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03549A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03549A CN104603549A CN201380045911.XA CN201380045911A CN104603549A CN 104603549 A CN104603549 A CN 104603549A CN 201380045911 A CN201380045911 A CN 201380045911A CN 104603549 A CN104603549 A CN 10460354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umidification
- operation mode
- indoor
- priori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8—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air-humidif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9—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alternatively operating a heat exchanger in an absorbing/adsorbing mode and a heat exchanger in a regeneration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000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ventil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with both heat and humidity transfer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7/00—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intermittently, e.g. absorption or adsorption type
- F25B17/02—Sorp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operating intermittently, e.g. absorption or adsorption type the absorbent or adsorbent being a liquid, e.g. brin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5—Concentration of specific substances or contaminants
- F24F2110/70—Carbon dioxi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02—System or Device comprising a heat pump as a subsystem, e.g. combined with humidification/dehumidification, heating, natural energy or with hybrid system
- F24F2203/021—Compression cycl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在室内的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进行加湿的加湿装置。加湿装置(10)包括:运转控制元件(90),该运转控制元件(90)根据规定的条件选择加湿优先模式和通常运转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来使所述加湿装置(10)运转;以及风扇(34、35),该风扇(34、35)生成流过冷凝器及蒸发器的气流并能进行风量调节,加湿优先模式是以下运转:与通常运转模式相比使风扇(34、35)的风量降低,从而与通常运转模式相比,促进了水分从冷凝器的吸附剂的脱离以及蒸发器的吸附剂对水分的回收,从而与换气相比优先进行加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室内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调湿装置,该调湿装置包括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动作的制冷剂回路。该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包括附着有吸附剂的两个吸附热交换器、压缩机、膨胀阀、四通切换阀、将上述构件连接的制冷剂配管。此外,制冷剂回路通过利用四通切换阀每隔规定时间切换制冷剂的循环方向,交替地进行高压制冷剂流动至两个吸附热交换器的一方、且低压制冷剂流动至另一方的制冷循环动作和低压制冷剂流动至两个吸附热交换器的一方、且高压制冷剂流动至另一方的制冷循环动作。
供低压制冷剂流动的吸附热交换器为蒸发器,能因制冷剂的吸热而将包含于空气中的水分吸附(回收)至吸附剂。此外,供高压制冷剂流动的吸附热交换器为冷凝器,能因制冷剂的热量而将吸附于吸附剂的水分脱离并施加至空气。这样,在各吸附热交换器中,伴随着四通切换阀的切换而交替地进行吸附水分的动作(回收动作)和使水分脱离的动作(再生动作)。
此外,调湿装置分别将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吸入至收容有制冷剂回路的壳体的内部,并在各吸附热交换器中流通之后,生成分别排出至室内和室外的气流。此外,在进行加湿运转的情况下,使吸入至壳体内的室外空气在作为冷凝器的吸附热交换器中流通,并在将从吸附剂脱离出的水分施加于该空气之后,将该空气供给至室内。此外,使吸入至壳体内的室内空气在作为蒸发器的吸附热交换器中流通,并在使吸附剂吸附完该空气中的水分之后,将该空气排出至室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1091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进行加湿运转的情况下,上述调湿装置进行以下动作:将从室内空气回收至吸附剂的水分施加于室外空气,并使其再次返回至室内。因此,为了迅速地对室内进行加湿,需要从室内空气回收更多的水分。
但是,在室内、室外的湿度非常低的状态下启动调湿装置的情况下或在调湿装置的运转中室内、室外的湿度大幅降低的情况下,包含于室内空气的水分较少,因此,难以用蒸发器的吸附剂回收水分,另外,由于湿度更低的空气从室外流入壳体内,因此,即便将从冷凝器的吸附剂脱离的水分施加于该空气,湿度也不会那么上升,其结果是,室内加湿需要较长的时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室内的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加湿室内的加湿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包括制冷剂回路,该制冷剂回路具有附着有吸附剂的两个吸附热交换器、压缩机、膨胀机构及切换机构,且利用上述压缩机使制冷剂循环,上述加湿装置一边利用上述切换机构对制冷剂循环方向进行切换来交替地进行两个吸附热交换器中的一方成为蒸发器而另一方成为冷凝器的制冷循环动作以及两个吸附热交换器中的一方成为冷凝器而另一方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动作,一边朝流过上述冷凝器的室外空气施加从上述吸附剂脱离出的水分而将该空气供给至室内,且将流过上述蒸发器的室内空气的水分回收至上述吸附剂而将该空气排出至室外,以进行换气并进行加湿,上述加湿装置的特征是,包括:运转控制元件,该运转控制元件根据规定的条件选择加湿优先模式和通常运转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来使上述加湿装置运转;以及风扇,该风扇生成流过上述冷凝器及上述蒸发器的气流并能进行风量调节,上述加湿优先模式是以下运转:与上述通常运转模式相比使上述风扇的风量降低,从而与上述通常运转模式相比,促进了水分从上述冷凝器的吸附剂的脱离以及上述蒸发器的吸附剂对水分的回收,从而与换气相比优先进行加湿。
根据本发明,例如,当在启动加湿装置时或加湿装置运转中等满足规定的条件时,执行基于加湿优先模式的运转。在该加湿优先模式中,通过降低风扇的风量,减少湿度更低的室外空气朝室内流入的流入量,以降低外部负载(潜热负载),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在冷凝器及蒸发器中流通的空气量,能进一步提高冷凝器的温度,并能进一步降低蒸发器的温度。藉此,能进一步促进水分从冷凝器的吸附剂的脱离和蒸发器的吸附剂对水分的回收,即便在室外、室内的温度及湿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迅速地进行室内的加湿。
在该结构中,也可采用以下结构:上述压缩机是容量可变型,上述加湿优先模式是将上述压缩机的容量提高至最大的运转。
通过这样将压缩机的容量提高至最大,能进一步提高冷凝器的温度而进一步降低蒸发器的温度,并能进一步促进水分从冷凝器的吸附剂的脱离和蒸发器的吸附剂对水分的回收。
较为理想的是,在室内的绝对湿度处于根据该绝对湿度的目标值设定的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执行上述加湿优先模式。
另外,也可采用以下结构:当室内的绝对湿度和室外的绝对湿度处于根据室内的绝对湿度的目标值设定的规定的加湿优先区域内时,执行上述加湿优先模式。
也可采用以下结构:上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对室内的CO2浓度进行检测的CO2浓度传感器,在虽然满足执行上述加湿优先模式的条件,但上述CO2浓度超过规定的阈值时,上述运转控制元件根据预先设定的优先度优先地执行上述通常运转模式和上述加湿优先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当在室内的CO2浓度较高的状态下利用加湿优先模式降低风扇的风量时,不能进行足够的换气,室内环境可能会变差。因此,在本发明中,预先设定使加湿和换气中的哪一方优先地进行运转,即便在满足执行上述加湿优先模式的条件的情况下,若CO2浓度超过规定的阈值,则根据预先设定的优先度选择加湿优先模式和通常运转模式中的任一模式进行运转。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即便在例如室内的湿度比规定低的情况下,若CO2浓度比规定高,则也可优先地进行换气,从而能积极地降低CO2浓度。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加湿装置能在室内的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在短时间内加湿室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的内部的俯视说明图。
图2是从图1的A-A线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调湿装置的内部的说明图。
图3是从图1的B-B线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调湿装置的内部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调湿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系统图。
图5是表示调湿装置内的气流的俯视说明图。
图6是表示调湿装置内的气流的俯视说明图。
图7是表示调湿装置内的空气流通路与热交换室之间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调湿装置内的空气流通路与热交换室之间的气流的说明图。
图9是将风扇周边的结构放大表示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控制器的功能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运转控制例1中的由运转模式判定部进行的运转模式的判定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运转控制例2中的由运转模式判定部进行的运转模式的判定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运转控制例3中的控制器的功能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运转控制例3中的由运转模式判定部进行的运转模式的判定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加湿优先区域的图表。
图16是另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的内部的俯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加湿装置)的内部的俯视说明图。图2是从图1的A-A线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调湿装置的内部的说明图。图3是从图1的B-B线箭头方向观察到的调湿装置的内部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一边进行室内的换气一边进行除湿或加湿,其包括壳体11、制冷剂回路12及气流控制机构13等。
壳体11的平面形状呈长方形,且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的箱形。具体而言,壳体11包括底板18、顶板19及四块侧板(第一侧板~第四侧板)21~24。在由上述底板18、顶班19及侧板21~24围住的空间内收容有制冷剂回路12的一部分、气流控制机构13等。另外,在壳体11的一侧面(第一侧板21的外表面)设有电气元件单元15。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壳体11的平面形状(长方形状)中的沿着长边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并将沿着短边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另外,关于前后方向,将第一侧板21一侧设为前侧,并将第四侧板24一侧设为后侧。
图4是表示调湿装置10的制冷剂回路12的配管系统图。
制冷剂回路12利用制冷剂配管29将第一热交换器31、四通切换阀(切换机构)26、压缩机27、第二热交换器32及电动膨胀阀(膨胀机构)28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执行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
压缩机27的排出侧与四通切换阀26的第一端口连接,压缩机27的吸入侧与四通切换阀26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热交换器31的一端与四通切换阀26的第三端口连接。第一热交换器31的另一端与电动膨胀阀28连接。第二热交换器32的一端与四通切换阀26的第四端口连接。第二热交换器32的另一端与电动膨胀阀28连接。
压缩机27是所谓全密闭型,其被设为利用逆变器来控制转速的容量可变型的压缩机。
第一热交换器31及第二热交换器32均由包括导热管和多个翅片在内的所谓交叉翅片式的翅片管热交换器构成。另外,在第一热交换器31及第二热交换器32的外表面的大致整个面上附着有沸石等吸附剂。
四通切换阀26构成为能在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连通、且第二端口和第四端口连通的状态(参照图4(a))与第一端口和第四端口连通、且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连通的状态(参照图4(b))之间进行切换。此外,制冷剂回路12通过对该四通切换阀26的端口的连通状态进行切换,使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从而能进行第一制冷循环动作和第二制冷循环动作,其中,在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1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第二热交换器32作为蒸发器起作用,在第二制冷循环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1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第二热交换器32作为冷凝器起作用。
如图1~图3所示,气流控制机构13朝壳体11内吸入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并在分别流过热交换器31、32之后、生成从壳体11朝室内及室外吹出的气流。具体而言,气流控制机构13包括朝壳体11内吸入空气的第一风扇34及第二风扇35。
第一风扇34及第二风扇35由多叶片式风扇构成。如图9所示,多叶片式风扇是将利用电动机36进行旋转的多翼的叶轮37设于风扇壳体38内而形成的。风扇壳体38形成为圆筒形,在风扇壳体38的两侧面形成有吸入口38a,在外周面形成有排出口38b。另外,第一风扇34及第二风扇35构成为能通过逆变器控制来调节风量。
另外,如图1~图3所示,气流控制机构13包括多个气门41~48,这多个气门41~48对由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吸入至壳体11内的空气的流通路进行控制。在后面叙述该气门41~48的具体动作。
如图1所示,在壳体11的第二侧板22形成有外部气体吸入口51和排气吹出口52,其中,上述外部气体吸入口51用于将室外的空气吸入至壳体11内,上述排气吹出口52用于将空气从壳体11排出至室外。排气吹出口52形成于壳体1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外部气体吸入口51形成于壳体11的前部侧。此外,在外部气体吸入口51的附近配置有外部气体吸入用的第一风扇34。管道D1、D2的一端分别与外部气体吸入口51和排气吹出口52连接,这些管道D1、D2的另一端侧与室外(屋外)连接。
在壳体11的第三侧板23形成有内部气体吸入口53和供气吹出口54,其中,上述内部气体吸入口53用于将室内的空气吸入至壳体11内,上述供气吹出口54用于将空气从壳体11供给至室内。供气吹出口54形成于壳体11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内部气体吸入口53形成于壳体11的前部侧。此外,在内部气体吸入口53的附近配置有内部气体吸入用的第二风扇35。管道D3、D4的一端分别与内部气体吸入口53和供气吹出口54连接,这些管道D3、D4的另一端侧与室内连接。
根据以上结构,室外和室内经由管道D1~D4及壳体11相互连通。
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如图1所示,有时将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吸入至壳体11内的空气标记为OA,将从内部气体吸入口53吸入至壳体11内的空气标记为RA,将从排气吹出口52朝壳体11外排出的空气标记为EA,将从供气吹出口54朝壳体11外排出的空气标记为SA。
如图1所示,在壳体11的内部设有第一划分壁61,该第一划分壁61划分出供第一风扇34及第二风扇35配置的送风室56a、56b及其后方的空间。另外,送风室56a、56b由第二划分壁62划分为供外部气体吸入用的第一风扇34配置的第一送风室56a和供内部气体吸入用的第二风扇35配置的第二送风室56b。第二送风室56b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比第一送风室56a更长。
在第一风扇34和第二风扇35之间的第二送风室56b内的空间S配置有构成制冷剂回路12的电动膨胀阀28、四通切换阀26等(参照图4)。设置于壳体11的外部的压缩机27与从该空间S贯穿第一侧板21而被拉出的制冷剂配管29连接。然而,压缩机27也可配置于壳体11内的空间S。
在壳体11内的第一、第二送风室56a、56b的后方形成有热交换室57、58和空气流通路59、60。具体而言,在第一划分壁61的后方沿左右方向排列地设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三划分壁63和第四划分壁64。第三划分壁63及第四划分壁64的前端与第一划分壁61连接,后端与第四侧板24连接。在第三划分壁63与第四划分壁64之间形成有供第一、第二热交换器31、32配置的热交换室57、58。在第三划分壁63与第二侧板22之间以及第四划分壁64与第三侧板23之间分别形成有第一空气流通路59及第二空气流通路60。
由第五划分壁65在前后方向上划分出热交换室57、58。此外,在前侧的第一热交换室57配置有第一热交换器31,在后侧的第二热交换室58配置有第二热交换器32。如图7及图8所示,第一热交换器31及第二热交换器32分别被配置成以第一空气流通路59一侧比第二空气流通路60一侧高的方式倾斜的姿势。因此,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室57、58内的气流在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31、32中沿着左右方向且沿着上下方向流通。通过这样将第一及第二热交换器31、32配置成倾斜的姿势,能扩大空气的流通面积,从而能实现热交换效率的提高及利用吸附剂吸附水分的吸附效率的提高。
如图2所示,第一空气流通路59由第六划分壁66划分为上下两级。配置于外部气体吸入口51的附近的外部气体吸入用的第一风扇34的排出口38b与下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b连接。另外,排气吹出口52与上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a连通。
如图3所示,第二空气流通路60由第七划分壁67划分为上下两级。配置于内部气体吸入口53的附近的内部气体吸入用的第二风扇35的排出口38b与上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a连接。另外,供气吹出口54与下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b连通。
如图1及图9所示,第一划分壁61的左右两端部以越向左右方向的外侧越靠近前方的方式倾斜。此外,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排出口38b与第一划分壁61的倾斜部分连接。另外,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被配置成各叶轮37的转轴与第一划分壁61的倾斜部分大致平行。因此,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被配置成相对于第二侧板22及第三侧板23倾斜的姿势。
因此,形成于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风扇壳体38的侧面的吸入口38a被配置成与第二侧板22及第三侧板23分离,在两者之间形成有俯视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状的空气吸入空间70。该空气吸入空间70作为空气在从吸入口38a朝风扇壳体38内吸入之前的流动空间起作用。特别地,空气吸入空间70作为从吸入口38a的外周侧朝吸入口38a流入的空气(图9中用箭头a表示)的流动空间有效地起作用,从而为了将气流顺利地引导至吸入口38a而起作用。因此,通过形成这种空气吸入空间70,能有效地降低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及内部气体吸入口53朝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吸入口38a吸入的空气的压力损失,从而能有效地将室外空气及室内空气吸入至壳体11内。
另外,在外部气体吸入口51及内部气体吸入口53的附近配置有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因此,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工作声、送风声在如后所述气流流过壳体11内的期间会衰减。因此,该声音传播至壳体11外,能防止其成为噪声的原因。
在空气吸入空间70配置有空气过滤器71。该空气过滤器71被配置成与风扇34、35的侧面大致平行。因此,空气过滤器71也被配置成相对于第二侧板22及第三侧板23倾斜。通过这样将空气过滤器71配置成倾斜,能扩大空气的流通面积。另外,壳体11的第一侧板21的一部分或全部构成为能装拆,通过拆下第一侧板21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形成用于装拆空气过滤器71的装拆口。此外,如图1中箭头b所示,通过将空气过滤器71朝斜前方拉出而从壳体11拆下空气过滤器71,从而能进行空气过滤器71的清扫或更换。
在空气吸入空间70设有传感器类72、73,该传感器类72、73对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或内部气体吸入口53吸入的空气的温度或湿度进行测量。该传感器类72、73的电气配线分别从第一送风室56a、第二送风室56b被拉入至设于第一侧板21的电气元件单元15。通过这样将外部气体吸入口51及内部气体吸入口53与电气元件单元15一起配置于壳体11的前部侧,能以较短的距离将传感器类72的电气配线连接至电气元件单元15。另外,能尽可能减小电气配线贯穿壳体11内的划分壁,从而能防止在划分出的空间相互之间产生空气泄漏。
配置于第一侧板21的前表面的电气元件单元15是在电气元件箱内收容调湿装置10整体的控制基板,压缩机27、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控制基板(逆变器基板)等电气元件而成的。为了进行该电气元件单元15的维修、零件更换等,在壳体11的前方形成有维修用的作业空间。另外,对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维修和制冷剂回路12中的膨胀阀28、四通切换阀26等的维修也是能通过拆下第一侧板21而在壳体11的前方的作业空间中进行的。此外,如上所述,在壳体11的前方装拆空气过滤器71,因此,也能利用相同的作业空间来进行空气过滤器71的装拆作业。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气元件单元15、第一、第二风扇34、35、制冷剂回路的一部分28、26及空气过滤器71集中地配置于壳体11的一侧部即前部侧的区域(第一侧板21的附近区域),因此,用于进行这些构件的维修的作业空间也能集中地形成于壳体11的前侧。其结果是,与将该作业空间分散地形成于壳体11的周围的情况相比,能尽可能地减小作业空间整体的平面面积,并且调湿装置10的周围整体无需确保较大的空间,因此,对调湿装置10的设置部位的制约较少,能提高调湿装置10的设置自由度。
另外,外部气体吸入口51及排气吹出口52形成于壳体11的第二侧板22,内部吸入口53及供气吹出口54形成于壳体11的第三侧板23。因此,需要在第二侧板22及第三侧板23的周围确保用于设置管道D1~D4的空间。另一方面,在壳体11的第四侧板24未形成开口,也未设有零件,因此,无需在第四侧板24的周围特别确保空间。因此,能设置将第四侧板24配置于建筑物的墙壁等这样的调湿装置10,藉此,也可减少对调湿装置10的设置部位的制约,从而能提高设置的自由度。
另外,分别朝向室外配置的管道D1、D2与形成于第二侧板22的外部气体吸入口51及排气吹出口52连接。分别朝向室内配置的管道D3、D4与形成于第三侧板23的内部气体吸入口53及供气吹出口54连接。因此,管道D1~D4中,朝向同一部位配置的管道都与壳体11的同一侧板22、23连接。根据这种结构,能减少管道的弯曲次数等,简化配置路径,并能减小设置管道所需的空间。
如图2所示,在第三划分壁63沿前后上下方向排列地形成有四个通气口81~84。上述通气口81~84构成为能分别利用气门41~44打开关闭。
另外,如图3所示,在第四划分壁64沿前后上下方向排列地形成有四个通气口85~88。上述通气口85~88构成为能分别利用气门45~48打开关闭。
如图2所示,形成于第三划分壁63的上级侧的通气口83、84与上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a连通。另外,下级侧的通气口81、82与下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b连通。
如图3所示,形成于第四划分壁64的上级侧的通气口85、86与上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a连通。另外,下级侧的通气口87、88与下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b连通。
另外,形成于第三、第四划分壁63、64的通气口81~88中的配置于前侧的四个通气口81、83、85、87与前侧的第一热交换室57(参照图1)连通,配置于后侧的四个通气口82、84、86、88与后侧的第二热交换室58(参照图1)连通。
接着,对气门41~48的具体打开关闭动作和壳体11内的气流进行说明。各气门41~48根据以下打开关闭模式进行打开关闭动作。
如图2所示,设于第三划分壁63的气门41~44中的上级侧的前后的气门43、44交替地打开关闭(当一方打开时、另一方关闭,当另一方打开时、一方关闭),同样地,下级侧的前后的气门41、42也交替地打开关闭。另外,前侧的上下气门43、41交替地打开关闭,后侧的上下气门44、42也交替地打开关闭。另外,如图3所示,设于第四划分壁64的气门45~48中的上级侧的前后气门45、46交替地打开关闭,下级侧的前后气门47、48也交替地打开关闭。另外,前侧的上下气门45、47交替地打开关闭,后侧的上下气门46、48也交替地打开关闭。
另外,设于第三、第四划分壁63、64的下级侧的气门41、42、47、48中的配置于前侧的两个气门41、47以成为一组的方式同时打开关闭(当一方打开时、另一方也打开,当一方关闭时、另一方也关闭),配置于后侧的两个气门42、48也以成为一组的方式同时打开关闭。
同样地,设于第三、第四划分壁63、64的上级侧的气门43、44、45、46中的配置于前侧的两个气门43、45以成为一组的方式同时打开关闭,配置于后侧的两个气门44、46也成为一组的方式同时打开关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气门41~48的打开关闭模式的组合,将气流切换至图5所示的形态和图6所示的形态。
图5所示的形态是以下形态:由第一风扇34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吸入的室外空气流过第一热交换室57而从供气吹出口54排出,由第二风扇35从内部气体吸入口53吸入的室内空气流过第二热交换室58而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另外,图6所示的形态是以下形态:由第一风扇34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吸入的室外空气流过第二热交换室58而从供气吹出口54排出,由第二风扇35从内部气体吸入口53吸入的室内空气流过第一热交换室57而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
图7是说明与图5所示的气流的形态相对应的第一、第二空气流通路59、60与第一、第二热交换室57、58之间的气流的说明图。
如图7(a)所示,从第一风扇34的排出口38b在下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b中流动的气流经由形成于第三划分壁63的下级前侧的通气口81而流入第一热交换室57。然后,该气流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1,经由形成于第四划分壁64的下级前侧的通气口87而流入下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b,并从供气吹出口54排出至室内。
同时,如图7(b)所示,从第二风扇35的排出口38b在上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a中流动的气流经由形成于第四划分壁64的上级后侧的通气口86而流入第二热交换室58。然后,该气流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2,经由形成于第三划分壁63的上级后侧的通气口84而流入上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a,并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至室外。
图8是说明与图6所示的气流的形态相对应的第一、第二空气流通路59、60与第一、第二热交换室57、58之间的气流的说明图。
如图8(a)所示,从第一风扇34的排出口38b在下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b中流动的气流经由形成于第三划分壁63的下级后侧的通气口82而流入第二热交换室58。然后,该气流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2,经由形成于第四划分壁64的下级后侧的通气口88而流入下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b,并从供气吹出口54排出至室内。
同时,如图8(b)所示,从第二风扇35的排出口38b在上级侧的第二空气流通路60a中流动的气流经由形成于第四划分壁64的上级前侧的通气口85而流入第一热交换室57。然后,该气流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1,经由形成于第三划分壁63的上级前侧的通气口83而流入上级侧的第一空气流通路59a,并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至室外。
与图4所示的制冷剂循环方向的切换动作(第一及第二制冷循环动作)相配合地按每个规定时间(例如每三分钟)交替地反复执行图5及图7所示的气流的形态和图6及图8所示的气流的形态。藉此,调湿装置10能进行除湿运转和加湿运转。
(除湿运转的说明)
首先,对除湿运转进行说明。如图4(a)所示,在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中,从压缩机27排出的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31中散热而冷凝,然后朝电动膨胀阀28输送而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32中吸热而蒸发,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7而压缩,并再次被排出。因此,在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1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第二热交换器32作为蒸发器起作用。
此时,如图6及图8所示,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吸入的室外空气OA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2,热交换后的空气SA被从供气吹出口54排出。另外,从内部气体吸入口53吸入的室内空气RA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1,热交换后的空气EA被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具体而言,在作为冷凝器的第一热交换器31中,由吸附剂吸附的水分因制冷剂的热量而脱离,并被吸入至室内空气RA。藉此,第一热交换器31的吸附剂再生,并且室内空气RA被加湿,加湿后的空气EA被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至室外。另外,在作为蒸发器的第二热交换器32中,因制冷剂的吸热而使室外空气OA中含有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回收),以对室外空气OA进行除湿。除湿后的空气SA从供气吹出口54供给至室内。
如图4(b)所示,在第二制冷循环动作中,从压缩机27排出的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32中散热而冷凝,然后朝电动膨胀阀28输送而减压。减压后的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31中吸热而蒸发,然后被吸入至压缩机27而压缩,并再次被排出。因此,在第二制冷循环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1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第二热交换器32作为冷凝器起作用。
此时,如图5及图7所示,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吸入的室外空气OA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1,热交换后的空气SA被从供气吹出口54排出。从内部气体吸入口53吸入的室内空气RA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2,热交换后的空气EA被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具体而言,在作为冷凝器的第二热交换器32中,由吸附剂吸附的水分因制冷剂的热量而脱离,并被吸入至室内空气RA。藉此,第二热交换器32的吸附剂再生,并且室内空气RA被加湿,加湿后的空气EA被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至室外。另外,在作为蒸发器的第一热交换器31中,因制冷剂的吸热而使室外空气OA中含有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回收),以对室外空气OA进行除湿。除湿后的空气SA从供气吹出口54供给至室内。
(加湿运转的说明)
接着,对加湿运转进行说明。在图4(a)所示的第一制冷循环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1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第二热交换器32作为蒸发器起作用。此时,如图5及图7所示,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吸入的室外空气OA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1,热交换后的空气SA被从供气吹出口54排出。从内部气体吸入口53吸入的室内空气RA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2,热交换后的空气EA被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具体而言,在作为冷凝器的第一热交换器31中,由吸附剂吸附的水分因制冷剂的热量而脱离,并被吸入至室外空气OA。藉此,吸附剂再生,并且室外空气OA被加湿,加湿后的空气SA从供气吹出口54供给至室内。另外,在作为蒸发器的第二热交换器32中,因制冷剂的吸热而使室内空气RA中含有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回收),以对室内空气RA进行除湿。除湿后的空气EA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至室外。
在图4(b)所示的第二制冷循环动作中,第一热交换器31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第二热交换器32作为冷凝器起作用。此时,如图6及图8所示,从外部气体吸入口51吸入的室外空气OA流过第二热交换器32,热交换后的空气SA被从供气吹出口54排出。从内部气体吸入口53吸入的室内空气RA流过第一热交换器31,热交换后的空气EA被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具体而言,在作为冷凝器的第二热交换器32中,由吸附剂吸附的水分因制冷剂的热量而脱离,并被吸入至室外空气OA。藉此,吸附剂再生,并且室外空气OA被加湿,加湿后的空气SA从供气吹出口54供给至室内。另外,在作为蒸发器的第一热交换器31中,因制冷剂的吸热而使室内空气RA中含有的水分被吸附剂吸附(回收),以对室内空气RA进行除湿。除湿后的空气EA从排气吹出口52排出至室外。
(运转控制例1)
接着,对调湿装置10的运转控制例进行说明。
调湿装置10包括由设于电气元件单元15的控制基板等构成的控制器(运转控制元件),利用该控制器进行运转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器包括CPU、存储器等,并对上述气门41~48的打开关闭动作、膨胀阀28的开度调节、四通切换阀26的切换动作等进行控制。另外,如图10所示,控制器90包括:压缩机控制部92,该压缩机控制部92对压缩机27的容量(运转频率)进行逆变器控制;风扇控制部91,该风扇控制部91对第一风扇34、第二风扇35的风量(运转频率)进行逆变器控制;以及运转模式判定部93,该运转模式判定部93对调湿装置10的运转模式进行判定。
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包括“启动运转模式”和“通常运转模式”,以作为进行加湿运转的情况下的运转模式。控制器90的运转模式判定部93根据规定的条件对以启动运转模式使调湿装置10运转、还是以通常运转模式使调湿装置10运转进行判定。压缩机控制部92及风扇控制部91根据运转模式判定部93的判定结果分别对压缩机27及风扇34、35的动作进行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通常运转模式是执行一般的加湿运转的运转模式,其是在室内的湿度进一步接近目标湿度的情况下、主要为了将室内的湿度维持为目标湿度而使用的运转模式。与此相对,启动运转模式是当启动调湿装置10时在室内的湿度进一步远离目标湿度的情况下被执行、并与室内的换气相比优先进行加湿的运转模式(加湿优先模式)。
在利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进行加湿运转的情况下,室内的空气在流过蒸发器的期间、由附着于该蒸发器的吸附剂吸附水分。此外,当制冷剂回路12的制冷剂循环方向反转时,这次蒸发器为冷凝器,因此,由其吸附剂吸附的水分被吸入至室外空气,以用于对室内进行加湿。因此,当处于启动调湿装置10时的室内湿度非常低的状态时,由蒸发器的吸附剂吸附的水分较少,从冷凝器的吸附剂施加于室外空气的水分也较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当启动调湿装置10时,需从室内空气回收尽可能多的水分,另外,还需对室外空气施加尽可能多的水分。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进行以下运转:在执行启动运转模式的情况下,与通常运转模式相比降低风扇34、35的风量,并将压缩机27的容量增大至最大。
在调湿装置10被用作加湿装置的情况下,室外的湿度比室内的湿度更低,因此,可能会因大量吸入室外的空气而增大对室内的外部负载(潜热负载)。因此,通过降低风扇34、35的风量,能减少从室外流入室内的空气的量,并能降低外部负载。
另外,当降低风扇34、35的风量时,流过冷凝器及蒸发器的空气的量较少,因此,冷凝器的温度进一步升高,相反地蒸发器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因此,进一步促进了水分从冷凝器的吸附剂的脱离,并进一步促进了蒸发器的吸附剂对水分的吸附。因此,即便在室内的湿度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尽可能迅速地进行室内的加湿。
另外,在将压缩机27的容量提高至最大的情况下,冷凝器的温度也进一步升高,蒸发器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因此,进一步促进了水分从冷凝器的吸附剂的脱离,并进一步促进了蒸发器的吸附剂对水分的吸附。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由控制器90的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选择启动运转模式的判定时,风扇控制部91执行使风扇34、35的风量降低得比通常运转模式低的控制,并且压缩机控制部92执行将压缩机27的容量提高至最大的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运转模式判定部93根据作为规定的条件是否满足以下式(1)的条件来判定是否选择启动运转模式。
X1≤αX0 (1)
(其中,X1:室内的绝对湿度,X0:室内的目标绝对湿度,α:规定的系数(α<1,例如α=0.7~0.8))
如图10所示,在调湿装置10的内部气体吸入口53(参照图1)的附近设有室内温度传感器73a和室内湿度传感器73b,利用各传感器73a、73b对室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进行检测。此外,各传感器73a、73b的检测值被输入至控制器90的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运转模式判定部93由各检测值算出室内的绝对湿度X1。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中,机械师、用户能通过遥控器等输入室内的目标温度及目标相对湿度。此外,运转模式判定部93由输入的目标温度及目标相对湿度算出目标绝对湿度X0。此外,运转模式判定部93对室内的绝对湿度X1和目标绝对湿度X0是否满足上述式(1)的条件进行判断,并根据该判断结果选择启动运转模式和通常运转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来执行运转。
以下,对由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的运转模式的判定处理步骤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运转控制例1中的由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的运转模式的判定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在图11中,当启动调湿装置10时(步骤S1),室内温度传感器73a及室内湿度传感器73b的检测值(检测信号)被输入至控制器90的运转模式判定部93(步骤S2)。运转模式判定部93由各检测值算出室内的绝对湿度X1,并适用上述式(1)所示的条件,从而对室内的绝对湿度X1是否为规定的阈值(αX0)以下进行判断(步骤S3)。
在该判断结果为肯定(“是”)的情况下,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选择启动运转模式的判定(步骤S4),朝压缩机控制部92、风扇控制部91施加执行基于启动运转模式的运转的指示,并使处理返回至步骤S2。
另一方面,在步骤S3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否”)的情况下,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选择通常运转模式的判定(步骤S5),朝压缩机控制部92、风扇控制部91施加执行基于通常运转模式的运转的指示。
通过进行上述控制,即便在启动调湿装置10时、室内的湿度非常低的情况下,与通常运转模式相比,也能通过启动运转模式的运转促进水分从冷凝器的吸附剂的脱离及蒸发器的吸附剂对水分的吸附,从而能迅速地进行室内的加湿。
(运转控制例2)
在上述运转控制例1中,在启动运转模式的运转中,降低了风扇34、35的风量,因此,室内的换气可能会不充分。在这点上,能认为启动运转模式是牺牲了换气但促进加湿的运转。
然而,当启动调湿装置10时,若室内的CO2浓度较高的状态,则不能在启动运转模式中迅速地降低CO2浓度,难以改善室内的CO2环境。
接着说明的运转控制例2是在启动调湿装置10时的室内的CO2浓度比规定高的情况下、并不选择启动运转模式而是选择通常运转模式的运转的运转控制例。为了能进行该控制,在调湿装置10的内部气体吸入口53的附近设有对室内的CO2浓度进行检测的CO2浓度传感器73c(参照图10)。该CO2浓度传感器73c的检测值被输入至控制器90的运转模式判定部93。
另外,能朝调湿装置10预先输入在CO2浓度较高的情况下优先执行启动运转模式和通常运转模式中的哪一种运转模式、即优先进行加湿和换气中的哪一种运转。例如机械师、用户能经由遥控器等进行该输入。即便在启动调湿装置10时满足上述式(1)的情况下,运转模式判定部93也进行以下判定:若优先进行换气,则不选择启动运转模式、而是选择通常运转模式。
以下,参照图12对运转控制例2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运转控制例2中的由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的运转模式的判定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在图12中,当启动调湿装置10时(步骤S11),室内温度传感器73a、室内湿度传感器73b及CO2浓度传感器73c的检测值分别被输入至运转模式判定部93(步骤S12)。运转模式判定部93由室内温度传感器73a及室内湿度传感器73b的检测值算出室内的绝对湿度X1,并适用上述式(1)所示的条件,从而对室内的绝对湿度X1是否为规定的阈值(αX0)以下进行判断(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是”)的情况下,接着,运转模式判定部93对CO2浓度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下进行判断(步骤S14)。此外,在该判断结果为肯定(“是”)的情况下,运转模式判定部93与换气相比优先进行加湿而选择基于启动运转模式的运转(步骤S15),朝压缩机控制部92、风扇控制部91施加执行基于启动运转模式的运转的指示,并使处理返回至步骤S12。
另外,在步骤S13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否”)的情况下,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选择通常运转模式的判定(步骤S17),朝压缩机控制部92、风扇控制部91施加执行基于通常运转模式的运转的指示。
另一方面,在步骤S14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否”)的情况下,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预先设定的优先度是否是加湿优先的判断(步骤S16)。在该判断结果为肯定(“是”)的情况下,运转模式判定部93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15,并进行选择启动运转模式的判定。在步骤S16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否”)的情况下,与加湿相比优先进行换气,因此,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选择通常运转模式的判定(步骤S17)。
根据上述运转控制例2,即便在启动调湿装置10时的室内的湿度比规定低的情况下,若CO2浓度比规定高,则与加湿相比也是优先进行换气的,从而能积极地降低CO2浓度以改善室内环境。
另外,在启动运转模式的运转中、不能改变加湿和换气的优先度的情况下,步骤S14及S16中的处理(由虚线C围住的处理)也可仅执行第一次。其原因是:在初次执行时判断为“加湿优先”的情况下,然后也维持加湿优先的状态,并不从步骤S16转移至步骤S17。另外,换言之,在启动运转模式的运转中、能改变加湿和换气的优先度的情况下,能通过每次进行步骤S14及步骤S16的处理而优选地追随该改变。
(运转控制例3)
上述运转控制例1及2均是根据“启动”调湿装置10时的室内的绝对湿度执行优先进行加湿的“启动运转模式”,但在运转控制例3中,执行以下运转:并不限于启动调湿装置10时,而是在利用调湿装置10进行加湿运转的期间,能始终根据规定的条件执行优先进行加湿的运转。
因此,在运转控制例3中,作为调湿装置10的运转模式,包括“启动运转模式”,此外还设有将其扩张后的“加湿优先模式”。该加湿优先模式并非与运转控制例1及2的启动运转模式完全不同,例如,在启动调湿装置10时执行运转控制例3的加湿优先模式的情况下,与执行运转控制例1、2的启动运转模式实质上是相同的。
另外,在运转控制例3中,作为调湿装置10的运转模式,与运转控制例2相同地设有“CO2浓度优先模式”,在该“CO2浓度优先模式”中,在室内的CO2浓度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不执行优先进行加湿的加湿优先模式,而是例外地执行通常运转模式。
在运转控制例3中,能进行加湿优先模式的接通断开(on-off)设定的切换(有效、无效的切换)。此外,在加湿优先模式被设定为接通的情况下,能进一步进行CO2浓度优先模式的接通断开设定的切换(有效、无效的切换)。此外,根据是否将该CO2浓度优先模式设为有效,能设定与优先进行换气和加湿中的哪一种运转相关的优先度。例如,在设置调湿装置10时或在设置完调湿装置10之后,机械师等根据用户的期望进行加湿优先模式及CO2浓度优先模式的接通断开设定。
在运转控制例3的控制器90的运转模式判定部93中,不仅输入室内温度传感器73a、室内湿度传感器73b及CO2浓度传感器73c的检测值,也输入室外温度传感器72a及室外湿度传感器72b的检测值。
运转模式判定部93由室内温度传感器73a及室内湿度传感器73b的检测值求出室内的绝对湿度X1,并由室外温度传感器72a及室外湿度传感器72b的检测值求出室外的绝对湿度X2。此外,运转模式判定部93对室内及室外的绝对湿度X1、X2是否在规定的加湿优先区域内进行判断,当在加湿优先区域内时,执行加湿运转。
图15是表示加湿优先区域的图表。该图表的横轴被设为室外绝对湿度,纵轴被设为室内绝对湿度。此外,如图15中标注阴影线所示,加湿优先区域是室内绝对湿度低于室内的目标绝对湿度X0,且室外绝对湿度低于将室内的目标绝对湿度X0与规定的系数(例如β=0.56~0.7、更为理想的是β=0.63)相乘后获得的值的区域。
以下,参照图14对运转控制例3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运转控制例3中的由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的运转模式的判定处理的步骤的流程图。
在图14中,当启动调湿装置10时,首先,运转模式判定部93判断是否选择加湿运转以作为调湿装置10的运转的形态(步骤S21)。如上所述,调湿装置10并不仅仅能进行加湿运转,也能进行除湿运转,此外,也能进行停止压缩机27而仅使风扇34、35运转的“换气运转”。因此,运转模式判定部93对是否选择加湿运转进行判断,在其判断结果为肯定(“是”)的情况下,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22。另外,在步骤S21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否”)的情况下,不进行加湿运转中的运转模式判定处理,调湿装置10执行被选择的形态下的运转(除湿运转或换气运转)(步骤S30)。
接着,在步骤S22中,运转模式判定部93对加湿优先模式是否被设定为接通进行判断。此外,在该判断结果为肯定(“是”)的情况下,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23,在该判断结果为否定(“否”)的情况下,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29。在该步骤S29中,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选择通常运转模式的判定,朝压缩机控制部92、风扇控制部91施加执行基于通常运转模式的运转的指示。
在步骤S23中,室内温度传感器73a、室内湿度传感器73b、室外温度传感器72a及室外湿度传感器72b的检测值分别被输入至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运转模式判定部93由室内温度传感器73a及室内湿度传感器73b的检测值算出室内的绝对湿度X1,并由室外温度传感器72a及室外湿度传感器72b的检测值算出室外的绝对湿度X2。此外,对室内及室外的绝对湿度X1、X2是否分别包含于图15所示的加湿优先区域中进行判断(步骤S24)。
在步骤S24的判断结果为肯定(“是”)的情况下,运转模式判定部93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25。在步骤S24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否”)的情况下,无需优先进行加湿,因此,运转模式判定部93进行选择通常运转模式的判定,朝压缩机控制部92、风扇控制部91施加执行基于通常运转模式的运转的指示(步骤S29)。
在步骤S25中,运转模式判定部93对CO2浓度优先模式是否被设定为接通进行判断。此外,在该判断结果为肯定(“是”)的情况下,CO2浓度传感器73c的检测值被输入至运转模式判定部93(步骤S26),此外,还对CO2浓度是否为规定的阈值以下进行判断(步骤S27)。在CO2浓度为规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是”的情况)下,运转模式判定部93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28,进行选择加湿优先模式的判定,并朝压缩机控制部92、风扇控制部91施加执行基于加湿优先模式的运转的指令(步骤S28)。
此外,在步骤S27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否”)的情况下,即在CO2浓度超过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与加湿相比优先进行换气。因此,运转模式判定部93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29,进行选择通常运转模式的判定,朝压缩机控制部92、风扇控制部91施加执行基于通常运转模式的运转的指示。
在步骤S25中的判断结果为否定(“否”)的情况(CO2浓度优先模式被设定为断开的情况)下,运转模式判定部93使处理前进至步骤S28,并进行选择加湿优先模式的判定。
因此,在本运转控制例3中,即便在满足执行加湿优先模式的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24的“是”),若CO2浓度超过规定的阈值,则也可根据预先设定的优先度(步骤S25的CO2浓度优先模式的接通断开设定)优先地执行上述通常运转模式和上述加湿优先模式中的任一种模式。
在加湿优先模式或通常运转模式的运转中,运转模式判定部93始终或定期地进行步骤S21~S27的处理,根据室内的湿度状态的变化恰当地选择加湿优先模式和通常运转模式。
在本运转控制例3中,采用了室外绝对湿度,以作为是否以加湿优先模式进行运转的判断因素。其原因是,即便在室内绝对湿度X1比目标绝对湿度X0低的情况下,若室外的绝对湿度X2比规定高,则不进行加湿优先模式的运转,也能充分地吸入室外的水分并供给至室内。然而,在运转控制例3中,与运转控制例1、2相同,也可使用上述式(1)来进行是否执行加湿优先模式的判定。相反地,在运转控制例1、2中,与运转控制例3相同,也可使用图15的加湿优先区域来进行是否执行加湿优先模式的判定。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其可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进行适当改变。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启动运转模式及加湿优先模式,进行了降低风扇34、35的风量并使压缩机27的容量最大的控制,但也可仅进行降低风扇34、35的风量的控制。
此外,在运转控制例1、2中,在用于判定进行启动运转模式和通常运转模式中的哪一种运转的上述式(1)中,能根据调湿装置10的性能、设置环境等恰当地设定系数α的值。同样地,在运转控制例3中,在用于判定进行加湿优先模式和通常运转模式中的哪一种运转的图15的图表中,能根据调湿装置10的性能、设置环境等恰当地设定系数β的值。
此外,本发明也能适用于不进行除湿而仅进行加湿的加湿专用的装置。
此外,如图1所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调湿装置10是以下空气压入型的调湿装置:将室内、室外的空气从配置于风扇34、35附近的外部气体吸入口51及内部气体吸入口53吸入至壳体11内,并从被配置成与风扇34、35分离的排气吹出口52及供气吹出口54吹出空气,但例如图16所示,本发明也能采用为以下空气吸入型的调湿装置(加湿装置)10:将室内、室外的空气从被配置成与风扇34、35分离的外部气体吸入口51及内部气体吸入口53吸入至壳体11内,并从配置于风扇34、35附近的排气吹出口52及供气吹出口54吹出空气。
符号说明
10 调湿装置(加湿装置)
12 制冷剂回路
13 气流控制机构
15 电气元件单元
26 四通切换阀(切换机构)
27 压缩机
28 电动膨胀阀(膨胀机构)
31 第一热交换器(吸附热交换器)
32 第二热交换器(吸附热交换器)
34 第一风扇
35 第二风扇
90 控制器(运转控制元件)
Claims (5)
1.一种加湿装置(10),包括制冷剂回路(12),该制冷剂回路(12)具有附着有吸附剂的两个吸附热交换器(31、32)、压缩机(27)、膨胀机构(28)及切换机构(26),且利用所述压缩机(27)使制冷剂循环,
所述加湿装置一边利用所述切换机构(26)对制冷剂循环方向进行切换来交替地进行两个吸附热交换器(31、32)中的一方成为蒸发器而另一方成为冷凝器的制冷循环动作以及两个吸附热交换器(31、32)中的一方成为冷凝器而另一方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动作,一边朝流过所述冷凝器的室外空气施加从所述吸附剂脱离出的水分而将该空气供给至室内,且将流过所述蒸发器的室内空气的水分回收至所述吸附剂而将该空气排出至室外,以进行换气并进行加湿,
所述加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运转控制元件(90),该运转控制元件(90)根据规定的条件选择加湿优先模式和通常运转模式中的任一模式来使所述加湿装置(10)运转;以及
风扇(34、35),该风扇(34、35)生成流过所述冷凝器及所述蒸发器的气流并能进行风量调节,
所述加湿优先模式是以下运转:与所述通常运转模式相比使所述风扇(34、35)的风量降低,从而与所述通常运转模式相比,促进了水分从所述冷凝器的吸附剂的脱离以及所述蒸发器的吸附剂对水分的回收,从而与换气相比优先进行加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27)是容量可变型,
所述加湿优先模式是将所述压缩机(27)的容量提高至最大的运转。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室内的绝对湿度处于根据该绝对湿度的目标值设定的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加湿优先模式。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室内的绝对湿度和室外的绝对湿度处于根据室内的绝对湿度的目标值设定的规定的加湿优先区域内时,执行所述加湿优先模式。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装置还包括对室内的CO2浓度进行检测的CO2浓度传感器(73c),
在虽然满足执行所述加湿优先模式的条件,但所述CO2浓度超过规定的阈值时,所述运转控制元件(90)根据预先设定的优先度优先地执行所述通常运转模式和所述加湿优先模式中的任一模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94080 | 2012-09-04 | ||
JP2012194080 | 2012-09-04 | ||
PCT/JP2013/073671 WO2014038544A1 (ja) | 2012-09-04 | 2013-09-03 | 加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03549A true CN104603549A (zh) | 2015-05-06 |
CN104603549B CN104603549B (zh) | 2016-04-13 |
Family
ID=50237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45911.XA Active CN104603549B (zh) | 2012-09-04 | 2013-09-03 | 加湿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97544B2 (zh) |
EP (1) | EP2896903B1 (zh) |
JP (1) | JP5440734B1 (zh) |
CN (1) | CN104603549B (zh) |
ES (1) | ES2744524T3 (zh) |
WO (1) | WO2014038544A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23153A (zh) * | 2016-10-27 | 2017-03-22 | 王其干 | 火药驱动式发动机 |
CN107131600A (zh) * | 2016-02-26 | 2017-09-0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加湿装置 |
CN107847852A (zh) * | 2015-07-27 | 2018-03-27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以及二氧化碳吸收单元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643753T3 (es) * | 2012-09-04 | 2017-11-24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Dispositivo de control de humedad |
GB201417929D0 (en) * | 2014-10-03 | 2014-11-26 | Broom Colin E | Air-path diverter |
RU2600717C1 (ru) * | 2015-07-22 | 2016-10-27 | Федеральное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бюджет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Донско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 Вентиляционный комплекс |
CN106016518A (zh) * | 2016-07-18 | 2016-10-12 | 厦门众威达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智能定制系统 |
KR101973648B1 (ko) * | 2017-08-07 | 2019-04-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환기장치의 제어방법 |
KR101973646B1 (ko) | 2017-08-07 | 2019-04-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CN108592199A (zh) * | 2018-05-09 | 2018-09-28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机房空调 |
CN110715412A (zh) * | 2019-06-21 | 2020-01-21 | 北海飞申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通风下基于周围湿度值自动调节加湿器运行湿度及其运行方法 |
CN111102669B (zh) * | 2019-12-31 | 2021-11-26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多冷媒回路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13780A (ja) * | 2001-01-16 | 2002-07-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922451A (zh) * | 2004-03-31 | 2007-02-2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JP2009109120A (ja) * | 2007-10-31 | 2009-05-21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JP2010255952A (ja) * | 2009-04-27 | 2010-11-11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JP2011033317A (ja) * | 2009-08-05 | 2011-02-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除加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JP2011064407A (ja) * | 2009-09-17 | 2011-03-3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178762B1 (en) * | 1998-12-29 | 2001-01-30 | Ethicool Air Conditioners, Inc. | Desiccant/evaporative cooling system |
JP3624910B2 (ja) * | 2003-05-27 | 2005-03-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調湿装置 |
JP3712000B2 (ja) * | 2004-03-31 | 2005-11-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JP5077099B2 (ja) * | 2008-06-27 | 2012-11-2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
2013
- 2013-09-03 ES ES13834624T patent/ES2744524T3/es active Active
- 2013-09-03 WO PCT/JP2013/073671 patent/WO201403854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9-03 US US14/423,489 patent/US9297544B2/en active Active
- 2013-09-03 EP EP13834624.2A patent/EP2896903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9-03 JP JP2013181833A patent/JP5440734B1/ja active Active
- 2013-09-03 CN CN201380045911.XA patent/CN1046035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2213780A (ja) * | 2001-01-16 | 2002-07-3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CN1922451A (zh) * | 2004-03-31 | 2007-02-28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调湿装置 |
JP2009109120A (ja) * | 2007-10-31 | 2009-05-21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JP2010255952A (ja) * | 2009-04-27 | 2010-11-11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JP2011033317A (ja) * | 2009-08-05 | 2011-02-1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除加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JP2011064407A (ja) * | 2009-09-17 | 2011-03-3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47852A (zh) * | 2015-07-27 | 2018-03-27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调系统以及二氧化碳吸收单元 |
CN107131600A (zh) * | 2016-02-26 | 2017-09-05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加湿装置 |
CN107131600B (zh) * | 2016-02-26 | 2021-04-0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加湿装置 |
CN106523153A (zh) * | 2016-10-27 | 2017-03-22 | 王其干 | 火药驱动式发动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297544B2 (en) | 2016-03-29 |
JP5440734B1 (ja) | 2014-03-12 |
WO2014038544A1 (ja) | 2014-03-13 |
EP2896903A4 (en) | 2016-08-17 |
CN104603549B (zh) | 2016-04-13 |
EP2896903A1 (en) | 2015-07-22 |
EP2896903B1 (en) | 2019-06-12 |
JP2014066507A (ja) | 2014-04-17 |
ES2744524T3 (es) | 2020-02-25 |
US20150300665A1 (en) | 2015-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03549B (zh) | 加湿装置 | |
KR101228748B1 (ko) | 드레인리스 공기 조화 장치 | |
CN104603546A (zh) | 调湿装置 | |
EP2767772B1 (en) | Humidity control device | |
JP2010151337A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WO2005095874A1 (ja) | 調湿装置 | |
CN106716024A (zh)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
JP5369577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CN109425063B (zh) | 空调机 | |
JP6303375B2 (ja) | 加湿装置 | |
JP2010127522A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KR101027165B1 (ko) | 복수의 송풍팬 제어기능이 구비된 공기조화기 | |
WO2021039149A1 (ja) |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 |
JP6745895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 | |
KR100600070B1 (ko) | 공기조화기 | |
JP2014119180A (ja) | 調湿装置 | |
JP5332466B2 (ja) | 調湿システム | |
JP2014119182A (ja) | 調湿装置 | |
JP3203017U (ja) | 空調機 | |
JP6048014B2 (ja) | 調湿装置 | |
JP2014119177A (ja) | 調湿装置 | |
JP2013100929A (ja) | 空調機 | |
KR20240082896A (ko) | 공기 조화기 | |
JP2010071592A (ja) | 調湿システム | |
JP2014126352A (ja) | 調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