26B、26C实施相同的变形。
P1码元解调部26E具有P1相关运算部301E、P1相关运算部401E、延迟器601、乘法器602、峰值检测器603、FFT部302、P1解码部303、FFT部402和P1解码部403。
P1相关运算部301E具有图47所示的结构,P1相关运算部301E的乘法器321向延迟器601输出相乘结果。另外,图47所示的P1相关运算部301E构成为从图13所示结构的P1位置检测部301中去除了峰值检测器322。P1相关运算部401E具有图48所示的结构,P1相关运算部401E的乘法器421向乘法器602输出相乘结果。另外,图48所示的P1相关运算部401E构成为从图15所示结构的P1位置检测部401中去除了峰值检测器422。
延迟器601对P1相关运算部301E的乘法器321的输出信号实施与P1相关运算部401E的乘法器421的输出信号之间的延迟调整(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延迟调整),然后输出给乘法器602。乘法器602将延迟器601的输出信号和P1相关运算部401E的乘法器421的输出信号相乘,将相乘结果输出给峰值检测器603。峰值检测器603检测乘法器602的输出信号的峰值,根据检测结果和发送格式中的第一P1码元与第二P1码元之间的位置关系,获得P1码元解调部27E的输入信号中的第一P1码元的位置和第二P1码元的位置。并且,峰值检测器603将第一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FFT部302,FFT部302根据该位置信息实施FFT。峰值检测器603将第二P1码元的位置信息输出给FFT部402,FFT部402根据该位置信息实施FFT。由此,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位置的检测精度提高。
(10)在第1~第4实施方式的各个P1码元解调部中,也可以通过复用处理等实现FFT部和解码部的共用,由此抑制电路规模。
(11)在第1~第4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个P1位置检测部或变形例的各个P1相关运算部中,实施与在发送侧实施了的频移为相反特性(绝对值相同、符号不同)的频移来获得相关,但只要是在数学上相同的处理,则也能够适当变更频移、延迟及相关(复共轭、相乘)的顺序以及随之形成的频移的方向。
(12)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在发送侧实施IFFT(逆正交变换的一种),在接收侧实施FFT(正交变换的一种),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在发送侧实施逆傅立叶变换、逆余弦变换、逆小波变换、逆阿达玛(Hadamard)变换等逆正交变换,在接收侧实施傅立叶变换、余弦变换、小波变换、阿达玛变换等正交变换。
(13)在第2实施方式中,图6和图22所示的在生成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及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的长度只是一例,不局限于该示例。只要在生成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的长度彼此不同即可(只要前侧保护间隔长度的长度不同即可)。并且,只要在生成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的长度彼此不同即可(只要后侧保护间隔长度的长度不同即可)。在这种情况下,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与其后侧保护间隔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长度与其后侧保护间隔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14)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生成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保护间隔时的频移量设为fSH(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1子载波间隔的量),但是不限于此,频移量也可以是除fSH之外的值(也包括“0”)。
(15)也可以是,在生成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彼此不同,在生成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彼此不同,如此生成保护间隔。图49(a)、(b)表示其一例。在图49(a)、(b)所示的一例中,保护间隔附加部对第一P1码元中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前侧部分的信号进行频移量fSH的频移,对第二P1码元中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的信号进行频移量fSH的频移,由此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并将所生成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前面。并且,保护间隔附加部对第一P1码元中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后侧部分的信号进行频移量fSH的频移,对第二P1码元中的有效码元区间内的前侧部分的信号进行频移量fSH的频移,由此生成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并将所生成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附加在有效码元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的后面。在这种情况下,图25中的P1位置检测部401A计算相关,因而只要使在延迟器722、延迟器728、延迟器730的延迟量分别是与发送格式对应的延迟量即可。
另外,前侧保护间隔长度和后侧保护间隔长度只是一例,不局限于该示例。并且,频移量只是一例,不局限于该示例,频移量也可以是除fSH(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1子载波间隔的量)之外的值(也包括“0”)。
(16)也可以将第2实施方式中的保护间隔的生成方式与上述(15)的保护间隔的生成方式进行组合。即,也可以使在生成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及该位置的长度、与在生成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及该位置的长度双方彼此不同。并且,也可以使在生成第一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及该位置的长度、与在生成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及该位置的长度双方彼此不同。
(17)在第2实施方式以及上述(15)、(16)中,将P1码元设为两个(第一P1码元、第二P1码元),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存在3个以上的P1码元,在这种情况下,在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和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时,只要使在3个以上的P1码元中分别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及该位置的长度至少一方彼此不同即可。
(18)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关于在生成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和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频移量、以及在生成有效码元区间时使用的位置的长度,也能够实施采用了在针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中说明的内容以及在针对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中说明的内容的变形。
(19)也可以将第1实施方式中的保护间隔的生成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的保护间隔的生成方式、和上述(15)的保护间隔的生成方式进行组合。换言之,可以将第3实施方式中的保护间隔的生成方式、和上述(15)的保护间隔的生成方式进行组合。
即,也可以使在生成第一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和位置的长度以及对该位置的信号实施的频移量、与在生成第二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和位置的长度以及对该位置的信号实施的频移量全部彼此不同。也可以使在生成第一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和位置的长度以及对该位置的信号实施的频移量、与在生成第二P1码元的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和位置的长度以及对该位置的信号实施的频移量全部彼此不同。
在发送3个以上的P1码元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在生成各个P1码元的保护间隔区间(前侧保护间隔区间、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和位置的长度以及对该位置的信号实施的频移量彼此不同。
(20)关于第4实施方式的保护间隔的附加方式,说明了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保护间隔的附加方式(使各个P1码元中的频移量彼此不同),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在第2~第4实施方式的保护间隔的附加方式、或者作为第1~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而说明的保护间隔的附加方式。并且,也可以使在生成各个P1码元的前侧保护间隔区间和后侧保护间隔区间的时间轴上的信号时使用的有效码元区间的位置和位置的长度以及对该位置的信号实施的频移量彼此不同。
(21)在第4实施方式中将P2码元设为两个(第一P1码元、第二P1码元),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存在3个以上的P1码元,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使3个以上的P1码元各自的载波配置序列彼此不同即可。
(22)在第1~第4实施方式中,各个P1码元对应于DVB-T2规格的P1码元,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不对应于DVB-T2规格的P1码元。例如,IFFT之前的子载波映射可以采取其它结构,可以对所有子载波附加信息,也可以采用除DBPSK之外的差分调制或除差分调制之外的调制。保护间隔区间可以是有效码元区间的前后区间中的任意一个区间(可以根据有效码元区间的全部信号来生成一个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也可以根据有效码元区间的一部分信号来生成一个保护间隔区间的信号)。并且,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FFT大小可以不是1k,有效码元长度也可以不是112μs。并且,第一P1码元和第二P1码元的频率轴格式(MSS信令变换、DBPSK调制、数据加扰等)可以是彼此不同的结构。
(23)上述的各个OFDM发送装置和各个OFDM接收装置的各个构成要素也可以利用集成电路即LSI实现。此时,各个构成要素可以单独地形成为单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为单片。并且,此处是形成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有时也称为IC、系统LSI、超级(super)LSI、特级(ultra)LSI。并且,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利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实现。也可以采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能够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bleprocessor)。另外,如果伴随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或利用派生的其他技术替换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问世,当然也可以使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单元的集成化。还存在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4)也可以将上述的各个OFDM发送装置的动作的步骤的至少一部分步骤记载为发送程序,例如,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读出在存储器中存储的该程序并执行该程序。也可以将上述程序保存在记录介质中进行发布等。也可以将上述的各个OFDM接收装置的动作的步骤的至少一部分步骤记载为接收程序,例如,CPU读出在存储器中存储的该程序并执行该程序。也可以将上述程序保存在记录介质中进行发布等。
(25)也可以是,上述的各个OFDM发送装置进行所记载的发送处理的至少一部分处理。也可以是,上述的各个OFDM接收装置进行所记载的接收处理的至少一部分处理。
(26)也可以是,将进行上述说明的发送处理和接收处理的一部分处理的OFDM发送装置、OFDM发送方法、发送侧的集成电路或者OFDM发送程序、以及OFDM接收装置、OFDM接收方法、接收侧的集成电路或者OFDM接收程序进行任意组合,来实现第1~第4实施方式的内容及上述变形例的内容。例如,也可以是,利用OFDM发送装置或者发送侧的集成电路实现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说明的OFDM发送装置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将除这一部分之外的构成要素进行的动作的步骤记载在OFDM发送程序中,例如通过由CPU读出在存储器中存储的该程序并执行该程序来实现。并且,也可以是,利用OFDM接收装置或者接收侧的集成电路实现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说明的OFDM接收装置的构成要素的一部分,将除这一部分之外的构成要素进行的动作的步骤记载在OFDM接收程序中,例如通过由CPU读出在存储器中存储的该程序并执行该程序来实现。
(27)在上述说明中,将控制码元记载为DVB-T2方式的名称即P1码元,但是不限于此,待发送的控制信息不一定是发送参数信息。并且,上述的内容与在FEF区间的发送无关,未来能够应用于具有多个传输诸如P1码元那样的控制信息的特别的码元(控制码元)的OFDM通信领域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发送接收多个特有的控制码元的领域中。
标号说明
11P1码元生成部;12数据码元生成部;13P1码元插入部;26P1码元解调部;27数据码元解调部;100第一P1码元;101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102MSS信令变换部;103DBPSK变换部;104数据加扰部;105载波配置部;106IFFT部;107保护间隔附加部;200第一P1码元;201载波配置序列生成部;202MSS信令变换部;203DBPSK变换部;204数据加扰部;205载波配置部;206IFFT部;207保护间隔附加部;300第一P1码元解调部;301P1位置检测部;302FFT部;303P1解码部;400第二P1码元解调部;401P1位置检测部;402FFT部;403P1解码部。

Claims (5)

1.一种OFDM发送装置,包括:
第一码元生成部,生成分别包含有效期间、以该有效期间为后续的前方保护期间以及后续于该有效期间的后方保护期间的第1控制码元与第2控制码元,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频移量与所述第2频移量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
第二码元生成部,生成与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不同的多个码元;以及
插入部,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OFDM发送装置,
所述第1频移量是fSH,其中,fSH是构成所述第1控制码元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多个子载波的一个子载波间隔,所述第2频移量是-fSH
3.一种OFDM接收装置,接收从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包括:
接收部,接收从所述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从所述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是将分别包含有效期间、以该有效期间为后续的前方保护期间以及后续于该有效期间的后方保护期间的第1控制码元与第2控制码元插入到与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不同的多个码元中而生成的,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频移量与所述第2频移量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
第1检测部,检测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
第2检测部,检测所述第2控制码元。
4.一种OFDM发送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生成分别包含有效期间、以该有效期间为后续的前方保护期间以及后续于该有效期间的后方保护期间的第1控制码元与第2控制码元的步骤,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频移量与所述第2频移量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
生成与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不同的多个码元的步骤;以及
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插入到所述多个码元中的步骤。
5.一种OFDM接收方法,接收从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从所述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的步骤,从所述OFDM发送装置发送的信号是将分别包含有效期间、以该有效期间为后续的前方保护期间、以及后续于该有效期间的后方保护期间的第1控制码元与第2控制码元插入到与所述第1控制码元以及所述第2控制码元不同的多个码元中而生成的,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1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前方部分以非0的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包含将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有效期间的信号的后方部分以所述第2频移量进行频移后的信号,所述第1频移量与所述第2频移量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不同,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等于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前方保护期间与后方保护期间的长度之和;
检测所述第1控制码元的步骤;以及
检测所述第2控制码元的步骤。
CN201510101167.1A 2010-01-08 2010-12-13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Active CN104618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02634 2010-01-08
JP2010-002634 2010-01-08
CN201080011058.6A CN102349252B (zh) 2010-01-08 2010-12-13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1058.6A Division CN102349252B (zh) 2010-01-08 2010-12-13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18301A CN104618301A (zh) 2015-05-13
CN104618301B true CN104618301B (zh) 2018-03-02

Family

ID=4430528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1058.6A Active CN102349252B (zh) 2010-01-08 2010-12-13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CN201510100214.0A Active CN104639494B (zh) 2010-01-08 2010-12-13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CN201510101167.1A Active CN104618301B (zh) 2010-01-08 2010-12-13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1058.6A Active CN102349252B (zh) 2010-01-08 2010-12-13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CN201510100214.0A Active CN104639494B (zh) 2010-01-08 2010-12-13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8) US8811370B2 (zh)
EP (2) EP2523373B1 (zh)
JP (3) JP5290434B2 (zh)
KR (3) KR101290874B1 (zh)
CN (3) CN102349252B (zh)
AU (4) AU2010340729B2 (zh)
MY (1) MY166360A (zh)
RU (3) RU2526537C2 (zh)
WO (1) WO20110835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90874B1 (ko) 2010-01-08 2013-07-29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Ofdm 송신장치, ofdm 송신방법, ofdm 수신장치 및 ofdm 수신방법
EP2634984B1 (en) * 2012-02-29 2014-10-01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decoding differentially modulated symbols
EP2634945B1 (en) * 2012-02-29 2014-12-24 Mitsubishi Electric R&D Centre Europe B.V. Method and a device for increasing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bits comprised in a symbol
ES2750699T3 (es) * 2013-09-24 2020-03-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Uso de modulación diferencial en esquema multiportador con símbolos nulos para la medida de interferencias
WO2015137649A1 (ko) * 2014-03-13 2015-09-1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낮은 지연을 위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RU2542573C1 (ru) * 2014-03-19 2015-02-2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РВ-СИСТЕМС"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ртогонального частотного уплотнения
USD797713S1 (en) 2014-10-01 2017-09-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D784972S1 (en) 2014-10-01 2017-04-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D781275S1 (en) 2014-10-01 2017-03-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D795855S1 (en) 2014-10-01 2017-08-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D779450S1 (en) 2014-10-01 2017-0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D779449S1 (en) 2014-10-01 2017-02-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D803818S1 (en) 2014-10-01 2017-11-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D785586S1 (en) 2014-10-01 2017-05-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WO2018189905A1 (ja) * 2017-04-14 2018-10-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送信プログラム、受信プログラム、送信方法および受信方法
RU178760U1 (ru) * 2017-04-19 2018-04-18 Ооо "Рв-Системс" Приемоперед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IT201700082050A1 (it) * 2017-07-19 2019-01-19 Inst Rundfunktechnik Gmbh Sender, verfahren, vorrichtung, empfänger und computerprodukt zum drahtlosen senden von zusatzinformationssignalen
CN111316717B (zh) * 2017-10-31 2022-06-0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发送定时控制方法
CN112219376B (zh) * 2018-06-08 2024-04-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无线发送装置、无线接收装置、无线通信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发送方法、控制电路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050552A2 (en) * 2007-10-18 2009-04-23 Nokia Corporation Digital video broadcast service discovery
CN101485127A (zh) * 2006-08-03 2009-07-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及集成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25713C1 (de) * 1994-07-20 1995-04-20 Inst Rundfunktechnik Gmbh Verfahren zur Vielträger Modulation und Demodulation von digital codierten Daten
US6377809B1 (en) * 1997-09-16 2002-04-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tructure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EP1176750A1 (en) * 2000-07-25 2002-01-3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Link quality determination of a transmission link in an OFDM transmission system
RU2292654C2 (ru) * 2002-08-13 2007-01-27 Нокиа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имвольное перемежение
CN1567803A (zh) 2003-06-11 2005-01-1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光分插复用的装置
CN1272924C (zh) 2003-09-30 2006-08-30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光网络层次式路由的抽象拓扑链路属性的方法
CN101112017B (zh) * 2005-02-03 2011-06-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1258719B (zh) 2005-07-17 2012-12-12 黑曜石研究有限公司 延长InfiniBand网络的实时到达的方法
JP4929895B2 (ja) 2006-07-24 2012-05-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装置及びサブフレームの作成方法
JP5113834B2 (ja) * 2007-03-29 2013-01-0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Ofdm受信装置及びofdm受信方法
WO2009001528A1 (ja) * 2007-06-22 2008-12-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ofdm伝送方法
RU72372U1 (ru) 2007-07-30 2008-04-10 ФГУП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Нептун" Система высоконадежной внутриобъектовой связи
CN103944683B (zh) 2007-08-30 2018-10-19 Lg电子株式会社 发送和接收信号的装置以及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方法
GB2454262B (en) 2007-11-05 2011-02-09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 Signal discovery
KR20110026407A (ko) 2007-12-13 2011-03-15 씨드사 (쎄미컨덕토레즈 인베스티게이션 와이 다이세뇨 에스.에이.) 상보 시퀀스에 기반한 주파수 파일럿을 이용한 시그널링 방법 및 장치
KR100937429B1 (ko) * 2008-02-04 2010-01-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US8208522B2 (en) 2008-03-07 2012-06-26 Nokia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s for receiving OFDM symbols having timing and frequency offsets
US8520778B2 (en) * 2008-04-23 2013-08-27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imation and correction of carrier frequency offset in MIMO-OFDM 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s
GB2460459B (en) 2008-05-30 2012-07-11 Sony Corp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10141424A (ja) * 2008-12-09 2010-06-24 Toshiba Corp 受信装置
US8363595B2 (en) * 2009-04-17 2013-01-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s using efficient transmission of DCD/UCD messages in a WIMAX system
GB2470758B (en) * 2009-06-03 2014-08-20 Sony Corp Data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2144365B (zh) * 2009-07-02 2014-12-1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
JP5347792B2 (ja) * 2009-07-16 2013-11-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装置、信号処理方法、及び、受信システム
USRE46884E1 (en) * 2009-08-25 2018-05-29 Nokia Technologies Oy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ynchronization of data frames
KR101290874B1 (ko) * 2010-01-08 2013-07-29 파나소닉 주식회사 Ofdm 송신장치, ofdm 송신방법, ofdm 수신장치 및 ofdm 수신방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5127A (zh) * 2006-08-03 2009-07-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收装置、接收方法及集成电路
WO2009050552A2 (en) * 2007-10-18 2009-04-23 Nokia Corporation Digital video broadcast service discovery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DVB);Frame structure channel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a second generation digital terrestr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system(DVB-T2);ETSI;《final draft ETSI EN 302 755 v1.1.1》;20090731;第110~11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621879B2 (en) 2023-04-04
US20200119964A1 (en) 2020-04-16
US11283662B2 (en) 2022-03-22
CN104618301A (zh) 2015-05-13
AU2018208655B2 (en) 2019-04-04
KR20130038939A (ko) 2013-04-18
EP2523373A1 (en) 2012-11-14
RU2526537C2 (ru) 2014-08-27
RU2015140800A (ru) 2017-03-29
CN104639494A (zh) 2015-05-20
KR101290950B1 (ko) 2013-07-29
US20210144041A1 (en) 2021-05-13
AU2018208655A1 (en) 2018-08-09
EP2523373A4 (en) 2017-09-13
US20110317682A1 (en) 2011-12-29
US20230208695A1 (en) 2023-06-29
RU2012128456A (ru) 2014-02-20
US11968071B2 (en) 2024-04-23
US20220271984A1 (en) 2022-08-25
JP5617010B2 (ja) 2014-10-29
US9042365B2 (en) 2015-05-26
AU2010340729B2 (en) 2014-04-17
RU2615498C2 (ru) 2017-04-05
JPWO2011083535A1 (ja) 2013-05-13
EP3876444A1 (en) 2021-09-08
EP2523373B1 (en) 2021-07-14
AU2014203784A1 (en) 2014-07-31
US10931494B2 (en) 2021-02-23
AU2010340729A1 (en) 2012-07-19
US10218554B2 (en) 2019-02-26
US20140321572A1 (en) 2014-10-30
CN104639494B (zh) 2017-12-29
KR101290874B1 (ko) 2013-07-29
WO2011083535A1 (ja) 2011-07-14
CN102349252B (zh) 2015-04-01
JP2013232915A (ja) 2013-11-14
JP5290434B2 (ja) 2013-09-18
US10547483B2 (en) 2020-01-28
US20190132179A1 (en) 2019-05-02
CN102349252A (zh) 2012-02-08
MY166360A (en) 2018-06-25
AU2016203652A1 (en) 2016-06-16
JP5543639B2 (ja) 2014-07-09
AU2014203784B2 (en) 2016-03-03
KR20110124285A (ko) 2011-11-16
RU2567851C1 (ru) 2015-11-10
AU2016203652B2 (en) 2018-05-10
US20150188744A1 (en) 2015-07-02
KR20130037240A (ko) 2013-04-15
US8811370B2 (en) 2014-08-19
JP2013225879A (ja) 2013-10-31
KR101290959B1 (ko) 2013-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18301B (zh) Ofdm发送装置、发送方法、ofdm接收装置和接收方法
CA2344117C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iered digital television terrestrial broadcasting services using multi-bit-stream frequency interleaved ofdm
CN105359446B (zh) 具有嵌入签名序列的ofdm前导码中的隐式信令及循环前缀和后缀辅助签名检测
CN102144365B (zh) 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
CN105284068A (zh) 用于传输有效载荷数据和紧急信息的传输器和传输方法
JP2010183577A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システムのための新たなフレーム及びデータパターン構造
EP2346222B1 (en) Receiving apparatus, method and program
KR20070083793A (ko)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화 수신기 내의 tps 디코더
CN109845213A (zh) 发送器、接收器、发送方法和接收方法
JP4243558B2 (ja) Ofdm信号送信装置
JP2002009724A (ja)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伝送方式におけるキャリアの配置方法、及び送信装置並びに受信装置
JP6240462B2 (ja) 送信システム
CN102652408B (zh) Ofdm接收装置、ofdm接收电路及ofdm接收方法
JP2004165720A (ja) 直交周波数分割多重伝送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送信装置及び受信装置
TWI680650B (zh) 發射機、接受機以及傳送和接收的方法
Zöllner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physical layer signalling overhead of DVB-T2 and DVB-NGH
US20090175368A1 (en) Multiple Resolution Mod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ystem and Method
JP6061296B2 (ja) 無線送信機、無線受信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KR20090024152A (ko) 복수 해상도 모드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멀티플렉싱 시스템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19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26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Applicant after: Sun patent hosting Co.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