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15296A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15296A
CN104615296A CN201410347179.8A CN201410347179A CN104615296A CN 104615296 A CN104615296 A CN 104615296A CN 201410347179 A CN201410347179 A CN 201410347179A CN 104615296 A CN104615296 A CN 1046152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on cover
wire
those
cover wire
signal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471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谢其铭
蔡宜珍
李忠宪
吕家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nte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Winte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ntek Corp filed Critical Winte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615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152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以及位于该触控区之外的外围线路区,触控面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元件、多个第二导电元件、多个第一信号传输线、多个第二信号传输线及一对第一防护导线。这些第一导电元件与这些第二导电元件配置在触控区。至少一部分的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与至少一部分的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配置在外围线路区。第一信号传输线与第一导电元件电性连接,第二信号传输线与第二导电元件电性连接。这对第一防护导线配置在外围线路区内的两相邻的第一信号传输线与第二信号传输线之间。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较佳的静电放电防护能力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自然界中的物质,可通过某种过程而获得或失去电子(例如摩擦或感应起电),这类的电荷即称为静电。当这些正电荷或是负电荷逐渐累积时,会与周围环境产生电平差,电荷若是通过放电路径而产生在不同电平之间移转现象,即称此为静电放电(Electrostatic discharge,简称ESD)。静电放电是造成大多数的电子元件或电子系统受到过度电性应力(Electrical Overstress,简称EOS)破坏的主要因素。因此,一般而言,电子产品对于静电放电的防护能力有一定的规范。
以触控传感器为例,目前,触控传感器可通过多种方式来提升对抗静电放电的能力,举例而言,有一者,采用一接地的金属环围绕触控元件,又一者,采用一层大小与触控传感器相近的氧化铟锡薄膜(ITO film)接地并与触控传感器叠合。然而,以上方式对于改善制作过程中遭遇的静电放电问题仍有限,又,贴附氧化铟锡薄膜会使触控传感器的整体成本增加且透光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其通过布线(layout)设计来提升静电防护能力,并且同时避免传递不同信号的信号传输线之间发生干扰。进一步地,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防护导线,更有利于外围线路区的信号传输线的密布化,以达到窄边框的应用趋势。
本发明的一种触控面板,具有一触控区以及位于该触控区之外的一外围线路区,触控面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元件、多个第二导电元件、多个第一信号传输线、多个第二信号传输线及一对第一防护导线。这些第一导电元件与这些第二导电元件配置在触控区。至少一部分的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与至少一部分的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配置在外围线路区。第一信号传输线与第一导电元件电性连接,第二信号传输线与第二导电元件电性连接。这对第一防护导线配置在外围线路区内的两相邻的第一信号传输线与第二信号传输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一导电元件分别在触控区沿一第一方向延伸,这些第二导电元件分别在触控区沿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至少一部分的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至少一部分的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与至少一部分的这对第一防护导线布置在触控面板的同一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防护导线的线径实质上等于所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与第二信号传输线的线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一防护导线与相邻的第一信号传输线或第二信号传输线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5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对第一防护导线的间距不小于15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接垫用以连接至一电路板,这些接垫配置在外围线路区,其中这对第一防护导线分别连接于这些接垫的其中两个,且这对第一防护导线通过电路板连接至一接地电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些第一导电元件与这些第二导电元件不相交,且这些第一导电元件与这些第二导电元件相邻地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接垫用以连接至一电路板,这些接垫配置在外围线路区,其中这对第一防护导线在靠近接垫处汇聚成一体并连接于这些接垫的其中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第二防护导线,配置在这对第一防护导线之间,且第二防护导线的线径不小于各第一防护导线的线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防护导线与各第一防护导线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5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接垫用以连接至一电路板,这些接垫配置在外围线路区,其中这对第一防护导线与第二防护导线分别连接于这些接垫的其中三个,且这对第一防护导线与第二防护导线通过电路板连接至一接地电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接垫用以连接至一电路板,这些接垫配置在外围线路区,其中这对第一防护导线与第二防护导线在靠近接垫处汇聚成一体并连接于这些接垫的其中之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防护导线之线径大于0.4毫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防护导线具有交错地配置的多个狭缝,这些狭缝平行于该第二防护导线的延伸方向。其中,狭缝的长度可不大于1毫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接地线与多个接垫,接地线围绕外围线路区,这些接垫配置在外围线路区且用以连接至一电路板,接地线具有两端,各端分别具有至少一分支,接地线的两端与这些分支分别连接到这些接垫。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对第一防护导线分别具有一延伸部,这些延伸部配置在相邻近的第一导电元件与第二信号传输线或是相邻近的第二导电元件与第一信号传输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延伸部为一弯折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对第三防护线,其中触控区的数量为多个,这些触控区之间以第三防护线相隔开。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这对第三防护线的间距不小于15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第三防护导线的线径实质上等于所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或第二信号传输线的线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第二防护导线,配置在这对第三防护导线之间,且第二防护导线的线径不小于各第三防护导线的线径。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装饰层,设置在该外围线路区,且该些第一信号传输线、该些第二信号传输线与该对第一防护导线设置在该装饰层上。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触控面板通过在外围线路区内的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与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之间配置一对第一防护导线,以防止第一信号传输线与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之间的信号相互干扰,并且同时提供防护静电放电的能力。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局部示意图;
图1B是图1A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C是图1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在外围线路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在外围线路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在外围线路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在外围线路区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Z1:触控区;
Z2:外围线路区;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H1:第一防护导线的线径;
H2:第二防护导线的线径;
10:软性电路板;
100、200、600:触控面板;
105、605:基板;
110、610:第一导电元件;
112、612:第一导电单元;
114、614:第一交错部;
120、620:第二导电元件;
122、622:第二导电单元;
124、624:第二交错部;
130、230、330、430、530、630:第一防护导线;
140、240、340、440、640:接垫;
150、650:绝缘图案;
160:辅助图案;
170、270、370、570、670:第一信号传输线;
180、280、380、580、680:第二信号传输线;
185、685:接地线;
185a、685a:分支;
390、490、590:第二防护导线;
592:狭缝;
626:感应单元;
628:第三信号传输线;
632:延伸部;
635:第三防护导线;
642:辅助接垫;
690:装饰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局部示意图。在图1A中,为了较清楚地表示本实施例的特征,仅示出触控面板100的其中一部分。请参阅图1A,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具有触控区Z1以及位于触控区Z1之外的外围线路区Z2。触控面板100包括基板105、多个第一导电元件110、多个第二导电元件120、一对第一防护导线130、多个接垫140、多个绝缘图案150、多个辅助图案160、多个第一信号传输线170及多个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第一导电元件110与第二导电元件120相绝缘。通过第一导电元件110与第二导电元件120,如果有导电物体(例如手指)接近或接触触控面板100的表面,物体将与相靠近的第一导电元件110、第二导电元件120之间形成耦合电容,从而在物体接近或接触区域发生电容效应的变化,以检测物体的位置或移动等。其中,物体可隔着绝缘体,例如覆盖板(cover lens),进行触摸绝缘体外表面的触控操作。或者,物体可接近但不接触触控面板以进行悬浮触控操作。另外,关于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点坐标相关测量方法可参考目前熟知的触点坐标测量方法,例如互电容测量方法,然而本发明并不受特定测量方法所限制。
第一导电元件110与第二导电元件120可分別由透明導電材料例如石墨烯、矽烯、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銦鋅(indium zinc oxide,IZO)與氧化鋁鋅(aluminum zinc oxide,AZO)、金屬材料或其他適合之導電材料所形成。上述之導電材料可包括導電粒子、奈米碳管或奈米銀絲,但並不以此為限,且其型態可包括薄膜狀或網格狀,例如導電網格,但並不以此為限。上述之金屬材料可包括鋁、銅、銀、鉻、鈦、鉬之其中至少一者、上述材料之複合層或上述材料之合金,但並不以此為限,且其型態可以為網格狀,例如金屬網格。構成上述金屬網格的金屬線寬可介於0.8微米(micrometer,μm)至10微米之間,並可採用例如黃光微影、噴印、塗佈、填充金屬於壓印溝槽、…等製程方式製作而成。由於金屬材料具有反光性,為了降低其造成視覺的不良影響,於金屬材料所構成的第一导电元件110或第二导电元件120中,可以設置抗反射層、低反射率材料層(例如金屬氧化層)或吸光層於靠近使用者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在触控区Z1中,这些第一导电元件110分别沿第一方向D1延伸,且这些第二导电元件120分别沿第二方向D2延伸。其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相交,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D1垂直于第二方向D2。每个第一导电元件110可包含多个第一导电单元112与多个第一交错部114,第一导电单元112的面积大于第一交错部114的面积。每个第二导电元件120可包含多个第二导电单元122与多个第二交错部124,第二导电单元122的面积大于第二交错部124的面积。第一导电单元112与第二导电单元122不相互重叠。虽然在图1A中,由于视角关系,第一交错部114与第二交错部124重叠,但在第一交错部114与第二交错部124之间实际上配置有绝缘图案150,使第一交错部114与第二交错部124不相接触而绝缘。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导电元件110与这些第二导电元件120设置在基板105上的同一侧,且多个绝缘图案150分散地分别设置在第一交错部114与第二交错部124之间。然而在一未示出的变化实施例中,配置在基板105上的同一侧的第一导电元件110与第二导电元件120也可以通过图案化绝缘层相绝缘,其中图案化绝缘层配置在导电元件与基板105之间且具有多个通孔,这些通孔用以将第一交错部114与第一导电单元110电性连接。又,在一未示出的变化实施例中,配置在基板105上的同一侧的第一导电元110件与第二导电元件120也可以通过一整层绝缘层相绝缘。
多个辅助图案160是设置在第一导电元件110与第二导电元件120之间的非重叠区域的间隔中,辅助图案160的折射率可与第一导电单元112及第二导电单元122相近或相同,借以避免第一导电元件110与第二导电元件120的图案轮廓被使用者看到。举例来说,辅助图案160的材质可与第一导电单元112及第二导电单元122相同,但与第一导电单元112及第二导电单元122相绝缘。
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180被布置在触控面板100的同一层。然而,在一变化实施例中,一部分的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一部分的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180可以被布置在触控面板100的不同层,但是在外围线路区Z2的接垫140设置区域附近,另一部分的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170、另一部分的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180与这对第一防护导线130可以被布置在触控面板100的同一层。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170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导电元件110电性连接,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导电元件120电性连接,第一信号传输线170、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用以将第一导电元件110与第二导电元件120连接至电容传感电路。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传递不同信号,举例而言,电容传感电路可将驱动信号传送至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且接收来自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信号,然而本发明不以此为限。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相绝缘且空间分离,以避免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之间形成电容耦合效应从而相互干扰,且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之间配置有一对第一防护导线130。
图1B是图1A的触控面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C是图1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A、图1B及图1C,每对第一防护导线130分别邻近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配置。其中,为了提供较佳的静电防护效果,各第一防护导线130分别与相邻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及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最短距离可不小于15微米,且每对第一防护导线130的间距可不小于15微米。通过这对第一防护导线130,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180被隔开,亦即,每对第一防护导线130之间不存在第一信号传输线170或第二信号传输线180。这些接垫140配置在外围线路区Z2且分别与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170的另一端、一对第一防护导线130及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另一端电性连接。这些接垫140可连接至软性电路板10的对应接脚,以将第一导电元件110与第二导电元件120连接至软性电路板10上的电容传感电路,并将这对第一防护导线130连接至接地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防护导线130的线径等于所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线径。但由于制作各第一防护导线130时可能发生误差,因此,实际上,各第一防护导线130的线径未必能够完全与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各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线径相等,而存在例如5微米的差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传输线170、第二信号传输线180与第一防护导线130的线径均约为30微米,但不以此为限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最短距离约为9倍(即270微米)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或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线径,且第一防护导线130与相邻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或是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最短距离约为两倍(即60微米)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或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线径,此处仅举出一较佳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本实施例中,更可以通过选择性地配置接地线185于触控面板100的周边以围绕外围线路区Z2,以防止外界静电引发静电放电现象而对触控面板100产生破坏。其中,接地线185的两端可以分别具有至少一分支185a,使接地线185的两端与这些分支185a可分别连接到这些接垫140。本实施例中,接地线185的两端分别具有分支185a使接地线185连接到四个接垫140,借此提供更低的接触阻抗而有利于静电的宣泄从而提高静电放电防护效果。其中,接地线185通过这些接垫140连接至软性电路板10上的接脚并且连接至相同地电平。需注意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制接地线185所连接的接垫140的数量。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元件110、第二导电元件120、第一防护导线130、接垫140、绝缘图案150、辅助图案160、第一信号传输线170及第二信号传输线180均可配置于同一基板105的同一侧。本实施例中,基板105可为覆盖板,其可以为强化玻璃或其他硬质透光材料所制成。借此,使触控面板100更轻薄化。然而,基板105也可为彩色滤光基板、软性薄膜基板、显示面板的上盖板或显示面板的下基板。当基板105为覆盖板时,在外围线路区Z2中,基板105上还可选择性地配置有装饰层(未示出)以遮蔽可视的信号传输线等。另外,可通过接地线185与软性电路板10上的对位记号形成对位关系,例如使接地线185与软性电路板10上的对位记号对齐,可使软性电路板10的接脚与接垫140的对位更精确并提高对位效率。其中,软性电路板10上的对位记号可形成在其接合面或与接合面相对的非接合面,软性电路板10可为透光材质。
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通过配置一对第一防护导线130,可以有效降低相邻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之间的电容耦合效应。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经模拟的结果,在相邻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之间所检测到的电容值仅约为0.0387皮法(pF)至0.0402皮法(pF)。也就是说,通过配置一对第一防护导线130,可有效降低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之间的干扰,以避免触点检测受到影响。另外,在触控面板100未与软性电路板10相接时,例如在触控面板100制作的过程中,由于第一防护导线130的阻抗较小,因此还可作为电荷宣泄路径,亦即,相较于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静电更容易停留在第一防护导线130,从而避免触控面板100受到静电放电损伤而影响感应。另外,由于第一防护导线130的线径与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各第二信号传输线180的线径接近,停留在第一防护导线130的静电不容易导致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1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180损伤。
上述的实施例虽然以第一导电元件110与第二导电元件120相交作为示例,然而,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元件110不与第二导电元件120相交,例如这些第一导电元件110与这些第二导电元件120是以沿同一方向延伸。第一导电元件110与第二导电元件120相邻地配置以在两者之间形成电容耦合效应。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在外围线路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阅图2,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在图1C中,这对第一防护导线130分别连接到不同的接垫140。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0的这对第一防护导线230在靠近接垫240处汇聚成一体并连接在同一个接垫240,以节省接垫240的数量,从而降低成本。本实施例同样通过在第一信号传输线2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280之间配置一对第一防护导线230,以避免第一信号传输线2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280之间发生干扰并提升触控面板200的抗静电放电能力。尤其是,避免触控面板200在制作过程中发生静电放电损害。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在外围线路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防护导线390,配置在一对第一防护导线330之间,第二防护导线390及一对第一防护导线330分别连接至不同的接垫340。第二防护导线390的线径H2不小于各第一防护导线330的线径H1。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线径H2大于线径H1,亦即,第二防护导线390具有较大的面积,以提升电荷宣泄效率。另外,虽然当线径H2大于线径H1时,这样的第二防护导线390受到大电流的冲击可能产生电弧跳跃,然而通过位于第二防护导线390两侧的一对第一防护导线330仍可宣泄来自第二防护导线390的电荷,而避免影响到第一信号传输线3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380。通过与软性电路板压合导通,接垫340可将第二防护导线390连接至接地电平。
此外,第二防护导线390与各第一防护导线330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5微米。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护导线390与各第一防护导线330之间的间距约为第一防护导线330的一倍线径,也就是约为30微米,但第二防护导线390与各第一防护导线330之间的间距并不以此为限制。另外,本发明也不限制第二防护导线390在每一对第一防护导线330之间的配置数量,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一对第一防护导线330之间配置多条线径H2不小于各第一防护导线330的线径H1的第二防护导线390。
本实施例在第一信号传输线3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380之间配置一对第一防护导线330及较粗的第二防护导线390,经模拟的结果,在第一信号传输线3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380之间所感应到的电容值更降至0.01359皮法(pF)至0.0208皮法(pF),也就是说,通过在一对第一防护导线330增设第二防护导线390,可更有效降低第一信号传输线3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380之间的干扰。
图4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在外围线路区的局部放大示意图。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与上一实施例的主要差异在于,在图3中,一对第一防护导线330以及第二防护导线390分别连接到不同的接垫340。在本实施例中,一对第一防护导线430以及第二防护导线490在靠近接垫440处汇聚成一体并连接于同一个接垫440,以节省接垫440的数量,从而降低成本。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在外围线路区的局部示意图。当第二防护导线590的线径较大时,例如,第二防护导线590的线径大于0.4毫米时,第二防护导线590中可交错地配置有多个狭缝592。由于当第二防护导线590的线径过大时,制作过程的热累积效应较严重,若进一步以绝缘层覆盖保护第二防护导线590之后,容易有气体产生使得线路受损。因此,通过在第二防护导线590形成这些狭缝592可改善热聚集的状况。这些狭缝592可平行于第二防护导线590的延伸方向,以提供第二防护导线590较佳的电性。狭缝592的长度可不大于1毫米,以避免影响第二防护导线590所提供的静电防护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狭缝592的长度例如是0.4毫米,但不以上述为限制。在本实施例中,狭缝592可以通过去除一部分的第二防护导线590的导电材料而形成,但其形成方式不以此为限制。
本实施例在第一信号传输线5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580之间配置一对第一防护导线530及较粗的第二防护导线590,且第二防护导线590具有多个狭缝592。经模拟的结果,在第一信号传输线5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580之间所感应到的电容值约为0.0192皮法(pF)至0.02皮法(pF)。因此,这些狭缝592不但能使第二防护导线590具有较佳的电性,且此配置仍能使第一信号传输线5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580之间保持较低的干扰。
图6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示意图。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00具有两个触控区Z1以及位于触控区Z1之外的外围线路区Z2。需说明的是,外围线路区Z2的范围为在标示外围线路区Z2的虚线以及在标示触控区Z1的虚线之间所涵盖的区域。触控面板600包括多个第一导电元件610、多个第二导电元件620、多个感应单元626、多对第一防护导线630、一对第三防护线635、多个接垫640、多个绝缘图案650、多个第一信号传输线670、多个第二信号传输线680、多对第三信号传输线628、接地线685及装饰层690。
在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导电元件610与这些第二导电元件620交错地配置在较大的触控区Z1中。当有导电物体(例如手指)接近或接触触控面板600的表面时,物体将与相靠近的第一导电元件610与第二导电元件620之间形成耦合电容,从而在物体接近或接触区域发生电容效应的变化,以检测物体的位置或移动。
本实施例中,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680被布置在触控面板600的同一层。这些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导电元件610电性连接,这些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导电元件620电性连接,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用以将第一导电元件610与第二导电元件620连接至电容传感电路。为了避免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形成电容耦合效应,并且提高触控面板600的静电放电防护能力,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配置有一对第一防护导线630。其中,在触控区Z1四个角落的转折处,不互连的导电元件610、620与信号传输线670、680间由于距离很近而可能发生互相干扰的情形,为了克服此问题,第一防护导线630可具有延伸部632而配置在相邻近的第一导电元件61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或是相邻近的第二导电元件620与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之间,而不限于仅配置在相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其中,所述延伸部632可为弯折结构。
每个第一导电元件610可包含多个第一导电单元612与多个第一交错部614,第一导电单元612的面积大于第一交错部614的面积。每个第二导电元件620可包含多个第二导电单元622与多个第二交错部624,第二导电单元622的面积大于第二交错部624的面积。绝缘图案650配置在第一交错部614与第二交错部624之间,以使第一交错部614与第二交错部624不会接触,而使第一导电元件610与第二导电元件620绝缘。
另外,感应单元626配置在另一个较小的触控区Z1,通过位于外围线路区Z2的第三信号传输线628连接至接垫640。在本实施例中,感应单元626可提供功能键功能,当导电物体(例如手指)接近或接触触控面板600的表面上对应感应单元626的位置时,感应单元626将与手指发生电容耦合效应,电容传感电路接收了来自第三信号传输线628的信号并通过自容式(selfcapacitance)触控检测原理检测手指的位置或行为并输出对应的指令。指令可用来执行例如是开启特定页面等功能。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较小的触控区Z1中感应单元的结构及其触控检测原理。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是传递不同的信号且靠的很近,为了避免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之间发生信号干扰,在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之间可设置有一对第三防护导线635。其中,第三防护导线635的相关结构与第一防护导线630相同,且同样可以提供静电放电防护的效果。亦即,各第三防护导线635的线径等于所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的线径,各第三防护导线635分别与相邻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的最短距离可不小于15微米,而每对第三防护导线635的间距可不小于15微米。本实施例中,这对第三防护导线635分别连接到不同的接垫640,然而在一变化实施例中,一对第三防护导线628也可以连接到同一接垫640。另外,第二防护导线还可以配置在一对第三防护导线635间,从而提升电荷宣泄效率。关于第三防护导线635的其他说明可以参考先前对于第一防护导线130、230、330、430、530的描述,因此本实施例将不再赘述。
此外,通过将接地线685配置在触控面板600的周边以围绕整体布线,可防止外界静电引发静电放电而对触控面板600产生破坏。其中,接地线685的两端可以分别具有分支685a,使接地线685可分别接至四个接垫640,借此提供更低的接触阻抗而有利于静电的宣泄从而提高静电放电防护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图6中,为了清楚表示防护导线与信号传输线之间的关系,特意将第一防护导线630及第三防护导线635以较粗的线条表示,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及第三信号传输线628以较细的线条表示。并且,将两相邻的防护导线与信号传输线的间距拉大。实际上,第一防护导线630及第三防护导线635的线径可以等于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或第三信号传输线628的线径,而两相邻的防护导线分别与信号传输线的间距可接近于线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虽然仅配置一对第一防护导线630。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也可采用如同第三实施例的设计,也就是在一对第一防护导线630之间还配置有至少一第二防护导线,以提升电荷宣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一变化形态中,各第一导电元件610或各第二导电元件620的两端可分别电性连接至第一信号传输线670或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亦即,采用所谓的双边走线(double routing)的设计,借此降低信号传输阻抗。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外围线路区Z2将配置有更多的信号传输线,而使不互连的导电元件与信号传输线间靠得更近而容易发生互相干扰的情形。同样地,为了克服此问题,第一防护导线630或第二防护导线可具有延伸部632配置在相邻近但传递不同信号的第一导电元件610、第二导电元件620与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而不仅限于配置在相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之间。基于同样的理由,第三防护导线635也可具有延伸部配置在相邻近但传递不同信号的感应单元626与信号传输线670、680之间,而不仅限于配置在相邻近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之间或第二信号传输线680与第三信号传输线628之间。其中,所述延伸部632可为弯折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690所遮蔽的范围除了包括触控区Z1之外的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第一防护导线630、接垫640及接地线685,以降低人眼对于上述线路的可视性,并提供装饰功能之外。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690更可遮蔽触控区Z1中靠近边缘的第一导电单元612的其中一部分与第二导电单元622的其中一部分。由于装饰层690遮蔽了触控区Z1的外围部分,因此触控面板600的透光范围(也就是图6中装饰层690的内轮廓所围绕的区域)会比实际的触控区Z1来得小。如此一来,即便使用者操作时的手指位置是在透光范围的边缘,实际上手指位置仍位于触控区Z1中,而可提升使用者在操作触控面板600时所感受到的灵敏度均匀性。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690的布局形状为边框状,但装饰层690的布局形状并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装饰层690也可以仅形成于外围线路区Z2的局部区域,而构成呈长条状的图案、L型的图案、ㄇ型的图案或者是其他形状的图案。此外,装饰层690的材质为抗光材质所构成,所述抗光材质定义为光通过其界面会发生损失的材质,以用于遮蔽电子装置中不欲被看到的元件或光。装饰层690的材料可包括陶瓷、类钻碳、陶瓷、有机材料、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有机-无机混成化合物或其复合叠层。装饰层690可为单一种材质的单层结构、多层堆叠结构或多种材质的多层堆叠结构。举例而言,装饰层690的材质可为耐高温(例如大于200℃)的感光树脂(例如光阻)或耐高温的非感光树脂(例如油墨)。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元件610、第二导电元件620、感应单元626、第一防护导线630、第三防护线635、接垫640、绝缘图案650、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第三信号传输线628、接地线685及装饰层690均可配置在同一基板605上的同一侧。详细而言,感应单元626、第一防护导线630、第三防护线635、接垫640、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第三信号传输线628及接地线685均设置在装饰层690上而被遮蔽。触控面板600的透光范围可对应至例如液晶显示元件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元件等显示元件。基板605可为硬式透光基板或可挠式透光基板,其材质例如为玻璃或塑料,但不以此为限。本实施例中,基板605可具有覆盖保护下部元件的作用,基板605上未配置有导电元件的一侧可作为使用者的操作介面。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基板605可为覆盖板,其可以为强化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 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与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的复合叠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例如ORGA树脂)或其他硬质透光材质以具备耐刮、高机械强度等保护特性。借此,使触控面板600更轻薄化。另外,基板605上未配置有导电元件的一侧可以配置有例如抗眩膜或抗反射膜等膜层。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传输线670、第二信号传输线680、第三信号传输线628、第一防护导线630、第三防护导线635、接地线685、分支685a分别连接至不同的接垫640,而在与上述线路连接的这些接垫640之间的部分位置中还设有辅助接垫642,以使相邻的两接垫640或是相邻的接垫640与辅助接垫642之间具有实质上相等的距离。也就是说,通过辅助接垫642的设置可均匀化接垫640的排列密度。如此一来,可较佳地控制软性电路板与接垫640接合所需的压合力道。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面板通过在第一信号传输线与第二信号传输线之间配置一对第一防护导线,以防止第一信号传输线与第二信号传输线之间的信号相互干扰,并且防护第一信号传输线与第二信号传输线受到静电放电破坏。尤其是,避免触控面板在制作过程中发生静电放电损害。此外,本发明的触控面板也可在一对第一防护导线之间配置线宽不小于第一防护导线的一第二防护导线,以提升电荷宣泄以及抗干扰的效率。又,为了避免第二防护导线的线宽过大容易发生制作不良,第二防护导线可以具有多个狭缝以克服热累积效应的问题。通过本发明,可使触控面板的制作良率提高。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4)

1.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以及位于该触控区之外的外围线路区,其特征在于,该触控面板包括:
多个第一导电元件,配置在该触控区;
多个第一信号传输线,至少配置在该外围线路区,该些第一信号传输线与该些第一导电元件电性连接;
多个第二导电元件,配置在该触控区,且与该些第一导电元件电性绝缘;
多个第二信号传输线,至少配置在该外围线路区,该些第二信号传输线与该些第二导电元件电性连接;以及
一对第一防护导线,配置在该外围线路区内的两相邻的该第一信号传输线与该第二信号传输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电元件分别在该触控区沿第一方向延伸,该些第二导电元件分别在该触控区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部分的该些第一信号传输线、至少一部分的该些第二信号传输线与至少一部分的该对第一防护导线布置在该触控面板的同一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防护导线的线径等于所邻近的该第一信号传输线与该第二信号传输线的线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防护导线与相邻的该第一信号传输线或该第二信号传输线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5微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一防护导线的间距不小于15微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接垫用以连接至电路板,该些接垫配置在该外围线路区,其中该对第一防护导线分别连接于该些接垫的其中两个,且该对第一防护导线通过该电路板连接至接地电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导电元件与该些第二导电元件不相交,且该些第一导电元件与该些第二导电元件相邻地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接垫用以连接至电路板,该些接垫配置在该外围线路区,其中该对第一防护导线在靠近该接垫处汇聚成一体并连接于该些接垫的其中之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防护导线,配置在该对第一防护导线之间,且该第二防护导线的线径不小于各该第一防护导线的线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防护导线与各该第一防护导线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5微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接垫用以连接至电路板,该些接垫配置在该外围线路区,其中该对第一防护导线与该第二防护导线分别连接于该些接垫的其中三个,且该对第一防护导线与该第二防护导线通过该电路板连接至接地电平。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接垫用以连接至电路板,该些接垫配置在该外围线路区,其中该对第一防护导线与该第二防护导线在靠近该接垫处汇聚成一体并连接于该些接垫的其中之一。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防护导线的线径大于0.4毫米。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防护导线具有交错地配置的多个狭缝,该些狭缝平行于该第二防护导线的延伸方向。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狭缝的长度不大于1毫米。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地线与多个接垫,该接地线围绕该外围线路区,该些接垫配置在该外围线路区且用以连接至电路板,该接地线具有两端,各端分别具有至少一分支,该接地线的两端与该些分支分别连接到该些接垫。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一防护导线分别具有延伸部,该些延伸部配置在相邻近的该第一导电元件与该第二信号传输线之间或相邻近的该第二导电元件与该第一信号传输线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延伸部为弯折结构。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对第三防护线,其中该触控区的数量为多个,且该些触控区之间以该对第三防护线相隔开。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对第三防护线的间距不小于15微米。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三防护导线的线径等于所邻近的该第一信号传输线或该第二信号传输线的线径。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防护导线,配置在该对第三防护导线之间,且该第二防护导线的线径不小于各该第三防护导线的线径。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装饰层,设置在该外围线路区,且该些第一信号传输线、该些第二信号传输线与该对第一防护导线设置在该装饰层上。
CN201410347179.8A 2013-11-04 2014-07-21 触控面板 Pending CN1046152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9995 2013-11-04
TW102139995A TW201519022A (zh) 2013-11-04 2013-11-04 觸控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15296A true CN104615296A (zh) 2015-05-13

Family

ID=522454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0296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44779U (zh) 2013-11-04 2014-07-21 触控面板
CN201410347179.8A Pending CN104615296A (zh) 2013-11-04 2014-07-21 触控面板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40296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4044779U (zh) 2013-11-04 2014-07-21 触控面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204044779U (zh)
TW (1) TW201519022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0010A (zh) * 2016-05-11 2016-09-07 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触摸屏的传感器的布线方法和触摸屏的传感器
CN106201074A (zh) * 2016-06-30 2016-1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屏
CN107329626A (zh) * 2017-07-14 2017-11-07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WO2022170754A1 (zh) * 2021-02-09 2022-08-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428060A (zh) * 2021-02-22 2022-1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519022A (zh) * 2013-11-04 2015-05-16 Wintek Corp 觸控面板
CN104866126B (zh) * 2014-02-25 2018-08-07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触控式面板
CN105824448A (zh) * 2015-01-09 2016-08-03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TWI657362B (zh) 2015-03-23 2019-04-2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裝置
KR20180074905A (ko) 2016-12-23 2018-07-0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협 베젤 표시장치
TWI629624B (zh) * 2017-08-25 2018-07-1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具靜電防護結構之面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9580A (zh) * 2008-07-31 2010-02-03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1957685A (zh) * 2010-10-29 2011-01-26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触控装置抗干扰能力的布线方法
US20110193793A1 (en) * 2010-02-11 2011-08-11 Suchang An Touch screen panel
CN102566842A (zh) * 2010-12-06 2012-07-1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静电电容型触摸屏面板
CN203149524U (zh) * 2013-02-08 2013-08-21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静电防护的触控面板
CN204044779U (zh) * 2013-11-04 2014-12-2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9580A (zh) * 2008-07-31 2010-02-03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US20110193793A1 (en) * 2010-02-11 2011-08-11 Suchang An Touch screen panel
CN101957685A (zh) * 2010-10-29 2011-01-26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触控装置抗干扰能力的布线方法
CN102566842A (zh) * 2010-12-06 2012-07-1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静电电容型触摸屏面板
CN203149524U (zh) * 2013-02-08 2013-08-21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静电防护的触控面板
CN204044779U (zh) * 2013-11-04 2014-12-24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30010A (zh) * 2016-05-11 2016-09-07 华勤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触摸屏的传感器的布线方法和触摸屏的传感器
CN106201074A (zh) * 2016-06-30 2016-12-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屏
WO2018001033A1 (zh) * 2016-06-30 2018-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屏
CN106201074B (zh) * 2016-06-30 2019-08-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屏
US10795512B2 (en) 2016-06-30 2020-10-06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Touch substrate having conductive lines and ground conductive pattern between adjacent conductive lin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touch panel
CN107329626A (zh) * 2017-07-14 2017-11-07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
WO2022170754A1 (zh) * 2021-02-09 2022-08-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89367B2 (en) 2021-02-09 2024-05-21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5428060A (zh) * 2021-02-22 2022-12-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5428060B (zh) * 2021-02-22 2024-04-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9022A (zh) 2015-05-16
CN204044779U (zh) 2014-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044779U (zh) 触控面板
CN203502946U (zh) 触控板
TWI439896B (zh) 觸控面板之感應裝置
CN102799327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3643976U (zh) 触控板
CN204028859U (zh) 触控面板
US20150085205A1 (en) Touch panel
CN104571742A (zh) 电容式触摸板及其制造方法
TWI590111B (zh) 觸控面板
CN104182104A (zh) 触控板
US10613694B2 (en) Touch panel, touch display panel using sam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205750758U (zh) 触摸窗和触摸装置
TWI452508B (zh) 電容式觸碰面板的佈局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US20120139852A1 (en) Touch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CN113515207B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US9547383B1 (en) Touch panel
CN102622114B (zh) 一种触控面板的感应装置
CN104714680A (zh) 触控板
CN102279677B (zh) 触控面板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99290A (zh) 触控面板
JP5813598B2 (ja) 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基板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4834422B (zh) 触控模组及具有该触控模组的触控显示装置
CN104656972B (zh) 触控模组及具有该触控模组的触控显示装置
CN103970311A (zh) 触控板
TW201426445A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5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